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学好初一语文有哪些方法

2024-07-17

怎么学好初一语文有哪些方法(共10篇)

怎么学好初一语文有哪些方法 篇1

1. 大声诵读的习惯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都说明了反复诵读可以帮助你更好地体会文章的内容,体会文章的情感,有利于理解、记忆,读多了,读久了,你就可以“出口成章”。(高一新生怎样学好高中语文)

2. 博览群书的习惯

人们常说开卷有益,又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广泛阅读各类书刊,通过文字媒介积累丰富的知识、见识、语言、技法等,以博采众人之长。凡有关语文的书籍都可读。诗词歌赋、中外名著自不必说,语文类报刊也是必读之书,如《语文报》《作文通讯》《小小说选刊》《中学生阅读》《读写月报》等,对于其它各类书报可有选择地读,如《青年文摘》《散文》《读者》《中国青年报》等也很适合中学生阅读。

3.寻章摘句的习惯

“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抵不上个烂笔头”只要同学们在读书时,能将优美的 篇章、段落、句子乃至一个闪光的词,分门别类抄录下来,长期坚持,你的语文水平定会大大提高。

4.背诵记忆的习惯

多读多记些优秀的诗词、文章,既能巩固自己以往所学,又能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语文修养。同学们看到温总理在讲话中随口都能引用诗词歌赋,都不禁赞叹他在这方面的深厚功底,但这可不是凭空而来的呀,如果他以前不注意加强这方面的修养,他今天能够这样信口而出吗?

5.经常练笔的习惯

任何一个人的写作水平,都是在勤奋练笔中提高的。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天天练笔,我们的写作水平就一定能有很大的提高。练笔的题材广泛得很,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都可以成为练笔内容;文体也可不限,记叙文、小说、散文、议论文、说明文、诗歌、剧本、对联……什么都可试试;长短也可随意,每次既可写全篇,也可写片断。

怎么学好高中政治有哪些方法 篇2

有些同学说,老师上课讲到的概念和原理虽然听懂了,笔记也记了,但总是记不住学过的概念和原理。概念和原理是对同类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概括和总结,具有较强的抽象性,记忆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只靠死记硬背,不仅记起来困难,而且只能形成短时记忆,不能形成长久记忆。大家知道学习知识懂是基础,记是手段,用是目的。在真正弄懂的基础上要想牢固掌握概念和原理必须做到:

(1)运用记忆技巧:

例如,将关键词提炼出来着重记忆,最后将其他词汇补充完整形成完整记忆。如价值规律的三个作用的关键词是:调节……分配,刺激……提高,促使……分化。

又如联想记忆,

做好知识的迁移,知识是有连带性的,很多时候,我们学习的新知识是对以往所学知识的新视角、新层面的认识,这时我们不必重新记忆,只需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加以补充加工即可。如市场、市场经济的作用。

再如协同记忆,多种感官联动,耳听,眼看,手写,口念,效果可能好些。

记忆的方法很多,大家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和总结适合自己的记忆方式方法。

(2)要做到及时复习和定时复习。遗忘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时间与遗忘的数量成正比,因此对待遗忘最好的良药就是及时复习,趁热打铁;定时复习,巩固记忆;经过多次复习后,知识即可成为长久记忆。

(3)多思多用,熟能生巧。常说常用,随时随地运用我们所学知识说明日常生活的人和事。如用价值规律说明钢材价格的升降。改变学习形式可以使学习更有效率,而且语言要规范、运用政治术语要准确。

(4)正确区分相近或相似的知识点。首先要仔细比较这些知识点的异同,找出它们相同和相异的原因,在真正理解知识的基础上把它们放在一起掌握,第二,找出区分的关键词;整理出比较表,使异同一目了然。第三,

把这些知识点放在特定的环境中去体会.如在日常生活中用的都是价格,只有研究价格的背后时我们才用价值。总之要比较异同,整理异同。

二、弄清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有的同学常有这样的问题:对老师上的每一节课都能听懂,但总觉得知识非常零散。搞不清所学知识之间有什么联系。怎样才能解决这一问题?高中政治所学的知识是科学理论的常识性知识,科学理论是系统化的真理,每一个知识都不是孤立的。知识间的联系从不同的角度来划分是多种多样的,比如从联系的程度来看有显性联系和隐形联系之分,即有的知识之间的联系很明显就能表现出来,很容易就能表达清楚,如市场经济与国家宏观调控、税收与国家的财政收入等,但有的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则需要我们透过现象去抽象和提炼或者搭建桥梁、借助其他知识去寻找。比如遵守市场交易原则与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三大产业之间的关系,调整经济结构与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之间的关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我国的民族政策等。从联系的空间角度看,可分为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横向联系是指平行知识间的联系,如课与课、节与节、框与框之间的联系;纵向联系则是从深度上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如一课或一节中包含的知识。除此以外,由于条件的变化,还会在知识间产生其他的联系。由此看来,知识间的联系是非常复杂的,要想比较熟练科学地驾驭知识间的联系,就要掌握发现知识联系、建构知识体系的一般方法。

(1)有意识地自己动手整理知识体系。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是先从课题或节题(中心)入手,逐渐细化知识点,认真思考本课或本节为什么包含这些知识,它们分别是从什么角度对本课或本节知识进行阐述的,把能够准确反映知识间关系的内容用尽可能简短的词句甚至用一个词概括出来,用不同方向的箭头将知识连接起来,这样你就可以自己绘制一个知识体系图,这种知识体系能够将知识间的横向、纵向和隐性联系较为科学准确地挖掘出来。如果能经常进行上述工作,就会提高构建知识内在联系的能力。扩而广之,你可以对整册书包含的内容进行整理和概括,对一个学科的知识形成一个宏观的认识。

(2)重视一册书的前言部分,前言是对本书所学内容的整体介绍。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把知识置于整体当中去认识。要注意知识的积累,自觉坚持用联系的观点来看待知识,能够经常去寻找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3)理论联系实际是政治课的教学原则和重要的学习方法,用所学的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是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去发现和积累一些感性材料,自觉用所学知识多角度地认识和分析一个问题。在长期坚持的基础上可以对同一类社会问题进行概括和归纳,找出解决这类问题一般使用的理论知识,以实际材料为背景构建一种新的知识联系。如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保护生态环境、科技创新活动与成果等。

(4)借助教参中列出的知识结构来理解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但这一方法远没有前面的方法好,因为没有经过自己消化,拿来主义的东西效果不会太好。

掌握知识体系不但有助于牢固的掌握概念和原理,还能提高同学们的思维能力,我们一定要在自己的脑海中有一个清晰、科学的知识网络。

三、学会知识运用,掌握解题方法,提高应试成绩

有的同学感到,知识背过了,但做题时却不知如何下笔,成绩提高不快。这涉及如何驾驭和运用知识的问题,对知识的掌握不能仅仅局限于“背过”,要将理解和记忆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想熟练灵活的运用知识,做到理论与实际问题相结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下功夫:

首先要掌握教材基本知识,学会建构知识体系和网络,从宏观上驾驭知识。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是一个实践的过程,除了在试卷上“纸上谈兵”外,应该将提高能力的工作放在平时,注意知识和感性材料的积累。实践证明,政治学科的高分同学都具有知识广博的共同特点;

其次要培养理解分析知识的能力。将理解和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提高放在平时,在老师的指导下,有意识地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不能仅仅满足于知道知识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怎么样。要从多层面、多角度理解知识、分析知识、运用知识;

第三要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注重建构知识体系,学会用多个知识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同一问题,培养辩证思维、发散思维能力。

最后就是学会答题的方法和应试的技巧。掌握一些审题和答题技巧,是提高我们应试能力的重要条件。要想掌握科学的审题和答题方法,就必须要了解政治试题的题型,如选择题、简答题、辨析题、论述题,无论是选择题还是主观性试题,都有一个立意中心,审题时应先把握住这个中心,把握中心立意的简单办法是对材料进行提炼,找出“谁在什么条件下做什么?”立意中心的明确可减少答题的盲目性,提高答案的针对性。对选择题来说,审清题干立意后,可先排除错误、无关或重复性题肢,将剩下的题肢与题干条件认真对应,慎重比较后做出选择。

★ 初中政治有哪些学习方法

★ 如何学好初一语文有哪些学习方法

★ 高中政治有效的学习方法

★ 面对初中历史怎么学好?初中历史学习方法

★ 学好高中历史的学习方法

★ 读《世界历史有一套》有感

★ 学习方法有哪些

★ 九年级政治高效学习方法是什么

★ 初一政治学习方法总结

初一语文有哪些预习方法 篇3

其一,某些学生在小学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不当是造成成绩滑坡的重要原因。小学生的直观性强,而抽象思维能力弱;死记硬背能力强,而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和迁移能力弱,所以在小学靠突击和死抠硬记取得成绩的学生,如不注重改进学习方法,又缺乏独立钻研的学习精神,到中学自然跟不上。

其二,升入初中,90%以上的学生最大的感受是:在小学还有一些玩的时间,而到了初中,自主时间少了,课程增加到十几门,加之一开学,学校就对初一新生提出高要求,实行严格的管理,一时不适应的学生会感到压抑,产生了心理障碍,甚至对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

其三,初一学生入学时语文基础参差不齐,对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法适应能力也不一样,所以升入初中后,语文成绩肯定也不一样,渐渐就会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因此,指导初一学生掌握新的学习方法,刻不容缓。

初一学生应该怎么学好语文 篇4

文言文的学习主要是对读音、断句,对句意的理解。

1、读准字音

借助课本(书下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文言文中的生僻字、多音多义字、通假字、古代人名、地名仍保留古音的字,这些都是学习的重点。

2、学会断句

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进行朗读,词之间的停顿根据文意,古汉语大多采用单音词表意,不要把两个相邻的单音词误读为现代汉语的合成词。长句可根据文意断句,句首的语气词可停顿。

3、理解句意

①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理解句意。

②了解古今词义变化,正确理解句意。

③结合上下文理解句意。

4、对精美选段进行背诵

(1)要想背得快、记得牢,首先要读准课文,一字不差,不丢字,不多字,不错字,认真地逐字读,待到读熟后,再考虑背诵,一篇新课文,最主要的是先读正确,否则读错的地方形成习惯很难纠正。

(2)边读边理解,已有理解内容,才能背得准确。

(3)背诵时可将较长的文章分成小段,“个个击破”。

(4)借助联想,形体动作,辅导记忆背诵。

(5)不断复习,任何人记忆不可能一次完成,有计划地进行反复训练,可以增强记忆。

学好高三数学的方法有哪些 篇5

1.侧重知识巩固,忽略能力培养

有些学生复习时,侧过于侧重知识,而忽略了能力。导致考试时,虽然理解知识要点,但做不出习题。即,无法将数学知识转化成个人能力。

2.缺乏自我思考,缺少正确解题思维

有些学生复习解题时,跟着教师思路很容易得出正确答案,而自己实践时却各种波折,一不小心就陷入题目陷阱。

3.陷入题海战术,劳心费力无效果

有些学生复习时,每天做大量习题,但效果却不明祥,且劳心费力,情绪低沉。

4.缺乏总结归纳,忽略查漏补缺

有些学生复习时,认为做过的题没有必要再看,不能及时查漏补缺,导致不会的依旧不会。

那么关于这些复习难题,我们应该如何进行解决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几点复习技巧,希望对学生解惑有所帮助。

二、高三数学复习技巧

1.重视数学能力的培养

现阶段,高三数学复习正处于紧张阶段,我们应该重视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教会学生将知识转化成能力的本领,以此帮助他们尽快解决各种数学考题。这亦是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要求。

如,学生复习几何知识时,可以将身边的皮球、水杯、易拉罐作为研究事物,通过简化、抽象等方式转化成课本中的几何图形,这样就能锻炼自己的数学抽象能力。这样的复习技巧看似简单,却能增强想象能力,为日后数学渗透生活奠定基础。

2.增强复习时的自我思考

跟随老师能快速解题,自己时却不得要领,这是因为自我思考较少,没有形成正确的解题思维。

对此,小编建议,学生在复习时,一定要重视自我探究、自我思考,并从中多总结解题思路,以此形成靠谱的数学直觉思维。至此,当学生拿到考试题,凭借第一感觉,就能知道怎么做。

另外,老师在复习指导时,也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力图让他们暴露思维过程,这样才能做出针对性复习指导。教师,切忌一堂课面面俱到地串讲知识,效果多半并不明显。因为学习的本身还是要靠学生自己。

3.侧重高考真题的训练

学习本身还要靠学生自己,教师只是指导、督促而已。因此,学生要想在规定时间内得到更高分数,就必须加强日常习题练习,并形成举一反三的知识迁移能力。

但并不是所有习题都适合拿来练习。这里小编重点提倡高考真题练习。因为真题是经过无数专家研制的科学、均衡试题,从各方面都进行了考量,没有比这再合适的了。并且,训练时,学生也要注意限时,毕竟考试时间有限。必要的放弃、排除、蒙题策略也要熟记于心。

4.加强日常的反思总结

有些老师经常将总结好的知识点呈现给学生,本以为这样会节省复习时间,但最终效果却不尽人意。因为,学生没有通过自我总结,没有那么深的印象,自然也就没有那么好的效果。

对此,学生在日常复习中,一定要注意总结归纳,总是结论习得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学习体验,强化知识理解和记忆。

学好高中数学的方法有哪些 篇6

其中最难的应该是函数了。有句话叫积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最简单的就是概率问题。所以不用花太多时间在概率和不等式上面。

数学最重要的就是公式带入,也就是说你要记住公式是什么,公式的变形是什么。因为一个公式再怎么变化也是万变不离其中。虽然有时候你觉得难,但是你熟记以后就都简单了。

上课的时候最好能够紧跟老师的步伐,因为老师会教你很多的书上没有的答题技巧,以及公式变化的过程。跟紧老师认真听课肯定是没问题的。

遇到问题难题,一定要及时解决,不要拖拉。因为数学题不像其他,很多时候都是好几个知识点混在一起,你有一个知识脱节很可能以后的步骤都没法再往下进行了。

学好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篇7

1. 悬念导入法 教师精心设计一个紧扣学生心弦的情境或问题,造成学生渴望的心理状态,使学生欲罢不能,顿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然后自然引出所讲内容。 2. 抒情导入法 开讲前以饱满的激情,富有感染力的语言,通过朗读、讲故事等简短形式,先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并将这种情感平稳转移到所讲内容上来。 3. 诱思导入法 这种导入一般采取“设问”的方式,提出疑问,促使学生去思考,探求答案,从而引出所讲内容。 4. 类比导入法 有的新课与己学课内容上有相似之处,可以通过类比的方式,由此及彼,产生迁移,从而引出所讲内容。 5. 励志导入法 讲述古今中外有志之士的成才经历,或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迹,或采用名人轶事、格言、警句等形式导入新课。 6. 目标导入法 其特点是开门见山,点明课题,明确本节的教学目标,然后自然进入“达标”教程。 7.音像导入法 有些课文,用录像、影片、图片、录音等导入新课,令学生耳目一新,兴趣大增。 8.实例导入法 以学生熟知的生活与实践中的素材作引子,不仅使学生感知书本知识和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书本知识的兴趣。 9. 提问式导入法 所提问题要紧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要能触发学生的思维,忌搞“是不是”、“对不对”式的简单化提问。

怎么学好初一语文有哪些方法 篇8

1.勤于诵读的习惯

学习语文离不开识记、理解、运用三个环节。识记是基础,理解是关键,运用是目的。而诵读则是促进理解和运用的有效方法之一。因为诵读,不只是看,而是声情并茂地念,其作用早有定论。比如我们常听到的俗语:“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朴素的经验之谈,无不揭示一个道理:诵读可以大大提高记忆能力和感受能力。因为,文字是意象符号,单用眼看难以“刻骨铭心”,而诵读把眼、口、耳、脑诸感官都调动起来,效果自然就好得多,记忆也就更深刻些。又因为,诵读是一个由感知到理性反复交替的过程,反复诵读,反复思考,使人的思维渐入佳境,感受愈深,进而“意象全出”。

诵读的过程,是一个细细品味、慢慢咀嚼、渐渐消化、默默吸收的过程。一篇文章反复诵读,读流畅了,读动情了,理解自然会入木三分。因此,我们要十分重视诵读习惯的培养。

2.处处留心的习惯

留心,就是把心思留在某种事物的上面,可以说就是观察。但它不是简单的观察,其中还包含着对某一事物的思考和分析,是集察、思、析为一体的综合活动,对外界信息进行筛选和提取。凭借它可以发现事物的细微之处,可以捕捉初露端倪的意象,可以透视内心深处的灵魂,可以将新旧知识联为一体。

有些同学由于缺少这种处处留心的习惯,对外界事物,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往往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自然,写起文章来也只好“盲人摸象”了。

鲁迅说:“留心各种各样的事物,不看到一点就写,多看看……”,“对任何事物都做必要的观察,要准确、透彻,才好下笔”。鲁迅在这里讲的是要“留心各种各样的事物”,不是一样半样的事情;讲的是“多看看”,不是只看一眼半眼;讲的是观察要“准确、透彻”,不是马虎、肤浅。我们生活在丰富多彩的世界里,只要养成处处留心的习惯,做生活的“有心人”,仔细观察,勤于思考,善于取舍,其语文营养是取之不尽的。

3.勤于积累的习惯

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最怕的作业莫过于作文了。如果平时缺少积累,作文时一看题目便觉头脑发胀,腹中空空然,不知如何下笔,即使搜肠刮肚也难以行文成篇。有人把大脑比作“加工厂”,为了使这个加工厂有“工”可加,就须不断地采集“原料”或“半成品”进来。古语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善用兵者必善养兵,善为文者必善积累。使用虽在一时,功夫全在平日,没有平时的积累,想要学好语文是很难的。因此,养成勤于积累的习惯,是诸语文良好学习习惯的重中之重。

当然,积累材料,只凭脑子记是不行的,还要养成勤于记录的习惯。俗语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建立诸如“词语集锦”、“佳句摘抄”、“材料手册”、“写作素材”等不同的知识储备系统是很有必要的。对于学生来说,积累的内容大致可有下列几个方面:(1)语文基础知识,包括字、词、句、修辞及文学、文化常识;(2)自己对社会生活与自然环境进行观察、分析得到的材料和感悟;(3)课文、报刊上的典型事例、名言警句;(4)通过自身实践,为自己所自如运用的学习方法、鉴赏技巧和写作技巧。

积累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元末的陶宗仪对身边的事一有所感就停止耕种,随手把它记在树上,回去贮在坛子里。如此日积月累,写就名著《南村辍耕录》,成为一代大学问家。著名作家茅盾说:“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枝铅笔和一本草簿;无论到哪里,你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象哨兵似的警觉,把你所见所闻随时记下来。”俄国教育家加里宁也说过:“一切都应该好好地记录下来,以便一旦需要的时候可以拿出来应用。凡是大作家,这一类笔记都写过很多。”所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重要经验。

4.勤于思考的习惯

有些同学认为,学习语文只不过是读读、背背、记记而已,学数理化才需要思考。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孔子在《论语》中对学习与思考的关系作过精辟的论述:“学而不思则罔”,强调思考在学习中的作用。思考对学习语文同样很重要。我们有些同学早读时也很会朗读课文,上课时也很认真,课外阅读也很积极,可语文成绩总是不理想,为什么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学习过程中缺少思考。他们对基础知识不求甚解,只是机械地识记;朗读课文如同“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课外阅读只是浮光掠影,当作消遣;写作文只是简单地模仿,从来不会质疑思辩。其实语文的奥妙同样无穷无尽,需要我们去探索,去思考。那么,该怎样思考呢?

(1)比较法。比较其实是一种权衡、筛选的思维活动,是认识事物、掌握知识的一种好方法。学习语文离不开听说读写,要在听说读写中学会比较,从比较中鉴赏,在比较中领悟。对相同的事物,可以从不同角度的立意比较;对相同的景色,可以从不同角度的描写比较;对相同的人物,可以从不同的描写侧重点比较;对相同的题目,可以从不同的表现手法比较;对相同的题材,可以从不同的文体比较;对相同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观点比较;对相同的内容,可以从不同写法比较。

(2)联想法。联想就是由眼前的人、事、物、景、情,引起与此有关系的另一人、事、物、景、情的由“此”及“彼”的思维活动。学习语文需要联想,尤其是写作文,更离不开联想。世上万事万物总有这样那样的联系,但不经思索就不易发现。我们平时写作文感到思路闭塞,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把自己所写的事物孤立起来,而看不到它与其他事物间的联系。如果善于联想,发现了这种联系,思路就自然开阔。如汪曾祺的《胡同文化》,写北京的“胡同文化”,由北京的胡同联想到胡同的取名,联想到北京人“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封闭文化,联想到反映北京人“易于满足”,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的“大白菜文化”,联想到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忍”。这些联想,无疑拓宽了思路,张扬了主旨,丰富和加深了文章的内容。如果不联想,普普通通的胡同,就不会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了。

(3)融会贯通法。融会贯通法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就一篇课文内的各个部分或一个知识的各个部分,将其串联起来理解,把握学习的内容和精神实质;二是由一篇课文或一个知识点推及其他文章、其他知识点,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由已知推及未知,由新知贯通旧知。例如,阅读《人是什么》(高中语文第五册),读到爱因斯坦论及人的社会性,任何人都是“伟大人类社会的一个成员”,个人应当回报社会,贡献社会。再联系《人生境界》(高中语文第五册)一文所讲的道理:“了解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显而易见,爱因斯坦,不正是冯友兰先生所说的道德境界中的人吗?唯有这种道德境界的人,才能将人生的意义看作不断地工作,把贡献社会当作最快乐的事。通过这样的思辩,达到融会贯通,认识就更进一步了,就能在更大范围里融会贯通,从而比较全面透彻地理解课文,达到新的境界。

5.勤于课外阅读的习惯

学习语文必须充分重视课外的延伸,即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一个人一旦拥有阅读的习惯,就会促使他博览群书;博览群书使他能将前人的经验、知识融化和创新,变为自己的聪明才智。中学生不读课外书,只将课内的书抱住,阅读面太窄,就会孤陋寡闻,语文素养肯定难以提高。那么,课外书籍林林总总,品种不一,内容各异,怎样阅读才有利于语文素养的提高呢?

(1)多读已有定评的文学名著。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都可涉猎,特别注意多读一些当代的好作品,如鲁迅、茅盾、巴金、老舍的作品。先秦散文、汉赋、明清小说都可浏览。至于外国名著,也有很大的借鉴作用。通过多读,熟悉名篇佳作的精思妙笔,获得丰富的词汇和精湛的写作技巧,这样,自己写起文章来,优美的笔调、巧妙的构思慢慢地就会不召自来。

(2)多读古典诗词。多读古典诗词,不仅能帮助我们陶冶情操,修心养性,而且能提高我们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同时,语言的形式美在诗歌里表现得最为集中、突出。经常读点诗歌,体会它的节奏和韵律,对于增强作文语言的生动性大有裨益;另外,若在作文里恰当地引用、化用,则必定会为文章增色。

(3)多读一些自然科学的书。鲁迅曾告诫青年作者说:“专看文学书,也不好的。”作为中学生,不能只看文学书,也要看一些自然科学的书,尤其是一些科学小品文,以增加科学常识,开拓知识视野,更有效地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4)多读报刊上的时文。报刊上的时文具有现实性和时代特征,新颖观点、新鲜词汇层出不穷。经常阅读报刊上的文章,既能提高我们的思想觉悟,又能学到不少语文知识。在阅读课外读物时,要勤于手抄笔录,要手脑结合。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一定要做摘录写心得,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阅读效果。

6.勤于练笔的习惯

不断地练习写作,是有效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一环,对此必须采取正确的态度,做到多写、经常写。中国有句俗语:“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写文章也是一样,不经常练习,要想提高写作水平,是很困难的;练习多了,就会熟能生巧,得心应手。

练习写作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开始不可要求过高,首先要求认真完成教师布置的作文任务。有些同学常有这种想法:看看作文题目,想立意怎样就可以了,不需要逐字逐句去写。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只想不写终将不会写,这与纸上谈兵、画饼充饥一样,是偷懒的表现。有些同学则干脆到优秀作文选读物上抄一篇,这样做害处很大。一是不能张扬个性,因为那是别人的材料、别人的构思、别人的语言,表现的是别人的个性。二是不能写出真情实感,“借花献佛”,必多矫情。只有写自己熟悉的东西,并能用自己的感情去驾驭,才能表达出真挚的感情。我们既要克服因艰难费力而不乐于写的思想,又要克服那种怕写得不好而懈其心、懒于作文的思想。只要肯下功夫,勤学多练,坚持不懈,就有可能练就得心应手的“神笔”。

其次要养成勤写日记、随笔的习惯。郭沫若说:“一个人如能有写日记的习惯,对于自己有无限的好处,倒不仅只有益于创作。但要作为一个作家而不写日记,那是极不应该的事。”日记、随笔是练笔、积累材料的好办法,因此,我们要养成勤写日记、随笔的好习惯。

7.快而清的书写习惯

有些同学书写速度很慢,字字都一横一竖分解着写,结果字虽写得很清楚,却赶不上老师讲课的速度,记不下应记的内容;考试时往往来不及做完试卷。有的同学是另一个极端,书写速度很快,字却很潦草糊涂,恐怕连自己都认不清楚。书写糊涂、不整齐,必会影响平时的学习情趣,考试时也会影响成绩。因此,有一手既快又清楚的书写功夫对学好语文是十分必要的,学生应努力养成既快又清楚的书写习惯。

8.勤于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读书学习要学会使用工具,这包括传统的工具书和现代的网络。读书、学习要养成勤查字典、词典等工具书的习惯。工具书的种类很多,除了字典、辞典外,还包括文献资料、索引等供考查使用的图书。最常用的工具书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唐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等。工具书不仅是最好的老师,可以随时解答碰到的疑难问题,而且也可以作一般阅读材料来读。高中生最好备有《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这两本工具书。当然,只依靠传统的工具书并不能快速的解决学习中所遇到的障碍。因为纸质书籍的查阅要比通过互联网查询慢。但在使用网络查询时,要注意多查阅几个版本,还要仔细辨别网络信息的真伪。所以,在这里我们提倡将工具书和网络结合使用,以便快而准地解决疑难问题。

新版初一语文课本有哪些不同 篇9

旧版变新版,黑白变彩色

新版第一单元(左)和旧版第一单元(右),彩色和黑白对比

乍一看,新版比旧版胖了一圈,有A4纸大小,而且还从黑白变成了彩色。旧版语文课本除封面和封底外,课本内全是白纸黑字;而新版则是全书彩印!

另外,新版课本的空白处也增多了,学生做笔记更加方便了!课前、课中、课后;眉批、旁批、行批 通通不是问题~

旧版变新版,课文变少了

新版教材目录一览

这是七年级上册的课文篇目,其中红色字体是新增的篇目。

新版课本只有24篇课文,比旧版减少了6篇。像刘湛秋的《雨的四季》、诸葛亮的《诫子书》、康拉德•劳伦兹的《动物笑谈》等等,都是以前教材中没有的,而像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蒲松龄的《狼》等,则是从原来的七年级下册中调整过来的。

老师认为:

新教材仍然采用文选式,但是选文更侧重于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新教材仍然采用主题组元,如第一单元是“四季美景”、第二单元是“至爱亲情”等,但主题编排更集中合理;

新教材还特意将每个单元课文,分为“教读”和“自读”和“课外阅读”三种课型,将课外阅读纳入课程的有效组成部分,沟通课内外阅读,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旧版变新版,预习很重要

课文《春》的“预习”部分

这是一个非常明确的引导,告诉学生预习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

以往,老师在布置作业时,会安排一些预习任务,学生有时候会敷衍一下,应付了事。现在不同了,预习这个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教材中名正言顺、大张旗鼓地亮相了,预计会对学生有触动。

此外,每篇课文前的预习,文字内容不多,但相当凝练,启发学生该如何有效预习,属于阅读方法的指导,非常有用。

在语言知识方面,从词义、词汇、词类、短语等方面入手,循序渐进地给学生以指导;

在修辞方面,七年级上册重点分门别类地讲解了比喻、比拟、排比等相关知识;

在文学常识和文化知识方面,也有一定的涉猎。这与旧版相比,显得更贴近实际,也更实用。

旧版变新版,田字格现身

课文《春》的“读读写写”部分

小学阶段,“识字与写字”部分中,汉字的书写是放在田字格中的,进入初中后,“识字与写字”部分向来是没有田字格的。版的人教社初中语文新教材,却在“识字与写字”部分增设了田字格。

这个变化释放的信号,是现在越来越重视学生书写的规范性,也透露出教材编写者更加重视汉字书写在学生心智培养中的作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版)》第四学段(7~9年级)对于“识字与写字”有这样的要求:

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

语文老师们总结说,写好汉字的关键有两个,一是笔画,二是结构。

新教材对于汉字书写的重视是一脉相承的,小学语文新课本开始重视笔顺,而笔画是为结构服务的,结构比笔画更难把握,结构是汉字书写的重点和难点,田字格的使用,为学生提供了安排笔画、处理结构关系的标准,能提高练字的效率。

总而言之,新版初中语文教材释放出 这些信号:

学语文,做笔记、写批注很重要

要重视课外阅读

预习和复习一样重要

书写同样很重要,有空多练字

初一学好语文有哪些技巧

1.首先想要学好语文,要做到:多复习,抓紧时间,认真仔细,持之以恒!

2.复习语文要有计划!

比如说,我今天计划要看完多少多少课,但目标不能定的太高,还要记得去完成预定的计划。如果提前完成预定计划,但也不要心急,应该再多看一遍你看过的课文,或者拿一些练习题来巩固(当然,做完了练习题也要多看一两遍才能记得牢!只有平时养成良好习惯,才能在学习上有大收获,否则就多走了比别人还要长的弯路!)

3.在复习的时候要认真,才能达到较高的效率!

复习的时候,遇到不懂的地方,就用铅笔做上记号,找时间问问老师或同学(上课或自习课最好别去问同学!因为可能影响到别人的学习,而且课堂上一般纪律比较好,在这段时间学习也是很好的,不要浪费时间哦~~~);

有些记不住的地方可以用一张纸抄下来,放在口袋里,想看就看,想记就记(几上个三五十遍,就不信记不住它)!

早晚读也不要浪费时间,念出来总比不出声地记好多了!一般我早晚读都是用来念生字、文言文及其翻译(两者结合着一起背,虽然文言文不易学,但 勤能补拙 呀!)、古诗词、课文小字处一些重要的 词语注释 。

4.上课时,老师的讲课是最关键的,老师一般都能抓住重点来教大家复习(教了这么多年当然比较有经验拉),做好笔记(尤其是你不懂的地方更要认真听)

初一思想政治学习方法有哪些 篇10

注重课堂效率

政治上课很重要。课堂上认真听讲40分钟,比课外努力两个小时的效果还好。逼自己把老师讲的东西当成故事来听,会有趣、轻松很多。

课后没事干时偶尔翻翻课本,抽点时间理清一下知识的逻辑关系,对记忆有很大帮助。如果有时间,还可以找点课外书来看。不一定要和政治有关,随便什么有关社会、科学的都行,甚至某些小说、野史亦可。多看点书,答题时虽然用不到这些东西,但会带来很多灵感。

合理运用题海战术

多做题。对选择题搞题海战术,形成条件反射,考前重点看自己曾经做错过的题目。对于解答题,要多看,从标准答案中学习一些答题技巧。注意选择一些解答详细,最好有分析思路的参考书。参考书贵精不贵多。

多关注时事政治

偶尔看看报纸、新闻,或从其它方面了解一些社会上最近发生的事情,有助于开放性题的解答。答开卷部分时,能写多少写多少。因为少写扣分,多写不扣。

阅读材料时注意看清楚题目,不仅要理解文章,把握好答题的大概方向,还需弄清楚材料的每个细节,根据一些关键字答题。同时注意组织好语言,不仅要让改卷老师看得懂,还要让老师看得舒服。

初中政治学习习惯

1.听课习惯:听、读、想、记、讲

2.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

3.科学的训练习惯

4.归纳总结,构建知识树的习惯

5.制定学习计划的习惯

6.积累课外知识的习惯

上一篇:文明创建、美丽株洲作文下一篇:十一国庆节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