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

2024-05-08

五·四(精选12篇)

五·四 篇1

一、饲管“四注意”

1. 注意酒糟不能喂鸡。

鸡无齿, 肠道短, 缺乏分解纤维素的酶。因酒糟中含有大量的粗纤维无法消化利用, 直接影响其他饲料的吸收, 引起消化不良。

2. 注意蛋鸡不能喂生骨粉。

生骨粉未经高压处理, 骨粉与骨胶结合在一起, 如果长期喂鸡喂生骨粉则会引起蛋鸡钙磷比例失调, 导致生产力下降。

3. 注意蚯蚓不能直接喂鸡。

蚯蚓是动物的高蛋白饲料, 但不宜直接喂鸡。因为蚯蚓含有异刺线虫等中间寄主, 易引起寄生虫病的发生。应将蚯蚓加工处理成蚯蚓粉饲喂。

4. 注意种蛋不能用水洗。

种蛋表面有一层胶质保护膜, 可防止水分和病菌入侵。如果用水洗掉蛋壳保护膜, 就会减短鸡蛋的保质期, 降低种蛋品质, 影响孵化率及雏鸡的成活率。所以, 种蛋不宜用水洗, 应在孵化前用新洁尔灭等消毒处理。

二、防病“五不宜”

1. 高原不宜饲养肉鸡。

在海拔3500m以上的高原, 空气稀薄, 氧气少, 不能满足肉鸡对氧和热量的需要, 加重了心肺负担, 血管透性增加, 体液外渗, 造成腹腔积水。所以, 高原不能盲目饲养肉鸡, 以免造成惨重的经济损失。

2. 蛋鸡产蛋盛期不宜免疫注射。

在蛋鸡产蛋盛期免疫注射, 常引起拉稀, 翅下垂, 呆立, 少食, 产软壳蛋或停产等, 重则还会引起跛行、瘫痪甚至死亡。所以, 蛋鸡产蛋盛期不宜免疫注射。蛋鸡免疫应在休产期进行。免疫前后7d应在饲料中加维生素B2、酵母、鱼肝油饲喂。

3. 鸡驱虫不宜用敌百虫。

鸡嗉囊内为碱性环境, 敌百虫可以生成毒力强大的敌敌畏, 极易引起中毒。所以, 鸡驱虫不宜用敌百虫, 可用驱蛔灵、左旋咪唑等。

4. 蛋鸡舍不宜用生石灰消毒。

用生石灰消毒鸡舍, 易引起鸡脚趾烧伤;鸡啄食石灰进入胃肠易引起胃肠炎、水肿、溃疡以及呼吸道疾病的发生。所以, 蛋鸡舍不宜用生石灰消毒, 可配成10%~20%的石灰乳液喷洒鸡舍。

5. 鸡免疫接种期不宜用消毒药。

鸡群免疫接种7~10d内应禁止使用消毒药, 特别是饮水免疫。如果使用消毒药会对疫 (菌) 苗有杀灭作用, 从而导致免疫失败。 (冯雪)

五·四 篇2

大家下午好!

五月的春风情深意暖,五月的花海流溢飘香。在这春风送暖、生机盎然的季节里,我们即将迎来五四青年节。今天,我能够代表省级“五四”红旗团支部在这里发言,感到非常的激动和荣幸。

机械095团支部被评为了“省级五四红旗团支部”,这与学校领导、老师对我们工作的指导和帮助是密不可分的。因此,请首先允许我代表机械095团支部,向为我们成长辛勤付出的学校领导表示感谢!向长期支持和帮助我们的老师和同学们表示感谢!也请相信我们将会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将荣誉作为继续前进的动力,争取再创佳绩。

团员青年代表着祖国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承担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因此,我们应当发奋图强,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我们应勇当重任,踏上奋斗的征程,插上腾飞的翅膀。作为一名优秀青年团员,我在此发出三条倡议,与大家共勉:

第一、努力学习,不断进步

21世纪综合国力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也是人才的竞争。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珍惜在学校的大好学习机会,认真学习,打好知识功底,要积极参加各项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做一个全方位发展、与时俱进的复合型人才。

第二、内修品德,外塑形象

共青团员,首先是个光荣的称号,同时,也是对我们的一种鼓励和期望。我们在日常生活学习中严格要求,积极向上,在平时生活中争做优秀、争做楷模,努力让自己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学生、好青年。

第三、知恩图报,感恩社会

今天,我们所取得一些成绩,除了有我们个人的努力之外,更多的是离不开祖国、学校的培养和同学的帮助。我们必须戒骄戒躁,在各方面继续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把自己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才,用自己的知识和青春回报社会、回报祖国。

青年朋友们, 成长在发展时代的青年,是幸运的;追逐复兴梦想的青年,是光荣的, 让我们谨记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将个人发展融入到伟大历史使命的实现中去,我们,青年,便是中国梦的起点;我们,这一代,必将见证梦想的实现!朋友们,让我们携起双手共创明天更美好的未来!我们必将会在未来的天空越飞越高!

继承五四发展儒学 篇3

一九八八年三月号的《读书》发表了黄克剑针对我《儒学第三期发展的前景问题》而撰写的鸿文,集中我有关“文化认同”的论点,提出八点质疑。自从八五年春季北京大学忝列教师之林主讲“儒学哲学”并在中国文化书院作学术报告公开表示要对儒家传统进行“同情了解”以来,已经在海内外的报章杂志读到好几篇“商榷”的文字。本来很想一一作答,但因为批评者多半怒气冲冲而我自己也有不易消解的情结,深恐跳不出“剪不断,理还乱”的迷惘,徒增扰扰而已,结果精神不能凝聚无法动笔。不过,至今我所能见到的对我的观点所作的评介和抨击都发挥了“直谅多闻”的益友作用;尽管尚未观诸文字,我和这些益友们所进行对话已使我更清楚地认识到儒学研究的错综复杂和现实涵义。今年春夏之交,应台湾大学的哲学和历史两系之邀为文史哲的研究生开设了一门以“现代精神与儒家传统”为题的选修课,较系统地回顾了这几年因探索儒学第三期发展而接触到的课题。黄先生的质疑是深思熟虑后的结论,饶有理趣,值得详论,但所涉及的范围甚广,不可能一次作答,现仅就其荦荦大端先提三点意见,作番初步的分疏。

在多元文化的前提下研究儒学

一,“然而,杜先生毕竟不甘心儒学的崇高地位仅仅保留在为数不多的新儒家的学者那里;同传统的‘好树立或依附正统,以笼罩百家’(唐君毅话)的儒者们一样,杜先生痛惜儒学的国学或‘文法’地位的丧失,他把这种地位的失而复得寄托于‘儒家第三期发展’。”(黄文19页)

这个推论不脱在权威主义的氛围中只比附官方意识形态的格套,和我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中研究儒学的取向好像是风马牛不相及。我不仅没有“树立或依附正统”(包括马列思想和三民主义)的意愿而且坚信儒家所体现的知识分子的风骨正和“曲学阿世”的利禄之途背道而驰。文革末期,一位中共的领导人曾公开向日本教育访问团为儒学东渐妨碍了日本现代化之历史错误表示道歉,这究竟只是偶然事件还是一般公论,大家心里有数。儒家传统在当前中国政治文化中和封建遗毒几乎成为同义语,是有目共睹的现象。如何在接受了“儒门淡泊”这一客观事实的前提下,重新认识、理解、体会,并进一步发掘儒家传统的精神资源为中国的现代化提供有利的条件(当然不排斥中国文化中其他传统如道家、佛教和民间宗教也能通过创造转化而成为现代中国的精神资源),才是我提出儒学第三期发展的立言宗旨。因此,我并不赞成“复兴儒学”的提法,也不认为儒学的现代命运可以和基督教的盛况同日而语,更没有“同传统的儒者们一样”要想以儒术“笼罩百家”的妄想。

现代化不即是西化

二,“在‘五四’主流知识分子那里,不存在杜先生所说的‘西化’和‘现代化’混为一谈的问题,因为杜先生是在把中国同化为西方的意义上理解‘西化’的,这种理解,并不就是‘五四’主流知识分子的理解。”(黄文20页)

把“现代化”等同于“西化”是二十世纪学术界的通病。“现代化”一词迟至五十年代才出现于欧美学术论著。当时以“现代化”取代“西化”的理据也是基于西化普及全球的现象而来。直到七十年代特别是最近几年因为东亚的兴起使得“现代化”理论面临了重大危机之后,欧美社会理论家才意识到“西化”和“现代化”必须予以区分的必要。不仅是“五四”诸公,即使以树立现代化理论典范而声名大振的韦伯和柏深思(Talcott Parsons)也难免把西化和现代化混为一谈的误谬。

我们一般所理解的现代化(工业化、制度化、民主化、科学化、技术化、理性化等等现象)是从近代西方文明“创生”而来。既然近代西方文明植根于希腊,罗马、及希伯来传统而又通过文艺复兴及启蒙运动的历史阶段才发展成形的,由西方文明所创生的现代化模式便必然和轴心时代以来即不断塑造西方世界的精神传统,如犹太教,基督教,希腊的民主科学和罗马的政治法律,有密切的关系。中国在十七世纪,特别是一六一○到一六六○的五十年,曾借助耶稣教会的传教士和西方文明有片面的接触,但要等到十九世纪的中叶,才因西方的船坚炮利迫使中国对西方文明的冲击作出全面的反应,自此以来才一百多年西方文明不仅成为现代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而且逐渐成为中国知识分子思考问题的逻辑范畴和价值体系。譬如我们目前所运用的语言就已和经由日文翻译的西方观念—哲学、宗教、社会、政治、经济等等—结了不解之缘。

尽管如此,同化意义之下的“全盘西化”不仅实际上站不住而且理论上也行不通。固然,正如黄先生所说,西化在鲁迅、陈独秀、胡适等新青年的先驱那里“并不是把中国同化于西方的意思,而是要为中国引来西方文化所体现的时代精神,使中国进到一个新的时代”(黄文20页),但既然现代性只能以西方文明的形式来体现,那么中国文化便只有历史意义而无现代价值了,正因为这种“新颖的”观点,“反传统”才成为“五四”主流知识分子的理想和激情的集中表现。钱玄同所提汉字拉丁化的建议极端地突出了以西方为“今”而以中国为“古”并且以效法西方之“今”来扬弃中国之“古”的现代化策略。

不过,“五四”诸公是站在消化了深厚的儒家传统的基础上来推进打倒孔家店的文化事业的,他们的“存在条件”和今天儒家传统几成绝响的情况自然大不相同。在这里不能详抠解释学所谓传统的现代意义,但把儒家传统归约成不经反思的社会习俗或中国人文化心理结构中的积淀是不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汉文化圈的外缘(日本、南朝鲜、台湾、香港和新加坡)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不仅是经济成长也在政治民主、社会开放、和文化多样等层方面有突出的表现),迫使欧美社会理论家重新考虑现代化和西化的关系,因此提出“第二个现代性个案”,“新资本主义”,“第三种工业文明”等概念来解释工业东亚这一举世瞩目的现象。儒家伦理和东亚企业精神的关系,受到韦伯以新教伦理联系西方资本主义的历史分析的启发,也因此成为国际学坛从各种不同方法和层次进行讨论的热门课题。值得注意的是儒家不仅是工业东亚而且也是共产东亚(大陆、北朝鲜、越南)的传统。如果经过调查研究显示儒家伦理确实和工业东亚的企业精神有强度的“亲和性”,那么共产东亚不能发挥企业精神是否和儒家伦理的彻底政治化乃至全盘否定有关呢?相反地,如果经过调查研究显示儒家伦理和工业东亚的企业的精神关系不大乃至毫无关系可言,那么共产东亚的经济落后是否因政治组织和社会风气深受儒家积习的牵制而无法充分发挥个人的企业精神有关呢?这类问题必然引起争议,但假若因先入为主的陈见而不能深扣或者因意识形态的关系而予以回避,儒家传统在当代东亚的曲折表现则绝无昭然若揭的一天。

我一再强调,当今研究儒家传统应当继承“五四”的批判精神也应当坚决和假尊孔读经之名而行专制之实的反动势力划清界线。我相信,这个立场不仅有利于客观的学术研究,也是儒学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条件。

我在申述这立场时曾特别指出反孔的迎面痛击对儒家有清的积极作用,尊孔的内部腐化反而为儒家带来歪曲的消极后果。作为一个儒学的从业员而且自觉地批判地认同儒家传统的学术工作者,我深深地感到我们如果不能或不敢面对儒学、儒家和儒教的阴暗面——在中国乃至东亚的历史长河中造成污染的因素进行鞭辟入里的分析,我们就无法为儒家传统创造生机。这或许是个悖论(港台学者多称“吊诡”),但也是我一贯的主张。因此,我既不赞同西化论者,如柏杨,以嬉笑怒骂的方式“矮化”,“丑化”中国人,(用辞尖刻我不在乎,但态度轻佻吐属平下而又毫无自淑淑人的意愿才是我不赞同的理由)也不引宣扬国粹的文人雅士为同道。

比较中西文化开辟价值领域

三,“杜先生在‘儒学第三期发展的前景问题’一文中,有时甚至拒绝使用‘科学’和‘民主’等来自西方文化范畴去评价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不正是“把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规定为科学和民主同构的因素”么?杜先生所反对的,却又是他不得不去做的,这难道仅仅是思维过程中的掉以轻心?”(黄文20—21页)

在学术界从事文史哲工作的,特别是致力于比较中西文化课题的,同道对用西方文明的范畴来“格义”中国传统学术所造成的困难和混乱一定知之甚,就是一般关切中西文化交流问题的知识人士对以荷马史诗,希腊哲学,基督宗教,罗马律法,或现代西方的科学民主为典范来评断中国文学、思想、政治、或社会的实例也必然耳熟能详。我提醒大家注意,不能用体现当代西方文明精华的价值,如科学和民主,来评价中国的传统文化绝不是一种情绪反应而已。

时序倒置的历史判断是学术界常犯的错误,这不仅是强古人之所难(逝者已矣他们当然不会突然显灵申辩),而且是暴露今人的肤浅。记得一位来访的学人曾一本正经地表示要从卫生设备来比较中西文化的异同,这是他研究价值取向的口味不容我置喙,但是当他表示当今美国的抽水马桶可以溯源到欧洲的中世纪而毛坑则是古往今来中国独具的文明特色我就忍不住要表示抗议了。在我学术交流的经验中,以欧洲中古的抽水马桶和大陆当今的毛坑为证据来评断中西文化优劣的例子虽然绝无仅有,但从各种不同的观点来说明中国文化不仅后天不足而且是先天失调的例证可以说俯拾即是。

西方学人,包括痛恨奴隶制度的波普和宣扬传统精神的伽德默,对柏拉图都采取敬之如神明的虔诚态度来进行哲学反思。波普以开放社会的理想深斥柏拉图的专制倾向,而伽德默则从解释学的方法重新体认柏拉图的睿智,诠释的进路不同结论也迥异,但是把柏拉图当作定义西方哲学的巨人,把柏拉图哲学当作理性主义的重大泉源则是大家的共识。可是,在美国学术界有时和柏拉图相提并论的孟子,在中国哲学界却被“矮化”、“丑化”成主观唯心主义的老祖宗;更糟的是,对孟子未尝卒读一过的知识分子(在这里用知识分子一词并无讥讽的意味,其实欧美知识分子中对柏拉图一窍不通的也大有人在!)也公然在大庭广众面前抨击孟子的保守,落伍和封建!

我拒绝用体现当代西方文明精华的价值来评介中国的传统文化不是情绪反应,而是基于对比较文化研究如何“调适上遂”的考虑。我以为今天海内外中国学术界最严肃的课题之一是如何站在知识分子自我认识的立场自觉地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当然也包括儒家传统,但不排斥其他精神资源的时代价值和意义)以丰富知识分子群体的“文化传统”。值得忧虑的是,目前在海内外知识分子群体的“文化传统”中传统文化几成绝响,而鸦片战争以来在文化心理深层中由屈辱、悲愤和自责自咎等感情纠结所造成的声浪则震耳欲聋,但是我们不仅要听自己当下的心声,也要像李(二曲)一样,“精神凝聚,斯气象凝,穆凝凝凝”地设法听传统文化的声音。这种以开放的心胸重新认识传统的努力不仅要落实到气功、调息、静坐、导引等“保身”的工夫也要提升到哲学反思的层次。我相信通过认识、理解和体会传统文化的精华来进行彻底扬弃封建遗毒的文化事业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

五·四 篇4

一、激进中错读改良

“改良”这个词,在五四戏剧论争期间不断被提到,但在论争前期从未被正视。

古罗马戏剧理论家贺拉斯提出戏剧应寓教于乐。新文化运动的领袖,认识到中国的旧剧,存在着禁锢民族开化之不合理的一面,由此对旧剧恨之入骨。

“新青年派”在论争的前期,对中国旧剧采取了全盘否定的态度。胡适、刘半农、钱玄同、陈独秀等新青年派代表人物首先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抛出“废唱归于说白”,“多人乱打”“戏子打脸之离奇”“打脸、打靶子二法,尤为完全暴露我国人野蛮暴戾之真相”[1]P29等观点直指旧剧。其中“新青年派”的代表人物,钱玄同对于旧剧的贬斥是最为激烈的,也是极端到底的一人。“中国的旧戏,请问在文学价值上,能值几个铜子?”,“如其要中国有真戏,这真戏自然是西洋派的戏,绝不是那‘脸谱’派的戏”。[1]P32新青年派,全然没有看到旧剧还有其合理的方面,陷入了一种极端主义的泥潭。

这场论争中,张厚载孤身一人不断为旧剧辩护,主张改良中国旧剧。应胡适、陈独秀等师长的要求在《我的中国旧剧观》和《“脸谱”和“打把子”》中,张厚载中肯的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指出中国旧剧本身存在的优点:中国旧戏是假象的,有一定规律,音乐上的感触和唱功上的感情。并多次提到“改良”,还指出在改良进程中应注意“盖凡一事物之改革,必以渐,不以骤;改革过于偏激,社会之信仰,所谓‘欲速则不达’”,“决无一走即到之道理”[2]P23现在看来,他的改良观,肯定了中国戏曲作为中国传统艺术存在的价值。

“新青年”派没有看到张厚载文中多次提到的“改良”,张厚载也没有切实用文章展开自己所提到的“改良观”。从而致使双方对改良旧剧,存在错位认识,没有达成改良的共识,未能使论争在此时充分展开。“改良”也仅仅只是张厚载笔下的两个汉字而已。

二、错读的“改良”渐入视野

《新青年》第五卷第四号,对于旧剧的论争持续进行,由前期讨论舞台表现技艺形式方面,深入到文学剧本和剧评方面。虽然参与论争的大多数人看到了“改良”二字,但是并没有正视改良观。这期间存在明显的时代性的误读,甚至某些论争者也不能做到言行一致。

“新青年”派仍旧对旧剧持全盘否定的态度,继续深挖旧剧的缺陷。虽然,他们的观点有诸多过激之处,但也提出了一些有实际意义的改良策略。这期间的改良,偏激与中庸并存,偏激是针对中国的旧剧,而中庸则是对社会现实的无力回应。

傅斯年在《戏剧改良各面观》中认可了前人批评旧剧的众多方面,同时又提出了关于旧剧存在的众多不合理的新方面。诸如旧戏存在:评戏的不批评,不在大处批评,捧角,等弊端。这些缺点,在欧阳予倩那里得到印证,他在《予之戏剧改良观》中指出“(一)须组织关于戏剧之文字(二)须养成演剧之人才”[1]P75其中在旧剧之文字中提出,“剧本文学为中国从来所无”,“今日之所谓剧评者,大抵于技术之谈多不完全”,“中国之戏剧,一种杂戏而已,不能绳之以理”[1]P75三方面观点。前两方面都与傅斯年的观点不谋而合。宋春舫在《改良中国戏剧》同样认为,剧本是改良的重要一环。在旧剧不是戏剧的观念先入为主的情况下,他们看待前人对旧剧的批判,没有重新思考,重新探讨,同样认为旧戏毫无美学价值,或采取任其自生自灭的态度。

然而,当时的中国社会,新思想只是少数人的头脑中的空中楼阁,普通民众完全还不能接受纯粹的新戏。“既然社会上欢迎过渡戏比旧戏更狠,就可凭这一线生机,去改良戏剧了。”[1]P48“过渡戏”的出现让这些知识分子看到了改良的曙光,傅斯年等先进的知识分子,作为时代激流的引领者,在的激进的思想的指导之下。提出将改良的重点,放在“过渡戏”的改演方面。周作人也在《中国戏剧的三条出路》中说“我的意见,则以新剧当兴而旧剧也决不会亡的,正当的办法是‘分道扬镳’的做去,用不着互相争执,反正这两者不是能够互相吞并,或可以相互调和了事的。”[1]P89并提出:纯粹新剧,纯粹旧剧,改良旧剧三条出路。从“纯粹旧剧”到“改良旧剧”到“过渡戏”的折中表达,或许是一种迂回式的前进。虽然这是一种改良的智慧,但也暴露了他们前期认识上的缺陷以及行动和思考上的虚弱。

自称“门外汉”的论争者,占了大多数。如:胡适,周作人等。他们大都有留学经历。他们希望开启中国社会的民主思想之风,认识到剧本作为一剧之本的重要性,以及剧评对于监督戏剧,鞭策戏剧的重要作用。在西方之理论指导下观中国之旧剧,得出了自我否定的论断,并将矛头指向了中国的旧剧。对改良的误读,中庸路线选择与激进态度的表现,言行不一的现象,是时代使然,同时暴露了时代和个人的局限。

摘要:五四时期,就中国戏剧的改良问题,新青年派与保守派之间进行过激烈的论战。两派各自所持态度存在诸多对戏剧改良的错位认识。本文力图从细处着眼,在历史的发展中,揭示改良观的动态发展。

关键词:戏剧,改良,错位

参考文献

[1]王斌.现代性理论之“实”与改良性操作之“虚”[J].社会科学家,2010(6).

“五.四”讲话 篇5

110前有一个思想家梁启超写过一篇文章叫《少年中国说》,里面有一段很激动人心的话:“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他把中国富强的希望寄托在我们青少年的身上。

然而,现今世界,我们国家还没有富,还不够强,还不能雄于地球。现在最富强的国家是美国,雄于地球的国家是美国。但是,我们有赶上和超过美国的信心。因为美国虽然强大,但是他正在一步一步地在走下坡路,他就像是夕阳,虽然有晚霞的辉煌,晚照的灿烂,但是他会逐渐地衰落下去。而我们中国就像是初升的太阳,从东方喷薄而出,不断地上升,不断地发展,不断的进步,在不远的将来,我们一定会赶上和超越美国,雄于地球!

要发展,就要努力,要全中国人民的同心同德,就像《国歌》所说的那样,“万众一心”向着我们的目标前进,现在我们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这是我们的长辈努力的成果,接下来的工作,肯定是需要同学们去做,我们的班,肯定要你们去接。那么,我们现在要怎样做才能接好父辈的班呢?毕业班的同学,很快就要毕业,升上高一级学校,再过30几天,我们就要迎接中考的到来,我们最近的任务就是要考好升中考试,以理想的成绩接受国家的挑选,成为高一级学校的合格的学生。初一初二的同学,要爱惜光阴,青春就是你们的本钱,我们要好好地利用这一笔本钱,为国家创造更多的财富,我寄语我们在场的共青团员,我们要昂扬向上。人最宝贵的东西是进取心,是勇于进取的精神面貌。兔子跑得再快,如果失去了进取心,也会被坚韧爬行的乌龟赶上甚至超过。我们的团组织是充满勃蓬朝气、充满年轻气息的组织,是让广大团员青年施展才华、锻炼自我的舞台。同学们要树立崇高的理想,保持昂扬的斗志,充满激情,不断超越,为祖国的崛起献出更大的力量!

同学们!我们要看到,在我们国家的外面,有敌人在用枪炮来对着我们,妄图把我国的国土侵占,把我们的民族灭亡,把我们的人民奴役。国家需要你们去保卫!

我们的国家虽然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是我们还很贫穷,我们还是发展中的国家,我们在一些落后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还很低。富裕的社会需要你们们去建设!

我们在科技的领域还很落后,虽然我们一步一步地缩小距离,但有些领域还是比先进的国家要落后30到50年,科研水平,需要你们去迎头赶上!

我们要造航空母舰,我们要探索月球、火星,我们要夺取诺贝尔奖,……我们要让我们的祖国雄于地球。同学们,靠你们了!因为毛泽东同志说过:“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年轻人,朝气蓬勃,好像早晨七、八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的身上!”

一个五四青年的失败 篇6

先来讲一个故事。

我读本科的时候,现代文学老师曾讲了一次他自己的经历,他到校医院去看病,挂号的时候碰到了一个历史系的老教授,问及彼此专业以后,老教授很鄙夷地说“就是新文化运动这些人破坏了中国的传统”诸如此类的话。我的大学老师没有任何回答。很多年以后,虽然我自己也忝列现代文学研究之列,但迄今为止,在大大小小不同场合遭遇这种尴尬的时候,我同样是不与夏虫语冰的态度。

但看完了这本书,确切地说是看完了此书的附论《什么可以成为历史证据——近代中国新旧史料观点的冲突》,我以后不会再选择犬儒地退避了。

我的不再退避,不是说获得了本专业自足的信心,而是因为王汎森文中通过对清、民两代学人治史方法选用材料的不同,展示了史学研究的进步。我只是由他的这一论述得出了一个很小的启示,支撑上面提到的老教授不屑于新文化运动学人的知识结构观念结构,乃至他的教育,其实都完全是现代训练的结果,实在是一个装了旧酒的新瓶,不可能再有那種旧酒和旧瓶了。因此,今天甚嚣尘上的国学热,都已经是披着国学外衣的现代意淫。

在这个意义上,最后一个真正的旧学之人,其实并不是“一生为故国招魂”的钱穆,毫无疑问应该是王国维。

生性驽钝,对于这些领悟迟及如此,但作为重要的收获,当然是不惭愧道及一二的。

对这本书的评价,我个人想到的是八个字:微言大义,言简意赅。

之所以说微言大义,著者在中译本序中提到一个原因:“余先生提醒我,不必大幅转述傅斯年学术论文的观点,要紧的是把它放在整个时代思想、学术的脉络下来看。”

王汎森的著作看似简单地以傅斯年生平为线索,分章描写傅氏各个时期的工作,在通常情况下,这样的论著容易流于浮泛。但他在充分地研读了傅斯年的专业著述(在此强调的是,王汎森的目的不是写一部年谱,所以他根本就没有考据癖地去引用什么难以查考的材料信件,如果读者真的觉得他所引用的中研院相关档案或者傅氏书信是此书的重点所在,那无疑是入得金山空手归)基础上作出了自己的判断,所以其真正勾连各章的却是傅氏内在的思想、学理、认识乃至情感的内在变化脉络,使得本书“大义”频现,功利点用学术的话讲,王汎森的每一个章节都自成体系,完全可以独立生发来写就几部专著。

正是如此,这本书的价值彰显了出来,如果只是一本傅斯年年谱或者传者个人情感投射强烈的传记,那这本书顶多只是对傅斯年感兴趣的极少一部分人有阅读意义。但这本书显然超越了此类庸常之作。

值此之故,这本书值得所有研治民国史、文学史、思想史的人阅读。

本书的结语“一个五四青年的失败”,其实是本书的摘要,如果阅读全书太累,完全可以看本章即可。虽然结语标题个人觉得写得太悲情。

言简意赅,首先是王汎森行文流畅清楚。说到这点,这可能是所有真正治史学的人让所有研究文学的人汗颜的地方。王汎森还有一点就是行文不拖沓,断于当断之处。

例如在《什么可以作为历史证据》一文中,论及清儒重“经”事,他只是略略提及,在注释中说明胡适有两文对此详述。

今天的中国研究,仅就我触及的领域,相当多的人染上考据癖和材料癖,对于同样的问题,即使前人已经有了深入的研究,但后来的人仍然要再三申说,仿佛非如此不显示自己研究深入,但这反而是一种不诚实和不自信。染疾如此,何谈学术进步。台湾学人的态度的确值得好好学习。

最后说一个我个人小小的感受,王汎森最后写道:傅斯年在晚年反思自己,放弃了自由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结合体这一形象,不再鼓吹经济平等,他更彻底地坚持自由主义。由于其遽然过世,这些思想没有得到系统性的表达。

但在我个人看来,如果没有了经济平等,自由是什么人的自由?是什么形式的自由?什么程度的自由?这可能才是更重要的问题。

可能也正是傅斯年的这种困惑,造成了他在1948年对着去北平抢救学人空载而归的飞机大哭,因为对于那时的大部分学人来讲,重要的不是国民政府允诺的自由,反而是经济的平等。

这个平等,或许正是我们今天要严峻面对的问题。

推荐者:邹玉华

邹玉华,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法理学专业法律语言学方向研究生导师。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博士,证据法学博士后。兼任全国人大法工委立法用语规范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行为法学会法律语言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语言学会理事、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

《一九八四》 奥威尔 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

英国作家奥威尔的不朽名著《一九八四》描述了一个没有自由的未来王国,在这个王国里,老大哥无处不在,监视着王国里的每一个臣民,而渴望自由的人却只有变成行尸走肉才能苟延残喘地活下去;这不是一个美丽新世界,而是一幅人间地狱图。

品味该书,相信法律人会有别样的感触:当霍布斯预言的那个名叫利维坦的怪兽肆虐横行时,将没有人能够置身事外,而只有用法律的天平和利剑铸造关押它的铁笼和巨锁,我们才能够真正获得自由。也因此,自由才应当成为所有法律人的价值追求。法律人要读读《一九八四》。

《法律推理的理论与方法》 张保生 著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看到书名,您或许会想到法律逻辑学,其实远不是这么简单。这是一本关于法律推理的法哲学著作,它不是向您提供法律推理的技术,而是重在阐释法律推理的理念。

该书作者张保生教授现为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这本书是他师从张文显教授读博数载的结晶,也是他横跨哲学与法学两大学科的一大力作。该书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法哲学书,读来有一股浓浓的哲学味儿。

在重视判决理由等的今天,这本书值得希望尽快提高法律业内思维素养的法律人一读,因为这是一本“献给今天与明天的律师、法官和法学家”的书。

《语言与法律——司法领域的语言学研究》 吴伟平 著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语言建构了法律的大厦,法的制定、法的实施和法的执行等都离不开语言,因此,有法学家认为:法学不过是一门有关语言知识的科学。

语言对于司法活动具有怎样的价值和意义?该书从语言学的角度通过对大量的刑法、商法和民法中跟语言有关的精彩案例的分析,向我们展现了法律语言在法律运行过程中重要作用。

该书作者以一种浅显的文字加上生动的案例,将法律语言学的基本框架、理论、实际功用和研究情况等娓娓道来,使得读者在享受书中流畅文字的同时,感受到法律语言本身的魅力。读读该书,法律人将感受到一个完全不同的法律世界。

五·四 篇7

《国家旅游局、教育部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旅游职业教育的指导意见》(旅发〔2015〕241号)也提出要大力发展旅游职业教育。因此,中职旅游职业教育若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在课程体系改革上下功夫。笔者所在学校的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依托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构建岗位模块化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各位读者探讨。

一、五岗位·四模块课程体系构建的基础

我国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大批优秀的旅游服务与管理人才,向旅游业培养和输送高技能高素质服务人才是时代赋予旅游职业教育的历史使命,中职旅游教育是旅游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旅游中职教育必须回答的关键问题。而这一问题的答案就落在了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中职旅游教育必须能够“促进知识学习、技能实训、工作实践和职业鉴定等功能的整合。需要创新“能力递进、分段培养”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探索出一条有效途径。

笔者所在的哈尔滨市旅游业这几年发展迅猛,旅游产业规模逐年扩大,正逐步建设成为集冰雪体验、避暑度假、商务会展、文化旅游、旅游集散功能为一体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和区域旅游集散中心。因此,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专业依托多元育人平台,重点与哈尔滨伏尔加庄园、哈尔滨冰雪旅游接待重点旅游企业、华旗饭店等合作企业,以校内“一体化”实训室和实训基地为基础,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联合开展对旅游人才需求情况分析,确定旅游从业人员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构建“能力递进、分段培养”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实行“0.5+0.5+1+1”的教学组织形式。

第一个“0.5”即:第一学期企业见习阶段,利用2个教学周,轮流到哈尔滨伏尔加庄园景区、华旗饭店等企业见习进行职场体验,加强感性认识,建立职业认同感,培养学生的专业认知能力。第二个0.5即:第二学期校内教学实践,模拟训练阶段。以校内实训基地为依托,进行旅游专业《模拟导游》《旅行社业务》等课程的学习和技能训练,根据旅游专业岗位群的典型工作岗位的任务要求,设计学习和训练内容,利用三维模拟导游实训室,模拟旅行社等创设学习情境,模拟岗位工作任务,完成工作项目,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第三个“1”即:第三、四学期(第二学年)工学交替阶段。将专业课程内容完全融入企业工作流程,依托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生产性实训,通过工学交替,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学生通过考试,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安排学生赴上海生惠教育国际旅行社实习及在哈尔滨冰雪节期间担任冰灯游园会、雪博会志愿者等实践活动,锻炼检验学生的综合能力。第四个“1”即第三学年顶岗实战阶段,根据自身特点及定位,借助黑龙江省旅游协会的资源平台,广泛与协会成员单位对接,签订《顶岗实习协议》,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通过以上阶段的培养,使学生毕业即就业,顺利完成社会身份转变,成为实用型专业人才。

二、五岗位·四模块课程体系构建过程

基于能力递进层级,设计岗位模块化课程体系,对学生分阶段培养。专业根据哈尔滨旅游产业发展特点,依据专业认知能力、专项岗位能力、岗位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根据能力递进关系,设计能力递进结构。通过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岗前培训、顶岗实习四个实训阶段完成递进式学习,达到企业岗位需求能力的递进提升,完成“学生”到“企业人”的转变。

针对黑龙江省旅游行业急需的导游员、计调员、接待员、餐饮服务、客房服务五个典型工作岗位,分析提取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主要工作内容,进而形成主要课程教学内容,将这些教学内容分类归纳为四个主要模块:文化素质教育、导游专业方向、酒店服务专业方向和拓展提升模块,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具备职业岗位的基本能力和要求适应并胜任旅游各岗位工作能力。

(一)素质教育模块模块

主要包括语文、数学、英语、思政、体育、计算机等公共基础课。公共课除为专业服务外,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满足生活需要。出于专业特色需要,公共课模块还开设历史文化、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修养。教学的主要能力目标是以一般能力培养为主,兼顾职业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可持续发展、继续教育和重新求职创造条件

(二)导游教学与酒店教学模块

根据旅游职业岗位群进行职业能力分析,按照旅游和酒店岗位的主要能力设置两个专门化模块——导游教学模块、酒店教学模块。学生需要掌握某个岗位的专项能力,只需完成相对应的导游和酒店教育模块的学习,接受导游讲解、带团服务训练,酒店前厅、客房、餐饮技能训练、岗位单项技能训练。每个专门化模块的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胜任导游服务和酒店服务岗位的主要职业能力,达到岗位所要求的专业技能水平,通过考核并获得相应的技术资格证书。

(三)拓展提升模块

根据当地旅游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开设旅游英语、俄语、韩语课程,作为拓展学习内容,开设茶艺、调酒、形体训练等课程,促进学生特长发展和全面素质提高。

此外,课程体系中还融入职业引导教育、创业就业教育,加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加强意志、品质、心理承受能力与合作精神的培养,促进。使学生能够结合专业和特长开展技术服务和技术开发等,有助于学生的职业成长和跨领域发展。

三、五岗位·四模块课程体系的实施

通过课程开发与建设,丰富的教学资源。通过教学模式改革,使学生能力培养有了抓手。课程安排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选修课程、单开实践课程四个教学板块和专题讲座、学科竞赛等教学活动。

(一)岗位与模块对接,兴趣与方向吻合。

五岗位四模块课程体系,建立在学校素质教育课、专业基础课的大平台上,通过灵活的模块与导游、酒店两个专业方向链接,学生可以根据兴趣爱好,以及就业方向进行侧重选择和学习,通过专业限选、专业选修实现课程选择。导游和酒店两个专业学习模块以适应岗位需要为原则,并且专业课程模块开设多个综合实训课程,如导游讲解训练、导游综合服务训练、酒店综合服务实训,通过专业化的训练与职业资格认证需要衔接,与企业真实工作任务对接。

(二)围绕培养目标,重点建设课程和资源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进行课程建设和教学资源开发。对原有课程进行整合、筛选,课程内容与岗位工作内容相联系。自主开发课程和教材,从根本上解决照本宣科的教学问题。

开发两门优质核心课程《旅行社业务》、《导游实务》,融入职业资格考试标准,与旅行社、导游真实工作内容有效对接,两门课程按照精品课程标准开发,并建有资源丰富的课程网络平台。不仅能够满足教师教学的需要,也能够作为专业教学资源库的有力支撑,以及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导游实务》、《旅游政策法规》、《餐饮服务与管理》《前厅服务与管理》等11门专业核心课程标准。新增《餐饮服务实训教程》、《旅游礼仪教程》、《魅力哈尔滨》3本校本教材。为旅游、酒店两个专业方向的实训课程开发了丰富的教学资源。特别是《魅力哈尔滨》校本教材的编写,得到省市旅游部门、行业协会,以及企业的大力支持,教师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使本教材成为一本了解和认识哈尔滨的百科全书,成为专业建设的特色资源。

(三)科学设置综合实训环节。

按照层级培养、能力递进的原则设置实训环节,培养学生岗位技能和体现职业教育特色。根据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对认识实习、教学实习、综合项目训练、毕业设计等进行大胆的改革,提出科学合理的设置方案。实习实训模块可以采取三种方式实施,一是穿插在理论教学中的各类实训、实习;二是利用大小学期,将各个实训内容及课程设计集中安排;三是采用2+1模式。本专业在教学实施中,采用了实训、教学实习、顶岗实习逐级设置的方式,使学生职业能力培养逐步递进。

五·四 篇8

一、小学六年学制的分析

2003年豫北第一年实施新课改, 2003年因教材原因, 六年级和五年级一起升入了七年级, 在教学中发现这样一个问题, 多上了一年小学的六年级学生, 在基础知识和思维上并不比五年学制强, 甚至还不如。在此后也有学生读完鲁教版五年级, 没有继续读四年制初中, 而是直接转入了三年制人教版学习, 等于说没有进行九年义务教育而是八年, 但这些孩子在初中学习阶段成绩相当优秀, 升入高中后和读四年初中的同学角逐也不逊色。可见人教版的小学六年学制实在存在问题。细观六年级教材就会发现六年级和七年级之间有一个大大的台阶。就语文为例:六年级 (上) 讲读28篇, 选读8篇;六年级 (下) 讲读21篇, 古诗词10篇。七年级课程就相对繁多, 讲读30篇、课外古诗词10首、6个综合性学习和名著导读及附录后记等。其实小学六年和初中三年相比而论, 小学过于松散, 而中学过于紧张, 有些专家也认为“六·三”学制不符合孩子的身心发展。“‘五·四’学制与‘六·三’学制课程计划相比较, 小学缩短一年, 初中延长一年, 初中课时总量要多1122课时, 各学科教学总课时数增加, 但其各学年周活动总量, 特别是周学科课时总量减少, 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 更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看来“五·四”学制似是农村义务教育理想的学制。

二、“六·三”学制加重初中学生的学习负担

初中四年学制对发育成长中的学生来说比较合适, 三年改四年可以使学生学习初中课程不再紧张, 在学习之余有适当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和进行课外兴趣、课余爱好的培养。“六·三”学制, 在八年级就会增加到除音体美外的八门必考学科, 各学科课内课外的作业已成为学生的一个沉重的包袱, 就农村课改区来说, 农村孩子在繁重的学业下身高、体重均达不到普通年龄段的标准, 而且课外阅读、课外兴趣小组几乎为零。三年的初中学制课程紧迫, 教师授课的任务也重, 说是把时间还给学生在大多课堂上是一纸空文。如果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采用师生互动教师就会完不成教学任务, 所以在课堂上教师紧紧抓住主动权。农村的孩子在课下没有阅读课外名著和科学杂志的时间, 在课堂上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和讲解学生就会对一些知识点理解不透彻, 学生对其他知识的学习也因他们课余时间不够而显得浅显。可以对农村学生做一个调查, 他们的一切课内和课外知识几乎全来自教师传授。在农村因家庭父母素质原因, 因生活环境原因都使他们不能走出去了解社会, 去学习社会知识和课外知识及应该在他们年龄段掌握的知识, 所有初中学业全靠初中各科教师传授, 使知识缺少应该融入的鲜活观点, 如此紧张的授课和学习, 课堂的改革又能体现在哪里?

三、学制抑制了教师专业化发展

教材内容繁重也导致了教师教课任务重, 阻碍了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整日被紧张的备课授课所累, 相应来说缺失时间来发展加强自己的专业, 来进行专业化研究, 教师没有时间跳入题海, 总结出精辟知识传授给学生, 那么就只有让学生淹没题海之中, 这样使学生的学习越来越被动。师生的紧张纵然也有应试的原因, 但学制是必须考虑的一个主要原因。在农村因学生各种知识匮乏, 两个课时课程不得不拖延三个课时, 学生也在三年初中学习中不能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学生感到的只有学业繁累。就语文来说, 语文学科精彩纷呈内容深刻寓意悠远, 语文学习是和课外阅读紧密相联的, 曾对九年级做过调查, 一个班45人, 居然不到10人读过完整的一本名著。新课改人教版在初中阶段共推荐18本名著, 而一个即将毕业的初中生对名著的阅读理解几乎为零。当然有主观原因, 不仅仅是学制。新课改六年来在初中课堂没有一节课能够给学生做为阅读课, 这也是学校不重视的一个事实。三年初中学习传授给学生的只是死板知识, 学生缺少太多的快乐和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作为教育者不能改变太多, 但要尽可能改变教师教学意识, 在一个合理学制下让学生能够在九年义务教育中过的充实而有价值。

四、小学六年形成重复教育

“六·三”的学制形成了重复教育。“五·四”的学制在小学二年级就开始英语学习, 从ABC学起。“六·三”的学制纵然有条件的学校在低年级也进行了英语学习, 也是从基础学起, 但因为农村学生因各自学校的师资力量不一, 为了照顾没有英语基础的学生六年级仍从ABC开始, 七 (上) 课本依然从ABC学起, 教材和学制导致了如此严重的重复教育。“六·三”的语文课程。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第1课和七年级上册第13课重复;六 (上) 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大门中辛弃疾的《西江月》和七 (上) 15课重复;六 (下) 中第1课《两小儿辩日》和七 (下) 25课重复;六 (下) 中苏轼的《浣溪沙》、王观的《卜算子》等在初中课本都有再现, 是这些内容很重要很有必要对学生循环强化吗?人教版六年级语文的很多课文都可以在山东教育出版社 (鲁教版) 小学五年级语文课本中找到, 为什么鲁教版可以把人教版六年制内容在小学五年制完成, 而人教版却不能?这种重复教育会削减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重复教学中是把这些内容作为重点还是点点即过?还是再细嚼一遍?这些都需要考虑。当然有的引导也很必要, 例如:鲁迅的《故乡》《少年闰土》在小学阶段让学生有初步的认识, 就为初中深刻挖掘《故乡》文意打下了基础。语文精美的诗文浩淼如烟海, 大多没有必要进行重复, 应该积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所以, “五·四”学制是比较符合农村教育的, 孩子早一年从小学过渡到初中, 身心会早一年成熟, 在学习上也会相对轻松, 三年的知识分成四年可以减轻孩子的学习负担, 能够真正的做到减负, 可以使孩子加强体质锻炼可以丰富课外知识, 更有利于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教师也可由宽松的空间发展专业化, 教师不做教的机器, 学生也不机械学习, 以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谭细龙.探寻农村教育发展之路[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9:233.

五·四 篇9

学校的一切活动都要为师生的发展服务, 学校的发展要以师生的成长为基础。校长要想教师之所需, 急师生之所急, 现在有些校长就是监督控制得多, 服务师生、家长少, 导致学校整体的管理绩效不高。那么, 作为校长, 怎样才能提升自己的服务水平, 推动学校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呢?

一、做好“四转变”, 提高服务质量

有的校长, 经常是高高在上, 这样势必会影响到校长的服务质量, 因此, 校长要提高服务质量, 必须做到四个转变:

1.转变管理心态

校长应该是师生、家长的公仆, 只有对这一点深有体会, 校长才能从心里尊重教师, 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

2.转变工作方法

有些校长把工作布置下来, 没有指导, 没有提醒, 到检查时, 要是教师没有完成, 小则批评, 大则扣绩效。很少深入一线服务教师, 了解教师工作的完成情况。对于教师的思想困惑、工作困难, 校长应给予及时的指导, 让教师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

3.转变说话方式

有的校长说话总是高高在上, 不能理解教师的困难, 经常随意指责教师, 这样是做不好服务工作的, 也无益于学校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

4.转变管理角色

只有站在教师的立场上, 想他们之所想, 急他们之所急, 爱他们之所爱, 尊重教师的工作, 才能更好地为他们服务。

二、做好“五坚持”, 提高服务质量

1.坚持多些调查, 少些官僚

在管理过程中, 教师总会有不合校长心意的地方, 如果校长不分青红皂白, 不搞清楚事实真相, 就横加指责, 长此以往, 这个团队的凝聚力就会丧失。因此, 校长要经常深入一线, 了解老师、学生、家长, 发现他们的困难、疑惑、需求, 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他们。还有的校长当领导时间久了, 取得一些成绩就会骄傲, 摆资格, 摆架势, 因此, 校长要经常反省自己的言行。

2.坚持多些指导, 少些指责

“管理”中的“理”就是指导的意思, 如何让学校的工作更好地落到实处, 提高教师的执行力, 把每一项工作都深入细致地落实好, 这是校长要思考的问题。对于一些活动细节, 有的教师一时是不能很好理解的, 因此, 校长必须深入一线去发现教师在落实工作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给予相应的指导, 保证每一项工作都能落到实处。

3.坚持多些帮助, 少些监督

一所学校, 工作千头万绪, 仅仅靠校长的监督是远远不够的, 更何况谁都不愿意在别人的监督下工作, 教师更需要的是信任, 教师在管理学生、与同事相处、与家长交流的过程中, 都会有很多困惑, 更需要校长的帮助;当得到校长的帮助时, 教师会感激于心, 校长的威信自然就会提升, 学校的团队凝聚力、向心力也会大大增强, 教师的执行力也就会大大提高了。

4.坚持多些提醒, 少些处罚

教师的工作都比较繁重, 学校布置的工作不一定都能按时完成, 校长必须清楚:工作布置了, 要求讲了, 方法说了, 处罚强调了, 到头来还是会有部分教师没有按质量或没有按时间完成。当教师没有按质量或没有按时间完成工作时, 处罚并不能弥补该教师没有完成工作对学校全局造成的影响, 反而会使他们产生排斥和抵触情绪, 以后更难开展工作, 因此, 为了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 学校把工作布置下来后, 在实施过程中, 要经常提醒教师按时按质完成工作, 减少处罚。

5.坚持多些表扬, 少些批评

美国著名的女企业家玛丽·凯曾说过: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比金钱更为人们所需要, 那就是肯定和赏识。人的错误是在表扬中改正的, 人的积极性是在表扬中被激发的, 我们在管理工作中, 经常会忽视教师阳光的一面, 只要教师在工作中有点不如意的地方, 就多加批评。要知道批评会使教师产生逆反心理, 带来一系列的不良影响。每一位教师, 都有其闪光的一面, 在工作中, 都有很多值得表扬的地方, 因此, 对于教师要坚持多些表扬, 少些批评。在平时检查工作时, 要善于发现教师的优点, 随时记录, 及时表扬, 表现突出的要在每周的教师例会上集体表扬;每学期都要开展各项评优表模活动, 并把获奖教师的照片贴在学校的宣传栏里, 大力宣传。

三、做好“六服务”, 提高服务质量

1.服务于领导班子管理水平的提高

校长可能不是学校教学水平最高的人, 但校长必须是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最新的人。校长要做的工作不仅仅是低头拉车, 更重要的是抬头看路, 校长需要的是思索、判断和决定, 校长要积极创造条件, 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舆论环境, 成为领导班子大胆探索、积极进取、锐意改革的坚定支持者, 与领导班子同甘苦、共患难, 为他们取得的成功感到由衷的高兴, 对他们的失误表示真诚的理解, 解放他们的思想, 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卸下他们的思想包袱, 让他们轻装上阵, 提高他们的管理能力。

2.服务于学生各种问题的处理

由于认识水平的局限, 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 易与同学、教师、家长发生矛盾, 学生也是人, 也有喜怒哀乐, 如果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各种矛盾、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 势必影响到他们的成长。对此, 校长有责任帮助学生解决各种问题, 把服务于学生当成一项日常工作来做, 确保学生有问题时能及时得到解决, 让学生快乐成长。

3.服务于教师教学的指导

教学是校长管理工作的核心部分。有的校长整天忙于具体的事务, 表面上积极努力, 实际上忙的都是与教学不沾边的事, 这是不合格的校长。校长要服务于教学, 首先应该有自己的一套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指导方法, 制订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激励机制;其次要通过各项教学活动, 营造良好的教风。校长必须经常参加各类教学活动, 和教师一起探讨、分析、反思、总结教学方法。

4.服务于帮助教师解决各种困难

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 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与学生发生的矛盾、与家长发生的矛盾, 与同事发生的矛盾, 与领导发生的矛盾, 如果发生在教师身上的各种矛盾没能得到及时解决, 就会对学校产生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因此, 帮助教师解决各种矛盾和困难, 也是校长服务于教师的一项重要内容。当教师遇到困难后, 校长应及时想办法解决, 让教师没有负担地投入教学, 快乐工作。

5.服务于为教师创建良好的工作环境

服务于教师, 就是要让教师知道自己该做什么, 怎么做, 怎样才能做好, 做好了能得到什么奖励, 没有做好会受到怎样的处罚。对于每项常规工作, 校长都要确定一套操作流程, 每项活动都要事先拟定一个方案, 按规章制度办事。

6.服务于家长与学校的沟通

服务于家长, 就是要让家长能放心地把孩子放在学校。校长应该建立一套促进家校沟通的行动机制, 学生在校的表现要定时向家长反馈, 学生迟到, 班主任要打电话联系家长, 恶劣天气要有提醒;公布校长和各处室的电话, 让家长的问题能得到及时回复, 对教师、学校有不满都可以投诉;家长到校办事能知道该找哪个部门, 找哪个人, 在哪里找, 尽量缩短在校办事的时间。校长可以把家长到学校办的事 (中途新生插班、贫困生补助、补交餐费、写转学证、到校投诉等) 进行分类, 然后拟定出每件事的办理流程, 制成宣传板挂在校门口, 并培训好门卫, 让学校门卫能为到校办事的家长做出明确的指引, 方便于家长。

五·四 篇10

《二外日语》课程是目前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一门必修课程。其主要目的是通过语言的比较学习, 提高学习者对语言认识和运用的能力;同时也为学习者进入更高阶段的深造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通过调查国家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和全国数十所大学近几年的全国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招生简章不难发现, 《二外日语》课程的教学时间通常为3~4学期, 每周4学时。教材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种。一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与日本光村图书出版株式会社合作编写的《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二是由周平、陈小芬编,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编日语》;三是由妲莉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级日本语综合教程》。尽管在教学时间和教材种类上存在差异, 但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学习难度上几乎无异。最大的共同点是注重基础, 尤其是以用言之一的动词为该课程学习的核心。

2 日语动词之“三、四、五、六”

文章前部分提到, 动词是《二外日语》学习的核心。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并结合本科英语专业学生的习惯与特点, 笔者认为, 在坚持最大限度发挥教材优势, 即以培养听说、交际能力为主的前提下, 借鉴英语语法体系中以词法为主线的传统学习模式对于《二外日语》课程的学习者来说也不失为一种既符合学习习惯又事半功倍的学习策略。教师在平时讲授日语语法现象, 特别是日语动词时, 如能适时的将日语和英、汉语进行比较, 这样不仅能从宏观上使学生树立起日语语法体系的概念, 而且还能帮助日语学习者有效克服英语和母语语法对日语学习的负迁移。

日语中的词类主要分为两大类。即体言和用言。前者包括名词、数词和代词;后者包括动词、形容词和形容动词。其中用言的学习, 尤其是对动词的学习几乎贯穿于《二外日语》课程中的每一部分。说其关系着该课程学习之成败一点儿也不为过。

所谓“三时、四体、五态、六形”分别是指:

动词的三种时——过去时、现在时、将来时。

动词的四种体——持续体、存续体、准备体、完成体。

动词的五种态——可能态、被动态、使役态、被役态、自发态。

动词的六种形——未然形、连用形、连体形、终止形、假定形、命令形。

先来说“时”。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 理解日语中“时”的概念是很容易的。但相对于英语中的16种时态, 日语中的时态不仅种类少, 而且在使用上也没有英语中那么严格。这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多少有些不适应。

例如:Yesterday Mr.Smith said that he would go abroad the next week.

在这句间接引语中, 英语要求主从句时态要一致, 主句是过去时态, 从句中的在表达将来时态时必须用过去将来时。而在日语表达中, “昨日、スミスさんは来週外国へ行くと言った。”, 则完全体现不出时态的一致性。从这一点也能够提醒英语专业学生不能用英语的思维来思维日语。

再来说“体”。英语专业的学生对“体”的概念的理解往往与“时”混淆。对“体”的学习应注意以下方面。一是要全面理解每一种“体”的含义。任何一种“体”都有两种含义。

持续体即可表示正在进行的动作, 还可表示事物、动作存续的状态。

例如: (1) 今、田中さんは新聞と読んでいる。

(2) 帰国してから、田中さんはずっと東京に住んでいる。

存续体即可表示某事物保持着某人动作的结果所造成的状态, 还可表示事先做好了某件事。

例如: (1) 日記には旅行について詳しく書いてある。

(2) 必ず行くと言ってありますから、きっと待っているでしょう。

准备体即可表示为某种特定的目的事先做好准备工作, 还可表示让某种状态继续保持下来。

例如: (1) ふだんしっかり勉強しておけば、試験の前にそんな遅くまで勉強しなくてもいい。

(2) これは記念に残しておいてください。

完成体即可表示动作、作用的完全结束, 还可表示遗憾、惋惜、后悔等语气。

例如: (1) この本はもう読んでしまいました。

(2) あの俳優は事故で二十歳で死んでしまいました。

二是要注意使用及含义上的差别。

例如: (1) 窓が開いている。 (持续体)

(2) 窓が開けてある。 (存续体)

持续体和存续体都可表示事物的状态, 但是在使用及含义上有明显差别。使用上, 前者要求与自动词连用, 后者要求与他动词连用;含义上前者不顾及因某人动作的结果而所造成的状态, 后者则强调因某人动作的结果所造成的状态。

再来说“态”。英语专业的学生对日语动词“态”的学习普遍感到困难。难在两点首先是准确记忆动词各种“态”的形式很难。如表1所示。

其次是各种“态”在使用中需要注意的细节很多。例如:由他动词构成的可能态原来的宾语在句中可以构成对象语, 用“が”表示, 而不是“を”;使役态中要区别以自动词和他动词做谓语的句子中被使役者的提示助词。最后难在语言习惯上。日语中带宾语的间接被动句和由自动词构成的被动句 (被害の受け身) 是英语专业学生普遍感到难以适应和理解的。

例如: (1) 私は母に日記を読まれました。

(2) 友達に来られて出られなくなりました。

对以上两个句子, 英语专业学生通常把句 (1) 写成:私の日記は母によって読まれました。对句 (2) 更是费解, 因为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中, 与日语动词“来る、いる、死ぬ”等对应的不及物动词一般不用于被动语态的。学生普遍对受害被动句 (被害の受け身) 的使用往往毫无意识。从这一点也再次能够提醒英语专业学生不能用英语的思维来思维日语。

最后说“形”。同“时”的概念一样, 英语专业的学生理解动词“形”的概念是比较容易的。对“形”的学习重点应该放在熟练掌握日语动词各种形态的变化上。此外, 与句型搭配来学习动词的接续形式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策略。

3 结语

对于绝大多数学习者而言, 二外日语的学习不是“懂不懂、会不会”的问题, 而是“记住没记住、熟练不熟练”的问题。日语动词的学习更是如此。《二外日语》课程学习策略之根本所在是端正态度、狠抓基础、再狠抓基础。如能切实做到, 那么在该课程上取得理想成绩将是必然的结果。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当前中国高校本科英语专业《二外日语》课程的特点及学习方法进行研究。特别针对日语动词的特点深入探讨, 旨在希望为该课程的教学改进提供一种新思路, 同时也希望通过本文能够给该课程的学习者提供指导性帮助。

关键词:英语专业,二外日语,动词

参考文献

[1]张玺恩, 等.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 (初级)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8.

[2]张玺恩, 等.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 (中级)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

[3]唐磊, 等.新版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 (初级)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4]周平, 陈小芬.新编日语1[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3.

[5]周平, 陈小芬.新编日语2[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

[6]周平, 陈小芬.新编日语3[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

[7]周平, 陈小芬.新编日语4[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5.

[8]皮细庚.日语概说[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9]皮细庚.新编日语语法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7.

[10]金田一京助.新明解国语词典 (第5版) [M].东京:三省堂, 1997.

五·四 篇11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拼音世界很精彩。(12分)

1.根据拼音写词语,一定要写得规范、优美哦!(8分)

(1)我们在用鲜花的cǎo píng( )上欣赏着yōu yǎ( )轻快的乐曲。这首曲子在yuè tán( )上xiǎng( )有很高的声誉,它是施特劳斯qīng zhù( )了很多心血创作而成的《蓝色多瑙河》。

(2)远看,这座大shà( )的lún kuò( )像展开的花瓣,里面zhuāng shì( )得金碧huī huáng( )。

2.为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并用另一个读音组词。(4分)

倔强(jiàng qiáng) 飞来横(hèng héng)祸

大厦(xià shà) 战车千乘(chéng shèng)

二、字词宝盒很丰富。(14分)

1.根据情境,在括号里填上由“喿”加上偏旁组成的字。(2分)

因为天气干( ),再加上周围( )音的烦扰,他的脾气也变得暴( )起来。为了控制自己的脾气,他只得去冲个凉水( )。

2.下列加点字意思有错的一组是( )(2分)

A.扶老携(携带)幼 B.严阵以待(等待)

C.悲愤(愤怒,痛恨)交加 D.化险为夷(蛮夷)

3.在这两个单元的课文中,我们认识了很多值得钦佩的人物,也参观了很多著名的建筑物,请你跟随着下面的文字,用恰当的词语来形容它们吧。(7分)

海伦·凯勒那种( )的精神令人赞颂;阿炳( ),用顽强的毅力展示了不屈的精神,谱成了名曲《二泉映月》;郑和( ),司马迁( )写成《史记》;他们都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在游览( )的秦兵马俑,( )的金字塔,( )的维也纳的时候,我又感受到了建筑艺术带来的美。

4.体会下列带点部分的意思或者表达的好处。(3分)

(1)悠扬的乐声掺和着花草的芬芳,在晚风中飘溢、回荡。

“掺和”在句中的意思是: 。

(2)这些石块磨得很平整,石块与石块之间砌合得很机密,几千年过去了,这些石块的接缝处连锋利的刀片都插不进去。

加点的部分的好处是:

三、句子长廊景无限。(9分)

1.读句子,续写两句。(2分)

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他爱那 ,他爱那 。

2.仿写句子。(1分)

她不分昼夜,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

像 。

3.给下面一段话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3分)

将军打量了一下哨兵□以几十年戎马生涯铸就的威严口吻发问□想不想家呀□□报告首长□为了革命□不想家□□放屁□将军剑眉一竖□大声斥责□

4.请你从下列人物中选择一个,结合他们的主要事迹,写一两句话赞美他们。(3分)

海伦·凯勒 郑和 阿炳 司马迁

四、课文快车显身手。(16分)

1.“她拼命摸读盲文,不停地书写单词和句子。她是这样地如饥似渴,以至于小小的手指头都摸出了血。”这句话中的“ ”“ ”“ ”让我们感觉到了海伦对知识的渴求以及她的勤奋努力。阿炳原名 ,虽然双目失明,但他仍然凭着对音乐的热爱创作出了不朽的《 》,你听“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 ,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 。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以 的力量,表达出 ,抒发了 。虽然身遭酷刑,但是司马迁仍然 。他们三个人勇敢面对生活磨难的故事,让我想到了。“ 。”这句名言。(6分)

2.郑和第一次远航给我留下了 的印象,作者没有具体写其他六次远航是因为 。(3分)

3.《秦兵马俑》中的“ ”这句话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介绍了秦兵马俑的两个特点。作者为我们介绍了将军俑、 、骑兵俑、

、弓弩手、马俑等;《埃及的金字塔》运用 、 等说明方法具体描绘出了金字塔 和 的特点。(4分)

4.课文从“ ”、“ ”、“

”、“维也纳的国家歌剧院与‘金色大厅’都具有世界影响”这四个方面具体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用文中的语句回答)(3分)

五、综合厅内展风采。(4分)

那残疾人的手是一双又瘦又小呈奇型的无力的残废手,一双脚只有一只是好的,另一只脚也是残废的,他凭着唯一的那只好脚,熟练的替人修理着自行车。读了这段文字,再看看左边的图片,你有什么感想?请你写一下。

六、美文赏析感其志。(15分)

追逐梦想

山东大学2000年研究生毕业典礼上,一位拄着双拐的学生走上主席台,从校领导手上接过烫金的硕士学位证书,成为继张海迪之后山东省第二位残疾硕士。

他叫孙振玉。5岁那年,一场脊髓灰质炎使他再也没能站起来。8岁时,父亲把他背进了一所乡村小学。此后5年,父母背着他读完了小学。然而,( )他考初中时取得了全校第一的好成绩,( )没有一家中学愿意录取他。

有志气的孙振玉不向现实低头。他让父亲买来字典和课本,开始了自学之路。就这样,他硬是自学完了初中和高中的主要课程。1982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3年的时间里,他总是拄着双拐,一步步挪到3里路外的学校,爬上二楼的教室听课。1985年8月,孙振玉以全优的成绩拿到了电大专科毕业证;1988年、1993年,又分别获得高教自考汉语言文学专业专科和本科文凭。

在与命运抗争的过程中,孙振玉对人生的价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以“人生、探索、追求”为主题作巡回演讲,引起了强烈反响;他的散文《一条腿一首歌一个梦》,因表达了不屈不挠的精神,被法国国际广播电台“书香世界”栏目选中并播出;他的另一篇散文《老屋》获得枣庄市首届青年文学大赛二等奖,并在英国BBC电台播出。

1996年,孙振玉又开始了新的挑战:攻读文艺学硕士学位。入校后,他几乎把所有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每天往来于图书馆、教室、宿舍“三点一线”,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凭着顽强的毅力,他( )获得了毕业文凭和学位,( )许多课程还达到了优秀。

如今,孙振玉已回到家乡滕州,并开始为新的目标奋斗。对他来说,( )不断追逐梦想,人生( )更加绚丽。

1.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3分)

2.文中的“有志气的孙振玉不向现实低头”在文中起着 作用。“现实”指的是 ,从“不低头”我感受到了 。(3分)

3.从文中加点的词语,我体会到了 ,感受到孙振玉具有一种 的精神。(2分)

4.展开想象写话。

文中说孙振玉“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想一想,他会遇到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呢?请你展开想象写一写。(3分)

5.文中介绍孙振玉取得了哪些成绩?他取得这些成绩靠的是什么?你你从他身上受到什么启发?(4分)

七、习作花园绘美景。(30分)

请你仿照《音乐之都维也纳》先总后分的写法,介绍自己熟悉的一处建筑或者某一个自然环境,要写出该景物的鲜明特点。题目自拟,字数在5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一、1.(1)草坪 优雅 乐坛 享 倾注 (2)厦 轮廓 装饰 辉煌 2.jiàng 强大 hèng 横七竖八 shà 厦门 shèng 乘车

二、1.燥 噪 躁 澡 2.D 3.不屈不挠 身残志坚 勇于探索 忍辱负重 举世闻名 宏伟壮观 音乐之都 4.(1)指乐声与花香混合在一起,融入夏夜的风中,使音乐声更令人心动神迷。 (2)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将不熟悉的事物写得通俗易懂、形象具体,表现出了金字塔的精巧。

三、1.醉人的春风 给予他温暖的喷油 2.小露珠 一颗颗闪亮的钻石 3.,:“?” “,,!”“!”,。 4.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写成《史记》,给文学史上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同时也用自身告诉世人该如何励志自强。

四、1.拼命摸读 不停地书写 摸出了血 华彦钧 二泉映月 泉水从幽谷中蜿蜒而来 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 势不可当 对命运的抗争 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 发愤著书 苦难是人生的老师 2.壮观浩大 可以避免详写七次可能出现的内容重复与情节雷同。 3.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武士俑 车兵俑 列数字 作比较 宏伟 精巧 4.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 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五、不管遭遇什么样的磨难,坚强的人总能找准自己成功的点。这个用脚修自行车的人是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啊!试想想,我们这些健康的人怎能不坚强些呢?

五·四 篇12

关键词:“五·四”,跨文化交际,传统,现代,认同

1 文化的界定

文化一词的定义众说纷纭。无论是中文的“文化”或是西文的“culture(源自拉丁语)”,其定义都很难把握。比如说学界讨论的我国文化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东西方文化比较等一系列重要问题、报纸杂志上上介绍和讨论的“企业文化”、“饮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等等,尽管都使用“文化”一词,但其含义不尽相同。有些学者持大一统的观点,将文化界定的比较广泛,比如,梁漱溟在他《朝话———人生的醒悟》以及《中国文化要义》等著作中提到,“文化是生活的样法。”“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的一切。”“文化之义,应在经济、政治,乃至一切无所不包。”梁启超认为:“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1]。有的定义比较狭窄,比如,陈独秀认为,文化的内容是“文学、美术、音乐、哲学、科学这一类的事”[2]。即文化有宽窄之分。梁漱溟曾言:“宽的用法,就是将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什么都包括在内;———我用“文化”一词,便常是这样用。狭的用法,就是仅指学术思想,乃至文艺出版而言;例如:今日所说‘文化界人’的便是。两种用法,各位通常所许,任你用其一种皆可……”[3]

狭义文化界定方法把文化当作是人类所创造的精神成果,又可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进行的:1)从人学的角度,强调文化的本质关系到人的本质,文化作为人类区别于动物的基本形态,本质上是与自然相对的人造物,文化的本质是创造。2)从社会功能的角度来界定,强调文化是生产力,是信息和知识,是一种文化心态和符号系统。3)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界定,强调传播是文化的本质,没有传播就没有文化(Communication

is culture;culture is communication)[2]。

主张文化是人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者(即持广义文化观学者),又把文化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物质文化,它是经过人的主观意志加工改造过的。第二个层次主要包括政治及经济制度、法律、文艺作品、人际关系、习惯行为等。第三个层次是心理层次,或者称观念文化,包括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道德情操、宗教感情和民族心理等等[4]。

2“五·四”新文化运动

由上可知,文化所涵盖的内容和元素丰富众多,其中最主要的在于文化涵盖了历史(history)、宗教(religion)、价值观(values)、社会结构(social institutions)和语言(language)这五大块。而一九一九年首先在北大爆发的学生运动———“五·四”运动,触发了大规模的新民主主义,正是开始针对中国传统文化所呈现出来的所谓弊端,尤其是针对如下三大方面:

“一类扶乩、纳妾、缠足等迷信的和反人性的恶习;二是传统的戏剧、曲艺、中医、重要、气功、拳术等民族文化遗产;三是以纲常名教为核心的旧道德和孔子的伦理政治思想。第一类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真正有害的垃圾,予以绝对否定显然是对的,问题在于后两类。”[5]

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对五·四新文化运动做过如下的论述:“五·四运动所进行的文化革命则是彻底地反对封建文化的运动,自有中国历史以来,还没有过这样伟大而彻底的文化革命。当时以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文化革命的两大旗帜,立下了伟大的功劳。”又将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的基本特征精辟的概括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6]。

其实针对传统文化的弊端不仅仅是在“五·四”运动之后才突然开始的。新青年从一九一七年起开始系统地提出了以新文学代替旧文学,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的“文学革命运动”[7]。一九一七年一月的新青年刊出一篇提倡使用白话文进行文学创作的文学改良刍议文章,署名为尚在哥伦比亚大学就读的胡适。当时任新青年杂志编辑的陈独秀热衷于科学和民主,存有要打倒“孔家店”的思想。在他看来,要推翻传统,语言和文学的变革或者说改革是关键。在接下来的一起杂志里,他就写了一篇文学革命论的社论,支持或者说借胡适的文章之力,提出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看法———“三大主义”,这就是:一、打倒贵族文学,建设国民文学;二、打倒古典文学,建设写实文学;三、打倒三林文学,建设社会文学。因为,贵族文学是“藻饰依他,失独立自尊之气象”;古典文学则“铺张堆砌,失抒情写实之旨”;山林文学又“深悔艰涩,……于其群之大多数无所裨益。”新文学的要求是:反映多数国民独立自尊的个性,反映“宇宙”、“人生”、“社会”的现实,使新文学对多数人民有所裨益。新文学的形式要新鲜活泼,通俗明了,容易为大多数人所了解。总之,文学革命的要求,必须与思想革命的要求相适应[7]。

除了陈独秀之外,钱玄同是响应文学革命主张最激烈之一,号召使用白话文。并提出废除汉字,采用拼音文字的主张。他在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一文中言词激烈,抨击汉字“论其字形,则非拼音,而为象形文字之末流,不便于识,不便于写;论其字义,则意义含糊,文法极不精密;论其在今日学文上之应用,则新理、新事、新物之名,一无所有;论其过去之历史,则千分之九百九十九为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记号。此种文字,断断不能适用于二十世纪之新时代。我再大胆宣言道:欲使中国不亡,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8]。

另外刘半农(即刘复)也是文学革命的健将。叫我如何不想她这首词就是刘君之大作。该诗应该是中国第一首白话诗歌。此处的“她”是为了让汉语如同英语一样,也有一个单独的与男性的“他”相对应的称呼,而不是什么“伊”之类的代称。

陈独秀等人的言论如此之激烈,直接怀疑到中国文字和文化的本质,却得到了学生的支持。随着“五·四”运动的爆发和推进,学生游行示威以后,各式各样的语体文杂志,有文艺性的,有综合性的,纷纷出版,以应广大读者之要求。

3“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破坏

“五·四”新文化运动最突出的特点是全盘否定过去,其内容在上文已经有所提及。有些学者将其比作始于十八世纪的西欧启蒙运动(The Enlightenment Movement)。作为欧洲近代文明开端的启蒙运动在总体上乃是文化批判与文艺复兴的交融。启蒙运动内在地具有某种反权威、反传统的特征。然而,启蒙运动批判的是中古(The Middle Ages)以来政治化、制度化的教会权威(The Pope’s Umbrella of Power),否定的是不适宜近代要求的僵化的宗教规范(Religious dogmas),而这并没有影响它同时采用另一种“传统”的形式,即呼唤和要求恢复到希腊罗马的古典人文传统,就是说,从后一方面看,近代文化的发展也就是恰当地运用了“传统”的观念和力量,从传统汲取所需的精神资源。

近代文明的发展是“连续”(continuity)与“变革”(change)的统一,而不是“传统”(tradition)与“现代”(modernity)的断裂。因为,传统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同时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它是在历史的延续中积累出来的,又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没有延续和积累就谈不上传统,同样没有发展和变化也就没有传统。因此,不同历史时期的传统,其内涵是有发展变化的。不同国家之间,其对传统的概念也是不一而同的。随着历史的发展一些传统会成为过去的历史而被送进博物馆,另一些传统则在经过调整适应(adaptation)以后,与新生的文化因素和社会环境相结合而被继承下来,并发展成为新的传统[9]。

相比起来,新文化运动的先行者们以极大的激情拥抱“新”文化,批判“旧”文化,凸显出启蒙、解放的强烈冲击力量,同时以打倒孔家店为中心口号的“全盘反传统”特色也极为突出[10]。这样完全割裂传统和现代,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而言,是致命的一击。

从人文角度来讲,“五·四”新文化运动有其深刻的局限性。在一定意义上,它甚至扼杀了华夏文明中某些非常优秀的东西,这正是矫枉过正的后果。

首先,对儒家和道教文化的批判有失偏颇,甚至可以说非常过激。上文提到某些儒家文化确实有很多糟粕之处,譬如其宣扬的纲常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时至今日仍有顽固的残余。从另外一方面来说,儒家文化中有很多具有积极意义的理念、思想是非常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的。比如“仁”、“礼”、“义”思想,关于天下大同的构想,虽是一种缺乏科学的空想主义,却具有朴素的共产主义痕迹。可“五·四”新文化运动并没有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而是不问青红皂白一致以儒家学派甚至以孔子本人为敌[10]。

其次,它把社会制度和人文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简单地等同起来,这就造成了在批判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同时把一些正确的优秀的东西也当成了糟粕,比如文言文。白话文是批判科举制度的伴生物。科举制度确实是一极端丑恶的制度。它禁锢个人的自由思考,把思想限制在了一个固定的模式、范围内,并尊儒学为唯一正确的思想,完全排斥其他学派。这是由于罪恶的封建制度造成的,并不是某种语言本身的责任。只要还给人们自由思考的权利,不再独尊儒术问题就可以解决了。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却把文化和制度绝对混淆起来,这就造成了糟粕、精华一起灭门的局面。如今的中国社会,在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和文化大革命的劫难之后,中国文化已经出现无法弥补的大断痕。一味的贬低文言文的教育体制,使得阅读古书成了少数接受大学教育的中文等专业人士的特权。多数人只能通过间接地感受古代传统文化的精华,对其或者半知,甚至不知,并引以为荣。五·四在“破”的方面做得多了,而“立”却很不够。今天人心浮躁,利益至上的社会现实不能不说与二十世纪初开始的全盘西化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

4 总结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代背景决定了它只能服从于如火如荼的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而不能独立发展。这既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之所以伟大的地方,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在思想文化的整体建设方面没有取得突出成绩的地方。

“五·四”新文化运动从形式主义出发看问题:一方面过分突出西方文化的优越性,将其化约为“科学”和“民主”,另一方面从形象上贬低中国传统文化,将其化约为“吃人礼教”。这种提法一旦脱离时代背景,很容易造成民族自卑和盲目崇洋媚外的心里,这是和“五·四”时代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背道而驰的。[11]

无论怎样,“五·四”所追求的自由、民主之义是我们所接受、认同并且要继承下去的。“五·四”的路远远没有走完,相反,才是个开头。

参考文献

[1]杨剑龙.论文化比较的方法与意义[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17(5):56-59.

[2]胡文肿.超越文化的屏障[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3]梁漱溟.朝话——人生的醒悟[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4]Hall E T.Beyond Culture[C]//Samovar,Porter.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5:135-139.

[5]徐宗勉.论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形式主义[C]//编写组.五·四运动与中国文化建设.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219-224.

[6]周中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微[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7]汪士汉.五·四运动简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

[8]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9]楼宇烈.论传统文化[C]//北京大学纪念五·四运动七十周年论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10]陈来.“五·四”东西文化论争的反思[C]//北京大学纪念五·四运动七十周年论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五·四】推荐阅读:

上一篇:安全评价应用下一篇:汽车发动机启停系统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