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向

2024-05-28

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向(通用8篇)

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向 篇1

1 物业管理专业(方向)的兴起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大量国家投资和私人投资(包括海外投资)不再像以前一样受到约束,可以根据市场状况自主进行选择投资机会,停滞了几十年的基本设施建设重新进入到大规模建设时期,因此需要大量的工程管理人才,在此背景之下很多高等学校都开始设置建筑工程管理或者类似专业。

同时,为适应我国蓬勃发展的房地产业,国内高等学校开始设置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

另外,与此同一时间设立的专业还有建筑经济、投资经济管理、投资造价管理、项目管理、国际工程管理等。

,教育部在其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将前文所提到的专业和其他一些类似专业进行了整合,产生了如今的工程管理专业,隶属于一级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之下。

工程管理专业下设置的方向比较多见的有以下几个:项目管理、造价管理、房地产经营管理、国际工程管理、物业管理等,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曾经推荐的方向也是这几个。

①根据调查,在工程管理专业的几个方向当中,项目管理、造价管理是高校选择最多的两个方向。

同时由于房地产开发行业的迅速发展,在一些财经类专业相对较强的高校中开始逐渐设立“房地产经营管理”方向。

②虽然物业管理也是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推荐的内容之一,但是物业管理的出现因为缺少有效的指导使得方向设置较为纷繁复杂,有的在土木专业下延伸,有的在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下拓展,有的在工程管理学科下挂靠,有的归入工商管理类专业中发展。

③由此可见虽然物业管理逐渐为各高校和公众所熟知,但是作为一门学科而言它的学科属性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从开始,教育部将“物业管理”专业作为目录外专业(编号为110212S)设置在工商管理类之下,开始在全国11所院校进行试点。

但是这一工作并没有能够解决“物业管理”学科属性的问题,因为物业管理涉及到工程、设备、管理、法律、经济等许多方面的问题,将其放在工商管理类中显然有失公允。

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二稿)》对物业管理专业的设置又有了两方面的变化:第一,物业管理(110804)不再作为目录外专业存在;第二,物业管理不再设置在工商管理类之下,而是在管理学这一学科门类中又单独设立了“服务业管理类”,物业管理作为一个专业设置在“服务业管理类”下。

但是同样,物业管理学科属性的问题并没有解决。

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向 篇2

1 我国物流工程专业培养现状

我国自2002年开始开设物流工程专业,由于各院校开设的物流工程专业大多是从传统的交通运输、机械、信息工程等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因此大部分院校专业定位以机电、运输和规划为基础,部分学校以系统仿真和信息技术为特色。

2 物流工程专业培养方向的制定和分析

陕西科技大学从2002年招收物流工程方向的本科生,我们基于“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是真正意义上的物流工程的观点,在总结国内外物流工程业界和学术界的最新成果,结合我校的学科特色的基础上,制定我校物流工程专业未来的培养方向为:

2.1 物流设施规划与设计

因为物流工程主要是对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实施与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研究。设施设计是工程的灵魂,规划设计是物流系统优劣的先决条件。

(1)物流节点的规划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物流系统规划;物流中心建设项目的评价体系;物流项目的运作与管理模式等。

(2)企业物流系统设计与分析。将企业物流与生产管理进行有机的结合。

2.2 物流装备技术设计与应用

物流工程的实施过程就是完成系统的软硬件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等过程,因此对物流系统硬件设备的设计、管理和应用对于物流系统的顺利实施和维护具有重要意义。

(1)现代仓储系统的设计和分析。大型的配送中心一般是高度自动化的物流设施,需要物流工程人员进行分析和设计,以及运行过程中的维护和管理;所以物流工程专业需要学习现代仓储系统的设计、控制系统、设备设计与分析计算等知识。

(2)制造业现代物流设施设备系统设计和分析。制造业中现代物流系统的基本构成包括现代物流设备和现代物流信息系统。例如:工位器具、输送设备、无人搬运车、分拣机和分拣系统等都是物流系统中的重要设备。

2.3 物流信息技术及集成

从根本上讲,现代制造企业的物流建设是信息系统的建设。物流系统的信息化、自动化和集成化是提高我国物流业发展水平的核心内容。

(1)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的研究

信息技术为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提供了众多可供选择的工具。面对日益更新的技术手段,企业如何利用这些技术来提高工作效率,成为越来越受关注的问题。

(2)物流信息系统的集成

现代物流信息系统包括基于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在内的计算机系统,并与企业信息系统集成。物流信息系统的集成化表现在以下两个主要方面:一是物流信息系统与企业信息系统集成;二是物流自动化系统与信息系统的高度集成,共同构筑现代物流系统。

3 培养方案的实施

以上培养方向的实现,必须在课程体系的制定、实践环节的培养、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等多方面采取措施。尤其是课程体系的制定是其中的重要环节。

为此我们围绕以上培养方向,按照课程群的思路制定物流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如下:(1)机械装备类课程群: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基础、机械控制工程、物流装备技术等。(2)信息类课程群:计算机原理与接口、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物流信息技术等。(3)规划类课程群:物流配送中心设计、系统仿真、运输规划与配送、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等。(4)物流管理类课程群:供应链管理、仓储与库存管理、物流成本管理、国际物流学等。

该课程体系的制定兼顾了物流设施设备、信息、规划和管理等物流的核心内容,并且充分体现了物流工程专业的工程背景和工程应用前景。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物流工程本科专业的培养现状,结合现代物流发展动向和我校实际,提出了以物流设施规划、物流装备技术和物流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物流工程本科专业的培养方向,以及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相应的课程设置。

关键词:物流工程,培养方向,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张明会,唐四元.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物流与采购研究,2007(11):123-124.

[2]鞠颂东.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两种设计方法[J].中国物流与采购网,2006(5):8-23.

[3]刘联辉.应用型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5(1):78-80.

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向 篇3

【关键词】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培养方案 课程体系 教学理念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立项研究课题重点课题“建设美丽中国背景下的高校林科类专业课程体系重构研究”(课题编号为2013JSJG039);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林业院校在建设美丽中国中的特殊使命与途径研究”(课题编号为B-b/2013/01/013)。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1-0236-02

我国能源消费过度依赖于煤炭资源,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的过度使用带来了细颗粒污染物的大量排放。2014年,我国华北、华中、华东等地区多次出现雾霾天气,PM2.5平均浓度多次超过300微克/立方米以上(75为空气质量良)。京津冀地区的雾霾天气尤其突出,出现多次“严重”级别的空气污染。相对于煤炭、石油等常规能源,以环保和可再生为特质的新能源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科学、合理的利用好现有能源、加快发展各种新能源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国策。

为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2010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明确将新能源作为优先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同年,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申报和审批的通知》,要求有关高校积极申报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人才需求相关的新专业,从而满足国家对该领域教学、科研、应用、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需求。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自2011年在我国部分高校开始设置并招生后,每年都有高校获批开办该专业。目前,开设以太阳能方向、风能方向为主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高校较多,已有部分文献报道了这方面的探索[1-3],而以生物质能方向为重点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的人才培养探索还较少。本文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并结合南京林业大学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的建设情况,对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生物质能方向)的培养模式进行探索研究。

1.我国生物质能利用现状

近年来,核能、太阳能和风能已经有了很好的发展,生物质能也引起了社会各方的极大关注。我国生物质资源极为丰富,农作物秸秆资源每年约7亿吨,其中林业三剩物1.2亿吨。生物质包括各种秸秆、果壳及林业三剩物等,具有来源广、数量多、可再生及环境友好等优点,是一种十分宝贵的可持续获得的绿色资源。据国家能源局2012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有约4.6亿吨标准煤的生物质资源可作为能源利用。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明确指出,在农业领域,优先发展“农林生物质的综合利用”和“环保型肥料”,重点研究开发:高效、低成本、大规模农林生物质的转化关键技术,生物质能和化工产品等生产关键技术,以及环保型肥料、控释肥料与相关设备。因此,培育并加快生物质产业的发展,对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实现低碳经济、提高生物质利用价值均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也是落实上述文件的具体举措。

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生物质开发利用。2006年1月我国正式实施了《可再生能源法》,确立了一系列可再生能源利用的制度和措施。此后,200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农业部、中国科学院等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规划,大力推进生物质能发展。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生物质能利用在“十一五”时期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到2010年底,生物质能年利用量合计约2400万吨标准煤,其中农林生物质发电190万千瓦,燃料乙醇180万吨,生物柴油50万吨,沼气130亿立方米,成型燃料300万吨。

“十二五”以来,我国继续大力支持生物质能科技创新。2012年科技部出台了《生物质能源科技发展“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部署了先进生物液体燃料的制备和新型气化发电技术等重点任务,并提出了多渠道投融资机制。同年,国家能源局发布了《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预计到2015年底,我国将形成较为完整的生物质能产业体系;生物质能年利用量将超过5000万吨标准煤。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我国新能源产业迅速发展,然而推动新能源行业前进的人才供给却显得捉襟见肘。高素质专业人才和核心技术的缺失,已严重阻碍了我国当前新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对于快速发展的新能源产业而言,技术人才的供应同样面临严重不足。因此,亟待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以满足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新能源教学科研、技术开发、工程应用、经营管理等方面人才的迫切需求。

2.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建设

2.1 明确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课程设置和教学实践的基础、依据。本专业在国内甚在世界上都是非常新的专业。因此,找准本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和确立该专业人才培养的长远目标尤为重要。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面向新能源产业,培养掌握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能够在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工程技术人才和专门人才。本专业生物质能方向的基本要求是,本专业学生应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人文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获得本专业领域的基本技能和工程实践训练,具有太阳能、沼气能、风能利用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开发能力,具有进行生物质热化学利用、生物化学利用的制图、设计、测试、计算分析、试验研究以及管理的基本能力,具有节能减排和环保肥料的设计和试验能力;了解新能源尤其是生物质能的科学前沿、发展状况与趋势,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较高的外语水平。

2.2 注重“厚基础、宽平台、交叉学科”的教学理念

重视本科生专业基础知识的教学,本专业开设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程序设计(C语言)、大学物理、基础化学、工程力学、工程图学、机械设计基础、电工及电子技术等课程,培养大学生系统地掌握与本专业紧密相关的数学、物理、化学和机械方面的知识。其次,根据新能源专业的特点,在强调工程热力学、传热传质学的同时,开设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导论、新能源材料基础与应用、风能与风力发电原理、太阳能利用技术等新能源课程,使本科生接受并掌握新能源的概念、原理和应用,确保学生具备新能源领域相关的扎实的基础理论。再次,通过专业基础选修课如计算方法、概率统计、仪器分析、化工原理、植物资源化学、热工测量与过程控制技术、节能原理与技术、科研方法与科技写作等课程,让本科生根据自身基础知识水平,合理选择专业选修课,进一步强化在制图、设计、测试、计算分析、试验研究、写作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2.3 建立生物质能为主的新能源课程体系

充分发挥本校学科优势和特点,组织本专业科研和教学都优秀的教师讲授生物质能源工程、生物质多联产工艺与技术、生物质预处理工艺学等专业必修课,使本科生在具有生物质能利用的基础知识;同时,通过开设能源系统分析及系统节能、新能源发电系统与设备、能源工程和管理、余热利用系统与设备、生物质燃气利用技术、生物油制备与应用、炭材料与炭基肥技术等专业特色选修课,培养本科生具备新能源尤其是生物质能方面的设计、测试、试验研究以及管理的基本能力。最后,通过实验实训课如新能源材料基础与应用实验,以及新能源科学创新与研究、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与实践、生物质热化学技术进展(双语)等差异化培养模块课程,加强科研和教学互动,提升专业内涵,培养新能源拔尖人才和具有创新意识及一定的跟踪掌握新能源科学与技术领域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专门人才。

2.4 重视实践教学及工程训练

积极指导本科生申报和参与各级创新实验(实践)资助项目、学科竞赛以及挑战杯竞赛等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积极引导有兴趣、学有余力的同学参与到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中来,培养本科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指导老师在国内外新能源企业合作中,向学生提供不同类型的专业实践机会。通过指导学生开展认识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此外,指导老师通过这些环节对于特别优秀的学生可向学院推荐其保研,实现本研贯通培养。

2.5 培养新能源本科生的国际视野

首先,开设“生物质热化学技术进展”等双语课程,并鼓励学有余力的本科生听取学院其他专业双语课程;借鉴国外新能源专业的课程设置,增设了反映新能源领域前沿的“新能源科学创新与研究”、“新能源政策与发展规划”、“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与实践”等课程。其次指导本科生参加指导教师的学术组会,听取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英文工作汇报,提高本科生对专业英文和科学研究的感性认识;鼓励本科生参加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生物质能专业委员会、生物质能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举办的全国研究生生物质能源研讨会,提高本科生对新能源领域科研前沿的认知。此外,要求学生在开展毕业设计过程中,在本校听取至少5次有关能源技术和应用的专题报告,并撰写心得体会。专题报告可以是国内外知名专家或者本专业教师的讲座,也可以合作企业、招聘会企业的宏观报告。通过上述措施,让学生了解本专业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拓宽新能源本科生的国际视野。

2.6 拓宽新能源本科生的就业渠道

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可在生物质能、沼气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和节能减排领域的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和政府部门从事技术研发、工程设计、新能源科学教育与研究、新能源管理等相关工作。本专业专任教师具有多年从事新能源科研基础以及产学研合作的经验。这些生物质能源企业以及从事发电、环保、节能减排、肥料的企业为本专业学生就业提供了良好的信息和条件。近年来新能源产业以年均超过25%的速度增长,相关企事业单位非常欢迎新能源专门人才和技术人才。一些高校的研究生专业如生物质能源与材料工程、热能工程、可再生洁净能源,都需要有较好生物质能基础的本科生,本专业学生可以通过考研、保送等形式在国内高校进一步深造。

3.结论

能源短缺是全球经济发展难以改变的大趋势和总趋势。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设置顺应时代的发展,有助于培养新能源专业人才,以满足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新能源教学科研、技术开发、工程应用、经营管理等方面人才的迫切需求。生物质能是新能源科学的重要方向,本文通过对生物质能为主的新能源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及工程训练、本科生国际视野的培养等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的探索,为合理、科学、有效的开设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生物质能方向)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刘学东,邵理堂,孟春站,宋祥磊.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太阳能利用方向)人才培养探讨[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45-47.

[2]熊超,潘雪涛,袁洪春,肖进,朱锡芳,李卫红.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光伏方向课程体系建设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3(28):247-248.

[3]郭瑞,关新,王帅杰,高微.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再探[J].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105-108.

作者简介:

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向 篇4

福建中医药大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医学信息方向)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系统掌握信息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熟悉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具备一定的中西医学知识,拥有信息系统设计、开发及应用能力,能在卫生、文教、企事业等行政或科研单位从事信息化建设、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和评价的综合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

1.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要求

科学的世界观,崇高的敬业精神,严谨的工作作风,积极的创新精神,终生学习的观念,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健康的体魄和心理,基本的法律观念等。

2、知识要求

具备扎实的计算机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方面的理论知识,扎实的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和应用知识,扎实的信息组织和管理的知识;有较扎实的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人文方面的知识基础;基本的中西医知识,一定的体育和军事知识。

3、技能要求

具备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和应用技能,信息组织和信息管理的能力;了解专业相关领域的发展动态,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熟练掌握英语,具备信息管理专业英语的应用能力,并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三、修业年限:4年

四、教学安排与时间分配

本计划分基础理论教学、课堂教学实践、毕业实习与论文答辩四个步骤实施。

1、福建中医药大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医学信息方向)人才培养方案

1、主干学科:管理学、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计算机。

2、主要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离散数学、SPSS统计软件、运筹学、计算机科学导论、C语言程序设计、VB语言程序设计、管理学基础、经济学原理、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组织与检索、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电子商务、UML面向对象建模与设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网络数据库技术与应用、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信息安全、医学信息学、医院管理学、医药物流管理、ERP企业资源管理、人解、生理、病理、西诊、西内、中医学基础。

六、课程设置

(一)公共课程(10门):

1、纲要 32学时 2学分

本课程主要进行中国近现代史的教育。

2、基础 48学时 3学分

本课程主要进行通过理论和直观教学,开展各种辅助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人生观、价值观、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健康高尚的人格;通过教学向学生传授基本的法律知识,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作为一个公民应懂得的法律知识,树立法律权威的思想,明确有关权利和义务,正确认识法律的功能不仅是制裁违法犯罪行为,而且更多的是保护公民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从而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做到知法、守法、护法和用法。

3、军事理论 32学时 2学分

本课程主要进行军事基础理论的教育,帮助学生理解军事思想、军事方法、军事理论。

4、概论 96学时 6学分

本课程主要进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建国实践与理论以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的教育,帮助学生理解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 福建中医药大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医学信息方向)人才培养方案

近现代中国社会历史发展和革命运动的规律,认清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

5、原理 48学时 3学分

本课程是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教育,通过学习毛泽东和邓小平哲学思想,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信念,为自觉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打下扎实的哲学理论基础。

6、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 16学时 1学分

根据教育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教高厅〔2007〕7号),使学生了解职业生涯发展和职业生涯管理的基本理论,明确大学生涯规划的与意义;让学生能够使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科学自我认知和分析,利用职业倾向测试等工具了解性格、兴趣、价值观类型和职业发展倾向,初步培养职业意识;帮助学生初步进行职业社会认知的探索,了解现代社会的职场状况;帮助学生掌握大学生涯规划的步骤与方法,并结合个人专业和职业发展倾向,制定和实施大学生涯发展规划。

7、大学生就业指导 24学时 1.5学分

根据教育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教高厅〔2007〕7号),使学生掌握求职材料准备的基本要求,掌握获取就业信息的方法和渠道,懂得就业信息的整理和使用,自荐的方式和技巧;使学生了解面试的形式、一般程序和技巧,与主试人交流时应注意的问题;使学生了解当前的就业政策、法规,了解就业的一般程序,重点掌握国家对毕业生就业的相关规定、就业的优惠政策、各地接收毕业生的有关规定等;使学生了解就业协议的内容,签订就业协议书的作用,就业协议签订的原则、步骤、程序以及无效协议、就业协议解除等常识性知识。

8、英语 256学时 16学分

以国家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组织教学,通过学习,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听力,初步的写和说能力,使学生能达到大纲规定的四级英语所要求的读、听、写、说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学好专业英语。

9、体育 128学时 8学分

福建中医药大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医学信息方向)人才培养方案

本课程主要内容有体育理论、发展身体素质的基本手段以及田径、篮球、排球、体操、健身操、武术等项目。通过学习和训练,使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得到提高。

10、公共艺术 32学时 2学分

通过鉴赏艺术作品、学习艺术理论、参加艺术活动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的素养;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过德、智、体全面和谐发展。

(二)专业基础课(12门)

1、高等数学 96学时 6学分

掌握高等数学的微积分、微分方程等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培养学生正确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力以及运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后继课程打下较好的数学基础。

2、线性代数 40学时 2.5学分

掌握行列式、线性方程组、矩阵、向量空间和它的线性变换、欧氏空间和它的线性变换、二次型及对称阵等知识。

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48学时 3学分

掌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培养科学的逻辑思维能力,并能运用有关的统计学方法,正确制订试验方案,处理实验数据,做出科学的、合理的结论,为学习有关专业课做准备。

4、离散数学 48学时 3学分

主要掌握集合论初步,关系与映射,无限集,代数系统,图论,数理逻辑等基础知识。

5、SPSS统计软件 48学时 3学分

以SPSS统计软件为基础,详细介绍了多种统计分析方法的原理和实现技术。主要内容包括SPSS简介,变量、数据文件、系统参数,统计描述,均值比较和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聚类分析与判别分析,因子分析和非参数检验。

6、运筹学 48学时 3学分

福建中医药大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医学信息方向)人才培养方案

运筹学是近代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主要是将生产、管理等事件中出现的一些带有普遍性的运筹问题加以提炼,然后利用数学方法进行解决。

7、计算机科学导论 48学时 3学分

计算机科学导论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教学的二个最重要的任务和目标是帮助学生在高级科普的层面对整个学科进行认知和导学。

8、C语言程序设计 64学时 4学分

学习本课旨在使学生掌握C语言的基本语法、语句、控制结构以及结构化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使学生认识到算法、良好的程序设计风格以及实践在本课程学习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熟练使用C语言编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无论以后在学习、工作中使用什么语言编程,都能灵活应用这些思想和方法的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和今后从事软件开发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9、VB语言程序设计 64学时 4学分

本课程基于VisualBasic语言,介绍面向对象的初步概念和可视化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内容包括:VB语言基础、数据输入输出、分支结构设计、循环结构设计、数组、过程、数据文件的存取等。

10、管理学基础 48学时 3学分

掌握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对管理活动有全面的认识,并通过案例学习积累一定的管理经验,具备进行管理活动的能力。

11、经济学原理 48学时 3学分

本课程主要进行经济学基础知识和实践的教育,使学生了解经济学的基本思维,常用的基本原理,用于看待生活中的经济现象。

12、管理信息系统 48学时 3学分

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内容为: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结构,基本技术;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规划,设计,实施及评价方法;管理信息系统在不同应用领域的模型及实例.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多种学科和技术,和系统的方法规划,组织和设计管理信息系统的能力,学会利用信息技术和先进管理思想解决不同行业的信息化的实际问题.福建中医药大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医学信息方向)人才培养方案

(三)、专业课(共14门)

1、数据库原理

64学时 4学分

围绕数据库的设计、编程与实现,系统、全面地介绍了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以及应用技术。主要内容包括数据库建模、关系模型和关系运算、数据库语言SQL及其系统环境、关系数据库设计理论及数据库设计、面向对象的对象定义语言和对象查询语言、以及查询优化和并发控制。

2、计算机网络与通信 48学时 3学分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兼有的专业课,是计算机和通信两种技术相互渗透和结合的产物。在信息系统的构建和信息传播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包括基本概念和术语、数据通信信道、数据传输技术、数据通信组网设备、计算机网络及其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协议、局域网、计算机网络的重要技术及其新进展等内容;初步学会理论联系实际,解决一些简单的工程实际问题;结合本课程的特点,培养学生接受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

3、UML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48学时 3学分

本课程主要讲授统一建模语言UML及其应用。包括数据建模、业务建模、Web建模等UML具体应用的介绍;阐述了面向对象分析和设计思想,包含大量分析和设计的例子;涵盖了与UML相关的一些技术,如RUP、UML开发工具等的介绍。

4、网络数据库技术与应用 48学时 3学分

网络数据库技术是信息管理专业的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网络数据库涉及的基础知识;SQL Server系统及SQL语句的语法规则与使用;HTML语言及VBScript脚本的使用;ASP程序设计及Web数据库的访问技术;网络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完整设计过程,包括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分析、数据模型的建立、后台数据库的建立及系统中各个功能模块的实现。

5、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 48学时 3学分

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系统介绍数据仓库原理、联机分析处理、数据仓库设计与开发、数据仓库的决策支持应用,数据挖掘原理、信息论的决策树方法、集合论的粗糙集方法、关联规则、公式发现、神经网络、遗传算法、文本挖掘与web挖掘,以及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的发展。

福建中医药大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医学信息方向)人才培养方案

6、电子商务 32学时 2学分

本课程讲授电子商务的基本内容,包括电子商务的含义、基本架构、运行环境、所涉及的技术内容、交易手段与管理方法、以及电子商务应用实现的框架。

7、信息组织与检索

48学时 3学分

本课程系统地阐述了信息资源描述与组织的理论与方法;重点讨论了数字化信息资源的组织。其次系统地阐述了现代信息检索的基本原理与技术、信息检索学科基础、信息存取系统的结构检索机制、索引语言的概念与类型、国内外著名信息存取系统的性能与检索策略

8、数据结构 48学时 3学分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存储、组织数据的方式。精心选择的数据结构可以带来更高的运行或者存储效率。本课程系统地介绍了各种数据结构的特点、存储结构及相关算法。

9、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64学时 4学分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必修专业主干课程之一,该课程基于系统工程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介绍信息系统的概念、功能、结构、种类和评价标准,生命周期法和原型法的概念和方法,信息系统的可行性分析、经济分析、需求分析、初步设计、详细设计及信息系统管理及安全性等内容,是信息管理专业学生从事各项管理工作,尤其是进行信息系统开发、设计、维护与管理所必备的理论知识。

10、信息安全

48学时 3学分

本课程系统地讲授计算安全的各方面问题,内容涉及计算机安全的概念和术语;密码学基础及应用;程序及软件安全;操作系统安全及可信任操作系统的设计;数据库及数据挖掘的安全;网络安全;安全管理;计算机安全经济学;计算安全中的隐私问题;计算安全中的法律和道德问题,最后对密码学进行深入研究。

11、医药物流管理 32学时 2 学分

医药产品的研发、临床、生产、质量、物流、仓储、运输和使用,都有严格的规定和要求。医药产品的商品化趋势促使物流中分化出医药产品的物流配送,它对深化中国当前医药流通体制改革,促进医药产业整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医院管理学 32学时 2学分

福建中医药大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医学信息方向)人才培养方案

本课程分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主要讲授中医院组织、质量、信息、经营管理以及中医院医疗、卫生、门急诊、住院管理、医疗安全、药房管理、病案管理等内容,实践性很强。其目的是使学生系统掌握中医医院管理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并密切结合医改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3、ERP企业资源管理 32学时 2学分

企业资源管理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ERP系统集中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思想于一身,成为现代企业的运行模式,反映时代对企业合理调配资源,最大化地创造社会财富的要求,成为企业在信息时代生存、发展的基石。

14、医学信息学 32学时 2学分

医学信息学应用系统分析工具这一新技术(算法)来研究医学的管理、过程控制、决策和对医学知识科学分析的科学,是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与医学的交叉学科,应用性强又不乏自身基础理论的研究。其领域医疗领域的诸多方面:电子病历、生物信号分析、医学图像处理、临床支持系统、医学决策系统、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卫生信息资源等。

(四)、指定选修课(7门)

1、正常人体解剖学 48学时 3学分

讲授正常人体各系统和器官的形态结构、位置及相互关系,重要脏器、主要神经、血管的体表投影及常有肌性、骨性标志,通过讲授,使学生掌握人体各系统器官的形态结构和相互位置关系的知识,为学习其它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必要的基础。

2、生理学 48学时 3学分

生理学是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支,是以生物机体的生命活动现象和机体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本课程系统地介绍了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3、病理学

48学时 3学分

病理学是研究人体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生机制、发展规律以及疾病过程中机体的形态结构、功能代谢变化和病变转归的一门基础医学课程。

4、西医诊断学 64学时 4学分

福建中医药大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医学信息方向)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讲授和教学实验,使学生掌握常见症状、体征发生的规律和机理,了解体检诊断、实验诊断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方法及临床意义,了解X线、心电图、超声波等基本检查方法,为学生学习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基础。

5、西医内科学

80学时 5学分

本课程是阐述西医内科基本理论和技能的一门学科,主要讲授各种病证的发病机制与病理、临床表现、实验室与其他检查、鉴别诊断、治疗、预防等。

6、中医学基础 48学时 3学分

中医学基础是由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基本原则和基本技能所组成的基础理论体系。该课程系统阐述了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人体的形态结构及功能、病因病机与发病以及诊断辨证方法、养生康复和防治原则等内容。

7、信息系统开发案例分析

32学时 2学分

本课程遵循教与学互动与结合,强调应用的原则,让学生在了解管理信息系统方法和原理的基础上,通过指导教师的案例点评,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实践,真正掌握系统分析和设计的原理和方法,具备系统分析和设计的基本能力。

8、信息管理专业英语

32学时 2学分

信息管理专业英语是综合信息管理知识和英语运用能力的课程,注重介绍信息管理实用专业英语词汇、信息管理专业英语应用文知识,以及利用计算机进行阅读、检索英文专业资料的工具及常用方法。

9、动态网站建设

48学时 3学分

ASP 是目前最为流行的开放式的WEB 服务器的应用程序开发技术。本课程围绕ASP.NET和SQL Server技术,对动态网站的创建过程展开介绍。

10、Java程序设计

48学时 3学分

通过学习Java语言基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和编程实践,使学生掌握较扎实的Java语言基础,掌握一般应用程序和Applet程序的编制。

(五)公共选修课

每生必须完成8学分,128学时。

七、成绩考核与学位授予

所有课程(含实验课)均需经过考试,考试及格方可获得学分。成绩以平时成绩(30%)和期末考试成绩(70%)综合评定,平时成绩包括阶段测验、提问、福建中医药大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医学信息方向)人才培养方案

讨论、练习、实验、见习等。

毕业成绩包括毕业设计成绩和实习考评鉴定成绩。

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向 篇5

一、社会需求现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一步规范,特别是中国加入了WTO以后,金融体制的改革,各项新的会计制度的出台,一方面现代财务制度的建立,使会计业务越来越复杂;另一方面,财会电算化的发展和应用日新月异、迅猛无比,如电子结算、电子对账、电子商务的支付等。所以,未来的会计人员必须具有较好的综合素质,首先必须具有敬业精神;第二,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掌握现代化技术;第三,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诚实守信。

二、会计环境变化调查分析

信息时代的到来,标志着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已经开始影响我们的各个方面。它使我们所面临的会计环境发生下列变化

1.在过去会计的主要工作在于记账、规划、编制、定期使用报表等

会计人员的业务停留在账务处理、资产评估、资金调度等方面。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的企业耗费人力、物力的会计确认、计量、记账和编制财务报表的业务将被电脑在瞬间完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将使会计业务的处理和信息提供变得越来越快捷。这表明,计算机将对传统的会计记录和记量手段产生根本性的改变。

2.在新的世纪里,会计所面临的经济环境和会计处理内容也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 许多问题是传统会计和记录手段所无法解决的。

3.会计职能也从传统的信息处理和提供转向信息的分析、使用、帮助和参与经济决策

4.随着会计职能的拓展,未来的会计人员不仅是会计信息的提供者,更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

要适应这种状况就必须改变现有的教育目标和方法,将传统的教育目标从获取知识转到学习、如何学习上,将传统的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教育方法改变为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中国会计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起现代化的会计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的关键所在。目前中国的实际情况是拥有一支1200万人的会计大军,可这些会计人员的特点是数量多、平均水平不高、素质低。在现存的会计人员中,受过中等以上专业训练的人不足一半,显然,目前的这种会计人员结构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根本不可能的。另外,考虑到我国教育体制的层次性,一些规模较小的企业及非盈利组织由于其经济活动的复杂性不如大的企业和单位,用以技

1能训练为主的中专或成人教育层次的学生就基本能够满足需要。会计教育的培养重心就是要培养在市场经济建设中的应用型会计人才。

三、专业的社会需求预测分析

1.经济的发展需要不断补充新的会计从业人员

目前我国的经济形势不断好转,国民生产总值每年以高于8%的比例增长,不但已经走出“低谷”,而且已经走过了“复苏”阶段,经济结构调整,供求关系不断改善,人才需求大量增加。随着入世后与国际经济相融合,我国的经济发展的前景将更为看好。经济越发展,越需要向社会提供真实、准确的经济信息,而会计作为经济信息的载体必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会计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会越来越好。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类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税务代理等的逐渐发展壮大,会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所占比重逐渐增加,该领域需要充实大量高级人才和理论知识扎实,实践操作强的基层会计从业人员。

2.现有会计从业人员的现状和需求

目前,会计从业人员中的高级人才,如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等严重缺乏。另外,在企事业单位中(尤其是中小企业)从事基层会计工作的人员基本素质较差,专科以下的从业人员比例接近半数,他们的知识难以迅速更新,不能适应新的经济形式对会计工作提出的要求,诸如会计电算化、基本的会计系统维护等。因此,在需要补充高端会计专业人才的同时,我国更需要补充一批精强能干、微机操作能力强、知识更新快的中职层次的会计人员。

四、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的调查情况

为了了解高职会计与统计核算专业学生人才需求趋势及素质要求。会计与统计核算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前召开了专业建设座谈会,并到企业、统计局等相关单位开展了岗位调研。通过问卷调查、电话访谈、网络调查等方式进行了广泛的调研。

(一)会计专业招生人数逐年攀升

(二)民营中小企业是招聘高职会计人才的主力军

通过对调查问卷统计发现,几乎所有的大型企业招聘会计人才时均要求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而90%以上的民营中小企业比较喜欢动手能力强的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目

前,江苏的民营经济、个体经济发展相当迅猛,在整个江苏的经济总量中占较大比重。因此,高等职业学校的会计专业毕业生只要能够熟练掌握会计、统计基本操作技能和具有计算机操作能力.就能大量参与到民营企业和农村会计事务中。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中小型民营企业规模小、数量多、业务相对简单,出于人力资源成本的考虑,对会计人才规格的要求相对较低。这为高职会计人才的渗透提供了极好的机会。从会计专业往届毕业生的去向中(如图)可以很清晰地看出。绝大部分毕业生的去向也是民营企业和个体企业。

(三)企业在招聘会计人员时更为看重应聘者的工作经验

在对被调查企业、调查对象的询问中,被问及:“贵单位招聘会计、统计人员注重学历还是工作经验?”时,大多企业认为会计、统计是一门技术性和实务性很强的工作,因而他们更看重的是应聘者的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而非学历。在继续问到“以多少年工作经验为好?”时,而几乎所有的企业要求2—3年工作经验为宜。可见,有2-3年工作经验的会计、统计人员更容易实现就业。这不仅要求我们高职学生要有过硬的专业理论功底,而且要求从凭证的填制到账簿的登记直至报表的编制、都要会独立操作。做到一看就会,不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培训。

五、企业对会计人才的素质及职业能力需求

1.应届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态度

具有强烈的爱岗敬业精神、良好沟通协调能力与吃苦耐劳精神是会计人员职业态度的基本要求。高职会计与统计核算专业毕业生往往在中小企业工作,而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的条件所限,往往不能给毕业生提供很好的工作环境,这就要求毕业生要有良

好的心理素质和吃苦耐劳的品性。而加强学生沟通能力方面的教育及培训是另一个重要课题。因为会计专业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会计人员必须与银行、工商和税务等多个部门进行良好的沟通。

2.应具备的职业能力

问卷设置了会计职业技能、计算机技能、外语能力、协作能力、决策能力和分析性、语言表达能力等选项,而选择比例占50%以上并从大到小的排序是:会计职业技能、计算机技能、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说明用人单位喜欢那些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而并非单一的只具备会计知识技能的人才。事实上很多会计专业毕业生工作后并没有从事单一的会计工作.有的还要兼做秘书、收发、日常管理、销售工作等,还有的会计专业学生毕业后直接去了银行、证券机构,承担柜面和大堂经理等工作。所以具有较多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在就业时更受青睐。

3.职业道德方面

在被调查者中,有89%的会计从业人员认为最重要的素质不是专业扎实,而是诚实可信。由于会计岗位的特殊性,用人单位非常注重考察会计专业毕业生的职业道德,考察的周期比较长。对到企业实习的学生往往并不安排重要的岗位。在与企业领导的多次交谈中,我们也发现,他们非常希望毕业生能认同企业的文化和发展前景,能和企业共生共荣,毕竟要培养一名合乎企业意愿的会计人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4.单位对会计人员的学历要求以及专业知识的重要程度

对会计人员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及其重要程度,100%的调查对象认为会计和统计知识排第一位,管理、金融、税收及法律知识排第二位,84%的调查对象认为计算机知识排第三位。这些数据说明,会计作为一项专业技术,需要学生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同时也必须具备一定的管理、法律知识、税务知识及计算机应用等知识,为职业技能奠定扎实的职业基础。因此,培养具有扎实理论知识并为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会计人才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5.能容忍大专会计毕业生适应工作岗位的最长时限

统计结果显示:75%的被调查对象希望学生能在工作3个月内胜任会计工作,能容忍6个月内适应工作的为20%。而容忍1年以内适应工作岗位的被调查对象仅为5%。另一方面.通过对2006级、2007级我院会计专业部分毕业学生询问,他们适应工作岗位的时间大多为6个月。这说明高职教育会计与统计核算专业离我们教育教学改革“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强”的目标还有一段不小的差距。我们必须

承认要求会计专业学生刚参加工作就马上能胜任实际岗位的工作是不现实的,但是我们要尽可能缩小这种差距。

6.关于职业资格证书

用人单位非常青睐具有各种专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毕业生。在企业与学校的供需见面会上。我们发现企业对拥有多种专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学生非常感兴趣。高职学生的理论水平比不上本科学生,要有立足之地,必须体现出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而证书是最好的说明,如会计从业资格证、助理会计师证、初级统计师证、计算机等级证书和英语等级证等。

六、会计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设

通过调查分析,会计与统计核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主要做好以下五点。

(一)以就业需求为导向,通过校企合作,形成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推行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融“教、学、做”为一体

(三)以突出职业技能培养为特色,实行“双证制”教育

(四)加强实习实训方面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

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向 篇6

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我院结合实际,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开出了大型主机专业。经过三年多的调整和不断深化,开创了一套科学合理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验课程设置、考核方式、实训就业一体的培养体系。本文主要论述了我院大型主机专业方向教学情况和人才培养的经验。

1 引言

当前,计算机人才供需关系十分不对称,一方面,许多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另一方面,大量企业抱怨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其主要原因是学校专业和课程设置与市场脱节,没有培养出满足市场要求的人才。因此,大学的专业应该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动态调整,即随着社会的发展、需求的变化,不断产生相应的新的专业,更新甚至淘汰一些老的专业。

大型主机广泛应用于金融、保险、证券等大型企业,它以其高可靠性、高可用性、高安全性等特点在各系列服务器中独秀一枝,同时它还是大型数据中心,是实现节能减排、绿色计算的首选平台。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应用系统的不断扩充,越来越多的企业青睐于大型主机。然而,目前大型主机人才匮乏,特别是在中国,基本没有专业化的人才,因此高校大型主机专业应运而生。

2 大型主机专业方向和人才培养    2.1 大型主机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

专业方向的设置主要是制定教学计划,设置专业课程。人才培养中的专业建设要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必须充分了解社会需求并立足于学科发展现实,以开放而动态的理念调整课程设置和授课内容,最大限度地保证所培养的人才能够人尽其用。课程是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是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课程体系决定着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因此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是高校实现培养目标、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我校结合主机人才的培养方案,构建了分步骤的课程体系,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 基本素质—通识教育课平台:思想政治理论课、英语、体育及艺术类课程。

(2) 基础知识—基础课平台: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电路、离散数学、数据结构、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导论等。

(3) 专业知识—专业课平台:计算机组成原理、编译原理、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软件工程等。

(4) 实践能力—实践教学平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课、综合素质、课程设计。

(5) 特色—方向特色课程平台:大型机操作系统、JCL语言、COBOL程序设计、大型机交易处理系统、大型机数据库、主机金融案例分析等。

第五方面为大型主机专业方向的特色课程,都是企业需求的反映。在课程设置之初,通过对典型应用企业的走访、研讨,和国内重点院校如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学校的相关专家学者进行研究、论证,最终形成的课程体系符合专业建设的可行性和适应性原则。课程的详细情况如表1所示:

2.2 主动式教学方法与手段

当今是一个充满创新和挑战的时代,要为国家培养出一批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勇于开拓创新的人才,就必须激发、唤醒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教学中,我们一直提倡“以问题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发现了问题,就会有猎奇的心理,而这种心理也正是学生产生兴趣和创新的动力。课程的开始,除了让学生了解课程的大概内容,还要让学生了解知识的用途,特别是在现实生活中的用途。比如,在同学们刚接触课程的时候,对他们说:“你们知道大型主机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和我们很近,你知道每次使用ATM取钱的时候,都是大型主机在处理你的交易吗?”等,这样学生就立即对陌生的东西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就想搞明白ATM的后台到底是如何实现的。带着一系列的问题,学生去查阅资料,主动思考、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了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上机练习的`学时,以加强学生的理解和动手能力,让学生有兴趣主动地一步一步去完成。比如在“CICS交易处理”这门课程的上机实验设置上,一开始讲授MAP的时候,让学生用定义MAP的汇编宏来设计常见的ATM界面;当学习到CICS访问VSAM的时候,将客户信息存放在VSAM中,客户端通过前面设计的MAP进行操作,进行类似的取钱、存钱、转帐等工作,操作VSAM;当学到CICS访问DB2的时候,将在VSAM中存储的客户信息放到DB2的表中。这样,随着课程的不断深入,上机实验的练习难度不断提高。而学生的兴趣却日趋浓厚,因为他们发现自己的水平提高了,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了,可以通过自己所学去实现一个简单的银行ATM系统了。当讲述“主机金融案例分析”课程的时候,再将前面所设计的模拟ATM系统加上WEB界面,让不太友好的界面变成丰富多彩的WEB界面,进一步模拟网上银行。这样的实验设计让学生一步步实现了看上去很高深的东西,最后自己能够模拟真正的系统,学生有很大的成就感和收获感,对课程的学习更加主动积极。总之,在授课过程中,我们提倡“以问题为中心”,在上机实践环节,我们提倡“课课要衔接,编程不断线”的教学理念。

2.3 实训环节

动手能力欠缺,没有工作经验是应届大学生与其他就业群体竞争的一个薄弱环节。超过50%的用人单位认为,只懂理论、缺乏实际动手能力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主要制约因素。由此可知,学校人才培养中的专业建设要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必须充分了解社会需求,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达到企业的要求。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拥有超过10000平方米的实训基地,该基地为辽宁省软件与服务外包人才实训基地。基地在全球范围内整合IBM、微软、瑞萨等全球知名IT企业合作伙伴的教育资源,采用公司化的管理模式,引进国际知名IT企业的管理模式和教学案例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弥补了应届生的不足,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经过一年大型主机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大型主机的基本知识,大四上学期全部进入实训基地,历时4-6个月。他们由IBM公司的项目经理指导,完全按照公司的规范和要求完成实际的项目,在实践中深化对学习知识的运用和理解,从企业文化、时间管理、项目管理、业务理解、需求分析、设计编码、产品监控、测试验收等方面掌握软件开发流程,掌握一个成熟项目的国际化开发规范,加强动手实践环节。实训环节完成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换,增强就业市场竞争力,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的无缝链接,保证人才的实用化。

3 结束语

目前,我校的大型主机专业已经开办了三年,毕业学生近百人。其中50%以上服务于IBM公司,大部分已经成为公司项目组的技术骨干;其他学生大多服务于花旗软件、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知名企业。三年来,参加主机方向课程的学生达1000余人次。另外,受IBM公司委托,短期培训人数达200余人。

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向 篇7

《普通高等学校独立学院教育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对于独立学院的定位标准是“根据自身条件和发展潜力,适应地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确立教学型大学的类型定位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这给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确立了新的目标。英语专业已出现了“英语+国贸、法律、医学”等模式,但英语+工程翻译还未有所发展。基于中国工程建设事业的发展, 石家庄铁道大学四方学院英语专业确立了培养“应用英语工程翻译”人才的理念与目标。我结合我院办学实践,从以下五个方面对其进行了深入探讨。

一、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基于工科优势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英语+工程翻译”的复合型人才

人才培养目标是各高等院校依据教育目的的总体要求和不同类型教育的性质、任务,对受教育者提出的特定的规格标准,它是一个专业的生命线。独立学院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要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翻译人才, 首先应当解决好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问题。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要服务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就业为导向。我校英语专业依靠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培养目标和要求,明确应用英语专业工程翻译方向的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备良好综合素质,能灵活、熟练地运用所学英语知识, 具备扎实的工程专业知识、英汉口译和笔译的基本技能,能从事接待和现场翻译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课程体系:构建基于教学工作任务项目化的专业课程体系

教育部提出, 课程体系的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落脚点,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应用型人才应突出以能力为主旨的教育价值观, 应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的改革。要培养应用型工程英语翻译人才,其课程设置应当摆脱传统学科本位思想的影响,克服重基础、轻应用的问题,坚持职业性、应用性并突出工科翻译职业能力的培养。根据国内翻译市场出现的新变化,与时俱进,开设贴近市场需求的实用性翻译课程, 增设能体现工程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用型课程。据我院英语专业已经开设的工程英语方向两年来的成功经验,组织编写专业教材,进一步完善课程编排体系,改进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缺少统一标准、英语专业同我院工科特色专业相融合不够的现状, 打造以应用英语专业工程翻译方向为代表的精品课程体系和特色专业。

三、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高质量的校内实训中心和校外实训基地

学生的实习基地是实践所学知识的实战场所, 实训实习基地的健全是检验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学习能力的有力保障。要培养高质量的工科英语翻译人才,首先必须建设技术先进、设备完善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近年来,我校在原有语音室、视听室、多媒体教室的基础上,新建了校内工程翻译事务所,加强了翻译教学网络平台建设等, 为学生进行校内实习提供了保障。此外,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通过多种途径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我校应用英语(翻译方向)专业要发挥同中国铁路局和中国铁路工程局大型施工企业互为依托的优势,建立具有企业实战背景下的实践教学模式,主要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形式,让教师学生进企业双向实践。

四、师资队伍:建立一支年轻化、专业化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名师出高徒,卓越的教师团队是学院专业发展的前提,也是培养高质量工科翻译人才的保证。工程英语翻译方向对教师的条件要求,不仅具有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宽广的翻译理论视野,还应当具有无穷的钻研翻译的兴趣,懂得教学的互动与进步。杨玲指出目前翻译专业最紧缺的是科研、教学、实践兼具的“三栖型教师”。针对高资格的翻译师资严重匮乏的情况,我校工程英语专业加强工程英语翻译教师队伍建设,对全体相关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实现全员“双师型”结构;打破系部界限,实现英语教师、专业教师交流上课,使英语教师和电气、经管、土木及测绘工程等工科教师组成特色教研室共同进行教学研究;建立相应的奖励机制,鼓励我院优秀教师走出校门进行实践活动,使其接触到最前沿的学科知识。

五、学生培养:提高对学生的能力和素养的培养

目前,英语翻译技能课占绝大部分,甚至是相关专业知识课程,教学依然围绕着单词、语法、句型等进行,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宗旨,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加强英语专业研究性教学,回归大学教育的本质。应用英语翻译方向的工作对译者的总体要求较高,我校英语专业(翻译方向)为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现代译者,要学生学习基础翻译知识理论,保证翻译的基本功能,有效运用翻译专业笔译技能、实践口译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等,除此,学生还需懂得专业技术。要真正做好翻译,译者应具备翻译职业道德素养,也就是说,从事翻译工作必须履行本职工作中所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我校把翻译职业道德纳入专业课程体系,加强学生的职业观念、职业技能、职业纪律的教育,提高职业道德意识,使其将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六、结语

“独立院校工程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既是一个新的长期的课题,又是独立学院新时期改革的一项重大成果,各独立学院都进行了各种有效实践。但是社会的变化对人才的要求也在提升, 所以对这一专题的不懈探索是英语翻译人才的培养者不变的责任与使命。本文希望能引起同行对此更多的关注。

摘要:工程英语(翻译方向)专业人才培养是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翻译学科发展的必然选择。独立院校翻译专业的申请及试办较晚,作者就从独立院校自身角度谈起,结合石家庄铁道大学四方学院工程英语翻译的教学实践,对独立院校应用型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

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向 篇8

关键词:应用化学专业 油田化学方向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1(a)-0227-02

1 国内油田对油田化学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

原油的生产是一项复杂的生产过程,包括钻井、采油、集输等过程。在这一复杂的生产过程中,涉及到众多的化学技术,从应用化学的角度可以将这些技术概括为三个方面,即钻井化学、采油化学和集输化学。随着我国三次采油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和应用,化学实验技术在国内油田越来越受到重视。油田的一些研究专门研究机构一般设在研究院、设计院、钻采院、试验大队或工程技术大队等部门,主要负责与化学有关的技术,包括钻井液与水泥浆化学、油田污水的化学处理、油田化学品开发、化学堵水调剖、化学采油新技术和原油集输技术等。

随着中石油、中石化企业重组的完成及中海油的崛起,油田开发在企业中所占的比例得到了调整,特别是随着油田开发难度的增大,化学技术已逐渐成为油田企业的核心技术,企业对从事油田化学专业的人才需求逐渐增加。目前,在油田从事油田化学工作的大部分毕业生毕业于化学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环境工程专业及高分子材料等相关专业。一些毕业生受所学专业的限制,一时还难以胜任目前的工作,大部分油田还要对这部分毕业生进行主干专业的培训,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油田开发的过程。因此,尽管目前总的就业形势面临一定的困难,但油田在行业中的就业形势一直保持良好的势头,特别是与油田生产密切相关的主干专业。

2 国内油田化学专业方向的发展过程

1952~1953年我国对高等院校的专业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1],集中了清华、北大、天大等名校的石油石化学科专业及专家教授,于1953年10月1日正式成立了北京石油学院,这也是新中国第一所石油高等院校,从而迈出了我国石油高等教育的第一步。1969年迁校山东,改称华东石油学院。1988年学校更名为石油大学,逐步形成山东、北京两地办学的格局。2005年更名为中国石油大学。1958年3月,位于四川的三口探井喷出高产油流,为加快开发石油天然气资源,也为石油天然气工业培养技术干部,国家决定成立第二所石油高校。

西南石油学院。2005年正式更名为西南石油大学。1960年伴随着大庆油田的发现,由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在油田建一所培养高级石油技术人才的高等院校。学校从1960年5月开始筹建,于1961年9月正式开学,定名东北石油学院。1975年更名为大庆石油学院,2010年更名为东北石油大学。早期的石油高校属于典型的行业办学,主要是为油田输送专业技术人才,这些院校的主干系设置也是统一的,即设有石油开发系、石油勘探系、石油炼制系和石油机械系。

为了适应油田开发生产的需要,20世纪70年代初期,原石油部决定在华东石油学院、西南石油学院和大庆石油学院相继设立了油田化学本科专业,这也是国内最早设立油田化学专业的三所本科院校。随着本科专业目录的调整,油田化学专业曾更名为精细化工专业,现大多数都更名为应用化学专业,也有一部分隶属于石油工程专业的油田化学方向。根据教育部对职业技术学院专业目录的设置,油田化学专业的名称定为油田化学应用技术专业,并有统一的专业代号。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石油大学、西南石油大学和东北石油大学的应用化学专业(油田化学方向)均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长江大学、西安石油大学、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重庆科技学院、承德石油学院等具有石油特色三院校也在不同时期设立了油田化学专业方向。经过多年的办学,已在这一方向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目前,随着信息、旅游、房地产等行业的迅猛发展,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现已成为当前我国整个教育界的一大热点问题[2],尽管界定高等职业教育概念还没有统一的认识,但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办学一直是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的宗旨。现在的一些职业技术学院,如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延安职业技术学院、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专科院校也开办了油田化学应用技术专业。经过50多年的发展,国内已建立了博士、硕士、本科、专科多层次的油田化学专业(方向)人才培养体系。

3 国内高校油田化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现状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首要任务,实施人才培养一般包括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等环节。从理论教学方面来看,油田化学专业(方向)的理论教学主要开设地质学基础、油层物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高分子化学、表面活性剂化学、胶体化学、钻井泥浆工艺学原理、油田化学、无机化学实验、有机合成实验、分析化学实验、高分子化学实验、胶体化学实验、油田化学实验等课程。从课程设置的角度可以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三部分。由于油田化学专业(方向)的基础学科属于化学,所以专业基础课包括各类化学课程和相应的实验课程;地质学基础、油层物理等课程属于跨专业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而表面活性剂化学、胶体化学等课程属于不垮专业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钻井泥浆工艺学原理、油田化学等包括了钻井、采油、集输等专业领域,属于油田化学专业课程。一些院校根据自己教学计划的安排,对一些课程的开设也有所取舍,内容和难度有一定的差异,但所开设的课程大致相同[3]。

油田化学专业带有典型的油田行业特色,这种行业特色是在其多年的办学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尽管一些石油院校早已从石油行业中被剥离出去,但学校与石油行业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总能看到石油行业办学的影子。过去,在本科教育属于精英教育的时代,石油高校的人才培养属于典型的“订单式”培养[4],石油院校的毕业生均被油田接收,分配到相对偏远的油田工作,包括大庆、吉林、辽河、大港、胜利、冀东、吐哈、长庆、青海、玉门等油田的研究院、设计院、采油院、钻采院、试验大队、工程技术大队等部门工作。但现在的本科教育已进入大众教育时代[5],就业是普通高等院校面临的主要问题[6],由于工作稳定,待遇较高,目前的油田已成为部分院校的本科毕业生和部分研究生首选的工作单位,包括一些新组建的单位,如长城钻探、渤海钻探、川庆钻探等。

从学术角度来讲,油田化学行业的发展處于方兴未艾的阶段,每年都要举办油田化学方面的学术交流会、技术研讨会、技术展览会、油田化学年会及油田化学国际会议。仅2010年就举办了多次油田化学方面的会议。“2010中国油田化学品协会年会”;“2010全国三次采油提高采收率技术交流研讨会”;“2010全国油气技术(克拉玛依)论坛-暨(第四届)全国油田化学品开发及应用技术研讨会”;“全国油田化学品开发暨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应用研讨会”等,以及“国际油田化学大会”。这些会议的举办,表明在油田开发领域一些与化学有关的新理论、新产品、新方法、新工艺对油田的后期开发具有重要的作用。

目前的高等院校招生早已实现了全国化,原石油部的布局,教育部地区招生和分配的布局也早已被打破。在市场经济这一大环境的影响下,随着高等院校学科的调整,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兴起,油田化学专业人才培养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人才也是商品,质量是保证,高等院校只有通过改革,不断提高所培养人才的质量,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总之,随着油田开发难度的加大,一些新技术在油田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油田对油田化学专业(方向)的人才还是有大量的需求。高等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建立了完整的油田化学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体系,面对人才市场相对繁荣的景象,人才培养机构也面临着许多新的课题。

参考文献

[1]王云峰,吴晓蓉.反思我国20世纪50年代高校院系调整[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1).

[2]梁成艾,朱德全.中国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研究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1(3).

[3]鲁红升,王兵,黄志宇.油田化学专业教学计划的改革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2).

[4]蒋霞玲.石油类独立学院产学研合作教育新探[J].石油教育,2007(3).

[5]吴泳清.论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精英教育的现状与展望[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9).

[6] 朱永华.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路径研究[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9(3).

上一篇:初唐四杰下一篇:富士康员级转正考试试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