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医学专业(共12篇)
高职医学专业 篇1
吸烟是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方面的公共卫生问题, 我国烟民数量高达3.5亿人次, 占世界烟民总数的35%, 每年有120万人死于吸烟相关疾病, 7.4亿人饱受二手烟危害[1]。尽管我国于2005年签署了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 但是烟民数量有增无减[2], 其中学生烟民数量呈上升趋势[3]。为了解高职医学专业学生吸烟状况及影响因素, 探索在大学教育阶段对其进行吸烟干预的策略和方法, 我们对在校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取整群抽样方法[4], 抽取职业学院医学技术系一年级和二年级2个专业7个班272名在校生进行调查。其中临床医学专业208人, 康复专业64人。以无记名方式填写调查问卷并当场收回, 回收率100.0%。
1.2 调查内容
吸烟状况、吸烟原因、吸烟场所等。
1.3 吸烟的定义
参考世界卫生组织有关标准[5]:经常吸烟为每周至少吸烟一次, 连续3个月或3个月以上;偶尔吸烟为每周吸烟少于一次, 或只在节假日、特殊情况下吸烟。
1.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6.0软件建立数据库, 通过χ2检验进行分析比较, 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吸烟率
272份问卷中, 有效问卷247份, 有效率90.8%。共调查男生117人, 女生130人, 年龄18~23岁。调查对象吸烟率为27.5%, 男生吸烟率为50.4%, 女生吸烟率为6.9%, 不同性别学生吸烟率有显著性差异 (χ2=58.415, P<0.01) 。
2.2 一般吸烟情况
调查发现, 吸烟学生处于低龄段, 初中和高中开始吸烟的学生占66.2%, 且男生和女生吸烟率高于相关文献报道[6]。吸烟环境是导致学生初始吸烟的主要因素, 挫折是导致学生初始吸烟的第二位因素, 好奇是导致学生初始吸烟的第三位诱因。调查发现, 60.6%的吸烟学生平均每天吸烟量少于10支, 4.3%的吸烟学生平均每周吸烟量超过7包。当问及烟钱出处时, 家长给的零花钱占70.6%, 向同学借钱占1.5%, 从饭费中节省占22.1%, 自己打工挣钱占5.9%。对吸烟者而言, 平时吸烟原因主要是无聊、周围人吸烟、独处时想通过抽烟解闷。此外, 调查还发现, 吸烟者在初始吸烟时, 曾被家长劝诫的占54.45%, 被同学劝诫的占13.2%, 被教师劝诫的占16.2%, 还有16.2%的吸烟者第一次吸烟时无人告知吸烟的危害。
2.3 对吸烟者和禁烟的态度
调查发现, 吸烟者介意自己女/男朋友吸烟的占83.7%, 不介意的仅占9.8%, 这是一个矛盾心理;对禁烟支持者占78.2%, 反对者占9.8%, 持无所谓态度者占12.0%。
2.4 吸烟场所
对于吸烟者是否会在公共场所 (如教室、图书馆、车站、餐厅等) 吸烟, 根据是否有禁止吸烟标志分为两种情况:如果有禁烟标志, 不会吸烟者占41.8%, 偷偷吸烟者占6.0%;如果没有禁烟标志, 想吸烟就吸烟者占6.0%, 尽量不吸烟者占46.3%。大多数吸烟者能约束自己不在公共场所吸烟, 男生的主要吸烟场所是宿舍 (50.2%) 、楼梯间 (21.0%) 、路上 (18.9%) 、厕所 (6.6%) 和教室 (3.3%) , 女生的主要吸烟场所是楼梯间 (34.5%) 、厕所 (28.5%) 、宿舍 (20.1%) 和路上 (16.9%) 。
2.5 吸烟危害知晓率
调查显示, 有52.2%的吸烟者知晓吸烟危害。虽然吸烟者与非吸烟者都比较了解吸烟对呼吸系统的危害, 但是不清楚吸烟也会损伤心血管和胃肠道。此外, 对烟草的有害成分了解不全面, 对尼古丁知晓率较高, 对其他3种成分了解较少。
2.6 学校开展控烟与健康教育情况
调查显示, 认为学校从未开展过控烟与健康教育的学生占31.8%, 偶尔开展的占61.2%, 经常开展的占7.0% (偶尔:1次/年, 经常:1~2次/年) 。
2.7 是否介意吸烟带来的危害并尝试戒烟
调查显示, 吸烟的学生中不介意吸烟危害者占7.4%, 介意但不打算戒烟者占26.5%, 介意并打算戒烟者占66.2%。吸烟的学生中从未尝试戒烟者占38.8%, 尝试过1~3次者占61.2%。当问及吸烟者朋友已戒烟自己是否也打算戒烟时, 继续吸烟者占35.8%, 打算戒烟者占64.2%。
3 讨论
目前, 在生源短缺的情况下, 高职院校在生源质量上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7,8]。因此, 高职生厌学情绪较重, 自我约束能力较差, 更容易沾染上吸烟这种不良习惯, 影响其身心健康。同时, 由于大部分高职医学院校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还担负健康教育的职责, 因此, 对其进行吸烟劝阻和控烟教育尤为重要。
调查结果显示, 虽然男生吸烟率 (50.4%) 较高, 但也不能忽视女生群体, 调查中有6.9%的女生加入吸烟者行列, 高出有关文献报道[9]。为了女生的长远发展, 加强对女生群体的控烟教育是学校需要关注的问题。学生吸烟有以下4方面原因: (1) 吸烟环境是主要因素。首先, 家庭成员行为对子女行为有深刻影响[10]。调查结果显示, 有88.6%的学生的家庭中有人吸烟。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 很多家长的吸烟行为会对子女产生影响。因此, 家长要起表率作用, 远离烟草。其次, 从众心理。从问卷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 吸烟者室友大多数都有吸烟行为, 一些学生受到同伴影响, 加上自身意志薄弱, 屈从于外部诱惑, 养成吸烟的不良习惯。 (2) 部分学生因为心理疏导能力差, 遇到困难后借吸烟解烦。 (3) 部分吸烟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 生活无忧, 觉得无聊, 通过吸烟寻求刺激。 (4) 学生受好奇心驱使, 想尝尝鲜, 却不知道第一次吸烟尝试就让他们欲罢不能。而平时吸烟原因主要是无聊、周围人吸烟、独处时想通过吸烟解闷, 这与有些文献报道的为社交而吸烟不同[11,12]。
调查发现, 有33.9%的吸烟者虽然知道吸烟有害健康, 但仍不愿意戒烟。究其原因, 一是对吸烟的具体危害很模糊, 二是吸烟者认为那些疾病距离自己很遥远。提示应加大健康教育力度, 使学生意识到吸烟易成瘾, 一旦出现疾病则为时已晚。引导学生认识到吸烟不仅危害健康, 还会造成经济损失。
在被调查的吸烟群体中, 61.2%的吸烟者都尝试过戒烟, 其中有39.1%的学生成功戒烟。因学生戒烟主动性较差, 所以必须结合社会宣传、学校教育、亲人和朋友的劝导, 依靠规章和规范帮助吸烟者戒烟。调查结果显示, 有60.6%的吸烟学生平均每天吸烟量不足一包, 4.3%的吸烟学生平均每周吸烟量超过7包, 这说明大多数吸烟者没有到达吸烟成瘾的地步, 帮助他们戒烟是有可能的。对烟钱出处调查发现, 学生买烟的钱主要来自家长, 一是家长给的零用钱, 二是挪用家长给的饭费。针对这种情况, 家长也负有一定责任。
学校可采取以下干预措施帮助吸烟者尽早戒烟: (1) 倡导建立无烟学校, 禁止校内吸烟。我国至今没有一部专门规定在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法律法规, 立法是禁止在公共场所吸烟、减少被动吸烟的的关键措施[13]。 (2) 把不吸烟纳入“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毕业生、奖学金、助学金等评优、评先的评比条件, 进一步约束和控制学生吸烟。 (3) 充分利用同伴正向教育效应[14,15], 让成功戒烟的学生劝导吸烟同伴戒烟。 (4) 定期举办“如何花钱最健康”此类主题班会, 引导学生正确消费, 不要用父母给的钱去买“疾病”。 (5) 加强对学生的关爱, 成立心理咨询机构[16], 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教给学生自我排解的正确方法, 学会自我疏导不良情绪。此外, 班主任要多跟学生交流, 争取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帮他们解决因心理不成熟带来的困扰, 避免通过吸烟解烦[17]。 (6) 学校组织的社团活动要落到实处, 使学生能参与其中。除每年一次的运动会外, 学校还应经常组织多种体育比赛, 这样既能强身健体, 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又能转移学生过剩精力, 帮助其远离烟草诱惑。 (7) 将控烟教育同健康教育相结合[18]。学校健康教育是降低学生吸烟率的有效措施。为劝阻学生吸烟, 学校可通过展板、画廊、讲座、知识竞赛、视频宣传吸烟的严重危害, 提高学生自我保健意识, 建立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卫生习惯, 使吸烟有害和戒烟方法人人皆知, 远离烟草诱惑, 为以后担负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重任打下坚实基础。
摘要:目的 了解高职医学专业学生吸烟状况, 探讨高职院校控烟教育。方法 以问卷形式整群抽样调查淄博职业学院247名在校高职医学专业学生吸烟状况。分析指标包括开始吸烟年龄、吸烟者平均每日吸烟量、戒烟率和戒烟方法等。结果 被调查对象中, 吸烟者占27.5%, 其中男生吸烟率为50.4%, 女生吸烟率为6.9%。上大学前养成吸烟习惯者高达66.2%, 50.5%的吸烟学生认为初始吸烟的原因是周围存在吸烟环境, 57.9%的吸烟学生认为日常吸烟的原因是无聊。33.9%的吸烟学生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但是不打算戒烟, 有61.2%的吸烟学生尝试过戒烟。结论 高职医学专业学生吸烟现象普遍, 拒烟能力低。应丰富学生课余活动, 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预防吸烟健康教育, 采取综合干预措施, 提高学生控烟能力。
关键词:高职,医学专业,吸烟,控烟教育
高职医学专业 篇2
摘要:高职院校非临床医学专业《临床医学概论》课程建设与改革,面临着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教学大纲的编制及校本教材的编写等任务。结合“三贴近”(贴近基层、贴近临床、贴近资质考试)原则,从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统一教案、统一讲稿、统一课件和统一教学重难点六个方面对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相关建议。这凸显了高职院校非临床医学专业《临床医学概论》课程的综合与融合特色,使其更加适应高职非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对临床知识及技能的需求和专业发展的实际需要。
关键词:高职院校;非临床医学专业;临床医学概论;课程建设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大力支持,民办职业技术学院快速蓬勃的发展,昆明卫生职业学院作为新兴的民办医学类高职院校,在各种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完备的基础上出台了一系列兴校强校的方针政策。为了适应昆明卫生职业学院二级学院临床学院的建设和发展需要,本文拟就高职非临床医学专业所开设的《临床医学概论》课程建设和改革作简要探讨。
1研究对象
高职高专药学、口腔医学、医学检验技术、影像技术、康复治疗技术等专业学生。
2研究方法
根据学院领导提出的培养高职高专应用型、技能型医学生“三贴近”原则(贴近基层、贴近临床、贴近资质考试)的创新理念,从“六个统一”(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统一教案、统一讲稿、统一课件和统一教学重难点)方面,对非临床医学专业《临床医学概论》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3实施步骤及过程
3.1调整教学大纲
本研究选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临床医学概论》[1],在原课程教学大纲基础上结合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大纲,编纂适合非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临床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需求的统一教材。课程安排由原来第三、第四学期每周4学时改为第三学期每周6学时进行;总学时由原来的144学时调整为108学时。根据学院领导提出的培养高职高专应用型、技能型医学生,课程大大增加技能实践课学时,理论学时由原来的120学时减少到70学时;实践教学课时由原来的20学时增加到38学时。同时,结合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大纲增加24学时校外临床医院的见习课,真正做到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专业人才。
3.2调整教学内容
由于《临床医学概论》课程内容较多,包括诊断学、治疗学、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内科学常见病、外科常见疾病、妇产科常见病、儿科常见病、老年常见疾病等内容,教师备课需花费大量时间及精力;因此,高职院校应结合国家执业助理医师资质考试大纲调整教学内容。课堂教学重点应侧重于“诊、内、外、儿、妇”的理论及实训课的教学,部分执业助理医师考试涉及内容少或不考的教学内容以专题讲座形式讲授,如循证医学、流行病学等。
3.3调整教学方法
《临床医学概论》教学以前均以传统的教学方法(LBL)为主,调整后根据不同科目内容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如内科学、儿科学、妇产科学、外科学在“LBL”教学基础上增加了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PBL)和以“病例”为引导的教学法———CBS教学法。CBS方法不仅强调理论知识,而且更强调结合临床病例深入地掌握理论知识,使理论联系实际[2]。PBL代替以往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中心、学生被动听的封闭教学模式,变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发挥出最大潜能[3]。部分涉及执业助理医师资质技能考试、操作性强的内容,如诊断学体格检查部分,应当改为“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此方法不仅提高学生的技能操作能力,而且节省了上课学时,同时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参与性;而对于难度较大的心肺腹部听诊部分内容则直接利用现代化仿真模拟听诊系统进行教学,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水平。为锻炼学生的理论联系实践能力,提高学生临床思维水平,本课程教学应当增加24学时的医院临床实践见习课。
3.4调整教学资料
本院《临床医学概论》师资队伍由校内专任教师与校外兼职教师组成,校内教师以青年教师居多。限于本课程教学的特殊性及师资的差距大,根据调整后的教学大纲,课题组成员进行深入探讨,通过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制定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进度、教案、讲稿、课件、教学重难点,最后形成“六统一”的教学光盘以便资源共享,并在2012高职非临床医学专业班实施教学。教学过程中每周四下午课题研究组进行集体备课交流,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得到快速提高,其对《临床医学概论》教师团队建设和师资队伍培养起到较大促进作用。
4实施效果
我院目前所开设的非临床医学专业有口腔医学、口腔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医学检验技术和康复治疗技术,分别为普通高职和五年制高职两个层次。基于对《临床医学概论》课程建设的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统一教案、统一讲稿、统一课件和统一教学重难点的“六个统一”,缩小了因学生层次不同、专业类别不同而形成的教学效果的差距,有利于顺利开展本门课程的教学督导、同行评价和教学互评三级教学评价。高职院校应围绕“三贴近”教学理念,在本课程建设的“六个统一”的基础上,大力培养青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快速提高教学效能。其有利于本门课程校内专任教师与校外兼职教师的沟通与交流,缩小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的教学差距;有利于内科学教研室教学团队的建设和《临床医学概论》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和实践。总之,高职院校通过对《临床医学概论》课程建设的探讨,使其更加适应高职非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和专业发展的实际需要[4]。
5结论
我院通过对高职院校非临床医学专业《临床医学概论》课程围绕执业助理医师资质考试大纲建设的“六个统一”研究,建立了一支由内科教研室独立承担《临床医学概论》教学的师资队伍。统一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解决了该课程以往由不同教研室教师任教造成的教学安排繁琐和学生为适应不同教研室教师教学风格和方法而形成的困惑;同时为培养新型实用型、技能型医学生及帮助学生参加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吕卓人,刘淼.临床医学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宋淑亚,崔为发,牟青杰,等.高等(本科)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临床医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探讨[J].继续医学教育,2012(12).
[3]陆亚琴,张桂林.PBL与传统教学方法在影像专科《临床医学概论》临床思维教学中的比较[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2(4).
[4]刘亚莉,赵丽,牛丽凤.高职临床医学概论课程教学满意度调查与分析—以高职医疗美容技术专业为例[J].辽宁高职学报,2013(9).
医学相关专业高职生的情商培养 篇3
医学相关专业高职生情商培养医学相关专业高职院女生居多,出现的心理困扰也多为人际问题或者情绪问题。他们或者不能敏锐地觉察自己和他人的情绪状态,妥善的处理人际关系;或者遇到挫折时,不能很好地调节自己的心理。一个人若长期处于消极情绪中,其生活、学习和身心发展将受到一定影响。情商培养有助于医学专业高职生快乐地度过大学生活,顺利地走上实习、工作岗位,为开始幸福的家庭生活做准备。
一、情商与情商培养
情商即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是指管理情绪的能力。自1990年梅耶和萨洛耶第一次提出“情绪智力”,到1995年戈尔曼出版《情商》,情商的概念已经越来越被大众所接受。戈尔曼将情商概括为五个方面的能力,包括:认识自身情绪的能力、妥善管理情绪的能力、自我激励的能力、认识他人情绪的能力和管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情商对于个人保持心理健康、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获得家庭幸福和良好的人生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相反,如果一个人情商水平不高,对其个人发展和心身健康都会造成不利影响。
与智商不同,研究表明,情商经过一定的培养是可以提高的。我国情商与领导力的研究学者、清华大学吴维库教授对MBA的学员进行一段时间的情商训练后,发现这些学员的情商大大提高。首都医科大学的丁路、刘琦等人以医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为期10次的情商训练,也发现这些学生的情商显著提高,而且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显著改善。
二、医学相关专业高职生的特点
医学相关专业高职生与普通高职生有一些共同的心理特点,也有其独特性。
1.自卑心理
高职生作为我国高校教育体制中的一个群体,大多数同学带着“高考失利”的挫败感步入大学校门。而后又更多的是带着学历不如本科生的状况面对校园生活和就业,由此产生自卑心理。自卑心理是医学相关专业高职生和普通高职生的共同心理特点。
2.学习压力
医学相关专业的高职生将来要从事医务工作,与普通高职生相比,对技能的要求更加严格,因此课业也更加繁重,学习压力较大。而且由于学历不如本科生的自卑心理,使得一些学生为提高学历,除了完成繁重的课业外,还要努力学习,为升本做准备。因此,面临课堂学习和升本双重学习压力。
3.人际压力
高职生正值成年早期(18~25岁),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这一阶段的个体正处于渴望亲密对抗孤独的冲突期。而且医学相关专业高职院校一般女生居多。相对而言,女性与男性相比,女生情感较为丰富,更注重细节,更渴望获得亲密感,但同时又更为敏感,易对他人的学习、穿着、家境等产生嫉妒心理,因此更容易产生人际压力。而异性交往方面,医学相关专业高职院校男女比例远远低于正常人群,使得男女生的异性交往也很难平衡。男生比较受欢迎,女生反而在这样的环境中,甚至会怀疑自己以后不会正常和异性交往,从而也易产生异性交往的人际压力。
4.工作压力
医学相关专业高职生将来要从事救死扶伤工作,也要比常人更加频繁地面对生老病死的场景,时常处于应激状态中,工作压力较大。而且现如今医患矛盾突出,医学相关专业高职生从实习开始就要频繁地与病人交流,处理医患关系,对他们的情商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
三、医学相关专业高职生情商培养的途径
1.个体辅导
个体心理辅导是一种深入、有效的提高医学相关专业高职生情商的方法。这种一对一的辅导可以帮助求助者将问题具体化,有针对性地从识别自身和他人情绪、人际关系、自我激励、情绪管理等方面帮助求助者,提高其情商。但个体咨询每次只能帮助一名求助者,虽然效果良好,但效率欠佳。
2.团体辅导
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可以同时对两个以上有类似困扰的求助者提供帮助的辅导形式。团体心理辅导的带领者对需要提高情商的对象进行招募,设计具体方案,带领求助者在团体互动中,提高求助者的情商水平。团体辅导的人数在十到几十人为宜,人数过多,会影响辅导的效果。
3.情商课堂
情商课堂是指开设与情商相关的讲座、课程,对医学相关专业高职生讲解情商的知识,提高情商的方法,以理论讲授、案例讨论、角色扮演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面向更多的学生,让他们了解情商的知识,提高情商水平。情商课堂可以面向更多的学生,并使之受益,但深入性和针对性不如前两种形式。
总之,对于医学相关专业高职生来说,个体辅导、团体辅导和情商课堂三种情商培养的方式各有利弊,具体实施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点面相结合。
四、医学相关专业高职生情商培养的意义
1.心理调节能力
医学相关专业高职生在学业、就业的压力比普通高校更加明显,由于女多男少性别比例悬殊造成的人际压力,失恋的挫折也相对比普通高校培养突出,培养医学相关专业高职生的情商,帮助他们识别自身的情绪,认识他人的情绪,合理管理自己的情绪,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心理调节能力,应对学习、工作和生活的中各种压力。
2.人际交往能力
医学相关专业高职生由于学业负担较重,无暇参加各种活动来扩大自己的人际交往范围,提高自身人际交往能力。而且女多男少性别比例悬殊较大现实,女生之间的斤斤计较,女性特有的敏感细腻,特别是和异性的交往机会受到限制,使他们在人际交往中的缺乏自信。有些同学甚至觉得在校期间和异性接触的机会少。培养医学相关专业高职生的情商,可以增强他们在人际交往中的信心,教会他们一些人际交往的基本技巧,帮助他们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
3.提高环境适应能力
当今社会发展迅速,社会环境也发生很大变化,对于医学专业高职生来说,他们在校时间只有不到两年,刚刚适应学校生活,又要去医院实习一年,毕业后又要走上工作岗位。这种频繁地更换生活、学习和工作环境的学习模式,对他们的环境适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校期间,培养医学相关专业高职生的情商,让他们学会情绪管理,自我激励,可以帮助他们提高环境适应能力,以应对今后面临的各种环境变化。
4.提高心理免疫能力
医学相关专业高职生在实习期间和毕业后,多数在医院或医疗领域工作。当今社会医患矛盾突出,医务工作者工作压力大,工作环境也比正常人面临生老病死的机会多,这种环境容易让医务工作者因工作而产生各种心理的负担、压力甚至伤害。因此,对于医学相关专业高职生来说,他们大多数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或者医务相关领域的工作人员,在上学期间让他们学会自我保护,帮助他们提高心理免疫能力,有助于他们应对工作中的压力,提高心理免疫能力。
综上所述,培养医学相关专业高职生的情商,适合他们的心理特点和需求,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未来工作和生活的顺利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因此,医学相关院校高职生因其专业和性别构成的特殊性,应在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增强学生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外,还应注重对他们进行情商培养,提高他们心理调节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和心理免疫能力。
参考文献:
[1]丹尼尔·戈尔曼 著.杨春晓 译.情感为什么比智商重要[M].中信出版社,2010.
[2]丁路.医学生情绪智力团体培训效果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2011,(1).
[3]玛希雅,休斯等 著.赵雪等 译.情商培养与训练[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4]余琼芳,李兴琦.高职院校情商教育探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12).
高职医学专业 篇4
1 高职医学技术类专业基础医学教材使用现状
基础医学是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括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等[2,3]。这些课程不仅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基础课, 也是高职医学技术类、护理等专业的基础课, 对医学及相关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就目前我国高职医学技术类 (如口腔医学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康复技术及眼视光技术等) 专业而言, 迄今尚无一本配套的、专门的基础医学教材。在以往教学中, 高职医学技术类人才培养采用中专基础医学分科教材, 任课教师在此基础上增添内容;或借用临床医学专科同类教材, 由任课教师删减、增补而成。各门课程教学内容的取舍往往是从本学科的立场出发, 很少或根本不考虑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特点, 其基础理论分量过重、应用技能比例偏低, 并且重复、交叉内容多, 各课程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 不能很好地反映人体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与整体性, 没有突出高职教材的特征与要求[3], 造成学生所学知识无法贴近实际工作的需求。
2 高职医学技术类专业基础医学教材改革的设想与实施
2.1 教材改革设想
教材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基础医学教育工作者, 如何使学生在有限的在校学习期间, 掌握应用、够用的医学基础知识, 是一个需要研究的课题, 也是高职医学教育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高职教材必须体现专业特色, 教材的内容有了特色, 学生才会有自己的特色, 这样有特色的人才才能立足于社会。
高职医学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属职业教育, 而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就业为导向, 加强职业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要有针对性, 即以专业为依托, 按岗位或岗位群设置课程并组织教学内容。基础理论课在高职高专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是为培养目标服务, 基础理论应体现在专业的应用上[1]。高职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医药一线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实用型人才, 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体现以能力为本位、以素质为中心的指导思想。课程改革必须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中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 使整个课程体系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
本次基础医学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为高职医学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一本能充分反映现代医学模式和高职医学技术类各专业实际需要的、共用的知识, 能较好地满足高职院校医学技术类专业设置的特殊要求, 符合当今教学改革潮流的教材。学生通过学习, 能了解基础医学全貌, 掌握必需、够用的医学基础知识, 成为具有全新的观念与视野, 全面的知识、技术与能力的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2.1.1 教材的学科间整合
编写单科教材还是综合教材?这是我们首先思考的问题。单科教材注重本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和相对独立性, 而综合教材强调各学科知识的联系性和学科间的整合, 两者各有优点。但从高职医学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教学计划 (基础医学课程所占比例较低) 安排看, 综合教材优于单科教材。最后决定改基础医学类课程分学科教学体系为学科群教学体系, 融合与重组课程, 即将组织学与胚胎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遗传学以模块式整合成一本综合基础医学概论。
2.1.2 教材内容的整合
高职高专教材总的特点是突出实用性。如何把单科课程综合起来, 实现最佳、最合理的整合?这是我们其次思考的问题。根据高职医学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要求, 在上述各门单科教材的基础上进行课程内容整合。删除不适应后继课程及医学技术岗位需要的内容, 并最大限度吸纳和借鉴上述各学科教材中的优点和经验以及近10年来研究的最新成果, 以满足学科知识的连贯性与专业课的需要, 使各专业实际需要的基础医学知识体现在教材中。在编写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教学内容的融合, 避免交叉重复, 同时也要保留上述各门课程的特征, 以便教师进行教学。课程整合的内容是以各单科教材中部分教学内容之间在知识、能力等方面存在的某种内在联系为依据, 使各部分内容紧密衔接、相互渗透, 以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有些内容对学生向专业高层次发展较为重要, 可作扼要概述, 这为学生今后根据所在岗位工作实际补充专业知识和进一步学习提供了便利, 提高了其可持续发展能力。
2.2 教材编写
根据高职教育特点和培养目标, 结合教学计划及本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 初拟教材编写大纲。为使本教材的编写达到预想的目的, 我们从教学一线中选择从事多年本课程教学工作, 教学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 熟悉教育教学规律, 了解高职医学技术类专业需求, 对教材改革最有发言权的教师担任编委。经多方努力, 《基础医学概论》编写完毕, 于2005年下学期使用。2005年9月被高教出版社纳入全国医学高等专科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划教材, 并重新组织全国10所高职高专院校教师对其进行编改, 2006年由高教出版社正式出版。
3 教材评价
2005年我院开始使用本教材, 通过3年的实践教学, 得到师生的肯定和好评。普遍认为, 该教材知识结构合理、新颖, 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内容少而精, 解决了过去使用单科教材时教材内容多与课时少之间的矛盾, 学生能在较短时间内学到实用、够用的医学基础知识, 很适合高职医学技术类专业教学。高教出版社及专家认为, 该教材符合医学技术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 突出了高职特色, 是目前国内高职医学技术类专业独一无二的基础医学教材。
2007年该教材被教育部评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现已被多个省、市的高职高专院校医学技术类各专业使用。
本教材具有非临床医学各专业实际需要的、共用的医学基础知识, 满足了高职非临床医学各类专业对基础医学理论、技能的要求。教材内容采用模块式组织, 具有一定的可剪裁性和可拼凑性, 各专业可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将内容裁减、拼接成不同类型的知识体系。因此, 本教材不仅适合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眼视光技术、口腔医学技术及药学等专业, 也适合护理和卫生管理类专业[2]。
摘要:介绍我国高职医学技术类专业基础医学教材使用现状, 提出基础医学教材改革设想, 并根据高职基础理论以应用为目的, 以必需、够用为原则, 实施教材的学科间和教学内容的整合, 使各门学科基础医学教材整合成为一本具有高职特色的综合性教材。
关键词:高职医学技术类专业,基础医学,教材
参考文献
[1]余庆皋, 刘捷频, 吴梅青, 等.高护专业医用化学与生物化学课程整合的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 2007, 25 (10) :126~127.
[2]张光主.基础医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高职医学专业 篇5
高职中医学教育是临床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更新理念,构建新模式,进行《中医学》教学改革和实践,中西诊疗思路和技能结合形成优势互补,培养高素质、实用型综合临床人才,为广大劳动人民的健康事业做出更突出的贡献。
中医学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也是我国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现代医学共同承担着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任务,医学高职高专教育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教育模式,其根本宗旨就是为基层地区输送合格的、实用的社区全科医学人才。因此审时度势,如何提高中医教育教学质量也是我们中医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1明确优势、突出应用
中医学注重“以人为本”,以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为特色。针灸、拔罐、刮痧、熏洗、温熨等临床操作技术具有廉价、高效、易学、易普及推广等优点,这种方便性和实用性是其他医疗手段无法比拟的。国家加大民生投入,注重基层卫生建设,这是我们高职中医教育争取发展的好机遇。目前,国外市场对拥有中医诊疗技术的人才亦颇为青睐。
高职教育本质是就业教育。现代社会特别强调综合能力在职业活动中的运用,为了使高职临床专业学生更好适应将来的工作岗位,拓宽就业渠道,有必要开展好《中医学》课程,培养学生临床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是关键所在,发扬中医诊疗特色与优势,中医临床教育和现代临床教育模式有机结合,优势互补。
2更新理念、构建新模式、注重临床思维培养
摒弃传统观念,建立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完善理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理念,遵循高职临床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结合我校《中医学》课程安排情况,突出中医诊疗思维和技能培养,序化教学内容,整合为中医学基础知识、中医诊疗程序与方法、中医临床技能三大块,构建“多元教学法五步学习环”的教学模式,注重特色中医的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学习环的第一步,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掌握中医诊疗必备基本理论和知识,渗透中医诊疗程序和方法。传统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为主。第二步,深入学习中医诊疗程序和方法。教师针对社区常见病、多发病,根据中医临床诊疗的实际应用优势,编写病案,采用以PBL为主的多种教学法,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中医临床思维。第三步,教师在上一环节的基础上,通过多媒体教学和计算机模拟培训系统,进行中医临床技能实训,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形成初步的技能操作印象。第四步,把学生带入模拟的临床环境中,采用“病案情景剧”表演的方法,以及课间见习的标准化病人,实行“讲-演-练-评”的.步骤,实现技能操作的反复训练和中医诊疗程序和方法的应用,为应对临床打下基础。最后一步,临床实习,教师临床带教,指导现场操作,进行真实医疗环境下的思维和技能训练。
通过此教学模式的应用,循序渐进地将中医学课程的理论内容和实践技能消化吸收,形成一定的中医临床思维,获得坚实的职业能力。
3因材施教、合理教学法应用
学生虽然高中毕业,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学习能力,但是中医学理论抽象、深奥,其中相当部分内容难以在完全理解之后进行记忆。其次,中医学课程相对教学时间短,老师要想讲清楚,学生要想听明白,难度很大。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师带徒是传统的中医教育模式,启蒙无不是从大量的背诵开始,因此,我们在上述多媒体教学、PBL教学法、“病案情景剧”等教学法应用的同时,融入“给出预习任务-突出重要知识点-检验记忆结果-再次突出知识点”的“强化记忆”教学法,更好地完成《中医学》课程的基本知识、理论、技能的学习。
经过实践应用,在“多元教学法五步学习环”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有把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的满足感,认为能够提高学习效率和掌握程度,教师也能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现出真正的“教学相长”。
4加强临床带教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医学专业 篇6
【关键词】高职 医学检验专业 实验室 生物安全教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2C-0091-02
高职医学检验专业培养具有较高素质和能力,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临床检验等专业知识的检验技术应用型人才。学生毕业后的去向呈现多元化,但主要去向是各级医院检验科。检验科是患者血液、体液等各类标本集中的场所,也是医院重要的污染源和传染源,控制不好易发生医源性感染。作为临床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培养、输出机构,高职医学院校应有效展开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基于此,本文探析高职医学检验专业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
一、进行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实验室生物安全是指为避免微生物和医学实验室各种活动中生物因子对人、环境和社会造成的危害或潜在危害,而采取的防护措施和人员素质及管理措施,以达到对人、环境和社会的安全防护目的的一种综合行为。进行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具有必要性。
(一)专业特点要求进行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高职层次的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要进行基础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等课程)、专业课程(微生物学检验、免疫学检验、生物化学检验、临床检验基础等课程)的学习,而在这些课程尤其是在专业课程的实训课中,学生进行实验时必须接触血液、尿液、体液等未知标本,这些未知标本是重要的污染源和传染源,可能携带乙肝病毒、艾滋病毒等病原微生物。然而在上实训课时,有的学生生物安全意识淡薄,不穿工作服,接触标本不带手套,书本、水杯随意放在实验桌上,甚至在实验室里喝饮料,吃零食,下课不洗手等。同时,对医学检验专业二年级学生的无记名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学生对标准预防的概念、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的概念、生物安全柜的使用范围、哪些操作可以产生气溶胶、职业暴露后的处理等认知率低,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匮乏。因此,必须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
(二)岗位的性质要求进行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各级医院的检验科是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实习和就业的主要场所,同时是患者各类标本(血液、体液、尿液等)的集中场所,这些标本可能携带有各类病原微生物,如病毒、细菌、真菌等,是主要的污染源和传染源所在,也是造成医技人员职业感染的主要因素。而且我国乙肝病毒携带率高,艾滋病感染者也逐年增多,这些都给检验科医技人员造成了威胁。调查显示,实习生是发生职业感染的主要人群之一,这可能与实习生的工作经验、基本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心理素质以及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缺乏,不懂得个人安全防护有关。因此,在校学习期间要加强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使学生重视实验室生物安全,在以后的实习和工作中预防医院感染事件的发生,降低感染率。
二、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的方式
由上可知,进行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具有必要性,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已成为医学生尤其是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知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几种方式进行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
(一)在基础课程学习中增加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在第一学期就开始医学基础课程的学习,这时就必须要求学生遵守实验室内的规章制度(不穿工作服严禁进入实验室,严禁在实验室喝饮料、吃零食等),提高学生的认识,使学生重视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并有一定的了解,从而在以后的实验课中不断得到强化。
(二)在专业课学习中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进入专业课学习后,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就逐渐接触到血液、尿液、痰等标本,同时标本中的未知生物危险因子也威胁到学生的安全。因此,带教教师要以身作则,反复强调进入实验室时要遵守实验室生物安全的规章制度,加强生物安全教育,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传授学生标本采集处理的注意事项,使其正确掌握操作技能。同时,对于实验室废弃物(如注射器、血液等)的处理,要按照实验室的规定进行处理,不能随意丢弃。同时,要做好实验室的清洁与消毒工作。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室安全防护知识和技能。
(三)开设实验室生物安全课程,进行系统教育。开设实验室生物安全课程,主要立足于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知识、规范化实验操作技能和相关法规,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实验室生物安全理念,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生物安全防护意识,提高防护水平。针对医学检验专业操作要求较强的特点,以及结合学生未来岗位的特点,尤其是要增强学生防范实验室生物安全隐患的意识,加强个人生物安全防护。对学生进行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系统教育,使学生掌握实验室中存在的生物安全隐患及处理相关问题时应采取的措施,增强学生的实验室安全意识,从而有效降低实验室感染事件的发生。
(四)在见习、实习过程中强化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在见习、实习过程中,带教教师要尽职尽责,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帮助学生熟悉操作技能,提高对锐器伤、标本污染、气溶胶等职业感染因素的认识,掌握安全防护措施。同时,还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实验室生物安全专题讲座或培训,促使(下转第96页)(上接第91页)学生不断提高、加深生物安全认识,培养、增强个人防护意识。
三、开展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的保障措施
开展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具有必要性,在采取有效的方式进行教育的同时,还需要通过以下几个措施加以保障。
(一)提高教师对进行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的重视。我国开设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的时间比较短,可能会有一些困难,这就需要使教师认识到对医学检验专业学生进行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和迫切性,取得共识,从而更好地进行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
(二)建设规范的生物安全实验室。医学院校实验室最低生物安全防护要求是一级、二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但现有的医学检验教学用实验室建成早,实验室设计不规范,不符合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要求,因此,需建设规范的生物安全实验室。只有具备了规范的实验室,才能给教师和学生提供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同时也是进行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的基础。
(三)建设优秀的师资队伍。高职学生的自学能力比较差,其学习知识主要来源是教师,因此,要建设优秀的师资队伍。要在校内教师中开展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使教师掌握全面的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知识,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在专业课和其他基础课程中融入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对学生进行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可以选择有生物安全实验室科研和管理工作经验的人员参与实验室生物安全课程教学, 并安排他们参加一些“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班”之类的培训,以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
总之,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因其未来岗位的需要,应对其进行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全面、系统的教育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掌握规范化、标准化操作技能,并终身受益。同时,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的学习能使学生掌握实验室中存在的生物安全隐患及处理相关问题时应采取的措施,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实验室安全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降低实验室感染事件的发生频率。
【参考文献】
[1]覃仕锋,徐红.医学生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教育[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09(4)
[2]于声,段斯亮,闭雄杰.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生物安全防护知识调查[J].贵阳医学院学报,2009(2)
[3]王鲜平,侯世科,高进,等.重视医务人员职业感染的预防[J].中国医院管理,2004(12)
[4]杨永刚,陈松,童波,等.检验人员发生显性职业暴露的调查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4)
[5]胡仕仕,徐晓明,赵卫,等.广州市医科大学生实验室生物安全认知情况的调查及对策[J].热带医学杂志,2009(10)
【基金项目】广西科技大学医学院(原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课题(2012B09)
高职医学专业 篇7
1 高职医学专业加强预防医学教育的必要性
1.1 促进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需要
面对卫生事业发展的新形势、新政策、新任务, 大量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要由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 的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具体完成, 高职医学类专业主要面向城乡基层培养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自2009年在全国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启动以来,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卫生部下发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共包括11项内容: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预防接种、0~6岁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以及卫生监督协管服务规范[1]。因此, 要求全科医师将承担更多的初级卫生保健、慢性病的管理和防治、流行病学调研、传染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卫生宣教等工作。由此可见, 为适应国家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保证人民健康的需要, 解决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对高素质公共卫生服务人才的持续性需求, 切实重视并加强预防医学教育是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
1.2 当代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 传染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人群疾病谱和死亡谱发生了明显变化, 由此当代医学模式正在逐步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 疾病预防开始从生物预防转向社会预防, 预防重点也从传染病转移为传染病与慢性病并重, 医学模式的转变对预防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高职医学教育也应该随之进行相应的变革, 包括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和重新定位;加强预防医学教学体系的构建;确立高职医学教育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科学献身精神、为城乡基层人群健康服务的教学思想目标;在能力培养方面使学生不仅具有临床专业知识外, 还必须充实预防医学、社会人文科学、心理学、人际沟通学等相关知识, 以具备更好开展城乡社区卫生保健服务和疾病防治工作。基于以上认识, 必须加强预防医学的教育。
1.3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的需要
2008年全球有5 700万人死于慢性病, 占所有死亡人数的63%, 这几乎是死于传染性疾病 (包括HIV/AIDS、TB及疟疾) 、母亲及围产期疾病、营养不良人数总和的两倍, 预计至2030年这一比例将上升至75%。目前我国确诊的慢性病患者已超过2.6亿人, 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占总死亡的85%。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经超过总人口的1/10, 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 其中慢性病者占80%;年轻人患慢性病的比例呈逐渐上升趋势。慢性病防治成为21世纪我国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作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应该切实从保护人民群众的健康出发, 把三级预防原则贯穿于疾病预防控制的始终, 应该牢牢树立预防为主的观念, 具备预防医学的知识和技能, 才能针对疾病发生、发病过程的不同阶段采取有效的措施, 更好地服务于人群。
1.4 预防传染病的需要
传染病仍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近30年来人类新发现的传染病已有近40种, 如艾滋病、军团菌病、O157:H7大肠杆菌肠炎、埃博拉出血热给人类健康带来巨大的威胁, 其中大部分在我国有病例发生或造成流行。特别是在2003年春夏之交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2004年的“高致病性禽流感”更是让人们感受到了传染病的恐怖和威胁。死灰复燃的传染病卷土重来, 如结核病、性传播性疾病、血吸虫病、布鲁斯菌病等。常见多发传染病如病毒性肝炎、痢疾、手足口病、霍乱、感染性腹泻、流感、疟疾等流行形势依然严峻。因此, 加强高职医学专业学生对传染病的认识和预防医学相关知识教育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2 加强预防医学教育的对策
2.1 坚持预防为主的思想, 强化预防医学教育的地位
目前我国高职医学专业已经把预防医学作为必修课设置, 但是普遍存在在教师配备和还是课时量设置都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的现象。要从根本上提高预防医学的教育地位, 最重要的是启发学校领导层端正预防医学教学的指导思想, 建立培养从单纯医师向掌握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卫生服务本领的新型医师的目标意识;同时, 教师在教学中始终贯穿群体观念、环境观念、大卫生观念, 把预防医学教学的指导思想贯穿于教学始终;使学生感受到预防医学教育对保护健康、促进健康, 不断的提高全体人群的健康意识和健康水平具有极其重要意义和作用。
2.2 加强高职医学院校预防医学教师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保证教学质量的根本, 也是学校长足发展的基础。高职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的师资队伍总体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少、师资水平不平衡。多没有成立预防医学教研室, 也没有固定专职教师。教师兼职或归为其他科室管理, 不利于教学的开展和专业的发展。因而, 在师资力量严重缺乏对预防医学教学质量的提高起了极大的束缚作用。可见, 成立专门预防医学教研室并建立一支高素质、相对稳定的预防医学教师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为了迅速提高预防医学教师队伍素质, 应加强新教师岗前培训;鼓励支持年轻教师到重点院校进修学习;支持教师参加学术交流和学术研讨活动, 尽可能地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2]。
2.3 加强预防医学专业教学改革
预防医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 教育观念要与时俱进。随着当代医学模式正在逐步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 新健康观的形成和确立, 迫使我们必须调整预防医学专业的课程设置, 使学生懂得在临床环境下, 如何适宜地开展以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导向的预防保健服务, 强化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的临床预防观念。要减少课程之间的重复, 应加强临床医学课程、预防医学课程、基础医学课程三者之间的联系, 把预防医学知识与技能融入医疗服务工作中, 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而且又可以扩展学生的思维视角, 树立大卫生观念, 在治疗疾病的同时, 又能够保护健康和促进健康。在教学中要把握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课堂讲授方法, 要采用电教、多媒体和现场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灵活运用这些教学方法如讨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以问题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法等[3]。
2.4 加强预防医学实习基地建设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学生只有通过在实践中不断的学习和历练, 才能够把理论应用到实践, 掌握基本医学方法和技能。应通过合理的长效机制和体制建立起学校和各级卫生部门的密切联系, 建立长期稳定的预防医学实习基地。通过访问城乡基层卫生机构, 包括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防保健机构、乡卫生院、村卫生所等, 了解我国卫生服务体制的运转情况[4]。还可以适时安排学生参观自来水厂、医院污水处理站、牛奶厂、院校食堂厨房、食品加工厂, 工矿企业等, 让在校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深入社会, 更好的体会预防医学在基层卫生工作中的所发挥的作用。毕业实习中除临床内、外、妇、儿科以外, 还应增加适当的预防医学实习内容。建议每名学生到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习2~4周, 增强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康复服务观念, 更好的服务基层群众。
关键词:高职,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育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 (2011年版) .
[2]刘国礼.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J].淮南工业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1, 3:109-110.
[3]唐娟.临床医学大专生预防医学实践能力的教学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 2011, 15, 2:184-185.
高职医学专业英语教学之我见 篇8
关键词:高职高专,医学专业英语,问题,反思
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基本要求 (试行) 》中指出, 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应“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 以应用为目的, 实用为主, 够用为度”为原则, 构建实用型人才的综合培养模式。由此看来, 专业英语学习是英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不仅能帮助学生打好语言基础, 有效保证学生完成从学习阶段到应用阶段的过渡。更能培养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 用英语处理与未来职业相关业务的能力, 使语言服务社会, 服务专业。笔者结合近年来医学专业英语教学现状, 提出几点高职医学英语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反思。
1 目前高职医学专业英语教学的现状
近几年医学专业英语教学与前些年相比, 无论在教材还是在教学手段方面都有了一定的进步, 但它与公共英语教学发展相比还差之甚远, 实质上处于一种无序状态。具体体现如下。
医学专业英语教学要求不明确, 大纲上没有明确医学专业英语词汇的范围, 使教师对专业英语教学无章可循, 无据可依, 教学很容易流于形式。一些高职院校未设置医学专业英语课程, 也未对学生在医学专业英语方面设立任何考核指标, 很多医学高职院校还沿用过去的公共英语教材, 不重视医学英语教学, 这方面投资少, 教学手段缺乏。
教材内容过于单薄、落后。近年来, 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专业英语》及《英语》基础版等教材的编写丰富了医学专业英语教材市场, 但和公共英语教材相比, 医学英语教材显得过于单一、滞后, 还沿用过去的传统教学理念, 重视背记单词, 翻译课文等环节, 忽略听说能力的培养。而且医学专业英语教材内容缺乏整体性、连贯性, 没有编写配套的教师参考用书和课后练习。这样使教师备课量加大, 甚至讲授困难。
大部分英语教师医学专业知识匮乏。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大都毕业于公共英语专业, 他们的医学专业知识有待提高, 怎样从一名公共英语教师向医学专业英语教师成功过渡, 是一个长期积累准备的过程。
高职学生来源复杂, 水平不一。部分学生英语基础薄弱, 初接触专业英语会感到生词量过大, 词汇生涩难记, 存在不自信、想放弃英语的念头。部分学生对专业英语学习积极性不高, 重视应试教育并非素质教育, 在课堂上学生经常看与过级有关的考试书籍, 把专业英语教材放置一旁, 甚至要求老师在课堂上只讲过级相关知识。
2 关于高职医学专业英语教学的几点建议
2.1 优化补充医学专业英语教材
我院目前五年制高职各专业使用科学出版社《专业英语》、《英语》基本版两种教材, 学生普遍反映教材每课课文生词量过多, 课后生词表量太少, 学生和教师把大量教学时间用于记生词, 而且教材不重视听说训练, 偏重阅读翻译训练。针对以上问题, 笔者认为首先要优化教材, 在选择内容和教材时, 一定要考虑本校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需求, 本着实用、够用原则, 精心选用合适的语篇, 同时各学院应结合自身情况组织师资力量, 或与兄弟院校联合编写适合学生学习的教材、教辅补充材料。在编写教辅材料时, 一定要注重语言的实用性、交际性。笔者认为补充材料要包括下面几方面内容。
听说能力训练。使学生能听懂简单的医患对话, 医生查房, 下医嘱等。能应对简单的日常口语会话。
阅读翻译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借助专业字典, 能够读懂, 理解普通医学文摘, 医学报道及药品说明书等。
写作能力训练。通过医学论文摘要书写、翻译, 实用信函书写等训练, 熟知医学论文摘要等一般英文写作格式。
医学词汇和医学词汇构成法的介绍通过帮助学生学习构词法, 使其快速掌握专业词汇。
2.2 更新教学观念, 改革教学方法和改善教学手段
根据著名心理学家约翰·卡洛儿的教学理论, 成功的教学是一个函数, 取决于5个变量:教师的教学质量、教材与教学手段的有效性、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的学习动力、学生愿意并且能够花在学习上的时间精力等。可见, 成功的外语教学必须依赖教师、学生、语言环境这三大因素, 而教师在这些因素中起主导作用。
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教学观, 树立并传递给学生终生学习的观念, 与时俱进, 敢于创新, 因材施教,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新时代的教师不应只注重知识的讲授, 认为自己高人一等, 而应热爱教育工作, 尊重学生, 放下架子, 善于沟通, 理解学生的需求并立志服务学生做学生爱戴的好老师。
使学生明确每一课的目标任务, 让学生清楚自己要学什么, 教给学生怎样学,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为解决课文生词太多的问题, 可提前布置下一课的任务, 要求学生自己先查字典, 找读音、词义、用法等, 课堂上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 发现问题, 互相讨论, 最好教师针对疑难问题重点讲解, 做到有的放矢。
课堂提倡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教学, 培养学生自信心, 鼓励他们克服心理障碍积极参加到各种教学活动中去。
采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互联网, 向学生介绍一些有益的网站让学生自主搜寻相关文献资料, 还可以开发图书馆藏资源, 利用多媒体和投影辅助教学手段, 不仅可以缩短教学过程,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还会给沉闷的课堂教学带来勃勃生机。
2.3 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训
专业英语教育, 长期存在技能取向和内容取向两者分化的局面。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英语教师缺乏专业知识, 而专业教师又缺乏英语知识与技能, 结果语言内容与形式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难以实现。因为这种合理有效的教学模式不仅要求授课教师具有扎实的语言教学功底, 而且要求具备比较过硬的相关医学知识。为解决这个问题, 可加强以下三方面的培训。
抽调一批专业过硬的教师去高等医学院校进修医学及语言知识;院校内部培养。可聘请英语功底好的专业课教师对英语教师进行专业知识指导, 开展合作教学, 加强英语教师之间、英语教师与专业教师之间的交流学习;自我培养。英语教师不要等着别人帮忙解决问题, 要主动向其他老师求教, 不耻下问, 还可利用互联网等先进资源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素养, 这是目前最切合实际的做法。
如何加强医学专业英语教学, 如何将教师、学生、语言环境有效结合起来构建成功的专业英语教学, 这一问题已成为当前医学专业英语教学中的重要课题, 有待更多教师、专家的关注探讨, 以使我国高职医学英语教学得到迅速有效且长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白湜, 熊荣敏, 李玉莲.现代医学英语教育管见[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1 (3) :48~49.
高职医学专业 篇9
1 实验、实训与实习的区别
实验是指为了检验某种科学理论或假设而进行某种操作或从事某种活动[1]。实训是指在学校能控的状态下,按照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应用能力训练的教学活动[2]。实习是指把学到的理论知识拿到实际工作中去应用和检验,以锻炼工作能力的活动[1]。实验侧重于对理论知识的验证,帮助学生加强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实训侧重于对实践技能的训练,帮助学生提高动手能力,掌握本专业各项操作技能。实习则进一步加强对理论与实践技能的应用,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2 实训的重要性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3个关键环节。
在实践教学中,实训显得更为重要。因为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操作能力,这一过程(即实训)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没有实训做基础,学生很难完成实习任务。所以,职业学校应建立相应的实训场所,如实训室、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开设相应的实训课程,增加实训学时,编写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实训教材。
3 高职护理专业预防医学实训教学建设
高职护理专业主要培养具备一定护理操作技能的人才,为今后从事护理、助产等工作打下良好基础。预防医学是该专业的基础课、必修课,是一门较为重要的课程。
过去我院高职护理专业预防医学课程实践教学以实验教学为主,实验课8~10学时,占总学时的12%。根据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结合近几年职业教育的发展,预防医学课程实践教学应重点抓好实训教学。
3.1 确定实训教学内容
预防医学以往开设的实验大多属于实训教学内容,例如一些统计分析方法的训练、公共卫生检测仪器的使用等。应分清楚哪些项目属于实验,哪些项目属于实训,是否还可再增加一些实训项目,或将原来的实验设计成实训项目,可遵循这一思路确定实验、实训教学内容。
3.2 建立实训基地
我院已有一个预防医学实验室,一些实训项目可以在实验室、教室、室外开展,而实训所需的仪器设备统一存放在实验室。有了校内实训基地后,可进一步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如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单位加强联系和合作。
3.3 编写实训教材
要编写一本较高质量的实训教材,不仅需要参考其他院校相关实训教材以及教师与实验员的通力合作,还需要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院等单位合作。
3.4 构建实训教师队伍
一般情况下,实训教师队伍主要由教师和实验员组成,这种结构基本可以满足教学需要。但为了更好地满足实训课教学需要,应有行业的专家、学者加入到实训教师队伍。因此,可从企事业单位聘请一定数量的实训教师作为兼职教师。
关键词:高职护理专业,预防医学,实训教学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高职医学专业 篇10
特色专业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指高校在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过程中,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显著特色,培养的学生某些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优于其他院校该专业学生,并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有较高声誉的专业[1]。创建特色专业是引领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水平整体提升和未来生存发展的重要途径。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精神,在“十一五”专业建设规划的基础上,不断加强专业建设,推进教育教学创新,深化产学合作,落实工学结合,促进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进行了医学检验技术特色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1 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求生存,创新特色求发展,主动适应区域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遵循高职教育办学规律,深化校院合作、工学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落实学校“以医技类专业为重点,以特色专业为品牌”的发展定位。贯彻“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专业建设思路[2],坚持走“内涵、质量、精品”的发展道路,突出特色。以特色专业建设推动各项教学基本建设,促进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带动我校专业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
2 建设原则
2.1 社会需求原则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其专业设置、调整与社会需求高度一致。进一步巩固优势,强化特色,做出品牌。适应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增强竞争力,提高就业率,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端技能型检验专门人才。
2.2 院校共建原则
利用行业优势,开发行业具有的师资资源、场地设备资源、知识技术资源和市场信息资源,强化特色专业与行业的对接性,深化专业内涵建设。与医院深度融合,形成校院共同建设特色专业的建设体系,推动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2.3 创新性原则
贯彻创新发展的专业建设发展思路,遵循创新原则,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构建、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评价与管理等方面大胆改革,不断创新,彰显独特个性。强化专业特色,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努力形成以国家级、省级、校级特色专业建设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优势稳定的专业群。
2.4 示范性原则
以特色专业建设为抓手,充分发挥特色专业的示范和带头作用,积极推进专业建设,提高学校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3]。推进高校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高职校校相关专业建设和改革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3 建设目标
根据医药行业发展需求和学校实际,按照理念先进、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改革领先、师资优化、设备先进、教学优秀的要求,创建医学检验技术特色专业,使其具有省内领先、具有显著特色和较高社会声誉的特色专业,发挥其龙头作用与示范效应。通过建设,使本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管理、办学条件、师资力量、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形成优势和特色,进而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4 建设方案与实施
4.1 更新专业建设观念
专业建设观念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影响着特色专业建设的方向、进程和绩效。特色专业建设是一项涉及专业建设多方面创新和变革的教学改革活动[4]。通过学习有关文件,首先在专业建设和教学理念上实现变革,更新传统的专业教学观念,以适应这种教学改革的需要。在保证学校人才培养总体定位的基础上,做优做特专业,体现出本专业的培养目标特色与规格特色,形成具有相应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包括课程特色和培养方法等特色。
4.2 明确专业建设发展定位
坚持专业调研论证,明确社会需求,使特色专业设置有效对接区域医药卫生行业,紧跟行业结构调整与技术的变化、发展。健全完善由行业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吸收行业专家参与特色专业建设和教学过程。积极跟踪行业发展,定期开展市场调研和相关论证活动,形成科学有效的调研报告,确保调研成果在人才培养中充分体现。坚持岗位能力分析,建立健全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行业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教学团队,定期对相应职业岗位进行广泛调研和深入分析,凸显岗位能力要求的变化,形成适应行业需求变化的岗位能力分析报告,其分析成果在特色专业课程体系中有效转化,并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基本要求中充分体现。
4.3 创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特色专业建设作为我校创建特色的战略措施,起着“龙头”作用,根据国家、省高职教育指导性文件精神以及专业调研结果,贯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制定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根据行业发展变化适时滚动修订。按照高技能人才培养规律,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合理确定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课的学时比例,并有效实施。着力推进工学结合、校院合作的办学模式,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搭建工学结合、校院合作平台,努力争取行业专家支持和参与办学,在合作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合作培养人才、合作共建实训实习基地等方面建立稳定的关系。积极探索与医院“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办学新机制。建立和完善开放的、灵活的、具有激动功能的学校管理体制和机制,以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5]。
4.4 构建课程体系和优化教学内容
追踪医药卫生行业发展趋势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根据专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制订切实可行的专业核心课程标准。积极与行业专家共同开发专业核心课程及课程标准,有机渗透技能大赛标准,努力使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职称资格考试有效对接。着力建成能贴近岗位技能要求、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和精品课程。积极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建立“教学做”一体化教室,设计“教学做”合一的、操作性强的教学情境,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开发《体液检验技术》和《血液病检验技术》校级和省级精品课程,建好精品课程网络平台,共享特色专业优质教学资源。不断进行网络教学资源、硬件环境建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6]。
4.5 建设紧密型实训实习基地
立足区域医药卫生行业发展实际,充分利用我市行业优势,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启动校区直属附属医院建设,形成“前校后院”、校院合作的办学机制,着力建设“共建、共管、共享”的紧密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坚持“理实融合,实践育人”的实践教学理念,新(改)建理实一体化教室4个。进一步健全实训基地的管理制度,科学规划、合理安排、提高利用率,注重技能训练效果。本专业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到160万元以上,生均实验实训开出率100%,实训基地平均利用率85%以上。以员工培训、顶岗实习等合作项目为切入点,建成功能多样、管理良好、合作共赢的校外实习基地达20个以上。依托良好的、稳定的教学实习、实训基地,使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始终与服务第一线保持密切联系,进一步促进产学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科学的思维方式及创新意识,造就高技能人才[7]。
4.6 开展校院合作教材建设以突出实践能力培养为
重点,根据职业性、超前性、地方性的原则,优先选用教育部推荐的高职优秀教材;加强校本教材建设,目前本专业教师与行业专家共同开发并编写专业核心课程教材和实训指导教材8门,基本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优化配套医学高职教育教材体系。根据行业的发展以及专业特点,联合行业及时更新、补充教学内容,积极开发活页讲义、学习手册、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资源。大力推进和开拓多元化、多层次的教材建设形式教材建设除传统的文字教材,还有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电子课件以及基于互联网的教学网站等教学资源,实现教学的信息化、网络化,教材等教学资源的数字化,并随着技术的进步,不断调整、丰富,实现教材的持续发展[8]。
4.7 打造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提高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办学效益的关键在于教师,高职高专院校的师资在人才培养中肩负着教育引导的作用[9]。坚持引才与引智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多渠道、多模式引进一批高层次、高学历的人才,努力从年龄、学历、职称、双师等多个结构维度构建科学合理的专业教学团队。结合专业建设需要,适时、适度地招聘、引进优秀人才,加快专业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结合课程建设和实践教学需要,多渠道、多形式聘请富有实践经验的校外行业专家、中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努力在特色专业中,建成一支专业结构优化、具有良好科研或专业技术背景、教学水平高、社会服务能力强、充满活力的“双师”结构、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力争专业课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80%以上。建立一定数量的兼职教师资源库,使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比例达到1:1。
特色是高职院校生存的生命线,走特色发展之路,是高职院校适应社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要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遵循正确的专业建设原则,确定切实可行的专业建设目标,在准确定位的前提下,努力加强自身特色专业建设,并以特色专业辐射和带动其他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促进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刘彬让.试论高等学校的特色专业建设[J].高等农业教育,2008,(3):47-49.
[2]周茂东,张福堂.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探析[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2009,(1):58-60.
[3]邢邦圣,汪为春.高职院校创建特色专业的思考[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7(1):8-10.
[4]牛国庆,王海娟.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考[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2):330-332.
[5]戴翔东,石莹.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0,12(1):52-55.
[6]侯振江,李红岩,李吉勇,等《.血液病检验技术》课程开发与实践[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32(20):2415-2417.
[7]侯振江,李红岩,李吉勇.高职高专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9,30(7):992-993.
[8]孙福春.关于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思考[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3(1):40-42.
高职医学专业 篇11
关键词:高职学生;医学专业
情商是个人对自己情绪的把握和控制、对他人情绪的揣摩驾驭、对人生的乐观程度以及人际交往能力和抗挫折能力的总和。笔者所在的宝鸡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多年对学生情商培养的实践摸索,不断总结经验,得出一套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生自我教育“四位一体”的情商培养途径策略,以提高学生情商培养的实效性。
一、学校教育是情商培养的加油站
1.转变教育理念,将相关课程纳入培养方案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教师是学生的灵魂工程师。只有教师转变教育理念,才能真正地将情商教育融入备课、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的设计、授课过程、日常与学生的沟通、学校活动安排的每个细节。学校将社交礼仪、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指导、医学心理学等课程纳入高职医学专业学生培养方案,使学生认识了情商的内涵以及其在人生目标实现过程中的重要性,在校园中掀起提高情商的热潮,有了这样的环境氛围,培养学生情商将事半功倍。
2.加强宿舍文化、班级文化、校园文化建设
宿舍是学生活动的重要空间,班级是学生生活的“大家庭”,校园是学生得到锻炼的“小社会”。从宿舍、班级教室的装饰布置、标语口号到校园的一草一木、建筑雕像、校风校训等,都要把情商的内涵融入其中。以构建和谐校园为目标,塑造良好的班风、学风、教风、校风,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积极开展各类社团活动,学生社团作为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载体,不仅是促进学生个性成长、增进主体间文化沟通的重要依托,而且也是增强学生组织协调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决策能力、责任担当能力等情商素质的重要平台。
3.建立情商评价体系
对学生情商进行综合评价的目的不是比优劣,而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发展。评价的意见应该全面、具体,与社会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相适应。可采取学生自评与师生联评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写出自己情商素质中的优势和不足,这也是学生认识自我的一个过程,师生联评只评优势,根据学生参加班级学校活动次数,参加社团活动、参加勤工俭学活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情况,写出评语。当然这样的评价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但它却能调动学生锻炼情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情商可持续提高。
二、家庭教育是情商培养的基础
1.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父母做孩子的好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情商培养的起点就是家庭。家庭成员关系和睦,善于沟通合作,邻里关系融洽,家庭环境宽松温暖,子女在家有发言权且参与家庭事务商讨处理,家长情商较高,对子女持接纳爱护的态度,那么这些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育孩子。
2.与时俱进,转变家庭教育观念
由于应试教育和升学的影响,一直以来家长把学业成绩作为衡量孩子素质高低的标准,认为只要学习成绩好,孩子将来就能有好的工作和生活。但事实上,目前就业的竞争压力很大,用人单位招聘不仅看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看学生是否积极乐观,是否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抗挫折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等。所以家长要转变教育观念,针对孩子的不足,实施有目的的教育,提高情商教育的实效性。比如:适当给孩子一些吃苦、受挫的机会;让孩子共同解决家庭难题;支持孩子假期社会实践等。
3.构建家校联络沟通机制,家庭的责任不能丢
在幼儿园、小学、中学阶段,家长都会主动和学校老师沟通,了解学生在校情况。可是进入大学阶段,很多家庭都忽视了与老师的沟通,甚至与求学在外的学生也很少沟通,对学生在校的情况一无所知,对孩子放任自流,不再教育管理,也让原本亲密的亲子关系疏远。所以任何时候,家庭的教育责任不可丢,家长应与孩子及辅导员保持联络沟通,发现孩子身上的问题,及时解决。关心爱护孩子,鼓励孩子全面锻炼提高自己,这也让孩子体会到亲情的温暖,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三、社会教育是情商培养的重要力量
1.给学生提供情商锻炼的机会
社会是培养大学生情商的大课堂,培养大学生情商的最终目标是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不能歧视这些壮着胆子初涉社会的高职学生,而是要接纳他们,让他们有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这既有利于学生增长见识和才干,又有利于锻炼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人际交往的能力,提高其对风险、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同时学生在学习如何调整和控制自己情绪,如何面对挫折和失败等方面将会有更深刻的体会和认识,这对于提高其情商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2.充分利用社会媒介的积极力量
书籍、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是高职学生获得信息的重要媒介,这些媒介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价值观及情商的形成,所以要充分发挥这些媒介的积极力量。尤其是不能忽视互联网的强大作用,要给学生传播积极的信息和理念,提供健康的精神食粮。图书馆、校园网给学生提供了利用这些媒介学习提高的场所。同时利用标志性建筑、雕塑、壁画、宣传栏、报告会等,将情商教育渗透到社会的每个角落,让学生得到全方位的熏陶。同时社会也要加大对这些媒介的监管,引导其把握正面的积极的舆论导向。
3.发挥社会公众人物的模范效应
明星、政府官员、著名企业家等社会公众物是高职学生关注和仿效的对象。社会心理学家认为,模仿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人们有意无意地都在不同程度地模仿。社会公众人物要给青年学生树立模范榜样,启迪学生心灵,引导学生行为,“点燃一盏灯,照亮一大片”。例如:“感动中国”人物的评选,“十佳孝亲模范的评选”等,就是通过典型人物事迹的感召力量,让学生在感动中倍受鼓舞,激发斗志,情商得到提高。
四、自我教育是情商培养的核心
1.自我教育先从认识自我开始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自我教育是教育的真谛和核心,只有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所以自我教育是情商培养的核心和最终的归宿。我国军事学家概括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名言。认识自我必须建立在客观的基础上,可采用“自省法”“对比法”“他人评价”“心理测验”等自我认知的方法来诚实地面对自己的优缺点,扬长避短,弥补不足,有助于不断完善自我,健全自我,让自己变得越来越优秀。
2.学会自我管理,清除成长过程中的障碍
自我管理包括目标管理、时间管理、空间管理、情绪管理、健康管理等内容,在自我管理的过程中自控能力会得到很大的锻炼。其中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培养积极情绪,是自我管理中的关键,很多人由于消极的不良情绪的影响,出现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严重的影响身心健康和工作生活。
3.积极行动,提升思想境界,实现自我发展
人的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情商也是在后天的实践活动中锻炼提高的。目前,我们很多学生之所以出现心理脆弱的现象,主要原因就在于实践锻炼太少。所以只有采取积极行动,走进人群,在社会实践中去寻求锻炼,不断净化自己的心灵,提升思想境界,这样情商水平才能得到质的跨越和发展。
加强高职医学专业学生情商培养,是学校、社会、家庭、学生个人的共同责任,需要“四位一体”的合力,其中学生是情商教育的主体和核心,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水平是情商培养的重点。
参考文献:
[1]李兴国.公共关系实用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田华文.关于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3):19.
[3]杨鹏,蔡翔飞.高校体育实施情商培养的要素分析[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1(2):44-46.
[4]刘伟,孙林.高校情商教育的意义及途径分析[J].教育理论探索,2013(4):3-5.
高职医学专业 篇12
一、校企合作的内涵
校企合作是以人才需求为导向, 以学校和企业共同合作为实施主体的人才培养过程, 以培养企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和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为主要目的, 具体到操作层面就是学校和企业整合各自优势资源, 将课堂教学和企业实践相结合, 通过仿佛训练和轮岗实践培养应用型人才[1]。
二、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目前存在的问题
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虽然有利于企业和学校的共同发展, 具有重要意义, 但现阶段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社会对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认知度不高
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作为一门新兴专业, 人们对其了解程度不高, 对口腔医学专业跟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混淆不清, 不知道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与口腔医学专业之间的差异, 大部分学生来学校就读后才得知自己学的是口腔医学技术专业而不是口腔医学专业, 因此部分学生毕业后就业方向仍然偏向口腔医学方面, 有部分同学因毕业后不能从事口腔医学而放弃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另谋其他职业。
(二) 学校对本专业重视度不高
口腔医学技术专业自创办以来, 各大职业院校招生人数普遍不够理想, 据笔者调查20所职业院校近五年的招生情况显示, 平均每届招生人数为52人, 对于一部分综合性职业院校来说招生人数偏少, 因此学校对本专业的重视程度普遍都不高, 学校跟企业间的合作往往只停留在协议书上, 并没有真正的运用到实践中去。
(三) 校企合作中学校跟企业的合作也存在矛盾
首先, 学校对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目的是要求学生了解精通义齿生产的每一个步骤, 会过分强调教学任务的执行, 但是企业首先会考虑到自身的生产成本跟生产任务, 会把学生安排到生产人数缺少的部门去工作实习, 因此, 学生往往在实习结束时才只在生产的某一两个流程里学习过, 很难达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其次, 口腔医学技术随着科技不但进步, 技术也在不断跟新, 但学校教科书上的理论往往落后于实践, 导致学生去企业后对部分新型生产技术和器械设备很陌生, 学习时间会相对偏长[2]。
三、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为了弥补校企合作模式当中出现的问题, 加强学校与企业间的合作, 为能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口腔技术人才, 我校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产学研结合, 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已经提倡实践多年, 并取得的了一定成绩, 积累了丰富经验。先后与深圳金悠然科技有限公司, 康泰健牙科技术集团, 深圳现代义齿加工厂等企业合作, 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按企业的需求及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深化改革。
(一) 校企合作举办技能大赛
跟企业合作共同举办口腔医学技术相关方面的技能大赛是我校新型合作方式, 近年来, 我校与深圳金悠然科技有限公司创办了“金悠然杯牙体雕刻大赛”、“金悠然杯全口排牙比赛”、“金悠然杯口腔演讲比赛” 等各大赛事, 收效显著, 校企合作共同创办技能大赛优点很多, 首先, 可以提高学生对口腔技能学习的积极性, 笔者发现自从创办比赛后, 学生学习积极性比以前显著提高, 从以前的不想学, 不爱学习, 到现在的主动学, 积极学习。其次, 校企合作创办技能大赛可以提高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知名度, 虽然参赛的都是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学生, 但台下的观众亲友团包含全校各行各业的学者, 包括赛前的宣传, 赛后的讨论, 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了这个专业。再次, 学校比赛经费一般都由企业进行赞助, 所以大赛名称一般以企业进行冠名, 这在另一方面也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 由此可见, 校企合作共同举办技能大赛是学校、企业和学生共赢的模式。
(二) 校企合作创办免费技术培训班
首先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师资主动承接企业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 每一个季度我校都会安排老师去企业教学, 对企业新进员工进行基本的技能培训, 让新进员工能够快速掌握口腔医学技术相关方面的知识。同时, 企业在引进新设备, 新技术后都后让我校老师免费进修, 让年轻骨干教师深入企业进行实践锻炼, 了解和学习最前沿的口腔医学技术, 近年来, 我校去企业参加的培训有康泰健3D打印技术培训, 西诺德CAD/CAM技术培训, 金悠然全口排牙培训等, 参加培训的老师回来后受益良多。
(三) 订单培养模式
依据企业对口腔医学技术某些特殊岗位人才的需求, 成立企业特殊人才技能培训班, 让对该岗位感兴趣的同学进行定向培养, 共同制定切合培养目标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3], 由此, 一方面企业得到了其所需要的技能人才, 大大节约了企业的时间, 精力和物力。另一方面, 学生所学的技能针对性强, 职业素养更高, 就业更为方便。
四、结语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由来已久, 如何让校企合作办学培养出更好更优秀的高质量人才是我们一直所探讨的问题, 我校在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模式中积极进取, 不断探索, 开拓创新, 建立了合作举办技能大赛, 合作创办免费师生培训班, 定向培养及顶岗实践的合作模式, 坚持从实际出发, 为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学校为主体、企业需求为目标的三者共赢模式而不断努力和探索。
摘要:职业教育一般是以培养技术人才, 为企业提供优秀人才为主要目的, 故校企合作对高职院校培养优秀高技能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主要结合我校实际情况, 对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开展校企合模式作进行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订单模式
参考文献
[1]关志伟.现代职业教育汽车类专业教学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2]和震.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的问题与促进政策分析[J].中国高职研究, 2013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