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和不饱和溶液教案

2024-09-23

饱和不饱和溶液教案(精选12篇)

饱和不饱和溶液教案 篇1

初中化学辅导网http:///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不饱和这两组概念的区别。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突出的是要培养学生在实验基础上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2.利用实验和数据的结合,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实验的分析研究,培养学生沿着“问题—实验—分析—结论”的思路,以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的中心内容是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对从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教材一开始就提出一杯水里是否可以无止境地溶解糖或食盐这样的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带到要讨论的问题中来。接着教材分别安排了两组实验[实验7-2]、[实验7-3]和[实验7-4],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只要条件固定,物质是不会无限制地溶解在溶剂中(彼此互溶者除外)。由此为依据,通过教师的归纳和分析帮助学生建立起“饱和溶液的概念”。

京翰教育中心http://

初中化学辅导网http:/// 1.通过[实验7-2],学生应该了解:(1)要判断物质的溶解是否有限度,就必须确定“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这两个条件。(2)当这两个条件不变时,物质溶解的确都各有其限度。学生有了这两点认识之后,就能比较容易理解:当溶质溶解达到它的限度时(如果条件不变),溶液就处在一种特殊的状态即饱和状态。这时的溶液就是该状态下此溶质的饱和溶液。

如何教学生判断是否达到了溶解的限度呢?教材用“不能继续溶解而有固体剩余的时候”,这是利用可直接观察到的宏观现象作为判断溶液饱和的一个依据。但是利用“有固体剩余”来判断溶液已达饱和,又一定要以“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为前题,否则就没有意义。

[实验7-3]和[实验7-4]通过分析可以得到下列关系:对于大多数溶液来说:

(1)说明当改变饱和溶液的任何一个条件时,饱和溶液的状态都会被破坏,成为“不饱和溶液”。(2)从反面证明饱和溶液定义的叙述必须有两个前提为条件,否则就没有意义。(3)客观上向学生介绍了使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的两种可能的方法,即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至于相反过程,即由不饱和溶液转为饱和溶液,由于可能会引起物质的结晶析出,在本节暂不宜展开讨论。

2.为了消除学生把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混为一谈,教材作了一段专门叙述。

通过[实验7-5],利用刚刚建立起来的饱和与不饱和概念及其判断方法,来分辨浓溶液与稀溶液,以及它们跟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区别,是很有说服力的,教师应很好利用这段教材,或讲解或指导阅读。在讨论时一定要向学生指明,溶液的浓稀,是指一定量溶剂中溶质的相对含量不同而言,与温度是否变化无关;饱和与不饱和是指溶质是否达到了最大溶

京翰教育中心http://

初中化学辅导网http:/// 解限度,受温度和溶剂的量两个条件的制约,表述的是溶液的一种存在状态,与溶液的“浓”、“稀”无关。

教学建议

(1)边实验、边分析、过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他们积极思维,逐步建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教师演示实验并给出一些数据,引导学生分析,逐步培养学生分析思维能力和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

(1)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

(2)分析溶液“浓”“稀”跟溶液饱和与不饱和这两组概念之间的关系和区别。

难点:

利用实验和数据结合,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溶液。为了对溶液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就需要将溶液作以分类: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京翰教育中心http://

初中化学辅导网http:/// 演示[实验7-2]在10毫升水里分别加入食盐和硝酸钾固体,直至不能再溶解。

[教师活动] 提问:在实验演示过程中,溶液的温度是否改变?水的量是否改变?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目的:为学生观察实验提供了一定的方向,有利于学生分析实验结果。]

[教师活动]演示[实验7-2]:在各盛有10毫升水的试管中;分别缓慢加入氯化钠和硝酸钾固体,边加入边振荡,直到试管里有剩余固体不再溶解为止。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并回答以上提出的问题。

[结论]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教师活动]提问:在提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时,为什么一定要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呢?

[学生活动]学生动手做[实验7-3]。[实验7-4],并思考以上问题。

[目的: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活动]分析讨论并总结该实验。

[教师活动]参与讨论并答疑,引导学生总结。

[结论]

(1)只有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饱和”和“不饱和”才有意义。(2)

京翰教育中心http://

初中化学辅导网http:///(3)当温度确定、溶剂量确定时,某溶液的饱和状态表示溶质溶解的最大值。

[目的: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为下一节溶解度概念的建立做好铺垫。]

[教师活动]说明:给定条件,溶液可分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在日常生活中,为了粗略表示溶液里溶质含量的多少,溶液常常习惯被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

2.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的关系

[教师活动]演示[实验7-5]:在各盛有10毫升水的试管中,分别加入2克食盐和0.1克熟石灰,振荡、并观察现象。

<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及所列数据,试判断正误。

[目的: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投影)提供数据:

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溶解不同物质的质量:

硝酸铵:192克 碳酸钙:0.0013克 食盐:36克 氢氧化钙:0.17克

判断:(1)在同一温度下,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2)饱和溶液是浓溶液。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总结。

[结论]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不过对于同一种溶质的溶液来说,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

[教师活动]指导阅读教材第134页:如何确定某溶液是饱和溶液?

京翰教育中心http://

初中化学辅导网http:///

(四)总结、扩展

(1)溶液:在一定条件下可分为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不给定条件可分为浓溶液、稀溶液。

(2)扩展练习:试判断:

①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②在一定温度下,向硝酸钾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如果溶液质量不变,则该溶液是饱和溶液。

③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中的溶质多。

④一定温度下,溶质的质量不改变,则无法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⑤一定温度下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一定不能继续溶解硝酸钾。

⑥两种不同溶质的饱和溶液混合,依然是饱和溶液。

探究活动

1.在常温下,向装有20mL水的烧杯中加入5g氯化钠,搅拌,等氯化钠溶解后,再加5g,搅拌,观察现象。然后再加入5mL水,搅拌,观察现象。

操作

加入5g氯

京翰教育中心http://

初中化学辅导网http:/// 化钠,搅拌

再加5g氯

化钠,搅拌

再加5mL

水,搅拌

现象

结论

2.用硝酸钾代替氯化钠进行上述实验,每次加入5g。加了几次后才使烧杯中硝酸钾固体有剩余而不再继续溶解?然后加热烧杯,观察剩余固体有什么变化。再加入5g硝酸钾,搅拌,观察现象。待溶液冷却后,又有什么现象发生?

操作

现象

结论

加入5g硝酸钾,搅拌

再加5g硝酸钾,搅拌

……

京翰教育中心http://

初中化学辅导网http:/// 加热

再加5g硝酸钾,搅拌

冷却

3.把制得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贴上标签,留作以后实验用。

京翰教育中心http://

饱和不饱和溶液教案 篇2

一、通过 动 画 演 示 完 成 实 验 设 计, 通 过 自 主 实 验 探究———形成概念

从生活实例出发, 如果汤不咸, 不断地往里加盐, 引发学生思考, 激发学习兴趣。氯化钠能无限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吗? 硝酸钾呢? 如何用实验证明? 借助以课本实验为依托的动画软件, 小组同学经讨论后, 通过选择所需仪器药品, 进行实验设计并通过拖拽所需仪器药品进行实验演示。完成演示实验后, 学生找到了让在一定溶液中不能继续溶解的固体继续溶解的方法———升温和增加溶剂。然后依据自己的设计方案, 通过进行氯化钠和硝酸钾的两个溶解性实验, 感受物质的溶解过程及影响物质溶解的外界条件。实验后, 小组同学通过归纳、总结获得的信息, 得出结论, 可溶物在水中不能无限地溶解, 当改变外界条件时, 溶液的状态会发生变化。教师给出饱和溶液的粗略定义———溶质不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饱和溶液。学生根据实验整理出饱和溶液的精确定义: 一定温度下, 一定量的溶剂里, 溶质不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在动画设计、亲身实验后, 学生感受到外界条件对物质溶解地影响后, 轻松地归纳总结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

二、借助动画软件, 学生自主活动———理解概念

如何判断某种溶质的溶液是否是饱和溶液? 小组同学通过讨论, 借助动画软件, 通过拖拽选择饱和溶液。通过饱和溶液的判断, 学生自主总结判断饱和溶液的方法: 有固体剩余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如果无固体剩余的溶液可以选择继续加溶质看是否能继续溶解的办法判断。学生通过这一活动, 加深了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概念的理解, 对饱和不饱和溶液有了更形象地认识, 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另外培养了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三、联系生活实例———应用概念

饱和溶液在实际生产生活中有什么应用? 如何将溶质从溶液中提取出来? 带着这两个问题, 学生借助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电子课本, 自主阅读, 了解海水晒盐的过程, 整理出结晶的两种方法。此活动的设计, 培养了学生根据资料, 获取、整合、归纳信息的能力。海水晒盐的生活实例,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体现了从生活走进化学, 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最后, 以制作白糖晶体为家庭作业, 练习结晶的方法, 继续应用概念。

本节课是概念的教学, 整个教学过程坚持以问题引领学生, 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得出概念, 理解并应用概念。

本节课精心设计了三个学生活动: 活动一, 通过动画软件, 设计并展示实验方案, 通过探究实验及小组合作, 得出概念, 并总结出饱和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得信息, 运用分类、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 获得对科学探究的体验, 培养其观察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以及交流合作能力。活动二, 借助动画软件, 通过饱和溶液的判断及方法的总结, 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活动三, 通过阅读电子课本海水晒盐的过程, 总结结晶的方法, 培养学生根据资料获取、整合、归纳信息的能力。三个学生活动的设计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饱和不饱和溶液教案 篇3

[关键词]实验整合;认知架构;思维简化

在初三化学的教学中,教师每次讲到溶液这一章中课题2溶解度这一节,都感到这一课题是最难处理的,学生很难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以及他们之间转换。对溶液的结晶方法也较难理解。 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一节内容成为化学的教学难点?

一、问题归因

(一)从两个探究实验分析,实验探究时间长,特别是氯化钠的溶解,用时长,在实际教学中,操作性差。课本的实验结论也没有很好跟溶液概念中的是否继续溶解溶质很好衔接好,只是说20mL水能否溶解多少溶质。

(二)从思维的逻辑性角度,一是逻辑性强,概念多,而且抽象;二是实验多,学生对实验目的不知所措,形成的干扰大;三是再分析实验过程中,课本没有图示,对实验过程不能很好再现,在分析过程中,逻辑思维过程的分析不能很好跟实验结合,显得抽象。

(三)实验本身也存在不足。在实验中,当再加入水,剩余的氯化钠固体继续溶解,溶液又从饱和变成不饱和。虽然,从表述没有错误,但学生会误以为实验中加了水后的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表述值得商榷。因课本未很好地对溶液中没有未溶解的溶质的溶液是否饱和进行讨论,思维产生跳跃。

二、讨论与改进

针对以上不足,笔者对课本的探究实验作了如下处理,针对两个实验中对论证大部分固体溶质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由于两个实验都能论证,笔者对实验作了如下改进,把两个实验浓缩成一个硝酸钾实验。并增加了对结晶后的溶液加水来论证增加溶剂的量,可将未溶解物质溶解这一环节。

(一)改进教材内容。在室温下,向盛有20mL水的烧杯中加入5g硝酸钾,搅拌;等溶解后,再加5g硝酸钾,搅拌,观察现象。当烧杯中硝酸钾固体有剩余而不再继续溶解时,加热烧杯一段时间。然后再加入5g硝酸钾,搅拌,观察现象。待溶液冷却后,又有什么现象发生?再加15mL水,搅拌,观察又有什么变化?

(二)讨论分析。(1)讨论在此实验中哪些溶液不能继续溶解硝酸钾 ?哪些溶液能继续溶解硝酸钾?要使溶液中未溶解的硝酸钾继续溶解,有哪些方法?由上述内容归纳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概念。(2)讨论上述溶液哪些是饱和溶液?哪些不是饱和溶液?如不能判断,如何判断到底是饱和溶液还是不饱和溶液?

(三)方法归纳。对教材作上述处理后,通过对实验的改进,对探究实验中常见氯化钠的溶解进行了删减,因氯化钠溶解用时较长,并且我们生活经验丰富,笔者只在硝酸结晶后增加一个实验环节,即加水,晶体溶解来说明改变溶剂量可以使未溶解的溶质溶解。通过实验的整合,提高了实验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节省了课堂时间,能在课堂上给重难点突破留出更多分析思考和训练时间。同时使实验可视化程度增加,有利用对实验进行分析,形成概念。通过两个讨论,很好地突破重难点,形成概念。同时,通过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判断讨论,结合实验,通过对溶液④和溶液⑥讨论,对溶液中没有未溶解的固体判断其是否饱和,可通过加溶质,看其是否能继续溶解溶质来判断是否饱和。这样,突破思维死角,从而为转换的讲析扫清了障碍,使学生能从实验探究中很自然归纳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换的常用方法。

在逻辑上,通过实验探究,先从实验中得出大多数固体溶质不能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并从实验中归纳出对能否继续溶解的影响因素:一是温度,二是溶剂的量。从而归纳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准确概念。接着对所得溶液的是否饱和的判断,学会了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判断方法,很自然地归纳出两种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及得到一种结晶方法。再结合海水晒盐,使两种溶液的转换方法和结晶方法作了总的归纳。

通过对上述教材处理,使知识由浅而深,环环相扣,思维一脉相承,中间没有跳跃。因此,降低了思维的梯度,从而降低了本节课的学习难度。

第一册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篇4

⑸在讲溶液“饱和”与“不饱和”时,为什么一定要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呢?

实验7―4

⑴学生观察现象:温度升高后,原来没溶解的硝酸钾又溶解了

⑵学生小结:升高温度时,原来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实验7―5

⑴学生观察现象:加水后,原来没溶解的氯化钠又溶解了

⑵学生小结:加水后,原来的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师总结:

在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量的情况下,原来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因此在讲溶液饱和与不饱和时,一定要说明在“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中才有意义

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讨论:你有几种办法使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饱和不饱和溶液教案 篇5

深黄被孢霉催化转化脂肪醇合成不饱和脂肪酸的初步研究

高碳醇是重要的化工产品,其深加工转化是促进大型石化企业深入发展的重大课题.

作 者:咸漠 杨丽 康亦兼 李现花 刘延 毕颖丽 甄开吉 XIAN Mo YANG Li KANG Yijian LI Xianhua LIU Yan BI Yingli ZHEN Kaiji  作者单位:咸漠,刘延,毕颖丽,甄开吉,XIAN Mo,LIU Yan,BI Yingli,ZHEN Kaiji(吉林大学化学系,长春,130023)

杨丽,康亦兼,李现花,YANG Li,KANG Yijian,LI Xianhua(青岛化工学院化工系,青岛,266042)

刊 名:催化学报  ISTIC SCI PKU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年,卷(期):2000 21(4) 分类号:Q93 关键词:深黄被孢霉   脂肪醇   生物合成   不饱和脂肪酸  

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教案(一) 篇6

(一)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教案

(一)教学重点:

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教学难点:

1.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

2.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中,涉及溶液体积时的计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说某溶液是浓还是稀,但浓与稀是相对的,它不能说明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确切量,因此有必要对溶液的浓与稀的程度给以数量的意义。

(板书)第五节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一、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设问)在溶液中,溶质、溶剂或溶液的量如果发生变化,那么对溶液的浓稀会有什么影响?

(讲述)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很多,本节重点介绍溶质质量分数。

(板书)1.溶质的质量分数

定义: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2.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数学表达式:

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

(提问)某食盐水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6%,它表示什么含义?

(讲述)这表示在100份质量的食盐溶液中,有16份质量的食盐和84份质量的水。

(板书)二一定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例:要配制20%的NaoH溶液300克,需NaoH和水各多少克?

溶质质量(NaoH)=300克×20%=60克。

溶剂质量(水)=300克-60克=240克。

配制步骤:计算、称量、溶解。

小结:对比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

第二课时

(板书)三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讲述)关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大致包括以下四种类型:

1.已知溶质和溶剂的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

例1从一瓶氯化钾溶液中取出20克溶液,蒸干后得到2.8克氯化钾固体,试确定这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这瓶溶液中氯化钾的质量分数为14%。

2.计算配制一定量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所需溶质和溶剂的量。

例2在农业生产上,有时用质量分数为10%~20%食盐溶液来选种,如配制150千克质量分数为16%的食盐溶液,需要食盐和水各多少千克?

解:需要食盐的质量为:150千克×16%=24千克

需要水的质量为:150千克-24千克=126千克

答:配制150千克16%食盐溶液需食盐24千克和水126千克。

3.溶液稀释和配制问题的计算。

例3把50克质量分数为98%的稀释成质量分数为20%溶液,需要水多少克?

解: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答:把50克质量分数为98%稀释成质量分数为20%的溶液,需要水195克

例4配制500毫升质量分数为20%溶液需要质量分数为98%多少毫升?

解:查表可得:质量分数为20%溶液的密度为,质量分数为98%的密度为。

设需质量分数为98%的体积为x

由于被稀释的溶液里溶质的质量在稀释前后不变,所以浓溶液中含纯的质量等于稀溶液中含纯的质量。

答:配制500mL质量分数为20%溶液需63.2mL质量分数为98%

(讲述)除溶质的质量分数以外,还有许多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在使用两种液体配制溶液时,可以粗略的用体积分数来表示:

例:用70体积的酒精和30体积的水配制成酒精溶液,溶注液体积约为100毫升(实际略小)该溶液中酒清的体积分数约为70%。

浅谈不饱和度的几个妙用 篇7

妙用一推断同系物

同系物结构相似 (同类物质) , 不饱和度相同.

例1下列各对物质中, 互为同系物的是 ()

( B) HCOOCH3与CH3COOH

( D) C6H5OH与C6H4CH2OH

解析: 同系物为同类物质可排除 ( B) ( D) ; ( C) 中不饱和度分别为4 和1, 排除, 可得 ( A) 为正确答案.

妙用二推断同分异构体

同分异构体分子式相同, 不饱和度相同, 根据这种规律, 可快速判断, 不必花大力气数H原子个数, 写分子式.

例2A、B、C、D、E五种芳香化合物都是某些植物挥发油中的主要成分, 有的是药物, 有的是香料. 它们的结构简式如下所示:

这五种化合物中, 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是___.

解析: 分子中均含苯环外, 可看苯环外的结构: A中5 个碳, Ω = 1; B中4 个碳, Ω = 1; C中4 个碳, Ω =1; D中3 个碳, Ω = 1; E中3 个碳, Ω = 2. E的不饱和度不同于前四个, ABCD中不饱和度虽然相同, 但只有BC的碳原子个数相同, 故BC为同分异构体, 答案选BC.

例3人们使用四百万只象鼻虫和它们的215 磅粪物, 历经30 年多时间弄清了棉子象鼻虫的四种信息素的组成, 它们的结构可表示如下 ( 括号内表示④的结构简式)

以上四种信息素中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是 ()

(A) ①和② (B) ①和③

(C) ③和④ (D) ②和④

解析: ①中 Ω = 2 + 1 = 3 ②中 Ω = 2 + 1 = 3; ①②为同种物质排除; ③中 Ω = 1 + 1 = 2 ④Ω = 1 + 1 = 2, 为同分异构体. 答案选 ( C) .

饱和不饱和溶液教案 篇8

综观近几年来的高考有机化学试题中有关有机物组成和结构部分的题型,其共同特点是:通过图表、合成路线等给出某一有机物的结构简式、分子式或式量,考核某有机物的性质、反应类型等,同时结合对结构进行发散性的思维和推理,来考查“对微观结构的一定想象力”。为此,考生必须对有机物的结构简式、化学式或式量具有一定的结构化处理的本领,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空间想象能力”。而不饱和度对解决此类题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不饱和度的概念

不饱和度,又称缺H指数,有机物每有一不饱和度,就比相同碳原子数的烷烃少两个H原子,所以,有机物每有一个环,或一个双键(包括碳碳双键和碳氧双键),相当于有一个不饱和度,碳碳三键相当于二个不饱和度,一个苯环相当于四个不饱和度(包括一个环,三个所谓的碳碳双键)。见表1:

二、不饱和度的计算公式

分子的不饱和度=n(C)+1-n(H)2

其中:n(C)为碳原子数,n(H)为氢原子数。在计算不饱和度时,若有机物分子中含有卤素原子,可将其视为氢原子;若含有氧原子,则不予考虑;若含有氮原子,就在氢原子总数中减去氮原子数。

三、题型例析

题型一、计算不饱和度

例1烃分子中若含有双键、三键或单键的环,氢原子数就少,分子就不饱和,亦即具有一定的“不饱和度”,其数值或表示为:不饱和度=双键数+环数+三键数×2。则有机物CC的不饱和度为( )。

A.8 B.7 C.6 D.5

分析据题目信息,分子的不饱和度=双键数+环数+三键数×2=4+2+1×2=8。注意,本题中含有的环不是苯环。 另外,也可据:分子的不饱和度=n(C)+1-n(H)2计算,结果相同。

答案:A。

题型二、据不饱和度判断有机化合物的初步结构

例2某有机物的分子式为C5H3F3Cl2,下列对该有机物结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是只含有1个碳碳双键的链状化合物

B.是含有2个碳碳双键的链状化合物

C.是只有1个碳碳双键的单环化合物

D.是含有1个碳碳三键的链状化合物

分析法①由于卤族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在有机物中可当作氢原子处理。则原化学式变为C5H8符合炔烃或二烯烃的通式。A不正确,B、D正确;对于C由于一个单环相当于一个双键,所以,C也对。法②计算其不饱和度:5+1-(3+3+2)÷2=2,因此,不可能只含有一个碳碳双键。

答案:A。

题型三、据不饱和度作为综合推断的突破口

例3有一种广泛用于汽车、家电产品上的高分子涂料,是按图1所示流程图生产的,图中的M(C3H4O)和A都可以发生银镜反应,N和M的分子中碳原子数相等,A的烃基一氯取代位置有三种:

图1试写出: 物质的结构简式:A ,M ,物质A的同类别同分异构为 。N+B→D的化学方程式: ,反应类型X ,Y 。

分析本题设计了丙烯羰基化制丁烯醛的情景,这个反应学生没学过,但考查的意图并不在这里,设计可为匠心独到。

解题的突破口在于M,根据C3H4O,可知其不饱和度=3+1-4÷2=2,而其又能发生银镜反应,必有醛基,占据了一个不饱和度,另一个不饱和度只能是双键占据,只能为CH2=CHCHO(丙烯醛)。

又MO2N,N只能为羧酸:CH2=CHCOOH(丙烯酸)。

B与N在浓H2SO4加热条件下生成D,可判断这是一个酯化反应:D为一个酯。其不饱和度7+1-12÷2=2,其中酯基、丙烯酸的碳碳双键各占据一个不饱和度,B只能是四个碳的饱和一元醇,A应为一元醛,在丙烯形成A的过程中,丙烯的双键由于加成而被破坏,因而A为组合的一元醛。可能有两种形式CH3CH2CH2CHO(1),或CHCH3CH3CHO(2),又由于一氯取代位置有3种,可知其必为(1)式结构。

则A:CH3CH2CH2CHO;M:CH2=CHCOOH;同分异构CH3CHCHOCH3;N+B→D:

CH2CHCOOH+CH3CH2CH2CHOH浓H2SO4△

CH3CH2CH2CHOCOCHCH2+2H2O

X是加成反应,Y是加聚反应。

题型四、据不饱和度书写有机物的同分异构体

例4已知有机物〖1〗OCH2CH2

试写出与该有机物互为同分异构体的属于芳香族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分析该有机物化学式为C7H8O,其不饱和度7+1-8÷2=4。芳香族化合物中必有苯环,从C7H8O的组成看只能有一个苯环,因为一个苯环就有4个不饱和度,所以取代基中C、H、O都以单键相连。

若为酚,则有三种:

OHCH3,OHCH3,HOCH3

若为醚,则只一种:OCH3;

若为醇,则只一种:CH2OH。共有5种。

答案:见分析。

题型五、利用不饱和度确定有机物的结构式和分子式

例5A是一种酯,分子式是C14H12O2,A可以由醇B跟羧酸C制得,氧化B可得C。

(1)写出A、B、C的结构简式。

(2)写出B的两种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它们都可以跟NaOH反应。

分析A是一种酯,其不饱和度=14+1-12/2=9,醇B与羧酸C是合成A的原料,且B可以氧化得C,可知B、C都是含7个碳原子的化合物,由于A的不饱和度大于8,而A中碳氧双键占一个饱和度,还有8个不饱和度,结合碳原子数,可判断A中应含有两个苯环结构。

(1)则只能

B为CH2OH;

C为COOH;

A为COOCH2

(2)由于B的同分异构体能和NaOH溶液反应,所以羟基必和苯环相连形成酚类物质,从而甲基则与苯酚成邻、对、间三种构型,即:

OHCH3,OHCH3,OHCH3

题型六、据不饱和度判断官能团可能的个数

例6(2005年全国·Ⅱ29)某有机化合物A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子量)大于110,小于150。经分析得知,其中碳和氢的质量分数之和为52.24%,其余为氧。请回答:

(1)该化合物分子中含有几个氧原子,为什么?

(2)该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子量)是 。

(3)该化合物的化学式(分子式)是 。

(4)该化合物分子中最多含 个CO官能团

分析氧在分子中的质量分数为1-52.24%=47.76%;又因为110

答案:(1)4个氧原子(2)134

(3)C5H10O4(4)1

饱和不饱和溶液教案 篇9

化学科

1998年

星期

第节 [课题]:高一化学

学生实验三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目的]:

1、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2、初步学夫容量瓶的使用和腐蚀性药品的称量。[课型]:实验课

[重点]:配制摩尔溶液的方法 [教法]:实验法

[教具]:托盘天平、烧杯、量筒、玻璃棒、250ml容量瓶、胶头滴管、药匙、浓盐酸、氢氧化钠

[教学过程]:教师先用几分钟时间将实验中注意事项及步骤向学生提

示,然后由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实验步骤]:

1、配制250ml0.1摩/升盐酸:(1)计算溶质的量:

0.250×0.1=0.025(mol)

mHCl=0.025×36.5=0.9125(g)

(2)用量简量取浓盐酸:

a、量取浓盐酸; b、加入烧杯; c、加水。

(3)配制溶液:

a、将浓盐酸加入容量瓶;

b、将洗涤液注入;

c、加水至刻度线;

d、振荡。

2、配制250ml0.1mol/L的NaOH溶液:

(1)计算溶质的量:

0.250×0.1=0.025(mol)mNaOH=0.025×40=1(g)

(2)称量NaOH:

注意腐蚀性药品的称量。

(3)配制溶液:

a、往烧杯中加水; b、加入容量瓶; c、洗涤;

d、洗涤液注入容量瓶; e、加水至刻度; f、振荡。

饱和不饱和溶液教案 篇10

【】鉴于大家对查字典化学网十分关注,小编在此为大家搜集整理了此文高三化学教案:水的电离和溶液酸碱性,供大家参考!

本文题目:高三化学教案:水的电离和溶液酸碱性

水的电离和溶液酸碱性

【考试说明要求】

1.了解水的电离和水的离子积常数;

2.了解溶液PH的定义,能进行PH的简单计算。

【基础知识梳理】

一、水的电离

1、水是一种 电解质,其电离方程式为,水的离子积Kw=

Kw只随温度变化而不随浓度变化,水的电离是 热过程,25℃时,Kw=

2、影响水的电离平衡的因素

⑴温度 ⑵酸、碱

⑶易水解的盐

【思考】分析下列条件的改变对水的电离平衡的影响:

项目

条件平衡移

动方向 C(H+)

变化 C(OH-)

变化 C(H+)与C(OH-)

大小比较 Kw 溶液

酸碱性

升温

加入少量H2SO4

加入少量NaOH

加入少量Na2CO3

加入少量FeCl3

【例1】纯水在25℃和80℃时的H+浓度,前后两个量的大小关系为()

A.大于 B.等于 C.小于 D.不能确定

二、溶液的酸碱性和pH

1、溶液的酸碱性取决于溶液中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相对大小。

酸性溶液:C(H+)_____C(OH-),中性溶液:C(H+)__ _C(OH-),碱性溶液:C(H+)_ _C(OH-)

2.(1)pH=_______________,pH大小反映了溶液中__________浓度大小,即反映溶液的_______性强弱。

(2)25℃时,酸性溶液:pH_____,中性溶液:pH_____,碱性溶液:pH_____。

(3)同种溶质的稀溶液:c(酸)越大,酸性越_____,pH越_____;c(碱)越大,碱性越_____,pH越_____。

(4)相同pH的酸(或碱),若酸(或碱)越弱,其物质的量浓度越____。

【思考】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误打)

⑴pH=0的溶液中C(H+)=0()⑵pH相同盐酸和硫酸分别中和一定量氢氧化钠溶液,消耗两种酸体积比为2∶1()

⑶pH相同的氨水和NaOH溶液中和等量的盐酸时,消耗两种碱体积比为1∶1()

⑷pH=5的盐酸10mL加水稀释至1000mL后pH=7()

⑸100℃时纯水的pH=6,则100℃时纯水显酸性()

⑹pH=4.3的硫酸和pH=9.7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近似相等()

3.pH的计算

①已知酸碱浓度求pH ②稀释计算 ③混合计算

【例2】⑴求pH=4的盐酸与水等体积混合后溶液的pH

⑵求pH=12的Ba(OH)2溶液与水以体积比2∶3混合后溶液的pH ⑶常温下,重水离子积常数为1.610-15,则0.001mol/LNaOD重水溶液1mL加重水稀释至10L后溶液的pD

⑷求pH=

4、pH=6的两种强酸溶液混合后溶液的pH=5时的体积比

⑸求pH=8的强碱溶液100mL和pH=9的强碱溶液300mL混合后溶液的pH

⑹求0.1mol/LHCl 800mL和0.1mol/LNaOH200mL混合后溶液的pH

⑺等体积的pH=4的盐酸与醋酸加水稀释到pH=5,加水体积:前者_______后者。

4.pH的测定方法:①pH试纸;②酸碱指示剂;③pH计等。

【注意】使用pH试纸的方法:。

【思考】若用湿润的pH试纸测定下列溶液的pH,与实际相比,结果如何变化? ①盐酸溶液 ②乙酸溶液 ③氯化钠溶液 ④氢氧化钠溶液

若原盐酸和乙酸的pH相同,则 产生的误差更大。

【例3】某温度(t℃)时,水的离子积为Kw=110-13,则该温度(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25℃,其理由是

若将此温度下pH=11的苛性钠溶液aL与pH=1的稀硫酸bL混合(设混合后溶液体积的微小变化忽略不计),试通过计算填写以下不同情况时两溶液的体积比:

(1)若所得混合液为中性,则a:b= :;此溶液中各种离子的浓度由大到小排列顺序是。

饱和不饱和溶液教案 篇11

关键词:复合材料,木纤维,不饱和聚酯,拉伸性能,冲击韧性

不饱和聚酯树脂分子结构中含有非芳族的不饱和键, 可用适当的引发剂引发交联反应而成为一种热固性塑料[1,2]。不饱和聚酯树脂 (UPR) 具有成型工艺性好、原料来源广泛、价格低廉、固化后的树脂力学性能高等优点, 已经成为复合材料应用最为广泛的基体材料。但UPR脆性大、耐热性差、耐化学腐蚀性能低、固化时体积收缩率大等缺点使其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受到极大的限制[3,4,5]。因此, 制备出低成本、具有优良性能的UPR材料是研究的热点之一。

研究表明采用天然纤维增强UPR材料的手段可以有效改善复合材料的性能。由于天然纤维主要由木质素、纤维素、半纤维素、蜡状物和果胶等物质组成[6,7,8], 具有许多突出的优点, 如来源丰富、价格低廉、可再生、可降解、高比性能等, 使其在某些领域成为玻璃纤维的优秀替代品[9,10]。天然纤维增强热固性材料已被广泛应用于造船、车辆制造、建筑和电器工业等领域。由于在木纤维结构上具有高含量的亲水性羟基基团, 导致木纤维与疏水性树脂UPR基体之间的界面相容性较差, 木纤维与聚酯基体之间的表面能存在较大差异, 致使两者界面结合较差, 未处理的木纤维与非极性聚酯树脂界面润湿性和界面黏合性极差。当复合材料受到应力作用时基体不能有效地将应力传递给木纤维, 故材料的力学性能较低[11,12]。随着时间的推移, 木纤维会发生脱落, 导致复合材料性能恶化。因此需要对木纤维进行表面改性处理, 以提高界面强度, 降低纤维亲水性, 进而增强力学性能。

为此本研究以木纤维为增强材料、UPR为基体, 制备了高性能木纤维增强UPR复合材料, 并采用丙烯酸 (AA) 溶液处理木纤维, 进一步提高热固性木塑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 使之适用于工程结构领域。

1 实验

1.1 主要原材料

氢氧化钠, 西安化学试剂公司 (分析纯) ;氯化钠, 西安化学试剂公司 (分析纯) ;无水乙醇, 西安化学试剂公司 (分析纯) ;AA, 北京东方化工厂 (分析纯) ;UPR, 甘肃临泽科技有限公司 (通用191型) ;木纤维, 甘肃临泽科技有限公司 (120目) ;过氧化甲乙酮, 西安化学试剂公司;辛酸钴, 西安化学试剂公司。

1.2 设备与仪器

电热恒温鼓风干燥器101-2, 陕西新宇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恒温水浴锅HH-1, 陕西新宇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1.3 复合材料的制备

1.3.1 木纤维的AA处理

首先, 配制不同浓度的AA溶液 (0.1mol/L、0.15mol/L、0.3mol/L) , 溶剂为乙醇与水混合溶剂 (体积比为1∶9) 。将未处理的木纤维浸入AA溶液中, 常温下充分搅拌使其混合均匀, 搅拌速率为450r/min, 加入过氧化苯甲酰 (BPO) 作引发剂, 90℃下恒温回流100min。然后, 将反应后的混合物置于NaCl (6g/L) 和NaOH (1g/L) 的混合溶液中浸泡20min, 用大量蒸馏水清洗处理木纤维, 直至清洗液表面不再出现油状物时停止清洗。最后, 除去木纤维表面的水分, 将其置于90℃烘箱中, 12h后取出, 装袋备用。

1.3.2 复合材料的制备

按照一定的比例称取UPR和辛酸钴 (1.2%) , 混合、机械搅拌均匀。将木纤维 (5%、10%、15%, 质量分数) 缓慢加入UPR混合体系中, 边加边搅拌, 直至溶液混合均匀后停止搅拌。将混合溶液置于超声振荡仪中振动0.5h, 以使木纤维在UPR基体中分散均匀, 除去混合体系中的气泡, 频率为100Hz。振荡结束后取出混合液, 静置30min, 加入过氧化甲乙酮 (2%, 质量分数) , 搅拌均匀。

将预混料迅速注入模具 (200mm×200mm×6mm) 内, 浇注完成后将其置于室温下固化24h, 取出试样板。将试样板置于烘箱内于85℃进行后固化处理, 处理时间为12h, 得到充分固化的复合材料板材。

1.4 测试与表征

按照GB/T 2570-1995、GB/T 2570-1995、GB/T 1843-2008分别制备复合材料的拉伸试样、弯曲试样和冲击试样, 每种测试取5个试样进行测试, 然后取平均值。采用ASTM D638-03标准对材料的拉伸性能进行测试;采用E44电子万能试验机进行冲击韧性 (简支梁法, 无缺口) 的测试。

2 结果与讨论

2.1 木纤维处理前后的形貌

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了AA处理前后木纤维的显微形貌, 如图1所示。从图1中可以看出, 经过浓度为0.15mol/L的AA处理后, 木纤维的形貌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其中更多的纤维素暴露出来且分布均匀致密。这说明AA改性处理能够有效去除木纤维中存在的杂质和一些非纤维素成分, 从而导致暴露出来的纤维素含量增多, 使得木纤维中的纤维素与各化学试剂之间的反应几率增加, 提高了纤维素与各化学试剂之间的反应几率, 提高了对UPR复合材料的改性和增强效果。

2.2 木纤维的悬浮性能

为测试处理前后木纤维的悬浮性能, 取2g未处理以及0.15mol/L AA处理的木纤维, 同时置入含250mL蒸馏水的烧杯中30min, 所得结果如图2所示。由图2可知处理前后木纤维的悬浮性能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其中由图2 (a) 可知, 置入30min时, 大部分的纤维沉入水底, 还有少量部分木纤维悬浮在水中, 烧杯中的蒸馏水呈浑浊状。这说明未处理木纤维具有较高的吸水性, 其中的木质素、蜡质物、灰分、半纤维素可以被NaOH溶解, 但木纤维中的结构含有羟基, 极易吸水, 吸水后的木纤维膨胀变重, 迅速沉入水底。由图2 (b) 可以看出, 相对于未处理的木纤维, AA处理后发生沉降的纤维相对较少, 而悬浮在水中的则较多, 说明其沉降速度慢。这是因为木纤维经过AA处理后, AA在引发剂BPO的作用下与木纤维中的羟基发生接枝共聚, 降低了木纤维表面的羟基数和木纤维的吸水性。木纤维下沉的原因是AA处理木纤维只能降低其表面的部分羟基, 改性效果有限, 故木纤维经AA处理后在蒸馏水中仍会发生下沉。

2.3 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图3为不同AA浓度 (0.1 mol/L、0.15 mol/L与0.3mol/L) 对复合材料拉伸强度的影响。由图3可以看出, AA浓度不同, 木纤维增强UPR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差别较大;同时, 随着木纤维含量的提高, 木纤维增强UPR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均提高。当木纤维含量为15%时, 0.1mol/L、0.15mol/L、0.3mol/L的AA处理的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为同组试验中的最高值, 其中0.15mol/L AA处理复合材料相对于0.1mol/L和0.3mol/L AA处理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分别提高2.7%和2.0%。因此, 当用0.15mol/L的AA处理木纤维时可制备出拉伸强度较高的UPR复合材料。

图4为不同AA浓度 (0.1 mol/L、0.15 mol/L与0.3mol/L) 对UPR复合材料延伸率的影响。由图4可知, 随着木纤维含量的增大, 经木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延伸率提高, 当木纤维含量为15%时, 其延伸率最大。同时, 由图4还可以看出, 随着AA浓度的增加, 复合材料的延伸率先提高后降低。当AA溶液浓度为0.15mol/L时, 复合材料的延伸率最大。当木纤维添加量为15%时, 经过0.1mol/L、0.15mol/L与0.3 mol/L AA处理后复合材料的延伸率分别为137%、183%、169%, 较未处理的复合材料 (81%、117%、105%) 分别提高了69.1%、56.4%、61.0%。复合材料的延伸率与抗拉强度呈现相同的趋势, 且当木纤维添加量为15%时, 经过0.15mol/L AA处理后复合材料的延伸率最大, 说明其力学性能最佳。

图5为不同AA浓度 (0.1 mol/L、0.15 mol/L与0.3mol/L) 对木纤维增强UPR复合材料冲击韧性的影响。由图5可以看出, 随着木纤维含量的增加, 复合材料的冲击韧性降低, 但AA浓度不同, 改性复合材料的冲击韧性的下降幅度不同。当采用0.1mol/L AA处理时, 复合材料的冲击韧性下降趋势最明显。木纤维加入基体中使冲击韧性下降的原因是木纤维属于短纤维, 抗冲击韧性不高, 木纤维与UPR基体之间的界面结合较弱。当木纤维含量为3%时, 采用0.3mol/L的AA处理的复合材料的冲击韧性高于0.15mol/L AA处理的复合材料。随着木纤维含量的增加, 0.3 mol/L AA处理的复合材料的冲击韧性明显低于0.15mol/L处理的复合材料。由此可知AA处理木纤维的最佳浓度为0.15mol/L, 这与AA处理木纤维的机理有关。AA处理木纤维是利用AA与木纤维发生接枝共聚反应, AA在引发剂BPO的作用下生成自由基与木纤维发生共聚。如果AA含量较低, 对木纤维的改性效果有限。若AA含量高于木纤维改性所需AA含量时, 未参与反应的AA可能发生自聚, 也可能以小分子物质存在于木纤维中, 在清洗木纤维的过程中, 若未完全清洗木纤维表面的AA低聚物, 将影响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对试样进行冲击测试时, AA小分子起到了“诱导破坏”的作用, 在纤维含量低时此现象不明显, 但随着木纤维含量的增加, 当AA含量为0.3mol/L时, AA的诱导破坏作用增强, 复合材料的冲击韧性大幅度降低。因此, 当采用0.15mol/L AA处理木纤维时可制备出综合力学性能较高的复合材料。

3 结论

(1) 木纤维含量对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影响很大。随着木纤维含量的增加, 复合材料的延伸率和拉伸强度均提高, 当木纤维含量为15%时, 材料的延伸率和拉伸强度增加的幅度均趋于平稳, 力学性能变化不明显。其主要原因是大量木纤维的加入使基体中容易出现木纤维团聚现象。

(2) 木纤维经过改性处理后制备的复合材料的抗拉强度与延伸率提高。当木纤维含量为15%时, 改性处理试剂的最佳浓度为0.15mol/L。

(3) 复合材料的冲击韧性较基体下降, 未改性复合材料的冲击韧性低于经过改性处理复合材料的冲击韧性。木纤维加入基体中使冲击韧性下降的原因是木纤维属于短纤维, 抗冲击韧性不高, 木纤维与UPR基体之间的界面结合较弱。

参考文献

饱和不饱和溶液教案 篇12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

多不饱和脂肪酸软胶囊由浙江华立生命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商品名巴玛益百胶囊。以多不饱和脂肪酸为主要原料,复配维生素E、破壁灵芝孢子粉制成的黄色油状物,规格1.0 g/粒;人体推荐服用量为每日2次,每次2粒,按成人体重60 kg计算,折合推荐剂量0.067 g/kg。

1.2 实验动物及检测环境

长沙市开福区东创实验动物技术服务部提供的清洁级昆明种雄性小鼠40只,12月龄,体重48~53 g。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号SYXK(湘)2005-0001。实验动物饲料由同一单位提供,符合GB 14925-2001的要求。实验动物检测环境温度范围20~25 ℃,湿度范围40%~70%,实验动物设施合格证号SYXK(浙)2005-0074。

1.3 剂量与分组

据人体口服推荐量的5、10、30倍设0.34、0.67、2.00 g/kg 体重3个剂量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动物10只。

1.4 实验方法

试验前小鼠尾尖采血20 μl,加入0.48 ml蒸馏水制成4%溶血液,测定MDA水平。根据MDA水平将动物分成4组,按0.1 ml/10 g 灌胃容量每天给予相应剂量1次,对照组等体积食用植物油,连续喂饲30 d,每周记录动物体重。实验结束时如上述方法测定MDA,并摘眼球采血,测定血清中SOD、GSH-Px活力。

1.5 统计学处理

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数据分析时,在满足方差齐性分析前提下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总体比较,发现差异再用Dunnett法进行组间两两比较。若变量转换后仍未达到方差齐性目的,改用秩和检验统计分析,发现总体比较有差异则采用Tamhane’s t检验进行两两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小鼠体重的影响

连续喂饲多不饱和脂肪酸30 d,未观察到小鼠有异常表现,也无死亡。各组体重变化见表1。各剂量组小鼠实验初始、实验中期、实验末体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对小鼠MDA、SOD和GSH-Px的影响

喂饲前后的MDA及喂饲后的SOD、GSH-Px水平见表2。喂饲前各组动物溶血液MDA水平无明显差异,经过30 d连续喂饲,剂量组MDA水平较对照组有下降趋势,2.00 g/kg组MDA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OD、GSH-Px活力随着样品给予剂量的升高而逐渐增加,2.00 g/kg组SOD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3 讨论

在实验动物的研究中多不饱和脂肪酸能显著降低大鼠血清中为MDA含量[3],使42 d龄时肉鸡的脾脏中SOD活力已显著高于对照组[4]。庄波等[5]将ω-3多不饱和脂肪酸用于胃癌病人术后辅助治疗,发现手术后服用ω-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病人血清中SOD水平下降明显低于对照。

我们的实验结果显示,老龄小鼠喂饲多不饱和脂肪酸30 d后,随着多不饱和脂肪酸给予剂量的增高,MDA含量逐组下降,而SOD、GSH-Px活力逐组升高,具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2.00 g/kg 组的MDA和SOD较对照组变化显著(P<0.05)。依据《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的判断标准,多不饱和脂肪酸对老龄小鼠具有明确的抗氧化功能。

参考文献

[1]Chalupka S.Omega-3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cardiovascular disease prevention[J].AAOHN J,2009,57:480.

[2]Zamaria N.Alteration of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 status and metabolismin health and disease[J].Reprod Nutr Dev,2004,44:273-282.

[3]丁力,吴葆杰,张岫美,等.鱼油对心率失常大鼠肝脏和血清丙二醛的影响[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1998,19(4):184-186.

[4]杨小军,贺喜,何丽霞,等.日粮添加多不饱和脂肪酸对肉仔鸡抗氧化指标的影响[J].动物营养学报,2008,20(3):299-304.

上一篇:出自路遥的名言下一篇:投标函附录模板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