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素

2024-07-11

6素(共3篇)

6素 篇1

摘要:目的:研究6,8-二-三氟甲基-7-乙酰氧基白杨素(dFMAChR)对人肝癌裸鼠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建立人肝癌HepG2细胞裸鼠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6组,生理盐水(0.1 ml/10 g)组、氟尿嘧啶(5-Fu,20 mg/kg)组、白杨素(100 mg/kg)组、低剂量dFMAChR(20 mg/kg)组、中剂量dFMAChR(40 mg/kg)组和高剂量dFMAChR(80 mg/kg)组。测定移植瘤大小和重量;HE染色,光镜下观察移植瘤组织形态学特征;TUNEL法检测移植瘤细胞凋亡作用。结果:20、40、80 mg/kg dFMAChR诱导的移植瘤的瘤重抑制率分别为40.17%、47.41%和66.81%。HE染色与TUNEL法检测结果表明,dFMAChR能明显诱导移植瘤细胞凋亡。结论:dFMAChR具有抗人肝癌治疗作用。

关键词:肝癌,白杨素,6,8-二-三氟甲基-7-乙酰氧基白杨素,移植瘤

白杨素(chrysin,ChR)即5,7-二羟基黄酮(5,7-dihydroxy flavone),是从紫葳科植物木蝴蝶中提取的一种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前期研究证实,6,8-二-三氟甲基-7-乙酰氧基白杨素(dFMAChR)对人结肠癌(HT-29)细胞和人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HL-60)细胞及人胃癌(SGC-7901)细胞具有增殖抑制作用;研究还证实,dFMAChR具有抗肺癌、卵巢癌及肝癌作用[1,2]。为了进一步探讨d FMAChR的体内抗肿瘤活性,本文主要考察其对人肝癌HepG2细胞裸鼠移植瘤的治疗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药品和试剂

6,8-二-三氟甲基-7-乙酰氧基白杨素(dFMAChR)由湖南师范大学医学院药学系提供,为黄色粉末状,其分子式为C19H10O5F6。美国Gibco公司提供PRMI-1640培养基;新生牛血清从杭州四季青生物工程材料有限公司购买;美国Amresco公司提供甲基亚砜(DMSO),美国Sigma公司提供白杨素、MTT;氟尿嘧啶(5-FU)从南通精华制药有限公司购买(批号:060203);TUNEL细胞凋亡原位检测试剂盒为TBD science公司产品。

1.1.2 实验动物

BALB/c-nu雌性小鼠(SPF级)30只,体质量14~16 g,4~6周龄,从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购买(许可证:SCXKⅡ-00-0010;合格证:京质字0046529)。饲养于无菌屏障环境中。

1.2 实验方法

1.2.1 细胞培养

人肝癌HepG2细胞从武汉大学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购买。RPMI-1640完全培养基含1×105 U/L青霉素、1×105 U/L链霉素及10%小牛血清,培养条件:37℃、95%饱和湿度和5%CO2,传代1次为1~2 d,用于实验的细胞为对数生长期细胞。

1.2.2 人肝癌裸鼠移植瘤模型制作及治疗实验

将人肝癌HepG2细胞按数量为2×106/只接种于BALB/c-nu小鼠背部皮下。按公式V=W2×L×0.52计算移植瘤体积(W:移植瘤最短径,L:移植瘤最长径),在瘤体积大约为100 mm3时,根据瘤鼠体重和瘤体积大致相等的原则分组,每组5只,共分为6组。Ⅰ组为生理盐水(0.1 ml/10 g)组,按0.1 ml/10 g体重剂量注射生理盐水;Ⅱ组为氟尿嘧啶(20 mg/kg)组,按20 mg/kg体重剂量注射氟尿嘧啶;Ⅲ组为白杨素(100 mg/kg)组,按100 mg/kg体重剂量注射白杨素(ChR);Ⅳ组为低剂量dF-MAChR(20 mg/kg)组,Ⅴ组为中剂量dFMAChR(40 mg/kg)组,Ⅵ组为高剂量dFMAChR(80 mg/kg)组,Ⅳ~Ⅵ组注射相应剂量的dFMAChR。以上各组均采用腹腔注射(ip),隔日给药1次,共计10次,给药期间每4日测量鼠体重。最后一次给药48 h后,处死小鼠,割取移植瘤,称其重量,计算瘤重抑制率。瘤重抑制率计算公式:IR(%)=(1-实验组瘤重均值/对照组瘤重均值)×100%。

1.2.3 移植瘤的组织形态特征观察

取部分移植瘤,福尔马林固定后,用不同梯度浓度的乙醇溶液脱水6~12 h,二甲苯透明,浸蜡2~3 h,然后包埋、切片、脱蜡、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移植瘤的组织形态特征。

1.2.4 TUNEL法检测移植瘤细胞凋亡

石蜡切片常规脱蜡脱水,按TUNEL试剂盒的说明操作,DAB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结果。细胞核着色,呈棕黄色或黄色为凋亡细胞。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dFMAChR对人肝癌裸鼠移植瘤生长的影响

结果表明,d FMAChR对人肝癌HepG2细胞裸鼠移植瘤的生长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呈剂量依赖性(表1),且比相应剂量白杨素抑制作用强。

2.2 dFMAChR对人肝癌裸鼠移植瘤组织形态的影响

HE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生理盐水组:周围组织与肿瘤结节有清楚的分界,癌细胞为片状分布,大小不一,核多呈圆形,核仁明显,染色深浅不一,可见核分裂相。癌巢之间有少量血管及纤维(图1A,见封三)。表明人肝癌HepG2细胞裸鼠移植瘤模型成功制备。氟尿嘧啶组:周围组织与肿瘤结节分界清楚,肿瘤中心区大片的坏死(核溶解、碎裂、固缩),边缘残存的瘤细胞大小不一,核固缩多见(坏死),核染色深浅不一(图1B,见封三)。表明化疗药物氟尿嘧啶具有有效杀伤人肝癌裸鼠移植瘤细胞的作用。白杨素组:周围组织与肿瘤结节有清楚的分界,可以看到肿瘤结节外周有完整的纤维包膜,癌组织片状分布,有少量血管及纤维分布于瘤巢之间,可见出血以及灶状坏死,癌细胞形态不规则,明显可见核仁,核呈圆形(图1C,见封三)。说明白杨素能杀伤人肝癌裸鼠移植瘤细胞。高剂量dFMAChR(80 mg/kg)组:癌细胞呈巢状分布,能观察到肿瘤细胞结节,可见少量纤维结缔组织间质分布于癌巢间,癌细胞胞浆丰富,明显可见核仁,核呈圆形,能观察到细胞凋亡(图1D,见封三)。说明高剂量dFMAChR具有较强地诱导人肝癌裸鼠移植瘤细胞凋亡作用。

注:与生理盐水组比较,*P<0.05;“-”为无数据

2.3 dFMAChR对人肝癌裸鼠移植瘤细胞凋亡的影响

TUNEL法检测结果显示,生理盐水组:呈紫蓝色的为移植瘤细胞核(图2A,见封三),凋亡呈阴性反应。氟尿嘧啶组:部分瘤细胞核呈黄色颗粒状(图2B,见封三),凋亡呈中等阳性反应。白杨素组:呈棕黄色或黄色颗粒状的为移植瘤细胞核(图2C,见封三),凋亡呈中等阳性反应。高剂量dFMAChR(80 mg/kg)组:呈棕黄色颗粒状为移植瘤细胞核(几乎全部细胞核染色)(图2D,见封三),凋亡呈强阳性反应。说明dF-MAChR(80 mg/kg)诱导人肝癌裸鼠移植瘤细胞凋亡作用较强。

3 讨论

从植物中寻找新型高效、低毒、不良反应少的抗癌药物已经成为当今新药研制的热点。广泛分布于植物界的黄酮类化合物生理活性多种多样,其抗肿瘤作用已引起国内外科研工作者的极大兴趣。虽然白杨素在体外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但白杨素在肠道内吸收甚少或者完全不吸收以及5、7位羟基在体内发生结合代谢引起其活性较低,从而使它应用于临床时受到限制[1]。因此改造白杨素结构,合成高效低毒的白杨素衍生物,成为众多学者研制新型抗癌药物的重要途径之一。

Khan等[3]发现甲基白杨素通过抑制COX-2和iNOS活性,上调p53、caspase-3和Bax的表达,抑制NF-κB、Wnt信号通路而发挥抗炎及抗肝癌作用。Mohammed等[4]合成的白杨素衍生物中,有些是比氨鲁米特(aminoglutethimide)更有效的芳香酶抑制剂,可作为抗癌药物预防和治疗雌激素依赖型肿瘤。笔者也发现白杨素衍生物如5-烯丙基-7-二氟亚甲基白杨素(ADFMChR)、8-硝基白杨素、6-碘取代的白杨素衍生物等具有良好的抗癌活性[5,6,7,8]。

本研究在白杨素衍生物6,8-二-三氟甲基-7-乙酰氧基白杨素(dFMAChR)有抗癌作用[1,2]的基础上,建立了人肝癌HepG2细胞裸鼠移植瘤模型,进一步研究dFMAChR在体内抗肝肿瘤的治疗效果。结果证实,dFMAChR、白杨素和氟尿嘧啶均能抑制移植瘤的生长(P<0.05),dFMAChR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且瘤重抑制率逐渐升高,说明dFMAChR体内抗肝癌活性较强。前期实验结果显示,生理盐水组与d F-MAChR各剂量组相比,体重没有明显差异,但氟尿嘧啶组体重比生理盐水组显减轻(P<0.05),说明dFMAChR的药物毒性较小,动物耐受性较好[9],亦研究有结果表明,dFMAChR对小鼠Lewis肺癌皮下移植原发瘤及自发性肺转移、人宫颈癌裸鼠移植瘤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1,2],本实验结果与其类似。化疗药物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作用方式是用药物诱导细胞凋亡,HE染色和TUNEL法检测结果进一步证实,dFMAChR具有较强地诱导人肝癌裸鼠移植瘤细胞的凋亡作用,与氟尿嘧啶类似而强于先导化合物白杨素。研究结果反映d F-MAChR具有良好的抗人肝癌治疗效果且毒性较小,为d F-MAChR作为新型抗癌治疗候选药物提供了依据[9,10]。

参考文献

[1]宋轶钦,陈忠东.6,8-二-三氟甲基-7-乙酰氧基白杨素抑制人宫颈癌裸鼠移植瘤生长[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4(1):29-32.

[2]王秋亚,王烨娟,高锦红.白杨素衍生物的合成及生理活性研究进展[J].化学研究,2011,22(1):96-103,110.

[3]Khan MS,Halagowder D,Devaraj SN.Methylated chrysin induces co-ordinated attenuation of the canonical Wnt and NF-κB signaling path-way and upregulates apoptotic gene expression in the early hepatocar-cinogenesis rat model[J].Chem Biol Interact,2011,193(1):12-21.

[4]Mohammed HA,Ba LA,Burkholz T,et al.Facile synthesis of chrysin-derivatives with promising activities as aromatase inhibitors[J].Nat ProdCommun,2011,6(1):31-34.

[5]许金华,郑兴,李华珍,等,5-烯丙基-7-二氟亚甲基白杨素(C19H14O4F2)诱导人卵巢癌CoC1细胞凋亡[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08,18(3):5-9.

[6]许金华,谭翔文,秦勇,等.5-烯丙基-7-二氟亚甲基白杨素对人肺癌A549细胞裸鼠移植瘤生长的影响[J].中国实验动物学报,2009,17(5):373-376.

[7]Tan XW,Xia H,Xu JH,et al.Induction of apoptosis in human livercarcinoma HepG2 cell line by 5-allyl-7-gendifluoromethylenechrysin[J].World J Gastroenterol,2009,15(18):2234-2239.

[8]郑兴,刘毅,许雪梅,等.6-碘取代的白杨素衍生物合成及其抗癌活性[J].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38(2):200-202.

[9]夏红,张燕琴,秦勇,等.6,8-二-三氟甲基-7-乙酰基白杨素抗肝癌作用实验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4(1):6-10.

[10]邹晓青,郑兴,曹建国,等.6,8-二-三氟甲基-5-羟基-7-乙酰基白杨素的抗肿瘤作用[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4,20(4):453-457.

6素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与分组

选取2009年10月~2010年6月于我院住院治疗期间经B超或CT诊断证实为脂肪肝患者共80例(n=80)为脂肪肝组,其中男性50例,女性30例,年龄(45.79±7.86)岁,选取同期健康对照者共40例为对照组,其中男性20例,女性20例,年龄(46.90±11.85)岁,两组在性别(sex)、年龄(age)、民族(nation)构成比、身高和体重之间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1.2 测定项目及方法

1.2.1 一般资料

身高和体重要求受试者脱鞋、免冠、仅穿内衣测量,分别以kg、cm为单位记录;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

1.2.2 血清瘦素、白介素-6、高敏C反应蛋白及糖脂代谢指标

患者均采集禁食后血样,血清瘦素、白介素-6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通过ELISA法检测(试剂购自美国GBD试剂公司),操作过程按说明书进行。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均采用Olympus AU27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批量测定。

1.2.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ASS 17.0统计软件包,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样本均数的t检验,数据间关系采用直线相关分析及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脂肪肝的发生(P)用Binary Logisitic回归分析,检验水准为α=0.05。

2 结果

2.1 一般及血清学资料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民族构成无差异性,脂肪肝组BMI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1。

脂肪肝组的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瘦素(leptin)、白细胞介素-6(IL-6)均高于正常对照组;HDL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脂肪肝组空腹血糖(FBG)均值大于正常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2。

2.2 瘦素、白细胞介素-6、高敏C反应蛋白之间的相关性

以瘦素为因变量,分别与另外两项行直线相关分析,发现瘦素与两者之间呈正相关性。见表3和图1~3。

以高敏C反应蛋白为因变量,与白细胞介素-6行直线相关分析,发现两者之间呈正相关。见表4和图3。

2.3 血清瘦素、白介素-6、高敏C反应蛋白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2.3.1 血清瘦素与糖脂代谢指标(空腹血糖、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和一般资料(肥胖、性别、年龄、民族)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以血清瘦素浓度为应变量,以糖脂代谢及一般资料指标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相关分析显示,瘦素与三酰甘油、体重指数和性别呈正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呈负相关(表5),建立的回归方程为:瘦素=-2.974+0.497TG+0.265BMI+0.684sex,根据标准偏回归系数大小,各入选因素对瘦素浓度影响的大小依次为:性别>TG>BMI,高密度脂蛋白未纳入回归方程。

2.3.2 血清白细胞介素-6与糖脂代谢指标(空腹血糖、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和一般资料(肥胖、性别、年龄、民族)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以血清白细胞介素-6浓度为应变量,以糖脂代谢及一般资料指标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相关分析显示白细胞介素-6与三酰甘油、体重指数、民族呈正相关(见表6),建立的回归方程为:白细胞介素-6=18.394+16.039TG+23.488nation,根据标准偏回归系数的大小,各入选因素对白细胞介素-6浓度影响的大小依次为:民族>TG,体重指数未纳入回归方程。

2.3.3 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与糖脂代谢指标(空腹血糖、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和一般资料(肥胖、性别、年龄、民族)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以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浓度为应变量,以糖脂代谢及一般资料指标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相关分析显示瘦素与三酰甘油、体重指数、性别、民族呈正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呈负相关(见表7),建立的回归方程为:高敏C反应蛋白=-0.155-0.833HDL+0.600sex+0.508nation,根据标准偏回归系数的大小,各入选因素对高敏C反应蛋白浓度影响的大小依次为:HDL>性别>民族,体重及三酰甘油未纳入回归方程。

2.4 Binary Logisitic回归分析

定义发生脂肪肝为1,不发生脂肪肝为0,与空腹血糖(FBG)、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白细胞介素-6(IL-6)、瘦素(leptin)、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性别(sex)、体重指数(BMI)、年龄(age)、民族(nation)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G(B=5.121,P=0.004),TC(B=1.920,P=0.039),BMI(B=1.719,P=0.000),Wald所建立的回归方程为:P=Exp(-57.526+5.121TG+1.920TC+1.719BMI)/1+Exp(-57.526+5.121TG+1.920TC+1.719BMI),提示三酰甘油、总胆固醇和体重指数为脂肪肝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3 讨论

近年来脂肪肝的发病率呈升高趋势,据美国等西方国家报道,约20.0%~30.0%的成人有肝内脂肪过度积聚。脂肪肝与肥胖、血脂异常、糖尿病和高胰岛素血症等因素密切相关[1,2,3],此类患者可能因持续性肝损伤而导致纤维化到终末期肝硬化[4],目前脂肪性肝病正以其高患病率,低龄化发病趋势,慢性进展经过,作为隐源肝硬化的主要成因,近年来已成为肝病的研究热点[5,6],本研究在性别、年龄、民族构成比相当的情况下,与正常对照组比较BMI、TC、TG、LDL各项指标均明显增高,HDL-C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虽结果显示脂肪肝组空腹血糖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可证实脂肪肝的发病与肥胖、血脂紊乱明显相关;相对于对照组,脂肪肝组血清瘦素、白介素-6和高敏C反应蛋白升高明显(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提示脂肪肝体内存在慢性炎症[7,8,9,10]。

简单直线相关分析显示瘦素、白介素-6、高敏C反应蛋白三者之间呈正相关(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三种因子均与三酰甘油呈正相关,上述三种因子之间存在某种内在联系,可能与三酰甘油有关,但其具体机制不甚明确。瘦素可通过与细胞表面的瘦素受体结合而激活肝星状细胞及Kuffer细胞,从而调节炎症因子如放大选择性介质(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6、12等)放大炎症反应;调节纤维化因子的表达,从而促使脂肪肝发展为脂肪性肝炎和脂肪性肝硬化。CRP由肝细胞合成分泌,是机体受到损伤或发生各种急慢性炎症后由肝细胞合成的一种急性期时相反应蛋白,是近年来研究最多的慢性炎症因子,国外研究表明,CRP水平与脂肪肝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11]。脂肪组织分泌的IL-6是刺激肝脏合成CRP的主要细胞因子,并且与肝脏局部炎症反应有关,参与炎性损伤过程。由此可认为瘦素可能为脂肪肝发病机理中“二次打击”(炎症-坏死循环)的致病因子之一,可通过各种机制导致白细胞介素-6、高敏C反应蛋白升高并参与其“二次打击”。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瘦素不仅与三酰甘油呈正相关,还与体重指数相关。脂肪肝患者多为肥胖者,BMI是衡量肥胖的指标,即瘦素与肥胖呈正相关,研究证实肥胖症患者血浆中瘦素的浓度约4倍于非肥胖者[12]。同时新近研究发现脂肪肝患者存在血清高瘦素水平,即瘦素抵抗状态。瘦素的性别差异可能与激素有关,雌二醇促进女性瘦素的分泌和释放,睾酮抑制瘦素的合成和释放[13]。同时本研究多元线性相关分析发现白细胞介素-6、高敏C反应蛋白均于民族相关,白细胞介素与年龄相关,考虑本研究入选人员选取自新疆地区部分入选人员为少数民族患者,其地域风情,生活方式及民族特性,如喜食面食、摄酒量及食肉较多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否存在基因方面差异尚不可知,需进一步研究证实。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中部分相关性明显的因素未进入回归方程,考虑与此次研究中所选病例数较少有关。

本研究Binary Logisitic回归分析显示体质指数、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为脂肪肝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肝脏脂质沉积主要以三酰甘油为主,脂肪肝患者多发生于肥胖人群并存在血脂紊乱等情况,故本研究符合目前流行病学调查结果[14]。

6素 篇3

人类的脂肪不仅是储能组织, 更是一个功能活跃的内分泌器官, 通过多种分泌形式释放脂肪因子, 如瘦素 (leptin) 、脂联素等[1], 瘦素的主要功能是调控进食、能量消耗及体重。随着研究的深入, 人们发现瘦素与人类的生长发育、生殖、代谢、造血功能、呼吸调控、炎症反应, 以及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而绝非一种单纯的“瘦身”素。瘦素也是一多效细胞因子, 具有免疫调节的作用。它可以被促炎性介质激活, 同时又作为刺激剂, 刺激促炎性细胞因子产生, 如白细胞介素6 (interleukin-6, IL-6) 和肿瘤坏死因子 (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 等[2]。同时IL-6是睡眠的主要介导者, 睡眠质量和血浆IL-6水平相关。本研究拟通过检测OSAHS患者血清瘦素和IL-6水平及相关分析, 探讨OSAHS患者血清瘦素、IL-6水平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OSAHS组:共27例, 均为成年男性, 选自2011年2月至2011年12月期间在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睡眠监测室就诊的患者, 均有夜间睡眠时打鼾、呼吸暂停、晨起头痛及白天嗜睡病史, 经多导睡眠呼吸监测仪 (PSG) 监测达到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睡眠呼吸疾病学组2002年OSAHS诊治指南[4]标准者。肥胖组 (对照组) :共28例, 均为成年男性, 选自同期门诊就诊者, 均无打鼾史, 体重指数 (BMI) >25 kg·m-2, 经PSG监测未达到OSAHS诊断标准者。所有研究对象均除外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甲状腺疾病、肝肾功能不全等重要脏器疾病以及小下颌畸形和颅面、颈部畸形。

1.2 方法

1.2.1 PSG监测

所有研究对象在监测当日不睡午觉, 禁饮酒及咖啡, 停用镇静剂, 晚9:30来到睡眠呼吸监测试验室, 脱去鞋袜测量身高、体重、颈围 (在环甲膜上缘水平测量) 。经美国伟康公司Alice 3多导睡眠监测系统, 连续监测7 h以上睡眠过程, 包括脑电、眼动、肌电、心电图、口鼻气流、鼾声、胸腹呼吸运动及血氧饱和度 (Sa O2) 等。

1.2.2 瘦素、IL-6测定

所有受检者在PSG监测次晨醒后 (早7:00) 取外周静脉血5 ml, 37℃水浴30 min, 然后4℃2 000 r·min-1离心10 min分离血清, 置-20℃冰箱内保存待检。瘦素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 试剂盒由北京北方生物技术研究所提供, 灵敏度为0.5 ng·ml-1, 批内变异系数CV<5%, 批间变异系数CV<10%。IL-6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 试剂盒由北京北方生物技术研究所提供, 灵敏度<0.1 ng·ml-1, 批内变异系数CV<10%, 批间变异系数CV<15%。所有操作均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数据采用±s表示, 不同组别之间差异的比较采用t检验, 同一组别不同参数之间的相关分析采用直线相关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OSAHS组与对照组基本资料及瘦素与IL-6水平比较

两组的年龄、BMI、颈围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OSAHS组患者血清瘦素水平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OSAHS组患者血清IL-6水平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

2.2 OSAHS组患者血清瘦素水平与各参数相关性

OSAHS组患者血清瘦素水平与BMI (r=0.915, P<0.01) 、颈围 (r=0.907, P<0.01) 、睡眠紊乱指数 (AHI) (r=0.398, P<0.05) 呈正相关, 而与最低Sa O2无关 (r=-0.275, P>0.05) 。

2.3 OSAHS组患者血清IL-6水平与各参数相关性

OSAHS组患者血清IL-6水平与BMI (r=0.633, P<0.01) 、颈围 (r=0.682, P<0.01) 、AHI (r=0.693, P<0.01) 呈正相关, 而与最低Sa O2呈负相关 (r=-0.683, P<0.01) 。

2.4 OSAHS组患者血清瘦素水平与IL-6水平相关性

OSAHS组患者血清瘦素水平与IL-6水平呈正相关 (r=0.690, P<0.01) (图1) 。

3 讨论

3.1 OSAHS与瘦素的关系

OSAHS是一种具有潜在危险的临床常见疾病, 患者睡眠状态下反复出现呼吸暂停和低通气, 出现睡眠结构紊乱。肥胖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紊乱性疾病, 近年来发现一些肥胖相关基因, 其中最主要的是ob基因和ob受体基因, 为肥胖的发病机制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在人类肥胖患者中, 仅5%可能存在ob基因合成异常, 这部分患者表现为瘦素绝对缺乏, 血清瘦素水平低, 余95%为瘦素抵抗、瘦素受体及受体后异常[5]。肥胖者易患OSAHS。Barcelo等[6]研究肥胖、非肥胖OSAHS患者及肥胖、非肥胖健康对照瘦素水平, 结果发现, OSAHS患者瘦素水平较高, 主要与肥胖相关。在一些BMI匹配的对照研究中, 与对照组相比, OSAHS患者仍具有较高的晨起瘦素水平[7]。

我们研究发现, OSAHS组患者血清瘦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 。通过OSAHS组患者血清瘦素的相关因素分析发现, 患者血清瘦素与BMI、颈围、AHI呈正相关, 与已有的研究报道[8]结论一致, 而这些报道同时发现瘦素与Sa O2<90%时间占总睡眠时间百分比、最低Sa O2呈负相关, 本研究中OSAHS患者瘦素水平与最低Sa O2无关, 可能由于瘦素水平升高与缺氧时间比缺氧程度的关系更密切。血清瘦素水平除了受到肥胖、粗大颈围的影响, 当出现OSAHS后, 随着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次数的增加, 瘦素水平将进一步升高。Eun等[9]研究发现肥胖伴OSAHS患者进行上颚和咽喉部手术治疗后1个月, 瘦素等因子明显下降, 且其变化率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但BMI无明显变化。进一步证实了OSAHS与瘦素有关, 且手术治疗有效。O'donnell等[10]通过动物实验证明瘦素可以防止肥胖动物的呼吸抑制, 而OSAHS患者睡眠时主要表现为通气反应下降, 此时血清瘦素水平升高可能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机制。

3.2 OSAHS与IL-6水平的关系

IL-6是一种多功能的细胞因子, 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分泌, 它在免疫调节、参与炎症反应等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发现脂肪细胞也分泌IL-6, 许多研究表明肥胖患者血清IL-6水平升高, 体重下降后血清IL-6水平随之下降[11]。目前认为IL-6是睡眠的主要介导者, 可调节睡眠。Vgontzas等[12]报道了OSAHS患者血清中IL-6水平明显升高, 进一步分析发现与BMI呈正相关。还有研究发现IL-6与OSAHS患者的AHI、Sa O2<90%占总睡眠时间百分比、睡眠呼吸障碍事件总时间占总睡眠时间百分比呈正相关, 而与最低Sa O2、平均最低Sa O2呈负相关, 经过有效的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n CPAP) 治疗后, 血清IL-6水平明显下降[13]。

本研究发现OSAHS组患者血清IL-6水平高于对照组 (P<0.01) , 通过OSAHS组患者血清IL-6的相关因素分析发现:患者血清IL-6与BMI、颈围、AHI呈正相关, 与最低Sa O2呈负相关。OSAHS的低氧是一种典型的低氧/再氧合 (hypoxia/peoxygenation, H/ROX) 频繁交替的模式, 也称之为间歇性低氧 (intermittent hypoxia, IH) 。IH不同于持续性低氧的特点是存在低氧后的正常氧的续灌, 此过程类似于缺血/再灌注损伤, 从而成为OSAHS靶器官损伤的核心机制。研究显示, IH可造成血管内皮细胞的炎症损伤, 且IL-6及IL-8的分泌水平具有IH程度依赖性[14]。

IL-6还可能可通过以下作用加重呼吸暂停: (1) 参与OSAHS的上气道炎症过程; (2) 形成瘦素抵抗及胰岛素抵抗从而加重肥胖[15]; (3) 引起OSAHS患者内脏脂肪量增加, 加重呼吸暂停[16]等。由此可见, OSAHS患者夜间反复缺氧导致血浆IL-6水平升高, 而IL-6水平的升高加重了呼吸暂停。

3.3 瘦素与IL-6水平的关系

【6素】推荐阅读:

上一篇:中学地理素质教育下一篇:“黄金分割”效应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