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中医药大学-医学信息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2024-06-01

湖北中医药大学-医学信息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共9篇)

湖北中医药大学-医学信息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篇1

湖北中医药大学-医学信息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湖北中医药大学

医学信息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一、指导思想

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并且具备创新精神、自主学习能力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具备医药学基础知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卫生信息管理、医学信息处理与医院信息系统的设计思想和方法,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及团队协作能力、毕业后面向医药卫生及其相关领域,可从事软件开发和医药卫生信息系统的管理及开发应用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三、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中医学、现代医学、医院信息、数理分析、计算机科学及信息系统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接受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和开发的基本训练,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文化修养,具有创新思想,遵纪守法;

2.掌握医药学和医药卫生信息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

3.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理论知识;

4.具有信息组织、分析、设计与开发利用的基本能力;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了解本专业相关领域的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收集的基本方法;

7.培养良好的科学思维,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8.具有较好的团队协作、沟通交流与表达的能力;

9.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较强的交流和阅读能力;

10.掌握一定的体育、传统保健和军事基本知识;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身心健康,能胜任本职工作。

四、主干学科

医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五、主要课程

中医基础理论、现代基础医学概论、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离散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科学导论、程序设计基础、可视化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算法分析与设计、医院信息系统、软件工程

六、专业方向设置

医药软件

七、修业年限

四年

八、课程设置

本专业课程共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其中,必修课含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三部分(见课程设置与教学进程表);选修课含医药类、人文与艺术类、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管理科学类及信息科学类课程(见选修课目录及《湖北中医药大学选修课指南》)。

本专业根据懂医药通信息技术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按照“厚理工基础、重医药特色、强实践能力”的课程设置思路,设置了34门专业类课程。专业类课程涉及医药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主干学科,分为两大部分:医药类课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课程。

(一)医药类课程

医药类课程包括中医学基础(中基、中诊)、中医学基础(中药、方剂)、现代基础医学概论等。这些课程是创办专业特色的必备课程,可使学生对医药学有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为毕业生对医药业务的理解奠定基础,提升毕业生的专业优势。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课程

1、基础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离散数学、计算机科学导论、程序设计基础、可视化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原理等。这些课程为医学信息工程专业课程奠定了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

2、专业课程

专业课程包括网络数据库、算法分析与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操作系统原理、J2EE架构设计与开发、医院信息系统、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软件工程、XML与电子病历、医学信息学等。这些课程确保学生毕业后能够从事软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软件开发、医药卫生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及有关科研和教学等工作。

九、实践教学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遵循“宽口径、厚基础、重应用”基本原则,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习、实训和实验课程体系,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具体构成如下:

(一)课程实践

本专业所设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可视化程序设计、现代临床医学概论、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计算机网络、网络数据库、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网站设计与开发、J2EE架构设计与开发、计算机组成原理等课程与理论课同步开设有实践学时,并在第六学期设置《综合课程设计》课程。

(二)军事训练

学生在第一学期开展军事训练2周,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思想素质和纪律素质。

(三)社会实践

学生在第三、五学期分别开展医院见习,使学生全面地了解医院信息化流程,为专业学习打好基础。

(四)毕业实习与设计(论文)

毕业实习及设计(论文)是学生对四年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系统化、综合化运用、总结和深化的过程,在第七学期和第八学期开展。在第七学期中进行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开题,至第八学期末完成论文的撰写、答辩。其基本目的是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及应对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十、成绩考核

为检查教学效果,衡量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水平,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学生所修读课程均要进行考核,并结合平时学习情况评定学习成绩,考试成绩载入学生档案。考核方法以闭卷考试为主;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应进行实际操作考试,根据实践课所占比例与笔试成绩相结合计算总成绩。

成绩考核方法及成绩评定均按照《湖北中医药大学学分制管理规定》中的各项条款执行。

毕业实习期间,在各科实习结束时均要考核学生实习是否合格;毕业实习全部结束后,进行毕业论文答辩。

十一、毕业及学位授予

学生学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成绩考核合格,修满学分,通过毕业论文答辩者,取得毕业资格;符合授予学士学位的有关规定者,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十二、教学时数比例

必修课教学总时数:2350

必修课总学分:131

公共基础课教学总时数:998

专业基础课教学总时数:758

专业课教学总时数:594

专业选修课教学总时数:324

专业选修课总学分:18

平均周学时:24.31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医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医药信息化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掌握现代管理学基本理论和计算机科学技术、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及医药学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应用及维护能力、熟悉医药信息系统、临床信息系统、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和医院信息系统的应用、管理及维护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主干学科:管理学、计算机科学、医药学。

主要课程: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运筹学、管理学原理、组织行为学、卫生经济学、会计学原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导论、管理信息系统、医学信息学、医院信息系统、病案信息管理学、医学文献检索、决策支持系统、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库原理、网络数据库、网站设计与开发、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医学数据统计分析、XML与电子病历、医学数据挖掘、数字医学图像、中医学基础(中基、中诊)、中医学基础(中药、方剂)、现代基础医学概论、预防医学、临床流行病学等

学制学位:四年本科,管理学学士学位。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医疗卫生部门、医药企业及医药软件开发企业从事信息管理、卫生统计、病案管理、图书与文献管理和信息系统的应用与维护工作;也可在医药研究机构、医药高等院校和医药卫生管理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和管理工作。

医学信息工程专业(医药软件)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医药信息化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医药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及基本技能、具备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医药科学研究的基础能力、能从事医药领域信息系统的开发、维护、测评的软件工程技术人才。

主干学科:计算机科学、医药学。

主要课程:大学英语、计算机专业英语、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离散数学、普通物理学、数字逻辑、计算机科学导论、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网络数据库、计算机组成原理、算法分析与设计、操作系统原理、软件工程、J2EE架构设计与开发、医院信息系统、网站设计与开发、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XML与电子病历、医院信息化项目管理、临床信息标准与处理技术、远程医疗系统、医学信息学、医学数据挖掘、中医学基础(中基、中诊)、中医学基础(中药、方剂)、现代基础医学概论。

学制学位:四年本科,工学学士学位。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到医疗卫生部门、医疗器械设计与生产部门及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各类信息系统和计算机软件系统的应用、设计、开发、维护和评测等工作;也可在医药研究机构、医药高等院校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

湖北中医药大学-医学信息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篇2

关键词:培养方案,符合度,社会需求度,合理性

一、引言

本科教学是大学的立校之本,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创建符合国际一流的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育教学体系,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新人才,需要合理、完善和先进的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为支撑。为全面落实浙江大学“以人为本、整合培养、求是创新、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浙江大学本科生院全面启动并实施了2009-2012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制订工作;光电信息工程学系历时半年,经过修订、讨论、修改、征求意见、完善和论证等一系列工作,完成了信息工程(光电)专业“09-12”培养方案的制订。本文从符合度、社会需求度和合理性几个方面对该培养方案进行分析比较。

二、符合度分析

本科专业培养方案首先要与研究型大学的培养定位和与学校大类培养的总体方案相适应[1]。浙大的人才培养定位是造就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未来领导者,因此要实施通识课程、大类课程和专业课程精品化战略。通识课程着重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学生提供多种思维方式和广阔的教育,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综合素质;大类课程着重建立宽厚的学科知识基础,奠定学生学科专业发展基石;专业课程着重培养学生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以及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其次是专业培养方案要适应专业培养目标。信息工程(光电)专业的培养目标是经过多学科知识的通识教育、工科类平台教育、专业教育和实践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坚实数理基础、富有创新精神、专业知识扎实并具备创新实践能力,在光电信息工程领域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为此要求课程体系的宽、专、交和课程内容的精、深、通。通识课程的修读要求有利于学生形成多学科均衡的知识结构,体现课程体系的“交”;大类课程的数理基础课程,以及工程数学、电路原理、电子技术、工程制图等课程,旨在使学生打下坚实的数理基础以及良好的电子信息技术基础,体现了课程体系的“宽”;信息类、光电类专业必修、专业选修课程的设置能够使学生具备光电信息技术、光学工程、信息科学与技术等学科扎实的专业知识,体现了课程体系的“专”。通过梳理确定了面向全体光电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21门,以及两个模块“光电系统及工程”、“光通信及集成光电子技术”的模块必修课各4门;此外光学工程学科众多教授和老师根据各自的研究领域,开设了基础类和技术类两大类别的17门专业选修课,可以大大加强学生相关领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与技术水平。较大比例的实践教学环节,在16门专业必修课中,带实践环节的课程有13~14门,占到了81%~88%。其中暑期的专业实习环节3门,9个学分,根据专业模块,学生修读6个学分,内容包括理论教学(其间邀请企业专家来校讲课、做专业报告)、校内实习基地实践和参观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动手的锻炼机会。实践教学环节在注重培养方案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的同时,关注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的国际化,新增了全英语教学课程“先进光子技术导论”,引进国外同类课程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阅读外文文献的能力,增进国际交流的能力;另有四门双语教学课程。同时为更好地培养高层次人才,使本科教学努力接轨研究生教育,将研究生课程“光电显示原理”、“现代成像系统”向本科学生开放,学生在本科期间可以选读研究生课程,作为专业选修课,切实提高本科生的培养质量。

三、社会需求度分析

专业课程体系符合学科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符合教育部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性专业规范”要求。依据2008年《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指导性专业规范”要求[2],制订的培养方案符合该规范专业知识体系(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的要求,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专业实践教学,学分29~30)的要求,创新训练体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的要求,以及“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参考体系”的具体要求。开展和加强工程教育是提高本科学生工程素质的有效手段,因此本科培养方案同时要符合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组织制定的“光电信息工程专业”的认证要求[3]。对照该认证标准“课程设置”的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专业类课程、实践环节、毕业设计等方面,我们培养方案中相关课程和环节的设置均超过标准中规定的要求。为调查和了解企业对本科教学及开发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设计了信息工程(光电)“09-12培养方案”调查表,在光电行业相关企业和科研单位展开调查,被调查单位均认为方案中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比较合理,对学校的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和光电设计大赛过程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表示认同。同时希望重视本科学生研究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道德品质的培养,并就学生工程能力培养如何进行校企合作等提出了一些建议。如邀请企业专家参与专业的实践教学活动,举办学科领域行业发展以及工程需求方面的讲座等。

四、合理性分析

对于培养方案的合理性,与处于世界一流地位的A rizona大学[4]和R ochester大学[5]的光学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进行了分析比较。三个学校通识课、大类课和专业课的学分比较如图1所示,由于思政课程的学分,所以浙大通识课程的比例最高;大类课程比例较低,但学分量与两所大学较一致;专业课程学分也是最高,因为浙大设置的工程应用型课程比较多。各校专业课程中必修课、选修课、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比较如图2所示,浙大的实验实践类课程比国外大学要高得多,这符合我国高校工科类专业的培养目标之一是为社会提供工程应用型人才。

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是本科教育教学体系的核心和支柱,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获取合理优质“宽专交”知识结构的基本保证。因此要求专业培养方案从符合度、社会需求度和合理性等方面进行审核,并强调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同类专业比较,关注社会对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充分体现了人才培养中以生为本、求真务实的精神。

参考文献

[1]浙江大学本科生院.浙江大学关于制订2009-2012级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的意见[G].浙江:浙江大学教务处, 2008, 12.

[2]“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 (2008修改稿) [G].2008.2.

[3]教育部“电子信息与电气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电气信息类 (2009.4) G].2009.4.

[4]Arizona大学.Arizona大学光学科学与工程学科[EB/O L].2009-10-19].http://www.optics.arizona.edu/.

湖北中医药大学-医学信息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篇3

关键词: 新专业建设    学科发展    兴趣小组    生物医学工程

生物医学工程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综合生物学、工程学和医学理论和方法,在各层次上研究生物系统的状态变化,并运用工程技术手段解决临床医学中的关键问题。要求学生掌握宽广而扎实的电子学、生物学、医学理论基础,能在理、工、生、医等学科高度交叉中进行前沿科学研究、知识创新,产学研结合,并推动相关科学技术发展,以满足我国对生物医学工程领域高级人才的需求。生物医学工程属于工学门类,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一级学科。

本学科是利用生命科学、医学、电子信息科学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用于生物信息工程、生物电子工程、大型医疗仪器系统、现代医疗监护系统等领域的科研工作。工程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培养从事生物医学信息检测、医用仪器、医学影像、生物电子学、生物医用材料等方面研究开发、生产制造、检测与控制、管理与维修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研究和人才培养侧重于生命科学、电子信息科学、医学等的交叉和渗透。该领域是生物医学信息、医学影像技术、基因芯片、纳米技术、新材料等技术的学术研究和创新基地,是与21世纪生物技术产业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的工程领域,是关系提高医疗诊断水平和人类自身健康的重要工程领域。

天津工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一个年轻的、处于高速发展中的理、工、生、医交叉融合的新兴学科方向。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作为电信学院的新兴专业,近年来发展迅速,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专业下设5个实验室,医学仪器及设备实验室、医学成像及光谱成分分析实验室、生物医学电子学实验室、医学建模与仿真实验室、膜片钳实验室,拥有一批踏实肯干、敢于创新、勇于攻关的年轻科研人员,并将不断吸引其他相关学科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博士后等进行学科交叉的研究工作。科研方面利用人体信息检测技术与智能服装相结合,设计出检测、监控、调节人体状态的一体化智能服装;膜片钳方向主要进行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方向研究,同时与天津大学和天津各大医院开展密切合作,在医疗仪器研制和临床实验等方面积累一定的经验和成果。

本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有:C语言程序设计、电路理论、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大学物理、分析化学、高频电子技术、医学基础、工程光学、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及DSP技术、通信原理、嵌入式系统、生物医学电子学、生物医学光子学、医学成像新技术、无线传感网络、生物医学仪器设计基础等。本专业毕业生可以在国家机关、医院、国防、科研机构、学校、工厂等企事业单位从事医疗产品设计、研发和管理工作,服务于天津医疗产业联盟的发展需求。本专业学制四年,学生毕业后可获得工学学士学位,本专业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

在本科生人才培养方面,本专业也是广开思路,在大一刚入学就进行思想教育,根据学生兴趣对其未来发展进行规划,由于本专业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因此学生喜欢的专业方向也不一样,有生物、医学、电子等设计物理、化学等不同方向的需求,学生提出的就业方向也不完全一致,区别于传统的专业学生,如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虽然兴趣不统一,在专业方向上容易把握,而生物、医学、物理、化学等涉及的学科更多,对新专业教学提出新挑战。如何适应不同学生不同需求,我们系的老师进行了深入探讨。

在建立新专业的过程中为了适应课程体系建设,教师队伍组建没有按照传统电子通信方式,而是从生物、医学、物理、化学几个方面引进不同背景、不同专业的教师,他们中的大部分都具有海外研究背景,更了解各个方向的国内外发展方向,因此最终我们决定由具有生物背景的老师建立生物组,具有医学背景的老师建立医学组,具有物理背景的老师建立物理组,具有化学背景的老师建立化学组,实践能力强的老师建立实践组,一届共招收50人左右,这样每个组的人数定在10人左右,实践组人稍多,这样可以弥补生物、医学组由于设备仪器不足带来的问题,这两个组规模稍小,大约5~7人左右,在大一下学期进行兴趣小组分组,根据不同需求,各个小组配备了不同老师和学生,这样学生由于兴趣不同在学习上的态度问题就解决了,老师可以有更好的学生资源,学生也愿意学,老师也愿意带,新专业组建不到两年的时间,我们专业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由于老师有人,学生愿意学,设备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以前用得少的设备得到了极大的利用,在最近1年多时间中,老师在科研上取得了很多成绩,拿到了国家级、省部级项目5项,发表论文30余篇,学生在各类不同类型竞赛上获奖10余项,在教改立项、师生合作教学资源建设、师生合作项目、全国大创上都取得了很多成果,并且与中国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所拿到天津市医学电子诊疗技术工程中心,为本专业建设提供一个更高的平台。

湖北中医药大学-医学信息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篇4

环境工程专业、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环境科学与工程系设“环境工程”和“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两个本科专业,在高年级设置环境工程专业和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分组选修课,由学生自行选择专业。环境工程专业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城市、区域和企业的给水及废水、废气、固体废物和其他污染的控制与治理、环境修复以及环境规划、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可从事环境污染控制和给水排水的规划、技术开发、科学研究和管理等工作。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城市、乡镇和企业的给水与排水系统以及给水处理、废水处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可从事给水排水的规划、技术开发、科学研究和管理等工作。

(二)、学制与学位授予

学制:本科学制四年,按照学分制管理机制,实行弹性学习年限。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学位。

(三)、基本学分学时

本科培养总学分173,其中春、秋季学期课程总学分141,夏季学期实践环节17学分,综合论文训练15学分。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分布

1.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 35学分

(1)“两课”5门 14学分

10610193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3学分(秋)3学分(春)4学分(秋)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4学分(春)

(2)体育4学分

第1-4学期的体育(1)-(4)为必修,每学期1学分;第5-8学期的体育专项不设学分,其中第5-7学期为限选,第8学期为任选。体育课学分不够或不通过者不能本科毕业及获得学士学位。

(3)外语4学分

大学外语教学实行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学生入学后建议选修并通过4-6学分的英语课程后再参加《清华大学英语水平I》的考试。本科毕业及获得学士学位必须通过水平I考试。学生课选修外语系开设的不同层次的外语课程,以提高外语水平与应用能力。

(4)文化素质课13学分 必修课程1门,1学分 000500

31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概论

1学分(秋)

本科培养方案设置文化素质课程八个课组:1.历史与文化、2.语言与文学、3.哲学与人生、4.科技与社会、5.当代中国与世界、6.艺术教育、7.法学、经济与管理、8.科学与技术。要求在以上八个课组中选修若干门课程,修满13学分,其中必须包含2门文化素质核心课程。课程详见每学期选课手册。

2.自然科学基础课程35学分

必修课可以在同类课中选更高档次课程,但多出的学分记入任选学分。(1)数学16学分

必修课 10学分 10420743 10420753 10420684 10420764 10420692 10420243 10420803 10420854(2)物理9学分

10430205 10430782 10430792

微积分(1)微积分(2)几何与代数(1)微积分(3)几何与代数(2)随机数学方法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数学实验 物理学导论 物理实验A(1)物理实验A(2)

3学分(秋)3学分(秋)4学分(秋)4学分(春)2学分(春)3学分(秋)3学分(秋)4学分(春)5学分(春)2学分(秋)2学分(春)

选修课 在下列课程中选修不少于6学分

(3)化学、生物10学分

必修课6学分 20440314 无机与分析化学 20440532 无机与分析化学实验B 选修课在下列课程中选修不少于4学分 30450014 生物化学原理 10450012 现代生物学导论 30450114 分子生物学

4学分(秋)

2学分(秋)4学分(秋)2学分(春、秋)4学分(春)

3.专业相关课程 71学分

必修课可以在同类课中选更高档次课程,但多出的学分不记入学分要求。(1)工程技术基础课 9学分

必修课7学分 20130433 20220044 20740042 20740073

机械设计基础B(1)电工与电子技术 计算机文化基础 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

3学分(春)4学分(秋)2学分(秋)3学分(春)

选修课在下列课程中选修不少于2学分

20740033 必修课 32学分 20440333 20440513 20440441 20310314 30030234 20040083 20040122 30050032 30050053 40050013 30050174

计算机信息管理基础 3学分(春、秋)

(2)专业基础课 36学分

有机化学B 物理化学B 物理化学实验c 工程力学A 工程结构 流体力学⑴ 流体力学⑵ 环境学导论 环境工程监测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环境工程原理

3学分(春)3学分(秋)1学分(秋)4学分(春)4学分(秋)3学分(秋)2学分(春)2学分(春)3学分(春)3学分(春)4学分(秋)1学分(秋)2学分(春)1学分(春)2学分(春)2学分(春)2学分(春)

选修课程在下列课程中选修不少于4学分

20440201 有机化学实验B 40440122 仪器分析B 40440011 仪器分析实验B 30050162 生态学原理 30050152 环境化学 30050182 环境土壤学(3)专业课26学分

本科生专业课程根据研究生“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的四个学科方向(“水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大气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固体废弃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环境规划与管理”)和“市政工程”的一个二级学科(给水与排水)设置。学生所修专业课程应至少覆盖2个(含2个)以上的专业或学科方向,各专业的具体要求如下:

环境工程专业:

必修课(5学分):A类课(1门)

限定选修(11学分):从B类课中任选不少于2门、C类课中任选不少于1门 选修课(10学分): 从B、C、D类课中任选不少于10学分(3-5门)(同一门课不得重复计算学分)

给水排水工程专业:

必修课(12学分):A类课(1门)、B类课中的“城市与建筑给排水工程”、C类课中的“给水排水工程设计”

限定选修(4学分):从B类课其它课程中任选不少于1门、选修课(10学分): 从B、C和D类课中任选不少于10学分(3-5门)(同一门课不得重复计算学分)专业课程设置

A类(核心专业课、各专业必修)40050455 水处理工程(含实验)

「公共、水、给」5学分(春)B类(主干专业课、限定选修)40050414 城市与建筑给排水工程[给」

40050424 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工程(含实验)「固」40050444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含实验)「气」40050434 环境数据处理与数学模型 「规划」 C类(设计课、限定选修)40050473 给水排水工程设计 「给」40050523 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设施 「固」40050463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设计 「气」40050483 数据库与信息技术

「规划」

D类(选修课)40050332 给排水与环境工程施工 「公共」 40050492 环境工程技术经济和造价管理 「公共」 30050092 专业外语 「公共」 40050532 环境物理性污染与控制 「公共」 30050192 水资源利用工程与管理 「水、给」40050502 环境评价与工业环境管理 「规划」 40050512 环境管理与环境社会学方法 「规划」 30050202 流域面源污染控制与生态工程 「公共」 40050542 环境中有害化学物质的迁移、归宿及去除注∶各学科方向/专业缩写如下:水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 「水」大气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 「气」固体废弃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 「固」环境规划与管理 「规划」给水与排水专业 「给」各学科方向/专业公共平台课缩写为 「公共」

4.实践环节 17学分

12090043 军事理论与技能训练 3学分(夏)10640852 大一外语强化训练 2学分(夏)40050202 认识实习2学分(夏)40030282 测量

2学分(夏)21510082 金工实习C(集中)2学分(夏)40050401 校园环境质量监测 1学分(夏)40050222 生产实习

2学分(夏)40050343 水处理工程设计

3学分(夏)

5.综合论文训练 15学分

40050390

综合论文训练

15学分

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本科培养方案 篇5

一、培养目标

工程物理专业和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培养既有坚实的数理基础,又有较强的工程训练,掌握现代实验技术手段,同时具有基本的人文社会科学和经济、管理知识,善于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工程实际,能在核科学技术和核工程领域,以及其它与近代物理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密切相关的领域,从事研究、设计、开发、生产、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的科技人才。

二、学制与学位授予

学制:本科学制四年,按照学分制管理机制,实行弹性学习年限。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学位。

三、基本学分学时

本科培养总学分175,其中春、秋季学期课程总学分140,平均周学时20;夏季学期实践环节20学分,综合论文训练15学分。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分布

1.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 35学分

(1)“思想政治理论课” 14学分

10610193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3学分(秋)1061019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3学分(春)1061020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4学分(秋)

10610224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4学分(春)(2)体育 4学分

第1-4学期的体育(1)-(4)为必修,每学期1学分;第5-8学期的体育专项不设学分,其中第5-7学期为限选,第8学期为任选。体育课学分不够或不通过者不能本科毕业及获得学士学位。

(3)外语 4学分

大学英语教学实行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学生入学后建议选修并通过4-6学分的英语课程后再参加《清华大学英语水平I》的考试。本科毕业及获得学士学位必须通过英语水平I考试。学生可选修外语系开设的不同层次的外语课程,以提高外语水平与应用能力。

日语、德语、法语、俄语等小语种外语课程的选课要求详见《学生手册》(2010)。(4)文化素质课 13学分

要求在本科学习阶段修满13学分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其中必须包含2门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及1-2学分的《文化素质教育讲座》课程。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为限选,文化素质教育讲座课程为必修,其他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为任选。

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划分为八大课组:①哲学与人生、②历史与文化、③语言与文学、④艺术与审美、⑤科技与社会、⑥当代中国与世界、⑦基础社会科学、⑧数学与自然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目录详见附录1。

每学期开设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及核心课程目录详见当学期选课手册。

2.自然科学基础课程12门,40学分(1)数学 4门,19学分

30420095 高等微积分(1)5学分(秋、春)30420105 高等微积分(2)5学分(秋、春)10420684 几何与代数(1)4学分(秋、春)10420252 复变函数引论 2学分(秋、春)

数学物理方程 3学分(秋、春)(2)物理/化学/生物 8门,21学分

10430754 普通物理(1)4学分(春)10430764 普通物理(2)4学分(秋)10430774 普通物理(3)4学分(春)

10430782 物理实验A(1)2学分(秋)10430792 物理实验A(2)2学分(春)10440012 大学化学B 2学分(秋/春)

10440111 大学化学实验B 1学分(秋/春)10450012 现代生物学导论 2学分(秋/春)

注:允许在系教务部门认可情况下选修理学院的同类型课程。

3.专业相关课程 65学分(1)工程技术基础课 21学分

制图力学类课程 7学分

20130433 机械设计基础B(1)3学分(秋、春)20310314 工程力学A 4学分(秋、春)

计算机类课 7学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选修,还可选修其它计算机类课程。20740042 计算机文化基础 2学分(秋、春)

20740073 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 3学分(秋、春)20220134 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 4学分(秋、春)

20320074 数字电路与嵌入式系统 4学分(秋、春)

电工电子类课程 7学分

20220053 电工技术 3学分(秋、春)

20220064 电子技术 4学分(秋、春)20250064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4学分(秋、春)

【20220064,20250064 二选一 】(2)专业基础课 15学分

10430713近代物理实验A组 3学分(秋、春)10430723近代物理实验B组 3学分(秋、春)10430733近代物理实验C组 3学分(秋、春)10430743近代物理实验D组 3学分(秋、春)20430064 量子力学 4学分(秋、春)

【10430713,10430723,10430733,10430743四选一】 A 类:

30140064 热工基础 4学分(秋、春)20040104 流体力学 4学分(秋、春)20430084 统计力学 4学分(秋、春)

【20040104,20430084 二选一 】 B 类(以“*”表示):

40320654 核电子学* 4学分 40220184 信号与系统* 4学分

20430054 电动力学* 4学分(秋、春)【40320654,40220184 二选一 】(3)专业课 29学分 必修课 5门,18学分

30320174 核辐射物理与探测学 4学分 30320314 核工程原理 4学分

辐射防护 2学分(秋、春)

专业基础实验 4学分(含以下内容)

(核辐射物理与探测学实验、反应堆物理实验、辐射防护实验、误差理论与量测技术实验)

概率统计分析及量测技术 4学分(含以下内容)

(概论论与数理统计、随机数学方法、数学实验、误差理论与量测技术)

专业选修课 11 学分

限选课:6 学分,要求在以下四个课组中完整选修一个课组 课组一:

40320612 核信息获取与处理 2学分

核数据获取与处理课程设计 2学分 40320142 物理信号处理 2学分 30320302 核仪器概论 2学分

【40320142,30320302 二选一 】

40320262 核医学仪器与方法 2学分 40320242 微控制器开发技术 2学分

【40320262,40320242 二选一 】 课组二:

40320192 加速器原理 2学分 40320012 微波技术 2学分 30320022 电磁场数值分析 2学分

40320692 等离子体物理基础 2学分

【40320192,40320012,30320022,40320692四选三】 课组三:

40320222 同位素分离原理 2学分 40320232 级联理论 2学分

30320142 计算机模拟物理 2学分 40320702 机电系统控制 2学分

【30320142,40320702 二选一 】 课组四:

40320602 反应堆物理与数值计算 2学分 40320202 反应堆热工水力学 2学分 40320062 核电厂系统与设备 2学分 40320102 反应堆安全 2学分 【40320062,40320102 二选一】 任选课:5学分

30320262 电磁兼容设计 2学分

专业课程设计 3学分

40320622 误差理论与量测技术 2学分 40320112 激光应用 2学分

40320712 核燃料与核结构材料学基础 2学分 40320132 可靠性工程及风险分析 2学分 40320472 核电厂系统与运行 2学分 40320092 核电站仪表与控制 2学分

30320332 项目管理基础 2学分 40320682 核聚变概念基础 2学分

40320721 高温等离子体物理实验 1学分 40320732 辐射环境监测与评价概论 2学分 00320021 等离子体技术及应用 1学分

00320032 等离子体、激光与电子束 1学分

4.实践环节 20学分

12090043 军事理论与技能训练 3学分(夏)10640852 大一外语强化训练 2学分 21510063 金工实习B 3学分(春)

40320582 核能核技术概论及认识实习 2学分(夏)22650022 电子工艺实习2学分(夏)30320211 学科前沿讲座 1学分(夏)

40320312 电子线路设计与实验 2学分(夏)30320292 工具软件应用实验 2学分(夏)40320165 生产实习5学分(夏)

生产实习、工程性专题研究、SRT等成果都可以取得“工程实践与专题研究”学分。

【40320312,30320292二选一】 5.综合论文训练 15学分

40320340 综合论文训练 15学分

湖北中医药大学-医学信息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篇6

本专业培养具备厚实的人文科学素养、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具备宽厚、扎实公共卫生理论知识,有较强的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等实践技能,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的高级公共卫生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通识、大类、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和社会医学类五大模块课程。毕业时,学生应在知识、技能和品德等方面达到如下要求:

1、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身心健康,立志于人类健康事业以及具备敬业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

2、具有宽厚人文、科学和社会知识以及较好的英语水平;

3、掌握基础医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4、掌握临床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5、熟练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方法,具有较强科学研究创新思维和科研动手能力;

6、掌握扎实的公共卫生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独立处理常见公共卫生事件或问题的能力。

专业核心课程

基础医学整合课程(含人体解剖学 组织胚胎学 医学生理学 药理学 病理学 病理生理学)卫生统计学 流行病学 卫生毒理学 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 环境卫生学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儿少卫生学 卫生事业管理

教学特色课程

全英文教育课程:医学生理学 全科医学

双语教学课程:基础医学整合课程 外科学总论 内科学 妇产科学 儿科学 传染性疾病 原版外文教材课程:基础医学整合课程

研究型课程:生理科学实验

公共卫生现场调查方法与技术 自学型课程:医学综合课程I 临床实习综合课程 讨论型课程:人体形态学实验

心身医学

计划学制

5+2年

最低毕业学分

270(本科228)+4+5.5+授予学位

医学学士学位

医学硕士学位

课程设置与学分分布

一.本科阶段课程

228+4+5.5学分

1. 通识课程

48+5.5学分

(1)思政类

5门

11.5+2学分

021E0010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2.5 秋冬 021E002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5 春夏 021E0030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4

秋冬、春夏 021E004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2.5 秋冬、春夏 02110081 形势与政策 +2

(2)军体类

5.5+ 3.5学分

第1、2学年的体育Ⅰ、Ⅱ、Ⅲ、Ⅳ为必修,每门课程1学分;高年级的体育课程为选修。学生每年的体育达标原则上低年级随课程进行,成绩不另记录;高年级独立进行测试,达标者,按+0.5学分记,合计+1.5学分。

031E0020

体育I 1 1 1

1.5

秋冬、春夏 秋冬、春夏 秋冬、春夏 秋冬、春夏

第1学年短学期 031E0030

体育II 031E0040

体育III 031E0050

体育IV 031E0010

军事理论 031100军训(3)外语类

9学分

+2

体育达标

+1.5学分

第3、4、5学年

实行以大学英语Ⅳ考试为标准的管理模式,学生必须通过学校大学英语Ⅳ考试,并取得外语类课程9学分,同时,选修课程号含“F”的课程,以提高外语水平与应用能力。

(4)计算机类

5学分

1)在以下课程中选修3学分

211G0010

C++程序设计基础与实验 211G0020

C程序设计基础与实验 211G0030

Java程序设计基础与实验 211G0040

VB程序设计基础与实验 3 3 3

春夏、秋冬 春夏、秋冬 春夏、秋冬 春夏、秋冬

2)在其他课程号含“G”的课程中选2学分

(5)导论类

2学分

学生可在各专业开设的学科导论课程,以及新生研讨课程中任意选择修读,并取得学分。

(6)其他通识课程

15学分

学生在历史与文化(3学分)、文学与艺术(3学分)、经济与社会(3学分)、沟通与领导(1.5学分)、科学与研究(1.5学分)、技术与设计(3学分)等6个课程组中选择修读。

2.大类课程 42学分

(1)自然科学类 36学分

1)必修课程:11门 31学分

061B0170

微积分Ⅰ 061B0180

微积分Ⅱ

061B0030

概率论

4.5 2 1.5 1.5 5 2 1.5 4 4 1 4

秋冬 春 春 夏 秋冬 春夏 秋冬 春夏 秋冬 秋冬 秋冬 061B0100

数理统计

061B0230

大学物理及实验

061B0370

大学化学实验(G)061B0380

大学化学实验(O)061B0450

无机及分析化学

061B0570

有机化学(丙)

061B0523

仪器分析(丙)

071B0020

普通生物学及实验

2)选修课程:5学分

学生可在课程号含“B”的自然科学类课程中选择修读。(2)其他大类

6学分

学生可在课程号含“A”或“C” 或 “D”的课程中选择修读,本专业建议选修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

3.专业课程

107学分

(1)基础医学类

18门

50.5学分

医学生物化学

医学生物化学实验

春夏 夏 秋冬 秋 春夏 医学细胞生物学

18120740

医学遗传学(甲)18121490

病原生物学(甲)

1.5 3

18121500

医学免疫学(甲)

神经与行为科学

18120470

生理科学实验(甲)

医学综合课程Ⅰ

18121200

基础医学导论

18121050

基础医学各论1 18121060 基础医学各论2 18121210

基础医学各论3 18121230

基础医学各论4 人体形态学实验1 人体形态学实验2 人体形态学实验3 人体形态学实验4

(2)临床医学类

8门

20学分

诊断学(乙)

外科学总论(乙)

医学影像学(乙)

内科学(乙)

妇产科学(乙)

儿科学(乙)

传染性疾病

临床实习综合课程

(3)公共卫生和社会医学类

36.5学分

1)必修课程:13门

33.5学分

医患沟通学基础

18120730 医学心理学

卫生事业管理

18520060 医学伦理学与卫生法学

医学信息学

卫生统计学

社会医学

卫生毒理学

流行病学

环境卫生学

儿少卫生学

2.5

4.5

1.5

1.5

1.5

1.5

4.5

1.5

2.5

3.5

2.5

2.5

1.5

1.5

1.5

3.5

2.5

秋 冬 秋冬 冬

秋冬 春夏 秋冬 春夏 秋冬 秋冬 春夏 秋冬

春夏

春夏

春 秋 秋冬 秋 冬

秋冬

秋冬

秋冬

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

3.5

秋冬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3.5

秋冬

2)选修课程:3学分(在以下课程中选择修读)

全科医学

1.5

18190350 循证医学

1.5

健康教育

1.5

卫生监督

1.5 4.临床实习与实践教学环节 21学分

临床实习 9

18周毕业论文设计

10周专业实习

早期接触专业

18181940 社会实践

5.个性课程

10学分

全校公共选修课除外的课程均可修读。6.第二课堂

+4学分

二.研究生阶段课程与实践 42+2学分

1.必修课程:3门 5学分

02520011

自然辩证法

18520020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05520010

研究生英语

2.限修课程:根据专业方向在以下课程中选择修读6学分

现代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分子生物学高级流行病学高级医学统计学高级免疫学毒理学原理与方法公共卫生现场调查方法与技术网络生物医学信息获取及应用现代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现代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卫生服务研究卫生经济学医院管理学3.选修课程:根据专业方向在以下课程中选修6学分

临床科研设计医学实验动物学生物化学实验技术医学统计软件的应用

生理学实验技术

医学人文学

生物医学研究伦理

健康心理学

第二短学期 第三短学期

细胞培养

生物医学英文论著写作生物医学科研导论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免疫学实验技术行为医学心身医学生物电磁学4.科研实践

25学分

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

5.读书报告

湖北中医药大学-医学信息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篇7

关键词:动物医学专业,课程设置,对比

动物医学专业通俗来说, 就是培养“兽医”的专业, 它是以生物学为基础, 研究动物 (包括家禽、家庭宠物、野生动物等) 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 并在此基础上对疾病进行诊断和防治, 保障动物健康的综合性学科。其基本任务是有效地防治畜禽、伴侣动物、医学实验动物及其他观赏动物疾病的发生。与其他医学类专业类似, 动物医学首先要学习基础生物学和医学理论, 然后通过大量解剖实验强化学生对理论的理解。

动物医学专业培养具备动物医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能在兽医业务部门、动物生产单位及有关部门从事兽医、防疫检疫、教学、科学研究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主要学习动物基础医学、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受到动物体正常和异常结构及功能实验、检查、疾病预防、诊断、治疗技术的基本训练, 具有动物保健、临床诊疗、动物防疫检疫和兽医卫生管理工作的基本能力。

课程是联结教育与社会的桥梁, 课程的设置及其教学内容直接反映和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规格, 其重要性对于教学来说尤为突出。通过对比我校的课程设置和西北农林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和新疆农业大学相关专业的课程, 同时结合执业兽医师考试, 我院多次组织任课老师进行研讨, 集思广益, 提出几点看法。

一、教学安排上

很多农业院校动物医学专业采用4年制或5年制, 其中, 西北农林大学为5年制, 新疆农业大学为4年制, 采用的教学模式都是“4或3+1”的模式, 即4年或3年在校学习和1年校外实习, 并且都采用学分制的方法。新疆农业大学的模式和我校原来采用模式较为相似, 总课时约为2600学时。其中, 必修课占到总学时的80%, 选修课占到约20%。我校动物医学专业正在进行新的培养方案的探讨, 在保证必修课学时的前提下, 尽量提高个性选修课的比例,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课程设置上

新疆农业大学的课程设置基本是传统的教学模式, 专业只有一个动物医学, 主要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方向限定选修课。其中, 专业基础课和我校设置基本相似;而专业课设置只有3门:家畜寄生虫学、家畜传染病学和动物性食品卫生学。和我校最大不同的是, 设置了专业方向限定选修课, 类似于我校的不同方向, 一个属于临床兽医方向, 另外一个属于动物检疫方向。就课程设置而言, 我校和西北农林大学设置相似, 主要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从方向上来看, 西北农林主要有3个方向:动物医学方向 (突出畜禽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动物检疫、兽医卫生管理与监督等方面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小动物医学方向 (突出小动物疾病诊断、治疗、预防、美容与护理等方面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和动物生物技术方向 (突出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细胞与胚胎工程及生物制品等方面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另外, 从这几个学校的课程设置是以传统系统教学为主, 尚没有探索以一个动物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目前我校探索新的培养方案, 计划把我校原来的动物医学专业的两个方向——临床兽医学方向和动物防疫检疫方向, 变成两个专业, 即分别为动物医学专业和动植物检疫专业, 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一部分植物学相关课程, 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三、实验实习上

和我校相比较, 这几所学校的实验课时明显比我校的实验课时多, 一般专业课都在18学时左右, 而我院承担的相同课程的实验课时一般在8学时。从实习来看, 和我校一样, 都采用集中实习的模式, 但是课时总量差别较大, 西北农林大学一共10周, 而新疆农业大学3~4周。结合我校实习情况, 这种集中实习的效果不明显, 因为在实习过程中, 学生有往往迟到、早退, 学习兴趣不高等现象, 而且我校该教研实习一般需要动手, 不能坐着, 所以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效果不明显。目前, 我校正在重新修改培养方案, 把原来在毕业前集中进行的综合实训改为教学实习, 学时不变, 即穿插在该课程理论教学的同时进行, 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本门课程相关理论的进一步巩固, 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四、考试制度

现在, 学生普遍对考查课不够重视, 只对考试课重视。有必要制定合理的制度, 改变这一现象。目前我校在全校范围内进行了各类课程的考试制度以及考核方式的改革, 包括考试课、考查课和选修课。考试课原来只以期末一张卷的分数决定学生的成绩, 导致学生对课堂不重视, 存在上课不认真听讲, 玩手机, 看其他书籍等现象。进行了考试制度改革以后, 有了一部分平时成绩, 学生课堂纪律和听课的认真程度都有了很大的改善, 考查课和选修课也增加了平时成绩的比重, 这样大大的改善了学生对课堂的重视程度。

以上是我院对比其他几个农业院校动物医学专业课程的设置, 为了使毕业生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和生命科学等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动物基础兽医学、预防兽医学和临床兽医学的基本理论, 致病因素、疾病发生发展和转移的规律及预防、诊断、治疗、畜牧科学的基本知识;具备致病因素分析、检验、药物正确使用与开发、常规及器械诊断、主要治疗方法、动物检疫的技能;具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基本知识, 了解生命科学的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及自然科学中相关技术的应用前景;熟悉国家动物生产、动物医学发展规划、兽医防疫检疫、环境保护、动物进出口检疫等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并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 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各个院校动物医学专业都对课程进行了合理的设置。随着执业兽医师考试制度的开始, 也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从相关的考试题来看, 直接记忆性的知识并不多, 往往以案例形式出现, 而且一个案例涉及多学科。因此, 这就要求我们对现有课程进行调整, 改变以往单纯以课程授课为主的模式, 采用案例式教学或讨论式教学等其他的更适合执业兽医师考试的教学模式。另外, 对老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不能是那种只会讲授专业知识的教师, 更应该像一个全科的兽医。

参考文献

[1]朱德全, 薛勇敢, 程广东.以职业为导向动物医学专业专科课程体系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交际, 2010, (6) :36-38.

[2]魏萍, 李庆章, 王洪斌.浅谈我国高等院校动物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与主要课程设置[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2) :16-17.

浙江大学生物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篇8

生物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系统的生物科学知识和工艺、工程设计知识和创新能力,掌握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的科学原理、工艺技术过程和工程设计等基础理论、基本技能,能在生物技术领域从事原始创新和现代生物过程设计、生产与管理,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厚基础、强能力、宽适应的复合型高级人才。

培养要求

学生主要学习数学、化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过程工程原理、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生化生产工艺学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微生物学、发酵过程工程、生物分离工程、生物工程专业实验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在生物技术领域从事原始性创新、生物产品制造过程的设计、生产与管理和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开发与应用的能力,拥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潜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微生物学、生物化学、过程工程原理、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生化生产工艺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微生物、动植物细胞的培养与选育、生物反应与生物分离、生物技术与工程等方面的基本技术;

3.具备在生物技术领域从事原始性创新、生物产品制造过程的设计、生产与管理和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开发与应用的能力,拥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潜力; 4.熟悉生物工程学科的发展方向,能掌握生物工程相关领域内的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和进行文献综述的基本方法,能独立进行文献调研工作;

5.了解当代生物工业的发展动态和行业情况,熟悉与生物工程相关领域的法规。

专业核心课程

有机化学

生物化学

过程工程原理

工业微生物学

生化反应工程

生物分离工程

教学特色课程

双语教学课程:

生化反应工程

生物分离工程

细胞工程

应用分子生物学

计算机辅助生物过程设计

讨论型和研究型课程:生化生产工艺学

计算机辅助生物过程设计

计划学制

4年

最低毕业学分

160+4+5

授予学位

工学学士

学科专业类别 生物工程类 所依托的主干学科 化学工程与技术

课程设置与学分分布

1.通识课程

47.5+5学分 见工学大类培养方案中的通识课程。

2.大类课程

42学分

(1)大类必修课程

25学分

见工学类培养方案中的大类必修课程。要求修读 “ 大学物理(甲)”组和“工程图学”。

(2)大类课程的专业选修部分 17学分 1)其他必修课程 12.5学分

课程号 课程名称 课程学分 建议修读年级学期 101C0150

应用电子学及实验

4.5

二 春夏

Applied Electronics and Experiment

091C0011

过程工程原理(甲)Ⅰ

2.0

二 夏

Process Engineering Principles(A)Ⅰ

091C0030

过程工程原理实验(甲)Ⅰ

1.0

三 秋

Lab Work for Process Engineering Principles(A)Ⅰ

091C0021

过程工程原理(甲)Ⅱ

2.0

Process Engineering Principles(A)Ⅱ

091C0022

过程工程原理(甲)Ⅲ

2.0

Process Engineering Principles(A)Ⅲ

091C0040

过程工程原理实验(甲)II

1.0

三 冬

Lab Work for Process Engineering Principles(A)II

2)选修课程 4.5学分

在课程号带“B”或“C”的课程中选择修读,本专业建议修读:

课程号 课程名称 课程学分 建议修读年级 学期

061B9080

仪器分析

1.5

二 冬

Principles of Instrumental Analysis

061B0360

大学化学实验(A)

1.0

二 秋冬

Analytical Chemistry Experiment

061B9090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2.5

二 春夏

Probability and Statistics

061B0070

计算方法

2.5

二 春夏

Computational Methods

3.专业课程

58学分

(1)必修课程

37学分

课程号 课程名称 课程学分 建议修读年级 学期 061B0450

无机及分析化学

4.0

一 春夏

Inorganic and Analytical Chemistry

061B0370

大学化学实验(G)

2.0

一 春夏

General Chemistry Experiment

061B0380

大学化学实验(O)

1.5

二 秋冬

Organic Chemistry Experiment

061A9010

有机化学

4.0

二 秋冬

Organic Chemistry 061A9030

物理化学

4.0

二 秋冬

Physical Chemistry

061B0390

大学化学实验(P)

1.5

二 春夏

Physical Chemistry Experiment

071B0051

生物化学(甲)

4.0

二 春夏

Biochemistry(A)

071B0061

生物化学实验(甲)

2.0

二 春夏

Biochemistry Lab(A)

09120180

工业微生物学

3.0

三 秋冬

Industrial Microbiology

09120510

应用分子生物学

2.0

三 秋冬

Applied Molecular Biology

09120190

工业微生物实验

1.5

三 春

Industrial Microbiology Lab

09120320

生化反应工程

3.0

三 春夏

Biochemical Reaction Engineering

09120340

生物分离工程

3.0

三 春夏

Bioseparation Engineering

09120350

生物工程实验

1.5

四 冬

Bioengineering Lab

(2)选修课程

5学分

课程号 课程名称 课程学分 建议修读年级 学期

09193320

细胞工程

2.0

三 秋冬

Cell Engineering

09193270

基因工程

2.0

三 秋冬

Genetic Engineering

09191221

生化设备设计

3.0

三 春夏

Design of Biochemical Engineering Equipments

09590010

蛋白质工程

2.0

三 春夏

Protein Engineering

09120331

生化生产工艺学

2.0

四 秋

Biochemical Producing Technology

09120800

代谢工程

1.5

四 秋

Metabolic Engineering

(3)实践教学环节

4学分

课程号 课程名称 课程学分 建议修读年级 学期 09088080

认识实习

2.0

二 短

Field Trips

09188040

生产实习

2.0

三 短

Engeering Practise

(4)毕业论文(设计)

12学分

课程号 课程名称 课程学分 建议修读年级 学期

09120380

文献阅读

2.0

四 冬

Literature Reading

09189010

毕业设计(论文)

10.0

四 春夏

Dissertation Project

4.个性课程

12.5学分

学生可跨专业自主选择修读全校其他专业推荐的个性课程。本专业建议修读:

课程号 课程名称 课程学分 建议修读年级 学期

09590020

计算机辅助生物过程设计

2.0

三 秋

Bioprocess Design

07192190

基因组学

2.0

Genomics

071B0032

生态学及实验(乙)

3.0

三 秋冬

Ecology and Experiment(B)

09191170

生物制药技术

2.0

三 秋冬

Biopharmaceutical Technology

09590040

生物有机化学

2.0

三 秋冬

Bioorganic Chemistry

09191190

酶工程

2.0

三 春夏

Enzymology Engineering

09193500

过程控制原理及应用

2.5

三 春夏

Theory and Application of Process Control

09193150

工业微生物遗传育种

2.0

三 春夏

Genetic Breeding of Industrial Microorganism

09193260

环境生物技术

2.0

三 春夏

Technology of Environmental Biology

5.第二课堂

湖北中医药大学-医学信息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篇9

关键词:辅导员,中医学专业,低年级,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

一、中医学专业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高等教育部分中明确指出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等中医药院校作为培养和造就中医药创新人才的摇篮, 如何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兼具积极、乐观、向上的创新人格的创造性人才, 这对中医药院校的传统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2009年在对我国中医院校考察调研过程中指出:“中医药学是实践性强的科学, 要理论和实践结合;教学、科研、医疗结合;中医院校要体现中医药特色, 坚持以中医药专业为主体, 按照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施教, 强化中医药基础理论教学和基本实践技能培养。”

延续传统中医药文化, 并不断加以创新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动力。中医专业本科生是未来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主力军, 加强中医药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 提高中医本科生科研素质成为新世纪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需要。本科生从事科研学习, 可锻炼和培养其以下重要的科研能力: (1) 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 获取信息和搜集资料的能力; (3) 对研究对象及其相关资料和信息进行分析与思考的能力; (4) 运用创造性思维提出新思想、新方法和新结果的能力; (5) 对科研活动的过程与结果进行表达的能力。科研经历将影响学生的未来学术和职业发展, 现代社会需要更多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因此, 引导学生尽早参与科研创新思维培训,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点。

二、中医学专业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分析及部分对策

随着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快速发展, 中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培养模式中, 出现了许多与中医药现代化发展趋势不相适应的问题, 其中较为突出的就是中医专业本科生科研实践能力的不足。大多数中医药院校中医专业本科生培养的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具有中西医基础医学理论和临床专业知识, 能够独立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及某些急、危、重症”的临床型人才, 而学生综合素质和科研实践能力的培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绝大多数中医学专业本科学生缺乏科研实践锻炼, 对科学研究的过程、现代实验技能和撰写论文的规律方法等了解不够深入, 学生科研水平普遍不高, 科研意识不强, 科研创新能力薄弱。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多数中医院校偏重中医传统理论和临床知识的传授, 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是现在中医院校在实现规范化和制度化教学的同时, 忽视了对学生的个性化、特性化培养。

三是大多数中医院校科研条件有限、经费不足, 加之我国高等教育实行扩大招生人数的教育改革政策, 入学人数的大幅度提高, 造成短期内高校教育软硬件资源严重不足, 难以给学生参加科学研究活动提供良好条件。

广州中医药大学近年来在学生科研教育改革中尝试提出:1.加强专业教师对中医专业本科生的科研创新意识培养;2.建立科研师资队伍, 实行本科生科研导师制;3.定期举办学生科研论坛, 设立学生专项科研基金, 对学生科研项目进行资助;4.开放重点实验室, 让本科生直接参与科学研究;希望通过上述多途径培养中医专业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 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本科生科研薄弱的局面。

三、中医学专业低年级本科生科研现状及学生需求中的突出问题

结合本校实际, 根据中医学专业本科五年制学制特点, 一二年级定位为低年级。尽管教务部门在学生科研教育方面做出了相当努力, 但在一线学生工作中, 发现中医学专业低年级本科生科研领域仍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1. 缺乏系统科研课程;

中医学专业本科生在教学计划设置上目前还缺乏系统的科研课程, 目前仅有一门《中医药文献检索》, 且为限选课程。而七年制学生需必修《医学统计学》、可限选《中西医结合研究思路与方法》《临床科研设计、衡量、评价》等课程, 对比之下, 中医学专业本科生科研教育显得不够系统和欠规范化。

2. 缺乏本科生导师制;

我校中医学专业本科生数量目前维持在500人左右, 基本为大班教学, 学生人数多, 中青年师资力量少, 现阶段配置一对一或多对一本科生导师不现实, 学生科研缺乏教师的针对性指导。

3. 本科生进实验室年级名额受限;

学校教务部门牵头开展多年“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活动”, 条件规定“申请进入实验室的同学必须是三年级 (五年制专业) 以上并且以往各科成绩合格的本科生。”基于此, 中医学专业只能三年级才能进入实验室学习, 进入年限较晚, 一二年级的科研基础基本空白, 且名额有限, 不能满足广大低年级学生的现实需求。

4. 缺乏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等硬性科研要求;

中医学专业本科为临床方向, 与基础研究不一样的是毕业考核为医学理论部分和临床技能操作, 不包括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等硬性科研要求, 故部分学生的科研意识模糊, 认为科研创新工作是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任务, 不需要本科阶段的接触与积累。

四、辅导员参与中医学专业本科生科研创新教育的实施方法探讨

科技学术活动是学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学生工作者, 自身缺乏学术专业背景, 故不能取代专业教师在学生科研方面的指导与帮助, 但可从其他方面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思想启蒙和学术服务。

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中的一员, 虽不承担直接的教学任务, 但长期处于教育的第一线, 较之专业任课老师和学校其他行政人员, 与学生的联系更为紧密, 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性格特征与心理需求这种天然的密切关系有助于辅导员能在学校学院和学生之间架起“桥梁”, 搭建对学生“口味”的“舞台”。因此, 辅导员作为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最基层的组织者与实施者, 在实际操作中, 可以结合学生情况, 有效组织开展各项科技创新活动, 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组织的各种科技活动, 达到培养创新型大学生的目的。类似这样的活动, 可以调动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这样的活动中来, 营造全民参与的科研氛围, 不断强化低年级学生的科研意识。具体做法:

一是按照常规化、品牌化的模式, 开展专家学术报告活动, 请有声望的专家教授和科研骨干举办科研方法讲座, 使学生了解开展科研活动的目的、意义和方法。在充分调动学生科研积极性的基础上, 从辅导员角度还可以对大学生的科研方法和科研习惯进行指导。有条件的学院可考虑科研班导师配备制度, 聘请科研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的任课教师, 辅导员与班导师一起针对所带学生特点, 训练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和创新思想, 开展科研方法和科研习惯的指导。

二是举办学生科研经验交流会, 让在学术研究和科技创新中取得突出成绩的高年级学生介绍经验, 帮助广大低年级学生树立科研信心。科研榜样可选取本专业高年级的师兄师姐, 采取科研专题交流会、课题陈述答辩会等形式, 把已毕业或者高年级在科研学术领域取得较好成绩的师兄师姐请过来, 利用“现身说法”的榜样示范教育, 增强学生接触科研的信心, 介绍低年级入门的有效经验。

三是充分发挥舆论的导向作用, 利用海报、网络等形式, 大力宣传学生在学术研究和科技创新中取得的成果。通过宣传, 激发学生对科研的兴趣, 培养他们的学术参与意识, 打破他们对科研的神秘感。对在学术科技活动和科技创新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生给予大力表彰和精神鼓励。按照学校规定, 获得省级国家级学术课题立项或者竞赛获奖的学生, 将会获得学年综合测评奖学金评比智育分相应加分和研究生推免加分。除此之外, 需要在精神层面加强对上述学生的表彰鼓励, 如通过“十大校园人物”评选等活动, 将在科研工作中不畏困难潜心钻研的学生事迹做成宣传材料, 予以肯定, 并带动更多学生参与创新研究。

四是大力扶持科研小组或科技社团, 让创新人才在小组社团活动中孵化成长。充分利用第二课堂, 成立和扶持科研团队, 开展和参加丰富多彩的学术科技活动, 使学生通过各项活动的锻炼, 充分发展个性, 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术讲座和学术报告, 扩大学生知识面, 开阔学生的视野, 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 形成浓厚的创新氛围。积极创造条件, 组织指导学生尽早开展科学研究、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 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实验和实践, 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通过加强创新团队建设, 培养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潜质、能相互配合和协作的创新团队, 加强指导、重点培养, 力争产生有形成果, 通过对这些典型的宣传、表彰, 在年级形成带动作用。

五、结合院校实际在某中医学专业本科年级中开展科研实践情况介绍

与全国其他中医药院校一致, 专业学术教育方面, 科研教育一直是笔者所在学院中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弱项, 这与上述长期以来重视不够、本科生参与滞后、本科生科研条件薄弱等原因密切相关。例如, 学院创新基金学生科研项目目前已连续11年开展, 参与的一年级本科生寥寥无几。

笔者自所带年级入学以来, 深入思考低年级本科生科研启蒙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并与学生一起探索实践, 取得一些成绩。

2012年, 笔者借助学院科研创新基金招标通知的契机, 辅导员先行重视, 广泛宣传发动, 开展科研创新启蒙教育活动, 邀请高年级科研方面优秀学生给一年级新生做讲座, 尽早启发学生创新意识, 早日投身科研课题设计活动。开始实施为数不多的低年级科研创新教育的尝试之举。经努力, 笔者年级2012-2013年 (表2) 共获得国家级课题3项、省级课题6项、院级课题37项, 在学院过去10年中七年制中高年级占据多年科研立项的局面中, 以本科生低年级学生的姿态突围, 成绩亮眼。

六、对中医学专业低年级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进一步思考

尽管在笔者年级尝试低年级本科生科研教育取得一些微小成绩, 但在实践过程中, 笔者深深感到, 学生科研素质的整体提高, 仅靠辅导员一人力量远远不够, 需要借助学校学院各方力量的支持与帮助。

中医学本科生科研素质与科研创新能力培养, 必须根据本科生的特点, 以获取知识为基础, 以具有科研创新意识为核心, 以发展创新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为目标, 熟悉掌握科研创新流程, 发挥医学生自身知识潜能, 提升自学能力、科研能力, 并通过自身升华, 最终形成一定的科研素质, 从而不断激发科研创新精神并形成创新能力。因此本科生科研教育着眼点应侧重在“科研创新意识”、“科研创新能力”、“科研创新精神”三个方面。除了学生工作者的积极主动外, 还需要学校层面、学院层面的科研技术支持, 包括良好的专业师资、各级实验室、创新团队的项目支持等, 涉及学生处、教务处、科研处、二级学院等相关职能部门。只有各部门通力合作, 坚持全员育人的教育理念, 及早的引导学生进入科研探索, 规范科研学习教育, 及时搭建足够宽广的深入学习平台, 才能全面提高学院学生整体的科研素养, 并让在科研方面有天赋有特长的学生走得更稳更远。

参考文献

[1]李成仁, 李红丽等.以早期科研实践活动促进医学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J].西北医学教育, 2013 (21) :653.

[2]苏永华, 朱德增.中医专业本科生科研实践能力培养的体会和思考[J].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1 (19) :837-839.

[3]叶其鑫, 黎壮伟.中医专业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医药管理杂志, 2009 (17) :512-513.

上一篇:刘定青在全县企业家新春联谊会上的讲话下一篇:长城电影观后感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