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朴《天净沙秋》教学设计

2024-07-15

白朴《天净沙秋》教学设计(精选9篇)

白朴《天净沙秋》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在诵读吟咏中体会本曲的语言特色。

2.理解本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曲中所创设的意境。说明:

作者白朴出身于官僚士大夫之家,但作为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他为江山异代、田园荒芜而感伤悲戚,同时也为自己一生九患的身世而伤怀,所以他通过词曲来倾诉着自己对怆凉人生的感慨,而本曲中所抒发的寄情于山水、在孤寂中感受美景的情致,其实也正是他人生理想的抒发。

但曲中所表现出的作者的人生理想,相对于人生阅历尚浅的学生来说,他们的理解会有一定的困难,尤其是对曲中天然古朴的语言、挚美的情感、泛美的彩画等构成的意境的体会,更需要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去体味感悟,在此基础上使学生能对曲中所表达的情感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在读读背背中感受语言天然古朴的特点。

2.难点:理解本曲中借助具体的物象所表达的情感,体会曲中的意境。说明:

这首被称为“秋意之圣”的白朴的写秋之作,在曲中作者将秋日迟暮萧瑟之景和明朗绚丽之景色融合在一起,由此勾勒出了一幅以秋为主旋律的曲子。但曲中所涵盖的丰富的感情,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会因他们的认知结构、人生阅历、对问题认识的深度等,使他们的理解受到一定的限制,故在教学中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引导学生能结合自身的情感积累,进一步地去感受、思索,从中不断地获得新的体验,并在朗读中体会本曲的语言美、意境美。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交流导入

激发兴趣 1.在你们积累的古诗词中,以写秋为主题的你还记得哪些?能背给大家听听吗?

1.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在

《秋日》一诗中新颖独到地借秋之描写表现出了激越向上的感情,今天我们来看看元代的文学家白朴在他的散曲中是如何来表现秋之印象的。1.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以写秋为主题的古诗词。

2.引导学生感受体会刘禹锡《秋日》的思想感情,学生可自由发表见解,并在此基础上导入对本曲的学习。从学生熟悉的古诗词入手,意在引导、激发学生对文本曲学习的兴趣,唤醒学生已有的情感积累,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朗读体会

初步感知 1.学生读读想想,初步在想象中构建曲中用词语创设的意境。

2.教师范读,并指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诵,在反复的诵读中进一步感受曲中所勾勒的秋之图景,体会曲中蕴涵的感情。在朗读中使学生能结合已有的生活感受,初步感知本曲的所表现的情致。本节课的教学主要以两个环节的呈现来完成,即在诵读中体会,在学生创造性的想象中描述、感悟,进而达到对曲中所表现出的意境的领悟。该部分主要呈现学习过程中的第一个环节。研读文本

体味感悟 1.请学生朗读本曲,同时请其他同学借助曲中的意象描述自己的感受。2.在进一步的诵读中引导学生对首句——如椽之笔所渲染的秋之寂寥的感受,对曲中由静到动的观感变化的描写,同时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拓展思维的空间,对曲中的第三句作多角度的感受和体会。1.学生可结合书下注释或查阅工具书,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谈谈自己的感受。

2.引导学生在诵读中能充分展开想象,对曲中的三句话作不同层面的思考。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巧妙地并列六组名词描摹出的天地间和谐的画面,可请学生用诗意的散文语言予以描摹;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一句作为最能传秋之意的句子,可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去体会作者是如何渲染秋景、传达浓郁的秋意的,并在反复诵读中感受作者的意图:人生就如此曲描写之境界:只有忍得孤寂冷清,在孤寂冷清中振翅高飞,努力不止,人生才会变得色彩斑斓。语文要读,诗歌更要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想景,在读中念人。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曲中天然古朴的语言、挚美的情感、泛美的彩画;同时可让学生结合自身的语言能力及对生活、人生的认识等,进一步去感受,不断提升自己炼意、构思、感悟的能力。

创造性的描摹 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写、画等形式)描摹曲的意境,在创造性的描摹中加深对本曲的认识和感悟。1.学生自主思考,采用恰当而又适合自己的表现形式,个性化地再现自己对本曲的理解和感悟。

2.同学间交流、合作,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程度。在该阶段的学习中,融合了自主、合作、交流、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以独特的方式呈现学生自己对文本的感受,该部分呈现了教学中的第二个环节,意在使学生对此曲作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思考。布置作业 1.网上查阅白朴的相关资料,了解其生平。

2.课外积累作者的其它曲子2首,感受曲中所表现出的作者的感情。课外交流自己的作业,对自己摘录的作者其它的曲子作适当的分析。通过网络资源,丰富自己的积累,拓展视野,增强语文的自学能力。思路点拨

在本曲学习的过程中,还可以引导学生采取对比归纳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将相似的文本作进一步地对比分析,如写秋的诗词作品,及散曲中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等,在进行相似性和相异性的鉴别中,进行高强度的语文学习活动的训练。同时放手让学生去自主读悟,体会其不同特点,进而深刻体会:文因情生,即使在所选取的意象大致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的心境将产生不同的文学作品,练习举隅

1.比较阅读:选择相同主题的诗词曲文本,进行比较阅读,在阅读中体会不同的作品所创设的不同的意境,及所体现出的作者不同的思想感情。2.“走近白朴”:作为和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齐名的元代著名的杂剧家之一,白朴也有大量的杂剧作品,课外有选择地进行阅读,多角度地了解、认识作者其人及其作品。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篇2

学生分析:教师可根据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创造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条件,并拓展学生的思维。

设计理念:本节课的设计力求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学习,通过让学生诵读、配画、改写等形式来学习课文,让学生在读、画、写、说中受到熏陶,培养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几千年来,游子的故事一直在上演,流浪的滋味刻骨铭心。有一首歌这样唱道:“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亲爱的妈妈,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冬天的风啊,夹着雪花,把我的泪催下……”(音频:陈星《流浪歌》)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是利用情境教学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让他们随着凄苦哀伤的音乐带着满腔的激情和好奇进入本课的学习,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

二、诵读,整体感知内容

1.听完这首歌,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呢?这首歌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人在什么样的情境下最容易思念自己的故乡及亲人?

2.同学们知道吗?早在我国封建时期的元代,有一位叫马致远的著名曲作家写了一首经典之作《天净沙·秋思》,写的就是漂泊羁旅的游子之思。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学习。现在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第72页,自由朗读。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放手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朗读中感悟思乡之情及景色的残破美,从而体会到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写作技法。]

三、背景知识简介

1.关于曲。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就是曲。唐诗、宋词、元曲互相晖映,成为我国文化艺术中的瑰宝。有谁能说说有关“曲”的常识?

2.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并小结。

曲是继诗、词而兴起的一种古典诗歌体裁。它是配乐歌唱的诗。

曲有散曲与句曲之分。只供清唱吟咏之用,不进入戏剧的散篇作品,叫散曲;进入戏剧的唱词,称剧曲。

散曲包括散套和小令两种。

《天净沙·秋思》就属散曲中的小令。

3.课题由两部分组成,与词相似,“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即“秋的思念”。

4.关于作者。作者马致远,元代戏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年轻时也曾热衷功名,但是由于元朝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他一直未能得志,几乎一生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这首散曲是他的代表作,在诗人精心选择和渲染的画面中,渗透着浪迹天涯的旅人在秋天夕阳下的孤独与愁苦。因其出色的景物描写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水准,被人称赞为“秋思之祖”。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是通过对文体及作者等背景知识的简介,使学生了解文化常识,从而达到不仅积累知识,而且帮助理解课文的目的。]

四、课文分析:

1.一首好诗就是一幅好画,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元曲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秋景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大家的作品吧!

课中休息,欣赏同学们的作品——《天净沙·秋思》(课前布置学生作画,教师将学生作品扫描制作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互评优劣,并对优胜者予以表扬。

2.挑起一幅具有“诗情画意”的画与课文结合起来分析,感受这首散曲的意境。

提示:怎样的景,怎样的人?怎样的情感?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在于激发学生的成就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体会了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写作技法。]

五、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充分发挥各自的想象和联想扩写这首曲,可以以“我仿佛看到了……”的结构形式,也可以把自己当作是文章中的主人公。(用多媒体展示学生绘画)请同学们分小组,先在组内说,然后选出你们认为说得好的同学到台上说。

提示:注意情景交融。

先小组练说,再指名说,并稍加讲评。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在于为学生创造地学提供一个空间,将课文延伸,并展开丰富的想象,以画促思,让学生们的个性在绘画和解说中得到充分发挥。]

六、作业设计:(任选其一)

1.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

2.将原著改写成散文,如景物,可作细腻描绘,人物可想象他颠沛流离的生活细节,可想象他的外貌、神态、心理等。

3.联想自己与他人的一段思念家乡的经历,写成文章,或联想出一两句古诗。

4.收集思乡的诗句,并与本文比较它们的异同。

天净沙秋赏析 篇3

庭前落尽梧桐,水边开彻芙蓉。

解与诗人意同。

辞柯霜叶,飞来就我题红。

译文

庭院前的梧桐树叶子已经落尽,水中的荷花也早失去当日的风姿。仿佛是通晓诗人我的心思。那被染红的霜叶飞离枝干,飞到我的身边让我题写诗句。

注释

芙蓉:指荷花。

辞柯:离开枝干。

题红:在红叶上题诗。唐僖宗时,有一名宫女在红叶上写了一首诗:“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愍憨谢红叶,好去到人间。”树叶顺着御沟水流出宫墙。书生于祐拾到后添写道:“曾闻叶上题红怨,叶上题诗寄阿谁?”置于流水上游又流入宫中。后两人终成良缘。

赏析:

起首两句的对仗,概括了诗人在园林中所望见的秋景。“庭前”和“水边”是两处代表性的地点,暗示出诗人在四处徘徊,也在百般寻觅。但秋天对于诗人实在是太无情了,这两句中的“尽”和“彻”就不留一点余地。这两个字也正是景句之眼。既然是“落尽梧桐”,诗人的判断显然是基于未尽之时绿叶繁茂的秋前情形;同样,“开彻芙蓉”,首先浮现在他脑海中的也必然是旧时荷花盛开的热闹景象。枝上萧索,水面凋敝,这现实与记忆之间的巨大反差,自然会勾惹起悲秋的.心情。可明明是作者因红衰翠减而伤感,第三句却偏偏说成是红翠善解人意,因迎合人的心绪而自甘衰残。诗人的这种自我怨艾,一来反衬出心中无可奈何的悲感的沉重,二来也表现了他对园林中美好事物的一往情深。

正因为诗人将所见的秋景与自己系结在一起,才会有四、五两句的神来之笔,而在心情上发生一个完全的转折。

白朴《天净沙秋》教学设计 篇4

导入:

清末的国学大师王国维曾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展示 检测)。今天让我们继续学习代表元朝文学的最高成就—— 元曲。

我们先来看一下元曲在高考试题中所占的分量。从2005年到2010年,古诗鉴赏题2006年和2008年全国有两套试题考的是元曲,其它年份仅有一套考的是元曲,如上海卷、重庆卷、辽宁卷、四川卷、浙江卷、湖北卷,全国卷和后来我们河南所用的新课标卷都没有涉及到元曲,2011年和2012年没有一套试卷考查元曲,所以元曲作为诗歌鉴赏题出现在高考试卷中的可能性比较小。问大家一个问题,我们还有必要学习元曲吗?明确:元曲代表元文学的最高成就,它是我们先辈们传承下来的文化瑰宝,对于求知若渴的我们怎能不去品读、鉴赏?再者,它在名句默写中是有考查的,如我们在初中所学的元曲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就是列入高考考纲的篇目(高中14篇,初中50篇)之一。在我们的作文中也是可以体现的。高考是我们的导向,但不是我们追求的唯一,从我们语文素养提升的角度来说,学习元曲是很有必要的。

我们在上两次课已经学习了元曲的相关知识和赏析了张可《正宫 醉太平刺世》,下面我来检测一下我们的课堂效果(展示)。

刘禹锡曾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白朴笔下的秋是“悲寂寥”,是“胜春朝”,还是其它的一番情景,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学习白朴的《越调 天净沙 秋》,揭开它的神秘面纱,来领略这不寻常的秋景。

题目解说:

天净沙,是越调(河南三大剧种之一)的常用曲。形式短小,近于六言绝句,适于即景抒情。元曲的小令是独立的曲子,但也有不少作者用若干支曲子歌咏一些有联系的事物构成组诗,白朴的这首曲子,就是他歌咏春夏秋冬四景的组诗中的第三篇。

赏析品评:

一、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

说到《天净沙 秋》,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初中所学的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找学生在黑板上板书、鉴赏)

明确:

马致远: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它的体裁的“曲”。

合作探究,感受意境美及思想感情。

1、我们说“枯藤老树昏鸦”和“古道西风瘦马”能使人感受到一种苍凉和伤感,那么“小桥流水人家”插在其间是否协调呢?谁来回答?

点拨:协调,因为黄昏时分乌鸦归巢,而游子却远在天边,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难以自禁。别人有家,尽享温馨,而自己却有家不可归。那种伤心欲绝之情也就不言自明了。这里又采用了反衬的手法。

关于思乡主题的诗句举例

床头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静夜思》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 《渡荆门送别》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 《次北固山下》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灏《黄河楼》 台湾作家余光中的新诗《乡愁》,表达台湾同胞盼望回归之情: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张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二、白朴的《越调 天净沙 秋》

这首被称为秋意之圣的白朴的写秋之作,在曲中作者将秋日迟暮萧瑟之景和明朗绚丽之景融合在一起,由此勾勒出了一幅以秋为主旋律的曲子。

1、“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作者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秋景图?请简要赏析。白朴用如椽之笔,在不着一个谓词的的情况下,巧妙地并列六组名词来描摹了一幅地面与天空的和谐画面:日头平西,落霞满天,小村披拂着斜晖;炊烟袅袅几如凝止,老树枝桠不动纹丝,乌鸦树羽辍立枝头。作者用代表秋日秋景的六组意象为我们营造了萧瑟的气氛。

2、一二两句景物共同特点是什么,与“一点飞鸿影下”景物特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一二两句为静景。开篇作者铺排了六组静景,各具鲜明的内容形象,而无不饱含秋意,向我们描绘了一幅萧瑟的秋景图,是静景。“一点飞鸿影下”一句作为“飞鸿”,又是“一点”,又是“影下”,说明远而且疾。作者在写作这大片的静止秋景中,突然增加了掠来一只大雁,飞下地面,为动景。这一动态的骤然出现,打破了静景的观照,使人心神为之一振,增添了画面的动态美。原本萧瑟的画面转成了活跃,寂寞的秋景彷佛也展现了另一种鲜活的生气

3、重点赏析,最后两句作者写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从不同角度赏析。

视角的变化。首先是视角上的远近结合,远处是秋山和秋水;近处是 秋天的各色植物,高处为山,地处为水。作者以远及近、由高到低、多层次多侧面立体交叉式地描绘出秋日美丽的景象,使整个画面充满了诗意。

色彩的绚烂明丽。这两句描写了“山”“水”“草”“叶”“花”五个意象,却用了“青”“绿”“白”“红”“黄”五种颜色,而且“白草红叶黄花”这三种颜色,是交杂在“青山绿水”两种颜色之中;“青山绿水”是广大的图景,“白草红叶黄花”是细微的图景,如此交杂相错,于是原本是寂寞萧瑟的秋景,突然变得五颜六色而多彩多姿。

视角上的远近结合,并且赋予具有特征的色彩----青与绿;白、红、黄的和谐烘托,五彩纷呈,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秋之画卷”,渲染了秋景,传达了浓郁的秋意。

4、此曲前两句秋景不免显得清寂、清冷,那么到了第三句却变得明朗、清丽,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将这样两幅画面揉和在一首曲子中是否矛盾。

曲中的“飞鸿”暗喻作者本人。白朴不愿在朝廷中谋职,却希望自己像一只展翅高飞的鸿雁,飞离那种萧瑟、冷清、没有生气的地方,寻找到自己感到满意,有生机的乐土,还表示了作者的人生得到了美好的转折。因此“影下”的这片“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之地,读者可以理解为是作者的归隐之地,是作者的心中之景。情调开朗平和,没有一点消极之感,表现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热爱之情,应属于虚写。在这支曲子中,作者非常巧妙地、不露痕迹地把“心中之景”与当时真实的环境放在一起,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含蓄地流露出自己的爱恨之情。成功地将秋日迟暮萧瑟之景与明朗绚丽之景融合在一起,把赏心悦目的秋景作为曲子的主旋律,给人一种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不失为又一篇写秋杰作。

有人说:“品一壶清茶,读一首好诗,是人生的一大乐事。”今天我们共同欣赏学习了这两首好诗,想必已感受到些许生命的愉悦,希望大家在以后的日子里,“读天下美文,做少年雅士”。好不好? 我更希望大家能够反复涵咏诗歌里蕴藉的深厚意韵,让它溶入我们的生命和灵魂。使我们的笔端也能流淌出些许诗情画意,给我们的人生增添几多美丽飘逸。

白朴秋意之圣与马致远秋思之祖

《该曲虽和马致远的《秋思》有相似处,但却又自有特点。首二句以“孤村”领起,着意渲染秋日黄昏的冷寂。“一点飞鸿”给阴冷的静态画面带来了活力,造成曲子抒发情感的转移。接着诗人用青、绿、白、红、黄五色,以远及近、由高到低、多层次多侧面立体交叉式地描绘出秋日美丽的景象,使整个画面充满了诗意。此曲极富艺术张力,一笔并写两面,成功地将秋日迟暮萧瑟之景与明朗绚丽之景融合在一起,把赏心悦目的秋景作为曲子的主旋律,不失为又一篇写秋杰作。《天净沙》一曲,篇幅虽短,却为极多人所知晓,不失为千古绝唱。短短二十八字,刻划出一幅非常真实生动的秋郊夕照图。起首三句为 鼎足对,一连推出九幅画面: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以景托景,景中生情,在苍凉的背景上勾勒出行旅之人飘泊不定而又忧愁的情怀。这里,作者创造性地将孤立的自然物精巧地组合在一起,使整个画面富有流动感、生命感。同时,有意识地突出画面的昏暗阴冷,以便充分表现“断肠人”浪迹天涯的浓烈的羁旅愁怀。

下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两首词的共同点:

1、都是描绘秋天;

2、都运用了白描写实的手法

3、都通过秋天的人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两首词的不同点:

1、秋思作为描绘秋天的最著名(至少是之一)的一首词,开篇连着三句,通过每句三个名词,即每行三个简单的事物描绘,最后点出一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心情,由外及内,由物及我,既有由物转情转换的流畅,又有由情及物的淋漓,确实是一篇难得的好词; 秋也是写物,但是通篇没有一句写情,只是播放风景优美的秋天的画面,但是没有象秋思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的配音,只是通过画面人观众自己去体会。

2、秋在对秋天景色的描绘上也和秋思有很大不同,同样是写秋景,秋思是从一开始通过几个细微事物的描写,感受作者内心的那份惆怅,“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都是近景,但是秋则是从远景“孤村落日残霞”到近景:“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然后又是远景“青山绿水”,然后又是近景“白草红叶黄花”。显示出秋的作者心情和秋思作者的心情还是有差别的。

3、色彩感的不同:秋思整首词里没有一个颜色的词,但是整体看确是灰色的;但是秋里面却有“青、绿、白、红、黄”等色彩,同样说明了作者的心情是不一样!

4、情感宣泄的程度不同!秋思和秋相比,知道秋思的人是占多数的,这也说明了秋思这首词更被大家认同,其主要原因就是这首词通过白描的方式,描绘那些让人感觉昏冷幽暗的事物,来点出作者心里(其实也是所有普通人)对秋天的那种肃杀的悲冷,而情感上要欢快多的秋,在人带来的情感宣泄的撞击力上,要比秋思稍逊,所以大家更容易记住秋思。

作业:

1、用散文化的语言描写文中意象所表达的意境。

《天净沙 秋思》教学设计 篇5

课题:《天净沙·秋思》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马致远、文体小令等相关知识。

2、体会蕴含在各个意象背后的“愁”情。

3、培养学生在赏读中领会小令的意境美,在诗人的情感长河中陶冶自己的情操。教学重点:

体会蕴含在各个意象背后的“愁”情。教学难点:

体会“天涯”意象所透露出来的诗人的漂泊无依和“断肠”愁绪,理解作者的精神处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每到中秋的时候,我总会遥望明月,吟诵唐代诗人王建的题为《十五夜望月》的诗歌。好一个“不知秋思落谁家”啊。其实,有秋思之感的不光老师一人。中国自古以来的文人都有一种“秋思”的情结。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被誉为“秋思之祖”的《天净沙·秋思》。

二、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一)解题

大家先看一下这个题目和我们一般所见的诗歌的题目有什么不同?

明确:由两部分构成。通过书下的注解,我们可以知道“天净沙”是曲牌名,而“秋思”是诗歌的正标题。“曲”是元代文学的代表样式,所以我们一般叫做“元曲”,它也是诗歌的一种。

(二)自由诵读

(1)放出声来,自由诵读两遍。

(2)请一名学生读,自评、同桌或其他同学自愿点评。

1(3)齐读。

过渡:有人说,这首曲子最大的特点就是前面三句如同搭积木一样,把很多景物堆积起来了。

(三)明确景物

问:大家能不能找找,都有哪些景物呢? 明确: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

问:那我们再来看看,曲子中,在这些景物前边分别加上了哪些修饰词呢? 明确: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

过渡:说一说,当这些普通的景物加上修饰词后给你是什么感受呢?(说整体感受、描述场景)

三.意象研读探究

(一)研读意象(1)枯藤老树昏鸦 “枯藤”——给人枯寂感。

“老树”给人苍老感。(能否想象一下这棵老树是什么样子的——非常苍老、非常粗、没有生命力、枝干甚至有些腐烂……)

“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飞了一天,很疲惫,给人一种昏沉感。

问:同学们这么一说,就这么几句已似乎有画面展现在了我们面前。你觉得这幅画面应该是什么颜色的呢?

明确:灰黑色……而这样的颜色给我们带来的感觉一般是非常压抑的、忧伤的。过渡:刚才我们同学在说感受的时候紧紧地抓住了景物前面的修饰词。我们发现,这些很普通的景物在特定的场景中有着非常美妙的情感。在读诗歌词曲时,我们一般将这些词叫作“意象”。

(2)小桥流水人家

“小桥”——带给人们的是温馨、玲珑之感。“流水”是清新的,澄澈的,流动的,活泼的,非常有生命气息的。

“流水”——有生命气息,有活力。但“落花流水忽西东”“落花流水春去也”中的“流水”是另一种意境。“人家”是一个小家庭的住所,是亲人相聚的场所,是其乐融融有着欢声笑语的地方。(3)古道西风瘦马

“古道”——是荒寂的,有一种苍凉感。

“西风”——是萧索的,让人的心情衰飒不堪。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瘦马”——因长途跋涉而羸瘦,有一种无力感,疲惫感,辛酸感。

总结:正是这些修饰语让这些普通的表示景物有了非常丰富的味道,我们在诗词曲中称呼这样的词语为“意象”。

(二)理解对比

我们发现这些意象中,既有黄昏的“乌鸦”、萧瑟的“西风”,又有潺潺的“流水”、其乐融融的“人家”,你觉得把这些意味似乎不大一致的意象组合在一起,协调吗?

明确:协调。一三两句的萧索、沧桑与第二句的温馨、明快形成的对比,也正是在对比中,让我们才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秋”的苍凉、萧瑟。

四、探究“天涯”意象,进一步体味情感

(一)研读“天涯”意象,感知“天涯”之远

问:诗人在一连用了九个意象之后,情感犹如烟花一般终于爆破了。我们看看哪个词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明确:“断肠”或“断肠人”。什么意思?形容极度悲伤的情况。为什么会这么悲伤呢? 夕阳:当炎炎红日变成“夕阳”这个称呼之时,也代表着天要黑了。

西下:下,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古代科学还非常不发达的时代,人们还不太懂得地球绕着太阳转的道理,大家能否猜猜人们所看到的“夕阳”往西走是在在干什么呢?(回家);连太阳都能回家,可是人呢?(“在”天涯——天涯,指天边,也就是很远的地方)

在:老师觉得这个词太普通了,反正诗人漂泊在外,浪游天涯。能不能将这个“在”换成“游”字?(不可以,“游”字不能非常明确地传达出诗人的愁绪,或许让我们想起了愉快的旅游。而“在”是一个静态的词,连太阳都能移动,能够回家,而断肠人在那里没有动,黄昏来临,将何去何从啊!)“在”所表达的是一种静止的状态。王维也在九月九日想起了远在华山之东,也就是他老家的兄弟们——“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里的“在”和这个“在天涯”的“在”非常相似。

天涯:字面理解是指非常遥远的地方。(我们常用 “天涯海角”比喻极远的地方。从视

觉的角度来讲,非常广阔。而人就会变得非常渺小,孤零零的感觉。加上“夕阳西下”的背景,显得非常悲凉。)而当人在“天涯”的时候,最容易想家。

(二)介绍作者,升华主题

马致远(约1251—1321),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大都(今北京)人。马致远以字“千里”,晚年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马致远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同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他年轻时热衷功名,有“佐国心,拿云手”的政治抱负,但一直没能实现,在经过了“二十年漂泊生涯”之后,他看透了人生的耻辱,遂有退隐林泉的念头,晚年过着“林间友”、“世外客”的闲适生活。

五、课堂小结

虽然这首曲子是作者所写的“断肠人”的情感,但它激起的却是我们每个人的共同的情感。尽管我们每个人未必是浪迹天涯的游子,但在生命的长河中,谁又不是一个流浪者呢?

当代诗人于坚说“21世纪是一个‘漂泊’的时代”,也就是做我们每个人最起码都是或都应该是一个精神的漂泊者,真是“同是天涯沦落人”啊!

六、作业安排

1、背诵并默写本首小令;

2、抄写重点字词、词意;

3、将这首小令改写成一首现代散文。

天净沙 秋思教学反思 篇6

石琳

每周的星期三是我们语文组集体教研活动时间,本周我非常荣幸地接到了讲一节公开课的通知。我准备尝试我没有讲过的公开课的课型——诗歌,于是,征得了备课组全体成员的同意,《古代诗歌四首》被初步确定。

但是,四首诗一节课下来,必然是平分秋色,不分伯仲,再说刚刚开始上七年级的学生,自然不会读诗的方法,无法融会贯通。于是,我们又商定,压缩内容,择其要来讲,于是乎大致确定为《天净沙秋思》。力求让学生能够在此课上感受到学习古诗的乐趣、方法技巧,更主要的是可以融会贯通,感受到朗读和体会是读诗的要着。

一、课前研读

于是我开始研究《天净沙秋思》其文:马致远一曲小令,短短28字,意蕴深远,结构精巧,平仄起伏,顿挫有致,音韵铿锵,直贯灵心。其四射的艺术魅力,倾倒古今多少文士雅客,骚人才子。曲中意味,既“深得唐人绝句妙景”(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又兼具宋词清隽疏朗之自然,历来被推崇为描写自然的佳作,堪称“秋思之祖”(《中原音韵》)。它勾画了一幅浪迹天涯的游子在深秋黄昏时刻孤寂无依的悲凉处境和思念故乡的愁苦心情。你看:夕阳下,乌鸦归巢,小桥边,农人回家;而荒凉古道上,瑟瑟秋风中,我们的主人公却是疲人瘦马,踽踽独行,夜宿何处,明日何往?都还不得而知。这又怎不叫他愁肠寸断、倍思故乡!全曲不着一“秋”,却写尽深秋荒凉萧瑟的肃杀景象;不用一“思”,却将游子浓重的乡愁与忧思写得淋漓尽致。正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可是要能为学生传达出这种“风流”谈何容易?

于是我们又开始着眼于马致远其人。马致远(约1251-1324),字千里,号东篱,元代戏曲作家,元大都(今北京)人,因《天净沙·秋思》而被称为“秋思之祖”。但他是年轻时热衷功名,有“佐国心,拿云手”的政治抱负,但一直没能实现,在经过了“二十年漂泊生涯”之后,他看透了人生的耻辱,遂有退隐林泉的念头,晚年过着“林间友”、“世外客”的闲适生活。马致远早年即参加了杂剧创作,是“贞元书会”的主要成员,与文士王伯成、李时中,艺人花李郎、红字李二都有交往,也是当时最著名的“四大家”之一。马致远从事杂剧创作的时间很长,名气也很大,有“曲状元”之誉。而小令《天净沙·秋思》脍炙人口,匠心独运,自然天成,丝毫不见雕琢痕迹,很显然是他晚年之作,因而“断肠”之痛可以随处看到。

二、初定学案

基于这种考虑,我决定无论是出示课题解题、还是回顾归类思乡诗;无论是吟读诗歌,感知情境的初步感知,还是解读诗歌,进入情境的深入赏析;无论是评读诗歌,深化情境,还是最后走出诗境,回归作者本人的文人情怀,我们都可以看到学生的积极的、踊跃的、全面的、深入的参与,在这节课上,我能够感受到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能够感受到学生声情并茂的表达,能够感受到学生抑或浓郁抑或恬淡的哀愁,能够感受到他们对马致远其人抑或深刻抑或肤浅的理解,这些都是我所期望的,也许,读诗、词、曲,也就大抵如此了„„

三、教后反思

讲完这节课,我感到语文课堂一定要紧紧抓住教学重点,能在有限的四十五分钟内最大容量地去训练学生的语文素质。语文课应力求达到知识与情感的有机结合。在此同时,听过好几节语文课,有些教师只在于过多进行内容分析,而忽视了作者的情感抒发,“文以情而发,”我始终还是坚信这样的一句话,因此在课堂上我仅仅抓住“秋思”的主题,让学生围绕词语、句子进行品读和赏析,品读了一幅“深秋晚景图”(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同时对一些重点的词句进行拓展延伸,像讲到“昏鸦”时,我让学生读相关诗句“饥啅空篱雀,寒栖满树鸦。荒凉池馆内,不似有人家。——元稹。昏鸦何处落,野渡少人行。黄叶声在地,青山影入城。——文天祥”这样更能加深学生对“昏鸦”意象的理解。

天净沙秋思教学反思 篇7

《天净沙·秋思》系马致远的小令名作,被称为“秋思之祖”。作品内容本身,简简单单,普普通通,叙述羁旅漂泊人,时逢黄昏,感而发,发而思,思而悲,悲而泣,泣而痛。我将课堂处理为五个环节:一、导入:让学生谈谈近来学诗的心得,学生回应喜欢诗,喜欢其诗歌美。我随即顺势导入,这节课就是要从《天净沙·秋思》入手来品尝诗歌的美。二、齐读,感受韵律美。提供小令常识资料给学生阅读,再让学生从节拍、押韵、句式来感受其韵律美。三、自读,描绘画面美。要求学生任意挑选文中的一个景物词句,合理想象,扩写成一个小段落,展现出一个画面。四、品读,体验意境美。先介绍马致远概况,了解作者生平经历,随后让学生结合文中景物描写,以“这个词让我感到。”为形式,用一句话说出自己的阅读体验。五、研读,赏析语言美。让学生找出欣赏的词句,研品其表现手法,与同学分享。

课后,杨特及同仁们精妙的点评,一语中矢,使我如醍醐灌顶,受益匪浅。反思课堂中,尽管诸如课堂主线、“瘦”“夕阳”的点化等多处得到大家的认可,但仍有不少地方需改进,尤其是以下四点:1、第三环节的扩写与第四环节的说一句话可考虑合并进行,以避免学生思维重复,腾出有更多时间给学生思考。2、“老”、“昏”、“古”等字仅停留在表面字义理解上,仍需引导学生更学深入品赏,感受其荒凉的氛围。3、“断肠人”的情感体验仍不够深入。当学生首次提出“断肠人”让其感受到悲伤时,可顺势追寻,让学生思索“断肠人”在悲伤什么?尝试换位思考,假如你远在异地他乡,会有何感受?从而深化主旨,提示主题。4、可在教学中纳入比较手法,如格律诗与小令形式比较,《秋天》(何其芳)与《秋思》(马致远)的感情基调比较等,从而彰显出本文“秋思之祖”的文学地位。秋思教学反思桥之思教学反思静夜思教学反思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1 篇8

唐诗、宋词、元曲。

首先,先来了解一下古诗词的构成及特点: 唐诗、宋词、元曲: 曲是继诗、词而兴起的一种古典诗歌体裁。它是配乐歌唱的诗。

曲有散曲与剧曲之分。只供清唱吟咏之用,不进入戏剧的散篇作品,叫散曲;进入戏剧的唱词,称剧曲。

散曲包括散套和小令两种。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古代文人往往借助唐诗、宋词、元曲等多种古诗体裁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今年初中升学考试,我们增加了一种新的形式,那就是对古诗词的初步赏析。如何赏析古诗词呢,今天,我们借助一首脍炙人口的古代诗歌,《天净沙.秋思》(散曲),在感受一下诗歌的独特魅力的同时,学习一下古诗词的赏析。

师:请同学们先自由读这首诗歌,体会一下这首《天净沙.秋思》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自由朗读

师:这首诗歌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生:悲伤,愁苦……

师:请两位同学读一读这首诗歌,请同学们一起来品味一下这样的感情。师:通过同学们的朗读,我们成功地体会到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悲伤,愁苦的感情。由此可见,通过朗读,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师:这首诗歌有没有直接写到悲伤, 生:没有。

师:那么他是如何表现的呢,我们来一起来听一下朗读录音,希望同学们能够找出其中最明显地表现出作者悲伤心情的一句话。

师:是哪一句, 生:断肠人/在/天涯。师:请同学们齐读一遍。师:什么是“断肠人“,生: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处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师:对于这样的人,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去读它呢, 生:舒缓,低沉、凝重、滞缓

师:我们一起读一下,注意感情和节奏的控制。

师:通过这样的朗读,我们可以感知作者内心悲痛欲绝的情感。请同学们再读全诗,思考:是否诗中每句都是悲伤的基调,都要读的如此低沉凝重呢, 生:不是,“小河流水人家”,色彩较为清丽明净。

师:“小河流水人家”,通常是写我国哪个地方的景象,江南在你的眼中是如何的,是否有你喜欢诗句的(描绘一下),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牧《江南春绝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望江南 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师:提到江南,往往会给人一种春意昂然,暖风袭人的感受,江南美景的温婉多情也往往使人心曾暖意。所以,这句诗句在朗读时应该节奏明快,语气轻松一些,请同学们试试。读 师:思考,这句诗的基调是否与全诗的悲愁基调不和谐呢?这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师:衬托(反衬)。文艺作品中情和景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应该是统一的。景物无自生,惟情所化。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围炉诗话》)。但也有“反其道而行之”。:“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社甫:《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洒,西出阳关无故人。” “以乐景写哀”。

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通过“小桥流水人家”的生气盎然而又恬美、安适的景象,衬托出游子还在“古道西风”中骑着瘦马飘零无归的悲凉人贵直,文贵曲。乐景写愁使愁更愁,使情更伤~请同学们在理解诗歌基调的基础上,再次饱含感情的朗读一遍。

由此可见,朗读的运用在诗歌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的意境及作者的愁重心伤的情感。

师:我现在想问问我们的同学,为什么“断肠人“如此心伤,如此悲痛呢, 生:他背井离乡,远在天边呢,从“天涯”二字可以看出。

师:“天涯”是什么意思呢, 生:天边之意。

师:因为他远在天边,所以才会伤心欲绝,愁思万千,肝肠寸断,哪些景物可以帮助表现作者的伤心之情呢, 生:通过九种景物,表现了作者的伤心之情。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师:这些景物都是我们在秋天里常见的景物,可是他们在“断肠人“的眼中,却有这样不同,请同学们来谈一谈,这些景物有什么样的特点,在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起了什么作用, 第一句“枯藤老树昏鸦”,其意象是藤“枯”、树“老”、黄昏、乌鸦(古时候认为不吉利的鸟),其色彩是衰朽、昏暗、茫渺,情感基调是压抑、毫无生气。第三句“古道西风瘦马”,其意象是道“古”、秋风、马“瘦”、行迟,其色彩是苍老、萧瑟、凄凉,情感基调依然是低沉、悲苦的。理解为游子骑着瘦骨嶙峋马独自行走在萧瑟的秋风古道上,从而引起“羁旅之苦”的意义。“枯藤”、单说“藤”的形态是多样的,把它置于上下文中“枯藤”,形象就具体了,我仿佛看到了枯萎的藤、颓废的藤、没落的藤、毫无生机的藤,于是枯藤这一意象渲染出凄凉、萧杀的晚秋气氛。

“昏鸦”的“昏”字也有两层含义,一是指黄昏时分;二是形容乌鸦觅食一天,黄昏时已无力、没精打采,幸好找到一处栖息之地,那昏昏欲睡的样子在游子的眼中是可怜又甜蜜的。因为它们毕竟还有个“巢”啊~

一个“古道”。让人马上想到路途的曲折而漫长,古道”一词不仅道出空间更道出了时间上的遥远,且熔铸了历史的厚重和苍凉,古往今来这古老的道路上不知走过多少匹这样的“瘦马”,拨响了读者心中那通往遥远过去,与古人共鸣的琴弦,“瘦马”一词在全曲中的地位比较重要。“瘦”字写出了马的孱弱。疲惫无力,那骑在马上的人呢,作者这里是以马自比,写马旨在托人,马瘦人更瘦。马都很难再忍受背井离乡的飘泊之苦,骑在它背上有思想、重感情的人就更无法坚持了。

“老”字,既是言树木年纪之“老”,枝干之“老”,形态之“老”,又是形容秋天片叶不存的树木饱经风霜,几历沧桑的萧疏、凄凉的状态,从而透视出结句“断肠人”当时的心境和经历。师:根据刚才所说的,我们能否用散文化、诗画般的语言,把这些景物勾画成一幅完整的场景,(80字)在夕阳西下的黄昏,一个游子骑着一匹瘦骨嶙峋的马,迎着瑟瑟的秋风在苍凉古道上行走,眼前看到的是枯藤依附着老树,乌鸦在苍茫的夕阳下飞翔,倍感孤独凄凉。生:枯藤缠绕着老树,黄昏时分,上面栖息了晚归的乌鸦

一座小桥横卧潺潺流水之上,波光里映出几户人家的房宇 荒凉的古道上,西风飒飒,一匹瘦马踯躅独行 那肝肠寸断的游子,远在天边遥望着故乡

师:作者仅仅用了9组名词,9中景物,18个字,就为我们展现了一派秋天凄凉萧索,昏暗渺茫、毫无生气的景象。这不仅让我们的心和那位“断肠人”一样触景而悲,愁肠满腹,同时也会生出疑问:到底“断肠人”在“思索”什么,思念什么,让他这样情伤呢, 这首散曲的题目叫“秋思”,可全篇28字中,并无一词提及到“思”,到底“思”什么,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讨论:注意曲的韵脚;家—涯)游子思归

抒情主人公为什么在苍凉的古道上忧思念家?就是因为看到了别人的“家”,进而发现自己离家乡非常遥远——“在天涯”。这里“家”“涯”声音相谐而产生意义的勾连、相关。即“小桥流水人家”是通过它的意义(家的美好、安定、归宿)来与“断肠人在天涯”的意义(漂泊异乡、无归宿)综合,家的美好、安定、温暖与游子漂泊、艰辛的巨大反差,更加突出(衬托)了游子远在天涯的思乡情绪,以至于思“断肠”!

师:作者把游子思归的思想感情融入到自然景物中表达出来,这种写作手法就是我们常说的——

生:借景抒情

师: 《天净沙•秋思》则妙在情景交融,前三句十八个字,共写了九种事物,描绘了多幅图画,渲染了一种萧瑟苍凉的意境。每一个词都深刻而准确地体现了一个漂泊天涯的断肠人的独特感受,烘托出天涯游子愁肠寸断的情愫。

藤是干枯的藤,树是衰老的树,鸦是归巢的鸦,突然在荒郊野外发现了一座小小的桥,潺潺的流水和几户人家。饱含言不尽之意、这种极致的含蓄,通过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方式体现, 将景语与情语巧妙地融为一体,不露雕痕又自然天成,王国维说它“纯是天籁,深得唐人绝句妙境”。可见其艺术性价值之高,因此此曲还被誉为“秋思之祖”

师:这样的一首好诗,让我们不禁感叹讶异于作者的功力,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是谁: 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

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流芳千古的《天净沙•秋思》。

师:再读全诗,同学们能否从今天的这节课中总结一下鉴赏古诗词的方法有哪些:

1、通过朗读理解诗词的基本意思。

2、通过关键词句,理解诗句的内涵。(动词、形容词、押韵的字、语言的感情色彩……)

3、我们要能够明确诗歌所表现的意象(内在的思想感情内涵和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体),及表现手法的运用(衬托……)

师:有人说:“品一壶清茶,读一首好诗,是人生的一大乐事。”今天我们共同学习鉴赏这首好诗,想必已感受到些许生命的愉悦,其实,我国的文化源远流长,除了品味语言文字的本身意韵外,我们还可以从历史、建筑、曲艺等方面去赏析古诗词,就如这首《天净沙•秋思》是散曲,可以配乐而歌,下面,我请同学们来欣赏一下昆曲的版本,体会另一种韵味~ 师:评。

生活和文学一样,处处充满了美好和诗情画意,我们要用心去发现,去体会,学会从生活中感悟文学,从文学中领悟生活。

白朴《天净沙秋》教学设计 篇9

王晓琴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代诗歌四首》中的后两首,《钱塘湖春行》和《天净沙·秋思》。首先,老师想请同学们朗读这两首诗,争取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生齐声朗读

师:老师发现,个别同学有个字念错了呢,那就是《钱塘湖春行》中的最后一个字——“堤”。到底是念“dī”还是念“tí”呢? 生:dī

师:对的。那么请大家在书上将这个字的读音标注一下。接下来,老师想让一位同学来朗读这两首诗歌,谁愿意呢? 生举手,准备朗读。师:在这位同学朗读的时候,老师希望大家思考一个问题:这两首诗有何不同呢?(ppt展示问题)

师:在回答刚才的问题之前,老师想请同学来评价这位同学的朗读,谁来? 生1:她读的太快了,还可以慢点。生2:她太紧张了,可以稍微放松些。

师:老师觉得这位同学在公开课上,仍能举手朗读,这份勇气值得赞扬!而且,朗读的时候读音准确,读出了感情,读准了停顿。相信,刚才两位同学指出的读的过于急促的这点她一定能改善的。

师:好,我们回到最初的那个问题上,这两首诗有何不同呢? 生1:两首诗歌描写的季节不同,一首是春天,一首是秋天。

师:嗯!不错!两首诗歌描写的季节确实不同。还有什么不同吗? 生2:两首诗歌表现的作者的情感不同,《钱塘湖春行》表现作者喜悦的心情,《天净沙·秋思》表现了作者悲伤的心情。

师:哦„„两首诗歌表现的作者的情感不同。还有什么不同吗? 生:一首是律诗,一首是曲。

师:谁能说说律诗这种诗歌类型呢? 生:律诗讲究对仗,每句押韵。

师:不错!律诗是一种格律非常严谨的诗歌类型,在句数,字数,押韵,平仄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不过,它不是每句押韵,而是每联末尾押韵。比如《钱塘湖春行》这首诗,第一联最后一个字是? 生:低

师:第一联我们称之为? 生:首联

师:第二联最后一个字是? 生:泥

师:第二联我们称之为? 生:颔联

师:第三联最后一个字是? 生:蹄

师:第三联我们称之为? 生:颈联 师:第四联最后一个字是? 生:堤

师:第四联我们称之为? 生:尾联

师:押什么韵呢? 生:押i韵

师:嗯,可见律诗对押韵确实有严格规定。我们昨天也学习了一首律诗,还记得吗? 生:《次北固山下》

师:咱们一起背诵一下吧!生齐声背诵

师:这首是不是也押韵呢? 生:是的,押an韵 师:这首,我们昨天说过了是五言律诗,那么《钱塘湖春行》这首是几言律诗呢? 生:七言律诗

师:我们知道了这是首七言律诗,那作者是谁? 生:白居易

师:我们对白居易并不陌生,我们曾经学过他的一首诗,离离„„ 生跟着老师齐声背诵

师:这首诗是他在16岁的时候写的呢。16岁就写出了家喻户晓的诗歌,可见这真的是一位充满才情的诗人啊!我们再来看看《天净沙·秋思》这首诗歌的类型,刚才这位同学说是:曲。对于曲,我们很陌生,咱们能来猜猜,这是一种怎样的诗歌类型吗? 生:可以唱的。

师:不错,诗歌诗歌,带个“歌“字,可见诗歌最初都是可以合乐歌唱的。曲,是继唐诗,宋词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兴盛于元朝,所以我们往往称? 生:元曲。

师:是的。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杂剧就是我们说的戏剧,散曲是一种同音乐相结合的长短句歌词。跟现在的歌词大致相近。这首《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散曲。散曲是按曲调创作的,每个曲调都有自己的名称,叫曲牌名。比如这首曲,曲牌名是? 生:天净沙

师:那这首诗的题目是? 生:秋思

师:咱们来看看这首诗的作者——马致远。熟悉马致远吗? 生摇头

师:对于马致远,我们有些陌生,马致远是元朝人,他有响当当的一个称呼,那就是“曲状元”。可见,他在元曲的创作方面有着怎样的地位呢? 生:有着很高的造诣。师:不错,看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两首诗歌的作者都是才华横溢的作家啊!好,我们知道了这两首诗歌类型的不同,现在我们来看看这两首诗不同的季节特点吧!季节不同,作者所描写的景物也是不同的。现在,老师想请大家自由朗读这两首诗,并且思考一下:从哪些词语可看出来景物的不同。生自由朗读 生:第一首诗有两个词:早莺、新燕。第一首诗有两个词:枯藤、老树。

师:你能告诉老师,当你看到早莺、新燕这两个词,你脑中浮现的是什么样的景象呢?

生: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燕子嘴中叼着春泥在筑巢。师:你们能告诉老师,这两个词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呢?用一些形容词来形容吧。

生1:生机勃勃 生2:鸟语花香 生3:生意盎然 师:《钱塘湖春行》中的这些景物给我们的感受是生机勃勃,鸟语花香,生意盎然。那么我想请一位同学再来描述一下看到枯藤,老树这些词带我们脑中浮现的景象?

生:藤蔓枯萎了,缠绕着一棵枯树,老树树叶都掉落了。师:你能用一些形容词形容这首诗中的景物带给你的感受吗? 生1:死气沉沉 生2:腐朽

生3:凄凉,荒芜

师:两首诗歌带给我们的感受真的是截然不同,一首带给人的感觉是生机勃勃,鸟语花香,生意盎然。一首诗歌带给人的感觉是死气沉沉腐朽,凄凉,荒芜。那,你们能再找出一些描写景物的词语来对比一下吗? 生:马蹄,瘦马

师:你能告诉老师,当你看到这两个词,你脑中浮现的是什么样的景象呢? 生:诗人骑着马快速向前。

师:瘦马呢?马很瘦,那么骑着马儿的人呢? 生:也是清瘦的。

师:夕阳西下,一位清瘦的书生骑着一匹清瘦的马儿。马儿迈着沉重的步伐缓缓向前。秋风萧瑟,不停得吹在人的身上和心上。

师:你们能告诉我看到黑板上“早莺、新燕、马蹄“这些景物你的心情如何? 生:喜悦,愉快。

师:那你们能告诉老师,当你们看到“枯藤,老树,瘦马”这些景物你的心情如何?

生:凄凉,悲伤。师:作者的心情是否和我们一样呢?你能从这两首诗中找出一些词语来看看作者的心境呢? 生:《钱塘湖春行》中的“最爱”,《天净沙·秋思》中的“断肠”。(老师板书书写这两个词语)可见作者的心情也是和我们一样的。两首诗所表现的情感也是不同的。老师记得刚开始上课的时候就有一位同学说过两首诗歌所表现的作者的情感不同,她是谁呢? 生指出。

师:嗯!这位同学真厉害,一语道出了这两诗歌情感的不同。学习了这两首诗歌后老师想做一个大胆的改写,改写了《天净沙·秋思》这首诗歌:早莺暖树新燕,沙堤绿杨人家,乱花浅草马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样改写好不? 生:不好!这样改的话景物和人的情感就不协调了。

师:不错!可见,哪种描写方法是可以烘托人物内心的? 生:景物描写

师:不错,景物描写也就是环境描写,环境描写可以烘托人物内心。《天净沙·秋思》中的秋天是悲伤的,因为人物内心悲伤,所以他会留意身边的许多悲伤的景物来衬托他的悲伤之情,但是,秋天一定是悲伤的吗? 生:不是,秋天还可以是喜悦的,丰收的。

师:请翻到何其芳的《秋天》这一首诗歌,齐声朗读 这首诗歌的第一节,看看诗人何其芳笔下的秋天是怎样的? 生:充满着丰收的喜悦。

师:请描述一下看了这些诗句你头脑中浮现的景象。生描述。教师描述

师:可见,秋天不一定是悲伤的。一切源自于人们内心情感的不同。现在老师想让大家进行课堂上的一次练笔:描写你眼中的秋天。字数200字左右。生写作文,教师随堂指导。

生写好作文后教师朗读学生的作文,并让学生思考,写作这篇文章的时候这位学生的心情是如何的?

板书:

钱塘湖春行

天净沙·秋思

七言律诗

曲 早莺、新燕

(最爱)

(断肠)

枯藤、老树 马蹄

瘦马

反思:在教授《钱塘湖春行》这首诗歌的时候,在学生点到“早莺、新燕”这两个词语的时候,应该引导学生明确本诗描写的季节是早春季节。而教师在上课的时候病没有点到。

上一篇:中国林业发展下一篇:在勤奋中前进作文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