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大学概述(共8篇)
加拿大大学概述 篇1
加拿大大学概述
2008-10-28 07:10:41来源:互联网 浏览次数:57 网友评论 0条
加拿大政府重视教育,是世界上教育经费最高的国家之一。
加拿大没有全国统一的大学入学考试,每个大学都有自己的录取要求。一般的要求是取得大学所在省的中学毕业证书,外省来的学生要求达到所在省大学的入学要求,并提供相当于本省中学生水平的毕业证书。除了以公开考试成绩进入大学之外,学生可以于完成中学课程后入读一些学院开办的大学转接班。
凡上过农业、工程、药学课程的学生,可直接进入大学学习。报考牙科、法律、医学的学生,必须上过两年大学文理科课程,才能被录龋图书馆学只录取已获得文、理学士学位的学生。有些学科还通过专门水平考试来录取学生,如报考法律专业须参加“法学院录取考试(LSAT)”。医科、牙科及经济管理等专业也采用类似的考试办法录取学生。
研究生的录取条件要求比本科生严格的多,一般要看申请人本科的学习成绩,至少要求良。申请人还要参加由美国普林斯顿教育考试服务处主持的“研究生成绩考试(GRE)”。有些学科的本科毕业生可直接申请攻读博士学位。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学生,一般要先读硕士学位,成绩优异者在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加拿大的大学是学分制,只要修读完成所需的学分后,便可毕业。大学本科课程一般来说是四年,医科及工程科则需较长的时间来完成。大学硕士课程和博士及研究课程一般都是两年。
多数大学使用英语教学,少数大学使用法语教学。主要的法语大学有拉尔大学、蒙特利尔大学和魁北克大学;渥太华大学和洛伦索大学则用英语和法语双语教学。全日制高校的学年一般分为两个学期,每学期四个月左右。秋季学期一般从9月到12月,春季学期从1月至5月。多数情况下,学校要求秋季入学。另外许多大学暑假还开设暑季课,历时六个星期,从此月初开始至高无上月中旬结束。
加拿大大学课程采用学分制,便于学生尽快完成学业。成绩有的按等级分A、B、C、D、E、F,有的则采用于5分制、10分制、或100分制等。一般等级与分制的换算为:最高成绩A+相当于4.3,及格/不及格D相当于1.0,最低成绩F相当于0.0。大多数加拿大大学都与校外某些学校有交换培养计划,如与美国某些大学或与其他盛地区的大学等。在你开始读学位之前首先要弄清楚加拿大的学位在你自己的国家是否被承认。加拿大学校的学位与美国或共同体国家的学们是等效的。
加拿大大学概述 篇2
创建于1979年,建设30余年的全国“广播电视大学”系统,伴随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构建起以中央电大为首,汇集44所省级电大,下设933所地市级电大的分校,1829所县级电大工作站的庞大的远程教育系统,逐步壮大成为一个超级规模的远程教育系统,成为国家公共教育事业的重要资源。30多年来,已为国家培养了超过750万本专科毕业生,为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做出了突出贡献,对促进我国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城乡人力资源开发等均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应该说,广播电视大学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产物,它的创办有着深刻的政治历史、社会、经济的背景。其创办之初不仅为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培养了各种类型、层次的紧缺人才更圆了百万学子的大学梦。但当前我国教育正处于改革发展的新阶段,其创立之初的历史环境、内涵及定位都发生了根本的性的转变。“广播电视大学”不论从规划设计、办学模式到服务对象等都应紧随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步伐,不断推进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广播电视大学”面临向开放大学转型的新局面。
云南广播电视大学建校32年来,集合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为一体,充分应用广播、电视等各类多媒体技术,累计为云南经济建设培养了26.5万名大中专毕业生,开展了200多万人次的各类非学历教育培训。全面体现了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理念。云南广播电视大学目前已形成覆盖全省,深化到基层县乡的远程教育系统办学网络;积极开展了教师、管理和技术人员的计算机及软件开发和应用的培训,形成了力量雄厚的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队伍,聚集了一批优秀人才;探索网络环境下多媒体教学模式,提出信息化管理新模式和人才培养的新方案。积累了实施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基础环境和技术条件。随着我省“两强一堡”战略的推进,云南特殊的地理位置,文化辐射周边国家的区位优势日益凸显,与各国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交流机会也日益增多。云南广播电视大学已具备了向云南开放大学转型的现实要求和基础条件。
随着全省各地区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从业人员数量和质量的需求在不断增加。我省在职人员继续教育、职业发展等领域出现真空。当前,云南开放大学建设不仅顺应了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和云南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也满足了社会成员学习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有效地缓解了经济发展进程中的突出矛盾。除能完成“引进来”的办学之外,更多的是“走出去”,实现中国文化对东南亚、南亚国家的传播,进一步弘扬中国文化。满足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加深东南亚国家与中国积极有效的文化交流。
2 云南开放大学发展足迹
2.1 筹建阶段
2009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云南考察工作时提出,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2011年5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标志着桥头堡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两强一堡”战略的全面实施为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2009年云南广播电视大学成立云南省终身教育服务中心,涵盖全省推进终身教育的服务中心、管理中心、资源中心和研究中心,并在社区基层开展试点建设,积极创新开放大学开展终身教育服务的模式与机制。开放大学的筹备工作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持续关注。2009年10月,云南广播电视大学提交了关于组建云南开放大学的方案和请示,并得到了省政府、省教育厅领导的高度重视,“在云南广播电视大学基础上组建云南开放大学,建设终身教育体系”写入了云南省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和我省关于建设“两强一堡”申报国家重点支持项目的报告中。
2.2 启动阶段
2010年6月10日,云南省政府上报国家教育部,提出组建云南开放大学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申请。2010年7月,省教育厅召开了全省提升开放教育水平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工作会议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提升全省开放水平促进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意见》及《云南广播电视大学关于强化内涵建设和系统建设的意见》,这是两个推动我省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指导性文件。明确在各州市教育局设立统筹管理和服务当地终身教育、开放教育、现代远程教育、继续教育的“开放教育办公室”,制定发展规划、将其发展列入当地经济建设和教育发展规划。基本搭建了由教育行政部门总体统筹、地方开放教育办公室分级管理的开放大学系统。明确了地方政府管理开放教育的职权,为下一步全面构建云南开放大学体系展开了有益的探索。2010年10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国办发[2010]48号),正式批准北京、上海、江苏、广东、云南和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展开放大学试点建设,建立学习成果认证和“学分银行”制度,完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成人高等招生考试制度,探索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项目试点建设工作。云南省成为为中西部地区唯一参加试点建设的省份。2010年11月22日,秦光荣省长视察了云南广播电视大学呈贡校区后,做出重要批示:“云南开放大学的思路是值得肯定的”。2011年1月14日,高峰副省长召集省发改委、省工信委、省财政厅、省编办、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省直有关综合部门以及云南电大领导召开会议,专题研究云南开放大学试点建设工作,会议形成了《关于建设云南开放大学的报告》。2011年2月11日,秦省长又一次次做出重要指示:“要把开放大学办出规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为云南教育改革探索一条新的路子。”这对云南开放大学试点建设提出了目标的要求。
2.3 试点阶段
2011年3月10日云南开放大学试点建设实施方案获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备案。2011年10月云南省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发布《云南省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关于下发云南省实施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方案的通知》,《通知》囊括了我省列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11个专项并结合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方案进行了再次修订和完善。项目之一即探索开放大学建设模式,其中明确了项目改革的目标、主要任务、配套的措施及政策支持,项目所属责任单位。标志着云南开放大学进入基础建设阶段。为下一步推进云南开放大学建设设定了明确的目标任务。
2012年初,云南省开放大学先后提交关于建立云南开放大学曲靖分校的申请,云南开放大学试点建设中开展高职开放式教育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的请示。2012年3月教育厅领导及有关专家深入学院考察并指导工作,确定下一步的工作计划。云南开放大学试点项目建设稳步推进。
当前是我省落实“两强一堡”战略,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教育现代化”的战略机遇期,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云南,在云南教育改革中肩负着重要作用,开放大学自创立之初就以一种超越传统教育的,开放、灵活、适应性强的新型办学模式成为各国推动教育改革,实现教育大众化的战略选择。因此建设云南开放大学将成为推动云南高等教育体系改革、云南经济建设的革命性力量。
3 关于建设云南开放大学的几点建议
3.1 加快建立云南开放大学章程
世界各国“开放大学”的成功经验给我们的改革和建设提供很好的借鉴。纵观国外远程开放教育院校的成功案例,开放大学实际上是政府规划的大型高等教育院校机构,是实现政府职能的公益性质的公共教育资源。在发展进程中,政府的政策和立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英国开放大学是根据皇家特许令的颁布保证其正常运营,直至今日,英国开放大学始终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享有60%的政府公共基金投入,是英国公共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印度依照《印度英迪拉·甘地国立开放大学》建立开放大学,泰国根据《皇家宪章》制定了《泰国苏可泰·探玛提叻开放大学法》。借鉴国外开放大学的成功经验,回顾云南开放大学建设足迹,云南开放大学的建设不仅需要得到政府的主导,应尽快建立《云南开放大学章程》赢得国家立法的支持,还需要明确云南开放大学的未来发展定位、主要目标及任务,资金投入才能保障建设进程的稳步推进。下一步应深入研究国家开放大学的章程,结合云南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制定《云南开放大学章程》,保障开放大学的运行有章可依。
3.2 加大对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策倾斜
云南省贫困人口主要聚焦在边境线上,其中绝大多数是少数民族,这些民族大部分属于跨境民族,这里是云南经济社会发展最落后的山区。由于远离中心、信息闭塞、封闭保守致使宗教问题、民族问题、跨境人口流动问题交织在一起。为积极响应国家和云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关于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的重要指示,我省开放大学的规划和建设进程中应切实解决好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面临的突出问题,让优质的公共教育资源惠及我省广大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为民族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3.3 实现云南开放大学的特色发展
云南特殊的地理位置,独特的民族文化、多样的自然资源等发展条件都为云南实现特色化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条件。建设进程中既要坚持国家开放大学统一的原则和标准,保证国家开放大学一体化管理顺利开展,也是紧密结合云南“桥头堡”战略实施的实际需求,紧扣云南现代产业体系和社会建设进行合理的定位,规划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要把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既要坚持标准又要彰显特色。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罗骥.对云南开放大学几大要素的思考[J].中国远程教育,2011(1).
[3]徐彬.改革创新,办好云南开放大学[J].中国远程教育,2011(6).
[4]胡卓君.创建开放大学存在的认识误区与对策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1(6).
[5]何岸.从电视大学到开放大学:电大发展的问题与出路[J].2011(6).
[6]时锦雯.远程教育与广西学习型社会建设[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9.
美国大学出版社概述 篇3
美国最早的一批大学出版社包括哈佛大学出版社、康奈尔大学出版社、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出版社等等。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出版社的成立是美国大学出版社兴起的标志。其创始人丹尼尔·科伊特·基尔曼(Daniel Coit Gilman)有一句名言:“于大学而言,推进知识发展并且将知识不仅在那些可以每天聆听讲座的人中间传播——而且在更大更宽范围的人们中间传播,这是它最高尚的职责之一。”这句话具体而明确地阐述了美国大学以及大学出版社的职责和任务,至今仍被奉为美国现代研究型大学的中心职责及大学出版社的主要目的。美国大学出版社被美国政府定位在非营利机构的位置上。美国大学出版社大多数都是亏损经营,亏损面在90%左右;赢利的出版社也大多在某个年份赢利;同时,美国的大学对自家办的出版社都有亏损补贴政策,以确保出版社能够正常开展经营活动,保证学术出版的顺利开展。美国大学出版社整体来讲都属于小型出版机构,人数都不多,但它们仍然有着完善的经营管理组织结构。
与商业出版社相比,大学出版社有其自身的优势,其所出版的图书在各自相关领域质量上乘,是普通的商业出版社所不能望其项背的。《赫芬顿邮报》在今年10月曾列举了美国17家最有创新精神的大学出版社,其中包括堪萨斯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政治图书,牛津、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文学批评类图书,纽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在维护公民自由和宪法方面的图书,以及麻省理工和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艺术和建筑类图书;地方大学出版社包括韦恩州立大学出版社、内布拉斯加州立大学出版社、伊利诺亚州立大学出版社、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等等,在各自领域也有出色表现。商业出版社胜在出版规模和读者的众多,但是如果需要更加权威的、有实质性内容的图书,还是得读大学出版社的书。
美国的高等教育出版
高等教育出版是美国大学出版社的重要使命之一。美国的高等教育出版既有着坚守学术出版精神的大学出版社,同时还活跃着很多商业出版社,包括培生、麦格劳-希尔等,它们也为高等教育出版做出巨大贡献,和美国的大学出版社一样,在高等教育出版领域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两者互为补充,不能割裂。
从2009年秋季开始,美国大学出版社协会做了一项调查,探讨在保证高质量和读者范围扩大的两个前提下,寻求与时俱进,开拓数字出版时代的新的商业模式。各个大学出版社在这方面的实践与尝试最终归结为四类:开放电子版,纸质版付费;开放获取;电子版付费;新的数字出版项目(除了图书和期刊之外的)。调查报告指出,在现阶段,纸质版还将以主要形式长期存在,数字出版目前所占比例仍较小,但是从长远来看,数字出版仍将是总的趋势。在这一前提下,对于处于过渡时期的大学出版社,单一的商业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必将转变为多重的、不断变化的商业模式。
多重的商业模式,依赖于多种媒体资源。多媒体资源包括一系列内容、工具和服务,从家庭作业、评估到可下载的讲座、网站、电子书以及教学辅助。多媒体资源不仅促进了教育图书的销售,而且自身在高等教育出版市场也占有一席之地。例如,在线二手图书的租赁服务凭借其价格优势,对传统高等教育出版社构成很大威胁。通过多媒体资源营销的商业模式,和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高等教育出版社获得了双倍的数字出版增长,数字出版的市场比例大幅度上升,同时也改变了传统的分销渠道。
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另一做法是通过教育平台巨头,与大学网站合作,创建一站式互动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所需的一切资源。通过数字技术商,二次开发针对苹果、亚马逊、谷歌、微软等平台的教学课程,在减少总体成本的同时提高学习效果,这很可能成为未来的一大趋势。高等教育出版数字化的另一大趋势是,网站授权,即与研究机构签订协议,以特定价格为某个大学或者指定团体提供内容。
第一讲 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述 篇4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综合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观点,根据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和角色特征,我国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⒈智力正常
智力是指一个人认识能力与活动能力所达到的水平,是人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等等的综合。智力正常是大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也是适应周围环境变化所必需的心理保证,因此衡量时,关键在于是否正常地、充分地发挥了效能:即有强烈的求知欲,乐于学习,能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⒉情绪良好
其主要标志是情绪稳定和心情愉快。包括的内容有,愉快情绪多于负性情绪,乐观开朗,富有朝气,对生活充满希望;情绪较稳定,善于控制与调节自己的情绪,既能克制又能合理宣泄;情绪反应与环境相适应,情绪反应是由适当的原因引起的,反应的强度与情境相符。情绪在心理健康中起核心作用,情绪异常往往是心理疾病的先兆。
⒊意志健全
意志是一种心理过程,即个体在完成一种有目标的活动时,所进行的选择、决定与执行的心理过程。一个意志健全的人在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自制力等方面都表现出较高的水平,在各种活动中都有自觉的目的性,能适时地做出决定并运用切实有准备的方式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能采取合理的、有效的反应方式,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言行,而不是行动盲目、畏惧困难,顽固执拗。
⒋人格统一完整
心理学上的人格是指与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气质、性格、能力、兴趣、爱好、需要、理想、信念等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个性。气质和性格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格完整就是一个人所想、所说、所做的都是协调一致的:人格结构的各要素完整统一;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不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目标和行动统一起来。
⒌自我意识正确
正确的自我评价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对自己的认识比较接近现实,有自知之明,恰如其分地认识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对优点感到欣慰,又不致于狂妄自大,对弱点既不回避,也不自暴自弃,而是善于自我接纳,喜欢自己,接受自己,自尊、自强、自制、自爱适度,正视现实,积极进取。
⒍人际关系和谐
良好而深厚的人际关系,是事业成功与生活幸福的前提。其表现为乐于与人交往,既有广泛而深厚的人际关系,又有知心朋友;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自明,不卑不亢;能客观评价别人和自己,善于取长补短;对人宽容,乐于助人,积极的交往态度多于消极态度;交往动机端正。
⒎社会适应良好
和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对周围事物和环境能作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并能主动适应。以有效的办法对应环境中的各种困难,不退缩,还要根据环境的特点和自我意识的情况努力进行协调。
⒏ 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二、大学生健康心理的维护与培养
(一)准确认识和评价自己
1、不过分追求完美
2、善于保持心理平衡
(二)建立合理的生活秩序
许多大学生是头一次离家独自生活,一时间似乎得到了许多的“自由”。不过,如果滥用这种“自由”,或随心所欲,或负担过重,不顾自己的身体状况和生理节奏,都会导致精神损伤。因此,尽快地建立合理的生活秩序乃当务之急。这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⑴ 学习负担适量
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很多心理活动都与学习有关。大学生的学习应有一定的压力,这种压力对心理健康发展及学业的完成是必要的,但不能过分加重负担。
⑵ 生活节奏合理,有张有弛
大学校园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这为合理安排生活节奏,积极参加多种样的文体活动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外在条件。这样即可调剂紧张的学习生活,又可以开阔视野、广交朋友,发现自己在各方面的潜力,增加与他人相处的经验,从而经常体验到愉悦。这种平稳的积极状态,能使大学生充分发挥其潜在能量,增强自信,使自己的生活有节奏感,劳逸结合,提高学习效率,得到最佳的适应。
学会自娱自乐。拥有多方面的业余爱好,进行多方面的自我娱乐活动,可以在寂寞孤独、烦闷忧郁时,通过自我娱乐来缓解心境压抑,这对心理健康是极有好处的。人不可能总是工作和学习,有业余时间,积极开展愉快的娱乐活动,做到积极的放松和休整,才能使自己得到真正的心身保健,并使自己更有效地从事工作和学习。每个大学生在大学阶段,都应依据自己的性格特点和条件,注意培养和发展一些兴趣和业余爱好,学会自我娱乐,这对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是十分有益的。
⑶ 注意保护大脑
大脑是心理活动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大脑受到损伤,心理健康就无从谈起。过度的疲劳、紧张,或长时间的高度兴奋、强烈刺激,都会引起脑力衰竭。而脑力衰竭,恢复起来就比较困难。因此,大学生应千万注意不要图一时之快、逞一时之强,忽视用脑卫生。
(三)保持健康的情绪
情绪对于心理健康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一个人情绪波动不稳,患得患失,喜怒无常,处于不良的情绪状态中,而自己又不会调节和控制,就会导致心理失衡和心理危机,甚至精神错乱。保持健康的情绪,首先应学会合理宣泄,找到充分表达自己情绪的方法,既不要压抑自己,也不要放纵自己。其次,对于消极情绪,要学会几种自我疏导、自我排遣的方式。长期压抑情绪是有害于心理健康的。在忧郁的时候,找知心朋友或亲人倾诉,使不良情绪得以发泄,压抑的心境就可能得到缓解,甚至大哭一场也不失为一种调整机体平衡的方式。也可以用转移的方式。对一件令人沮丧的事,总去注意它,就会限制自己的思维,使自己越发低沉。这时,不妨将自己的注意中心转移到别的事物上去,暂时离开这件不愉快的事,去看看电影,听听音乐,这样便可使忧闷排遣出来。还有一种很好的调节方式就是幽默。幽默能使紧张的精神放松,摆脱窘困的场面,消除身心的某些痛苦,调节和保持心理健康。
(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去爱
建立良好而真诚的人际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心理保健的途径。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增加自信和理解,减少心理上的不适感,实现心理平衡,也可以增加归属感。而且,去关心他人,理解他人,又能促使自己拥有博大的胸怀,从而大大增加生活、学习、工作的信心和力量,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理应激和心理危机感。一个孤芳自赏、离群索居、生活在群体之外的人,是不可能做到心理健康的。在交往过程中对他人要有一种宽容的态度,不要期望过高。对他人期望过高,往往会产生失望感,使自己的心理平衡受到干扰,对自己造成更大的不良影响。
(五)树立符合实际的奋斗目标
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欲望,大学生的这种成功欲望更为强烈。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该能对自己的能力做出客观的评价,并依此付诸社会实践,获得成功。而成功的体验,对于维持心理健康是极为重要的。与此相反,如果不自量力,盲目地制定宏伟目标,导致失败,产生挫折体验,不仅白白耗费了精力,也会给自信心和心境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影响到以后的进步发展。此外,树立切实的目标,还包括不盲目地处处与人竞争,以避免过度紧张。因此,每位大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竞争的领域。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获得成功;另一方面,也会有助于身心健康发展。
(六)培养良好的性格品质
1、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加拿大大学概述 篇5
任务一:农业现代化的历史洪流;
通过描述性总法,文献研究法,政策研究法,横向比较法,概述当今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大趋势。
任务二:加快土地流转所为何故;
通过规模经济理论,土地供求理论,区位理论,马克思相关土地理论等理论,结合构建经济模型—DEA模型的方法进行分析,说明加快土地流转,推行农村土地市场化改革的意义。任务三:现代土地银行应运而生;
通过比较分析法,功能分析法,政策研究法和案例分析的方法,结合风险偏好和风险溢价理论,政府公共管理理论,阐释加快土地流转的众多方式之一,土地银行的意义和存在价值,以及中国当今土地银行和外国土地银行、传统土地银行的不同内涵。
任务四:土地银行的独特魅力;
金融系统概述--银行业务概述 篇6
本文的目标读者是准备从事银行核心系统开发、维护的从业人员。请注意,是“准备”,换句话说,可以理解为一份对科技人员,尤其是对新入门的科技人员业务知识方面的培训手册,旨在让诸位从业务方面迅速上手(从技术角度上手的手册我已经贴过一份了,所以如果是用400的同行,可以结合本手册双剑合璧,效力倍增)。这里的着重点将会主要在于简单的银行会计原理,以及银行整体的业务流程,还有相应的模块实现手法和注意事项,对金融的会计知识方面应该可能会比较粗浅,这一点与金融系统常见的业务培训手册有所不同,注意体会。
基于此,本文将会假设读者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技术,具备少量银行方面的业务知识,所以如果有从事非IT部门的读者(比如财务信贷的同事们),就请不要太计较里面的表述。当然如果有错误,还是非常欢迎指出的。
对于已具备了若干开发、维护知识,或者是即将采用国外系统来建设的同行们而言,本文的内容可能就过于浅显了,看得不爽不要怪我没有事先提醒。
考虑到某方面的问题,这里的系统简介将尽可能的脱离某个具体的系统,仅就银行业务核心系统的共性,进行介绍以及探讨。
最后再说一下,没有什么手册、心得是万能的,个人的LEVEL UP始终是要靠自己的领悟,这里只是希望能让诸位新人不用象很多人当年一样,独自摸索与徘徊。科目常识
基本法则之一:资产 = 负债 + 所有者权益。
比如说,我们手头上有40万,买了一个100万的房子,找银行贷款了60万,那么资产就是100万,负债是60万,所有者权益是40万。可以简单的把所有者权益就理解成为是真正属于自己的钱。再引申一下,早些年乃至现在,香港人所谓的“负资产”的说法是非常错误的,因为“负资产”实际上是指房子的市值比向银行贷的钱还要小,也就是负债大于资产,所以严格的来说,应该称之为“负所有者权益”才对。资产,从理论上来说,是不可能为负的,最多也就是零。一个号称是金融中心的地方,实在是不应该出现这种失误,不过算了,不要和他们计较。
就银行业务而言,会使用会计科目号来对账务进行标识,会计科目号最长为5位,国家标准,通常分为下面六种,这里只做简单介绍,详细科目可结合著名的的“业务状况表”来进行理解。
再次重申,下面的说法绝对不严谨,仅仅只是为了便于IT人员理解银行的会计原理、业务知识。
1.1 资产
资产类的科目,用“1” 作为首位科目号,如“1011”,表示现金。所谓资产,也就是说“理论上属于银行的钱”,比如说现金,贷款等。比如说某家分行,有100万现金,然后把这100万都贷出去了,那么资产仍是100万,只不过归属(科目)由现金变成了贷款。至于这笔贷款能不能收回,这个不归我们管,就算不能回收,只要没被核销(核销,术语之一,可以理解为银行不要这笔贷款了),那么就仍然属于资产,所以我们称之为“理论上属于银行的钱”。
资产类科目都是借方科目,也就是借记时余额增加,贷记时余额减少。
1.2 负债
负债类的科目,用“2”作为首位科目号,如“2011”,表示对公存款。本来不属于银行的钱,就称之为“负债”。比如说我们存在银行的钱,虽然银行可以使用这笔钱,比如说把它贷款贷出去啊,比如说打新股啊,买QDII啊,但是这笔钱只要我们去取,原则上银行就应该给我们,也即是大家常常在营业大厅里看到的“存款自愿,取款自由”之类的意思。这类钱,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本来不属于银行的钱”,也就银行欠我们的钱。
负债,很有趣的东西喔,银行是负债经营的,比如说一家银行贷款有100亿,其实它本身是没有那么多钱的,这些钱都是来自于我们存在它那的钱。如果大家一起都去银行的钱取出来,那它就经营不下去了,这种恶劣的行为,称之为“挤提”,是很不友善的,是要负责任的,我们不要去做。
负债类科目都是贷方科目,也就是借记时余额减少,贷记时余额增加。
1.3 所有者权益
所有者权益类的科目,用“3”作为首位科目号,如“3121”,表示利润分配。上面说过了,所有者权益,也就是真正属于银行的钱,即是所谓的“核心资本”。原则上,它包括了一家银行注册时的资金,历年来的盈利(假设有盈利的话,当然还要扣除各类成本开销),如果是股份制银行的话,还包括股本金之类的吧。
这类科目相对数量较小,金额较大。科目属性忘了。
1.4 资产负债共同类(往来类)
资产负债共同类,通常表示往来账户,用“4”作为首位科目号,如“46411”,表示通存通兑。
这类科目,通常是指一些往来类账户,所谓往来类账户,嗯,就是金融往来的账户喽。这个科目有点麻烦,可能要结合具体业务来解释一下:
比如说我们在招行有个账户,然后跑到工行的ATM上去取钱(招行也是,中山这种伟人的故乡居然都不开个点,严重BS一下),那么取款成功之后,我们的招行上的账户的钱就少了,工行ATM里面的现金也少了。这笔钱是工行替招行先支付的,要找招行要的。所以工行一定会有一个科目,用来标记它有多少钱要找招行要;而招行也要有一个科目,也是要用来标记它有多少钱要给工行。(怎么要,那在后面清算一节里面会提到。至于跨行ATM的取款原理,就不用再细说了吧。)这个用来标记应付,应收的科目,就是往来类科目,对于工行方而言,当时使用到的就是一个类似于资产类的科目(有点类似于应收账款的意思,或者也可以理解成一种短期的贷款,总之就是工行先付出的资金);招行当时使用的就是类似于负债类的科目。
上面提到的,因为是银行与银行之间的业务往来,所以用来标识资产与负债的科目会有分别,如果是行内之间的往来,那么不会搞得那么复杂(或者也可以说搞得更复杂),就会用一个科目来搞定,这个科目根据具体需要,临时用的,有时表示资产,有时表示负债(其实也就是科目上的余额有时是借方,有时是贷方。因为这个科目既不是资产,也不是负债,只是临时用来表示营业往来的,通常每天会清零,也就是所谓的清算。
一般而言,城市级别的商业银行因为是一级法人,所以清算之后,行内往来账户上余额为不为零都没什么关系,反正都是自已家的钱;而信用社会比较麻烦一点,因为通常一个联社都是由多个信用社组成,每个信用社都是一个法人,所以联社内部的往来类账户原则上每天应该都清零,否则账务上就不好看了。(注意,这里指的只是行内的往来账,如果是银行与银行间的,那每天一定是要清零的,否则就是属于错误的情况了)
这类科目在我们做过的项目里,基本上都简化了,只有一个轧差类型的。也就是把当天的借方发生额和贷方发生额一减,哪个大就谁记在哪边。
我记得以前还有一种双方类的科目,那真是玩死人。双方类的科目是指这个科目既有贷方余额,又有借方余额;对应贷方余额,既有借方发生额,又有贷方发生额,同理,对应借方余额,也是既有借方发生,又有贷方发生,如果只有上期的借贷方余额,以及当期的借贷方发生额,那是无论如何也推算不出当期的借贷方余额各是多少的。(必须根据发生账务时,是借方余额,还是贷方余额来判断),不知道这类科目的起因为何,总之如果有的而且可能的话,最好能拆分之几个性质单纯一点的子目来处理。
不好意思,因为对这类科目感触颇深,也被玩过很多次,被玩很久,一时激动,就多说了几句。
1.5 损益类
损益类的科目,用“5”作为首位科目号,如“5011”,表示利息收入。
损益类科目,理解起来应该不难,就是指银行在一年的业务里面的收支科目。比如的存款利息,对于银行来说是一笔支出;贷款利息,对于银行来说,是一笔收入。这两个科目就都属于损益类科目。
一般来说:
收入类科目属贷方科目,借记时减少,贷记时增加; 支付类科目属借方科目,贷记时减少,借记时增加。
在理解上,可能与资产、负债类的科目有些相反:
资产是指属于银行自己的钱,是借方科目;对应于这里,收到的钱是银行自己的,却又是贷方科目。
这里,按会计原理来理解可能会更简单一点,下面一章会讲到。
1.6 或有资产负债类
或有资产负债类的科目,用“6”作为首位科目号,如“6011”,表示承兑汇票。
闻歌知雅意,顾名思义,“或有”,那自然就是“或者有”,也就是可能没有了,所以如果没见过也不奇怪。
这类科目见得少,一般可以忽视它的存在。1.7 其它
这里再罗嗦一下,在科目下面呢,一般为了便于分类统计,所有的银行都会再设子目(一个子目一般又会对应多个小子目,或者说是说是多个账户),这个子目,有的地方叫“业务代号”,有的地方叫“结算码”,总之都是一个意思。
要注意一下,科目号是国标,子目通常是自己内定的,对应于信用联社,就有可能是省里统一定的。也就是说科目这个东西走遍全国大致上都是一样,子目这个东西可能出省,出了城市,或者说一个市里不同的银行,可能都不一样。简单会计原理
2.1 内部账户
这个问题,我在刚学的时候,曾经颇疑惑了一段时间,所以虽然很简单,但还是单独拿出来说一下。
所谓内部账户,是与客户账户相对应的。也就是说这些账户不是用来登记、反应客户的账户信息,而是反应行内的账务情况,比如说损益类科目的账户,就都是内部账户。
客户的账户,一般是客户来银行开户的时候,才建立的用来登记账务的账户; 内部账户,一般是分行成立之初,统一生成的。(一般都一个专门的程序,由操作人员来调用的吧)
其实对于内部账,在会计原则上,登记个科目发生可以。至于增加子目,乃至内部账户的概念,主要是为了后续的分类统计以及相应的分析。
说到这个账户,就顺便想起了表内表外的问题。表内账,都是正正式式,真金白银的钱;比如我们的存款什么之类的。而表外账,通常是一些统计之类的东西,比如说现在分行里有多少本存折啦,还有已经核销的贷款之类的。
表内账的单位,都是“元”;
表外账的单位,就百花齐放了,有的是“元”(比如说已核销贷款),有的是“本”或者是“张”,比如说存折或者说什么有价单证。而最后,表外账在汇总统计的时候,不管是什么单位,就是统统一加了事,对于不是财会专业的,尤其是我们搞计算机的人来说,这种加法简直有些不可理喻,总之银行会计上就是这样处理。
所以说,一般报表里面,大家会对表内账比较关注,对表外账的要求不是太严格(我是这样偷偷的说,各位怎么处理是大家自己的事)。
2.2 复式记账法
只要是与会计有关的书,就一定会提到复式记账法,也称为借贷记账法,这里就不多解释,简单说一下。
“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这两句经典的话,是针对表内账的。对于表外账,用的其实是单式记账法,有的叫“收”、“付”,也的也还是用“借”,“贷”,要结合具体的业务来理解,这里就不展开了。如果没有特别说明,下面的描述都是针对表内账的。对于银行业务来说,最简单的是一借一贷,此外,还有一借多贷,一贷多借。多借多贷在银行业务里中不允许的,因为这样无法精确的体现账务的起始与流向。不过在企业会计中,多借多贷又是允许的,所以说凡事无绝对。
有些时候,基于某些特殊的的原因(常见的主要是频繁的锁表问题),可能会临时采用单边记账,但是最后一定会汇总补齐,否则就会出现“借贷不平”这样的严重问题。
2.3 冲账
做错了账,要改正它,就可以理解为冲账。
冲账有两种,一种是蓝字冲账,一种是红字冲账。
所谓的蓝字冲账,是指与原账务方向相反,金额为正的一种记账方式。而红字冲账,就是指与原账务方向相同,金额为负的一种记账方式。蓝字冲账,本质上是做一笔新的业务,仅仅只是实现了最终的余额正确,发生额会虚增,所以一般的明显有错的账务,会要求使用红字冲正。
红字冲账因为是负数发生,所以在统计的时候,发生额将会与原来的交易抵销,这样的话发生额就很严谨了。
实际上,对于一个系统而言,通常一笔业务的发生,并不仅仅只包括账务的登记,还会更改许多表中的数据。比如说一笔简单的取款交易,除了登记账务之外,客户的账户上的余额还会减少,这个很好理解吧。那么在冲账的时候,还需要将客户上的钱给它加回去。所以,关于冲账业务的设计,其实也是一个比较有趣的话题,这一点,将会在后面的章节中进行探讨。业务流程描述
对于一个没有在柜面实习过的人,描述一下银行的业务流程,可能是有助于理解系统架构的。
银行的业务,大致上可以分为财务类的业务,以及非财务类的业务。非财务类的业务这里不做讨论。
财务类的业务,又可分为自动业务,以及非自动业务。
非自动业务,就是那些必须在柜台办理的业务,比如说一些转账业务,或者金额较大的存取款业务之类的。这类业务,因为是由柜员发起的,所以会有一些单据打印留底,以做传票使用。
而自动类业务,就是由系统自动处理的,比如说我们在A分行有个账户,然后非要跑到B分行去取钱,那么B分行那部分的账务,对于B分行而言就是非自动业务;而A分行那部分的账务,对于A分行而言就是自动业务。
自动业务因为是自动发生,所以需要业务人员打印报表的时候,才能知道发生了什么业务。
柜员日间做各种各样的业务,然后到了下午关门以后,打印一份“科目日结单”,然后用柜员手头留存的传票,按科目逐一汇总累计,与打印出的科目日结单上的金额进行比对。有错一定要一查到底。所以原则上,这时打印的科目日结单,应该不包括自动业务,否则就会对应不上。
业务系统在批处理的时候,还会进行一些自动的账务处理,然后最后系统还应该会再打印一份完整的科目日结单,以及日计表(可以理解为业务状况表的简洁版)。至于那些自动业务,系统在批处理的时候,或者是柜员主动查也行,总之就是会有一份“他代本”的传票(对应于上面提到的业务,A分行的自动业务就应该属于A分行的“他代本”传票。而B分行的传票因为是非自动业务,所以在交易当时就会有相应传票产生并打印了)
到了第二天,分行开门后开始营业前,业务人员需要下载打印各类报表,不过主要的就是前面说的那两份,然后再看看,如果借贷发生、余额都相等,所有的非自动业务都有传票,而且和整个科目日结单都可以对应上,那么就表示昨天的账务完整无误,然后大家就可以欢天喜地的开始新一天的业务了。常见规范及检测
4.1 传票以及日志
从最基本的说起,通常来说,所有的账务程序都需要打印传票, 传票格式通常都是统一的,找份以前看看就可以了。
对应于转账业务,需要打印转账借、贷方双方的传票。
而对于现金业务,则只打印一张传票就可以了,借贷方向采用非现金科目的方向。(我个人认为,可能是因为标识了现金传票,所以对方科目就自然是现金,于是就不需要再打印了,猜的)
所以我们在开发程序的时候,打印传票这一步,一般不会特别强调,都是默认要做的。如果不太清楚的时候,一定要主动向需求设计人员询向,千万不要嫌麻烦,抱有侥幸心理。这种东西如果测试的时候漏掉了,是一定会有人要求补上的。(我在N多项目里都见过漏写传票,然后在程序上线前夕被人要求赶紧加班补制的,所以千万不要嫌麻烦)
在日终批处理的时候,可能有些数量庞大的业务,比如说代收付,结息什么之类的,动不动就是几十万笔,一张张生成、打印太不经济,通常会考虑采用打印一张汇总传票,然后加上一份明细清单的方式。还有的时候,如果上百万的话,可能明细清单都省掉,想办法导成电子数据都是有可能的。
上面说的是账务相关的业务。而非账务类的业务,如果涉及到修改类的业务的话,比如说修改密码,修改客户名之类的,通常需要登记日志(LOG),用来记录,以便查询。
有的时候,为了统计业务量,或者是为了分析排障,还有可能要求对每一笔发送到主机的业务数据都登记下来,这时候最好采用一种统一的方式来进行登记,以及数据的定期清除,因为这类数据量应该比较大。
4.2 常见检测内容
发生一笔业务的时候,是一定需要进行若干检查的。比如最起码,我们去取钱的时候,就一定会检查密码。这里对一些经常见到的,较为普遍的检查简单介绍如下,套用一句合同上流行的话,叫做--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下条款:
1、账号/卡号是否存在,是否可以正常使用
2、账号与客户所提供的凭证(通常这是指存折客户,对于卡用户而言,账号就是卡号,或者是可以根据卡号查询出相应的账号)是否匹配。
3、密码、证件号码(如果需要检查的话)是否与主机数据一致(印鉴什么的需要业务人员肉眼核对。现在又出了一种加密机,如果采用了这种先进技术,那当然还需要检查这种加密后的信息是否一致了)
4、在转账的时候,一定要检查转出转入方的户名与账号/卡号中的户名是否一致。(对私客户还好办一点,如果是对公客户的话,名字又长,括号什么的再一加,经常会出现问题,总之是一定要检查)
5、如果是取款类业务(比如转账业务的转出方也算),一定要检查账户的可用余额是否足够。
6、大家一起来。系统架构及部分模块常见设计方案
5.1 常见总体架构
这里如果用图可能效果会更好,不过我不会用VISIO,所以就算了。一般硬件架构,都是一个主机,一个前置机(大前置),前置机就对外了,比如业务人员用来作业务的终端啦,ATM,网银,电话银行什么之类的可能就都对应这个大前置了。大前置,或者是中间业务平台,也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可以做得很大,比如建行的大前置,又比如X天的中间业务平台其实也不错,这里不做深究。
就软件架构而言,核心系统一般可以分为业务模块,账务模块,和总账模块。总账模块通常记录了一些账务的汇总信息,比如说科目总账的日、月、年的发生、余额。银行中大部分的报表都需要通过取总账模块中的数据来生成。总账模块的数据一般是取自账务模块中,当天的账务数据。(当然,也有很多报表,需要整合业务模块与总账模块两部分的数据一起来出)
账务模块,就是用来登记账务的,这部分一般会做得比较通用化,方便各个业务模块来调用。
业务模块,当然就是实现各个业务的子模块了,通常模块之间相对独立又互有关联,如果是账务类业务,当然就要调用账务模块中的程序。如果是非账务类的业务,那可能业务模块内部处理一下就可以了吧。
一般业务模块的数据会对实时性要求较高,而总账模块没有什么实时性的要求,不过总账模块重在统计分析,所以数据量一般会比较大。
5.2 计息
有的系统可能没有把计息单独列为一个模块,而是直接嵌套在各个业务模块之间了,不过设计成一个模块,个人认为可能会显得比较专业一点,至于到底好不好用那就见仁见智了。
刚接触银行业务的时候,曾经很执着,很傻很天真的想过活期账户到底是怎样计息的,因为定期账户的计息方式相对简单,余额乘天数就对了,但是活期账户的余额是常常在发生变动的,所以前20多年我一直都不知道银行每年给我算的活期利息到底对不对。
银行会计上,通常都会通过“积数”这个东西来计息。何谓积数?就是余额*天数,所以积数的单位应该是“元 天”
比如说
利息 =(账户余额*天数*利率)/ 360,在这个公式里,账户余额*天数就等于积数,于是这条公式也可以写为 利息 =(积数 * 利率)/ 360。
定期账户因为账户余额通常不发生变化,所以一般不会涉及到积数。活期账户采用动户累计积数的方式来计息。也就是说账户余额没有发生变动,就什么事都不干;当账户余额需要发生了变动时(比如说取款),那么业务模块里就将上次账户变动日,到当前日期的天数计算一算,然后用变动之前的账户余额乘以这个天数,然后把这个积数累加到之前的积数上。最后计息的时候,就使用这个积数乘以利率再除360。
在设计的时候,就需要把每次账户变动的日期都登记下来,还需要有地方记录账户的当前积数。
对公计息,或者是一些需要计息内部账,有可能是每天计积数,也就是每天把账户余额累加到积数中。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对公以及内部账户的数量远小于对私账户,每天把每个账户都过一遍,花不了太多时间;而要是每天把储蓄账户都过一遍,就有点类似于结息了。(对私账户多的银行,有可能达到上千万户,尤其是些代理了社保,医保的银行,不可小看)不过现在有些很好很强大的国外系统,对于利息的处理,是每日计提,当然,这样设计也应该会有它的独到之处。
刚才这里提到的了需要计息的内部账,那么一般而言,什么样的内部账需要计息呢,我想,应该是不同法人之间上存下放的款项需要计息。对应于一般的商业银行以及统一了法人的信用联社,因为全市是一级法人,可能就没有需要计息的内部账了。而对于没有统一法人的联社,因为每个信用社都是一个独立的法人,那么信用社存放在联社的用来做往来清算用的资金,就是需要计算利息的。还有的银行,对于贷款的处理,也会有资金池的概念,这时总行下拨分行的用于贷款钱,也是要计息的。
这里可以看到,对于计息模块而言,积数是一个很好用的东西。积数除了计息,还有很多其它的用途。比如说招行的金卡,说的是“日均存款5万元以上不收取账户管理费”,那么,这个日均存款5万是如何判断呢,我很久以前曾经问过一个大堂里的MM(跟我同姓喔,惜乎已经有BF了),她说是根据积数来判断的,也就是每个月需要增加150万的积数,这样听起来就很合理了吧。
对于某些业务来说,可能需要登记利息的明细。比如说贷款的复利的计算,就是根据利息来的。无论是正常贷款,还是逾期贷款,都会生成利息。生成的利息如果未及时归还,则会再根据这笔利息生成相应的复利。复利的复利,喔,太可怕了,也还是视为复利吧。总之,我的意思就是说,储蓄、对公账户这样的结息,在计息模块中可以不用登记利息的明细,因为最后结息的时候根据积数一次搞定;而对于贷款(或者是其它有需要的模块),可能需要在每一笔利息产生之后,都把它登记下来,已保留行使进一步措施的权利。
除了贷款之外,还有一些定期账户,也最好采用明细的方式进行处理,越细越好,比如什么零存整取,教育储蓄之类的,要是没有详细的每期存款登记,漏存登记等等,是很容易就被它玩死的。
通知存款以前觉得它很可怕,现在想想,突然又觉得没那么可怕,无非就是通知取款,通知期限内的积数登记,然后取款又或者取消通知。可能最主要的,就在于通知期限内的积数计算。总之提取一个计息模块,为这类业务特别定制一些明细文件是很好的一个选择。
提到计息,也就顺便说一下利息税。国家在这十年来,调整了两次利息税税率,一次是涨成两分,一次是降成五厘,就那么一点钱,调来调去累不累,要收就收,不收拉倒,还搞什么分段计税,烦死个人。在这里,不知道有没有人是负责搞利息税这部分程序的,也不知道去年改这部分程序的时候,有没有很不爽过。其实要是早考虑到这种情况,倒是可以一开始就通过设置利息税参数表,然后修改计息程序,读取利息税参数表,最后根据不同阶段的参数,分段计息算税。这个方法倒是可行的,也实现过,对于整存整取的定期来说,算得上是一劳永逸,不过对于活期而言,每次调整利息税税率的时候可能就要搞一次类似于结息的东西了,好象没有一劳永逸的方法。
在国外的先进系统中,还有一种精采的倒起息可以让人一筹莫展。这种玩法的意思,就是说当客户来柜台前做个什么交易的时候,允许账户的起息日期在业务发生日之前。比如说有人7月14号来到柜台前还一笔贷款的款,然后说我这笔钱明明7月7号就到账上了啊,为什么银行不给我扣,非得让我贷款逾期之类的话。然后核查,如果属实,那就倒起息一把,现在虽然是7月14号,但还是当它是7月7号还的。(好象是这样,也可能是我说错了,大家对这段解释千万不要太放在心上)总之,如果有倒起息的需求,那必须在最开始设计的时候就与其它计息,以及业务流程整合在一起来考虑,如果中途加入这个需求,那改起设计来会比较费劲,改起代码来更是难上加难。
最后,我们再来说说计提,这个也和利息有关。计提常用于利息支出,比如说利息支出是5211,5字头,即是一个用于营业收支的损益类的科目。计提的会计分录中,对应的科目是应付利息2611,2字头,是一个负债类的科目。所以说,计提的含义就在于,虽然当前客户利息并未产生(是结息的时候才产生),但是这笔利息(尤其是整存整取的定期利息)迟早是会产生的,所以这里预先计算,或者说估算出营业支出,计到负债的科目上(负债嘛,本来不属于银行的钱,迟早是要被取走的钱),然后到这类账户结息的时候,就直接从应付利息中支出,计到客户账户上,而不走利息支出这个科目了。看懂了吧,这里其实也就包含了管理会计中的概念,实际上是产生一个提前测算成本的动作。诸位搞IT的朋友们,你们看过《会计学原理》吗?
5.3 储蓄/对公
这部分模块一般没太多可讲的,通常的设计,都是搞个主文件,保存针对每个账户的信息(比如说账号,账户余额,当前积数什么之类的,总之就是与账户有关的信息),然后再搞个账户明细,用来记录每个账户发生过的业务。听闻有的系统设计,不知道是不是考虑到锁表的问题,计划取消主文件,直接上明细,愕然之余只能感叹自己见识浅薄,因为我总觉得明细要考虑冲账的问题,在读取上不如主文件一下搞定那么畅快。而且主文件可以有锁表保护,可以更好的保障数据的正确性。
所以私底下,我还是很推崇这种“主+明细”的设计方式。以前曾经很无奈地见过有人在新增业务模块时,把主文件和明细混在一起来搞,于是整个业务流向怅然若失,需求有变动时改动几乎无从下手,若非我多年功力,是断断不可能在加两天班后就理顺通过测试的。
说起储蓄呢,又忍不住再提一下招行,不可否认,它的一卡通做得真的挺好,本外币,定活期,一张卡全部搞定。我以前就经常把活期转成三个月定期。根据我本人看法,三个月定期从利率差与时间存放差上来说,性价比是最高的,也就是说一年期利率虽然高,但很难保障这点钱在一年内不用。所以推荐大家把5K以上的存款转成三个月定期,一般忍忍也就可以拿到利息了,当然了货币基金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还有一次自做聪明搞了个一年期的零存整取,性价比不高,而且还得到柜台去办取款手续,把自己麻烦死了,不推荐使用。
扯远了,其实本来是想说,活期、定期、外币账户,这些都是一个又一个的账户,而在招行的设计之中,这些账户,都会与我们的那一张小小的卡片关联起来。换句话说,人家的卡号,应该只含具体的卡的信息,比如说卡的有效期,密码,磁道信息什么之类的,不直接对应某个具体账户的;而各个具体账户则应该会有一个与卡号的对应关系。然后到寄对账单的时候啊,打电话介绍买保险等等附加服务的时候,就还是根据卡号来提供服务。不过还是要根据账户的资金流动来分析消费习惯,以及贡献度的高低等等。
至于怎么实现,就根据各位自己的核心系统慢慢体会,不过这么多年了,也可能大部分银行都实现了这种功能或者是类似的一卡通,那就当我这段没有讲过吧,总之我觉得这种理念很好很强大,让我用得觉得很方便。
至于对公,好象就更加没什么可说的了。
5.4 客户信息
客户信息,卡号,账户号,这三者是层层细化的关系。所以说,整合好三者的关系也是一个不容易的事情。
在我见过的几套系统之中,最常见的问题,就是同一个客户对应多个客户信息。这通常又是个历史遗留问题,比如在手工或单机年代,开户时对于身份证明证件要求不是很严格,一个人可能开了很多账户,还可能是用化名开的账户。在移植上线的时候,常常由于重要信息不齐,又要考虑客户层面的因素,很少能强制性补齐客户资料,通常只能在移植时自动生成一些客户信息,这样就造成了很多冗余,而且也不好再做深层的数据挖掘和客户分析。相比较而言,新开立的分行可能这种情况会好一点,而且面对的客户高端一点的,又会更好一点。
在新系统上线,做数据移植的阶段,一般客户信息的问题是最先体现出来的,通常新系统会要求得比较理想化,而实际情况千奇百怪。这里说说常见的,比如说新系统一般会要求证件号码唯一,但是因为很多客户的证件信息缺失,所以这个号码唯一可能会有困难;再比如说有时可能会出现证件号码重复,而且还真的不是同一个人。
总之这些问题,它不是新系统的错,也不能完全说是旧系统的错,最关键的是在移植的时候如何处理利用好这部分客户信息。
再一个问题,就是客户信息的更新。个人认为最好能有一个有效的途径来更新客户信息,尤其是工作单位,电话号码,对于很多流动人员来说,经常会变换。如果每次都要来柜台更新,我想那基本上就可以认为它是形同虚设了。
可以说,随着现在以客户为中心的概念的提出以及越来越多的实现,客户信息这个模块也应该会越来越受到重视,以前设计的表结构应该会有些不够用了。目前如果没有新系统要上的同行们,恐怕是要等着改结构加字段了,保重。5.5 贷款
很多地方都会把一般的商业贷款与按揭贷款和消费贷款(比如车贷、分期付款之类的,总之有点类似于按揭贷款的)区分开来,这样自然有它的道理。我在这里只谈我个人的设计方案。
现在的商业贷款常常采用一笔发放,一笔回收的概念(当然有时会有提前还款,但不象按揭贷款这样有个具体还款计划),然后用合同号,或是借据号做为贷款的一个类似于唯一关键字这样的东西。但是有时公司的商业行为中,一个大项目里会包含多个子项目,然后对应不同的子合同,这些合同对应的贷款之前其实都是有关联的,尤其是在算逾期什么之类的时候,有的是一逾全逾,有的又不是。所以我个人觉得,贷款最好做成多笔发放,多笔回收的形式,发放与回收不必一一关联。但最好在贷款录入时(这时不一定已放款),就录入相应的还款计划。
贷款的账号,最好与具体的业务信息剥离,类似于储蓄里面“一卡通”的概念一样,每个贷款,有它自己独立的贷款号,然后正常、逾期、两呆,以及相应的利息账号都与这个贷款号关联起来,便于以后的跟踪追查。
而对于按揭贷款来说,因为期限长(常常是二三十年),而且比较具有规律性,所以一般就不用列出还款计划的明细了。不过要注意,一般按揭贷款的首月还款是按天算息的,稍微注意一下就可以了。
最后,特别强调提出一点,见过两家行,都推出过“等本等息”这种经典的业务产品,也就是客户每月按等额法算出的金额还款,但本金的计算则按等本的方式来算。
这里要大声疾呼,这种东西从原理上来说就已经是错误的!因为同样金额,同样期限的贷款,等额法的利息是要大于等本法的利息的。等本法计算方便,理解简单;而等额法是数学家们经过精确的计算,推导出公式,最后计算出的一种还款方法。也就是每个月的还本、还息都要严格按照计算出的公式,这样才能达到等额的效果。试想想,这个月还了一定的本金之后,下个月计算出的利息就不一样了吧,这时要求下个月还的本金与还的利息加起来还是和这个月的一样多,而且还要求每个月还的本金加上利息都是一样多。所以,除非是数学学得特别好的同学,咱们一般的程序员不要妄想自己能推导出公式来,照着公式算就行了。如果强行按等额法计算出的钱来制订还款计划,又按等本法的方式还计算每期还款本金,虽然是方便了,但是在每年利率变更,重算利息时,必然会导致利息总和由等额法的利息渐渐趋近于等本法的利息,也就是总利息额将会越来越少,于是要么在本金与利息的问题上无法自圆其说,要么可能会出现利率上调还款金额反降,甚至负利息的问题,不可不查。
5.6 清算与结算
清算与结算本来是两种业务,不过因为结算中通常又会包括清算,要分成两小节,每小节又说不了太多话,所以干脆放在一起算了,而且这一节只谈流程,不讲设计,这种业务流程理顺了自然就可以设计了。
先约定一下,商业银行的级别,一般是
分行—支行两级,有的可能还会有储蓄所这种第三级。简化起见,暂时就分两级来说吧。如果对应到信用社,那就是联社营业部—信用社营业部。分社一级省略。
先从结算说起,这里的结算业务,指的就是跨行转账,至少我是打算这么说。每家商业银行,都会在当地的人民银行有一个资金账户,可以理解为结算业务用的备付金账户。然后在自己行内,也会开立一个与之对应的“上存人行款项”的账户。理论上,人行的这个账户和我们自己行内的这个账户,表达的都是“该银行存放在人民银行的钱”的这个意思,所以金额也应该相等。那么,这两个账户在不同的银行(也即不同的系统中),如何保障它的一致性?这一般就是通过日终,营业终了时的对账来保障。所以对账是很重要的,这个后面再说。
至于结算业务的流程,先从遥远的手工账/单机账年代说起吧。在那个时候,结算的途径、概念、术语可以说是五花八门,什么先直后横,先横后直,提出借方,提出贷方,提入借方,提入贷方,信汇,电汇等等等等,不把人转晕誓不罢休。现在好象大小额支付横空杀出,倒是简化了不少。当然也还有行间转账,同城支付,省金融平台,不过概念上渐渐趋向统一化,先不多说,先谈谈当时我理解中的流程:
首先如果要转账,我们要在柜台前填一份一式五联的单(一定要用力填哟,不然最后一张纸上看不到什么字迹的),然后这笔钱就从我们的账户上扣下来,划到银行内部的某个往来账户上了。
然后这些单据,再手工传递到上一级,上一级再手工传递到人行(当然,也可能上一级就是人行,这里不要太较真),每传一次,这笔资金都会在当前做业务的这一个银行的往来账户中流动,最后通过人行,流到你想转入的银行中,那个你手工填的单,也流到那家银行中。最最后,转入行的业务人员核对单据,账号,户名都没问题,这笔钱就从往来账户划到我们所填的转入账户上去了。
在这些过程中,结算的同时就已进行了清算,资金的流向是
A银行的某支行A银行的当地分行A地人行B地人行B银行当地分行B银行的某支行
也就是每一笔转账,在行间的这一步,都是通过它们在人行的资金往来账户,实现了资金的流动。
如果是上述的资金流向,就叫先直后横。如果是A地人行B银行A地分行B银行B地分行B银行某支行这种方式,就叫先横后直。
这些单据的传递,都是手工的,或者说是落地的。如果是用信件的方式传递,那就是信汇;如果是用打电报的方式传递,那就是电汇。手工的传递都是有场次的,比如一天两场,或是一天一场之类的。所以这个转账的效率有多快,我就不说了。
现在科技进步了,手段丰富了,社会于是也就和谐的。先从我个人较为欣赏的大额支付说起。我一向认为大额这个业务设计得是相当的合理,因为资金是点对点,清算行对清算行,大大缩短了流程,更重要的是,信息的传递是自动的。还是上述的CASE,假设转出行与转入行都开通了大额业务,那么资金的流向是:
A银行的某支行人行B银行的某支行 原则上是这样的实现,当然行内的设计怎么处理我们就不多考虑了。行内当然也可以设计成为先从A银行的支行转到上级分行然后再发出,总之人行收到一笔大额的转账信息之后,是会自动、直接发向指定的转入行(假设转入行也开通了大额业务的话)
大额系统的对账,不考虑具体的客户账户,只考虑清算行。通俗的说,人行只管A银行今天给B银行转过去多少钱,转过去了,人行就不管了。至于B银行什么时候把这笔钱入到客户账户中,那是B银行的事,人行不管。听起来责任还是很清晰的吧,而且这样也有助于减少账户锁表而造成的行间转账失败。
因为大额的这种设计,所以实际转账中,几乎是实时的。我从某地信用社转到异地招行,在柜台还没最后签字,收款短信已经来了。
因为大额业务发生的时候,是支行对支行的,所以每发生一笔业务之后,实际上这笔资金是暂时体现在该支行的某个行间往来账户上。所以每天大额业务结束后,还需要按清算的流程,将这笔资金按往、来分别清算到上一级分行(或是总行吧,总之就是当地的最高节点),然后分行与人行发下来的电子对账文件进行对账,检查汇总往、来数、金额是否相等。如果相等,那就可以把往来一轧差,转出多的时候就从存放在人行的账户里扣钱,转入多的时候就往那个账户里加钱。
至于这个清算的步骤,通常还是由手工发起,不过这里的手工,就不是指传递单据,而是指运行程序。当然,清算程序也可以自动运行,这个根据系统的不同,要求的不同,自行调整设计。
5.7 额度控制
和计息类似,可能有的系统没有把额度单列为一个模块来处理,而是仅仅作为业务模块之中的一个判断项。早期的业务中,的确可以这样处理。不过随着现在金融产品的不断推出,我个人认为还是把额度拿出来单独搞一下会更好处理一点。
比如说,一个账户,可能会有几次冻结,也能会有多项额度控制,每次的解冻,又或者是解除控制,都可能会对账户的额度造成不同的影响,如果夹杂在业务模块中,字段的设计,状态的控制可能都会有些问题,单独整成一个模块,或者说是一个大公函,在账务交易(或是账务模块中)的时候,用额度模块来进行一下判断,可以更方便的检测账户的可用额度是否足够。
另外,一些账户相关的透支什么的,也可以比较好的按客户来处理,而不是针对每个账户设置是否允许透支。以至于循环授信额度,这些概念都可以拿出来使用,简单的来说,有点类似于储蓄卡向贷记卡的管理方式倾斜,不过我没做过贷记卡,所以这里也提不出太多东西,只好拿个概念出来大家一起参详一下。
5.8 冲账
本着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的原则,刚才突然想起冲账还没有说,那么这里就说说冲账。冲账的概念前面已经提过,这里我们指的,就是红字冲账。因为蓝字冲账就是再做一笔别的账务,从IT人员的角度出发,其实是另一个合法的正交易,不能算是冲账。
在设计程序的时候,只要是财务类的业务,就一定要考虑冲账的问题,不能偷懒,不能妄想测试人员会遗漏。就算别人忘记了测试,如果在真实业务中发生了问题,是很麻烦的,所以要养成良好的设计、测试的习惯。(这里不谈编码,因为设计好了自然就会写代码的)
关于冲账的实现,我知道的有两种方式:
第一是正反交易的概念。也就是普通的账务交易,称之正交易。每一个正交易,都需要有一个与之匹配的反交易,如果是按交易码来管理的话,可能会有一个标准来定义反交易的交易码,比如说正交易码加上5000就是相应的反交易之类的。(这里只是随便举个例子,比如说0001表示取款,那么5001就表示取款的反交易)因为冲账在账务处理上,具有一些共性,比如说都是按原来的财务的会计分录,只是金额为负发生账务即可,所以有可能会有一些公共函数来调用,不过总的来说,都是小函数的概念。这种设计的缺点很显而易见,就是交易码,代码量都要翻倍。业务人员在冲账的时候也需要稍微算算交易码,有可能会输错。好处也是很明显的,就是程序之间互相不影响,修改维护都很容易。
第二种设计思路就是大函数的概念,也就是使用一个交易来实现冲账。因为前面说过,冲账业务具有一些普遍的共性,就基本原则来说,找到这笔正交易最初的账务,就可以了。所以使用一个大交易来实现。至于各个业务模块冲账后,在财务处理完之后的业务冲账,那可能就需要不断的在这个大交易中挂上各类外挂了。这种设计的缺点也很明显,就是维护起来很不方便,因为相当于把业务模块的冲账都集成到一个大交易中,在版本控制,大量测试的时候可能会有较多冲突。好处就是不占用交易码,也可以减少很多代码量,对于很标准的冲账,甚至不需要特别去考虑冲账的问题。(不过怕的就是不那么标准的冲账)
这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不知道大家的系统中,使用的哪种方式。这里我提出一个集合两者的第三种方法,一起来参详一下:
仍然考虑以大交易为主,不过大交易按某个参数表,来决定调用业务模块中的部分程序解决业务模块的冲账问题。如果是非常标准的冲账,就不需要刻意写冲账程序。如果是不标准的冲账,就在参数表中按设计中自已定义好的各类标识符,使大交易可以判断出何时调用业务模块中的冲账子程序(这些冲账子程序可以随时新增,名字也可以自定义,总之是在参数表中来定义)。至于大交易与冲账子程序中间的程序入口参数的传递,因为各个业务模块要求都有所不同,所以可考虑使用一个大字符型字段,或是数据队列传递字符流的方式来解决。
5.9 其它
暂时先想到这么多,其实还有其它的东西。比如说日终批处理,不过做到这一块的同行们想来不是技术骨干就是业务能手,也就没必要看这份入门级的东西了。还有拆借,贴现,不过这部分在核心系统里面占的份量很小,业务理解起来也不难,抓住一个熟悉业务的人多问问就问出来了。还有代理业务,不过这种业务的设计也多半是主+明细的方式(比如说代理单位的汇总信息,以及相应代理业务的明细记录),麻烦的可能反而主要在数据的交互上,也就是什么倒盘啊,信息录入啊什么的,又或者是具体的程序运行效率上,和这个整体设计的关系倒不大。
关于批处理,我做得比较多,还是再简单说两句。一般来说,会要求维护人员按各自的业务模块,维护批处理中的相应程序。不过最后,仍然需要一个总体上能把握的人来协调调度。批处理的程序大致上可以分为三种功能:
实现各类日终自动业务。比如说到期自动扣款(用过信用卡的朋友们应该深有体会吧),贷款的形态转移,储蓄结息(居然现在变成一年四结,有些先进的国外系统还要天天计提,我只能说系统的设计出发点各有不同啊),可能还会有上面提到的日终清算。当然,还包括了各类的日初业务初始化。
实现账务模块数据向总账模块数据的转换,也就是更新总账模块的数据。严谨一点的系统,在更新了总账模块的数据之后,还会用程序来检查一下总账模块的数据与业务模块中的数据是否匹配,一致。(也就是传说中的总分核对)
生成各类报表。这部分可能主要是从总账模块中出,也可能需要综合一下业务模块中的数据。
批处理的发起,是由固定的操作人员来执行,没见过设计成按时间点自动运行的。刚才说到批处理的三项基本功能,而其实在各类功能中,程序的运行顺序还是颇有讲究,不能随意乱放,否则可能会出现无法预知的问题。
大学生创业影响因素研究概述 篇7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影响因素,研究概述
1.背景
据麦可思研究院近日发布的《2013年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中国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连续两年略有上升, 2012届大学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的比例比2011届高0.4%, 比2010届高0.5%, 达到2.0%, 但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20%~30%。据国家有关部门的统计, 中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在1%左右, 而全世界学生的平均创业成功率是10%。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我国大学生创业比例不高, 创业成功的更少[1]。了解影响大学生创业的因素, 并提出意见和建议对促进大学生创业成功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51篇研究大学生创业的文献的梳理, 发现影响大学生创业的因素主要有个体特征因素、个体背景因素、外在环境因素及创业资源因素四个方面。
2.影响大学生创业的因素
2.1个人特质。
文献中研究影响创业的个人特质因素的共有26篇, 创业者的个体能力属于企业家精神的一部分, 而企业家精神的主要内涵包括创新、积极进取、冒险、敬业奉献、合作等[2]。蒋雁 (2008) 的研究表明大学生的个人特质通过创业态度对大学生的创业倾向产生正向影响[3]。胡玉璋 (2011) 从创业概念出发, 认为高职大学生创业面临自身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双重影响[4]。余岚、苏海泉、郭津含 (2011) 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影响大学生创业的因素进行研究, 发现影响大学生创业的基本因素按重要性排序, 依次为个人素质能力、创业项目选择、学校创业教育及社会支持[5]。
2.2个体背景因素。
文献中研究影响创业的个体背景因素的共有21篇。创业者的个人特质是影响创业的内在因素, 而个体背景因素则是影响创业的重要外在因素。Barkham (1994) 的研究发现教育水平更高的企业家更容易创建更大的企业[6]。Scot (1988) 的研究认为父母拥有公司的学生更倾向于创业 [7]。范巍、王重鸣 (2005) 探讨了个体背景、个性特征及环境、背景等对创业意向的影响, 研究表明个体背景因素会直接影响创业意向[8]。陈劲等 (2007) 以浙江大学的在校生为研究对象, 探讨了背景因素———性别、来源地、专业等对学生创业态度和创业倾向的影响, 学生在创业态度和倾向的形成过程中, 更多地受到大学所在地域而非来源地创业氛围的影响[9]。
2.3环境因素。
文献中研究影响创业的环境因素的有32篇。创业环境是创业机会存在的客观条件, 是影响创业的核心要素。影响大学生创业的外部环境因素主要包括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与 政府政策环境三个方面[10]。创业环境对创业有显著影响, 国内很多研究均得出这一结论 (刘海鹰2010;高磊、刘倩2010;田永坡、王鹤昕2011) 。蒋雁 (2008) 指出大学生的创业环境对其创业倾向有正向显著影响, 具体包括宏观环境、大学环境和个人的社会资本[3]。朱仁宏 (2003) 的研究认为影响个体创业的因素有个性特征变量和社会环境变量, 社会环境变量在一定时间内是恒定的, 个体特征变量易受社会环境变量的影响, 影响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 并且可以通过个体感知效果评价环境等客观因素[11]。杨伦超 (2009) 指出大学生创业能力和外部创业环境对创业活动有重要影响[12]。谭志合、刘东林 (2010) 用定性研究的方法研究了影响大学生创业的因素, 主要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周围环境、就业压力、政府政策等[13]。
2.4资源因素。
文献中研究影响创业的资源因素的有15篇。创业资源主要包括人力资本、资金资本和社会资本三部分。Brush, Greene和Hart (2001) 研究指出教育程度是创业资源禀赋中的一个方面, 这一点是大学生创业之初具有的资源优势。钱永红 (2007) 的研究认为人格特质和创业资源水平能够较好地预测个体创业意向。个体对这些资源的拥有状况同样是影响个体创业意向的决定因素, 个人资源水平因素对预测个体创业意向具有增量效度, 能够在个体特质水平之外解释个体创业意向变异[14]。刘文富 (2010) 实证研究显示:人力资本对大学生的创业倾向、创业机会和创业质量均有显著影响[15]。魏巍、李强 (2013) 实证研究得出同学、朋友的支持和家庭的创业氛围是影响大学生创业意愿的重要社会资本, 学历和经济管理知识掌握情况是影响大学生创业意愿的重要人力资本, 性别因素则是影响大学生创业意愿的重要个人特质因素[16]。
3.大学生创业存在的问题
3.1自身因素。
黄敬宝 (2011) 指出, 大学生创业分为主动创业和被动创业两种, 主动创业为了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在内因驱动下自主创业; 被动创业者是因为找不到工作被迫无奈才选择创业, 即外因驱动下的创业[17]。内因驱动下的创业者在面临困难时, 相信自己是可以克服的, 因此, 他们表现出更强的韧性和毅力。
3.2创业教育因素。
黄文光 (2010) 指出, 高校创业教育存在观念偏颇、体系不完善和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的问题[18]。王圆圆 (2012) 指出, 大部分院校存在创业教育缺失、创业教育起步阶段晚、缺乏系统指导等问题[19]。
3.3创业政策因素。
黄金 (2013) 指出, 大学生创业政策执行力不足, 相关政策不配套、政策实施不完善是大学生创业政策方面存在的问题[20]。谭百玲等 (2012) 的研究指出, 政府在政策宣传和政策实施方面宣传不到位, 大学生创业者希望从政府得到帮助的愿望不是很高[10]。
4.促进大学生创业的意见
4.1树立正确创业观, 坚定信念, 保持良好心态。
被誉为“天之骄子”的中国大学生认为上大学后成为公务员或“白领”才是他们的正常人生轨迹, 而开公司创业则被认为是找不到“工作”的无奈之举。因此, 我们应改变单一片面的“就业观”, 树立正确创业观。创业不是退而求其次, 同样创业不可能一帆风顺, 坚定的信念和良好的心态必不可少。坚定的信念让大学生面临困难时不轻言放弃, 而良好的心态可以使大学生更从容地面对创业中的风险。初汉芳、张可 (2013) 认为大学生创业行为的缺乏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庸之道”和“官本位”的思想影响, 提出构建创业文化, 营造创业氛围的建议[21]。
4.2完善创业教育体系, 加强创业教育培训。
我国创业教育体系不完善, 大部分学校的创业教育课程作为选修课开设, 部分学校甚至没有开设创业培训课程。即使开设创业培训课程也基本停留在理论层面, 讲授创业知识的老师大多缺乏实战经验。合理地安排创业实践, 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活动, 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通过科学的课程设置, 系统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很有必要。熊景维 (2012) 指出高校应重视创业教育, 开设创业课程, 丰富学生创业技能的储备[22]。
4.3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完善创业政策。
首先, 政府部门应该不断改善制度, 出台优惠政策, 突破大学生创业瓶颈, 为大学生创建宽松的政策环境。其次, 政府应实施相关经济政策, 消除大学生创业资金的阻碍。最后, 设立咨询机构, 在大学生遇到创业相关问题时, 给予帮助, 增强大学生创业信心。吴启运、张红 (2008) 认为国家鼓励创业落实到行动上, 完善各种服务政策[23]。
5.结语
企业文化考核概述 篇8
文化深植的结果需要在考核阶段进行评估,通过控制与衡量文化的深植情况来保证企业价值的提升。根据文化考核的反馈结果,可以确认文化改进和提升的重点与方向,由此再次进入文化建设阶段,使文化管理进入更高的层次。(如图1所示)
可见,文化考核是文化管理的一个重要阶段。一方面,企业通过文化考核,可以了解文化的深植情况,客观地对文化深植结果与成效进行评价,找出经营管理实际与文化管理目标之间的差距,同时文化考核又可以为不断提升文化管理水平提供客观依据。
当前,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企业文化考核已经提上了企业文化工作者的工作日程。作为一个科学的企业文化考核体系,应该包括考核维度、考核目标、考核指标和目标值等核心内容。鉴于考核内容的特殊性,对企业文化的考核周期至少应为一年,考核主体由包括企业核心领导在内的企业文化管理机构来承担考核过程应是一个全员参与的过程。
考核维度和考核目标的确定
考核维度是指从哪几个方面来评定和分析企业的文化,每个维度都应该包括考核目标,考核指标,目标值等部分。从文化管理的角度来看企业价值的持续提升,意味着企业拥有了更多的获得丰厚回报的股东(出资者) 满意的客户和忠诚的员工,而文化管理的本质也就是在股东、客戶和员工等利益相关者之间形成持续的平衡。因此,对于文化的考核,主要应该从股东(出资者)、客户和员工三个维度来展开,而考核的目标也就是企业经营业绩、客户满意度和员工忠诚度的不断提高。
考核指标的确定
考核指标是衡量企业文化管理目标实现结果的定量或定性的标准。根据已经确定的考核维度和考核目标,指标也分为三个大类具体如表1所示。
企业的股东包括政府、合作伙伴、持股员工和股民等。作为企业的出资人,股东往往从财务角度来判断文化管理的效果,认为文化管理首先应该在经营业绩方面有所作为,而企业文化对于经营业绩的提升作用,也已经在众多知名企业中得到了验证。在经营业绩方面可选择的指标主要有收入及收入增长率、利润及利润增长率、总资产报酬率和净资产报酬率等。
客户对于企业文化管理的感知主要与企业提供产品或服务的效率、质量,价格以及企业形象有关,由此而产生的客户方面的指标主要有市场份额、客户保有率、客户满意度、企业认知度和品牌美誉度等。
对员工的忠诚度进行衡量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但是我们可以从员工忠诚来源入手进行分析。员工的忠诚来源于员工满意,而员工的满意则与五方面的因素有关即动力、安全感、胜任能力、管理氛围和激励系统。(如图2所示)
其中,对文化核心愿景。使命和价值观的认同为员工的成长提供了动力:战略和工作重点的清晰使员工具有了安全感,增强了其对抗风险的信心胜任能力的提升促使员工工作业绩的提高信息共享、权责分明的管理氛围保证了员工的工作效率,而有效的激励系统则使员工真正实现与企业的共同发展。以上五方面因素的有效运用大幅提高了员工的满意度,进而提升员工的忠诚度。
可见,由文化管理形成的员工忠诚度可以通过指标得以体现,对使命,愿景、价值观的认同度,战略清晰度,员工培训计划达成率,制度和流程建设计划达成率,关键员工离职率,员工满意度等。
考核目标值的确定
目标值是对期望达到的文化管理目标的具体定量要求。由于企业文化管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文化考核目标值也必须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来确定。目标值的确定,既要考虑到文化管理的现状,又要具有挑战性,以此来充分挖掘文化管理的潜力,达到持续提升企业价值的目的。表2是某企业文化考核指标释义及目标值确定的具体情况示例。
【加拿大大学概述】推荐阅读:
加拿大房地产法律制度概述06-05
到加拿大留学10-22
加拿大语言标准08-13
加拿大硕士申请09-10
加拿大公立大学教授收入07-13
加拿大瑞尔森大学简介08-25
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申请08-10
加拿大签证新政策08-27
留学加拿大怎么省钱08-30
加拿大高中申请要点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