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医学教育论文(共11篇)
中等医学教育论文 篇1
1 中等教育模式
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于1966年10月发表咨询报告《关于中等教育的扩充、整顿》, 较全面地表述了日本中等教育的属性: (1) 对所有青少年, 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能力, 通过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及其他教育训练, 提供有组织的教育机会; (2) 教育内容及形态须适应每个学生的性格、能力、出路和环境, 同时在考虑社会要求的基础上, 实现多样化; (3) 通过教育训练, 进行尊重人格形成上所需要的普通教育, 培养作为个人、家庭人、社会人和国民的深刻觉悟和社会智慧[1]。
这些观点代表日本中等教育概念的基本认识, 既体现对学生选择权的尊重, 同时也体现政府对多种人才的培养思路, 体现了教育服务于国家战略, 服务于地区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 为日本中等教育研究与实施确定了基本理论框架。
日本中等教育模式: (1) 中等教育投入不惜成本。根据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和规定, 政府投入经费, 对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教师进行培训。并通过对教师人事管理体系的改善, 加强对教师的评价和指导。 (2) 邀请社会上有丰富知识和优秀技能的人员和外籍教师作为特别非常勤教师参加学校教育。各校还制定了相应的“特别非常勤教师聘任制度”。没有教师资格许可证的人员可通过都道府县教育委员会的许可成为非常勤讲师, 担任一部分教学任务或负责俱乐部活动。 (3) 注重学生个性方面的充分发展。1998年4月, 日本文部省针对学生个性教育明确指出:“为使青少年全面发展, 让他们参加、体验当地各种丰富的活动、充实校外生活十分重要。”
以上模式充分体现了从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社会组织本位与个体中心二元论到以人为主体的多元整合论。
2 外语教育模式的背景和发展
教学模式的发展是非直线形的, 具有累积性、革新性、多样化和互补性[2]。日本中等教育外语教育模式也随着国家在不同阶段面对的不同形势而曲折发展。
1855年, 美国培里舰队的叩关以及之后俄国、英国、荷兰等国家的接踵而至, 都大大震撼了这个古老的国家。旧的以儒学为主的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实力落差, 主张师夷制夷的洋学兴起。日本知识精英, 无论是持攘夷论还是持开国论, 都不得不正视西方力量。福泽谕吉认识到日本落后于西方诸国“全在于汉学教育之罪”, 因而大力倡导西学教育;小幡笃次郎写作《天变地异》, 撑起科学大旗;“明六社”要担起启蒙重任, “以卓识高论唤醒愚民”;伊藤博文等一批从洋学教育中出来的新当权派, 急于提倡“工艺技术百科之学”以一洗儒学空口高论的弊病[3]。他们把拯救日本的希望寄托在西方科学技术上, 并在教育方面做了许多实际工作。其中之一是明治维新后发布的《学制令》, 规定课程设置中加入外语课。从此, 日本中等教育的外语教育模式初步发展起来。
二战结束后, 日本战败, 受美国影响, 外语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日本引进美式民主的同时也加强外语教育, 并在以后各阶段进行各种改革, 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60年代末的日本外语教育, 侧重对学生外语学习能力和个性的培养, 从学生需要出发, 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课程设置灵活化。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外语教育, 由于高考需要, 得到空前的重视和发展。80年代, 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为适应国际化人才的需要, 在教育目标、内容、方法和教材编写标准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在外语教育上为向学生更多地提供与外教接触的机会, 日本文科省从1987年开始, 实施JET计划, 即“招聘外国青年辅导外语教学事业”规划。应聘来日的外国青年被分散到全国各中学, 协同日本外语教员组织外语课。这样外语课就有两位教师, 一位本国教师, 一位外籍教师。两位教师共同在课堂上答疑解难, 共同架设语言学习的桥梁[4]。这种配对教学方法, 远胜于本国外语教师的单一授课, 更注重培养学生运用外语开展语言交流的主动性、积极性, 加强了听说训练,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会话能力。20世纪90年代, 日本外语教育呈现教育多元化、社会化、地方化的发展态势, 如外语教育的起始阶段提前到小学, 以及地方政府与民间合作推进外语教育等。
3 存在问题
3.1 过分强调美式教育, 使外语教材参差不齐, 不成体系
日本教材编写制度是文部省负责审定, 民间编写出版, 即只要符合官方标准、经过审定的教科书都可成为教材。这样就造成外语教科书出版泛滥和版本不一。
3.2 注重语言知识教学, 忽视语言技能训练
日本人外语交际能力较差, 很大原因是学校外语教育长期以来以应试为航标, 注重语法教学, 忽视培养学生听、说能力造成的。
3.3 缺乏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随着JET计划的实施, 大量以非日语为母语的教师来日本任教, 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日本的外语教育水平, 但总体来说, 日本仍缺乏高水平的外语教师 (特别是小语种外语教师) 。
3.4 多而杂的方言, 影响了外语口语水平的提高
母语迁移现象使有方言发音习惯的学生在学习基本语音时, 产生各式各样的错误, 从而造成听、说方面的困难。
针对上述问题, 日本政府于2002年出台了《培养能使用英语的日本人的战略构想》, 以及2003年出台的《培养能够使用英语的日本人行动计划》等, 明确了外语改革的目标以及所要采取的一些具体措施:改善外语教学;提高外语教师的指导能力, 改善聘用制度;转变学习外语的动机;改革入学考试的评价方式;援助小学外语会话活动, 提高国语能力, 推动实践研究的开展。
4 启示
4.1 高质量师资队伍的引进和培养
日本是通过高薪或其他一些优惠政策去吸引优秀人才参与本国的外语教育, 政府也给予足够的重视, 在政策和资金上提供方便。我国应借鉴, 也应大力调整我国现有人力资源, 充实我国外语师资队伍, 同时可以采用吸引留学人员和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等措施来保证师资力量, 吸引大批优秀的外语人才到教师岗位上来, 做到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
4.2 政府、社会、学校需要密切合作
在日本, 任何教育战略或者政策的产生, 都是经过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 在咨询和审议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日本在2002年出台的《培养能使用英语的日本人的战略构想》以及后来的《培养能够使用英语的日本人行动方案》, 都是采取英语教育改革恳谈会等方式, 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 同时方案的实施需要文部科学省、地方政府以及学校等部门的通力合作来完成。日本正是整合了这些资源, 形成最大的合力, 确保日本外语教育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5]。而在我国各部门间, 往往各自为政, 缺少高效合作。不过近年来国家已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如省部共建高校、部委之间共建高校等, 这些政府间或政府与高校间相互合作的模式, 有力地保证外语教育质量的提高。
4.3 创造良好的语言教学环境
对学生来说, 一个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至关重要。日本重视对语言教学环境的培养, 如大力开办面向学生的外文报纸, 利用媒体优势来辅助外语教学, 创建良好的语言教学环境。而我国目前缺少这样的学习环境, 可通过政府的政策性引导, 学校的努力和支持以及多种多样的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活动去创造、丰富和充实外语教学环境, 培养学生外语口语交际能力, 提高外语创新应用水平。
4.4 强调母语学习的重要性
母语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基础, 国家在强调外语学习重要性的同时, 必须重视母语的学习。日本在强调外语学习重要性的同时仍强调增强日本国民国语能力的重要性, 一方面加强本国母语教育, 另一方面也强调所有来日本参与JET计划的外国青年不遗余力地学习日语。而在我国全民学外语的浪潮中, 往往忽视汉语的学习, 如有些开设外语专业的院校, 甚至没有为外语专业学生开设现代汉语的基础课, 造成其汉语写作能力差。因此, 单纯重视外语学习而忽视汉语学习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需要我们引以为戒。
4.5 坚持外语教育教学与科研并重的方针
日本制定的21世纪外语教育发展战略中, 一方面加强外语教育教学, 另一方面强调外语教育科研。通过教学给科研提供现实的、可靠的教育材料和案例, 通过科研反过来指导教学。在日本, 国家有“日本教育改革恳谈会”、“推进英语指导方法改善恳谈会”等, 地方有“超级中国语学校”等, 来进行外语教学方式方法的推广, 进而有效地进行外语教育科研。日本外语教育教学与科研并重的方针, 对我国外语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既克服了外语教育教学因没有科研而失去方向, 又避免了科研没有教学支持而失去生命力的局面[6]。
摘要:介绍日本中等教育外语教育模式的背景和发展概况, 总结问题, 从中得出一些有益的经验教训, 进而探讨日本外语教育模式对我国外语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日本,中等教育,外语教育
参考文献
[1]中央教育審議会.中等教育の拡充整備について (答申) [R].日本文部省, 1966.
[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2.
[3]山住正己.日本教育小史[M].日本:岩波新書, 1987.
[4]江利川春雄.日本人は英語をどう学んできたか——英語教育の社会文化史[M].日本:研究社, 2008.
[5]大谷泰照.世界の外国語教育政策——日本の外国語教育の再構築にむけて[M].日本:東信堂, 2004.
[6]斎藤兆史.日本人と英語——もうひとつの英語百年史[M].日本:研究社, 2007.
荷兰的中等教育 篇2
中等教育的三个分支
学校可以从市政、资金盈利和募捐中获得额外资金。有许多非荷兰语人和低收入家庭的地区的学校会获得额外的资金。这些额外的资金用于额外的语言和其它培训,以避免那些孩子落后于没有语言问题的孩子之后。由于学校的资金由政府提供,所以政府对教育体系有着相当大的影响。所有的学生都为了进入高等教育准备复杂的考试,全荷兰的学生在5月的同一天同一时间参加全国性考试。政府确定三分之二的课程标准和质量管理,学校确定剩下的三分之一课程,为学生提供诸如拉丁语、宗教教育、母语教学、个人教育或职业预备等课程。
荷兰中等教育有三个分支,学术目的各不相同。小学毕业后,学生可以进入中等职业预备教育(VMBO),之后,通常会进入中等职业教育(MBO)。学生要花费4年的时间才能完成VMBO,而且必须从四个领域选择一个进行学习:工程技术、经济学、农业和保健与福利。高级普通中等教育(HAVO)持续5年,为学生进入高等专业教育(HBO)提供质量保证。有些学生也会选择在五年级进入大学前中等教育(VWO)或开始MBO教育。MBO堪比社团大学,但仍被视为中等教育,学生在某一领域学习2到4年。VWO持续6年,为学生进入大学(WO)的学术学习做准备。但是有些学生还是决定进入HBO。VWO包括Gymnasium(拉丁语和希腊语为必修课)和Lyceum(拉丁语和希腊语为选修课)。HAVO和VWO的学生必须从四个所谓的教育分类中选择一个:科技、科学与健康护理、社会经济学和文化与社会。
学生还可以同时选择科技、科学与健康护理或社会经济学课程。所有的中学必须开设包括荷兰语和外语(包括英语)、生物科学、数学、地理、历史、体育和艺术在内的核心课程,引导学生进入他们期望的学习轨道。
独立学校委员会管理学校
在荷兰,有666所公立和私立中学。2006年,共有94万余名学生接受中等教育。所有的荷兰学校(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都由国家政府提供资金支持。私立学校还会接受家长的捐赠。私立学校可以是基督教会学校、新教徒学校或其它的宗教学校。需要接受特别教育的学生要进入特别学校。公立学校由市政府(管理委员会)或由市政府设立的公立法人实体或基金会管理。私立学校由创建学校的理事会或基金会管理。公立教育面向每一位学生,因此,公立学校无法选择学生,然而,如果学生家长不认同学校的教学思想和信念,私立学校就可以拒绝学生。荷兰大约30%的学生会进入公立学校。
在荷兰教育体系中,私立学校其实与公立学校没有什么差别,私立学校只不过是建立在教派或某一具体教育哲学基础上的、由独立的学校委员会管理的学校,而不是由当地政府部门管理。与公立学校一样,私立学校受教育部的管辖和检查,因为教育部负责检查中小学的课程和教育质量。早在1917年荷兰结束了历史上长期的宗教与非宗教在宗教教育上的争执,达成了更详细独特的和解。宗教派希望他们的学校得到与公立学校一样多的财政支持,同时保留诸如课程政策和教师选拔等自由权,但是,改革派试图保留公立学校的优先财政地位。在新的协议中,所有的派别都同意给予公立教育和私立教育相同的财政支持。后来的宗教与教育分离协议将宗教影响从学校中消除,使学校脱离了宗教组织的影响。今天,如果说学校是属于谁的,那么,大多数人会觉得学校是属于家长的。
公民有教育自由权
许多荷兰学校的宗派名字,是荷兰深受所谓的支柱系统影响的时代的遗产,在那个时代,天主教徒和新教徒的生活完全不同:天主教徒阅读天主教报纸、去天主教的学校和运动俱乐部;新教徒也只阅读新教报纸、去新教学校和运动俱乐部。现在,所有的私立(宗教)学校为学生提供学习世界宗教的机会,做与学校教派有关的事情,但这并不是强制的。大部分私立学校只是将世界宗教课或有宗教倾向的课程作为选修课程。
原则上,如果家长表示不赞同学校的教派或教育哲学,私立学校可以拒绝接受学生,但是这种情况极少发生。事实上,中学不能根据宗教选择学生,也不能根据种族或等级选择学生。学生可以进入任何一所他们希望进入的学校而不必考虑宗教背景。荷兰宪法第23条规定,公民有教育的自由权。因此,今天,在荷兰,一所具有基督名字的学校会吸引所有背景的学生,无论是基督徒还是非基督徒。宗教标准和活动虽然没有被禁止,但是也绝不是现代荷兰教育的主导原素。
论中等职业会计教育 篇3
在众多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的专业中, 常会见到会计专业的身影, 然而会计专业却并非中职教育的“专利”——在不同层次 (如中职、高职高专、本科院校开设会计专业的情况非常普遍) 、不同种类 (会计专业不仅仅在财经类院校开设, 很多工科院校也都开设) 的院校中会计专业开设非常广泛。随着会计教育环境的不断变迁, 中职会计专业培养的学生越来越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表现为学生技能水平较差、适应能力差、缺乏创新能力等, 就业形势不够理想。由此也引发笔者对中职会计教育的几点思考。
1中职会计教育面临的难题
1.1会计改革对中职会计教育的影响
我国会计作为国际会计大家庭的重要成员, 与国际会计趋同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2006年我国颁布了新会计准则, 一方面实现了我国会计处理规范与国际会计惯例的趋同和我国会计准则建设新的跨越和突破, 另一方面由于会计理论与实务不断深化和飞速发展, 会计内容越来越难, 对会计从业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业务类型的多样化和处理过程的复杂化使得会计教育的深度加剧, 这使得学制为“2+1” (两学年在校学习, 一学年校外实习) 的中职会计教育显得力不从心。在两年时间内既要让一点专业基础都没有的初中毕业生理解会计的基本原理, 掌握一定深度的业务处理方法, 同时还要突出实务操作, 如此繁重的教学任务无疑增加了中职会计教育的难度。
1.2生源质量对中职会计教育的影响
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对象为初中毕业学生, 这一年龄层次的学生对社会实践缺乏了解, 生活经验也明显不足, 对过分专业化的理论知识不易理解, 学生容易失去信心和学习兴趣。另外, 学业成绩有一定优势的学生往往选择高中学习以参加全国统招考试进入大学, 从而导致大量优质生源流入高中。因此, 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的学生在逻辑思维、数理分析等方面能力的欠缺使得会计教育难上加难。
1.3自身缺陷对中职会计教育的影响
职业教育即就业教育这一理解已日进人心, 但对于职业教育中高职教育和中职教育的定位却不甚明朗。简单把高职教育培养规格降低、教学内容缩减、难点弱化作为中职教育的目标和手段显然无法形成中职教育自身特色。中职会计教育自身缺陷体现在:
1.3.1 课程设置不合理
近年来, 虽然中职会计专业从实际出发不断调整人才培养规格和教学要求, 但比较中职会计专业与高等院校会计专业所开设的课程, 不难发现中职会计专业所设课程至今仍深受传统高等教育的影响, 从课程名称到各课程的具体章节几乎雷同, 只不过教学要求略低罢了。整个课程体系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忽视中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忽视职业基本技能, 没有提供学生充分发挥特长的条件, 更没有突出中职会计专业的特色。
1.3.2 各课程的教材内容更新不及时
教材是课程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 是教与学的重要资料。目前中职会计专业教学方面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教材陈旧, 跟不上会计政策变动和学科发展的步伐。我国会计方面的规章制度不断改革和完善, 而受编著教材周期的影响, 最新的会计改革成果未能及时地纳入教材, 课堂教学内容也未能及时纳入最新改革的内容, 学生所学知识存在严重的时滞性, 毕业后难以学以致用。
1.3.3 各课程中理论与实务比例严重失衡
会计专业各课程在结构体系上是按照先理论、后实务, 理论为主、实务说明的模式设计, 过分强调知识本身的逻辑结构, 而忽视中职学生学习知识的心理逻辑与认识规律。如《基础会计》课程, 开篇就阐述会计的本质、对象、特点、前提、原则等重要概念和基本理论问题, 然后再阐述会计实务。理论、原理占了教材大量的篇幅, 理论与实务的比例严重失衡。部分学生在进入实务学习之前就对会计学产生畏惧厌倦心理, 为后面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困难。
1.3.4 理论课程和实践环节严重分离
由于会计学科具有很强的社会实践性, 要求培养对象具备较强的会计实践运作技能, 因此, 在中职会计教学中各校都引入了会计模拟实习环节, 通过对会计实践教学的改革, 改变了现行会计实践教学的薄弱状况。但由于缺少与社会实际联系紧密的理实一体化教材, 传统课程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度较低、教学中总是先讲完理论, 最后集中实践, 这就人为地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分离, 不少学生在实践时还要反复复习前面的理论知识点, 有些学生缺乏耐心, 对遗忘的知识点也不去钻研, 因此实践时也不认真, 大多数的实践数据就“等、靠、要”,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会计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2关于中职会计教育的几点建议
2.1以就业要求为导向
中职教育应以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需要来确定培养目标。在开发专业课程时, 要明确所培养对象的岗位知识、技能、态度及其构成比例, 剪除高深的理论知识, 按照具体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要求规划、设计课程, 实施项目课程, 力求各门课程都能体现其职业方向。由于学历层次和工作经验的欠缺, 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从事收银员、出纳等方面工作情况比较普遍, 可是却很少有中职院校专门开设此类课程。与其让学生学习抽象难懂的财务管理和审计, 倒不如开设诸如《收银与出纳》等与就业衔接更紧密的专业课程。另外, 涉及太多理论知识的《基础会计》课程和难度较大、涵盖太多业务类型的《财务会计》课程也可合并为《基础会计实务》课程, 学生只需就一般工业企业会计业务的填制凭证、账簿登记、报表编制等工作熟练掌握即可。
2.2以实践教学为抓手
中职会计教育重在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 在整个教学环节应突出知识的应用性和技能的熟练性, 因此要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在空间上, 要善于使用校内校外两个课堂 (即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 ;在时间上, 既要从整体上留足用于实践教学的时间, 以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 同时还要精心安排实践的时机, 以避免理论与实践教学脱节所带来的问题;在方法上, 广泛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化等明确培养目标、突出实践应用能力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
2.3以开发适应中职会计教育校本教材为途径
中职会计教育对理论性知识要求较低, 对实用性知识则有所偏重。目前中职院校所用教材大多沿用高等会计教育教材或教材的缩减版, 不能适应中职会计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学校可委派一线教师就当地经济情况, 结合学校自身特点, 自编符合中职会计教育的相关教材。具有一定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的一线教师应积极与对口岗位、用人单位取得联系, 就教材方向及内容征求意见, 同时可采集相关信息和数据作为编写素材, 以增强教材的实用性。
2.4将职业证书考取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制订各种职业的资格标准和录用标准, 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制度”。《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也指出, “在全社会实行学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既然中职教育是职业教育, 就应当将职业证书考取列入人才培养方案中, 在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中有所体现和侧重, 使学生通过在校期间的学习和实践, 考取相应的珠算等级证、会计电算化证和会计从业资格证。
据教育部相关数据显示, 2007年,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基本实现了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目标。2009年, 招生人数再创新高, 共完成招生873万人, 在校生达到近2200万人。我们有理由相信, 通过树立新理念, 转变发展方式, 走内涵发展之路, 中等职业教育规模能力与质量能力必能实现同步提高。
摘要:由于会计改革的影响、生源质量的制约以及自身存在的缺陷, 中等职业会计教育面临诸多问题。如何摆脱高职会计教育的荫蔽, 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以实践教学为抓手、以开发适应中职会计教育校本教材为途径, 将职业证书考取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设意见。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会计教育
参考文献
[1]朱晨琴.对中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探析与尝试[J].中等职业教育, 2009, (5) :19-24.
[2]许飞月.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教学设想[J].会计之友, 2008, (7) :80-81.
中等教育调查报告 篇4
宣 冉
一、调查概况
2012年10月,我作为一名实习生在新乡市外国语中学完成了我为期一个月的校外实习。总得来说,我这一个月的实习内容包括:作为一名物理老师的校外实习;作为一名班主任的工作实习。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积极认真的工作,严格遵循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教学系统来进行我的教育实习和工作实习。我虚心的像有经验的老教师请教学习,和别的老师进行讨论交流,取得了非常优秀的成绩。在完成我的实习任务的同时,我还利用这一个月的时间做了一番调查,这个调查是针对物理这门课在当今时代的教育情况的。通过这个调查,我对物理教育有了更深的了解。
二、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一)具体目标:如何把学生、教师与课程、客观世界这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如何根据自身的特点有效的组织教学;如何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
(二)调查方法:抽样调查
三、调查结果
(一)中学教育中,尤其是物理教育,应如何根据其自身特点有效地组织教学,一直是物理教育研究的重点。组成教学系统的基本要素是学生、教师与课程、客观世界(特指物理语言)。如何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收到最佳效果,是我实习期间一直思考的问题。通过校外实地教学,我意识到,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所以,实习期间我就如何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这一问题展开了调查,调查对象是我任课的信阳宋基实验中学高三的学生,调查以问卷形式进行,共收回有效答卷250份。调查的题目共六个:对物理课的兴趣;物理课上的主动性积极性的重要性;物理教学的交际特点;师生关系对物理教学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师生的角色与作用;你心目中的物理教师。
通过调查发现,喜欢上物理课的和不喜欢的比例基本持平,中间部分比例很小,呈两极分化态势。说明学生对待物理课的态度观点鲜明,它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学生们喜欢物理课的原因主要有:认为物理课很重要,是新世纪的需要;当前就业的通行证;喜欢接触新事物。不喜欢物理课的原因,按教师和学生自身因素从两方面分析:
1、老师因素:现今教学传授知识的手段是“灌“。并没有带动学生去感受物理,教会其学习方法。教学步骤公式化,课堂上讲得多,让学生参与的少,致使学生被动接受,思维不活跃。
2、学生自身因素:本身物理基础不好。学得越多,越听不懂、记不住,丧失信心,从而对老师及其所教内容产生恐惧厌烦心理。
由此可见,兴趣是学习一切知识的初始原动力。在兴趣带动下,可以有克服一切困难的勇气;如果丧失了兴趣,不仅会成为学习的阻力,还会造成心理压力,影响今后发展。所以,培养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关键和调动其积极主动性的基本条件。
(二)学生对课堂上老师调动其主动性、积极性重要性的认识
从调查结果显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能够认识到课堂上主动性积极性的调动与发挥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学习是自己的事,无论教师讲得多么好,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无论如何也学不好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学生才会乐意攻读,积极思维,主动进取。有位学生说得好:“好学之,不如乐学之。”正是如此,课堂气氛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热情与同学的学习兴趣。
调查中,学生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实际操作性的意见。整理如下:老师应以教材为中心,适当穿插课外知识和口语练习,例如介绍外国风情知识、典故。这适应了中学生好奇求新心理。在训练口语和听力时,可以用简单单词串起来讲一些小故事、小幽默,组织学生自己用物理表演小品、小话剧,为学生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提供机会。在趣味和娱乐中学习,才能使学生尽快接受所学知识,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另外,针对程度稍差和心理上胆怯、内向、怕羞的学生,应说服学生克服胆怯心理,找回自信。多辅导帮助、委婉纠正其错误,先鼓励回答较简单的问题,建立起自信心,再逐渐提高问题难度,从而敢于主动发言,参与活动。还有,教师课堂用语应简短,指示明确,语言风趣,表情生动,这样可以减轻学生心理压力,以免造成紧张气氛。还要注意发掘表现积极、外向的学生,使其有发挥机会,从而带动全班同学,形成主动、积极的气氛。
由此可见,学生和教师同样热心于课堂教学的改革。
(三)学生如何看待交际能力这一物理教学主要用途
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表明,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生认为培养物理交际能力是学习的最主要目的。因为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学习语言是为了互相沟通、了解,就是为了交际。针对这一点,学生们希望老师在授课时多讲些实用的东西,包括见面、生活、家庭、师生间的日常用语,多搞些这方面的仿真练习,既拓宽了学生知识面,又提高了参与意识。按需供应,也是教师课堂教学应致力的方向。这样才能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主动性,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四)学生对师生关系影响教学的意见
这一调查数宇是出乎意料又是合乎情理的。几乎百分之百的学生非常看重师生关系,认为它的好坏对教学效果有直接影响。这一结果与平时看似冷淡的师生共处场面截然相反。由此可见教与学并不只在课堂短短的四十分钟和不大的教室内发生作用,它远远超出了这一范围,涉及课下的方方面面诸多因素,教师的人格魅力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问卷显示,不少同学认为“喜欢老师就会喜欢他/她的课“。”教“者为师,“学”者为生,在教学中必然形成师生关系(一位学生如是说)。师生关系好了,距离拉近了,学生上课自然会尊重老师的言行,就会为课堂学习提供一个快乐的积极主动的氛围。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师生双方都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投入教与学的过程中。
学生们为搞好师生关系提了不少有效的建议。摘录如下:以诚相待,对学生象朋友,不摆架子,有时开开玩笑,给学生们以亲切感;利用课间、空余时间深
入学生之间,与其多交流、多沟通,主动接触,增进了解,听取教学意见、建议,及时改进教学方法;清楚每位学生的学习程度、层次,因材施教。而且不仅要在学习方面,还要在生活、处事诸方面给以指导、帮助,即记熟每个学生的姓名;提问时面带微笑,设身处地理解体验学生学习物理的喜、怒、哀、乐,或找回做学生时的感觉。
在现实生活中,师生之间似乎除了教学外,交流机会很少,大多数班级并未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但其实双方都渴望得到对方的理解与支持,只有沟通,才能交流,然后才能相互配合,上好每一堂课。
(五)教学中,老师与学生的角色及所起的作用
现在虽然提倡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学生为教学的中心,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似老师为主要角色。此次调查表明,还有不少学生认为应以老师为中心,因为是老师在“教“,学生应跟着老师走,而意识不到教的目的是为了“学”,而“学”是学生在学。这说明教育体制中这一改革还未收到预期效果。但是也应看到,大多数学生知道学习是自己的事儿,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即物理课堂的语言活动应以学生为中心,老师为主导,是“助手“或“导演”。“助手”要以“主人“的要求制定计划,安排活动。否侧即使老师表演得再精彩,学生也会听得乏味。老师应起好引导作用,调动“演员”的热情,发挥出自身潜能。另外,根据师范学校的特点,学生将来必定要充当老师的角色,所以培养锻炼他们的能力,给予施展空间,对今后教书育人是必须的。所以老师也应在课堂上尽力转变学生的观点,使他们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主动参与学习,而不是被动地受教,这样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
(六)学生心目中的老师形象
最后,我调查了在学生的眼中,一个好老师应该是什么样的。学生们思路很活跃,提的意见很中肯,道出了他们渴望好物理老师的心声。其中,占第一位的是老师的教学水平。讲课内容要准确,有条理,生动有趣,通俗易懂。老师应知识渊博,有好的口才,语言幽默风趣,发音优美动听,吐字清晰,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其次,在人格上,要尊重学生,时时把学生放在心上,亲切和蔼,和学生打成一片,关系融洽,绝不能讽刺挖苦学生,心中不能有好、坏生差别,不歧视学习成绩差、反应慢的学生,而是更多地耐心帮助、关怀他们。再就是,仪表方面,要形象好,有气质,为人师表。其他,不拖堂,不占自习时间,作业不要太多,多和同学谈心、聚会等也提了出来。
本次调查可以看出,学生把能否上好每一堂课排在了第一位。它强烈反映了教学目标和学生的需求。所以,提高自身素质必须是每一位教师奋斗不止的目标。教师的人格魅力也被放在了关键位置。这就说明,在抓好业务工作的同时,一定要加强自身修养,保持良好的心态。这样才能树立威信,从而带动教学。
中等师范教育百年发展 篇5
关键词:中等师范教育;近现代;北方地区
从1897年我国第一所新型公立师范学校“南洋公学”中的“师范馆”成立至今,中国的师范教育已经走过了一百余年的发展历史。然而随着师范教育的改革,中等师范教育在学制与课程设置等方面几经变化,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在新中国成立以前,中等师范教育的发展与变化可以比较清晰地从几个学制中呈现出来。
一、中等师范教育在学制上的变化与发展
早在1902年的《奏定学堂章程中》,师范教育系统得以正式确定,但尚未成为独立的系统,而是附设于各直属学堂。其中,中等师范附属于中等学堂。然而,该章程并未真正实施。1904年颁布的“癸卯学制”,则正式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近代师范教育体系。设立初级师范学堂,与中学堂平行,修业5年,培养初等、高等小学教师;还开设一年或十个月的简易科。民国初年(1912年,壬子癸丑学制),师范学校分为预科、本科一部和本科二部。预科修业一年,本科第一部收高小毕业生,修业四年;第二部收中学毕业生,修业一年。……新中国成立后,三年制师范学校、三年或四年制初级师范学校并存,至80年代中后期,一些地区事办了有大专性质的培养小学教师的师范班,但学制并不统一。
可以看出,我国中等师范学校自创立以来,在学制上多采用短期和长期相结合的模式,以满足不同时期对师资的需求,而中师的体系呈现了定向型的特点。北方中等师范学校在学制的设定上与全国学制基本相符,但由于地区间发展需求的差异,不同地区的中等師范学校在就学时间长短和办学规模等方面略有不同。
晚清时期,小学堂初步建立之时,教师多由科举制度产生的教习和洋人教习担当,对合格的新教师的需求十分迫切。在民国初年,对师范教育的重视在壬子癸丑学制中可见一斑,中等师范教育在其中也有所发展。山西两级师范学堂先后更名为山西省立太原师范学校和山西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宁夏,为发展蒙回国民基础教育,于1919年创办了蒙回师范学校。
20世纪20年代初,教育界产生了关于师范教育独立存在与否的争论。建国后,师范教育仍然得到了重视。在北方,20世纪80年代后期,如北京等城市出现了大专层次培养小学教师的机构,但北方许多地区如黑龙江省、河南省等在“九五”期间,其中等师范教育层次才开始上移。
二、中等师范教育在课程上的变化与发展
关于中等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根据不同时期的相关章程其设置也有所不同。虽然在不同时期均有统一的章程对中师学校的课程进行了规定,但在北方地区,不同学校所设置的课程仍然与统一的章程中所提到的课程有所出入,且学校与学校之间所设置的课程也有不同。
清朝末年,初级师范学校完全科的课程共12门,包括“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教育学、历史、地理、算学、博物、物理及化学、习字、图画、体操”。宁夏的中师学校的课程则与上述12门课程基本相符,有格致、图画、地理、教育、历史、体操、数学等。一些地区的学校根据自身需求,在课程门类上有所增加。如,北京的京师第一师范学堂,课程除包含修身教育、国文、中外历史、地理、算学、图画、体操外,还设立了心理、格致、手工、音乐。官立的内、外城传习师范所,除上述12门课程外,另外还包含教育类课程,如论理教育原理、心理教授法,以及管理法等。由山西省都督阎锡山在太原创办的省立国民师范其课程中另设立了武术一门,并对学生实行军事化教育,为后来山西培养出了一批革命人才,其课程设置应地方之需要,颇具地方特色。
民国初期,教育部公布的《师范学校规程令》中,中等师范教育课程的门类相较之前有增有减。本科一部课程与初级师范学堂的完全科相比,取消了读经讲经,增加了手工、农业、商业、乐歌。本科第二部即原初级师范学堂简易科在课程上则增加了读经讲经、博物、农业、乐歌,取消了地理、历史。至20世纪30年代,中等师范教育独立体系得以恢复,此时师范学校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课程有:公民、国文、历史、地理、算数、物理、化学、生物、体育、卫生、军事训练、劳作、美术、音乐、伦理学、教育概论、小学教材及教学教法及小学行政实习等科。此时的课程设置较为全面,力图平衡重视教育中的学术性和示范性。
建国后,中等师范学校的课程设置经历了基本定型、第二次强调学术性而弱化师范性的倾向、纠正“左”的错位进行调整、文革时期的混乱,以及改革开放后的日趋科学这样一个曲折前进的过程。
除设置上述课程外,不论是建国前还是建国后,各个时期的中师学校都十分注重实习,将实习作为教育类课程中重要的一门。
三、中等师范学校的发展
自中等师范教育产生以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出现了一批批各具特色的中等师范学校或具有中等师范性质的教育机构。但由于历史时代需求的变化,绝大多数中等师范学校并没有延续至今。
由于中等师范学校在晚清和民国时期多为迅速培养师资以满足新式学校对教师的需求等多方面原因,中师性质的学校或机构大多数仅短暂的存在于某一段历史时期内。如,宁夏蒙回学校的师范班,成立于1921年,于1930年停办。另外一部分中师性质的学校则经历了或改组或合并的命运,逐渐的消失在时代的洪流里。清末山西最早的师范学堂是1905年设立的太原师范学堂,翌年,改名为山西两级师范学堂;至“中华民国”成立后又改为山西省立太原师范学校,后又改称山西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另外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青海省的国立西宁师范。然而,大部分中等师范学校并非能像国立西宁师范一样有着改组或合并的记载。尤其在20世纪80、90年代后,伴随着三级示范向两级示范的过渡,中等师范教育逐渐式微,概念上也变得更加模糊不清。
在回首中师走过的百年历程时,我们既要看到中等师范学校逐渐淡出历史舞台的必然性,也要正视它曾经对教育的发展起到
的重大作用,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更全面、深入地把握中等师范教育,进而更好地探索未来。
参考文献:
[1]陈青之.中国教育史:下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2]马啸风.中国师范教育史.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张彦云.中国师范教育百年回顾.承德民族师专学报,1998.
(作者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
浅谈中等职业教育 篇6
一、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1. 改变教师教育观念:
中职类学校招生的对象基本上是中考中成绩不太理想的初中毕业生, 这部分学生分数低, 素质较差, 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行为。同时, 学生之间原有知识水平, 学习能力差异很大, 致使老师上课的难度加大, 不能与普通中学教育相比, 从而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不能很好的适应。从而降低了对学生各方面的要求, 放任自流。面对这样的现状, 要求教师能尊重了解并发展不同的学生的个性特长, 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给学生创造一切可能的环境和条件, 让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改变过去“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使学生从让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2. 改变教育方法:
中职类学校中相当一部分学校在教学方法、内容上, 比较偏重理论, 重视书本教学, 有些专业知识比较抽象, 学生感觉接受比较困难, 听不懂、没兴趣, 主要原因是理论与实践严重的脱节造成的。每所学校、每个教师都要重视对教学方法的研究, 把课上的风趣幽默、生动活泼, 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减少纯理论的枯燥的学习, 尽量多的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真正的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3. 对老师的培养:
首先, 教师的自我培养。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 学生具有向师性, 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作为一名教师不能只满足于自身现有知识水平及教学能力, 要不断用新的知识充实自己, 主动进行知识的更新。其次, 学校对教师的培养。教材、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不断改革和更新, 要求教师要不断的学习。学校应尽可能的提供给每位教师更多的进修以及去观摩学习优秀老师示范课和要求教师开设公开课等机会, 促进教师的提高。再次, 职教类学校的很多教师实践能力相对比较薄弱, 学校要重视双师型老师的培养, 打造一支善于理论联系实践来讲解、分析和组织课堂教学, 把复杂的内容简单化, 把枯燥的文字形象化的师资队伍。
二、重视学生心理教育
1. 社会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首先, 长期以来在人们的思想中有这样的一种观念, 中职教育是次等教育, 中职学校只有成绩差的人才去读, 去读的都是差生, 好学生进去也会变坏的, 读了中职学校就不要想有什么前途可言了, 所以造成中职学生的家长放弃了自己的孩子, 学生本人对自己失去了信心, 抱着混混的态度, 失去了努力的动力和人生的目标。其次, 社会的快速发展, 电子产品的层出不穷, 娱乐功能越来越强, 网络游戏的暴力与诱惑, 电视媒体的报道, 让学生年轻纯洁的心, 过早的接触到了一些社会上的不健康, 负面的东西。这些对正在成长中的学生影响巨大, 使学生失去了判断的标准, 迷失了自我。一些不积极、不上进、不健康的思想冲突着学生的大脑。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遭受了挫折, 就选择了逃避, 沉迷于虚幻的世界, 在那里去追求成功与满足感和自信心, 进而影响正常的心理发展。
2. 家庭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首先, 家庭教育是学生教育中一个相当重要的部分。学生很多特质养成, 主要来自于父母的言传身教。目前中职业类学生单亲家庭的比例逐年增加, 有的班级甚至达到60%以上, 这就给中职类学校的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其次, 家庭的教育存在在许多问题, 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长没有原则的溺爱;有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就对孩子过于严苛;有的家长忙于工作, 根本无瑕照顾学生;有的的家庭生活困难, 使学生形成自卑、内向的性格。从而导致他们面对生活、学习以及人际交往等诸多问题时, 表现的比较冷漠, 不肯与家长、老师交流沟通。长期下来, 有的学生就会走偏人生的方向, 严重的还会出现行为障碍。因此, 父母必须时时重视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及思想动态。
育人难, 难在对学生的说服和诱导上。人的心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东西, 作为教师光有理论知识, 没有实践能力, 不能及时的洞察学生的心理变化, 及时的疏导, 很难教育好学生。学生的心理问题已成为教育中一个非常突出的难题, 值得每一个教育者去研究。现在教育部门、学校和老师自己都非常重视教师专业能力方面的培训, 从而忽略了心理方面的研究。如果一个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解决又怎么可能去期待他在各个方面有好的表现呢?我认为先解决职业类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当务之急。教育部门和学校要重视对教师在学生心理方面研究的培训, 这更有利于我们的教育, 做好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重视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
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始终是围绕着师、生来进行的。那么良好的师生关系就是进行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以教师为中心, 教师说了算, 学生要绝对的服从。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消除师生之间对立的消极面。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就成为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我认为, 首先, 教师要有一个健全的人格, 良好的心态, 积极乐观进取的生活态度。这样才能在工作中有耐心、有爱心, 通过自身去感染学生。其次, 对学生要一视同仁。对学习好的同学不能偏袒, 要帮助学生找出不足之处, 帮助他们规划自己的人生, 建立正确而远大的人生目标;中等成绩或表现的学生往往是教师最不关注的群体, 也最容易被忽视掉的。其实这部分学生中有很多是有发展潜力的, 可能就是因为他 (她) 被关注的不够。教师一个鼓励的眼神, 一次无意的聊天, 一次顺口的表扬, 就能激发他们的潜能, 改变他们的一生;对后进生更要坚持不歧视、不放弃, 帮助他们寻找原因, 让教师的爱和关心成为他们努力追赶的动力。教师应该学会尊重学生, 真心的去关心帮助学生, 想学生所想, 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问题, 帮助他们解惑, 设法消除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在一种平等、友好的环境中进行“传道、授业、解惑”, 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四、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自强意识
浅谈中等医学教育中的教学反思 篇7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为思考对象, 对自己在教学中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的本质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 是教与学之间的桥梁。
教学反思隐含着3个基本信念:教师是专业人员、发展中的个体和研究者。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3个阶段。教学前反思具有前瞻性, 能使教学成为自觉的实践过程, 并能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教学中反思具有监控性, 能使教学高质、高效进行, 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教学后反思具有批判性, 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 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教学反思使教师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双重角色:既是评价对象又是评价者, 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
教学反思一般具备如下特征:一是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点, 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进行理性思考, 探索实践之路。二是以追求教学的实效性为目标。一方面, 通过反思进一步改进教学, 使之更合理;另一方面, 通过反思发现新问题, 进一步增强责任心。在改进教学的过程中, 不断提高实践能力。三是只有全面反思教学行为, 才会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获得体验, 使自己变得更成熟, 直至成为学者型教师。
2 教学反思的方式
2.1 记教学日志
记教学日志既是教师积累教学基本资料和信息的一条途径, 又是分析教学基本资料和信息的第一步。教学日志既有在课堂教学时当场记下的片言只字, 也有课后对事件和感受较全面的记载。教师应详尽记录学期工作目标、授课专业及班级、教研活动、学生平时成绩、第二课堂开展情况和课件制作情况等。
2.2 利用案例
这里所说的案例是指在教学中发生的较典型的事件。当教师注意研究它时, 所产生的认识会远远超过对这件事情本身的了解。这些案例没有现成的答案, 是供教师自己分析、得出结论的原始材料, 比如对课堂上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和在管理学生中发生冲突的处理等。案例研究就是教师以自己的眼光对案例所做的观察、反思与研究以及相应的处理方法。由于通过案例可以将教师平时无意中采取的做法和处理意外事件的行为展现出来, 帮助教师客观清楚地了解自己, 因此可以说其也是教学反思的方式之一, 是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2.3 同事间观摩
同专业或不同专业教师为了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经常互相听课, 不以评价为目的, 因此被观摩的教师不会紧张。互相听课对听课教师和被听课教师都有好处。在听同专业教师讲课时, 听课教师常常会反思自己教学中的一些情况。比如医学基础课或临床课教师相互听课、医学基础课与临床课教师相互听课, 一方面使知识相互渗透, 能丰富和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另一方面在讲授医学基础课时能有机地结合临床知识, 在讲授临床课时又重温和回顾了基础知识;再者也可以发现自己在授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4 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实质上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反思性活动。教师通过行动研究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理性思考, 转变自己的认识, 改进自己的做法, 使自己的教学行为更合理。行动研究通常有这样几个步骤:发现问题;做初步思考, 获得基本数据;确定行动研究的方法;实施研究, 并清楚记录每项结果;写出阶段性报告;制订下一个研究的计划。
3 教学反思的内容
3.1 教师是否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
在新课程理念下, 教材不再是纲领性文本, 而是以提示的性质出现, 给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学习参考资料。因为每次课程改革中的一些理念仍具有实验性质, 不是定论, 不是新教条, 不是不允许质疑的结论, 还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发展和完善。教材相对于科学发展是滞后的,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介绍新知识很有必要。教师不仅要成为教材的使用者, 也要成为教材的建设者, 最终使教师、教材和学生成为和谐的统一体。
3.2 教学方法是否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
成功的教育者必须因材施教, 让学生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因此, 无论是创设情境还是呈现内容, 无论是设置问题还是释疑解难, 均应为了一切学生, 多层次、多维度、多渠道地开展教育。因为教育的最大使命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尽可能地创设条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促进学生发展。
3.3 教学活动中是否有沟通和合作
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 失去沟通的教学是失败的教学。成功的教学应该包括多种多样、多层面、多维度的沟通情境和沟通关系。师生关系不再是“人与物”的关系, 而是“我与你”的关系;教师不再是特权式人物, 而是与学生平起平坐;教学是师生彼此敞开心扉, 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过程。在成功的教学中, 师生形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 两者作为地位平等者参与学习, 进行心灵沟通与精神交融。
3.4 教学行为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要求在制订每次课的教学目标时, 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即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现代教学要求教学摆脱“唯知主义”的框框, 进入认知与情意和谐统一的轨道。因为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来讲, 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适用性和持久性更强。许多知识都随着时间的推移容易被遗忘, 更何况当今知识更新速度极快。只要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 就可以通过许多渠道获取知识。所以, 培养学生的情感学习态度、价值观必须有机地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 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中, 使其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血肉, 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3.5 教学过程安排是否恰当、合理
一是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要重视提高学生的素质, 尤其是关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二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要合作与互动, 共同发展。互动包括思想共振、情感共鸣与活动默契三方面。三是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而不是单纯给他们传授知识。四是教学语言既包括内部语言、外部语言, 又包括口头语言、书面语言、体态语言与机器语言等。五是教学节奏要缓急有序、起伏有致、有张有弛、收放自然。
浅谈中等职业教育成本 篇8
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成本, 是指中等职业在教育活动中用于培养学生所耗费的教育资源的价值, 它包括广义教育成本和狭义教育成本两种含义。广义的中等职业教育成本既包括以货币支出的教育资源价值, 也包括因资源用于中等职业教育所造成的价值损失。狭义的中等职业教育成本是指中等职业用于培养学生所耗费的, 可以用货币计量的教育资源的价值, 不包括资源用于中等职业教育丧失的机会成本。广义的教育成本并不适用于中等职业微观的成本核算对学生培养成本的计量, 中等职业应该借鉴企业产品生产成本的概念, 从会计学的角度来定义中等职业教育成本, 即中等职业教育成本是中等职业为培养学生所耗费的能够用货币来可靠计量的教育资源耗费。
二、教育成本核算原则
目前中等职业教育成本核算的基本思路可归纳为两种类型, 一种是在遵循现行事业单位和学校会计制度前提下的双轨制;另一种是修改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中等职业会计制度, 采用权责发生制作为记账基础的单轨制。但是要修改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中等职业会计制度, 涉及国家预算会计制度的改革, 牵扯层面多, 改革难度大, 因此笔者认为, 教育成本核算应以中等职业现有的会计资料为基础, 在满足国家预算管理和遵循现行事业单位财务准则和学校会计制度的前提下, 借鉴企业成本核算思路和方法, 对现有的会计信息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转换。其主要原则如下:
(一) 修正现行的收付实现制原则
参考权责发生制的原则, 以现有的会计核算资料为基础, 对现行的收付实现制的核算结果进行适当的修正。
(二) 相关性原则
区分与教育成本核算有关的费用, 凡是与培养学生有关的费用就纳入教育成本核算范围, 与培养学生无关的费用则不能计入教育成本。
(三) 区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原则
收益性支出是指为了取得本期收入而发生的支出, 应作为本期费用入账;资本性支出指为取得本期及以后多期收入而发生的支出, 会计处理上将其资本化, 作为资产入账。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原则要求在会计核算中应正确区分哪些支出应计入当期费用, 哪些支出不能计入当期费用, 合理确认当期应分担的成本。
(四) 可操作性原则
对某些与学生培养成本关系难以界定的支出, 应遵循可操作性原则确定是否纳入成本以及分摊成本的比例。
三、教育成本核算程序设计
(一) 设立教育成本项目
成本项目可分为教学成本、业务辅助成本、行政管理成本、后勤服务成本、学生事务成本、常规科研成本、其他成本七项。教学成本:指中等职业教学单位为培养各类学生发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各类费用, 包括教学人员的人员支出, 教学部门的公用开支, 教学用固定资产折旧等。业务辅助成本:指中等职业图书馆、计算中心、网络中心、电教中心等教学辅助部门支持教学所发生的各类费用开支, 包括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固定资产折旧等。行政管理成本:指中等职业行政管理部门为了完成行政管理任务所发生的各类费用支出, 包括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固定资产折旧等。后勤服务成本:指中等职业提供后勤保障所发生的各类费用开支, 包括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固定资产折旧等。学生事务成本:指中等职业直接用于学生事务的包括学生奖助学金、学生公费医疗支出在内的各类费用开支。一般情况下许多与学生事务有关的房屋、设备又与行政管理密不可分, 为便于操作, 这类房屋、设备的折旧可计入行政管理成本中, 不在学生事务成本中分摊。常规科研成本:指中等职业与培养学生有关的科研支出, 包括分摊的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固定资产折旧等。其他成本:指不在上述项目中的其他与学生培养有关的支出。
(二) 对成本计算对象进行分类
中等职业教育成本的计算对象是中等职业培养的各类学生。中等职业的学生类型多种多样, 有不同的学历层次, 而同一学历层次中又存在不同的专业, 同一专业中又分不同的年级。为便于费用的归集和分配, 可按学历层次、专业和年级分类。按学历层次可分为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四大类;按专业分是在按学历层次分类的基础上, 再按学生专业划分;按年级分是指在以上两种分类的基础上, 再以学生年级划分。
(三) 确定成本计算期
成本计算期是指按成本计算对象确定核算、报告教育成本的周期。从正确核算成本的要求看, 以自然的业务运作周期为成本核算的期间比较适当。中等职业的教育产品是学生, 可把在校生视为“在产品”, 把各级毕业生视为“产成品”, 理论上应以各级毕业生的培养周期作为教育成本的核算周期。这里所说的培养周期是从培养对象入校至毕业的时间。但一名学生的培养周期少则两年多则四五年, 不便于及时提供相关的成本信息, 因此教育成本计算期应按“年”划分。由于学校的教学是按学年组织的, 学费的收取也是按学年收取的, 这个“年”应该是学年比较合适。这虽然与我国会计年度的要求不一致, 但学校可以按月生成报表, 1至12月的公历年度报表可以满足宏观管理的要求, 按照当年8月到次年7月生成成本报表, 可真实反映中等职业办学耗费, 满足成本管理的需要。
四、教育成本的计算方法
基于上述成本核算思路, 中等职业现行会计科目和核算方法均维持不变。中等职业可另行增设一套成本核算辅助账套, 并设计相应的成本核算科目, 业务登记与中等职业事业账套平行登记。成本核算科目可按上述七项成本项目设置主要的总账科目, 同时增设“中等职业教育成本”科目, 该科目借方反映“教学成本”、“业务辅助成本”、“行政管理成本”、“后勤服务成本”、“学生事务成本”、“常规科研成本”、“其他成本”科目的转入数, 贷方反映期末转出数。因为中等职业成本中大量的是间接费用, 直接费用相对较少, 可以不分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设置明细账, 直接费用直接计入, 间接费用通过分配后计入。明细账可按成本计算对象设置, 明细账内再按支出的经济内容设置专栏。根据复式记账原理, 还应设置“现金”、“固定资产折旧”、“成本相关收入”科目。“现金”科目核算的是广义的现金, 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 平时只登记减少数, 期末才根据“成本相关收入”登记增加数。“固定资产折旧”科目是在固定资产成本分摊时使用的科目, 业务发生时, 根据成本计算单, 借记“××成本”科目, 贷记“固定资产折旧”。固定资产折旧科目贷方余额是中等职业固定资产的累计折旧, 是中等职业事业账套中固定资产的抵减科目, 对中等职业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成本相关收入”科目是在期末结转中等职业教育成本时使用的科目, 结转中等职业教育成本时, 贷记“中等职业教育成本”, 并按相同的金额, 借记“成本相关收入”, 同时也按相同的金额, 借记“现金”, 贷记“成本相关收入”。
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模式研究 篇9
一、现阶段中等职业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所依据的教学思想和理论, 是以强调实践能力为基础, 大力拓展学生所学理论知识的具体运用.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 中等职业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方法及理论运用滞后
教学模式是教育和教学的核心, 同时教育模式如果具有先进性、科学性的发展, 就能带动教学方法的发展.那么我国现阶段职业教育模式中显现出了“软硬”两个方面:软环境中, 教育理念陈旧, 技能知识严重的与时代脱节, 前沿学科了解和分析的能力明显不足, 理论联系实践内容较少, 教学工作中多学科衔接不到位.硬环境中, 专业性配套器械配备不到位, 先进性设备更是极其缺乏.以计算机专业为例:计算机是信息时代发展的重要特点之一,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中的大部分学校配备的计算机仍然停留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水平, 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实践操作的效果, 直接导致了所学理论与实际操作的不对称性, 影响了教学成果, 体现不出学生操作技能的真实水平.
2.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手段单一
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应是使学生“会学”, 而不是“学会”.教学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 更重要的是知识的运用、处理、转换和拓展,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为主, 最大程度地提高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现阶段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模式是只把学生领进教室, “口述+板书”的传统模式.而时代的发展则需要我们把学生带出去, “多媒体教学+大量实践操作+对外参观学习”的模式, 把学生由一个知识的授予者转变成知识的驾驭者, 把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由理论性、封闭性、单一性向实践性、开放性、系统性模式转变.
二、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发展方向和改进措施
教育模式是紧跟时代不断发展和创新的, 只有通过积极探索和学习才能加以改进, 这是最符合当代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的.
1.明确教育“理论实践一体化”模式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 以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为核心, 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为目的, 以实践技能教学为主线, 采用课题、模块、多媒体等方式组织实施教学, 重视理论的学习、运用和指导作用, 突出了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 是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有效的教学方法.
2.根据当代学生思维特点因材施教
当代学生思维活跃, 好奇心强, 教育模式上就应该牢牢把握住这一特点, 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展示技能水平的平台.由传统理论书面考试转型为实际操作相结合的考试模式来评定学生的总体成绩.这种教学模式是围绕教学目标而展开教学的方法, 使学生学习时心中有数, 对学习产生兴趣, 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 更客观、更直接地了解“知识带动技能”、“实践促进掌握”的科学方法.
3.开拓教学新领域, 丰富教学平台
现在中等职业学校都把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和方法作为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突破口.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信息网络技术的运用等现代化手段丰富了教学模式, 告别了“黑板粉笔教材”的单一形式, 这是发展的标志.多媒体辅助教学, 集声音、图像、文字于一体, 使教学方法更灵活、形象、多样、系统地呈现给学生, 图文并茂的互动性、交流性更直接地反应出理论知识的要点和实践操作的方法, 进一步提高了教学效果, 使学生的思考、判断能力不断提高, 丰富了专业阅历, 拓展了知识的范围.
4.加大实践基地的建设和发展
职业教育的专业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很强, 实践基地的配备和发展至关重要.可以围绕某一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给学生创设直观、真实的教学环境和条件, 到相关部门参观生产现场、体会操作, 聘请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现场示范讲解工作方法和经验, 模拟工作流程, 等等, 通过实施周密的社会实践活动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沈雪梅.校企合作直面市场育人才[N].南通日报, 2009.
[2]崔小红.职业教育任重而道远[N].呼和浩特日报 (汉) , 2009.
韩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下) 篇10
关键词:韩国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技师高中
(四)升学率和就业率
随着韩国经济及社会的发展,中等职业学校入学人数不断减少,且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选择放弃就业转而进入大学学习的比例逐年上升。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在1990年、2000年、2005年、2009年、2010年、2011年的就业率分别为76.6%、51.4%、 27.7%、16.7%、19.2%和26.4%。另外,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升学率在1990年只有8.3%,2000年达到了42%,2005年为67.6%,2009年为73.5%,2010年为71.1%,远远超过了经合组织国家59%的平均水平。
造成韩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升学率快速上升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为总统提供咨询的教育改革委员会(Presidential Commission on Educational Reform)于1996年发布了《新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方案》(Construction of a New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使得中等职业教育的功能与种类开始由最终教育向继续教育转变(同时期,韩国政府还出台了鼓励中等职业学校转型为普通高中的政策),其深刻背景是韩国学龄人口的迅速下降,以及亚洲金融危机后韩国社会经济的转型升级。为了避免从事“3D(dirty,dangerous,difficult)工作”,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选择继续进入高等教育领域深造,以期得到更好的工作(见表6)。[6]
三、中等职业学校的经费情况
韩国职业教育的经费主要来源于以下四个方面:中央政府(教育部)、地方教育部门(16个市和道的教育厅)、学生和家长(学费和报名费)、学校财团(私立学校)。其中,中等职业学校、公立专科学院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中等职业学校由地方教育厅给予财政补贴;私立专科学院主要由政府依据相关评估结果进行拨款。
中央拨付给地方教育厅的经费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普通交付金,用于保证各市、道所有学生享受同等教育;二是特别交付金,用于未被列入财政支付预算的经费支出(如自然灾害、税收下降等原因导致的经费支出)。
(一)地方教育厅将财政经费拨付给中等职业学校的方式
韩国的市、道均设立有“特别帐目”专门管理地方教育经费,16个市、道有着不同的拨款机制。地方教育厅拨款时一般会考虑如下因素: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类型,学校、班级规模和学生人数。
如上文所述,韩国中等职业学校主要包括农业高中、技术高中、商业高中、渔业/海事高中、职业高中、综合高中几大类,不同类型的学校的运营费拨付标准不同。
另外,地方教育厅还会在学校体育场馆建设、健身房建设、交通车辆购置等方面提供相关的经费支持。
(二)中等职业学校的经费构成
2005年,韩国中等职业学校的经费构成为:65.1%来自政府,32.4%来自学生及其家长,私立学校财团的投入比例不足1%。专科学院经费的主要来源是学生及其家长,为78.7%(见表7)。[7]
(三)政府提供给私立中等职业学校的财政补贴
1974年,“高中平准化政策”的实施使得私立学校不仅失去了选择学生的权利,而且还必须在教学中和公立学校一样使用教育部门规定的课程大纲。与此同时,政府还对私立高中(包括中等职业学校)的学费收取标准进行了强制性规定,导致私立高中的经费不断减少。为此,韩国政府于1975年开始在私立高中教师退休金方面提供补助——教师退休金缴纳标准为教师工资的5.5%,政府承担其中的3%,教师个人和私立学校共同承担2.5%。
1979年,政府开始为高中阶段的私立学校提供财政补贴。具体方法是:先测算同类型公立高中的标准预算支出额度(含教师工资和学校运营经费),然后测算私立高中的经费收入(含学生学杂费和学校财团资金),最后依据两者之间的差额提供财政补贴。
1989年,韩国设立了“私立学校促进基金”(Private School Promotion Foundation),旨在为改善私立学校的办学条件和仪器设备提供贷款。例如,1994年,该基金97.3%的贷款给了私立学校。其中,初中、高中学校得到了21.1%,专科学院得到了26.0%,大学得到了50.2%。
2002年后,为了提高私立高中的活力和创新能力,韩国政府允许那些不需要国家财政补贴、完全依靠学费收入和学校财团资助运营的优质私立学校成为“自立的私立高中”。这些学校不再接受政府的管控,可以在全国自由地选择学生,并实施自己的教学计划和大纲。截至2011年,此类私立高中共计51所。
(四)关于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的学费和资助情况
韩国高中阶段的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因此,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都需要缴纳学费。中等职业学校不仅学费低于普通高中,而且其学生获得资助的范围和额度均大于和高于后者。无论是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的学生,都有机会获得政府提供的资助(见表8)。[8]
四、韩国中等职业学校的新动向:技师高中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为了成为人力资源强国,韩国政府放松了对高中阶段学校的“平准化”限制,转而提出了“追求竞争、卓越和多样化”的目标,高中多样化运动就此展开。后来,李明博政府发布了以创建300所新型高中为核心目标的《高中多样化300工程》(Diverse High School 300 Plan),在中等职业学校领域实施的“技师高中培养计划”(Cultivate the Korean Meister High School)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2011年,韩国政府正式挑选出一部分中等职业学校,赋予其“技师高中”的称号(见表9)。[9]
技师高中在全国范围内选拔优秀的初中毕业生。高中一年级结束后⑤,学生就可以和相关企业签订就业合同,然后继续学习两年。两年后,学生须遵循“先工作,再就读高等教育院校”的规定,即先工作一定年限(一般是三年)后再进入专科学院就读。例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巨济技术高中(Geoje Technical High School)毕业后,可以受聘在三星重工业公司(Samsung Heavy Industries)工作,工作合同期满后就可以前往三星重工业工程大学(Samsung Heavy Industries College of Engineering)学习工程学,获得副学士学位,之后可以进入釜山国立大学(Pusan National University)的合作院系就读,获得学士学位。再例如,就读于新正女子商业高中(Shinjung Girls Commercial High School)的学生毕业后,可受聘于SPC集团(Samlip & Shany Paris croissant Companies),工作合同期满后就可以前往SPC食品科学学院( SPC College of Food Science)就读,获得副学士学位。
技师高中实施小班教学(班级规模一般为20人),设置的专业集中在新媒体、机器人、能源、海洋、电子通讯、机械电子、汽车修理、造船、机修、新能源电池、生物、半导体、机电、钢铁、移动通讯、医疗设备、生态农业、畜牧业等领域。韩国政府规定,凡是就读技师高中的学生都可享受免除学费政策,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还可以得到食宿补贴等资助(见表10)。[10]
韩国作为一个成功实现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换代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国家,其职业教育的发展对我国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正处于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时期。为此,我们应该借鉴韩国这方面的经验和教训,通过培养大批中高级技能型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产业升级换代,从而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注释:
⑤根据韩国教育部规定,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的高中一年级课程基本一致,高中二年级的课程开始出现差异。
⑥因为韩国是全民义务兵役制国家,所以这一规定有利于毕业生未来的就业和深造。
参考文献:
[6]韩国教育部.Statistic-Prim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EB/OL]. http://english.moe.go.kr/web/1729/site/contents/en/en_0224.jsp, 2014-03-12.
[7]Sung-Joon Paik.Vocational Education & Training Finance in Korea[EB/OL].http://www.adbi.org/files/2005.09.07.cpp.financing.vet.korea.pdf, 2014-07-24.
[8]Chong Jae Lee.The Korean Experience with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the Fourth ECA Education Conference[EB/OL].www.lins.no/events/NPEF06Presentations/Chong%20Jae%20Lee,-1.pp,2014-07-24.
[9]KRIVET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Indicators in Korea 2012[EB/OL].http://www.krivet.re.kr/ku/ca/prg_kuADBVw.jsp?pgn=1&gk=&gv=&gn=E1-E120130222, 2014-07-24.
[10]韩国教育部[EB/OL].http://www.krivet.re.kr/ku/ca/prg_kuAABvwVw.jsp?gn=E1-E120130060, 2014-07-24.
(文章上见本刊2014年第15期)
“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概念辨析 篇11
办学地域需含城市地区, 不限于农村地区
许多学者将“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这一概念中的“农村”理解为办学地域。例如, 谢革新在研究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对策时, 将“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理解为在农村地区进行的中等职业教育。再如学者赵艳红把“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界定为在农村地区举办的中等职业教育, 指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是县、镇、乡、村等地区农村中职学校提供的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此外, 还有一些以“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为主题的文章疏忽于对该概念进行界定, 但可以很容易地发现在文中间接地表达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是指农村地区举办的中等职业教育。如孙连勇在研究河北省农村的中等职业教育基本现状时, 指出目前河北省农村 (含县和县以下) 各类中等职业学校有279所。可见, 他将河北省的“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定义为河北省农村 (含县和县以下) 中的各类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
然而, 当读到研究者薛路花所著的题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涉农专业办学模式改革研究———以邢台市农业学校为例》的文章时, 笔者感到十分困惑。因为邢台是一个地级市, 下辖4区、15县、代管2县级市, 这说明这篇文章研究城市地区的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而这一论点与前文中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是指农村 (含县以及县以下) 地区举办的观点产生矛盾。这一矛盾产生的起因就是按办学地域的方式来界定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涵义。同时, 如果“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中的“农村”理解为地域概念, 那么其外延将难以包含城市中实际存在的涉农专业的中等职业教育和农村学生所接受的发生在城市的中等职业教育。而通过研究可以发现, “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外延必然包含城市中涉农专业的中职教育和农村学生在城市接受的中职教育。原因主要有如下两点:一是很多中职学校是创办于市级城市之中, 而且这些中职学校招收的学生大量来自农村;二是市级城市中的中职学校有一部分是招收涉农专业学生的。以上两点之所以可以成立的缘由是: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道路决定了我国的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既要培养来自农村的学生, 又要培养涉农专业的人才。
因此, 将“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中的“农村”理解为办学地域是不妥的, 而理解为培养服务于“农村、农业、农民”人才的中等职业教育才是正解。在城市和农村地区都存在“农村中等职业教育”, 因此, 不能将“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狭义地解释为在农村地区举办的中职教育, 而应明确“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举办是没有地域限制的。在这里, 先要探讨“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服务于农村的寓意 (对于培养服务于“农民”、“农业”人才的部分将在后文概念辨析过程中逐一说明) 。首先, 传统意义上的“农村”指的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劳动者 (农民) 聚居地。然而, 在理解“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中的“农村”时, 需要将“农村”看作是一个动态的农村。由于不同时期的农村呈现出不同形态, 因此“农村”的内涵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其次, 传统农村没有乡镇企业、没有农村休闲产业等二、三产业。但是, 未来农村更多发展的是乡镇企业、各类休闲产业以及农业产业等。因此, 在探析“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服务于农村的人才时, 必须将“农村”理解为动态的农村, 着眼于未来的农村发展, 才能真正培养出服务于农村的人才。
培养对象需含新型职业农民, 不限于农村户籍的人
有研究者把“农村中等职业教育”间接地界定为培养对象是来自农村的学生、农民工或者传统农民的中职教育。例如, 学者董天鹅把所有东、中、西部农村户籍的学生在中等职业院校中接受的教育划归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换句话说, 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被认为是针对乡村学生的中等职业教育。只要学生是农村户籍, 他们接受的中等职业教育就属于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又如, 黎瑛指出江西省是个农业大省、农村人口比例较大, 解决好农村适龄青年的发展问题需要大力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可见, 研究者们惯于将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理解为拥有农村户籍的人。
虽然上述两位学者对“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概念都没有作出明确的界定, 但是他们对“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理解却有比较一致的地方, 即认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是拥有农村户籍的人。此种认识其实对概念内涵把握不够严密, 因而缩小了“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外延。理由如下: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确实培养服务于农业的人才, 并通过资助涉农专业来达到这一目的, 但农村中职学校涉农专业的学生并不一定都是农村户籍, 有一部分很可能是城镇户籍, 而这些城镇户籍涉农专业的毕业生最可能成为新型职业农民。此处的新型职业农民是相对传统农民来讲的, 主要指从事大、中、小型现代农业的从业者。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的人才不仅仅是传统农民了, 而是各类大、中、小型现代农业的从业者。因此, 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要培养涉农方面的人才, 就不该根据是农村户籍还是城市户籍来确定培养对象, 否则将导致概念的外延被缩小。
所以, 将“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理解为培养“农村户籍的人”的中职教育不免有点牵强, 而理解为培养服务于“三农”人才的中职教育将会更加合理。理由是: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事实上必然包括新型职业农民, 而这些新型职业农民并不一定都来自农村, 通常也有部分来自城市, 他们往往因为热爱从事现代农业而投身于农村工作。首先, 随着农村的主体农民的老龄化以及大量“80后”、“90后”的农村青年外出务工, 农村的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 尤其是农业发展。为此, 为了促进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加快培养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的传统及新型职业农民成为时代的必然要求。其次, 从宏观的国家政策层面看, 2008年《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 并逐步实行免费”。接着, 2009年秋季学期开始, 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实施免学费政策。其中, 免费对象是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 (含农村与城镇户籍学生) 。可见, 在国家政策文件中, “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强调加强对农村户籍的学生和城镇户籍的涉农专业学生的培养, 其主要目的都是为了培养一批未来服务于“现代农业”的人才。因此, 无论是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农村户籍的人, 还是城镇户籍的人, 只要有利于农村地区的发展, 有利于现代农业的发展, 有利于农民素质的提升, 都应该得到认可。为此, 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农村户籍的传统农民 (包含其子女) , 且要培养城镇户籍中那些能够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新型职业农民, 从而实现为新农村建设发展提供人力资源的目的。
教学内容需含经营管理等非农业技术, 不限于农业技术
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来看, 有研究指出, 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进行的并且教学内容中农业技术占主要组成部分的职业教育。此定义相当于把“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直接理解为“农业中职教育”。无独有偶, 皮江红认为农村职业教育 (包含农村中等职业教育) 要把普及性培训作为主要方式, 以农业实用技术为主要内容, 以农业人才需求为导向等。可见, “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被界定为以农业技术为主要教学内容的中职教育。
显然, 以上两种定义都认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应该以农业技术为主, 这种观点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虽然我国农业发展水平相对来说还比较薄弱, 并且长期缺乏农业技术人才, 为此提倡通过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来培养紧缺的农业技术人才有其内在道理。然而, 绝不能因为农业方面紧缺人才这一原因, 就认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必须以农业技术为主。农村之所以发展缓慢, 并不是简单地因为农业技术人才队伍的薄弱, 还由于农村的经营管理等非农业技术方面人才的稀缺。此外, 现代农业的发展也急需懂得经营管理技术的人才, 并且农业产业化同样依赖营销方面、食品加工方面的技术人才。
为此, “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概念能否理解为教学内容以农业技术为主的中职教育有待商榷。首先, 从价值层面分析, 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具有服务于农业的功能毋庸置疑, 但是, 也必须看到其同时服务于“农村、农民”。其次, 现代农业的发展仅依赖于农业技术是远远不够的, 换句话说, 发展现代农业不仅需要农业技术人员, 更需要管理、经济、财会、信息技术等多个专业的人才。所以说, 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需要包含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非农业技术, 而不能局限于农业技术。
“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定义
综上所述, 理论界对“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概念的理解存在模糊不清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 “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中的“农村”被理解为办学地域, 导致难以解释城市地区也存在“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其次, “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被限定为服务于农村户籍的人, 导致概念的外延被缩小;再次, “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内容被误认为主要是农业技术, 从而忽视了同样重要的非农业技术。针对这些问题, 笔者尝试将“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定义为:培养服务于农村、农业、农民的人才的中等职业教育。该定义主要包含以下寓意:服务于动态发展的农村、服务于传统及新型职业农民、服务于现代农业。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本质是培养服务于“三农”的各类人才, 从而实现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技能的提升、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最终推进农村城镇化。
参考文献
[1]谢革新.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 2013 (20) :1-2.
[2]赵艳红.邯郸市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 2012.
[3]孙连勇, 刘冬, 王云志.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作用以及存在的困难和应对措施——河北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调查研究报告[J].社会科学论坛, 2010 (21) :178.
[4]薛路花.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涉农专业办学模式改革研究——以邢台市农业学校为例[J].职教论坛, 2013 (19) :42.
[5]董天鹅.对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中各级政府责任分工的建议[J].教育导刊, 2011 (6) :27.
[6]黎瑛, 邓娟.对江西面向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析[J].职教论坛, 2013 (8) :59.
[7]陈胜祥, 刘雅晶.阐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需谨防若干偏见[J].职教论坛, 2014 (1) :56.
[8]顾明远, 梁忠义.世界教育大系——职业教育卷[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2000:479, 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