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食和月食教学案例

2024-05-24

日食和月食教学案例(共7篇)

日食和月食教学案例 篇1

《日食和月食》一课分为两个教学环节,一:认识日食,二:学生自行介绍月食。

在上课之前,本人对本课的教学是没有没有多少信心的,原因在于,经过了09年7月的一次日全食,学生对什么是日食已有了大致的了解,几乎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说说什么叫日食或日食的形成原因,那么,这一课,我该教给学生什么呢?

果然,在授课开始之后,学生如同我所预料到的那样,上课5分钟之后,经过几位同学的相互补充,本人发现,我在课堂上所能做的就是完善学生对日食的准确描述,那么剩下的时间在课堂上该做什么?

这时,又有学生起来介绍日食的种类,日食分为日全食、日偏食、日环食,而课本上的图片只反映出了日全食和日偏食,并没有反应出日环食,那么日环食是什么情况下出现的呢?我把这个问题交给学生,而学生对这个问题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通过猜测他们知道这是由于月球太小,遮挡不住太阳造成的,可是为什么有时可以遮挡住太阳,有时又遮挡不住太阳呢?本人再次引导,让学生想到了轨道运行中的近日点、远日点以及近地点、远地点,这是否是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

授课到这一步,后面的思路已完全打开,月食有月环食吗?为什么没有月环食呢?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同样可以成为学生的一个思考点。

虽然在课前,学生已经了解了大致的知识点,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完全可以以教材为基础,加大或加深知识点,让学生更充分的学习相关知识。

日食和月食教学案例 篇2

发生月食的时候我们可以观察到什么?按照教学设计,我向全班学生提出了这个问题。在听取了几位学生的回答之后,我准备加以总结。这时,小H高高地举起手来,急切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发生月食的时候,如果站在月球上的话,我们也可以看到‘地食’!”这句话使得教室一下子炸开了锅,学生们议论纷纷,我也陷入深深的思考之中。这句话到底是对还是错?虽然我对这个单元的知识点比较熟悉,而且平时对天文现象也很有兴趣,但是现在突然冒出“地食”这么一个新名词,而且又强调观测者站在月球上观测这个前提。说实话,我也一下子不能肯定小H的说法是否有科学根据。我只能实话实说:“小H的观点老师也没有思考过,希望同学们下课后一起思考他的想法是否正确,在下节课时继续讨论。”

我把“地食”这个名词带到了教研组,教研组里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真难以想象引发这场讨论的源头竟是一名五年级的学生,也只有孩子能有这样超越成年人的想象力和思维。无论“地食”这种现象是否真的能观察到,我们都被学生的这种创新精神所震撼!

日食和月食 篇3

但是,因为人们处于地球上的位置不同或月球同地球之间的距离不同,人们看到的日食与月食的情况便有所不同.例如日食就有全食、环食、全环食以及偏食等情况.月球也有全食和偏食之分.

发生日食时,月球挡住了太阳,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便可以看到月球的影子,若此时有人正处在月球本影扫过的地方,那他就会完全看不见太阳,这种现象被称为日全食;若有人站在月球半影扫过的地方,那他会看到太阳被月球遮住了一部分,这种现象被称为日偏食;当月球距离人们特别远时,月球的影子便难以到达地面,将出现日环食;在一次日食过程中,因为月球到观测点的距离的变化,有些地方可以看到日全食,有些地方可以看到日环食,这便是全环食.

发生月食时,若地球的本影挡住了太阳的一部分光线,人们便只能见到月球的一部分,这种现象被称为月偏食;若地球的本影完全遮挡了太阳光线,人们便看不到月亮,这种现象被称为月全食.

《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 篇4

一、本单元所属单元教学内容概述,本课时在单元中的位置:

《日食和月食》是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4课的学习内容,这两种现象对同学有极大的吸引力,都涉了同学在本单元要建立起的有关宇宙的基本概念,即天体是运动着的,为以后上初中学习物理做了铺垫。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是地球、太阳、月球三者之间的相对运动形成的,主要是培养同学们从现象到实质的逻辑推理能力。教育学生探索宇宙的奥秘,破除密性观念,用科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

二、学情分析:

学生平时没有注意过日食、月食的形成过程,对本节知识比较陌生,难于理解。在学习中让学生结合看视屏、模拟演示、三球仪演示、模拟画面,层次由浅入深,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采用了类比推理能力,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了日食的形成过程,而教材对月食局部的光学传达原理进行了淡化处置,突出了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同时也没有强调用文字表述月食的形成过程,而是让同学通过模拟实验和类比推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月食的成因。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自主探究科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2、对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

3、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科学研究方案的重要性。

2、能够大胆地想象,表达自己的想法。

3、意识到模拟实验与推测和客观真实是有一定差距的。

4、意识到天文现象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日食和月食是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教学难点】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五、教学准备:

有关日食和月食信息的图片、照片、课件、视频资料、书籍等;三球仪、乒乓球、玻璃球、手电筒、观察记录单;要求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日食和月食的信息及有关资料。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件引入:

记得2009年7月22日,在天空中发生了一个特殊有趣的现象——明亮的天空突然变得昏暗了,透过墨色玻璃看,发现太阳右上角的光被一星体遮住了,太阳出现了一个弧形的小缺口,渐渐地,缺口越来越大,太阳像一轮弦月挂在天空中…(播放视屏)师: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个现象就是日食。你觉得有趣吗? 生:非常有趣……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它的成因,好吗?(板书:日食和月食)

(二)、探究新知:日食的成因 1.质疑问难阶段

关于“日食”,你知道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学生此时可能会问:什么叫日食,日食是怎么形成的?

2、探究日食的形成

(1)学生看了课件短片后提出了一些问题:

生1:太阳被一个物体挡住了,挡住太阳的物体是什么?

生2:挡住他的物体看上去和太阳差不多大。

生3:挡住它的物体是圆形的。

生4:挡住他的物体是运动着的。

……

师:说明大家观察得很仔细,根据日食发生的几个特点,我们可以做出什么推测?我们能否设计一个模拟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推测。学生四人一组进行模拟演示,学生1:我用手电筒代表太阳。(学生手持手电筒原地不动)学生2:我用玻璃球代表月亮。学生3:我用乒乓球代表地球。

玻璃球围绕乒乓球转动一周,表示月球围绕地球转动一周。

学生4:我看到“地球”上有月球的影子,还看到“月球”上有“地球”的影子。图形展示:出示日食图,结合书上的图,同桌研究、讨论:

3.演示“三球仪”,引导学生小结:(1)什么叫日食?

(2)日食究竟是怎样形成的?

4、解决问题阶段:日食的成因: 用自己的话说说日食怎样形成的?

(1)太阳被遮挡的部分边缘是弧形的,说明挡光的天体是圆的。

(2)在日食过程中,有时太阳的整个球面都被挡住了,成为黑色,这说明挡光的天体,从地球上看与太阳一般大小。

(3)太阳被遮挡的部分从西边开始,向东边移动,说明这个天体是自西向东运动的,综合以上分析,可能是月球挡住了太阳的光辉。

当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在地球上处于影子中的人,只能看到太阳的一部分或全部看不到,于是就发生了日食。

2、看书上日食成因示意图,阅读课本54页日食的成因。

3、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简图,让学生讲解日食的成因。

4、交流:你们从图中还有什么发现?

(1)、发生日食时,不是地球上所有的人都能同时看到,只有处在月球影子里的人才能看到日食。

(2)、根据自己对日食成因的分析,推断日食总是发生在农历初一(朔)。

注意看: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 过渡语:那么月食又是怎么发生的呢?

(三)、自主探究:月食的成因

大家都听过我国有天狗吃月亮的传说吧。在印度,某些部落认为月食是一条龙吞食了月球,幸运的是有一个英雄砍掉了龙的头,所以月亮很快就重现了。学生自主探究月食的形成:

(1)月食发生在农历的什么时候?这时地球、太阳和月亮的位置是怎样的?(2)月食时,月亮的哪一边先出现阴影?为什么?(3)月食是怎样形成的? 什么是月食?

1、谈话:请同学们推测一下月食发生的原因。月食发生时,三个天体的位置又是如何的呢?

2、学生思考推测。

(预设:在月球运动过程中,如果太阳、月球、地球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地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月球的光,这时地球上的人们就会观察到月食现象。)

3、用模拟实验加以证实。【四人一组做模拟演示,1人观察,其他三人分别拿手电筒(太阳)、乒乓球(地球)和玻璃球(月球)】

4、你能将月食发生的示意图画出来吗?(学生尝试画出月食成因示意图。)

5、结合三球仪进行演示

6、根据示意图说说月食的成因。

看书第54页,(分组讨论后并将月食的形成写在书上的横线上)

7、讨论:月食发生在农历的什么时候? 【月食总是发生在农历十五(望)】

(四)、总结拓展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比如对模拟实验有何认识?

2、思考:为什么有日环食现象而没有月环食现象?

(月食发生时,月球运行进地球的阴影中。由于地球在月球轨道处的投影总比月球大,所以月环食的情况是不会发生的。)

介绍日食的种类。(看几幅图片帮助理解)

(五)巩固练习,布置作业

1、日食的形成

当(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在地球上处于影子中的人,只能看到(太阳)的一部分或全部看不到,于是就发生了(日食)。日食有(日全食、日偏食、日环食)

2、月食的形成

当(地球)运动到(太阳和月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地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月球)的光,在地球上处于影子中的人,就看不到(月球),于是就发生了(月食)。

七、教学评价设计:

本节课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大部分学生没有注意观察这一自然现象,感觉有趣。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是地球、太阳、月球三者之间的相对运动形成的,主要是培养同学们从现象到实质的逻辑推理能力。教育学生探索宇宙的奥秘,破除密性观念,用科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对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让学生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科学研究方案的重要性。能够大胆地想象,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学过程分五步进行:课件引入、探究新知日食的成因、自主探究月食的成因、总结拓展、巩固练习布置作业。教学环节衔接自然,环环相扣。

本节课先让学生观察视屏———日食发生的过程,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让学生由感官认识进一步上升为理性认识,为课堂增添了气氛。在学习中让学生结合看视屏、模拟演示、三球仪演示、模拟画面,层次由浅入深,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采用了类比推理能力,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了日食的形成过程,而教材对月食局部的光学传达原理进行了淡化处置,突出了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同时也没有强调用文字表述月食的形成过程,而是让同学通过模拟实验和类比推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月食的成因。

从本课的教学情况来看,令人欣喜的是——从“日食的形成”到“月食的产生”,全部由学生推测而得,并且有的学生通过观看视屏、自身经历模拟演示、“三球仪”的演示,把日食的形成过程叙述得条理清楚。教学中采用了分组合作的形式,分共明确,保证了合作的实效性,教学效果很好。

八、设计特色简述:

设计层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感官认识到理性认识,层层递进,设计程序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教学中先让学生观察、再让然学生亲身体验,然后通过三球仪演示,最后进行总结归纳。教学设计衔接自然,层次清楚。教学中采用了类比推理能力,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了日食的形成过程,而教材对月食局部的光学传达原理进行了淡化处置,突出了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同时也没有强调用文字表述月食的形成过程,而是让同学通过模拟实验和类比推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月食的成因。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板书设计简单明了,图文并茂,既填补了多媒体的不足,又形象的展示了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巧妙地展示了知识的重难点。学生记录单加深了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巩固。

九、板书设计

4、日食和月食

日食(农历初一)——月球居于地球和太阳之间,三者在一条直线上

日食有(日全食、日偏食、日环食)

月食(农历十五)——地球居于月球和太阳之间,三者在一条直线上

月食发生时,月球运行进地球的阴影中。由于地球在月球轨道处的投影总比月球大,所以月环食的情况是不会发生的。

学生记录单设计: 日食的形成

当(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在地球上处于影子中的人,只能看到(太阳)的一部分或全部看不到,于是就发生了(日食)。月食的形成

《日食和月食》教案 篇5

1、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2、对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

3、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4、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科学研究方案的重要性。

5、能够大胆地想象,表达自己的想法。

6、意识到模拟实验与推测和客观真实是有一定差距的。

7、意识到天文现象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

【教学重点】日食和月食是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教学难点】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教学准备】

有关日食和月食信息的图片、照片、课件、录像资料、书籍等;乒乓球、玻璃球、手电筒、观察记录表;要求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日食和月食的信息。【教学过程】

一、认识日食发生的过程及特点。

1、设疑激趣: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月相变化,知道月球的圆缺变化是在一个月内发生的,可是有时在一个晚上就能看到月球圆缺变化的全过程,你们看过吗?这叫什么现象?(板书“月食”)

太阳是否有时也会有圆缺现象?(出示日食发生过程的图片)这叫什么现象?(板书“日食”)

你们听说过日食和月食吗?关于日食和月食你有什么问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日食和月食》。

(完成课题板书)

2、讲述:我们先来研究日食发生的过程及特点。

3、(播放日食发生的过程录像)讨论并交流:日食发生过程有什么特点?从这些特点中你有何推想?

4、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整理并适时补充日食发生过程的一些其他事实性资料。

5、小结日食发生过程中的一些特点:(1)太阳被一个物体挡住了;(2)挡光的物体是圆形或球形的;(3)挡光的物体是运动着的;(4)挡光的物体看上去和太阳差不多大;(4)地球、挡光物体和太阳差不多在一条直线上。

6、提出问题:根据日食的特点,你认为日食可能是怎么形成的?(分析过程预设:(1)太阳被遮挡的部分边缘是弧形的,说明挡光的天体是圆的。(2)在日食过程中,有时太阳的整个球面都被挡住了,成为黑色,这说明挡光的天体,从地球上看与太阳一般大小(3)太阳被遮挡的部分从西边开始,向东边移动,说明这个天体是自西向东运动的,综合以上分析,可能是月球挡住了太阳的光辉。)

二、日食成因的模拟实验。

1、刚才有同学认为是月球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光造成了日食。怎样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来证实我们的推测?

2、分小组设计模拟实验的计划,设计时注意:(1)用什么实验材料来做这样一个模拟实验?(2)如何做实验 ?

(3)在实验中估计会出现哪些现象?

(4)观察到的哪些现象能说明日食发生了?

3、学生分小组进行模拟实验:一生用手电筒代表太阳,一生手持乒乓球代表地球,一生手持玻璃球当月球自西向东运动,用玻璃球绕乒乓球转动一周表示月球绕地球一周,看看在什么情况下看不见太阳。

(模拟实验要注意:所用的挡光物体要比被挡光物体小;挡光物体是运动的;挡光物体是圆形或球形的。这一过程中,并不一定就会发生日食。只有玻璃球转到电筒光和乒乓球之间,三者在一条直线上,并且三者之间的距离合适时,保证玻璃球的影子落在乒乓球上时,才会发生“日食”现象。)

4、交流:(1)模拟实验是如何做的?(2)哪些现象可以说明发生了日食?(3)这时太阳、月球、地球各处于何种位置?(4)在什么情况下不会发生日食?

三、日食的成因。

1、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日食的形成原因。(当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在地球上处于影子中的人,只能看到太阳的一部分或全部看不到,于是就发生了日食。)

2、出示日食成因示意图,阅读课本54页日食的成因。

3、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简图,让学生讲解日食的成因。

4、交流:你们从图中还有什么发现?

(1、发生日食时,不是地球上所有的人都能同时看到,只有处在月球影子里的人才能看到日食。

2、根据自己对日食成因的分析,推断日食总是发生在农历初一(朔)。)

5、过渡:那么月食又是怎么发生的呢?

(我国有天狗吃月亮的传说。在印度,某些部落认为月食是一条龙吞食了月球,幸运的是有一个英雄砍掉了龙的头,所以月亮很快就重现了。)

四、月食的成因。

1、谈话:请同学们推测一下月食发生的原因。月食发生时,三个天体的位置又是如何的呢?

2、学生思考推测。

(预设:在月球运动过程中,如果太阳、月球、地球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地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月球的光,这时地球上的人们就会观察到月食现象。)

3、用模拟实验加以证实。

4、你能将月食发生的示意图画出来吗?(学生尝试画出月食成因示意图。)

5、根据示意图说说月食的成因。

6、讨论:月食发生在农历的什么时候?(月食总是发生在农历十五(望))

六、总结拓展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比如对模拟实验有何认识?

2、思考:为什么有日环食现象而没有月环食现象?

(月食发生时,月球运行进地球的阴影中。由于地球在月球轨道处的投影总比月球大,所以月环食的情况是不会发生的。)板书设计:

日食和月食教学案例 篇6

教材分析:

《日食和月食》一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月相成因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课的知识目标是指导学生认识日食和月食的成因,能力目标是要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科学思想教育目标是要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相信科学不迷信的态度。本课是培养学生自行探究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的.典型课例,探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是有层次的,探究日食的成因是重点,探究月食的成因要充分体现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解决新问题。在探究日食的成因中根据事实材料推测分析是谁挡住了太阳光是难点。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收集有关日食和月食的文字、图片或声像资料。

2.月相形成的实验材料。

3.CAI课件

①日食和月食发生时的情境动画。

②日食和月食发生时三球位置示意图。

教学过程:

一、组织学生交流收集到的资料,提出问题。

1.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日食和月食的文字、图片资料,初步谈谈对日食和月食形成的认识。

2.分小组汇报交流情况。

3.教师小结:同学们能收集到这些有价值的资料,为学好本课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刚才有同学谈到据老人们说日食和月食是天狗在吃太阳或月亮,每到这时,人们都要拿出锅碗瓢盆来敲敲打打,好赶走天狗,真有天狗吃日、天狗吃月这回事吗?当然没有,我们就用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来研究这是怎么一回事吧!

4.板书课题。

二、指导认识日食的成因及种类。

1.教师课件演示日食发生的动画,学生观察。

2.教师发给每一组一张日食发生时的一组照片图及我国历史上曾发生过日食的时间记录表。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日食发生时都有哪些现象和规律。

3.学生分小组汇报,教师逐条板书。

4.教师根据以上学生汇报,组织学生讨论:是什么挡住了太阳的光?你的理由是什么?

5.学生汇报,教师形成如下板书

现象:分析

①呈弧形渐缺→是球体

②自西向东渐缺→自西向东运动

③有时整个太阳被挡住→从地球上看,两球大小差不多

④发生在农历初一→三球在同一直线上。

6.学生实验证明以上分析是否正确。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太阳,学生手持乒乓球当月球自西向东运动,把学生头部当地球,看看在怎样情况下看不见太阳。要求学生实验后画出太阳、地球、月亮三者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7.教师组织学生汇报实验情况,并抽查学生所画示意图。

8.教师课件演示日食成因示意图,学生想象日食形成过程并把研究结果写下来(小组相互交流完善)。

9.学生利用教材认识日食的种类。

三、研究月食的成因。

1.谈话:刚才我们已经研究了日食的形成原因,月食的形成原因又是怎样的呢?老师想让同学们首先自主研究,然后通过相互讨论交流进行合作研究。

①月食发生在农历的什么时候?这时候地球、太阳和月球的位置是怎样的?

②月食时,月亮的哪一边先出现阴影?为什么?

③月食是怎样形成的?

2.教师组织学生根据以上问题讨论交流。

四、教师小结

《看月食》教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5个,积累本课7个词语。理解“镰刀、半信半疑”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第5节。积累“像……像……像……”的比喻句。

3、能根据“月食成因示意图”,介绍一下月食现象。

4、初步认识月食形成的原因,激发并培养学生探究生活中的科学知识的兴趣。

重点难点:

1、根据“月食成因示意图”,介绍一下月食现象。

2、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描写月食发生、结束时的语句。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天空中的月亮时而圆,时而弯,这种现象同学们经常会看到。但有一种自然现象大家很难见到,就是有时又大又圆的月亮突然慢慢地看不到了,一会儿又会慢慢地复原,这种有趣的自然现象叫“月食”。你们想知道月食是怎么回事吗?今天,我们就学习《看月食》这篇课文。

2、板书课题:36看月食

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并想想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2、重点自学两个多音字:没、转

3、交流讨论。

(1)小组讨论出示的问题

(2)大组交流

4、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什么是月食?

月食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月食发生时月亮是如何变化的.?

三、研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第1、6小节,同桌互相交流一下,在奶奶和表弟眼里的月食各是什么?

2、交流讨论。

(1)男、女生分别读这两句话。思考:你认为谁的意见是对的?为什么?

(2)交流。

学习:锣、棍

(预设:表弟的意见是对的。奶奶的意见带有迷信思想。表弟的话才有科学道理。)

(3)分别读奶奶和表弟说的话。

上一篇:中创公司实习心得体会下一篇:穿越火线武器介绍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