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教育问题分析(精选12篇)
中等职业教育问题分析 篇1
德育教学是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乃至心理健康教育等,启发、训练和改造学生的精神世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康的精神状态和完美的人格,使学生能够真正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
正如培根所言:“美德犹如名香,经燃烧或压榨而其香愈烈。”一个人若缺少了道德,就如同失去了阳光雨露滋养的花朵,将会瞬间凋谢。随着二十一世纪的科技、经济的发展,社会愈发需要专业功底扎实、道德素质过硬的全面型人才。在时代的大背景下,中等职业院校也需要加强德育教学工作,为社会输送更多身心和谐的职业后备军。
近年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在“科技兴国”战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持和智力贡献。但是,自从职业学校实行并轨招生以来,生源困难,其素质不断下降,职校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差,“厌学”情绪严重,学校德育教学管理难度日渐增大。
1. 问题分析
纵览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现状,发现了一系列与现实需求相冲突的问题。这些问题既来源于现实因素的束缚,又源于教学思维、教学模式上的误区。主要表现在:
1.1 中等职业学校生源质量逐年下降,使德育工作难度系数递增。
近些年来,由于高校扩招规模的加大,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工作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职业学校生源质量逐年下降,影响到生源的数量和质量。再加上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应届初中生,年龄层次偏小且综合素质层次不齐,学生普遍存在厌学情绪,不但影响了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而且影响了职业学校的声誉;此外,大部分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缺少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学校正常的教学计划及教学内容难以按时进行,严重影响到学校德育工作的效果和质量,这些因素都成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学进程中的阻碍。
1.2 德育教学目标模糊,陷入形式化的“怪圈”。
开展德育教学的意义是什么?德育的长期目标与阶段性目标是什么?德育工作的具体方针、路线包括哪些?如何使德育教学工作符合中等职业学校的特色?一些中等职业学校尚未认清这些问题,以致德育教学工作成为一个“空架子”,陷入止步不前的状态。
1.3 教学内容陈旧,模式单一。
德育教学需要具备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汲取现实的土壤及创新的露水。但是,很多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教学内容十分单调、陈旧,与现实环境结合得不够紧密。此外,德育教学模式也十分单一,受制于传统教学范式的束缚,缺乏多元性、灵活性。加之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师资队伍较为匮乏,长此以往,就形成了德育不受重视、学生学习热情不高等一系列的后果。
2. 相应策略
针对上述现实困境,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教学工作应如何一一化解,这是我们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以下几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值得借鉴与实践。
2.1 明确德育教学目标,凸显中等职业学校特色。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若想有条不紊地开展中职德育工作,就必须首先明确教学目标,树立起正确、积极的教学理念。德育教学并不是一项表面化的工程,它应当深入到具体的现实领域,用亲切、可信的力量来引导学生们的品德修养。
一方面,社会以及学校必须重新认识德育的重要性,唤醒广大师生对德育教学工作的重视。德育关乎到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就业情况,还影响到他们的生活态度、精神境界,而且这种影响将是长久、终生的。另一方面,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教学工作必须契合学生群体的特点,关注他们的接受心理和现实需求。由于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偏低,德育教学应摈弃“以暴制暴”的方针,转而用春风细雨润物无声式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另外,中等职业学校旨在培养专业性的职业人才,因此德育教学需要凸显专业特色,为学生们将来的职业生涯提供心灵层面的向导。教师在德育教学中应注意塑造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鲜明特点。如在礼仪教学中根据学生将来适应社会职业的需要,根据学生特点而因材施教,着重训练学生的形象形态、口才与语言、礼仪礼节,并表现出各自的气质与特点。心理健康课程可以根据学生心理特点,不仅要教会学生求知心理、健康心理、审美心理,而且要通过对学生心理测试,教会其做人、做事、做学问,勇于探索与创新。
2.2 创新教学内容,实现多元化的教学形式。
为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教学必须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两个层面上寻求突破。德育教学不能桎梏于教学大纲抑或是教材,而要延伸到更为广阔的现实环境中来。唯有如此,德育教学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热度。所以,中等职业学校在开展德育教学工作时,应当积极吸取真实、新鲜的社会讯息,增强德育的可感知性。比如说,描述一种奉献态度、“舍己”精神往往是抽象的,这时如果选取年度“感动中国人物”的事例,用这些真人真事来阐释高尚的人格情操,则必然会引发学生的共鸣。
在进行德育教学的进程中,如果学生沦为被动的接受者,那么他们的自主性与主动性就无法发扬,致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中职德育教学需要正视学生的主体性,用多元化的教学形式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继而触发他们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热情。例如,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形式,用图片、影像等资料来营造一种视听丰富的教学环境,使德育教学更加形象、具体;学校也可以在诸如“五四”青年节这样的纪念日,在橱窗中展示与之相关的历史资料、英雄事迹,帮助学生树立起爱国意识及民族自豪感。
2.3 加强德育师资队伍建设,创造充分的交流机会。
在德育教学重要性日益彰显的今天,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师资队伍势必要加以扩充、建设。学校应组建一支专门的德育教师小组,以便指导全局的德育教学工作。此外,学校还需要考核每一位教师的品德素养,不定期地举行教师品德培训、座谈等活动,保证全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展开。
开展德育工作不可缺少“交流”,这种交流既包括教师之间的德育经验切磋,又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借鉴、效仿,还包括师生之间和谐、愉悦的情感沟通。如此一来,正确的道德观念才能自由地流动,有助于创造出一份健康向上的整体校园氛围。只有做好这三方面的交流,中等职业院校的德育教学工作方能持续开展,并向着一个更加明朗的方向迈进。
总之,我们要明确思路,突出重点,切实加强和改进中职学生德育教育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加强和改进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和基本原则,遵循职业教育规律,把握中职学生特点,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性和吸引力;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使成人成才转变为学生的内在需求、自觉行动、自主行为。
参考文献
[1]刘能.德育无痕[J].创新教育, 2008, (8) .
[2]杨莉, 陆勇敏, 黄发生.中职学校德育问题及对策研究[J].职业时空, 2008, (6) .
[3]潘春波.抓住学生心理创新中职德育[J].成功.教育, 2007, (8) .
[4]王克文.中等职业教育德育课教学问题探讨.[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8, (5) .
[5]徐大刚, 朱守岗, 郁建伟.关于“两课”师资队伍建设的探讨[J].上海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 (3) .
中等职业教育问题分析 篇2
上传:admin 浏览次数:2080 时间:2011-6-29 16:22:17
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徐海峰 李德方
摘 要:近年来,随着中等职业教育规模的快速发展,对中等职业教育资源数量及结构的考察尤显迫切。为此,就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资源状况进行了调查。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了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江苏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结构;问题分析;政策建议
一、调查目的与范围
自《江苏省关于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苏政发[2002]126号)实施以来,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的各项事业发展很快,尤其是招生规模每年递增6—7万人,给教育资源配置带来了较大压力。为摸清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资源现状,为江苏省“十一五”职业教育发展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受江苏省教育厅委托,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中心主持开展了调查工作。调查的重点是:考察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资源数量及结构,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关于师资队伍状况的调查。本次调查为全省普查。调查范围是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成人中专、五年制高职校)。调查项目包括学校基本情况41项,教师情况89项。统计数据截止日期为2005年7月。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共有670余所,本次调查到634所,占总数的95%左右。受行政隶属关系的影响,本次普查未调查到的学校为苏州、扬州两市劳动局所属技工学校。为方便叙述,本文仍将调查形成的总体数据称为全省数据。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调查显示,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江苏省专任教师队伍在结构优化的同时,还面临着一些困难,主要是专业带头人职称结构有明显缺陷,正高级职称较少;学科梯队的学历结构不合理,缺乏高学历人才的有力支撑;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且培养方式存在缺陷。因而,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还存在明显的结构性问题。作为专业课和实习指导课教学的重要补充,校外兼职教师已经成为一支重要的教学力量,是教师构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平均生师比达到21。其中,苏、锡、常3个经济发达地区生师比达到30,已跨入高生师比阶段。同时,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除在数量上呈一般性短缺外,也还存在较为明显的结构性短缺。本次调查主要指标见表
1、表2。注:不含苏州和扬州两市劳动局所属技工学校(其学校所占全省的5%左右)。
(一)专任教师
1.从职称结构看,高级职称教师比例偏低,市级学科带头人职称结构有明显缺陷。江苏省高级职称教师比例偏低,全省中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6.3%,初级及以下职称比例为43.7%(见表
3)。从调查统计数据看,正高职称人数较少,合计174人,且有一半在南京。如不含南京市,除去文化课,其他各市专业课及实习指导课正高职称教师只有46人,远远不能适应学科带头人应具备高级职称的要求。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现有市级学科带头人400余人(扬州、无锡、淮安未填报),按现有统计数据进行计算,校均不足1人(415/529所)。由此可见,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市级学科带头人,一是数量不足,二是队伍的职称结构有明显缺陷。分析显示,专任教师副高及以下职称在地域分布上未见明显差异。此外,从文后对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的任课情况的对比分析,发现全省中等职业教育师资短缺主要是结构性短缺,表现为高级职称专业课教师数量严重不足。
2.从学历结构看,教师学历合格率接近目标要求,但学科梯队缺乏高学历人才的有力支撑。《江苏省关于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到2005年,全省中等职业学校80%以上的专任教师达到本科学历,5%以上的专任教师具有硕士学位。调查显示,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学历达标率为73.6%,与规划所提80%的要求比较接近。但是,学历结构中硕士及以上比例只占1.2%,与5%以上的计划目标尚有较大差距(见表4)。从人数看,南京市以外地区,硕士及以上合计460人,校均不足 1人。因此,学科梯队缺乏高学历人才的有力支撑。合理的梯队配置是,学科带头人数量与硕士数量之比为3到5。通过换算,硕士比例要达到5%的计划目标,至少还要新增1500名硕士,才能形成较为合理的专业梯队结构。从学历未达标比例看,尚需对1万名专任教师加强培养,提高其学历层次。
注:因南京市只对教师的职称结构进行了统计,而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均未统计,故除职称结构统计表外,其他有关教师结构的统计表均不含南京市。相应地,在计算占专任教师比例时,专任教师数=全省专任教师数—南京专任教师数。
3.从年龄结构看,教师队伍年轻化趋势明显,活力增强,但队伍培养、提高的任务也很艰巨。随着近3年全省每年增加中职招生6—7万人,按学生数除以专任教师数等于30作为推算的基准,则每年需要净增专任教师约2000人。根据表5所示,江苏省30岁以下专任教师为12953人(不含南京市),这一数值与平均每年新增加教师近2000人是吻合的。这证实了上述对净增专任教师数量的推算。同时,也印证了把学生数除以专任教师数等于30作为推算的基准是可信的。这就预示着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平均生师比(学生数/专任教师)还将由27继续走高。此外,假如中等职业学校引进教师力度不变,则全省专任教师中30岁以下教师比例还将继续升高,并直逼40%;如以40岁以下计,则比例将很快就能达到75%。对江苏省50所中等职业学校进行的补充抽样调查数据显示,2002—2004年,教师新增数明显高于教师减少数(含退休),两者之比为2.2:1。因此,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年轻化趋势是很明显的。为此,江苏省有关师资培养、培训等政策的制订应充分考虑到这一因素。
将专任教师的年龄结构与职称结构作对比,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师职称晋升滞后。如30岁以下专任教师按初级职称或无职称计,则在31—40岁年龄段中有占总量9.1%(0.39万人)的专任教师未能晋升中级职称。相应地,在41—60岁年龄段有 11%的专任教师仍然只有中级职称,也就是说未能
晋升高级职称。笔者保守估计,至少有10%的专任教师不能按期晋升职称。除教师自身因素外,教师职称晋升的滞后也与教师工作繁重(如生师比高)和教师的培养、提高以及职称晋升政策等因素有关。
4.从来源结构看,教师流动性未显著增大,但由企业调人的教师比例偏低。调查显示,专任教师来源结构中,由学校毕业直接任教的占80%,由企业调入的占7%,其余为从其他单位调入。这说明,教师流动性未显著增大。在我国,由学校毕业直接任教一直是学校教师的主要来源,由企业调入任教的教师比例偏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5.从专业结构看,专业课与实习指导课专任教师比例偏低,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且培养方式存在缺陷。教育部在《关于“十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提出:专业课教师在教师总量中的比例达到60%左右,兼职教师比例一般不少于10%。从表3至表5可看到,江苏省专业课与实习指导课专任教师比例尚不到60%,比例偏低。这将不利于中等职业教育课程结构的调整和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也不利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另外,全省专业课与实习指导课专任教师中,有双师型教师7725人,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与实习指导课专任教师总数的36%。分析表明,江苏省双师型教师队伍以中高级职称教师为主体(占69.2%,见表6),学历合格率达到79%,31—40岁年龄段占多数(54%),结构比较优化。当前的主要问题是数量不足和综合实践能力欠缺。关于综合实践能力欠缺,调查中有学校提出主要还是双师型教师培养途径和培养方式本身存在问题,这在双师型教师来源结构中也有所反映。在双师型教师来源结构中,由企业调入的占11%,由学校毕业直接任教的占81%,也就是说,与专任教师来源相比,双师型教师由企业调入的比例,只是稍高一些,并无明显差异。因而,双师型教师培养走的还主要是由学校到学校的途径,这不能体现“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特殊性(即与企业生产实践密切联系)。要更好和更大程度上实现与企业生产实践密切联系,则应增加由企业调入双师型教师的比例。此外,江苏省采取了将教师送到企业锻炼的培养方式,应当说,这是一种进步。但是,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还存在明显不足。
6.受地方教育行政或学校管理的影响,地区之间专任教师占教职工数的比例差异较大。通过合并、调整,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校均规模已达到1807人,办学资源更加共享,办学效益更加提高。但是,地区之间相比,学校合并、调整并不同步,表现为各市之间学校平均规模差异较大。各市校均规模中,南京最低,为992人;苏州最高,为3152人。南京与苏州相比,校均规模相差3倍以上。调查显示,南京市校均规模为全省最低的同时,也表现出该市校外兼职教师使用量最大,专任教师占教职工数比例最低等特点。专任教师占教职工数比例反映的是学校办学中教师的使用效率。该比值较高,说明从事行政管理、后勤服务的人员相对比例较低,这对提高学校办学效益是有益的。从统计数据看,这一比例与学校规模之间没有直接联系,它更多地受地方教育行政或学校管理的影响。全省校均教职工数的基本情况是:宿迁60人,为最低;南京68.3人,次之;徐州、苏州、盐城、连云港、镇江五市校均教职工数较高,在102—117人之间;其余各市校均教职工数处于中间值。分析显示,校均规模比较接近的南通、淮安两市,该比例却相差8个百分点;而生师比全省最高的苏州、无锡两市,该比例几乎相等(86%—87%),但两市的学校规模之间仍有不小的差距。因此,笔者认为,在学校合并、调整过程中,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对专任教师占教职工数的比例给予适当的调控,提出较为明确的调控目标。调控目标可参考学校教职工规模确定。
(二)兼职教师
1.校外兼职教师已成为一支重要的教学力量,是教师构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目前,全省有校
外兼职教师9024人(不含文化课)。其中,南京有校外兼职教师3075人,其他各市5949人。全省专任教师与校外兼职教师的比例(含南京和不含南京的统计数据)分别为4.7:1和6.3:1。如果加上文化课兼职教师(未作调查),实际比例会更高。将南京地区以外的校外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作任课情况对比(见表7)发现,在担任专业课与实习指导课教师中,兼职教师和专任教师具有高级职称者(均含正高职称)占各自教师总数的比例分别是34.4%和13.2%,且两者人数之比达1:1.4。换句话讲,在高级职称教师中,担任专业课与实习指导课教学的,每3位专任教师就对应着2位校外兼职教师。这说明中等职业学校一是对高级职称教师担任专业课与实习指导课教学有较大需求,所聘请的校外兼职教师当中高级职称教师比例较高;二是专业课与实习指导课中,高级职称专任教师数量严重不足,有较为明显的结构性短缺特征。从总量上看,担任专业课教学的校外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人数之比为1:3.5,加上学校聘请初级职称乃至无职称校外兼职教师担任专业课,人数达到790人。这些状况表明,校外兼职教师已经成为学校担任专业课与实习指导课教学的重要力量,是学校任课教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2.校内兼职教师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比例较高,但人数较少。抽样调查显示,校内兼职教师职称结构较优,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达到29.4%。此外,这些学校,校内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的人数之比为 1:
8.6。因此,相对于专任教师,校内兼职教师人数较少。
(三)教师队伍在呈较为明显的结构性短缺的同时,总体上又表现为一般性短缺,而且,教师短缺问题还将持续
评价教师是否短缺,可以用权威评估方案中的生师比与实际生师比对比来推算,但是,在学校实际运作层面,许多人对这一方法的实效性持不同看法。笔者拟从校外兼职教师的使用情况作分析和判断。考察校外兼职教师的使用情况,除作与专任教师之间的人数对比,还应分析校外兼职教师的任课总量。考虑到校外兼职教师的工作负荷未必很大,如2—3位校外兼职教师承担1位专任教师的工作量计算,根据表7,则校外兼职教师教学工作量占到专业课与实习指导教学工作总量的9.6—13。7%左右(为简化计算,未将校内兼职教师统计在内)。如果专任教师总量严重不足,教学总量超过专任教师所能承受时,校外兼职教师的教学工作量比例势必会明显增大。因而,从实际校外兼职教师人数对比及教学工作量比例看,全省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在呈现较为严重的结构性短缺的同时,总体上又表现为一般性短缺。在上述专任教师年龄结构的分析中已表明,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平均生师比还将继续走高。况且,在当前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平均生师比为(学生数/专任教师数)的情况下,调查显示,苏、锡、常3市的生师比比较接近,都在34到35之间,已经跨入高生师比阶段。在中等职业教育扩招政策的影响下,如不包括引进教师等政策的调整,短期内教师短缺将是持续性的。对此,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给予高度重视,密切关注局部区域高生师比所产生的长远影响。
三、政策建议
(一)加大专业课和实习指导课教师的引进力度,解决好教师持续短缺问题
结合课程结构调整和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增大专业课和实习指导课教师的引进力度。经过努力,使专业课和实习指导课教师在教师总量中的比例达到60%左右。这也是解决教师持续短缺比较有效的途径。引进教师除由学校毕业直接任教这一主渠道外,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也要转变观念,按照“规范制度,确保质量”的原则,扩大由企业引进教师的比例和数量。其重点是,通过改变教师来源结
构,建设一支与生产实际密切联系的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二)加强教师培养工作,对中青年教师实施多层次、多渠道、多途径的培养
一是以“中等职业教育领军人才培养”为先导,带动专业带头人队伍和专业骨干队伍建设,形成区域分布合理、梯队结构优化、能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的较高层次的教师队伍,这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所在。二是以面广、量大的中青年教师培养为中心,实施多渠道、多途径的培养。重点是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的质量评价体系和运行体系,通过对已有教师的培养,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和质量,这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心所在。三是继续做好学历提高工作,使教师学历要求符合国家规定,这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所在。
(三)规范校外兼职教师的管理
建议出台《江苏省关于校外兼职教师聘用与管理的实施办法》。其目的在于:一是使校外兼职教师队伍成为教学与生产实际密切结合的有效通道;二是规范校外兼职教师的聘用(如比例、职称结构);三是形成相对稳定又富有教学经验的兼职教师队伍;四是适应升学人口的剧烈变化(包括减少)。
(四)提高职业学校专任教师的比例
中等职业教育问题分析 篇3
【关键词】 南通地区 中等职业教育 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 G6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9-092-01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学校、学生三者构成校企合作系统的三大主体,这三者虽然利益互不相同,但又互为资源要素供求关系,即企业需要学校提供人力资源和技术支持;学生需要成才和就业;学校需要提高自己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南通地区中等职业教育以校为主校企合作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就运作方式看,政府的主导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合作意识方面。政府、企业和学校在对校企合作的客观性、必要性、必然性的理论认识和实践观念上还存在着许多误区,没有真正认识校企合作的内涵。调查显示,有30.8%的企业认为“地方领导虽然重视,配套政策难落实”,说明在实施过程中不少企业遇到了一定阻力;23.1%的企业认为“地方领导不过问,相关部门不了解”,说明企业对政策环境存在疑虑;15.4%的企业认为“地方领导反对,相关部门不支持”,说明企业与当地政府部门协调不力,说明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热情并不太高。
(二)就实践层面看,校企合作的观念还没有真正落实
调查显示,教职工对校企合作制度很看重的仅占9.8%,说明校企合作制度的执行尚未真正纳入学校管理制度体系,需要学校管理当局进一步细化,使之成为学校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已经感受到制度约束的占46.3%,说明相关岗位人员已经意识到该制度对于绩效评价的重要性;但高达26.8%的调查对象认为“一般,无碍大局”,甚至有19.5%的人认为“废纸一张,没有任何作用”,说明校企合作制度的执行阻力不小,还需要一个比较长的,同时也是比较痛苦的过程,才能让绝大多数教职工感受到该制度对自身的约束力。
进一步的研究显示,多数学校还没有从象牙塔思维模式中走出来,存在态度不端正的现象,在校企合作方面往往采取一种应付检查的态度,在和企业谈合作时只是一味的拉赞助、安排就业等,把企业当作慈善家;而很多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他们更加注重短期利益,缺乏成熟的合作教育思想,很少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往往把校企多元化合作视为额外负担。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以中小企业居多,大型企业往往由于其相对待遇较高,对从业人员的吸引力较强,大多不存在中职人才危机,因此,并不热衷于参加校企合作办学。
(三)就合作机制看,学校主动多、企业回应少
调查显示,由于校企合作对于企业存在着一些不利影响,65.4%的调查对象认为中职学生知识面过窄,不能满足企业全方位需求;有42.3%的调查对象认为中职学生人才培养周期过长,不能满足企业人才需求的紧迫性;30.8%的调查对象认为中职学生拉帮结派的现象严重,不利于企业管理,仅有15.4%的受调查者认为,职校生专业不对口,用不上,一方面说明企业对学生的专业水平期望值并不高,另一方面也说明企业技术人才的紧缺程度。在与南通强生光电有限公司总经理顾云的访谈中,他说道:到企业参加实践的学生数量还是相对较少的,只能满足企业的一部分需求,而且如果培养的学生不能取得上岗证书的话,那么可用人才的数量就更少了。
(四)就合作模式看,顶岗实习多、工学结合少
对于职业学校学生的技能培养而言,将所学理论与生产实践有机结合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目前企业更倾向于接受学生参加顶岗实习,调查显示,100%的受调查者认为如东县职业中学都采用了“顶岗式”校企合作方式,说明教职工对职校生最后一学年的顶岗实习是认可的,也把这一时段的教学活动归入校企合作范畴;有46.3%的受调查者认为,本校采用了“介入式”校企合作形式,其余校企合作方式按选择人数分,依次分别是“订单式”、“参与式”、“一体式”、“股份式”,说明学校校企合作方式还稍显单一,工学结合并没有能全面铺开。
(五)就合作层次看,浅层次的多、深层次的少
调查显示,在校企合作方面的调查中,仅有9.8%的受调查者选择“一体式”,有7.3%的受调查者选择“股份式”合作形式,说明学校尚未真正采用这两种合作形式,中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主要停留在浅层次,与企业的合作大都集中于顶岗实习、推荐就业、聘请企业专家上课、举办企业家报告会等浅表层次合作,即使有合作层次相对高一些的,比如冠名班、订单培养、产学研等,也还处于初级阶段。学校把校企合作工作仅仅看作解决学生实习实训的一种途径,不少学校合作形式和内容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合作深度不够。
(六)就合作内容看,涉及用工的多、涉及项目研发的少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校企合作大多止步于劳动用工,对涉及人才培养深层次的问题还很少顾及。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存在脱节。长期以来,职业教育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分别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也泾渭分明地分为理论课教学和实习课教学两部分。理论教师注重理论知识讲解,实习教师注重实际操作,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严重脱节。这样的课程设置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理论联系实际,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也导致了重复教学和资源浪费,严重束缚了学生的专业发展。不少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结合不紧密,培养出来的毕业生,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的人才特色不明显,体现不出其不可替代性。
中等职业教育问题分析 篇4
一、中职生问题表现及心理特点分析
(一)学习缺乏兴趣,主动性差,自觉性低,依赖心理强。
中职校的招生条件放宽后,各种低素质学生都涌进中职校来,他们的基础知识薄弱,认知水平较低,接受能力差。一般同学看起来非常简单的问题,在这些学生看来却是难题,需要老师反反复复解释、举例子,才能有所领悟。由于成绩差,信心不足,在学习上自觉性低,离开老师的指导就不知所措,依赖性很强。
(二)自卑感强,行动退缩。
表现为自尊心不强,有强烈的失败感,学习消极,不愿作出努力。这些学生自认不如别人,不愿与其他人交往,不爱在老师面前表现自己,不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和竞赛。
(三)封闭自己,有社交困难。
除了家庭条件比较好和成绩优良的学生之外,有不少学生在不同程度上有社交困难。尤其是部分学困生和大多数贫困生,由于家庭经济的原因,害怕交往给经济带来负担,因此怯于与其他同学和老师交往,也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处境,封闭自己,不敢与人沟通,不敢参与集体活动。
(四)心理矛盾冲突过强,情绪激烈,行为走极端。
中职校“问题学生”存在诸多矛盾心理和行为。诸如自我评价方面,要么盲目自大、以自我为中心,要么自暴自弃丧失信心、悲观消极;对周围充满敌视又渴望被人理解和被人爱;对集体远而避之又对其有依赖性;争强好胜又过度自卑;情绪极其忧郁,“喜怒不形于色”,但一旦有烦心事就一触即发,表现得十分激动,行为往往走极端。
二、中职生问题的成因分析
经调查,我们发现有问题的学生大多数来自特殊家庭:贫困家庭、单亲家庭、缺失家庭教育的家庭,同时这也与学校教育、社会风气和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有关。
(一)家庭贫困而引起的自卑心理。
职校生普遍具有自卑心理,他们一部分来自城市的贫困阶层,一部分来自农村。目睹城市的繁华耀眼,他们倍感自身的渺小。同时,学习成绩的低下和生活条件的较大差距也使得他们更加自卑,怀疑自己的能力,甚至否定自己存在的价值,感觉前途无望,对自己的将来失去信心。
(二)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引起的不良行为。
学生的问题也与家长不当的教育有关。有些家长溺爱娇惯,造成学生独立性差、胆小、退缩;或以自我为中心,好强任性。有些家长失去对孩子的信心和希望,干脆放任自流,把孩子推往学校。许多单亲家庭的孩子不但性格孤僻、盲目自卑或自大,不善与人沟通,而且极其容易受伤。
(三)教师教育不当引起的心理问题和过激行为。
中职校小部分教师受“应试教育”思想影响,偏爱优等生,歧视后进生;对问题学生不关心、不尊重、不了解,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动辄就训斥,这就刺激了学生的逆反心理和过激行为。
(四)社会因素引起的不良行为。
由于将很快面临就业,中职生更关注社会,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对他们的冲击较大,一个好的信息可能使他们激动亢奋,一个不好的信息可能使他们失落沉迷,稍遇刺激,就会出现不良行为。
(五)学生自身的因素。
1. 学业上和交往上遭受的挫折导致学生过度自卑、自暴自弃。
中职生的问题行为绝大多数都是由学习成绩差、厌学所引起的。他们在来职校之前已经是学习上的失败者,被老师和同学看不起,在班级和家庭中常常被歧视而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因而他们对同学和老师存有戒心,更不愿意与成绩好的同学交往。他们长期处于劣势,慢慢形成自卑和自暴自弃心理。
2. 不适当的“自我防卫机制”导致行为偏常。
学生出于维护自尊的心理需求,在受老师批评时,本能地用其他手段弥补被伤害的自尊心。
三、解决中职生问题的对策
中职生存在的问题不仅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而且妨碍其品格和个性的发展,更是成才的绊脚石。我结合工作经验谈谈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一是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开设心理讲座,引导学生采用合理的心理保健方法进行有效的自我调节和情绪控制。二是加强个别心理咨询,帮助学生正面评价自己,正视现实和压力,乐观向上地面对困难,学会自我接纳、自我欣赏。教会学生与他人交往的知识和技巧,改变和增强社会交往能力,塑造成功的心理品质。三是建立问题学生的心理档案,追踪调查,关注进展,发现问题要及时引导和帮助。
(二)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认为老师的批评是为他好而乐于接受,也愿意自我反省并改正错误,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三)大力拓宽就业渠道,减少学生就业的心理压力。
职业学校在加强自身建设、大力提高办学质量的同时,需不断拓宽就业渠道,为中职生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把就业带来的心理压力降到最低程度,从而明确学习目的,克服厌学心理。
(四)创造“成功体验”,让学生学会在品味成功中获取自信。
职校学生的心理问题,与他们在学习和活动中缺少成功体验存在密切关系。心理学研究证明,教育者期待和热爱的情感,唤起受教育者的幸福愉悦的感情,从而乐于接受教育,产生自强不息的强大的内驱力。
总之,职教工作者首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做到和蔼可亲,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用自己的言行去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健康、顺利地走向社会。
参考文献
[1]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1999.
[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2.
[3]营造和谐的心理环境, 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2002.
中等职业教育问题分析 篇5
其对策
摘要: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很多,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弱者”,抗风险、抗击打的能力很差!但他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秘密武器”,备受国家重视!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就要不断发现并解决存在于职业教育各个层面的问题。本文从科研系统、与行业企业对接、教材、人才培养标准、宏观调控、教师、经费等七个方面论述了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 问题 对策
长期以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一直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难”的怪圈中徘徊。从基层职业教育工作者的角度看,我们认为中等职业教育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存在问题
(一)职业教育科研支撑系统十分薄弱。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明显缺乏强有力的科研支撑。一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缺乏顶层设计;二是职教科研机构数量不足、地位不高;三是职教科研人员严重不足、结构不合理;四是职教科研缺乏集中度,包括就业需求、职业资格标准、职教专业标准、职教教材等都缺乏基础性标准研究,难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如北京和上海作为两大中心城市,其职业教育事业发展水平都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同时也堪称全国职教科研的两大高地,但与发达国家城市的职教科研力量相比依然十分薄弱;而且在现有的职教科研机构组织和研究成果中,来自经济界、企业界的还很少,与树立“大职业教育”观念的要求很不适应。
(二)职业教育体系缺乏开放性,职业学校系统仍然相对封闭。职业教育要面向社会、对接产业发展、系统培养技能人才,必须依赖于职业教育体系的开放。但就我们目前的职业教育体系而言,这种开放性还很缺乏。其具体表现,一方面是以职业学校教育为主系统的职业教育体系,吸纳行业、企业要素的动能不足;另一方面是中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课程、教学与评价等方面存在脱节、断层或重复现象,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三)教材呈现“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混乱状态。缺乏吸纳行业企业参与的顶层设计,传统的学科体系束缚特征明显,内容滞后于生产一线,且偏深偏难,中职与高职的教材特征不明显,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培养质量,降低了中职学校的吸引力!特别是我们极力倡导的“校本教材”,实际是教材开发主体的下移,不仅不能保证教材与行业企业和生产一线的对接,而且造成了开发成本的加大和浪费。
(四)人才培养标准缺失,评价体系不健全,造成中职毕业生质量不高,竞争力不强!目前,国家只对中职出台了“专业目录”,规范了专业名称,明确了专业发展方向,但没有相应的培养标准,导致学校培养和学生学习目标的缺失、企业和社会对中职毕业证的含金量的迷茫;由劳动部门颁发的技能等级证也只能给企业模糊的判断,这是中职毕业生质量不高,竞争力不强的根本原因。
(五)宏观调节失控,造成巨大浪费。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基本上是以部门、行业为主办学,主要培养对口专业人才。由于封闭式管理,使得机构重叠,管理重复。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目前市场经济的作用,职业教育由上述封闭的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各校争相开设市场、社会热门的专业,有的甚至抛弃自身的强项专业,走进了与大多数学校设置相同专业的“死胡同”,导致重复的人力、物力、财力在自我约束中消耗,造成了“招生大战”的局面!这种情况下,人才的产出成本有增无减,真正的结果是必然降低人才的质量。
(六)教师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待遇不高,进入渠道不畅,培养体系不健全。从根本上说,决定职业教育未来走向与命运的根本在于职业教育的培养质量,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要求的师资队伍是职业教育培养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必须从战略高度认识和重视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与紧迫性。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尤其是县级职教中心,师资队伍是从普通高中的师资队伍中脱胎出来的,其主要特征是文化素质高、专业素质低,要将其培养成“双师型”教师难度相当大。目前的问题是
1、工科类大学毕业生由于没有教师资格证无法进入职教教师系统工作,而承担职教师资培养的全国八所大学毕业生数量有限,也不能满足众多中职学校的需求。
2、与企业给工程技术人员的待遇相比,学校处于弱势地位,吸引力不大!即使有人愿意到学校任教,调动也缺乏政策支持!
3、兼职教师的待遇由于没有经费的强力支撑,学校也不能从企业行业中招聘到合适的人选。以上三点原因导致中职学校教师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教学适应性不强!
(七)经费保障不力,中职学校举步维艰!目前,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有效解决了学生上学难的问题,保障了弱势群体接受职业教育的权利!但也滋生了一些负面影响:一是学生不缴费,就不珍惜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高兴了就上,不高兴了就走人,造成学校管理上的软弱和无力;二是免费以后,国家拨款的相对滞后和县级财政配套的困难,至少一学期甚至一学年学校财务没有进账,从而把学校推倒了举步维艰的地步!
二、主要对策
(一)、建立以政府科研机构为主体,民办科研机构为辅助,学校企业行业紧密参与的职业教育科研体系,加强中等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有效解决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标准、人才培养方案、教材、学生评价等问题,全面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增强吸引力。国家和省级应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科研机构的建设和人员的配备,尤其要吸纳行业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参与,组成高素质高水平的研究队伍,研究出台专业标准,人才培养方案,编辑符合生产一线需求的,中职学生能够学懂、中职教师能够熟练运用的理论、实训大纲、教材、教参和教辅资料,明确规定必修课、选修课、立德树人课的课时安排、教学要求,学校只需组织教师认真实施即可。同时至少在一个市的范围内,以公办或者民营的形式成立职业教育培养质量的评价、检测机构。定期或不定期对职业学校的专业质量、师资队伍进行检测评价,帮助学校加强专业建设,逐步形成特色!该机构尤其要承担考核学生质量的责任,学生合格与否,不能由学校说了算,而要由市上的检测机构说了算!由于培养有标准,检测有权威机构,发给学生的证件就有了含金量,就业时竞争力就会大大增强,学校就有了吸引力!
(二)加大对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省级统筹规划力度,建立专业设置的省级评估批准制度,避免校际之间专业重复,促使学校逐步形成专业特色,从根本上解决“招生难”问题,形成良性循环机制!目前,困扰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是生源问题,造成招生大战的根本原因是:几乎所有学校专业设置都一样。当新闻媒体炒作“数控技工年薪10万,一将难求”的时候,一夜之间,90%的学校都开设了数控专业,等到学生毕业时,大家才发现根本不是这回事!当国家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时候,所有中职学校都开设了“学前教育”专业,等到学生进校学习时,却被告知连考取“学前教师资格证”的机会都没有!由此可见,中职学校专业设置处于无政府状态1为了生存,许多学校盲目跟风,道听途说,!为了生存,兄弟学校相互攻击,招生大战,为了一个考不上高中的学生,学校往往要付出千元的招生成本,使得本来就捉襟见肘的经费真正用在培养上时所剩寥寥无几,低质量的输出又加大了招生的难度,从而使学校走进了如此循环往复的“怪圈”!所以,要解决招生难的问题,就必须在省级或者市级的范围内,统筹规划学校布局,根据学校优势规划设置专业,坚决不允许学校自行设置专业!学校开设专业的程序是:学校申请------权威机构评估-------市县审核-------省级审批!由于各校专业特色明显且互不重复,学生一旦选择了专业,就等于选择了学校,招生难的问题就迎刃而解,学校就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三)下大功夫解决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及管理人才缺乏的问题:
1、建立建设一批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基地。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基地建设可分几个层次: ①建设若干所专业化的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培养高层次、高水平的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管理人才。
②在部分重点高校增设或将部分普通高校改建成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充分利用普通高校的现有资源与优势培养职业教育人才。
③由高校与国内部分大型中外企业或民营企业合作组建职业技术人才培训中心,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加快应用型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步伐。
④在国外高校、企业合作建立职教人才培养与培训基地,加快外向型师资培养,逐步与国际职业技术教育接轨。
2、从国外引进一批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德国、日本、新加坡、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职业技术教育各有特色,教育思想先进,教育手段科学,人才培养各有所长,随着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发展的全球化、国际化,要彻底和尽快改变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和经济、技术发展的落后状况,从国外引进一批专职或兼职、客座职业技术教育专家十分必要,通过他们把国外先进的职业技术教育思想、方法、手段和技术带到国内来,尽快实现我国职业教育的现代化与国际化。
3、从企事业单位选调一批高级技术与生产经营管理人员到职业教育系统从事教学工作。企业、科研院所的技术、管理人员不仅有较强的理论研究水平,而且有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选调一批高素质的技术与生产经营管理人才充实到职业技术教育教师队伍中来,有利于改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结构,加强教学实践环节,改进教学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选调方式可采取调动、借用、校企合作、兼职等多种形式,政府可制定配套的政策给以鼓励与支持。
4、加大投入,加强职业教育教师的在职培训。目前,我国从事职业教育的广大教学人员绝大多数是由普通中学或普通高校教师转岗而来,他们从事传统的理论教学很有经验,但与现代化要求较高的职业技术教育的要求还存在许多不足和较大的差距,因此,做好这些人员的转岗与在岗培训十分必要,以实现职业教育教师自身职业化、专业化的基本要求。在职人员的培训可采取脱产培训、进修、寒暑假集训、到企业挂职、赴国外学习等多种形式。
5、实行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认证与准入制度。职业技术教育是一个特殊的教育领域,专业化、技术性较强,对职业教育的教师应有特殊的要求。因此,建议实行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对职教人员进行全面的考核和岗前培训,从而保证职教人员的基本素质。
6、切实解决好职业教育教师的待遇问题职业教育的教师是我国教育战线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时期负有特殊的使命,因此,党和政府应与对待其他教师一样,解决好职业教育教师的政治待遇、经济待遇和生活待遇,重视他们的培训进修、职称评定、选拔任用、住房安排、子女就业等一系列问题,激励他们献身职教,不辱使命。
(四)建立以政府投资为主、企业社会资助为次、学校自筹和学生家长缴费为辅的职业教育经费筹措机制,确保职业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
1、采取有效措施贯彻国家关于教育经费筹措的法律、规定与政策措施。近些年,我国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确保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但遗憾的是都未能全面贯彻实施。重点加强职业技术教育的战略地位与实际经费投入缺乏的矛盾仍然十分尖锐。这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入思考,为什么国家出台的这么多政策文件不能落实到位呢?笔者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国家没有出台中等职业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标准是什么?标准就是硬杠子,标准就是不论财政有多大困难,都必须切实保障的最低限额!有了这个标准,就能保证各级财政部门依据国家法律法规收取的职业教育经费真正用到职业教育上!有了这个标准,职业学校就知道财政应该给我拨多少经费,争取资金就有了依据!有了这个标准,审计部门审计、上级部门检查就能一针见血,督促到位!所以,经费保障的关键是要把软规定变为硬杠子。
2、企业要通过承担职业教育经费的方式担负起职业教育的责任。葛道凯司长说他对职业教育有四个梦想,其中第三个梦想是“企业从一年级开始就参与职业院校的教学过程成为普遍现象!”他说:“校企合作一直是学校求着企业,这个现象很快就要转变了。为什么?因为我国新生劳动力在快速的减少,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从供给过剩转为供给短缺,这时,企业怎么办?”葛司长号召“职业院校要挺起腰杆,对那些等在校门口要毕业生的企业说,想要我的毕业生,你就必须从一年级参与我的教学过程!”我想司长这句话一定蕴含着企业还必须投资院校的教学设备,投入他的技术和智慧的意思!“如果这一点能够实现,不仅学校会得到更好的发展,我们的产业也会得到更好的发展!”(来源《中国远程教育》)
中等职业教育问题分析 篇6
答:1月13日,自治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团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中等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以发挥教育督导的监督、导向、激励、调控等功能,督促市、县政府依法落实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责任,保障我区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目标的实现。
问:我区中等职业教育督导评估的对象是什么?督导评估包括哪些内容?
答:《办法》指出,我区督导评估的对象为市、县(市、区)两级人民政府。督导评估的内容包括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制度、经费投入、办学条件及发展水平4个方面。
政策制度包括:职业教育规划、联席会议制度、就业准入与职业资格、教产合作与校企合作、学生资助与免学费、质量保障与评价考核、教育管理与教师队伍管理等。
经费投入包括:中职预算内教育经费占预算内教育经费总量的比例、教育费附加安排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中职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与普通高中之比、中职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师资队伍建设师均投入经费年增长率、免学费的中职学生数符合政策规定、获得国家助学金的中职学生数占在校生总数的比例。
办学条件包括: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率、生均实训基地建筑面积、生均仪器设备价值、教学用计算机拥有量、专任教师生师比、自治区市级专业带头人或骨干教师的比例、“双师型”教师比例、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比例、教师学历达标率、兼职教师比例、教师培训规模。
发展水平包括:高中阶段招生职普比、职业培训规模、中职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中等职业教育的社会满意度、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特色。
问:我区中等职业教育督导评估由哪些部门组织实施?
答:《办法》指出,自治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部门负责全区中等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工作的组织实施,定期对各市人民政府履行发展中等职业教育职责情况进行督导评估。各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部门负责对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市属中等职业学校进行督导评估。县(市、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部门负责对本县(市、区)中等职业学校主管部门进行督导评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督导部门对下一级人民政府应当每5年至少实施一次专项督导或综合督导。
问:我区中等职业教育督导评估的实施程序是怎样的?
答:根据《办法》,我区中等职业教育督导评估的实施程序可分为5个步骤:
1县级人民政府对辖区内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状况进行自查自评,填写《中等职业教育督导评估有关情况调查表》,撰写自查报告,并按规定时间上报市级政府教育督导部门。
2市级人民政府按上级要求组织本市所辖县(市、区)进行自查自评,汇总并填写《中等职业教育督导评估有关情况调查表》,撰写自查报告,并按规定时间报送自治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部门。
3自治区政府教育督导部门根据督导评估计划及市级政府自查自评情况,组织开展督导评估,并向当地政府反馈评估意见。被督导评估的市、县级人民政府对督导评估结果有异议的,可于收到书面督导评估意见15个工作日内向自治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团办公室提出复核申请。
4自治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部门定期发布广西中等职业教育督导报告,并按要求上报国家教育督导部门。
5自查报告及《中等职业教育督导评估有关情况调查表》有关数据以教育事业报表、经费报表中的数据为准。
问:我区中等职业教育督导评估的方式方法是怎样的?
答:《办法》提出了三项评估方法。一是审核材料与实地评估。督导评估工作采取材料审核评估与实地督导评估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二是收集审核信息。由督导评估组听取汇报、审计经费、查阅资料、调查问卷、实地考察学校办学条件,召开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政府各有关部门负责人、校长、教师、学生及家长代表座谈会等。三是分析评价信息。督导评估组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参照调查问卷结果,提出初步评估意见。
问:我区中等职业教育督导评估结果如何认定?督导评估结果如何运用?
答:《办法》指出,我区中等职业教育督导评估结果由自治区教育督导部门统一发布。督导评估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其中,90-100分为优秀,80-89分为良好,60-79分为合格,59分及以下为不合格。
根据《办法》,督导评估结果主要运用于三个方面:
1被督导评估的市、县级人民政府要按照督导报告要求,制定整改方案,进行认真整改,在督导报告发布日起3个月内,将整改方案和整改工作情况书面报告自治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部门。
2自治区政府教育督导部门对各市政府进行督导的结果纳入当年绩效考评重要内容,作为考核评价政府教育工作的依据。对督导考核结果为优秀的市、县级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奖励;对考核结果为不合格的,责令其限期整改,通报批评;对违反法律法规,截留、挤占、挪用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拖欠教师工资,套取学生资助金,中等职业学校发生重大安全责任事故的,要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3自治区政府教育督导部门定期向社会公布中等职业教育督导检查结果。
中等职业教育问题分析 篇7
一、中等卫生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生源的基础比较差,学生的学习兴趣严重缺乏
由于大学和高中的扩招,中等职业学校在招生的时候面临的困难比较多,往往是那些成绩非常差的学生才会进入到中等职业学校进行学习,这些学生不但文化水平差,在学习的时候,也没有兴趣,自身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没有得到激发,很多学生进入中职学校的目的便是为了混一个文凭,在中等卫生职业学校中也是如此。此外,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的生源,很多来自贫困的农村,这些农村地区的教学设施不够完善,甚至很多学生初中都没有进行计算机的学习,运用和操作更是无从谈起。总体而言,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的生源,本身的文化素质比较差,对计算机认识也存在问题, 教学的时候面临的困难也会比较多。还有很多城市的学生,往往对游戏和上网比较有兴趣,那些农村的学生会对计算机感到新奇,上机的时候,不敢去操作,怕弄坏了需要自己赔,但是这些学生也希望能够通过学习掌握技能,给自己将来更好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硬件环境比较差
计算机课程和其他课程相比,存在一定的差别,学生想要学好计算机不但需要进行理论课的学习,还应该学会上机操作,以往的授课方式无法满足计算机教学的需要。但是很多中等卫生职业学校,自身的硬件基础比较差,学校的计算机设备比较少或者落后,无法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进行练习,这也给学生的计算机学习和水平提高造成了严重的阻碍。
(三)考核机制不够有效
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毕业之前都会参加省内或者国内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等级考试,但是在考试的时候,无论是题型还是题量,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能够比较顺利的通过,在学习的时候,学生也往往会根据这个标准来要求自己。这也直接导致了计算机等级考试并没有将自身的作用发挥出来,无法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的重视,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也很难真正的提高。
二、解决存在问题的对策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也能够发现,在中等卫生职业学校中,计算机教学还存在很多的问题,这也会给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造成很大的影响。想要提高计算机教学的水平,便必须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所以,老师在进行计算机教学的时候,必须根据需要来进行教学思想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进,重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切实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综合水平。
(一)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让学生学习的更加主动和积极
学习兴趣对于中等卫生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想要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水平便必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刚刚进入学校的时候,对专业课学习的兴趣要远远高于文化课,很多学生也都会想着努力的学好专业课,面对学生的这种心理,老师应该通过多种手段来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让学生真正的对计算机学习产生兴趣,并且愿意进行计算机的学习。在教学的时候,老师可以选择一些趣味性比较强的手段,比如说在进行打字练习的时候,老师可以要求学生打一些趣味性比较强的故事,这样学生的兴趣不但能够提高,打字的速度也能够提高。
(二)合理的选择教材
在计算机教学的时候,教材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现在很多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在进行计算机教学的时候,对教材的选择不够重视,导致选择的教材质量比较差,或者是不符合学生的需要,这便要求老师必须合理的进行教材的选择,将其作用发挥出来。首先,在选择教材的时候,应该重视教材的时效性,计算机技术更新的速度比较快,各种应用软件也在不断的更新,这便要求,选择教材的时候,必须选择那些版本比价新的教材。 其次,必须重视教材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的进行实践操作,从而掌握各种表现手法,更好的进行计算机操作,学习效果也会有明显的提高。
(三)重视讲授内容的拓宽
在教材选择之后,很多老师都会围绕教材进行教学,但是由于教材不够完善,仅仅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教学,是无法满足学生计算机学习需要的, 很多应用软件中有些技巧性和应用性的内容都没有得到涉及。所以,老师在教学之前,应该根据需要将网络和专业刊物利用起来,进行资料的收集, 将使用价值比较高的技巧传授给学生。此外,老师在备课的时候,绝对不能够仅仅通过一本教材进行,而是应该参考一些和其他教材有关的资料, 真正的做到取长补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四)对讲授的方法进行优化
为了将学生学习方面的兴趣更好的激发出来,老师可以根据需要收集那些和教学有关的资料,在上课的时候,展示给学生看,并根据需要进行问题的提出,组织学生更好的进行讨论,这样能够让学生的思维更加的活跃, 对计算机的兴趣也会真正的提高。此外,老师必须熟悉自己的教学内容, 在教学的时候,将其更好的演示给学生看,这样教学效果会比较的出色。
(五)改革考试的手段
学校在进行计算机教学的时候,必须对现在的就业形势进行一定的研究,不但要求学生必须通过省里和国家的考试,还应该根据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来进行考核机制的建立,对学生的学习目标进行明确。若是学生的学习目标不够明确,那么其学习积极性很难提升。学校在进行考试办法制定的时候,应该和就业实际结合在一起,确保其更加符合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切实提高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学生的计算机水平。
三、结语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探究 篇8
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出了一大批的专业实用型人才和高素质的技能劳动者。同时, 作为劳动力市场供给的重要途径, 中等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数亿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 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进行工业化、生产社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基础, 大力建设和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 对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及促进就业增长具有重要作用, 尤其是对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的特点, 只有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 才能使人口的负担转变为人才资源的优势。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发展需要大批各种各样的、不同层次的人才, 特别是初中级应用型人才和技术工人, 因此, 中等职业教育的建设和发展, 就显得特别突出。作为中等职业教育还肩负着提高千百万劳动者素质, 培养大批熟练技术工人和初级管理人员的任务, 因此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中等职业教育, 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 职业教育学校生源不足
招生就业制度改革后, 原来的“铁饭碗”被打破, 加上大学生毕业生逐渐增多, 同时, 一些用人单位普遍追求使用高学历人才的“拔高”政策, 使得处于较低学历的职中生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因而, 职业教育学校的吸引力大大减弱。另外, 灵活机动的社会力量办学对职业教育冲击很大, 这些原因都造成普通职业教育学校生源不足的问题。
2. 社会对职业教育普遍认识不足
当前社会普遍存在重学历轻技能、重视普高轻视职高的思想, 即是进入了职业教育, 也被认为是无奈之举。人才价值观的错位, 也使得家长不愿意让孩子到技校、中专、职高去学一技之长。许多家长宁愿交高额学费上普高而不上职校, 也反映出技能人才得不到应用的社会地位和价值回报, 因为在他们心中只有干部是人才, 工人只是普通劳动者。所以说社会对职业教育普遍认识不足。
3. 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中等职业教育原有的办学条件和基础普遍较差, 加上这几年招生规模持续扩大, 办学压力加重, 办学投资力度远远跟不上职校规模的发展速度, 使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没有得到相应的改善, 很多职业学校不仅教学设备奇缺, 就连实训基地也大多名存实亡, 经费投入不足必将制约职业教育质量效益的提高。所以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也是职校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
4. 中等职业学校整个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原因其一是前几年“热门”专业一哄而起, 泛滥成灾, 造成了对口专业教师奇缺, 就业难与人力浪费同时并存。其二, 学校开设的专业跟不上市场发展变化对专业人才的要求。一方面学校对人才市场供求变化难以预测, 另一方面申办新专业需要上报教育部门审批, 加上学校内部师资及教学设备应变能力差, 就很难及时做到培养“适销对路”的“产品”。还有一些政策方面的原因, 造成了教师队伍中的“人才”型教师流失, 还造成教师队伍不稳定。
三、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策略的探究
1. 必须明确办学方向, 调整培养目标
现代生产从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 对人才的要求由过往职业专门化向人才基本素质和智能结构的综合化发展, 即生产第一线的工人不单要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 还要具有一定的技术革新和生产管理能力;不但要有某一工种的技能, 还要具有转换岗位或职业的能力。因此, 过去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目标的职业专门化已经不能满足这种需求。作为中等职业学校, 只有据此制定相应的育人目标, 才能适应这种形势, 学校的教学任务, 既要普及高中阶段的文化基础教育, 让学生具备继续深造和终身教育的条件, 又要成为中级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既具备职业技能参加就业为社会服务, 又具备进入高等职业院校继续学习的能力。
2. 深化教学改革, 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在教学领域实施各项改革, 是培养综合性人才的基本保证。人才市场的需求千变万化, 学校只有使专业设置紧跟市场、服务市场, 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技术人才, 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强化技能训练, 注重提高效能。职业教育还要从用人单位的立场出发, 不能唯考试论, 而应适应社会和专业发展的需求, 在教育中突出职业性、专业性、实用性, 才能实现技能人才的合理利用和顺畅流通。另外开设活动课程,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进行创业教育的探索, 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潜在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 共同构成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整体课程。这样职业教育才会得到全社会的重视和支持。
3. 强化教学管理, 创造品牌学校
严格务实的管理, 为学生创造优良的学习环境, 也为学生的就业、升学提供良好的条件, 要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学校自身特点, 积极进行教学改革, 推进校企合作,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让企业直接参与学校招生、培养全过程, 在培养目标、人才规格、专业设置、知识技能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以就业为导向, 采取灵活的学制和学习方式, 可试行“学分制”, 为不同学习水平者、半工半读者、工学交替者分段完成学业创造条件。只要实现了“管理有方、教学有法、升学有门、就业有路”的办学目标, 就会得到社会的赞誉和肯定。
4. 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应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大力实现一体化教学模式, 尽快改变现有师资队伍结构, 构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终身学习的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 建立一支能够适应以就业为方向, 强化技能性和实践性教学要求的教师队伍, 加强教师培训力度, 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促进职业教育良性发展与劳动就业的有机衔接。
总之, 中等职业教育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 发展职业教育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也是进行人力资源开发, 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必然要求, 更是扩宽就业渠道, 促进劳动就业的重要举措。作为一名职教工作者, 必须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 进一步提高认识, 为开创职业教育的新局面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中等职业教育问题分析 篇9
1. 生源不高
受“学成而上, 技成而下”观念的影响, 许多学生的家长除非学生学习成绩较差, 不能进入高中阶段的学习, 家长不得已之下才会考虑中等职业教育, 学生也不会主动将中等职业教育作为他们继续学习的首选。这样更加深了社会各界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误解, 认为只有学习不好的学生才会去读中专。人们对中等职业教育的一度误解, 给有意或正打算就读中专的学生带来压力, 严重地影响了中等职业教育的生源。
2. 宣传力度不到位
人们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误解, 一方面来自传统思想的制约, 一方面也与教育宣传力度的不足有关, 学生和家长不了解中等职业教育, 他们不了解教学的方式, 教育的目标不明确, 使学生和家长缺乏对中等职业教育的信任。许多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宣传的时候要么夸大其词, 要么含糊不清, 很难给人清晰的印象。
3. 理论支撑力差, 教学难成体系
这主要与中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有关, 中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较快地适应人才发展的需求, 它的特点是实践性和操作性强, 注重应用而不重视理论, 当前中等职业教育的理论体系尚未完全形成, 正处于交叉路口, 想要稳定中等职业教育的大厦, 就必须有理论依据作为基石, 否则就是空中楼阁。理论尚未健全的情况之下, 教师没有明确的指导思想, 而学生也是出于被动状态, 很难使教学顺利开展, 职业教育也不能稳定发展。
4. 职业教育的质量不高
中等职业教育质量之所以不高的原因有两个, 主要来自教师和学生。一方面必须正视学生入学起点低的现实, 学生大都是中考失利, 未能如愿进入高中的学生, 他们的学习基础相对较差, 学习能力不高, 缺乏主动学习的热情, 或是有的学生认为进入职业技术学校就不必像以前那样刻苦地学习, 开始懈怠, 使原本没有基础的学生更加吃力, 而有一定基础的学生由于没有对知识进行巩固, 从而导致学习下降。另一方面, 与教师的教学有关, 许多教师并不是真正的科班出身, 并非他们的学历不高, 而是教师没有掌握职业教育的方法。由于职业学校的教师在未进入职业学校之前, 没有对职业教育和常规教育进行区分, 以至于他们走上这个职业岗位之后, 知识的关联性以及教学的连接会存在问题, 在实际的教学中如果教师把握不好这点, 教学质量将难以提高。
二、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策略
1. 加强宣传, 扩大生源
中等职业教育之所以存在生源差的问题, 主要是宣传的力度不够, 中等职业教育的宣传主要以城镇为主, 而对于农村许多真正想学技术的学生来说却失去了机会。对于宣传而言, 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应该扩大宣传范围, 国家大力支持中等职业教育, 给予学生很多优惠措施。因此, 学校要加大宣传力度, 给想学习、但家庭困难的学生更多的机会。除此以外, 学校在进行宣传的时候要掌握好度, 给学生充分的信任, 还要注意其他不法分子借其欺骗的行为影响正常的招生活动, 他们打着职业技术学校的旗号骗取家长和学生, 严重地影响社会, 正规的职业技术学校在招生时也有必要对其进行宣传, 维护自己的权益。
2. 鼓励和支持理论创新与建设
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是顺应时代的发展需要而开设的, 中等职业教育既需要理论建设, 又需要理论创新, 脱离了理论, 教学实践就是无根之本, 职业教育以实践为特点的优势在于, 可以在实践教学中积累丰富的经验, 形成自己的理论依据并加以创新。当前, 职业教育正处于理论缺乏时期, 做好理论建设工作是解决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而具体来说, 需要学校和相关教育部门的支持, 鼓励教师进行学术研究, 定期开展学术交流。对于教师而言, 除了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外, 还要全面提升教学素养, 培养理论建设的素质和能力。
3. 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强调,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关键在于学生和教师这两个关键环节, 对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而言, 对学生的起点要求不能太低, 如果起点太低, 教学的质量就得不到保证。对于学生来说, 应该努力学习相关知识, 把握学习的方向。对于教师而言, 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 只有教师与学生双向合作, 才能解决好教学质量问题。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当前形势的需要, 传统的教育模式和类型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步伐, 中等职业教育以其较快培养专业人才的方法解决了市场急需人才的状况。然而中等职业教育并非是顺势而上, 当前中等职业教育自身面临着许多的现实问题, 就其原因进行分析, 并探究其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现存的问题,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1]和菊芬.对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几点看法[J].中等职业教育, 2007 (20) .
中等职业教育问题分析 篇10
一、中等职业教育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
1. 中等职业教育在宏观管理上政出多门、管理体制还未理顺
目前中职教育包括中专学校、技工学校和职业高中三种类型, 学制二至三年;分别由行业、省市教育部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管理;中职教育的这种管理格局, 可谓是多形式、多途径。各个管理部门都有职责和权力。比如考证, 劳动部门有劳动部门的各种职业证, 教育部门有各种资格证, 行业还有各种各样的考证。尽管三种类型的中职学校都统称为中等职业教育, 但各自的学制、培养目标乃至课程体系大都有明显差异和区别, 还不能形成规范的中职教育管理体制。
2. 生源大战连年重演, 负面效应恶性循环
花样翻新的买卖生源现象, 已是多年来一个不争的实事。一个新生进校, 少则几百, 多则上千元的招生费用, 培育了一个可怕、可憎的毒瘤———生源买卖市场。高额的办学成本造成办学的低投入, 使应有的教育教学质量大打折扣。学校、学生和家长是最直接的受害者。这种局面如果不能迅速得到扭转, 将极大地危害中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3. 办学条件差, 教学随意性强, 毕业生质量低下
几年来, 国家虽逐步加大了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 但办学条件却普遍低下。长沙市教育局对20所直管民办职业中专学校的基本情况在媒体上予以公示, 除4所学校自有办学场地以外, 其余校舍均为租赁方式办学。于是, 学制的随意性、教学计划、教学课程内容的随意性就随处可见。甚至还有一些不规范行为, 如一些学校在学生暑假报名后就组织外出打工, 实际上是为学校创造利润, 以弥补学校的亏损。
4. 就业渠道不畅通, 对口就业率不高
中职毕业生还未能形成人才交流市场、网络市场、校园推介市场等多种就业渠道。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仍基本上靠学校解决。为了急于将学生成批地推荐出去, 不少中职学校往往依赖中介公司或中介人的运作。这样既增加了就业成本, 也很难保证就业的质量。另外, 中职学校毕业生的质量普遍偏低, 不能满足社会用人单位的要求, 也是影响对口就业率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与对策
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经过近些年的改革与发展, 其基本框架已比较明晰, 可以概括为“国家统筹、地方管理、市场运作、学校自主”等十六个字。实践证明, 构建这个框架的大方向是正确的, 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如果以这个框架为基础, 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思路是否可以这样明确, 即“国家统筹要有力, 地方管理要到位, 市场运作要有序, 学校自主要规范。”
1. 国家统筹要有力, 重点解决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权威性问题
科学性就要以实事求是的精神探求中等职业教育的内在规律, 形成系统规范而又有约束力的管理制度, 培育出良性而又持久发展的运行机制。笔者认为, 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宏观调控在以下几个方面要加大改革的力度, 加快调整、完善的步伐。第一, 关于中等职业学校设置的标准要规范。无论公办还是民办, 不能租了几间教室, 聘了几个退休教师, 买几十台电脑就可以申办一个中等职业学校。第二, 中等职业学校的名称、学制, 培养目标要规范。凡属中等职业教育均以中等职业学校冠名, 学校统一为高中起点二年制, 初中起点三年制;培养目标是各行各业生产 (工作) 第一线和中级技术工人 (员工) , 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的时间比应达到1:1。第三, 中等职业学校管理要规范。要尽快将中等职业学校交由地方教育部门管理或统筹。规范中等职业学校的学历证、职业技能等级证发放。第四, 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渠道要沟通。继续深造使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能通过考试选拔升入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要改变职业高中 (中专) 以办职业教育为名、行普高教育为实的现象。第五, 国家出台的宏观调控政策要有权威性、严肃性和可操作性。比如说国家的就业准入制度, 职业技能等级认证制度以及中等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体系等等宏观调控手段, 要建立科学严格且规范的程序, 寻求严谨、细致、操作性强的具体办法。新政策出台必须要有具体配套措施和严格的规定, 要尽量防止上面政策好, 下面对策“活”的现象发生。
2. 地方管理要到位, 重点解决管而不理的问题
各类中职学校虽归属地方管理, 但由于行业部门办学依然存在, 一个地州市管辖几十所甚至上百所的中职学校, 就目前的实际情况看, 是很难真正管理到位的。但既然是属地管理就必须逐步而且是尽快地理顺管理关系, 明确管理职能、树立管理权威。在国家宏观管理还没有完全理顺的情况下, 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要做到位。第一, 贯彻执行国家政策和制度要到位。比如中职学校的新建申办, 要严格按照国家的标准和程序进行审批;对完全不具备办学条件的“皮包”学校要坚决予以惩治或取缔。对于国家的各种投资项目和资金抉择要公开透明, 合理运作。对于国家出台的新政策要及时传达并制定出具体的实施细则和办法。第二, 对属地中职学校办学的质量管理要到位。要建立起符合中等职业学校特点的质量评估体系, 制定出严格的评估制度和科学的评估办法, 严格而规范地实施评估工作, 评估结果要通报, 要在媒体上公开。第三, 履行政府的服务职能要到位。根据国家宏观调控政策, 协调好地方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合理分流, 规划好中等职业学校的布局和专业结构, 建立起规范的招生秩序和畅通的就业渠道, 积极组织调查研究工作, 有计划地开展中职教师和管理干部的培训, 做好以上工作, 中等职业学校就初步拥有良好的办学环境。
3. 市场运作要规范, 重点解决盲目无序的问题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办学的自主权较大, 但办
学的难度也较大, 由此而带来一系列盲目而又无序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主要做到以下三个有序。第一, 招生工作要有序。为了解决年年生源大战中所凸现出来的严重问题,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虽制定了许多对策和措施, 但效果并不明显。在此, 笔者提出“一分一查四统一”的操作规程。“一分”就是分区招生注册, 除省属中专学校可在全省范围内招生外, 其他中职学校应在所属地州市县的区域内招生。“一查”就是严肃查处违规操作的招生学校和生源学校。“四统一”就是由地州市对中职学校统一招生宣传口径, 如实介绍学校办学情况;统一公布各类学校、各类专业的收费标准;统一由生源学校组织填报志愿;招生学校凭统一的录取通知书注册。第二, 就业工作要有序。中职学校的就业工作一是加强校企合作, 扩大定向培养的规模, 建立自身的就业渠道, 二是市场上要建立起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平台, 要以地州市为依托建立起用人单位和中职学校的沟通机制, 当地人才交流市场、教育行政部门和劳动就业部门都可大有作为。第三, 办学竞争要有序。中职学校的竞争要靠完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加强学校管理来提升自己的竞争能力, 而不是相互捣毁、互挖墙角, 甚至做一些违法违纪的事情进行不正当竞争, 这样做是极不可取的。
4. 学校自主要规范化, 重点解决自行其是的问题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从整体上看办学的随意性较突出, 教育教学质量得不到有效的保证。因此, 加强中职学校的自身建设已成为中职教育发展的当务之急。首先, 各类中职学校在办学行为上要规范。各类中职学校要按照国家的办学标准, 不断完善办学条件、增强办学实力;要自觉遵守国家有关法规政策, 服从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 不要采取各种变相手段和方法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事情, 要按照职业教育的规律来规范办学行为。其次, 各类中职学校在办学制度上要规范。要建立科学的、完整的内部管理制度, 学校内部各个系统, 各个方面的工作都要有制可依, 有章可循。第三, 各类中职学校在办学质量上要规范。培养目标要明确, 定位要准确, 要有规范的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 并真正执行到位, 要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 保证职业技能的水准。学校自身不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培养出“缺斤少俩, 假冒伪劣”的职业劳动者。
中等职业教育问题分析 篇11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教育问题对策
思想决定行动。学校是学生思想培养和形成的重要阵地。进行职业技术教育的职业学校亦不例外。从学习职业技术角度看,中等职业教育是功利性的。然而,就教育本质说来,职业技术学校教育也是公益性的、是人本的,实际上职业技术的“功利”和“人本”是辩证统一的。①故加强中等职业学生的思想教育是必然的。此外,中等职业教育学习年龄阶段的学生只初步具有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认识比较肤浅,思想也不稳定,所以,加强中等职业学生的思想教育又是迫切的。
一、当前中等职业学生思想状况
当前中等职业学生思想状况的主流是比较消极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人生观、价值观出现危机。随着网络的普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各种思想的不断传播、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以及各种观念的交织冲突,社会的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道德失范,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这些不良现象对中等职业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也日益突出。有些青年学生被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所腐蚀。其次,缺失社会责任感。大部分学生认为学习仅仅是一种求生之道,所以,他们偏向于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不顾精神上的追求。比如,就拿入党来说吧,个别中等职业学生即使要求入党,思想上对党的认识还是模糊的,有的学生把入党视为一种实现个人利益的途径,有的入了党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这直接导致了他们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的责任感、使命感的缺失。再次,学生心理发展异常。目前部分中等职业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良心理,少数存在着心理疾患,时有中等职业学生违法犯罪、精神失常、轻生等案例。中等职业学生的心理上存在着不良反应,如情绪低落,感情脆弱,自信心不足,学习不能进入状态,人际关系僵化等,这些心理疾患已成为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巨大心理障碍。最后,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目前部分中等职业学生受社会打工热潮的影响,经济消费的冲击,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厌学、辍学倾向。甚至还有学生宣扬读书无用论,这些都严重地困扰着学生们的学习。以上论述均可看出中等职业学生思想问题呈现日益恶化的趋势。
二、中等职业学生思想恶化成因的分析
(一)社会层面的不利影响
由于经济成分、利益主体、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人们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多元化,各种思潮不断产生、泛滥。②中等职业学生的思想观念、生活态度和行为选择在迅速发生着改变,既有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积极观念的形成,也有迷失方向和非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产生,如理想信念退化、宗旨观念淡化,推崇极端利己主义与个人主义,重个人利益,轻国家集体利益。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化,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尤其是就业压力,这是当前最严重的问题。其他来自社会责任的压力、来自生活的压力、来自社会竞争的压力,往往使学生比较容易出现心理障碍。比如从经济压力来讲,有的学生花钱阔绰,而有的学生一日三餐都要精打细算。这种巨大反差,极易使贫困学生产生自卑心理。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往往表现出沉默寡言、孤僻和不合群的特点,从而影响其心理的健康发展。
另外,互联网和校园周边环境存在着不利影响。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使愈来愈多的高校学生流连忘返,但互联网上的信息鱼龙混杂,不良信息会对学生的思想产生负面影响,尤其是色情、暴力、堕落腐化、自由散漫等思想的影响。中等职业学校周边的不良环境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也有突出的不良影响。
(二)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社会阅历缺欠,只是初步有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同时对社会和生活的认识多是感性的,缺乏理性的认识,容易受片面的思想观念和现象的影响。由于还没有广泛地接触社会和参与各种社会活动,他们的人生阅历还十分有限,特别是中等职业学生处在学习阶段,主要任务是学习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他们虽然思维敏感,却缺乏深刻、全面的思考,虽然思想活跃,却容易陷入混乱和困惑。进入学校后,大部分学生都希望能在新的环境中学好自己的专业,练就一门技能,但是由于竞争对象、学习环境、学习内容的变化,许多学生在竞争中失利,有的学生很想努力学习却缺乏自控能力,有的学生在学习与课外活动之间不知如何协调,等等。因为以上这些原因,部分学生学习期间产生了厌学和抵触情绪,从而产生心理上的压力。学生个人心理因素也是很主要的影响。面对社会竞争,不同学生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素质,能力素质强的学生容易表现得自信、敢于竞争,能力弱的学生容易表現得消极、等待和退缩逃避。现实中许多学生不能准确自我定位,也容易形成心理障碍,如性格内向、自卑、多疑、急躁、固执、以自我为中心、怕挫折、不善交际等。
(三)当前家庭教育的负面影响
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家庭教育是关键。可是,当前的学生心理问题恶化的倾向,究其根本,家庭教育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首先,父母教育不力,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家长在孩子教育的问题上容易感情用事:一是对孩子娇惯溺爱。不少父母能看出孩子的毛病,却舍不得去管,怕孩子受委屈,遭磨难,姑息迁就,放任自流,不管不教,结果使孩子是非不分,善恶不辨,渐成恶习。二是对孩子操之过急,方法简单、粗暴。父母往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对孩子要求过急,期望过高,当孩子的实际表现同家长的要求相悖,同家长的期望差距较大时,家长就产生“恨铁不成钢”的心理。加上许多家长法制观念淡薄,认为孩子是自己的,管教时用不着注意什么态度,讲究什么方法,结果造成父母与子女感情上、行为上的严重对立。其次,不完整的家庭是祸根。家庭一旦不完整,就会缺乏正常的生活秩序,如:单亲家庭、父母分居两地,对孩子关心教育不够;也有的家庭几代同堂,长辈之间对孩子的要求很难统一,对孩子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再次,家庭气氛紧张,孩子经常处于应激之中,如父母关系不好,经常打架,吵闹,孩子得不到关心,甚至成为父母的“出气筒”。如此等等,对孩子自小的言传身教当然会成为一个坏习惯的来源。
(四)学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不足。
历来,学校教育都会重智轻德。一些学校只重视学生的学业成绩,不管学生的品德,奉行所谓“不管白猫还是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没有真正肯定德育的首要地位。甚至轻视法制教育,对法制课在学生品德发展中的作用认识不够,一切为考试而教。这样就使学生不良行为产生,并且日益严重。学校的教育观念表现得很滞后、甚至陈腐,教师
教育方法简单、粗暴,缺乏时代感和针对性。
三、当前中等职业学生思想教育对策
在社会进入转型的新时期,学校的思想教育工作也应当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结合以上的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
(一)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个人修养
给青年灌输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使他们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学会用哲学思维正确处理人生事故。学校是传播思想、预防不良品行的阵地。所以,学校应把预防不良行为教育贯穿到整个教学之中。要把理想、道德、法制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在学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另外,通过培养班集体的良好作风来消除不良品德行为,培养每个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教师要适当转变教学观念,关心热爱学生,消除品德不良学生的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学校还可以请专家讲法制知识,提高学生们的法律知识水平,提高学生的识别能力。
(二)在职业教育中培育其健全的人格
思想品德教育或者说育人的基础应该是人格教育。当前我们应当加强学生的人格独立性教育和人格社会性教育,注重在社会实践中锻炼和完善中等职业学生的人格。现在的中等职业学生受家庭溺爱的影响,依赖性很强,缺乏独立生活能力的锻炼,缺乏坚强意志的培养,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精神和承受挫折的能力有所欠缺。学校可以出面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如双休日、假期鼓励中等职业学生到一些工厂、商场等打工,或做一些家教工作,这样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勤俭自强、自主自立的素质。让学生提早参加社会服务,敢于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从而德、质、体全面发展④。因此,有这种经历的中等职业学生在毕业择业过程中定能受到广大用人单位的欢迎。
(三)加强心理健康疏导
学生的心理譬如江河之水,要教育工作者随时沟通和疏导。这也是提高思想教育工作效果的较佳途径。所以,学校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思想教育工作之中,把解决学生的思想問题与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结合起来。学校应当充分发挥心理咨询机构的作用,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加强中等职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格训练,化解他们的思想矛盾和心理障碍,不断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使他们健康成长。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流失问题初探 篇12
(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流失的原因
1. 家庭原因
(1)家庭经济困难,交不起学费。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持续、稳定增长,综合国力也得到了大幅度地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改善。但是改革的结果也带来了一些难以避免的问题,比如城乡差距、看病、上学、住房等问题也使不少家庭难以越过的“四座大山”。因贫困交不起学费而上不起学的学生不是少数几个,职校生特别是农村职校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的也为数不少。部分学生因父母年老或因父母有疾病缠身而丧失劳动能力,导致家庭生活困难,无力供子女上学。少数学生家庭因发生变故,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而导致贫困,致使学生中途流失。
(2)学生父母有重男轻女的思想,不太情愿送女孩继续读书。如我们河池的不少边远山区(东兰、凤山、巴马、天峨等)的女孩子,一般能接授九年义务教育都算不错了,造成许多女童过早地为人父母,形成恶性循环。
(3)留守学生的大量出现,给社会和学校带来许多负面的问题。随着留守学生的大量出现,在外打工的家长很少关心、过问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而仅仅只是物质上的给予。有的家长甚至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没有配合学校做好教育工作,加上这个年纪的学生又是处于青春逆返时期,他们专横、胆大、自私、任性、难教,加上身心浮燥,个性未能完全形成等原因。缺乏母爱的隔代溺爱式的教育,导致这些学生性格孤僻、脾气苦怪、纪律散漫,无心在学校继读书。
2. 社会原因
(1)受“读书无用论”影响,加上社会上一些不良习气的影响和腐蚀。由于受“读书无用论”的影响,不少有胆量,但文化素质不高的人竟成了暴发户、企业家。“当教授的不如卖烧饼的”,像这种分配不公的现象促使新的“读书无用论”抬头,从而造成不少家长纷纷让子女退学赚钱。
(2)沉迷于电脑游戏、QQ聊天,手机上网里不能自拔。许多学生看小说不分课内课外,上网吧QQ聊天不管天早天晚,玩手机不时间地点,等深夜泡完网吧、看好电视,玩够手机,才仓促上床,明晨催而不醒,迟到又羞于老师批评,有的人就干脆旷课。加上许多刚从农村到城里读书的学生,受网吧等娱乐场所的诱惑,也无心读书。更不愿意受学校的约束,干脆到社会上流浪。
(3)有的学生盲目跟从亲朋好友外出打工。中职学校学生本身就由于基础差,能不能顺利就业,成为许多职校生的一大“心病”。当有亲戚朋友召唤时,他们毫不犹豫地盲目跟随他们直接出去打工。
3. 学校方面
(1)教学方法传统。我们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未能依据学生的现状,科学组织课堂教学,仍然按照过去“注入式”、“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没有把教与学统一起来,使他们学习泛味,来不及思考,也不能适时操练,学生对听课如雾里看花、水中捞月。只好在课堂内寻找其他刺激而影响课堂纪律,影响学习效果。作业不会做靠抄袭或干脆不做。久而久之,乏味的学习迫使他们就逃离课堂和学校的约束,造成学生流失。
(2)学校学习生活单一。素质教育提倡多年,应试教育模式不衰。虽然中职教育没有升学的压力,但是这部份学生认为刚从“升学”指挥棒转的初中阶段熬进来,加上原来自己的身份,希望来到职校能够改变原来的学习模式,想不到还是这种单调的学习方式。因此,由于学生厌倦造成流失。
(3)同学关系不融洽。一个人总是生活在集体之中的,中职学生尚缺乏独立生活能力,对同学、邻里等人际关系依赖性很强。一旦失去这些关系,他们就会像失群的大雁,形单影只、孤独、寂寞,甚至伤心起来。加上学生来自不同地方,家庭教育、生活环境、家庭条件等情况不同,城乡差距的拉大,使有的学生一旦独立生活,就会产生许多的矛盾,同学关系、师生关系等处理不当,没有朋友,就感到孤独,想家想父母,严重的造成学生流失。
(4)学校未能把握住学生流失的关键时期。因为招一个学生不容易,所以我们高度重视招生工作,这是对的。但面对学生严重流失的现象,仍然没有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至少可以说关注程度不够,缺乏研究,也没有形成具体的方法和措施,管理秩序也不规范,有时学生走了很长时间了,班主任也不报告,学生年不知道,学校就更不知道了。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把好学生流失工作的最佳黄金时期。学生流失最集中的时间是一年级,特别是第一学期最为严重,原因是由于学生刚进入一个新环境生活学习,对一切都很陌生,思想波动较大,对学校,对专业,对班主任,对任课教师,对同学等周围的一切都采取挑剔的眼光对待。加上刚离开家庭父母,他们都希望得到各方面的关爱,因此,稍有不顺心和不如意,就有这样划那样的想法,有的甚至采取过激行为。这一时期的学生的思想波动特别大,流失也就特别严重。
(5)学校课程设置不切实际,有针对性浅显易懂的校本教材少。我校基本上是按照大纲来完成理论教学的。校本教材的理论教学几乎为零,教师只有按大纲教材照本宣科,所以学生对上理论课不感兴趣,旷课、迟到、上课睡觉、搞小动作者现象较普遍。
(6)实训条件有限和师资结构方面也不太合理。针对我们这些不喜欢在教室听理论课教学的学生,并不意味着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也不行。本身就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来职校的目的就是想学到一门技术,能动手干好活就行,因此,学生们普遍愿意到生产实习基地去感受动手操作的乐趣。如目前我校的交通专业的学生实习,因学生太多而场地少无法满足实习需求。我们的电子、会计专业,由于微机电脑房的设备老化加上使用频率较高也已经无法满足学生上课的基本需求,更不用说业余时间让学生多练习了。事实证明没有实习实训条件要办好这些专业,吸引学生是不可能的。
4. 学生方面
(1)学生对住宿及伙食等生活上的条件不满意。生活条件的不足影响学生的去留。作为市级城市学校,我们的条件是先天不足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们按2000人的规模规划的校园环境条件自然满足不了现在四五千人的需要。运动场地少,校园面积窄,学生活动范围太有限,原来的学校环境不好,希望来到新的学校有新的气象和改变,有的是抱有很大希望的。我们的新生自入校第一天起,我们就有点顾此失彼。管理上根本不到位,导致最好的教育时期丧失了,造成了新生更加肆无忌惮的延续存在身上的恶习。加上老生开学之后的影响,学校不能实施全封闭,社会青年的拉拢,周边环境如网吧的诱惑等原因,学生与社会闲杂人员便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打架斗殴,敲诈勒索等现象进了校园甚至宿舍、教室。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都没有保障,构成了威胁,人身财产安全随时可能受到侵害。招生宣传时,我们对学生管理的渲染和保证与实际情况却有如此落差。加上学生对学校食堂的规模(面积小、条件差)、管理(卫生、价格、质量等)的意见很大。“民以食为天”,学生也一样,生活不好,怎能安心学习,怎不厌学离校!怎不流失。
(2)学习目的不明。部分职校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基础差,努力了,但仍学不会,失去信心。学生的学习成绩,思想素质,行为习惯相对来说比较差,学校学生管理部门从上到下,都为此想了不少办法,花了不少力气。但就是没有效果,治标治不了本,抽烟、上课睡觉、打架、偷盗等现象比较普遍,学生对书本知识不感兴趣,而动手实习时间又不多,整天无所事事,思想空虚,精神萎靡,违纪多了,学校不开除影响其他同学,开除只怕是一大片。有些,你不开除他,他自己因为厌学早就自己开除自己。
(3)生源质量和学生身心的影响。当今中职学校学生普遍是由每所初中学校的5%差生组成,近年来生源大战硝烟四起,各学校都盯着这些应届初中毕业生,展开了一轮又一轮的生源争夺大战。我校也一样,为了完成招生任务和指标,不得不忽视生源质量,不管学生年龄大小,表现好坏,成绩高低,只要来校交钱,一律照收不误,有些甚至是求家长请学生来校就读,真正把学生当成了“上帝”。因此造成了大批不良行为习惯学生的相对集中。违纪率高,失学率也就高。
(4)全员育人观念不到位,学校各部门之间没有形成合力。学校的学生管理,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要求全校师生员工形成合力,齐抓共管,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但在我们学校似乎好象管理学生就是领导和学生管理部门的事,师德师表方面存在薄弱环节,面对学生的教育和违纪现象,有些教职员工视而不见,闻而不听,放任自流,既不能起榜样作用,又不能行教育职能,导致学生背离班主任及管理人员后便为所欲为!因为师生关系不和谐而造成流失现象。
(二)防止中职学校学生流失的措施
1. 加大教育教学投入,改进教育管理和教学管理方法
(1)学校要在校园建设、教学设施的添置、实习条件的改善与实验室的建设、服务设施的完善等方面加大投资和管理力度。如添置机床、微机、改善运动场所等,确保能满足各种实习实训和实验课的基本需要。2009年我校实现四校合并,做到人财物统一调配和安排。同时学校领导通过多方多渠道筹集资金,建成新教学楼一幢,改造了教师办公楼、学生宿舍楼各一幢。交通专业汽车美容实训室、机械加工实训设备、引进个体老板建四间电脑室设备也逐渐配套建成投入使用。现在的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环境优美、绿树成荫,吸引了不少学子前来就读
(2)学校应当经常组织生动活泼的各类活动。如辩论赛、书画展览、歌手比赛,体育比赛、技能比赛、文艺汇演等等,通过各类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增长学生的才干,培养学生学文化、学技术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处理问题的能力。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和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到快乐和成就感,从而激发学习热情。
(3)合理设置专业,加强专业导向。从开学第一课,就要让学生认识并理解职业教育规律,知道职业教育与初中阶段的普通教育的区别,明白所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及每个学期的开课情况,在专业建设过程中,除加大对就业市场的研究外,还应切合本校各种资源合理设置自己的专业,使之适合就业市场的需求,切实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办出自己的特色专业。另外,在招生工作中对学生选专业时应加强引导,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好专业介绍和导向工作,以便学生心中有数。
(4)做好学生思想稳定工作,把注意力转移到一年级。学生流失的关键时期是一年级,这一期间学生由于刚进入一个新环境,对一切均不熟悉,思想波动大,对事物均采取挑剔的眼光对待。因此在这期间我们把经验丰富的教师调整到一年级做好学生的思想稳定工作,青年教师(下转第192页)(上接第201页)或相对班级管理经验稍逊的教师安排到一年级跟班当副班主任。这样可以始终保证经验丰富的教师放在关键的一年级,又有利于年青教师的培养,更能保证学生不流失,是一箭双雕的好事。
2. 加强学生就业指导和校企联合
抓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包括毕业前的上岗动员会、组织现场招聘会、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与联系等。学校的学生要招得进、留得住,关键的是要看学生是否推得出、安排得好,关键是看就业渠道的畅通,因此学生的就业安排对学校招生和巩固学生至关重要。学校要想尽办法拓宽学生就业渠道,为学生就业提供优质服务;要不断地加强对学生就业指导,提高认识,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怎么干。学校要不断地对就业学生就业后进行跟踪指导。以便在招生时有的放矢的引导学生选择专业。我校本着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每推荐一批学生上岗前,负责就业工作的领导必定要对学生的工作单位的各方面条件进行综合实地考察,然后才放心地把学生安排上岗。
3. 加强法制教育和心理辅导
学校要始终强调贯彻“先成人,后成材”的教育理念,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教育学生明确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对自己的言行起到很好的约束作用。同时还要有针对性地对新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德育教育课程,尽量避免因重大违纪而处理学生造成流失。要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地处理控制自身的情绪、感情,避免学生因不成熟,一时冲动而做出的错误选择。让学生的心里充满阳光,对自己的选择和未来有个客观正确的认识。
4. 提供多种补助和奖励,减免贫困生的部分学费,在校内提供勤工俭学机会,帮助困难学生完成学业
根据国家政策,所有全日制一二年级的在校学生中,农村户籍学生、县城非农户口的学生,都免交两年学费,每生每年还有1500元的国家助学金。此外,自治区在中央财政的基础上,制定了特定人员学费资助办法(1200元/学年)和奖赏金(2000元/学年),帮助和鼓励贫困生。又如在我校,食堂卫生由学生打扫,这些学生可以免费用餐,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能解决部分生活费用的问题。
5. 加强联系,争取学生家长的配合与支持
以我校为例,从2009年秋季学期开始,尝试探讨一种教师与招入学生结对子挂钩的模式。通过学校中层干部与新班学生挂钩、党员和积极分子跟新生按宿舍挂钩、任课教师与新生直接面对面的交流沟通、班主任与新生家长的相互沟通和联系,达到共同教育的目的。
总之,中职学校学生流失的原因很多,情况也正在不断变化。不能笼统地归咎于家长、学校和教师的责任,也不能归咎于地方政府和社会的责任。我们只有掌握全面材料,进行科学地分析研究,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才能真正找出原因,有的放矢的找到解决学生流失问题的方法。
摘要:针对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流失情况的分析,提出一些具体的意见和看法。
【中等职业教育问题分析】推荐阅读:
《中等职业学校课堂问题行为研究》课题汇报_职教论文07-25
中等职业09-11
浅析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工艺美术专业人才培养与就业问题10-01
中等职业教学05-09
中等职业数学06-16
中等职业学院08-26
中等职业英语10-02
中等职业卫生教育09-25
中等职业会计教育11-09
中等职业教育现状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