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宁杂记散文(共4篇)
大宁杂记散文 篇1
大宁杂记散文
我的家乡在晋西吕梁山南端,名曰大宁,实则不大,是一个不足7万人口的山区小县。有山有水,蛮玲珑可爱。南有二郎山,北有双锁山,东有盘龙山,中有昕水河、义亭河流过。城中有一小山,名曰翠微,不高不低,上有松柏,四季常青,并有亭台楼阁,各种花草树木。沿山修有石阶,装有路灯,闲暇之余,登高望远,赏花看景,是个极好去处。
大宁,县不富裕,但也历史悠久,物产丰富,景色迷人。古有“小金殿”之称,主要以粮食作物为主。据史记载,在上古时期就有先民聚居。殷商、西周时属方国,春秋属晋,战国属魏,自汉始属北屈县,北周武帝保定元年置大宁县,抗战时属革命老区。城西有黄河渡口马头关,新修一条黄河大桥,原曹娘娘庙也已修缮,改名为黄河仙子祠。每年正月二十马头关庙会,这里总会香火极旺,许多善男信女人前来烧香拜神。据传,黄河仙子曾助母女娲造人,除妖降魔,也为两岸子民救死扶伤,送子送药,颇受民众敬仰、崇拜!
县城不大,却处处有新貌。原县城就一条窄小的街道,也无甚像样的建筑,但近几年来变化巨大。特别是以来,新修了西外环路、滨河路,改造了县城主街、东关通道,新建了南山公园、小金殿广场等,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县城一下子矗立了好几座高楼大厦,主街一下子延伸了好几华里。街道更宽了,街灯更亮了,城市更有品位了!即使你是一个故乡人,几年没回来,偶然回来一看,肯定陌生,肯定会惊叹一番。就是常住在县城的人,多时不去一处,咋一到,总要有惊奇。不是见多了一座新楼,就是又拆了什么建筑,新变成了另一番样子,总之变得真叫太快。
其实,家乡之好,并不至于这些。主要还是环境好,空气好,无污染。这里四季分明,春华秋实,夏雨冬雪,很有特色。尤其是春夏,更为迷人。每逢春天来临,和风送暖,万物复苏,这里是一片绿的海洋。山是青的,水是蓝的,桃花、杏花、梨花竞相开放。你不用远足,随性挑一个踏青的去处,保你尽兴满意。
尤其到了暮春时节,这里漫山遍野盛开着洁白的洋槐花,槐香四处弥漫。最美还是上南山去赏牡丹。那山顶开了一片好大的牡丹园,花开时,红的、蓝的、紫的、白的,各色牡丹艳成一片,甚为壮观,引得远近游客争先观赏。
夏季来临,虽也有炎热的几天,但也不会像平川地那样,如入蒸笼一般闷热。也就响午那一阵厉害点,也就伏天那几日厉害点。早晚许多时候还是很凉爽的。当地人一般不用开电扇、空调,晚间上年纪的还得盖一床薄被,以防受寒。
最美还不是这些。这个季节,家乡还有特别的美味等你。那就是远近闻名的西瓜、甜瓜。大宁的西瓜历来就以其皮薄瓤脆、含糖量高、口感独特而闻名三晋。因了这里气候温和,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非常适合西瓜及其他瓜果种植。大宁的甜瓜,也很有名,原来产一种“牛角酥”,清脆、香甜,很受人青睐,近几年却不多见。但新兴的白皮圆形新品种,也倍受人喜爱。此瓜上市早,既脆又甜,人离得远远的,那股奇异的香味就会袭来。每到上市,总会被人抢购,不管价格如何不菲,那怕一斤高到七八十来块,也买。不仅是自己尝鲜,也会赠送亲朋好友当礼。除此之外,瓜果市场还有不少美味等你去赏,有桃,有杏,有李子,有樱桃;酸的,甜的,尽你去挑。
夏天的山城也极是好看。尤其是夜晚,花灯初上,山城如昼。从东到西,一条长约10华里的大道灯光通明,似一条黄色巨龙横卧山间,十分迷人。东关小金殿广场,总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这里有巨大的电视屏,有高高的投光灯,有宽敞的运动场,东西两侧还有健身区、凉亭和长凳。每当夜晚来临,华灯开放,市民们就会偕老托幼齐聚到广场,纳凉休闲。说是休闲,也极热闹。有跳舞的,有踢毽的,有打太极的,有闲逛的。最有趣的场景,是看一群孩子玩喷泉。场中心的喷泉,夏季的晚上总会开的`。每到此时,就成了孩子们的乐园。不论男孩女孩,不论大小,他们都会不顾一切的冲到水柱中心。有拿身体堵的,有拿脚踩的,有拿手挡的,想方设法把水柱弄得四处乱溅,全然不顾自己衣裳被淋湿,被浇透,那个疯狂的劲儿,那个无忧无虑的样子,站在一旁看的人,也会被感染,也会蠢蠢欲动,勾起心中的些许轻狂,忆起儿时许多往事。而在活动区的大人们,每到此时,大多会伴随着优美的舞曲,跳一番健美操,或者街舞,或练一阵太极。如今那跳舞的,健身的,不再是单一色的青年,不少中老年人也会参入其中,大家一起踏着欢快的脚步,跳出生活的轻松和自在。如返老还童一般,如欣逢喜事一般。即使你不参与其中,只在一旁观望,也会被感染几分,也会觉得轻松愉悦不少。
还有两处美景,也值得一提,那就是紧邻金殿广场新修的两座跨河桥。一座是木板软桥,一座是混泥土大桥,都是人行桥,相距也就百余米。两桥一软一硬,一窄一宽,但都是上下装了霓虹灯的。每到夜幕降临,城中灯火通明,桥上霓虹灯闪。伫立桥头,看这两座彩虹桥,一会儿红,一会儿绿,一会儿蓝,一会儿紫,明明灭灭,变化莫测,给夜的山城平添了几分神秘的光彩。此时,你再环顾整个山城,整个广场,看那些闪烁的光,那些流动的彩,观那些热闹的人群,听那些悦耳的舞曲,你一定会被这欢乐的一幕幕所感动,由衷的感谢这个时代,庆幸眼前的生活,更加热爱这片热土。
搬家杂记散文 篇2
在靠近成都三环路的一座民房二楼小屋里,我一住就是一年多。从搬来的第一天到因即将拆迁不得不搬离的现在,一年多的光阴刹那间就流过了我的生命。
我是一个表面重感情的人,在一个地方住久了,对身边熟悉的一切就会产生一定的感情,熟悉的面孔,熟悉的房间摆设,熟悉的老旧大门,熟悉的逼仄楼道,这一切,似乎都在我记忆里生了根,发了芽。
以前随爸妈也曾搬过几个住址,住过房间的条件都很简陋,但农村出身的我早已习惯了这样的生活。爸妈是节俭的人,什么东西都舍不得扔,房间里堆的东西越来越多,因此,不到万不得已,不会轻易搬家。
记得在簇桥租住时,那时我刚高中毕业上成都,一家几口人挤在一间二十来平方大的出租屋里。那时我睡在靠窗的一张小床上,一睡就是一两年。如果白天,拉上窗帘,屋里漆黑一片。有段时间,爸妈上班,哥哥在郫县的一家电子厂上班,我一个人就躺在床上无所事事。那时的我整日无所事事,有种与社会脱节的感觉,大多数的时候,我都把自己关在屋里。那种无望的心灵孤独,我想大多数的人都曾有过。过了一段时间我在爸妈的陪同下到华阳的一所自考大学报名,在一年等同混时间的学习后,我决定辍学,进入社会。
我清晰的记得,房东老板娘是一位伶牙俐齿的中年妇女,身体有些发胖,常穿一件黑色外套。至今我也不能忘的是,住在附近的大堂姐来这里洗衣服,房东老板娘看见后在屋外念叨了大半天。躺在光线昏暗的出租屋里看书的我里暗自发笑。
那时一有空我就会跑到菜市场附近的那条小巷,小巷两边林立着各种店铺,小巷尽头是两棵高耸的梧桐树,而在梧桐树附近的旧书店就是我的目的地。远远地我就能看见摆在书店门前空地上的那些书。旧书店的老板是一个六十多岁的瘦削老头,每次看见我都是爱理不理,但只要见我掏钱买书,他的眼睛就立马放光。那时我还在念别人眼里所谓的大学,爸妈给的钱除了生活费,基本所剩无几,也就没有多少闲钱买书看。一旦身上有钱,我买书也是很阔气的,每次都会买上好几本。
旧书店也不尽是旧书,老板也卖些盗版书籍,有名人英雄传记,有名家文集,还有一些杂书,书摊靠边处甚至还有一些色情书籍。不过我每次买的都是名家文集。那时的我并不喜欢写,只是买些书打发时间而已。后来这些书我都用一个袋子装着。
实际上我并不是一个真正喜欢看书的人,我是个性格急躁的人,很难平静持久地做一件事,因而,有小半购买的书我都不曾看过。至于其它那些看过的书,也看得并不认真仔细,都是粗略地在脑海中默念了一遍而已。现在想起那些在簇桥出租屋里度过的日子,有时我会觉得更加麻木。
由于爸妈工作原因,后来搬去了新都,我也跟着去那儿住过一段时间,后来我去了青白江,一呆就是近一年的时间,工作就是跟着卡车司机一起去仓库里装运货物,一般都是晚上去装货,装货看着简单,实际上是个仔细活,首先你得确保库管员是否给足了货物,货物是否有损坏,其次你还得客客气气地让搬运工把货物码好,不然一大把单子的货物有装不完的风险。每次装好货物基本上都是深夜了,如果装货不顺利,甚至要装一通宵。每次深夜回家路上,总能看见路边几个人老珠黄的失足妇女向你招手,叫你进去坐坐。
在青白江上班的时候,实际上我住在一表叔家里,诸多细节也就省略不说。
后来,爸妈又搬到了太平园,实际上在我初中毕业时,爸妈就在太平园住过几年,具体多久,我也不得而知。在这里,我们住了两年多,在这里的记忆也最为清晰。(夜已深,为了节省时间,我就跳过此处。)
接下来,我要说的就是我独自住了一年多的那间小屋。首先我想说说那间小屋,小屋实际上是在一个庭院里,推开大门,走十几米后,再上楼梯,然后转弯,走到楼道尽头就是我住的那间。房间木门上的红漆由于年深久远,开始脱落。门上是一把牛头牌锁。打开门,东北角落是一个黄色的衣柜,靠北面窗的是一张发旧的席梦思床。床头紧靠的是一个梳妆台,梳妆台上的那面镜子沾着灰。其它地方则是散乱的放着几张椅子,这些椅子我几乎从来没坐过。房间有十七八个平方左右,对于我一个人而言,也不算小了。
搬来的第一晚,我记得是去年的五月十九日,房间里的蚊子似乎不怎么欢迎我的入住。我几乎一整晚都没睡着。第二天。我在床头自制了一个串联的灯,电线上有两个灯,都是只有几瓦的led灯。电线中间部分会安一个开关,电线的最后会接一个插头,就这样,一个简单的灯就完成了。光线虽然不是很亮,但足够照明,但看书光线有些欠缺。
在出租屋里的头几天,我真的很不习惯,每天都是吃方便面,虽然有电饭煲,电磁炉,炒菜锅等用具,但我还是没有买菜做饭,主要是自己做饭技术连我自己也不敢恭维。在这一年多,我很少自己做饭吃,大多数都是在外面小餐馆胡乱吃些填肚子。上班的时候,吃的更随便,几乎不挑食,只要填饱肚子就行。
一到休假,我就会一个人窝在屋里,睡懒觉睡到下午两三点,然后懒洋洋的起来吃些水果,再打开电脑玩会儿游戏,或者用手机看会儿电影,累了,又继续睡。睡到天黑了的时候,心情好的时候会骑着自行车去菜市场买一大堆菜回来,随便炒一个菜,吃饱肚子。然后看一眼泡在水桶里的脏衣服说:“待会儿再洗”,接着又开始昏沉沉的躺在床上玩手机。待到晚上十点左右,这已经到了洗衣服的最后期限,我才不得不提着脏衣服去洗。如果换做是休假,我会推到第二天才洗,就算洗,大多数是第二天晚上了。
其实在这里住过的一年多时间里,生活非常单调乏味,每天就是八点多起床上班,晚上十一点左右下班,回到屋里洗澡后,都会习惯性的熬夜到两三点。就这样循环往复,一遍又一遍。眨眼间,一年多时间就这样从我眼前消失不见了。
得知出租屋要拆的消息是在八月份中旬,一天晚上我照常下班回家,推开大门看到墙上写了一个拆字,当时我并没在意。过了两天,遇见住在隔壁的大爷,他问我知不知道房子要拆的消息。听后,我心里咯噔一响,原先我计划在这里住到年底,然后再做打算。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经常询问房东老板娘拆迁的具体时间。看着住在庭院里的人家都在纷纷搬家时,我的心有些慌了。我开始担心无家可归了。对于现在的我来说,晚上有个住宿的地方我就心满意足了。
每次路过看到周围房屋的墙上都写着猩红的拆字后,心里都有些慌乱。直到九月底,庭院只剩下我和隔壁大爷几户了。晚上庭院里比以前更加安静,对面楼房里几乎看不到一丝光亮。整个庭院,估计我的房间每天都是最后熄灯的那间,几乎没有例外。
其实我非常喜欢庭院里的夜,非常安静,适合一个人胡思乱想或者写些什么?遗憾的是,在那一年多的时间里,我都没写下多少文字?粗略估计也就二十万字左右。
住在那里,我会习惯性的到菜市场固定摊位买菜,买菜的是一对年过四十的中年夫妻,阿姨很热情,偶尔会免费给我一些小葱,小葱不值钱,但那份心意我很看重。每次买菜都会给我算便宜一些,这也是我只在他们摊位买菜的原因。由于每天下班回家都是接近十一点,因此每次买菜都会买很多。可惜我太懒了,大部分菜实际上都是烂掉扔了。就拿土豆来说,买来放在墙角,一放就是三个月,直到搬家前夕,我才发现它们,把它们扔了。
我喜欢吃瓜子,我经常光顾的是菜市场出口转角处的那家糖果店,这家店铺的老板是为老大爷,偶尔能看见老大爷的媳妇看店。每次我都会习惯买五元的瓜子,偶尔会买一两斤以山楂为原料制成的.甜品,偶尔会买一两斤饼干之类的食品。老大爷并不善言谈,每次我去都是说几句相同的话。这家店的斜对面其实就有一家更大的糖果店,但我更偏爱这家店。至于为什么?我也说不上来,大概是一种习惯吧!
另一处我习惯去的地方就是出租屋附近的那家包子店铺,只要上班,几乎每天早上我都会买几元钱的包子,为了节省时间,每次我都会花一分钟喝两小碗稀饭,然后把包子挂在自行车车把上去上班。开店铺的是一对年轻夫妻,三十多岁,夫妻俩个子都不高,男老板的不苟言笑,女老板的常常笑脸迎人。
记得前几个月的一天早上,下着雨,街上的人很少,我正准备骑自行车离去,不小心把装油条的框子碰落在地。当时我很愧疚,表示愿意赔偿。看见一大堆油条散落在地上,女老板楞在那里,等男老板提醒女老板捡的时候,女老板才回过神。不到一分钟,两夫妻把油条都捡了起来。被老板拒绝赔偿后,我再次掏钱包表示赔钱。男老板说:你又不是故意的,不用陪。我当时心里一暖,依然很自责。当时店里没有其它顾客,也只有我们三人看见油条掉到了地上。我看了一眼放回原处的那堆油条,然后沮丧的骑自行车离开了。
就算现在,搬了家的我,每天上班都会拐进包子铺买早餐,估计这也成了我的一个习惯了吧!
现在所住的的房间,是间只有几个平方的小房间,放置东西都必须合理的规划。其实我真的不喜欢的是这里的光线不好,就算白天,也得开灯。
找到这间房也是靠一位环卫工大爷的指点,休假五天的我,在出租屋里轻易的就混过了三天假,到了第四天下午,我才勉强骑着自行车出来转悠,转了一大圈后,失望而归。途中,见一环卫工大爷,就询问他哪里租房方便?在他指点下,我骑车往一小巷骑了几分钟,看见路口房屋的墙上写着房屋出租,我先打第一个电话,房间在四楼,我嫌弃有些高,不方便放自行车。回到原处,我又拨打了第二个电话号码。等了十多分钟,一老大爷过来,我简单的看了一下房间就定了下来。其实我是想找更好一点的房间的,但我真的有些急,也就草草的把房租费交了。
当天晚上我就把所有的东西都收拾妥当。原先打算叫住在隔壁的大爷用电动三轮车帮忙搬运一下的,其实我早就跟他提过,但是第二天才知道隔壁大爷回家了。我只好第二天早上去去路边叫一辆。三轮车不是那种载人的,是拖运货物的,可用脚蹬,也可用电力带动。
第二天早上运气不错,一出路口就看见一辆三轮车。我领着师傅到出租屋楼下,然后在没有谈定价钱的情况下,我就急匆匆的把行李一袋袋的往上搬,等行李装到一半后,我才想起没有谈价钱。但为时已晚,估计老师傅看我是年轻人,不懂行情,一口价一百元。路程其实不远,估计两三里路,我停顿了一下,心想算了,一百就一百。
看着满满的一车,我还是有些惊讶,平时散放在房间各处,看不出有这么多。其实除了那个行李箱和一大袋衣物棉被,其它的我都可以扔了,但一想扔了以后还得再买,况且距离也不远,也就没舍得扔。估计这也是受爸妈影响吧!
等货物都扔进房间后,我付了钱就一个人开始布置。刚开始有些乱,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到了后面才慢慢有了条理。一个多小时候后,我才搞定。
A城杂记散文 篇3
一、途中
我的目光,安静地望向窗外。灰色的树木枝条淡得如烟,无声地向后退去。一个个小村庄,一片片小麦田,也静静地向后退去。风细细,晨光明净。心里沉静如水,夹杂淡淡的喜悦和欣慰。文学社像在暗夜里努力饱满的花苞,终于能在清明的光与风里微绽。一点点光彩,一点点馨香,让我,再一次,相信了生命。两个男孩子坐在旁边,没有说话,我们在最后一排,看着窗外的集市,人群,和阳光里的日子。
阳光渐渐转白,道路渐渐转白。中午到来了。看到了A城的广告牌,到处充满了英雄气。这里有英雄的山,有男人的传奇,有血性的故事。小城不大,车如流水,语声轻轻,精致而悠缓的生活。不经意间,A城车站到了。下了车,太阳已经直射,迷了方向的我,跟着两个男孩子转来转去,在人流里有点茫然地走。人们向东走,向西走,望着前方,望着天,望着我们。交警在从容地指挥。我们问了一下路,他很认真地指点,目光温暖而平静。
二、A城宾馆
陈老师他们还没来,我们三个呆在宾馆大厅里发呆。这是A城最好的宾馆了,我看见玻璃大门,装饰得有点豪华的总台,偶尔有人走来走去,忽然感到孤单。我对他们说,我想回去。想回家。男孩子对我说,你不许回去。你是来开会的。
杨老师他们忽然来了,一大群人,我看见了很多熟悉的面孔。他们笑着,在总台上登了记,忽而就消失了,剩下我,看着通往里面的,铺了红地毯的,长长的走廊。我们仨坐在沙发上,不说话。外面的阳光溢满了不大的院子。
三、那家鱼馆
跟着老师们,穿过一片广场去吃饭。那里矗立着一座高塔,灰色的,古色古香。东边有一个很大的台子,上面安装了一面巨大的电视屏幕,滚动播放着色彩鲜艳的广告,声音很大。南边有一个小湖,旁边砌了石头小路,有长长的走廊,和分散在各处的亭子。沿着台阶走下去,人很多,大都是年轻人。湖边上有一些小树,在正午的风里轻摆。看见韩老师在前面走。
鱼馆的鱼很好吃。开始服务员只端上了一条鱼。陈老师说,我们这些人就围在这里,。吃这一条鱼。我忽然笑起来。觉得此情此景十分好笑。小李忽然到服务台把我的电脑要了过来,自己紧盯着,害怕会丢了。心里很感动。不管文学社能走到哪一天,这些情谊,已足够温暖我的一生。鱼馆不大,老师们坐得挤挤挨挨,大家说说笑笑,一种很和谐的气氛。
吃完饭,回宾馆去坐陈老师的车,要到A城一中去。
顺着路边的栏杆,沉默地往前走。大李叫住我们,说,你们俩一点方向感也没有吗,还傻乎乎往前走。于是又拐上湖边那条小路。阳光很明亮很热烈,整个城市都有点昏昏然。男孩子女孩子在湖畔的连椅上坐着,神情慵懒悠闲。也有人倚着栏杆站立着,目光望着湖面或远处。我们慢慢地走过流淌着干净阳光的砖地。看见那座砖塔,静静地睡在午后的阳光里。到处都是白亮亮的,有些恍惚,有些像梦境。在时光的中间,一个不经意的时间,我们好像,走在永恒里。地面上的`砖,有着真实的质感。
四、会场
A城一中有个很大的阶梯教室,那就是这次全市写作研讨会的会场。已经有外县的老师陆陆续续走进来。我们站在门里边,两个男孩子站在两边,分别把两份期刊赠送给走进来的老师。他们一边郑重地介绍文学社,略带自豪。有的老师没有,又回来要。老师们还没坐满,书已快发完了。还有老师一批批地往里进,他们只得隔几人,发几本。阳光静默地包围着整个阶梯教室,明黄色的椅子,白色的多媒体屏幕,微微*动的人们,都笼罩在整面玻璃墙映射进来的阳光中,呈现淡红色的温暖色调。
送走他们两个,我快步回会场,太阳西斜,安静的A城一中,沐浴在寂静而明亮的光辉里。阶梯教室已经坐满,我悄悄坐在最后排的角落里,阳光静静地追过来,栖在窄小的桌面上,栖在我的衣服上,栖在我的手上。心在这一刻无比安宁而柔和。旁边两个女老师在小声讨论着我们的社刊,话语里有着佩服之意。一个女老师在前面讲公开课,我发现只有很少人在听,大部分都捧着我们的期刊在认真地看。我在这样的下午,感到了一种幸福。所有的坚硬冰冷的岁月,就一点点融化在这宁静的幸福里。
课间,忽然相遇了“仙乐飘飘”的姐妹,不顾矜持,和最小的妹妹抱在了一起。流年似水,不觉已是十年。想从前,青春如酒,笑靥如花。而今,淡淡沧桑写满年华。没有什么寒暄,还是那样的熟悉和温情。姐妹们给我要书,我说发完了,别要了。她们拿出威胁的表情,说给我们找去!那些无间,那些爱,扑面而来的大学生活。我静静坐着,温暖地想起,那样放肆张扬的青春。十年,注定遇见然后分开,没有泪水,只有岁月里的静静花开。
五、小湖
傍晚时,一个人坐陈老师的车回宾馆。在房间里发了一会呆,想出去走走。太阳已落下去,有风,天有些冷。顺着湖边走来走去,看见静静的湖水,清清地映着安详的黄昏,一些苇子,默默地伫立在水边。我在街边一个人来回走,卖小吃的,卖玩具的,已支起摊子。忽然感到了一点孤单,自由的孤单。沿着窄小的石子路,从南边慢慢走到北边,又走回南边,意识到自己忘了路,找不到吃饭的地方了。看见我们学校的穆老师从西边走来,就去问他。他笑了笑说,这不就是吗。原来我们就站在那家鱼馆门前。
又看了一会小湖水。我会记住,生命里,这个宁静的黄昏。
六、韩老师
逛完街回来,已是晚上八点多。苗老师说,我们去看看韩老师吧。韩老师是这次教研会的组织者。到二楼他的房间门口,看到会议的负责人在和他商量着什么。我们先退了出来,在走廊 遇见了区教育局的一位领导,苗老师介绍了一下,他用了真诚的话语,把我们的文学社夸赞了一番。看了看我,又说,我看了你所有文章,写得真好,你和我想象中不太一样。另一个房间门口站着的看热闹的C县一中的教研组长牛老师玩笑说:你这话什么意思?他着急解释,怕我会误会。我笑了笑说,刘老师可能是觉得我不像想象中那么张扬和有锋芒。他忙说对。我知道自己不像自己的文字一样美,可是在努力让自己变得美丽。
在牛老师的房间里坐了一会,那里还有B县一中的一位老师。我们仨一见如故,说了许多学校里的趣事。那个老师说,点点,《油菜花》是你写的吧?我说你怎么知道?她笑笑说,感觉。于是感到亲切起来,原本与她素不相识。她和我谈起刘索拉的作品,她平和而温暖,没有一点陌生的感觉。正说得高兴,王老师过来叫我,说你到韩老师这里来吧。
韩老师斜倚在床上,教育局那位刘老师也在。韩老师笑着说,你在她们那里干什么呢?我说遇见了C县的老乡。苗老师在讨教一些语文教学的问题,韩老师笑着一一解答,他说话风趣幽默,有时甚至有点无厘头。我们轻松地听着,不时就会大笑起来。牛老师也悄悄从隔壁走来听,看见她还煞有介事地拿着笔和本,我们又笑起来。韩老师作振臂疾呼状:你说你们哪,一边对领导的高压痛心疾首,一边随时又准备着接受教诲;一边高喊工作不堪重负,一边又找机会增加负担。他说着比划着,把我们笑得不行。韩老师说,我只要求你们健康和愉快,不要求你们别的。放下所有压力,让自己快快乐乐的。说起我们的文学社,刘老师充满激情地给我们建议,鼓励我们坚持下去。他说他还从没有如此认真地看过任何一本文学社的刊物,他说他很感动,也很震惊。我们在这边谈笑风生,王蕊老师在那边安静地记录,这小县城的夜,祥和而温馨,流溢着微微的春来的味道。这时光里的,质感的夜。
不觉已是深夜11点。怕韩老师疲倦,我们有些不舍地告别出来,韩老师把别人送他的小香蕉送给我们吃。苗老师抱着小香蕉,开玩笑说,你那个大瓜怎么吃?要不也分给我们。韩老师笑了,说明天吃。
话没说够,王又跟着来到我和苗老师的房间,接着说。
七、苗老师,王老师和我
苗老师虽年过不惑,但依然有着说不出的风韵,充满了十分自然的女人的味道。她挽一个鹅蛋形的发髻,挽得整饬而妥帖,古典而美丽。有着一点点的任性和娇柔,让人感觉她不管到多大,都是一个需要人疼惜的小女人。和她在一起,你很容易走进她心里去,她很容易感动,也很细腻,活得很认真,很精致。
我也发现,王老师也是一个活在自己内心的人,她有她的深刻与智慧,更为打动我的是她坚韧和执着。这次研讨会,本来她是自己要求去的,却比别人都忙,一刻也没有闲着。她用小电脑记录了所有的公开课内容,并写 详细的点评;她负责拍照和录像,忙得手都用不过来。
那个夜晚,我们仨疯狂地聊到凌晨两点,讨论评课,讨论工作,讨论该怎样活着。大部分时间是她俩在说,我在一边准备第二天要发言的内容,有时也没头没脑地插一句。有新的创意时,苗老师和我击掌庆贺。从没有这样忘形过。我发现和这样一群人在一起,你会感受到永不枯竭的生命的激情,感受到越来越深刻的生命的美丽。你会被对方激发出崭新的自己。你会再一次鼓起勇气,仰望巅峰。
八、电视
苗老师和我一直在奇怪,我们房间没有电视。晚上在牛老师房间玩,我们羡慕地说,你们有电视。在韩老师房间时,我们也说可惜我们没有电视。
我们没有电视。
第二天清晨,苗老师坐在床前,一边修饰着头发,一边若有所思地望着对面的桌子。隔壁传来电视节目的声响。苗老师再一次幽幽地说:“他们都有电视。”我抬起头,用自己都没有反应过来的声音缓缓地说:“我们也有。”苗老师愕然定睛,大电视就赫然摆在对面的桌上。我们同时大笑起来。苗老师说:什么叫视而不见?我说,这就叫盲点。
我们一边笑一边出去,遇见人就说。
九、报告
我镇定地坐在主席台上,面对了全市语文教学的精英。告诉自己,不要慌,虽然只有十五分钟的时间,但我一定要为自己争口气,为文学社所有辛苦付出过的孩子们争口气,为学校争口气。我用了平静而略带骄傲的声音,从容地介绍我们文学社自创建以来经过的种种,把精心保留的照片一一展示在大家的面前。会场格外静,所有人都在抬着头,认真地听。这一刻,足可告慰所有的艰辛和沉重。
我平静地关上电脑,走下主席台,会场的工作人员过来帮忙,悄悄对我说:你们文学社,真好。我笑了笑,带了一丝感激。
韩老师对于发言给了很高的评价。我找了个角落坐下,窗外,阳光正好。
十、归途
踏上归途,一路好风景。
王老师说,这次,我们学校又狠狠扬名了一把。陈老师的课讲得最好,我们的文学社最好,苗老师评的课最好。
旧年流逝散文随笔杂记 篇4
若剔透滢澈之水晶,被时光狠狠摔碎,霎时,只剩下闪烁的水晶沙粒与人们嘘吁之声;若旧上海绮丽之旗袍,无时不弥散着历史的古香,却被岁月的剪子剪去,变得不伦不类。
旧年,藏着一个伤感的故事。故事里的王子和公主,最终却没能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似荼蘼,最喜爱,便是它盛放那一刻的淡雅,清丽,何时鼓足勇气,尝试着伸手去触摸,感受,竟被它满身的刺,扎出一手血。
旧年,我们各自芬芳,却无时不携带着那一身不可告人的刺。
喜欢一句话,向来缘浅,奈何情深。
生命孱弱,人的意志亦是如此,旧年,并不是个安分的清浅时光。
何时,精力殆尽,两只紧紧相扣的手,悄然松开,无人知晓,我们都明了,我们都不语。各自识趣离开,或是说,无奈离开。
岁月,蹉跎成画。画中的我们,无知地挥霍时光,可怜的是,没有谁有半丝忏悔,那时的羁荡,是大人永远无法理解的。
如今。
碎雨淅沥,轻倚在竹窗旁,细细啜饮一杯清茶,浅望苍穹,静聆雨声。旧年,只是一帘幽梦,梦醒了,还要要继续上路,当青春冉冉逝去,当一切被生活的轨道辗转,旧年,终是昙花一现的瞬间,从前看来,美好,憧憬,而现如今,这一切的一切却都显得如此缥缈,而不切实际。
那年的我们,没有华服霓裳,傲慢到整个世界唯我独尊,如今只得斟一壶浊酒,静静描摹着我们当年的模样。
有人说,烟花易冷,美于盛放,是的,直至如今,我再无法看透薄凉下曾经的热血,如若春天的到来,也意味着冬天的存在。
当那些曾经温暖的身影化作缕缕青丝消散在云端之时,才真正体会到,所谓最熟悉的陌生人,这便是它最完美的诠释吧。
【大宁杂记散文】推荐阅读:
仙霞杂记的经典散文05-22
朱自清散文集《回来杂记》07-18
大宁绿地:举办明园业主恳谈会05-26
军训杂记作文01-09
学车杂记作文01-30
杂记:装修完工,汇报工作07-02
狱中杂记 j教案12-15
杂记小学作文400字10-16
人的存在--观剧杂记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