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四杰

2024-05-28

初唐四杰(精选6篇)

初唐四杰 篇1

“初唐四杰”一改“上官体”的应承奉和, 反对上官体的矫揉造作、绮错婉媚, 成为初唐诗歌的一股新生力量。他们的诗歌创作使诗歌题材大为拓展, 从宫廷移到市井, 从台阁走向江山和塞漠, 转向了对大自然江河大漠的描绘, 对市井百姓的关注, 对个人真实情感的抒发, 其诗歌的表现深度和感情也很接近人民的真实生活, 闪耀着现实主义的光辉, 这在齐梁以来靡丽诗风风靡之际, 更显示了一种健康向上的情势。

“初唐四杰”的诗歌分怀友赠别诗、边塞诗、山水景物诗、闺怨诗等等, 几乎涵盖了生活的各方面。丰富的题材为更加真实全面的展现社会, 展现自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里, 笔者重点谈谈“四杰”的边塞诗。

初唐诗坛, 文人多为应承之作, 描绘花鸟虫鱼, 亭台楼榭, 歌颂统治者的辉煌建筑, 抒发缠绵悱恻之情, 他们的笔仅仅触及停留在宫廷, 使得他们的诗歌题材狭隘, 思想内容境界不高。但是“初唐四杰”则把笔端从台阁伸向了边塞, 伸向了从军的军旅生活。正如闻一多先生在《唐诗杂说·四杰》中说的那样, 他们的诗歌“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到了江山与塞漠, 才有低徊与怅惘, 严肃与激昂。”四杰借边塞诗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这在其诗歌中有明显的显露。他们的边塞诗基本上涉及了边塞题材的几个方面, 并且大部分诗歌中以激越高昂的调子, 热烈地讴歌了奔赴沙场, 精忠报国的豪情远志。据初步统计, 王勃现存诗九十四首, 边塞题材的占五十首;杨炯现存诗三十三首, 边塞题材占七首;卢照邻现存诗九十四首, 边塞题材的占十五首;骆宾王现存诗一百三十一首, 边塞题材占十七首。不难看出, 边塞诗在杨、卢、骆的诗歌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其诗歌的思想和艺术成就也是相当可观的。

杨炯、卢照邻虽然都没有亲临边塞战场的经历, 但是他们以乐府旧题写想象中的战场, 并且从他们的边塞诗歌中可以看到涉及了边塞题材的各个方面, 有写立功报国的志向, 有写奔赴战场抵御敌人的征战, 有写战士的思乡之情, 也有写到思妇闺怨的。但是在他们的边塞诗歌中看不到对战争的哀叹, 而是洋溢着一种誓死报国, 勇往直前的英雄气度, 为边塞诗奠定了高昂的基调。

《从军行》《战城南》就是乐府古题, 但到了杨炯、卢照邻手里, 没有那种常规的对战场的厌恶之情, 而是赞美歌颂保卫边塞的征战, 洋溢着一般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 显示了当时人们高昂激越的精神状态。杨炯“宁为百夫长, 胜作一书生”的心声, 写出了唐朝广大中下层知识分子向往驰骋沙场、立志报国的共同心愿。

“四杰”中对边塞生活感触最深的当属骆宾王, 骆宾王曾几度从军, 随薛仁贵的大军到过西域, 又奉檄姚州, 后来北上幽燕, 他把边塞军旅生活的切身的体验和感受, 表现为诗中那种渴望风云变幻、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他曾在咸亨元年出狱后写下《咏怀古意上裴侍郎》诗“一得视边塞, 万里何苦辛”, 流露出为国杀敌报国的豪情。在《从军行》中他又写道:“平生一顾重, 意气溢三军;不求生入塞, 唯当死报君。”写得荡气回肠, 令人精神振奋。

“四杰”边塞诗的另一个突出的内容, 是描写征夫思妇的两地相思。这是一种古老的题材, 在这一题材上, 王勃的为数不多的边塞诗写的尤为突出。如他的《秋夜长》《采莲曲》最具代表性。特别是《采莲曲》, 这首思妇思念征夫之作, 描写了江南妇女的采莲生活, 她们牵花折藕, 触景生情, 倍加思念征夫。休息时在岸上碰面、也相互打听远在边关的丈夫的消息。思妇的情怀及其心理活动在劳动生活的场景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惟妙惟肖。“共问寒江千里外, 征客关山路几重”这两句还说明因为征战而造成夫妻别离的不止一家一户, 而是有许许多多家庭。在这首诗中, 诗人突破了妇女身居闺院的局限, 将劳动与对丈夫的思念紧密结合, 笔触细腻, 写出了当时社会夫妻离别的问题, 这在唐诗中也是一个崭新的开拓, 但是整首诗歌的调子是开朗的, 不是愁苦的悲哀。

“四杰”的边塞诗冲破宫廷诗歌狭小牢笼, 写边苦辛的塞征战、险阻的道路、立功的壮志, 开拓了诗歌的题材;他们追求抒情的强烈, 追求气势力量的壮大。这正说明了“四杰”边塞诗所反映出来的生活视野逐渐开阔了, 基调也转向了昂扬壮大。

时代决定了“初唐四杰”的文风与内容, 在边境狼烟还不能完全熄灭的情况下, 对于边塞地区的描写少不了刀光剑影、狼烟焦土, 他们也在边塞诗中表达了对于杀死胡虏建立功勋的渴望。这些都有别于后来中唐时期的边塞诗, 也为后来中唐边塞诗的繁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虽然他们的诗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不够广深, 还没有把那个时代人民的生活刻画出来, 也比不上盛唐和中唐的某些优秀诗人, 但是他们却代表了众多文人志士的社会生活, 表现了文人志士的自我真实形象和想法。他们的诗歌, 是唐代诗坛的第一个高峰, 预示着诗歌繁荣时期的到来。

参考文献

[1]马庆洲, 李飞跃.初唐四杰[M].北京:中华书局, 2010.

“初唐四杰”之首——王勃 篇2

王勃(约650~676年),字子安,唐代诗人,古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学世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

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堪称一时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 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大意】

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风烟滚滚,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像在一起。

请别在分手的岐路上,伤心地痛哭;像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赏析】

此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起句对仗严整,三、四句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尾联点出“送”的主题。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王勃是不是初唐四杰 篇3

咸亨三年(672年)王勃返回长安,裴行俭、李敬玄同典选事,闻王勃文名,又数次召用,但王勃耻以文才受召,作文述志,结果触怒了裴行俭,被斥为“才名有之,爵禄盖寡”。第二年,王勃听友人陆季友说虢州多药草,他很想去,便设法做了虢州参军。这是王勃第二次走上仕途。但谁能想到,等待他的却是第二次沉重的打击。王勃恃才傲物,在虢州参军任上与同僚的关系搞得很僵。当时有官奴曹达犯了死罪,王勃不知为什么却把他藏到自己府内。后来他又害怕此事泄露出去,就私下把曹达杀了。

事情很快被发现,王勃被判死刑而入狱。后又巧遇大赦,免除了死刑。但王勃的父亲却因此事而从雍州司户参军的位置上被贬为交趾令。至于王勃擅杀官奴的具体情况,史无详载,是非莫辨。不过,王勃没有象第一次废官后那样寄情于山川烟霞,而是更珍惜这劫后余生。“富贵比于浮云,光阴逾于尺璧。着撰之志,自此居多。……在乎辞翰,倍所用心。”第二年朝廷虽恢复王勃原职,但他决计弃官为民而不就任。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王勃完成了祖父王通《续书》所阙十六篇的补阙,刊成二十五卷。撰写了《周易发挥》五卷、《唐家千岁历》、《合论》十篇、《百里昌言》十八篇等,同时还创作了大量诗文作品。这是王勃一生中创作最宏富的时期。

上元二年(675年)或三年(676年)春天,王勃从龙门老家南下,前往交趾看望父亲。一路经洛阳、扬州、江宁,九月初到了洪州。在这里王勃留下了《滕王阁序》这一传世名篇。滕王阁大宴后,王勃继续南下,于十一月初七到达岭南都督府所在地南海,第二年秋由广州渡海赴交趾,不幸溺水而卒,年仅二十七岁。

文学成就

王勃虽然只活了27个春秋,但著述仍很多,曾撰《汉书指瑕》十卷,《周易发挥》五卷,《次论语》十卷,《舟中纂序》五卷,《千岁历》若干卷,可惜皆佚失。今所传者,明崇祯中张燮搜辑汇编的《王子安集》16卷,也非全本。清同治甲戌蒋清翊著《王子安集笺注》,分为20卷。此外,杨守敬《日本访书志》著录卷子本古钞《王子安文》1卷,并抄录其中逸文13篇(实为12篇,其中6篇残缺)。罗振玉《永丰乡人杂著续编》又辑有《王子安集佚文》 1册,共24篇,即增杨氏所无者12篇,且补足杨氏所录 6篇残缺之文。罗氏序文中还提及日本京都“富冈君(谦藏)别藏《王子安集》卷廿九及卷三十”,按日本京都帝国大学部影印唐钞本第 1集有《王勃集残》2卷,注云“存第二十九至三十”,当即富冈所藏本。清宣统三年(19)刊姚大荣《惜道味斋集》有《王子安年谱》何林天教授点校整理的《重订新校王子安集》,收录了辑自日本的`一些佚文,已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五四杰出青年汇报材料专题 篇4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下午好!

首先非常感谢领导对我工作的肯定,给我这个机会,代表“五四”杰出青年在这里发言!

大家都知道,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源泉,民主与科学是五四精神的核心,而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解放思想、实行变革是民主与科学提出和实现的途径。对于房建人而言,敬岗乐业、尽职尽责、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就是我们的一种义务、一种意识、一种责任,体现着我们青年人的精、气、神。振兴房建,需要的也正是这种精神。下面就谈谈自己是怎样利用这种精、气、神,搞好工作的。

一、责任明晰、格尽职守、敢于负责、忠于企业

去年出台的《机关各岗位职责》就是我做事的准则,就是我操作的标准,就是我执行的要求,也是我肩负的责任。对待工作我不满足于出满勤、干满点,也不擅离职守,不消极怠工,而是勇于开拓进取,不断总结,推陈出新。

对于自己的岗位职责,我敢于履行,认真做好分内事,尽心尽力大胆工作,大胆负责,勇于承担工作中的失误和过错,并认真分析研究事情的原委,直接面对问题,迅速解决。之后,在成绩和失误面前,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勇往直前。

同时牢固树立忠于企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企业事就是我的事,企业事就是我的一份责任,企业事我主动去操心,并做好每件事,尽

力做到无可挑剔。

二、意识明晰、思路清晰、方法得当、措施到位

付总讲过:人要有饱满的精神状态,战胜困难的力量;要有高昂的斗志和蓬勃的气势,工作中能展现自己的魄力、能力和霸气;要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工作中能体现自己的个性,尽职尽责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换句话说,就是在工作中要体现自己的“精、气、神”。

对待自己的岗位,要意识到什么是自己的分内事,秉承一种负责、敬业的精神。做事就要先做好自己的事,踏踏实实干好自己的分内事,遇到问题不只为自己开脱辩解,凡是多检讨自己,努力肩负起自己的责任,这就是我的工作意识,就是我的执行力。

对待工作,我超前策划、超前安排、超前防范。工程部的事情杂而乱,没有清晰的头脑,根本无法开展工作。“心到、想到、眼到、手到”是我工作的方法,“急事急办、快事快办、特事特办”就是我的工作思路。真正做到今日事今日毕,所有事认真办。

三、端正态度,虚心求学、刻苦钻研、精益求精

伴随着工作经历的不断增多,遇到问题也不断增多,越来越感觉到自己知识的匮乏,也越来越发现值得自己骄傲的资本越来越少。我只能端正态度,戒骄戒躁,虚心求学。向同行学、向书本学、不懂就问,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认真面对错误和过失,认真总结,举一反三,真正将问题搞懂、搞通、搞精,同样的错误坚决不允许再犯。

窦铁成在日记中这样写过:“岗位就是责任,工作就是奉献。”房建分公司的振兴与发展,要靠我们青年人不断的去探索,去创新,摆

在我们面前的困难还很多,但是我有责任,也有信心,与青年兄弟姐妹,与房建员工一起,将房建分公司建设成为具有房建特色的一流企业!

王绩,初唐“独树一帜”的诗人 篇5

摘要:王绩,初唐时期“独树一帜”的诗人。在隋末唐初的**社会中,三仕三隐,最终绝意仕途,皈依自然,走上归隐道路。这样的生活经历对他的思想状态及文学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王绩是唐代山水田园诗的先驱人物,其诗歌对唐代五律的形成有一定的贡献。他诗歌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具有“平淡”之美,自拔于但是绮靡的诗风,融情于景,物我交融,给人以清新自然的感觉。

关键词:王绩;诗歌创作;艺术风格及成就

王绩(585—644),字无功(“无功”①是他挂冠归田后,按照“有道于己,无功于时”的老庄哲理给自己起的表字),自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稷山县)人,郡望太原祁县(今山西太原)。他是唐初重要作家之一。

王绩出身贵族世家。他天资聪慧,少年时即能赋诗作文。十五岁,他便开始了干谒活动,奔走于权势显赫的杨素之门,受到名流薛道衡的嘉许。王绩渴望建功立业,期待得到权贵的赏识,从而干一番事业。隋炀帝大业年间,登孝悌廉洁科,担任秘书省正字,步入仕途。在这期间积极用世是他的主导思想。但同时他也亲眼目睹了最高统治者的专横残暴、荒淫奢侈以及上层官僚之间野蛮的明争暗斗。面对昏暗**的时局,他清楚地认识到建功立业希望的破灭,于是以酒纵情,终日喝得酩酊大醉,不理政事,屡遭弹劾。在这种情况下,他决定辞官归里。在家乡绛州龙门县过了一段悠闲自在的隐居躬耕生活,云游四海,跋山涉水。此时隋王朝已处在风雨飘摇之际,奄奄一息,行将就木,为了躲避战祸,他一直隐居山林。但他并没有完全遗忘世事,只要政治清明他还是会重返朝阁。很快唐王朝统治了中原大地,高祖武德初,他弃隐入仕,以前官待诏门下省。唐太宗贞观初,由于兄长王凝得罪朝廷重臣,招致报复,王绩受到株连,七、八年的待诏希望再次破灭,于是他借口身染疾病退隐归田。此时的王绩表面看似悠闲旷达,但实际上内心郁郁不平,因此只好以谈论玄虚、饮酒服药、纵意琴酒的方式委婉地发泄自己的愤懑。到了贞观中,他第三次出仕,担任太乐丞,终不得重用,此外善酿酒的太乐府史焦革夫妇相继去世,因此借口“天乃不令吾饱美酒”②,遂挂冠归田。一生三仕三隐,皆沉沦下僚,壮志未酬,最终一蹶不振,栖息山野,甘于寂寞。贞观十八年,忧愤而卒。临终自剋死日,遗命薄葬,兼预自为墓志。他的《自撰墓志铭》真实地回顾了自己坎坷的一生:“历数职而进一阶,才高位下,免责而已。才子不知,公卿不识,四十、五十而无闻焉。于时退归,以酒德游于乡里。往往卖卜,时时著书。行若无所之,坐若无所据。乡人来有达其意也。尝耕东皋,世号东皋子。”

王绩的父兄仕隋,由于魏晋以来时局的动荡,王朝更迭,使这个崇尚儒术的家族也沾染了老庄的社会风尚,迷信阴阳历数。他的父亲王隆虽然是儒士,但也用天命之说来附会人事。长兄王度喜仙道,崇尚阴阳之术。三兄王通(即隋末大儒文中子)自命为当世孔子,但也酷爱神仙方术。在这样的环境中耳濡目染,王绩从小就接受了儒、道、阴阳,乃至佛学等思想。他一方面渴望建功立业,有所作为,但另一方面又不守礼法,简放自由,凡事率性而为。伴随着朝野风云变幻,王绩认识到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无情和仕途之路的凶险,因此弃仕归田,走上归隐的道路。他一生坎坷多变的生活经历对他文学创作的思想内容及艺术风格产生重大的影响。

一、王绩诗歌的思想内容

1、对封建统治阶级的强烈批判。由于个人坎坷的人生遭际,王绩同隋唐统治集团有一定的矛盾。这类作品有很强的政治意义,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专横残暴、荒淫奢侈以及上层官僚之间互相倾轧、明争暗斗。例如《过汉故城》,这是一首五言长诗,由四十八句组成。诗歌

以汉长安城的兴衰为题材,通过对其由兴到衰场景的描述,诗人深刻地批判君主王室骄奢淫逸、专横残暴的生活,谴责了那些企图窃夺王权的“豺虎”们卑鄙可耻的行径,同时也指出封建君主的昏庸无能。正是这些众多的原因才导致“何其赫隆盛,自谓保灵长”的汉王朝的倾覆。我们联系诗人生活的时代可知这首诗歌是他吊古伤今之作,对隋王朝的飘摇不定、动荡不安发出内心深切感慨。此外,还有诗歌《赠梁公》,该诗以历史上位高禄重而遭到帝王的猜忌,最终招致杀身之祸的悲惨教训来劝告梁公房玄龄要功成身退。诗中运用了范蠡、疏广二人的事例来增强说服力。这首诗不仅表现出王权统治者的昏庸无能,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告诉我们最高统治阶级内部的明争暗斗,以及爵禄富贵的幻灭无常。这种抨击时世的作品在唐初极为罕见,我们应该给予王绩肯定的评价。

2、山水田园诗。王绩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隐逸生活中度过的。诗歌表现出诗人对农村悠闲自得、惬意舒适的生活状态的向往。但在这类诗歌中,也时时透露出对现实的不满以及自己内心的孤独无依、寂寞苦闷。例如,王绩广为传诵的诗作《野望》: 东皋薄暮望,徒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从表面看,诗歌描绘归隐后农村的山野秋色,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但细细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第二句诗人就以自问的方式写出自己彷徨无依的感受。颔联诗人带着这种心情远望连山秋色,用视觉的冲击把萧瑟的秋意渲染得更加浓烈,给读者更多想象的空间。接着诗人把镜头拉近写动态的近景,在萧索的秋色下,斜阳渐没,牧人驱犊而返,猎马带禽而归,闲适的感受让人陶醉其中。人们都有所事事,生活充实,这无疑更加触发诗人内心无所依靠的感受。“相顾无相识”,只好独立苍茫,唱出怀念采薇者的诗句。字里行间可以透露出诗人对闲适隐逸生活的向往企慕以及内心孤苦无依的感慨,间接地表达了其对封建政治的愤懑和反抗精神。诗人的隐逸生活并不像陶潜那样可以做到完全得超然洒脱,而是依旧忧国忧民,心有所忧。

当然,王绩也有一些单纯反映清新自然田园生活的诗歌。例如,《秋夜喜遇王处士》: 北场芸藿罢,东皋刈黍归。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这是一首描写田园生活情趣的小诗。在质朴平淡中蕴含着丰富隽永的诗情,颇具朴素自然之气。前两句写农事活动归来。“东皋”点明诗人归隐躬耕的身份。这两句平平叙述,没有任何刻画渲染,平淡到几乎不见有诗。但正是在这种随意平淡的语调和舒缓从容的节奏中,才把诗人对悠闲自如的田园生活的喜爱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也就构成了下两句描绘“秋夜喜遇”的背景。后两句写诗人带着日间田野劳动后的轻微疲乏,怀着对隐逸生活的欣然自得与老朋友在美好的秋夜不期而遇。整个田野笼罩在一片月满之夜的明辉中,显得格外静谧和谐,空中到处又穿梭着星星点点的秋萤,组成一幅变幻不定的图案。夜萤的出现给安适的山村夜景增添了流动的意致和欣然的生机,同时局部的流动也反过来衬托出了整个秋夜山村的宁静。整首诗中没有对“喜”做任何直接描写,但通过溶溶月光、点点流萤所构成的山村秋夜图,再借助“相逢”“更值”这些感情色彩浓郁的词语的点染,诗人那种沉醉于眼前美好景色的快意,那种与环境相契合的安适心境,以及共对良夜幽静的故友得意忘言的情景,都跃然纸上,极富感染力。

此类诗歌还有《夜还东溪》:

石苔应可见,丛枝幸易攀。清溪归路直,乘月夜歌还。

这首小诗清新淡雅,诗人把主观感受赋予山水自然以新奇的活力,情景交融,自然生动,颇具田园气息。

3、饮酒诗。王绩一生放诞饮酒,嗜酒如命,一辈子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他的传世诗作中,留下了大量与酒有关的诗。酒不仅代表着一种生活习惯,而且象征着诗人复杂的心境。王绩晚年耽于饮酒,以酒纵情,与众同醉。正如唐代吕才《东皋子集·序》中所说:“或乘

车驾驴,出入郊郭,止宿酒店,动经岁月,往往题咏作诗。”王绩这种率性而为、狂放轰饮的行为透露出逃避世事的消极思想,表现出诗人深居山中寂寞孤苦的心境,但同时他的放荡不羁又是对礼教束缚的反抗,对黑暗混乱政局的强烈批判。例如: 眼看人尽醉,何忍独为醒。(《过酒家五首》其二)不如高枕枕,时取醉消愁。(《赠程处士》)不如多酿酒,时向竹林倾。(《独酌》)

王绩极为效法两晋时期阮籍、嵇康、刘伶、陶潜等人不重名利、蔑视礼教、躬耕自取、放诞纵酒,亦诗亦酒的人生姿态。这些信息我们在王绩的诗歌中也不难发现,例如: 阮籍生涯懒,嵇康意气疏。相逢一醉饱,独坐数行书。(《田家三首》其一)王绩追求阮籍的“懒”,嵇康的“疏”,相逢时的杯中真,独处写作的怡然自得。阮籍醒时少,陶潜醉日多。百年何足度,乘兴且长歌。(《醉后》)

在诗中王绩以阮籍、陶潜自许,决意应像他们那样随兴而饮,表明已一种人生短暂、以酒作乐的放达的生活态度。

王绩诗歌的成就可以说得益于他一生对酒的沉湎,酒给了他太多的诗意,他将诗、酒、人生紧密地糅合起来,酒中有景,酒中有情,美轮美奂,这不禁会想起他的一些酒香四溢的诗句: 风鸣静夜琴,月造芳春酒。(《山中叙志》)竹叶连糟翠,葡萄带曲红。(《过酒家五首》其三)稍觉池亭好,便宜酒翁香。(《初春》)

4、游仙诗。中国古代文人大多既爱老庄,又信神仙,王绩也不例外。无论是在隋末的乱世还是在唐初的有为之时,王绩的性格与当时的社会都格格不入,终究还是辞官归田。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一心向道。他轻视名利,不守礼法,读道书,采药服食,甚至企慕修道成仙。例如《游仙四首》无一不透露出诗人对道教编造的三门八洞、金精石髓、仙姑真经、羽化成仙的企慕。在诗歌中他对自己跋山涉水,潜心访仙的过程进行细致描写,从而表现出他对仙道的痴迷狂热程度,同时也抒写出自己消极避世之念,以及内心苦闷之情。再如,诗歌《采药》也充分体现了王绩注重学习道教养生方术。全诗详细介绍了诗人采药的全过程及其道经的情况,显示了他熟悉道教养生方术及对道教的痴迷程度。

5、表现其他内容的抒情写志诗篇。这些诗歌有的托物言志,有的怀旧述志,在充斥着“应制”、“奉和”的应酬诗的初唐诗坛上也是难能可贵的。在《古意六首》其二中,诗歌描述了宝龟处身不慎,因此落入罗网,惨遭杀身之祸的场景,诗人运用比兴手法,以宝龟自喻,通过宝龟惨遭杀害的事例来表明自己对动荡不安、起伏无常的政治生涯的畏惧,从而透露出其内心壮志难酬的愤懑以及希望隐逸避祸的思想。在《石竹吟》中诗人托物言志,感慨身世,归结到人生应顺从自然,不必以得失萦怀。诗人以石竹“常恐霜露降,不得全其生”的自况发出了“叹息聊自思,此生岂我情”的感伤,揭示执政者不但不重用人才,反而残害人才的恐怖时局。再如,《晚年叙志赠翟处士正师》从中可以了解王绩由积极入世到消极退隐的人生经历,为我们了解封建制度迫使贤才志士弃官归隐的罪恶提供了真实可靠地材料。

二、王绩诗歌的艺术风格及成就

初唐众多的诗人沿袭齐梁余风,倾心绮靡,争作“应制”“奉和”之作,以华丽的词藻表现婉转妩媚的情意,而王绩则古调别弹,独树一帜。无论诗还是文都别具一格,成为洗却官体脂粉气息的第一人,摆脱了轻靡华艳诗风的束缚。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说王绩的作品“气格遒健,皆能涤初唐排偶板滞之习,置之开元、天宝间”③。王绩上承陶渊明,下开盛唐山水田园派,是六朝山水田园诗到唐代山水田园诗之间的过渡诗人,为盛唐田园诗的繁荣开辟了先路。

王绩在艺术上形成了一种平淡疏野的风格,自拔于当时绮靡的诗风。他的诗不事雕琢,不像“宫体”和“上官体”那样铺列锦绣。语言通俗浅淡,情境质朴自然。例如《在京思故园乡

人问》,诗歌中用了一连串问句,在表现手法上颇为别致,语言家常化,明白质朴,通俗浅淡,没有用任何华丽的词藻修饰点缀,给人以优美清新之感。诗人多年在外,通过对孩童子侄、林木花果、茅斋深水等一系列的设问,使其隐藏在内心的思乡之情自然流出,亲切质朴。诗人表达感情、意境平淡自然,既不似狂涛喷涌,也不似深情缠绵,极富有自然气息。具体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

1、王绩在诗歌创作中多用白描手法来写景状物,自然质朴,给人营造出一种清新淡远的意境。如《夜还东溪》,诗文素笔白描,不加点缀,用质朴的字句描绘出夜还东溪的画面,自然生动,极富感染力。

2、王绩诗歌中大多都是情由景生,物我交融,感情自然质朴。如《秋夜喜遇王处士》,就是通过对秋夜各种景色的描写来表现自己内心的喜悦之情,情景交融。

3、诗歌中多处用典,用最精炼的诗词来表达最吩咐的思想感情,使语言表达具体形象,给读者以想象空间。如《野望》中“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诗人就用采薇的典故来昭示归隐的决心。再如诗句“眼看人尽醉,何忍独为醒”就化用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举世皆醉我独醒”的典故来变大自己对封建礼教束缚的强烈反抗及壮志难酬的感慨。但有的作品中用典太多,刻意对语言进行雕饰。

4、在有些诗歌中,王绩受到阮籍《咏怀诗》的影响,用隐晦的比兴手法抒情写志。如他的《古意六首》就是运用比兴手法抒写自己对现实生活的看法和感受。

5、王绩善于写五言诗歌,对唐代五言诗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他的名作《野望》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

6、语言洗净浮华,不事雕琢,通俗浅显,有一种与“宫体诗”“上官体”的绮错婉媚截然不同的朴素美。

参考文献:

1、王绩《自撰墓志铭》

2、唐·吕才《东皋子集·序》

初唐诗人王勃滕王阁序解读与探究 篇6

滕王阁,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西北部沿江路赣江东岸,是中国古代皇家楼阁,古代汉族建筑艺术独特风格和辉煌成就的杰出代表,象征着中国五千年积淀的文化、艺术和传统。

读书,叫孩子们要朗诵,所以我今天特别抽出来《滕王阁序》。因为孙教授喜欢跟我谈文学,他每次来都跟我背诗,他常常吓住我的,他的记忆力好,我老了,记不过他。你看他讲的时候,他每一个字都在我前面背出来,这个很厉害了!他连《孙子兵法》都会背,我《孙子兵法》都上了几十年课,还没有他背得好,这就很抱歉了。

所以现在抽这篇文章出来,告诉大家,读书是个娱乐。这篇是古文四六对句的骈体文,我教你们认识,这样一来,你会读历史。这篇《滕王阁序》,也讲不完的,只讲大概意思吧。我想在座的百分之九十,都知道《滕王阁序》这一篇文章,作者是王勃,唐朝初期的才子。

刚才讲到从南北朝以前到唐朝初期,这三百年的文字都是这样写的,所以,假使要了解国家文化思想的宝库,读不懂这个文字,也就不晓得古代的政治、经济怎么样发展。到了唐朝末期,这种文体废掉了,认为太古老了。所以韩愈出来,“文起八代之衰”,推翻了这种文体。可是韩愈那个时候的白话体,我们现在读起来也是古文。

譬如《红楼梦》、《水浒传》是白话,你看着吧,中国文化这样发展,再过一百年,后代的子孙,《水浒传》《红楼梦》也看不懂了,也要考据,不会读了,因为白话文,十几年二十年一变。

你看这个人(王勃)写这个文章(《滕王阁序》),只有十四岁(一说二十七岁)。你们手中这份材料,每一个典故,每一句话的注解都有,但不完全详细。另外还有把整篇文章翻成白话的,你要是先看白话批注,这篇文章根本不想看,一点意思都没有。可是你直接读古文,就不同了!我们当年是这么背的(南师朗诵):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我们当年读书在书房里背,就这样读的,不是我今天故意给你们读哦,这样读了三遍以后,不看字了,自己就在唱了。要放学的时候,我们同学“南昌故郡,洪都新府……“,这里打一拳,那里打一拳,在笑在调皮。上面老师看见了,我们马上规矩了;看不见,两个又调皮了。都是这样高声朗诵的,这样读了以后,几十年都忘不掉。你看这一篇文章,王勃的知识那么丰富,只要一学中文,地理、经济等一切都懂了。

“南昌”是汉代的名称,江西首府,“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唐朝这个时候改名叫“洪都”。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王勃天文地理都清楚。过去中国读书人一定要认识天文,天上的星星,分成若干个区,南昌属于东方的翼星、轸星这个范围,古代叫天文分野,把一块大地跟天文、天星配起来。“地接衡庐”,南昌这个地方,南面是衡山,北面是庐山,“地接衡庐”,四个字,清清楚楚。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三江”,是荆江(湖北)、淞江(上海)、浙江;当然你也可以说浙江、江苏、江西。“五湖”,太湖、洞庭湖等等,这个资料下面都有批注的。他说,江西南昌在三江上面,像衣服领襟的位置,与五个湖之间都有连带沟通。在这个区域中间,半个中国地理他都知道了。“控蛮荆而引瓯越”,“荆”是湖北,“瓯越,就是浙江温州,包括广东、福建这一带,这些都是文化落后地区。北方人叫我们长江以南,叫“南蛮子”;南方人叫北方人“北侉子”、“北佬”。这篇文章,每个字、每一句都是这样读来的。他先讲地理。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他说南昌的产品,“物华”,有最珍贵的东西;“天宝”是天地之间的宝贝;宝剑的光芒可以冲到那个牛斗二星。这是吹牛了啊。

“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徐孺这个人,字孺子;陈蕃也是个人名。汉代的时候,陈蕃这个人做南昌的太守,就是省长。这个人学问很好,非常傲慢,中国的知识分子他都看不起,所以他不接待客人的,他有个床,吊起来。江西有个才子,是个小孩子,名叫徐儒。这个人一来啊,呵,陈蕃吩咐家里人,把床放下来,专门让他留在那里过夜。所以后来我们有“下榻”这个词。例如说,问今天朱校长住在哪里?在古代写信给人家说,朱校长下榻于上海某某饭店,就是这个“徐孺下陈蕃之榻”来的。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这是形容江西有几个州,一个省都分成几个州。很好的州,就像云雾一样摆起来。“俊采星驰”,就是恭维这个地方,那里的人物,指有学问的`人,了不起的能人太多。

“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台隍”,亭台楼阁城池。他说,我今天到这里看到,这个伟大的城池建筑,“枕夷夏之交”,就靠在中原跟南方的交界地方。然后形容今天聚会,“宾主尽东南之美”,这个马屁拍到家,把每一个客人都恭维了。等于说朱校长今天请客,来的都是高人雅士等等,下面一路讲下去……

那么,这个文章中间,有很多的好句子,刚才我带领大家一下,大概就是这样朗读。你把一篇文章读好了,很多东西会应用到。我们随便讲啊,譬如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是他最有名的句子,这个文学境界最美了。当年“九一八事变”以后,抗战以前,快要跟日本人打仗,我向后方走,但是,首先目标是到南昌,为什么去南昌?就是为了这篇文章,先去看滕王阁。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描写那个风景,这里头还有个故事很妙。

王勃年轻就死了,他的文章还不止这个。因为他的父亲在交趾做官,交趾就是现在的越南,他去看父亲,经过这里,碰到这个宴会。这个家伙肚子饿了,就跑上来吃饭,谁知坐下来,看见大家在这里作文章,他当场就作了这一篇,很得意啊!一餐饭就赚来了。

他离开滕王阁后,继续前行去看父亲,结果渡海时溺水死了。后来有个故事,也是说笑话,因为他年轻就死了,心有不甘,所以死了以后,滕王阁每天晚上闹鬼,就是他。这个鬼出来就念诗、念文章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众笑)。

有个读书人听到王勃还在滕王阁那里闹鬼,他很不高兴,就到滕王阁去,说我今天晚上把他羞了。这个也是年轻人,年轻人都不服气的。果然到了半夜王勃来了,那个灵魂念起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那个人说:“王勃,你变鬼了就去吧,还尽在这里念这个臭文章!”那个鬼就一声不响,等着他往下面讲,结果他不讲了。

于是王勃又来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众笑)。他说,“叫你不要念,你还念个什么!这个文章根本写得不好,你知道吗?多两个字!太肥了!“怎么肥呢?他说,“落霞与孤鹜齐飞,当中这个‘与’字多余的。秋水长天一色,就不必用这个‘共’字了!你这种文章还在这里念!”这人一讲,王勃从此没有声音了,哈哈……(众笑)

但是,我叫大家读这一篇文章的意思,是告诉大家怎么“读”书,当然还有很多有用处的东西。

譬如,我讲一个引用这篇文章句子的故事。推翻清朝以后,民国北洋军阀的时候,我们国共两党北伐,打的什么人?打的是吴佩孚、张作霖、孙传芳,这些北洋的军阀。吴佩孚打败了以后,到了四川,就流落不能回来了。北伐成功后,国x党统一了,吴佩孚很想回天津住,可是不能回来!因为两方面打了一仗,怎么办?不好意思啊!那个时候倒没有斗争得那么厉害,总还给他留一点面子。

当时国民政府有一个行政院长叫谭延闿,湖南人,已经退了。湖南人讲谭家菜,就是他家的菜,做得很好。吴佩孚没有办法,只好写封信给谭延闿,请放他一马,让他回天津。所以后来吴佩孚回到天津住,是这么来的。日本人来的时候,想要吴佩孚出来做汉奸的头子。吴佩孚始终不投降,他说,“你可以枪毙我,但是我决不做汉奸!”真了不起!

这是刚才讲到这个文章的关系,我一下想起来的这个故事。吴佩孚当年回来是靠谭延闿。当时谭延闿看了他的信,就很难过,英雄相惜,就写封信给中央政府,结果就放他回天津了。后来谭延闿死了,吴佩孚要写副挽联给他,这一下吴佩孚自己写了,他自己学问也很好。他的秘书长一看这副挽联,说:“好是好,不大好。他说不要把这个事实讲得太清楚了,那会难过。”吴佩孚问:“那怎么写?”这个秘书长就写了一副挽联:

蜀道崎岖 巫峡啼猿两行泪

关山难越 衡阳归雁一封书

四川是蜀,“蜀道崎岖”,一语双关,吴佩孚感慨万千;“巫峡啼猿两行泪”,表示我流落在四川,不能回天津了,这是上联。下联引用王勃的《滕王阁序》的一句话,“关山难越”,自己通关通不过,地方上政府不放他走;“衡阳归雁一封书”因为谭延闿是湖南人,吴佩孚靠他一封信,才能放回来。

《滕王阁序》是中国文学化的古诗文,我本来想把这一篇文章给大家讲完,把每一个典故、每一个有用处的地方,给大家说一下,现在时间来不及,只好简简单单的这样了事。希望大家回去,照这样朗诵、背一下,最好是叫孩子们背、朗诵,不要给他们解释,当歌来唱,你们试试看。

如果孩子们背来,七八岁,十岁以前能会背,最好是五六岁能背,包你这个孩子到八九十岁也有用处。以前读英文外文也靠背,也靠念诵的。现在我们读书,譬如我看到大家规定的功课,要读几百本书,那不是读书,是看书。而且一边看一边想,哦哟,这个地方大概这个老师会出题目,我要多记一下(众笑),如此而已,考试完了就丢开了。

【初唐四杰】推荐阅读:

上一篇:赴延安银川考察统筹城乡和新农村建设情况报告下一篇: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向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