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语文第九册四单元导学案(精选7篇)
北师大版语文第九册四单元导学案 篇1
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下册“自信·互助”课堂导学学案——第四单元《手》
4.1我们的手
导学目标
▲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悟到手在人与人交往中所表达的关爱与情谊。
▲写摘录笔记,自学生字新词。认字2个,写字6个。▲学习以“是”为比喻词的比喻句,并能仿写。
▲深切体会文中对“手”的比喻,从而感知手也能传递人们美好的情感。
▲仿照课文再写一节诗。
导学流程
一、预读
1、流利地朗读诗歌。
2、在朗读的基础上自学生字词,在做摘录笔记的过程中,着重积累“传递、跨越、彼此、星辰、飞翔”等词语。
3、通过课后的“金钥匙”读懂:“是”有时表示“像”的意思。
二、讲讲(生)点拨(师)
1、根据课文的插图,联系自己幸福的家庭生活,谈一谈阅读的感受。
2、结合时事谈一谈,极爱哪个“跨越海洋,在陆地和陆地之间传递彼此的问候”这句诗的内容丰富起来。老师和同学们通过具体的事例感受手所表达的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爱和情谊。
3、结合同学间的交往谈感受。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下册“自信·互助”课堂导学学案——第四单元《手》
4、在第4小节中抓住“快乐”联系提问:这一节写的什么?我们怎么快乐?我们为什么快乐。
5、通过对诗歌的形式和感情的理解仿写一个小节。
反馈
1、写近义词:
跨越()彼此()传递()
2、组词:
递()辰()彼()托()第()晨()坡()拖()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全诗共 节,作者采用 的手法,把手分别比作、、、,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等人性中美好的情感传递给热爱生活的人们。
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下册“自信·互助”课堂导学学案——第四单元《手》
4.2一双手
导学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了解张迎善一双手的特点,探讨这双手形成的原因,从而感受张迎善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和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
▲学习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理解文章的阅读方法。体会数字说明的好处,认识以小见大,借手写人的写作手法。
导学流程
一、预读
1、轻声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具体描写这双手的句子用线划下来。和大家交流一下。
2、理解课文中出现的专业术语如“层积立方米、迹地林、次生林”等,互相交流。
3、理解“老松木”“鼓皮”“老干蘑”的形象和感觉。
二、讲讲(生)点拨(师)
1、形象感知,联系生活,从外观的角度了解这双手。
(1)(出示学生划出的具体描写)把这些具体描写多读几遍,想一想这是一双怎样的手?你是从哪里知道的?(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阅读方式,如抓关键词句、结合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角色转换、比较等大胆的谈出自己对这双手的初步感受。)
(2)比手感知——大。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下册“自信·互助”课堂导学学案——第四单元《手》
“我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是我今生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
根据自己的感受读一读。(3)生活感悟——硬、粗。
“掌面像鼓皮一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肥圆。一个手指似三节老干蘑。”
这里运用了打比方的手法,把掌面比作
,把手指比作。
(4)对这双手大家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面对这样一双与众不同的手,你想说点什么?
(5)把你的想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个同学讲,其他成员要注意倾听,然后一起讨论,总结出一个大家认为最准确,最全面的答案。
反馈
1、填一填,读一读
惺忪的()()的大手()的裂纹 紧紧地()()地痛()地握手
像这样的词,我积累的还有:
2、理解比喻句
我惊讶了:我握的是手吗?活像是半截老松木!
这句将 比喻成,突出手 的特点。
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下册“自信·互助”课堂导学学案——第四单元《手》
4.3手上的皮肤
导学目标 ▲通过学文,了解手上皮肤的特点和功能,增强学生对手的情感。▲学习运用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继续练习提问题,练习用“金钥匙”指导的方法解答所提的问题,学习并运用“金钥匙”所教授的方法,标注出第4自然段的要点。
导学流程
1、自由读文,读准字词,读通句子。
2、小组内互读课文,检查读文情况,做出评价。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指名回答。
4、运用学法,默读批注。
5、合作交流,质疑解疑。
(1)交流自读批注的结果,说说学习中的收获。
(2)进行“你问我答”:说说学习中的困惑,请小组成员解决。
6、全班交流,理清脉络。
(1)提出小组中还未解决的问题,请其他小组补充解疑。(2)全班交流: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手上的皮肤?自由发言。思考以下问题:
①第四段中处理的问题:相互比一比指纹是否相同。②第二段中处理的问题:你还知道哪些人双手的特点? 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下册“自信·互助”课堂导学学案——第四单元《手》
③第三段中处理的问题:如果有人去看手相,你打算怎样劝说?
7、试将每段的大意串联起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指名说一说。
反馈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这篇文章生动地介绍了手上、、、、、等,告诉我们手的用途和特点,展示了手的奇妙,启示我们要珍爱我们的手。
2、造句
虽然: 仍然: 果然:
北师大版语文第九册四单元导学案 篇2
形象印象影响
这本书塑造了鲜明的人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妈妈说,一本好书能()几代人。
惧怕害怕恐怕
这事我()不能答应你,我()被别人发现。
五、是非分明。判断对错。(5分)
1.“我”总是到书店里窃读,是因为窃读令人感到特别的刺激。()
2.只要是书,看了就有好处,用不着选择。()
3.作文练习,开始需要借鉴和模仿。()
4.“文理贯通”,指的是要能文能理,不能偏科。()
5.“我合上书,咽下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这句话的含义是指我的肚子饿得饥肠辘辘,差点都想吃书了。()
六、课文传真。根据要求填空。(18分)
1.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人,都喜欢和书交朋友。在本单元中,我们和林海音一起品尝了()的滋味——很(),也很()。从与季羡林教授的对话中,得到了读书的启示,要(),要();在和艾肯环绕世界旅游的时候,看到了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为伴侣,一遍又一遍地读着,直至能();浙江的作家()更是把书比作了“()”,在醉心阅读中得到了(),迈进了文学的大门。
2.当我们遨游在书海的时候,总是看得(),看得(),看得(),看得()。(用上合适的四字词语)
3.艾肯的读书方法很值得我们借鉴。她总是()地读那本书。首先(),然后(),最后()。(请用简练的语句概括)
七、改头换面。按要求写句子。(4分)
1.改成“把”字句和“被”字句。
我差不多借阅了这个小图书馆的所有的书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带点的词语造句。
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阅读园地。阅读课文节选,完成练习。
(一)《窃读记》节选(7分)
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里,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从头来,再找一遍。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
1.读一读,按顺序排列作者细微的心理变化。(2分)
狂喜暗喜庆幸急切不灰心
(暗喜)→()→()→()→()
2.作者还善于用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请你用“·”标出一系列动词。想想这些动词表现了“我”怎样的感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点出最能体现“我”对书如饥似渴的词语。(1分)
(二)阅读短文,完成练习。(10分)
书是知识的宝库。人们常说:“开卷有益”。当你打开五彩缤纷的图书,你便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动人的小说,美丽的诗歌,感人的童话……让你爱不释手,给你带来无穷的快乐。书不仅是知识的宝库,而且是我们的良师益友。一位大文豪说过:“读一本好书就仿佛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寂寞时,它会给我们以安慰;有疑难时,它会给我们解答;遇到挫折时,它会给我们鼓舞和力量;迷失方向时,它会指引我们向光明的前程迈进。
1.文中有不少成语,如:五彩缤纷、爱不释手、良师益友等,你能再写出你所熟悉的6个成语吗?(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短文中有这么一句名言:“读一本好书就仿佛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你能再写出2条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或谚语吗?(2分)
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在文中把这段话分成两层,并在下面的横线上写出每层的意思。(3分)
第一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说“书是我们的良师益友”?(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写作宫。(30分)
北师大版语文第九册四单元导学案 篇3
学习总目标
1字与画
学习总目标
预设重点:1.观察图画,引导学生发现字与画的关系。
2.认识汉字,进行扩词训练,积累词汇。
教学方法观察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用“生字卡片、投影片、带田字格的小黑板”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看一看古时候人们写的字(出示书上的第一幅图)。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图上有几部分。(有两部分:下面是太阳,上面是古代人们写的字)
古时候的文字和图上的实物很像,我们叫它“象形字”。今天的汉字就是象形字演变来的。你们想学这些字吗?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课《字与画》。
二、揭示学习目标(口头)
三、导学过程
(一)看一看
(1)出示生字卡片“日”:谁能大声地读出这个字?(指名读,“开火车”读)
(2)这个“日”字和图上的太阳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3)教顺口溜帮助记忆字形:一圈光芒围四方,只把火球横中央。(边看字边说)
(二)说一说
1、(1)生到前面指着图说:一轮明月,一条小河,一堆柴火,一座高山,一块石头,一方稻田,土上长出了幼苗
(2)指名到前边找出与图相对应的生字卡片贴在图边。
(3)看图猜猜它旁边的字读什么。(自己出声读)
(4)指名领读,齐读,“开火车”读。(多种方式,熟读每个字)
2.指着图说说怎么记住这个字。(如“山”,山字的外形好似隆起的、高耸的山峰,图中画的正是三座并排的山峰,中间那座高高的山表示山中间一竖笔,山两边的竖折、竖表示旁边的两座山峰;如“月”,顺口溜帮助识记:小小船儿弯弯月,嫦娥玉兔船上约)
3.这些字我们经常用到,你能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介绍一下吗?
(可引导学生思考:图上画的是河水,你还知道有什么水吗2你知道中国有哪些山吗?)
四、当堂训练
1.看图读生字。
2.识字游戏。同桌比一比,看谁找得又快又准。
五、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六、课堂作业设计
1、认读本课的生字。
2、口头组词。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二、揭示学习目标
三、导学过程
(一)认识“人、口、目”
看一看
(学生可以自由提问,同学能互相解答的可以让他们自己解答,老师在学生有困难时做适当的点拨)
、评价、交流。
找一找
(二)认识“木、禾、竹”
看一看
说一说
1.你能读出图旁边的汉字吗?(指名读,领读,齐读,“开火车”读。多种形式认读:木、禾、竹)
2.讲解:禾就是长在地里的庄稼。
3.自己看图下边汉字的演变过程,同桌互相说一说。
(四)认识“马、鸟、鱼”
1.出示图:这三幅图画的都是属于哪一类的?(属于动物类)你知道它们的名字吗?(图七是一匹马;图八是一只小鸟;图九是一条鱼)
2.你能读出图旁边的汉字吗?(多种形式认读)
3.仔细观察:这三个字和图上的动物有什么相似的地方?(“马”像马的侧面形象,四只脚后来简化为一横;“鸟”像一只鸟的形象,有鸟头、鸟眼、鸟身、鸟爪;“鱼”是最像的,有鱼头、鱼身、鱼鳞、鱼鳍、鱼尾)
(五)当堂训练
1.认读九个生字。
2.游戏:两人一组练习识字,谁认的字多,谁就获胜。
五、课堂作业设计
1.板书学过的汉字,打乱顺序后,组织学生齐读、抢答。
2.识字游戏:小组活动(一人指出一个字,其他同学从卡片中找出来)
3.老师带读汉语拼音,唱读学过的汉字。
板书设计
1字与画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二、揭示学习目标(口头)
三、导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在前面两课的学习中,我们和丁丁、冬冬一起漫游在汉字的王国里,认识了汉字。今天,我们继续和丁丁、冬冬一起去语文天地看一看。
(二)连一连
1.投影出示雨图:用一句话说出图上画的是什么。(图上画的是下雨了)出示六个汉字:瓜、云、雨、羊、牛、虫,你能从这六个字中找出哪个是“雨”字吗?(第三个是“雨”字).你是怎么发现这个字就是“雨”字的?(雨”中有四个小点就像图中画的小雨点)我们把这幅图和这个汉字用直线连起来。
2.打开书,独立思考,连线。
3.小组合作讨论。
4.汇报讨论结果。
5.认读六个生字,指名读,开火车读。
(三)比一比,记一记
1.区分“口”和“日”怎样才能记住这两个字?(把比较字形与比较图画结合起来,使学生知道为什么字形不同)
2.区分“目”和“月”说说这两个字不一样的地方。(“目”是眼睛的意思,字形像一只眼睛的样子,“月”像弯弯的月亮)
(四)口头组词练习
1.你知道世界上都有什么水吗?(海水、河水、自来水、矿泉水、汽水、冰水等)
2.和水有关的东西有什么呢?(如水杯、水瓶、水壶)
3.用水还能组成什么词?(如缺水、水库、水分、水鸟)
4.“火”可以组--火、火--。“山”可以组--山、山---。
5.“石”可以组什么词?
6.“人”可以组什么词?
(五)学习正确的读书姿势
1.丁丁的手里拿着一把金钥匙,这把金钥匙代表的意思是帮助我们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解决我们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2.看图,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在读书)
3.想一想,我们在读书的时候应该怎样做?(两手拿书,身子挺直,书稍向后倾斜,课本与眼睛保持一尺的距离)
4.自己做一做这个姿势,同桌互相检查一下,看对不对。
(六)总结
你喜欢语文天地吗?你最喜欢哪项活动?
北师大版语文第九册四单元导学案 篇4
()()()()
fén shāo jiàohuì niàndao gēng yún
()()()()
二、填字成词。(6分)
排()解难 惊()骇()见()勇为
两()清风 斩()截()身()其()
三、用斜线划去括号里的错别字。(4.5分)
有几(棵、颗)含羞草,那(矫、骄、娇)嫩(的、地)(区、躯)干上长着一对对小叶子,顶(喘、端、瑞)开着淡红色(的、地)小花,它虽然(挺、庭、廷、停)美,但与周围这仙(境、镜)般的花的海洋相比,(十、实、时)在太平常了。
四、在括号里填上“着”、“了”、“过”。(3分)
1、一股山风从中条山背后刮()来。开始只飘()细小的尘沙。眨眼间,大叶杨被刮得东倒西歪。
2、詹天佑不怕困难,毅然接受()任务。
五、按要求写词语。(6分)
1、描写美丽景色的成语。、、、2、形容人的品质的成语。、、、3、含有“花”的成语。、、、六、按要求完成下面题目。(10.5分)
1、张军坚持锻炼身体。张军长得很结实。(用关联词语使两句合并为一句)
2、黄山笼罩着轻纱似的薄雾。(改成“被”字句)
3、李时珍翻山越岭,走遍了大半个中国。(改成“把”字句)
4、我喝着可口可乐和花生米,心里舒服极了。(在原句上修改病句)
5、马老师布置我们预习师恩难忘这篇课文写完作业后我便读书查字典进行预习(加标点符号)
七、填空。(13分)
1、在第28届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请用四个成语形容你的心情:、、、,第29届奥运会将在中国北京召开,请你为北京奥运会设计一条宣传用语:(不超过20个)(4分)
2、《石灰吟》是明代诗人 写的,赞颂了石灰 的精神。默写这首诗:。。
3、青山说: 吧,饱览,满怀!绿水说: 吧,奔向,显示!
4、本单元所学课文中的哪个人留给你很深印象?为什么能留给你很深的印象?(3分)
八、口语交际(学会请教别人)(4分)
五(5)班的惠雅妮同学去宿城区三棵树中心小学参加数学报竞赛,从三树下车后不知道三棵树中心小学在哪里,正好对面走来一位阿姨。请你想象一下,她们之间是如何对话的。(50字左右)
九、阅读短文,完成练习。(20分)
(一)课文片断分析(8分)
有一年我回家乡去,在村边遇到了老师,他拄着拐杖正在散步。我仍然像40年前的小学生那样,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知识的种子。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老师的教诲之恩,我终生难忘!
1、这片断选自《 》,作者是,课文原题是《 》。(1.5分)
2、照样子,写词语。恭恭敬敬(1.5分)
3、课文中、、等词语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3分)
4、“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意思是:。(2分)
(二)追赶风筝的孩子(12分)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只见两个孩子猛追着在晴空中越飞越远的一只断线风筝……
“你俩要是带翅膀的小天使就好了!”
“快变成一只能远走高飞的老鹰吧!你们就准能把风筝逮住!”……
几个过路人,见到这番情景,竟哈哈大笑地挖苦这两个气喘吁吁的孩子。
“对,人们为什么不能像鸟儿似的长出一双翅膀在空中飞翔?”一个“飞”向天空的幻想在这两个幼小的心灵里萌发了。从此,他们开始留心观察鸟类高飞和滑翔时双翅的变化,并精心制作各种会“飞”的玩具。他俩长大后,仍然继续研究飞翔的原理。
科学的幻想经过人们的勤奋努力,终于变成了现实。1903年,世界上第一架飞机诞生了。这架螺旋桨飞机的发明家,正是二十年前,奋力追捉飘荡在空中断线风筝的两个美国孩子——莱特兄弟。
1、填空。
(1)“追赶风筝的孩子”是指(1分)
(2)“几个过路人见到这番情景”这句话中“这番情景”是指
(2分)
2、短文说“科学的幻想经过人们的勤奋努力,终于变成了现实”,莱特兄弟俩的科学幻想是(2分)
3、莱特兄弟的幻想变成了怎样的现实?(2分)
4、在科学幻想变成现实的过程中,他们是如何努力的?(2分)
5、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想法呢?(3分)
十、作文。(25分)
以“值得我尊敬的一个人”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北师大版语文第九册四单元导学案 篇5
第四单元第九课“人”字的结构
【学习目标】
1、懂得交往是人类天性的需要,无论个人个人发展还是社会进步都离不开交往(重点、)
【合作探究】
1、举例说说交往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P75课后活动题)
2、初步培养交往与沟通的能力,学会交往(难点)【课时安排】 1课时 【挑战新知识】
一、独立阅读课本p70~p75,完成下列简答题:
1、交往的含义(P70)
2、如果交往的需要不能得到满足,会对人们产生那些影响?(3、为什么说交往是人类发展的需要?(P74)
4、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正常交往有什么作用?(P75)
5、交往在社会进步方面的作用(P75)
P71)
2.小明是一名七年级学生,每天上学独来独往,在生活中也没有朋友。他常说:“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没有必要把时间浪费在与人交往上。再说,只要肯用心,一个人也能学好,也能成才。”
你认为小明的说法对吗?用所学知识劝说他。
【课堂检测】
1.心理学家认为:安全的需要、爱的需要和被尊重的需要等都是人非常重要的需要,这些需要只能通过()来实现。
A.网络B.家长的帮助C.人际交往D.学习
2.1990年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正式启动。美、英、日、法、德和中国的1000多名科学家经过10多年的合力攻关,于2001年将人类基因组草图绘制成功。这表明交往合作()A.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B.有利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C.有利于个人的心理健康和发展D.是人类心灵和精神的内在需要
3.有的父母抱怨现在的孩子有什么话不愿意跟他们讲,和他们的知心朋友却无话不谈,他们也说与朋友在一起是最快乐的事情。这表明()
①朋友已成为青少年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②青少年渴望与同龄人交往和交流 ③与人交往是中学生独有的心理上的内在需要④通过交往,能够实现心灵沟通,保持心情愉快。
北师大版语文第九册四单元导学案 篇6
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
2.掌握溶液的基本特征,了解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3.了解溶液在科研、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
【课前预习】
1.提高科学核心价值观,学会从化学的角度分析问题。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液氧用于火箭发射——氧气具有可燃性
B.洗涤剂清洗油污——洗涤剂有乳化功能
C.氢能源未广泛应用——氢气制取成本高、贮存困难
D.氮气充入食品包装袋中防腐——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B.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C.铁和硫酸铜溶液发生反应,溶液质量增大
D.合金中一定含有金属,不一定含有非金属
3.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盐水的沸点比水低
B.无色澄清液体一定是溶液
C.只有固体能作溶质
D.溶液的各部分性质均相同
4.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A.长期放置后不会分层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B.衣服上的油污用汽油或用加了洗涤剂的水可除去
C.一瓶合格的生理盐水密封一段时间,不会出现浑浊
D.实验室常将固体药品配制成溶液进行化学反应,以提高反应速率
5.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都是无色的B.溶液中只能含一种溶质
C.植物油加入水中可得到溶液
D.溶液都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6.小军同学需要快速配制一杯可口的白糖溶液,下列措施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A.用冰水溶解
B.用热水溶解
C.把白糖碾成粉末后溶解
D.溶解时用筷子搅拌
7.下列物质放入水中,能形成无色溶液的是
A.高锰酸钾
B.蔗糖
C.植物油
D.面粉
8.下列生活及化学实验中涉及的变化,一定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被雨淋湿的自行车钢圈上慢慢出现了锈渍
B.用汽油洗去沾在衣服上的油渍
C.用磁铁分离铜粉中混有的少量铁粉
D.电灯通电后发光
9.下列洗涤方式应用乳化作用的是()
A.用汽油洗油污
B.用水洗去盘子上的食物残渣
C.用洗衣粉洗衣服
D.用盐酸洗水垢
10.家用洗涤剂可以洗去油污,汽油也可以洗去油性物质,两者的原理是()
A.前者为油能溶于洗涤剂中,后者为汽油能乳化油性物质
B.前者为乳化作用,后者为溶解作用
C.两者都是溶解原理
D.两者都是乳化原理
【学习探究】
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完成下列问题
1.溶液是指
或
物质分散到
物质里,形成、混合物。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被溶解的物质叫。
2.从组成上看,溶液是由
和
组成,从质量上看,溶液的质量等于
和的质量之和,溶液的体积
溶质与溶剂的体积之和。溶质可以是、、,如果两种液体互相溶剂时,一般把量多的一种叫做,量少的一种叫做,水是最常见的,此外、等也可作为溶剂。
3.物质的溶解通常伴随着的变化。如氢氧化钠溶于水时溶液温度
;硝酸铵溶于水时,所得溶液温度
;氯化钠溶于水时,所得溶液温度。
4.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
。洗洁精、洗衣粉等洗涤剂具有乳化功能,它能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随着水流走,而不聚成大的,从而使乳浊液的稳定性,洗涤剂的这种作用称为。
互学探究
[探究一]蔗糖和食盐的溶解
步骤
现象
结论
食盐加入水中
食盐可以___在水中
蔗糖加入水中
蔗糖可以___在水中
思考:如何从微观上理解这一现象?
小结:蔗糖表面的分子在___分子的作用下,向水里运动扩散,并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去了。氯化钠中的钠离子和氯离子在___分子的作用下,向水里运动扩散,也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去了。
思考:(1)我们刚才得到的液体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_____
(2)每种液体各部分一样吗?_____
(3)放置了这么长时间,你有没有看到哪种液体析出沉淀?_____
1、溶液的定义:_____或_____物质分散到_____物质里,形成_____的、_____的_____。
溶液的特征:(1)溶液具有
性:溶液各个部分的组成;
(2)溶液具有
性:是指外界条件(温度、压强等)不变时,溶液长期放置____(“会”或“不会”)分层,即只要,所加入的物质也不会分离出来。
注意:溶液的均一性和稳定性是指溶液形成以后,而不是指在溶解过程中。
思考:溶液中水具有什么作用?
溶剂:能____________的物质。溶质:__________的物质。
练习:在蔗糖溶液中,溶质是___,溶剂是___。在食盐溶液中,溶质是____,溶剂是____。
2、问题:只有水能做溶剂吗?不溶于水的物质是不是什么时候也不会溶解呢?
[探究二]:
溶质
溶剂
现象
碘
水
碘
_____于水
碘
汽油
碘
_____汽油
高锰酸钾
水
高锰酸钾
_____水
高锰酸钾
汽油
高锰酸钾
_____汽油
植物油
汽油
植物油
_____汽油
结论: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_____不同,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_____也不同。
【解决问题】:讨论:当衣服上沾上油渍时,用水很难冼去为什么?我们可以怎么办?
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三]水和乙醇能够互溶吗?
在盛有2mL的水的试管中滴加2~3滴红墨水,振荡,然后再用滴管缓缓加入约2mL的乙醇,不振荡观察现象,看溶液是否分层,然后震荡在观察是否分层,静置后观察溶液是否分层。
溶质
溶剂
振荡前
现
象
振荡后
现
象
静置后
现
象
结论
乙醇
水
酒精和水_____,形成____。
想想:大家能否举出溶质是气体的例子?________
小结:溶质溶解前可以是:____体、____体、____体。
3、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固—液型
液体—溶剂
固体—溶质
例如:________________
气—液型
液体—溶剂
气体—溶质
例如:________________
液—液型,非水溶液中
量多—溶剂
量少—溶质
例如:___________
液—液型,水溶液中
水无论量多、量少,水为溶剂
例如:___________
注:通常没有指明溶剂的溶液中,水是溶剂,其他的是溶质。
思考:请你能否再举出一些溶液?指出其溶质、溶剂。并谈谈溶液的用途?
二、溶液的用途
见课本
【课后练习】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变
B.发现煤气泄漏时,可用明火查找泄漏点
C.洗涤衣服上的油污可用汽油乳化
D.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是因为铝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2.下列消毒液的溶剂不是水的是
A.75%医用酒精
B.过氧乙酸溶液
C.过氧化氢溶液
D.碘酒
3.人类的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离不开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无法用水鉴别硝酸铵、氢氧化钠两种固体
B.用水浇灭着火的纸箱,其原理是移除了可燃物
C.天然水经过自然沉降、过滤、吸附,即得纯水
D.使用加有洗涤剂的水可去除衣服上的油污
4.下列物质在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
A.牛奶
B.汽油
C.泥土
D.高锰酸钾
5.下列有关水和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后,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一定减少
B.河水经过沉降、过滤、活性炭吸附后得到的水是纯净物
C.通过洗洁精的乳化作用,可将食用油溶解于水形成溶液
D.试剂瓶中的溶液在使用时不慎洒出一部分,剩余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减少
6.没有水就没有生命。下列关于水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
A.水能溶解所有的物质
B.用肥皂水可区分硬水和软水
C.洗涤剂可使油污溶解在水中
D.通过活性炭吸附可将海水淡化
7.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加热硫酸铜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后生成的物质:蓝色溶液中出现黑色固体
B.向铁粉中加入足量稀硫酸:黑色固体逐渐减少至消失,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放热
C.汽油加入高锰酸钾中:暗紫色固体逐渐减少,溶液由淡黄色变为紫色
D.检验水通电分解后负极得到的气体:木条燃烧更旺,产生蓝色火焰
8.下列物质中不属于溶液的是()
A.食盐水
B.糖水
C.泥土水
D.澄清石灰水
9.下列各组物质中,前者是后者溶质的是
()
A.氯化氢、盐酸
B.生石灰、石灰水
C.铁、硫酸亚铁
D.酒精、碘酒溶液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长期放置后不会分层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B.用洗洁精除去油污,是由于洗洁精对油污有乳化作用
C.硝酸铵溶解于水时,吸收热量,溶液温度降低
D.食盐水能导电,是因为溶液中有较多自由移动的Na+和Cl﹣
11.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请根据所学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高钙牛奶”中的“钙”是指______(填“元素”、“原子”或“分子”)。
(2)“八月桂花香”。从分子的角度解释能闻到花香的原因是______。
(3)从微观角度分析:H2O2和H2O的化学性质不同,原因是______不同。
(4)碘酒常用于消毒,该溶液中的溶剂是______。
12.(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①生理盐水溶剂____②标出FeCl2中Fe化合价_______
(2)下列属于溶液的是
______(填序号)
①蒸馏水
②油水混合物
③黄河水
④豆浆
⑤盐酸
⑥碘酒
(3)将锌粉和铁粉的混合物加入到盛有一定量硝酸银溶液的烧
杯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若将所得滤渣加入稀盐酸中,有气泡产生,则:滤渣里一定含有______(填写化学式),滤液中一定含有______(填写化学式)。
13.回答下列与水有关的问题。
(1)硫酸铜溶液中的溶剂是___________。
(2)日常生活中常用___________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3)通过电解水实验及对生成气体的检验可知,水是由___________组成的。
14.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溶液的是_____
A
面粉
B
氯化钠
C
蔗糖
D
汽油
15.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中,正确的是______(填序号)。
①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②溶液中各部分都是均一的③溶液中的溶剂一定是水
④气体、液体、固体均可作溶质
⑤任何条件下的溶液都是稳定的⑥两种液体互溶时,量少的一定是溶质
⑦在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反应速率较快
⑧食物里的养料经消化变成溶液才能被吸收
⑨溶质在溶解的过程中,有的放出热量,有的吸收热量
⑩溶质在溶解时,扩散过程中吸收热量,水合过程中放出热量
【参考答案】
【课前预习】
1.A
2.D
3.D
4.A
5.D
6.A
7.B
8.A
9.C
10.B
【课后练习】
1.A
2.D
3.D
4.D
5.A
6.B
7.B
8.C
9.A
10.A
11.元素
分子不断运动
分子的构成不同
酒精
12.⑤⑥
Fe、Ag
Zn(NO3)2
13.水
加热煮沸
氢元素和氧元素
14.BC
北师大版语文第九册四单元导学案 篇7
一、周教学内容:学习第9单元《礼物》。本单元安排了5篇课文,两篇自读主体课文,3篇自读课文。
二、周教学重难点:
1、生字:认识19个,会写17个。
2、积累:联系实际思考。作文:《礼物》
三、周学科融合:本单元教学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实践,贯穿于自读、精思、感悟、鉴赏、提高的学习过程中;以及听、说、读、写的语言文字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本单元以“礼物”为主题,编排了三篇主体课文和一篇拓展阅读课文,通过四个与礼物有关的故事,从不同角度揭示了礼物的内涵。课题
献你一束鲜花整体设计个性设计教材分析《献你一束花》写了机场女服务员向一位失败的运动员献花的故事,说明了鲜花不仅可以献给英雄和胜利者,更可以给失败者以鼓励。学习目标1.理解目标:理解机场服务员送的这束鲜花,珍贵在哪里。体会服务员说的关于如何对待胜利和失败的话有什么含义。
2.积累目标:会认生字6个、会写生字9个。
学习过程1.初读感知: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标出段序。2.细读感悟:
出示自学提示:向我们讲述是怎样一个失败者?
3、品读文本、感受内心、解读深意
品读失败者的沮丧、愧疚:
(1)勾画文本内容,读出相应的句子。
(2)联系第三自然段,进一步理解失败者痛苦的内心世界!
(3)结合学生的体会,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4.出示拓展文本:
(1)体会文本中的运动员所承受的巨大的心理压力。
朗读文本,体会运动员的心理压力,感受运动员的不易。
(2)出示文本中的语句:
“愈赢就愈怕输,成绩的包袱比失败的包袱更重。精神可以克服肉体的痛苦,肉体却无法摆脱精神的压力。”课后反思课题
微笑整体设计整体设计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西班牙民歌,作者以简洁自然纯朴真实的语言,字里行间,意蕴幽长。通过生活中最简单的一个表情——微笑,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整个社会大家庭更加和谐。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人性的呼唤。学习目标
1、学会本文,了解生字,正确读“逝、隆、顿、转瞬即逝、善良淳厚这几个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诗歌的表达方式。使学生知道微笑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知道人与人之间应当和谐相处。学习过程1.初读感知:
(1)本文为什么以《微笑》为主题?
(2)课文中几次提到微笑?
2.细读感悟:(1)学生自由朗读,诗人为什么把微笑比喻成“最好的身份证”?你是怎样理解?
(2)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谈谈自己的看法。
【北师大版语文第九册四单元导学案】推荐阅读:
2015春五年级语文下册《奇怪的圣诞包裹》导学案(无答案) 北师大版01-14
2017北师大版数学第九册《鸡兔同笼》教学设计.doc07-22
高中语文《氓》第三课时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11-08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八单元08-26
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试卷01-23
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全册06-16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金色花》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12-22
第七单元地球家庭-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教案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