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陆游作文

2024-08-08

浅析陆游作文(精选12篇)

浅析陆游作文 篇1

浅析陆游作文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临安春雨初霁》南宋/陆游——解说/刘黎平

陆游是愤青,换在今天,他肯定会去砸方正县的所谓日本开垦团纪念碑的。淮河以北那片从未谋面的山河让他梦牵魂绕,“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每到深夜,他床头的佩剑便会调整为振动,振荡出他内心深处报国杀敌的信息。

然而,悲愤没有任何改变现实的能量,那个浮在西湖烟波上的王朝,依旧歌舞几时休。

悲愤到62岁了,也该实现能量转换,往干实事的方向转。机会似乎来临:早春二月,他来到杭州,宋孝宗接见了他。然而,精英接见愤青,只讲山水,不提山河。孝宗说:“你去严州当官,那里山水好呀,可以从事文学创作。”第二次接见,谈文学:“你笔力很好。”领导跟你谈文学,谈山水,意味着打算不给你什么事做。

陆游累了,感叹人世的味道,像薄纱一般薄,明知如此,却还要骑马来京城做客。是谁让他觉得凉了?是南宋高层对整个国家失去责任心的`那一份麻木。这个政权已经在南方完全本土化,完全忘却了它对整个国家应有的一份责任感。

无情的雨无情的杏花

心凉的人对深夜的雨特别敏感,碎的雨,碎的声,碎的心,纠缠一夜。雨却无情,让听雨的人伤心一夜,自己却做出一份绚烂的答卷:杏花。真是无情的雨,无情的你,无情的杏花。

深巷响起“卖杏花啰,雨后杏花啰”的吆喝,愤青陆游不能杀敌,只好写字、品茶,用短纸书写斜斜的草书,茶水上泛起白乳般的泡沫。草书与爱国不相干,茶乳与江山没关系,陆游似乎要脱离愤青的角色,与现实妥协,要玩文化了。

现实是什么呢?是一片污浊的风尘。灵魂是什么呢?是他身上尚未染尘的白衫素衣。首都空气风气都污浊,哎,我洁白的衣裳,我洁白的灵魂,我们不在这里漂了,趁着清明还未到,回家吧。

不肯在污浊中沐浴,陆游仍然是愤青。

浅析陆游作文 篇2

陆游 (1125~1210) 字务观, 号放翁。越州山阴 (今浙江绍兴) 人, 是南宋一代诗坛领袖, 有“小李白”之称。他一生著述丰富, 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 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其内容涉及南宋前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放翁词》等数十种存世。陆游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 尤以爱国诗词的成就为最, “其言恢复者十之五六”。抗敌御辱一直是最能触发他创作激情的思想主题, 但往往世事弄人———他一生立志于抗金复国, 心血尽耗于此, 却又因抗金主战而屡遭贬谪, 颠沛流离, 后终老山阴, 壮志难酬。“冯唐易老, 李广难封”, 正所谓英雄无觅处, 纵天豪情终换得一抔凄凉, 不禁让后人扼腕叹息。

陆游所处的时代是个战乱不平的时代。他生于北宋灭亡之际, 历尽战乱之苦, 深知战争给国家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痛苦。少年之时, 他已定下“上马击狂胡, 下马草军书” (《观大散关图有感》) 的宏图大志。为了实现自己报效祖国的理想, 他特别注意学习兵书, 希望有一天能亲临战场、杀敌报国。在陆游很多的诗词中, 我们都能感到扑面而来的英雄气息———“铁马横戈”“气吞残虏”, 让人为之震撼。可悲的是, 积贫积弱的南宋是个急需英雄的时代, 却而言, 虽然“男儿到死心如铁”, 无奈“报国欲死无战场” (《陇头水》) , 矛盾之下, 悲剧也就形成了。

鲁迅先生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

给人看” (《鲁迅全集》第一卷,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年版, 第192—193页) , 在这里, 他把悲剧的本质归结为人生价值的毁灭。对陆游而言, 他的价值体现在为国家的和平统一尽忠, “千年史策耻无名, 一片丹心报天子。” (《金错刀行》) 但社会主流却没有丝毫进取之心, 只求半壁苟安。以高宗赵构与宰相秦桧为首的主和派不仅不汲取北宋灭亡的教训, 发愤图强, 反而变本加厉, 杀害抗战最坚决的岳飞, 向女真贵族纳银割地输物, 以淮河和大散关为宋金交界, 换得一时苟安。南宋小朝廷偏安局面的形成, 使得士大夫渐趋消极, 不复有收回九州之志。在这种整体风气下, 陆游因屡次向皇帝进言北伐收复中原而被屡次罢官。中间起起落落几十年, 最终在淳熙十六年, 陆游改任朝议大夫礼部郎中时, 由于连上奏章谏劝朝廷锐意进取, 减轻赋税, 反遭弹劾, 以“嘲咏风月”的罪名再度罢官。此后, 陆游长期蛰居农村, 有12年之久, 在幽静清贫的生活中了却一生。个人价值不仅得不到社会的认定, 反而被社会主流价值的潮流不断冲击, 这是陆游命运悲剧的根本缘由。

陆游12岁即能诗文。面对国家的残破, 其父陆宰与朋友“相与言及国事, 或裂眦嚼齿, 或痛哭流涕, 人人自期以杀身翊戴王室”。家庭的氛围对陆游的成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后来他又师从曾几、吕本中, 深受他们爱国情操的影响。29岁时, 赴南宋首都临安 (今杭州) 应锁厅试, 名列第一, 因居秦桧孙子之前, 又因他不忘国耻“喜论恢复”, 触怒秦桧, 竟在复试时被除名。直到秦桧死后, 陆游才被起用, 但在仕途上一直很坎坷。

被发往隆兴;四十二岁因为“力说张浚用兵”, 被削官归山阴故里;虽到四十五岁才又起用到夔州任通判, 但一直郁郁不得志。陆游在《木兰花·立春日作》中感叹道:“三年流落巴山道, 破尽青衫尘满帽。身如西瀼渡头云, 愁抵瞿塘关上草。”陆游流落之哀, 不仅是一己之哀, 实在是国家民族的大哀。

回想当年, 陆游在南郑时虽然主管的是文书、参议一类工作, 但也曾戎装骑马, 随军外出宿营, 并曾亲自在野外雪地上射虎。“壮岁从戎, 曾是气吞残虏。阵云高、狼烟夜举。朱颜青鬓, 拥雕戈西戍” (《谢池春》) , 那时他意气风发, 抱着“莫作世间儿女态, 明年万里驻安西” (《和高子长参议道中二绝》) 的一举收复西北失地的雄心。他曾振臂高呼“人生不作安期生, 醉入东海骑长鲸;犹当出作李西平, 手枭逆贼清旧京” (《长歌行》) 。这气势是何等的豪迈何等的有力, 一如长江出峡、骏马奔驰, 雄心勃勃的爱国豪情跃然纸上。陆游虽然只有过短暂的军旅生活, 但他始终以为国立功, 战死沙场为荣。直到八十二岁高龄, 诗人还唱出了“一闻战鼓意气生, 犹能为国平燕赵” (《老马行》) 。在《书愤》中, 他说“壮心未与年俱老, 死去犹能做鬼雄”。但无论诗人为国尽忠, 想要收复失地的理想是多么的急切, 在南宋王朝软弱无能的投降路线下, 这一切都只会让他在理想和现实的挤压下更加痛苦。随着时间的推移, 诗人慢慢发现银霜已渐渐染白了他的乌发, 而收复故土的理想却是那么遥远,

“华灯纵博, 雕鞍驰射, 谁记当年豪举?” (《鹊桥

仙》) “睡觉寒灯里, 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 鬓虽残, 心未死!” (《夜游宫·记梦寄

师伯浑》)

理想无法实现, 满腔豪情被当权者无情践踏, 国家多难, 报国无门。时刻希望杀敌复国的陆游面对的现实却是南宋小朝廷偏安于半壁江山的定局, 理想与现实的巨大矛盾让陆游时常借助浪漫的幻想来满足内心巨大的落差, 这对英雄来说, 是莫大的不幸。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 写这首诗时, 诗人已六十八岁, 一身病痛, 孤独地躺在荒凉的乡村里。人生匆匆几十年, 回首过烟云一样在心头闪现。

然而, 诗人并没有沉浸在悲愁中, 这“不自哀”三个字, 便把个人之失, 一己恩怨, 抛到一边。他这一生“朝与一官, 夕畀一职”, “旦而引之东隅, 暮而置之西陲”, 哪怕“冒六月之暑, 抗风涛之险, 病妻弱子, 左馋饘右药” (韩元吉《南涧甲乙稿》卷十四) 。面对山河破碎, 家国沦落, 半壁江山尽陷金人的铁蹄之下, 个人的得失又算得了什么呢?虽已垂垂老矣, 病痛缠身, 身躯已“僵”, 早已不复有当年的矫健, 却仍想“为国戍轮台”, 这是英雄怎样的一个梦啊!深夜, 身下是冰凉的棉被, 屋外是凄风冷雨, 一切是这样的落寞。在半睡半醒中, 呼啸的风声仿佛把他带到了刀光剑影的沙场, 披着盔甲的战马趟过北方冰封的河流, 马蹄声, 碎冰声, 厮杀声是这样的真切。一切仿若在眼前, 然而这不过只是梦罢了。这对于年迈的陆游来说, 是一种怎样的激情与悲愤啊!有心杀敌, 无力回天。强烈的愿望受到太多的压抑, 只有在梦中才能得到宣泄, 奈何梦中也透出无尽的冰冷。悲壮的惆怅是这样地让人神伤。

“当年万里觅封侯, 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 尘暗旧貂裘。胡未灭, 鬓先秋, 泪空流。此生谁料, 心在天山, 身老沧州。” (《诉衷情》) 人生自古谁不老?大丈夫以治国齐家安天下为己任, 当年激情洋溢, 为国尽忠的豪情是那样的真切。一个“觅”字, 将诗人当年的自豪自信自负抒发得淋漓尽致。壮士匹马征万里, 奈何梦断关河, 人生如梦。想当年, “锦帽貂裘, 千骑卷平冈”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是何等的情豪志壮。如今往日貂裘早已尘封色暗。苏轼在《江城子》中唱道:“鬓微霜, 又何妨”, 但对陆游来说, 人生苦短, 胡未灭, 鬓已白, 雄心虽在, 壮志难酬, 世事难料啊。哪怕心在天山, 诗人却只能在沧州这偏远的地方, 眼睁睁地看这无常的世事是怎样演尽民族的悲哀。

陆游山水诗浅析 篇3

本文概括了陆游山水诗的创作条件及其生活上的情感状态变化,以具体分析陆游山水诗具有的宦海人生、贬滴旅途、郊游行吟、山居访友、渔樵耕读等日常生活留下的时代烙印,在此基础上揭示陆游山水诗所表现的亦喜亦忧的心路历程。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浙江绍兴山阴风景非常秀丽,古人在《世说新语·言语》有描绘:“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可见山阴风景之美。境内又有大禹的一个遗迹,与迹寺、兰亭、镜湖等众多的名胜古迹,陆游从小就受到家乡的山山水水和人情风俗的熏陶,诗文中充满了对故乡山水风光的盛赞,他一生游历过许多地方,大都是当时而著名的风景胜地,如天府之国、沃野千里的蜀中,铁马秋风的边塞南郑,风光如画的江南水乡等等,这些游历为他的诗歌创作打下了深刻的山水自然美的烙印。陆游生活在北宋灭亡之际,亲身经历了丧乱之痛,又从父亲及朋友那里,接受了爱国主义的教育,因此从小立下壮志抱负,要奔赴前线杀敌,决不让侵略者践踏祖国的锦绣河山。钱钟书说:“他的作品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悲愤激昂,要为国家报仇雪耻,恢复丧失的疆土,解放沦陷的人民;一方面是闲适细腻,咀嚼出日常生活的深永的滋味,熨贴出当前景物的曲折的情状。他的学生称赞他说:‘论诗何止高南渡,草檄相看了北征’;一个宋代遗老表扬他说:‘前辈评宋渡南后诗,以陆务观拟杜,意在痞寐不忘中原,与拜鹃心事实同’。这两个跟他时代接近的人注重他作品的第一方面。然而,除了在明代中叶他很受冷淡以外,陆游全靠那第二方面去打动后世好几百年的读者……”。

乾道六年,陆游出任夔州通判,陆游在夔州通判三年任期将满之时,应四川宣抚使王炎的邀请,陆游南下在南郑任左迅议郎、四川宣抚使司干办公事、兼检法官三职。然而随着王炎声望和实力的增强,南宋小朝廷又对王炎起了猜忌之心,一纸将王炎罢免,调离四川,这给了陆游很大打击,仕途的失意逼迫诗人暂时放下执着的报国热情,把目光转向蜀中的名山胜水舞榭歌台,燕饮颓放、消磨时间。陆游在这次壮游之中,饱览大江两岸雄丽的山川景色,考察了各地的风俗民情,壮丽的河山开拓了陆游的眼界和心胸,提高了他的诗文的创作水平,写下了为数众多的游记诗歌,著名的《入蜀记》就作于此时。

淳熙二年,诗人的老朋友范成大出任四川制置使,招陆游担任参议官,于是陆游又到了成都,这两个诗友,又一起满怀着恢复中原,为国雪耻的雄心壮志,这次老朋友在成都聚会,主宾唱酬,过得非常愉快,但是陆游仍然是为恢复中原的理想抱负不能实现,而感到非常地忧痛。为了排遣苦闷,他出入酒肆歌楼,游遍了锦城,就是成都城,和附近各县的山水名胜,豪放不羁、不拘礼法,就被同僚们讥为颓放,于是他自己索性自号为“放翁”,“放翁”的名字由此而得。将近八年的蜀中和南郑的生活,是陆游一生中,创造力最旺盛、创作成就最高的这个时期,为了纪念他这段难忘的生活,他把他平生的诗文集,分别命名为《剑南诗稿》和《渭南文集》。

陆游六十六岁以后,一直到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十二月,他去世的二十年间。陆游都是在故乡山阴度过的,他住在离山阴县城九里地的三山,面对着波光粼粼的镜湖,诗人生活穷困,心境却闲适宁静,他时常留连山水,或游云门寺,或漫步于乡村小巷,或泛若耶溪。他自己也参与农事,农村与乡村风光成了他晚年诗歌的主要内容,有大量的田园闲适诗,也有不少山水诗篇。陆游在《感兴》诗中写道:“吾尝考在昔,颇见造物情。离堆太史公,青莲老先生,悲鸣伏枥骥,蹭蹬失水鲸。饱以五车读,劳而万里行。险艰外备尝,愤郁中不平。山川与风俗,杂错而交并。”(《感兴》)他以司马迁、李白等诗人为例,说明他们在创作中取得辉煌成就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他们身行万里,备尝艰辛,对大自然和社会生活有丰富深刻的体验。“法不孤生自古同,痴人乃欲镂虚空。君诗妙处吾能识,正在山程水驿中。”(《题萧彦毓诗后》)这首诗的妙处在于诗都是写在旅途中间,山程水驿之中。因此陆游时时刻刻注意从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吸取创作的灵感和素材。正是时代风云的激荡和雄秀江山的陶冶,使得陆游一生诗兴如泉,喷涌不息,“六十年间万首诗”,其中就有不少意境壮丽或者优美的山水佳篇。

再看陆游的七律名篇《游山西村》,其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这一联以“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八个字,再现了浙东、丘陵、水网、平原交叉的地区春天的特有景色,多么熨帖、生动。诗人在描写一路经行的客观景物中,突出“疑无路”、“又一村”的主观感觉,使叙述曲折,有阶段、多层次,包含着进入不断变换新境界的意思和有时遇塞而通、豁然开朗的喜悦。这一联不独善状难写之景,色彩明丽,句法流走生动。而且把景趣、情趣与理趣,自然地熔铸于一炉,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中,还用比较的方法分析说:“这种景象前人也描摹过,例如王维《蓝田山石门精舍》:‘遥看云木秀,初疑路不同;安知清流转,忽与前山通’;还有唐代的散文家,诗人柳宗元《袁家渴记》:‘舟行若穷,忽又无际’;还有唐代诗人卢纶《送吉中孚归楚州》:诗中说‘暗入无路中,心知有花处’;耿湋:‘花落寻无径,鸡鸣觉有村’;周晖《清波杂志》卷中载强彦文诗:‘远山初见疑无路,曲折徐行渐有村’;还有前面选的王安石《江上》。不过要到陆游这一联才把它写得‘题无剩义’。”这里就可以见出陆游写山水善于“熨帖出当前景物的曲折的情状”一个典型的例子。陆游擅长写七律,他的七律山水诗充满了这类状景细致生动、曲折又熨帖的佳句,例如:

“瓦屋螺青披雾出,锦江鸭绿抱山来。”(《快晴》)

“萦回水抱中和气,平远山如酝藉人。”(《登拟岘台》)

“山从飞鸟行边出,天向平芜尽处低。”(《游修觉寺》)

“日斜野渡放船小,风急渔村摊网腥。”(《送客城西》)

这些描写山水自然景物的诗句,或者用白描,或者用彩绘,或者用比喻,或者用拟人,手法多样,无不感受细腻,表现生动雅致、曲折传神。这些景句,对偶既工整精致,又流利奇健既能出人意表,又绝无生涩造作之感。陆游的七绝的山水诗中,也多有意象营构和意境创造非常精彩的佳作。例如下面这首《雨中山行至松风亭忽澄霁》,“烟雨千峰拥髻鬟,忽看青嶂白云间。卷藏破墨营丘笔,却展将军著色山。”(《雨中山行至松风亭忽澄霁》)写由雨到晴的山景,想象奇丽,设色鲜艳又由实入虚,既以唐代著名画家,李思训的金碧山水来摹状,又用李成的水墨山水来反衬,比喻新颖而熨帖。又如下面一首诗“舟中一雨扫飞蝇,半脱纶巾卧翠藤。清梦初回窗日晚,数声柔橹下巴陵。”(《小雨极凉舟中熟睡至夕》)这首诗写雨后新凉,他在船中酣睡的情景,诗人用斜日照窗、橹声轻柔来衬托,对船外的山水不著一字,而出峡后,大江空阔、水平风软的景象和诗人舒畅开朗的神情心态,却从言外显出来了,可谓情景交融的妙笔。再看另外一首七绝,《过灵石三峰二首》其一:“奇峰迎马骇衰翁,蜀岭吴山一洗空。拔地青苍五千仞,劳渠蟠屈小诗中。”(《过灵石三峰二首》)前三句用壮语写景,表扬山,贬低自己,令人心惊神骇,末句却骤然收缩,用欣赏画的方式,将奇峰收缩进他的诗中,又以“劳渠蟠屈”的幽默语气,来揶揄、来讽刺、来嘲笑这个山,情趣横生。此诗不仅构思奇特,也显出诗人胸怀开阔、气度恢宏。

陆游山水诗在经历了仕宦的失意和山水的洗礼后,他的诗风在转变中找到了最终的归宿。其中抒发爱国激情的山水诗,气势奔放、骨力遒劲、境界壮阔、风格雄浑,而他晚年那些以自然平淡为基本风格的山水诗,则吸收了陶渊明的淳朴、王维的静穆、白居易的清畅、梅尧臣的古淡、苏轼的风趣,使人在涵咏中,充分地感受到了诗人丰富的人生情趣和审美兴味。

[1]钱钟书.宋诗选注[M].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2]吴其付.陆游宦游生涯的景观变迁[D].四川师范大学,2005.

[3]耿蕊.论陆游爱国诗词中的“梦”意象——兼论宋代文人心态[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6).

关于陆游的作文 篇4

博物馆人不多,但很安静,我认认真真地看起来,因为在之前妈妈也说起过关于陆游的点滴。

陆游是中国南宋诗人,生于公元1125年。陆游生活的时代,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金国频频向宋朝发动战争,积贫积弱的宋朝丧失了大量国土,被迫不断向南迁移,人民生活在战乱和动荡之中。少年时代的陆游就不得不随着家人逃难,饱尝流离失所的痛苦。

陆游从小受到父亲强烈爱国思想的熏陶,很早就养成了忧国忧民、渴望国家重建的品格。为了实现自己报效祖国的理想,他特别注意学习兵书。20岁时,他在一首诗中写道,”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希望自己有一天能亲临战场、杀敌报国。然而直到四十多岁时,他才有机会在军中做一名军官,实现了自己多年的愿望。

不到一年的军中生活,在陆游的生活和创作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身着戎装,来往于前线各地,抗敌将士的艰苦生活和爱国热情,极大地开拓了他的诗歌境界,豪迈而悲壮也成为他一生诗歌创作的基调。

作为一名杰出的诗人,陆游一生创作诗歌9300余首。这些诗中大多数都是与抗击侵略者的有关的。或者描写火热的军中生活,”失衣卧枕戈,睡觉身满霜",或者寄托自己对祖国前途命运的深切忧虑和自己空抱一腔报国热情的愁闷心情。

陆游一生饱经忧患,对普通人民所处的环境有充分的了解。他的作品在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上,都达到了同代诗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回到家我就和妈妈大聊陆游,陆游真的是一位好伟大的诗人!

读陆游诗集有感作文 篇5

陆游一生颠沛流离,被贬官几次,后又开始他的军旅生涯。他是一位爱国主义诗人,字里行间表达了他渴望收复中华的理想壮志,也表达了对当权派投降误国、打击爱国人士罪恶行径的强烈不满。

尽管诗人的理想一一落空,屡受打击,但他的爱国之心永远不变,救国之志依然如故。全诗的最后一句,通过赞扬诸葛亮平定中原的决心,抒发了自己仍要坚持早年的理想。

全诗以“愤”为线索,表现出作者对投降派行径的强烈不满。他热爱自己的国家,不允许别人来蹂躏、侵占它。由此我想到了中国历史上无数次保卫国家的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侵华战争……

走进陆游纪念馆作文500字 篇6

孩儿巷98号,这幢白墙青瓦红木的古老建筑被周围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包围着,显得与众不同。这是著名一座走马楼式的木结构建筑。一走近它,明清时代的老宅气息就扑面而来。

大门由两扇厚实的木门组成,门上各安着一个沉重的铁环。我想:铁环可能就是古代的门铃吧。踏入木门,首先引入眼帘的是三扇雕花木门,门上的图案精美绝伦,令人赞叹不已。陆游的雕像矗立在大厅中央。他目光炯炯有神,右手捋着胡须,左手捧着书卷,正细细斟酌自己刚写完的诗词。

大厅两侧,分别摆放着三个玻璃展台,一一陈列陆游的作品,展示出了陆游的伟大成就。穿过大厅,两边的过道上悬挂着介绍陆游生平事迹的画作,还展示了陆游的大量手迹,令人目不暇接。

穿过雕花的小门,四周层层的青瓦圈起了一方天井。一抬头,我才发现原来这是两层木制阁楼,古朴又雅致。继续穿过一个天井,一路走到纪念馆的尽头,一片小小的后花园里,草木茂盛,绿意盎然。在喧闹的城市里,显得尤为宁静祥和。

陆游:示儿-小学古诗 篇7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陆游:示儿-小学古诗大全,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注释

1.示儿:给儿子们看。

2.但:只。

3.九州同:祖国统一。

4.中原:指淮河以北沦陷在金人手里的地区。

5.家祭:对祖先的祭祀。

6.乃翁:你的父亲。

赏析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毕生从事抗金和收复失地的正义事业。虽然屡遭投降派排挤、打击,但爱国热情始终没有消减。《示儿》诗是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是说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了。但接着第二句意思一转:“但悲不见九州同”,唯独一件事却放不下,那就是沦丧的国土尚未收复,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这种遗恨从生前留到死后。在生命弥留之际,心情更为沉痛。诗的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结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活着的时候已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

陆游的爱国诗歌 篇8

一、《病起书怀》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本诗作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夏,时年五十二岁。陆游在被免官后病了二十多天,病愈之后仍为国担忧,为了表现要效法诸葛亮北伐,统一中国的决心,挥笔泼墨,写下了这首名垂千古之作。

作品开篇两句写出了诗人的现实景况,身体刚刚病愈,并且因被罢官客居在万里之外的成都岷江江边,纵使有满腔报国之志,也只能身处江湖之远,客居江边,无力回天,心中的痛苦与烦恼可见一斑。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尤须待阖棺”是在写自己的忧国心智,也不乏对眼下压抑情绪的抒发。顾炎武曾有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吁,诗人陆游在当时显然不能向天下人呼吁,只能勉励自己,虽然自己地位低微,但是从没忘记忧国忧民的责任,这是一个被罢了官的普通百姓的爱国情怀。至于对自己的不公平,自己究竟是怎样的人,还要待盖棺方可定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这是诗人的企盼,也是天下百姓的企盼。当时因为宋朝朝廷腐败,君主昏庸,至使大宋失落了半壁江山,老百姓处在外族蹂躏的水深火热之中,正如诗人写的那样:老百姓天天企盼天地神灵能好好地保佑国家和君王,天天盼望皇帝能早一天起兵讨伐外族侵略者,还百姓一个完整的国家和太平盛世,可事实上这些只是枉然。这对于诗人陆游自己来说也再明白不过了,毫无办法。只能独自一人挑灯细看诸葛亮的传世之作,希望皇帝能早日悟出“出师一表通古今”的道理。

作品通篇贯穿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表现了中华子民热爱祖国的伟大精神,揭示了人民与国家的血肉关系。“位卑未敢忘忧国”这一传世警句,是诗人内心的真实写照,也是历代爱国志士爱国之心的真实写照,这也是它能历尽沧桑,历久常新的原因所在。

二、《关山月》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的风光,戍卒的遭遇,更深一层转入戍卒与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开头的描绘都是为后面作渲染和铺垫,而侧重写望月引起的情思。

开头四句,可以说是一幅包含着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辽阔的边塞图景。在一般文学作品里,常见“月出东海”或“月出东山”一类描写,而天山在中国西部,似乎应该是月落的地方,何以说“明月出天山”呢?原来这是就征人角度说的。征人戍守在天山之西,回首东望,所看到的是明月从天山升起的景象。天山虽然不靠海,但横亘在山上的云海则是有的。诗人把似乎是在人们印象中只有大海上空才更常见的云月苍茫的景象,与雄浑磅礴的天山组合到一起,显得新鲜而壮观。这样的境界,在一般才力薄弱的诗人面前,也许难乎为继,但李白有的是笔力。接下去“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范围比前两句更为广阔。宋代的杨齐贤,好像唯恐“几万里”出问题,说是:“天山至玉门关不为太远,而曰几万里者,以月如出于天山耳,非以天山为度也。”用想象中的明月与玉门关的距离来解释“几万里”,看起来似乎稳妥了,但李白是讲“长风”之长,并未说到明月与地球的距离。其实,这两句仍然是从征戍者角度而言的,士卒们身在西北边疆,月光下伫立遥望故园时,但觉长风浩浩,似掠过几万里中原国土,横度玉门关而来。如果联系李白《子夜吴歌》中“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来进行理解,诗的意蕴就更清楚了。这样,连同上面的描写,便以长风、明月、天山、玉门关为特征,构成一幅万里边塞图。这里表面上似乎只是写了自然景象,但只要设身处地体会这是征人东望所见,那种怀念乡土的情绪就很容易感觉到了。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这是在前四句广阔的边塞自然图景上,迭印出征战的景象。汉高祖刘邦曾被匈奴在白登山围困了七天。而青海湾一带,则是唐军与吐蕃连年征战之地。这种历代无休止的战争,使得从来出征的战士,几乎见不到有人生还故乡。这四句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描写的对象由边塞过渡到战争,由战争过渡到征戍者。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战士们望着边地的景象,思念家乡,脸上多现出愁苦的颜色,他们推想自家高楼上的妻子,在此苍茫月夜,叹息之声当是不会停止的。“望边色”三个字在李白笔下似乎只是漫不经心地写出,但却把以上那幅万里边塞图和征战的景象,跟“戍客”紧紧连系起来了。所见的景象如此,所思亦自是广阔而渺远。战士们想象中的高楼思妇的情思和他们的叹息,在那样一个广阔背景的衬托下,也就显得格外深沉了。

诗人放眼于古来边塞上的漫无休止的民族冲突,揭示了战争所造成的巨大牺牲和给无数征人及其家属所带来的痛苦,但对战争并没有作单纯的谴责或歌颂,诗人像是沉思着一代代人为它所支付的沉重代价。在这样的矛盾面前,诗人,征人,乃至读者,很容易激起一种渴望。这种渴望,诗中没有直接说出,但类似“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战城南》)的想法,是读者在读这篇作品时很容易产生的。

离人思妇之情,在一般诗人笔下,往往写得纤弱和过于愁苦,与之相应,境界也往往狭窄。但李白却用“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万里边塞图景来引发这种感情。这只有胸襟如李白这样浩渺的人,才会如此下笔。这几句并不是局促于一时一事,而是带着一种更为广远、沉静的思索。用广阔的空间和时间做背景,并在这样的思索中,把眼前的思乡离别之情融合进去,从而展开更深远的意境,这是其他一些诗人所难以企及的。

三、《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

其一

风卷江湖雨暗村,四山声作海涛翻。

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

其二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第一首诗主要写十一月四日的大雨和诗人之处境。前两句以夸张之法写大雨瓢泼,其声响之巨,描绘出黑天大风大雨之境,很是生动,波涛汹涌之声正与作者渴望为国出力、光复中原之心相印。后两句转写近处,描写其所处之境,写出作者因天冷而不思出门,其妙处是把作者的主观之感和猫结合一起写。这首诗也道出了作者处境悲凉。

第二首诗以“痴情化梦”的手法,深沉地表达了作者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壮志和那种“年既老而不衰”的矢志不渝精神,向读者展示了诗人的一片赤胆忠心。

诗的开头两句,意思紧密相联:“僵卧孤村不自哀”叙述了作者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态,“尚思为国戍轮台”是对“不自哀”这种精神状态的解释,前后照应,形成对比。“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作者此时凄凉的境遇。“僵”字写年迈,写肌骨衰老,“卧”字写多病,写常在床蓐;“孤”字写生活孤苦,不仅居处偏僻,而且思想苦闷,没有知音;“村”写诗人贫困村居,过着荒村野老的凄苦生活。四字写出了作者罢官回乡后处境寂寞、窘迫、冷落的生活现状。笼罩着一种悲哀的气氛,让人十分同情。但接下去“不自哀”三字情绪急转,又现出一种乐观豪放之气。诗人对自己的处境并不感到悲哀,贫病凄凉对他来说没有什么值得悲哀之处;诗人自己尚且“不自哀”,当然也不需要别人的同情。但他需要理解,理解他终生不渝的统一之志,理解他为这个壮志奋斗的一生,理解他的满腔热血、一颗忠心,就是“尚思为国戍轮台”的精神状态。这两句诗是诗人灵魂和人格的最好说明,山河破碎,国难当头,自有“肉食者谋之”,诗人不必多此一举。另外,诗人正是因为“喜论恢复”、热心抗敌才屡屡受打击,最后才罢官闲居的。作为一个年近七旬的老人,他一生问心无愧,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尽到了自己的责任,而今后国运如何他可以毫不负责。其次,虽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诗人作为年迈多病的老人也已不能承担报国杀敌的义务了。作为一个既无责任也无义务的七旬老人仍有“为国戍轮台”的壮志,这就让人肃然起敬慷慨扼腕。相比之下,那些屈辱投降的达官贵人和苟且偷生的人,他们承担着责任和义务却无心复国,显得渺小和可鄙。

“夜阑卧听风吹雨”紧承上两句。因“思”而夜阑不能成眠,不能眠就更真切地感知自然界的风吹雨打声,由自然界的风雨又想到国家的风雨飘摇,由国家的风雨飘摇自然又会联想到战争的风云、壮年的军旅生活。这样听着、想着,辗转反侧,幻化出特殊的梦境——“铁马冰河”,而且“入梦来”反映了政治现实的可悲: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一腔御敌之情只能形诸梦境。“铁马冰河入梦来”正是诗人日夜所思的结果,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英雄气概。这也是一代志士仁人的心声,是南宋时代的民族正气。

四、金错刀行

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

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

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

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

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

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这是一首托物寄兴之作,在结构上具有由物及人、层层拓展的特点。全诗分三层意思:第一层从开头到“提刀独立顾八荒”,从赋咏金错刀入手,引出提刀人渴望杀敌立功的形象。第二层从“京华结交尽奇士”到“一片丹心报天子”,从提刀人推扩到“奇士”群体形象,抒发其共同的报国丹心。第三层从“尔来从军天汉滨”到结束,联系眼前从军经历,揭明全诗题旨,表达了“中国”必胜的豪情壮志。

诗人感叹“丈夫五十功未立”,这里的“丈夫”,是一个爱国壮士的形象。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这段话有助于理解“丈夫”的涵义。诗句中所说的“功”,不能仅仅理解为陆游个人的功名,而是指恢复祖国河山的抗金大业。“一片丹心报天子”一句,似乎有忠君色彩,但在那时的历史条件下,“天子”与国家社稷难以分开,“报天子”即是报效国家,其积极意义仍应肯定。

诗人还指出:“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意即怀抱报国丹心的并非只有自己,当时朝廷中已经形成一个爱国志士群体。隆兴初年,朝中抗战派势力抬头,老将张浚重被起用,准备北伐,陆游也受到张浚的推许。这些爱国志士义结生死,同仇敌忾,是抗金复国的中流砥柱。因此,诗人在诗的最后发出了“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的时代最强音。引用战国时“楚虽三戾,亡秦必楚”的楚车民谣作比,用反诘句表明:汉族人民定有英雄人物能赶走女真统治者收复中原。楚民谣虽仅八字,但深刻说明民心不会死、民力可回天这一道理。陆游虽生活于国力衰微偏安江左的南宋,但基于对民心、民力的正确认识,在述志时他坚信中国有人,定能完成北伐事业,其爱国精神感人至深。

这首诗题为“金错刀行”,但并不是一首咏物诗,它不以铺陈描绘宝刀为宗旨,而只不过是借宝刀来述怀抱、言志向。因此,诗中多议论和直抒胸臆的句子,以气势、骨力来感染读者、激励读者。诗中无论是“丈夫五十功未立”的喟叹,还是“意气相期共生死;的表白,无论是“一片丹心报天子”的誓词,还是“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的宣告,无不是以诗人的民族自豪感和正义必胜的自信心为底蕴,因此决非粗豪叫嚣之作可比,读来大声鞺鞳,气势夺人。长于议论,同时又富于充沛的感情,是此诗艺术上成功的首要原因。

好诗毕竟离不开鲜明的形象。这首诗在描绘具体形象时着墨不多,却起到了重要的点染作用。

先看对宝刀的描绘。“黄金错刀白玉装”一句,描绘宝刀外观之美。黄金装饰的刀身,白玉镶嵌的刀柄,金玉相映,华美无比。“夜穿窗扉出光芒”一句,描绘宝刀内质之佳。它在黑夜中光芒四射,竟可穿透窗户,确实不凡。这两句,从诗歌意脉上说,是托物起兴,通过对宝刀的描绘和赞美,自然引出下面的提刀人形象。而从内在意蕴上说,又对提刀人的身份和志趣起着一种映衬作用,实质暗示了宝刀无用武之地,英雄无报国之门。

次看对提刀人的描绘:“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这里有三层意思:“提刀独立”写提刀人的动作,显出其急欲上阵杀敌;“顾八荒”写提刀人的神态,既有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落寞惆怅,更顾盼自雄的豪迈气概;“丈夫五十功未立”则慷慨直陈,向天浩叹,更显出了提刀人的胸怀大志。

再看对汉中终南山的描绘:“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写终南山顶山石嶙峋、白雪耀眼,虽只是略施点染,但雪光与刀光相辉映,却为爱国志士之“一片丹心”大大增色,最终还是突出了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凛然不可屈服的形象。

这是一首七言歌行。歌行体诗往往转韵,此诗在用韵上是四句一转,与诗人情感表达的流泻起伏变化相适应,读起来抑扬顿挫。全诗共十二句,前面十句皆为七言,最后两句却变化了句式,先用叹词“呜呼”提唱,末句则用一气赶下的九字反诘句,读起来显得铿锵有力,仿佛掷地有金石之声。

陆游生活在民族危机深重的时代。南宋国势衰微,恢复大业屡屡受挫,抗金志士切齿扼腕。陆游年轻时就立下了报国志向,但无由请缨。他在年将五十时获得供职抗金前线的机会,亲自投身到火热的军旅生活中去,大大激发了心中蓄积已久的报国热忱。于是他借金错刀来述怀言志,抒发了誓死抗金、“中国”必胜的壮烈情怀。这种光鉴日月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浩然正气的体现,永远具有鼓舞人心、催人奋起的巨大力量。

五、夜泊水村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

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此诗写出作者虽怀报国壮志而白发催人的悲愤。古今诗人感叹岁月不居、人生易老者颇多,但大都从个人遭际出发,境界不高。陆游则不同。他感叹双鬓斑白、不能再青为的是报国之志未酬。因而其悲哀就含有深广的内容,具有崇高壮烈的色彩。此联为“流水对”但其后关连,不是互为因果,而是形成矛盾。读者正是从强烈的矛盾中感到内容的深刻,产生对诗人的崇敬。陆游类似的诗句尚有“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等。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作于山阴奉祠,时作者已家居九年。山阴是江南水乡,作者常乘小舟出游近村的山水,夜泊水村为即景之作。首联写退居乡野、久离疆场、无缘抗敌的落寞怅惘。“羽箭久凋零”,足见其闲居的郁闷。“燕然未勒铭”,典出《后汉书·窦宪传》:窦宪北伐匈奴,追逐单于,登燕然山(即今蒙古杭爱山),刻石纪功而还。燕然未勒,意谓虏敌未灭,大功未成。这一联用层递手法,“久凋零”,乃言被弃置已久,本就失落、抑郁;“未勒名”,是说壮志难酬,则更愤懑不平。起首就奠定了一种失意、悲愁的感情基调。

颔联抒发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志愿,表达了对那些面临外寇侵凌却不抵抗、无作为的达官贵人的指斥。上句是说大丈夫在神州陆沉之际,本应“捐躯赴国难,誓死忽如归”才对,怎么可以安然老死呢?一个“犹”字道出他不甘示弱的心态。“绝大漠”,典出《汉书·卫将军骠骑列传》,是汉武帝表彰霍去病之语。两鬓萧萧,仍然豪气干云,朝思梦想着驰骋大漠、浴血沙场;这就反照出朝廷中的那些面对强虏只知俯首称臣割地求和而不思奋起抵争的文官武将的奴相。(另一说是取老子(李耳)骑青牛出关,绝于大漠之中而悟道的传说)“诸君何至泣新亭”,典出《世说新语·言语》:“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风景不殊,正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同戮力王室,克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作者借此典,表达了他对那些高居庙堂的衮衮诸公在国家山河破碎之际要么醉生梦死,要么束手垂泪的懦弱昏庸的精神面貌的不满。

颈联以工稳的对仗,揭示了岁月蹉跎与夙愿难偿的矛盾。“一身报国有万死”,尽管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尽管生命是短暂的,但是为了拯救国难,“我”却甘愿死一万次。“一”与“万”的强烈的对比,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拳拳爱国心与殷殷报国情,诚可谓掷地有声。“双鬓向人无再青”,这一句是说,岁月不饶人,满鬓飞霜,无法重获青黑之色,抒发了对华年空掷、青春难再的感伤与悲愤。即便我抱定了“为国牺牲敢惜身”的志向,可是又谁能了解我的苦心我的喟叹呢?这两句直抒胸臆,是全诗之眼。

尾联点破诗歌题面,回笔写眼前自己闲泊水村的寂寥景象。你想,一个老翁,处江湖之远,眼看着干戈寥落了,铁马逝去了,战鼓静灭了,大宋江山是任人宰割了,他的心怎不会如刀割一般的苦痛!“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可是梦醒之后呢,所看到的是荒寒的汀州上寻寻觅觅的新雁,哪里有可以安栖的居所!这怎不教人潸然落泪呢?这两句是借象表意,间接抒情。

全诗以夜泊水村所见的景象而写怀遣闷,而落笔却跳转到报国之志上,寄慨遥深。“壮士凄凉闲处老”(陆游《病起》),有心报国却无路请缨,理想与现实的深刻矛盾,这是这首诗慷慨悲歌的一个根本原因。用典贴切,出语自然,感情充沛,“浑灏流转”(赵翼 语),使本诗在悲歌中又显出沉雄的气象。

六、示儿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洲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此诗是陆游爱国诗中的又一首名篇。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一直希望能收复中原。虽然频遇挫折,却仍然未改变初衷。从诗中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也凝聚着诗人毕生的心事,诗人始终如一地抱着当时汉民族必然要光复旧物的信念,对抗战事业具有必胜的信心。题目是《示儿》,相当于遗嘱。在短短的篇幅中,诗人披肝沥胆地嘱咐着儿子,无比光明磊落,激动人心!浓浓的爱国之情跃然纸上。

诗人在写此诗的十一年以前,叹息过“死前恨不见中原”,在热烈地期待着旧业的光复。直到临终之际,诗人仍然抱有这样坚定的信念,宋朝的抗敌队要挥戈北上,赶走敌人,收复失地,平定中原。这对于诗人自己,当然是看不到了,只有后代的儿孙们能看到。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当皇朝的宋军收复中原的时候,不要忘记把“北定中原”这个大好的消息告诉诗人,以求了结一桩重大的心事。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表明诗人即将离开人世,就什么都没有了,万事皆空,用不着牵挂了,从中体会诗人那种悲哀凄凉之心情。但从诗人的情感流向来看,有着更加重要的一面,“元知万事空”这话看来平常,但就全诗来说非常重要。它不但表现了诗人生死所恋,死无所畏的生死观,更重要的是为下文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衬作用。“元”、“空”二字更加强劲有力,反衬出诗人那种“不见九州同”则死不瞑目的心情。

第二句“但悲不见九州同”描写诗人的悲怆心境。此句诗意是诗人向儿子们交代他至死也无法排除的极大悲痛的心境,那就是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深深感到遗憾。这一句中的“悲”字是句眼,诗人临终前悲怆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没有看见祖国的统一。表明自己心有不甘,因为“不见九州同”。“悲”引擢文盟字深刻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悲哀、遗感之情。

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诗人以热切期望的语气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诗人坚信总有一天宋军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

最后一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已经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你的父亲。表达的诗人坚定的信念和悲壮的心愿,充分体现了年迈衰老的陆游爱国、报国之情,从中受到感染,加深热爱祖国的情感。

陆游古诗(10首) 篇9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陆游古诗(精选10首),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雨——陆游

春愁无处避,春雨几时晴?黯黯阴连月,萧萧滴到明。

窗昏减书课,弦缓咽琴声。何以娱幽独,新醅手自倾。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鹧鸪天——陆游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行穿竹,卷罢黄庭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金错刀行——陆游

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

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

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游山西村——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书愤——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渔家傲——陆游

东望山阴何处是?往来一万三千里。写得家书空满纸!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

寄语红桥桥下水,扁舟何日寻兄弟?行遍天涯真老亦!愁无寐,鬓丝几缕茶烟里。

朝中措.梅——陆游

幽姿不入少年场,无语只凄凉.一个飘零身世,十分冷淡心肠.江头月底,新诗旧梦,孤恨清香.任是春风不管,也曾先识东皇.示儿——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陆游著名诗词 篇10

陆游著名诗词

1、《渔父》

石帆山下雨空蒙,三扇香新翠箬蓬。

苹叶绿,蓼花红,回首功名一梦中。

2、《渔父》

晴山滴翠水挼蓝,聚散渔舟两复三。

横埭北,断桥南,侧起船篷便作帆。

3、《渔父》

镜湖俯仰两青天,万顷玻璃一叶船。

拈棹舞,拥蓑眠,不作天仙作水仙。

4、《渔父》

湘湖烟雨长蓴丝,菰米新炊滑上匙。

云散后,月斜时,潮落舟横醉不知。

5、《渔父》

长安拜免几公卿,渔父横眠醉未醒。

烟艇小,钓车腥,遥指梅山一点青。

6、《渔家傲》

东望山阴何处是,往来一万三千里。

写得家书空满纸。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

寄语红桥桥下水,扁舟何日寻兄弟。

行遍天涯真老矣。愁无寐,鬓丝几缕茶烟里。

7、《蓦山溪》

穷山孤垒,腊尽春初破。寂寞掩空斋,好一个、无聊底我。

啸台龙岫,随分有云山,临浅濑,荫长松,闲据胡床坐。

三杯径醉,不觉纱巾堕,画角唤人归,落梅村、篮舆夜过。

城门渐近,几点妓衣红,官驿外,酒垆前,也有闲灯火。

8、《谢池春》

七十衰翁,不减少年豪气。似天山、凄凉病骥。

铜驼荆棘,洒临风清泪。甚情怀、伴人儿戏。

如今何幸,作个故溪归计。鹤飞来、晴岚暖翠。

玉壶春酒,约群仙同醉。洞天寒、露桃开未。

9、《蝶恋花》

禹庙兰亭今古路。一夜清霜,染尽湖边树。

鹦鹉杯深君莫诉,他时相遇知何处。

冉冉年华留不住。镜里朱颜,毕竟消磨去。

一句丁宁君记取,神仙须是闲人做。

10、《蝶恋花》

陌上箫声寒食近。雨过园林,花气浮芳润。

千里斜阳钟欲暝,凭高望断南楼信。

海角天涯行略尽。三十年间,无处无遗恨。

天若有情终欲问,忍教霜点相思鬓。

11、《蝶恋花》

桐叶晨飘蛩夜语。旅思秋光,黯黯长安路。

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

江海轻舟今已具。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

早信此生终不遇,常年悔草长杨赋。

12、《蝶恋花》

水漾萍根风卷絮。倩笑娇颦,忍记逢迎处。

只有梦魂能再遇,堪嗟梦不由人做。

梦若由人何处去。短帽轻衫,夜夜眉州路。

不怕银缸深绣户,只愁风断青衣渡。

13、《醉落魄》

江湖醉客,投杯起舞遗乌帻。

三更冷翠沾衣湿。嫋嫋菱歌,催落半川月。

空花昨梦休寻觅,云台麟阁俱陈迹。

元来只有闲难得。青史功名,天却无心惜。

14、《忆秦娥》

玉花骢,晚街金辔声璁珑。

声璁珑,闲敧乌帽,又过城东。

富春巷陌花重重,千金沽酒酬春风。

酬春风,笙歌围里,锦绣丛中。

15、《临江仙》

鸠雨催成新绿,燕泥收尽残红。

春光还与美人同。论心空眷眷,分袂却匆匆。

只道真情易写,那知怨句难工。

水流云散各西东。半廊花院月,一帽柳桥风。

16、《谢池春》

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阵云高、狼烽夜举。

朱颜青鬓,拥雕戈西戍。笑儒冠,自来多误。

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漫悲歌、伤怀吊古。

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叹流年、又成虚度。

17、《谢池春》

贺监湖边,初系放翁归棹。小园林、时时醉倒。

春眠惊起,听啼莺催晓。叹功名,误人堪笑。

朱桥翠径,不许京尘飞到。挂朝衣、东归欠早。

连宵风雨,卷残红如扫。恨樽前、送春人老。

18、《蓦山溪》

元戎十乘,出次高唐馆。归去旧鵷行,更何人、齐飞霄汉。

瞿唐水落,惟是泪波深,催叠鼓,起牙樯,难锁长江断。

春深鳌禁,红日宫砖暖,何处望音尘,黯消魂、层城飞观。

人情见惯,不敢恨相忘,梅驿外,蓼滩边,只待除书看。

19、《点绛唇》

采药归来,独寻茅店沽新酿。暮烟千嶂,处处闻渔唱。

醉弄扁舟,不怕黏天浪。江湖上,遮回疏放,作个闲人样。

20、《汉宫春》

浪迹人间。喜闻猿楚峡,学剑秦川。虚舟泛然不系,万里江天。

朱颜绿鬓,作红尘、无事神仙。何妨在,莺花海里,行歌闲送流年。

休笑放慵狂眼,看闲坊深院,多少婵娟。燕宫海棠夜宴,花覆金船。

如椽画烛,酒阑时、百炬吹烟。凭寄语,京华旧侣,幅巾莫换貂蝉。

21、《汉宫春》

羽箭难弓,忆呼鹰古垒,截虎平川。吹笳暮归,野帐雪压青毡。

淋漓醉墨,看龙蛇、飞落蛮笺。人误许,诗情将略,一时才气超然。

何事又作南来,看重阳药市,元夕灯山。花时万人乐处,敧帽垂鞭。

闻歌感旧,尚时时、流涕尊前。君记取,封侯事在,功名不信由天。

22、《满江红》

危堞朱栏,登览处、一江秋色。人正似、征鸿社燕,几番轻别。

缱绻难忘当日语,凄凉又作它乡客。问鬓边、都有几多丝,真堪织。

杨柳院,秋千陌。无限事,成虚掷。如今何处也,梦魂难觅。

金鸭微温香缥渺,锦茵初展情萧瑟。料也应、红泪伴秋霖,灯前滴。

23、《满江红》

疏蕊幽香,禁不过、晚寒愁绝。那更是、巴东江上,楚山千叠。

敧帽闲寻西瀼路,嚲鞭笑向南枝说。恐使君、归去上銮坡,孤风月。

清镜里,悲华发。山驿外,溪桥侧。凄然回首处,凤凰城阙。

憔悴如今谁领略,飘零已是无颜色。问行厨,何日唤宾僚,犹堪折。

24、《鹊桥仙》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25、《齐天乐》

客中随处闲消闷,来寻啸台龙岫。路敛春泥,山开翠雾,行乐年年依旧。

天工妙手。放轻绿萱牙,淡黄杨柳。笑问东君,为人能染鬓丝否。

西州催去近也。帽檐风软,且看市楼沽酒。宛转巴歌,凄凉塞管,携客何妨频奏。

征尘暗袖。漫禁得梅花,伴人疏瘦。几日东归,画船平放溜。

26、《齐天乐》

角残钟晚关山路,行人乍依孤店。塞月征尘,鞭丝帽影,常把流年虚占。

藏鸦柳暗。叹轻负莺花,谩劳书剑。事往关情,悄然频动壮游念。

孤怀谁与强遣。市垆沽酒,酒薄怎当愁酽。倚瑟妍词,调铅妙笔,那写柔情芳艳。

征途自厌。况烟敛芜痕,雨稀萍点。最是眠时,枕寒门半掩。

27、《苏武慢》

澹霭空蒙,轻阴清润,绮陌细尘初静。平桥系马,画阁移舟,湖水倒空如镜。

掠岸飞花,傍檐新燕,都似学人无定。叹连年戎帐,经春边垒,暗凋颜鬓。

空记忆、杜曲池台,新丰歌管,怎得故人音信。羁怀易感,老伴无多,谈尘久闲犀柄。

惟有翛然,笔床茶灶,自适笋舆烟艇。待绿荷遮岸,红蕖浮水,更乘幽兴。

28、《鹧鸪天》

杖屦寻春苦未迟,洛城樱笋正当时。三千界外归初到,五百年前事总知。

吹玉笛,渡清伊,想逢休问姓名谁。小车处士深衣叟,曾是天津共赋诗。

29、《恋绣衾》

雨断西山晚照明,悄无人、幽梦自惊。说道去、多时也,到如今、真个是行。

远山已是无心画,小楼空、斜掩绣屏。你嚎早、收心呵,趁刘郎、双鬓未星。

30、《绣停针》

叹半纪,跨万里秦吴,顿觉衰谢。回首鵷行,英俊并游,咫尺玉堂金马。

气凌嵩华。负壮略、纵横王霸。梦经洛浦梁园,觉来泪流如泻。

山林定去也。却自恐说著,少年时话。静院焚香,闲倚素屏,今古总成虚假。

陆游《示儿》 篇11

作者:陆游

原文: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译文

死去元知万事空:我快死了才知道人死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

但悲不见九州同:只是为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王师北定中原日:当宋朝的军队收复祖国领土的那一天,

家祭无忘告乃翁:在祭祀祖先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把这件事情告诉我在天之灵。

注释

示儿:告诉儿子。

元:通原,本来。

万事空:什么也没有了。

但:只是。

九州:古代中国分为九个州:冀州、兖(yǎn)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幽州、雍州,这里代指的`是中国。

同:统一。

王师:指南宋的军队。

北定:将北方平定。

中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家祭:家中祭祀祖先的仪式。

无:通“勿”,意思是不要。

乃:你 ;你的。

无忘:不要忘记。

示儿 陆游解释 篇12

【示儿】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注词释义]

示儿:写给儿子们看。

元知:原本知道。元,通“原”。

九州:指中国。古代中国分为九州。

同:统一。

王师:指南宋军队。

定:平定,收复。

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人侵占的地区。

家祭:祭祀家中先人。

乃翁:你的父亲。

[古诗今译]

我知道人死后万事皆空,只悲叹看不到九州统一。大宋军队收复中原之日,家祭时别忘了告我亡灵。

名句赏析——“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是南宋宁宗嘉定二年(1210)除夕前夜,作者临终前留下来的最后一首绝笔诗。从他两岁时北宋灭亡,到他85岁即将去世,北方大好山河始终没能收复。他原本知道死去之后,万事皆空,个人生死早已置之度外,惟一悲愤的就是山河破碎,念念不忘的仍是国家统一。80多年来,驱除敌虏、统一河山的强烈愿望,在他心里始终没有动摇过。所以在他临终前,仍然叮嘱孩子们,将来这一天到来时,一定不要忘记祭祀他的亡灵,把这胜利的喜讯告诉他。全诗文字质朴自然,情感沉痛真挚,催人泪下,表现了作者相信恢复中原大好河山的壮志一定能够实现。

[赏析]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毕生从事抗金和收复失地的正义事业。虽然屡遭投降派排挤、打击,但爱国热情始终没有消减。《示儿》诗是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

作为一首绝笔,它无愧与诗人创作的一生。陆游享年八十五岁,现存诗九千余首。其享年之高、作品之多,在古代诗人中是少有的;而以这样一首篇幅短小、份量却十分沉重的压卷之作来结束他的漫长的创作生涯,这在古代诗人中更不多见。

作为一篇遗嘱,它无愧于诗人爱国的一生。一个人在病榻弥留之际,回首平生,百端交集,环顾家人,儿女情深,要抒发的感慨、要留下的语言,是千头万绪的;就连一代英杰的曹操,在辞世前还以分香买履为嘱。而诗人却以“北定中原”来表达其生命中的最后意愿,以“无忘告乃翁”作为对亲人的最后嘱咐,这是极其难能可贵的。在这一点上,古往今来又有几个人能与他相比?陆游生于北宋覆亡前夕,身历神州陆沉之恨,深以南宋偏安一隅、屈膝乞和为耻,念念不忘收复中原;但他从未得到重用,而且多次罢职闲居,平生志业,百无一酬,最后回到故乡山阴的农村,清贫自守,赍志以没。他的一生是失意的一生,而他的爱国热情始终没有减退,恢复信念始终没有动摇。其可贵之处正在于他的爱是如此强烈,如此执着;从这首《示儿》诗中,更会受到他对国家民族一往情深、九死不悔的精神的前列感染。

从语言看,这首诗的另一特色是不假雕饰,直抒胸臆。这里,诗人表达的是他一生的心愿,倾注的是他满腔的悲慨。诗中所蕴涵和积蓄的情感是极其深厚、强烈的,但却出之以极其朴素、平淡的语言,从而自然得达到真切动人的艺术效果。贺贻孙在《诗筏》中就说这首诗“率意直书,悲壮沉痛,……可泣鬼神”.这说明,凡真情流露之作,本来是用不着借助于文字渲染的,越朴素、越平淡,反而更能示其感情的真挚。

[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南宋伟大诗人。字务观,号放翁,山阴(现浙江省绍兴市)人,做过宝章阁待制。父亲陆宰不仅曾有文学创作传世,且是当时有名的藏书家。陆游出生的第二年,北宋即被金人所灭,陆游跟父亲经过了一段流亡岁月,才回到山阴老家。陆宰不仅是一介文人,更是一个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常与志士往来,谈论家国局势,受父亲影响,年少的陆游早已埋下文学与爱国的种子。

二十九岁时参加进士考试,因名次在秦桧孙(秦埙)之前,又因喜论恢复,屡受排挤,至桧死才得以被起用。

陆游二十岁就定下:“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报国壮志。三十岁参加礼部考试,名列第一,因“喜论恢复”而遭投降派秦桧打击,被除掉了名字。但他毫不消沉,回乡后仍攻读兵书,刻苦习武,准备抗金卫国。

1162年,宋孝宗赵慎起用主战派张浚,准备北伐。孝宗召见了陆游,陆游趁此良机提出了许多政治军事主张,并给予赵慎以有力支持。但是北伐失利,宋再度向金求和,孝宗意志动摇,朝中主和派重新抬头,张浚被罢官,陆游也被削职还乡。1170年,陆游到夔州(今四川奉节县)任通判。后来又到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幕府中办理军务,积极向王炎提出恢复中原的作战策略。但是,由于朝中投降派的阻挠破坏,王炎被召回朝庭,幕府也被撤散。陆游的作战主张不仅得不到实现,自己也被调到成都府安抚司任参仪官。

1173年夏,他被任命为蜀州(四川崇庆)通判(副州官)。不久,又被调到嘉州(四川乐山),年底才又回到蜀州。报国无门,爱民无力,终于在1174年十月,陆游又被调到荣州(四川荣县)去摄理州事。陆游,在蜀州虽然只有一年多时间,但对蜀州感情十分深厚。即使晚年回到浙江山阴老家,也还写了许多记念蜀州的诗篇。蜀州人民也怀念放翁诗人,诗人长溘之后,人们的罨花池旁为他和赵忭([宋代]一御吏,曾作蜀州官)修一庙宇,称赵陆公祠,后改称“二贤祠”.现在,“二贤祠”已改建为“陆游纪念馆”.

将近三十年间(三十三岁至六十五岁),因陆游始终坚持抗金的主张,与当权不合,屡被起用也旋即被罢黜,在仕途上受到许多无情的打击和排挤。 在陆游沉浮的仕途中,对他一生有极大影响的一次,是受川陕宣抚使王炎之邀,在其幕府中任事,这是他一生中最意兴风发的时期。此处距宋、金分界不远,山水壮阔,气象雄伟;军旅生活也扩大了他生活的视野,使他写了许多热情洋溢的诗篇。 此后将近十年,陆游的生活背离不了四川。在四川期间,是他诗歌创作最活跃的时期,为纪念这一段生活,便将诗作取名为《剑南诗稿》。

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范成大调任四川制置使,邀陆游作参议官。二人因曾共事又是诗文之交,彼此不拘礼数,兼以陆游喜饮酒销愁,于是引起同僚的不满及讪谤,朝廷遂以「恃酒颓放」为由,罢去他的官职,于是他索性自号“放翁”.现实生活中虽被罢去了官职,但诗人“放翁”之名,却由此远传。

离开川陕,时年五十四,其间十年,陆游的任官生涯载浮载沉,至六十五岁最后一次任史官之职,仍因不肯坐食俸禄,一再对帝上书,痛陈时局沉痾,又激怒当局,竟以“吟咏专嘲风月”的罪名,再次被免去官职。(这是由于他始终坚持抗金,并把这些思想写进诗中,受到主和派的忌恨所致。)回到山阴,陆游干脆以「风月」二字,作为小轩的名称。 此次归隐至去世,约二十年时间,绝大部分是在农村中度过的,放翁实际参与了农事,因此对农村生活有深切的体会。

上一篇:公司会暨度表彰大会主持稿下一篇:教师季度考核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