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班数学活动《分类》优秀说课稿

2024-10-21

幼儿园小班数学活动《分类》优秀说课稿(精选4篇)

幼儿园小班数学活动《分类》优秀说课稿 篇1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二次分类》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人是一个能动的个体,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社会的发展也强烈需要发展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要结合幼儿的生活实际和知识经验来设计数学活动。在 “二次分类”这个数学活动中,我希望提供给幼儿充分的操作材料,再加以引导,一步一步深入,使幼儿真正在操作过程中去发现、归纳“图形的二次分类”的特征。因为幼儿数学概念的形成不是通过听老师讲、看老师演示所能解决得了的,必须通过幼儿自己主动活动的过程。

二、幼儿情况分析

大班幼儿的认知、操作、逻辑思维能力在不断提高;同时,他们不仅仅满足于老师所告诉的、所传授的,常常会提出“这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问题,他们更希望通过自己的能力加以证实。因此,他们对操作比较感兴趣。目前,大班幼儿已经基本能单独进行图形、事物的一级分类,但是不能对事物图形进行二次分类。而且由于幼儿各方面的发展还不成熟,他们对某一事物也许明白,却无法从具体转化为自己内在抽象的概念,所以通过活动我希望他们能把自己对事物的外部特征的认识转为内在的、有规律的思考。

三、说目标

新《纲要》指出:科学教育的价值趋向不再是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儿童的情感态度和儿童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幼儿是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活动内容必须与幼儿兴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引导幼儿向最近目标发展区发展。大班的孩子喜欢探索,喜欢尝试,对于动动,做做,非常感兴趣,于是我启发他们在操作后进行交流和讨论,积累经验,引导他们发现“图形二次分类”的规律特征。因此,根据《纲要》中数学领域的目标以及幼儿的实际情况,我将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位于:

1、通过活动使幼儿能从生活、游戏中感受事物的关系,并体验到发现的乐趣

2、通过幼儿的操作、探索,培养幼儿发现、观察比较、归纳事物特征的逻辑思维能力;

3、导幼儿说出图形两个层次的特征,体验包含关系,学习二次分类。

这三个目标中蕴涵了数学能力的培养、主动探索的经验获得和对事物归纳总结的能力的提高,体验了目标的综合性和层次性。我将本次活动的重点放在“培养幼

儿发现、观察比较、归纳事物的能力”,于是,在一开始,我就将问题抛出来,“如何将这么多混在一起的图形分出来,你们认为可以用什么方法?”从第一、第二环节的逐步加深,到最后按物体的两个外部特征分类,将重点慢慢消化吸收;接着,就是如何将经验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体验;那么,难点是“如何让幼儿理解包含关系”。我决定从以下几点来突破:

1、幼儿自己先想办法分类;具体操作;

2、教师示范引导,帮助幼儿了解二次分类的基本特征:按某一特征分类后,接着按另一特征对已经分好的两类图形,再做一次分类。这里,我准备用积木演示,首先,我将红、黄两种不同的三角形、圆柱形、长方形的积木混在一起,接着请小朋友帮我分成两类(那么,颜色只有两种,而图形却有三种,小朋友就会按颜色先分为两组)然后,我再请小朋友对其中的一组再分一次(很自然,小朋友就会按图形来分类了)

3、幼儿再次操作

4、经验迁移:举例请幼儿做二次分类

“请大家将小朋友进行二次分类”(小朋友一般会先分男女,接着就会按高矮、衣服、头发等来进行第二层的分类)

四、活动准备

1、红色、黄色、蓝色的正方形、圆形、三角形若干;

2、各种积木

五、教学方法

为实现本次活动目标,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尝试操作法、语言讨论法和游戏法

1、尝试操作法: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强调让幼儿亲手操作材料,在实际的操作中探索和学习,获得有关数学概念的感性经验。幼儿只有在“做”的过程中,在与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才可能对某一数学概念属性或规律有所体验,才可能获得直接的经验。在这个活动中,我给孩子们投放充足丰富的操作材料:各种红色、黄色、蓝色的正方形、圆形、三角形若干,让幼儿通过自己动手摆弄后,尝试找到分类的方法,并进行经验归纳。

2、语言讨论法:在数学教育中,讨论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但是,讨论的时机选择在操作的不同时间,就会对幼儿的具体操作及思维活动起不同的作用。因此,在活动开始时,我就引导幼儿先讨论用什么方法分类,操作后再一次请幼儿讨论“你是用什么方法”,这样,通过不断的交流讨论,加上教师的帮助归纳,使幼儿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二次分类的概念。

3、游戏法:通过“看谁举得快”的游戏,进一步使幼儿通过竞争性的游戏,达

到在玩中学的目的,在游戏中发展幼儿的思维,变被动为主动,既使知识得到了巩固和深化,又使幼儿的分析、比较、概括能力得到提高。

同时,在幼儿学习过程中,教师做到面向全体,注意个别差异,让每个幼儿在各自不同水平上有所提高。我根据幼儿的能力差异,引导能力强的幼儿先观察,再尝试找出最好的分类方法,引导能力弱的幼儿在逐个尝试后,得出二次分类的特征。

六、教学流程: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本活动的目标要求,我设计了以下几方面的环节:

1、通过游戏,激发幼儿活动积极性;

2、启发诱导,在自由操作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先引导幼儿观察图形的不同点(颜色、形状、大小),然后鼓励幼儿自由的操作,逐步深入,在自由探索中发现分类的方法;

3、经验阐述,交流各自不同的方法:注重幼儿之间经验的交流与分享,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操作结果分享自己的发现,体验发现的快乐。然后在每一个操作环节都有教师和幼儿的共同小结,注重经验的巩固和归纳。

4、幼儿再次操作;

5、游戏活动,扩展思路加深印象

活动过程:

1、学习按物体的两个外部特征分类。(这个环节主要是激发幼儿活动的积极性。)

(1)游戏:“看谁举得快” 教师说出指令,如:请把X色的XX形举起来;或是请将大的X形举起来。幼儿听到信号后应迅速地根据这两个特征将图形举起来,看谁举得快。

2、学习对图形作二次分类。

(1)出示红、蓝两色的圆形、正方形、三角形若干,请幼儿上来将几何图形按颜色分为两类,然后再请两名幼儿上来将红、蓝图形按形状不同各分为三类(即红色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及蓝色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初步学习对图形做二次分类。

(2)发放操作材料,幼儿操作。每人一套大、小两种规格的正方形、圆形、三角形。首先将大、小图形分开,然后将大的图形按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分为三类;再将小的图形按正方形、圆形、三角形分为三类,要求有顺序地操作。

(3)教师小结,幼儿再次操作,进行二次分类。

3、经验迁移:

举例请幼儿做二次分类“请大家将小朋友进行二次分类”

4、活动小结,教师对幼儿分类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分析、解决,帮助幼儿获得分类经验。

小班数学活动说课稿 篇2

小班数学活动《铺路》说课稿<?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泰兴市第二实验幼儿园 雍芸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班的数学活动《铺路》。

一、说教材

这一活动主要要求幼儿辨认平面几何图形,小班小朋友他们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在学习过程中要着重感知事物的明显特征。然而几何图形的认识往往过于单调、抽象。因此根据纲要中指出的:教育内容的选择,既要贴近幼儿的生活,为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要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设计此活动,让

幼儿能大胆地参与活动,积极地投入实践中去。

二、说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确立了情感、能力等方面的目标.其中有探索认知部分,也有操作部分,目标是:

1、复习巩固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半圆形的认识及两种图形的转换关系。

2、培养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思维的灵活性。

根据目标,我把活动的重难点定为第一个目标:复习巩固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半圆形的认识及两种图形的转换关系。希望能在活动中让幼儿掌握。

三、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是为了完成具体活动目标服务的,同时幼儿是通过环境、材料相互作用获得发展的,活动准备必须与目标、活动主体的能力、兴趣、需要等相适应,所以,我既进行了物质准备又考虑到幼儿的知识经验准备。

物质准备:1.彩色立体房子、纸制小路(上面镂刻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图形)。

2.兔子头饰1个。请1名大班幼儿学会情境表演。

3.形状、大小不同的几何图形多个,小塑料筐6个。

知识准备:已认识简单、常见的图形

四、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式的师幼互动”,因此本活动我除了和幼儿一起准备丰富的活动材料,还挖掘此活动的活动价值,采用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活动中我运用了

1、情景表演法:活动导入部分既要让幼儿发现问题,引出下面一系列的疑问及探索,又要通过幼儿感兴趣的方式设置悬念,因而我设计了小兔出门摔倒这一情节,并通过情景表演的方法启发幼儿思考。

2、演示法:是教师通过讲解谈话把教具演示给孩子看,帮助他们获得一定的理解,本活动的演示是运用几何图形的基础上,学会区分异同。此外我还运用了观察法、谈话法等,对于这些方法的运用,我“变”以往教学的传统模式——教师说教,为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以启发、引导的方式,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并以“游戏”贯穿活动始终,让幼儿在玩中获得知识,习得经验,真正体现玩中学,学中乐。

2、活动过程中,我渗透了“多元智能”的理念,将

各领域的知识有机整合在一起,如在观察活动中渗透了语言表达教学,在“捉迷藏”游戏中渗透了方位词教学及社会情感教育等等。

(二)学法

幼儿是学习的主人,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与探索活动,不仅提高了幼儿探索能力,更让幼儿获得了学习的技能和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本活动采用的方法有:

1、              操作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究学习。《纲要》指出教师在提供丰富材料时,要使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本活动的操作是帮助小兔铺路,让幼儿通过看一看、比一比、放一放、拼一拼来认识几何图形。

2、交流法:同伴间相互交流探索问题。在交流的过程中既能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将自己获得的经验与同伴交流分享,使《纲要》中指出的“生生互动”得到真正体现。因为

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创设了游戏的情景,让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并且在游戏中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

五、说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通过情景表演,小兔想出去玩,刚走到门口就摔了一跤。提问:小兔为什么会摔倒的?引导幼儿观察坑的形状。

2、认识几何图形及两种图形的转换关系

在活动中,我先帮幼儿复习几种常见的几何图形,并通过眼看(观察)、耳听(倾听)、脑想(想象)、学一学、说一说(尝试)等多种方法巩固几种几何图形的相同点及区分。接着为了引出本活动的难点,我通过“变魔术”这一游戏活动帮助幼儿感知两种图形的转换关系。

3、铺路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置了“铺路”的游戏,让

幼儿在动手操作中巩固所学内容。纲要中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索活动,使

小班数学活动《小火车》说课稿 篇3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班的数学活动《小火车》。

一、设计意图

幼儿喜欢各种各样的玩具,对玩具赋予了人性化的情感,尤其是小班幼儿,年龄小,属直觉行动思维阶段,他们对数概念的获得需要运用大量的操作活动和游戏来完成。因此,本次活动我抓住小班幼儿“泛灵”这一生理特性,以幼儿爱不释手的小火车为载体,让幼儿在生动有趣的故事及游戏中体验点数的乐趣,学习手口一致地点数4以内的数量物。

二、说教材

这一活动的要求是幼儿能点数4以内的数量物并做到数物对应,因此我根据《纲要》中指出的:“教育内容的选择,既要贴近幼儿的生活,为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要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为指导思想来设计此活动,让幼儿能大胆地参与活动,积极地投入实践中去,在实践中获取关于4的点数的知识和经验以及操作的能力。

三、说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确立了情感、能力、探索认知、操作等方面的目标。具体目标是:1.积极参与点数活动,大胆回应老师的提问。

2、学习手口一致有序地点数4的数量物,并说出总数。

3、通过操作活动,发展幼儿手、眼、口、脑的协调能力。本次活动的重点是手口一致有序地点数4的数量物,难点是引导幼儿做到数物对应。

四、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是为了完成具体活动目标服务的,同时幼儿是通过与环境、材料相互作用获得发展的;活动准备必须与目标、活动主体的能力、兴趣、需要等相适应,所以,我既进行了物质准备又考虑到幼儿的知识经验准备。

1.知识经验:有点数3以内数量物以及排序概念基础。

2.物质材料:欢快的音乐,玩具火车头,车厢四节,若干小动物。

五、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式的师幼互动”,因此本活动我除了和幼儿一起准备丰富的活动材料,还挖掘此活动的活动价值,采用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活动中我运用了以下教学法:

1、操作法。活动一开始,我就设计了独立探索和互动分享两个环节,给每个幼儿充分操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幼儿在体验中找到点数的规律,让每个孩子在独立操作、亲身体验中找到答案。

2、游戏教学法。游戏是幼儿园教学的灵魂,更是进行小班数学活动的灵魂。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活动要让幼儿保持兴致、惊喜不断,才能够吸引幼儿注意,进行有效教学。活动中我创设了奇趣的数学点数游戏,让幼儿对点数始终兴趣不断。

3、启发引导法:在活动中我通过启发幼儿积极思考,引导孩子们主动建构知识,获得能力。

(二)学法

幼儿是学习的主人,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与探索活动,不仅提高了幼儿探索能力,更让幼儿获得了学习的技能和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本活动采用的方法有:

1、操作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究学习。让幼儿自己动手点数,自己将小动物放入火车中,自己把车厢挂在火车上。

2、交流表达法:同伴间相互交流探索问题。在交流的过程中既能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将自己获得的经验与同伴交流分享,使《纲要》中指出的“生生互动”得到真正体现。因为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创设了形象有趣的环节,让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并且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

五、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带幼儿开火车去接小动物,引起幼儿的兴趣。

2、让幼儿动手操作,按教师的要求数车轮、挂车厢。在活动中,我先要求幼儿自己动手操作,让幼儿手口一致大声的点数。接触4的点数,并复习了幼儿3以内点数的能力。

3、数车厢:纲要中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索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在数车厢的时候,让幼儿能手口一致点数,并让幼儿自己探索点数的顺序。

4、送小动物坐火车:让幼儿学会分享,在这个过程中反复感受、反复体验以突破难点。

5、小动物搬新家:为了让活动更有趣,我设计了“小动物搬新家”的故事,并让幼儿自己参与给小动物“搬家”,孩子觉得很新奇,也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

6、打开礼物盒:最后这一环节,让幼儿体验到惊喜。打开礼物盒,发现了小动物送给自己的礼物,让幼儿从中体会到快乐,同时巧妙的利用点数四种礼物达到了进一步复习巩固点数4的目的。

7、结束活动:小朋友和老师一起跟着音乐,四人一组,快乐的舞蹈,让孩子一直在活动中感受到快乐的气氛。

六、说特色:

1、我自己制作的装有礼物的礼物盒是本活动的一大亮点,围绕小动物坐火车为中心,来开展4的点数活动,深深地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又自然地引导幼儿在操作中获得发展。

2、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活动环境,让孩子们,充分享受轻松愉快的场景,并在游戏中快乐地学习。

幼儿园小班数学活动《分类》优秀说课稿 篇4

小班幼儿富有好奇心,会对感兴趣的事物提出问题,也能运用多种感官发现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特征。设计本活动引导幼儿运用多渠道参与法感知水果的特征,从而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有利于他们的长远发展。教师是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活动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幼儿为主体,活动为主线的教学原则。因此教师采用了实验操作法和游戏法,发挥幼儿的主体地位。

二、说教材

教材内容分析:新《纲要》明确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香蕉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它富有营养,又贴近幼儿的生活,容易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且融入游戏,又有幼儿亲身体验,让幼儿在活动中运用各种感官感知香蕉的独特外型、表皮的颜色及与众不同的口味,这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正如《纲要》中所述:“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的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三、说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活动围绕目标展开。我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设计了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的目标:1、通过各种感官认知香蕉的特征,初步了解香蕉的吃法2、学会自己动手剥香蕉3、体验到剥香蕉的乐趣,积极参加游戏活动

四、说重点难点

本活动的重点是幼儿通过摸、看、尝等感知探索香蕉的特征,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难点是幼儿能对剥香蕉产生兴趣,愿意吃香蕉。

五、说教法

新《纲要》提出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探究活动,进行尝试,感受参与的乐趣,并鼓励幼儿大胆提出问题并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运用实验操作法,让幼儿通过摸一摸,看一看,尝一尝等感知香蕉的特征,在操作过程中积极探索学习。游戏法导入,利用游戏教育性,娱乐性和创造性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谈话法总结,引导幼儿运用简单、准确的语言总结香蕉的特征,巩固学习香蕉的`特征。还有示范演示法的运用,通过谈话讲解示范给幼儿实物的操作过程,帮助幼儿理解记忆剥香蕉的方法过程,有助于后续幼儿自己动手剥香蕉。

六、活动总结

幼儿以无意注意为主,教师在活动中注意语言的清晰简练,避免出现无关刺激的干扰。

七、说学法

本活动运用了多渠道观察法: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活动中,我们引导幼儿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说一说等多种感官的参与,潜移默化的让幼儿对香蕉产生浓厚的兴趣。

八、说活动过程

(一)导入

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通过幼儿猜测黄色箱子里面是那种水果的游戏来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黄色箱子来巩固学习黄色。

(二)活动展开

1、猜测香蕉

教师结合谈话法,利用幼儿触觉感知香蕉的表皮感觉以及香蕉的形状让幼儿猜测认知香蕉的表皮感觉和形状。引导幼儿用比较清晰、简单、准确的语言归纳总结香蕉的表皮感觉和形状。

2、出示香蕉

教师拿出箱子里面的香蕉揭晓答案,利用幼儿的探索热情,通过观察指导法,引导幼儿运用视觉认知表皮的颜色和香蕉的外形,并结合谈话法和启发式语言,引导幼儿运用简单的语言总结香蕉的表皮颜色。根据幼儿好奇心强的特点,发挥自身引导者的作用,引导幼儿大胆想象联系生活实际交流香蕉的外形像什么,运用生活中具体的事物认知香蕉的外形,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感知事物的能力。

3、剥香蕉

教师结合实验操作法和示范演示法,发展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手指的运动能力。在教师示范讲解正确剥香蕉皮后幼儿自己动手操作。注意引导剥完香蕉的小朋友把香蕉和香蕉皮放在指定位置。所有的小朋友都完成剥香蕉后给予一定鼓励。

4、吃香蕉

教师结合启发式提问的方法,提问幼儿香蕉是什么味道的?展开一定的讨论后,幼儿通过吃香蕉积极探索香蕉的味道。引导幼儿用简单的语言总结香蕉的味道。最后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将香蕉皮、用过的擦手巾扔到垃圾桶。

5、讨论香蕉的吃法

教师结合谈话法,运用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开放式的提问:香蕉有哪些好吃的做法?通过讨论,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幼儿能对香蕉产生兴趣,想吃香蕉。

6、游戏环节(香蕉迷宫)

设置游戏迷宫,在迷宫的每个分岔路口贴有不同水果的指示牌,贴有香蕉的水果牌为通行路口,其他路口为错误路口,其中贴有香蕉的路牌,香蕉也是各式各样的,例如一个完整的香蕉、剥完香蕉皮的香蕉果肉、未剥完香蕉皮的香蕉。本游戏活动是对前面活动效果的考察,巩固幼儿对香蕉的认识,初步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九、说活动延伸

将此活动转移到艺术领域的美工区,让幼儿运用本活动的经验为没有衣服的香蕉宝宝穿衣服,幼儿在老师已画出轮廓的香蕉涂色。巩固学习香蕉的独特外形和外皮颜色。

上一篇:一抹明眸诗歌下一篇:校园晚会赞助商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