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研究(精选8篇)
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研究 篇1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中有多达21处提及“应急”二字, 强调要健全灾难应急体系、应急管理组织体系, 完善应急预案体系, 强化基层应急管理能力, 加强应急队伍建设, 建立健全应急物资储备体系, 加强综合管理, 优化布局和方式, 统筹安排实物储备和能力储备。近年来, 国内经历几次大地震, 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2013年四川雅安芦山地震, 地震的发生给灾区人民带来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 同时也对灾后救援及重建工作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如何高效开展救援及重建工作, 使得救援物质快速、低成本地送达灾民手中, 是值得研究的有关应急物流的重要课题。
一、应急物流的特点
应急物流是指为应对严重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公共安全事件及军事冲突等灾难, 为满足突发性物流需求, 超常规组织救援物质从储备地到灾区的一种特殊物流活动。应急物流与普通物流相比有其特点: (1) 弱经济性。普通物流不仅强调物流的时间效率, 更加讲求经济收益, 而应急物流强调应急物资快速动员、快速送达灾区, 更加关注的是社会效益。 (2) 超常规性。应急物流的流程与常规物流有所不同。应急物流本着特事特办的原则, 许多常规物流的中间环节将被省略。整个物流流程将表现得更加紧凑, 物流机构更加精于, 物流行为表现出很浓的非常规色彩。 (3) 应急物流需求的随机性。应急物流需求的随机性源于灾难事件的不确定性, 由于人们很难准确地估计灾难的发生及发展, 而使应急物流具体内容也很难事先确定, 应急物流供给是在物流需求突发产生后, 在极短的时间内, 在全社会快速动员集结、快速形成的有效供给。 (4) 不均衡性。应急物流的突发性决定了应急物流流量、流向的剧烈变动, 救灾物资须在极短的时间内集聚, 而随着事态发展, 应急物资的流量和流向又必须快速调整, 避免发生救灾物资匮乏或积压。
二、我国应急物流建设的问题
1. 中国应急物流成本高。
中国的全社会物流成本占GDP比例达到18%左右, 而西方发达国家的比例仅占9%左右, 在救灾应急物流成本上就更高了, 往往不计成本地救灾, 原因在于体制、机制和管理缺陷导致的不必要的物流费用。我们往往只关注灾难引发的直接损失、直接成本, 很少分析灾难带来的间接损失、间接成本, 而通常间接损失、隐性损失往往会大大超过直接损失。
2. 应急物资储备制度和方案不合理。
灾难发生初期, 捐助物资很容易出现供需失衡, 导致部分急需救灾物资严重匾乏, 而在后期, 物资积压造成浪费。原因有多方面:其一, 应急物资储备偏重于静态而忽视动态建设。应急物资储备品种、数量及质量应该是动态变化的, 应加强动态管理;其二, 应急物资储备库网点布局不合理。物资储备库应尽可能靠近可能受灾地区, 如地震带、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多发或易发地区, 但实际物资储备库大多分布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平原地区, 而西部自然灾害易发地区储备库和储备点较少;其三, 应急物资储备分散于各部门, 协同效率差。应急储备物资分别属于不同部门管理, 分散管理、储备, 导致信息传递过慢, 大大影响应急储备物资的装卸及搬运效率。
3. 行政主导, 缺乏专业化、社会化物流公司参与。
现行的应急物流保障体制过度依赖于行政命令和行政手段, 较少考虑物流运作成本, 政府主导有余, 企业和民间参与不足。专业化的物流公司对于自然灾害所产生的物流往往极少有参与的机会和意识, 专门从事应急物流的企业相当缺乏。
4. 应急物流信息化程度低, 应急物流指挥体系不完善。
目前, 中国应急物流信息化程度较低, 缺乏统一的应急物流信息共享和发布平台, 致使应急物流指挥机构无法准确掌握事态发展, 这样就造成了应急物流的联系渠道不畅、多头指挥、各自为政、责任不明的局面, 大大影响了应急物流的效率, 物流成本也会相应提高。
三、应急物流发展的方向
1. 引入成本效能机制。
在制定跟救灾应急物流有关的政策、制度及法律法规时, 一定要以成本效能机制为指导原则, 避免出现粗放式、不计代价的设计缺陷。在救灾应急物资的储备、采购、运输、流通加工、配送的过程中, 也要按照成本效能原则优化设计, 统筹安排, 合理布局储备库和储备点, 优化应急物流网络, 最大限度减少物流成本, 缩短时间和空间。
2. 建立科学合理的应急物资储备机制。
其一, 在应急物资的实物储备方式上, 实行市场化储备和政府储备相结合, 从单一的政府行为转变为政府主导、社会企业参与。建立物资分类储备管理制度, 对生产周期长、专用性强、采购难度大的物资应以政府为主导, 对于通用性强、易于补充的物资, 要通过市场化运作模式“藏储于民”;其二, 要建立全国储备物资监测网络共享数据库。对产品进行实时监管, 对企业信息及时更新, 以备随时调用, 整合中央和地方各级别应急物资储备库之间的数据联动;其三, 实施动态化和扁平化应急物资储备管理机制。要改变目前静态化、条块分割、纵向层级过多、横向协调过少、反应迟缓、效能较低的状况, 创新应急储备机制, 提高储备的能力和效率。
3. 大力培育应急服务产业化, 鼓励应急物流社会化。
目前中国应急产业发展滞后, 尚未达到规模化和产业化。政府应大力培育应急服务产业化, 鼓励应急物流社会化。一是培育应急物资、设施设备生产企业;二是培育与应急物流平台建设相关的骨干企业。应急物流平台的建设需要企业和政府的多方合作;三是培育应急物流企业。应急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以市场化方式与具备条件的国内大型专业物流企业开展应急物流运作。
4. 加强应急物流的组织管理和信息化建设。
建立高效的应急物流信息平台, 加强应急物资实物储备和能力储备的信息化建设, 建立信息化数据共享的应急响应体系。一旦需要, 可在第一时间迅速调动所需物资和车辆, 优化应急物流运输和配送网络, 增强应急物流指挥中心与应急物资管理部门的沟通, 减少物流环节, 简化物流流程, 准确快速地将救灾物资送达灾区。在防灾救灾的同时, 积极运用现代先进的物流信息技术, 如GIS、GPS、RS等, 以此提高应急物流的效率。
四、结论
从SARS危机到汶川地震再到今天的芦山地震, 我国的应急物流标准已有了突破, 运作能力也有所加强, 但仍缺乏统一协调、缺少信息发布平台以及出现车辆拥堵和救灾物资延误等问题, 但是与以往不同的是, 众多民营物流企业也加入了应急物流体系, 免费寄送救灾物品,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应急物流的进步和体制变化, 政府应改变过去救灾大包大揽的方式, 鼓励应急物流社会化, 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能, 同时应加强应急物资储备的动态管理以及应急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十二五”交通运输规划.
[2] .雷玲.应急物流初探[J].统计与决策, 2004 (6)
[3] .http://baike.baidu.com/view/418205.htm
[4] .刘志华.区域性应急物流中的物资管理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08 (34)
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研究 篇2
基于GIS平台上建立的应急固定指挥系统和移动指挥系统,极大地提高了政府的`应急处置能力,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灾害所造成的损失.GIS的应用真正实现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快速灵活的救灾新格局.
作 者:汤冬平董尚力 作者单位:汤冬平(广东省紫金县气象局)
董尚力(江苏省苏州市气象台)
自然灾害应急物流问题及对策研究 篇3
关键词:应急物流,自然灾害,应急对策
1 引言
近几年,南方雪灾、汶川地震、西南大旱、舟曲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相继发生,给我国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也使我国的社会大物流系统和企业的物流服务受到严峻挑战。如何在突发自然灾害环境下对应急物资、人员、资金等进行有效组织和保障,将应急物流推到了灾区救助的最前沿,自然灾害应急物流问题开始受到政府部门、学术界及企业界的高度关注。
自然灾害应急物流问题事关国计民生,意义重大。因此,为确保国家经济建设、国计民生面对突发自然灾害能够应对自如,最大限度减少损失,我们应高度重视自然灾害应急物流建设,充分发挥应急物流对突发自然灾害提供物资保障的作用,研究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的内涵、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建立完善的自然灾害应急物流体系,加强自然灾害应急物流体系的运作管理,是形势发展变化的迫切需要,也是目前我国自然灾害应急物流建设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2 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的内涵及特点
2.1 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的内涵
自然灾害应急物流是为了实现在突发自然灾害环境下对应急物资、人员、资金等进行有效组织和保障这一目标的实现而进行的特种物流活动,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目标。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研究包括在地震、洪涝、飓风、暴雪、泥石流等突发性的自然灾害发生后,社会启动应急措施,对灾区进行紧急救援而实施的物资的紧急调拨、运送、分发处理,以及对人员的运送。
自然灾害应急物流也包括采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等物流环节,具有空间效用、时间效用和形质效用。除了具有一般物流系统流体、载体、流向、流量、流程和流速等基本要素外,因为在突发自然灾害中救援物资需求的紧迫性,所以自然灾害应急物流还具有特殊的时间要素,也就是强调在最短的时间里能将一些紧急物资运输到目的地,而不是将主要注意力放在一般物流系统建设中所考虑的投入产出对比下的效益性,在许多情况下是通过物流效率来实现其物流效益。
2.2 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的特点
自然灾害应急物流作为应急物流的一种,与其他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物流管理体系相比,在组织系统、管理体制、运作机制上是一致的,在构建和运作信息系统以及法律法规的遵循方面,也是大同小异;在应急物资的需求上,也有相当种类的物资是相同的,例如涉及解决或处理死者安葬、伤者救助、卫生防疫、生活必需品供给、灾后重建、恢复生产、恢复秩序等的物资。
自然灾害应急物流也具有其自身特点:
(1)突发性。自然灾害应急物流是由突发自然灾害引起的,所以它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突然性和不可预知性。通常使用的一套物流运行机制已经不能满足应急情况下的物流需要,必须要有一套应急的物流机制来组织和实现物流活动。
(2)不确定性。由于人们无法准确地估计突发自然灾害的持续时间、强度大小、影响范围等各种因素而使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的内容随之变得具有不确定性。
(3)弱经济性。自然灾害应急物流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急”,在一些重大的自然灾害面前,平时物流的经济效益原则将不再作为一个物流活动的中心目标加以考虑,因此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目标具有明显的弱经济性。
(4)非常规性。自然灾害应急物流本着特事特办的原则,许多平时物流的中间环节将被省略,整个物流流程将表现得更加紧凑、物流机构更加精干,物流行为表现出很浓的非常规色彩。如,在应对汶川地震的救护中为了保证医疗用品的需求,就需要有一个组织精干、权责集中的机构进行统一组织指挥以确保物流活动的协调一致和准确及时。
(5)环境的特殊性。自然灾害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无法预测,地理环境各不相同,灾害持续时间也难以预知,有些灾害还会造成交通、通信、水电中断,使得救援物资和装备的运输、配送困难重重。如汶川和玉树地震灾害各具特殊性:汶川地处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过渡的高山峡谷地带,雨水丰富,而玉树地处海拔4000米的高原,气候寒冷,缺氧、脆弱的生态环境是玉树地震救援及灾后重建面临的严峻挑战。
(6)需求的急迫性与多样性及供需的不平衡性。突发自然灾害发生时,短时间内需要大量物资,从救灾专用设备、医疗设备和通讯设备到生活品,无所不包,而且应急物流的突发性也决定了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系统必须能够将大量的应急物资在极短的时间内进行快速的运送。
(7)政府主导、全民参与性。由于突发自然灾害的发生对社会及人民生活的影响极大,应急管理工作往往伴随着政府和社会的介入,因而应急物流活动的协调和一体化运作是应急物流运作的主要问题。应急物流的建设虽然以政府为主导,但并不意味着国家的其他公民、普通的企业就可以袖手旁观,而是整个社会功能的体现,往往需要整个社会的全民参与。比如地震和雪灾时期的相互救助,都需要依靠全民参与才能取得应急条件下的最后胜利。
3 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3.1 应急物流发展现状
应急物流在我国尚属一个新兴概念,我国对应急物流的研究也只是从2003年非典之后开始的,当时针对我国在应急管理方面面临的挑战,国家、地方各级政府和企业都成立了应急管理办公室并制订了相应的应急预案,而物资的保障作为应急管理和应急预案中的一部分逐步得到重视。应急物流也才开始逐步被大家认识并重视。目前,我国自然灾害应急物流体系尚待建立,应急物流理论研究尚未纵深展开。
欧忠文等[1]提出了应急物流的概念、应急物流中的政府协调机制、全民动员机制、法律机制和绿色通道机制,以及应急处理技术平台构建的设想。王宗喜[2]提出了与应急物流相适应的信息保障、交通保障和法规保障建议。程琦[3]提出了构建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与亟需解决的主要理论问题。陈斯卫[4]则提出了建立监测预警机制、全民动员机制、政府协调机制、法律保障机制、绿色通道机制、应急报告与信息公布机制和应急基金储备机制的建议。总之,从应急物流概念提出至今几年的时间里,上述学者探索了应急物流的概念,初步确定了学科研究范围及解决问题的设想。但对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运作机理和模式的研究,目前还为数不多,亟需在明确其基本内涵和框架的基础上纵深研究。
3.2 自然灾害应急物流存在问题
3.2.1 应急保障机制不健全,缺少系统完善的应急预案及相关法律法规
已有研究认为自然灾害应急保障机制不健全是我国应急物流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目前,按照不同的责任主体,我国已颁布了不同层面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和地方应急预案及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等,但是这些预案对应急物资的储备、管理、运输等只是提出了一个比较笼统的应急物资保障要求和规定,各类预案比较原则、可操作性、与实际情况有较大差距,相关法律法规也不健全,很难切实指导应急物流的组织,例如不能明确应急物资的归口管理部门、具体的组织和运作流程,从而影响应急物流组织运作的经济性、科学性和时效性。
3.2.2 应急物流组织指挥与决策体系缺乏系统研究,协调性差
在我国,突发自然灾害发生后,通常临时成立指挥部门,并根据灾害级别临时要求国务院、省市、地方职能部门参与救灾,大量人员临时抽调,在较为无序的状态下组织各类应急物资的采购、运输、储存、配送等工作,尚未形成中央有关部门之间、中央与地方及有关企业之间联动的组织机制,容易造成指挥发生混乱、脱节等问题,各省、市的分管组织和模式也不统一,缺乏系统而有效的协调沟通和整合,应急物流组织指挥和决策缺乏系统,协调性差,从而影响了救灾行动的效率与效益。另外,在自然灾害发生、发展和善后的各个阶段,我国应急物流的组织和保障缺乏灵动科学的动态管理机制。
3.2.3 救灾物资储备不足,仓储布局不合理,设备落后
我国救灾物资主要来源于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和未受灾地区的社会捐赠物资。仓库储备的物质单一,只是帐篷、棉被一类,而且储备严重不足,仓储布局不合理,10个国家级救灾物资储备仓库却主要分布在中东部,难以对西部重大灾害实施快速响应,加之仓库数量较少,很难保证物资调运24小时到位的应急目标。此外仓库管理及物流设备比较落后,物资装卸搬运主要依靠人力,机械化水平较低。应急采购和捐赠物资的来源多样化、分散、临时、自发性强,所供应物资在质量、规格、包装等方面差别大,容易产生低效配送、重复供应等问题,使应急物流管理难度和风险加大。因此,救灾物资的配置和调拨效率不高,亟需进行重新规划、配置、组合与取舍。
3.2.4 应急物流信息化程度较低,沟通不畅,信息滞后
自然灾害发生后,供需方的信息通常难以对接,需要信息系统平台支持。目前,我国自然灾害应急物流信息化程度较低,缺乏统一的应急物流信息共享和发布平台,沟通不畅,信息滞后,应急指挥机构无法准确掌握突发自然灾害的详细资料及应急物流的运作情况,造成分析判断不准确,从而无法做出正确的应急物流决策。以2008年受雪灾影响的广州火车站为例,非常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信息不畅,没有及时、准确地发布运输信息,致使几十万旅客滞留广州。
3.2.5 缺乏有效的应急物流预警、反馈评估机制
监测与预警是一切应急事件救援、处理的基础,各级职能部门应认真收集、归纳、整理、分析相关信息,会同卫生防疫、地质、气象、消防、环保等有关专家进行风险预测评估,提供预警意见,及早采取应对措施。由于自然灾害情境的复杂性和灾害演变的不确定性,加上应急物流管理体系中各环节、流程存在大量管理失误、缺陷等行为,内外风险因素叠加耦合,又会产生更大、更复杂的风险事件,有效的预警、反馈评估机制可以适时地预防和反映物流系统的薄弱环节,为及时改正错误、改进流程、提高效率提供可能。而当前,我国对应急风险预警、反馈评估的研究非常薄弱,尚未构建系统完整的自然灾害应急物流风险预警管理机制和反馈评估体系。
3.2.6 应急救援队伍战斗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应急救援队伍战斗力的提升是应急救援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针对复杂恶劣自然环境下的重大灾害应急救援,专业救援队伍的机动性和适应性尤为重要。在汶川地震中,专业应急救援队伍机动性存在明显不足,由于受交通道路严重破损,持续余震,泥石流、塌方地质次生灾害频发等因素影响,多支救援队伍行进速度严重滞缓,救援人员、设备无法快速及时抵达灾害现场;而在玉树地震中对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适应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受恶劣的高原环境影响,救援人员出现严重的生理反应,极大地降低了救援能力。因此加强应急救援队伍的机动性和适应性建设是提高应急队伍能力的关键。
4 自然灾害应急物流问题对策研究
4.1 加强对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系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为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性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亟需加强对应急物流系统理论与实践研究;对几次重大自然灾害中的应对处理、预防预警、抗灾救灾、保障机制、方案策划、运作管理、实现途径及成功案例等进行深入研究。结合现代物流及供应链管理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寻求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的办法。
4.2 建立健全应急物流保障机制,制定系统完善的应急预案及法律法规
从应急组织、信息、交通等方面完善应急物流保障机制,有针对性地制定我国的自然灾害应急预案,保证预案的内容更科学、合理可行,分门别类地归纳出灾害发生特点,比如,地震、泥石流、冻雨、暴雪之类的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然后再考虑不同地域、环境、背景及不同的物流方式,分级分类论证制定适用的应急物流预案,以减少应急物流的无序性,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以规范个人、社团和政府部门在非常时期法律赋予的权利职责和应尽的义务。明确自然灾害发生时的处理机构、责权划分、动员依据和经费来源,使应急物流有法可依,确保应急物流朝着高效、正规的方向发展。
4.3 建立自然灾害应急物流信息系统平台
应急物流信息系统是为满足应急救灾工作而建立的专用信息系统,是应急物流的中枢神经系统,通过应急物流信息系统平台实时发布信息和协调指挥救援工作,保证信息畅通,有计划有组织的实施救助。建立应急物资信息系统或数据仓库、应急物流运载工具信息系统或数据仓库、应急物流预案数据库,构筑应急运输方案自动生成的应急物资运输调度平台,以及基于GPS、GIS的应急物资运输监控平台。同时,注意运用物联网等先进科学技术和手段,建立全国统一的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网络。
4.4 建立常设、专业的应急物流指挥中心,实现军地物流一体化
应急物流指挥中心是应对突发自然灾害过程中为做好保障工作而建立的中心,它是一个具有政府工作性质的指挥机构;各级政府有必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结合政府结构和物流的运作流程,建立一个常设的、专业的突发自然灾害应急物流指挥中心,对应急物流的建设进行全面的指挥。同时充分整合和优化军队物流系统和地方物流系统,以实现军地物流兼容部分高度统一、相互融合、协调发展,实现军地物流一体化。
4.5 加强自然灾害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建设
针对常见的各种自然灾害对救灾物资的要求,根据各地区频发灾害的实际情况,加强自然灾害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建设,提前储备各种救灾物资。科学合理的有效物资储备可以大大压缩从灾害发生到救灾完成的间隔时间,减少采购和运输相关成本,并将企业物流管理中的库存控制方法应用到应急物资的储备管理中,科学地确定应急物资储备规模,实现对应急物资的库存控制。灾害发生时应当动用一切力量,通过各种途径筹集救灾款项;同时,应当成立专门的监督部门,保障款项用到实处。
4.6 加强应急物流知识普及和预案演练
到目前为止,我国自然灾害应急物流建设还仅仅停留在政府层面,特别是各级应急预案仍是纸上谈兵,在平时应加强对民众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知识方面的宣传教育,让民众了解应急物流的基本知识和应急方法,让专业物流人员了解应急物流的目标任务、运作流程和工作内容。提高全民的危机意识,责任意识、团队意识和应急意识,全面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同时,积极学习日本和美国防救灾工作的经验,做好事先预防和模拟演练。针对人口稠密的大都市区和人口稀少的地区灾害均设立不同的预案和救灾方式。同时应积极建设一支突发自然灾害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并加强对他们的培训。
5 结论与研究展望
本文主要介绍了应急物流的内涵和特点,分析了当前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历次重大自然灾害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下转第82页)(上接第80页)从而完善应急物流管理体系,增强对突发自然灾害的应对能力。但我国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我国应急物流体系还很不完善,需要客观分析汶川、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突发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工作中的经验与教训,加强对应急物流体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应积极学习先进国家的经验,尽早建立高效、快速的应急物流体系与现代应急物流机制。
参考文献
[1]欧忠文,王会云.应急物流[J].重庆大学学报,2004,27(,3).
[2]王宗喜.加强应急物流与军事物流研究刻不容缓[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23).
[3]程琦,云俊.论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的构建[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8,(1):18-22.
[4]陈斯卫.应急物流系统建设初探[J].职业圈.2007,(11):174-175.
[5]对中国应急物流系统研究和建设的思考[J].物流时代.华南物流,2008,22,(4).
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研究 篇4
一、浙江省自然灾害基本情况
1、台风。
近年来, 台风、强台风甚至超强台风频繁光顾浙江省。据统计, 平均每年有3.6个台风对浙江省造成影响。2004年浙江省因台风致1482.8万人受灾, 因灾死亡186人, 44.78万公顷农作物受灾, 倒塌房屋8.26万间, 粮食损失8.17万吨, 直接经济损失238.05亿元。其中0414号台风“云娜”在浙江省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达到181亿元;2005年台风更加严重, 0509号台风“麦莎”和0515号台风“卡努”先后在浙江登陆并造成严重影响;0505号台风“海棠”、0513号台风“泰利”所带来的风和雨并由此诱发的次生灾害都在浙江造成严重影响。2005年台风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到251亿元。2006年超强台风“桑美”更是建国以来登陆中国大陆最强的台风, 比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登陆美国时中心最大风力还强。2009年的台风0903号莲花致全省27个县 (市) 454个乡镇340多万人受灾, 农作物受灾面积143.2千公顷, 因灾减产粮食15万吨。
2、梅汛期暴雨与洪涝。
梅汛期间局部性的洪涝在浙江省每年都有发生。1995年金、衢、杭、嘉、等地区因暴雨和洪涝致1564万人受灾, 62人死亡, 765Km堤防损坏, 直接经济损失56亿元。1999年, 浙江35个县市中有34个雨量破历史记录, 其中浙北大部分地区雨量为往年平均的2—3倍, 新安江首次开8孔泄洪, 全省有895万人受灾, 29人死亡, 直接经济损失159亿元。2004年的雨涝使得浙江省2.32万公顷农田受灾, 损失粮食308吨, 0.35万间房屋损坏, 93.19万人受灾, 2人因灾死亡, 造成231亿元直接经济损失。2005年入梅后浙江省共出现49次暴雨, 其中4次为大暴雨。文成县的降水破历史同期梅汛期最多记录, 庆元县6月连续4天出现大暴雨天气。2010年浙江省梅汛期暴雨频繁, 是继1999年以来最强的梅雨。浙西南山区山洪暴发, 建德、开化、淳安、龙泉等地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3、干旱。
干旱是浙江省常见的自然灾害, 危害较大的是夏秋两个季节的连旱。1994年浙江省干旱严重, 中西部干旱40—60天, 全省有1089.3万亩受旱面积, 致近10亿元的直接经济损失。1995年, 浙江省除温、台地区外有60—80天干旱, 受旱面积达751万亩, 236万人饮水困难, 直接经济损失15亿元以上。2004年浙江省因干旱致使农作物达16.95万公顷受灾, 1.97万公顷绝收, 受灾人口430.06万人, 饮水困难人口86.10万人。直接经济损失8.77亿元。
4、地质灾害、森林火灾。
浙江省突发性地质灾害主要有泥石流、滑坡、崩塌等, 广泛分布在丘陵地区。据初步统计, 地质灾害及隐患点5480处。全省的地质灾害规模不大, 但由于人口密集, 大多数地质灾害隐患点稳定性差, 因此潜在威胁较大。另外由于雷电、干旱等引发的森林火灾也时有发生。
2000—2009年浙江省自然灾害的损失情况如表1所示。
数据来源:浙江省民政厅
二、浙江省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的现状
1、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制初步建立。
浙江省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制初步建立, 已组建了浙江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办公室, 省卫生厅、省地震局等部门都成立了应急管理办事机构, 全省11个市都已成立应急管理办公室或应急委员会办公室, 半数以上的县 (市、区) 政府成立了应急管理办事机构。浙江省已经初步形成了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的应急管理体制。另外, 浙江省从2006年4月开始就在苍南、北仑、庆元等7个县 (区) 开展“避灾工程”建设试点。截止2010年, 浙江省已经建成避灾场所5600多个, 可接纳185多万人进行转移避灾。
2、自然灾害应急预案体系基本形成。
截止2008年底, 浙江省已经制定的应急预案基本已覆盖各类突发自然灾害, 主要有:《浙江省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浙江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浙江省防汛防旱应急预案》、《浙江省重大森林火灾事故应急预案》、《浙江省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浙江省地震应急预案》等应急预案。11个市、90个县 (市、区) 全部制订了总体应急预案, 全省应急预案体系基本建立。
3、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物资配置体系逐步建立、应急队伍基本形成。
近年来, 浙江省加大了自然灾害应急物资储备投入, 已经建立了3个省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和70个地方救灾物资储备库;建立了12个省级防汛物资定点仓库, 储备了十余个品种的防汛抗旱物资;建立了4个消防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库等, 救灾物资储备网络初步形成。在应急队伍建设方面, 浙江省已基本形成了以公安、武警、驻浙解放军为骨干的突击力量, 以防汛抢险、海上搜救、医疗救护等卫生防疫、森林灭火专业队伍为基本力量, 以及企事业专、兼职队伍和社会志愿者为辅助力量的灾害救援队伍体系。
三、浙江省自然灾害应急物流存在的问题
1、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滞后、配套制度不完善。
浙江省在自然灾害应急物流方面虽然有一定的规章制度出台, 但是, 相对于浙江省自然灾害频发和破环程度较大的特征且参照一些发达国家的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相关法律法规, 浙江省的法律法规建设比较不适应当前的形式, 主要表现在立法层次较低从而导致权威性不够, 不能很好地保障应急物流的实施。另外, 浙江省应急物资的储备方式已基本形成市场化储备与政府储备相结合的形式。就目前情况来说, 缺乏一套将应急物资的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工作做好的行之有效的配套制度。
2、信息管理能力不强, 部门协调功能欠佳。
浙江省各区的自然灾害应急物流信息管理有不足之处。据了解, 有时相关信息没有及时更新, 所查到的信息都是好几年前的数据。有些地方政府网站甚至没有设置相关的应急管理栏目, 有的政府网站上有相关的应急管理栏目, 但是, 栏目里面几乎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内容。而且, 自然灾害的应急不是单个的某个部门能够单独完成的, 这需要多部门协调, 通力合作才能完成, 目前的情况来看, 相关部门的协调功能还没有充分地体现出来, 这方面有待加强。
3、自然灾害应急物资储备不完善。
据调查, 浙江省医疗卫生部门储备的物资主要有疫苗、药品、消毒药品等;省防汛抗旱指挥部门主要储备的是消毒药品、冲锋舟、编织袋等;农业部门主要储备的物资是各种疫苗、备灾种子、消毒药品。由于缺乏一级指挥与相互沟通和协调, 导致全省应急物资储备紊乱。有的物资储备较多, 如消毒药品, 省医疗卫生部门、省农业部门、国土资源、地矿部门都有大量储备。有些物资由于资金或技术等各方面的原因储备很少, 这给应急救灾带来了一定的障碍。另外, 如:温州、宁波、舟山防汛抗旱类物资较齐全;丽水储备有少量应对地质灾害类物资等。这种储备方式使得本来就缺少协作沟通的地区间资源不能共享, 自然灾害爆发时就不能满足物资的调配需求。
4、社会救助制度亟待完善。
据调查, 浙江省在发生自然灾害时, 有的应急药品或粮食、能源不能满足需要, 这时需要外界的援助, 以往发生的情况来看, 社会救助体系不够完备。谈到社会救助, 不得不涉及财政补偿和激励机制。适当的财政补偿和激励机制会给社会救助制度带来良性运转, 继而会给应急救灾以帮助。在以往的实践来看, 一般实行“谁动用谁补偿”或“谁受益谁补偿”, 这两种情况都会导致补偿时间过长、补偿不到位的现象, 这会影响应急救灾的顺利进行, 导致社会救助制度的弱化。
四、浙江省自然灾害应急物流体系构建思路
1、加强政府组织协调、完善应急物流制度建设与规划。
浙江省政府应督促省、市、县等各地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明确任务、细化责任, 建立自然灾害应急物流工作绩效评估制度、责任追究制度, 确保自然灾害应急物流责任全面落实;敦促有关部门加强协调配合, 提高综合自然灾害应急物流工作合力。政府相关部门应充分利用通信网络资源和电子政务网络平台, 完善应急通信和信息保障能力。建立自然灾害信息平台、应急决策支持平台、应急指挥调度平台等, 平台间相互衔接、协同运转, 实现对各部门的协调指挥, 切实提高整个综合自然灾害应急物流体系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协调应对能力。同时结合浙江省自然灾害特点, 抓紧编制和实施以台风、小流域暴雨为重点的自然灾害防御规划。应基本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覆盖城乡的预案体系, 全面规范自然灾害应急物流工作, 提高自然灾害应急物流水平。
2、完善自然灾害应急物资储备制度、健全财政补偿和激励机制。
浙江省是台风频发区, 在整个自然灾害中破坏性相当大。因此, 浙江省应急物流资源储备体系应台风灾害为主要目标, 同时兼顾其他灾害。浙江省应急物流储备体系应以杭州、宁波、台州、温州和舟山为节点形成资源一体化网络。储备方式主要表现为实物储备和能力储备, 实物储备主要针对紧急级物资和部分重要级物资, 能力储备针对重要级和一般级物资及物流能力 (运输车辆、装卸设备、包装容器等) 储备和应急人员储备。灾害多发区的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要建立救灾物资储备仓库, 储备的主要物资应包括救生艇、救生衣、救灾帐篷、急救药品、消杀防护用品等。由于应急物资的特殊性, 要进行流畅的应急响应, 适当的财政补偿和激励机制必不可少。浙江省主要应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补偿与激励:对能力储备企业正常生产外的原材料和产成品进行部分补偿;对实物储备企业的损耗等部分进行补偿;对配送能力储备企业在运输设备设施、人力投入等方面进行补偿。这样可以充分调动相关部门的积极性, 使应急物流得以顺利进行。
3、加大应急物流资金投入, 增强应急物流科技支撑能力。
浙江省应加强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科研攻关的投入, 组织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各方面科技力量, 攻克重大自然灾害的监测、预警和快速处置等方面的关键共性技术, 解决浙江省在该领域存在的关键技术制约因素, 积极促进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科技成果转化。应鼓励科研工作者和科技团体积极参与自然灾害应急物流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
4、降低自然灾害应急成本, 提高应急物流的即时响应能力。
由于自然灾害的不可预知性, 为了应急, 各有关部门储备的应急物资占据了很大部分的社会资源, 加大了应急成本。本着既要应急, 又要节约社会资源的原则, 浙江省可以多方位尝试应急物流服务外包。主要可以尝试两种形式:一是能力储备外包。也就是尽量减少实物库存而尽量与生产企业签订协议, 保证在自然灾害发生时, 生产企业愿意且能够积极响应。应急物资配送能力外包。自然灾害的发生无规律可循且不是常态的自然表现方式, 若为了应急而预留大量的配送能力则浪费资源。相关部门可结合浙江省社会配送业务的实际与应急物资的储备布局, 考虑与具备专业条件的专业化的配送企业签订合作协议, 约定在自然灾害爆发时, 专业化的配送企业应即时响应, 以精准的方式把应急物资送达目的地。这样有利于实现整个社会资源效益的最大化。
摘要:浙江省经常发生台风、山体滑坡、洪涝等自然灾害, 救灾应急任务非常繁重, 凸显自然灾害应急物流体系建设的必要性。文章介绍了浙江省自然灾害的情况, 分析了浙江省应急物流的现状与问题, 提出了构建浙江省应急物流体系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浙江,应急物流,应急物流体系
参考文献
[1]纪家琪.先行先试全力打造应急管理“广东模式”[J].中国应急管理, 2010, (3) .
[2]魏际刚.应加快国内应急物流体系建设[N].中国经济时报, 2009-03-31 (12) .
[3]曲木史哈.加快构建四川应急物流体系[N].四川日报, 2008-09-16 (8) .
[4]高玮.抗震救灾中的应急物流[J].物流, 2008, (08) .
[5]欧忠文, 王会云, 姜大立, 等.应急物流[J].重庆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4, 27 (3) :164-166.
[6]余朵苟, 何世伟.应急物流体系构建研究[J].物流科技, 2008, (11) :1-5.
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研究 篇5
云南省由于其江河众多, 地形、地质条件复杂, 气候立体交叉,导致多种自然灾害伴随而生,使其成为中国自然灾害频发的省份。应急物流作为应急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在自然灾害发生后救援工作是否有效开展的关键因素,关系着灾区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
救灾应急物流系统的结构
救灾应急物流系统是由物流指挥中心、物资筹集中心、物流中心和物资需求中心组成的四层结构。
物流指挥中心:负责应急物流系统的协调指挥工作,做好救援物资的筹集、运输、调度等指挥工作,对收集来的信息进行及时反馈,并做好事后安排。
物流筹集中心:对灾区的应急物资进行筹措,通过政府的集体采购、应急采购、社会捐赠等途径进行物资的筹措。
物流中心:将救灾物资由筹集中心运送到物资需求中心和救助点,将误送的物资、救灾后剩余的物资运送至指定的处理地点。物流中心要发挥作用,根据指挥中心的要求,将物资进行分拣、加工、包装、配送等。
物资需求中心:灾害发生后,在第一时间启动救灾系统,对物资的需求进行预测,及时进行信息反馈,以最快的速度将救灾物资发放到灾民手中。
应急物流系统对运载工具进行实时监控和调度,最后实现方案的达成,并做效果评估及信息反馈。系统通过对自然灾害发生情况的信息搜集,在行政、市场、法律机制的支撑环境下,与应急物资信息系统、应急物流预案系统和应急交通运输信息系统相结合制定应急物流方案。通过应急物流方案,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从应急物流系统目标出发,评估灾害造成的危害程度,从应急物资信息系统确定供应商,制定出相应的应急物资的品种和数量,制定完善的采购、运输、存储、配送等整套物流方案;从应急交通运输信息系统出发,调配交通运输工具以及确定需求方,并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反馈。
救灾应急物流中心选址问题
应急物流设施选址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物资供应与需求,这是救灾应急物流中心配送的对象,救灾物资数量是随配送规模的增长而不断增长。救灾物资增长率越高,对配送中心选址的合理性要求越高。运输的交通路线。交通环境是提高发运效率、节约运输成本、提高服务水平的关键。建设用地条件,物资储备和周转量大,物流中心规模大,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土地供应水平以及土地的供应价格都是必须考虑在内的,这直接关系到物流中心的建设成本。综合因素的考虑,包括社会治安状况、周边环境、服务水平、国家政策,人员素质等。
云南省救灾储备中心主要就是采用综合因素评价法来选址的,现代综合因素评价法主要包括成分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法、模糊评价法等。综合全面地考虑各种影响因素,确定综合指标体系,收集数据,对不同方案进行评价、打分,以找出最优的选址方案。该方法的特点是考虑各选址影响因素,通过一些特殊方法将多个指标同时完成,根据不同影响程度指标的重要性进行加权处理。此类方法需要根据物流配送中心选址的必要因素来排除某些不合适位置,然后再对物流配送中心选址的因素进行量化之来评价各方案的优劣。云南省救灾物资储备中心建设项目选址在安宁市思邑村委会多衣者村民小组华里山。其距离读书铺火车站10公里,距离小桃花枢纽货运站5公里;距离年内即将建成通车的安晋高速公路辅道出口2公里,该库最大储存物资量可满足转移安置7 0万人的物资需求。
云南省已基本形成省级救灾物资储备库、省属分库、州市县所在地救灾物资储备库三级结合的、布局合理的、辐射全省的救灾物资储备网络。截至2012年年底,云南省共建设救灾物资储备库109个,其中省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安宁库)1个,滇中、滇东、滇南、滇西、滇西南省属分库5个,州级库11个,县级库92个,建设仓库面积5.4万平方米。其中,省救灾物资储备中心(安宁库)项目建设规模大、建设标准高、功能设计完善,各项设计建造标准已达到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大型库标准,为目前全国规模最大的救灾物资储备库,现已报请国家民政部批准同意列为中央救灾物资昆明储备库管理。通过储备大量的救灾物资,建立灵活储备和调度制度,促进了应急救灾工作的快速、有效开展,可确保首批救灾物资在灾后24小时内运抵灾区。
应急救灾物资运输路线选择问题
救灾物资运输调度指挥系统是救灾应急物流指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需求为:收集灾区及周边区域的运输环境信息;综合分析灾区运输环境、救灾物资需求地点和需求量、救灾物资供应地点和供应量等因素,科学制定和及时调整运输方案;通过调用最合适的运输工具,规划最高效的运输线路,提供最及时的导航信息,实现救灾物资的及时和准确到达。
救灾应急物流的特性决定着救灾物资的运输面临着诸多不确定因素。次生灾害可能在重灾区以外更加广泛的区域内随时发生,对铁路、公路、机场等基础设施造成破坏;救灾车辆大量向灾区集中,造成道路阻塞等。这些不利因素,都会使救灾物资运输更加的复杂和困难。建立高效的救灾物资调度指挥系统,对救灾任务的顺利完成起着重要作用。
交通环境监测主要通过卫星监测、飞机监测、地面监测实现。交通环境信息主要包括:基础设施情况、路线行驶图、运输装备实力、应急物流中心地址等,这些信息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可能会不断的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基础设施损毁情况、运输装备实力变化、天气变化情况、道路拥堵情况、已派出运力的运行情况等。发生地震、泥石流等突发性、高破坏性自然灾害时,灾区道路监控设备、通信设备往往遭到巨大破坏,难以正常获取和传递信息,就必须依靠动用飞机、卫星等设备,才可以获取灾区交通环境信息。
运输调度指挥中心应急物流运输调度指挥中心是整个体系的中枢神经机构,发挥着指挥与决策的核心作用,其他的每一个部门、每一个组成要素都是在应急物流调度指挥中心的统一调度下活动。具体来说,应急物流调度指挥中心通过领导活动、计划活动、组织活动、控制活动等实现对整个物流系统的管理,应急物流供应链中心的采购、仓储、运输、配送、分发与应急物流信息中心的信息处理都是通过应急物流指挥中心整合起来,相互配合地发挥作用。
对救灾物资运输路线进行优化的根本目的是通过选择最短运输路径,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将救灾物资运往救灾地点。
救灾工作的反馈
从救灾工作中不断地完善应急物流保障机制,制定更加适合云南省的自然灾害应急预案,保证在下次自然灾害来临的时候更加及时、高效地完成救灾工作。制定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使个人、社会团体、政府部门能更加明确和做好自己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实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局面。
在救灾工作完成之后,政府相关部门对整个救灾工作进行评估,并制定相应的评估体系。评估的内容大致包括救灾物资的决策、指挥部门的决策、信息部门的决策、运输部门的决策等。整个物流体系的评估,要对各个环节的表现进行评价,也要对整个物流过程中存在的风险等进行评估。这样有助于决策者的决策,并以此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灾害应急物流系统的分析和建立 篇6
关键词:灾害,应急物流系统,保障体系,指挥体系,运营
2 0 0 8年我国罕见的雪灾、地震、洪涝灾害,夺去了数万人的生命,造成了数以亿计的财产损失。如何预警、预防灾害以及在灾后快速、及时和有效地处置成为举世瞩目的重要问题。由于用于赈灾的应急物资难于在短时间内筹集和及时供给,灾害应急物流的时间效应和空间效应过程难于实现。为使灾害造成的损失最小化,亟需对灾害应急物流的特点、规律、保障机制、运作管理及实现途径等进行研究,并通过建立应急物流指挥中心、应急物流信息平台和应急物流配送体系来构建灾害应急物流系统, 以实现高效、准确、可靠的应急物资供应。
一、灾害应急物流产生的背景分析
从宏观层面来看,人们在灾害面前表现出的被动局面暴露出现有应急机制、法律法规、物资储备等多方面严重不足,而我国属于自然灾害高发国家,应对灾害的有效经验相对很欠缺。从微观层面来看,一方面在灾害面前,由于决策所需的信息不完备以及决策者自身素质等因素的限制,决策者无法确保所有决策均正确无误;另一方面,因运输通道中断等原因使应急救灾物资的运输在途时间延长、交货期延长,也有因信息传递错误而导致货到而不能及时提取等情形均会产生严重后果,政府迫切需要制定应急物流预案,对灾害造成的紧急状况进行有效地防范,同时要将灾害应急物流的处理成本降到最低。
二、灾害应急物流的特点分析
应急物流是指为应对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公共安全事件及军事冲突等突发事件而对物资、人员、资金的需求进行紧急保障的一种特殊物流活动。应急物流与普通物流一样,具有空间效用、时间效用和形质效用。但灾害应急物流又具有区别于一般物流活动的特点:突发性和不可预知性:这是灾害应急物流区别于一般物流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需求的随机性:灾害应急物流是针对突发灾害的物流需求,其随机性主要是由于突发灾害的不确定性造成的:时间约束的紧迫性;峰值性:灾害应急物流的短期需求和紧迫性表现为峰值;弱经济性:普通物流既强调物流的效率,又强调物流的效益,而灾害应急物流在许多情况下是通过物流效率的实现来完成其物流效益的实现;非常规性;政府与市场的共同参与性。
三、灾害应急物流的保障机制
灾害应急物流的实施往往需要紧急调动大量应急物资,只有使应急物流的流体充裕、载体畅通、流向正确、流程简洁、流速快捷,才能使应急物资快速、及时、准确地到达事发地,这就要求建立应急物流的保障机制,满足应急物流实施的必要条件。灾害应急物流的具体保障机制涉及到:基础设施保障;政府协调机制;法律保障;应急物流预案保障机制:“紧急通道”机制等。
四、灾害应急物流系统的建立
1. 灾害应急物流指挥体系的建立
灾害应急物流的顺利实现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完善应急物流的基础保障外,还涉及应急物资的筹措与采购、应急物资的储备与调度、运输与配送等方面,而这些工作需要一个统一的机构来组织协调,才能顺利完成。从我国以往的情况来看,这个协调机构都是由政府根据应急方案从各单位紧急抽调人员临时组成的,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暴露出灾情信息滞后、救援工作效率不高以及严重影响了政府其他工作正常开展等问题。因此,有必要根据我国的政府结构和灾害应急物流的运作流程,建立一个常设的、专业的灾害应急物流指挥中心,专门用于救灾指挥工作,保障应急物流高效、顺利地实施。
2. 灾害应急物流配送体系的建立
在灾害应急物流系统中,应急物流配送体系十分重要。纵观历年来我国应急物资的发放情况,都是通过政府工作人员、救灾部队分发给群众的,效率低,分发面窄,效果不尽如人意。政府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建立高效、发达的应急物流配送体系: (1) 政府可通过灾害应急物流指挥中心,结合实际情况,整合现有社会资源,联合配送行业内信誉高、价格合理的物流企业进行协同式配送;而且可以通过大型物流企业已建立起来的供应链、连锁网络组织应急物资投放市场。 (2) 在紧急情况下,可与军方联系救灾抢险事宜,动用军用运输装备、军用运输专用线路及相关设施,从而实现灾害应急物资的快速配送。 (3) 政府应大力推进国内电子商务业的发展,着重优化电子商务系统的应急物流配送网络,建立应急物流信息平台,加强应急物流指挥中心与电子商务业的联系,减少物流环节,简化物流过程,提高应急物流配送的快速反应性能。 (4) 在应对危机时,政府可根据应急工作的需要,通过行政手段和舆论召唤,动员人民群众参与应急工作,通过组织地方干部、民兵、部队、公安、志愿者、防疫人员、医务人员等多方力量,以最快的速度将应急物资发放到受灾地区,这样可保证应急物流配送的速度和广度。
3. 灾害应急物流系统的完善
从研究各种突发性事件中人们也发现,应急物流是在传统的物流体系受到突发事件的冲击后,因为需求突变产生储备不足、运输能力有限、原材料短缺等问题最终导致失稳的背景下产生的。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应综合运用应急管理、危机管理、现代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等学科知识,构建全面高效的灾害应急物流体系。即完善灾害应急物流系统的内涵,考察突发灾害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建立灾害应急物流风险分析模型。随着应急物资供应和配送的不确定性因素不断增多,复杂性程度不断加深,加强对应急物资的有效管理是重点和难点;在保障应急物流“应急”需要的基础上,为防止资源的浪费,最大限度地降低社会成本,探索政府与市场有效的合作与协调机制,使应急物流系统凸显其灵活性;为确保抗灾的持续性和彻底性,在考虑构建灾害应急物流系统时要整合逆向物流,形成完整的灾害应急物资供应链系统;针对灾害应急物流面向社会公共领域,由于其本身的一次性和临时性特点,以及实践基础薄弱的现状,可以借鉴大规模跨国公司的应急物流运作模式与相关经验。
4. 灾害应急物流系统的运营方案的选择
笔者通过大量的文献查询与资料阅读发现, 针对突发事件发生时应急物流的方案选择问题很少有专门研究。灾害应急物流的突发性、不确定性等特点决定了平时必须着眼于应急物流预案的准备。当灾害发生时, 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在多个应急物流预案中确定一个最适宜的方案立刻付诸实施, 这样才能使灾害应急物流在实现最高效率的同时兼顾效益目标。因此, 如何给各个应急物流预案进行评价和排序, 从而选出一个最佳方案是一项重要的和值得研究的工作。本文提出应用多目标决策中一个有效、易行的方法——层次分析法 (A H P法) 来解决灾害应急物流的方案选择问题。在方案选择中主要考虑两大方面的因素: (1) 应急物流服务能力。灾害应急物流系统本身是一个服务系统, 其物流服务能力理应成为衡量方案优劣的依据。物流服务的核心是满足因灾害产生的物流需求, 如应急物资的及时送达、保质保量等, 由于应急物流“急”字当先, 其服务主要应考虑及时性、安全性和缺损率三个方面。 (2) 物流成本。灾害应急物流系统同时也应该注意物流成本的节约, 避免出现“帕累托无效率”状态。这对于我国作为一个资金尚不宽裕的发展中国家显得更有意义。这里指的物流成本是个广义概念, 包括经济成本和社会环境成本等。
五、结束语
灾害应急物流在我国尚属一个新兴概念,我国应急物流体系还很不完善,需要加强对建立应急物流体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不断完善应急物流理论。灾害应急物流机制和系统的建立是要以物流软硬件基础设施、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作为保障的。我国应积极学习先进国家的经验,尽早建立快速、高效的灾害应急物流系统,保障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安全进行。
参考文献
[1]高东椰刘新华:浅论应急物流[J].中国物流与采购, 2003, (12) :22~23
[2]欧忠文王会云:应急物流[J].重庆大学学报.2004, (27) :33~36
[3]王国文:中国物流如何应急[J].中国物流与采购, 2003, (12) :16~17
[4]王继祥:非典型物流——突发事件冲击下的中国物流[J].物流技术与应用, 2003, (6) :9~13
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研究 篇7
余姚水灾暴露了应急物流系统的问题
2013年10月6日至9日, 由于受台风“菲特”的影响, 浙江余姚发生百年一遇的严重水灾, 降雨量高达496.4毫米, 引发重大自然灾害, 致使70%以上城区受淹, 交通瘫痪, 供电、供水、通讯出现严重障碍, 损失惨重。据统计, 余姚市直接经济损失69.91亿元, 受灾人口83万多人。台风并没有在余姚登陆, 却造成严重灾难, 这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 在防灾减灾中具有一个高效的应急物流系统非常重要。
从实际情况看, 余姚水灾在应急物流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1.灾情预警不及时
预警是防灾的有效应对方法, 相比灾害发生后的巨大损失而言, 预警具有很好的投入产出比, 救灾减灾不理想大都是由于不够重视预警造成的。就余姚水灾而言, 根本没有谁会想到会发生百年一遇的暴雨水灾, 何况台风也不在宁波登陆。人们以为凭借余姚濒临杭州湾以及境内具有众多河流, 泄洪不成问题, 哪知在严重自然灾害面前, 面对连续暴雨, 河流却成了河水倒灌的通道, 对城市和乡镇都产生了很大的危害。余姚水灾的预警不充分, 应急物流也欠妥, 导致灾情信息传播滞后;应急救援不够及时;公共救援不足, 民间救援又不成体系;灾民安置点不够且较分散孤立;赈灾饮用水和食品不足, 引发抢购争夺救灾物资等诸多问题。
2.物流交通设施不先进
功能完善的交通系统是保证应急物流系统运输畅通的关键, 救援的物资和人员必须通过交通系统进入灾区。交通线就是生命线。然而, 从余姚水灾道路受损情况来看, 余姚的交通基础设施技术等级较低且分布极不均衡, 交通系统的抗灾可靠性较低。截至2012年底, 全市高速、一级公路比重占比较低, 合在一起还不到10% (如下表所示) 。
内河航道也发展滞后, 利用效率较低。总体看, 余姚道路设施的总量、结构布局、技术等级等交通设施抗灾可靠性仍处于劣势。另外, 多种运输方式的衔接、枢纽节点的布局等也有欠缺, 造成了重大灾害面前运输组织与管理相当困难, 难以发挥应急物流系统的功能和作用。
3.应急物流网络不完善
从水灾救援实际情况看, 余姚市城市与乡镇统一规划整体防灾避险功能已落后于经济建设发展。应急物流网络是在自然灾害突发性、不确定性的情况下, 解决救援物资的储备与配送问题。虽然应急物流网络不能达到100%的物流服务水平, 但对其优化可以明显提高城市应急管理效率。从救灾实际情况来看, 余姚应急服务设施 (包括救灾避险通道、物流结点、避难所等) 的选址布局不够合理, 滞后于城市规划, 导致应急功能没有得到发挥。
4.应急物资储备不充分
救灾赈灾, 人命关天, 物质是关键。余姚水灾中, 不仅居民没有库存应急物质, 超市和救助机构也忽视了这一点。许多物资都是灾情发生后进入的, 延误了救灾战机。许多灾民是在外出寻找食品与饮用水等消费品物资的时候又遭受更加严重的灾害损失或威胁生命安全的。而且抢险中需要大量的应急发电机、冲锋舟、建材、水泵、集卡、栏板车、工程车、厢货车等物资。应急物资准备工作应该事前进行, 且物资救助必须快速响应。临时仓促准备应急物资, 会贻误应急时机, 增加灾害损失。实际上, 余姚缺乏大规模的救灾物资储备库, 物资储备琐碎分散, 库管设备机械化水平也较低,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应急物流系统的快速响应能力。
5.专业化物流企业参与不主动
灾害发生会破坏基础设施, 影响物资快速运输及配送。因此, 物流配送体系在应急抢险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物流配送体系专业化程度高, 对技术与管理的水平要求也比较高, 必须依赖专业化的物流企业作为主导力量参与应急物流的应急抢险。而余姚水灾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参与较少, 没有发挥其综合运输和配送仓储的能力, 使救援效率较低。政府配送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共同参与, 是构建应急物流体系长效机制的关键。
自然灾害下如何发挥应急物流系统的作用
1.加强灾情的预测预警
应急物流系统需要与灾情匹配, 但灾情往往是事后出人意料。及时评估灾情做好预防工作是抵御重大自然灾害最有效的方法。例如, 根据灾情大小, 确定构建多大规模的应急物流系统, 这对科学安排救援物资、救灾设备、信息工具以及确定参与抢险的供应商或物流公司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 忧患意识不能少, 预警方案必须具有系统性与可操作性, 应急措施需要考虑实际情况 (本地区的地理、经济、交通、物流等) , 以确保应对突发灾害时快速应对, 做好赈灾应急物流系统的人员调配、物资筹措与配送。
2.完善应急物流交通设施
交通设施是应急物流的基础, 自然灾害会对基础设施产生很强的破坏力, 一旦交通中断, 后果严重。因此, 应加大应急交通设施投资力度, 城乡交通设施均衡发展, 在综合运输体系建设中考虑应急功能, 提高关键运输路网的技术等级, 保证灾情发生后运输线路不会全部阻断。发挥综合运输网络的救灾效能, 交通设施的抢修与恢复, 保障应急物流系统的有效运行。
3.加强应急物流网络的规划与建设
一是完善城市防灾避险功能。将应急物流体系融入城市整体规划建设, 尊重自然地理环境, 有效控制泄洪, 努力减少灾害。
二是完善应急物流的结点规划与建设, 保障救灾人员与应急物资的顺利调配, 重点规划与建设好均衡布局的避难场所、救援集结场所、应急物资储运中心等。
4.加强应急物资的储运与配送管理
应急物资配送的关键是“最后一公里”, 储运体系、速度快慢、通道多寡等因素, 决定了该系统的配送效率。
一是通过采购备齐、备足救灾物资, 这需要落实资金。从余姚水灾来看, 仓储准备不充分很大程度是由于资金无法解决而耽误, 并不是不重视。
二是加强应急储备管理。物资储备是为了应急, 但一般情况下又不容易遇到重大自然灾害, 因此不能疏于管理, 导致仓储应急物资损失浪费。
三是提高运输配送效率。从这次余姚水灾来看, 应急物资发放都是通过政府工作人员、救灾部队以及志愿者等组织进行, 效率较低, 效果不理想, 有必要完善应急物流配送体系。例如在紧急情况下, 可密切联系军方、第三方物流企业参与援助运输, 或者发动全民参与配送运输, 打一场救灾的“人民战争”。
5.建立综合立体的应急物流体系
一是建立常设的、专业的应急物流指挥中心, 从政府层面来协调多部门协同抢险救灾, 构建权威、唯一公布渠道的应急信息披露平台, 保证灾情信息畅通, 保障救灾的及时与有效开展, 实现应急物资的筹措、采购、储备、运输、调度、配送。
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研究 篇8
近些年来, 无论是汶川地震还是玉树地震、规模都明显大于往常, 且都对我国社会整体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冲击。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化, 政府部门逐渐认识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加强对大规模地震灾害的管理, 建立有效的应急反应机制的重要性。
应急物流即以提供重大疫情、严重自然灾害、军事冲突等突发事件所需应急物资为目的, 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目标的特殊物流活动。显然, 应急物流不同于普通物流。
二、我国地震应急物流体系现状
我国现有的应急物流体系是实行政府统一决策, 各部门按决策和职能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以地方政府为主, 按行政区域统一组织指挥, 统一调配人力、器械和物资;军队在抢险救灾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因为军队是一个服从指挥、组织严密、机动力强、反应迅速的具有强大战斗力的集体。在我国的救灾物资管理体系中, 救灾物资主要来源于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和未受灾地区的社会捐赠物资。救灾物资的收集、运输、发放主要依靠各级政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体系中各单元连接混乱, 思路不清;救灾储备中心布局不合理;救灾物资储备分散, 物资保障成本较高;救灾物资容易出现供需失衡等。
三、地震灾害的应急物流体系构建与完善
已有的地震灾害应急物流体系分为五大部分组成:地震灾害应急物流保障机制 (政策法规保障) 、地震灾害应急物资储备中心 (物资保障) 、地震灾害应急物流指挥中心 (指挥保障) 、地震灾害应急物流技术支持平台 (技术保障) 、地震灾害应急物流中心 (运输保障) 。
(一) 地震灾害应急物流保障机制
建立地震灾害应急物流保障机制的目的就在于使应急物流的流体充裕、载体畅通、流向正确、流量理想、流程简洁、流速快捷, 使应急物资能快速、及时、确地到达事发地。急物流保障机制包括监测预警机制、组织协调机制、法律保障机制和“紧急通道”机制。
(二) 地震灾害应急物资的储备中心的构建
针对地震灾害对救灾物资的要求, 应当在灾害发生前做好各种物资的储备。大量的有效物资储备可以大大压缩从灾害发生到救灾完成的间隔时间, 减少采购和运输量, 大大减少相关成本。具体做法如下:
1、从国家到地方成立专门的救灾物资储备中心管理机构, 由储备中心根据国家或该地区历年发地震灾害的地区的数据统计制定出应急物资的安全准备种类和数量, 同时运用适当的运筹学理论优选出适合建立国家物资储备中心的地址及其具体的建设规划蓝图, 报国家民政部或上级部门批准。
2、国家民政部或上级部门批准后, 救灾物资储备中心管理机构可按建设规划对所选择的地区进行救灾物资储备中心的建设。中心建成后, 调配较为完备充足的中央和地方物资至相应的物资储备中心。
(三) 地震灾害应急物流指挥中心的构建
建立地震灾害应急物流指挥中心是应对突发地震过程中做好保障工作而建立的中心。应急物流的顺利实现是一个系统工程, 除了完善应急物流的基础保障外, 还涉及应急物资的筹措与采购、应急物资的储备与调度、运输与配送等方面, 而这些工作需要一个机构来组织协调, 才能顺利完成。从我国以往的情况来看, 这个协调机构都是由政府根据应急方案从各单位紧急抽调人员临时组成的, 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但也暴露出地震灾情信息滞后、救援工作效率不高以及严重影响了政府其他工作正常开展等问题。因此, 我国有必要根据我国的政府结构和物流的运作流程, 建立一个常设的、专业的应急物流指挥中心, 专门用于救灾指挥工作, 保障应急物流高效、顺利地实施。
(四) 地震灾害应急物流技术支持平台的构建
地震灾害应急物流技术支持平台的构建是发挥处理机构职能的基础和关键。信息平台是应急物流指挥中心的重中之重。它主要负责信息管理、网络系统的构建维护工作, 灾害的情报收集处理工作以及应急物流中心信息的发布工作等。应急物流包装技术、装卸运输技术和物资养护技术要充分体现简洁、快速、稳妥、实用、方便的原则, 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应急物资运送的相关准备工作。
(五) 地震灾害应急物流中心的建立
1、地震灾害应急物流中心的选址。
对于常发性的地震灾害地区, 地震灾害应急物流中心的选址应设在与灾害发生地区相邻近的地区, 距离以不超过一日车程为宜;对于偶发性的地震灾害地区, 中心选址则应结合该地区的历次地震发生数据的分析结果, 设在与该地区比较接近的交通状况发达的城镇, 距离也以不超过一日车程为宜。
2、地震灾害应急物流中心构成。
地震灾害应急物流中心人员构成以兼职为主, 专职为辅。由地方物流公司兼职管理应急物流中心日常工作, 少量专家、学者兼职中心运作的技术指导, 在灾时转为中心运作指挥核心, 力求以最快最有效的方法和策略及时对中心的物资储备进行配送;专职人员负责配合兼职管理者对中心的物资储备进行日常维护保养, 灾时转为储备物资和外来应急物资的维护保养员, 保证应急物资的质量。
四、结束语
地震灾害应急物流体系的构建是一个长期连续的工作, 国家应建立专门机构负责地震灾害的信息收集, 确保应急物流体系能够根据具体的灾害的变化, 作出及时有效的调整。
摘要: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爆发后, 从我国在应急物资供应方面所表现出的被动局面看, 中国的应急物流体系存在诸多不足, 急需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地震灾害条件下的应急物流体系。本文分析了现有应急救灾体系结构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构建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国家针对地震灾害的应急物流体系, 有助于提升地震灾害应急物流的处理速度和效率。
关键词:地震灾害,应急物流,体系
参考文献
[1]、王坚红, 王京.国外救灾物质的运作方式及启示[J].中国物流与采购, 2006, (6)
[2]、李阳, 李聚轩, 滕立新.大规模灾害救灾物流系统研究[J].科技导报, 2005, (7)
[3]、李滢棠.汶川地震引发的构建应急物流系统的思考[J].物流技术, 2008, (8)
【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研究】推荐阅读:
自然灾害应急规程10-11
区自然灾害应急预案05-16
自然灾害的应急措施10-24
自然灾害应急预案模板12-09
突发自然灾害安全应急预案06-21
小学自然灾害安全应急预案07-31
自然灾害救助应急救援保障预案05-13
预防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应急预案12-01
地震灾害:应急物流11-20
公众参与自然灾害应急管理若干思考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