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专业课程

2024-06-20

医学专业课程(通用12篇)

医学专业课程 篇1

0 引言

随着社会对医学英语人才需求的增加, 各医学院校从2000年开始相继开设了英语专业, 如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中医药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医学院、南方医科大学、山西医科大学、贵阳医学院、新乡医学院等。医科大学开设英语专业, 为了突显其优势及特色, 几乎所有医科大学的英语专业在课程设置中都会加入医学元素, 诸如开设一些医学课程及医学英语相关课程。笔者在各类数据库上进行广泛查阅, 结果发现关于医学生医学英语教学研究的文章非常多, 但关于医学院校英语专业学生医学英语教学的却寥寥无几。笔者在中国知网 (www.cnki.net) 搜索到关于医学英语课程的文章有378篇, 但关于英语专业的只有45篇, 而针对医学院校英语专业医学英语相关课程设置的研究就更少了。

据了解, 医科大学英语专业开设的医学英语相关课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医学英语术语学 (或医学英语词汇学) 、医学英语文献阅读、医学英语写作与编辑、医学英语翻译理论、医学英语视听说等。笔者所在的南京医科大学英语专业原本的课程设置中医学英语相关课程包括医学英语词汇、医学文献阅读、医学英语写作与编辑, 医学英语词汇在大三下学期开设, 另外两门课在大四上学期开设。这种课程设置虽然在兄弟院校中也有类似的, 但根据我们对往届毕业生召开座谈会了解到, 对这样的课程设置他们觉得有以下几点不足:一是接触医学英语时间太晚, 第六学期才开设医学英语词汇, 好多同学虽然对医学英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但一学期结束后就进入大四了, 同学们又要忙着去考研、找工作了, 根本没有时间再去研究医学英语;二是目前医学英语只有词汇、文献阅读和写作, 缺乏视听说和翻译课程;三是目前医学英语课程的总课时太少, 三门课 (每门课36课时) 总学时才108。就业时有单位面试要求懂医学英语, 很多学生都觉得没底, 甚至不敢去参加面试, 这与我们当初的培养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

1 课程设置改革

Hutchinson&Walters提出了三种课程设置模式:以语言为中心的课程设置模式、以技能为中心的课程设置模式和以学习为中心的课程设置模式[1]。在新一轮的课程设置改革中, 我们从教学效果及毕业需求考虑, 经过反复的调研与考察, 结合语言习得的相关理论, 对英语专业的医学英语相关课程设置作出以下调整:在第二学期增设了科普性的医学英语阅读, 将医学英语术语学和医学文献阅读一起放在第六学期, 第七学期则开设医学英语写作与编辑、医学英语视听说, 单门课程的学时均为36。

从语言习得角度来讲, 词汇和阅读属于输入 (input) , 而写作和口语属于输出 (output) , 通常有了一定量的输入后才会有输出。词汇与阅读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著名语言学家Wilkins曾经说过, “Without grammar, little can be conveyed;without vocabulary, nothing can be conveyed.”[2]Laufer认为既然母语词汇的大多数都是附带习得的, 那么广泛阅读对于词汇增长确有帮助[3]。语言学家Krashen提出的“输入假说”认为, 第二语言习得能力的关键取决于能否接触大量有意义的、有趣的或是相关的第二语言输入材料[4]。课程安排时, 我们也遵循了这些语言习得的规律。

第一阶段, 在大一下学期增设的医学英语阅读, 这是一门医学英语的导入性课程, 教学内容主要选择一些医学科普性文章, 文章的选择兼顾趣味性和知识性, 让学生在刚入学就对医学英语有所了解。课程开设以来, 90%的学生认为该课程对自己医学英语学习是有帮助的。

第二阶段, 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相关医学课程 (基础医学概论、临床医学概论、预防医学等) 后, 在大三下学期同时开设医学英语术语学和医学文献阅读。医学英语术语学采用的教材是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医学英语术语学及应用》, 而医学文献阅读则是根据术语学所讲内容, 选择相应系统的文章阅读, 文章的选择尽量兼顾多样化, 有从经典医学教材中选择的关于系统介绍、疾病介绍, 也有从权威期刊上选择的社论、观点、病例报告、研究论文等。

第三阶段, 大四上学期开设医学英语视听说和医学英语写作与编辑。医学英语视听说采用的是复旦大学出版社的《医学英语视听说教程》, 而医学英语写作与编辑采用的是武汉大学出版社的《医学英语写作》。这两门课程需要掌握一定的医学英语基础后才能进行, 具有更强的综合性和应用性, 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面对就业。

2 改革效果

新的课程设置实施两年以来, 我们对学生进行了回访, 并就课程改革的效果进行研究。调查结果显示95%的学生认为目前的课程设置比较合理。

大一开设的医学英语阅读能让学生尽早接触医学英语, 培养对医学英语的兴趣, 明确今后的学习方向, 规划未来的学习目标。

大三时医学英语术语学和医学文献阅读结合上课, 学生学习医学英语词汇的兴趣明显提高, 所学词汇在文献阅读课上有了用武之地, 学习医学英语词汇有成就感。随着词汇量的快速增加, 学生对医学术语的习得能力增强, 在文献阅读时也更得心应手。由于文献阅读中的词汇障碍已通过医学英语术语学扫除, 学生阅读文献过程就比较愉快, 也更乐意去读更多的文献, 不知不觉中又通过文献的阅读巩固了所学词汇, 甚至能增加词汇量。

大四开设的医学英语视听说和医学英语写作与编辑都属于综合应用性课程, 学生在具备医学英语词汇、阅读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医学英语应用到医疗背景下, 有利于就业。

从毕业时的就业来看, 新的课程设置下, 因为有了更坚实的医学英语背景, 学生的就业面更宽广了, 就业率也明显提高。

3 结语

新的课程设置是合理的, 符合教学规律及市场需求的。医学英语阅读在学生刚入学时就将他们引入到医学英语的学习氛围中来, 医学英语术语学和医学文献阅读将学生带人专业的医学英语学习中, 全面认识医学英语, 医学英语视听说和医学英语写作与编辑是从实际应用角度培养学生。三个阶段的医学英语学习有机结合, 缺一不可。实践证明, 新的医学英语课程设置对于医学院校中英语专业学生的培养是非常有用的, 值得在医学院校中推广。

摘要:目前很多医学院校都开设了英语专业, 为了突显其优势及特色, 他们都会在课程设置中增加医学英语相关课程。不同学校的课程设置有明显差异, 但究竟怎样的课程设置才是最合理最有效的, 本文就南京医科大学英语专业医学英语相关课程设置所做的调整进行研究, 发现新的课程设置更有利于学生的培养, 值得推广。

关键词:医学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

参考文献

[1]Hutchinson, T.&Waters, A.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2.

[2]Wilkins, D.A.LinguisticsinLanguageTeaching[M].London:Arnold, 1977.

[3]Laufer, B&Hulstijin, J.H.Incidental vocabulary acquisition in a second language:The construct of task-induced involvement load[J].Applied Linguistics, 2001, 22 (1) :1-26.

[4]Krashen, S.D.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Pergamon, 1982.

医学专业课程 篇2

2018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医学类专业吗

距离2018年夏季高考仅有3天的时间了,一些考生可能会想要报考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有些考生会有这样的疑问——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医学类专业吗?下面山东育路网小编就来为大家解答一下这个疑问。

2018高考报考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考生需要注意,该专业不属于医学类,是工科专业。考生可以在最新高校简章内仔细了解,每所高校的培养规划略有不同。考生毕业后可以从事在高新技术产业从事研究、设计、制造与应用工作等。该专业招生理科生。

专业介绍

生物医学工程不属于医学类专业管辖,而是属于工科专业。也属于计算机,电子类专业大方向,毕业后授予工学学士。

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是以解决医学中的有关问题,保障人类健康,为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服务的一门学科。是一门具有高度综合的交叉学科,这是它最大的特点。

专业课程参考

《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学》、《模拟电子技术》、《脉冲数字电子技术》、《医用传感器》、《数字信号处理》、《微机原理及应用》、《医学图像处理》、《医用仪器原理》、《医学影像仪器》、《检验分析仪器》、《临床工程学》、《正常人体形态学》、《生物化学》、《生理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等。

专业就业前景

毕业生既可以在现代医疗仪器、电子技术、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从事研究、设计、制造与应用工作,也可以在各类医院从事临床工程技术服务方面的工作,或从事通用医疗器械设备的操作使用、维护维修和采购管理等工作。

医学专业课程 篇3

一、医学院校非医学类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一)师资缺乏

作为医学院校新开设的非医学专业,面临专业课老师缺乏的困扰。在短短的几年内,学院也无法引进充足的师资力量,学科带头人非常缺乏。随着非医学专业开设的增多,学生数量的增多,薄弱的教师力量无法更好的满足教学质量的根本需求。非医学专业缺乏专业教师,成为影响其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原因。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通常情况下,非医学专业在课程体系开设过程中,会积极融入医学类课程,从而凸显医学院校的特色。这样的理念是非常宝贵的,但是,如何增添医学课程,增添哪些医学课程,校方没有进行深入论证。盲目地增加医学类课程,导致学生不仅没有学好专业课,医学课程也没有学好,学生知识结构非常不合理,不专不通的尴尬局面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学生综合素质偏低,缺乏竞争力

现阶段,非医学专业的教学模式仍然以授课制教学模式为主,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成为主导。课时计划不合理,大都是集中性质的理论授课。学校不重视时间课程的安排。这种重视理论知识、轻视实践的教学模式,无法真正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导致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与社会岗位需求相脱节,缺乏竞争力,很难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取胜。大部分学生缺乏正确的个人生涯规划,没有奋斗目标,混日子,阻碍了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四)就业开拓力度不足

医学类院校在进行就业市场开拓过程中,主要集中在医疗单位。这种类型的单位,对于非医学专业的需求非常少。学校对于非医学专业就业的宣传力度不够,也缺乏强有力的市场开拓,缺乏与其他机构之间联系。非医学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不尽如人意。

二、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地推动医学院校非医学类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强化非医学专业合理学科体系的构建

一般来说,医学院校的非医学类专业大都属于新开设的专业,相对来说,学科基础比较薄弱。要想提高非医学专业的教学质量,必须进一步推动新学科课程体系的建设力度。一方面积极吸收与借鉴其他院校的课程体系计划,加强学科资金力量投入力度,建立健全相关的实验室、实习基地;一方面结合自身院校的实际情况、地域情况、学生情况积极开设特色校本课程。打造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保障教学质量提高的基础。

(二)深化教育模式改革

非医学专业学生很难进入医疗机构就业,但是,大部分医疗机构希望招聘既有专业医学知识又有综合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针对现在这种情况,可以深化非医学专业的教育模式改革。加强理论学习与技能学习并重的教育方式。在加强学生们专业技能学习的同时,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保障专业课教学课时、质量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医学知识的学习力度,强化医学课程设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通过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努力将学生培养成技能与理论兼备的复合型人才,进一步凸显医学院校的特点。

(三)拓宽就业市场

加强非医学专业的宣传力度,学校可通过信函方式积极向用人单位推荐非医学毕业生。另外,学校还用加强与私营企业、三资企业之间的联系,为毕业生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加强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拓展实训基地,更好地促进学生技能水平的提高,积极拓宽就业市场。与此同时,建立健全非医学专业学生的就业信息网,完善信息发布平台。

(四)加强学生个人生涯规划指导

教师需要加强与非医学专业学生的交流与沟通,重新树立学生积极进取的观念。面对学校主打的医学类专业,部分非医学学生会出现心理障碍,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必须给予及时疏导,保证学生的良好情绪。结合每位学生的具体情况,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个人生涯规划,使学生明确奋斗的目的,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目标,进一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通过自己的努力,做一个社会需要的优秀毕业生。

(五)加强师资力量的打造

面对非医学专业师资力量缺乏的现状,新形势下,必须积极打造一支综合素质过高、专业技能过硬的师资队伍。师资力量是教学质量提高的根本保障。一方面,需要积极引进社会优秀人才,尤其是要积极引进学科带头人,通过合理的薪资制度以及激励制度,留住人才,为现有教师队伍注入新鲜血液。与此同时,加强在职教师的培训力度,积极鼓励在职教师进行相关的科研活动或继续深造,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通过各种强化措施,加强非医学师资力量的建设力度,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与知识结构,促进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高。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针对医学院校非医学类专业教学现状以及加强教学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开始入手分析,从四个方面:强化非医学专业合理学科体系的构建,深化教育模式改革,拓宽就业市场,加强学生个人生涯规划指导,加强师资力量的打造,详细论述了新形势下医学院校非医学类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的策略分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编. 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M]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04).

[2]李秀芹.初探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建设的问题和对策[J].现代企业教育,2010(10).

[3]杨建华,曾宝成,孟倩.地方院校树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叶中国大学教学,2008(09).

[4]方文,构建以学生为本的高校就业指导体系[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

医学专业课程 篇4

1 教学内容的改革

《临床核医学》是应用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物研究疾病的发生、表现和归转, 研究机体的病理生理、生化和功能形态变化, 研究射线对机体的生物学效应, 达到探讨病因和诊断、治疗疾病目的的一门学科。《临床核医学》是核医学的两大组成部分之一, 隶属于临床医学范畴, 既有自身的理论体系, 又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核科学等学科密切相关, 涉及领域众多、应用范围广泛、技术手段先进、方法学内涵丰富。为在更高水平实现教学目标, 按照系统理论, 对本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重组、整合、更新、优化, 建立以综合化为特色的教学内容体系。

1.1 精简教学内容

随着新教学计划的实施, 《临床核医学》课时数由原来的120学时减少为90学时, 使课堂教学原本就“内容多、学时少、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少”的矛盾更加突出, 若仍按照原有的教学内容, 必然会导致教学效果的下降。教研室针对这一变化, 提出在强化“三基”内容教学的前提下, 突出教学内容的“精品化”。

强化“三基”内容教学。临床核医学是一门集诊断和治疗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 既有自身的理论体系, 又与包括医用核物理学、核电子学、辐射探测与核仪器学、放射药物学、放射生物学、放射卫生学、辐射剂量学、免疫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其他基础医学及临床医学等学科密切相关。为此, 教师在讲授本课程“三基”知识的同时, 还肩负着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与相关学科知识的联想思维能力, 通过与前期基础课程知识的有机联系, 有助于学生从分子水平及代谢与功能变化方面对疾病的发生、发展有深入的认识, 使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本课程在临床医学中的作用与地位。

突出重点教学内容。临床核医学内容包括影像诊断、功能测定、体外分析与核素治疗四大部分, 诊疗项目多达上百种。除核医学绪论与临床核医学概述外, 根据临床推广应用程度, 我们分别选取影像诊断中的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骨骼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肿瘤显像中的部分项目, 甲状腺功能测定与肾功能测定, 放射免疫分析与免疫放射分析, 以及核素治疗甲亢、分化型甲状腺癌和骨肿瘤进行重点讲授, 其中着重介绍诊疗原理、所用放射性药物及主要临床应用价值。做到教学内容主次分明, 详略得当, 避免泛泛而谈, 面面俱到, 有助于学生全面认识和整体掌握临床核医学的性质、地位、作用及特色。

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教学内容重复, 易导致教师厌教, 学生厌学情绪, 降低教学效果。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就是精简教学内容。如常规核医学显像方式有平面与断层显像、局部与全身显像、阴性与阳性显像、负荷与静息显像、早期与延迟显像、静态与动态显像等多种, 显像方法中包括准直器种类的选择, 核素能峰、窗宽及图像采集矩阵的设置等。在首次讲课时, 对其概念与具体操作方法进行详细讲解, 在以后的授课中仅提及相应的专业术语。又如影像诊断与功能测定的适应证与临床应用两部分也存在有重复, 授课中可省去适应证的介绍。从而有效避免了教学内容的重复, 提高了授课的效率和学生听课的兴趣。

增加学生自学内容。教材要体现学科的完整性与系统性, 因此把相关内容编写进去是十分必要的, 但由于课程学时的限制, 难以将全部内容在课堂进行讲授, 也无此必要。对于浅显、易读易懂的内容, 可改为学生自学, 教师指定阅读参考书和提示学习要点, 促使学生主动去思考及分析问题, 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1.2 充实、完善教学内容

传统临床核医学“灌输式”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记忆型”人才, 缺乏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 与本学科对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不相适应。教学改革必须更新教学内容, 增加实践环节, 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更新教学内容。随着核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临床核医学研究和应用的深度与广度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教学内容一定要注重及时更新和引进新知识, 充实新内容, 体现本学科技术发展的时代特征。因此, 要求教师必须洞察学科发展的前沿, 掌握学科发展的新动态、新进展与新成果, 并将其及时反映到教学内容中去。核医学是随着核科学与医学科学的发展而形成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 并已迈入分子医学时代, 特别是PET/CT技术的发明, 使得目前对疾病尤其是肿瘤的定位、定性、定量、定期诊断成为可能。为此我们在课程中增加了“PET、PET/CT在临床肿瘤学中的应用”专题, 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使学生对目前核医学最先进技术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加强实践教学。《临床核医学》课程开课时间虽然不长, 但在教学中仍不同程度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 导致学生对知识掌握与能力形成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 通过加强实践性教学能有效地缩小这种差距。教研室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强化实践教学, 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多看和多动手, 在见习与实习过程中, 鼓励学生多与患者交流与沟通, 并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提问, 培养学生良好的临床思维能力, 从而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 增强记忆, 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为今后从事临床核医学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1.3 开展丰富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

实践教学是临床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医学生获得临床技能的重要途径。临床核医学专业学生的培养, 首先应是一名合格的临床医生, 然后才是高水平的核医学专科医生。为此, 教研室要求进入专业课程学习的学生积极参加医院组织的疑难病例讨论及其他学术活动, 侧重多学科 (人文社科、医学基础与临床、军事医学相关学科) 知识的综合应用和思维能力培养;针对进入临床实习的本专业学生, 组织其开展包括专题学术活动、专业知识竞赛在内的第二课堂活动, 并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参与教研室的科研工作, 有效地弥补了课堂教学缺乏生动性与针对性的不足, 既让学生了解学科的前沿进展, 同时也帮助学生树立干好本专业的信心。

1.4 规范教学内容, 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本课程标准的要求, 教研室通过认真调研论证, 从2006学年春季起, 选用200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供八年制临床医学生用的卫生部规划教材《核医学》作为本课程的基本教材。教研室以该教材为依据, 组织教师对原有的教案和多媒体课件进行了修改和完善, 并根据学科发展, 每学年对课件内容进行适当比例的更新, 确保本课程教学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先进性与适用性, 使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通过参加教材的编写, 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 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近年来, 教研室参加了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卫生部规划教材《核医学》 (第七版, 李少林、王荣福主编)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核医学》 (匡安仁、李林主编) 及全国高等医药院校“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核医学》 (张永学主编) 3部国家级规划教材的编写, 并主编了一本卫生部教材《检验核医学》 (孟庆勇、黄定德主编) 。此外, 教研室还组织教师收集、整理多年积累的临床病例图片和相关资料, 完成了《临床核医学》课程的教学图像资料库、教学参考资料数据库及试题库的建设, 为规范教学内容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2 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 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1]。传统的教学方法秉承“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观念, 奉行单向教师教、学生学的“灌输式”教学方法, 强调的是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模仿和重复的练习, 忽视了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难以适应和满足知识经济社会对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要求。新的教育观念认为, 教学是在教师引导下, 以学生为主体, 以实现课程目标为导向的师生协同互动过程。按照这一新的教育观念, 教研室将教师对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路统一到以“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认识上来, 通过观摩学校组织的示范听课, 选派青年教师到地方师范大学进行短期教育培训, 参加全国性专业教学培训班, 以及结合教学过程中的评教评学座谈会等方式, 探索适合本课程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针对《临床核医学》课程涉及领域众多、应用范围广泛、技术手段先进、方法学内涵丰富的特点, 以及易懂、易混、难记的教学实际, 我们探讨了包括PBL、病例导入式、启发式及讨论式等在内的多种教学方法, 旨在加强教学过程中的互动, 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自学的能力。通过近年的教学实践, 结合核医学专业学生每届招收10-30人的实际, 采用以PBL为主的多种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效果。

《临床核医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根据课程标准, 教研室组织任课教师进行充分论证, 认真筛选PBL教学内容, 精心选择和编写诊断与治疗病例, 围绕重点和难点内容仔细设计相关问题, 并在课前将病例资料与问题提交给学生, 要求学生通过查阅基本教材、参考书、期刊文献及网络资料等途径准备课堂讨论内容。在采用PBL教学中, 教师首先简要介绍本次课的目标与要求, 然后交由小组组长主持, 学生针对所提供的病例及其问题展开阐述、分析和讨论, 最后教师进行小结和讲评, 从而达到对本次课内容相关知识的掌握。通过PBL教学法, 充分体现了“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现代教学观念, 突出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实现了学生在主动有趣的学习过程中对重点、难点知识内容的理解、记忆和掌握[2]。其次, 对培养学生在医学实践中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终身学习能力, 批判性与创新性思维能力, 基础与临床知识的联想思维能力, 人际沟通技能, 养成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作用[3]。PBL教学方法的使用, 使学生的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反映在近三年学生的课程理论考核成绩稳步上升。

3 教学手段的改革

教学手段是指教师用以运载知识、传递教学信息的物质媒体或物质条件, 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辅助工具。教学手段包括常规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后者主要指多媒体课件与网络教学等。

多媒体课件教学具有图文并茂、教学效率高等优点, 避免了单纯讲授难以激发学生的形象化思维和认知兴趣的不足。《临床核医学》课程教学中, 无论是影像诊断、功能测定、还是核素治疗部分均需要结合大量示意图、病例图像进行讲授, 多媒体教学则可充分满足这一要求, 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核医学诊断、治疗的理论与知识。为此, 教研室组织教师收集了大量的临床病例及图像资料、已公开发表的文献资料、国际互联网资料等, 作为多媒体教学资源。目前, 本课程已完全实现多媒体教学, 学生普遍反映多媒体教学内容精炼、形象生动、病例图像丰富、对于所讲授的知识易于理解和记忆, 明显提高了教学效果。

随着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的发展, 网络教学已成为学校教育适应和满足信息社会“知识爆炸”时代的必然选择。与传统的电化教学手段相比, 网络教学具有时效性、共享性、交互性和个别化等特点, 教师可利用网络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 学生也可通过网络获取所需知识。教研室依托学校与医院网络教学技术平台, 建立了学科网站, 其中的网络教学内容丰富, 包括《临床核医学》网络课程、网上答疑、网上提交作业、网上自测等功能。网络教学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和延伸, 学生可在课前与课后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能力, 有针对性地选择网络教学所提供的课程或相关知识内容, 有利于增强、促进和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参考文献

[1]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1.

[2]王悦, 刘勤勇.关于创新课程中引入PBL教学法的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 2009, 17 (4) :653.

医学专业课程 篇5

(适用于临床医学,麻醉学,医学检验,医学影像学,护理

学,预防医学本科)

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

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

2012年3月

目 录

医学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医学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20

医学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一)课程名称、所属专业、课程性质、学分 课程名称:医学生物化学

所属专业:临床医学,麻醉学,医学检验,医学影像学,护理学,预防医学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学分:5

(二)课程简介、目标与任务

医学生物化学是运用化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人体生命现象的学科。通过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代谢、营养、酶功能、遗传信息传递、生物膜、细胞结构及分子病等阐明生命现象。

医学生物化学是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影像、检验、麻醉等五年制专业和药学四年制专业的必修基础课。其目标是使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生物化学的基础理论与技术。

医学生物化学的任务主要是了解人体的化学组成、结构及生命过程中各种化学变化。

(三)先修课程要求,与先修课与后续相关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内容衔接

先修课程包括: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细胞生物学、有机化学等。生物化学是在有机化学和生理学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的,其关系密不可分。通过对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进行的深入研究,揭示了生物体物质代谢、能量转换、遗传信息传递、光合作用、神经传导、肌肉收缩、激素作用、免疫和细胞间通讯等许多奥秘,使人们对生命本质的认识跃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四)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

童坦军 李刚.生物化学(第2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 主要参考书:

1.王镜岩、朱圣庚、徐长法.生物化学(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7.蛋白质的分类。

8.蛋白质一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Anfinsen实验,分子病。9.蛋白质空间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蛋白质构象改变和疾病。

10.蛋白质的理化性质:两性解离,胶体性质,蛋白质变性与复性、沉淀,紫外吸收和呈色反应。

11.蛋白质的分离和纯化:透析及超滤法,丙酮沉淀、盐析及免疫沉淀,电泳,层析,超速离心。

12.多肽链中氨基酸的序列分析:Edman降解法。基本要求: 【重点掌握】:

蛋白质的分子组成;蛋白质的分子结构;蛋白质的理化性质。【掌握】:

蛋白质多肽链组成;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氨基酸的理化性质。【了解】:

蛋白质的分离纯化方法;蛋白质一级结构测定原理。【难点】:

模体,结构域,蛋白质的高级结构;蛋白质各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第二章

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核酸的基本结构单位:核苷酸 第三节

DNA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第四节

RNA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第五节

核酸的理化性质 第六节

核酸酶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自学相结合 学时分配:3学时

第三章

第一节

生物催化剂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第二节

酶的分子结构 第三节

酶促反应的特点 第四节

酶促反应的机制 第五节

酶促反应的动力学 第六节

调节酶 第七节

酶活性的测定 第八节

酶的命名与分类

第九节

其他具有催化作用的生物分子 第十节

酶与医学的关系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自学相结合 学时分配:4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酶的分子组成:单纯酶,结合酶,酶蛋白,全酶,金属酶,辅酶,辅基,维生素与辅酶,维生素的分类及其与辅酶的关系,常见辅酶的结构与功能,辅酶的作用,金属离子的作用。

2.酶的活性中心:必需基团,结合基团,催化基团。3.酶促反应的特点:高效性,高度特异性,可调节性。

4.酶促反应机制:活化能,诱导契合假说,邻近效应、定向排列、多元催化、表面效应。

5.底物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米-曼氏方程,Km、Vmax测定法。6.酶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7.温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最适温度。8.pH对反应速度的影响:最适pH。

9.抑制剂对反应速度的影响:不可逆性抑制作用的特点,可逆性抑制作用的种类、区别及动力学特点。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糖的生理功能。

2.糖的消化吸收:特定载体转运的、主动耗能的过程。3.糖代谢的概况。

4.糖酵解的概念,反应过程及能量生成,糖酵解的调节和生理意义。

5.有氧氧化的反应过程,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的组成,三羧酸循环的过程及生理意义,有氧氧化的调节,巴斯德效应。

6.磷酸戊糖途径的反应过程、调节和生理意义。

7.糖原的合成与分解:糖原的合成代谢,UDPG是活性葡萄糖供体以及合成过程;糖原的分解代谢过程;糖原合成与分解的调节(磷酸化酶、糖原合酶的共价修饰调节,重点是它们各自磷酸化和去磷酸化后的活性改变)。

8.糖异生途径:概念及糖异生的四个关键酶,糖异生的调节和生理意义。9.乳酸循环:循环过程及生理意义。10.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11.血糖水平的调节: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糖皮质激素及肾上腺素各自对血糖的影响。

12.血糖水平异常:高血糖及糖尿症,低血糖。基本要求: 【重点掌握】:

糖酵解和有氧氧化的途径及催化所需的酶,特别是关键酶和主要的调节因素以及各通路的生理意义。【掌握】:

肝糖原合成、分解的途径及关键酶;糖异生的途径及关键酶;磷酸戊糖途径的关键酶和生理意义;乳酸循环的过程及生理意义;血糖的来源、去路。【了解】:

糖的吸收方式是通过主动转运过程。【难点】:

三羧酸循环流速的调控;各糖代谢途径的调节。

第五章

脂类代谢

第一节

概述

磷脂酶A1、A2、B1、B2、C、D分别作用。

11.鞘磷脂的代谢:1)鞘脂的化学组成及结构;2)鞘磷脂的代谢。12.胆固醇的结构、分布及生理功能。

13.胆固醇的合成:1)合成部位。2)合成原料:乙酰CoA、能量及供氢物质。3)合成基本过程:胆固醇合成的限速酶、合成的基本过程、甲羟戊酸、鲨烯等重要中间产物。4)胆固醇合成的调节:饥饿和饱食、胆固醇及激素分别的调节。14.胆固醇的转化:1)转化成胆汁酸;2)转化为类固醇激素;3)转化为7-脱氢胆固醇。基本要求: 【重点掌握】:

脂肪酸分解与合成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关键酶及β氧化的全过程;酮体的概念、生成过程、生理意义及关键酶;胆固醇合成的部位,合成原料及合成的关键步骤、关键酶;血浆脂蛋白的分类、生成部位及功能。【掌握】:

三酰甘油的合成过程;甘油磷脂的种类。【了解】:

脂类的消化和吸收;血浆脂蛋白的代谢;脂肪酸的分类与命名;不饱和脂酸以及多价不饱和脂肪酸的重要衍生物;脂肪酸的其它氧化方式和脂肪酸碳链的增长方式;胆固醇合成的过程、调节、分布、生理功能,以及胆固醇的转化;甘油磷脂的代谢。【难点】:

脂肪酸的合成代谢;磷脂的代谢;各种血浆脂蛋白的代谢。

第六章

生物氧化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线粒体的氧化体系 第三节

ATP的生成、利用和储存 第四节

非线粒体氧化体系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自学相结合 学时分配:3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三节

蛋白质的腐败作用 第四节

氨基酸的一般代谢 第五节

氨的代谢

第六节

个别氨基酸的代谢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自学相结合 学时分配:4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氮平衡;

2.蛋白质的需要量及营养价值; 3.氨基酸的生理功能和来源; 4.氨基酸的代谢概况;

5.蛋白质在胃肠的消化与氨基酸的吸收; 6.蛋白质的腐败作用; 7.体内蛋白质的分解; 8.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 9.α-酮酸的代谢; 10.体内氨的来源与转运; 11.氨的代谢途径与尿素的生成; 12.个别氨基酸代谢与一碳单位的代谢。基本要求: 【重点掌握】:

氨基酸的一般代谢,包括转氨基和脱氨基作用及体内尿素的生成。【掌握】:

蛋白质在体内的分解代谢途径;氨基酸的代谢概况。【了解】:

体内氨的来源和氨的转运;个别氨基酸的代谢。【一般了解】:

蛋白质的营养作用;蛋白质的消化、吸收与腐败作用;α-酮酸的代谢。

1第一节

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 第二节

物质代谢的调节 第三节

代谢调节障碍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自学相结合 学时分配:2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物质代谢的特点; 2.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 3.细胞水平的代谢调节; 4.激素的调节与生长因子; 5.物质代谢的整体调节; 6.代谢调节障碍。基本要求: 【掌握】:

细胞水平的代谢调节,包括细胞内酶的隔离分布、变构调节、化学修饰调节。【了解】:

糖、脂、蛋白质之间的相互联系及能量代谢;酶量调节、激素调节、整体调节。【一般了解】:

物质代谢的特点与相互联系。【难点】:

酶水平的代谢调节。

第十章

DNA的生物合成

第一节

DNA的复制 第二节

DNA的修复合成 第三节

逆转录作用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3第十一章

RNA的生物合成

第一节

转录体系 第二节

转录过程

第三节

转录后的加工过程 第四节

RNA的复制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自学相结合 学时分配:3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模板与酶:大肠杆菌与真核生物RNA聚合酶与不对称转录。

2.转录的过程(RNA合成的三阶段):起始阶段及启动子,链的延长,链的终止及终止因子。

3.真核生物的转录后修饰:

(1)信使RNA的加工:不均一核RNA(hnRNA),剪接酶,小核RNA(snRNA);(2)转运RNA加工;(3)核蛋白体RNA的加工。4.RNA病毒的遗传物质复制。基本要求: 【掌握】:

不对称转录、模板链和编码链;原核生物的RNA聚合酶及其亚基组成;转录的主要步骤;转录后加工过程;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转录过程的异同。【了解】:

真核生物的RNA聚合酶;RNA病毒遗传信息的复制特点;RNA合成的抑制剂。

第十二章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第一节

蛋白质合成体系

5蛋白质生物合成的概念、合成体系;遗传密码的特点;翻译后的加工;蛋白质合成与医学的关系(分子病的概念,抗生素与蛋白质生物合成)。【掌握】:

遗传密码表的用法;翻译的起始、肽链的延长、肽链的终止过程。【了解】:

原核、真核生物翻译起始的异同。

第十八掌

血液的生物化学

第一节

血液的化学成分与功能 第二节

血浆蛋白质

第三节

红细胞的代谢特点与血红蛋白的生物合成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自学相结合 学时分配:4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血液的化学成分与功能:血液的化学成分,非蛋白氮和血清尿素氮的概念及意义,血液的基本功能。

2.血浆蛋白质:血浆蛋白质的分类与特性,血浆蛋白质的功能。

3.红细胞的代谢特点与血红蛋白的生物合成:红细胞的代谢特点,血红蛋白的生物合成。基本要求: 【重点掌握】:

血浆蛋白质的分类与功能;红细胞的代谢特点。【掌握】:

血红蛋白的生物合成。【了解】:

7【难点】:

肝在物质代谢中的作用。

第二十章

维生素与微量元素

第一节

维生素与微量元素概述 第二节

脂溶性维生素 第三节

水溶性维生素 第四节

必需微量元素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自学相结合 学时分配:4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维生素与微量元素概述。

2.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

3.水溶性维生素: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PP、维生素B6、泛酸、叶酸、维生素B12、生物素、硫辛酸和维生素C。

4.必需微量元素:铁、碘、铜、锌、钴、锰、硒、氟、铬、钼。基本要求: 【掌握】:

维生素的功能与生物学作用,即与酶的关系。【了解】:

维生素的概念、分类。【一般了解】:

微量元素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二、课程内容与安排

实验一

分光光度法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讲授与学生动手实验相结合 学时分配:4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制作标准曲线 2.计算未知液的浓度 基本要求:

在掌握分光光度法原理的基础上,通过实际的定量测定熟悉分光光度计的基本结构及其使用方法。

实验二

蛋白质的变性与沉淀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讲授与学生动手实验相结合 学时分配:4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盐析

2.重金属盐沉淀蛋白质 3.生物碱试剂沉淀蛋白质 4.加热沉淀蛋白质 5.酒精沉淀蛋白质 基本要求:

加深了解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及其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讲授与学生动手实验相结合 学时分配:8-12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一)DNA的提取

(二)DNA含量的测定 1.标准曲线的制定 2.样品的测定 3.DNA含量的计算 基本要求:

了解并具体掌握动物肝脏DNA提取及二苯胺显色测定的原理和方法。

实验六

碱性磷酸酶Km值的测定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讲授与学生动手实验相结合 学时分配:4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磷酸苯二钠在碱性磷酸酶作用下的酶促反应 2.终止反应 3.比色测定 4.计算该酶的Km值 基本要求:

1.了解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2.了解米孟方程、Km值的物理意义及双倒数作图求Km值的方法。

3实验九

肌糖原的酵解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讲授与学生动手实验相结合 学时分配:8-10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处死动物和制备肌肉糜 2.肌肉糜的糖酵解 基本要求:

1.学习检定糖酵解作用的原理和方法。

2.了解酵解作用在糖代谢过程中的地位及生理意义。3.了解有关组织代谢实验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实验十

乳酸脱氢酶及辅酶Ⅰ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讲授与学生动手实验相结合 学时分配:4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辅酶I(NAD+)的制备 2.乳酸脱氢酶酶蛋白的提取 3.定性测定 基本要求:

1.了解全酶的组成及各组成成分的功能。2.学习和掌握测定乳酸脱氧酶及辅酶I的方法。

52.醋酸纤维薄膜电泳分离核苷酸 1)RNA的碱水解 2)点样 3)电泳 4)结果处理 基本要求:

学习和掌握从酵母中提制RNA的原理和方法,以加深对核酸性质的认识。学习核糖核酸碱水解的原理和方法,掌握核糖核苷酸的醋酸纤维薄膜电泳的原理和方法。

实验十三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测定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讲授与学生动手实验相结合 学时分配:4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测定 2.计算 基本要求:

1.掌握转氨基反应并了解转氨酶测定的临床意义。2.熟悉血清转氨酶测定的原理及方法。

实验十四

Folin-酚法测定蛋白质含量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讲授与学生动手实验相结合 学时分配:4学时

漫谈美国的医学专业 篇6

一、医学院申请材料清单

1、本科GPA成绩单:对一般申请者而言,本科GPA 3.0以上是申请医学院的必要条件。对于有志申请全美排名前10名医学院的申请者而言,本科GPA应该不低于3.6。

2、TOEFL成绩单:国际学生一般都需提供TOEFL成绩。尽管某些医学院对申请者的TOEFL成绩并没有硬性要求,但对于国际申请者来说,最好能提供优秀的英语听力和口语证明。因此若想申请到排名靠前的医学院,在申请材料中应有一份630分以上的TOEFL成绩单。

3、MCAT或GRE成绩单:MCAT是几乎所有美国医学院都要求申请者参加的入学考试。但若考生申请医学院的目的是为了从事医学研究,则可以向院方单独提供GRE成绩。

4、学位:必须具备四年制学士(或以上)学位。医学院对申请者大学本科所学专业没有限制,但一般都要求其修过一定学分的生物、化学、物理和微积分等课程。

5、推荐信:如申请者的本科毕业院校设有“医学预科委员会”,则应提交该机构撰写的推荐信;如申请者的本科毕业院校未设立医学预科委员会,则应提交本科教授撰写的推荐信。推荐信的具体数量由所申请的学校来决定。

6、资金证明:国际学生需提供充足的资金证明,以表明自己的经济来源足以能够承担学习期间的所有费用。医学院每年的学费大多在3万美元以上,而且很少提供奖学金。因此对中国申请者来说,申请学校和签证时一般需要提供自己的银行存款文件作为证明;就读时一般都可以通过申请学生贷款来解决资金问题。(注:医生行业在美国属于高薪中产阶级,一般年薪都在10万美元以上,有时1年拿到二三十万美元也是常事。所以学费相对而言只是一笔较小的教育投资。)

二、MCAT考试

MCAT(The Medical College Admission Test)考试是美国医学院委员会AAMC(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Medical Colleges,其官方网站:http://www.aamc.org/)组织的美国医学院研究生入学标准化考试。该考试主要考查以下3方面内容:

1、生物学、物理学、普通化学和有机化学等学科的基本知识

2、解决科学问题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3、写作技巧

一次完整的MCAT考试耗时5小时45分钟(不计休息时间)。上午是物理学和语文推理两个部分的测试;经过1小时午餐休息之后,进行写作和生物学两个部分的测试(参见表1)。物理学、语文推理和生物学三个部分均为多项选择题。

计分方法:根据考生答对的题数计算原始分,然后将原始分折算为1~15分的标准成绩。例如:如果考生在某一项目中获得的原始分处于40~43分的区间内,那么转换以后该项目的标准成绩就是11分;如果原始分处于44~46分的区间,转换以后的标准成绩就是12分。

写作部分包含两个题目,每个题目后面都安排了数个具体的写作任务,由两位阅卷人对考生的两个写作题目按6分制分别评分(最低1分,最高6分)。最后计算出每位考生的四个原始分数之和,并按字母顺序折算为J到T之间的一个字母(最低为J,最高为T)。

在考生收到的MCAT成绩单上,除了各分项的单独成绩外,还有一个汇总成绩。例如,某位考生的物理学、语文推理和生物学都获得了14分,而作文得满分,那么他的MCAT成绩单将显示为:14、14、14、42T。

2006年共有两次MCAT考试,分别在4月22日和8月19日举行。2007年的考试时间还未公布。

考试报名费用为210美元,如果考生的报名时间已超过一般注册截止日期,但仍在最晚注册截止日期之前,则需额外交纳50美元的晚注册费用。考试报名的具体网址为:http://www.aamc.org/students/mcat/registration.htm/。

目前,MCAT考试在亚洲设有四个考点,其中两个位于印度,新加坡和日本各有1个。欲参加该考试的考生可通过MCAT的官方网站报名注册,注册网址是http://www.aamc.org/students/mcat/international.htm/。此外,考生还可以通过该网站下载《MCAT学生手册》以及邮购各类考试复习资料。

三、美国医学院的学习和就业

美国医学院的学习和就业是一条漫长的道路,期间的辛苦往往不为外人所知。从本科毕业申请进入医学院开始,学生一般要经历10年左右的求学和从医道路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美国医生。

美国医学院的申请难度很高,知名医学院每年从所有申请者中挑选10%左右参加面试,然后再从中确定10~15%的录取名单,基本上是“百里挑一”的选拔。因此建议想要申请美国医学院的同学们,应该同时向十余所、乃至几十所医学院递交申请,以增加被录取的概率。

美国医学院的学制为4年,学生毕业时,获得的是医学博士学位MD(Doctor of Medicine)。在医学院学习期间,相应的医师资格考试也同步进行。美国的医师资格考试USMLE(United States Medical Licensing Examination)共分为3个部分:

1、 第一部分(step 1):考试时间为8小时。考试内容主要是医学基础知识,包括微生物学、免疫学、药理学、生物化学、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和病理学等。一般在医学院读MD的一、二年级学生便可参加。

2、 第二部分(step 2):考试时间为9小时。考试内容是以案例为主的临床医学知识,如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预防医学、心理学、流行病学和精神病学等。学生在完成了相应的课程学习后,在医学院的最后一年便可参加考试。

3、 第三部分(step 3):考试时间一般为两天。考试内容主要是临床技能,也包括医学、临床伦理和法律等综合性内容。学生必须先拿到MD学位、并做过1年实习医生才能参加step 3考试。

优秀的医学院学生可以申请攻读医学博士和哲学博士双学位,即MD/Ph.D.。 Ph.D. 的就读时间取决于博士论文完成的时间,一般单独攻读Ph.D.需要4~6年,而MD/Ph.D.联合学位的总学制一般为7~8年。

四、对中国申请者的建议

针对美国医学院的申请和就业情况,中国留学生在美国最终达到从事医学工作可以选择以下几条道路:

1、 参加TOEFL和MCAT考试直接申请美国医学院。从美国医学院的录取情况来看,竞争相当激烈。但如果大家按部就班地拿到MD学位、考美国行医执照,今后在美国的发展将会相当顺畅。由于MCAT考试在中国暂时未设考点,考生需要选择亚洲的4个考点之一参加考试。

2、 参加TOEFL和GRE考试,申请美国医学院的Ph.D.学位。今后的发展方向可以分为以下两种:一是潜心从事医学基础研究;二是待有一定基础后参加美国的USMLE考试,拿到执照后留美从事临床医学。

3、 在中国直接参加USMLE考试的前两个step,再赴美完成step 3,直接申请住院医生。笔者认为,这是最为简便快捷的方式。从1999年8月23日开始,中国的北京、上海和广州3个城市均可提供USMLE中step 1和step 2部分的考试(step 3考试仅在美国本土设考点)。

根据规定,美国本土以外的考生如果报名参加考试,则要与考试命题机构ECFMG直接联系,索取考试申请表格。联系方式为:

(1)地址:ECFMG 3624 Market Street

Philadelphia PA 19104-2685

USA

(2)电话:(215) 386-5900

(3)官方网站:http://www.usmle.org/

然后考生填写申请表,直接寄送申请表和汇款给ECFMG,邮寄和汇款地址为:

Educational Commission for Foreign Medical Graduates PO Box 820992

Philadelphia, PA 19182-0992

USA

大约8~10周后考生可收到ECFMG的注册许可证明(Scheduling Permit)(该证明的有效期为3个月)。然后考生可按照注册许可证明的指导,通过邮寄、传真或者电话的方式与中国地区的报名中心联系,进行注册。中国区报名中心的联系方式为:

(1)电话:010-62799911

(2)传真:010-82520243

(3)邮寄及汇款地址:北京市海淀区84-056信箱,中国国外考试协调处(100084)

医学专业课程 篇7

1 现状分析

目前,国内医学院校中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所占比例依然很大,学生们在不断地重复着他们已经掌握的公共英语词汇和基本语法知识。而医学专业英语课程一直以来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一些医学院校甚至没有这方面的教学内容。在很多医学院校中,医学专业英语课程是由公共英语教师承担的,但是,不懂医学的英语教师是很难胜任医学英语教学工作的,他们只能介绍一些必要的专业术语,这就直接影响了医学英语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急需既精通医学专业又精通英语语言和英语教学的医学专业英语教师。从学生角度来看,由于医学词汇总量庞杂,总数大约为几百万,很多学生对医学英语很生疏,甚至有畏惧心理,学习医学专业英语的积极性不高,这就导致了医学研究生在毕业后无法用专业英语开展科研工作,国际交流和涉外医疗服务。

2 开设医学专业英语课程的必要性

开设医学专业英语课程可以有效地保证医学研究生顺利完成从学习阶段到应用阶段的过渡。医学研究生肩负着医学创新使命,大部分学生毕业后将要从事临床和科研工作,这就要求他们必须经常查阅医学文献,撰写科研论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从而能够及时了解国内外医学领域的最新动态,医学英语在这一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日益突出。高等医学院校培养出来的研究生应该是实用性人才,他们既要有极强的专业能力,也要有较高的专业英语水平,能够有效地从事涉外医疗卫生工作,并将越来越多的临床治疗和科研成果用英语发表在世界公认的医学杂志和会议上。在当前的新形势下,高等医学院校有必要为研究生开设医学专业英语课程以适应现代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求。

3 医学专业英语课程的内容及方法

英语是一种交际工具。为医学研究生开设的专业英语课程应是以训练为主的实践课。应改变过去那种重阅读写作,轻听说的教学现象,主张阅读、听说、翻译和写作并重。各高等医学院校应按照研究生的实际水平和需求为其开设多门课型,如医学专业词汇课、专业英语听说课、专业英语笔译课和专业英语写作课等。

3.1 增加医学研究生的专业词汇量。

虽然医学词汇总数大约为几百万,但是医学词汇基本上是以词根、前缀和后缀为构词根本,依靠词根、前缀和后缀的相互组合派生出新词汇来,而词根和词缀的组后又有一定的规律性,并具有其特定的含义,所以医学专业英语教师要善于利用医学词汇构词法分解整合医学词汇的词根、前缀和后缀,从而培养学生推导新词含义的能力。

3.2 开设医学专业英语听说课以培养研究生的医学英语听说能力。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一些从基础医学到临床医学等相关内容的录音或录像,或是播放诸如《G r e y’s A n a t o m y》(实习医生格雷)和《E m e r g e n c y R o o m》(急诊室的故事)这样的与医疗相关的情景系列剧。同时,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情景对话练习,就某个医学问题展开一问一答或讨论,或是扮演角色,从而提高学生的医学英语听说水平。

3.3 开设医学专业英语笔译课以提高研究生的医学英语笔译能力。

教师在学生掌握一定医学词汇量的前提下,对其进行系统的翻译训练,给他们分发一些涉及医学相关学科知识的文章或段落,并不断加大翻译量,将翻译理论和技巧融入到翻译实践中去,从而使他们的专业英语翻译技能逐步提高。

3.4 开设医学专业英语写作课为医学科研论文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师在课堂上对医学论文写作要点和技巧进行讲解,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优秀医学英语论文进行实例分析;鼓励学生课后进行广泛阅读以培养语感和扩大知识面;加强应用文的写作练习,特别是摘要、报告、评论等;训练学生用医学英语对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的情况进行描述,从而使学生掌握医学英语写作的特殊规律,提高医学英语论文写作的能力。

医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科学,当今世界的医学研究成果层出不穷,而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的研究生在从事科学研究、论文写作和国际交流时却由于专业英语水平不高而无法顺利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影响了自身学术水平的提高及学科的国际化进程。因此,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在进行英语教学改革和创新的时候,有必要为研究生开设医学专业英语课程。

摘要:医学专业英语教学在培养医学高级人才,促进科学研究和国际交流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某些原因的制约,我国很多高等医学院校并没有为研究生开设医学专业英语课程。本文就国内高等医学院校专业英语教学现状、开设医学专业英语课程必要性以及课程的内容和方法进行简单的分析。

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试卷分析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对某高校临床医学专业856名在校本科生的预防医学考试成绩进行研究分析, 并评价试卷质量。

1.2 试卷结构

该专业所选用的教材为人民卫生出版社、朱启星主编的第7版《卫生学》以及科学出版社、罗家洪主编的案例版《流行病学》, 内容主要包括环境卫生、食品卫生、职业卫生、医学统计学以及流行病学等。试卷由任课老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编制, 题目选自预防医学教研室题库, 分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计算分析题6个题型, 对应分值分别为20分、5分、20分、15分、20分、20分, 满分100分。阅卷为教研室所有专职教师参与, 根据统一的标准答案进行流水式批阅。

1.3 研究内容

分析所有参考学生最终成绩和各项得分的分布情况, 计算试卷的信度、难度和区分度。

1.3.1 试卷信度:

信度是反映试题得分一致性程度的统计量[2], 通常采用信度系数作为评价试卷可靠性的指标, 其取值范围为0~1, 其值越大, 信度越高。选用克伦巴赫 (Cronbach) α系数来计算一致性信度系数:α>0.8极好;0.6≤α≤0.8较好;α<0.6较差[4]。

1.3.2 试卷难度:

难度系数 (P) 代表了试题的难易程度, P=M/W (M:该题平均得分;W:该题满分) 。由于学生在答选择题时可能会随机猜测, 该行为会影响最终结果, 因此采用矫正难度系数cP, 公式为cP= (kP-1) / (k-1) (k为选项个数) 。难度系数与试题真实难度相反, 值越大则试题越简单。P<0.6为难题、0.6≤P<0.7为较难题, 0.7≤P<0.8为中等题、0.8≤P<0.9为较易题, 0.9≤P<1为易题[4]。

1.3.3 试卷区分度:

区分度是指通过考试将不同学习程度和能力的学生区别开来, 是衡量试题鉴别学生水平差异功能的重要指标, 用D表示[5]。某题型的区分度用该题的得分与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来表示。客观题的分析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计算其与总分相关系数;主观题的分析使用Pearson相关。整张试卷的总体区分度为各题型区分度与该题满分的乘积之和, 除以100。D≥0.4为优;0.3≤D<0.4为良好;0.2≤D<0.3为一般;D≤0.2为差题[4]。

1.4 统计分析

将所有参加考试学生的各项得分和总得分输入计算机, 使用Excel 2010和SPSS20.0完成分数的录入和相关统计分析, 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成绩分布

共856份试卷得分参与本次分析, 其中最高分98分, 最低分14.5分, 平均成绩为 (78.04±12.06) 分, 及格率达到91.59%。学生成绩呈负偏态分布。考生成绩分布见表1。

2.2 试卷结构分析

环境、职业、营养与食品三大卫生、医学统计学和流行病学五大学科知识点在卷面中的分布及其分值见表2。

试卷题型分为主观题和客观题两大类, 各题型得分情况见表3。

2.3 试卷信度、难度和区分度

信度分析输出结果为Cronbach’sα=0.776。难度分析显示试卷总体难度系数为0.78, 难度最大的题型为多选题, 难度系数为0.27;难度最小的题型为名词解释, 难度系数为0.84。区分度分析显示试卷总体区分度为0.73, 其中简答题区分度最优秀, D值为0.83;多选题则相对稍差, D值为0.48。试卷各题型难度与区分度的分析结果见表4。

注:*使用矫正公式计算难度系数;#P<0.001。

3 讨论

该次考试成绩平均分为78.04, 及格率达到90%以上, 48%的学生成绩分布在80分以上, 呈负偏态分布。说明绝大多数同学能够较好的掌握该门课程的主要内容, 基本反映教学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极差较大, 反映了学生个体之间差异较大。差异原因之一可能是由学生课堂专注能力、知识接受能力、课后复习程度以及学习态度之间的差异决定;此外不同班级授课教师资历不同, 讲授方式各有特点, 导致学生理解接受程度各异。针对学习能力、课堂专注能力、知识接受能力等有所欠缺的学生, 需要专门的教学方式方法, 尽量提高教学的生动性, 降低讲解的晦涩程度, 由浅入深的进行授课;教师在加强现有工作的基础上, 要研究新方式新方法, 结合课堂教学外的实践教育方式, 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和主观能动性, 理论联系实际, 从而使得学生更好的掌握该门课程。从该试卷的学科构成来看, 五大科目知识点在卷面的分布及其分值配置比较合理, 能够满足教学考查要求。试题类型涵盖客观和主观两大类, 分值分配平均, 既能够考查学生对预防医学基本理论内容的理解、记忆和掌握, 又能够考查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分析实际案例的能力。且试题题量适中, 考生有充分的时间考虑分析问题;试卷格式规范、统一;文字、图表工整、清楚、准确。

通过对试卷信度、难度、区分度的分析显示:该次考试信度系数α=0.776, 信度较好, 能够达到标准化考试的要求。对于考试难度, 多数试题应分布在0.3~0.7之间, 选拔性测试题一般0.5左右为宜, 通常期末考试为目标参照性考试, 难度系数可适当偏高, 全卷平均难度以0.7左右为宜, 0.6~0.8为正常。该次试卷总体难度系数为0.78, 符合期末考试难度要求。个别题型难度稍大, 多项选择题的平均得分只有2.26 (满分5分) , 为几种题型中最低, 难度系数P=0.27, 显著高于其他各题型, 这一题型答案数目不固定, 多答、少答、答错均不得分, 且选项相互干扰, 颇具迷惑性。多选题命题规律非常明显, 应在平时授课时引导学生抓住规律, 强调知识点掌握的全面性, 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复习。试卷总体区分度以及所有题型的区分度均大于0.4, 反映了该试卷题型的区分度优, 能将不同能力的学生有效的区分开, 多项选择题的区分度D=0.48, 于所有题型中最低, 区分度与难度直接相关, 今后应注意题库的适当调整。

作为非预防专业预防医学课程的主要承担者, 需要不断的通过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效来进行教学效果的评估, 并开展课程的教学改革:强调预防医学的战略地位, 调动学生积极性;加强“三级预防”原则的宣传;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强化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学生科研动手能力等[6]。培养学生将预防医学的原理与方法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提高解决公共卫生问题的能力。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预防医学考试试卷和成绩, 综合评定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 为进一步的教学改革提供依据。方法:资料来源于某高校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期末考试试卷, 运用Excel2010和SPSS20.0软件对试卷结构信度、难度和区分度进行计算, 比较成绩的分布情况。结果:本次考试最高分98分, 最低分14.5分, 平均成绩为 (78.04±12.06) 分, 及格率达到91.59%。整个试卷的信度α=0.776, 难度系数P=0.78, 区分度D=0.73。结论:本试卷体系较全面, 信度可靠, 难度适中, 区分度优良, 成绩分布较合理, 能较客观地评价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程度。今后应进一步加强试题库建设及课程考核结果分析。

关键词:预防医学,试卷分析,考试成绩

参考文献

[1]王丽娟, 张善春, 刘慧, 等.国内外临床医学公共卫生教育模式〔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4, (5) :7-8.

[2]李蔚, 高进, 孙怡, 等.教学测量在医学课程考核中的应用性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4, (11) :1-2.

[3]蔡毅媛, 宋沈超, 刘海燕, 等.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课程试卷及考试成绩分析〔J〕.贵阳医学院学报, 2013, 38 (1) :104-106.

[4]李静, 朱继民, 武松, 等.某高校护理专业学生预防医学试卷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14, 18 (3) :265-267.

[5]宋希元, 燕春艳.病理学试卷分析及对课堂教学的提示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 2014, 32 (19) :37-39.

医学专业课程 篇9

关键词: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教学改革

最近, 教育模式和教学改革兴起,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 也无论是不同层级的学校, 许多医学院校也参与其中, 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 并取得显著效果。课程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 整合课程内容成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社会对医疗的要求越来越高, 现存的医学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显得滞后, 与临床实际严重脱节, 因此整合基础医学课程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基础医学课程以机械式的记忆为主要学习方式, 教学是“满堂灌”, 不利于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整合过后的基础医学课程优化了课程结构, 利于学生的快速理解和记忆, 也利于学生建立起知识体系和框架, 提高非医学专业学生的医学素质。我校在课改的大趋势下, 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整合课程, 进行了一系列求索。提高尝试, 形成了《基础医学概论》这一书, 内容主要包括人体解剖, 生物化学、组织学, 此外还包含了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等相关内容, 该书以器官系统为中心, 在广大的非医学专业学生和教师中引起重大反响, 促进了基础医学课程整合的改革和实践。

一、基础医学课程整合的实践情况

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是医学院校的非临床医学专业, 这些专业虽然所学课程内容不同, 培养方式和培养目标也大相径庭, 但是都需要掌握一定的医学常识, 都要接受基础医学课程的训练。很明显, 作为医学院校的非临床医学专业的医学知识深度明显低于专业学生, 所涉及的医学知识范围也小于后者。在教学时间上也是大大少于专业学生。传统的教学内容分布在不同的教材中, 各医学学科成一书, 这样学生的学习内容过于庞大, 教科书以学科为单位进行编写和教学。这一特点明显不能适应科技的进步, 知识内容的快速膨大这一时代步伐, 也会给学生带来过高的学习压力和负担。各学科缺少有机的联系, 各学科教学老师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和交流, 学科之间彼此孤立、脱节的现象严重。这样只会导致学生很难形成一定的医学知识体系, 知识体系比较混乱, 因此也不能高效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医学知识背景的公共事业管理或信息管理的人才。

鉴于以上问题, 我校从现有的教学条件和实际情况出发, 考虑自身的师资队伍, 以信息管理专业为试验点进行基础医学课程整合实验, 在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中及进行基础医学课程整合的教学和探索。这次教改和探索以《基础医学概论》为教材, 内容以器官系统知识为中心, 涉及多学科的医学知识。整个过程从2012年春季开始, 持续到次年的春季, 为期一年。此次医学课程整合为缩短课时, 有效提高学生医学常识和素质, 形成基础医学课程系统提供了可能。

二、课程整合过程

整个医学课程整合并不是压缩和减少课程内容, 它紧贴“必需、够用”原则, 同时从实际运用出发。基础理论教学的内容以应用为目的, 以“结构———功能———疾病为主线”为教学主线。贯穿于这条主线之中的是人体生理学、组织学、人体解剖学生物化学、病理生理学等学科。从中可以窥见基础医学知识的规律和本质以及发展前景。整个教学从介绍人体的形态、功能以及器官、系统开始, 让学生对基本的人体有大致了解。在此基础上, 完成从形态到功能, 纵向到横向的教学过渡, 将人体形态和功能结合讲述。教师在此过程中, 应舍弃陈旧的, 不不合时宜的教学内容, 同时使学生了解课程体系, 形成医学知识系统。以泌尿系统这一为例, 铭记尿的生成这一泌尿系统的关键作用是这一章的主线, 先讲肾脏的解剖结构, 再讲血液循环的特征, 这样讲肾脏的组织结构便水到成。接着, 沿着这一思路, 讲解肾小球的过滤和肾单位对疾病的过滤的作用。教师教学应注意应用从微观到宏观的教学原则, 讲求从正常到非常的过渡技巧。这样的教学才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科规律, 学生也就会自然而然完成从横向到纵向的过渡, 形成一定的知识框架, 对尿生成的整个过程有全面清晰地了解。而在在传统的教学中, 教师在讲授解剖结构时, 先交代其和功能的关系, 在教授生理功能时又重复这一教学内容, 浪费了课堂时间, 降低了课堂效率, 也很难让学生形成一定的知识系统, 造成知识点散落、混散。为了解决上述问题, 高效地整合课程知识, 我们教学人员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教师组成教学组, 共同商讨和交流, 基体制定教学大纲, 同时在一块备课, 编写教学讲义。这样就能让知识形成一定系统, 减少不必要的教学时间, 让学生更快、更高效的掌握医学知识。

三、关于教学的改进

教学的改进主要是教学方法的改良和教学手段的变更。这两个方面的整合主要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课堂上启发学生,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敢于向权威挑战。同时, 运用多种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比如PBL和案例教学, 提高教学的形象性和直观性。多媒体教学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有效运用可以扩大课堂教学量, 提高教学的直观性, 更加生动和形象。同时, 给学生提供讨论交流的平台, 帮助学生形成问题意识。以教材为中心开发讨论课题, 让学生就此讨论, 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教师给予解析和纠正, 养成学生自我思考和主动学习的习惯。

四、基础医学整合课程的有效成果和问题

基础医学整合课程的实践持续了一年, 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在信息管理师生中引起了重大影响, 受到一致好评。通过观察课程成绩和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及学习态度, 不难发现此项基础医学课程改革取得了佳绩。因此, 这一改革可以继续实施, 在其他非医学专业也可以实施。虽然基础医学改革课程取得了佳绩, 但是问题也不能忽略, 比如基础医学课程整合过程中, 教学内容很难大范围和合理取舍。又如教师教学观念改变的转变。

五、结束语

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基础医学课程整合使知识更加的系统化、条理化、科学化, 更有利于非医学专业学生的学和教师的学。对于在此过程存在的问题, 只要探究出解决方法, 就会使这项改革趋于完美。

参考文献

[1]乔敏, 路振富, 孙宝志等.学习哈佛经验, 建立基础医学整合课程体系的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2, (4) .

[2]钟本土.基础医学课程整合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 2008, (23) .

医学专业课程 篇10

关键词:医学院校,临床医学,医学课程整合方案,构建

随着社会卫生服务保障要求的提高, 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医疗事业需求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已成为社会对高等医学教育的迫切期望。而今, 医学各学科知识不断的扩张和交叉, 衍生出大量的边缘学科、横断学科和综合学科。而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医学课程模式表现出内容重复、衔接不好、与临床脱节等诸多问题, 一定程度上已经与医学教育的普遍规律相左[1]。所以基础医学课程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 其中又以课程整合首当其冲。本文旨在探讨医学院校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医学课程整合方案的构建。

1 医学课程整合的必要性

当前医学院校医学课程教学整合改革存在诸多问题: (1) 课程设计缺乏整体性。目前医学课程整合过程还存在着分散设计的问题, 没有树立整体的课程整合理念。 (2) 医学课程整合的有效性问题。研究显示, 与分科课程相比, 整合课程改革中学生在标准测试中得分较高或与之持平, 尚不能完全确定医学课程整合改革的绝对优势[2]。 (3) 师资培养及教材建设的问题。传统分科教育的环境中, 教师缺乏医学课程整合的理念[3]。缺乏对整合课程的宏观认识也是课程整合改革前进的桎梏。同时, 教材的问题也制约着课程整合的发展。

课程整合是指将原来自成体系的各门课程或各教学环节中有关的教学内容, 通过新的组合方式进行整理与合并, 使相关课程能够形成内容冗余度少、结构性好、整体协调的新型课程, 以发挥其整合优势。实施课程整合的目的在于强调知识的整体性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树立科学的课程整合理念, 构建模块化的课程整合结构。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模式是根据临床需要[5], 综合和重组医学基础各学科知识, 实现功能与形态、微观与宏观、正常与异常、生理与病理等多种知识综合, 避免了传统医学教育的弊端, 实现基础医学与临床的进一步结合, 以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6,7]。

2 课程整合方案的构建

2.1 构建方法

2.1.1 专家咨询, 反复论证

与各相关教研室主任、主管教学副主任和资深教授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地反复论证, 多次与各相关教研室讨论课程内容设置, 确定了各门课程的核心内容、衔接情况, 初步确立了模块内、模块间内容设置和衔接顺序, 并拟定合适的病 (案) 例。

2.1.2开展PBL教学, 建设病 (案) 例库

派出骨干教师赴多所高校参加教学改革的学习和观摩。邀请专家开展PBL教学培训, 定期开展PBL教学推介会、PBL教学及案例编写经验交流会, 并编写了《PBL案例教师手册》及《PBL案例学员手册》。

2.2 整合方案

结合国际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标准、国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学基本要求、国家执业医师和军事医学考试大纲, 以“器官系统”为主线, 对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临床医学专业共开设18门基础医学课程, 整合后设6个课程模块 (图1) , 分别为基础医学总论、正常人体形态学、器官系统、细胞与分子基础、免疫与感染性疾病、基础医学综合实验课程模块。

调整前总学时1019学时, 其中理论课655学时, 实践课364学时。经过调整, 总学时862学时, 共精减157学时, 精减比例为15%;理论课精减177学时, 所占比例由原64%精减至55%;同时增加了76学时的PBL教学。

2.2.1“基础医学总论”课程模块

由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病理学和药理学4门课程的总论内容整合形成。总学时为61学时, 其中理论58学时、PBL教学3学时。

2.2.2“正常人体形态学”课程模块

由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2门课程整合形成。该模块原课程总学时为231学时, 调整后总学时为215学时, 其中理论79学时、实践130学时、PBL教学6学时, 共精减16学时 (精减比例为7%) 。

2.2.3“器官系统”课程模块

由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病理学和药理学4门课程的各论部分整合形成。该模块原课程总学时为326学时, 调整后总学时为246学时, 其中理论101学时、实验42学时、PBL教学31学时、考试8学时, 共精简80学时 (精简比例为25%) 。

2.2.4“细胞与分子基础”课程模块

由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医学遗传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5门课程整合形成。该模块原课程总学时为212学时, 调整后为177学时, 其中理论110学时、实践52学时、PBL教学15学时。共精减35学时 (精减比例为17%) 。同时将发育生物学 (20学时) 增设为选修课。

2.2.5“免疫与感染基础”课程模块

由医学免疫学、临床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临床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和病理学6门课程整合形成。该模块原课程总学时为190学时, 调整后总学时为164学时, 其中理论108学时、实验32学时、PBL教学24学时, 共精简26学时 (精简比例为14%) 。

2.2.6“基础医学综合实验”模块

由教学实验中心、药理学教研室、生理学教研室、病理与病理生理学教研室4个单位共同承担教学任务。重点对原实验内容进行整合, 提高设计性实验学时比例。该模块课程总学时为60学时, 其中理论8学时、实验52学时。

2.3 整合效果

2.3.1 师生反馈满意率高

通过问卷调查、专家座谈等形式, 针对机制改革及运行情况, 对学员和教员展开调査。教员中, 88.3%对课程整合“非常赞成”, 91.2%认为“按需组建教学组符合医学教育规律, 利于课程整合, 对个人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98.5%认为教学基本要求评价和精品课教员评审对提高教学积极性与教学质量“促进作用很强”;学员中, 91.6%感到课程整合后“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明显增强”, 96.6%对学校外聘名家讲座和讲课表示“热烈欢迎, 希望进一步加强”, 88.7%认为基础医学综合实验对培养创新能力“有很大帮助”, 90.2%对实验室开放度“表示满意”。此外, 师生对整合后的网络信息资源满意度分别为91.7%和90.8%。

2.3.2 教员教学能力提高

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渐进机制的建立应用, 对教员提高教学积极性、主动关心教学、研究教学、提高教学、争当名师发挥了重要作用, 产生了显著效果。

2.3.3 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通过课程整合、资源共享和教学激励机制的综合运用, 学员对知识的掌握更加深入, 技能训练更加扎实, 开展创新性学习的积极性普遍高涨, 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在校生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军队科研项目1200多人次, 独立完成课外科研项128项, 发表论文100余篇, 其中SCI论文10篇, 单篇影响因子最高超过6分 (Cancer Research) ;先后获得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特等奖与一等奖、全国医学院校临床技能竞赛优秀奖、全国医学院校首届基础医学实验设计创新大赛二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二等奖、全国靑少年科技创新奖等奖励100多人次。

2.4 方案的特点

与其他院校正在进行的课程整合相比, 本课程整合方案有如下的特点:

2.4.1 以卫勤保障为着眼, 突出军事特色

以卫勤需求为牵引, 突出军事特色。根据战场卫勤保障需求, 突出军事医学特色, 针对现代战创伤向多因素、多途径、多处伤发展的特点, 强调人体的整体观, 按照“模块化、整体化、实用化”的思路, 打破学科壁垒, 以人体“器官、系统”为主线, 逐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军事医学特色课程内容体系。在组织学生早期接触实践的安排中, 利用暑假组织学员下部队当兵锻炼, 通过与部队战士“五同” (同吃、同住、同训练、同学习、同生活) , 使学员体验部队生活, 增进对基层部队卫生工作的认识, 牢固树立为军服务的思想, 进一步强化军人意识, 提高军事素质, 培养优良作风和适应能力。

2.4.2 以能力培养为目标, 突出创新水平

着眼培养学员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医学人文素质, 在前期精简了157个学时, 初步缓解了学员的学习压力基础上, 开展“三早活动”, 即从一年级开始早期接触临床, 通过开展讲座、深入医院、开展主题日活动等帮助学员了解职业要求, 增强了学员对医疗工作的感性认识和培养学员维护健康和服务社会的意识;从二年级开始早期接触科研, 实施本科生导师制, 增强学员创新性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培养学员的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利用寒暑假组织学员开始早期接触实践, 寒暑假组织“感触医疗”社会实践活动, 举办社会实践报告会, 增强学员对社会医疗问题的感性认识和分析能力。

2.4.3 以整合内容为核心, 突出整合特点

整合方案从学时的压缩到课程的设置, 从教师的培训到教材的更新, 处处体现整合的特点, 着力打破常规。在教学的全过程中, 突破原有的学科界限, 将有内在联系的部分进行有机整合, 整合覆盖课程设计、教学实施、考核总结等各个方面。整合的彻底性避免了实施过程中产生矛盾, 使得教师与整合后的教学方式相适应, 教材与整合后的教学内容相适应, 考核与整合后的学习内容相适应。突出整合特点, 保证了方案的顺利实施。

2.5 方案改进

编制更加详细的效果评价量表, 对课程整合效果进行完整评价, 找出漏洞和缺陷。通过三方面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从“教员-学员-教管人员”、“三位一体”的角度分析基础医学课程整合的实际效果, 找出存在的缺点和不足, 提出相应的整改意见。同时, 有针对性开展师资培训, 进一步强化整合后教学的师资队伍, 深入做好课程整合配套教材的选编工作, 提高课堂授课质量。

3 总结

我国医学院校的医学课程整合改革正在探索中逐步实践, 在实践中也慢慢积累了一些经验, 同时, 一些问题也凸显出来。虽然我国很多医学院校已经实施了课程整合的改革, 但对于如何实施课程整合, 以及整合后的教学大纲和教材等均还没有建立统一的标准, 我国医学院校的课程整合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尽管如此, 我们有理由相信, 医学整合课程将得到更加广泛的研究与应用。

我们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整合方案, 虽仍有不足, 但是也形成了以军事性、创新性、整合性为标志的自身特色,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 在方案的实施过程中, 我们将继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遵循教育发展规律, 力争将整合方案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范慧慧, 朱军.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向在高等医学课程改革中的体现[J].医学教育探索, 2009, 8 (4) :9-11.

[2]高海玲, 管英俊.医学课程整合改革发展及焦点问题探析[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2012, 21 (2) :207-208.

[3]司道文, 张宇新, 张子明, 等.“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医学基础课程整合“三步走”的改革探索及设想[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9, 19 (14) :2238-2240.

[4]孔维佳, 彭义香, 付燕, 等.临床医学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09, 2 (8) :68-79.

[5]顾鸣敏, 黄钢.中美英医学院校医学课程整合的比较与分析[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09, 30 (5) :68-69.

[6]乔远东, 穆敬雯, 张金波.培养应用型医学技术人才创新能力的基础医学课程整合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0, (4) :79-80.

医学专业课程 篇11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 医学英语网站 整合

中图分类号:G250.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21-0067-03

一、引言

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近几年在英语教学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自多媒体技术走进课堂以来,学习者的体验和学习效果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以学生为中心,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等教学法日益得到教师和学生的肯定和欢迎的同时,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应用更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医学英语是英语学习的专业阶段,除了记忆和理解之外,更多的是需要通过交流和扩大知识面来提升真正使用的能力。多媒体技术由于具有信息量大、互动性强等特点,在提高学生的医学英语听、说、读、写方面起到了不可比拟的作用。

二、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英语教学网站介绍

1.体系架构

该教育平台包括网络服务器(WebService)和多媒体服务器(MMS)双服务器架构,如图1所示。

服务器:清华同方TP 300服务器,P4/3.2G CPU,4G内存,146G×4硬盘,支持RAID5,双千兆网卡;操作系统:Microsoft Windows 2003 Server;数据库:SQL Server2000;Web服务器:IIS 5.0;服务器端:服务软件。

2.医学英语网站各板块功能

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英语教育网站由中华医学会赞助,北京大学医学部应用语言学系创办。网站共分为医学新闻、医学词汇、医学病例、医学音频、医学视频、医学人文、生物医学论文编辑与写作、医学论坛八大系统,如图2所示。

(1)医学新闻(Medical News)

医学新闻板块涉及医学专业各学科,分中英文版,主要收录国际最新的医学进展,学习者可按时间查询。该板块的内容适用于各学科,内容较为简单,训练学生的医学英语基本阅读能力。

(2)医学词汇(Medical Vocabulary)

医学词汇板块收录基础医学基本词汇,汉英基础医学词汇,基础医学英语词典,临床医学词汇和医学词缀等。词汇的收录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分目录下以学科分类,按首字母顺序排列,同时还有查询功能,便于学习者自学。另外,每个词汇都有音标和外籍专家录音,使学习者通过发音加深对词汇的记忆。

(3)医学病例(Case Studies)

医学病例板块按学科分类收录医学病例,分中英文版,主要收录国外典型病例,为学习者提供病例书写的范例。按内科、外科、妇科和儿科分类,学习者可通过专业查找相关病例,学习英文病例的书写和国外典型病例的处理方式。

(4)医学音频(Medical Audio)

医学音频收录医学各学科的音频资料,内容分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精神病学,公共健康,口腔科,远程医学, 家庭医学, 替代医学几类。其中临床医学又细分为心血管、消化、内分泌和代谢等。家庭医学细分为生活方式、医疗服务、病人教育等。文件类型分为mp3和rm两种,另外,此板块还提供文字信息,供学习者练习时作参考。

(5)医学视频(Medical Video)

医学视频板块收录了医学各学科和场景的视频。包括:身体诊断,流行病学,人类解剖学,三维人体解剖学,生命再生,替代医学等。医学视频可提供下载和在线播放功能。文件类型分为swf、ppt和rm文件。

(6)医学人文(Medical Literature)

医学人文阅读是较新的板块,收录和医学相关的文学作品,包括小说、散文、医生札记等,为学习者提供较有深度的阅读,旨在加深医学生对病人痛苦的了解,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养。

(7)医学论文写作编辑(Medical Editing & Writing)

医学论文写作编辑板块为水平较高的学习者提供医学论文写作课程和答疑等。学习者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课程内容,如词汇的选择或文章的润色等。

(8)医学论坛(Medical Forum)

医学论坛为医学英语爱好者提供交流的平台,通过该平台,教师可以与学生在线讨论和在线答疑。如图3所示。

三、医学英语教学网站与医学英语教学的整合

1.利用交互式场景,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多媒体技术运用到大学英语课堂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把多媒体资源应用到教学中。多媒体医学英语教学网站把医学英语的听、说、读、写融合在一起,给学生展现出一个更直观、更生动的学习平台。医学英语网站的设计突出了多媒体技术的特点,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氛围中掌握各项技能。网站各系统的设计均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根据不同学科和水平划分级别。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在班级内分为几个小组,一般四至五人一组,教师每堂课根据所学内容布置相关主题。例如医学基础词汇中身体各个部位的英文名称,主题任务就可以分为头、躯干、内脏或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等。在规定时间内,组员向组长汇报查询和讨论的结果,由组长把结果汇总。接下来,由各组组长汇报各组的成果,同时其他组可向发言组提问,最后,教师对各组的表现给予评价。通过类似的讨论和评价,学生可以更有效地记忆和应用专业英语知识。

2.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布置主题任务,培养英语语感

医学英语教学网站拥有丰富的资源,对于语言学习来说,网络资源可以提供更生动形象的信息,对加深学生对英语语言文化的了解和培养语感具有不可比拟的作用。医学英语课堂中主题任务的进行是和网络密切相关的,根据每周所学内容,教师布置相应的主题任务。医学英语网站为学习者提供医学英语各相关技能的在线训练和学习,是资源型网站。以医学人文阅读课为例,如本周的讨论主题是安乐死,学生除在课上进行阅读和讨论外,还要在网站的资源库中搜寻和安乐死相关的文章,另外,学生还可从其他来源中下载阅读材料。网络资源的使用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到解决问题的任务中来,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同时,使他们感受到学习英语的乐趣。

3.突出个性化操作,给学生一定学习空间,自主掌握进度

医学英语学习网站集声像图文于一体,增强了学生视觉、听觉的效果,使学习效果得到强化。除此以外,学生还可以在学习中自主掌握进度,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整,因而克服了传统课堂“大锅端”的弊端,充分调动了每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网站的选择非常重要,其中难度、趣味性和实用性是关键因素。网站可以使不同进度的学生同时保持学习兴趣和自主性。大学英语课程要求: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特别是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医学英语网站的资源分为初级和高级阶段,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水平选择。同时网站中的音频和视频板块通过生动、典型的情景对话和解说增加学生的语言输入,从而可以有效地锻炼他们的听说能力。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到答疑解惑的作用,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进行个别指导,并对学生提出的普遍性问题综合解答。

四、讨论

1.医学英语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变革

传统医学英语教学长期以来是以教师传授为主,学生的参与仅限于回答问题、背诵等机械性课堂活动,与其他同学互动的机会不多。现代教育技术的引入使得这局面得到很大改变。其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都逐渐向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独立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自主能力方向转变。医学英语教学平台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符合现代大学英语的教育目标,根据学生的自身需求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训练,培养学生对专业英语的深层认知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另外,多媒体技术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使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角色的转换对大学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从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到引领学生自主地探索、思考和学习知识,教师面临的不再是整个班级,而是有差异的个体。因此,教师无论从信息量、教学方法还是预期的教学效果,都亟需较大提高。医学英语学习是医学生英语学习的高级阶段,专业英语的掌握使医学生和教师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医学英语网站的创建把分散的医学英语资源整合起来,通过科学的分类和设计给教师和学生都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学习途径和方法。

2.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越性

多媒体的出现使英语教师从单纯教授知识的角色中解脱出来,成为引导者。因此,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多媒体资源成为每个英语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医学英语教学网站涵盖了初级阶段到高级阶段各学科的医学英语学习资源,教师必须从庞大的资源库中选择合适的资源布置主题任务,指导学生的学习。例如,高级阶段的生物医学论文写作,教师从相应板块中调出生物医学论文写作课程,根据课程要求布置主题任务。另外,通过在线论文修改系统,教师对学生医学英语学习,尤其是论文写作中遇到的问题在线答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对今后医学英语教学的展望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出现使外语教学出现了一个飞跃,医学专业英语教学由于专业性强、资源分散等原因,和网络的联系并不紧密。医学英语教学网站的创建成为医学英语教学中的一个转折点,对培训专业英语教师和医学专业人才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在今后的医学英语教学中,医学英语教学平台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随着学生对医学英语要求的提高,在网站的改进中我们会加入更多的互动板块,收录最新的医学人文资料和音频视频等,使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英语教学网站在国内医学英语教学领域起到带头作用。?筅

参考文献:

[1]谢家成.工具型网站与英语教学的自主学习[J].外语电化教学,2005(106):38.

[2]臧国宝,王秀银.大学英语课程网络化在线教学改革的研究和实践[J].外语电话教学,2003(2):36.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Siva R. Sankaran and Tung Bai. Impact of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Motivation on Performance:A Study in Web-based Instruction. 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Psychology. 2003,28(3):191-198

[5]Song,Yulin.The Application of CALL in Intensive Reading of College English[J].Teaching English in China,2003 (4): 98-100

[6]Wendy Hubenthal. Older Russian Immigrants Experiences in Learning English:Motivation,Methods,and Barriers. Adult Basic Education. 2004,14(2):104-121.

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影像学教学体会 篇12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影像学,教学方法

医学影像学是通过各种成像技术,反映人体解剖、病理与生理的一门医学桥梁科学。随着技术进步,教学方法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学方法也由原来的板书、胶片发展到以多媒体教学为主。这些变化,推动了影像学教学方法的改进。但对于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影像学基础相对薄弱,影像学学习时间较短,加之不是自己的专业课,如何达到影像学的最佳学习效果,尚需要进一步探讨。结合教学实践,有如下体会。

1 从思想源头抓起,向学生阐明医学影像学在临床诊断中的重要作用

部分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认为自己将来不会从事影像诊断工作,把医学影像学当作是一门辅助课程,从思想上对影像课程不够重视。因此,在开始讲授医学影像学课程时,首先就要向学生讲明这门课程的重要性。结合临床相关案例,让学生知道医学影像学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现代医学对疾病的诊断越来越多地依靠影像学检查手段;要告知学生医学影像学涉及到所有的临床专业,它不仅能提供诊断信息,还是选择合理治疗方法、评价治疗效果、预测患者预后的重要依据,从而使学生在思想上提高对医学影像学学习的重视。

2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2.1 正常影像解剖是教学的基础

医学影像学是研究活体组织器官形态功能的临床医学, 各种医学影像检查都是以人体不同部位和器官的大体解剖及断层解剖作为基础。只有掌握了解剖学知识,才有可能鉴别正常、异常或变异,才有可能确定病变的部位及病变累及的范围, 协助临床诊断和治疗。在讲解疾病之前应首先复习解剖基础。对于临床学生来说,大体解剖相对熟悉,而对于断层解剖及影像解剖相对陌生,所以,在教学中,大体解剖大体讲解一下,这是普通放射学的基础,应在断层解剖及影像解剖之前讲解。授课重点应集中在断层解剖和影像解剖,这是CT、MRI的基础,结合影像图片,培养学生的影像概念,对影像产生感性认识。

2.2 病理特点是教学的重点

病理改变是疾病发生的基础。医学影像成像是通过器官组织的密度、回声及信号的改变等来反映病变的存在, 而这些改变正是反映了疾病的病理过程及程度,因此熟练掌握病理学改变对征象分析、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至关重要。因此,在教学中,将病理基础与影像学征象联系起来将有助于学生对所见征象的理解和掌握, 继而对疾病做出初步诊断。

2.3 突出重点、难点及常见病、多发病讲解

对于教学内容,应提前做好计划。针对临床医学专业的特点,应当做到“有的放矢”。讲课内容应当有所侧重, 对什么内容重点讲、详细讲,什么内容简单介绍, 哪些内容让学生自学,做到胸中有数。每个章节、每个系统都有常见病及多发病, 对于住院医师来说,能够对多发病、常见病做出正确的诊断就可以基本完成临床工作。所以, 对于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讲,教学重点也应放在常见病、多发病讲解上, 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的理解掌握,而且明确了学习重点,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他内容可以让学生根据工作需要进一步学习[1]。

2.4 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

医学影像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讲授影像诊断学的基本原则和诊断步骤时,尽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采用问题式(PBL)、启发式(案例引导,Case-base learning)、讨论式(分组讨论,Workshop)等教学方式相结合,力求做到深入浅出、由点到面,循序渐进,先分散后集中,用生动、活泼的语言与灵活多样的方式让学生加深理解,逐渐学习掌握[1]。结合解剖学、病理学、内科及外科学等相关知识,对疾病的影像学征象、产生原理、临床表现,甚至治疗加以讲述,使学生掌握疾病的影像学诊断,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热情,加深对影像的认识。通过开展临床教学和问题启发式教学与讨论式相结合,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真实基础的学习环境,使其了解自己所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自学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的能力,从而提高影像教学的效果[2]。另外,下课前强调当天的重点教学内容,适当布置课后作业,下次讲课时对上次重点内容进行回顾,并请学生作答,也能进一步强化学习效果。

2.5 注重教学实用价值,提高教学质量

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在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同时,也能有效提高临床专业学生学习医学影像学的实用价值,让学生学有所用。对于临床专业学生来说,学习合理选择与临床患者相关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也是实习课的重点。通过对不同设备及检查手段适应症的讲述,让学生掌握合理运用适应症与医学经济学相结合的原理,针对不同疾病设计相应合理的检查流程。能够在填写检查申请单时依据检查目的选择合理的检查部位及检查手段。

2.6 征求学生意见,适当采取学生能够消化理解的教学模式

由于临床学生影像基础相对薄弱,采取学生能够消化吸收的教学模式相对比较重要,因此,可以征求学生意见及建议,采取适合学生的灵活教学方法,将会事半功倍。例如,有的学生喜欢多看图像,在上理论课时就可以拿出较多教学片讲解,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然后经过课后进一步的复习理解,实习课时学生接受会更加容易。

3 选择合理的考核方法

医学影像学考核的形式比较单一,多是限时笔试,阅片考核也仅限于给出图片写出诊断及诊断依据。针对临床专业的学生,考试的连贯性不强,容易造成考前死记硬背就能轻松过关,但对于医学影像学内容的理解不深。所以,考试成绩要以期末闭卷考试成绩为主,并结合平日实习课中的表现,将实习课中学生的表现打分并计入最终学科成绩中。这样,在综合评价学生能力的同时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在对临床医学生的教学中,首先回忆解剖学基础,然后对疾病的病理改变做出阐述,在此基础上,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讲解病变的影像学征象,帮助学生吸收理解。结合合理的考核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医学影像学的积极性,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这也是医学影像学教学不断追求的最大目标。

参考文献

[1]杨春,徐凯.医学影像学教学体会[J].医学教育探索,2008,7(5):505-506.

上一篇:确定因素法下一篇:统计假设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