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高职高专教育论文

2024-09-20

医学高职高专教育论文(精选12篇)

医学高职高专教育论文 篇1

经过10年的飞速发展, 以高职高专为主要模式的医学高等职业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技能型医疗卫生人才, 丰富了我国医学高等教育的体系结构, 对推动我国医学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满足广大基层群众的医疗卫生需要起到了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然而, 近年来广泛争议的医德医风问题也不可避免地波及医学教育领域, 引起社会对医学高等教育素质培养模式的深入思考。作为培养基层一线医疗卫生人才的高职高专医学教育, 应该从根本上认识到医德教育的重要性, 进而将其贯穿到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 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医德教育着力培养高职高专医学生的医德素质, 为社会打造从内到外、从品德到技能双合格的真正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医疗卫生人才。

一、招生录取环节

在招生录取过程中, 医学高职高专院校应该真正加强对道德标准的把关。几乎所有高等教育院校在招生简章中都概括性地规定了德、智、体条件, 部分高校还将“德”条件做了一定的细化。然而, 由于“德”的抽象性和考查的难度, 实际录取过程中的确难以把握这一标准, 但是作为培养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的高职高专院校, 应该率先积极探索道德标准衡量和考查的机制和模式, 在培养对象遴选过程中真正重视道德标准的把关, 为下一步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二、入学教育环节

新生入校伊始, 对医疗卫生职业的内涵知之不多甚至一无所知, 进而更谈不上对医德内容及作用的理解。因此, 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在新生入学教育过程中, 应该将医德教育作为思想教育的重要部分。

具体来说, 可以通过职业认知教育, 让学生初步了解医疗卫生职业的基本内涵, 认同职业的崇高性、服务性、人道性、公益性和特殊性, 激发自我职业选择自豪感和使命感及优良医德自我养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通过医德基本内容教育, 组织新生集体宣读《医学生誓词》, 让学生认同防病治病、救死扶伤、人道主义和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社会主义医德, 懂得医学是维护人的生命和增进人类健康的科学, 懂得医务人员对人民群众和社会所必须承担的重大道德责任, 领会社会主义医德基本原则的精神实质, 对医德有一个整体的基本认识。可以通过将医德教育与学生基本道德规范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从学生日常道德教育入手, 延展到职业道德教育, 进而具体到医疗卫生职业道德教育即医德教育, 让学生懂得医德也是一种职业道德, 是处理医疗卫生职业伦理关系的特殊的道德规范, 认识到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在校自觉遵守学生道德规范, 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才会有良好的医德。

入学教育环节的医德教育工作, 就如在白纸上作画的第一笔, 又如在心灵播下的第一粒种, 应被充分重视起来, 抓好、做实, 为教育对象职业理想的实现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三、在校教育环节

高职高专医学生一般学制为三年 (部分院校开设初中起点五年制大专教育) , 而在校理论学习时间仅为2年, 相比本科医学生而言, 时间紧、任务重, 基础课、专业课、公共课基本充斥了四个学期的所有时间。然而, 在集中进行专业理论知识的教育的同时, 更要注重通过课堂教学、讲座报告、调查参观等多种途径对他们进行集中的医德教育。

笔者认为, 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探索新的教育途径, 开展丰富多彩、卓有成效的医德培养和教育工作:

第一, 把传授专业知识、医学技术和医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把医德教育渗透于教学过程中。一方面, “为人师表, 传道为先”,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教师要以身作则地履行教书育人的责任和教师职业道德。只有教师具有崇高的师德和高尚的灵魂, 才能影响学生, 培养出良好的医德和纯洁的灵魂。另一方面, 教师应注意根据学科特点, 充分利用教材, 精选教学案例, 在日常教学中发掘医德教育内容。值得注意的是, 医德教育并非只是德育教师的任务, 更是所有教育教学和管理人员的共同责任。

第二, 重视榜样引导作用, 邀请专家、名医、学者开展讲座、报告。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应当结合像2003年非典、2008年抗震救灾等时事形势, 适时邀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人物开展讲座或报告活动, 从正面引导医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更要注意自身道德素养的提高。讲座人或者报告人可以是“重量级”名人, 也可以是一名普通的医务工作者, 甚至可以是一名患者, 只要能够打动被教育者的心灵, 都是有助于医德培养和教育的。

第三, 以医德为主题, 通过征文、辩论、演讲、社会调查等形式, 开展学生参与性较强的活动, 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理性认识医德、抒发内心情感、辨明是非曲直、表明远大志向, 将理性道德和感性道德结合起来, 引导其自我培养高尚的医德。

在校学习不只是医学生基础及专业理论学习的关键时期, 更是医学生系统了解医德理论并形成医德意识的重要环节。特别是面向基层一线培养医疗卫生人才的高职高专医学院校, 更应该充分重视对在校医学生进行医德教育, 为他们形成高尚的医德奠定坚实基础。

四、实习教育环节

实习环节是医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进而形成操作技能的重要环节, 也是他们初步接触医疗一线, 将医德理论初步印证于现实生活并转化为自我医德行为的最初过程, 在此重要时期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医德教育对他们医德的形成和发展也是十分重要的。

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应该真正加强校院全方位合作, 在注重技能培养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对实习生的医德教育。

首先, 医学院校在实习生离校之前, 应明确提出实习期间医德培养的要求, 要求学生在学习实践技能的同时将医德理论应用于实习过程, 进一步加强医德规范学习, 充分认识医德在社会生活重的重要作用, 学会运用医德理论分析现实医患关系和医德医风问题, 为自身高尚医德的形成奠定坚实基础。

其次, 实习医院在遴选带教人员时不但要注重医术的高超, 更应加强品德标准的把关, 以求品德高尚、德行合一, 同时加强对带教人员的教育培训, 使他们首先认识到医德教育在带教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在接受实习生以后安排实习之前, 应结合医疗实践进行集中的医德、伦理、心理等方面的教育, 提出严格要求, 使他们通过实习自觉形成较为明确、系统的医德意识、伦理意识和心理素质。

再次, 实习医院应组织实习生参加一定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 通过生动的实例进行医德教育, 让实习生有机会了解、接触现实医患纠纷案例, 这样可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最后, 医学院校还应安排人员在学生实习期间加强与实习医院之间的联系, 定期访视, 了解实习生的医德培养状况, 挖掘优秀典型并进行表扬, 发现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纠正不足, 强化实习生医德自我培养和教育能力。这样不但有利于现有实习生的医德教育, 更有利于学校今后的医德教育工作。

五、就业指导环节

经过理论学习和实习以后, 医学生迈向社会实现就业的前夕, 就业指导也是对他们进行医德教育的重要环节, 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应该把握住这一机会, 结合在校理论学习和实习环节对他们医德状况的调查情况, 通过开展讲座、组织参观、讨论、征文、辩论等一系列活动, 让学生在自我总结的基础上, 进一步明确将来职业责任, 正确认识平凡与高尚的辩证统一关系, 树立投身医疗卫生一线基层的理想和为人民服务的志向, 开展针对性和实效性较强的医德教育。在此期间, 还可以通过具体表彰在实习环节挖掘的优秀典型, 模糊批评某些违背职业道德的不良行为, 对他们进行医德自我培养的科学引导, 让他们发现自我不足进而自觉改进。

六、跟踪调查环节

学生就业以后, 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并非完事大吉了, 还应该进行必要的跟踪调查, 搞好“售后服务”工作。在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尚未完成的这一时期, 城乡、区域乃至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条件、待遇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别, 不可否认地影响到医学生就业后对待现实的心态。学校应通过座谈、访谈、发放《调查表》等形式, 加强与就业单位的联系, 及时了解毕业生的技术和道德“质量”, 与就业单位联合进行必要的进一步教育。对于在此过程中发现的“缺陷”和“瑕疵”, 也有利于增强学校教育的针对性, 更好地进行下一步理论和医德教育。

总之, 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应该首先明确自身培养基层一线医疗卫生人才的办学定位, 以“三个面向”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大力开展全方位素质教育, 将医德教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 创新教育方法和手段, 切实加强医德教育的实效性, 努力提高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培养出技术高超、品德高尚的一代又一代基层医疗卫生人才, 这才是高职高专医学院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根本所在。

摘要:医德是调整医务人员之间、医务人员与病人之间以及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 学校教育在医学生医德品质形成的过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医学生,医德,医学教育,高职高专

参考文献

[1]王立成, 刘家全.医德教育与修养[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5

[2]孟源北, 汪志标, 凌建强, 等.实习医生医德医风现状调查与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 1996, 7 (5)

[3]苑广霞, 范凤华.浅谈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中国医药导报》2008年第26期

医学高职高专教育论文 篇2

2.1建立中高职医学院校教师培养体系

目前,中高职医学院校教师培养体系缺乏规划性,覆盖面小,文化课教师缺少培训机会,专业课教师缺少实践锻炼。因此,要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和政策机制,逐步形成培养与培训并举、理论进修与企业实践并重的中高职教师培养体系。首先,实行中高职一体化教师培养。一体化教师培养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关键,目前还没有形成成熟的培养机制,要建立“定期研讨、专项培训、常态沟通”的培养机制。中高职医学教育有着共同的使命,即为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支撑国家产业竞争力能力,系统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医学人才。因此,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科研和社会服务上需协调发展,共同提高,实现资源共享。制定有关制度,提高教师学历层次,采取多种方式,如脱产培训、下临床、岗位培训、跟班研讨、老教师带教等,促进年轻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医学院校要发挥自身优势,通过校企合作,组织临床和文化课教师下临床锻炼,了解临床新技术、新管理理念,及时跟踪学生实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其次,完善中高职教师培训制度。比如建立5年一周期的教师轮训制度,包括专业课和文化课教师,以保证所有教师均有机会,促进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完善职业院校教师实践制度,要求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每两年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时间累计不少于两个月;探索新任教师到企业实践半年(或以上)后上岗任教制度,为不耽误正常教学工作,可以利用寒暑假集中到学校实习实训基地(各合作医院)训练,解决覆盖面小的问题;鼓励职业院校教师加入医学行业协会组织,了解医学前沿信息,及时更新理念。

2.2推行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

“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是“十二五”以来推行的师资培养计划,以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双师”型教师队伍为目标,以提升教师专业素质、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为主要内容,以深化校企合作、提高培训质量为着力点,大幅度提高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水平,为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中高职医学院校要积极推行“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并将其列入年度工作计划中,有秩序地安排教师参加各类省级、国家级和跨国培训,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2.3实现“双师”到“三能”

高层次人才转变“三能”型教师是高职称、高学历、高技能人才。各中高职医学院校这方面师资数量都不足,教师队伍结构亟待调整。要采取灵活方式,加大兼职教师引进力度。首先,支持中高职院校设立一批兼职教师岗位,建立科学合理的工作量考评和薪酬补助机制,逐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其次,制定兼职教师相关政策和管理办法,完善兼职教师聘用程序、聘用合同、登记注册、使用考核等管理环节,加强兼职教师聘用工作指导与检查,建立兼职教师资助项目公示制度。再次,加强师资培训条件和内涵建设,牵头组织职业院校、医院等方面的研究力量,共同开发职业院校师资培养标准、培养方案、核心课程和特色教材,加强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体系内涵建设。最后,除了培养现有的“双师”教师、中青年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外,要吸纳一批优秀硕士生和有临床实践经验的校外专家、学者、专业技术人员来校任教,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2.4加强校长队伍建设

医学高职高专教育论文 篇3

关键词:医学生;就业指导;教学改革;实践

大学生就业指导在高校受到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更是得到了很好的开展,学生的就业率普遍较高,同时也出现了如学生的就业层次、就业稳定性、就业满意度较低等问题,影响了学生就业的质量。学校如何才能很好地保障就业质量,高效地开展就业指导课程,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研究学生特点,了解学生情况,加强管理和服务

要做到学生就业率、层次高,就必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就必须抓好学生在校的学习和管理工作。高专医学类学生学制为3年,在校学习2年和1年的实习期,在校的学习时间短、任务重,如果没有很好地安排好学习和实践的时间,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得不到很好的学习和锻炼,很难保证学生的就业质量。

1.高专医学院校的学生情况调查。以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为例,对1969名学生进问卷调查,92.3%的学生觉得有必要开设就业指导的课程,并希望学校能提供就业形势、就业政策、求职技巧、求职心理调试等方面的内容。其中72.8%的学生的就业期望是医疗卫生单位。18.1%的学生的就业期望是企业或其他,9.1%的学生的就业期望是进行自主创业。

2.加强学生日常管理。根据学生特点严格管理。对在校学生日常学习有严格的考勤管理制度和保障机制,如给学生自由安排自习时间的同时,明确规定学生必须参与的集体自习时间。通过这样的方法让学生很好地利用好自己的自习时间,来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二、以往就业教育教学情况

以往就业指导课程的安排是在大二下学期,教材的主要教学内容有:就业形势分析、自我探索、职业与职业定位、求职准备、面试、创业等。但这些教学内容已经不能很好地解决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例如,外部求职环境,新的心理问题的面对和解决,求职面试,创业的变化等。鉴于出现的如上情况,本文提出了进行如下改革。

三、合理安排就业指导的教育教学的过程和内容

1.毕业生就业工作程序、就业形势、政策、法律、法规就业市场的介绍、了解和学习。介绍学校整体的就业相关工作,让学生在这项工作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积极配合和完成相关工作,如就业情况的反馈等。针对各专业学生特点对专业就业形势的分析,让学生了解劳动力市场的情况,明确细化自己的就业目标,做到有的放矢。对就业政策的解读,让学生很好地把握就业政策动向,能充分使用政策,利用政策的帮扶就业,并为就业提供政策保障。学习就业和劳动法律、法规,并通过就业案例分析的方式进行解读,通过这种情景模拟的方式,让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能运用法律的保障行使自己的权益和履行自己的义务,尽量避免劳动纠纷。

2.求职心理。由于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会因各种原因,产生恐慌、焦虑、自怨自艾、自负、自卑、盲从、嫉妒等负面情绪或心理问题。而这些问题将对学生的就业产生严重的影响。例如,大学生多是第一次面临“自我推销”的场面,由于缺乏经验,心理过于紧张或异常胆怯、谨小慎微,从而影响就业过程中水平的正常发挥。这对于大学生达到择业目的是非常不利的。故通过求职心理调适的课程让学生了解今后就业过程中,如产生或遇到这样的负面情感或心理问题时应该怎样正确地去面对和解决。

3.求职准备与技巧。一个合适的职业选择和正确的就业观念是成功就业的前提和保障。首先,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系统地了解求职材料的制作、就业信息的获取渠道,理性分析获得的就业岗位信息,能适时调整就业期望,并克服“一次就业定终生”的观念、“目标过高、过于理想化”的心态、树立“多元化”的就业观念等。其次,帮助学生了解用人单位在不同渠道中常用的招聘方法,确定求职策略,避免盲目匆忙求职。最后,通过介绍撰写求职材料的方法、技巧,面对不同途径的求职,如何来精心准备材料,让求职材料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和风采,表达个人的愿望与心声,更使用人单位了解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提高求职成功率。

4.求职中的笔试与面试技巧。首先,帮助学生了解一般面试基本知识,如仪表风度、专业知识、工作实践经验综合分析能力、反应能力与应变能力、沟通能力、自我控制能力与情绪稳定性、工作态度、上进心和进取心、应聘动机、业余兴趣等。让学生了解根据这些测评要素如何来进行充分准备。了解笔试的考核相关内容,做好提前学习的准备。其次,做好面试前的信息、资料、心理、个人卫生、仪容修饰、仪态把握等方面的准备和练习。最后,精心组织学生进行模拟面试,让学生通过实践来更好地进行锻炼。

5.职场的适应和创业。如何很好地进行个人角色的转变,适应新的环境,如上岗初期的注意事项、人际交往等。除了介绍一般途径的就业外,再进行创业相关内容的学习,如政策学习、创业项目选择的一般方法,介绍大学生创业成功和失败的典型案例,让学生能对创业作出明智的选择,让有很好的创业条件的学生可以去积极地尝试,勇于开拓,同时也不能盲目跟风。

总之,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要有机地将社会需求结合到教学中,不断地更新教学过程和内容才能实现预期的教育教学目的,为学生答疑解惑;才能很好地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目标,培养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积极性,进而提高自己的专业性、适应性、灵活性等各项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最终实现就业层次好、就业稳定性强、就业满意度高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德严,《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管理模式探索之严格管理实证分析》[J],《高教高职研究》,2008.7

2.高思铭,《就业指导教改应紧扣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5.7

高职高专医学生实习前教育的思考 篇4

1、有利于适合角色转换的需要

绝大部分的学生从小就一直是在学校里成长的, 学校环境相对来说比较单纯, 而进入临床实习阶段, 学生进行临床实习实际上是从学校到社会的一个转变过程。由学校到实习医院, 由单纯的学生角色到实习医生角色的转换, 往往会出现许多的不适应。学生也会感觉医院、患者、带教老师等新环境所导致的压力, 甚至得面对社会上的许多诱惑。高职高专医学生相对来说素质更低, 怎样正确处理, 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和服务行为规范, 这就要求我们在学生实习前进行必要的培训和正确的引导。

2、有利于学生顺利开展实习工作

实习医生在实习过程中虽然有带教老师的指导, 但大部分教学医院的带教老师都不是从基本功开始传授, 对学生的临床实习能力期望过高, 而学生恰恰在这方面是不能达到要求的。理论和实践总是存在距离的, 学生们不能很好地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联系起来, 这就会影响到临床实习的质量。开展实习前强化培训, 让学生在学校里尽快地适应实习工作, 能很好地弥补学生这方面的不足, 也为学生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从另一方面也保证了实习质量。

3、有利于提高学校的美誉度

每一届学生在进入临床实习的时候, 医院里的领导乃至带教老师都会拿学生和历届学生进行纵向比较, 和以往接收过各学校的实习生进行横向比较, 比如从医德医风、法律修养到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等方面进行比较, 这就直接影响着学生今后的实习生活、工作乃至就业, 甚至影响到学校以后安排实习生的情况、就业等。因此, 学生进入实习前进行综合的技能培训是提高实习质量的有效而必要的保证, 学生实习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二、对象和方法

2007~2009年, 我们对2005~2007级学生 (包括临床医学、护理、影像、药剂等专业) 共1012人进行了实习前技能培训。在学生进入实习前3个星期, 由学校教务处统一在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后一个学期下达教学任务, 从中选派临床教学经验丰富、认真负责的教师, 对学生进行为期3周的实习前强化技能培训工作, 培训内容包括综合专题讲座、医德医风教育、医疗规章制度教育、服务行为规范教育、技能操作训练等手段, 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实习质量。

三、高职高专医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前进行教育的内容

1、医德医风教育

医德医风、优良服务是医院精神风貌的体现, 它直接关系到医院的社会形象, 也是学生今后医德行为的体现。首先, 学校通过“两课”教学,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德育的教学效果通常可从如下三方面考虑:政治方向, 对党和社会主义的认识态度、思想方面、要全心全意为社会为人民服务、爱祖国、爱人民、爱医学事业。品质方面, 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与心理素质, 特别是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其次, 对于临床专业的学生, 学校还开设《医学伦理学》课程, 让学生明白作为一名好的医学, 不仅需要精湛的技术, 更需要一颗美好的心灵、高尚的情操。最后, 在学生临床实习前, 学校还请德高望重、医术高明的老专家、老教授作专题报告, 以他们的亲身经历感染学生, 培养学生良好的医疗作风和崇高的医德修养。通过对医德医风等专题讲座, 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救死扶伤的崇高医德, 树立严谨的工作作风及高度的责任感, 做到在工作中忠于职守、关爱病人, 立志于祖国的医疗卫生服务事业。

2、医疗制度学习

我院有50多家实习医院, 遍布福建、浙江沿海一带, 加上实习的中后期面临专升本, 找工作等问题, 所以学生会有纪律松懈、学习懒惰、上班迟到早退等现象。针对实习中可能出现的违纪现象, 我们在实习前就要对学生加强组织纪律教育, 要组织学生学习《实习生管理条例》、《实习生手册》、《实习指导》中的有关规定, 让学生了解实习的目的、意义、任务、要求、注意事项等, 通过训练使进入实习前的学员熟悉和掌握医院工作的程序、内容与方法, 有效地防止不应出现的医疗差错, 甚至是医疗事故。要求学生自觉用《学生守则》、《实习医生守则》及有关条例, 培养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能力, 到医院实习要遵守医院的有关规章制度, 服从实习医院有关领导和带教老师的工作安排, 加强劳动纪律观念, 保证临床实习顺利完成。

3、心理健康指导

强调临床实习的重要性, 使医学生对临床实习有深刻的认识, 学生才会在心理上做好充分的准备。对于高职高专医学生来说, 临床实习是在校学习的继续, 是最重要阶段的知识学习。很多医学生对进行临床实习的心情是很复杂的, 对临床实习都怀有很急切的心情, 都想到实践中去显显身手, 但往往对临床实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准备不足。要及时做好医学生实习前的心理准备工作, 让学生对临床实习有足够的认识和心理准备。首先, 通过在全校范围内开设心理健康讲座, 举办心理健康活动, 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等方式强化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 营造良好的学校心理健康的氛围。心理咨询室实习前随时为学生开放, 每个实习班级选2名心理保健员, 和咨询室保持信息沟通。其次, 针对实习学生开展实习前的团体心理辅导等活动, 心理老师可以班为单位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训练, 如能力训练、情绪调控的技巧训练、小品情景剧的表演、心理平衡训练等。帮助学生正确客观的认识自己, 减轻自卑、忧郁、焦虑等不良心理状态, 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4、法律安全教育

由于高职高专学生自身素质的原因, 许多学生对法律知识不感兴趣, 往往将自己的学习经历花在专业课上。所以, 医学生的法律知识意识有待提高, 尤其是与其职业相关的法律知识更是普通缺乏, 比如对“知情权”的理解, “举证责任倒置”的普通的法律知识往往一知半解。随着经济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和人们法律意识, 法制观念的增强, 通过法律维护权利, 争取权益, 解决纠纷的人越来越多[1], 医疗纠纷也越来越多, 这使得医学人员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需要了解法律知识, 培养法律意识, 懂得如何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和病人的合法权益。在校期间所学习的《法律基础》远远不能满足临床工作需要, 为此学样还相应增设《卫生法规》课程, 以专题讲座的形式给学生授课, 主要内容包括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同时邀请知名法律专家、律师来校讲课, 对实际医疗纠纷案例进行剖析、讲评, 案例新鲜、说服力强, 深受学生欢迎。

5、技能强化训练

临床基本技能与诊疗技术训练是培养医学生技能操作、动手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实践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医学生们可以先于实习而进行一系列的规范性训练, 缓冲医学生由理论学习到临床实习的角色转变.从而增加他们的自信心, 进一步保证临床实习质量[2]。临床基本技能操作培训主要包括:体格检查、急诊基本技能训练等。首先请经验丰富的临床医师就临床上最常用的理论知识进行简单系统复习, 同时, 密切联系医院的实际工作, 有重点的增加一些课堂讲解很少的基本知识, 如医嘱的书写方法、如何开处方等, 并有针对性的加强专业基础知识复习。其次, 我们召集了各专业带头教研室主任对学员课堂教学全程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有针对性地对课堂教学中的不足部分, 通过组织计划手段进行临床实习前的强化学习。要求在强化训练过程中, 老师先进行规范示教, 然后学生之间模拟操作训练, 老师在旁指导, 及时纠正学生的操作错误, 教师要逐一对学生的各种操作进行指导, 利用一切机会手把手地教会学生如何完成操作, 并强化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相关并发症的处理等。

实践证明, 临床实习是医学生在校教育的最后环节, 也是学生毕业后进入临床工作的重要保证。在学生进行实习前, 根据学生临床实习需要, 进行有目的的强化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也是提高实习质量的有效措施和保证。

参考文献

[1]金俊银.行政诉讼法实用问答[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1989.6—7

高职高专医学英语教学内容设计 篇5

一、医学词汇

医学是一门复杂的科学,医学英语中大量出现专业词汇和术语,可占到全文的10%-20%。掌握足够的医学词汇是学好医学英语的关键,因此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词汇学习是医学专业英语教师的首要任务。从词源学的角度来看,医学英语的专业名词和术语大多数都源自拉丁、希腊语。拉丁、希腊词素与英语一样,具有丰富的词缀,因此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词缀学习,可以达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阅读和翻译

在医学英语的阅读选材上,可以有代表性地设计生物医学的主要领域,从细胞、组织到人体系统,循序渐进,并推进到当前医学所关心的营养、微生物、肿瘤、遗传和组织工程学前沿。教师可以选择以严谨的科技语言论述具体医学问题这一类文章,一方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另一方面也为医学英语写作提供了一个习得的机会。就社会医学方面可以选择问题轻松活泼的文章,内容可以包括世界卫生组织、心理学、中医、医疗保险、克隆技术、减肥、食疗、纳米技术等学生感兴趣的热门话题。在阅读理解医学文章的同时,融入翻译实践。

三、听力与会话

医学高职高专的专业英语听说教学应该体现在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两方面的特点,以“必须”、“适用”、“实用”为原则。为此,听说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用英语询问病史,手机资料,记录病情,进行日常医患交流。会话方面可以采取角色扮演、讨论等教学模式,以多样化的口语活动形式使课堂活跃起来,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四、写作

医学高职高专教育论文 篇6

关键词:医学高专院校;医学生;人文素质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立项一般课题《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医学高专人文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课题编号:〔2013〕-JKGHD-0363)的研究成果。

R-4

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使得医学与人文的关系尤为密切。这种变化既给医学学科注入了鲜明的人文特性,即医学必然是科学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统一,又对医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整体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医学生必须从生物、心理、社会等多个视角考察人类的健康和疾病,认识医学的功能。为此,医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应该不断汲取人文知识的养分,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并内化为自身的素质,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为此,本文以医学高专院校如何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为研究的主要内容进行调研。

1.调研拟解决的问题

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调研从教学理念、师资队伍、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法学法和考核评价等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调查剖析,了解掌握医学高专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分析总结人文素质教育对医学生成长、成才的重大影响,同时也为探索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提供经验借鉴和实践依据。

2.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2.1.调查的意义 问卷调查的设定与研究有利于克服医学“精于技术,荒于人文”的弊端;有利于促进医学高专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使医学高专院校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与社会岗位需求相适应,实现“全人”的培养目标。

2.2.调查的基本内容 调查问卷及座谈、访谈的问题设计旨在直接或间接反应医学高专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情况。包括: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涵盖;专业教学与人文教育的关系;医学高专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构成;人文素质教育与医学高专院校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

2.3.调查范围 问卷调查所选样本为河南省3所医学高专院校:漯河医专、商丘医专和南阳医专。对其进行了人文素质教育和医学生人文素质情况问卷调查,选择的对象涉及临床医学、护理、口腔医学、药学、医学影像技术、康复医学技术、医学检验技术等7个专业。

2.4.调查方法 分为问卷调查与采访调查两种。课题研究小组全体成员分成若干采访小组,发放《医学高专院校人文教育及学生人文素质情况调查问卷》,同时采用个别访谈及师生座谈的方式。采用即发即写的方式,问卷回收率较高,共发出问卷485份,收回426份,回收率达87.8%。

2.5.调查时间 2013年9月——2013年12月。

3.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次调查运用百分比统计法处理调查问卷得到的数据,并将研讨的结果与问卷分析结合在一起,通过分析掌握目前医学高专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为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基础。

3.1.医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认识情况

关于“人文修养对你的专业学习最大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4.7%的学生认为影响不大,23.9%的学生认为有助于对专业知识的理解,25.4%的学生认为有助于对科研设计的人性化和科技论文的写作,46%的学生认为使眼界开阔,增加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从结果看,人文社会科学与医学科学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在对医学生的培养过程中,重视人文素质教育意义重大。关于“你认为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行对你今后发展的影响是什么”,3.7%的学生选择没有什么好处可言,30%的学生选择纠正不良习惯,93.60%的学生选择在就业竞争中有优势。这说明医学生认识到加强人文素养教育对于自己今后的就业与发展是很有必要的。

3.2.教师职业素养對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调查

关于“教师职业素养对学生的影响”,4.68%的学生认为没有影响,23.7的学生认为比较有影响,71.62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影响。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障,素质教育的实施,教师发挥着重要作用,医学院校的教师只有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合格的医学人才,完成高等院校教育任务。作为教师要既博学,又深厚, 教学方式灵活生动,能够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并且懂得一定的医学知识, 能够为学生专业课的学习奠定良好的人文基础。

3.3.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状况的调查

关于“学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设置”,学生最感兴趣的是文史哲类课程占36.79%,喜欢艺术和体育学生占31.5%,心理社会类课程的学生占23.8%,时事政治类则占7.91%。可见,综合性、基础性和技能性并重是科学合理的人文课程设置模式。

关于“人文素质教育的教法和学法”,有47%的学生选择了多媒体教学,26%的学生选择了同学间讨论,17%的学生选择了传统的讲授法。学生最喜欢以专题讲座的方式,采用讲解启发、讨论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和多媒体的教学手段。由此看来,人文课程的教学应以传统讲授为基础,结合讨论式、实践式教学,同时利用好多媒体,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和有吸引力。

关于“人文素质课程的考核方式”,有53.7%的学生选择开卷考试,26.31%的学生选择小作业,58.6%的学生选择论文考核,仅有7%的学生选择了实践考核。由此可见,学生普遍认为用期末考试来衡定语文成绩太过武断。更多的学生喜欢开卷考试,很少有学生愿意做人文课程的调研,他们更喜欢以写作一篇论文与平时成绩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关于“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6.7%的学生认为没有什么效果,7.4%的学生认为没有开展的必要,23.1%的学生认为教学效果一般,62.8%的学生认为学校很重视且教学效果良好。此调查表明学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存在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教育的途径,增强教育教学的效果,从而得到学生的认可。

医学高职高专教育论文 篇7

一、高职高专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

(一) 重专业教育, 轻人文教育。

由于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学生入学成绩与本科生相比有一定的差距, 学制又比本科教育短1—2年, 而依据培养目标, 相关的公共课、基础课和专业课都须在有限的两年或两年多的时间内修完, 这就增加了在校期间专业学习的难度。虽然大家也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但此项工作是一项软指标, 不可量化。因此, 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观念之下, 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就显得不那么紧迫了, 一些短视行为时有发生。体现在课程设置上, 就是随意降低文化素质课的基本教学要求, 减少开设文化素质课的科目与时数;体现在课程构建和课程教学研究上, 就是忽视对人文素质类必修课和选修课课程的建设和教学研究。

(二) 把“素质教育”简单等同为“通识教育”。

目前在一些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增加了人文学科课程, 旨在强化通识教育, 如公共音乐、医学伦理学、医德修养、文学欣赏等。通识教育是有益的, 却不能完全代替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和核心精神是人文精神。人文知识不等同于人文精神, 人文知识是记忆性、工具性的, 人文精神是思考性、批判性、创造性的。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 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 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 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教育对人的影响除了知识积累外, 最深刻的在于人格力量、人文思想、人文精神[1]。而人文思想、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一个渐进性的渗透过程, 是一个潜移默化的熏陶过程。仅仅通过几门人文课程的学习, 就想要学生具备人文思想、人文精神是不现实的。人文精神的获得必须经过人文知识的内化、整合而变成主体的意识、思想、情感等生命体验和善行。

(三) 忽视人文素质在学生就业和发展中的作用。

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核心, 面向市场、面向技术、面向应用, 培养综合素质优良的高级技能人才, 是当前高职高专教育的办学方向。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是毕业生的就业率。对此, 一些学校忽略了人文素质在学生就业和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或者把人文素质教育仅仅定位于拓展学生与就业相关的文化知识教育, 认为学生具备了相关的文化知识就等于拥有了就业时必备的人文素质。

从现状看, 人文素质较高的学生在医院实习期间即能对病人施以人文关怀和人性温暖, 赢得带教老师和患者的肯定, 在毕业后的求职面试、工作期间的胜任能力和创新性诸方面都占有一定的优势。高职高专医学生在缺少学历优势的情况下, 除了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为熟练的临床技能外还要有良好的人文素质作为支撑, 以此扭转就业的被动局面。此外, 医学以人为服务对象, 是最贴近人性的本质和体现人文关怀的职业, 职业的崇高性决定了从医者自身必须是一个人性丰满的人[2]。一个人所学的专业知识能在多大程度上被充分运用, 能否具有较好的社会适应性和较大的发展潜能, 也与自身人文素质的高低密切相关。

二、切实推进高职高专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观念, 而不是某种单纯的教育模式或方法。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的养成既需要学生在学习中积累、思考, 实践中体验、感悟, 更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和校园环境的潜移默化[3]。

(一) 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善歌者, 使人继其声;善教者, 使人继其志”。教师的人文素养至关重要, 他们是学校人文精神的实施者和体现者。高职高专医学院校要加强人文教育的师资建设和课程研究, 增强人文素质课程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注重专业教师人文素质的培养, 加强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通, 有效地促进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在提高教师人文素养上, 可以定期举办一些人文知识讲座, 向教师推荐有价值的书籍, 加强与其他院校的合作及学术交流等, 多方位开拓教师视野, 培养教师的人文素养。

(二) 拓展社会实践的空间。

如果说专业学习有赖于临床实践, 那么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高则有赖于积极的生活积累和行为养成。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可以拓展人文素质教育的空间, 深化课堂教学, 把理性教育和感性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使学生的人文知识转化为人文精神, 并将之体现在日常生活等方面。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使学生接触自然, 了解社会, 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爱岗敬业意识, 树立医务界的荣辱观。医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是临床见习、实习, 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如医德医风、实习态度、遵守纪律、人际沟通能力培养等也是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 强化第二课堂, 优化校园环境。

活动文化是校园文化中的动态层面, 是学生人文精神教育的有效载体, 蕴藏着潜移默化、点滴渗透的育人功能, 深刻地影响着医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目前, 第二课堂活动种类繁多, 形式多样, 要注意弘扬主旋律, 围绕育人目标找准活动的切入点, 精心策划, 认真组织, 注重实效, 方可在人文素养教育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校园文化是环境课程, 也称为隐性课程。它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熏陶作用不可忽视, 更不可替代, 充满人文精神的校园环境会时刻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提醒学生要做素质高的人。由于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大多数是由原来的中专学校直接升级而来的, 大学的校园文化积淀相对薄弱, 人文教育的环境氛围还不浓厚, 因此, 在高职高专医学院校人文文化环境建设中, 要注意体现医学特色、医学文化。要充分利用好校园的时间和空间, 利用好橱窗、校报、校刊和广播电视等文化宣传设施, 利用好校园的绿化、美化, 使校园环境的主题充满人文教育的文化品位, 为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提供优良的育人环境。

高职高专医学院校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就应该从现在的艰难处境中走出来, 形成课上课下、校内与校外、专业与人文相结合的大的人文教育氛围,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人文素质的教化, 为社会输送专业技能过硬, 又有良好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的高素质医药卫生人才。

摘要: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同医学本科院校相比, 在生源、学制及课程设置等方面均有一定的差别, 在人文素质教育认识上还存有误区, 加之大多是由原来的中专学校直接升级而来, 大学的校园文化积淀相对薄弱, 人文教育的环境氛围还不浓厚。本文据此分析高职高专医学院校人文教育的现状, 探讨推进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高职高专医学生,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刘芳.医学人文教育的回归与构建[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4, (13) :59-60.

[2]丁朝黎, 何小军.从医患关系现状看医学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8, (8) :6.

医学高职高专教育论文 篇8

1 生物安全的概念

生物安全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生物安全大致分为3个方面:(1)人类健康安全;(2)人类赖以生存的农业生物安全;(3)与人类生存有关的环境生物安全,它涉及医学、环境保护、动植物保护、农林业等多个学科和领域。狭义生物安全是指防范现代生物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即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可能构成危险或潜在风险。在医学领域内,生物安全特指对病原微生物的安全防护与管理,其主要目的是防止与病原微生物接触的相关人员感染,或意外泄漏导致环境污染和疫病的传播。近年来国际社会又把生物安全提升到生物安全保障的概念,即单位和个人为防止病原体或毒素丢失、被窃、滥用、转移或有意释放而采取的安全措施,以避免因微生物资源的不当使用而危害公共卫生[1]。从这个意义上说,生物安全在维护国家公共安全和人民生命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 生物安全教育的国内外形势

2.1 生物安全教育国际形势

自从国际上发生“炭疽粉末邮件事件”,我国暴发SARS和高致病性禽流感以及北京发生SARS冠状病毒感染事件以来,全球对生物安全达到空前的关注。近年来,国际上把生物安全提升到生物安全保障的水平。生物安全问题引起了国内外政府、社会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它与国家安全、金融安全和信息安全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国际国内已制定了一些相关的生物安全法规标准,主要针对从事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专业的人员进行生物安全知识培训。可是至今为止,针对医学院校学生的生物安全教育工作在国际上无广泛性的开展。

2.2 生物安全教育国内形势

2.2.1 我国基层医务人员生物安全意识有待提高

目前,国内大部分地区的基层医务人员对感染的危险因素、生物安全防护的概念、检验科和手术室属于几级生物安全防护、标准预防概念、哪些工作可产生气溶胶、哪些工作应在生物安全柜中进行等知晓率较低[2]。这一现状令人忧心忡忡。我国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拥有全国人口70%的农村基层仅占有20%的卫生资源,这使得基层医务人员成为了接触最广大患者的医疗工作群体。因而,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生物安全意识对保障我国广大人民的生命健康起着尤其重要的作用。在SARS发生后,国家也进一步提出应加强基层医疗队伍的生物安全意识的教育,不仅有助于消除医务人员因职业暴露造成的安全隐患,也有助于避免病原微生物的不当处理危及国家公共安全[3]。要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生物安全意识,从利用教育资源、节约教育成本的角度出发,最好的教育场所是学校,最佳的教育群体是学生。医学高职高专的教育目标就是为基层培养人才,因此,开展医学高职高专院校生物安全教育不仅是提高基层医疗队伍的生物安全意识的一条捷径,也是符合国家医疗现状需求的。

2.2.2 我国生物安全教育不容乐观

近几年,国内生物安全教育工作的境况是:社会关注度高涨,但具体实施的部门却寥寥无几。生物安全教育以前只针对研究生,自2005年开始才有少量高校针对本科生。目前,有中科院部分单位招收生物安全研究生。北京大学医学部仅面对研究生开设《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与法规》课程。湖南大学生物安全科学技术学院、福建农林大学和南京大学设立生物安全本科专业[4]。但国内尚未见在医学高职高专院校中设立生物安全专业及开设生物安全课程的报道。

3 医学高职高专开展生物安全教育条件亟待加强

3.1 医学高职高专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硬件设备落后

在医学方面,病原生物实验室与生物安全之间关系最为密切,它是研究和实验与疾病相关的病原微生物的场所。在WHO的分类法中,高等医学院校微生物教学危险级别属Ⅰ级,生物安全级别属Ⅰ级,操作系统为GMT开放性实验工作台(Guidlin of Microorganisms Tast),对人危害相对较低[5]。但随着各高校的连年扩招,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医学院校的实验教学设施和管理相对滞后,实验室生物防护设备条件不佳,从未接触过病原微生物学的学生又缺乏无菌观念和基本的安全防护意识,安全隐患日益突出。为了保证医学生将来从事医学科研或承担临床工作后生物安全意识的牢固树立,必须加强在校学生生物安全教育工作。医学院校应该根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管理要求,及时更新和添加实验设备和生物安全防护设施,从硬件上杜绝生物安全事故的发生。

3.2 医学高职高专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管理软件滞后

很多医学高职高专院校由于教育理念落后及知识来源的匮乏,目前仍然在沿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实验室规章管理制度,没有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及时地进行修改和补充,缺乏健全的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规程及管理制度,使实验室工作人员容易遭受生物因子的危害。医学院校应该重视国家颁发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等法规和文件,组织相关教师、实验室工作人员、技术人员认真学习和贯彻,从管理软件上提高生物安全防范意识,做到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管理工作标准化和规范化。

4 医学高职高专生物安全教育法探索

4.1 将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内容贯穿于病原微生物教学

病原微生物是每个医学生的必修课,它主要介绍与疾病有关的各种微小生物(包括细菌、病毒与真菌等),也涉及到很多生物安全的相关知识,如:医院感染的概念、消毒与灭菌、病原微生物标本的处理等。因而,进行本门实验课的学生具备接触病原微生物的机会。这既有利也有弊,利的一方面是可增强学生对病原微生物与疾病关系的理解,体会到生物安全知识对于生命与健康的重要性;弊的一方面是存在生物安全隐患。因此,将生物安全的内容贯穿于整个病原微生物的教学中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于学生对生物安全知识的接受和理解,并且通过实验过程,学生可亲身体会到掌握生物安全知识的重要性。

4.2 在预防医学、医学检验学专业中开设《实验室生物安全》课程

预防医学专业和医学检验学专业的学生很大部分将在各级疾病预防控制部门、生物医学实验室、临床检验科室工作,生物安全知识对这两个专业的学生尤为重要。加之,生物安全问题涵盖面大、知识点多,仅仅通过病原生物课的学习或者几堂课的讲座,还远远不能满足这两个专业学习的需求。因此,在这两个专业中开设《实验室生物安全》课程非常必要。

4.3 加强临床实习学生生物安全知识教育

医学生在临床实习之前,可通过临床生物安全知识系列讲座、小册子、印刷品、墙报等方式对学生再次加强教育,切实强化生物安全意识,让广大的实习同学不管在实习中还是将来走进工作岗位后都能够成为既懂临床知识,又懂医学生物安全的合格人才。

总之,为了与国际接轨,紧跟时代步伐,不落后于国际国内社会对生物安全问题的关注和研究,为了培养出符合时代特征的合格的医务人员,确保个人安全与公共卫生安全,构建和谐校园和和谐社会,开展医学高职高专学生的生物安全教育是势在必行的。

参考文献

[1]鞠晓红,时文艳,陈爽.高等院校病原生物的管理与安全防护[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07,2(4):317-318.

[2]张晨光,贺志安,申海玲.基层医务人员生物安全防护的现状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5):2921-2922.

[3]Zieliniska-Jankiewicz K,Kozajda A,Szadkowska-Stanczyk I.Protection of hospital workers from risks of occupational exposure to biological a-gents[J].Med Pr,2005,56(5):367-373.

[4]赵卫,朱利,黎诚耀.预防医学生亟需开展《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3):567.

浅谈高职教育医学英语教学 篇9

一、改革教学方法

1、小组合作学习是创造、实践、交流的平台

教师让学生凭兴趣任意选择, 或根据每个学生性别、学习方法和语言能力、组织能力、个性等方面不同的特点编在一组。每组2人或4人均可, 保证每个学生均有不同的分工和任务。小组之间、小组各成员之间是相互帮助、又相互竞争的个体。老师通过设计问题情境产生悬念, 促使学生提前预习课文, 以便更好的参与小组活动。在老师的引导、启发、点拨下, 通过观察、阅读、归纳、讨论、交流等方式主动寻找答案, 尝试独立解决问题, 进行自主性学习。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前准备材料, 利于养成良好的预习、勤查字典、自主探究、质疑的习惯, 使他们会学、愿意学。

在课堂进行小组活动时, 老师一定要加强引导, 把握好小组活动的时间, 明确讨论要解决的问题。问题的设计不可太笼统, 要利于调动学生参与探究的欲望, 让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得着, 不要用唯一性答案统一学生的见解, 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想法。老师一定要提前布置讨论内容, 使学生们能充分准备, 课堂讨论才能富有成效;否则, 每次只有几个学习好的学生发言, 就违背了老师组织小组活动的初衷, 也达不到帮助学生的目的。教师应在教室巡回指导, 及时掌握各小组活动的情况, 加强对学生的指导, 经常听取他们在小组活动中的真实体验, 肯定他们的成绩, 鼓励他们不耻下问, 积极参与语言实践。

2、案例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恰到好处的案例, 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 发展能力。就英语课堂教学而言, 讲解单词要使用例词, 呈现新句型要使用例句, 语法知识的讲解更需要列举大量的例句, 使抽象的语法规则更加具体、形象、生动, 便于理解、记忆和运用。由于英语学习者不具备良好的大语言环境, 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信息获得与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主要依靠教材和课堂上的语言实践, 因此, 举例就成为英语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

3、对学生一分钟说话训练与点评

英语是一种信息载体, 一种交流工具, 不断地听说读写, 尝试用英语来表达生活感受和理性思考, 是学习与掌握英语的有效方法。基于这个原因, 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安排课前口头表达这种特殊形式, 给学生创造说英语, 用英语叙述现自己生活、表现个性的机会, 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引导学生学会主动地发展、主动地学习。当然, 主动地去表达新感受、新思维, 灵活运用英语知识, 远比听教师详细讲解, 记诵单词、句型、语法要困难得多。好在课前口头表达, 需要当众亮相, 是优是劣, 既有当堂“公”评, 又有前后比较, 无须教师多言, 学生自有压力和动力。教师只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活动, 适时点拨、鼓励、指导, 就能把这项活动有声有色地开展下去, 推动学生学好英语, 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 并在这个过程中, 培养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严谨的学风, 培养起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与专业紧密结合, 进行特色教学

除了上述三点之外, 还要特别强调一下, 针对医学护理专业的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地要跟专业相结合, 并切实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使其成为有特色的学习主体。

1、英语听力学习与医学护理相结合

医学护理与英语结合的方式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用图文并茂的影视音像辅助材料, 使学生能很快沉浸其中, 学习起来轻松自如, 情趣盎然。更重要的是通过情景剧的精心设计, 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展示他们才华的机会, 直接有效地培养学生兴趣和激发他们的热情。再配以精心设计的练习, 把要掌握的知识与能力、兴趣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对增强学生的语感、表达能力和提高实际应用能力不无裨益。此外, 根据不同的临床实际情况, 还可精心设计有针对性的配套练习, 如医生和护士的对话练习, 护士和病人的对话练习, 护士与护士之间的交接练习等等。

2、根据不同的专业要有不同侧重内容的衔接。

虽然学生的专业都跟医学类有关, 但各个班级的情况又不尽相同, 有护理专业, 口腔专业, 急救专业等等。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除了给他们讲授教材和基础医学专业知识之外, 还要兼顾与不同专业地衔接, 有机地引导学生自发的对其专业知识进行深入扩充。当然这样会让教师的备课量大大加重, 但只有这样他们才可以把自己的知识与专业相辅相成, 使英语能够真正地成为他们有利的工具。

3、增设课外活动, 激发学生的兴趣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的成功都离不开学生的兴趣。由于学生们的个体情况不尽相同, 所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开设第二课堂:英语鉴赏班、疯狂口语、护理专业英语、英语等级考试辅导和临床英语实践辅导班, 并且都是免费对学生开设的。从客观上给他们创造了更多的学习机会, 他们可以根据各自的兴趣有目的地进行筛选。这样, 不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 而且取得的效果也相当不错。

4、成立各种学习小组

根据学生的爱好和层次不同, 可成立护士英语收集小组, 医生英语收集小组, 谚语、格言警句收集小组;幽默、英语笑话收集小组;英语歌曲爱好者小组;医院英语标识收集小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班与班之间展开交流、进行比赛, 还可以组织英语辩论比赛、单词接龙游戏等活动, 营造多渠道的学习空间。

主题贴近生活, 切合实际;课堂教学安排、教学模式、课堂设计等突出以“学生”为本, 以“学生发展”为本;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对知识进行整合, 让研究性学习走进各学科基础性课堂教学, 是我校现阶段正大力进行着的教学改革的核心内涵。英语不同于其它基础学科, 它是一门实践课, 其语言技能是需要通过学生个人的实践才能培养和提高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教学模式的改革, 实现从教师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 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双方的积极性, 注重教与学的互动。有效地组织起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活动, 及时发现他们的困难, 为他们排忧解难, 成为他们学习的引路人。

探究高职医学生思想教育路径 篇10

1. 要发挥“两课”教学主阵地作用

“两课”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1], 国家规定在大学课堂中必须学习“两课”的思想教育及科学理论, 所以医学高职院校也不例外, 下面从以下几点来谈加强医学生的思想教育:

1.1 加强课堂理论教育质量。

高职院校应设立并安排好医学生的思想教育课程, 选取国家要求的主要应用课本, 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及《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等, 并根据学生的思想及其所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 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1.2 实施以人为本互动式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填鸭式”教学, 老师在台上按部就班的讲解书本上的内容, 单一的传教与灌输, 以老师为主体, 不考虑学生是否接受与理解, 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在“两课”教育的教学方式上应以医学生为本, 采取引导与激发的形式使医学生自主参与到学习中, 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 从而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的素质, 成为医学生自主行为的主导。

1.3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研究工作。

目前, 从高职院校医学生的“两课”学习情况来看, 教学内容出现了落后于社会发展及偏离医学生专业的现象, 因此导致医学生学习态度不积极。根据出现的问题来看, 医学高职院校应根据“两课”大纲要求及医学生专业需求, 研究并创建具有鲜明特色的课题, 并结合医学生专业性质开展一些实际思想调研和探索课程。在“两课”教学中既不能偏离国家教育部要求, 又可以组织高职院校一些具有多年思想教育经验的教师, 结合学生特点来编写符合他们实际的“两课”辅修教材[2]。

2. 要发挥社会实践育人作用

2.1 应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活动组织者的职能。

对于高职院校的医学生来说, 社会实践本身就是一门生动、形象的教育课, 它不仅具有实践性, 而且可以激发医学生的主动性。医学高职院校应提高对社会实践的重视, 并鼓励学校团委和学生处开设或组织医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 针对不同层次、专业、年级的医学生给予相应的指导。增加社会实践的开放时间, 不要只局限于假期, 学校团委或学生处可充分利用医学生的课余时间或节假日来组织其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对于高职医学生来说, 他们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包括农村医疗知识宣传、社区义诊服务、慰问艾滋病患者、医药知识普及等。

2.2 要把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 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

有很多医学高职院校并没有把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到正常的教学计划安排里, 他们常常把社会实践与教学分开, 而实施的社会实践教学也只是一个形式而已, 并没有科学的评价机制和规范的规章制度。因此也增加了调动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困难, 打消了医学生的积极性。所以, 高职院校应该建立科学的评价机构, 并建立规范的规章制度, 将社会实践纳入到正常的教育课程当中, 并设立正确的方针原则、目标和要求。

3. 要发挥网络载体的作用

3.1 建立一些具有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和服务性的主题教育网站。

医学高职院校可以利用网络创建具有本高职院校特殊的网站, 在上面创建一些具有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和服务性的主题窗口[3]。通过网络传播的方式来宣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党的方针政策, 将党的政治思想切实的落实到高职医学生德育教育中。通过趣味性、服务性窗口来回答医学生的心理疑惑, 或解析疑难观点, 或与医学生探讨社会热点问题等, 从正确的方向引导医学生的思想和道德观。

3.2 开发一些医学生感兴趣的、具有强大感染力的软件。

在对医学生的课堂教育上, 可以有效的利用网络媒体的力量, 来创建一些具有生动性、形象性和互动性的电子课件, 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党的方针政策等课程内容制成电子课件, 它不仅有声音、文字还以图像, 通过这种电子技术将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具有感染力、生动性, 促使医学生学习的兴趣, 从而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4. 要加强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4.1 应普及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拥有健康的心理才能学习政治思想和道德素质。所以在医学高职院校应设立一些《医学心理学》和《大学生心理健康》及《大学生心理卫生》等课程, 通过这些心理教育课程来加强医学生的心理健康。

4.2 应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 由专业人员从事心理咨询。

医学高职院校应设立具有专业从事心理咨询工作人员的咨询机构, 来解决具有心理问题的医学生, 从而增强医学生的身心健康。对高职医学生的心理指导主要是在其抗压能力及受挫能力上进行疏导, 是其具有抵御不良社会风气、消极社会问题的能力, 并具有正确的判断辨别能力[4]。正确的认识和看待自己, 从而对发生在身边的人和事有正确的对待。

综上所述, 对高职医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需要通过“两课”教育、社会实践、网络载体教学及加强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路径来加强医学生思想教育, 从而引导高职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林大静.新时期医学生医德教育探索[J].医学教育探索, 2009 (05) :587-589.

[2]张晋.刍议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失范及重建[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9 (02) :124-125.

[3]张贞云.思想政治教育对医学生的个体价值[J].海南医学院学报, 2006 (02) :187-188.

医学高职高专教育论文 篇11

关键词:医学专业;职业指导;工作模式;创新

引导学生根据规划进行有益的职业训练和职业能力培养,是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最大限度的挖掘医学生潜能,提高职业竞争力,最终达到人职满意,从而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沧州医专)办学五十多年来,学校面向基层、立足沧州、服务河北、辐射周边,艰苦创业、奋发图强,逐步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为社会培养医药卫生类人才5万余人。该校把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作为立校之本,一切从学生就业出发,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医学专科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种以医学专业的特殊性要求为目标的管理方式,通过让学生明确其职业目标,使之能够自觉地按职业目标的要求开发潜能、全面发展,提高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近年来,该校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逐步重视,在大量调研数据的基础上,创新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工作模式,提高了工作效果与效率,使该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更具深入性、实效性和针对性。

一、开展调研活动,深入了解学生生涯规划现状

该校成立就业指导中心,下设就业办公室和就业教研室。自2010年起,该校在新生入学后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学生职业测试,对学生生涯定向、专业兴趣、职业认识、就业信心、自我规划等生涯规划的发展状况进行全面的了解。2012年、2013年联合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在参考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和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自编大学生就业意向与就业心理问卷,采取普查的方式对各专业学生进行就业意向与就业心理状况的调研,通过大数据分析本校学生就业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职业指导与心理健康教育。通过个别访谈,对存在规划模糊或偏差的学生,指导其适时调整就业观和期望值,与社会协调同步发展。降低就业层次,拓宽就业地域,鼓励学生到基层就业。要拓展就业领域,不必拘泥于专业对口,敢于到那些与医学专业相近或相邻的新兴行业工作。

二、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必修课、讲座课,对学生讲授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学校把“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都作为必修课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贯穿于一、二年级;“就业指导”在大学二年级上学期开设。借助课堂教学来对学生讲授相关的职业生涯知识和技能。教学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教学方法既有传统的讲授法,也有讨论法、案例分析法、游戏法。医学生专业性比较强,与其他专业学生有一定差别,该校在实践中结合各专业特点,编写大学生职业指导校本教材,探讨与医学、医生职业、医疗卫生保健事业发展有关的若干问题,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精神,使他们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重视生命与健康的价值,形成宽厚全面的知识结构。

在必修课的基础上,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讲座课。一方面是校内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开设的专题讲座,另外通过第二讲堂聘请职业生涯规划专家、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优秀校友等开设丰富而多样化的职业生涯规划讲座,他们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从企业的角度对大学生提出要求,让学生实际感受到工作性质、内容,为学生提供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有益指导。

三、结合医学专科生不同阶段的职业发展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该校教育的始终,针对本校不同年级的学生情况来突出重点和目标,形成了一个适合本专业特点的比较完善的职业指导体系。针对大一新生,对学生开展当前就业形势的认知教育和规划,让学生对宏观的就业情况和自身的就业方向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对于大二的学生,职业指导重视进行基本技能的培养和教育,让学生对自己医学专业的就业方向中有关的专业知识与技能逐步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三年级学生作为实习生在医院实习一年,学校要求辅导员在学生实习期间,定期对学生联系了解学生实习状况,并要对其强化目前的就业新形势以及就业政策与方针的宣传教育,鼓励学生到社会一线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逐步适应社会,积极进行就业前的心理调试。

学校还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以加强学生的职业指导,如就业政策知识竞赛、职业生涯演讲比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校园模拟招聘会等,同时成立专业社团:大学生职业发展协会,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指导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

四、培训骨干教师对学生开展就业咨询辅导

学校设立职业指导室,并与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结合,由经验丰富的专业咨询人员从事这项工作,并构建学校、院系和辅导员三级辅导体系,充分发挥职业生涯专业人员的作用,为医学专科生提供个别职业咨询、测评和辅导。不断扩大职业发展指导的覆盖面,提高个性化职业发展指导的服务水平。学校一方面培训骨干教师和学科教师作为职业生涯辅导教育的兼职人员,提高教师开展职业生涯辅导教育的意识、技巧与指导能力等,使专业教师在学科或者专业教学中,融入职业生涯规划素材,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建立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和思维。

五、运用团体心理辅导技术,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2013年,该校就业指导中心与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合作,开展生涯规划团体辅导活动。通过职业发展协会的宣传,招集希望能提高生涯规划能力的医学专科生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团体人数控制在30人。团体成员接受为期7周的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每周1次,每次1小时。

通过这个活动的开展,笔者发现参加的学生出现了以下变化:首先,团体辅导中成员投入程度较高;其次,团体辅导结束时,成员的满意度较高,对团体辅导活动评价较高;最后,团体经验对成员产生了长远而积极的影响,多数成员认为通过团体辅导进一步认识了自己,找到了生活目标,并懂得了如何为实现目标而努力。

以上通过分析沧州医专为提升职业指导效果和效率而进行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模式创新研究,可以看出该校在这一工作领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方法,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的是指导医学生根据本专业的特点结合自身的兴趣及特长,選择适应社会需求的职业,并最终达到“人职匹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劳晓芸.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工作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06(6): 61-66.

医学高职高专教育论文 篇12

1 高职高专医学教育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的必要性

医学教育实施学分制管理是形势发展的需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要创造条件实行弹性学习制度,放宽招生和入学年龄限制,允许分阶段完成学业”。高职高专医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注意教育的创新性、多元性。因此,在高职高专医学教育中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符合职业教育改革的潮流,是深化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医学教育学分制管理是人才需求市场化的要求。传统的学年制在培养目标上强调共性和整体统一,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所培养出来的“产品”往往是一个规格、一个模式、千人一面、千校一面,这不适合市场化的人才需求标准。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及知识经济的到来,人的职业岗位变动非常快,同一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也不断更新,因此,这就要求学校教育必须具备市场观念,提高应对能力。学校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某门课程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对学习的激情、求知的欲望、终身学习的能力等。学分制即是这种以学生为主体、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管理制度。

医学教育学分制管理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手段。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高考录取率大幅上升,随之而来的一个新问题即新生录取分数线大幅下移,生源质量参差不齐。而传统的教学以同一学制标准、相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过程要求不同的学生完成相同的学业,获取相应的知识是极其困难的。对于这些千差万别的学生应如何组织教学,使之经过有限的学校教育后都具备社会期待的核心能力,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引入学分制这种柔性的管理方式,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医学教育学分制管理是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立与完善的需要。从教学评价层面上看,学分制具有有效的质量监控功能,这尚未引起足够的认识和重视,有的人甚至把学分制看作是“只讲学习分量,不讲学习质量”的制度。其实在学分制教学管理下,取得各门课程相应学分的前提是考试(考核)及格,考试(考核)不及格需经过补考或重修;未修满规定学分者需延长学习年限;学分绩点制反映了学生学习的质量,激励学生争先创优;辅修专业制和第二学位制,旨在培养适应性强、后劲足的复合型人才,这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体现。因此,学分制本身的完善程度与质量的监控效率是成正比的。

医学教育实施学分制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学年制教育过程基本上采取“齐步走”的方法,管得过多,管得过死,强调共性,扼杀个性,不利于“人本位”思想的发扬。而学分制不再以同一僵硬的模式来培养学生,而是承认学生个体的学习能力和素质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人格,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有充分的选择范围安排自己的专业和课程,拓展个性发展空间,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学习积极性。这充分体现了学习的自由性、灵活性、学习内容的选择性、培养过程的指导性,学生不必再作分数的奴隶,使学生能以广博的知识背景,良好的文化素质,较强的适应能力,形成自己的最佳智能结构,增强综合素质,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 学分制管理的思路与措施

由于学分制教学管理上的灵活性、适应性和开放性,有利于促进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改革;有利于优化教学资源,提高办学效益;有利于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科间的渗透融合,促进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的发展,使教学内容不断更新。学分制作为一种教学管理模式,为学校的教学管理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

根据学校的实际,我校以两个省级重点教改课题为契机(医学检验系、护理系各一个),从2005级开始试行以学年制为基础,以选修制为前提的学年学分制,这既保留了学年制计划性强、专业分类严密的特性,又吸收了学分制的优点。通过积极探索和实践,初步形成了以学分制教学管理为基础的高职高专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我校学分制管理的主要措施报道如下。

2.1 阶梯式课程体系的建立

科学、完善的阶梯式课程体系是高职高专院校实施学分制的基础和前提。我校从实际出发,积极推进课程结构及内容体系改革,将加强基础和培养能力相结合,着眼于学生思想、文化、科学素质的全面提高,加强通识教育与人文教育,加强实践环节教学,开设有利于素质与能力培养的选修课程。

建立各级课程平台。包括校(院)级课程平台、系级课程平台、专业必修课、专业方向课。校(院)级课程平台是指公共课、基础课、全校(院)任选课;系级课程平台是指各专业共同的基础课、技术基础课;专业必修课是指每个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专业方向课是指专业限选课。如我校将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基本上都列为必修课,必修课占整个课程总课时数的80%左右,选修课约占20%。选修课又分为限选课和任选课两种。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就有4个可供学生自由选择的发展方向,护理专业有3个。

专业课程建设模块化。根据职业岗位要求,课程内容实行模块化,即把课程内容分成若干模块,各模块有鲜明的目标,相对独立,可按多种方式组合应用。

2.2 学籍管理制度

实行学分制管理必须制定相应的学籍管理制度。①建立选课制。选课制是学分制的核心内容,选课的类型包括限选课和任选课,允许学生在学校规定的范围内自主选择。②执行弹性学制。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将学制定为3-5年。③补考与重修制。学生每学期修读的课程经考试(核)必须达到60分以上方可获得该门课程的学分。成绩不合格者,学校给一次补考机会,若还不合格,必须进行重修,成绩以补考及格成绩(60分)或重修实际成绩记载。学生因上课时间冲突等原因不能按时上课时,可以申请免听课,但必须参加实践环节的教学、阶段考试及期末考试。④成绩管理实行学分绩点制。采取计算平均学分绩点作为衡量学生成绩的标准。⑤改革考试考核评价办法。考试评分不应定在掌握现成结论的知识上,而应定在衡量是否有知识迁移能力、有自己独立见解或创新上;要在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把学生从分数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为了科学评判学生学业成绩,我们进行了大胆改革。一是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注重学生岗位实用操作技能、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二是在考核方式选择上,向多样化方向发展。

3 学分制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选课的局限性。学分制的核心机制是选课制,选课的基础是开设大量的选修课,以扩展学生选课的空间。但由于医学课程设置门类多,必修课多,学时量大,且许多课程是教育部规定的,如两课、计算机、英语等,占了相当部分的学时,这些因素决定了医学院校的必修课程不可能压缩太多,选修课程的数量也必然受到一定的限制,学生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和时间内进行选择。

课程开设的局限性。医学类课程多而有序,各课程之间有稳定的先修后续关系,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层次性、相关性和逻辑性,必须遵守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规律,这也限制了学生自由选择修读的空间。

教师授课能力的局限性。医学院校教师的专业性强、专业口径比较窄,开设选修课时受到限制。

选课的盲目性。部分学生在选课时随意性较大,甚至学校开什么课就选什么课,至于为什么要选这门课,却无目的,有的仅是为了获得学分而选择。这种盲目性在低年级因学生尚未完成角色转换而表现得尤为突出。

课程重修的矛盾。医学生每周上课的学时数多,自由支配的学习时间少,实际上多数学生是自学或间断听课,难以做到真正的跟班重修,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重修的效果。

学生管理的难度。学分制的实施使专业、年级、班级意识淡化,学生围绕课程转,这对于勤奋、自觉的学生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而对于懒惰的、自控能力差的学生则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4 解决学分制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加大对学分制和选修课的宣传力度。从各个角度加大对学分制和选修课的宣传,使各级领导、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提高对学分制教学管理的认识,把教育的“选择权”交还给学生,将教育的重点放在“学”上而不是“教”上。切实落实选修课,真正发挥学分制的优势。

继续深化课程体系改革。一方面以“突出主干课,减少必修课,加强实践课,丰富选修课”为原则,改革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减少教学内容的重复,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来达到适当减少必修课门数及学时数,增加选修课比例;另一方面,重视课程开发和组织,积极开设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边缘学科、新兴学科课程和起点高、应用性强、社会急需的新课程,扩大学生选课的空间。同时,鼓励支持或要求教师开设新课,允许学生跨系选课、跨校选课,互相承认学分。

实施教考分离,采用多元化考核方式。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摆脱分数的束缚,考试考核方法应不拘一格,将过程性考评与终结性考评相结合,如采用笔试、口试、答辩、实验报告、实验设计、实习操作等多形式多渠道进行考核。并着重考核“考不出”的能力,如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应用能力、获取信息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等,这些考不出的能力,却恰是高职高专医学教育中最为重要的培养目标。

加强师资培养。学校应建立科学、规范的师资培养制度,鼓励教师积极改善自身知识结构,多开课、开新课、开好课,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学校拥有了大量复合型的教师就可从根本上解决教师紧缺的问题,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提供保障。

强化教务管理。推行“选课系统”、“学籍管理系统”、“成绩管理系统”等现代化计算机教务管理,学生可在计算机网络上查阅各个专业的培养计划、辅修和攻读第二专业课程,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合适的个人培养方案,实行网上选课、学业成绩网上查询等。

构建新的教育管理模式。一是建立指导教师制,帮助学生制订学习计划,指导学生选课与专业学习,避免学生选课的盲目性,增强专业学习的目的性;二是实行“行政班级”与“学习班级”并存的学生管理新模式,便于对学生的管理与教育,同时又不影响学生的自主学习。

总之,高职高专医学教育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起步较晚,学分制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管理模式,涉及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体系的改革,完善学分制根本的问题在于对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等深层次问题的重新审视。学分制固然有许多优点,但各高校没有一个统一的学分制模式。因此,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调整和完善,才能找到适合学校自身实际的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

摘要:学分制是以选课制为基础,以发展学生的个性为核心,以学分为计量单位来衡量学生学业完成情况的一项教学管理制度,已被我国高校广泛采用,但高职高专医学教育如何实行学分制管理值得探讨。本文从高职高专医学教育的特点出发,分析了高职高专医学教育实施学分制的必要性、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为构建高职高专医学教育学分制教学管理体制奠定基础。

关键词:高职高专,医学教育,学分制

参考文献

[1]陈联英,陶立坚,易露茜.综合性大学医学教育学分制管理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1):24-26.

[2]张晴.医学教育实行学分制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6,27(13):1599-1600.

[3]洪海湖,马英.论医药高职高专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的必要性[J].西北医学教育,2007,15(1):184-186.

上一篇:高强烧结陶粒下一篇:美国国家仪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