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中医学专业论文

2024-12-07

高职中医学专业论文(共11篇)

高职中医学专业论文 篇1

高职院校临床专业开设《中医学》这门课程, 是我国医学教育的一大特色[1]。主要是让临床专业的学生以中医中药知识来补充西医之不足, 增加治病防病的手段和方法, 更能适应农村、基层、社区临床工作的需要。而如何跟上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步伐和提高教学质量一直是中医学教师所面临的困惑和难题。笔者近5年来一直从事中医临床和教学的第一线, 发现中医教学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现结合我院中医教学实际情况谈谈自己的看法和改革设想。

一、教学现状

1、课程定位不明确, 教学难度大

《中医学》虽然是临床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 但并不是学生的主修课程, 所以安排学时很少, 一般在一个学期内完成。以我校为例, 《中医学》总学时为34学时。但因课程定位不清晰, 基本上是按照《中医学》教材的章节思路来进行讲解, 浓缩了中医专业的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针灸推拿和中医内科学等多门学科的内容[2], 虽然面面俱到, 但讲授起来非常困难。因为课时少, 导致很多内容只能点到为止, 学生听起来也是一知半解, 难以消化, 如此一来形成恶性循环。

2、临床教师缺乏教学经验, 教学环节不完善

《中医学》作为一门临床课程, 其教学工作基本上由教学医院的临床医生来承担, 他们临床实践经验丰富, 但因为没有经过系统的教师岗前培训, 难免存在教学文件不齐备, 教学重点不突出, 教学环节不完善等诸多问题, 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教学效果。

3、教学方式单一, 学生积极性不高

不少教师始终把自己作为教学的重心, 没有真正转变到“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上来, 重结果而轻过程, 重灌输而轻启发。在平时的教学研究中, 教师关注更多的是如何把传统的教学模式运用的更熟练、更精细, 始终围绕的是如何把知识更直接更简单的交给学生, 忽视了如何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研究与实践。从而使学生陷入被动, 产生消极, 很难看到教学过程的自然生成, 和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

二、改革设想

1、明确课程定位, 精选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临床专业是以培养农村、基层、社区助理执业医师为目标[3], 所以《中医学》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不应该也不可能把他们培养成中医师或中西医结合工作者, 而只能给学生以中医思维方法的启示, 在今后从事西医临床工作时开阔思路, 对祖国传统医学的理、法、方、药有全面的了解和认识。不仅可以运用中医理论预防疾病和养生保健, 还能通过辨证论治合理使用中成药, 为今后继续学习中医或运用中医药处理常见病, 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打下基础。如果完全按照现行教材进行讲授, 势必影响教学效果。因此, 我们在制定《中医学》课程标准和授课计划的过程中进行了大胆的改革, 力求按照诊察、辨证、论治的岗位实际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组织课程。总体上把教学内容划分为四诊诊察疾病、辨证分析病情、中药方剂和针灸推拿四个课程单元。同时在严格执行课程标准的基础上, 以教材为范本, 教师可以精选和优化授课内容, 打破了传统教材的概念, 即只要为我所用的就是教材, 力图出乎其外, 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2、加强教师培训, 强化教学环节

教师梯队建设是能否圆满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 而加强教师培训是教师建设的重要环节。医学院应该从教师培训入手, 制订师资培训计划, 采取切实可行措施, 完善集体备课、试讲、听讲三种制度, 特别是年轻教师要多听经验丰富老师的课, 发现自己的不足, 从中学习上课方法和技巧, 强化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精心设计教学流程, 提出精炼而有序的教学主线, 层层推进;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科学安排, 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背景, 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交流的情境。教学质量是学校最求的永恒主题, 课堂永远是提高质量的阵地, 只有通过提高临床教师教学水平, 才能促进教学医院教学质量的提高。

3、重视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是一门艺术, 多媒体和学科教学整合是课堂教学的必然趋势, 多媒体和教具等教学手段的运用, 要用在该用之处, 使其真正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要坚决杜绝用多媒体教学中照搬书本, “黑板变白板”的做法, 讲求使用效益。以“经络学说”这一教学情景的课程设计为例, 笔者并没有按照传统的教学思路讲解关于经络的概念和分布, 而是先让两个学生上来演示眼保健操的做法, 然后纠正和讲解正确做法和相关穴位分布。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让学生对经络穴位有了切身感受。同时, 在讲授“十二经络分布规律”时, 现场让一名学生当模特比平面挂图的效果更直观。要改变教师与学生之间单向注入式教学方法, 寻求建立一种有效的双向或多向的师生教学互动, 通过师生、生生之间多层次的富有成效的互动、交流, 增强学生学习的乐趣和信心, 使创设的情境达到内容鲜活化、过程活动化、交流互动化、思维多样化、体验高效化, 从多个层面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4]。

总之, 教学是一个反复实践、长期摸索、不断提高的过程。临床专业中医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不仅对中医学传统教学定位、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改革, 逐步建立与形成具有特色教学模式的中医教学, 使中医教育与西医教育有机的融合[5], 而且要加强临床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 为培养有我国特色的临床基层医生贡献自己的力量。

摘要:针对高职院校临床专业《中医学》存在的问题, 本文从明确课程定位, 加强教师培训, 强化教学环节, 重视教学方式等方面提出了改革设想, 以期提高教学效果与质量。

关键词:高职,临床,中医学,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卫荣、董志红等:《西医院校中医教学改革的探讨》,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10.33 (2) :220-221。

[2]冯鑫:《我校〈中医学〉教学的现状、改革与设想》, 《广东医学院学报》, 2010.2 (1) :107-108。

[3]潘年松、陈平等:《中医学》 (第4版) ,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7:1。

[4]曲锋:《西医院校的中医学教学体会》, 《基层医学论坛》2010.3 (14) :1-199。

[5]张梅、李平:《西医院校〈中医学〉教学思路探讨》,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0.8 (14) :61-62。

高职中医学专业论文 篇2

摘要:改革我院高职护理专业与护士执业考试对接的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模式,以提高护士执业考试通过率和护士就业能力,通过实验班和普通对照班班级学生护士执业考试通过率和用人单位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反馈调查对比,论证与护士执业考试对接的基础医学课程改革的优势。

关键词:执业考试 护理专业 基础医学课程

护士资格考试制度和护士注册制度是世界各国护士管理的成功经验。随着社会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世界护理进入了一个加速专业化发展的阶段。我国护理教育的开展由于多种原因,发展的速度缓慢,管理质量落后世界发展的步伐。7月1日执行新的护考大纲以来,我国加强了对护士综合能力的考核,增加了护考的难度。护士执业考试资格制度的不断完善对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新的目标。纵观国内外护理教育及执业考试现状,我们发现,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模式各不相同,但无论哪种教学模式都不能很好的适应我国卫生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依据高职高专护理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国家护考综合能力测试要求,通过不断变化的护考大纲和历年护考情况,深入开展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和建立科学、合理、客观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规范的教学模式,以提高毕业生护考通过率、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是护理教育改革急需解决的一个课题。通过此项研究,我们希望能探索出一条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育与执业考试接轨并为临床提供优质合格的护理人才的`教学模式,在全分院乃至全校范围内推广使用,从而大面积地提高卫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卫生事业服务。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教学对象为本院12级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在12级高职护理专业新生中随机挑选2个班作为普通对照班,另外2个班作为实验班。我院同级所有学生均经招生统一考试入学,随机分班。其年龄、性别分布和入学成绩经统计学分析并无显著差异。

1.2教学方法

普通对照班将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实验班将采用新的理论教学模式,尤其在理论教学中密切结合护考大纲所规定的内容,结合历年考点进行串讲,教学中每一章节每个内容都密切结合护考大纲所规定的内容和历年考点串讲,实验教学和考核中密切结合临床实际。

1.3评价指标

实验结束后通过实验班和普通对照班班级学生护士执业考试通过率和用人单位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反馈调查对比等作为课题研究的主要评价指标。

2讨论

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发现,我国目前研究针对高职院校与护士执业考试对接的基础医学课程改革的方向极少。本课题重点解决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学与护士执业考试及临床实际脱轨的问题。鉴于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卫生职业院校没有统一的与护士执业考试对接的、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及考核模式,通过对现有的与护士执业考试对接的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模式现状的调查分析,我们认为在护士执业考试和新世纪对护理人才培养的要求下,传统的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而实行与护士执业考试对接的新型教学模式是可行的。此课题的创新之处在于将护考大纲及历年护考情况、相关病案融入常规教学及考核中,同时紧密结合临床实际改革教学模式及考核内容,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护考通过率和就业能力,满足学生个人发展需要和就业岗位对高职护理人才标准的需求。本课题研究主要是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之与学生“取证”的内容和要求相对接,推广采用教学做一体化、项目教学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全面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通过实验班和普通对照班班级学生护士执业考试通过率和用人单位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反馈调查,在护士执考通过率上两班虽没有明显差异,但用人用人单位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反馈调查对比显示,用人单位对实验班学生的满意度明显高于普通对照班。本课题是针对当前全国各类卫生职业院校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学与执业考试、临床实际结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可实施性,若能广泛推广,对于提高本校应届毕业生护考通过率和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凌玉.我国护士执业考试的进展[J].中国护理管理,,(6).

[2]汪存友,于嘉元.于惊涛;美国注册护士执业考试合格线设定概况[J].护士进修杂志,,(16).

[3]潘晓锋.从护士执业考试谈改进护理专业教学方法[J].广西教育,2008,(9).

[4]陈红,郭兰君.护理职业教学中融入执业考试大纲的尝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7).

[5]吴晓璐.试探资格考试下的“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09,(14).

高职中医学专业论文 篇3

关键词 高职院校;医学专业;医用化学;教学探讨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09)04-0026-02

对于高职院校医学专业,医用化学是重要的基础课程。该课程的学习效果会直接影响学生后继专业课程的学习。在医用化学课程教学中,讲究教学策略是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针对医用化学课程课堂教学的特殊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医用化学课程教学的效果。

1 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

课前准备工作主要表现在制定教学目标方面。首先,教学目标的内容应该由单纯传授知识转变成传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个方面。其次,教学目标必须清楚明了。课前准备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课前准备与教师教学素质有着直接的联系。如果是一堂实验课,在条件允许的时候,教师最好预先做个实验,通晓实验结果及正确的实验数据范围,而且要对实验中的有关理论和实验操作技术做充分详实的准备,尽可能估计到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检查仪器的工作情况,试剂量的多少等,以保证实验教学效果。除准备教材外,还需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和学习情况,从而找到最适合于学生的特定教学方法。此外,注意自己能力素质的培养,要经常观摩经验丰富教师的实验教学,学习他们的实验教学设计、教学监控和因材施教的能力,在相互学习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1]。

2 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

2.1 不同教学内容的融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师生的双边活动和学生的思维方式,在实验课的教学时还要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习惯的培养。由于专业总学时数的减少,要将医用化学教材中的所有内容都讲解是不可能的。要做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使他们对医用化学产生兴趣,达到教学的目的,必须进行实验教学内容的融合。增加一些既与学生专业相关又与生活有关的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

2.2 尝试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学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积极有效的实验教学方法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切实落实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有力措施。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先讲原理、步骤,再演示,最后学生做。以这样的教学方式实施教学,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不能够得到有效发挥。改进教学方法,就是要在实验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独立思考[2]。

实验教学本来就是比较容易吸引学生的课程,课堂实验教学的好坏,学生的预习情况是个关键。把实验课要做的内容提前告知学生,指导学生做好实验的预习准备工作,让学生熟悉实验目的、原理、内容、步骤。对于学生的预习,要列出合适的参考书,及其有关资料,并在教研室的网站里放置教学课件和电子教案,通过留言板对疑难问题进行及时解答,鼓励学生在预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进行适当引导。

积极采用讲授式教学与学导式教学相结合。讲授式教学以教师一边讲授一边板书为特点。学导式教学则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教师充当“引路人”的角色。它是自学、辅导、讨论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特点,把讲授式教学和学导式教学结合起来,既可发挥两种教学法的优势,又弥补了各自的不足[3]。教师还可以在实验结果的讨论中采用专题讨论法教学。专题讨论不同于一般的课堂讨论,是整堂课运用讨论法,由学生就一个或几个专题展开讨论,实质是学生集体形式的作业,学生做完实验紧接着参与讨论往往会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3 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随着教学设备的不断更新,多媒体以其内容丰富、交互性好、形象生动等优点在几乎所有的课程教学中都得到广泛的应用。在医用化学课程中也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先进教学手段,来改善教学的效果。医用化学实验中涉及到酸度计、分析天平、分光光度计、滴定管等许多仪器,这些仪器的操作及其使用注意事项通常是实验的重点。但这些仪器的使用方法、操作步骤,如果单靠教师的讲解示范,耗费不少时间、精力,效果却不尽理想。据此,可以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在课件中插入一些视频演示,让学生观看仪器的操作过程。多媒体能以声音、影像、文字等多方位动态信息,在短时间内刺激、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即便是多媒体形象直观的教学方式,也不能确保学生在短短的几分钟内完全把握仪器的使用要领。对此,要结合实验进度,针对学生不易掌握、容易出错的操作,在实验过程中同步播放该内容并适时提醒,以帮助学生迅速、准确地掌握仪器的使用。或者,让学生在遇到困难时,自行选择观看相关内容,自主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3 教学评价及调查总结

3.1 科学的教学评价策略教学评价策略的核心是,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维持学生的自信心,树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观。教学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要注重学生平时实验成绩的考核。医用化学实验的总成绩分为2部分——期末理论考试和平时实验成绩,前者占总成绩的80%,后者为20%。平时成绩主要包括考察学生的出勤情况、预习情况、动手实验情况、实验报告完成情况以及实验习惯。要求学生认真预习,规范操作,配合默契;实验报告书写规范,数据记录完整,结果分析合理;实验后认真完成清洁整理工作。这种考核方式,实际上是鼓励学生多动脑、多动手,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4]。

3.2 课后调查总结实验课的成功与否,体现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开头固然重要,结尾也不能忽视。在每次实验过程中,大多数学生操作规范,结果满意,但也有少部分学生结果不理想。针对这一问题,在每一次实验完成后,都要将学生集中起来,就学生的预习、仪器装置、基本操作、产品质量和数量、安全卫生、科学态度、合作精神、实验报告等方面进行讨论分析。实验小结对于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起到积极作用,促使学生加深对实验的理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对实验的分析和总结,而且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参考文献

[1]赵先英.有机医用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2]李哲.工程基础医用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大学医用化学,2005(3)

[3]吴英华,侯小娟,季怀萍.医用化学有效教学策略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07(3)

高职医学专业学生吸烟状况调查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取整群抽样方法[4], 抽取职业学院医学技术系一年级和二年级2个专业7个班272名在校生进行调查。其中临床医学专业208人, 康复专业64人。以无记名方式填写调查问卷并当场收回, 回收率100.0%。

1.2 调查内容

吸烟状况、吸烟原因、吸烟场所等。

1.3 吸烟的定义

参考世界卫生组织有关标准[5]:经常吸烟为每周至少吸烟一次, 连续3个月或3个月以上;偶尔吸烟为每周吸烟少于一次, 或只在节假日、特殊情况下吸烟。

1.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6.0软件建立数据库, 通过χ2检验进行分析比较, 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吸烟率

272份问卷中, 有效问卷247份, 有效率90.8%。共调查男生117人, 女生130人, 年龄18~23岁。调查对象吸烟率为27.5%, 男生吸烟率为50.4%, 女生吸烟率为6.9%, 不同性别学生吸烟率有显著性差异 (χ2=58.415, P<0.01) 。

2.2 一般吸烟情况

调查发现, 吸烟学生处于低龄段, 初中和高中开始吸烟的学生占66.2%, 且男生和女生吸烟率高于相关文献报道[6]。吸烟环境是导致学生初始吸烟的主要因素, 挫折是导致学生初始吸烟的第二位因素, 好奇是导致学生初始吸烟的第三位诱因。调查发现, 60.6%的吸烟学生平均每天吸烟量少于10支, 4.3%的吸烟学生平均每周吸烟量超过7包。当问及烟钱出处时, 家长给的零花钱占70.6%, 向同学借钱占1.5%, 从饭费中节省占22.1%, 自己打工挣钱占5.9%。对吸烟者而言, 平时吸烟原因主要是无聊、周围人吸烟、独处时想通过抽烟解闷。此外, 调查还发现, 吸烟者在初始吸烟时, 曾被家长劝诫的占54.45%, 被同学劝诫的占13.2%, 被教师劝诫的占16.2%, 还有16.2%的吸烟者第一次吸烟时无人告知吸烟的危害。

2.3 对吸烟者和禁烟的态度

调查发现, 吸烟者介意自己女/男朋友吸烟的占83.7%, 不介意的仅占9.8%, 这是一个矛盾心理;对禁烟支持者占78.2%, 反对者占9.8%, 持无所谓态度者占12.0%。

2.4 吸烟场所

对于吸烟者是否会在公共场所 (如教室、图书馆、车站、餐厅等) 吸烟, 根据是否有禁止吸烟标志分为两种情况:如果有禁烟标志, 不会吸烟者占41.8%, 偷偷吸烟者占6.0%;如果没有禁烟标志, 想吸烟就吸烟者占6.0%, 尽量不吸烟者占46.3%。大多数吸烟者能约束自己不在公共场所吸烟, 男生的主要吸烟场所是宿舍 (50.2%) 、楼梯间 (21.0%) 、路上 (18.9%) 、厕所 (6.6%) 和教室 (3.3%) , 女生的主要吸烟场所是楼梯间 (34.5%) 、厕所 (28.5%) 、宿舍 (20.1%) 和路上 (16.9%) 。

2.5 吸烟危害知晓率

调查显示, 有52.2%的吸烟者知晓吸烟危害。虽然吸烟者与非吸烟者都比较了解吸烟对呼吸系统的危害, 但是不清楚吸烟也会损伤心血管和胃肠道。此外, 对烟草的有害成分了解不全面, 对尼古丁知晓率较高, 对其他3种成分了解较少。

2.6 学校开展控烟与健康教育情况

调查显示, 认为学校从未开展过控烟与健康教育的学生占31.8%, 偶尔开展的占61.2%, 经常开展的占7.0% (偶尔:1次/年, 经常:1~2次/年) 。

2.7 是否介意吸烟带来的危害并尝试戒烟

调查显示, 吸烟的学生中不介意吸烟危害者占7.4%, 介意但不打算戒烟者占26.5%, 介意并打算戒烟者占66.2%。吸烟的学生中从未尝试戒烟者占38.8%, 尝试过1~3次者占61.2%。当问及吸烟者朋友已戒烟自己是否也打算戒烟时, 继续吸烟者占35.8%, 打算戒烟者占64.2%。

3 讨论

目前, 在生源短缺的情况下, 高职院校在生源质量上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7,8]。因此, 高职生厌学情绪较重, 自我约束能力较差, 更容易沾染上吸烟这种不良习惯, 影响其身心健康。同时, 由于大部分高职医学院校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还担负健康教育的职责, 因此, 对其进行吸烟劝阻和控烟教育尤为重要。

调查结果显示, 虽然男生吸烟率 (50.4%) 较高, 但也不能忽视女生群体, 调查中有6.9%的女生加入吸烟者行列, 高出有关文献报道[9]。为了女生的长远发展, 加强对女生群体的控烟教育是学校需要关注的问题。学生吸烟有以下4方面原因: (1) 吸烟环境是主要因素。首先, 家庭成员行为对子女行为有深刻影响[10]。调查结果显示, 有88.6%的学生的家庭中有人吸烟。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 很多家长的吸烟行为会对子女产生影响。因此, 家长要起表率作用, 远离烟草。其次, 从众心理。从问卷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 吸烟者室友大多数都有吸烟行为, 一些学生受到同伴影响, 加上自身意志薄弱, 屈从于外部诱惑, 养成吸烟的不良习惯。 (2) 部分学生因为心理疏导能力差, 遇到困难后借吸烟解烦。 (3) 部分吸烟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 生活无忧, 觉得无聊, 通过吸烟寻求刺激。 (4) 学生受好奇心驱使, 想尝尝鲜, 却不知道第一次吸烟尝试就让他们欲罢不能。而平时吸烟原因主要是无聊、周围人吸烟、独处时想通过吸烟解闷, 这与有些文献报道的为社交而吸烟不同[11,12]。

调查发现, 有33.9%的吸烟者虽然知道吸烟有害健康, 但仍不愿意戒烟。究其原因, 一是对吸烟的具体危害很模糊, 二是吸烟者认为那些疾病距离自己很遥远。提示应加大健康教育力度, 使学生意识到吸烟易成瘾, 一旦出现疾病则为时已晚。引导学生认识到吸烟不仅危害健康, 还会造成经济损失。

在被调查的吸烟群体中, 61.2%的吸烟者都尝试过戒烟, 其中有39.1%的学生成功戒烟。因学生戒烟主动性较差, 所以必须结合社会宣传、学校教育、亲人和朋友的劝导, 依靠规章和规范帮助吸烟者戒烟。调查结果显示, 有60.6%的吸烟学生平均每天吸烟量不足一包, 4.3%的吸烟学生平均每周吸烟量超过7包, 这说明大多数吸烟者没有到达吸烟成瘾的地步, 帮助他们戒烟是有可能的。对烟钱出处调查发现, 学生买烟的钱主要来自家长, 一是家长给的零用钱, 二是挪用家长给的饭费。针对这种情况, 家长也负有一定责任。

学校可采取以下干预措施帮助吸烟者尽早戒烟: (1) 倡导建立无烟学校, 禁止校内吸烟。我国至今没有一部专门规定在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法律法规, 立法是禁止在公共场所吸烟、减少被动吸烟的的关键措施[13]。 (2) 把不吸烟纳入“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毕业生、奖学金、助学金等评优、评先的评比条件, 进一步约束和控制学生吸烟。 (3) 充分利用同伴正向教育效应[14,15], 让成功戒烟的学生劝导吸烟同伴戒烟。 (4) 定期举办“如何花钱最健康”此类主题班会, 引导学生正确消费, 不要用父母给的钱去买“疾病”。 (5) 加强对学生的关爱, 成立心理咨询机构[16], 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教给学生自我排解的正确方法, 学会自我疏导不良情绪。此外, 班主任要多跟学生交流, 争取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帮他们解决因心理不成熟带来的困扰, 避免通过吸烟解烦[17]。 (6) 学校组织的社团活动要落到实处, 使学生能参与其中。除每年一次的运动会外, 学校还应经常组织多种体育比赛, 这样既能强身健体, 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又能转移学生过剩精力, 帮助其远离烟草诱惑。 (7) 将控烟教育同健康教育相结合[18]。学校健康教育是降低学生吸烟率的有效措施。为劝阻学生吸烟, 学校可通过展板、画廊、讲座、知识竞赛、视频宣传吸烟的严重危害, 提高学生自我保健意识, 建立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卫生习惯, 使吸烟有害和戒烟方法人人皆知, 远离烟草诱惑, 为以后担负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重任打下坚实基础。

摘要:目的 了解高职医学专业学生吸烟状况, 探讨高职院校控烟教育。方法 以问卷形式整群抽样调查淄博职业学院247名在校高职医学专业学生吸烟状况。分析指标包括开始吸烟年龄、吸烟者平均每日吸烟量、戒烟率和戒烟方法等。结果 被调查对象中, 吸烟者占27.5%, 其中男生吸烟率为50.4%, 女生吸烟率为6.9%。上大学前养成吸烟习惯者高达66.2%, 50.5%的吸烟学生认为初始吸烟的原因是周围存在吸烟环境, 57.9%的吸烟学生认为日常吸烟的原因是无聊。33.9%的吸烟学生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但是不打算戒烟, 有61.2%的吸烟学生尝试过戒烟。结论 高职医学专业学生吸烟现象普遍, 拒烟能力低。应丰富学生课余活动, 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预防吸烟健康教育, 采取综合干预措施, 提高学生控烟能力。

高职中医学专业论文 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 ; 医学信息技术 ;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7-0006-01

一、引言

随着现代医疗机构的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医学信息技术的学习也成为了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不可或缺的一门必要课程。虽然都是学习对计算机的使用,但是医学信息技术和传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内容有着很多不同的地方。

二、医学信息技术与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内容的不同点

在高职院校中普遍都设立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为一门基础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一般包括了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操作系统的应用、WORD、EXCEL和POWERPOINT这几部分的学习,但是对于现代医疗机构实际使用的医疗管理软件却没有任何的提及。高职院校学生在毕业后往往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掌握,也或在学校里通过了全国或省级的计算机等级考试,但是却对医疗机构现行的管理软件基本上是一无所知。不同于WORD、EXCEL、POWERPOINT这些由微软公司编写的日常办公软件,现行的医疗管理软件一般是由国内的软件公司为医疗机构进行量身定制,常见的有九阵医院管理系统和中联医院管理系统。这些医疗管理系统软件立足于医院的实际管理平台,将医院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进行全院联通,达到快速统计、查询和决策分析的目的。这些医院管理系统软件将医院的各个部门和科室进行有机的结合,从而使信息技术广泛用于各级医疗机构中,让智能管理理念最大可能的服务于患者。

目前对于医疗管理软件的使用全国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医疗机构使用的医疗管理软件都不相同。就比如在四川乐山,市级的各家医院所使用的医疗软件也是一家一个类型,并没有进行有效的联网操作。大多数的医院都是根据本院的实际找到医疗软件设计公司针对该医院的实际管理情况进行医疗软件的设计,所以对不同的医疗软件的学习也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对医学管理软件的操作学习难度。但是由于大多数医院管理机构具有的共性,医疗管理软件中的大部分管理模块仍具有相似性或类同性,所以学习了主流的医疗管理软件后对于学生独自学习某些医院特定的管理软件仍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可移植性。

医疗软件中的管理模块与医院实际的运行工作密切相关,作为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即上岗,单纯地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并不能让学生具有高职院校特有的对口性。由于医疗管理软件的管理模块众多,不同的部门所对应的操作模块也各不相同,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经常会对在什么时候操作什么模块感到混淆不清,角色的模糊使学生非常容易产生错误操作。因此加大对医疗管理软件中不同模块的实践操作,才能让高职院校的学生对信息技术在医疗行业中的运用有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信息技术的作用在医疗卫生各系统中的蓬勃发展,已经让其成為一门独立的信息技术课程,而为了加快医疗行业信息化的建设步伐,全国医学信息技术技能考试 (MILC)的出现更是对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毕业生“持证上岗”的一个必要就业要求。因此,不再拘泥于对高职院校传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学习,而是从医学专业的学生对信息技术的专业要求出发,是目前医学专业信息教育必须面临的教学改革。医学信息技术作为医疗系统中的信息技术,必须紧密地与医院实际操作环境相联系,为了时时体现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即上岗”这一目标,将传统的普通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转变为对现代医疗机构管理软件的实际操作的学习是非常必要的。

医学信息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不再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理论知识进行学习,而主要针对的是卫生信息技术理论知识的学习。卫生信息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有卫生信息学的基本概念,卫生信息管理的知识,卫生信息标准化,医院信息平台,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这些基础性知识。操作方面的学习内容也不再是WORD、EXCEL、POWERPOINT等日常应用软件,而是医院信息系统的使用,其中包括了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电子病历系统,实验室信息系统,体检体系系统,医学影像系统,公共卫生系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卫生监督信息系统,卫生应急指挥系统,远程医疗系统等医疗卫生信息系统的实际操作使用等。

三、当前医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

当前全国医学信息技术考试管理中心已进行了卫生信息技术的编写,这对于全国医学专业的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和在职人员学习医学信息技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四川省也根据四川省的实际情况在四川省卫生厅的指导下编写了相应的卫生信息教材,用于指导学校教学和在职卫生人员的培训。作为一所地方性的高职院校,立足于本地经济和本地医疗系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实践性教学,才能让毕业生更加适应本地区医疗机构的需求。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改革,让学生能更好的适应本区域的医疗机构的需求,并且能顺利通过全国医学信息技术技能考试,让学生在就业中更具有竞争能力,这才是当前医学信息技术教学内容改革的重心所在。

参考文献

[1] 刘艳梅,叶明全. 全国医学信息技术技能考试指定教材·全国高等医药卫生类院校规划教材:卫生信息技术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 薛洲恩,胡志敏.《信息技术应用基础》[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1.

[3] 卫生部.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

高职中医学专业论文 篇6

关键词:相关医学,临床医学概要,教学

高等卫生职业教育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它与医学专业的本科教育和专科教育均不同,因此,高职医学专业(如药学、医学检验、康复治疗、医学营养等)的临床医学概要课程的教学也要有别于专科和本科教学,有其的独特性。但以往的教学模式和体系上基本是参照于大学本科或专科的教学模式,特色不鲜明,针对性不强,我们通过对教学实践中逐渐暴露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提出相应的对策,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基本的技能,为后期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并服务于专业培养目标。

1 相关医学专业暴露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课程内容广泛,学生基础医学知识欠缺

临床医学概要包括诊断学、传染病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内容。内容繁杂、枯燥、且涉及面比较广,加之学生对解剖、生理、病理等基础医学知识的欠缺,造成了学生囫囵吞枣式的理论学习,很多内容不能理解,故学生认为临床医学概要难学、枯燥、复杂,产生畏学心理。教师对于多数知识点不能深入讲解,而学生则很少能进一步钻研。进而造成虽然学的东西不少,但真正能熟练掌握并能在将来应用于专业的知识更是少之又少。另一方面,高职医学专业的学生认为,自己以后不会从事临床工作,学这门课程对今后工作用处不大,所以也不认真学习,逐渐地丧失了学习兴趣。所以,如何进行临床医学概要的教与学成为教师与学生的一大难题。

1.2 教学方法单一、理论与实践脱节

目前,在对高职相关医学专业的临床医学概要的教学中,大多数还局限于传统教学模式,即按照教材顺序,从概念开始,依次讲解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等,而概念、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在一些相关课程中已学过,属于重复内容。而在考核方式上,仍然采用一张试卷的考试方式,仅靠死记硬背就能取得的高分,这种不能突出实际能力的教学已经在学生中引起逆反情绪,所以,如何改变教学方法和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已迫在眉睫。其次,临床医学概要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而相关医学专业的临床医学概要教学课程中几乎没有安排临床见习机会,致使学生无法把书本的理论认识与临床的感性认识相结合,致使许多基本知识点无法理解。一些典型的体征,如肺部的罗音心脏杂音等,无论教师怎么讲其特点、性质,都不如学生亲耳听到一次的印象深刻和记忆牢固。当前,对于各种疾病的典型症状和体征,以及各种常规检查方法仅从书本上讲解,学生没有感性认识,很难把书本上的知识主动转变为自己的知识。

1.3 教学设施及更新滞后

国内高职卫生院校一般无附属教学医院,学生不能及时把所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从事临床医学概要教学的教师不能经常做课堂教学和临床工作的轮回培训。教师知识老化,临床知识动态把握不准确,前沿医学知识及技术手段不了解,造成教学病例陈旧、不典型,这些矛盾均制约高职医学相关专业的临床医学概要课的教学发展与创新。

2 教学实践改革

2.1 灵活的教学方法

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中应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首先,注意知识连贯,旁征博引。在课堂讲授时既精于化繁为简,又注意突出重点和难点,语言流畅、旁征博引,恰当地联系临床和基础的知识,让学生温故知新、融会贯通。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运用一些幽默的语言,列举生动的病例,尽量使抽象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并易于牢记,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有趣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参与学习过程,轻松地获得知识和技能。其次,掌握好节奏,采用明快的教学节奏、环环相扣地授课。精讲多练、递进式提问,在课堂教学中,对实践性较强的教学内容,适当联系生动的临床实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更容易理解和消化所学知识。这样既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发展。最后,引进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多媒体作为一种新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是医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在教学手段方面的辅助作用,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加深学生印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例如心绞痛一节,可利用多媒体把患者发作时的表现演示给学生看,学生记忆深刻,对于理解心绞痛典型表现效果非常好。

2.2 优化课程结构

课程的设置要注重知识的综合性、整合性和学科之间的联系。目前,高职医学专业大都沿袭普通本、专科高校同专业的课程体系,与自身办学定位不相适应。卫生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位,强调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应用性[2]。高职医学专业要根据自己的培养目标,开发出具有职业特色、属于自己的课程体系。在教学内容上坚持以相关医学类专业岗位为导向,提高各专业毕业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及时增加新的知识点和实用性内容。我院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和目标要求,自编教材,另外针对不同的专业,设置不同的课程标准,收到良好效果。

2.3 强化教师队伍

高职医学教育是否办出特色,教师队伍非常关键。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必须要培养一批适应高职教育的“双师型”队伍,才能培养出“应用性”和“实践性”的人才[3]。应该组织中青年教师到相关的临床科室进行见习,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到相关临床科室参与病例讨论和临床查房,或在高级学校或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参加学术交流会、聘请院外有经验的专家教授做兼职教师、定期培训、集体备课相互交流、师生座谈等形式加强师资队伍的整体建设,以更好地丰富临床实践知识,及时更新和补充教学内容,从而不断改进课程的教学,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针对性。同时,在教学中,可适当让学生接触临床,组织学生接触一些典型病例,开展教学讨论。

2.4 改革实验教学模式

打破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教学界限,对于高职医学相关专业的学生,临床医学概要课程的教学时数非常有限,实验课时更是缺乏,因此,可打破传统的理论课和实验课的界限,将部分实践性较强的理论课内容放在实验课讲授,或通过示教练习、观摩来完成,使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达到理论-实践一体化[4]。

2.5 完善评估体系

对高职医学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说,临床医学概要的学生成绩评价仅靠一张试卷是片面的,不能体现学生对知识真实的掌握程度,因此,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客观的成绩评估体系。可以通过对考试内容、形式、次数等的严格监控,得出一个客观的期末成绩,比如期中成绩、平时成绩、技能的操作考核、病例分析能力等,进行综合整理,最后得出学生该门课程本学期的最后总成绩,达到比较客观科学地反映学生本门课程的掌握水平。

在未来高职卫生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高职相关医学专业的临床医学概要课的教学应更加注重应用性、实践性、辅助性等功能的拓展。针对不同的专业需求,设置教学目标,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性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婷婷.高等卫生职业技术临床医学概论课程改革方案与实施[J].卫生职业教育.2007, 25 (9) :137-138

[2]刘亚莉, 刘剑辉, 姜涌等.临床医学概论.教学探讨与实践[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 10 (9) :187-188

[3]胡文胜, 王健敏.新型医患关系下临床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啊[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3, 6:39-40

高职中医学专业论文 篇7

中医学是我国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西医学共同承担着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任务, 且随着人类疾病谱的改变, 中医药在临床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满足未来临床发展的需要, 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和医学营养专业均开设了中医学课程, 但是中医学教学中一直存在内容多, 课时少的矛盾[1]。目前, 西医院校使用的中医学教材基本上涵盖了中医药院校中医学基础、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及临床各科和针灸等多门课程, 几乎囊括了中医学领域从基础到临床的全部内容, 成了中医学专业各科教材的缩写版[2]。传统的“照本宣科”、“空对空”等教学理念完全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 而不同专业的教学目标不同、就业方向不同, 对此有必要重新调整不同专业的教学内容, 删减部分重复的、次要的、脱节的内容, 增加适应临床发展的最新治疗手段和最新研究成果, 从而在不改变中医学整体体系的前提下, 重新编排教学内容, 合理优化不同专业的中医学教学内容。下面分别对两个专业的中医学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介绍。

1 临床医学专业优化中医学教学内容的改革思路

1.1 针对临床医学专业就业特点, 调整教学内容

临床医学专业开设中医学的目的是开阔学生的视野, 使之对中医学的基本理论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毕业后在临床工作中能恰当运用中医药诊疗技术。我们针对就业岗位的需要和中医学教学实际, 重新定位了中医学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在了解和掌握一定中医学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 掌握一定的中医诊疗规律及基本技能, 以便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开展中西医的配合诊疗。教学改革中以提高临床实用性为核心, 牢牢把握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两个特点。对基础理论讲深讲透, 并侧重讲授四诊技能、辨证用药规律和针灸实践操作等实用性内容。删减部分如阴阳五行等抽象晦涩的内容, 增加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的疾病的相关内容, 如不完全肠梗阻的中西医保守治疗、中风后遗症的针灸理疗。

1.2 重新调整教学次序

为保持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将经络学说和针灸合并为一章, 将中药与方剂调整为一章, 将原来的养生保健内容分到各个章节, 并增加最新的养生理念, 如五行养生、饮食养生、中药养生、情志养生、经络养生、针灸养生、推拿养生等相关内容, 紧跟时代步伐, 符合时代特征。将原来的14章调整为9章:第一章绪论;第二章阴阳五行学说;第三章藏象学说;第四章气血津液学说;第五章病因病机;第六章四诊和辨证;第七章中药与方剂;第八章经络与针灸;第九章常见病证。

2 医学营养专业优化中医学教学内容的改革思路

2.1 针对医学营养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特点, 调整教学内容

医学营养专业开设中医学的目的是运用中医理论指导营养膳食养生, 如应用五味、五色入五脏结合中医藏象学说和气血津液的理论对五脏和气血调补, 从而指导营养养生保健;重点掌握药食同源的中药用以中药药膳的制作, 指导临床合理营养配餐和调配营养处方;删除中医辨证、病机、治则等与营养专业联系不紧密的内容, 增加养生保健以及常见病的中医药饮食调养的内容。

2.2 教学内容改革后重新调整教学次序

为适应营养专业的就业需求, 重点讲解藏象、气血津液、中药方剂的内容, 删减阴阳五行在中医学的应用、病机、辨证等内容, 增加常见病的饮食与药物治疗等相关内容, 将原有的章节调整为8章:第一章绪论;第二章阴阳五行学说;第三章藏象学说;第四章气血津液学说;第五章病因;第六章四诊;第七章中药与方剂;第八章常见病证的饮食调养。

3 中医学教学内容改革措施

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 分别在临床医学和医学营养两个专业中进行试点改革, 具体措施如下。

(1) 制订教学大纲是保证改革的前提条件, 为达到彻底改革的目的, 有必要编写新的教学大纲。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制订符合本专业的教学大纲是保证改革顺利实施的基础。大纲应该简洁明晰, 紧紧围绕教学目的, 既要有中医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方法的讲解与介绍, 又要有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成就和相应的新理论与观点方法, 同时毫不忌讳地提出当前存在的问题以供探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

(2) 通过督导听课, 检验改革的成效, 加强校级督导听课制度, 督导组成员课后反馈听课效果, 提出改进意见, 从而对教学大纲进行进一步修订, 直至完善。

(3) 学生的反馈意见是检验改革最终是否取得成效的标准。通过年终学校组织的评课制度, 让每一位学生为教师打分, 检验学生是否满意。另外, 还通过课后的交谈、反馈, 不断改革教学内容, 逐步加以完善。

综上所述, 临床医学和医学营养专业要依据其专业和就业特点的不同, 分别制订适合本专业的不同的教学内容。临床医学专业重在培养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而医学营养专业重在培养指导临床营养处方的能力。改革注重教学过程“有趣性”和“有效性”的结合, 重在激发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 符合国家倡导的大力发展中医药的趋势, 也符合我校制订的以培养技能型、实用型基层人才为目的的办学理念。

参考文献

[1]邱根全, 旷欲胜, 蔡云, 等.西医院校中医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西北医学教育, 2006, 14 (5) :611-612.

[2]王海林, 贾春华.论地方医学院校中医学教学内容的改革[J].承德医学院学报, 2000, 17 (4) :177-178.

高职医学专业英语教学之我见 篇8

关键词:高职高专,医学专业英语,问题,反思

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基本要求 (试行) 》中指出, 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应“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 以应用为目的, 实用为主, 够用为度”为原则, 构建实用型人才的综合培养模式。由此看来, 专业英语学习是英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不仅能帮助学生打好语言基础, 有效保证学生完成从学习阶段到应用阶段的过渡。更能培养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 用英语处理与未来职业相关业务的能力, 使语言服务社会, 服务专业。笔者结合近年来医学专业英语教学现状, 提出几点高职医学英语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反思。

1 目前高职医学专业英语教学的现状

近几年医学专业英语教学与前些年相比, 无论在教材还是在教学手段方面都有了一定的进步, 但它与公共英语教学发展相比还差之甚远, 实质上处于一种无序状态。具体体现如下。

医学专业英语教学要求不明确, 大纲上没有明确医学专业英语词汇的范围, 使教师对专业英语教学无章可循, 无据可依, 教学很容易流于形式。一些高职院校未设置医学专业英语课程, 也未对学生在医学专业英语方面设立任何考核指标, 很多医学高职院校还沿用过去的公共英语教材, 不重视医学英语教学, 这方面投资少, 教学手段缺乏。

教材内容过于单薄、落后。近年来, 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专业英语》及《英语》基础版等教材的编写丰富了医学专业英语教材市场, 但和公共英语教材相比, 医学英语教材显得过于单一、滞后, 还沿用过去的传统教学理念, 重视背记单词, 翻译课文等环节, 忽略听说能力的培养。而且医学专业英语教材内容缺乏整体性、连贯性, 没有编写配套的教师参考用书和课后练习。这样使教师备课量加大, 甚至讲授困难。

大部分英语教师医学专业知识匮乏。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大都毕业于公共英语专业, 他们的医学专业知识有待提高, 怎样从一名公共英语教师向医学专业英语教师成功过渡, 是一个长期积累准备的过程。

高职学生来源复杂, 水平不一。部分学生英语基础薄弱, 初接触专业英语会感到生词量过大, 词汇生涩难记, 存在不自信、想放弃英语的念头。部分学生对专业英语学习积极性不高, 重视应试教育并非素质教育, 在课堂上学生经常看与过级有关的考试书籍, 把专业英语教材放置一旁, 甚至要求老师在课堂上只讲过级相关知识。

2 关于高职医学专业英语教学的几点建议

2.1 优化补充医学专业英语教材

我院目前五年制高职各专业使用科学出版社《专业英语》、《英语》基本版两种教材, 学生普遍反映教材每课课文生词量过多, 课后生词表量太少, 学生和教师把大量教学时间用于记生词, 而且教材不重视听说训练, 偏重阅读翻译训练。针对以上问题, 笔者认为首先要优化教材, 在选择内容和教材时, 一定要考虑本校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需求, 本着实用、够用原则, 精心选用合适的语篇, 同时各学院应结合自身情况组织师资力量, 或与兄弟院校联合编写适合学生学习的教材、教辅补充材料。在编写教辅材料时, 一定要注重语言的实用性、交际性。笔者认为补充材料要包括下面几方面内容。

听说能力训练。使学生能听懂简单的医患对话, 医生查房, 下医嘱等。能应对简单的日常口语会话。

阅读翻译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借助专业字典, 能够读懂, 理解普通医学文摘, 医学报道及药品说明书等。

写作能力训练。通过医学论文摘要书写、翻译, 实用信函书写等训练, 熟知医学论文摘要等一般英文写作格式。

医学词汇和医学词汇构成法的介绍通过帮助学生学习构词法, 使其快速掌握专业词汇。

2.2 更新教学观念, 改革教学方法和改善教学手段

根据著名心理学家约翰·卡洛儿的教学理论, 成功的教学是一个函数, 取决于5个变量:教师的教学质量、教材与教学手段的有效性、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的学习动力、学生愿意并且能够花在学习上的时间精力等。可见, 成功的外语教学必须依赖教师、学生、语言环境这三大因素, 而教师在这些因素中起主导作用。

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教学观, 树立并传递给学生终生学习的观念, 与时俱进, 敢于创新, 因材施教,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新时代的教师不应只注重知识的讲授, 认为自己高人一等, 而应热爱教育工作, 尊重学生, 放下架子, 善于沟通, 理解学生的需求并立志服务学生做学生爱戴的好老师。

使学生明确每一课的目标任务, 让学生清楚自己要学什么, 教给学生怎样学,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为解决课文生词太多的问题, 可提前布置下一课的任务, 要求学生自己先查字典, 找读音、词义、用法等, 课堂上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 发现问题, 互相讨论, 最好教师针对疑难问题重点讲解, 做到有的放矢。

课堂提倡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教学, 培养学生自信心, 鼓励他们克服心理障碍积极参加到各种教学活动中去。

采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互联网, 向学生介绍一些有益的网站让学生自主搜寻相关文献资料, 还可以开发图书馆藏资源, 利用多媒体和投影辅助教学手段, 不仅可以缩短教学过程,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还会给沉闷的课堂教学带来勃勃生机。

2.3 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训

专业英语教育, 长期存在技能取向和内容取向两者分化的局面。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英语教师缺乏专业知识, 而专业教师又缺乏英语知识与技能, 结果语言内容与形式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难以实现。因为这种合理有效的教学模式不仅要求授课教师具有扎实的语言教学功底, 而且要求具备比较过硬的相关医学知识。为解决这个问题, 可加强以下三方面的培训。

抽调一批专业过硬的教师去高等医学院校进修医学及语言知识;院校内部培养。可聘请英语功底好的专业课教师对英语教师进行专业知识指导, 开展合作教学, 加强英语教师之间、英语教师与专业教师之间的交流学习;自我培养。英语教师不要等着别人帮忙解决问题, 要主动向其他老师求教, 不耻下问, 还可利用互联网等先进资源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素养, 这是目前最切合实际的做法。

如何加强医学专业英语教学, 如何将教师、学生、语言环境有效结合起来构建成功的专业英语教学, 这一问题已成为当前医学专业英语教学中的重要课题, 有待更多教师、专家的关注探讨, 以使我国高职医学英语教学得到迅速有效且长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白湜, 熊荣敏, 李玉莲.现代医学英语教育管见[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1 (3) :48~49.

高职中医学专业论文 篇9

1. 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

随着现代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进步, 医学知识的更新速度逐渐加快, 课程内容也不断增加。高职高专中医专业学生不仅要学习中医的相关知识, 还要学习公共基础课程及西医的相关知识。因此, 高职高专中医专业学生与其他专业相比学时较多, 学业任务繁重。在此情况下, 高职高专中医专业学生在大学生活中, 往往会出现一些心理上的不适应。个别学生, 由于适应不了繁重的上课任务及快节奏的上课方式, 丧失了学好中医的信心。当学生遇到问题时, 作为辅导员应该要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 给予学生帮助和指导。

2. 加强学生政治觉悟及人文素养的培养。

高职院校中医专业学生本身政治观念比较淡薄, 所以, 医学生辅导员应该加强这方面工作。而要加强这方面工作, 辅导员应当首先加强自身的政治觉悟及人文素养。因此, 高职院校中医专业辅导员应该认真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和相关理论, 关注国内外形势, 提高自身的政治认识水平, 只有这样才能灵活采用各种有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另外, 高职院校中医专业辅导员应该加强自身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从其内涵来说, 是由一个人的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德行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内在品质, 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除了与其自身平时的积累与修养有关外, 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辅导员的人文素养。辅导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会对学生的成长有很大影响, 因此, 高职院校中医专业辅导员应该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和教育学生, 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使其成为有较高素质的中医生。

3. 加强学生医德的培养。

医生是一个崇高而神圣的职业, 选择医学就选择了奉献和责任。高职高专中医专业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 从事的工作直接关系患者的生命和健康。医生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 还要富有爱心、同情心等, 善于与患者沟通[2]。如果医德教育缺失, 那么将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医德、医风教育对于中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提高其中医诊疗水平, 甚至是推动祖国医学的整体发展与进步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见, 在高职院校中医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当中, 辅导员应当重视加强学生的医德、医风教育, 让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然而, 医德、医风教育不是通过辅导员简单的说教就可以完成的。在实际工作中, 高职院校中医专业辅导员可以通过组织社团活动、社会实践, 举办相关的讲座、报告会等活动, 在潜移默化中加强学生医德、医风教育。同时, 高职院校中医专业辅导员要在工作中指导学生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 帮助学生成为真正的医德、医风高尚的中医生。

4. 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从中学来到大学, 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 他们离开了长期依赖的老师和家长, 面对新的老师及同学、新的学习特点、新的生活方式, 一些学生难以适应新的环境。在这样的情况下, 部分学生的内心产生了严重的冲突, 从而导致意志消沉、信心下降、缺乏进取心。此外, 目前高职高专中医专业学生中独生子女颇多, 由于受到家庭、社会等环境的影响, 部分学生做人做事过多追求自己的需求和个性, 容易忽略别人的感受。一旦遇到情感问题, 易自暴自弃, 甚至走上极端[3]。高职院校中医专业辅导员应该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班级组织的各种活动, 多与其他同学沟通交流, 增强自身的适应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学习心理学知识, 多参加与心理相关的讲座等;有敏锐的觉察能力, 及时觉察学生是否存在心理困惑, 对于有心理困惑的学生, 要及时判断学生的困惑是由于什么原因引起的, 能否在学校的范围内解决, 是否需要学生家长的协助, 对问题觉察得越清楚, 就越有利于帮助学生解除心理困惑。总之, 辅导员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 运用多种科学的心理学手段, 开展好高职高专中医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5. 加强自身医学知识的储备。

由于中医专业知识理论性强, 内容相对枯燥无趣, 很多学生尤其是刚刚接触中医学知识的新生, 常常会感觉迷茫, 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高职院校中医专业的专业知识的传授主要是由专业课教师来完成的, 主要采用集体授课的方式进行。学生通过课堂时间与专业课教师接触, 课后又很难与专业课教师进行交流, 学生在专业学习方面的困惑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在日常生活当中, 辅导员与学生的交流最多, 但由于目前辅导员老师队伍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背景为主, 对中医专业接触甚少, 使辅导员对学生思维及行为方式不够了解, 对工作开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4]。这就要求辅导员不断学习, 系统而简要地了解中医专业知识, 完善自身知识结构, 对中医专业有个全面、系统的了解。只有这样, 才能了解不同阶段学生学习出现的困惑, 有助于因材施教地指导不同学生, 满足不同学生的要求。

6. 加强学生就业指导。

目前, 医学人才需求相对饱和, 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 自2003年以来, 我国医学类毕业生人数从437944人增加到了2009年的1083303人。其中, 本科、大专毕业生的数量增长最为明显[5]。且近年来, 大量医学硕士、博士研究生参与竞争, 患者对医务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 专科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高职院校中医专业的辅导员应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 提高学生应聘能力, 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尽量获取更多的就业信息, 为自己准确定位, 不要将未来的就业岗位局限在大医院, 毕业后亦可以到社区医院磨炼。指导学生扩大就业范围, 毕业后可以从事与中医相关的工作, 如中医养生等。积极查询招聘信息、联系相关用人单位, 为学生搜寻就业信息。鼓励学生努力进入高一级学府学习, 引导学生将可变的因素变得对自己最有利, 积极面对就业道路上的各种挑战和压力。

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面临许多新问题、新任务、新挑战, 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辅导员应具有发现、分析、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不断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 以迎接新的挑战。而中医专业辅导员的工作能力及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中医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直接影响中医学的发展。本文通过六个方面分析高职院校中医专业辅导员的工作思路, 旨在帮助广大高职院校中医专业辅导员同行加深对学生的认识, 找到更好的工作方法与路径, 为社会提供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中医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凌云, 李强.高等医学院校辅导员队伍素质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J].高教研究, 2008, 26 (3) :20-21.

[2]李卓成.改进医学院校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J].柳州医学, 2009, 22 (2) :129-130.

[3]赵夫鑫, 龚子福, 崔发强.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探析[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2, 2 (2) :112-115.

[4]李冲, 郭艳.医学生对辅导员角色期待问题研究[J].中国校医, 2012, 26 (4) :304-305.

高职中医学专业论文 篇10

关键词:高职;医学技术专业;就业问题

中国分类号:G718.5

一、引言

我国已明确将高职教育做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最近十多年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并且具有我国特色的教育。其目的是为了服务于我国的经济建设,是为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高端技能型人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高职毕业生成为了我国就业的主力军。但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造成了我国的高职医学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问题比较严峻。

二、高职医学技术毕业生就业主要问题

1、培养目标的偏差。当前的很多高职医学院校往往是通过彼此间的学校合并所组成的,所采用的培养模式往往不能够适应当前的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其在专业设置上的盲目性、教学内容陈旧落后和课程设置没有和市场接轨等,这些问题往往造成了培养目标的偏差,导致高职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的应用能力大打折扣。

2、就业指导不到位。学校要帮助学生了解就业的形势,搜集就业信息和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不断的提高就业竞争能力。但是很多高职医学类院校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往往是就业课程设置不合理、就业思想准备不足和就业的期望值过高,这些因素造成了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不到位,学生就业困难。

3、国家政策没有得到彻底落实。国家为了解决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政府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就业政策,但是这些就业政策往往不能够得到彻底的落实,同时,就业政策缺乏长远的规划和实际效益,就业政策还不够完善。这些政策往往是宣传鼓动的成分多,真正落实下来的比较少。

4、高校办学与市场需求不符。由于目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的调整期,第三产业持续上升,产业部门的技术结构正在向着技术密集型转变,导致了很多医院需要大量的专门人才。但是高职医学院校往往没有设置这些课程,或者所学的知识无法满足医院的需求,严重脱离了市场,造成了医院大量需求人才,而大量的毕业生却找不到工作的尴尬境况。

5、高职医学院校在就业实习问题上不够重视。很多高职类的毕业生,特别是医学专业的毕业生,需要到各个医院去进行专门的实习和培训,才能够充分的发挥自身所学的知识。但是很多高职类院校没有给予学生提供一个专门实习的医院,或者高职院校的领导根本就不重视这些实习,造成了医学类的学生实际操作动手能力差,直接导致学生求职就业竞争力低下。

三、解决对策

1、提高教学质量。毕业生在求职的过程中,用人单位不仅看重毕业生的专业素质,更看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毕业生需要不断的进行学习,不断的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够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获得生存和发展。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学生的培养问题上合理设置课程,需要不断的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实践课程的建设,不断的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操作水平,同时还可以不断的塑造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

2、完善办学理念,改变教学模式。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困难是高职院校首要考虑的问题,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需要通过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和分析,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建议,从而来促进和完善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不断的优化课程设置和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的培养出适合市场需要的专业人才等。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的解决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同时还可以为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3、加强重视医学毕业生的实习环节。高职医学类的毕业生需要加强重视实习环节的重要作用。通过在各个医院的实习,可以让毕业生进行实际动手操作,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和与人沟通交流能力,而且还是对他们所学知识的一个检验。通过实习,毕业生会深刻的认识到当前所学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可以鞭策他们在自己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充实自己。

4、构建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高职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每年都有大量的毕业生需要就业,这就需要学校成了专业的就业指导中心来帮助高职医学类的学生进行更好的就业。学校要不断的积极拓展就业市场,并且要建立和健全相应的服务体系,要逐渐的完善就业指导队伍,为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及时准确的提供信息,不断的解决高职医学类学生在就业中所遇到的问题,帮助他们更好的实现就业。

5、规范毕业生就业市场。我国的就业市场目前还不够规范,需要制定就业市场的公平竞争机制,让广大毕业生积极的参与进来。同时,还需要采用公平的报酬,防止一些不法用人單位采用极低的报酬就可以享受到人才的行为。最后,还需要不断的加强对于一些中介机构的监管,不断的为广大毕业生营造良好的就业市场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就业市场的繁荣昌盛。

6、强化就业观念,增强就业竞争力。在当前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不但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还需要深刻认识到依靠自身实力才能更好的就业。因此需要在求职之前就应该积极的打好基础,在掌握好本专业知识的同时,要不断的学习其他知识,不断的开拓视野和思路。同时,还需要积极主动的参与各种活动,锻炼自身的团队合作意识。在就业的过程中,要积极主动的参与竞争,要不断的进行自我设计和自我包装,通过紧抓机遇来推销自己,从而增大就业的机会。

四、结束语

总之,高职院校要想解决高职医学类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需要高职院校的各级领导充分重视,转变思想观念,不断的创新,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和教育教学的改革,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同时还需要不断的培养高职医学类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为他们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就业。

参考文献

[1]刘国梅.浅谈影响高职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及应对策略[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6,(12).

[2]高丽君.对职业院校毕业生求职择业问题的调查和思考[J].南北桥,2008,(07).

[3]王秋莲.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04).

高职中医学专业论文 篇11

关键词:高职高专,中医学专业,生理学,课程设计

目前, 强调以典型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为依据, 打破学科体系, 整合教学内容, 是当前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学生通过工作实现学习, 提高岗位适应能力, 最终达到“教、学、做”相结合, 理实一体化[1]。

生理学主要研究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规律及其机制, 是中医学专业学生运用于继承和发扬祖国传统中医药事业必备的医学基础课程[2]。

为适应当前的教育理念, 我们根据中医学专业的特点, 结合生理学学习要求, 从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学生情况入手, 对生理学课程教学设计进行优化, 以期收到更佳的学习效果。

1 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教育观念需更新

职业教育的特点在于其应用性、实践性和职业针对性。高职高专的课程教学应以岗位需求为依据, 以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并重为目标, 服务专业, 密切联系临床,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生理学是中医学专业学生完成形态结构学类课程如解剖学后首次接触的功能学课程, 与后续药理学等课程有紧密联系, 是学好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临床课程的基石。作为专业基础课程, 教学需树立基础课程服务专业课程的理念, 以“实用、够用”为原则, 为后续课程奠定知识、能力和素质基础[3]。

1.2 教学内容与实践脱节

生理学课程内容深奥难懂, 后续专业课程涉及的生理学内容又多, 随着高职高专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及方法的更新, 目前的课程内容缺乏时代性与创新性。课程知识陈旧, 无法贴近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及当代医学行业的需要, 而一些有关学生关键能力培养、有利于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内容也未能融入与整合到课程当中。

生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 所有课程内容的学习, 其最终目的都是使学生能够掌握人体正常生命活动规律, 为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医生打下基础。但由于教师自身的局限性, 教学内容囿于教材, 教学中忽视了对于学生发展来说非常重要的实践性知识的培养, 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出现了“纸上谈兵”的现象。

1.3 教学和考核方式不适用

由于生理学课程内容多而广, 课时紧, 教师一般采用传统的讲授方式, 导致学生被动地听课, 学习兴趣不大, 课堂没有生机, 而且在短时间内学生疲于接受新知识, 无暇思考, 更无法融会贯通。这种信息单向传递的教学方法不利于教师从学生处获取反馈教学效果的信息, 也不适于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课程考核多采用闭卷笔试的方式进行, 而传统的闭卷考试内容局限, 忽视了对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考核, 学生习惯于通过死记硬背应付考试, 从而影响了其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 适应职业能力素质的课程优化

2.1 确定课程的优化理念

生理学课程是国家执业助理中医师资格考试和职业技能等级考试必考的医学基础课程, 课程设计理念应参照执业助理中医师工作岗位对知识、能力的要求, 突出工学结合的临床职业能力培养, 将“教、学、做”一体化融入教学过程。教学中的实训活动尤为重要, 其内容需与专业能力及岗位知识技能培养目标对接。

2.2 教学内容的优化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 结合今后岗位需求, 基本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标, 对生理学教学内容进行优化。邀请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资深教授、专家对生理学课程标准进行修订, 探讨生理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衔接点、方式和内容, 使教学内容与执业助理中医师考试大纲吻合, 突出实用性, 为学生国家职业证书的考取奠定了基础。

2.3 制订本课程学生的学习计划

围绕生理学的核心素质和技能, 参照国家执业助理中医师的考试标准和行业需求, 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 制订职业相关学习单元或工作模块。根据工作过程所涉及的工作任务, 按照完成各项任务应经过的工作过程设定相关职业岗位所需的能力, 并确定在完成工作任务中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即将学生所要达到的素质和目标进行量化, 制订课程学业计划, 让学生明确学什么、怎么学, 要达到什么要求或标准。

2.4 以工作任务为导向设计课程教学单元

在课程教学单元设计中, 按照“单元模块—学习情境—组织形式与方法—手段与工具—学业达成目标”五步法进行。

(1) 单元模块。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今后就业岗位的需求, 将生理学分成九大教学单元, 即人体生理学概论的认知、细胞结构功能的认知、血液和血液循环功能的认知、呼吸功能的认知、消化功能的认知、能量代谢和体温的认知、肾功能的认知、神经系统功能的认知和内分泌生殖功能的认知。

(2) 学习情境。对于每个单元模块, 教师充分利用实验实训室和临床病案相结合的方法设计教学情境, 根据不同单元的特点, 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融入教学过程。

(3) 组织形式与方法。加强本专业与其他基础课程及临床课程的衔接, 通过引入临床案例、组织学生在课前预习和课堂上讨论的方式, 引导学生转换角色, 加强职业能力培养。每个单元模块均配有与人体机能相关的实训环节, 如血型的测定、动脉血压的测定。将学生分成若干实训小组, 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关工作项目, 并进行小组间讨论,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通过一系列综合实训, 全面考查学生对单元模块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4) 手段与工具。教师在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中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将多媒体教学设备与网络资源相结合, 将抽象难懂的人体机能用动画、虚拟实验软件直观形象地表现出来, 教学形式由呆板变为活泼。对于能开设临床技能实训的内容, 如视力测量、血压测定等, 则直接以实训课的形式进行授课, 教学中按照教学单元计划要求分组实施。学生在实施过程中扮演医生、病人、病人家属等多个角色, 并进行角色互换, 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同时尝试向周边社区服务延伸, 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

(5) 学业达成目标。旨在强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咨询者、引导者、指导者,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明确提出每个单元活动的细节要求, 有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 使学生能较快地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2.5 为每一个教学单元设计评价标准, 多层次进行学习评价

生理学课程教学评价采取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过程性评价指考查学生在学习时的综合表现, 包括考勤、平时课堂学习情况和实践过程等。在实施的过程中组成模拟课程评审会, 采用自查、小组互查、教师检查相结合的方式。终结性评价主要在学期结束前考核知识的综合应用, 突出能力目标[4]。通过对学生多层次的学习评价, 全方位考核学生的职业能力。课程成绩组成项目及各项目分数占比见表1。

综上所述, 生理学课程以工作任务为导向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 对课程教学单元进行设计、对学生本课程的学习计划进行制订, 初步实现了高职高专中医学专业生理学课程的教学目标, 适应了当前以工学结合为导向的教育理念。通过每一个教学单元设计评价标准, 多层次进行学习评价, 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人体基本机能活动的相关知识, 为今后职业发展打下了基础,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建菊.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生理学课程设计[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 2012, 2 (2) :151-155.

[2]田敏, 王爱梅.高职高专院校中医学专业生理学课程体系的构建[J].国医论坛, 2012, 27 (3) :50-51.

[3]宋鸣子, 徐文萍, 嵇月娥, 等.高职生理学“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的改革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 2013, 31 (3) :124-125.

上一篇:《林黛玉进贾府》二题下一篇:团队分工与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