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技术(精选12篇)
共生技术 篇1
1稻鱼共生应用现状
稻鱼共生即是将水稻种植和水产养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生产模式,按生产场所可分为稻田养鱼和池塘种稻2个大类。至2015年末,綦江区共推广稻鱼共生面积66.67hm2。
2田间设施改造
田块必须要水源充足,阳光风向好,排灌方便,保水性能好。为防止鱼觅食拱坍田埂,需加高加固田埂,其内侧用水泥浇筑,高0.3~0.5m,厚5~7cm,以提高田埂保水性能。鱼坑设在进水口处,约占水田面积4%~5%,深0.5~0.8m,鱼坑用就地划线开挖垒成园形,上沿高出泥面15cm。
3水稻种植
綦江区插秧时间4月下旬—5月中旬,为防止鱼觅食时冲撞植株,应采取宽窄行密株移植的方式,宽行扦插间距为40cm×20cm左右,窄行扦插间距为27cm×20cm左右,每667m20.9~1.0万丛。
4养鱼技术
綦江区稻鱼共生系统所用鱼苗以鲫鱼和鲤鱼为主。鲫鱼是以植物为食的杂食性鱼,喜群居而行,择食而居,栖息在柔软的淤泥中。鲫鱼属底层鱼类,一般都在水下游动、觅食、栖息,对水温和水质的适应性很强,生长快,增产效果显著,是一个速生优质品种。
最佳的鱼苗放养密度是成功高产的关键。实践表明,鱼种应选择体质健康、无病无伤的鲤鱼或鲫鱼为最好。放养密度为:水深30cm左右时每公顷稻田450~500尾,鱼苗体重为75~100g/尾;稻田水深35~50cm时,每公顷放500~600尾,鱼苗体重100~150g/尾。密度过大、鱼的排泄物过多,水中氧气减少会抑制鱼的生长。鱼苗放养时间:要待秧苗转青后才能放养。放养前用3%的生理盐水浸泡5~10min消毒。
5田间管理
水稻病虫害:使用杀虫灯防治水稻病虫害技术,既有效减少水稻病虫害,实现水稻种植不打药,提高水稻品质,又将水稻害虫转化成鱼类天然饵料,变害为利。
6其他注意事项
炎热天气要适当减少饲料用量,防止死鱼;台风暴雨前疏通出水口,保持低水位,低洼田块鱼坑上覆盖网片,或在田埂周围拦网,防止逃鱼;水稻分蘖前采用防鸟网、稻草人、声音等措施防止鸟害侵袭。
7应用推广措施
为进一步推广稻鱼共生技术,须重点做好以下3个方面:
7.1加大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
发挥好政府部门在新技术新模式推广应用中的“领路人”作用。完善土地管理体制机制,建立土地流转准入制度和监控制度,保障流转土地的用途不变和高效利用,解决发展稻鱼共生的后顾之忧。
7.2加强技术服务队伍建设
发挥好技术人员在新技术新模式推广中的“纽带”作用。抓好试点基地生产试验,做好技术总结工作,加快形成完善的稻鱼共生、稻虾轮作等技术标准。
7.3利用报纸、电视、农民信箱等各类媒体平台
以及科技下乡、走村入户上门宣传等方式,加大对稻鱼共生技术模式的宣传和报道,及时对试点运行成效进行梳理总结,让广大农民朋友对稻鱼共生模式有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积极组织调研学习、开展培训班、座谈会等形式,加快农民生产技术、专业知识和经营理念更新。利用合作社、龙头企业等规模主体的“传、帮、带”作用,提升稻鱼共生模式的组织化、产业化水平。根据稻鱼共生农产品质量优势,紧抓农业电商发展机遇,组织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等“三品”认证,助推品牌创建。
8小结
“稻鱼共生”系统可实现每亩水稻可增收50~80元;收获成鱼50kg左右,按市场价2.5元/kg计,产值可达500元上下,除去成本,每667m2纯收入300~400元。同时有效减少农业污染,进而提高种养品种的质量安全,降低了种稻成本,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农户种稻积极性和农田的利用率。稻鱼共生种养技术的实施,对拓展水产养殖空间,实现“一水两用、一地多收”,推进养殖产业转型升级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共生技术 篇2
一、写作教学中的师生共生
是什么让教师的写作教学对学生的写作过程发挥了作用呢?不是写作知识,不是写作方法,不是优秀范文,也不是作文评分标准,有效的途径之一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写作文,是教师融进学生的写作过程,是教师用自己的写作体验激活学生的写作体验,是教师用自己的写作经历丰富学生的写作经历。这就是师生共生的写作教学。
我教学《用“感激”唤醒“感动”》这节课是比较典型的师生共生的写作教学。学生写作“感动”这个题目遇到障碍,问题出在他们没有感动。怎么办?讲讲写作要关注生活的道理,讲讲做人要懂得感激的道理都是很容易的,但往往没有什么效果。我的办法是讲故事,讲我自己的写作困惑,让学生参与到我的写作中来。先是让学生为我的材料确定主题;在学生思维停步不前时,我再谈自己的想法,使学生有所感悟;最后,因势利导,归纳经验,讲评作文,引导学生“再度作文”,以强化写作经验的积累。
当然还有很多后续的教学活动,比如学生进行自我共生的再写作,进行生生共生的相互交流和修改等。有人认为,师生共生写作教学,教师参与到学生写作的过程中是容易做到的,但要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写作过程中,不太现实。其理由之一是教师的写作话题并不一定适合于学生;理由之二是教师如果为 “共生写作”而努力设置一些适合学生写作的话题和素材并将其作为自己写作的素材,而不是自己真正需要写作的东西,是多此一举。我自己的大量实践和许多同行的探索都已证明,让学生参与教师的写作过程,和让教师参与学生的写作过程一样都是可以做到的。不仅师生互相参与写作过程是可能的,而且师生一起参与第三方的写作活动都是可能的。要知道,学生参与“不是自己真正需要写作”是一种常态的写作。中外教科书上这样的写作要求,各类考试中这样的写作命题比比皆是。
二、写作教学中的生生共生 在介绍共生阅读教学时,我说过,皮亚杰认为最有益的社会互动发生在具有社会性对称(知识、权利)的同伴之间。语言学家早就发现,伙伴的语言对孩子语言学习的影响巨大,远远超过成年人,甚至超过学校的学习。所谓生生共生的写作教学,就是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伙伴效应”的积极作用,充分利用学生自己的写作兴趣和写作欲望激活同伴的写作兴趣和写作欲望,用学生自己的写作感受和写作体验激活同伴的写作感受和写作体验,生生之间互相交流,互相激活,互相碰撞,互相丰富,在这样的活的写作过程中培养写作能力,学会写作。
我执教的《风》这篇作文的评讲课就是比较典型的生生共生的写作教学。
这节课,我在这样几个层次上,让学生之间形成共生。一是对习作的总体评价。这是有些教师不够重视的环节。其实充分展开习作评价的讨论,对提高写作能力是很有意义的。二是对习作问题的发现。这个活动的过程是先发散后聚焦。学生习作的问题常常不是单一的,即使是同一个问题也会表现在多个方面,这就需要聚焦。所谓聚焦,就是看到最主要的问题,看到问题的最关键处,明确现场要集中解决的问题。三是修改方向的确定。这是课堂的重心所在。找出问题总是相对容易的,如何解决问题才是关键。特别要注意的是,这里的修改不是要把这篇文章改得怎么样,而是要借助这篇文章的修改能让学生写出更好的文章;目的不是让习作的作者知道文章怎么改,而是要让大家知道文章应该怎么写。这个方向不是唯一的,必须是多向的,但又必须是有规定性的,既要由讨论的文章出发,又要紧扣这节课的教学内容。这样的作文评讲课,目的不在于说明某篇习作好还是不好,而是在于借助典型的习作来讨论写作,思考写作,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写作,经历写作,学会写作,获得写作的知识,积累写作的经验。
三、写作教学中的他者共生
所谓他者共生,就是借助别人的文章(可以是好的,也可以是并不精彩、并不优秀的),写出自己的文章。这和借鉴模仿有一定的联系,但又有本质的不同。借鉴模仿,都是围绕某一个点、某一个方面进行学习的。学习《白杨礼赞》,可以借鉴它的结构;学习《师说》,可以借鉴它的对比论证。被模仿、被借鉴的都是成功的习作或作品(至少被模仿的某一方面是成功的)。而共生写作,则不一定立足于一个点,而是发散式的,甚至是模糊的,有时候就是受它的启发,而不一定是学习模仿,甚至可以是对别人的写作予以否定和推翻,因为被借助的习作或作品不必都是优秀成功的,也可以是不成功的,只是由它生发出自己的写作欲望。我执教的《在别人的树上开自己的花》是比较典型的他者共生的写作教学。这节课主要是借一位学生(黄津汝)的习作进行共生写作的教学,而对于其他学生来说,就是一种他者共生的写作活动。
首先是让大家熟悉习作,了解习作。因为这篇习作,总体来讲比较成功,主要是让大家发现它的可取之处,同时教师结合习作强调作文的一些要求,指出学生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然后是借助黄津汝同学关注和思考的问题,或者说是借助黄津汝的这篇习作,激发大家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学生的写作欲望被激发起来之后,便引导他们进入写作状态进行思考。先从写议论文的角度息考立意的选择,再从写记叙文的角度思考与黄津汝不同的立意选择和不同的叙述视角。从不同文体的选择,到不同立意的选择,再到同样文体不同角度的选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有效的激活。而更有价值的,是这个写作过程的体验和经历。这比之于我们仅仅介绍评点优秀习作的长处,要有意义得多。遗憾的是,受时间和现场情景的制约,很多有教学价值的环节没有能够充分展开。比如黄津汝在反思写作过程中说自己是“想到哪儿写到哪儿”,没有能引发她和大家交流一下“想到哪儿写到哪”的具体情形,以及为什么能够做到如此。再比如其他学生进入写作状态后的交流也还不够充分,显得比较简单匆忙。这些都影响了教学效果的达成。
四、写作教学中的自我共生
就实用性而言,最为常见也最为重要的是自我共生。日常的写作教学中,似乎我们的教师最为看重的是写作的数量——不停地出题目,不停地让学生写作,却从不看写作的结果。这似乎与“作文要多写多练”的理念有关。但“多写多练”就能把作文写好吗?这是需要研究的。事实上,不少学生从初一到初三,从高一到高三,每次作文的分数基本上都差不多。其中一批学生一直在低分徘徊,甚至有不少学生一直就是65分左右(按100计分),不少学生一直就是70分左右,大量的低水平的反复并没有使作文写好。梁启超先生的一个观点对我非常有启发,即作文的次数不在于多,如果能让他们把两三个题目写好,是非常有意义的。因此在我的共生写作教学中,有一个基本课型就是自我共生。所谓自我共生,就是学生借助自己的习作——成功的或不成功的,完整的或不完整的——写出新的习作。在这种发散式、连锁式、裂变式的写作活动和写作过程中感受写作、认识写作,提高写作能力和写作素养。它和所谓升格作文不同的是,并不追求后一次写出来的习作一定要比前一次好,它的价值在于经历写作过程,丰富写作体验,锻炼写作思维,感悟写作规律,不在写作结果,而在写作的过程。那一年我在绍兴一所中学执教的《自我提升和再度作文》一课是比较典型的自我共生的写作教学。再度作文,是我从学生写作的角度归纳出的一种写作方法,基本的形式是同一个素材、同一个题目、同一个立意、同一个话题多次写作。它和自我共生的作文教学方法是紧密联系的。所谓自我共生的作文教学,就是教会学生要形成再度作文的基本理念,掌握再度写作的基本方法。那节课一开始,我通过检查学生课前学习准备的情况,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明确告诉学生:有空,常看看自己过去的作文,是写好作文很重要的一个途径。很多学生文章写好之后从不再看。学生这样的表现,是我预料之中的。这对写作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影响。有些教师只要求学生看教师的评语,其实更应该要求学生经常看看自己的习作。现在要求学生写随笔的很多,写日记的很多。写就写了,一写就扔,从不再看,有什么意思呢? 教学过程的第一个活动是学生自我展示和介绍自己的习作。我本来的想法是先展示习作,然后谈谈感受,说说写作过程,说说得意之处,说说写作困惑。
可是没有学生愿意。本来这样的写作反思,也是自我共生的写作素养。一位学生主动介绍了自己的习作之后,我让她谈谈体会,她说是拼拼凑凑写出来的,但也不甘心这样贬义的表达。我充分肯定了这种把各种素材拼拼凑凑,或者说整合到一起的写作方法。其实,这种“拼拼凑凑”,就是一种自我共生的写作。很多好文章就是这样写出来的。
第二个主要活动是让学生用3分钟时间,再读自己认为成功的习作,找一个点进行修改。进行交流后,我跟学生强调:自己的练笔、自己的文章,别轻易扔了,要养成经常看自己文章的好习惯。经常看看,就能发现不足,也能发现得意之处,更能产生新的写作冲动。这些对写作兴趣和写作意识的培养,对写作能力和写作素养的培养都很有意义。
第三个活动,也是重点活动,就是尝试“再度写作”。某种意义上,前面的活动都在为这个重点活动铺垫和做准备。可能由于学生平时缺少这样的意识,有些学生做得还不够好,基本还是原来习作的修改,但也有学生做得很不错。如后面交流写“独自面对”的那位女生,同样一个题目,她的主题调整了,文体也改变了,选材也更换了。上次是议论文,这次写记叙文了。
共生技术 篇3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作文教学;兴趣;表达;评价;共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也日益更新,多媒体网络技术已悄然进入课堂。作文教学中,它以超越时空、便捷及时、信息丰富、资源共享、资源重组和重复播放等特点,极大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发挥眼、耳、口、手、脑的整体功能,为学生提供形象的写作材料,使课堂得到无限的拓宽延伸,培养创新意识,发展思维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引导欣赏,激发写作兴趣,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突破地域、时空的限制,将人、事、物等通过熟悉的图画、文字、声音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给学生提供了鲜活、生动的形象,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形象逼真,色彩鲜艳,动静相生的教学情景。面对情境,人人兴趣盎然,情绪高涨,强烈的好奇心促使他们去求知,去发现,去创新;促使他们进行情感的表达、流露和交流,有了不吐不快的感受,作文成了学生情感交际的需要。
如在进行写事的作文教学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学生参加学校“六一”汇演的情境,作文课上学生一边看录像,一边回忆当时的情景,个个说得兴高采烈,好像没有表演还没结束,他们仍在现场一样。对于精彩的情节,暂停下来让学生仔细观察,从而给学生更充分的时间,引发出更加深入、广泛的思考,同时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当然,借信息技术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如生活显示、实物演示、音乐渲染、图画再现、文字诠释、电影片段等。只要教师根据作文的教学目的,巧妙地加以利用,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引导交流,提高口头表达能力,丰富学生感知
学生习作的过程是一个由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的复杂过程,而转化的关键是生活情境的刺激。传统作文教学往往只是提供文字命题或者所谓“材料”、“话题”,教师很少带领学生深入生活,感悟生活,因此学生很难将理解的内部语言,转化为自己的外部语言,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心里想得挺好,有很多话要说,可就是茶壶里煮饺子——有嘴“倒”不出。
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提供图片、组画、音乐、影视剧片段、记录片,摄像机可以捕捉到的社会、家庭、学校生活中有价值的瞬间,这些形式多样的音像资料,弥补了学生平时生活的缺陷,唤醒学生对一些生活信息的情感,激活了语言功能。于是学生联想起自己的生活经验,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冲动。有了这种冲动,教师再及时因势利导,让学生大胆地说出来,或以小组为单位,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或让学生与老师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让学生彼此之间相互启发,为下笔作文奠定基础。
如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之后,指导“写活动”的作文时,大部分学生记忆只停留在参加了哪些活动中,而忽略了活动时同学们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情景,通过活动录像,可放映出精彩的特写镜头,跨越时空,启发和诱导学生重返活动中进行搜寻和提炼。精彩纷呈的活动再现眼前,难忘的体验重新唤回,此时再利用课件出示了教师的下水文,由学生来评价教师下水文的写作思路以及文中的优缺点,学生情绪高昂,表示要和老师一比高低。于是,《我爱家乡》、《快乐的一天》、《难忘的“军旅”生活》……一篇篇情真意切的作文便十分流畅生动地写出来了。
同时,词汇和语言是否丰富是影响学生表达的另一个原因,这一点也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加以解决,即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网络加强阅读,在日积月累中不断丰富自己的词汇和语言。当以上一切准备就绪后,学生就可以下笔作文,甚至将各自的习作输入电脑。学生写作的同时,教师利用网上监控技术,随时调出来某生的习作,戴耳机与之交流,进行个别化辅导。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示范评改,提高评改能力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作文评析修改,人机交互,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能有效促进学生作文能力的提升。
利用大屏幕集体评改。这一過程的实质是指导学生认识和发现问题,主动参与作文的评改,亲身感受评改过程,进一步明确了评改的目的,掌握评改的方法,以最终达到提高学生习作自改能力的目的。每次阅完学生作文后,教师从中挑选出有代表性的作文,(如果是抄写在作文本上的,可以将其置于实物展示台,若是输入电脑的,就直接打开,)投影在大屏幕上,并让小作者范读。接着教师趁热打铁,鼓励同学们发言:“听了这位同学的习作,大家一定有话要说,下面就请大家畅所欲言,谈谈自己的看法。”这时,学生的情绪十分高涨,有的指出优点,供大家学习,有的对不足之处也毫不客气地指出来,通过比较、分析、讨论、总结,提出修改建议。这时,教师适时点拨、小结,并在存在问题的位置作出相应的批注。如在一篇写人的习作中,根据需要应有人物的外貌描写或心理描写,而文中缺少这些内容,教师通过与作者交谈,与其余学生商讨,在相应位置补上必要的外貌(或心理)描写。对字、词、标点符号的错误及病句等也示范地用事先学会的修改符号一一修改。这样,使学生不仅知道如何辨析习作中的问题,且在习作修改过程中有样可学。当包括小作者在内的所有学生亲眼看到修改前后作文的变化时,他们心中的成就感和兴奋之情真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四、合理利用现代技术,优化习作评价方式
在学生完成每次作文后,我利用实物投影仪随机抽取学生的作文展示给大家,让全体学生浏览,再各自就文章发表自己的评改意见,教师从旁边对各种意见进行点评。同时,教师还可以把搜集到的与本次作文相干资料提供给学生作评改的参考,例如同样话题名家的作品、作家修改文章的例子等。这种互改,是交互的,复式的,立体的,多层次的,是更高意义上的互改。无论是肯定作文的成功之处,还是纠正有代表性的错误,均能做到视听结合,集体受益。经过这样的评改,一篇作文的分数和评语就不再是惟一的了。分数的多种和评语的多样,会极大地刺激每一个学生的自尊心,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和热情。
五、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展示交流成果
学生完成习作后,都希望被认可,被欣赏,这就需要一个交流展示的空间。过去的优秀作文通常只能在班内朗读,或利用黑板报办习作园地,范围再大一点是向报刊投稿,但文章发表的机率太小,而且需要漫长的等待。现代媒体技术极大地扩展了学生作文的交流渠道和交流空间。学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向相关网站投稿,学校还可以建起校园作文网,为学生创设展示风采的舞台,在这里,同学们可以自己创办电子报纸,设计作文的页面,出版作文集,链接到校园作文网中,供同学们鉴赏和评价。多种形式的成果展示交流,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作文热情,为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山区稻蟹共生养殖技术 篇4
稻蟹共生就是同一块稻田在同一个生长季节里, 既种植水稻又养殖河蟹。该模式是一项风险小、见效快、效益高的种植业与养殖业巧妙结合的立体种养新模式。稻田养蟹, 河蟹不仅可以吃光稻田里的水草、害虫等浮游生物, 而且排出的粪便也可以作为水稻的肥料, 另外河蟹的活动可以帮助稻田松土;而水稻既能为河蟹提供栖息和隐蔽场所, 也能为河蟹提供食物, 互惠互利, 形成良性循环, 有效地提高了土地和水资源的利用率, 做到一水两用, 一地双收, 既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 又降低了生产成本, 从而能够获得稻丰蟹肥、稻蟹双赢的良好效果。
1 田块选择
稻田养蟹必须选择靠近水源、水质良好、进排水方便、蓄水力强、涨水不淹、阳光充足的稻田, 以选择壤土土质为好, 面积以666.67~3 333.33 m2较适宜[2]。
2 防逃设施和进排水系统
河蟹善逃, 为了防止河蟹从稻田外逃, 需在养蟹稻田四周构筑防逃墙。制作材料可选用硬质塑料、薄膜塑料、石棉瓦、铝箔、玻璃、玻璃钢、水泥板、竹箔、砖墙等等。薄膜塑料成本低, 具体的制作方法:首先加高加固田埂, 有条件的最好是水泥硬化田埂, 然后用塑料薄膜沿稻田四周田埂铺设, 每隔1 m左右用木桩或竹片支撑, 木桩在塑料薄膜的外侧[3]。塑料薄膜上沿用铁丝或尼龙绳缝合后固定在木桩上。薄膜的土上高度为50 cm左右, 底部埋入土下10~15 cm, 并向池内侧稍微倾斜, 内外沿用碎土铺平夯实, 防止积水穿洞。铝皮的制作工艺与塑料薄膜的制作相同。同时要建好进排水系统, 进排水口要用聚乙烯网布密封, 防止河蟹从进排水口逃跑以及蛙卵等通过进水口进入稻田。所有这些设施建设都要在蟹苗放养前完成[4]。
3 水稻插种
应选生育期短、耐肥力强、麦秆坚硬、抗倒伏、抗病毒、产量高的水稻品种, 适宜浙西南山区的有中浙优8号、3号等, 插秧13.5万株/hm2左右, 每株间距30 cm×30 cm, 每4行空1行株矩, 不但不占用稻田空间, 而且加强稻秧的通风, 增加稻株的有效分蘖。
4 蟹苗投放
蟹种放养前, 对稻田里的水蛇、黄鳝等敌害要进行彻底清除。一般在放蟹前15 d左右, 用生石灰1 500 kg/hm2对水全面泼洒, 杀灭敌害和病菌, 改善水质条件。选择当年早期或隔年性未成熟的长江水系优质扣蟹 (蟹种) 。蟹种一定要规格整齐, 大小一致, 体质健壮, 无伤病。插秧后15 d左右放养, 放养规格为160 kg/只的蟹苗1.2万~1.5万只/hm2。放养时要用药物进行浸种消毒, 预防疾病带入。
5 日常管理
一是投饲管理。根据河蟹摄食习性和季节变化, 投食上采取“两头精, 中间青”的方法:即4—5月河蟹放养不久, 为提高其体质, 以投喂精饲料为主, 并做到精、鲜、细。如投喂适口的鸡、鸭、猪的下脚料, 螺蛳和小鱼虾块等。9—10月河蟹肥育期, 以投喂黄豆、螺蛳等精料为主, 以提高成蟹的品质和越冬成活率。6—8月, 是河蟹脱壳的旺季, 食量大, 以青料为主, 投喂青料占70%~80%, 青料主要是水草、浮萍、南瓜等。河蟹有昼伏夜出的习性, 投食每天1~2次, 以晚上为主, 日投食量占蟹总重量的5%~7%, 可视每天吃食量情况进行调整。投饵要做到定点、定时、定质、定量。二是水质、病害等管理。河蟹为甲壳类水生动物, 蜕壳时要求水溶氧保持在4 mg/L以上, 山区是微流水养殖, 要根据“春浅、夏满、秋勤”的管水方法, 前期水层要浅, 保持10 cm即可, 以利于提高水温及河蟹蜕壳;中期水层要深, 保持15 cm左右为宜;后期要勤换水, 管好水质和水深。在养殖期间应该注意防治纤毛虫, 并要防止蛙、蛇、鼠等对河蟹的侵害。因养蟹田土肥, 水稻病虫害少, 故基本不需施农药。
6 起捕
利用收割前田间排水机会, 在排水口设陷坑或安置拦网, 河蟹自行上网, 此时可在网上取蟹, 也可在岸边捉蟹, 9月中旬以后每到夜河蟹便由水中爬向岸边, 此时可手拿电筒在稻田埂边捡拾河蟹, 剩余的在收割后一次性捕净[5]。
参考文献
[1]景谷县2012年实现水产品产量2.6万吨[EB/OL]. (2013-01-09) [2013-10-15].http://www.yangri.gov.cn/pe/jg/news9400/20130109/3709969.shtml.
[2]薛有桂, 杨海鑫.稻蟹共生配套技术[J].上海农业科技, 1991 (6) :33.
[3]徐红文.稻蟹共生模式[J].农村新技术, 1995 (6) :9.
[4]陈毓藜.稻蟹共生效益倍增的技术措施[J].新农村, 1999 (7) :16.
共生高中作文 篇5
当我们走在羊肠小道上,脑海中回荡着贤人的训言,看着周围百花齐放,驻足捧起一本《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细细品读,时间从字里行间里悄悄溜走,留下的只是无尽的遐思。
“我一直在哭,哭自己没有鞋子穿,直到有一天我发现有人没有脚。”这是一个生活在无声无光的世界中的女子对命运深深的控诉!就是这样的女子,她不向命运屈服,即使生活在黑暗中,但她的生活却充满光明,从她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生命的奇迹。
三天有多长?无非是72个小时,三天能干什么?能干的事情寥寥无几。但对于海伦来说,三天足以让他看见这个世界的美,三天好似三十年,可以真正用心去体会这个世界。海伦对光明没有过多的奢望,她只希望有三天她用三天诉说着生命的珍贵与短暂。
在安静的下午携着一本《边城》坐在窗边,阳光透过窗户懒洋洋的照在泛黄的书页上,伴着阵阵书的清香,我们穿梭在沈从文的笔尖。沈从文用清淡的笔调描绘了一个淳朴良善安静的湘西边城的美清晰自然,依山傍水,有湾泊的小篷船,轻柔的山风,望眼无尽的翠竹,同时在这本书里讲了一个懵懂美好的爱情。“一辈子走过许多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这是沈从文先生最深情的告白。
读书让我们感受“醉卧沙场君莫笑”的悲壮;读书,让我们感受“双袖龙钟泪不干”的.凄凉;读书,让我们感受“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达。
共生技术 篇6
摘要:针对陕西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成长目标推出陕西区域旅游合作共生组合模式设计。在共生理论视域下提出“旅游产业组合共生”观点。目的在于凭借旅游区域内在性质兼容以及存在时空联系的旅游地平台,在同一共生环境中通过交互式作用协同运营,达到区域整体旅游业均衡发展的格局。
关键词:共生理论;旅游合作;价值链分析
在旅游市场需求由大众旅游时期的大规模标准化向个性化、定制化方向转变的今天,原有的通过对提供食、宿、行、游、购、娱等要素的企业实施后向一体化来保障供应的发展模式已陷入了困境,大而全的“纵向一体化”旅游企业机构的臃肿,信息传递的滞后,难以迅速响应灵活多变的市场需求,从而失去市场机会。因此,目前陕西区域旅游合作关键是要对在链上企业之间建立战略联盟,使链上节点企业达到同步协调运行,实现技术、信息、组织、决策的集成,达到既发挥资源效益取得低成本和低风险效应,又满足顾客定制化与时效,陛要求的目的。把共生组合视为一个完整的动态系统加以分析,重视各子系统之间的关联作用,力求全局优化。区域旅游产业集群的成长,存在于一个开放的系统,系统内各旅游经营企业的“定位”及其内部功能结构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都会直接影响到区域旅游企业空间竞争的态势。
一、陕西区域旅游合作共生机制的理论支撑
在旅游市场需求由大众旅游时期的大规模标准化向个性化、定制化方向转变的今天,原有的通过对提供食、宿、行、游、购、娱等要素的企业实施后向—体化来保障供应的发展模式已陷入了困境,大而全的“纵向一体化”旅游企业机构的臃肿,信息传递的滞后,难以迅速响应灵活多变的市场需求,从而失去市场机会。因此,目前旅游产业集群关键是要对链式组合进行管理,在链上企业之间建立战略联盟,使链上节点企业达到同步协调运行,实现技术、信息、组织、决策的集成,达到既发挥资源效益取得低成本和低风险效应,又满足顾客定制化与时效性要求的目的。把链式组合视为—个完整的动态系统加以分析,重视各子系统之间的关联作用,力求全局优化。区域旅游产业集群的成长,存在于一个开放的系统,系统内各旅游经营企业的“定位”及其内部功能结构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都会直接影响到区域旅游企业空间竞争的态势。对于区域旅游产业而言,必须开展区域旅游竞争与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优势叠加,以增强区域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通过构建共生组织的条件、模式和共生组织的功效,并且利用景地生态位、环境功能区位将旅游产业集群链式组合的维度分解区域旅游的功能资源维度、组合要素维度和目标市场资源维度,使旅游产业集群在链式组合的维度上重叠,形成区域旅游产业集群的功能网链。
1.大旅游产业集群链式组合组织行为特征产业链是以市场前景较好、产品关联度较强、辐射和带动能力较优的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为链核,以产品技术为联系,以资本为纽带,上下连接,向下延伸,前后联系形成链条,由经营机构的单体优势就转化为—个产业的整体优势,从而形成这个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旅游产业的整体优势建立在更大范围的、更多种类的产业资源和核心能力的基础上,在产业层面上建立更高更广的战略视野,谋求在更广泛的资源和能力基础上构建、维护、优化旅游产业链,打造旅游产业优势。在谋求产业链的优化协同和系统运营中,目标设计为:(1)追求产业链的共同利益最大化;(2)保持持续性的产业链各环节、各企业的持续、有效的协作;(3)管理和维护产业链中的共同资源(4)在产业链的发展中增强自身的优势和竞争能力。旅游产业成长过程的整体陛和组合性、产业范围的宽泛性、产业结构的层次性、产业关系的关联性,使其具备了集群形成内在机理和外在衍生机制。因此,区域旅游产业集群的链式组合是由旅游要素企业、关联企业以及辅助企业和相关机构,围绕优势旅游资源或区位条件优越的旅游目的地而形成的空间地域集聚体。从资源禀赋角度扫描,区域旅游产业集群是按链式组合的有效方式,将区域的旅游产业要素有效链接,形成最具有竞争优势的一种资源配置方式。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表现为在旅行社、饭店、餐饮、旅游景区、旅游交通、旅游商店等行业之间形成的链条关系。从经济系统角度来看,旅游产业集群融合了旅游产业和产业集群的理念与机制,以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为基础,以核心旅游产业为支撑,形成的多层次、多结构的旅游经济活动地域系统和旅游企业战略合作伙伴,具有鲜明的产业集聚优势和带动辐射效应。
2.时下国内外的区域旅游合作研究集中在区域合作组织行为模式上,如有的学者将区域旅游合作归纳为三种模式即水平合作、垂直合作和交叉合作。经过共生模式,各共生单元之间互相协作,区域内各旅游经营主体将自身纳入互动的链式组合轨道和共生的旅游资源合作共存圈,减少因利益而引发的对抗心态,产生和谐的共生效益,形成一种生物般的相依生存和植物的竟向生长的态势。在链式组合共生理论背景下,优势互补、和谐共生是实现区域内不同旅游地协作关系的前提。在区域旅游产业共生链条中,旅游共生单元是基础,旅游共生环境是外部条件,旅游共生模式是关键。旅游产业链内任何共生关系都表现为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共生环境相互作用的系统动态特征。由于区域旅游产业共生单元之间优势互补,相得益彰,方能提升区域整体的旅游核心竞争力。
二、陕西区域旅游合作共生机制的构成条件
秉持链式共生理论,构成共生关系的条件包括;共生体必须具有内在性质的兼容以及某种时间或空间联系在给定的时空条件下,共生体之间应存在某种确定的共生界面共生单元之间按某种方式进行的物質信息和能量的交流,由共生单元内在联系的亲近度、同质度或关联度所决定。共生稳定与否取决于共生的内部结构,即对称性分配和稳定匹配。前者指对称最优激励兼容状态,后者指亲近度最高的同类单元或关联度最大的异类单元之间共生最稳定共生关系的选择和共生环境的培育对于链式共生关系的持续稳定发展形成价值坐标。旅游合作共生机制的构成元素为①不同旅游地经营主体的旅游资源的相似性或互补性以及空间的接近性或联系的便利性②不同旅游地经营主体存在文化,资源、市场等要素上的关联性,旅游流对区域旅游地的认知程度较高④同类旅游的经营主体相似程度或异类旅游地的互补程度决定共生方式,同类旅游地之间强化共同的优势,提高旅游产品层次,在合作基础上重新分工定位;异类旅游地之间优势互补。这种共生既可以是区域内不同旅游地之间的横向共生也可以是旅游产业要素的纵向共生或者是旅游地和产业要素的混和共生,既可以强强技术互补合作,也可以强弱资源与资金、技术合作或弱弱联合开发;④明晰链式共生单元利益共享和义务共担范畴,链式组合共生圈内各经营主体行业自律,使角色分工精细,组织架构精准,市场运作行为精益。
链式共生机制的共生关系形成后,共生界面会演化成共生通道,这种通道的存在是共生机制建立的基础,因此区域旅游共生机制应达到区域旅游的整体发展环境的优化。按照比较利益的原则进行合作,
通过区域旅游要素流动实行互补,完善协调机制、制度和组织,形成统一的区域发展规划,从而实现区域旅游的对称互惠一体化共生。区域旅游产业的—体化共生设计使共生单元之间具有稳定的主导共生界面和支配介质,形成了具有独特性质和功能的共生体,存在全方位的交流和相互作用,共生关系稳定。区域旅游一体化共生的链式组合使区域旅游地之间,出于对整个或局部)市场的预期和总体目标的实现,自愿通过市场主导共生界面,通过文化资源或组织设计,自愿入位,合作到位。其发展实质是区域旅游竞争和合作的耦合联动。表现在:①区域旅游地在空间形态上聚集,成为各种旅游要素流动枢纽和旅游产品创新的孵化器;②突破行政区域界限,在区域背景中实施资源整合;④实现旅游商品和要素的自由流动以及客源、品牌共享;实施信息教育、培训、研发的共享;④完善区域旅游产业体系和产业链;⑤加快旅游通道和服务设施的配套与衔接。
一体化共生现是陕西区域旅游合作共生机制最理想的思维设计。在这种理念操作之下定格了区域旅游产业共生系统进化的基本方向,其主导思想的价值链可以达到帕累托最优,同时也是最佳激励兼容状态或最佳资源配置状态。具体的说,就是区域旅游地在承认竞争和利益冲突的前提下,在强调差别化战略的同时,主张将局部的对立变成更大空间的共存,着眼于发展和保护共同优势,强调从竞争中产生新的、创造性的伙伴关系,扩大各自的共享领域,通过内部结构的重组和功能的创新,重新塑造独特、不易模仿的战略资源和竞争能力,强调通过利益的共享和义务的共担,在市场这一共生界面中共同进化、共同发展、共同适应,寻求双方或多方的共存共享和互惠共赢,构筑一个统一和谐的整体,从而获得任何单个一方无法达到的高水平和整体的最大利益。
三、陕西区域旅游合作共生机制的价值链分析
1.区域旅游合作共生的实体规模的价值优势:①成本优势。在旅游产业中,实施共生的各经营主体之间实行一体化的开发,共享资源、技术、品牌、销售渠道,或者通过重构旅游中间商价值链、旅游业价值链、销售渠道价值链、旅游者价值链来整合资源,从而获得成本优势。旅游经济主体之间通过共享资源设施,实施一体化的开发来减少资源浪费,降低单位成本;通过开发旅游线路和交流经验以获得学习效应来提高效率,从而降低开发成本;通过共享品牌形象,共享‘销售队伍、销售渠道来降低广告费用和销售成衣通过与其他旅游相关企业共享市场,实现旅游客源交汇来使成本内化,从而降低交易成本。②协调共生。旅游产业的综合性和整体性决定了旅游六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六要素中的每一要素的生存和发展都以其它要素的生存和发展为前提,任一要素的超前或滞后都将影响到其它要素的发展。因此,共生战略可有效地促进旅游经营主体的协调发展,共同构筑一个统一和谐的整体。④资源互补。共生可将具有不同优势的旅游经营主体整合在一起,让各经营主体贡献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整体优势,形成超常竞争力。一个旅游经营主体不可能拥有在市场竞争中所要求的全部资源,且资源在旅游经营主体之间的配置处于不均衡性。因此,在资源层面,一个旅游经营主体或拥有某种优势,或存在某种不足。而通过与其他经营主体的共生,则可将各个旅游经营主体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对于相似的旅游资源产品,通过整合能够将旅游产品做大、做精,产生规模经济效应;对于互补的旅游资源产品,通过共生,可避免重复建设,恶性竞争。④获得歧异性优势。旅游产品吸引力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歧异性。一个旅游经营主体只有通过产品功能的完善、与众不同的服务方可获取这种优势。如旅游社与旅游景区合作开发旅游线路以完善产品功能旅游景区之间通过联合来大大提高旅游产品的特色性;饭店、旅行社、景区之间合作开发旅游电子商务,以获得独特性优势;饭店与旅行社、航空公司等企业共享销售队伍、分销渠道,使旅游者出门旅行更加方便并能够得到更好的服务。⑤增强抗风险能力。旅游经营主体通过相互协作、优势互补,形成较大的虚拟组织,以虚拟的组织模式变“零散弱小的船只”为强大的“航空母舰”,以提高旅游经营主体抗冲击的稳定性。所以实施共生战略,一是可与合作伙伴实现优势互补,从而拓展经营范围,分散经营风险;二是能够以更为广泛的网络掌握更多的市场渠道,平抑市场风险。
茭白与鳖共生高效生态种养技术 篇7
茭白田生态养殖鳖, 营养全面, 活动量大, 生长速度快, 成活率达到了98%, 品质接近野生鳖;同时茭白无需施肥、喷药, 生产出了无公害茭白。通过1年实践, 茭白产量12 t/hm2, 平均价格4元/kg, 收入4.8万元/hm2, 产鳖1 687.5 kg/hm2, 价格160元/kg, 收入27万元/hm2, 合计总收入31.8万元/hm2, 减去鳖和茭白成本14.1万元/hm2, 净利润为17.7万元/hm2。现将茭白与鳖共生高效生态种养殖技术总结如下。
1 茭白栽培技术
1.1 田块选择与清整消毒
养殖鳖的茭白田要排灌交通方便, 地势低洼, 无污染, 水源充足, 水体呈中性或弱酸性。面积一般以0.53~0.67 hm2为一块为好。然后进行水沟开挖, 在茭白的四周开好宽2~3 m、深1 m左右的水沟, 其总面积约占茭白面积的15%。水沟边建沙和泥滩, 根据需要, 也可以在茭白田内挖十字沟。茭白田清除杂物并曝晒后, 全田用生石灰1 500 kg/hm2对水溶解后泼洒消毒。7~10 d后向田内注水30~40 cm。
1.2 品种选择
在茭白栽培品种的选择上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品种选用原则[1], 由于茭白品种在采收时间上差异较大, 所以品种选择的余地也很大, 具体做到:一是了解市场, 确定上市时间, 一般选择在夏秋之间, 当地蔬菜品种和数量较少时上市。以旺补淡栽培应选择早熟品种, 一般以浙茭2号、浙茭911为主。二是注重茭白品质, 茭鳖共生在单季茭和双季茭中都可以采用。9—10月茭白大量上市, 为抢占市场占有率, 要选择肉质细腻、外观洁白、个体大的品种进行栽培, 如美女茭或浙茭2号。
1.3 科学栽植
秧苗可采用宽窄行栽种, 宽行间距为80 cm, 窄行间距为40 cm[2]。茭白宽窄行种植, 有利于鳖生长, 同时也利于茭白的生长, 茭白数量也多, 产量并不低;还能降低茭白叶面的湿度, 减少茭白纹枯病、稻瘟病的发生。
1.4 清理杂草
及时清除杂草, 茭田前期行间空白大, 杂草滋生严重, 常见的杂草有牛毛草、稗草、异型沙草、鸭舌草等几十种恶性杂草, 采用人工拔除及摸田除草加快肥料分解。拉除黄叶, 植株分蘖后期, 正值夏秋高温季节, 茭墩内部植株拥挤, 应将各茎蘖基部已发黄的老叶拉去, 随即踏入田中沤作肥料, 以利植株孕茭和鳖活动休息。一般在7月下旬至8月中旬进行。
1.5 适时采收
采收适期的外观指标是单株茎蘖假茎基部显著膨大, 一侧“露白”。所谓“露白”, 即相互抱合的叶鞘, 因肉质茎的膨大, 将它们的中部挤开裂缝, 当裂缝长达1~2 cm时, 露出其中白色的茭肉, 即表示肉质茎已达到肥大、白嫩的程度, 正适合采收[3]。“露白”仅在一侧, 采收时必须每株茎蘖两边都查看, 若过期不采, 会发青变老, 失去食用价值。根据气温情况, 每隔2~5 d采收1次。天暖或盛收期要勤采, 以防变老。采收时要穿长袖衣下田, 以防叶片划破皮肤。采收时用手拧断或用小刀割断肉质茎下部拔节的中空茎段, 随即将带有上部叶片和叶鞘的肉质茎成把集中拖出田外, 再用刀铡去上部叶鞘和叶片, 并削平肉质基部, 留下长30~35 cm的内部叶鞘, 保护茭肉, 通称“带壳茭白”或称“水壳”。“水壳”在秋凉天气可保持5~7 d不会变质, 销售时剥去外层2张叶鞘, 仅留贴紧茭肉外1张叶鞘。采收后期, 如见有全墩茎蘖都已结茭白, 应保留2~3支肉质茎不采, 作为通气之用, 以免全墩淹死, 保持翌年萌发生长良好。
1.6 选留良种
孕茭初期巡视全田, 发现特别高大但无孕茭迹象的茭墩, 或肉质茎明显短小、剥开拗断肉质茎为“灰茭”的, 做好标记, 在采收结束后及时连根挖除。在去杂去劣的基础上, 采收过程中发现整个株丛中多数分蘖生长整齐, 茭肉肥大白嫩, 产量较高, 无雄茭和灰茭, 孕茭期集中, 符合品种特性, 则将其作为入选种株, 做明显记号。于采收结束后, 或原田越冬, 或挖出另田假植, 翌年分墩作种。
2 鳖养殖技术
2.1 防逃设施建造
鳖生性好动, 且有一定的攀爬能力, 可在茭白田的四周砌成高100 cm的围墙, 或用厚塑料尼龙膜50 cm高栅栏, 底部埋入泥土中压实, 用木桩固定, 防止鳖外逃和受到老鼠、蟾蜍、蛇等天敌的伤害。在进排水口, 可放置用竹篾编成的拱形栅栏 (高100 cm、宽80 cm、孔隙为3 cm) 。
2.2 苗种选择
所选的鳖苗种要求抗病力强、规格整齐、行动敏捷、体质健壮。一般放养规格为200~300 g/只的鳖2 250~3 000只/hm2, 雌雄比例为2∶1或3∶2[4]。也可把雌、雄鳖分开养殖。
2.3 苗种放养
在茭白苗移栽后20 d左右放养鳖苗种, 一般3—4月放养鳖, 选择天气晴好的中午进行。放养前, 鳖苗种须用10~20mg/L高锰酸钾溶液浸洗20 min或用3%~4%食盐溶液浸浴5~10 min, 以杀灭其体表寄生虫或病菌。放养时, 水温温差不能超过2℃。春季可向茭白田中适量投放消过毒的蚬、小虾、小鱼、河蚌、螺等作为鳖的天然饵料, 一般放3 750 kg/hm2。
2.4 科学投喂
鳖在水温约20℃时开始摄食, 可投喂少量饲料, 使鳖尽快开食。鳖是以肉食为主的杂食性动物, 主要以小虾、螺、小鱼、蚌和水生昆虫为食, 可投喂动物性饲料 (鲜活鱼等) 搭配植物性饲料 (饼粕类、麸类、南瓜等) 或配合饲料, 其中鲜活鱼的比例要占到20%左右。投喂量应根据天气、水温和鳖的摄食情况灵活掌握, 达到7成饱即可[5]。投喂时间一般在每天9:00、16:00—17:00为好, 投喂的饲料要无污染、无腐败变质、营养丰富、新鲜, 且饲料中都不能添加任何激素、抗生素、促生长素。
2.5 肥水管控
在茭白田里养鳖, 鳖排泄的粪便和剩余饵料为茭白提供了有机肥料, 茭白无需施肥, 水质就得到很好的改善, 减少了鳖病虫害。在水质管理上, 每7 d加注1次新水, 使田间水深保持20 cm左右。高温季节在不影响茭白生长的情况下, 尽量加深水位, 最深不超过茭白眼。水质始终保持肥、活、嫩、爽。
摘要:介绍了茭白与鳖共生高效生态种养殖模式, 并分别介绍了该模式下茭白栽培技术及鳖养殖技术, 以期为该模式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茭白,鳖,共生,高效,生态,种养殖技术
参考文献
[1]王明红, 张应团, 余展深.恩施地区高山茭白高产栽培技术[J].湖北农业科学, 2014, 53 (23) :5785-5786.
[2]陈建国, 杨武, 拜艳玲.茭白高产栽培技术[J].新疆农业科技, 2012 (1) :22-23.
[3]王良吉, 商鲁宁, 周凡.合肥地区茭白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16) :107-108.
[4]王忠, 王金胜.池塘鱼鳖生态健康高效养殖技术[J].科学养鱼, 2010 (5) :32.
共生技术 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区域经济,共生,发展
一、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概况与淮安区域社会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
淮安是江苏省北部中心城市,是江苏南北交通的交汇中心。现有职业院校32所,在校生14.5万人。其中,高职院校3所,在校生3.1万人,均位于淮安市高教园区。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集机械、电子、粮工、法律、信息等多专业协调发展的综合型高职院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8150人,教职工482人,专任教师373人,教学仪器设备总值6700万元。拥有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1个,省级实训基地2个,省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2个,市级科技公共服务平台3个,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在47年的办学历程中,学院为社会输送了4万多名高素质的管理和技术人才,广受社会赞誉。
近年来,淮安区域经济保持快速发展,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围绕建设长三角北部先进制造业基地,壮大千亿元主导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全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淮安工业经济以制造业为龙头,提出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发展目标。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 1345亿元,2011年1-5月份,重点培植的特钢、电子信息、化工新材料等三大产业分别实现工业总产值110.93亿元、32.99亿元、89.23亿元,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3.2%,淮钢、富士康、华尔润是其中的龙头企业。2011年2月,淮安市工业大会提出了重点培育五大千亿元产业的五年行动计划,力争2015年五大主导产业销售分别超千亿元,打造全国特钢产业链研发生产基地、全国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中国“新盐都”、全国节能环保示范基地和食品生产基地。
目前,作为新型工业化的“领跑者”,五大千亿元产业正发展壮大:淮钢成为全国最大的管坯钢生产基地;富士康等一大批企业成功落户并快速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一跃成为销售超300亿元的主导产业;台玻集团、中国盐业集团、省盐业集团等三大巨头齐聚淮安,中国“新盐都”实至名归;永江新能源、金太阳电力等光伏产业链项目部分投产,新能源产业取得突破;今世缘、双汇食品、旺旺食品等食品生产企业再上新台阶,淮安台资集聚的“高地”效应正在逐步显现。
二、淮安区域社会经济对高职人才需求情况
淮安的人才需求,特别是对中高级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将成为影响淮安城市化建设的重要因素。同时,为促进江苏城市的协调发展,充分体现苏北中心城市的地位,淮安应尽快形成苏北地区高技能人才集聚和辐射的新高地。而地方高职院校的职责之一就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大批高级技能型人才,尤其是为地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端技能人才。
淮安市人才状况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人才总量与人口总数比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淮安市的各类人才总量占人口总数的比率只有5.13%,远低于全省9.95%的平均水平。
2.人才结构不太合理,高层次人才紧缺。本科以上学历人才仅占人才总量的21%左右,拥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不到人才总量的20%。据淮安第二次经济普查公报(2010年3月)数据,截至2008年末,淮安市单位从业人员106.87万人,按照国家“十一五”规划的要求,技能人才应达到从业人员的50%,按此标准,淮安市技能人才应达到53.4万人,而目前各类人才总数仅为27.7万人,只占从业人员总数的25.9%。单位从业人员中专科以上学历的人员只占25%左右,技能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都有很大缺口。
3.人才积聚能力较弱。淮安市经济发展水平与苏南城市比较相对落后,工作条件、物质待遇、生活环境等对人才的吸引力还比较弱,在区域人才竞争中处于明显劣势。企业对人才的积聚能力尤其薄弱,部分企业改制后研发人才、工程技术人才和专业技能人才严重流失。
淮安市人才总量、人才密度和专业技术人员数在全省排名仍然靠后,较高层次的专业人才主要集中在教育、卫生等少数几个行业,工业经济、新兴产业科技人才匮乏,外向型经济领军人才严重缺乏,县区人才存量不足。高级工以上技能人才总量偏小,经济发展第一线人才相对缺乏,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缺乏有力的技术人才支撑。这样的人才结构与当前淮安市经济发展状况是不相符的。如果单纯靠“引进”人才和技术资源,不仅成本高昂,而且极易受到技术壁垒的威胁,无法适应淮安未来发展需求。因此,淮安只有大力发展高职教育,根据自身实际培养人才,研发产业技术,才能满足由劳动密集向技术密集大规模转型的需求。
三、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服务淮安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根据淮安市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特点,以及对技能人才提出的数量和质量、规模和类型上的需求来进行专业建设,重点发展具有显著特色和优势、区域经济急需的专业,使这些优势、特色专业在某些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使专业结构和淮安经济结构达到动态匹配。依据淮安市重点打造五大千亿元主导产业、新兴高附加值产业,提升制造业竞争能力对相关专业应用技能型人才需求增加的实际,在对市场需求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不断调整着专业设置。目前,学校开设会计、会计电算化、电子商务、金融保险、数控技术、应用电子技术、汽车营销、粮食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商务英语等30个专业和注册会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等13个方向,涵盖了工、农、经、管、文和艺术等多学科。区域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态势和省、市两级政府,行业企业的全力支持,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外部环境。
学院积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先后举办江苏省高职高专财务会计骨干教师研修班、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双师素质”教师培训班,建成淮安市中小企业服务基地、江苏省饲料人才培训基地、江苏省粮油人才培训基地、淮安市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淮安市财税人员继续教育基地、淮安市金融从业人员考试培训基地、淮安市创业培训基地和淮安市下岗再就业培训定点单位等。
学院确立“立足淮安,面向全省,放眼周边”的地域定位,即生源和就业市场以淮安为主,主干专业面向全省,特色专业面向周边省市甚至全国各地招生和就业。借助校企互动,实行联合办学,先后开设了“中央新亚订单班”、“淮钢订单班”、“今世缘营销学院”等具有地域特色的企业订单班,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学院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满足地方企业需求,近年来不断加大校内外实践教学投入比例。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按照工厂化、车间式进行布局和设备选型,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开发生产性实训项目,积极承担生产任务或参与对外技术服务,不断提高设备利用率,增强实训的效果。目前,学院建有数控加工、模具制造、汽车商务、粮油检测及省级会计、经贸实训基地等多个校内实训基地,承担着校内实践教学、双证考核、市级科技研发和社会专业培训等多种职能,充分发挥了“校内基地生产化”的功用。
校外实训基地规模不断扩大,在教学组织上将学生分成项目团队参与生产,同时将部分课程带到基地,由兼职教师组织实施、开展教学,充分体现了学中干、干中学,实现教学与训练、训练与生产的有机结合。目前,学院每年定期安排学生到富士康等大型企业进行数周的顶岗实习,既促进了企业发展,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充分发挥了“校外基地教学化”的作用。
四、促进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共生发展的建议
高职教育受教育与经济两大规律制约,必须协调好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关系,找到适合教育规律和适应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的发展平台,既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又能充分发展自身。
地方高职院校要立足区域经济开展科研服务,应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特点,深入与企业合作,重点加强应用技术和产品的研究开发及推广应用,切实提高科技服务企业的能力,推动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发展生产、发展科技,真正做到学校教育结构与国家及区域经济结构相统一,只有这样,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才能真正共生共荣。
参考文献
[1]李占标,张建国,马宁.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高职定位[J].商场现代化,2007,(15):205.
[2]王碗.高职院校与区城经济的互动发展[J].继续教育研究,2009,(6):111-113.
[3]孟学英,张循浩.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拓宽高职办学空间[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32):25-27.
共生技术 篇9
作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最重要的组织变革,技术联盟是企业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也是企业成长并拥有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式,它使企业竞争的国际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也给企业带来了高增长、高收益率和高市场价值,已经成为许多成功企业的基本战略。因此,在现今经济全球化、技术日新月异以及对知识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的环境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这一“法宝”帮助自身提高市场竞争力。但居高不下的技术联盟失败率也让企业高管们着实头疼。据相关调查表明,技术联盟的失败率达到了50%~60%[1]。虽然引起联盟失败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目标和战略不一致、合作伙伴与合作关系不融洽、缺乏信任和文化差异引起的冲突等,但大多数研究人员都认为错误的伙伴选择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大量联盟的失败都可以解释为在这一关键领域缺乏专业能力[2]。权威专家Kathryn Rudie Harrigan说过,“战略联盟要想成功,首要法则就是要像跳华尔兹舞一样,跟着音乐旋律并且迈对步伐”。因此,如果联盟伙伴选择这一关键步骤选择错误,也就等于跟错了旋律、迈错了舞步,技术联盟这场盛大的舞会,还有谁会与你“共舞”?
和谐,是跳好一曲华尔兹的基础;同样,企业恰当选择联盟伙伴是发挥技术联盟优势的基石。文章将从共生视角分析技术联盟伙伴选择存在的误区,然后给出科学选择技术联盟伙伴的对策建议,以提升企业在这一关键领域的专业能力。
1 共生理论简介
“共生”一词最早出现于生物学领域,1879年德国真茵生物学家德贝里指出共生是两种不同的生物体生活在一起。随着“共生”在生物领域研究的不断完善,它也逐步被生态、经济和社会学领域里的专家学者所借鉴而广泛移植于这些学科当中。其中以袁纯清的研究最为典型,他对生物界共生理论进行抽象辩证思考,创新出了具有代表性的社会科学角度的共生理论。以下将对共生理论主要思想进行简要介绍[3]。
共生是指共生单元之间在一定共生环境中按某种共生模式形成的关系,其中包含了共生三要素,即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具体而言,共生单元指构成共生体或共生关系的基本能量交换单位, 而共生环境是指除共生单元之外的一切影响因素的总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通常以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方式来实现。而共生模式是指共生单元之间相互结合的形式, 它既反映共生单元之间作用的方式、强度, 也反映它们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互关系[4]。以上共生三要素构成共生系统,而共生系统的状态是由共生组织模式和共生行为模式的组合决定的(见图1)。因此,四种共生组织模式(点共生、间歇共生、连续共生和一体化共生)与四种共生行为模式(寄生、偏利共生、非对称性互惠共生和对称性互惠共生)相互组合可以形成16种共生系统状态,其中包含了共生系统努力的方向,即向一体化共生进化和向对称互惠共生进化(见图2)。
注:为简化图示,图2仅给出了4种共生系统状态示例,如箭头所示,其中标☆的箭头代表的就是共生系统所追求的最优状态——即向一体化共生和对称互惠共生进化。
共生理论包含的几个重要原理:首先是质参量相容原理,它用来判定共生单元之间是否存在共生关系。这个原理给下文技术联盟伙伴选择时评价对方是否具有合作可能性提供了理论参考。原理表述为:确定内在联系为共生单元的质参量(Z),表现为AB两个共生单元的质参量(Zi,Zj)可以相互表达, 并把相互表达的特性称为质参量兼容。
其次是共生能量生成原理,它用于衡量共生系统相互作用的水平和效果。为了更直观解释此原理,学者卜华白、高阳引入了共生能量函数:在一个n维共生系统内, 若把第i(i=1,2,3,…,n)个共生单元在非共生环境下的能量记为Ei,在共生环境下新增的能量记为ΔE,则共生体的总能量E满足: E=∑Ei+ΔE,其中∑Ei、由质参量Zi、共生模式Mi、共生系数θij、共生密度(同类共生单元数与共生空间数比例)ρj、界面特征值λ、共生维度(异类共生单元与共生空间数比例)ηj(j=1,2,3,…,m)共同决定。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表达为:θij=|δij|/(|δij|+|δji|),其中δij为共生度,且δij=(dZi/Zi)/(dZj/Zj),其中dZi/Zi和dZj/Zj分别为第i个和第j个共生单元的主质参量变化率[5]。
共生能量E的大小是共生系统生存和增殖能力的具体体现,是共生系统质量提高和数量扩张的前提。共生界面特征值λ和共生度δij都影响着共生能量E的大小。λ(0<λ<+∞)是衡量共生界面上交流阻力的重要参量,共生界面越多,即市场体系、政府支持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越完善,共生单元之间的接触就越多,则它们的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流就愈频繁;再者,接触介质越好,交流的阻力就越小,对应的特征值也就越接近于零。δij的大小与共生单元中的主质参量的个数及关联程度密切相关,是共生系统是否产生新增能量ΔE的直接判定依据,只有δij>0,才有ΔE>0。
目前,共生理论已经被学者广泛应用于技术联盟各方面研究,从联盟的运作模式、利益分配到联盟的稳定性。同样,在我国企业当前普遍缺乏研发资金和技术能力的大背景下,技术联盟已被高度提上日程,为了降低联盟失败率,首先要挑选好合适的联盟伙伴,而共生理论可以为这一关键步骤提供科学理论依据,可以根据质参量和共生能量的大小最终确定技术联盟伙伴。
2 共生视角下的企业技术联盟伙伴选择误区及对策
2.1 技术联盟伙伴选择存在的误区
由于技术联盟在本质上是两个不同企业为了维持市场竞争优势,进行技术合作研发去创造新价值的一个合约,因此技术联盟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微观的经济共生态,而参与联盟的企业则看作两类基本经济共生单元[6]。技术联盟的高失败率,伙伴选择的失误已经被学者公认为最主要原因。那么,企业在伙伴选择时存在误区,从共生视角分析,主要是在质参量和共生能量的衡量方面有误。如果潜在联盟伙伴与自身企业质参量(Zi,Zj)不相容,即企业双方外部条件不相称,则共生界面减小,阻力将增大,在联盟缔结后不能产生应有的共生能量E,那么联盟注定会以失败告终。具体而言,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对潜在联盟伙伴企业技术能力互补性考虑不充分。技术联盟伙伴选择时要将对方是否拥有与本企业能力互补的创新技术置于首位,这一点却往往被企业忽略[7]。仅仅关注如何获得外部援助以补充自身资金和能力的不足,或者如何获得技术使用权,而忘记了借助技术联盟实现技术创新这个首要目标。如果双方在技术互补性方面比较弱的话,衡量共生界面上交流阻力的重要参量λ则较大,则共生界面阻力将增大,最终减小共生能量E的生成。
2)一味追求实力雄厚企业,不与自身企业水平相比较。俗话说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如果双方力量相差悬殊,贡献就会不相等,作为理性人的企业,就会对联盟持怀疑态度最终放弃联盟。所以一味追求实力雄厚企业未必能生成足够大的E。如果我们按实力强度的不同将技术联盟分为三类:强强联盟、强弱联盟和弱弱联盟。则根据麦肯锡公司的研究表明,强弱联盟的成功率一般只有30%,而弱弱联盟的成功率却在40%,强强联盟的成功率达到67%,可见,实力相当,业务互补,才是技术联盟成功的必要保障[8]。
3)放大竞争小视合作,对潜在伙伴缺乏信任。信任度减弱,就不要期望新增共生能量ΔE达到预计水平。技术联盟实际上就是一种合作竞争模式[9],但企业似乎没认识到这一点。由于担心联盟伙伴成为潜在的竞争对手,于是在它们的战略目标及核心能力方面持保留态度,但这只会破坏联盟关系中的承诺。我们也不得不考虑时间-信任两难问题,一方面市场的变化需要快速的反应,另一方面建立信任却需要花费时间[10],但是技术联盟伙伴选择本来就是一个需要企业花足够时间谨慎对待的战略问题,那么对潜在联盟伙伴的信任问题,企业可以从多个途径加以判定,比如候选者的合作经验、曾表现出来的诚信及声誉,能可靠预测其在未来的合作行为[11]。
4)对潜在联盟伙伴的企业文化和国家文化的兼容性考虑不充分。现今企业面临的竞争是全球性的,为了获得先进技术,扩大市场影响力,企业往往选择的伙伴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这必然牵涉到国家文化和企业本身的文化差异性。研究表明文化的差异对于联盟伙伴的合作和有效交流至关重要, 文化差异越大, 联盟伙伴间进行合作的程度将越低[12]。两个文化差异较大又未能妥善应对冲突的企业联盟,会影响到联盟的绩效(如表1)。这是由于差异带来了阻力,共生环境会相互反抗,双方的质参量(Zi,Zj)将不能顺利表达,兼容性降低,同时共生界面存在的阻力将随λ的增大而增加,以致技术联盟成功度降低,最终使联盟绩效受到影响。
2.2 共生视角企业技术联盟伙伴选择的对策
前文从共生视角分析了企业在选择技术联盟伙伴时存在的误区,主要是在技术互补性、企业规模能力、竞争带来的信任问题和文化相融性四方面认识不到位。为了使企业避免“故地重游”,科学地选择技术联盟伙伴,在共生理论的指导下,使企业挑选到在质参量相容并且能创造更大共生能量的技术联盟伙伴,那么就要针对性地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综合考评技术能力互补性。企业组建技术联盟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双方的努力合作获得技术创新,那么对方的技术与自身企业的互补性有多大,在挑选联盟伙伴就要花时间去详细考评,以达到取长补短,利用对方的技术能力特长弥补自身企业的缺憾,当然企业也会帮助联盟伙伴减少某方面的弱势,这样技术联盟将会带来更大的共生能量。具体而言,可以从对方是否拥有独创的技术能力、研发投入大小、技术在市场的渗透能力和对方在联盟后能提供的技术贡献的潜力以及对方曾经在技术联盟方面的经历等方面去综合考查。
2)客观选择联盟伙伴的强弱。在选择技术联盟伙伴时,首先要考虑双方实力是否处在大致相同水平,这牵涉到资源相容性和企业的学习能力。首先,资源相容性指合作伙伴之间的资源存量情况,既有有形资源,如企业规模、财务资源等;又有无形资源,如专利技术、品牌和文化等,还包括分配给合作伙伴或准备分配给技术联盟的能力[11]。如果双方实力相差悬殊,强型企业可能会保留性分配资源,使原本该有的联盟效果达不到理想状态。其次是企业拥有的学习能力,很明显强型企业学习能力优于弱型企业,此时强型企业能最大程度地学习、分享、吸收知识和技能。如果强弱进行联盟,可能会出现今后受益的不均衡情况,弱型企业会处于不公平地位,最终会导致联盟失败。研究表明,实力相匹配的企业联盟成功率往往高于不公正的联盟[7]。
3)正视竞合关系,以增加对潜在联盟伙伴的信任。某种程度上看,企业组建技术联盟,正是由于外部环境存在的激烈竞争所驱动的。企业为提高自身竞争力而做出了这个战略决策。既然这样,企业就要放下对潜在联盟伙伴的戒备心,要有适度的奉献精神,不能完全封锁企业的核心技术,这样通过双方的共同技术交流与技术攻关,可以为技术联盟创造更大的新增能量。同时,为缩短对联盟伙伴达到信任状态所需花费的时间,以增加联盟成功率,企业可以从已有的合作关系中寻找联盟伙伴[14]。这是因为企业对已有的合作伙伴实力、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等了解都比较详细,因此可以更加放心与之结盟,同时也降低了交易费用。
4)注重文化匹配性,以避免文化不相容给联盟稳定造成的危害。文化匹配就是要看双方组织文化间的紧密程度或同步性。匹配性文化也就带来了合作性文化倾向,有助于联盟双方更积极主动地进行技术创新。具体来说,在选择技术联盟伙伴时必须通过观察潜在伙伴的决策层行为、企业战略的潜在价值(如积极性、机会主义、顾客导向)、组织结构特点(如团队应用、雇员授权、对分散化的态度)和组织文化等,在此基础上确定双方的文化是否匹配[11]。有条件的话建议亲自去对方企业实地考察,这有助于企业管理者直观感受对方企业的文化,以便顺利确定联盟对象。
3 结语
共生是时代的产物,技术联盟是一个利益共生体。企业组建技术联盟,恰当选择联盟伙伴,是获得更强竞争力、享有更多市场利益的前提。共生理论包含了竞争合作思想,显然可以为企业选择联盟伙伴进行科学指导。目前有很多学者已经运用共生理论对技术联盟模式选择、稳定性、利益分配进行研究分析,但是本文针对的是技术联盟关键环节——联盟伙伴选择,所以运用共生理论对其进行分析指导很有必要性。
本文从共生视角,对技术联盟伙伴选择存在的误区加以分析,认为企业普遍在技术能力互补、企业强弱选择、信任度和文化差异四方面存在误区。然后在此理论基础上,科学指导企业进行技术联盟伙伴的选择。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力求为技术联盟伙伴选择提供有效的指导,使企业合理选择联盟伙伴,把握好竞合关系,从而促进联盟后的稳定发展及绩效发挥,给联盟各方带来双赢局面。
共生技术 篇10
1 养殖条件
1.1 稻田的选择
开展养殖的稻田选择位于旌德县三溪镇建强村狮子山水库下游的水田, 水田面积6 000~10 000m2不等, 9口水田总面积75 170 m2, 为上游小二型水库的核心灌溉区。土壤质底为中壤土, 具一定的含沙量, 适宜沙塘鳢和水稻双重生长习性。
1.2 田间工程
水田四面开挖水沟, 沟深1.0~1.2 m, 宽视水田大小而定, 即水沟面积约占总水田面积的2/5左右。取水沟土堆砌加高田埂, 水沟向中央水稻种植区修坡面, 坡度比为1∶4。水田四面开挖水沟时预留3~5 m宽的连接区, 连接区最好临机耕路, 以便人员和机械进入水稻种植区进行生产作业。
2 养殖过程
2.1 苗种放养
所有田间改造工程、养殖准备工作在2月底前结束。3月11日将水位上升至1.2~1.4 m, 用50 kg/667m2生石灰消毒一周后投放上年过冬青虾苗种, 放养密度为2万尾/667 m2。4月6日每667 m2施发酵有机肥100 kg, 沿水面岸边堆施, 堆肥一半浸于水中, 堆肥上覆盖稻草或植物秸杆。十天后当沙轮虫等微生物出现第一峰值时投放沙塘鳢苗种。长江中下游地区沙塘醴从3月中旬开始繁殖, 4月中旬进入繁殖高峰期, 7月份结束。当第一批受精卵产出后, 移入孵化池进行孵化, 苗种在培育池中长到1.0~1.2 cm时, 移入稻田。依照沙轮虫出现峰值规律, 4月17日、4月28日、5月10日分三批投放沙塘鳢苗种, 每批投放量为2 000尾/667 m2, 每667m2总投放量控制在0.5万~0.6万尾。具体投放量见表1。
2.2 水稻种植
水稻品种选择Y两优6号, 具抗倒伏、品质优、产量高等特点。由专人于4月14日集中育秧, 5月26日移植完毕, 移植方式为抛秧, 移植规格尽量保持在为20 cm×25 cm, 以利通风, 防止稻瘟病的发生, 有利水底生物接受阳光, 促进新陈代谢。
2.3 饲养管理
2.3.1 水质管理
饲养期间坚持早晚巡塘, 观察稻田内沙塘鳢、青虾的摄食、生长和活动情况, 遇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沙塘鳢和青虾喜好清水, 及时清理饲料残渣, 在养殖期间尽量保持水质清洁, 除放养前堆施的基肥外养殖期间不施放任何肥料, 保持池水透明度在30~50 cm左右, 水体溶解氧在4 mg/L以上。除水稻种植外, 在5月份从徽水河中移植部分金鱼藻 (节节草) 或黑藻 (灯笼草) 到水面养殖区, 移植面积不超过养殖水面的三分之一。以提高水体净化能力, 为沙塘鳢、青虾营造自然息栖环境。同时在饲养期间, 密切观察水质、天气和水温变化, 及时加注新水以控制水体透明度, 营造沙塘鳢和青虾的良好生长环境。养殖期间按照水稻需水要求定期排出池水, 加注新水, 及时补充因自然蒸发的水体消耗量, 保持水位在1.2 m左右。夏季高温季节, 视水质状况和温度适当加注新水, 每次水体交换量控制在30%左右, 以提高水体透明度和降低水温, 促进沙塘鳢的生长。
2.3.2 饵料管理
沙塘鳢是典型的肉食性鱼类, 喜吃动物性饵料。在天然水域中, 沙塘鳢主要摄食虾和小型底层鱼类, 兼食水生昆虫幼虫和螺等底栖动物, 偶尔也残食同类。而体长在4 cm以下鱼苗阶段以沙轮虫、丰年虫、水蚯蚓等微生物为主。所以在整个养殖周期内不专门投喂沙塘鳢饵料, 但要把握好沙塘鳢的下塘时机, 尽量在沙轮虫、丰年虫等微生物繁殖高峰期下塘, 提前做好微生物生长所需营养堆肥的投放。沙塘鳢下塘一个月后长至4~5 cm, 此时主要以稻田内的幼虾、小野杂鱼为饵, 所以投喂工作以虾类为主。青虾饵料主投黄豆粉加玉米粉, 投喂量根据吃食情况和水温而定, 一般占虾类总重量的5%~8%。6月份后可升至10%, 以有利于田间小野杂鱼的摄食生长和繁殖, 充分提供沙塘鳢的生长所需的优质饵料。投喂时, 将黄豆粉和玉米粉浸泡, 手捏成困, 沿水稻种植区斜彼均匀投喂。并严格遵循投饵“四定”原则, 促进青虾健康生长。
2.3.3 病害防治
沙塘鳢及青虾疾病防治坚持“预防为主, 防重于治”的方针。养殖期间对养殖水体和投饵区进行消毒, 定期用生石灰、漂白粉或其他消毒剂对水体进行消毒, 以杀灭水体中病原体。同时定期测定p H、溶氧、氨氮、亚硝酸盐等, 保持水体的p H值在7.5左右, 溶解氧大于4 mg/L。水体消毒剂以生石灰和漂白粉交替使用。实验地区水质和土质略偏酸性, 使用生石灰不仅可以起到杀菌消毒的作用, 还能调节水体p H质, 提高水体青虾生长所需的钙质含量。杀虫剂对水体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有较强的杀伤力, 会影响沙塘鳢和青虾的饵料组成和摄取量, 故杀虫剂尽量少施或不施, 只在6月和8月各用一次进行常规性预防杀虫, 并且为混养型杀虫剂, 以免造成青虾的过敏死亡。
2.4 种植管理
水稻自移栽后一个月即6月中下旬进行烤田。烤田时, 将水位下降至水稻种植区全部露出水面。烤田时间为5~7 d。水稻在种植期不施农药和化肥, 以吸收沙塘鳢、青虾的排泄物为肥料。9月中下旬开始排放池水, 使水稻种植区全部露出水面, 两周后使用水稻收割机进行机械收割。收割结束后, 将池水加深至1.5 m, 以利沙塘鳢、青虾的后期生长。
3 结果
7月和9月分两批用地笼诱捕部分青虾取大留小上市销售。10月4日所有水稻收割完成, 12月9日起捕结束。共获得沙塘鳢5 117.5 kg, 青虾2 477.3 kg, 优质水稻37 843 kg。其中沙塘鳢最大个体74.3 g, 平均规格40.7 g。试验总产值105.85万元, 总成本60.65万元, 利润45.2万元, 利润率42.7%。具体收益见表2。
对收获结果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 制作产量与面积的走势图, 如图1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 水稻、青虾、沙塘鳢三者总产量随稻田面积大小而波动。其中青虾和水稻的产量比较稳定, 沙塘鳢的产量随青虾的产量和水田面积双重因素的变化而波动, 幅度较大, 故沙塘鳢的产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青虾的产量。青虾的产量越高, 沙塘鳢的饵料越丰富, 生长越快, 产量越高。
4 小结
沙塘鳢及青虾均喜清水, 而水稻的种植能够有效转换和利用水体中水生生物的排泄物和饵料残渣, 提高水体透明度, 减少养殖过程中水体使用交换量, 节约养殖用水, 降低能源消耗, 减少渔业污染排放。
沙塘鳢在自然环境中最适宜生长水温为11~31℃, 早期水稻未分蘖前不能有效遮蔽阳光, 有利水体接受阳光照射, 促使水温升高。随着水稻的生长和气温的升高, 水稻可有效遮蔽阳光, 降低盛夏高温季节的水体温度, 为沙塘鳢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同时水稻种植区为青虾的生长、蜕皮提供躲避场所, 能有效提高青虾生长速度和繁育量。徽水河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临养殖试验区, 沙塘鳢为保护区内主要保护对象。从徽水河中移植水草 (灯笼草、节节草) 的目的主要是在稻田养殖区内营造沙塘鳢野生生活环境, 为沙塘鳢提供自然的生活栖息环境, 达到生态健康养殖的目的, 从而有效确保沙塘鳢品质。
本次试验采取生态有机方式进行, 水稻不施农药和化肥, 沙塘鳢不投喂任何人工饵料 (以青虾野杂鱼为主要饵料, 故产量、成活率和起捕规格均不高) , 青虾投喂的饵料为黄豆和玉米 (因为需要对沙塘鳢提供充足的饵料, 所以中途起捕量有所控制, 产量较低) , 所有产品均为优质无公害产品, 属低产高效饲养模式。在后期的销售环节中, 可在扩大养殖规模的基础上, 申报有机、绿色食品认证, 创建品牌效益, 形成高效渔业, 或者在饲养期间, 对沙塘鳢进行投饵驯化, 投喂鱼糜、高蛋白颗粒饵料等, 可有效提升沙塘鳢成活率、产量和上市规格。
自然与城市共生 篇11
关键词:城市 园林 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3(c)-0000-0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的规模、数量和面貌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悄然间,城市的空间多了许多带着生命气息的人文景观,园林城市在一片发达经济形势的簇拥下也就油然而生了。
所谓的园林景观设计是在传统园林理论的基础上,具有建筑、植物、美学、文学等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士对自然环境进行有意识改造的思维过程和筹划策略。它包括硬景观(人工设施,通常包括铺装,雕塑,凉棚,座椅,灯光,果皮箱等等)和软景观(人工植被,河流等仿自然景观)。在人类生态被肆虐的今天,在环境低碳的大背景下,渴望回归自然的观念早已在人们的心里生根发芽,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也早已进入人们的视野,备受城市居民的青睐。景观设计中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使得建筑(群)与自然环境遥相呼应,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精神家园,使其使用更方便,更舒适,提高其整体的艺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1园林景观设计呼唤地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结合
随着时代的前进,创作具有时代精神、符合现代人心里需要、兼顾地域文化特色的园林景观是时代的脉搏。也只有这样的景观设计才有生命力。因此,创作具有时代精神、符合现代人心里需要、兼顾地域文化特色的园林景观也是时代对园林工作者的呼唤。
在人类的现阶段,成功的园林景观设计离不开地域文化的根基。设计成功与否也取决于此。景观设计大到一个区域、小到场地周围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必须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自然,结合人工景观元素,适应当地生活习俗,营造出满足当地自然和人文条件的景观类型。风景园林师应追求本地区地域景观的完整性,让地域文化在现代文明生活中自然流淌。让它滋养城市人们的心灵以及疲惫之躯,保证不同类型的人们能以不同的方式来“栖息”于“风景”中。
2可持续理念运用到风景园林设计实践中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组织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概念,即“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子孙后代为需求发展的能力”。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要求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框架内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 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建设稳定的人工自然生态群落,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生态绿地系统,更好地发挥城市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最大限度地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改善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可持续设计理念通过使用较低能耗的特殊材料,使用对气候敏感的植物,减少项目的生态足迹,减少养护用水等等方法,给环境系统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朝着形成更为合理的资源利用方式的趋势引导。同时通过安排社区公园、可食用性景观和农贸市场的规划设计去改进当地的食物链,吸引人们去减少他们的生态足迹。通过提供更丰富、更大参与的高密度景观,专注于创出更高密度、更满意的聚落达到可持续性。除了去鼓励更低生态足迹的转变,我们也能运用关于地志,气候和生物系统与经济,文化和社会价值之间的相互影响的知识作为一个支持的基础。
3满足人对绿色、对自然环境的迫切需求
传统园林被看作是人类对征服自然的炫耀,是人与自然的作用在相互竞争过程中的胜利。随着自然生态系统的严重退化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城市居民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以后,对大自然的渴求更加热切,这就要求园林工作者跳出小园林的围墙,追求减少、甚至是没有人类参与而由自然形成的真正的自然场所,去满足人们对绿色、对自然环境的迫切需求。给人一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
如今人类向往返自然生活,人们渴望见到天蓝水清、绿树成荫、鱼虾畅游、飞鸟盘旋河道的生态景观。亲水平台的设计为人们了解水环境、亲近水生动植物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它是从陆地延伸到水面,使游人更方便接触所想到达水域的平台。在公园、湖泊、河流、湿地、海滨等以水资源为依托的景点非常注意对亲水平台的打造,主要表现在景观浮桥、水上步道、水上公园、水上餐厅等,用于观赏池中怒放的鲜花、行走在波光粼粼的水面、逗玩水中活蹦乱跳的鱼类、欣赏沿岸秀丽的山水风光等等。通常在浮动平台上铺设木板可以完成一个实用且美观的亲水平台。
4尽展城市园林景观的魅力
4.1城市园林景观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园林城市是由各类形态各类功能的公园、绿地构成的总体,加快园林绿地的建设步伐,适应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需要。特别注意保护生物多样性,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
4.2城市园林景观美化人居环境
城市里高楼林立,烟尘弥漫,缺乏自然美,由于工作节奏很快,易使人产生压抑感、疲劳感、缺乏宁静感,因而回归自然、返璞归真乃众望所归。中国园林的一大特点就是师法自然、源于自然、高于自然,其指导思想是天人合一,最适合城市人群需要。美好的园林景色,不仅能满足人们的观赏需求,还有益于身心健康。因为美好的园林景色不仅赏心悦目,而且令人神清气爽。紧张的学习工作之余徜徉于此心灵得到释放,效率得到提高。从长远发展来看,这样的城市,有利于吸引人才和资金,利于经济、文化和科技事业的发展。
4.3发挥保持城市可持续利用功能
城市是用大量物化劳动建成的载体,应该想方设法使之能够永续利用,使之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发挥重大作用。一个城市能否永续利用,其环境质量是很重要的因素,而园林绿化的数量和质量又是环境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如果在足够的公园和绿地中创造出优美的景观,不仅能起到净化美化环境的作用,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提高市民素质的作用,另外,还能使城市房地产增值,城市的品位和档次提升,这些有形和无形的作用,促进城市永葆青春,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
5结语:
自然与城市共生的思想倡导人与自然交往、融合,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涌动。自然与城市共生的思想是人向自然真正意义上的回归。在园林景观艺术上,做到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营造春来踏青看柳,夏日荷蒲熏风,秋景桂香四溢,冬季踏雪寻梅的宜人环境,展现园林景观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陈瑜.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智慧;科技资讯;2009.2
[2]王晓玉,方苏花.试论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植物造景;中华民居;2011.4
[3]张勇辉 .浅谈现代城市住宅区园林景观设计;城市建设; 2010.16
[4]陈梦,黄静媛,余永彬 .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呼应技法;科技信息; 2009.23
共生技术 篇12
1 前期准备工作
1.1 田块选择
要求田块平整规则, 最好集中连片, 远离集镇, 环境比较安静, 蓄水保水功能较好, 水、电、路畅通, 排灌自成体系, 且不受周围田块用水、施肥、用药的影响, 水质较好, 符合灌溉养殖用水标准, 不宜选用砂土田、漏水田, 1个放养小区的面积以0.67 hm2为宜。
1.2 合理安排种养时间
本技术中, 稻鸭共生时间一般为60~70 d, 秧苗活棵后鸭苗入田, 水稻抽穗开始灌浆后鸭会啄食稻穗, 应及时将鸭收起, 水稻继续灌浆, 直至收割。从图1可以看出, 水稻育秧和鸭孵化的起始时间基本同步。
1.3 建简易鸭棚, 架设防护网
由于雏鸭被毛不全, 抗寒能力差, 不能长时间呆在水中, 为了给雏鸭提供吃料、休息、避风雨场所, 每100只鸭安排1个简易棚, 面积约为2.4 m2, 高度以饲养员能在棚内投料为宜。用材一般为竹桩、木桩、铁丝、石棉瓦等, 每个棚内用塑料袋制作1个简易食台, 供鸭吃料。防护网主要作用是防止鸭离开稻田。原则上以设置电围栏效果较好, 考虑到安全等因素, 可直接用聚乙烯塑料网和木桩架设防护网, 网高1.2 m, 网孔直径小于1.5 cm, 用防护网将各个小区隔开, 实行分区放养。
2 鸭生产与利用
2.1 品种选择与放养密度
要求选择中小体型、善活动、喜食野生动植物, 蛋用型最好, 兼用型次之的鸭品种。笔者选用的是当地杂交肉鸭。放鸭密度150只/hm2, 每小区放鸭100只, 建1个简易鸭棚。
2.2 调教
一是采食训练。稻田里有杂草、害虫及水生动物等各种野生饲料, 鸭放入稻田前, 要有意识地进行采食训练, 使其能尽快适应并能马上采食田间各种野生饲料。二是驯水。稻鸭共生期间, 田块始终有水, 要求雏鸭入田后有较好的适水能力, 从4~5日龄起开始驯水, 最好在晴天进行, 上午、下午各1次, 初期驯水每次约30 min, 后适当延长, 驯水在育雏场附近进行。三是信号调教。主要目的是便于对鸭群进行有效管理。从育雏开始, 用固定的语言对鸭进行信号调教, 使之形成条件反射, 听从饲养员指挥。
2.3 初放注意事项及鸭入田后的饲养管理
鸭子初放到田最好选择晴天上午, 每个小区设置1个初放区, 面积为4~5 m2, 用网围成, 鸭先在初放区放养1~2 d, 若遇恶劣天气可及时将鸭赶回鸭棚, 初放区一直保存到成鸭收回, 鸭棚内要放上雏鸭饲料, 使鸭尽快适应新环境。鸭入田后, 以自由采食为主, 适当补饲为辅。根据鸭生长、活动、膘情和田间天然食物多少适当补饲, 原则是鸭子不能太瘦, 体重略低于同种情况舍饲体重。投料地点相对固定, 并经常开展田间巡查或下田检查, 主要看网围的好坏、是否有鸭子卡在网上或生病死亡、水稻长势如何、田间害虫杂草情况等。水稻抽穗开始灌浆后, 及时将鸭收回, 集中育肥后上市。
3 水稻栽插与田间管理
3.1 品种与栽插要求
米质要符合部颁二级标准, 生育期双晚130 d以上, 中、单晚140~150 d, 株高1.0~1.2 m, 抗病、抗虫性较强。株行距标准20 cm×30 cm, 考虑了2个方面因素, 一是水稻高产的需要;二是便于鸭子在田间活动。秧苗要求秧龄30~40 d, 6~7片叶, 单株3~4个分蘖, 绿叶较多, 根系发达。
3.2 田间管理
田块保持适当水层, 只注水、不排水, 开始时水深15 cm左右, 随着鸭长大逐步加深水层。中途不烤田, 待水稻抽穗灌浆鸭子出田后, 淀清排放, 稻田很快形成裂缝, 不会造成烂田。根据水稻生长需要, 施用一定量的基肥及尿素和氯化钾等, 随着田力增加, 施肥量逐渐减少。
4 效果分析
4.1 主要成效
一是除草。鸭喜食田间杂草, 除少量稗草外, 稻鸭共生田块很少有其他杂草, 基本不用除草剂。二是除虫。除三化螟外, 鸭能消灭田间绝大多数害虫, 可以减少农药使用量, 使水稻更优质。三是中耕浑水, 刺激水稻生长。稻鸭共生田块, 水稻根系明显粗壮, 分蘖加速。四是肥田。放鸭田块土质明显泛黑, 据测算, 共生期内1只鸭平均排粪约10 kg, 相当于氮47 g、磷70 g、钾31 g, 是一种优质的有机肥料。五是节省鸭料。据养鸭户粗略统计, 本期养鸭比往年节省饲料近30%, 平均节约2 kg/只。
据初步统计, 稻鸭共生田块平均增产水稻约450 kg/hm2, 增收1 080元/hm2;节省农药、除草剂、化肥等人工和成本费用近1 200元/hm2;养鸭150只/hm2, 少用饲料300 kg/hm2, 节约成本900元/hm2, 3项合计增收约3 180元/hm2。
4.2 改进措施
一是改进插秧方式。因时间紧、劳动力缺, 2012年少数田块采取撒播种稻, 田间秧苗密度较大, 影响鸭子活动, 2013年将全部采用机械化插秧。二是改进供水设施。进一步改造田间水利基础设施, 尤其是要确保干旱年份田间正常供水。三是鸭品种选择。肉鸭体型偏大, 饲养周期较短, 鸭的功能未充分发挥, 2013年将全部选用当地优质蛋鸭。四是防治三化螟。鸭对三化螟防治效果有限, 计划2013年在田间安装频振灯进行诱杀。五是品牌战略。稻鸭共生米和鸭都是优质农产品, 需要加强宣传, 创建优质品牌, 真正体现出优质优价, 才能产生更高效益, 才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茶家英.稻鸭共栖养殖方法[J].云南农业科技, 2012 (5) :24.
[2]李霞, 李小芬, 季燚.稻鸭共生模式对绍兴鸭生产性能的影响[J].现代畜牧兽医, 2012 (8) :56-59.
[3]钟晓强, 沐卫国.稻鸭共作技术[J].中国农业综合开发, 2012 (9)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