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医学类专业教学

2024-08-23

高职医学类专业教学(共12篇)

高职医学类专业教学 篇1

摘要:体育舞蹈是体育运动项目之一, 在我国具有重要的存在价值和社会吸引力, 近年来被引入大学体育课堂。作者根据在医学类高职院校体育舞蹈教学的经验, 就体育舞蹈在医学类高职院校开设的必要性、课程指导思想、课程目标与任务、课程内容、教学组织与方法以及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医学类高职院校,体育舞蹈,课程教学

1. 医学类高职院校开展体育舞蹈课程的必要性

医学类高职院校学生学业繁重, 压力较大。体育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 缓解压力。然而, 传统的体育课程内容已经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 学生迫切需要一种新的运动形式来缓解学习压力。而体育舞蹈作为一项新兴的体育运动, 是艺术与运动的高度结合, 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艺术性及丰富的美学内容, 体育舞蹈集艺术视觉冲击等运动特点, 吸引着众多青年学生的注意力。

2. 课程指导思想

高校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 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将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与身体活动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 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

3. 课程目标与任务

基本知识目标: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基本形成体育锻炼的意识, 完成体育课程规定的基础体育理论的学习, 掌握体育舞蹈基本常识、运动技巧及音乐理论中有关旋律与节奏的基础知识, 并能作简单的舞蹈编排。

健康目标:明确体育锻炼的重要意义,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增强体能。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团结协作的精神, 培养他们对美的正确认识。让学生学以致用, 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 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待人礼貌谦逊, 谈吐温文尔雅, 更好地适应社会。

4. 课程内容

医学类高职院校体育舞蹈课程基本上是基础课程或选项体育课程, 是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 其内容要以实用性为主, 主要体现在动作难度大众化, 动作技巧简单化, 使绝大部分学生通过学习能够熟练掌握并应用。根据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取向、身体素质、自学能力以及音乐素养等方面特征, 我们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上也作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形体训练是体育舞蹈中最基本的训练。芭蕾中的形体训练是一种科学的训练方法, 它能提高人体肌肉的控制力, 增强协调性, 对于刚刚接触体育舞蹈的初学者而言, 是必不可少的。理论知识部分:①体育舞蹈的发展史;②体育舞蹈的风格与特点;③体育舞蹈各个舞种的音乐风格;④体育舞蹈的竞赛安排与组织。实践知识部分:第一学期班:①芭蕾形体基础训练;②恰恰基本步及铜牌组合学习;③瑜伽组合放松练习。第二学期班:①芭蕾形体提高训练;②伦巴基本步及银牌组合学习;③形体放松。

5. 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

基本组织形式采用班级授课制, 辅助组织形式采用社团或俱乐部等, 通过组建课外社团和俱乐部, 既能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 解决课堂内遗留的问题, 同时少部分学生能得到更好的锻炼, 达到更高的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 常用教学方法有启发教学法、讲解示范法、重复交替练习法、纠正错误动作法、分组练习法、个人或集体展示法、分组竞赛法等。辅助教学方法有多媒体教学法, 通过观看视频, 分析动作, 感受身体的韵律等。

6. 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体育课程开展的核心是应该让学生人人参与, 人人得到锻炼。体育舞蹈课程应像其他体育课程那样, 以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从学生的兴趣为切入点, 注重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安排, 既保证适宜的身体负荷刺激, 又要保证大多数学生有兴趣, 合理控制运动时间, 保证运动量和运动强度, 最终达到锻炼身心的目的。

重视体育课堂教学与课外社团或俱乐部相结合, 通过社团或俱乐部开展集训或竞赛等, 形成课内与课外、教学与竞赛相结合的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体育舞蹈风格各异, 内容丰富多彩, 医科类高职院校的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 不仅可以获得优雅的气质, 还可以放松心情, 释放压力, 健身塑形, 并且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 能够享受舞蹈, 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

参考文献

[1]潘世君.高职院校体育舞蹈课程的探讨[J].当代体育科技, 2012, (12) .

[2]陈琛.高校公体课排舞课程教学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 2010, (11) .

[3]周兰.拉丁舞新教学训练模式的浅析[J].当代体育科技, 2012, (4) .

高职医学类专业教学 篇2

朱述英,张淼,刘东华

(山东协和学院 医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9)

[摘要]《中医学》系高职类临床专业学生的主修课程之一,本文就《中医学》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如何紧扣高职类临床专业学生的岗位特点开展教学,如教学内容整合、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应用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职 临床医学 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1.高职类临床医学开展《中医学》课程的必要性 本学院在近年来在省内乡村医生培训中调查发现,目前广大农村急需一大批“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养得起”经过系统学习的卫生医疗工作者。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指出“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农村卫生队伍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中发(2003)13号]。而虽然近几年我国的高等院校培养了大批医务工作者,但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大批高校毕业生均拥挤在省市级大型医疗机构。

这种现状实际上在期待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而高职类临床专业培养的学生恰恰定位在农村、社区基层医疗单位。农村、社区等基层医疗单位对于工作人员的要求是“小病能治疗,大病不耽误”,对于医务工作人员的诊断能力有很高的要求。中医学是人类最早形成体系的传统医学之一,具有独特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卓越的诊疗效果,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聪秀,虽经历了几千年的淘洗却依然生机盎然,至今为止仍是我国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医学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1,2]

。另外基层医疗单位由于医疗设备的局限性,甚至都无法进行类似血常规、尿常规等仪器诊断,而中医诊断中的望、闻、问、切等诊断手法,恰恰是一种方便快捷的诊断方法,在这种形势下,开展中医课程的学习势在必行。目前,西医院校教育大纲把中医学规定为必须的选修课,但西医院校的中医教学却令人困惑。如何根据高职类临床医学专业定位开展中医学教学,是我们近年来研究的课题。本文就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讨。2.教学内容整合和教学模式改革

授课教师充分理解所用教材是上好所授课程的基础,而对所用教材内容的正确处理则是做好该门课程教学的重要前提。恰当处理教材应该是在切实把握教学大纲精神,理解教材广度和深度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精心地分析、剪裁、梳理和归纳。为适应高职学生的岗位需要,我们整合了教材,将针灸推拿课程从大中

[4][4]

[3]医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课程,并将针灸推拿技能操作纳入学生综合技能考核范畴。

本课程的教学紧扣职业能力需求,积极推行“一条主线,两个真实,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又称“123”教学模式;集中实习实训阶段对部分学生采用传统的中医师承教育模式。

“一条主线”即以临床医师职业能力工作过程为主线,“两个真实”即以模拟真实和临床真实为手段,以模拟病房、医院现场为依托,“三位一体”即以临床医师职业工作任务为驱动,以教学实践为纽带,将知识、方法和技能有机融合,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在以下方面有突出特点:

2.1以临床医师岗位职业工作过程为主线

无论是课程内容的选取,还是教学内容的组织,始终围绕医师岗位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将教学融于实际工作任务的解决中,既突出了知识的应用性,又培养了学生职业岗位的行动能力。2.2工作任务的真实性

课程实训中提交给学生的模拟病历资料是来自于临床一线的实际案例,要求学生完成从收集患者症状、体征和病史等资料,到分析证侯,诊断疾病和病历书写,治疗方案等各项工作,期工作流程和临床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完全一致,让学生通过完成临床医师职业岗位工作任务来掌握相关知识、操作方法和操作技能,真实的反应临床医师岗位的职业能力需求。2.3教学环境的仿真性

2.3.1模拟环境教学:借助模拟病房、模拟病人、各种医疗器械,使学生早期了解医院,了解医生职业,了解医疗辅助设备的使用管理等。

2.3.2 医学模拟教学:在临床实践教学过程中,借助中医诊断实验室临床教学模型进行临床技能强化培训。如脉诊仪教学等。

2.3.3标准化病人教学:建立标准化病人队伍,使标准化病人在教学及考试过程中得到应用。2.4教、学、做融为一体

我们不分理论和实践课,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完全融合,所有教学活动在一体化教室或模拟病房、医院病房进行,采用“工作任务单”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学习,是选了以学生为主题的工作任务导向式教学。教室的作用是指导学生完成工作任务而学习知识,为完成工作任务而学习知识,从而将教、学、做有机结合,强化了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鲜明的职业特色。

3.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应用

传统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中医辨证论治对独立思考能力要求是非常高的。在《中医学》课程教学中我们注意因材施教,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善课程教学效果,在教学中特别强调以下教学方法的运用: 3.1组合式教学法

组合式教学法运用,即在中医学的教学过程中对课本内容进行整合,实现症与症、症与证以及证与证的等多个方面的有机组合。

3.2启发式和研讨式教学法

课堂上,老师先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然后展开讨论,最后教师总结,这种方法特别适合于中医诊断、辨证等课堂教学,这样既让学生掌握了诊断知识、方法,又逐渐增加了独立思考、辨证论治的能力。3.3案例教学法和临床技能模拟训练法

教学过程中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病例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便于技能的掌握。临床专业学生临床基本技能培养一直是医学院校教育的薄弱环节,随着医学模式的转换、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医疗行业的法制化建设的逐步完善,传统的医学教育体系和临床实习教学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困难和挑战,建立临床技能训练实验室,利用模拟技术创设出模拟病人和模拟临床场景,采用理性化和人性化的医学模拟教育模式进行临床操作等基本技能训练。3.4“模拟病人/角色扮演”的教学法

针对临床少见病和目前存在的医患矛盾,采取“模拟病人/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给出实际工作任务,引导分析和思考;该方法直观、形象、深刻,学生通过扮演病人、家属或医护人员,学习掌握疾病,训练对实际职业工作任务分析及处理的综合能力,体验医患双方不同的心理状态,学习医患沟通技巧,突出医学模式转变的时代特色。角色扮演将枯燥的讲述变为生动的课堂游戏,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3.5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BL)

对于理论知识的讲述,我们充分考虑到教学对象的特点,推行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让学生首先接触实际病例,观察临床表现,提出问题,再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从而让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易于理解和掌握。

高职医学类专业教学 篇3

关键词:人文素养高职学生重要性培养

一、高职高专医学类专业学生培养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所谓的人文素养,就是对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进行传承,通过实践、熏陶、自学和知识的传授,向人的内在修养、气质等个性的心理特征转化。主要是指在人的精神风貌及言谈举止中体现的,对文化以及人和事无比关切的思想倾向。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不断完善和建立的医学模式,人们也开始发展和补充医学人文精神。将“社会、心理和生物”作为一个三维坐标系,从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转变,并且更具人文关怀。这就需要高职医学类院校,不单单要对学生熟练的临床实践技能和过硬的科学理论知识进行培养,同时还应对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沟通能力、坚韧不拔的心理素质以及高尚的职业情操进行培养。提高医学类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对整个医护工作者整体素质的提升、民族的安定团结以及社会的和谐发展,现实意义及其深远和重大。

二、高職高专医学类专业学生培养人文素养的策略

既然在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去培养,就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具体阐述了以下的实施策略:

1.对相关课程进行设立,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提升

医学类高职院校为了使学生毕业之后,能以健全的人格应对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压力,迎接医疗行业带来的挑战,就必须积极改变教学思路。不单单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同时还应对医、护专业的学生专业技能和人格魅力进行全方位的塑造。在学会做事的同时,也要学会做人,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人,实现二位一体的统一。将教育的实际价值体现出来,实现教育的根本目标。而这一过程的完成,需要其他学科,包括哲学、艺术和文学的紧密结合,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文学作品承载了民族的精神和文化,贯穿于各个领域,涵盖了文化、艺术、语言的思想精髓。学生在对这些灿烂的文化进行阅读的同时,也进一步感悟和了解了中华民族积淀下来的几千年的文明和精髓。通过对学生民族自豪感的激发,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学生通过与自身的领悟和感受相结合,对文学作品中生动的人物形象,包括中性的、核心的、反面的和正面的人物,进行自我的辨识和解读,进而正确的思考生命的形态,理性辨别善恶美丑,对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树立。

2.教师从自身出发,用言行去感染和影响学生

高职院校的教师所承担的重任,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同时也是对技能型高素质人才人文素养进行培养,与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相适应。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不只是文学类教师的职责,而应该是所有教师的共同职责。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时候,同时也要将做人的道理向学生讲授,引导学生健康的成长。教师的素质修养对学生今后形成良好的品格,具有一定的人文素养以及正确选择未来的人生道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所以,对高素质的人才进行培养的前提,是教师应努力将自身的人文素养提升,只有自身有涵养、品德高尚,才能对学生进行引领。同样,也才会得到学生的尊重和信任。学生才愿意和你交流和沟通自身遇到的难题和困惑,最终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高职高专学校医学类教师,往往因为临床实践经验匮乏,或因进修机会较少,技术能力滞后,实践设备陈旧,知识更新速度较慢。一些教师仅仅擅长理论教学,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较差,无法与高职教育的发展及形势的需要相适应,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了一定的阻碍,同时也背离了高职教育的育人方向。所以医学类高职教育应高度重视教师的培训和继续教育,不单单要对实践技能和专业知识进行学习,同时还应将自身的人文素养努力提升,做到用行动去领导学生,用言语去感召学生,不仅“坐而述”,更要“起而行”。

带教教师在临床实践中,所发挥的榜样作用,同样会对学生的价值观产生直接的影响。临床护士以及带教教师对学生的支持和爱护、

对专业的热爱以及对患者的关怀,都会对学生起到正面的榜样的作用,进而使学生的关怀行为和专业价值观得到提升。

3.家庭要发挥敦促作用,对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进行培养

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言传身教都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直接的影响。特别是对孩子思想品德的形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父母要以身作则,在各个方面都要做孩子的榜样,时时刻刻的教育孩子应与人为善,树立孝敬父母、尊老爱幼的良好品德,及时纠正孩子不良的爱好和行为习惯,并对其行为进行监督,对孩子良好的个人素质进行培养。

三、结论

综上所述,高职高专医学类专业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需要家长、老师和学校积极的配合,在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培养学生高超的实践技能和良好的专业知识,同时培养学社良好的人际交往素质、身心素质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 李想. 浅谈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J].当代职业教育,2011(07).

[2] 尹光兵. 提高高职生人文素养的方法途径[J].华章,2010(13).

[3] 彭锐,毛国涛. 关于高等职业院校强化人文教育的探讨[J].商业时代,2010(18).

[4] 沈澜涛. 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提升高职学生人文素养[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11).

高职医学类专业教学 篇4

教育部高教司2007年第38号文件将大学语文作为高校“全体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后, 大学语文教学地位显著提高。然而, 不同类型院校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与教学内容不一。医学类高职院校如何通过开设大学语文将其人文性、工具性、审美性较好地渗透到日常教学中, 提高医学生语文实际应用能力, 培养医学生人文素养, 成为医学教育管理者及大学语文教师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1 医学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现状

1.1 教材现状

教材作为教学的载体, 其改革一直受到关注。目前, 全国公开出版的各类《大学语文》教材达50余种, 但各教材体例、篇目、侧重点不一。教材的多样化必然带来教材选择上的混乱。大多教材沿用中学《语文》教材模式, 一味在选文方面下功夫, 没有考虑到大学生自身特点和体例方面的创新, 类似于课外辅助读物。有些教材大多是文选类型, 以个别文章为基础进行细致讲解, 虽包含知识点但知识面不宽, 理论性不强, 与大学教育的理论性和广阔性不符。作为文化素质教育主干课程的大学语文, 应如何适应时代变迁与要求, 如何选择一本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语文鉴赏能力的教材, 是目前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中的关键问题。

1.2 教学形式

由于对基础类课程教学改革重视不够, 大多数教师还停留在“课本、粉笔、黑板加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手段层面, 教学过程注重字、词、句等知识性问题的灌输, 忽略学生主体的感受, 较少关注学生感知后的语言表述愿望, 导致课堂气氛沉闷。近年来,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推广, 多数教师选择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并从网上获取相关课件代替备课, 使上课演变成了机械的幻灯片放映。需要注意的是, 多媒体技术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 并不能代替教师个性化的深入分析、师生感情的交流及教师人格力魅力展现。如何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大学语文教学服务, 也是一个崭新的课题。

1.3 教学内容

医学类高职院校为突出医疗文书对医学生今后工作的重要性, 过分强调大学语文的工具性而忽略其人文性, 将大学语文变为应用写作, 并在教学方式上一味强调规范性, 忽略学生人文情感的熏陶, 从而导致其人文关怀的缺失。在具体的文选讲解上, 注重具体的语文基础知识, 忽略从宏观层面上分析文章背后的文化内涵, 只是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当下丰富的文学和文化现象。

2 医学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

2.1 塑造医学生人文精神和品德修养

作为一门课程, 大学语文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大学”上, 即通过该课程提升大学生生活感受力与认知能力, 使其具有人文关怀精神, 而不是过多研究“语文”基础知识。

在多元化时代背景下, 单纯的工具化课程及教育已无法适应人才培养需要。大学语文应促进学生与社会的融合, 为学生自我发展和走向社会创造条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调查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指出:学校过多地强调知识的传授和学生单方面的努力, 使学校教育忽视了教人如何在社会中生活、热爱生活并从事工作的基本职责, 使学生人格分裂并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学习[1]。

由此可见, 大学语文应担负起塑造学生灵魂的重任, 并使学生具备高尚的人文情操。对医学生而言, 人文精神和品德修养尤为重要。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关爱生命, 包括对人的生命神圣、生命质量、生命价值和人类未来健康与幸福的关注, 对人类身心健康和自然、社会与人之间的和谐互动及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大学语文教育理应从我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道、仁爱的以人为本的精神和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寻求资源, 用优秀的作品和深入的分析去感染学生, 使其具有高尚的人文精神和品质修养, 从而成长为一名有爱心、有情趣的医务工作者。

2.2 培养医学生观察认知和思维能力

医学专业的特殊性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观察认知和思维能力。传统中医学讲究望、闻、问、切, 西医也注重望、扪、叩、听, 二者在诊断方法上的共同点都是以观察为基础, 注重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结合。因此, 培养医学生的观察认知和思维能力应成为大学语文的另一价值定位, 对经典作品及文化现象的细读与分析则是提高该能力的有效手段。阅读决不是机械地念诵原文, 而是深入地理解原文。阅读过程伴有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归纳、演绎、想象、联想等抽象思维和理性思维活动。在掌握医学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前提下, 观察力越敏锐且形象思维能力越强的学生, 其在工作中作出正确诊断和治疗的可能性越大。

2.3 提升医学生语言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

大学语文对于医学生的工具价值主要体现于培养其语言表达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在社会关联程度越来越大的当下, 语言表达与人际交往能力已成为现代社会测量职业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 对医务工作者而言, 尤为如此。语言可以影响并感染其接受者, 《温文尔雅》一书即是温家宝总理语言艺术的集萃, 深受大学生欢迎。良好的语言沟通可以指导患者关注健康, 积极配合相关治疗;友善可亲的笑容与良好的交往技巧会提升患者对医务工作者的信任度, 有效避免医患冲突。大学语文应从医学生职业生涯与职业需求出发, 找准现实定位, 为社会输送具有良好语言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医务工作者提供培训土壤。

3 医学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目前, 随着人类健康观念的不断更新, 社会对医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而大学语文工具性教学的现实又使得医学生语文素养急剧下滑, 医学生自身成长需求促使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成为必然。

3.1 完善知识结构的需要

医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医学技能, 其常年埋头于医学解剖等课程及相关医学实验学习中, 无暇关注外界的文化生活和人类精神需求, 对生活中许多美好的事物熟视无睹。医学教育中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应同时进行, 让医学生在提升专业素养的同时, 不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 以满足患者及其家属全方位的文化和心理需求。

3.2 完善自我人格的需要

忽视医学生美育和健全人格的培养, 可能会导致医学生精神上的空虚, 造成思想上的虚无与迷茫, 甚至影响其人格健康发展。医学生的根本任务不仅仅是救死扶伤, 更重要的是指导并维持人类的身心健康。著名教育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顾明远先生指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 不论他学的是什么专业, 都应该在哲学、语言、文学、艺术、历史等领域有较丰富的知识及有较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对社会的责任感。”[2]

可见, 通过一系列人文课程熏陶, 激发学生对于美的向往和追求, 对完善医学生人格, 培养其健全心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十分必要。

3.3 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为适应社会对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需求, 医学教育不能忽略学生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培养。大学语文不仅能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促进其智力开发, 使学生在感受美、品味美、体验美的同时, 进一步深化专业知识认识, 不断增强自身实力, 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

4 医学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现实途径

4.1 改革教学内容

4.1.1 人文精神的塑造

所谓人文性, 就是把文学作品当作文化载体与文化现象来审视, 理解其中的人文意蕴和文化价值。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关键是要突破过去的工具论观点, 从文化、思想层面提高大学生的文化思考力与文学欣赏力, 从中学语文篇、章、字、词、句的重复变为滋养人文精神, 提高鉴赏人类精神作品的感知力, 以及从传承传统文化、交汇中外文化的意识层面认识并实践。大学语文的人文性教育是指贯彻人文精神, 培养人文态度, 贯穿人文内涵。

4.1.2 实用技能的培养

随着从以疾病为中心到以患者为中心医学模式的转变, 医生在治疗疾病的同时, 肩负着心理疏导、安定情绪、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责任。医生的交流与沟通能力会对医疗效果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医疗文书也将成为诉讼过程中合法、有效的证据。目前, 仍存在处方、病历、护理记录等书写混乱现象, 甚至因一字之差造成不良后果。因此, 大学语文教学势必应加强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写作能力训练, 提高其从业的从容性与规范性, 切实避免医患纠纷。

4.1.3 生活美育的体验

大学语文激发了潜藏于医学生心中对于美好浪漫情境的想象, 促进了其对文学乃至人类健康美好生活的一种源自内心深处的虔诚与向往, 已成为医学生美育的有效手段。大学语文教学应通过对文学作品美的形象、美的语言、美的思想的分析和鉴赏感染学生, 唤起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大学语文还应通过文化现象加强学生对生命的思考, 对生活的探索, 使学生在美文的熏陶下培养健康、良好的审美情趣, 分辨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假丑恶, 体验生命中美的力量。

4.2 更新教学方式

大学语文相对于中学语文而言, 更具有自由性、开放性和理论性, 有更广阔的视野和多样的教学形式。

4.2.1 讲座式

人文类课程在内容上并不像医学课程那样有严格的程序和体例。因此, 可将大学语文分解为文学欣赏、应用文写作、阅读与演讲等独立部分, 并开设一定学时的专题讲座由学生自行选修, 这既减轻了医学生课程任务, 又充分利用了教师专业特长满足部分学生的求知欲望。

4.2.2 讨论式

传统教学模式造成学生死记硬背成风, 思维模式如出一辙。最精湛的教育艺术所遵循的最高准则, 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3]。大学语文教学可运用问题教学法, 由教师提出问题或鼓励学生提出不同意见, 从而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并继续追问, 以探寻新的思路。如组织演讲、辩论比赛, 让学生在争辩中逐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4.2.3 体验式

大学语文应担负起塑造学生灵魂, 培养学生生存能力的重任。应鼓励学生参加文学社团、在网上开设各专题论坛、成立读书协会、表演话剧等, 让课程延伸到生活中去。通过参与具体活动, 增强学生社会交往能力, 从而达到通过文学走向社会、完善自我的目的。同时, 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论坛与学生交流, 促进其提高思维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要切实提高医学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质量, 满足社会对医学生的需求, 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但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涉及学科定位、教学理念确立、教材优化、教学手段革新等多个方面, 而只有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 才能探索出一条适合医学生学习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时金芳.语文教学设计[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2]顾明远.我的教育探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8.

高职医学类专业教学 篇5

[摘要][目的]为探索一种为课程体系改革提供科学参照的方法,同时检验医学高职高专教育教学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效果。

[方法]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中的聚类分析对某校届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全部在校学习成绩进行分析。

[结果]临床医学专业全部35门课程被分为5类,形成明显的知识模块。

[结论]聚类分析可作为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手段,经分析研究,该校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效果可认为是较好的。

[关键词]医学教育 课程体系 聚类分析

临床医学专业在医学高职高专教育中,无论是专业能力构建还是课程体系组成等均是最成熟的。

由于该专业办学历史最长,不同时期岗位能力与要求都十分明确,在经历漫长的教学实践后,逐步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

上世纪进入90年代后,医学模式发生了重大转变,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替代了以往的生物医学模式,同时国家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将原高等专科教育纳入高等职业教育范畴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新模式,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作了更明确的定位,高等职业教育就是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医学高职高专教育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积极进行了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手段等的改革。

为更深入地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本文选取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运用统计学聚类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研究,以求探索一种客观的方法,为课程体系改革提供较为科学的参照,同时检验该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效果。

一、资料来源与方法

1.资料来源。

选取某校2007届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全部在校学习成绩。

本届学生第一次使用学校根据国家教改精神制订完成的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

学生共544人,课程35门,共19040级数据。

按照授课顺序为课程进行编号,X1、X2…X35。

2.聚类分析原理。

聚类分析是研究分类问题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它是在不知道研究对象应该分多少类的情况下,借助数理统计的方法,为已收集到的资料找出研究对象的适当归类。

聚类分析方法常用于对数据的探索性分析。

其过程是首先将所有观察对象视为一类,即各类中只含有1个观察对象(或变量),计算类间的相似系数矩阵,其中的元素是观察对象(或变量)间的相似系数,接着将相似系数最大的两类合并成新类,再计算新类与其余各类的相似系数,依据相似系数的大小,再合并新的类,如此反复直至所有的观察对象(或变量)被合并为一类。

3.分析方法。

将编号后的课程数据输入大型统计软件SAS9.0,因数据为同一量纲,且为连续分布变量,故选取类主分量聚类分析,调用VARCLUS过程完成聚类分析。

二、结果

1.临床医学专业分析结果(见表1)。

2.临床医学专业聚类分析树图(见图1)。

1.从总体上来看,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全部35门课程,可5类,形成明显的模块。

第1类含盖了临床医学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共14门。

第2类含6门课程。

第3类含3门课程。

第4类含5门课程。

第5类含7门课程。

经分析,整个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可由2个专业模块(第1类、第5类)、1个医学基础模块(第2类)、1个政治理论课模块(第4类)、1个其它模块(第3类),分类较为合理,说明该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效果较好。

2.从类别进行分析,绝大多数专业课程都被分在第1类或第5类内,呈现明显的聚集性,说明类内课程间的相似性较高。

主要包含了临床医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这些课程构成了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临床能力,而第5类则是包含预传染病学、防医学、全科医学课等为主的另一专业能力,预防医学能力,也是全球医学教育最低要求所规定的该专业学生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

这2类所有课程21门,占整个课程体系35门课的60%,是整个课程体系的主体,构成学生临床能力的主模块。

部分专业基础课程或专业课,如组织胚胎学、眼耳鼻喉口腔科学等被归入第3类、第4类,如究其原因是否是由学生对部分课程重视程度或是由于教学组织不当等原因造成的,这一现象尚需运用其他方法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

3.类内分析。

按照聚类分析原理,相似系数高的课程被归为一类,说明类内的.课程具有必然的内在联系。

研究类内各课程组成,可为教学组织和教学过程提供科学依据,如类内课程可按教学规律尽可能地紧凑安排,在教学过程可引导教师注重相关课程的横向联系,淡化课程界限,增强课程间教学内容的相互渗透。

在进一步研究课程关系后,可实现教学内容的优化组合,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后,最终可实现课程的重组,以新课程替代旧课程,使课程体系改革不断深化。

4.聚类分析对众多的看似无规律或似有联系的数据的分析研究提供了客观的、系统的手段,也为我们对某些个别现象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线索。

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人民群众对卫生服务质量的需求不断提高,医学教育必须适应卫生事业改革的需要,医学高职高专教育也应改变过去的以经验为主,跟着本科教育跑,脱离不了本科压缩饼干的模式。

积极探索客观的手段与方法,指导医学高职高专教育教学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手段等的改革,应作为高职高专教育教育改革的研究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1]张大然.试论医学高职高专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07,(25)15:138-139.

[2]张健华.论高校课程改革及发展趋势[J].煤炭高等教育,,(3):56-59.

[3]孙振球.医学统计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400-408.

高职医学类专业教学 篇6

关键词:公共英语;医学英语;有效途径

随着医学的发展,医学英语在国际交流中的应用也变得越来越重要。相关医学工作者需要通过阅读国外相关文献进行学习,以获取最先进的医学知识,这需要他们不仅要掌握较为扎实的公共英语,还应对医学英语有一定的了解。由于学校本身教学模式上存在问题,高职培养的医学工作者在医学英语的应用方面存在很大问题,无法阅读相关国外文献。下面笔者就医学类高职高专学校医学英语的教学现状及改进途径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医学类高职高专学校医学英语的教学现状

医学类高等学校的英语教学分为医学专业英语与公共英语两类内容。公共英语主要是指学生所学习的基础应用英语;而医学专业英语则指在医学专业的内容和理论基础上所学习的医学英语。医学英语的学习能够为学生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大多数高职高专学校通常忽视医学英语教学,这直接导致学校在分配教学资源上存在很大的偏差,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课时的不足。而相关调查数据显示,超过九成的学生认为需要将医学英语教学作为重点教学内容。

二、医学类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中融入医学英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模式与内容过于单一

目前,市场上的医学类英语教材很多,但是绝大部分教材所面向的对象都是本科院校的学生,并不适用于高职高专学校的学生使用。高职生英语基础较为薄弱,使用用于本科教学的医学类英语教材,对于该阶段的学生来说学习起来难度较大。而且,医学领域的分支较多,所涉及的词汇也有很大的差距,而使用同一种英语教材进行教学难以兼顾所有医学专业学生对英语的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限制了医学英语在高职高专学校教学中的发展。除此之外,教师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在医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也是灌输式,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医学英语教学,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师资队伍素质与能力的欠缺

现阶段,医学专业的英语教师对医学相关知识缺乏相关的了解,在讲授医学英语知识时只能够对词汇、句型等表面知识进行讲解。这种英语教学方式,将严重影响我国高职高专学校学生的专业英语学习。近几年,毕业于医学英语专业的教师越来越多,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医学专业英语的教学问题。但是,在公共英语教学过程中融入专业英语教学依然处于初级阶段,教师的素质和能力还无法完全满足具体的教学需求,需要不断对医学英语的教学模式进行研究与开发,最大程度满足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需求。

三、在医学类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中融入医学英语的有效方法

对于高职高专的学生来说,虽然学习医学英语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是英语教师可以将公共英语同医学专用英语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达到英语教学的目的。

1.创建个性化英语教学模式

高职高专学生通过中学英语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英语基础。然而我国中学传统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在英语方面的应考能力很强,而实际应用能力却很差。另外,来自不同中学的学生在英语学习的方式、背景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学生主观学习意识也存在很大差距,这导致学生的英语水平存在很大差距。

例如,某高职的英语教师十分重视每位同学身上所存在的差异,英语教师针对这种差异性,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有意插入一些医学英语,使学生在学习公共英语时能够了解医学方面英语的知识。英语教师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加良好的医学英语环境,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学校的平台上建立了相关的资料库,为学生提供更加便利的学习机会,从而让学生能够将医学英语的学习和公共英语进行有效结合。如此一来,不仅能够缓解学生由于公共英语基础的薄弱问题而造成医学英语学习的困难,还能够避免英语课时太少而带来的尴尬,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够提高学生对医学英语学习的兴趣,这对于提高学生医学英语的能力和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2.设置医学英语选修课程

高职高专院校设置英语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学习英语提高阅读国外文献的能力,能够通过阅读国外文献,增强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和掌握,为日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一些高职高专院校在大二的时候便已在公共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加入了医学英语,并设置了医学英语的选修课程,所使用的教材也是较为简单的,便于学生理解。学生通过选修医学英语,在学习公共英语之后能够进一步掌握医学英语词汇,了解医患之间交流所使用的相关词汇、语法、表达方式等。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还能够让他们掌握相关的知识,为其日后相关专业内容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3.加强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

业务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是保障英语教学的重要力量,将医学英语融入公共英语的课程教学中,不仅要求英语教师具有较强的公共英语教学水平,还要求其对于相关的医学知识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因此,高职高专应该为相关英语教师提供更多培训的机会,让英语教师全面提高英语教学能力,了解医学英语知识,并在学习完成以后根据学校学生的具体需求制订相关的教学策略。此外,学校还应该组织公共英语教师与医学专业教师共同开展活动,使双方能够互相学习,以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这种活动模式的建立,能够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优势,对提高教师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我国医学领域的发展越来越国际化,在此背景下,医学英语将会是高职高专学生必须加强学习的重点课程。在开展公共英语教学活动时,如何将医学英语融入其中是相关英语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我国高职高专在该方面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严重缺乏相关教育资源,教学模式也在探索中,需要我国相关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为了提高在公共英语教学中融入医学英语的教学效果,应当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并根据学校的自身情况制订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沈维维,顾晔,单春艳.与医学文化相结合的医科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4,10(32):137-139.

[2]莫西莹.高职高专医学英语教学初探[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5,1(2):149-151.

[3]邓媛媛.医学类高职高专公共英语融入EMP教学的理据和路径[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5(10):14-15.

[4]刘黛琳,卢丽虹.论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师发展[J].外语界,2012,2(4):23-29.

[5]肖玲.医学类高职高专学生英语个性化学习策略探索[J].英语广场,2016,1(1):74-75.

高职医学类专业教学 篇7

关键词:相关医学,临床医学概要,教学

高等卫生职业教育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它与医学专业的本科教育和专科教育均不同,因此,高职医学专业(如药学、医学检验、康复治疗、医学营养等)的临床医学概要课程的教学也要有别于专科和本科教学,有其的独特性。但以往的教学模式和体系上基本是参照于大学本科或专科的教学模式,特色不鲜明,针对性不强,我们通过对教学实践中逐渐暴露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提出相应的对策,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基本的技能,为后期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并服务于专业培养目标。

1 相关医学专业暴露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课程内容广泛,学生基础医学知识欠缺

临床医学概要包括诊断学、传染病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内容。内容繁杂、枯燥、且涉及面比较广,加之学生对解剖、生理、病理等基础医学知识的欠缺,造成了学生囫囵吞枣式的理论学习,很多内容不能理解,故学生认为临床医学概要难学、枯燥、复杂,产生畏学心理。教师对于多数知识点不能深入讲解,而学生则很少能进一步钻研。进而造成虽然学的东西不少,但真正能熟练掌握并能在将来应用于专业的知识更是少之又少。另一方面,高职医学专业的学生认为,自己以后不会从事临床工作,学这门课程对今后工作用处不大,所以也不认真学习,逐渐地丧失了学习兴趣。所以,如何进行临床医学概要的教与学成为教师与学生的一大难题。

1.2 教学方法单一、理论与实践脱节

目前,在对高职相关医学专业的临床医学概要的教学中,大多数还局限于传统教学模式,即按照教材顺序,从概念开始,依次讲解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等,而概念、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在一些相关课程中已学过,属于重复内容。而在考核方式上,仍然采用一张试卷的考试方式,仅靠死记硬背就能取得的高分,这种不能突出实际能力的教学已经在学生中引起逆反情绪,所以,如何改变教学方法和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已迫在眉睫。其次,临床医学概要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而相关医学专业的临床医学概要教学课程中几乎没有安排临床见习机会,致使学生无法把书本的理论认识与临床的感性认识相结合,致使许多基本知识点无法理解。一些典型的体征,如肺部的罗音心脏杂音等,无论教师怎么讲其特点、性质,都不如学生亲耳听到一次的印象深刻和记忆牢固。当前,对于各种疾病的典型症状和体征,以及各种常规检查方法仅从书本上讲解,学生没有感性认识,很难把书本上的知识主动转变为自己的知识。

1.3 教学设施及更新滞后

国内高职卫生院校一般无附属教学医院,学生不能及时把所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从事临床医学概要教学的教师不能经常做课堂教学和临床工作的轮回培训。教师知识老化,临床知识动态把握不准确,前沿医学知识及技术手段不了解,造成教学病例陈旧、不典型,这些矛盾均制约高职医学相关专业的临床医学概要课的教学发展与创新。

2 教学实践改革

2.1 灵活的教学方法

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中应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首先,注意知识连贯,旁征博引。在课堂讲授时既精于化繁为简,又注意突出重点和难点,语言流畅、旁征博引,恰当地联系临床和基础的知识,让学生温故知新、融会贯通。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运用一些幽默的语言,列举生动的病例,尽量使抽象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并易于牢记,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有趣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参与学习过程,轻松地获得知识和技能。其次,掌握好节奏,采用明快的教学节奏、环环相扣地授课。精讲多练、递进式提问,在课堂教学中,对实践性较强的教学内容,适当联系生动的临床实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更容易理解和消化所学知识。这样既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发展。最后,引进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多媒体作为一种新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是医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在教学手段方面的辅助作用,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加深学生印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例如心绞痛一节,可利用多媒体把患者发作时的表现演示给学生看,学生记忆深刻,对于理解心绞痛典型表现效果非常好。

2.2 优化课程结构

课程的设置要注重知识的综合性、整合性和学科之间的联系。目前,高职医学专业大都沿袭普通本、专科高校同专业的课程体系,与自身办学定位不相适应。卫生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位,强调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应用性[2]。高职医学专业要根据自己的培养目标,开发出具有职业特色、属于自己的课程体系。在教学内容上坚持以相关医学类专业岗位为导向,提高各专业毕业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及时增加新的知识点和实用性内容。我院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和目标要求,自编教材,另外针对不同的专业,设置不同的课程标准,收到良好效果。

2.3 强化教师队伍

高职医学教育是否办出特色,教师队伍非常关键。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必须要培养一批适应高职教育的“双师型”队伍,才能培养出“应用性”和“实践性”的人才[3]。应该组织中青年教师到相关的临床科室进行见习,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到相关临床科室参与病例讨论和临床查房,或在高级学校或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参加学术交流会、聘请院外有经验的专家教授做兼职教师、定期培训、集体备课相互交流、师生座谈等形式加强师资队伍的整体建设,以更好地丰富临床实践知识,及时更新和补充教学内容,从而不断改进课程的教学,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针对性。同时,在教学中,可适当让学生接触临床,组织学生接触一些典型病例,开展教学讨论。

2.4 改革实验教学模式

打破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教学界限,对于高职医学相关专业的学生,临床医学概要课程的教学时数非常有限,实验课时更是缺乏,因此,可打破传统的理论课和实验课的界限,将部分实践性较强的理论课内容放在实验课讲授,或通过示教练习、观摩来完成,使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达到理论-实践一体化[4]。

2.5 完善评估体系

对高职医学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说,临床医学概要的学生成绩评价仅靠一张试卷是片面的,不能体现学生对知识真实的掌握程度,因此,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客观的成绩评估体系。可以通过对考试内容、形式、次数等的严格监控,得出一个客观的期末成绩,比如期中成绩、平时成绩、技能的操作考核、病例分析能力等,进行综合整理,最后得出学生该门课程本学期的最后总成绩,达到比较客观科学地反映学生本门课程的掌握水平。

在未来高职卫生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高职相关医学专业的临床医学概要课的教学应更加注重应用性、实践性、辅助性等功能的拓展。针对不同的专业需求,设置教学目标,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性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婷婷.高等卫生职业技术临床医学概论课程改革方案与实施[J].卫生职业教育.2007, 25 (9) :137-138

[2]刘亚莉, 刘剑辉, 姜涌等.临床医学概论.教学探讨与实践[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 10 (9) :187-188

[3]胡文胜, 王健敏.新型医患关系下临床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啊[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3, 6:39-40

高职医学类专业教学 篇8

生物化学 (Biochemistry) 是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和生命活动过程中化学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2]。生物化学是医学类专业重要的专业课与核心课程之一, 是学生必修的基础主干课程, 在医学类专业中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该课程体系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药学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 对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养成起到了主要的支撑作用。

1 归纳教学法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医学类生物化学课程知识点多、抽象难懂、代谢反应错综复杂, 需要理解和记忆的内容较多且枯燥, 给中学化学和生物基础相对薄弱的高职学生增加了学习难度。为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在生物化学中应用归纳教学法效果显著[3]。

2 归纳教学法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步骤

利用传统教学法讲授新知识→引导学生发现相关知识点之间的异同→学生分组进行讨论→选择合适的知识点归纳方法 (对比、图表、口诀) →师生共同对知识点进行归纳。

3 归纳教学法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实例

3.1 图表归纳法的应用―以糖代谢的概况为例

以糖代谢为例来举例说明图标归纳法的应用。详见图1。

3.2 考点归纳法的应用―以代谢反应关键酶为例

小结时, 利用表格形式让学生对考点进行归纳, 便于理解和记忆, 适用于高中生物和化学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 (表1) 。

3.3 口诀归纳法的应用

3.3.1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记忆口诀。

DNA, 双螺旋, 正反向, 互补链。A对T, GC连, 配对时, 靠氢键, 十碱基, 转一圈, 螺距34点中间。碱基力和氢键, 维持螺旋结构坚。 (AT2, GC3指间二个氢键, GC间三个氢键, 螺距34点中间即3.4 nm) 。

3.3.2 三羧酸循环记忆口诀。

(天龙八部) 乙酰草酰成柠檬, 柠檬又成α-酮, 琥酰琥酸延胡索, 苹果落在草丛中。

3.3.3 营养必需氨基酸记忆口诀 (8种) 。

(1) 携来一两本淡色书 (缬氨酸、赖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蛋氨酸、色氨酸、苏氨酸) ; (2) 一两色素, 本来淡些 (异亮氨酸、亮氨酸、色氨酸、苏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蛋氨酸、缬氨酸) 。

3.3.4 酮体记忆口诀。

酮体一家兄弟三, 丙酮还有乙乙酸, 再加β-羟丁酸, 生成部位是在肝, 肝内生酮肝不用, 体小易溶往外送, 容易摄入组织中, 氧化分解把能供。

4 结语

归纳教学法应用于高职医学类专业生物化学教学中, 如图表归纳法、对比归纳法、口诀归纳法等形式, 对教学内容归纳, 使抽象的内容直观化, 不仅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还可增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满足“必需、够用”的职教理念。

摘要:归纳教学法是在各类型教学中被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将其应用于高职医学类专业生物化学教学中, 采用图解归纳法、表格归纳法、对比归纳法、问题归纳法、口诀归纳法等形式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与分析, 使抽象的内容直观化, 深入浅出, 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及课堂教学质量, 正确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归纳教学法,高职,医学,生物化学

参考文献

[1]兰赛良.浅谈归纳分析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 2013 (6) :24.

[2]王国忠, 金丽, 林岩, 等.问题归纳教学法的研究与探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0, 31 (13) :2139-2040.

高职医学类专业教学 篇9

1 信息技术在卫生行业的应用现状及对卫生医学人才信息技术素养的要求

1.1 医疗卫生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1.1.1 医院信息化

2012年对全国3765家医院信息化现状调查资料, 以费用和管理为中心的全院网络化系统应用已经超过80%。医院临床信息系统已经得到快速的应用和发展, LIS系统占39.14%, 住院医生工作站系统占35.04%, 门诊医生工作站系统占32.99%

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信息化突出的医院, 电子病历、全院PACS, 移动、无线、PDA、平板电脑、RFID、万兆网络、服务器集群等先进的系统和先进的IT技术已经开始应用。

1.1.2 公共卫生信息系统

我国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构架由四个方面组成:疾病监测、公共卫生监测、医疗救治、指挥决策。

疾病监测系统覆盖范围包括疾病控制中心, 医疗和其他报告机构。其中包括了常规疫情报告系统、传染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系统等。实现了日报、周报、旬报、季报和年报。准确性高, 资料全、便于分析。

公共卫生监督信息系统覆盖范围包括国家、省、市、县卫生监督中心。

妇幼保健信息体系目前主要是医疗卫生服务与卫生管理信息系统。

医疗救治信息系统

1.1.3 社区卫生信息系统

主要有社区卫生行政管理分系统和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分系统及医疗保健接口、双向转诊接口、上传数据接口。核心是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为社区居民提供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

到2012年底, 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居民健康信息系统, 实施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卡通”建设

1.1.4 区域卫生系统

建立社区卫生数据共享与交换平台、建立区域卫生数据中心。

多数省份已建立起省、市两级数据中心平台。

1.2 医疗卫生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在卫生部的“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 (2011-2015年) ”中提出了未来几年卫生信息化的发展目标:

依据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要求, 以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远程医疗系统建设的切入点, 统筹推进适应医改要求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新农合、基本药物制度和综合管理等信息系统建设。

到2015年, 初步构建全国卫生信息系统基本框架, 加强信息标准化和卫生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建立可共享的健康档案与电子病历基础数据资源库, 为全国50%的人口办理健康卡和建立符合统一标准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

到2015年, 全国所有三级医院为每个就诊患者建立符合统一标准的全内容电子病历数据资源库;三分之一的二级医院建立符合统一标准的的部分内容电子病历数据资源库。

1.3 医疗行业人才对信息技术素养的需求

在《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 (2011-2020年) 》和《卫生部信息化发展规划 (2011-2015年) 》等文件中, 明确指出了卫生信息化的重要地位。同时对医药卫生人才提出了“提高医疗卫生工作人员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推进各类医药卫生院校普遍开设卫生信息化相关课程, 有计划地开展信息技术普及教育并列入岗位技术达标考核”的要求。

2 现状分析

目前高职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仍以Windows Xp/win7、Office2003/2010为教学平台, 教学内容以满足办公应用为基础。使学生具有以计算机为工具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不能与卫生行业的实际需求结合。医药卫生人才的培养迫切需要“既懂医学专业知识又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进入21世纪, 社会信息化不断向纵深发展, 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开始步入正轨。由于存在地域的差异, 入学新生计算机知识、计算机应用水平还是存在较大差距。

授课教师均为计算机相关专业, 不懂医学知识, 未受过相关医学信息的教育。对卫生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了解甚少。

在医学类院校中, 《计算机应用基础》属于各专业公共基础课, 一直以来在各专业的建设中对该课程重视不够, 学校对教学设施投入不足。大部分院校的教学环境不能满足医学信息技术的教学要求。

3 医学信息技术教学革的设想

医学信息技术是指用来对医疗保健信息、数据和知识进行存储、获取、共享和使用的或是为医用通讯交流和决策而服务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医学信息技术的范围很广泛, 涵盖医学信息处理的各个阶段的IT技术。根据国际攻学教育组织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Medical Education) 对“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的定义, 医学院对医学生的医学信息技术培养最基本的应该包括:临床信息系统的使用和操作;利用互联网和计算机系统从文献中寻找信息, 分析和联系病人的资料;与其他医务工作者和病人进行交流。因些, 医学类院校的的学生在信息技术素养教学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基本信息技术的教学, 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办公软件的使用、利用互联网获取信息和与他人进行交流;二是临床信息系统及社区、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的使用和操作。

现有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只能满足第一方面的教学要求, 为使医学类高职院校的学生能在走上工作岗位时适应现有医疗行业信息化建设要求对攻学信息技术教学提出了一些设想。

3.1 师资队伍的建设

选送授课教师参加“医学信息技术技能”师资培训。深入了解不同专业对信息化技术的要求。组织教师深入医院,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部门的相关科室了解、学习有关卫生信息化系统的组成、软件使用, 充分认识现有卫生信息化的管理方式, 各类软件的使用方法。聘请相关软件的开发人员进行讲座, 以充分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通过定期开展教研活动, 交流授课技巧, 提高教学质量, 建设一支优良的师资队伍。

3.2 分层次、分模块教学

针对现有各专业信息技术学时有限的情况, 入学后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应用能力测试, 考试合格的直接获取《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成绩及学分。并转入《医学信息技术》的学习。考试不合格的先修完《计算机应用基础》后再转入《医学信息技术》的学习。

由于《医学信息技术》覆盖了医疗行业信息化的各个分支, 包括医疗服务信息系统 (医院信息系统、临床信息系统、护理信息系统、电子病历、医学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社区卫生系统、实验室信息系统、区域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系统) ;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可将《医学信息技术》分为若干模块, 在对学生授课时可根据不同的专业选择相应的模块进行重点教学, 其余模块作为了解性介绍。

3.3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整

对现有各专业必修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学时做出相应调整, 增加适当的学时以满足《医学信息技术》的教学任务, 制定更适当的人才培养方案。不同专业的学生可选择学习信息化应用中相应模块。

3.5 搭建网络学习平台

利用现在较为完善的网络资源, 充分利用《计算机应用基础》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网络学习平台, 通过课件、在线练习、在线测试、在线讨论等方式让基础较差的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加强《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学习。

建立模拟的医院信息化系统及公共卫生与区域医疗卫生管理信息系统, 让学生能在做中学, 学中做。

同时建立其它计算机应用的相关课程学习空间, 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机会。

4 结束语

卫生信息化建设是深化医改的重要任务, 随着医改的推进, 医疗行业信息化建设对既掌握信息技术, 又熟悉医药卫生知识人才需求的急剧增加。在医学类高职院校中开展《医学信息技术》教学改革是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 (2011-2020年) [M], 2011.

[2]卫生部.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 (2011-2015) .2011.

[3]方之瑜.论高等院校医学生医学信息技术素养的培育[J].中国电化教育, 2012 (1) :29-32.

[4]周爱民, 刘艳松, 彭剑.专科层次开设医学信息技术课程探讨[J].中医药导报, 2009, 15 (7) :106.

高职医学类专业教学 篇10

1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目标

国家教育部根据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应掌握的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在本专业与相关领域的计算机开发能力,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的基本目标,提出了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计算机技术基础教育和计算机应用基础三个层次教育的课程体系。

以能力素质为核心,以知识素质为主体,主要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改革主要是建立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是认知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2 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的改革

随着教学手段的推陈出新,教学方法也应不断改进,教师要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能,可综合采用如下教学模式:

1)归纳总结教学。知识都是相通的,教师在讲解知识点的同时应注意知识点的前后连续性,经常性地总结所学知识,以此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2)案例教学。精选典型案例,逐步剖析、讲解其中所含知识点,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3)互动教学。在教学中,穿插师生一起讨论、共同研究的形式,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参与,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启发式教学。根据知识的相通性和连贯性,在教学中充分启发学生、鼓励学生用所学过的知识来学习新内容、拓展知识面,可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自学能力。

5)任务驱动教学。以实际应用问题为出发点,采用自顶向下、逐步求精的结构化程序设计思想,分析并完成任务,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围绕培养高技能实用型人才的高职高专教育目标,根据高职高专医学专业学生的不同特点对计算机基础教材的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并有所取舍。尽量选用实用性和适应性较强的新教材,同时还可将一些过时的内容从教材上删除掉,

3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变化

通过二十多年的普及与提高,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具体体现在:(下转第10339页)(上接第10337页)

1)计算机教育的基础从大学起步发展到中学起步,甚至小学也已开设信息技术课。

2)计算机教育的条件从粉笔加黑板发展到多媒体电脑教室。

3)计算机的教学方法从单一板书发展到可完全用课件进行教学。

4)上机实践环境从多人单机环境发展到一人一机的局域网、因特网环境。

5)考试形式从单一笔试发展到可完全采用机试。这一切变化都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亲身经历和直接感受到的。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教师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也无法顾及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此教学效果有限;而现代教育技术可充分激发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4 计算机教学应做好的工作

现在已是计算机网络时代,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学生的知识起点高了,获得知识的信息渠道也多了。我们已有条件把注入式的教学模式逐步改变为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将单向的知识传递改为双向的知识交流。因此,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上,要从过分重视课堂教学向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项目作业训练等多个环节并重发展,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发展。

5 改革考试方式

考试是检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传统的书面考试只能考察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更重要的操作技能是无法采用书面考试来检验的。一方面,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普及计算机的基础教育,应注重基础知识的实际运用;另一方面,高职医学教育中对知识面的要求日趋广泛、要求越来越高。而对于高职高专的学生,我们的教学目标是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学生,因此,有必要改过去那种单一的卷面考试的模式为以机试为主、卷面考试为辅的新模式,试行“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应用水平测试”,在时间上、形式上和成绩管理上应给予充分的灵活性,测试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和上机能力培养、是贯彻教考分离的有效手段,它还可以照顾到学生在计算机基础及能力方面的差异,有利于因材施教,它的科学性和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6 结论

高职高专医学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要始终把转变教学观念贯彻于全过程,紧密围绕专业培养目标,积极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正确把握基础理论以够用力度,突出应用技术,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出能适应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摘要:以计算机为基础的医学院校的教学和非计算机专业有共同点,但它有自身的特性。基于计算机的指令可以促进计算机知识的普及,作为正在形成,发展的人力资源市场,推动普及了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因此,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学生实践能力的应用,特别是业务能力,已经成为所有学校的关注。在该文中,对医疗机构,教学基本电脑课程,内容,改革和创新考核方法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高专医学类教学,计算机基础,教学

参考文献

[1]陈玫.关于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内容取舍的探讨[J].广西大学学报,2007(5).

[2]孙晓华.通过几次教学活动探讨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04(6).

[3]冯博琴.计算机基础教育新阶段的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4(9).

[4]李祥生,吕晓燕,张海等.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4(1).

高职医学类专业教学 篇11

高职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课程设置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行业的迅速发展,医学检验技术已成为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之一。近年来,检验自动化程度及检验质量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而高职院校课程设置及部分教学方法相对滞后,因此,为培养适应就业市场需求、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专业技术性人才,教学改革及合理优化课程设置尤为重要。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1.优化课程设置

首先,明确课程设置目标在于培养医学基础知识扎实、实践操作能力较强、具有一定创新意识、综合素质较高适应未来医学检验技术发展的专业技术性人才;在理论与实验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总结适合当地高职教育的最佳教学模式,以期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为学生就业及适应飞速发展的医学检验技术行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课程设置优化要把帮助考取国家专业技能资格证书,增强就业竞争砝码,成为深受用人单位欢迎的高素质专业技能型人才。

其次,要根据高职院校所在地特点因地制宜,据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高职院校培养学生主要面向基层社区医院及相关医疗单位,且学制相对本科教育而言时间相对比较短,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所以如何在这么段的时间内帮助学生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扎实的实践操作能力,合理的课程设置尤重要。由于高职院校学生自身特点,入校时理论基础相对薄弱,学习积极性相对不高,教师在理论与实践教学过程中应增加课堂趣味性及互动性,以激发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强化实践教学

高职院校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而医学学科的严谨性决定了理论基础的重要性及学制长的特点,所以学校要合理安排理论实验课时比例,在做好理论教学的同时强化实践教学。此外,医学检验技术作为服务于临床的医技类学科,与高职教育其余学科相比较而言有其自身的特点,故在开展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应融入模拟临床工作过程,以达到“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效果。此外,学校在学生外出实习前,在前两年在校期间教学过程适时安排学生到医院见习,让学生对检验科的主要工作有更为感性的认识,明确学习目标。与此同时,学校应增加专业相关核心课程及实验课的学时,明确实验课与理论课比例,并在教学计划中明确实验课对学生的具体要求及预期达到的教学效果。

3.加快高职院校实训教材建设

高职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虽有配套的高职理论与实践课程教材,但由于各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及师资力量的不同,部分实验实训教材显得华而不实。当中部分实验,有些院校由于没有相应的配套设施而无法正常开设;而部分实验方法,随着检验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已被淘汰,而学校往往又将这些实验作为常规内容开设。因此,学院有必要据自身办学条件及结合临床实际应用情况编写相应的实验实训教材。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传统延用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模式主要以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为主,由于高职院校生源特点,其学习积极性及主动性都不够高,一般接受式的教学模式效果不佳。而且本身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性,不利于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的提高。高职医学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具体教学方法改革的具体措施如下。

1.理论教学改革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循序渐进地拓展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本着“两个结合”的指导方针,即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有效相结合,重视传统教学的同时积极鼓励方法创新以实现二者结合。既注重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及多样性,又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加强日常行为与社会实践活动指导,使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实现有机结合;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设计出不同的教学方法,运用不同的教学技巧,积极进行现代化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变传统的灌输式为师生互动式,积极推广多媒体教学,促进师生之间互动。要改变过去传统一成不变的课程内容体系,教学内容与时具进,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根据课程各章节内容的不同,注重理论知识点与实践能力的结合,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在教学中灵活采用“行动导向、项目教学”“分组学习”等多元化教学方法。重视师生间互动交流,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点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真正达到“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目的。

2.实验教学改革

首先,要明确高职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教学理念和办学思想,转变以往不够重视实践教学及实践教学方法单一的教学模式,要把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与操作能力放在首位,将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实现理论实践相结合,理论是实践的基础,最终实现将理论應用于实践。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应积极参与教改创新,因材施教,在明确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前提下,采取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其次,整合、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提高实验教学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实验内容的不断优化最能体现出实验教学的实力,选择与时具进、新颖而适用的实验项目是提高实验教学先进性和实用性的前提。在注重学生基本操作技能培养的基础上,删减临床应用较少而单一的检验项目,增加综合性强和实用性强的实验,以确保所开实验既有实用性,又能与临床应用有机结合。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培养专业性强的应用型人才需要,不能一味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例如,传统的实验教学一般首先由教师讲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步骤等内容,学生则被动机械的进行试验操作,实验过程中遇到问题或者与预期结果不符时,不知道主动去分析原因,随意更改或抄袭他人结果,因此应在传统教学的过程中融入一些创新教学方法。例如,模拟临床实验过程,分小组实验等多元化教学模式。此外,加强医教结合,加快“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建设也尤为重要。

总之,对传统的理论与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强化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为飞速发展的医学行业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专业技术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吴弢.浅谈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技术[J].北方经贸,2011,(5):13-14.

[2]王光义.实验教学理念与创新能力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8):76-78+154.

[3]李文忠,何宪平.医学高职教育临床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社区医师,2006,(16).

高职医学类专业教学 篇12

1.1 什么是MOOC

MOOC的英文全称: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翻译为大规模开放式网络课程。有人称之为“慕课”。实质就是让大学通过网络课程实施教学全过程, 允许全世界有学习需求的人都能通过网络来进行学习。

1.2 MOOC的发展史 (以年制表)

2011年, 斯坦福大学教授、谷歌实验室元老塞巴斯蒂安·斯隆与另外两位机器人专家共同创办了MOOC课程平台Udacity, 斯隆将自己教授的人工智能课向全世界开放, 结果大获成功。2012年, 斯隆从学校辞职, 成为Udacity的CEO, 专门帮助大学制作MOOC课程。

几乎同时, 两位斯坦福大学的科学家创办了一个叫做Coursera的MOOC学习平台, 也吸引了许多知名美国院校加入。哈佛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结盟。2013年7月8日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宣布加入Coursera。2013年9月8日北京大学加入Coursera, 108所大学, 645门课程, 49门中文课程, 566万注册学生。2014年人卫社率领全国医学类高校178所开发mooc, 见表1。

1.3 MOOC带来的课程变化及教学理念

1.3.1 mooc课程变化

多种风格短小视频 (3min~15min) 。授课形式是以适合的视频呈现形式。授课内容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不同设定授课内容, 考虑在短时间内讲清楚的授课方式。二是通过大量练习, 或机器判题, 或同伴互评。三是能够利用网上资源, 学习论坛, 答疑互助。

1.3.2 MOOC的教学理念

一是掌握学习理论:每个人都可以考100分!二是教学质量优先:网络教学甚至比面授还好!三是有目的地学习:知识“提取”的重要性与学习测试。四是提供主动学习机会, 促进学生深入思考。五是充分利用零碎学习时间, 服务终身学习。六是高质量、低成本、大规模;个性化、智能化、多样化。如图1所示。

从学生学习时间和平台一天中在线人数和网络流量统计图可以看出, 工作日期间, 很少有学生在上午上网学习, 下午开始连续登陆, 学习高峰在晚上19:00-23:00之间。从学习者的年龄看, 有十几岁的高中生, 也有70岁的退休人员, 年龄分布19岁~35岁为高峰段, 如图2所示。

医学教学实践总结表2表明, 医学教学传统模式为单向师生交流模式, mooc模式为双向循环的师生、生生交流模式。

2. 高职高专医学专业为什么要发展MOOC教学

2.1 投入有限, 多无附属医院

本科院校均有政府投资、自己筹资的三甲以上的附属医院, 能够解决医学生的见习、实训问题, 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而全国大多数高职高专几乎没有三甲医院, 二甲医院也是少之又少。

2.2 设备昂贵, 更新换代又快

众所周知, 一台检验设备动辄几十万, 甚至几百万、千万。医院为了提高患者的诊断准确率, 使医学设备更新换代加快。而高职院校的经费来源主要依靠学生的学费, 西部大多数高职院校未落实生均经费, 因此资金运转相当困难。人才培养的定位又决定了职业院校培养的医学生既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又具有一定实践操作能力, 要求理论与临床“零”距离相衔接。这也是目前制约高职院校医学生的动手操作、理论的提高主要原因。因此在职业院校, 尤其在医学专业开发MOOC既有必要性, 更有现实性。

2.3 医学知识、临床治疗手段跟进快

随着医学科技的日新月异, 新的医学理念不断更替、新的治疗手段不断跟进。我们高职院校不可能投巨资建成大型医院, 如何使我们的医学生跟上时代、跟上世界医学新潮流?领略世界医学新知识?我认为从只有MOOC教学做起, 虽然一次投资大, 但可以长远。

3 高职高专医学类专业发展MOOC教学的有利条件

3.1 有精品课程和网络公开课的基础

其实我们早就有自己的类似于MOOC的教学方式, 如:精品课程、网络公开课, 利用网络公开课特点:灵活、共享、自主、开放、高效等特点, 进一步优化教学资源, 制作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容易接受的授课方式。教育部2003年启动精品课程建设, 鼓励上网开放;中国2010年下半年开始:新浪、网易;新浪调查结果:65.8%大学生, 10.8%研究生收听收看;42.9%看国外名校公开课, 25%关注名人演讲;80%的网友期待国内大学的课程视频。带动教学思维方式发生深刻变化。

3.2 有我国医学高校的资源, 实现资源共享

2014年改朝换代, 颠覆性的发展。清华、北大 (2013.5.20) 加盟ed X、上海交大 (7.9) 、复旦 (7.7) 加盟Cours, 通过区域联盟与行业联盟实现资源共享, 以解决职业院校医学专业师资紧张等困境。

3.3 利用MOOC的优势充分学习

1) 大规模:扩大了教室空间, 教室外的学生也能学。 (2) 在线:课程总在那里, 只要想学, 随时能学。二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利用小视频、既能看又能听, 强化攻破某个知识点, 从而达到事半功陪的效果。

4 高职高专医学专业面对MOOC的中国化应采取的措施

4.1 争取政府支持, 加大专项投入

积极争取财政支持, 共同推进MOOC建设, 建设高职高专医学专业的MOOC系统, 使全国、全世界的优质医学资源共享, 避免单打独斗、重复投资。

4.2 学校积极行动, 加大教学体制改革

1) 重新赋予人才培养工作重要又稳定的地位。

用良好的信息化建设支持教育教学改革, 特别是新方法的应用。

2) 用合理有效的机制推进工作, 教务处、信息中心、教育技术中心的分工协作。

3) 主动解决好学分互认事宜。

4) 提供更多的课程资源:鼓励支持教师采用新方法。

5) 立新的课程与学习效果评价体系:引导学生培养质量的提升。

4.3 教师积极参与, 加快教学形式改革

教育信息化首先是人的信息化, 师资培训成为当务之急。其次建立课程团队:助教、研究生、志愿者。第三教师乐于采用信息化的教学方法, 愿意拿出更多的时间去制作课程。制作更多的课前学习资源、课程测试资源, 使师生有更多的交流互动空间, 产生良好的课堂效果, 教师乐于教、学生乐于学的良好局面。

5 结论

5.1 医学教学资源紧缺, 需要MOOC补给

我们高职高专的特色是来自实践、面向应用。

我们不是理论联系实际, 而是实际联系理论;不以学科为主, 而是由职业引导学科;不求知识的全面, 而求能力的综合。需要与高校接轨、更需要与临床接轨, 尤其是西部欠发达地区, 财政投入少, 医学教学资源更加匮乏, 因此, 建设MOOC教学势在必行。

5.2 创新教学方法, 提升教学水平

学生运用MOOC的特点既能听又能看的短小视频随时随地的学习。从而成为学生学习的新方式, 不断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更好地充分利用时间。教师通过凝练、制作、剪辑授课内容, 参与制作MOOC的全过程, 改进教学形式, 促使教学水平大幅度提升。

5.3 随意自主学习, 颠覆学习形式

MOOC时代下的教育不再局限于让学生跟随知名教授学习, 还在于它通过对海量用户数据进行精密分析后的结果反馈、课程完善、应用生成、个性化教育发展, 这才是MOOC对传统教育的颠覆之处, 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智能教学系统 (Intelligent Tutoring System, ITS) 。教师只需提前布置学习内容、课中总结、课后检测, 真正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在MOOC中国化的过程中, 学员将随时随地随意选择性学习, 尤其适用于医学生的学习, 也是变革医学专业教学方式的趋势。

摘要:MOOC是Massive (大规模的) 、Open (开放的) 、Online (在线的) 、Course (课程) 四个词的缩写, 翻译为大规模开放式网络课程。有人称之为“慕课”。实质就是让大学通过网络课程实施教学全过程, 允许全世界有学习需求的人都能通过网络来进行学习。MOOC由美国顶尖名校掀起的高等未来教育的模式, 也是推进高职高专医学人才培养、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途径之一, 尤其在西部欠发达地区可缓解师资紧张、资源紧缺等问题。

关键词:采集及存储,录取,回放

参考文献

[1]王颖, 张金磊, 张宝辉.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 (MOOC) 典型项目特征分析及启示—远程教育杂志, 2013 (04) .

[2]殷丙山.李玉慕课发展及其对开放大学的启示[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 (05) .

[3]李曼丽.MOOCs的特征及其教学设计原理探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3 (04) .

[4]顾小清.MOOCs的本土化诉求及其应对[J].远程教育杂志, 2013 (05) .

[5]李逢庆.教学信息化:一场走向在线教育的革命[J].现代远距离教育, 2013 (05) .

[6]王萍.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新发展与应用:从c MOOC到x MOOC[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 (03) .

[7]何国平.“慕课”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与展望[J].中华护理杂志.2014 (09) .

上一篇:团队差异下一篇:业余运动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