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枷锁语录

2024-05-28

人生的枷锁语录(精选5篇)

人生的枷锁语录 篇1

1. 我知道我将会不得不让自己对如此度过的一生感到心酸的悔恨,但是我否认这悔恨同我自己有什么关系。我现在,身体虚弱,老态龙钟,贫病交加,行将就木,可是还紧紧地把灵魂抓在我手里,我没什么好悔恨的。

2. 他不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上,非得越过一大片干旱贫瘠、地形险恶的荒野,才能跨入活生生的现实世界。所谓“青春多幸福”的说法,不过是一种幻觉,是青春已逝的人们的一种幻觉

3. 他全部生活曾经是亦步亦趋地跟在别人的理想后面,那是他们用语言和书本灌输给他的思想,而绝非是他自己心里的愿望。过去左右着他生活道路的那些他认为是应该做的,而不是他全心全意希望去做的事情。现在他不耐烦地把这所有一切都抛弃了。……也许对幸福的俯首就是自认失败,但是,这种失败比许多次胜利都要强。

4. 他对生活感到不耐烦,因为他发现自己不能说出他内心那种模糊的冲动所暗示的东西。他的智力不适于表现他的精神。

5. 生活中就有这样的事:你接连数月每天都碰到一个人,于是你同他的关系便十分亲密起来,你当时甚至会想没有了这个人还不知怎么生活呢。随后两人分离了,但一切仍按先前的格局进行着。你原先认为一刻也离不开的伙伴,此时却变得可有可无,日复一日,久而久之,你甚至连想都不想他了。

6. 在我看来,一个人仿佛是一个包得紧紧的蓓蕾。一个人所读的书或所做的事,在大多数情况下,对他毫无作用。然而,有些事情对一个人来说确实具有一种特殊意义,这些具有特殊意义的事情使得蓓蕾绽开一片花瓣,花瓣一片片接连开放,最后便开成一朵鲜花。

7. 他觉得有一种难以忍受的孤独。他几乎后悔,悔恨这两年来所遭受的捉襟见肘的贫困生活,因为那些绝望的挣扎不过使他勉强填饱肚子,生活的痛苦使他变得麻木不仁了。“你必得汗流浃背才能糊口”,这并不是对人类的一个诅咒,而是使人安于生活的止痛香膏。

人生的枷锁语录 篇2

单的方式粘到枯藤上等。故而, 表层结构中的道德信念在贝尔曼形象面前无法解释, 文本叙事呈现结构与逻辑上的矛盾与分裂。那么, 文本叙事中结构反讽的意图到底是什么呢?透过叙述者的叙事铺垫, 我们大致可以捕捉到作者关于理想艺术家或者说艺术精神的意见。不论是在艺术区中艺术元素与艺术氛围的叙述中, 还是在对医生不理解艺术家的精神世界和生存法则的喜剧嘲讽中;无论是在对贝尔曼数十年蛰居艺术区的失意者形象的悲悯中, 还是在对贝尔曼为琼珊之生而宁愿以画赴死的崇敬中;无论是在对贝尔曼貌似讥讽实则怜惜琼珊的勾勒中, 还是在对贝尔曼张扬以生的叙事停顿与低调而死的错时追述中, 我们都深切感受到叙述者对于贝尔曼为艺术而生的艺术精神的崇敬, 他的温情是艺术家的温情, 他的死是艺术家的死。这才是作者在这部作品中所想表达的真正含义。

《最后的常春藤叶》通过叙事反讽所蕴藏的“为艺术而生”的主题指向, 使我们对作者关于艺术家的思考有了更深层的认识与理解。苏艾是一个将艺术作为改变生存处境之道的艺术家, 她对琼珊的艺术思维不理解而视为荒唐, 但愿意用艺术换取维持生计使琼珊脱离险境, 她是一个道德上的好人, 却不具备一个好艺术家的基本素养。她的所为是任何一个不具备艺术技能的好人皆可为的。琼珊是一个在生命受到威胁时悲观绝望的艺术家, 但她仍保持着艺术家的思维。而贝尔曼则是一个为艺术而生的艺术家。他有远大抱负和宏伟追求, 四十年来从未改变;即便二十五年来并无佳作, 甚至以类似苏是痛苦。一切欲求皆出于需要, 也就是出于缺乏, 所以也就是出于痛苦。这一欲求一经满足也就完了;可是一方面有一个愿望得到满足, 另一方面至少就有十个愿望得不到满足。在他悲观的人生哲学中, 对女性的观点也是悲观的, 女人在其眼中毫无美感可言。她们对艺术没有任何天赋, 只是为了种族的繁殖而生存。在他看来, 人们眼中神圣的爱情, 不管所呈现的外观是如何的神圣、灵妙, 实则, 它的根柢只是存在性本能之中, 那是经过公认的, 带有特殊使命的性本能。

在菲利普的人生中, 他先后遇到了五位女性, 这些女性中有人爱他, 而有人被他所爱。然而, 这五位女性最终的命运都是悲剧。菲利普第一个遇到的是威尔金森小姐, 对于菲利普来说, 这位小姐无疑太老了。尽管作者并没有明确交代她的年龄, 但我们可以从作者对她外表的描述来判断出她的年龄。在他们发生关系之后, 菲利普马上就感觉到她很令人反感:“这样的事是非常滑稽的。她又老又平庸, 他对她的幻象马上展现在他面前, 她满脸皱纹, 憔悴又化了妆的脸, 穿着与她的地位和年龄都不相称的

艾的方式谋生, 但他始终不曾放弃作为艺术家的追求。贝尔曼喜欢琼珊是因为琼珊有艺术家思维, 他能读出琼珊将生存希望寄托于叶子中的艺术家思维。他冒着凄风苦雨画上叶子, 明知是要死的, 但是他以艺术家的尊严和艺术家的温情来唤醒琼珊, 既是希望年轻艺术家能明“为艺术而生”之道, 又是表明自己为艺术而死的价值, 他是为艺术而死。可以这么说, 三位艺术家当中真正配称艺术家的是贝尔曼, 琼珊则是具有艺术家潜质的准艺术家, 苏艾只是有着艺术家名号的普通画匠, 医生则是完全的艺术门外汉。

欧·亨利在《最后的常春藤叶》中注重叙事反讽的运用, 以及创作贝尔曼形象时着力的种种文化隐喻, 都足以说明作者对为艺术而生的艺术精神的崇敬, 对贝尔曼式的理想艺术家的敬重, 这是文本的真正叙事意图。

参考文献:

[1]D.C.米克著.颜锒渊译.反讽[M].台北: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1982, 1.

[2]贾越.反讽艺术的美学特征[J].浙江社会科学,

[3]李建军.论小说中的反讽修辞[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1, 5.

[4][荷]米克·巴尔著.谭君强译.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4.

[5]杨钧.试论小说中反讽的四种类型[J].学术交流,

连衣裙。想到这些他马上打了个寒颤, 他突然觉得自己再也不想跟她见哪怕一次面, 也不能忍受自己竟然会有跟她接吻的想法。” (Maugham, 1991:150) 在这样的厌恶中, 他离开了她, 而且再也没有见过她。这与叔本华的性爱观不谋而合, 叔本华认为:在达到享乐之后, 任何一对恋人都可经验到一种莫名其妙的失望, 并且会惊讶着, 他们如此热衷追求的, 除性欲的满足外, 竟再也得不到什么。 (叔本华, 2003:59) 第二个是樊妮普里斯, 这是一个没有天赋的艺术学生。此人物正好体现了毛姆在看待女性的艺术天赋这件事上也与叔本华有着统一的看法:我们不能对女人期望太多, 就以美术来说吧, 在绘画的技法上, 男女同样适合, 但有史以来, 即使最卓越的女人也从未在美术方面产生任何一件真正伟大或富独创性的成就, 在其他方面, 也从未给世界留下任何具有永恒价值的贡献。 (叔本华, 2003:231) 由此可以看出, 樊妮普里斯的悲剧是必然结果。在主人公菲利普眼里, 她是个邋遢的人, 主人公并不喜欢她, 仅仅是同情她的境遇。她一厢情愿地认为菲利普喜欢她, 只要他跟别的女孩子说话, 她就嫉妒、生气。不幸的是, 她根本没有成为画家的天赋, 她由于固执, 最后自杀了。直到她死了菲利普才真正理解她所有的行为。最终樊妮普里斯没有从菲利普身上找到幸福。第三个是米尔德丽德。这是让菲利普迷恋的女人, 他爱她爱到甘愿为她做出任何牺牲, 也总是会在她需要时给予帮助。但米尔德丽德一点也不爱他, 她戏弄他、欺骗他、利用他。需要他时, 甜言蜜语、百般温柔;不需要时, 毫不留情、一脚踢开。在他最终了解了她也明白了这一点时, 就再也不留恋这份爱了。第四个是诺拉。诺拉是菲利普所遇到的为数不多的好女人之一。她爱菲利普, 关心他还照顾他。然而那时, 菲利普正陷于对米尔德丽德的迷恋中, 所以他并没有对诺拉纯真美好的爱情给予相应的回报。当他放弃了米尔德丽德又重新回到诺拉身边时, 诺拉已经准备嫁给另一个男人。事实上, 这是她被菲利普抛弃之后所能作的唯一选择。菲利普最后遇到的女人是莎莉, 这也是主人公最后选择的女人, 他们在小说结尾时结婚了。她给了菲利普家的感觉, 让他想跟她生活在一起, 但她并不是那个让他爱的女人。莎莉的悲剧在于她拥有婚姻, 而她的婚姻中却没有爱的影子, 有的只是主人公对家和安逸生活的渴望。因为她能给予他所需要的这一切, 所以她成为了他最终的选择。

主人公菲利普与这五位女性的联系很复杂, 菲利普与这五位女性的关系都没有善终。此外, 贯穿整篇小说的是毛姆为读者精心准备的困住菲利普的情欲的枷锁。枷锁无疑是整篇小说的主线。对于菲利普来说, 与所有女人的关系的目的就是情欲。叔本华的性爱观认为:所有的恋爱, 不管所呈现的外观是如何的神圣、灵妙, 实则, 它的根柢只是存在性本能之中, 那是经过公认的, 带有特殊使命的性本能。 (叔本华, 2003:219) 菲利普的情欲就是他的欲望, 换句话说, 欲望就是他的枷锁。而这五位女性的枷锁也来自于欲望。威尔金森小姐的枷锁源于她对菲利普的情欲, 而她与菲利普的关系就是纯粹的性关系。樊妮普里斯的枷锁是她对菲利普的情欲, 以及她对成功的渴望。诺拉的枷锁是她对菲利普深深的爱, 她爱菲利普但菲利普不爱她, 这样的爱情变成了让她痛苦的枷锁。在叔本华的人生观中有一点很重要, 就是:人生之所以会有痛苦, 是因为人们会产生无止境的欲望。一个欲望出现了, 随之而来的就是痛苦, 而当欲望实现时, 满足感带来的快乐也是短暂的, 因为随之而来的是新的欲望和欲望带来的痛苦。因为人们不可能消灭欲望, 所以人生必然就是痛苦。 (叔本华, 2003:11) 菲利普与威尔金森小姐及樊妮普里斯的关系预示了随后而来的菲利普与米尔德丽德的关系所形成的枷锁。这把枷锁让菲利普回想起曾经爱过他的三个女人, 是否自己也让她们经历了同样的痛苦, 带上了同样的枷锁。“他的思绪回到了过去, 他想知道是否威尔金森小姐和樊妮普里斯也经历了跟他一样的痛苦折磨, 他陷入了深深地自责中。” (Maugham, 1991:278) 毛姆也让格利福斯给了米尔德丽德一把同样的枷锁。尽管菲利普不能找到他自己的枷锁的原因, 但他能理解米尔德丽德的:“如果你爱他爱到无法割舍, 那我可以尽我所能地忍受你对他的这份爱。” (Maugham, 1991:367) 在失去了格利福斯之后, 米尔德丽德的枷锁变成了钱, 她的欲望也是得到更多能够让她生活下去的钱。菲利普与莎莉的关系在整部小说中是最有意义的。这段关系与他和米尔德丽德的关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特别是莎莉对他的爱, 她的欲望就是和菲利普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最终她也得偿所愿。在那时, 菲利普之所以选择跟她结婚, 其真相就是他厌倦了漫无目的的漂泊, 他需要一个家还有一份爱。“似乎所有东西都从他的指缝间溜走了, 他想要抓住比这世界上其他东西要重要的东西”。 (Maugham, 1991:606) 他需要家的温暖和妻子的爱, 但他并不打算去爱别人。尽管他们的婚姻看起来是幸福的, 但这桩婚姻所有的只是欲望, 菲利普渴望稳定而莎莉渴望有个依靠。这样的欲望注定了他们的人生将会在这些欲望中继续痛苦。

毛姆通篇运用了叔氏悲观主义理论阐述了五位女性的悲剧人生。因其有轻视妇女的观念, 毛姆在此就塑造了五位可悲的女性。可以说在她们与主人公的爱情故事中, 性爱占了很大的成分, 她们中有的是被主人公所爱, 而有的是爱上了主人公。有为了生存委身男人的, 最终流落街头, 成为街头的妓女;有为了艺术奋不顾身的, 最终没有取得任何成就, 以死收场。每一位女性最终都没有善终。她们的人生就是悲剧, 就是女性的悲剧, 她们有不同的欲望, 而欲望导致人生必定充满了痛苦。通过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观来解读毛姆的这部作品, 我所看到的是人生就是一场悲剧, 而人的生命意志是盲目的、非理性的, 人的欲求永无止境, 最终欲望不可避免地导致人生充满痛苦和不幸。

摘要:小说《人性的枷锁》是以威廉·萨默赛特·毛姆自己的生活经历为素材写就的, 作品体现了毛姆的人生观, 其中他对女性的看法尤其值得一提。作者在总结梳理威廉·萨默赛特·毛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尝试采用叔本华的人生哲学对《人性的枷锁》进行探讨, 即主要从叔氏哲学中女性观和性爱观, 以及叔氏悲观主义人生观, 对小说中的五位女性的人生经历进行解读。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 篇3

《人生的枷锁》是毛姆的代表作之一,具有明显的自传色彩。小说主人公菲利普-凯里自幼父母双亡,不幸又先天残疾,童年时代在既陌生又压抑的环境中度过,性格因此孤僻而敏感。当他步入社会之后,又经受了理想的破灭之苦和爱情的伤痛。

在备受煎熬的人生道路上,他每跨一步,都要付出艰辛的挣扎,他不知道,一个人一生必须艰苦跋涉,越过一大片贫瘠的.土地、地势险峻的原野,方能跨入现实的门槛。说青春是幸福的,这只是一种幻想,是已经失去了青春的人们的一种幻想。

在整本书里,凯里都在挣脱人生这个枷锁,无论是最开始离开伦敦皇家公学院,还是放弃练习生去巴黎学画,以及书的结局里放弃那个到处行医旅游的梦想,娶莎莉并且到小渔村做医生,他一直在改变,一直在所谓的挣脱,却发现生活本身就是枷锁。

读《人生的枷锁》心得体会 篇4

《人生的枷锁》旨在向读者指出:一个人一旦来到世上,就得经历各种各样生活的艰辛——尤其是在青年时期,就得受到种种人生的枷锁,诸如家庭、宗教,学校,杜会、爱情(包括性爱),金钱等的束缚。小说展示的是一幅充满恐怖的现实世界”的晦暗画面。画面上形形色色的人物,听凭。命运之神”的驱使,飘忽在“茫茫无尽头的黑暗深渊”之中。小说的基调是低沉的,结论是“生活没有意义,死亡无足轻重。”

菲利普·加利是个有思想、有个性的青年,患有先天残疾(跛足),性格孤僻、敏感、执拗。他自幼双亲亡故,在冷漠而陌生的环境中度过童年;进寄宿学校之后,饱受不合理的教育制度的摧残;而当他跨入社会,又在爱情上遭到残酷打击。在他坎坷的人生道路上,荆棘丛生,他每跨一步,都要经受一番痛苦的折磨,并在身心上留下难以愈合的创伤。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300字 篇5

《人生的枷锁》主人公菲利浦天生跋足,具有残疾人的某些特征,这就同方鸿渐的“无用之人”的状况十分相似。菲利普从小就缺乏亲情,这人世上最爱他的母亲在他9岁时就去世了,于是他就被送到自己那位当神父的叔父家里寄养。叔父家冷冰冰的、刻板的生活让他窒息,浓厚的宗教氛围使他的童年教育充满了恐惧与厌倦。后来他进入了学校,但寄人篱下的生活状况并没有发生改变。同时,由于他身体的残疾而被周围同学当成了嘲笑与取乐的对象,这种得不到人格尊重或者受歧视的境遇给他的童年心灵蒙上了浓厚的阴影。学校毕业后,他就开始了留学生涯或者四处漂泊的流浪汉旅程。菲利浦怀着一份美丽的希望来寻找生活的位置,飘洋过海,来到巴黎,渴望找到一个职业机会成为艺术家。然而梦想很快就像肥皂泡泡一样消失,他发现自己天资平庸,缺乏艺术创造的天赋,从而不得不承认自己是个无用之人。于是,这位精疲力尽的精神流浪汉不得不返回家乡伦敦,并进入医学院学习,此时此刻,他的唯一愿望只不过是找一份工作糊口而已。由于他对医学课程缺乏兴趣,所以他开始在学校里游游荡荡,并没有在专业方面投入太多的精力,这种状况显然是对毛姆本人在海德堡大学和医学院生活的回忆。

常言说,生活就是一连串的偶然,一个偶然的机遇往往会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菲利浦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来到餐馆里喝咖啡,从而结识了充满性感和诱惑的女招待米尔德丽德,两个人迅速坠入情网,一发不可收拾。而米德尔丽德却拥有若干个情夫,也曾经创造过相当骇人的风流韵事。于是菲利浦就不得不面对现实,去接受米尔德丽德同另一男人所生的孩子,这时候菲利浦无可奈何地陷入了爱情的枷锁,他的情绪开始低落,开始暴躁,并表现出歇斯底里的狂躁症状。他拒绝同米尔德丽德同房,对这个女人的肉体公开表示厌倦,这就大大激化了男女双方的矛盾。结果,愤怒的米尔德丽德卷走了菲利浦的财产,远走高飞,菲利浦失去了他那一笔赖以为生的资金,由于生活困窘被迫从医学院退学。这时候的菲利浦跌落到了人生的最低点,无衣无食,内忧外患,他不得不跑到一家百货商店去应聘最低贱的工作,寻求一块面包来避免饿死的厄运。在菲利浦的眼里,人生总是变幻不定的,不是人能控制命运,而是命运控制了人生,所以人生的渺小和脆弱也就成为他的基本感受,这也同方鸿渐在三阁大学的流浪心得几乎一模一样。在他的爱情漂泊终结之后,他又开始了新的人生流浪,这时候命运似乎发生了突然的转折,那位老叔父突然去世,并在遗嘱中留给了他一笔足以完成学业的资金。于是揣着这笔从天而降的资金,菲利浦跟着一名脾气暴躁的乡村医生前往各户患者家里实习。他开始抱着药箱,挂着听诊器,游走于乡村和集镇。他也似乎非常适应漂泊不定的江湖郎中生活。于是,乡村医生大受感动,并提出给他开工资,愿意让菲利浦成为自己的工作助手。然而出乎意料的是,菲利浦竟然拒绝了乡村医生的邀请,并宣布因为自己想当一个新时代的鲁滨逊,前往充满异国风情的地方去旅行。然而,捉摸不定的命运一次又一次粉碎了他旅行的愿望。后来菲利浦爱上了清纯少女莎莉,奋不顾身地与之“坠入爱河”,他权衡再三,终于放弃了旅行而接受了乡村医生的聘请,成为了一名既不快乐也不郁闷的乡村医生。

很显然,菲利浦的人生经历证实了人生不是自我欲望实现的结果,而是他们天性与环境共同作用的产物。这样一来,菲利浦的人生结论也就充斥着时代、种族、环境决定论的自然主义色彩,也浸润着叔本华式的宿命悲观主义色彩。由此可见,毛姆对人生对人性的价值阐释是建立在自然主义和叔本华悲观主义基础上,这就同钱钟书所依从的存在主义哲学表现出价值的分野。

上一篇:金鹿公务航空公司下一篇:张李初级中学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宣传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