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术:生活中的心理诡计》读后感

2024-09-21

《催眠术:生活中的心理诡计》读后感(共10篇)

《催眠术:生活中的心理诡计》读后感 篇1

我们有时候会从电视上看到一些关于催眠的情节,但关于催眠这件事,人们的态度是不一样的。有些人觉得催眠一个人是不可能的,催眠这件事情只存在于电视电影中是因为剧情需要才存在的,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这种事情的。有些人觉得催眠实在是太可怕了,若是有人来催眠他们,那他们的生活肯定会变得无比糟糕。万一他们被催眠去做杀人放火伤天害理的事情,那他们就会变成罪犯;万一他们被催眠去做一些有伤风化的事情,那他们就要大大的丢面子了。无论哪种,无疑都是糟糕的,即使哪种都不做,也是令人恐惧的。毕竟自己的意识被别人操纵着不是一件美好的事。还有一些人会觉得催眠很有意思,想深入了解一下催眠,而我就是其中之一。

我是一个很喜欢看悬疑推理剧的人,而这些剧中出现催眠剧情的概率比其他类型电视剧出现催眠剧情的概率要大一些。毕竟,“催眠”本身就带有神秘的感觉,与悬疑的主题相符和。记得之前我看《金田一少年事件簿》时就曾看到过催眠的情节,男主角金田一去观看催眠表演的时候,对催眠师表演的催眠术嗤之以鼻,觉得催眠术就是骗术,后来却被那位催眠大师催眠,然后杀人。我们先不理这以后的剧情,只记得当时我看到的时候觉得特别不可思议,觉得一个人能被另一个人操纵着去做事情是一件很神奇同时也让人难以置信的事情。但大概是当时还年幼,年少无知是最容易被欺骗的年纪,那个时候就这样傻傻的相信了,还一度特别担心自己会不会也被催眠去做一些不好的事情。尤其是在看了这部电视剧之后不久,我又看到了一篇小说,讲的.也是跟催眠有关的故事。

一群催眠专家为了更深入的研究催眠,他们带着自己的助理和学生去了一个小村子,其中有一个专家野心特别大,他想掌控这些人,就和他的学生把其他人都催眠了。为了不让这些被催眠过的人清醒过来,他们每天都会对那些人进行催眠,但长期的睡眠对人体是不好的。后来这个专家的一个学生喜欢上了被催眠的人中的一个姑娘,他不想在虚假的环境下和女孩相恋,也不想再让女孩受到催眠的伤害。为了他自己,为了他的爱情,他选择告诉那个女孩真相,并打算带着那个女孩逃出去,结果他们暴露了。因为他的背叛,那些专家决定把他也催眠了。还把他和那个女孩关在了村子的祠堂里,决定第二天再处置他们。当天夜里一个同村或者说同一批来研究催眠结果被催眠的男人路过祠堂把他们放了,因为这个男人在他们被抓的时候恰巧不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他们为什么会被关起来,被男主稍加欺骗后就放了他和那个女孩,后来男主和女孩他们逃到了镇上,准备寻求帮助,却惊恐的发现那个专家带人来抓他们了,而且没有一个人来就他们,因为在他们不知道的时候,全镇的人都被催眠了。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但故事里那种那个专家和他的学生能催眠所有人并指挥他们为自己做事的描写令我感到恐惧。但到底是年少,没多久恐惧就消失了,剩下的是浓浓的兴趣,好奇催眠是怎么做到的,好奇被催眠者为什么能被催眠,好奇是不是所有人都能被催眠,好奇是不是谁都能学会催眠等等。现在想来,只觉得当时想法太过天真,哪可能真的会能操纵着被催眠者做所有催眠者想让他们做的事情,如果真的可能,那这个社会甚至整个世界不都得变得慌乱吗?

催眠

《催眠术:生活中的心理诡计》一书就告诉我们“催眠”并没有电视电影或者小说中描写的那么夸张,但它也是确实存在的,在我们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找到它的身影。

我的理解是催眠其实就是去影响一个人的潜意识。即降低一个人的意识,让潜意识接管他(她)的行为,再施以暗示来影响他(她)的潜意识,从而达到“操纵”一个人的行为的目的,也许并不能说是操纵,用影响或许更合适一些。毕竟催眠师若是让被催眠者去做一件强烈违背自身意愿的事情时,往往会被被催眠者拒绝,但若是催眠师顺利地进行了催眠,那么他的暗示会让被催眠者变得更加服从于催眠师的暗示,从而表现出被“操纵”的行为。

在我看来,所谓的传销、邪教那些洗脑活动就是催眠,因为做的是不那么违背自身意愿的事情,所以人们显得格外地服从。那些组织通常是用各种与人们自身相关的利益让人们看到那些所谓的美好从而来降低人们的防范意识,在人们放松的时候再告诉人们相信他们,听他们的话就能得到之前他们许下的所有好处甚至更多好处的过程就是对人们一遍遍下暗示的过程,由于是潜意识操纵行为,人们又受到他们暗示的影响,往往就会按照那些人所说的去做,因此传销组织和邪教发展的特别迅速,他们往往能以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飞速发展壮大。

其实催眠并不难,“只要你能先降低对方意识的作用,再和对方的潜意识进行沟通,情况就会完全不一样。”这是书中的原话,我觉得很有道理。或许这就是为什么同样推销一件东西,别人卖出去的多而你卖出去的少;同样是劝孩子学习,你失败了而别人成功了的原因。那到底要怎样才能降低别人的意识呢?到底要怎样才能够直接跟对方的潜意识对话呢?本书中为我们介绍了催眠的具体步骤和一些催眠技巧,在这里我就大致介绍一下,不详细说明了。

书中告诉我们进行催眠前要先对受催眠者进行催眠测试,包括被暗示性测试、催眠敏感度测试和催眠深度测试。催眠测试结束后,要对受催眠者进行催眠诱导,这是催眠实施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催眠师不能将受催眠者诱导进入催眠状态,催眠就无从谈起。进入催眠后,要对受催眠者进行催眠深化,以使受催眠者进入更深的催眠状态。催眠结束后,需要对受催眠者进行催眠唤醒,从而让受催眠者从催眠状态中清醒进来。

“对于现代催眠来讲,只有在满足深呼吸、放松、想象力及暗示这几个条件下,意识和潜意识的沟通才是非常有效的。同时每个人的内在都有一个极其重要的机制――自我保护机制,所以,在被催眠的过程中,受催眠者几乎不可能做出违背自己意愿的事情。”但我们也并不是为了要“操纵”他人才想深入了解催眠的,所以这到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虽然我们不需要“操纵”别人,但学会一些催眠技巧也会对我们的学习生活有一定的帮助。如现代心理学认为,催眠是打开人们心扉的一把万能钥匙,是一种通过影响潜意识改变他人心理和行为的治疗技术。就像心理学家可以利用催眠来给人家治疗心理疾病一样,我们也可以在不损害别人利益的前提下,利用催眠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如警察审讯时可以利用催眠混淆观念,扰乱罪犯的思维,从而套出对方犯罪真相等。生活中还有其他很多方面用到了催眠。

催眠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夸张,那么令人恐惧,但它也是真实存在的,存在于我们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可以学习一些催眠技巧,从而使我们更好地达成自己的目的,当然要是在不损害别人利益的前提下。

蔚蓝诡计读后感 篇2

创意的本质,就是改变,为了更大的,就是颠覆。客户是广告人的金主和天敌,所以别让客户管太多。定位是屁。

乔治说:广告是一种有毒气体,它能让你流泪,搅乱你的神经系统,再把你弄得神魂颠倒。

创意无公式。一个正确的广告创意,可以正中目标对象的精神和肉体,让你臣服于它。好点子与大胆同义。

一、个人总结: 寻找大创意——

正如第一章引言所说的那样,“营销的解决方案,是反抗“定位”的束缚,从创造性的想象中获得去除镣铐的自由——因为,广告不是科学,而是艺术。”此章内容主要针对作者所认为的“广告不是科学,而是艺术”的观点通过用自己几十年的传奇职业生涯作为证据展开的,可以说是颇具说服力。下面针对此章内容做如下总结:

一个关于广告的定义。按照关于媒体计划、市场研究、营销策略、制定预算等等一些广告要素来看,广告被赋予的意义将会是科学而富有逻辑性的。这些科学的广告要素的确很有必要,但是路易斯认为对于这些逻辑性条例的过度强调,将加强一种可导致自我挫败的思想认识,即将广告仅仅是为一种科学而不是艺术。少数派观点。路易斯一直坚信,广告是一门艺术,它源自于直觉,来源于本能,更为重要的是,来源于天赋。广告的艺术性赋予了广告神奇的魔力,它能将市场中被同化的同类产品变得与众不同,从而达到惊人的广告效果。不幸的是,广告的神奇魔力令大多数人感到困惑——尤其是职业广告人。

别对大创意想当然。广告是打破规则的艺术,而不是建立规则的科学。广告客户在广告创意中往往扮演着敌人的角色,广告公司是生是死在于他们所吸引的客户种类。过多的要求,过分的批评,过分的关注成本,会严重影响一个好的广告创意。这种关系是具有腐朽性和破坏性的,但这个却是大多数广告公司的业务写照,这样的工作完全和创作杰出的广告不沾边。

简化市场营销。营销是一个具有巫术意味的词,它意味着复杂性,甚至意味着神秘性。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清晰地思考,充分了解问题的本质,就能将一个营销问题精炼成一个简洁的句子。如果你做到了,它将给你的广告创意提供一个非常好的创意切入点。

定位的痛。“定位“和”策略“几乎是下意识地被认为是创意过程中第一个非常明确的步骤。最好的”地位“,应该包括含对广告主的问题和机会富有直觉性地、自然而然产生的清晰理解。但是路易斯认为,”定位“这种绝妙的理性方法,它将有可能推翻广告创意至高无上的地位。他始终坚持,广告从来就是不讲逻辑的。营销的解决方案,是反抗”定位“的束缚。

趋势总是陷阱。警惕先例——创意的绊脚石。当面对一个固定的准则时,人的视角其实已经走向僵化,依靠所谓的“趋势”,往往只能带来平庸的广告创作。只有向趋势挑战,解脱先例的束缚,才能让思维无拘无束,带来好的广告创意。

你需要一个口号。广告创作的秘诀:从文字开始。广告中的文字,可以将市场的注意力汇聚于你的品牌,获得无需提醒的品牌记忆力。那些传递惊人创意的合适文字将给品牌注入一种活力和新鲜感,它们将在广告停止后,依然保持长期的影响。向大众高质量推销。起初传播界的一些重要人物都认为人们是愚蠢的,各种调查被用来证明这种说法的真实性。这样一来,富有智慧的广告就被“禁止”了,因为这种逻辑认为“人们”是“看不明白的”。太多的广告在自负的假设基础上做出了断言,认为人么很愚蠢。其实不然,人们能精准地判断它们看到了什么,它们总会对一个创意当中的某种核心概念或形象作出回应,尤其是当创意是用一种温馨的、人性的方式呈现的时候更是如此。

比产品先到一步。广告应当引导产品,而不应该只是一面镜子,它可以使一个指南针,将它的针尖指向消费者满意的方向。广告应该描绘出我们内心所能感受到的这个产品可能发展成的摸样,走在产品的前面。准确的说,就是不应该以一种令人轻信的方式,而应以一种灵敏的方式,激发关于产品利益的信任,并且给予那些制造和销售该产品的人一种关于产品效用的坚定意识。

酝酿大创意——

《蔚蓝诡计》第二章——酝酿大创意,个人觉得本章内容主要围绕创意的一些制约因素,像客户、法规等等来展开的。如何摆脱这些制约因素的束缚成了本章主要阐述的内容。下面针对本章内容做如下总结:

乔治,要小心。路易斯认为,安全的、因循守旧的工作等于是买了张进入被遗忘世界的门票。天才的工作,就其本质而论,从来不是因循守旧的。任何大的广告创意,都是在挣脱了那些所谓安全、因循守旧的传统工作的束缚才得以实现的,反之,你的广告必定将是平庸的。作为广告人应时常这样暗示自己:“某某某,大胆些。”

兜售大创意。一个大的广告创意,只有在你卖掉它,它才是有价值的,如果你卖不掉它,它就是没有用的。关于如何能很好地向广告客户兜售自己的大创意,作者总结了如下三个步骤:

1、告诉客户他们将要看到什么;

2、将准备好的东西给客户看;

3、告诉客户他们所看到的是什么。说服不情愿的客户。对于一些顽固的客户,应该有足够的耐心说服他去接受你的创意。当一个广告创意是解决客户问题的答案是,你就是拯救客户的“医生”,一定不要放弃直到你为此拼命。作为一个广告人,你应愿意为了兜售一个伟大的广告做任何事情。

保护你的作品。不要让客户过度涉入你的工作,如果你不能让你的客户跟你保持一个友好的距离,你就应该努力让他成为你的“拍档”,让他累得筋疲力尽。当别人从各个角度偷袭你的时候,必须保护好自己的作品。通常大的创意其结果都是好的,即使被拒绝了,你也应该从中吸取教训。至少,它是值得回忆的一件有趣的故事。

小心司法“猎犬”。大的创意往往会受到一些法律法规的约束,但是一定不要因为这些法律法规而限制了自己伟大的创意。如果你的创意挑战了规则的现状,你可能因此提升并且扩展了规则。寻找合法的方式来超越规则的障碍,将挑战转变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而不是对广告创意自身进行伤筋动骨的改变,这才是创意人的责任。

免费封面全彩广告。一个伟大的广告战役应该瞄准产品和流行文化之间能够引发爆炸性效果的某种联系。这样才能点燃某种身体的力量,使广告进入大众文化的领域。就事实而论,一次伟大的广告战役就是一次伟大的公关活动。你的广告活动应该有潜力延展为每个人会讨论的话题,否则你的广告就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力。

用创意性观点看调查。作者认为,调查研究是广告人的一种基本休养,但是过度地运用广告调查研究会限制灵感。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明智的平衡,只有这样,调查研究这门学问才能加强甚至继发创意的进程,而不是束缚它。广告这门艺术不能在任何科学方法的基础上被预测和加以描述。

处理好自我问题。伟大的创意可以获得声名,但是也可以引来争议。广告中的自我因素是一种不可控制的力量。“自我”是铸造伟大作品的熔炉,但是你不能让它的“蒸汽”烫伤你。作为广告人,应该在工作中合理地把握自我,找准其中的平衡点,更好的处理一些自我问题。

执行大创意——

“我喜欢筋疲力尽的感觉,这种感觉是一种将自己天赋发挥到极限后产生的狂喜。我总是认为,在一天结束的时候,你应该使自己筋疲力尽才叫活得精彩。”很喜欢乔治·路易斯的这段话,生活就该如此。作为一个广告人,就应该抱着这样一种心态投入到自己的工作当中。《蔚蓝诡计》第三章,也就是内容最多的最后一章,就是围绕这句话展开的。下面针对这一章内容做如下总结:

为产品的附加价值做广告。如今产品同质化严重,同类产品充实着整个市场,如何通过广告使一个平凡的品牌可以从它的同类品牌中脱颖而出就需要找到产品的“附加价值”。一个伟大的广告可以成为产品的一种利益,这个利益尅是某个产品看起来比它的同类产品更优秀的“附加价值”。

“看起来令人震惊”的效果。对于一些“低兴趣度”的产品,必须通过震动人们的神经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其实,在广告产生令人目瞪口呆的效果,直到观众意识到你正在展示的东西其实看起来并非如此惊人的过程中,你已经抓住了受众。

让挑刺的客户爱上你。广告是一个非常冒险的行业,它需要一个人能顶住巨大压力。在执行伟大创意广告的过程中,客户往往是自己的最大障碍。赢得真正挑刺客户的尊敬,比其他任何事情都要刺激,它是一项很有挑战性的工作。

名人效应。广告运用名人的方式常常是一种轻视他们和贬低他们的方式,他们常常看起来像是雇佣兵,只是为了金钱而被雇佣。其实,使用名人应该能创造一种令人愉悦的冲击,这种冲击来源于他们看起来似乎与产品没有关系。同时,使用名人也应该能创造一种超出预期的比较,创造某种言之意或暗示,或者促成神话和市场之间的一种联姻,并创造微妙但是深刻的信任。

幽默不是搞笑。在广告里面,幽默是一种赢得人心的自然方式。但是幽默并不是搞笑喧闹,最有效的幽默隐没于吸引你的注意并全副你的力量之下——在你还没有意识到以前,你已经被有趣的想象和语言所诱惑。广告中的幽默如果能温文尔雅而又聪明地表现出来,将会是非常有效的——尤其是你想要打动广告主的时候。

广告中的性。在广告中运用“性”要小心,它所引起的麻烦可能比它的价值要多得多,它包含一种自我一向,很难和一个广告战役相结合。“性”在广告中,只不过碰巧是许多可以加以运用的创意元素之一,创意人应该对所有的选择保持开放的态度。没什么是不可变更的选择,任何选择都可以加以考虑。

宣传的视觉形象。一份杂志的封面好坏,都是一种包装和声明。封面将使你明白杂志内容的精神和精髓,它会直接影响整个杂志的品牌形象和销量。所以杂志应该拥有一个良好的视觉形象,其封面的选择和设计显得至关重要。

政治广告。最好的政治广告就像是最好的产品广告一样,必须具有让人消除敌意的诚实性。有效的政治广告能把候选人的个性特征,或者是他竞争对手的个性特征简洁地介绍个投票人。

兜售社会正义。广告是一种可以带来社会变化的强大武器,当一个巨大错误被忽视时,作为一个广告人,应该自然而然地在正义感的刺激下沸腾起来,利用广告创意的巨大能量去实现一个广告人的社会价值,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与义务。

用小预算做大创意。大创意不一定得花大价钱才能做出来,一张请柬、一个包装设计、一个促销创意、一个销售事件等等,都同样可以拥有巨大的能量。创意一直存在,就在你周围漂浮,你必须学会如何去闻到创意、看到创意、抓住创意。你不是在创造,你其实是在发现。

鲜血、汗水、眼泪还有快乐。广告充满了酸甜苦辣,它是一项创意性的事业,但是要想有创意,生命的活力必须不受阻碍地流动。在每一天结束的时候,你应该感到筋疲力尽,那样才说明你的天赋被发挥到了极限,你应该为此感到狂喜。广告人应该懂得不知疲倦的劳作,同时寻找到生活与工作的伟大乐趣,进入广告的生命。一个广告人的信条。大创意永远是好广告的灵魂。如果你不能用一句话或者三四歌词将你的想法说清楚,那你的想法就不是一个大创意。大创意激发令人难以忘怀的意象,鲜活的人类意象可以抓住人们的目光,穿越人们的思想,温暖人们的新房,并促使人们去行动。

二、个人分析:

本书作者——乔治·路易斯,被大多数人称作“麦迪逊大道上穿着灰西装的疯子”。和害羞胆小的克劳德·霍普金斯相比,他大胆奔放;和循规蹈矩的大卫·奥格威相比,他无视权威。他和奥格威互相看不顺眼,在奥格威以及大多广告界的人看来他就是一个疯子,没有什么真正的东西,就凭一个大胆。但是我非常欣赏和佩服他的谋略与才能,他也许有时缺乏理性,但是有几个好广告是循规蹈矩能创作出来的呢?乔治·路易斯是个勤奋的天才,我非常同意。

在这本书中,乔治·路易斯用自己几十年的传奇职业生涯作为证据,说明了什么是真正的大创意。他结合大量鲜活的创意故事,阐发了广告的精髓,揭示了广告的本质。许多广告创意故事读起来饶有趣味,且给人以深刻的启迪。乔治·路易斯的广告生涯,紧紧与美国20世纪后半叶几十年的社会生活、大众文化结合在一起。他的广告作品、设计作品几乎是美国的社会生活和大众文化的浓缩记录。他从一个广告人视角记述了许多美国政客、大企业家和广告人的奇闻逸事,讲述了美国社会中许多重大的社会事件。

霍普金斯的《科学的广告》,前不久刚看完,还有在此书中,作者也提到的,奥格威创造了经典广告布局,在他们看来,广告可以被称作一门科学。它可以被研究,可以被破解,可以被掌握。然而处处与权威作对的乔治·路易斯却说“如果广告是一门科学,我就是个女人”,宣告了广告与科学的对立。他用毕加索的一句话——“艺术是说出真理的谎言”,说明自己的观点:广告不是科学,而是艺术。作为一个广告人,自由自在,不被束缚的同时,还应当坚持原则无所畏惧。看完此书后,什么才是big idea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此书中的广告,对我来说不一定都是那么有big idea的广告,但从消费者的反应来看,则都是反响强烈的出色广告。乔治·路易斯认为,一个广告如果你不能看到它,或者是你看到它了但是却记不住它,或者它根本无法令你折服,那么,它必定是一个糟糕的广告。

什么样的广告才能算得上是一个大创意?什么样的创意才是真正有效的创意?我敢说每个人在阅读完此书后,都会有这么一个疑问。通过此书的阅读,我个人觉得如何寻找到一个big idea,应该做到一下几点:

1、打破传统规则和趋势的束缚;

2、大胆些,大创意需要一点点疯狂;

3、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在相同中找不同;

4、多站在消费者角度思考问题,而不是你的客户;

5、大创意应该能简单用一句话或者三四个词进行说明;

6、勤奋与坚持,大创意需要你全身心的投入,包括你的生命。

催眠读后感600字 篇3

催眠读后感1

作为北京国际电影节闭幕影片的《催眠大师》,由80后极客陈正道导演、徐峥监制并携手莫文蔚主演。影片借助催眠这一心理疗法,讲述了徐铮饰演的徐瑞宁医治莫文蔚饰演的任小妍过程中发生的一场催眠与反催眠的故事。影片融合了融惊悚、悬疑、心理、情感元素,是一个全新类型化电影的尝试与探索。

《催眠大师》以催眠为话题,虽说开创了国产电影的先河,但这类型并不是首创。比如 瑞典 莱 塞·霍尔斯道 姆 执导的《催眠师》,日本 落合正幸导演的《催眠》,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盗梦空间》。《催眠大师》中的催眠更似《盗梦空间》的梦,而催眠与反催眠则是一个个“梦”被重构与解构之后的斗争。融入了情感戏份的《催眠大师》,早已不是借催眠而催眠,表现其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惊悚与悬念,以此来为这一新“概念”造势,而是透过催眠之术,展现人物的内心真实情感。

《催眠大师》》以缜密的逻辑设计和新颖的催眠题材,让人感受到一次医学生的催眠疗法,也让人尽情感受一次情感的直面“袭击”。影片中的纯手工搭建的布景,没有了科技渲染出来的虚假,仿若被导演魔术化一般,真实自然。而场景与场景的衔接,在镜头与剪辑的完美配合下,可谓天衣无缝。导演细节化的处理,明显符合了心理学上催眠治疗。房中一张桌子,一块布,有纹理的地板,挂在墙上的油画,以及房中下雨等等设置,已然经过了精心的配置,这样的心理治疗空间,不仅给人真实之感,也让人感到了一丝丝的“恐怖”,抑或说悬疑。《催眠大师》似乎借鉴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和机能主义心理学家先驱詹姆斯的“意识流”,以意识来虚幻一个个空间,又以空间来治疗病人,这样与现实“二元对立”的虚拟空间,其实就是一次“潜意识”的活动与精神分析。病人莫文蔚在徐铮催眠之下,来推动她某些信息、情感、欲望以连续运动的方式进、出意识,以此来得到心灵的救赎。影片中,徐铮对莫文蔚的一句话,可谓点中她的内心最深的情感。“就算你真的能看到鬼,也不能让你的`未婚夫活过来,死了就是死了”,这样的劝告,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将情感深藏在心底深处的痴情女子形象。

催眠读后感2

白茉莉是英国哈德威孤儿院的一个孤儿。过着贫寒凄凉的生活。她唯一的好朋友罗基是一个脾气温柔的小男孩。一天,白茉莉和罗基争吵后,她得到了一本超凡的催眠书。凭着自己的天赋,白茉莉学会了催眠,在同学面前博得了面子,并在小镇的才艺大赛上夺得了桂冠。可命运总是一波三折,在关键时刻,好友罗基被领养,不知所踪。白茉莉带着小狗佩图拉到纽约寻找罗基。

在百老汇,白茉莉凭着催眠一夜走红。殊不知,大坏蛋“教授”正注视着她。在小狗被绑架的伤心之余,白茉莉竟和罗基相遇。发现他也会催眠术!在几个星期里,白茉莉经历了一切的奇幻,在她开始向往以前自由的生活,回到孤儿院时,在夜晚,发现自己原来并不是偶然得到催眠书的。而正是露茜·洛根给她的`这个开启一切的钥匙。

故事紧凑,充满了快节奏的情节发展。超越了我们平常生活,使故事富有趣味,生动。给人一个完整干净,如同水晶般的灵魂。文章语气生动。在每一篇的内容中,总能给人意想不到的惊喜。仿佛在看这本书时,所有人都会返璞归真。这本书引人入胜,讲述了一个非比寻常的故事。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一种清新愉悦的快感。在充满睿智的语言中,我体会到了作者那种迫切要和人们说的想法——金钱名利,不过是过眼云烟。这位作者很聪明。并没有像那些繁缛文理一样,过于坦白的教人做什么。而是在文中主人公在反省自己的时候,加入了自己的想法,将语言变为学识,将一部小说,变为了一个长长的寓言故事,却依然受人热切,喜爱。

催眠读后感3

一晃一个月的时间就这样噌的一下过去了,这一个月的时间,貌似积累的东西太少了,甚至都差点把这个习惯都忘记了。当然,这个月的收获就是自我修行方面,对于自身缺点的认知更清醒了很多。这也不得不说是得益于朋友的大胆直言不讳,有这样的朋友,内心确实很感激。《催眠大师》是徐铮和莫文蔚担纲,陈正道导演的片子。对于这个片子,查了导演的资料不得不说,这是一部80后台湾导演的炉火纯青的作品。拍摄MV众多的陈导,已经相当娴熟的跟多位重量级演员合作。不得不赞叹,导演的团队的人脉及资源

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心理医生在自身遭受巨大创伤之后,如何救人与自救。激励事件是徐铮扮演的心理医生收到一个难以搞定的病人。进展纠葛是莫文蔚扮演的病人果然难以搞定,危机是,看似正常的心理医生被“病人”反催眠。高潮是徐铮的病情得以逐步展现,结局是,徐铮的.病得以被治疗,两人终回归有了正常人的心态。

故事的主场景在一个老房子里,不断闪回抑或切别的场景。一开场的风格颇有些诡异惊悚。一开始的看似正序,为后面的反转做好了层层铺垫。其实核心也还是两个人面对同一件事情的反映和观点,一个感性自责到极致,一个感性中不失理性两位演员也都是实力派,加上故事的铺垫,和最终的反转,完整性饱满,使得这个片子的成片效果还是相当不错的。如果说缺点,这个片子其实故事本身还是比较适合中小成本投资的,但是因为有大牌明星的加入,使得影片成本大幅涨水,当然这也是票房的保证手段。所以,这个片子还是有些可以借鉴之处的。

催眠读后感4

我阅读这本书的时间跨度太大了,从一个夏天无法入睡的夜晚开始,一直到秋风扫落叶的一个中午,以至于我一边看也在一边忘记,本来也是零零碎碎到现在所剩无几了。王小波真不愧是李银河说的最有趣的一本书,“幸运的是我选了小波这本书来读”。人生呀就是一本书一本自己作自己读自己收获与失去的大书,我们从书写的过程中一点点懂得什么该珍重,什么该放手,领悟人生参透人生同时也生活在这痛苦的人世。

不止王小波的语言,包括他的思维都是天马行空无拘无束的,我看到了他荡漾的内心。诙谐有趣的叙述,让我那个无法入睡的夜晚竟嗤嗤的笑起来。这部作品让人对革命时代有了更具象的了解,人性受到前所未有的压抑,关于爱关于性,但小波的文字仍然是活泼的,那个放荡不羁爱自由的王二真是个有趣的灵魂,他心里有一匹自由的马在奔驰,看不见悲戚看不见落寞,总是那么生机勃勃。而那些爱过王二睡过王二的女孩子们也是各有各的风姿,但他们有一点是一样都与众不同独领风骚,性格与行为在那个年代应该都算得上怪诞了吧,但是在我看来这些女孩子真实的可爱

催眠读后感5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书名叫《纯纯的守护神》,书的作者是邓茵秀姐姐,邓茵秀是马来西亚人,她写了好多书让大家很羡慕她。你猜猜这本书是哪来的,哈哈这本书是上次学校办活动时买的,第一眼看到这本书就被封面所吸引了。

这本书的封面上画了个小女孩,小女孩有着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小小的鼻子和嘴巴。脖子上戴着一条星星项链,说到星星项链这本书还和星星项链有关呢。星星项链是主人公纯纯的爸爸留下的遗物。

这本书主要讲了:每当纯纯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总会听到一个神秘的声音,那声音好像一位看不见的守护神,鼓励她,安慰她,告诉她该怎么办。为了得到爸爸带星星项链,纯纯开始了一周的游泳魔鬼训练。第一天不会游泳的纯纯感到害怕,她想:教练,朋友都在身边,还有爸爸守护着我,我不能害怕要勇敢一点。第二天,纯纯泄气了:“我真的累极了!每天的时间都排得满满的,辛辛苦苦的训练也不知道为了什么。我这样训练真的有用吗?我能夺得星星项链吗?我真的没有把握。”在朋友的鼓励和“死对头”的讽刺打击下经过一周的苦练,纯纯从一窍不通,渐渐学会吸气呼气,用双脚打水和双臂划水。而今,她已经能在水里游来游去了。纯纯终于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回爸爸的星星项链了。

通过纯纯的故事告诉我了遇到困难要勇于面对,冷静思考。在前进的道路中我们也许会遇到挫折,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有朋友也会有敌人,但只要坚定自己的信念勇敢向前走就能获得更多的快乐,知识,经验。

催眠秀 观后感 篇4

——鲁豫有约之催眠秀在看完这个视频后,其实最深和最大的感觉就是好困,而且在看的时候一直都在打哈欠。我对催眠最初的了解是来自于电影和电视剧,我所认为的最普遍的催眠方法就是一个像是医生的人拿着有长链挂着的怀表不停地按规律在眼前晃来晃去,然后意识越来越弱,最后就像睡着了似的。

其实在看完这一视频之后,我还是有点不相信,因为毕竟这是一个节目,是一场秀;不过在视频中所呈现的催眠确实令人感到惊奇,一群人在舞台上熟睡的情景的确挺震撼的。所以我就去查询了有关催眠的资料,发现催眠其实跟我们在影视作品和平常的认识是很不一样的。资料上说,催眠在狭义上是对人或动物刺激视觉,听觉或触觉来引起半睡眠状态,对人还可以用言语的暗示引起;在广义上是对特殊的刺激产生的心理状态的改变;这种睡眠状态跟普通睡眠不同。催眠还有两种基本形态,那就是母式催眠与父式催眠。所谓母式催眠就是用温情去突破受术者的心理防线,也就是一种柔性攻势;父式催眠就是以命令式的口吻发布指示,让你感到不可抗拒,而不得不臣服。在催眠过程中,常常根据不同的对象,或同一对象在不同的时间、地点、条件下选择使用不同的催眠方式。可是老实说这些都太专业了,在我自己的理解中,催眠就是通过某些方法让人的注意力转移和集中到某一个点上,然后人就会陷入一种意识里。

这样看来,我认为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催眠。例如,当你乘坐火车,特别是长途火车时,一路上你都会听到哐咣、哐咣的声音,还会感觉到车轮的转动,一圈接着一圈,不一会你就会感到昏昏欲睡;还有,晚上睡不着时,你就会设想自己身处另一个舒适安全的环境中,想像自己在经历着某些事,不一会就会睡着。我认为其实这些也是催眠。在催眠师格兰和大明进行催眠时可以看出催眠是要分步骤进行的。首先,询问解疑,让观众了解催眠和催眠师,对催眠师有所信任;同时可以使观众少些误解。然后,进行诱导,催眠师运用语言引导等方法,让观众进入催眠状态,让观众逐渐放松或用眼睛相互凝视并发出指令。接下来,让观众进入深度催眠,再进行相关的治疗。当然,最后要解除催眠。

从这个视频来看,只要好好地适度地利用,催眠还是有所好处的;就如视频中提到的戒烟和失眠,还有可以减轻身体上的痛苦。在有了对催眠的进一步了解后,我觉得催眠作为一种治疗方法是非常有用的,特别是在缓解压力这方面。当今因压力大而产生的问题层出不穷,通过催眠可以减轻人们心里的紧张和压力,减少精神崩溃、自杀等事件;或许达不到这种效果,但最起码可以使人们心情舒适,让人的心理朝健康的方向发展。

外国语言文化学院

12级英师六班

20120201150

催眠大师观后感六年级 篇5

《催眠大师》中,徐峥、莫文蔚分别饰演医生患者徐瑞宁、任小妍。徐瑞宁乃国内知名心理理疗师,其最擅长的莫过于催眠疗法。正值中年的人生金色年华,成功催眠治疗一波又一波病患,事业顺风顺水的他自信满满,傲娇自大甚至有些膨胀得容不下他人的半点挑战。因此,面对学生提问、质疑,他几乎不屑一顾地予以还击,蔑视眼神中似乎传递着这样的信息——这也叫问题?任小妍是一名特殊病人,她的特殊性不仅体现在其怪异、奇葩甚至有些可怖的经历中,更展示于她喜欢挑战权威(徐瑞宁),坚持自有观点的执着上。当这样的任小妍遭遇不可一世、不容挑战的徐瑞宁时,火星撞地球般的火花自然会飞溅而起。

徐瑞宁是徐峥比较擅长出演的角色,无论是《泰囧》中的徐朗,还是《无人区》里的潘肖,自信、自大、自满从未消失过,而且,和前两个角色一样,瑞宁也为自己的傲娇自负付出了惨痛代价。不过,相比徐朗、潘肖,瑞宁的膨胀尤为兴盛,这也加剧了他与任小妍龙凤斗的精彩程度。在拿捏、揣度徐瑞宁这个角色时,徐峥一如既往的搞笑幽默,却又不时闪透着文艺、鬼魅气息,表演风格与影片调性有机呼应,相得益彰,让人大呼过瘾。

相比之下,性格、行为古怪的任小妍更招人魂魄。从剧情上讲,任小妍与徐瑞宁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龙凤斗戏,精彩纷呈、惊心动魄得几乎要令人摒住呼吸;从角色设计上讲,任小妍的凄惨悲楚童年,以及坎坷情感经历也更易收获同情;面对这么一个抢戏抓戏的重要角色,莫文蔚尽显演技,一颦一笑、一举一动、一哀一乐、一悲一喜都让人忘记了她的标志性大长腿,而深深沉浸在任小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反转天能中。

《催眠大师》这样的烧脑影片不仅对观众智商提出了考验,对演员演技也是一种挑战。故事发生在天津的一所老式洋房中,一个封闭的房间,一间气氛诡谲的卫生间,一面缀满可怖气息的镜子,一个不大的沙发,一张摆满各种杂物的书桌,一颗来回闪现滚动的弹珠,一个诺大的挂钟…然后是衣着造型都未曾改变的徐瑞宁、任小妍。徐峥、莫文蔚你来我往的龙凤斗既发生在两人的有声语言、肢体语言、表情语言的交锋与破绽中,更融合在徐瑞宁、任小妍对若干细节、道具的掌控中。思沉、静默、假装被催眠、刚柔相济的反转,徐瑞宁、任小妍角色间的寸尺相煎,徐峥、莫文蔚演技上的无形胜有形,都让这场催眠鏖战上演得心惊肉跳。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 篇6

心理学与生活

心理学,一个既熟悉又感到陌生的词。

“生活中的心理学” 经典的心理学实验,让你知道心理学的一些结论是如何得出的,而这些结论通常加深了我们对人性的理解。如果有机会的话我想多点了解一些关于心理学的专业知识,深入学习现代心理学,了解心理学的发展史,学习一些团体活动的知识,通过在参加活动课的过程中体会人生的知识。我想掌握更多的心理学方法,认识自己和他人,提高自己和帮助他人的能力。希望老师能在心理学与生活的课程中多讲一些关于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知识。当今社会,在物质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如何让自己浮躁的心态,归于平静,如何放松自己,寻找心理的健康与和谐,已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新课题。

焦老师上课的时候有问到,你觉得给你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哪一本书,大概是这么问的,不能是教科书,不能是小说。我第一本想到的是佛洛依德的《梦的解析》,那时候看这本书差点没看疯掉。不能否认佛洛依德果真是一个天才,他大胆的想象与逻辑推断让我对心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梦的解析》对于我这个非心理学专业,又刚开始接触心理学的人来说是很难懂的,几乎是一本天书,但是我还是坚持读了下来。还记得那时候整整一个月的时间我都用《梦的解析》中写的方法为自己解梦,还拉这周围的同学为他们解梦,呵呵,很疯狂。这是一本非常有趣的书,最近打算重读等重读完再介绍吧。或许有同学也在看这本书我们可以互相研究一下,因为我当时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宿舍的人都被我研究怕了。记得当时每天早上,我第一句问他们的话就是“你们昨晚做了什么梦?” 而这次介绍的让我印象很深刻的书,是《心理学与生活》这本书。这本书是一本国外的译本,是国外心理学的入门教程,写得非常通俗易懂,书中用很多心理学在生活中运用的例子来解释心理学的原理,看过这本书的人对心理学都有大概的了解,而且会对心理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心理学与生活》让我印象最深刻有几大点:首先,就如我介绍中提到的,它运用了很多心理学在生活中运用的例子来让初学者更加容易的理解心理学的一些原理,并且大大提升了对学习心理学的兴趣;其次,这本书的作者并不会简单的罗列一些概念和方法,作者始终是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法对你进行启发,或者用提问的方法,或者举例,或者运用一些图案,他能充分的从初学者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一个心理学专家的角度出发去编排这本书,这点让我很敬佩;还有,这本书每章后都有一个总结性的句子,把提到的重点转载自百分网http://,请保留此标记列出来,在这点上,我国出的很多教材也有类似的做法,但是更多都是出一些习题在后面,并没有做一些总结性的归纳。

我曾经向很多同学和朋友推荐过这本书,我认为,如果是心理学的初学者,就一定要看这本书,而如果是一个已经对心理学很有研究的人我也觉得这本书同样很值得去看。我自己也已经读过几遍,有时候闲下来的时候,也会偶尔翻开某些章节看看,里面写得很多东西都很有意思,对生活似乎很有启发的样子,让你不由的从心理学的视角去观察和理解这个世界,这个社会、周围的人和事。

有时候,我在想,我们介绍教育技术学基础的书也完全可以仿照这本书的写法。国内的学科基础的教材,总是很喜欢介绍很多学科的概念性的东西,介绍很多有关学科历史的东西,介绍很多晦涩难懂的理论与方法,让刚刚学习这个学科的人望而生畏,甚至产生厌倦。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固然很重要,但是我觉得应该运用循序渐进的方法,更多的是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运用一些实际运用的例子,来让初学者对这个学科产生浓厚兴趣的同时,又能让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 篇7

MMPI用于临床诊断并治疗,MMPI的编制采用了实证途径,不同于当时占主导地位的直觉和理论途径。每个项目都已经证实了存在不同组之间的区分效度和同组间的同质效度。MMPI-2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变化,进行了言语和内容的更新,根据新的数据制定了常模,同时,为了实际应用,MMPI-2还增加了15个内容量表。它的好处在于施测经济和轻松、可用于心理病理诊断。

对研究者来说,MMPI的诱人之处在于这么多年施测MMPI收集到的数据,因为所有这些数据都是在一种标准化的程序下测量同样项目来获得的,从而可以进行各种量表的比较。

不同的评估工具为我们理解个体的人格提供了不同的视角,临床工作者在进行人格评估时,更多地是结合使用不同测验。在一些情形下,使用客观测验,甚至是计算机分析的结果,可以对特定结果作精确的预测;而在另外一些情形下,临床专家和经验的直觉补充了客观常模。

研究者发展了一个容易理解的系统来对罗夏墨迹测验的反应计分。主题统觉测验为成就需要的测量提供了有效工具。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 篇8

爱,是世界上最完美的事物,它从我们出生就紧密相随直到我们逝世。亲人的疼爱,友人的友爱,情人的相爱都是人一生中不可或缺的完美感情。而对于感情,每个人都有自我的看法和体会。不管正确或科学与否,这都是个人的感受和追求的方式。

感情的成分有三种:活力、亲密和承诺。事实证明,活力会随着时间流逝而慢慢减少,而亲密和承诺却恰好相反,它们随时间的增加而越来越高。但在学生时期的学校恋情,我觉得会存在以下一些误区。一、把友情误认为感情。有些同学不能真正区分感情和与异性之间友情两种不一样性质的情感,然后会相互揣度彼此的心思,平白增加彼此的烦恼。二、把感情置于最高地位。有些同学完全沉溺于恋爱的甜蜜,时刻都想和对方在一齐,甚至点点滴滴都为对方着想导致忽略了学习,这是不可取的。因为在大学时期,学生还是得以学习为主。如果彼此能在这个关键时期努力奋斗,那么毕业后走到一齐的机率就会更大,未来也会更有保障。三、跟风式的恋爱。有些同学看到周围的人都恋爱了,然后认为自我也不能落后,所以就随便找个人满足自我寂寞的心理,同时也维护了自我的面子。但这种恋情不会长久,因为没有投入自我真正的情感。四、片面化的恋情。有些人会因为对方出色的外貌或者优越的家庭条件而产生恋情。这种恋情也会很短暂,因为他们看到更好的人后移情别恋的可能性极大。相比较之下,我认为学校恋情都比较单纯,期望每个人都能好好珍惜。

两个陌生人为什么会相爱在心理学上把相爱的原因分为三种:有条件的爱、无条件的爱和有原因的爱。在我看来,无条件的爱才是最高境界。众所周知,建筑界才子梁思成和才女林徽因之间的感情一向被传为佳话,让我印象深刻。梁思成以往问过林徽因:“有一句话,我只问一次,以后不会再问,为什么是我”林徽因淡淡回答:“这个答案很长,我需要用一生去回答你。”这简短的对话却感人至深,让人感受到彼此的深情和长情。而民国第一才女林徽因身边一向不乏追求者,和英年早逝的诗人徐志摩为她写诗对她炽热的爱相比,我更欣赏哲学家金岳霖对她默默温存一生的爱。他在林徽因的追悼会上写了一副挽联:“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表达了林徽因在他心中无可代替的地位,最终金岳霖先生也终身未娶。他自始至终都以最高的理智驾驭自我的感情,显出一种超脱凡俗的襟怀与品格。这使我想起了柏拉图的那句话:“理性是灵魂中最高贵的因素。”正因为金岳霖先生对林徽因这份一生无条件的爱让膝下无子无女的他在晚年得到了林徽因子女周全的照顾。

感情除了年少时的活力、爱慕和沟通之外,最重要的是要经得起平淡的流年。著名女作家三毛以往说过:“感情如果不落实到穿衣、吃饭、数钱、睡觉这些实实在在的生活里去,是不容易天长地久的。”三毛和荷西的感情也让人唏嘘不已。虽然婚后他们在撒哈拉沙漠只生活了六年因为荷西出海捕鱼不幸逝世,但这六年却是三毛生命中最充实最幸福的时光。因为他们彼此珍爱着对方,也喜欢在沙漠那样朴素简陋但却温馨完美的生活,恰如他们的感情——虽然短暂坎坷却足以刻骨铭心一生。

每个人都有爱人和被爱的权利。有人说:“白头偕老这件事其实和感情无关,只可是是忍耐……但忍耐却是一种爱。所以,真正爱你的人,其实就是愿意一向忍耐你的人。”我同意这个说法,其实在很多事情中爱和包容是关键。这道理很多人都懂,但在关键时刻却很少能做到。因为很多人都会说“我的忍耐也是有限的”,所以从古至今这句“执子之手与子携老”才显得如此弥足珍贵。生活中如果每个人都能多懂点心理学,可能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冲突,让相处变得更简单。

★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

★ 心理学读后感

★ 《心理学与生活》读书笔记个人领悟

★ 作文:心理学读后感

★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700字

心理学与你的生活读后感 篇9

《心理学与你的生活》读后感

二十九中学 于勇

感动,从J607《心理学与你的生活》漂到我手中的那一刻开始。因为感动,幸福如水,漫过心田,伴随着捧读这本书的每一刻。

毫不夸张地说,《心理学与你的生活》这本书是一本通俗易懂的心理百科全书。它从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 身体健康、饮食、美容、爱情、婚姻、家庭、学习、人际交往、压力、性、梦境、性别、性格、情绪、记忆、思维、管理等多个角度介绍了心理学知识。指出常见的生活困惑并提供心理方面的防治建议。然后总结性的阐述了现代人的常见不良心理,心理障碍及其防治策略。最后还介绍了心理咨询的基本知识。所以,它更像一本贴心的心理指南。

对这本书,感触颇多,不一一赘述。现将体会最深的几点与大家分享。

一、爱你所选择的两个人在监狱的铁窗往外看,一个看到的是地上的泥土,另一个看到的却是天上的星星。

—— 林肯

积极的心态、积极的选择对每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因为任何事情都有两面------积极的和消极的。每个人也都有优点和缺点,这也是两面。既然有两面,就需要我们去选择。我们从早到晚也都是在做着选择的事情,比如出门看见邻居,是微笑招呼还是形同陌路?清晨

是立刻起床还是睡懒觉?无数人成功的事例告诉我们,积极的选择可以帮助人树立自信,克服自卑,还可以帮助人克服忧虑和烦恼、调整心态。

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人格对人格的教育。很难想像一个不快乐的教师能教出快乐的学生。可能相当一部分教师从事这一职业并非自己所愿,但既然改变不了现实,为什么不改变一下心态,既然不能选择自己所爱的,为什么不爱自己所选择的呢?把学生看成是魔鬼,那就意味着自己生活在地狱里。所以选择把学生看成是天使吧,那么你就生活在天堂里了。

二、了解学生的心

有一把坚实的大锁挂在铁门上,一根铁杆飞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无法将它撬开。钥匙来了,它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只轻轻一转,那大锁就“啪”地一声打开了。铁杆奇怪的问:“为什么我费了那么大的力气也打不开,而你却轻而易举的就把它打开了呢?”钥匙说:“因为我了解他的心。”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每天所面对的是形形色色的孩子。与其整天喊叫现在的孩子难教,不如静下心来思考一下学生们小小的心。他们到底想的是什么呢?他们最最需要的又是什么呢?社会不断的进步,学生会越来越聪明。我们如何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最大限度得乐学呢?还有,教师是否蹲下身子,了解一下孩子们的世界,了解他们的所忧、所喜,然后有的放矢的帮助他们呢?

三、期待是一种力量

看到皮革马力翁效应后,我想起了自己以前看到的九头牛的故事。

在很久以前的一个部落,有一个传统:那里的青年人想结婚,先要学会捕捉牛的技术。捉了足够的牛,作为聘礼,送给女家,才可以成家立室。最少的聘礼是一头牛,最高是九头牛。这个部落酋长有两个女儿。有一天,一个青年走到酋长的面前,说爱上他的大女儿,愿意以九头牛作为聘礼迎娶她。酋长听了之后,大吃一惊,忙说:“九头牛的价值太高了,大女儿不值,不如改娶小女儿吧,小女儿值九头牛。”可是这位青年坚持要娶酋长的大女儿,酋长终于答应了他,这件事轰动了整个部落。

一年后的一天,酋长经过这位青年的家,看见他家正举行晚会,一大群人围成圆圈,正欣赏一位美丽的女郎载歌载舞。酋长十分奇怪,去问那位青年这个女郎是什么人?怎么酋长会不认识呢?年青人回答:“她就是酋长您的大女儿啊!”

年青人以“九头牛”的价值对待他迎娶回来的妻子,同时酋长的大女儿也确信自己的价值是最高的“九头牛”的时候,她便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这其实也是罗森塔尔效应。因此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对学生投入感情和期望,进行特别的引导。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样才能最大化的提高学生的自身价值。

生活中的建筑心理学 2 篇10

姓名 张思宇 学号2012301270038 摘要:主要是笔者从自己的生活之中,看到了一些建筑的与心理学的联系,引发了一些自己的思考,本文从建筑的结构、建筑的材料、建筑内部空间设计、建筑外部空间设计方面谈了谈自己的想法和体会。

关键词:生活 建筑结构 建筑材料 建筑内部空间设计 建筑外部空间设计 建筑心理学

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的栖息地由房屋演变成了建筑,由原材料直接来自大自然,比如干草、泥土或是树干,演变成了钢筋混泥土的结构,由简单的木结构或砌体结构建筑发展到今天的框架结构、钢材框架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框筒结构、筒中筒结构、钢网架以及悬索结构的种种现代的建筑结构,满足了我们的对于房屋布局的种种以前看似不切实际不符合受力结构的想法。现代建筑结构消除了我们的对房屋承重的担忧,我们对于建筑的布局变得更加讲究,更加注重人文的关怀。除了房屋是否结实(这一点现代人已经较少关心了),现代人更加关心房屋是否舒适。因此,建筑设计中的心理学因素正在快速地走上前台, 在工程设计领域里渗透心理学知识,构成了建筑心理学在建筑中的实践。事实上,建筑心理学的应用之广泛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这里,笔者想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建筑心理学认识。

1结构

1.1建筑结构发展的现状

正如在绪论中所说的,现代建筑的结构千奇百怪,各种结构新奇闻所未闻而且承重力极其出色的建筑层出不穷。房子有能力越来越高了,似乎真的可以像通天宝塔一样与天比高。就我见过的新奇结构而言,台北101大楼是一朵奇葩。由于台湾位于地震带上,在台北盆地的范围内,又有三条小断层,为了兴建台北101,这个建筑在台北平原的位置的设计必定要能防止强震的破坏。且台湾每年夏天都会受到太平洋上形成的台风影响,防震和防风是台北101两大建筑所需克服的问题。鉴于此,整个建筑结构的理念就是“不倒翁”的原理。在台北101大楼的88至92楼挂置一个重达660公吨的巨大钢球,即“调谐质块阻尼器”(tuned mass damper,又称“调质阻尼器”)应高空强风及台风吹拂造成的摇晃,利用摆动来减缓建筑物的晃动幅度。

1.2建筑心理学的结构作用

建筑结构的现状都是后话,建筑结构在建筑心理学的作用,笔者认为最重要的不是结构的新意,而是这种结构是否能带给居住者安全感。

同样是台北101大楼,虽然知道它所采用的是十分先进可靠的结构,但是台北101大楼的高度和地震多发台风频频的地段绝对不能给人安全感(至少不会给我安全感)。处于条件与时间的限制原因,本文事先无法就结构进行调查,但是推己及人,我不妨大胆推测一下,尽管大多数人可能会被新奇建筑结构所吸引,但是绝大多数人会认为最传统最常见的建筑结构是最为结实坚固的,最能够给人安全感。而且,楼层数与安全感可能一定程度上成负相关关系。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平房给人的安全感往往是最高的,因为你永远也不会担心房子坍塌对人身安全造成危害(尽管这种安全感与建筑的结构关系不大)。

2材料

建筑材料对于人的心理的影响,其中的利害关系可能并不明显。其实,只要分清楚建筑的用途功能,我们又会自然而然的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了。

2.1建筑材料的分类

建筑材料可分成结构材料、装饰材料和某些专用材料。结构材料包括木材、竹材、石材、水泥、混泥土、金属、砖瓦、陶瓷、玻璃、工程塑料、复合材料等;装饰材料包括涂料、油漆、镀层、贴面、瓷砖等;专用材料是指用于防水、防潮、防腐、防火、阻燃、隔音、隔热、保温、密封等的材料。

2.2建筑心理学中的材料作用

笔者认为,关于建筑材料带给人的心理影响最为浅显的一点莫过于建筑材料的质量所带来的心理暗示了。试想你走进一间金碧辉煌的房子,你认为自己走进了一个豪华场所,但是仔细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大理石的桌板只是人造的复合材料桌板,木地板只是一层贴纸,墙面漆散发着浓浓的化学制剂的令人不快的气味。那么,再辉煌的装饰也只无法让你相信这是什么高档场所。通过建筑材料的质量水平可以很容易判断一个建筑的档次。

另外,某些特殊用途的建筑会采用特定的材料。比如,修筑寺庙的材料往往是石材,原因我想可能是石材的厚重感给人一种庄重的心理感受,类似的,人民大会堂与法院等较严肃的地方也多采用石材做石柱;再比如,蛋糕房等地方会采用玻璃做墙,目的是给消费者传达一个“我们的食品是很卫生的”心理暗示。

3建筑内部布局 3.1建筑内部布局定义

我自己最感兴趣的就是有关建筑内部布局对人的心理的影响。因为中国自古就有房屋内部布局的讲究林林总总,如果不讲究,就会犯了“风水”。但是“风水”的概念又比较广泛,而且多涉及建筑的选址与家具的摆设,所以“风水”与建筑内部布局的关系不大。

3.2建筑内部布局心理的生活应用

但是,受某些中国建筑内部空间布局的讲究所启发,我对这个问题有一两点自己的看法。首先,中国人是不喜欢一开门就能一眼望穿自己家的,这种讲究表现在古代园林当中就是进门有屏风隔断,我分析其用心理学来解释无非是对自我隐私的一种保护,这一点在现代建筑中的表现就是居住房的大门的位置绝对不会正对卧室,而且卧室往往是离大门最远的一处,这是对居住者隐私的保护,也是一种安全感的构筑。

其次,我有一个很让人感兴趣的发现:我家原来住的房子,厨房和厕所是紧挨在一起的。搬了家之后,厨房和厕所的距离就远了。后来偶然一次听我爸爸说,原先的房子之所以要厨房厕所相连,原因是水管接入房子后,厨房和水管可以共用一个水管,节约了工程造价。的确如此,但是新近造的房子为什么不这样节约造价,而要分开引两条水管入一户的厨房厕所呢?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稍稍看看原先房子的内部布局就不难发现,厕所和厨房的边上就是饭厅,厕所是正对着饭厅的。换言之,厕所厨房相连的确节约了造价,但是这也就决定了与厨房密不可分的饭厅离厕所的距离很短。那么,宁愿牺牲造价,也要分开厨房和厕所也就是分开厕所和饭厅的心理不用我做过多的心理学解释了吧。

4建筑的外部空间设计与心理学 4.1建筑的外部空间设计心理感受举例

这个问题可以举一个对比很鲜明的例子来说明: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尖塔高耸、尖形拱门、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在设计中利用尖肋拱顶、飞扶壁、修长的束柱,营造出轻盈修长的飞天感。新的框架结构以增加支撑顶部的力量,使整个建筑以直升线条、雄伟的外观和教堂内空阔空间,常结合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使教堂内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哥特式建筑的整体风格为高耸削瘦,以的建筑技艺表现了神秘、哀婉、崇高的强烈情感,哥特式建筑外部空间给人的心理感觉是阴沉的等级森严的;与哥特式建筑相反的巴洛克建筑是17到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给人的心理感觉是柔和的人文关怀的。

4.2生活中的举例

从哥特式建筑和巴洛克式建筑的比较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建筑的外部空间设计的风格对人们的心理的影响。高耸的建筑,给人一种宽敞的开阔的畅快的感觉。比如说我们学校的第四教学楼,建筑内部十分高,而且很巧妙地利用了外高内低的地势,使它在外表看起来很不起眼很寒酸很娇小,但是走进去又别有一番洞天,在里面上课就很舒适很惬意手脚都能放得开。

5结语

现在的心理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发展得十分迅猛,心理学的普遍原理与各个具体学科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话,就可以摩擦出我们想象不到的美妙的火花,诞生出一门新的学科,还可能会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效果。

建筑心理学就是这样应运而生的,利用心理学原理在建筑学领域的应用,我们完全可以把建筑营造的更加舒适完美,让建筑不再只是冷冰冰的建筑材料的堆砌,而是更多一些人文的关怀。

我对建筑心理学并不十分了解,只是对建筑有兴趣,就在平时的生活中找了一点建筑与心理的摩擦,希望以后能有机会深入了解这个方向的问题。

文献综述

【《催眠术:生活中的心理诡计》读后感】推荐阅读:

催眠培训gai05-16

《催眠大师》之我看07-01

马修史维催眠式销售07-17

当思想都被催眠散文07-02

上一篇:梅香的散文下一篇:成安县中小学迎检档案建设要求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