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学习五中全会精神思想汇报

2024-05-31

党员学习五中全会精神思想汇报(共8篇)

党员学习五中全会精神思想汇报 篇1

东星资源网网小编为您整理了党员学习五中全会精神思想汇报,供您学习参考使用。

党员学习五中全会精神思想汇报一

敬爱的党组织:

您好!

十九届五中全会是出台改革的重要窗口期,根据习总书记讲话、历次五中全会出台的文件等,我们预计十九届五中全会报告将涉及六大内容,呈现五大特点:(1)以加快完善并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主要目标;(2)将贯彻五位一体的原则,覆盖六大内容;(3)将贯彻执行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相关改革;(4)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标准,以十八大报告中的八项则为指导,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和和谐改革;(5)将更加注重改革制度的整体性、系统性、配套性、整体性。

十九届五中全会是出台改革的重要窗口期。首先,历届党代会的五中全会均锁定改革和发展;其次,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住房改革、入世都是在政府换届时实施的,政府的大换届往往是改革的时间之窗。

十九届五中全会的目标是加快完善并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一届五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十二届五中全会提出建立公有制经济基础上的商品经济;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更大限度的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十八大提出“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具有传承性,本次十九届五中全会的目标将是加快完善并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近期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会议上也提出“逐步形成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

十九届五中全会将贯彻五位一体的原则,报告内容覆盖六大方面。习总书记的六条基本上构建了十九届五中文件的核心框架。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的第一条是对改革大方向的定位,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建立全国统一市场体系;第二条是针对市场主体的改革,提高微观主体的活力;第三条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提高宏观调控水平,推进政府转型。这三条构成了经济体制改革的主体,是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对经济体制改革要涉及的主要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的第四条是有关社会管理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增强社会发展活力;第五条是有关社会制度建设的,保障群众权益,涉及民生、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这个两部分构成社会体制改革的主体,十九届五中全会部署社会领域改革预计主要体现在这两条中。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最后一条是关于政治和政党建设的,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主体。十九届五中全会部署政治体制改革以及加强政党建设的论述,预计主要体现在此。

十九届五中全会报告将是十八大报告的具体贯彻执行。

(1)经济体制改革方面,贯彻十八大提出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微观放活,政府转型的大方面。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关的配套改革预计有要素价格改革、流通体制改革、金融改革等。微观主体放活,相关的配套改革主要有国有企业改革,打破垄断,财税体制改革,鼓励创新等。政府转型,建立服务型政府,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简政放权、加快改革财税体制、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等。(2)社会体制改革方面,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推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等是政策重点;加强社会制度建设,推进民生、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这都是与十八大报告报告提出的重点改革方向,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改革征地制度、户籍制度改革等是相关重点改革。(3)政治体制改革方面,预计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延续十八大报告和习近平讲话的基调,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加强惩治和预防****体系建设等是重点。

十九届五中全会文件,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标准,以十八大报告中的八项则为指导,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和和谐改革。更加强调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是十八大报告的重要看点之一,自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目标以来,我们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摆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如十八大报告所提出的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同时“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

十九届五中全会报告将更加注重改革制度的整体性、系统性、配套性。整体性,体现在十九届五中全会报告将更加重视顶层设计,推动自上而下的改革,而以前,我们更多是单个领域的逐个推进。五中全会报告的核心是建成市场经济体制,推进的改革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各个方面。系统性体现在,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延续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的改革布局,五位一体的改革布局是是一个有机整体,互为条件、缺一不可。配套性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的改革方方面面,非常庞大,每项改革推进的条件也是不尽相同的,要做好改革之间的配套和协同。

汇报人:xx

时间:2020年12月31日

党员学习五中全会精神思想汇报二

敬爱的党组织:

您好!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可以看出经济体制改革仍是重中之重,是龙头,说明发展才是核心问题。

其核心思想是解决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提法跟过去不同,原来市场是基础性作用,是铺垫,现在是决定性作用,是市场说了算。政府职能作为市场秩序的维护者、守夜人,更符合市场关系。由此我想到,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治理大中国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12年10月14日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新的规定。概括起来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党的基本路线,是相互贯通、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须臾不可偏离、丝毫不可偏废,必须全面坚持、一以贯之。

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否则其他改革都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甚至一旦偏废于此就有可能让改革进度甚至方向得不到掌控。就真的会失去最最基础的力量的支持。引起中国历史上新的翻天覆地的具有很多不确定性的革命。当那时,普通百姓又要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又要苦苦探寻救国之路,又要在发展与倒退中反复,而现在经济发展了,人民受益了,并且一直受益下去,党的执政地位就在大中国的各个角落得到认可,得到维护,不容任何反党、反社会,破坏今天来之不易的各个方面都取得历史性,阶段性重大发展成果的大好局面。

党的理论一直在实践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一直保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前瞻性的高度敏感,并善于总结发展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意在总结出其中的客观规律,并及时的上升到国家意志来指导中国的发展实践。相信中国的未来会更美好,只要我们都不懈努力。

汇报人:xx

时间:2020年12月31日

党员学习五中全会精神思想汇报三

敬爱的党组织:

您好!

反腐不避政治局常委,这种超常规、超期待的大动作,表明执政党在对待党纪国法与至高特权的关系上,选择站在了维护法治的坚定立场,蕴含着执政党执行党纪国法的严肃性、权威性和绝对性,体现出中共执政决意走上法治轨道的强大决心;而在中央委员会上专题研究十四五规划,这在党的历史上尚属首次。

2020年12月1日,世界再次为中国“震撼”。这一天,中共中央决定对***立案审查,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大老虎”终于浮出水面;这一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今年10月在北京召开十九届五中全会,主要议程是“研究全面推进十四五规划重大问题”。两件大事,其实都关乎同一个话题,那便是法治。

反腐不避政治局常委,这种超常规、超期待的大动作,表明执政党在对待党纪国法与至高特权的关系上,选择站在了维护法治的坚定立场,蕴含着执政党执行党纪国法的严肃性、权威性和绝对性,体现出中共执政决意走上法治轨道的强大决心;而在中央委员会上专题研究十四五规划,这在党的历史上尚属首次,它更加表明执政党对法治建设的高度重视,对中国的现代化转型而言,无疑具有里程碑式的历史性意义。

不过,在赞赏这种超常规动作的同时,亦应看到,中国现行法律从未规定可以对任何层级的高级领导人法外开恩。仅从法律来看,这至少没有超越法律的常规,这种超常规更多指向政治惯性和普遍的社会观念。

中国具有数千年的人治传统,求索法治的道路崎岖曲折。十八大以来,从提出“全面推进十四五规划”到“建设法治中国”,从新法治十六字方针到十四五规划、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执政党力行法治的思路与部署清晰可见。更为可信的是,这种矢志法治的决心在很多领域开始得到践行,诸如反腐“有案必查”对法治原则的兑现,废除劳教对于法治精神的捍卫,司法改革对于法治理念的汲取等等,都预示着全面推进十四五规划站在了新的时代起点。

中国共产党对于十四五规划方略的不渝信念,源于对法治求根治本优良本质的认同,源于对时代中国各种矛盾和问题的省察,也源于对治国理政历史规律的把握。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法治并不是最优的统治方案,但却是现实世界中所能找到的“最不坏”的方案,因为法治优于“一人之治”和“少数人之治”。无论是破解改革中的阻力与障碍,还是摆脱既得利益的束缚与干扰,无论是走出绝对权力的腐败定律,还是步入权利神圣的时代殿堂,都需要法治在更纵深的层面落地生根。当前,中国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深水区”,各种复杂的矛盾纠纷和利益冲突逐渐显现,权力的失范与社会治理的失效不断挑战社会公平,与各种“治标”的方式相比,只有法治才是求根治本的良方。选择法治,坚定地推进十四五规划方略,中国梦的实现便有了坚实的根基。

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全面推进十四五规划作为核心议题,必将勾画出未来法治中国的发展蓝图,寄托着华夏儿女百余年来追求现代化的绵绵厚望。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法治建设已经取得了不菲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建成,形式法治的构建更加完备。立足于这种现实基础,中国法治建设正处于从形式法治向实质法治的转型阶段。

这种转型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在于司法机构的独立化运作。十八大以来,审判独立成为司法改革的重点关键词,习近平和最高法均多次提到“要确保审判机关独立行使审判权”。2014年2月,习近平在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全面推进十四五规划时,就提出“要确保审判机关独立行使审判权”。其后,在全国高级法院院长座谈会等多个场合,最高法院院长周强也多次谈及“审判独立”。而今年以来,审判独立的提法更加密集,最高法院领导人在公开场合提到司法改革时几乎都会提及审判独立。有专家分析审判独立将是司法改革方向,还有人解读为中国正在走向司法独立。

欲让法治真正成为党的执政方式,成为政府的行政方式,成为全民的生活方式,千百年沉淀下来的心理、习惯与传统,还会呈现出诸多文化层面的阻力。由此,全面推进十四五规划也更加呼吁顶层设计,更加要求系统配套,更加强调知行合一。

法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刚开始的构建需要所有侧重。不同国家基于不同的历史传统和现实状况,选取不同的方向作为法治着力点,进而分化出不同的推行实质法治的进路。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主要采取的是一种“司法中心主义”进路,强调法院对法治的捍卫、发展功能;以德法为代表的大陆法系国家,则主要采取“立法中心主义”进路,强调制定法的权威与规则效力,立法机关而不是司法机关构成法治大厦的“拱门石”。中国的法治走的也是一条“立法中心主义”的道路,将“有法可依”作为法治系统的首要前提,通过在经济、行政、社会领域急速立法,最终确立起治国理政的规则框架。

但是,在目睹立法如潮的同时,普通民众并没有相应地增长对法律的信心和期望,甚至怀疑“法”的存在。法律为什么实施不下去?制定出来的法律为何不能赢得人们的信仰?中国法律实施过程中究竟遭遇哪些瓶颈?念兹于此,全面推进十四五规划不得不面对当前中国法治建设的最大困境:法律体系背景下的实施难题,并由形式法治转入实质法治建设阶段。

基于中国不同的政治体制,推行实质法治依赖司法的崛起,同时也依赖在行政执法的归位,司法与行政执法共同构成一种“执法中心主义”的法治进路,以推动良法得到良好的实施,重塑法治的权威与公信。因此,我们不难理解在执政党的治国理政“总盘子”里,为何对行政体制改革持续倾注心力,为何将司法体制改革置于突出地位予以顶层设计。十九届五中全会《决定》当中,特别强调了两方面的法治改革,一是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一是司法体制改革,两者共同指向法律的实施系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如果有了法律而不实施,或者实施不力,搞得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那制定再多的法律也无济于事。”而只有从司法和行政执法领域打通法律运送正义的两条“大动脉”,才能为整个法治肌体输送新鲜血液,维系政体和国家、社会肌体的健康。

所以,保障严格执法,克服非平等执法、钓鱼执法、寻租性执法、非文明执法、限制性执法、选择性执法、运动式执法、疲软式执法、非法性执法、滞后性执法等行为,彻底纠正行政执法不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确保司法独立与公正,让每个人在司法个案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这是全面推进十四五规划方略的重中之重。如此,我们才能从法律大国转型为法治强国。

此致

敬礼

汇报人:xx

时间:2020年12月31日

党员学习五中全会精神思想汇报四

敬爱的党组织:

您好!

十四五规划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即将召开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研究全面推进十四五规划重大问题,这响应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确定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当下,“十四五规划”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共识,普遍认可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法治”应成为公民与社会的共同追求,“权力”与“权利”要均衡等等。社会各界一致拥护推进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十四五规划有机统一和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实现国家治理法治化。

不断提高司法公信力应成为十四五规划工程的重点,建议:

1、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如在省及省以下行政区域探索党的政法委的职能改造,政法委与检察院、法院的关系由领导调整为监督;党的各级政法委负责人应由法院、检察院负责人转任,且不得兼任同级由公安机关负责人。

2、完善立法程序。对立法建议权、立法程序予以适当改革,强化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上的地位。

3、推进司法独立。防止党政机关领导干预,对干预检察、法院审判等业务的党政领导追究法律责任;推进检察官、法官等专业岗位职业化改革,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司法运行机制。

4、大力推进司法公开。以司法公开促司法公平,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

5、自觉接受社会及媒体的监督。不仅要进一步保障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个案的知情、参与权,还要及时主动向人大常委会、政协常委会主动通报敏感案件审理情况;媒体是社会公平的守卫者,要改善媒体监督环境,方便媒体依法监督司法程序。

此致

敬礼

汇报人:xx

时间:2020年12月31日

党员学习五中全会精神思想汇报五

敬爱的党组织:

您好!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14年10月26日至29日在首都北京举行,10月263日通过《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以下简称《决定》)。通过校、院及班级组织的多次学习活动,我了解到了这次全会的大致内容。这次全会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充分肯定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高度评价了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研究了全面推进十四五规划若干重大问题,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十四五规划。全会强调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全会明确了全面推进十四五规划的重大任务。

全会史无前例地将“十四五规划”作为党的全会主题,这更加表明党对法治建设的高度重视,对中国的现代化转型而言,无疑具有里程碑式的历史性意义。这既反映了党的领导层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决心,又体现了党的执政智慧。“十四五规划”既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国家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十四五规划是我国宪法确定的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然而,能不能做到十四五规划,关键在于党能不能坚持依法执政,各级政府能不能坚持依法行政。《决定》科学总结我党领导人民长期探索治国之道的历史经验和共产党执政规律,提出依法执政是十四五规划的关键这一科学结论,并对依法执政提出一系列明确要求。这都是党在历史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是党智慧的结晶。认真学习、领悟并践行这些精神,是当代大学生为十四五规划、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强国作贡献所作的正确选择。

现代国家,宪法法律至上。这既是现代法治国家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准。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保证宪法法律在党内、在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中的权威和尊严。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人民权利的保障书。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成果,规定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规定了国家政权机构的组织体系、职责权限和运行机制,充分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成为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基本原则、重大方针、重要政策在国家法治上的最高体现,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根据宪法制定的各种法律法规和规章是宪法精神、宪法原则、宪法内容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是全体社会成员必须遵行的行为规范。宪法法律的权威和尊严得到保障,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法治化就有坚实基础,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就有可靠保障,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就能获得蓬勃伟力。正因为如此,《决定》强调,“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要深刻认识到,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宪法法律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保证宪法法律实施就是保证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实现”。

十四五规划也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要求,二者并不冲突。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过程中,人民民主专政并不输理。民主与专政、无产阶级专政与人民民主专政,这些问题都涉及怎样认识国家的起源、发展与消亡,涉及国家的本质与作用等基本问题,这就需要重温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恢复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本来面貌。通过中学时代及大学开学以来的学习,我大致能梳理出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基本观点和精神实质。第一,国家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第二,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机关,是一个阶级剥削、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工具。第三,特殊的军队,还有监狱、法院、警察是国家政权的主要强力工具。第四,国家随着阶级的消失而消亡,而国家的最终消亡必须经过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过渡。这些基本观点都说明,一个国家的专政是必不可少的,而并不是全会以来很多专家学者声称的那样,说十四五规划就是要弱化人民民主专政甚至是否定之。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的国家,实行人民民主专政是党和国家的主要经验,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须臾不可离开的法宝。当今提出“十四五规划”,而人民民主专政并不输理。当然,在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同时,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立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是社会主义政治上层建筑的基本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和根本任务之一。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十四五规划的有机统一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其中,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十四五规划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我国宪法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进十四五规划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只有在党的领导下十四五规划、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依法执政,既要求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也要求党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

全会的另一大亮点就是人事调动。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关于李东生、蒋洁敏、王永春、李春城、万庆良严重违纪问题审查报告,审议并通过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纪律检查委员会关于杨金山严重违纪问题审查报告,确认中央政治局之前作出的给予李东生、蒋洁敏、杨金山、王永春、李春城、万庆良开除党籍的处分。此动作之大、涉及人员职位之高,皆为前所未有。此举开创了在中央全会上确认将现役军方中央委员开除党籍的先例,反映了党反腐倡廉的决心。反腐不避政治局常委,这种超常规、超期待的大动作,表明党在对待党纪国法与至高特权的关系上,选择站在了维护法治的坚定立场,蕴含着党执行党纪国法的严肃性、权威性和绝对性,体现出中共执政决意走上法治轨道的强大决心。

中国具有数千年的人治传统,求索法治的道路崎岖曲折。十八大以来,从提出“全面推进十四五规划”到“建设法治中国”,从新法治十六字方针到十四五规划、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党力行法治的思路与部署清晰可见。更为可信的是,这种矢志法治的决心在很多领域开始得到践行,诸如反腐“有案必查”对法治原则的兑现,废除劳教对于法治精神的捍卫,司法改革对于法治理念的汲取等等,都预示着全面推进十四五规划站在了新的时代起点。中国共产党对于十四五规划方略的不渝信念,源于对法治求根治本优良本质的认同,源于对时代中国各种矛盾和问题的省察,也源于对治国理政历史规律的把握。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法治并不是最优的统治方案,但却是现实世界中所能找到的“最不坏”的方案,因为法治优于“一人之治”和“少数人之治”。在赞赏党的反腐工作的同时,也应看到,中国现行法律从未规定可以对任何层级的高级领导人法外开恩。仅从法律来看,这至少没有超越法律的常规,这种超常规指向政治惯性和普遍的社会观念。可见国家政治现代化的环境仍然不够成熟,民众的政治观念仍然囿于官本位的思想。

无论是破解改革中的阻力与障碍,还是摆脱既得利益的束缚与干扰,都需要法治在更纵深的层面落地生根。当前,中国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深水区”,各种复杂的矛盾纠纷和利益冲突逐渐显现,权力的失范与社会治理的失效不断挑战社会公平,与各种“治标”的方式相比,只有法治才是求根治本的良方。选择法治,坚定地推进十四五规划方略,中国梦的实现便有了坚实的根基。

法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刚开始的构建需要所有侧重。不同国家基于不同的历史传统和现实状况,选取不同的方向作为法治着力点,进而分化出不同的推行实质法治的进路。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主要采取的是一种“司法中心主义”进路,强调法院对法治的捍卫、发展功能;以德法为代表的大陆法系国家,则主要采取“立法中心主义”进路,强调制定法的权威与规则效力,立法机关而不是司法机关构成法治大厦的“拱门石”。中国的法治走的也是一条“立法中心主义”的道路,将“有法可依”作为法治系统的首要前提,通过在经济、行政、社会领域急速立法,最终确立起治国理政的规则框架。

但是,在目睹立法如潮的同时,普通民众并没有相应地增长对法律的信心和期望,甚至怀疑“法”的存在。法律为什么实施不下去?制定出来的法律为何不能赢得人们的信仰?中国法律实施过程中究竟遭遇哪些瓶颈?考虑到这个,全面推进十四五规划不得不面对当前中国法治建设的最大困境:法律体系背景下的实施难题,并由形式法治转入实质法治建设阶段。基于中国不同的政治体制,推行实质法治依赖司法的崛起,同时也依赖在行政执法的归位,司法与行政执法共同构成一种“执法中心主义”的法治进路,以推动良法得到良好的实施,重塑法治的权威与公信。因此,我们不难理解在党的治国理政“总盘子”里,为何对行政体制改革持续倾注心力,为何将司法体制改革置于突出地位予以顶层设计。十九届五中全会《决定》当中,特别强调了两方面的法治改革,一是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一是司法体制改革,两者共同指向法律的实施系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如果有了法律而不实施,或者实施不力,搞得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那制定再多的法律也无济于事。”而只有从司法和行政执法领域打通法律运送正义的两条“大动脉”,才能为整个法治肌体输送新鲜血液,维系政体和国家、社会肌体的健康。所以,保障严格执法,克服非平等执法、钓鱼执法、寻租性执法、非文明执法、限制性执法、选择性执法、运动式执法、疲软式执法、非法性执法、滞后性执法等行为,彻底纠正行政执法不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确保司法独立与公正,让每个人在司法个案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这是全面推进十四五规划方略的重中之重。如此,我们才能从法律大国转型为法治强国。

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全面推进十四五规划作为核心议题,必将勾画出未来法治中国的发展蓝图,寄托着华夏儿女百余年来追求现代化的绵绵厚望。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法治建设已经取得了不菲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建成,形式法治的构建更加完备。立足于这种现实基础,中国法治建设正处于从形式法治向实质法治的转型阶段。作为当代大学生,我深感肩负着历史的使命,更肩负着党、国家和人民的期望。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我一定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为将来更好地建设伟大的祖国、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准备,同时也时刻践行全会精神,为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贡献力量。

此致

敬礼

汇报人:xx

时间:2020年12月31日

党员学习五中全会精神思想汇报六

敬爱的党组织:

您好!

10月26-29日,主题为“十四五规划”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大会将“十四五规划”重要思想提升了一个新的高度,让我对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和体会,拓展了自己的知识面。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自身又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为我今后的工作打下了更加稳固的基础。进一步增强自身政治素质,努力为广大当事人服务,提高了个人的自觉性,自觉遵守党纪国法,在思想上筑起杜绝腐败,学习十四五规划的思想道德防线。以下是我自身在这次大会学习中所获得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坚定自身信念,认真努力学习

信念的丧失,道德的堕落往往是个人思想道德腐化,引起腐败惨剧的根源,稍有放松、懈怠,就可能放纵自身,权为私用,滑向腐败的深渊。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常修法治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已之心,认真对待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才能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真正做到从思想上和行动上向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思想靠拢。

身为国际法学院20XX级的团支部书记,我的工作是一项情况复杂、工作难度较大的工作,我把学习作为一种责任,一种意识,严格遵守各项法律的规定,把依法办事,当做最基本的准则,把依靠群众,走群众路线作为自己的工作指南。当今时代,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新情况、新知识、新观念不断涌现,如果不加强学习、不注重学习、不善于学习,终将被这个时代所淘汰。当然,作为一名法学学生,我们更应把法律学习作为提高自身法律素养、推进个人全面发展的根本之道。同时,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在于提高,要应把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善于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努力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时时刻刻不能懈怠自身,尤其是在工作岗位上,打牢自己的思想防线,确保自己在任何时候都做到不放纵自身行为,不以权谋私,不滥用职权,不贪赃枉法。

二、自我反省,互相监督

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化;脱离监督的干部,往往会犯错误。我们每一名学生工作人员都要正确地对待监督。党组织和群众的监督是一面镜子,经常地照一照,检查一下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及时加以改正和纠正,对自己的成长进步大有裨益。“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常被泼点冷水,常听点逆耳之言,可以使头脑保持清醒。其实这也是保护我们自己的有效方法。在学年的工作,我常常告诫自己:一是加强上级对下级的监督,是否做到公平公正,与评先评优挂钩;二是加强下级对上级的监督。作为学年的团支部书记,一名党员,既要广开言路,又应听得进八面来风,辨得清是非真假。严格工作制度,涉及到人、财、物要严格按程序办事;三是党支部,团支部成员之间要相互监督,互相提醒;从身边开始杜绝出现“十四五规划”思想贯彻不彻底,倦怠现象的发生;四是加强群众监督,以党员为标杆,走群众路线。群众永远是一面“镜子”,可以正衣冠正品行;五是做到自我监督,始终把国家法律牢记于心,时时拿十四五规划行为这面“镜子”对照自己。

三、从日常工作做起,身先士卒,发挥庭内带头作用

作为学年的团支部书记,我在日常工作中具有一定的工作支配权,我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开展此次学习会议精神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更应该自觉学习和加强个人思想建设、加强对十四五规划,惩治腐败”专项整治活动的认识,自觉树立杜绝“闲”“懒”“散”意识,洁身自好,经常进行自我检讨,提升思想境界,不断完善自我。在日常学习中,严格按照党员的标准规定执行;工作中,严格遵守程序,力争做到公平公正。

总之,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定要紧紧拥护在党的周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恪守个人道德,严格遵守法律规定,围绕司法实践、管理与监督的各个环节,把严谨的理念渗透到各项具体工作中去,为同学们排忧解难。

最后,通过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的学习。我深刻的意识到十四五规划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到作为一名学生党员应该起到的模范带头作用,只有做到这些,才能真正对中央十九届五中全会的工作做到贯彻落实,才能真正让我们国际法学院20XX级党支部进一步地实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此致

敬礼

汇报人:xx

时间:2020年12月31日

党员学习五中全会十四五精神思想汇报七

敬爱的党组织:

您好!

10月26日,十九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历史将会永远记住这个最重要的日子。这一历史盛会,将把中国带入真正十四五规划的跨越时代。在国庆前,中央“提前曝光”五中全会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十四五规划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足可以看出,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全面实施十四五规划方略,进一步深入惩治腐败,从治标的打“老兔”“苍蝇”到“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坚持用长效机制建设实现治本的根本转变,以中国式的法治进程向世人宣告,中国这面“法治大旗”将始终飘扬在东方高空,引领中国为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回顾我们党发展的历史,从党的xx大确立十四五规划基本方略,到十八大阐述全面推进十四五规划重要思想,再到十九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根本目标任务,十四五规划这面大旗始终引领着中国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xx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通过全面实施政治、经济、体制等改革,国家的治理能力和水平得到了全面提升,我国的法治之路也正在一步步地向前稳步推进,一整套适应中国改革发展道路的治理体系正在加紧构建。尤其是这次中央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实践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必将全面推动十四五规划迈向新的更高境界。

新中国成立后,在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废墟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始建设社会主义的艰辛探索,在法治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基础上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既遵循法治普遍规律,又符合国情实际,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的今天,以xx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担当起时代赋予的新使命,从“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理念”到“提高立法科学化、民主化水平”,从“法律要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到“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从“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到“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一系列重大思想重要论断,一系列关键部署核心举措,为全面推进十四五规划指明了方向,为党治国理政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坚信,在以xx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华民族必将在现代化征程上拓展更加广阔的法治天空,让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振翅高飞。

十四五规划,这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框架。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坚持十四五规划这个根本,把法治作为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要求“建章立制”,抓好党的作风建设;在反腐败斗争中,要求“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做到权为民所用,正确用好权;在深化改革中,要求“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实现科学发展;新一轮深化改革大潮中,更是把目标定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这是对法治的不断深化。对于现代中国,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一体化建设,才是真正的法治;十四五规划、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才是真正的依法;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全面推进,才是真正的法治。召开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确定全面推进十四五规划的若干问题,将把十四五规划的大旗牢牢地插在中国的大地上,向全世界召示,十四五规划是中国发展改革的必然选择。

创造了灿烂文化的中华民族,也有着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在社会发展局势日趋复杂的今天,我们必须认清新形势,明确新任务,进一步夯实党执政兴国的法治基础,巩固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地位,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汇聚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我们必须相信,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为新起点,以xx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必将矗立起十四五规划的这面大旗,引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开创法治中国更加光明的前景。

汇报人:xx

时间:2020年12月31日

党员学习五中全会精神思想汇报 篇2

正确认识当前中国经济 “三期叠加” 的阶段性特征

中国经济正面临着近年来少有的错综复杂的局面, 这从经济运行中的一些重要指标关系出现的新变化可见一斑。从传统的统计数据和分析方法来看, 当前经济运行的有些指标是相互不匹配、不同步的。那么, 何为当前中国经济的阶段性特征?学者们普遍认为:中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叠加的阶段, 加上世界经济还处于深度调整之中, 使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外环境更趋复杂。

(一) 增长速度换挡期: 能容忍降速, 但不能过度失速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年均近10%的持续高增长, 把中国经济推上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位置。随着国民经济总量等基数增大, 支撑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源、自然资源以及制度安排和经济政策等要素正在发生变化, 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开始逐渐下降。继2007年经济增速达到11.9%的相对高点后, 2009年至2013年中国经济增速分别为9.6%、9.2%、10.3%、9.3%、7.8%, 再到2014年增长7.7%。由此, 中国经济从10%以上的超高速增长模式转型为中速增长模式, 开始进入增长速度换挡期。随着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入推进、经济增速放缓, 一些人士惊呼中国经济“遇到了大麻烦”, 诺贝尔奖获得者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撰文直言, 中国经济“撞上了长城”。事实上, 中国“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年均经济增速预期目标为7%,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全年经济增速预期目标为7.5%, 中国经济已经主动放弃了高速增长的模式, 贯穿和体现了一种中速增长的思维, 这既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也符合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的内在逻辑。而在世界经济增长动力仍显不足、国内结构调整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 “七上八下”的经济增速对世界经济的复苏仍然是好消息, 仍然是正能量。

应该看到, 中国实现长期持续健康发展具有3基本要旨: 第一, 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远未完成, 内需尚有巨大的潜力, 将会持续地释放。第二, 我国在发展中还存在着不少体制机制上的障碍, 改革依然是我们未来发展最大的红利。 通过释放改革红利会激发市场巨大的活力和长期发展的内生动力。 第三, 我国的经济结构还存在着不平衡、 不协调、 不可持续的问题。 经济结构优化是我们的重大课题, 也是发展的潜力所在。 通过优化结构, 我们可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 从而有利于增加人民的收入, 刺激消费, 为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提供巨大的需求与动力。

(二) 结构调整阵痛期: 要扶持一批, 也要淘汰一批

中国经济降速换挡, 是主动调控、重塑中国经济的“必要成本”。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指出, 中国经济增速回落主要是因为进入结构转型阶段后潜在生产率下降的客观反映, 受到国际环境仍然复杂严峻的影响, 并非周期性因素所致, 而是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必然现象。长期来看, 这种放慢增速、提高质量的政策有利于中国经济长期健康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给中国带来了重大机遇, 并最终将转化为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形成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2013年以来, 国家已出台了一系列调结构的政策措施。如“营改增”试点全面推开, 财税体制改革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推进棚户区改造、促进信息消费、扶持光伏产业、促进环保产业发展等, 并初见成效。当然, 经济结构调整必然面临阵痛。在传统产业日渐衰落、落后企业不断淘汰的同时, 新兴产业和创新企业的发育充满艰辛。特别是为了化解过剩产能, 优化产业结构, 一些行业难免受到较大冲击, 有些企业甚至会退出市场, 这些不得不付出的代价就是结构调整中的“阵痛”。西方经验表明:结构调整是一场攻坚战和持久战, 会引发种种“阵痛”, 但调整也是机遇, 早调早受益。调整得越及时, 就越能为经济转型发展赢得时间。产能过剩是个老问题, 但放到当前“三期相叠加”的大背景下观察, 产业结构调整会焕发新的生机。

(三) 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 要清理地方债务, 更要防范新的金融风险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 中国及时采取拉动内需和产业振兴等一揽子刺激政策, 4万亿投资推动了经济增长迅速企稳回升, 也对世界经济起到了“压舱石”的作用。从2008年年底到整个2009年和2011年年初, 刺激政策产生了明显的效果。但从2011年二季度开始一直到现在, 是刺激政策成本的消化期, 当务之急就演变为消化地方债务。2015年6月, 审计署公布的36个地区审计结果显示, 截至2014年年底, 这些地方政府性债务已高达近4万亿元, 同比上年增加4000多亿元。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 各省推出了多项防范政府性债务风险举措, 并专门成立了省级政府性债务管理领导小组, 实行债务扎口管理。规定要求, 各级行政机关、事业单位举借债务, 须报同级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 并经同级政府审批后方可实施, 并全面实行政府举债审批和余额控制制度。

而中央层面也及时出台相关政策, 提出了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综合性化解地方债务方案, 主要有8:一是信贷资产证券化, 二是成立地方资产管理公司, 三是贷款展期, 四是发行长期限城投债, 五是设立民营银行, 六是出售地方国有资产, 七是发行地方政府债或者市政债, 八是央发行特别国债兜底。总之, 增长速度进入换挡期, 是由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结构调整面临阵痛期, 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动选择;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 是化解多年来积累的深层次矛盾的必经阶段。综合各方面因素来看, 这正是由于中国经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 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所决定的。

准确判断完成 “十二五” 规划中的评估指标

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第二部分对过去5中国经济、 社会、 文化、 政治等发展进行了系统梳理, 2014年是“十二五” 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 从中央到地方都开展了认真细致的梳理评估工作。 由于中国经济正面临前所未有的错综复杂局面, 因此对“十二五” 整体评估面临着更为复杂的背景。

(一) 突出指导性, 拿出有说服力的改革数据

“十二五” 时期, 中国发展始终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具备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条件, 但同时中国又进入了经济增速的换挡期、 结构调整的阵痛期和前期经济刺激政策的消化期的 “三期叠加” 时期。 换句话说, 中国经济正从长达30年的高速增长进入中速增长阶段, 增长动力转换之间, 原有竞争优势逐渐削弱、 新竞争优势逐渐形成, 原有平衡被打破, 亟须重新寻找并建立新平衡, 进而实现经济增长与潜在增长率相协调, 与生产要素的供给能力和资源环境的承受能力相适应, 并有效增强中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鉴于此,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对 “十二五” 规划纲要中诸如 “ 保持经济平稳增长”、“改善产业结构” 等结构效益指标完成进度情况进行了评议。“十二五” 规划实施以来, 各项指标均朝着预期目标方向发展, 多数指标进展较为顺利, 但由于发展环境与 “十二五” 初期相比发生较大变化, 有部分涉及经济增长的指标实现预期目标难度较大。 因此, 全会充分考虑到换挡转型和长期中速增长已经到来的宏观背景, 实事求是地进行宏观经济指标的研判, 适当调整对经济增长速度的要求和得分权重, 更加注重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实际贡献, 为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新数据支持。 更加注重对涉及民生和公共服务方面的规划的评估, 按照“ 守住底线、 突出重点、 完善制度、引导舆论” 的方针, 适度提高其在评估中的权重。 更加注重人的城镇化的质量的评估, 重点测算了真实的城镇化成本的数据, 并对人口均衡增长及户籍制度改革拿出有说服力的监测数据, 继而提出了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 在提高发展平衡性、 包容性、 可持续性的基础上, 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 的新目标。

(二) 突出前瞻性, 为编制 “ 十三五” 规划提供新坐标

“十五”时期, 我国首次开始五年计划的中期评估尝试工作, 为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与党中央部署经济社会发展要实现5统筹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十一五”时期, 中国首次依法对五年规划进行了评估, 在百年难遇的世界经济大危机的背景下及时提出了“扩内需、稳增长”宏观调控的重要思想, 这标志着中国五年规划的评估工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当前, 观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最新也是最重要的依据是十八大报告与政府工作报告。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这是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提纲挈领的描绘, 也是为研究编制“十三五”规划提供新要求和新依据。同时, 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提出了不少新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其中, 民富国强理念更加深入, “两个翻番”成为核心目标;经济发展的质量更加重要, 科技进步对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扩大;民生和公共服务领域要实现更快、更深入的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美丽中国将成为中国新的形象品牌。因此, 进入2015年以来, 各级各部门分别针对上述重点做好“十二五”规划的进一步评估, 为丰富“十三五”规划提供了建设性意见与前瞻性建议。

(三) 强化针对性, 围绕 “ 五个结合” 完善科学评估机制

“十五” 时期开始, 我国首次尝试规划评估。 从 “十一五” 时期开始, 我国首次依法进行评估, 2008年下半年首次聘请了第三方独立评估。但是, 第三方评估机构受聘于规划的制定者, 这在独立性和客观性上会有所欠缺。 为此, 在2013年启动的“十二五” 中期评估工作中, 各级各部门十分重视在工作方法上进行了创新, 主要有以下5方面:

一是全面评估和重点评估相结合。根据党的十八大精神, 全面监测各项约束性指标、预期性指标的完成情况。同时, 要突出重点, 抓住关键, 重点监测规划设立的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重点任务、重点项目中期节点的执行情况, 尤其是对国家确立的16项主要约束性指标以及各领域主要预期性指标的执行情况, 对应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刚性目标实施评估。二是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相结合。对有明确指标的目标, 在定量的基础上进行定性分析;对无明确指标的目标, 采取定性描述与分析, 客观分析评估各项目标, 其每一年的变化情况等是否均已达到预期目标, 找出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及原因。三是静态评估与动态评估相结合。既根据“十二五”规划各项任务指标和时间节点要求, 实事求是、全面客观地评价, 又紧紧围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新目标新任务, 立足当前形势和发展要求的变化, 顺时应势, 着眼发展, 科学研判各项规划施行绩效, 明确提出进一步规划、破解难题的对策建议。四是总体规划评估与专项规划评估相结合。国家各部委、各行业在对国家“十二五”总体规划进行评估的同时, 也对同步实施的、重点支撑和分解落实该总体规划的国家各类专项“十二五”规划、行业“十二五”规划等进行评估。各省区市在对各地“十二五”总体规划进行评估的同时, 结合评估国务院、国家发改委等部署的各省区市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意见进行同步评价。五是自我评估和第三方评估相结合。在自我评估的基础上, 一些地方还通过政府购买服务, 委托有资质、有信誉、守法律、讲原则的第三方专业审计评估机构、调查统计研究机构、数据处理机构等, 分别独立开展专业性监测评估, 并独立形成评估报告, 为政府部门提供专业决策咨询。

以从国家发改委 “辉煌十二五”系列报告会发言为例, 其评估的重点主要涵盖4方面。 一是围绕主题主线进行深入评估, 重点分析科学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的实施进展, 提出改进相关工作的政策建议。 二是对24个主要规划指标特别是12个约束性指标的实现情况进行了监测评估, 包括指标实现的进度、完成五年目标的趋势判断等。 三是对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快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等重大政策要求的落实情况进行重点分析。 四是对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变化对 “十二五”中后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何种影响等进行了分析。

“十三五” 规划将开启改革红利全面释放的新周期

“十三五” 规划是第一个百年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 “收官”性规划, 也是全面释放以改革为核心对第二个百年目标全面布局的规划。 届时, 在全面小康的基础上, 领先地区将率先开启实现现代化的新篇章, 欠发达地区的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赶超战略也将相继启动, “五位一体” 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全面落实,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将初显轮廓。

(一) 重大理念转变: 重塑发展理念与价值导向

“十三五” 是中国经济进入中速发展的时期, 应清醒认识并应对可能出现的复杂环境和严峻挑战, 对困难和障碍提前做好预案, 力争做到未雨绸缪, 以进一步强化各种危机、 风险、 挑战的应对措施。 必须看到, “十三五” 与以往的五年规划面临着明显不同的形势与政策背景。过去的五年规划虽然在发展思路上也有调整, 但基本上是延续经济高增长的发展思路, 推动经济增长的路径没有变, 差别只是投资资源的多少。 因此, 全会指出实现 “十三五” 时期发展目标, “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 协调、 绿色、 开放、 共享的发展理念。”

首先, “十三五” 将是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换期, 传统的发展理念面临重估。 GDP低速增长,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卢中原曾公开发表演说称, 未来中长期增长速度是趋势性的放缓, 经济下滑的拐点是在 “十三五” 的开局。 根据现有数据测算, “十三五” 年均增长速度大概在7%。 而7%的平均增速对很多地区的 “十三五” 规划来说是个新挑战, 很多发展中的问题的解决必须要有新的思路和办法, 靠GDP的增长一俊遮百丑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需要我们 “创新” 经济发展模式。

其次, 要素红利逐渐消退, 协调性发展成为新宠。传统的拼能源、资源和资本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经走向末路, 中国经济增长将因人口红利趋于消失而减速。同时, 在土地、资本等投入要素红利逐渐减弱, 旧的经济增长模式无法延续的情况下, 新的最大红利就是改革红利。十八大报告指出,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改革研究课题组在为三中全会进行的一项研究中就提出:“要旗帜鲜明地亮出以建立‘规范、高效、公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根本目标, 把理顺政府与市场以及政府、企业、社会的关系为核心, 强化市场基础制度、完善市场监管制度、健全经济调控制度、建立成果公平分享制度。”

最后, 结构调整、 产业转型问题的日益凸显, 生态文明的价值必须在更高层面给予确立。 结构调整的问题从 “十五” 提出, 经过 “十一五”、“十二五”, 到了 “十三五”已是必须全面解决的时候了。 习近平主席曾指出, “如果我们继续以往的发展方式, 我们会有更高的增长率。 但是, 在宏观经济政策选择上, 我们坚定不移推进经济结构调整, 推进经济转型升级, 宁可主动将增长速度降下来一些, 也要从根本上解决经济长远发展问题。”

同时, “十三五”将是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期。但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现有成果仅仅是初步的, 经验还很不成熟, 因此公报强调要“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 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 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即通过优化开发格局, 完善生态功能;推进转型升级, 发展生态经济;加强环境保护, 优化生态环境;树立文明理念, 建设生态文化;强化顶层设计, 健全生态制度等途径, 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努力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二) 重大问题攻坚: 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最后冲刺

“十三五” 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刺阶段。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各地必须瞄准 “靶心”, 与小康进程监测指标体系 “对表” , 关键是找到“短板”, 拿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制定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线图。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4年全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监测报告的数据显示, 2013年, 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达到80.1% , 其中东部、 中部、 西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分别为88.1% 、 75.7%71.2%, 近两年实现程度又有较大的进展, 而中西部地区实现进程比较滞后。 因此, 各地区根据各自实际部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这是 “十三五” 规划的核心任务。

对于东部地区来说, 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难度不大, 重点是研究“升级版”的全面小康建设, 着重研究人均GDP从1万美元至2万美元面临的机遇、挑战及战略选择, 并要研究如何率先在全国实现现代化建设。对于中西部地区来说, 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很艰巨, 关键是认清经济欠发达的特殊省情, 清楚追赶型发展是不二选择, 要跳起来摘桃子, 实现超常规发展, 发挥后发优势, 实现后来居上。从整体上看, 在53个监测指标中, 中西部地区比较落后的指标集中在人均GDP、城乡居民收入比、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和单位GDP能耗等方面。由此看出, 中西部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主要是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 经济总量仍然比较小, 居民收入水平较低, 农村小康比较落后, 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生态环境治理欠账比较多, 扶贫攻坚任务仍很艰巨。为此, 中西部地区在“十三五”期间的重点任务仍然是着力做大经济总量, 实现新跨越, 大力推进转型发展,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大力推进城镇化发展。要紧紧扭住城乡居民增收这个核心问题进行攻坚, 通过实施就业优先发展战略, 不断优化居民收入结构。同时, 要破解难点, 加快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要补齐短板, 在贫困地区大力实施以产业开发为核心的扶贫板块推进战略, 完善“精准扶贫”机制。当然, 更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加大环境治理力度, 把健康安全小康建设列入重要战略。

(三) 重大课题预研: 前瞻性突破性研究是重中之重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 各级各部门要及早部署 “十三五” 规划前期工作, 尽快开展理论性、 前瞻性、 突破性重大课题研究。

首先, 关于经济结构调整及转型升级的重大课题研究。在这方面的理论研究主要包括经济结构调整难点解决的对策和建议, 主要针对区域平衡、产能过剩等问题的研究, 如加快促进民间投资的思路和对策研究;在统筹城乡发展要求下提升城镇化建设速度与质量相关问题研究;实体经济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等。其次, 关于社会建设特别是社会体制改革方面的重大课题研究。要结合政府结构改革和职能转变, 加大社会管理创新等问题的推进力度, 重点研究课题主要包括: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及相关政策研究;加快推进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机制问题研究等。再次, 关于科技创新、教育现代化及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等重大课题研究。高度重视科技创新驱动, 如将颠覆性创新列入“十三五”科技规划。在教育方面, 要抓紧基础教育和教育资源均衡等问题研究。基于提升文化软实力的研究, 主要课题研究方向是文化产业竞争力提升的路径与方法等。此外, 关于全面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及职能转变的重大课题研究。“十三五”时期改革的重点应是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换成市场的手, 研究的方向包括建立高效、稳健、安全的现代金融监管, 有效推进民营经济发展等现实性课题。

“蓝图绘就, 号角吹响。”总之,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机地结合和统一起来, 既面对现实又对未来中国的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使社会建设的总目标和总体布局更加清晰, 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 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视野和领域, 凝心聚力, 万众一心,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十三五”规划政策解读高峰论坛在京举办[N].现代消费导报, 2015-11-8 (004) .

[2] .路大虎.读懂中国经济未来走向[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4:127.

[3] .吴兴德.论中国模式及其世界意义[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5 (1) :98-102.

[4]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EB/OL].http://cpc.people.com.cn/n/2015/1029/c399243-27755578.html?m Type=Group

[5] .厉以宁等.读懂中国改革[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4:217.

[6]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4:110.

党员学习五中全会精神思想汇报 篇3

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沿阵地

记者:《网络导报》作为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创办的一份互联网新闻周报,在积极引导和促进互联网产业健康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特别是对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十分关注。请结合您从事的思想政治工作,介绍一下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体会。您认为,六中全会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公茂虹: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这一要求的内涵十分丰富,对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当前思想政治工作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全会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努力把全会精神落到实处。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是专题研究部署文化建设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从战略上对文化改革发展进行了研究部署,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纲领性文件,对于我国文化的改革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学习中我体会到,全会决定作出的关于文化改革发展的重大部署和明确要求,蕴含着许多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为我们始终坚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任务。我体会,这些新要求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思想政治工作要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十七届六中全会是研究部署更好地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力量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第一次提出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从根本上看,这一目标是指向进一步提升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我认为,这是六中全会最根本的落脚点。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是六中全会关于文化改革发展的目的所在,同样也是思想政治工作努力的方向。思想政治工作,应在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精神力量方面做出应有的贡献。2、思想政治工作要牢牢抓住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一根本任务。十七届六中全会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并把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摆上突出位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关系到坚持什么样的社会发展方向、维护什么样的价值标准、建设什么样的文化等根本问题,是贯穿六中全会决定的一条主线,贯穿于全会关于文化改革发展战略部署的各个方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是我国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同样也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思想政治工作要牢牢抓住这一根本任务,采取有力措施,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上下功夫、见成效。3、思想政治工作要把六中全会作出的相关具体部署,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十七届六中全会紧紧围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建设文化人才队伍等进行了一系列部署,其中很多部署,都与思想政治工作密不可分,特别是理论学习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公民道德建设、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引导、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等方面的具体任务,同样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任务。思想政治工作要把这些具体部署和要求,纳入明年的工作计划,作为工作重点,切实抓好落实。

记者:如何看待当前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在整个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地位?

党员学习五中全会精神思想汇报 篇4

一是乘势而上,在深刻认识历史方向和发展大势中定好自己的位。方位把得准,才能看得远。纵览以往十三个五年规划可知,只有立足基本国情,把握发展大势,尊重客观规律,才能科学回答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如何发展的问题。全会深入分析了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的深刻复杂变化,正确把握了不变与变、成绩与短板、继往与开来、当前与长远、国内与全球的辩证法,提出了高瞻远瞩的奋斗目标和一系列务实管用的发展措施,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征程行稳致远。作为年轻干部,身处第二个百年奋斗征程开局起步,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持续深化,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加速拓展的关键时期,我们要胸怀“两个大局”,找准人生定位与奋斗目标,把个人际遇融入时代发展大局,做“十四五”时期的奋进者、开拓者、建设者,汇聚万人一心、众志成城的合力,跑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接力赛。

二是坚定自信,在不断增强政治定力和战略定力中走好自己的路。我国在“十三五”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取得决定性成就,尤其是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诠释了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地位的深刻内涵,充分彰显了我国独特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和发展优势。党的坚强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船继续乘风破浪、坚毅前行的根本保障。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各种围堵遏制中国的声音和行为,我们要保持政治定力,坚定不移地走好自己的路。作为法院干部,要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面对“三权分立”“西方宪政”“司法独立”等错误思潮站稳立场、敢于亮剑。

三是担当实干,在正确把握奋斗目标和发展举措中办好自己的事。办好自己的事是我们应对外部风险冲击的制胜法宝。号角已吹响,关键在落实。要紧紧围绕全会提出的2035年远景目标和“十四五”期间主要目标,切实将“创新”“人民”“改革”“法治”等《建议》中的高频词作为今后工作重点。对于人民法院而言,一是护航创新驱动。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强知识产权审判工作,为全力推进江西创新型省份建设提供有力司法保障,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二是站稳人民立场。贯彻实施好民法典,依法维护人民群众教育、就业、医疗等领域合法权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司法,以公正裁判树立行为规则、引领社会风尚。依法加强涉农审判和生态环境司法,助推乡村振兴和绿色发展。三是深化改革攻坚。破除制约公平正义的体制机制障碍,完善审判权力运行和监督新机制,推进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建设,持续提升司法公正和司法公信力,不断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

党员学习五中全会精神思想汇报 篇5

在学悟新思想中坚定主心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制定“十四五”规划的主要考虑、突出特点和重要内容,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提供了科学指南和基本遵循,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发展。我们要坚定不移强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统筹抓好全会精神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二、三卷、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的学习贯彻,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和规划《建议》,原原本本地学,全面系统地学,吃透精神实质,把握核心要义,切实筑牢主心骨,把准方向盘,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在构建新格局中提振精气神。全会提出的“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明确了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的发展思路,鲜明提出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我们要坚持系统观念,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大力倡导“幸福来自奋斗、实干成就梦想”的价值导向,激励广大干部群众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稳人心、聚民心、开新局,团结一致走好新征程,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不懈努力,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不断创造新的业绩。

在把握新形势中守牢主阵地。全会科学分析国内国际形势,强调要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把防范和化解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作为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进行安排部署。我们要深入领会全会对时代特征的科学判断,准确理解把握中央对形势变化的战略考量,增强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发扬斗争精神,树立底线思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坚定文化自信,激发爱国之情,激励报国之志,始终保持主流舆论场的强大凝聚力。

在倡树新风尚中集聚正能量。全会指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要围绕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大力弘扬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统筹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志愿服务建设、诚信社会建设、网络文明建设,弘扬真善美、激发正能量,推动人们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适应新时代要求。

党员学习五中全会精神思想汇报 篇6

十八届六中全会正式提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是众望所归,是党心所向、民心所向。明确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反映了全党的共同意志,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今天,增强核心意识,就是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更加坚定地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四个意识”强不强,不是抽象的,体现在一言一行,要看实际行动。做为公安高等教育战线的一名党务工作者,更要把“四个意识”转化为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的切实行动。坚持围绕核心聚力、向党中央看齐,坚持从政治上考量、在大局下行动,紧紧抓住学校综合改革的机遇、战胜挑战,为把公安大学建设成为“国内一流、世界前茅”警察大学不断书写新的篇章,做出自己的贡献。

党员学习五中全会精神思想汇报 篇7

本刊讯连日来, 内蒙古化德电力公司通过“三到位”, 迅速掀起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热潮。一是学习到位。从公司领导班子带头, 到各基层党支部、各班组和每个职工, 层层专题学习, 重点采取中心组学习、党支部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 通过召开座谈会、交流会、举办培训班、辅导讲座, 进行专题调研等多种形式, 确保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传达到每位干部员工。二是宣传到位。利用会议、报刊、简报、宣传橱窗等多种方式, 抓好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学习宣传工作, 努力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同时要求公司领导干部利用下乡调研、工作督察、结对帮扶等时机, 深入基层班组, 及时向一线员工宣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确保学习取得实效。三是贯彻到位。紧密联系自身工作实际, 坚持学用结合, 把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切实贯彻到公司安全生产、优质服务、电网建设、经营管理、依法治企等具体工作中去, 努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安全可靠的电力供应, 以实际工作成效贯彻落实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党员学习五中全会精神思想汇报 篇8

要全面理解十八届六中全会的重大意义。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全面分析了党的建设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系统总结了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理论和实践,就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作出了新的重大部署,对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力量,对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意义十分重大。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正是着眼于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结合的一个重大安排。两个文件实现了党内政治生活和党内监督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提供了更加有力的制度保障。全会高度评价全面从严治党取得的成就,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集中整飭党风,严厉惩治腐败,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党内政治生活展现新气象,赢得了党心民心,为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重要保证。全会明确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正式提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是党和国家根本利益所在,是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根本保证,是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迫切需要。

要确保学习宣传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全覆盖、无缝隙。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不移维护党中央权威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继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更加坚定自觉地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权威。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党中央核心地位,自觉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党的决策部署看齐,做到旗帜鲜明、态度坚决、行动有力。各级党组织要全方位、大力度抓好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学习宣传,迅速形成规模、形成声势,努力营造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的浓厚氛围,实现学习教育全覆盖。要明确学习宣传重点,全面深入学习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自觉把握精髓要义。要强化党员干部学习教育,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纳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制定周密学习计划和方案,推动广大党员、干部全面准确掌握全会精神,确保学习宣传全覆盖、无缝隙。

要以“马上办抓落实”工作理念贯彻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要马上办抓落实,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与学习宣传贯彻河南省十次党代会精神与学习宣传贯彻商丘市五次党代会精神结合起来,与做好当前各项工作结合起来,把学习成效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健全马上办抓落实四项制度机制。要把握好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基本要求,着力深化全面从严治党,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大力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要对党忠诚,自觉向党的旗帜看齐,深入学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做到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党员干部要尽职尽责,忠诚担当干净干事,始终保持干事创业、开拓进取的精气神,马上办抓落实,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党员干部要坚持以全会精神为指引,全面深入贯彻全会精神,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坚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要在从严治党上求深入,在加强党建上求深入,紧密联系工作实际,在工作落实上求深入,不断把整体工作提高到新水平,以优异的成绩喜迎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上一篇:视唱练耳模拟题下一篇:扰民了您 小品完整 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