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困境

2024-09-22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困境(通用12篇)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困境 篇1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市场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大。中等职业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 如何摆脱困境, 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紧跟产业结构调整, 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 及时调整专业结构, 同时提高中等职业学校自身适应力、竞争力, 如何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是每个职业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一、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的大力扶持, 中等职业教育几经挫折后迎来了发展的春天。目前, 中职教育的学校数及学生数都有了大幅度的增长, 但从进一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角度来看, 中职教育的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难题。

首先, 对中职教育的理解仍存在偏见与误区。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社会、家长和学生本人对中职教育尚未正确理解, 尤其是受近几年普高与大学扩招的直接冲击, 中职教育更是被社会普遍轻视, 许多学生宁愿“买入”普高也不愿意“升入”职高, 从而使中职学校在招生问题上处境尴尬。客观地说, 该问题的另一来源是招生体制和中职学校本身, 因为不少职校教师、职校主管人员乃至教育主管领导对中职教育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全面。其次, 中职毕业生缺乏竞争力, 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由于中职毕业生学历层次较低, 专业知识不够深厚, 缺乏就业竞争力, 加之受高等院校和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挤压, 在求职过程中往往不被用人单位重视。再者由于中职学校重招生宣传, 轻就业指导和培训, 从而导致中职学生在就业中缺乏正确的定位, 缺乏吃苦创业的精神和踏实敬业的作风, 结果是要么找不到岗位, 要么找到岗位很快又下岗。其三, 受社会用人导向的惯性影响。目前, 仍有不少用人单位依旧过分注重学历而忽视个体实际能力, 这种现状一时又得不到改变, 导致多数学生家长要么让孩子接受普通高等教育, 要么让孩子初中毕业直接通过“3+2”或“2+3”接受直通教育, 这样就自然而然降低了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关注度。

二、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困境

(一) 管理体制不够灵活, 体系建设尚不完善。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定, 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并存和共同发展, 要求职业教育的办学体制具有多元性和灵活性, 这也是许多国家举办职业教育的经验。但由于种种原因, 部分职校办学规模缩小, 学生人数在减少。学生由于文化底子薄, 听不懂, 不愿学, 三年文化课学习效果等于零, 专业技术学的也仅仅是皮毛, 学生毕业之后不受社会欢迎。在实践中暴露出了许多问题, 条块分割严重, 在一定程度上使职业教育出现失控现象, 导致学校办学规模小、效益低、服务窄、人才流向不合理, 严重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宏观效益。

(二) 整体布局不够合理, 供需错位现象明显。

职校在设置专业时缺乏对人才需求的整体分析和中长期预测, 即使有简单的人才分析, 往往也只分析需求, 而不分析供给, 导致一些投资少的热门专业增长迅速, 学校往往都是为生存而开设相关专业, 重复设置严重, 部分领域人才培养相对过剩。同时, 新专业开发力度不够, 由于起步较晚, 投入有限, 加上职校自身的办学条件和思路制约了新专业的开发, 很多职校大多习惯于举办条件成熟、招生与办学相对容易的专业, 而对老专业的改造和新专业的开发缺乏高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三) 专业建设相对滞后, 专业布局缺少规划。

由于近年来的扩招, 学校规模扩大迅速, 专业增长较快, 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相对滞后。一些学校不顾自身实际, 开设投入少、经济效益好的通用专业, 缺乏专业设置与布局的科学论证, 导致学校间的专业设置趋同。专任教师数量不足, 兼职教师数量比例较大, 专业课和文化课教师的结构不合理, 文化课教师比重偏大的问题普遍存在;教师年龄结构也不尽合理, 年轻教师的知识结构与职业教育所要求的知识结构不相适应, 缺乏必要的工作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技能, 不能满足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少、文化课教师多、管理人员多的现象较为严重, 专业教师外聘现象也较为严重。

(四) 建设资源相对分散, 资源整合任重道远。

中职教育专业建设是需要强大的人力、物力资源来支撑的。但一定区域内的不少职校在资源配置、整合以及规划上, 没有清晰而统一的思路和原则, 表现出各自为政、单一凌乱、规模小、实力弱、条件差等现象;在新校区的建设规划上、在新的发展中也仍是东一块、西一块, 将来又要重新洗牌, 同时在师资、设备、专业等方面均出现较为严重的重置重复现象, 如何进行资源整合与统筹规划必然成为今后职教发展的大问题。

三、摆脱困境的几个对策

目前, 中等职业教育仍是教育体系中比较薄弱的环节, 尤其是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向偏离了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不仅使中职学校缺乏自己的地方特色, 而且也丧失了强有力的竞争力。因此, 必须立足区域经济的特点, 全面发展中等职业教育。

(一) 加强领导, 理顺体制, 稳步建设

要加强领导, 打破部门界限和学校类型界限, 优化职业学校布局结构。一要从管理体制上, 尽快解决条块分割、行业、部门办教育的局面, 或运用政府职能, 或启动市场机制, 尽早制订地方性中职院校建设的统筹、规划指导方案。对专业类型相同或相近的中职院校, 在兴建新校区、教师队伍建设以及专业建设申报等方面, 加大统筹调控力度。不能及时进行资源统筹或整合的, 也必须提出要求, 列入规划, 为未来做准备。二要对符合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发展需求、具有人才市场前景趋势的专业, 或具有特色类型的中职院校, 给予政策及措施上的大力支持, 相反则给予政策限制。

(二) 提高地位, 引导观念, 政策支持

目前, 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态度近乎歧视, 在很多人眼里职业教育只是“二流教育”。职业教育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和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不相称。因此, 必须改变社会普遍对职业教育不认可的观念, 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地位。

一要在观念上引导。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及家长的宣传教育, 改变重普教、轻职教, 重学历、轻技能的观念, 认清楚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职责和任务, 是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能、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二要在政策上支持。可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 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通道。可尝试让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在升学方面的衔接, 合理疏通中职、高职、本科之间的升学通道;围绕推动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教学资源互享, 让学生可在两种教育体系之间合理流动;可严格实施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改革招生制度, 使报考职业学校和普通学校的考生具有同批次录取的机会;改革和完善人事劳动和分配制度, 使技能型人才能够享有与其贡献相适应的社会地位和收入水平。

(三) 市场需求, 优化设置, 建专业群

中等职校的专业设置应反映社会新的职业需要, 主动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迅速变化的人才市场需求。在专业内涵建设上, 打破学科壁垒, 拓宽专业口径, 按大类招生, 宽口径分流培养, 使专业在不同的方向上拓展, 形成众多范围小、易调整的专业方向。使专业既保持相对稳定, 即各自的核心基础不变, 又能够积极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

一要优化专业设置。学校应当把“长短结合, 以短补长”作为走向市场的有效途径, 对需求变化小的长线主干专业, 要加强教学基础建设。对需求数量少、变化快的短线专业, 尽可能采用在内容相近大专业下开设的办法解决, 既稳定主干专业, 又兼顾其他专业, 努力做到以长求稳, 以短求活, 稳中求精, 活中求实。要深化校企合作, 资源共享, 提高学校的办学实力。二要积极建设专业群。中等职校应主动适应区域内优势产业集群发展的现实需要, 密切关注产业集群发展的动态, 适时推进专业群建设。要紧紧围绕产业链、围绕职业岗位群、围绕学科基础构建专业群, 并切实开发专业群建设的课程体系。积极构建基于专业群建设的课程体系, 适合采用“平台模块”式的模式。

(四) 加大投入, 加强指导, 重视宣传

多方筹措, 加大财政投入, 增加对中等职业教育硬件、软件投入, 提高职业学校配套设施建设。一要加强就业指导, 为学生快就业、早就业创造条件。各所职校应当建立健全就业指导中心, 为学生拓宽就业渠道, 与用人单位广泛联系, 互通信息, 及时向企事业单位推荐输送毕业生。同时, 利用互联网举办人才劳动力市场, 开设就业指导课程, 积极鼓励职教生自主创业,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不断拓宽职校学生就业的金光大道。二要重视职教宣传, 清除世俗对职教的偏见, 树立职教良好的形象。不断加大宣传力度, 通过选择优秀典型, 展示职教的丰硕成果, 让社会了解职教, 让世人高看职教, 让职校生有登台亮相的机会, 有施展才能的舞台, 以激发职校在校生刻苦向上的精神。让全社会颂扬职教事业, 关注职教事业, 使职教生源源远流长, 使职教事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黄莉.中等职业教育现存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N].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2002 (2) .

[2]张红洁.衡阳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中国商界, 2010 (8) .

[3]王红.浅议我省职业教育的发展[J].青海科技, 2004 (4) .

[4]罗明丽, 聂伟, 汤赛南.农村职业教育问题略论[J].职教论坛, 2010 (5) .

[5]桂彦南.云南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布局及发展规划思考[J].云南高教研究, 2001 (19) .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困境 篇2

1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形势

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在进行持续的改革和发展,经济发展的同时影响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与经济建设紧密相连,因此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招生比较困难,学生基本上都是没有考上高中而被迫选择就读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强、学习基础较差,其就业前景不乐观等等问题,迫使中等职业学校必须进行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改革。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必须对改革特别重视同时要认清楚现实存在的情况,人们对接受教育获取相关学历等方面逐步重视起来,并且国家社会主义的发展也要求必须加强对社会劳动力相关职业能力的培训,中等职业学校面临着一个非常有利于自身产业结构升级发展的大机遇。虽然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改革和发展形势涉及多种因素,但是只要中等职业学校明确改革发展目标,并积极实施相关改革措施,就能在机遇与挑战共存的`大形势下为国家和社会提供更多高素质和技能实用型的综合人才。

2加强改革和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措施

2.1完善教育管理工作和学校专业设置

中等职业教育建设是中等职业学校根据社会经济需求设置相关专业,结合企业对学生实际能力的要求以及专业的职业性质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的全部过程。现阶段,国内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设置和教育管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其中的专业结构设置和教育体系建设比较滞后,表现为:没有根据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情况而及时设置并调整学校的相关学科专业,加上职业学院的教育管理工作不够完善与专业结构不能够相互适应,教学活动与学生管理、就业工作等没有良好的衔接导致发生相互脱节,进而阻碍了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教育质量的提高。由此看出,中等职业教育必须建立超前意识和加强教育的前瞻性,必须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进行相应的改革。加强中等职业教育改革,首先紧跟市场对人才需求的总形势,对市场进行调研并收集企业对人才的实际要求情况,围绕这些现实情况设置相关需求专业,或者调整原有专业方向。其次,中等职业学校应当多派教师调查、走访各个企业单位,从而了解到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条件以及对学生要求需要掌握的技能,而不断学习掌握新知识并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学生知识学习和受教育的水平,为完善、发展以市场需求为方向的管理体系而推动学科和专业建设以及教育研究工作。

2.2壮大教育师资力量

现阶段,中等职业学校的师资力量基础薄弱,教学设备有待更新,教师队伍结构有待优化,缺乏优秀的专业教师,逐步影响到了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终极目标的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学校要加强对师资力量的建设,首先,中等职业学校应当培训现有的专业技术教师,和企业合作,让教师多参加企业的成产经营活动而获得更多的专业实践知识和实践能力以及专业课教师能够掌握新的专业技能,促进教师更新其原有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其次,中等职业学校除了组织教师深入到企业中进行实践工作以外,还可以聘请企业中优秀的工程师或者技术人员到学校给学生讲课或者担任学校的专业课程教师,提高整个学校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和实际操作水平。此外,学校还应当积极的引进社会上具有高技术高素质、高学历的优秀毕业生及研究生或者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并进行相关的培训再上岗,同时政府也应当出台鼓励企业的管理、技术等人员到学校任职的相关政策。

2.3加强重视和完善专业教材

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教学计划、教材、结构及内容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没有很好地结合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其中,学科教材内容偏重理科知识,没有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优秀架构;内容比较之后没有反映出当今时代的新技术知识和新技术应用等内容。中等职业教育学校重视和加强专业教材的建设,首先,应当强化教材的职业性质,开发教学大纲和设置课程时应当重点强调劳动过程综合性,而不应该一味追求学科体系完整性;学校组织教师编写教材是要注意关注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情况,可以先深入到企业中进行了解企业和社会对专业水平和方向的要求,然后在编写适合教学的相关学科教材。其次,学校编写教材时应当注意融入培养学生实践基本技能的相关内容,组织教师编写与当地的发展状况相适应的教材内容,结合专业性质重点突出学生对学科技术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及突出对学生知识、实践技术等综合能力的考核。除此之外,学校应当建设并优化学科课程体系,使之主干课程能够适应岗位和职业的技能要求,使理论课程知识服务于实践能力教学。

2.4加大对专业技术实践教学的力度

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大纲为促进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已经做出了一些改革,就是相比理论课程增多了实践课程的课时数。学生对理论课程的兴趣较低,而对实践课程需求较高同时也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因此,这样一来理论和实践课程联系就更为紧密了,也更利于学生理解和实际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因此,加强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就必须重视、加强对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首先,教师应以促进学生加深记忆理论知识和增强动手能力为目的,进行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授课形式,培养出综合能力人才。其次,中等职业学校应当多引进用于实践操作技术教学的相关设备,应突出教育的技术性,组织学生进行最新的技术实践操作,实现技术的实用性和先进性;同时进行教学知识的及时更新以促进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社会竞争力。再次,中等职业学校应为学生营造一些企业管理、生产等方面的工作氛围,多和企业合作建立相关学生实习培训基地,多组织学生进入到实习基地中并进行相关生产安全方面的培训,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多发现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完善,进而综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社会和企业培养合格的高技能综合素质人才。

2.5对学生就业进行指导教育

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在学生即将毕业时应当结合学生的道德素养、专业知识、实践能力、社交能力及团队协作等综合方面,加强有关择业技巧、职业理想、心理、就业方法与策略等方面的培训和指导教育,引导学生认清就业形势,多了解社会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转变就业观念和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培养学生树立好的职业理想,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同时,为学生联系专业相关的企业单位进行实习,让学生积累专业实践知识和经验,完善对技术掌握不够的地方,进而适应职业要求,能够选择到适合自身发展的相关职业。

3结语

综上所述,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对自身进行改革和发展已是必然。因此,学校应在教育管理、专业设置、师资力量、学科实践教学、课程教材等方面发现自身不足,并进行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为学生提供锻炼实践能力的训练基地或者联系能够实习的相关企业单位,为步入社会成为技术性人才建立牢固的专业知识基础,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能力,为社会提供技能型的综合人才。

参考文献:

[1]刘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D].河北大学,.

[2]王倩.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模式改革保障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

[3]彭瑜.关于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推进策略的思考[J].当代职业教育,2012,07:4-7.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困境 篇3

完善制度,创设有利于技术人才培养的良好社会环境

加强政府的统筹与管理。成立县级职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县主要领导任组长,加强统筹与管理,确保各项工作的落实。同时吸纳由行业、企业等社会各界人士参加的咨询委员会,为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等决策提供咨询,使学校能够根据社会、企业的需要及时做好教育教学调整,更好地培养技术人才,服务社会。

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把實行职业资格证书和就业准入制度,作为提高从业人员素质的一项强制措施。即初、高中毕业生、社会青年、农民工等等必须经职业学校培训1~2年或者经过短期培训,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方可上岗,用人单位必须使用有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这个制度的执行对职校扩大生源渠道是十分有利的,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途径之一。

努力增加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在目前职业教育招生困难的情况下,由于职业教育成本高,这就需要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切实增加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否则职业教育难有一个快速的发展。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

提高教学和就业质量。发展职业教育,职业学校责无旁贷,这就需要学校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苦练内功,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因此,学校既要狠抓教学质量管理,又要拓宽就业渠道,保证出口畅通,把学生培养成最受企业、用人单位欢迎并且具有吃苦耐劳精神、遵纪守法意识的人才。

拓宽办学思路,实施产教结合。县级职业学校与县域内行业企业实行联合办学,推行“订单”培养。学校根据行业企业提出的岗位培养目标,设置专业和培训项目,按照行业企业的要求组织教学活动,为企业提供职工培训、技术咨询等服务。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困境 篇4

一、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实现跨越式发展

2005年以来,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规模迅速扩大, 具备了大规模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能力。2009年招生规模达到873.6万人, 比2005年增加218万人, 年均增幅超过7%, 而同期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开始下降, 中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明显增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的“中等职业教育年招生规模扩大到800万人”的目标提前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踏上新台阶, 2009年达到2 178.7万人, 比2005年增加578.7万人, 年均增幅达8%。

中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使高中阶段教育的普职结构明显优化, 中职招生所占比例快速提高, 2009年中职招生比例首次超过普通高中, 普职招生比为48.7︰51.3, 实现了“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规模基本相当的目标。

中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为我国各行各业输送了大批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 据统计, 2006-2009年中等职业教育共向社会输送了1 800多万名毕业生, 极大地改变了劳动者队伍的素质结构和从业人员的技术结构, 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有力地支撑了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 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质量面临的挑战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数量的大规模扩张为改善办学条件和提高教育质量带来了挑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中等职业教育投入不足, 相关投入政策落实不到位

1. 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仍显不足

尽管近年来, 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 各级政府加大了对中等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 中等职业教育经费保持了较快增长, 2009年预算内教育拨款达到588.55亿元, 比2005年翻了一番多, 但与普通高中和其他各级教育比较, 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仍显不足。

按照我国目前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规模及其生均成本测算, 中等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占各级各类教育总投入的比例至少应超过10%, 而且国际上职业教育的办学成本通常要明显高于普通高中, 其投入也比普通高中高, 但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现状与这明显不符。2008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预算内教育拨款占各级各类教育预算内拨款总额的比例为6.05%, 比普通高中低2.6个百分点。2000-2006年,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预算内教育拨款占拨款总额的比例一直在不断下降, 虽然近两年来有所改善, 但与普通高中仍存在差距, 也不适应中等职业教育规模扩大的需要。

2. 中等职业教育投入的相关政策也没有完全落实

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 “要进一步落实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政策。从2006年起, 城市教育费附加安排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 一般地区不低于20%, 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不低于30%。”但实际情况是, 2008年, 全国城市教育费附加总额为527.41亿元, 其中用于中等职业教育的比例为13.61%, 虽然比2005年提高了5个多百分点, 但明显没有达到要求。全国有三分之一的省份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中等职业教育的比例低于10%, 最低的甚至不足2%, 有940个县城市教育费附加没有用于中等职业教育。

3. 预算内教育拨款占总投入的比例偏低

从国际经验来看, 世界各国职业教育经费的成本分担中, 政府依然是职业教育经费的主要提供者。如新西兰来自于政府的职教经费占职教总经费的70%, 美国约为75% (其中45%来自地方税收) , 韩国也占到了50%以上, 德国达到55%, 丹麦达到67%-75%。 (1) 1998年以来, 我国政府对职业教育投入占教育总经费的比例一直低于50%, 2007年以来, 随着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 投入的增加, 这一比例才有所提高, 2008年为55.8%。单从比例来看, 政府拨款与国际上的通行做法大体一致, 但由于我国政府教育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一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并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 所以在教育整体投入不足的情况下, 尽管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比例在50%左右, 同一些发达国家相似, 但政府对于职业教育投入的绝对量依然是不足的。为了弥补缺口, 各学校便将负担转嫁给学生家长。

(二) 中等职业学校师资紧缺, 教师素质和能力需进一步提升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增长跟不上规模的增长, 生师比逐年提高。2005-2009年, 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人数增长了34.4%, 而同期专任教师人数仅增长15.9%, 明显慢于在校生规模的增长, 导致中等职业学校师资紧缺, 生师比从2005年的22.5︰1上升到2009年的26.1︰1, 与《教育部关于“十一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中提出的到2010年生师比达到16︰1的目标存在明显差距。中、西部地区中等职业学校生师比更高, 均超过27︰1, 其中宁夏、湖北、西藏、贵州、安徽、四川、重庆、青海、广西、陕西10个省份超过30︰1, 远不能适应中职教育发展的要求。按照《意见》要求的16︰1的生师比测算, 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缺口 (不包括自然减员) 在43万人左右。

教师素质和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和能力是保障教育教学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从目前来看, 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和能力与国家发展目标都存在一定差距。2009年, 全国中职学校专任教师中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比例为81.3%, 中西部地区不足80%, 与《意见》中提出的“到2010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学历达标率要达到90%”的目标仍存在较大差距。

《意见》中还提出“到2010年, 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中持有相关专业技术资格或职业资格的人数达到50%以上”。2009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课和实习指导课教师中双师型教师比例为34.9%, 虽然比2005年提高10.5个百分点, 但与《意见》仍相差15个百分点。在全国8 808所中等职业学校中, 有3 411所学校没有双师型的专业课和实习指导课教师, 占学校总数的38.7%。其中中部的山西和黑龙江、西部的西藏和甘肃有超过一半的学校没有双师型的专业课和实习指导课教师。这说明中等职业学校的绝大部分专业课教师还是从事理论教学, 他们缺乏带领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专业技能, 这不符合培养与经济建设相适应、动手能力强的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三) 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条件跟不上规模发展, 办学条件逐年下降

随着中等职业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 相关投入不足, 导致办学条件跟不上规模发展需要, 办学条件普遍下降。2009年中等职业学校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为11.7平方米, 比2005年下降1.9平方米, 比教育部颁布的最低控制标准16平方米还少4.3平方米。其中西部地区从2005年的15.1平方米下降到10.7平方米。全国有三分之二的省份生均校舍建筑面积比2005年还少。如果再继续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规模, 校舍建设不足的问题就会日益凸现, 成为中职规模发展的制约条件。

生均仪器设备值的下降速度更为明显。2003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生均仪器设备值达到2 934元, 2009年减少到2 120元, 下降27.7%。全国有8个省份的中等职业学校生均仪器设备值没有达到1 500元, 他们都属于中西部地区。

三、对策与举措

面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以下简称“纲要”) 提出的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 需要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办学条件改善与保障, 并通过制度建设和采取有效的政策举措, 加快扭转生均水平下降态势, 促进办学条件水平与规模的协调发展, 提高职业教育质量。

(一) 建立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分担机制

《纲要》明确指出“中等职业教育实行政府、行业和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等多渠道依法筹集经费投入的机制”。因此, 在今后的发展中, 要按照《纲要》要求, 进一步完善以政府为主, 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和机制。

中等职业教育具有“准公共产品”的性质, 社会、国家是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受益者, 需要政府加强财政投入主渠道作用, 增加财政性教育投资, 改变我国财政性教育投资总体不足的状况。如前所述, 尽管在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来源中, 政府投入所占比例已经超过一半, 但由于教育经费总投入偏低, 所以经费仍显不足, 而且在各级教育的投入中, 政府投入中等职业教育的比例最低, 因此, 为满足中等职业教育战略发展需求, 实现《纲要》提出的发展目标, 各级政府应按照法律法规要求加大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投入力度, 大力改善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尽快制定《教育投入法》, 通过立法, 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等公益性事业的投入力度。

同时, 各类企业也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受益者, 中等职业学校通过教育给企业提供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根据“谁受益、谁分担”的成本分担理论, 企业也应该分担职业教育的培养经费。我国《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企业应当承担对本单位的职工和准备录用的人员进行职业教育的费用”。因此, 按照法律要求, 企业应按照接收员工的数量、专业、层次付给职业学校在培养学生过程中的成本耗费。企业承担的职业教育成本费用的分担形式, 除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与发展的决定》中规定的提取方式和比例外, 还应制定企业购买职业教育服务的政策。

其次, 要加强对中等职业教育投入的监督和检查。好的政策必须有好的执行, 才能显示政策的效果。中央和地方部门要分别建立相应的机构, 对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地方政府应定期向社会公布各县 (市、区) 教育经费预算的使用情况和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情况。对不能保证职业教育预算内经费增长和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经费的比例, 以及挪用职业教育经费的地区, 在中央专项资金的投入中和省、市财政转移支付方面要有所限制。

(二) 把改善办学条件作为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工作重点

与普通教育相比, 中等职业教育是以实验实习为主的投入型教育, 其设施设备的多寡好坏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 决定着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中等职业学校原有办学条件和基础普遍较差, 加上招生规模持续扩大, 办学投资力度跟不上职教规模发展速度, 使办学条件没有得到相应的改善, 职业教育质量受到影响。为此, 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改善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条件, 为提高办学水平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

为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 各级政府应该按照当地的实际情况, 设立和落实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条件标准。我国《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本地区职业学校学生人数平均经费标准”, 200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要求“省级政府应当制订本地区职业院校学生人数平均经费标准”, 但目前规定的生均经费标准在不少地方没有制定和落实。因此, 各地要进一步提高认识, 积极探索, 加快制订和实施本地区的生均经费拨款标准。各省级人民政府要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 充分考虑办学主体实际、区域办学特点、专业类型和院校类别差异等方面的具体情况, 制定生均经费拨款标准。同时, 明确规定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均经费拨款定额标准, 根据不同专业类型的生均办学成本需求划分出相应的等级, 并据此实际确定各中等职业学校定额标准的拨付金额。

(三) 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

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师资的来源, 主要是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的本科生及少数研究生, 他们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 但缺乏指导职业院校学生的实践技能。面对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师资不足的问题, 要借鉴国际经验, 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体系, 确保职业教育有一支质量优异、数量充足的师资队伍。我们可借鉴美国以各州为主培养职业教育师资的做法, 在我国各省 (市) 建立专业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 (职业训练) 中心, 也可在各省 (市) 较好的普通高等学校设立职业教育师资班, 对职业院校现有师资队伍进行有计划的送培, 对在校职业教育师资班学习的学员可按照职业教育教师的特殊要求来进行培养;也可借鉴日本企业与职业教育的经验, 通过一定的法规, 要求企业承担一定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任务, 从而形成职前职后相结合、学校与社会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系统。国家还可考虑设立职业技术教育专业硕士, 借鉴国内工程硕士培养的办法, 专门为职业院校培养“职教硕士”。

发展职业教育, 提高职业教育质量, 关键要有一支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教师队伍。随着市场经济和就业形势带来的新变化, 新专业、新课程的不断增加, 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注重学历, 更要重视动手能力。因此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今后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要通过多种措施,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 一方面, 建立职业学校教师与企业、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交流、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轮训制度, 提高专业课教师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 借鉴国际经验, 制定和完善职业学校专、兼职教师聘用政策, 采取更加灵活的用人方式, 聘请一批企业、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学校兼职教师, 他们既可以给学校带来生产第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及社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新要求, 又可以和学校教师共同进行教学活动, 促进学校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化。同时, 政府财政部门要划拨经费, 给予兼职教师一定补贴。通过以上多种途径, 不断提高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的比例, 今后两年每年提高5个百分点, 到2012年达到50%左右, 实现《意见》提出的目标。

(四) 建立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监控和评估机制

职业教育面临着质量的挑战, 职业教育还远没有形成靠质量来赢得社会理解, 靠质量去吸引生源这样一种良性的发展机制。职业教育发展至今, 也有几十年的历史了, 但是还没有形成一个适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和特点的质量监控和评价机制。

国际经验表明, 许多国家都通过建立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监控和评估机制, 对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和教育效益等方面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监督评估。如英国官方的权威机构每年要通过听课、观摩教学和征求学员意见等方式考查学校的教学情况, 定期公布每个学校的综合评估结果, 根据评估结果确定学校的拨款数量。我国也应借鉴国际经验, 尽快建立中等职业教育的质量控制和评价机制, 定期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等进行监督评估, 督促其改善, 以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论文 篇5

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没有制定合理的课程标准,每个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在课程设置都不同,存在很大的任意性,国家对于中等职业教育没有严格的教育评价机制,不能真正实现中等教育的培养目标。

2.师资力量薄弱

中等职业院校招聘的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教师专业知识水平有限,也没有丰富的应用实践经验,很难满足中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另外,近年来,中等职业院校招生困难,发展缓慢,导致大部分优秀教师流失,严重影响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没有优秀的教师很难有高质量的教学,也就很难培养出优秀的学生。

3.学生的实践、实训机会不足

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优秀的应用实践型职业技术人才,要求学生在掌握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具有较高的职业技术,来满足社会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中等职业教育应该以就业为导向,制定实践型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目前,很多中等职业学校忽视学生的实践机会,学校缺乏专业的实训基地,没有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导致学生没有专业的实践机会,缺乏职业技能培训。

4.实训效果较差

根据我国的有关政策决定,中等职业教育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生产实习与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很多中等职业学校在执行这种半工半读的培养模式时,存在严重的功利性趋势,学校把学生送到一些企业去实习,一方面学生所从事的工作和自身所学的专业不符合,另一方面,学校选择的企业不正规,送去实习的学生劳动时间过长,劳动环境恶劣,劳动条件苛刻。这些问题都使得学生的实训达不到教育要求,没有实训效果,学生的职业技能得不到提高。

二、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建议

1.规范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标准

我国的教育部门应该制定相应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规范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严格考查教学课程,制定相应的中等职业教育评价和考核机制,对学校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定期进行评价和考核,规范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规范,推动中等职业教育的规范化发展。

2.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中等职业学校应该提高教师的入职要求和标准,尽可能招聘一些教学水平较高、专业知识丰富、实践经验丰富、综合素质较高的教师,通过岗前培训和在职教育等方式,不断激励教师自我学习,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另外,相应地提高优秀教师的福利待遇,保障教师的基础生活,使他们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保证教学质量。最后,学校可以邀请企业中一些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来学校做兼职教师,通过开展座谈会、开设专业培训班等方式,指导教师和学生的专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3.增加学生实践、实训机会

中等职业学校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并支持学生的专业实践活动,加大资金投入、技术投入和设备投入,建设学校的实训基地,保障学生的实训效果。并且学校可以采取校企合作的形式,选择行业中一些正规的企业,和企业建立校企联盟,使学生可以去企业实习,通过在职实习,切实地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4.规范实训程序

对于在校内进行实训的同学制定严格的实训计划,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要求为目标,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训的任务,达到实训目标,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考核机制,对于学生的应用实践职业技能进行考核,不断激励学生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对于校外实训,学校要首先和企业签订实习合同,规范学生的实习内容、实习岗位和实习待遇,通过正规的岗位实习,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保障学生劳动的合法权益。

5.政府加大支持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应该加大支持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通过相应的政策扶植,投入一定的教育资金,正确的社会舆论引导,规范学校的教学,监督管理学校的办学质量,使中等职业教育能够真正发挥出培养应用实践型职业技术人才的重要作用。

三、结束语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困境 篇6

摘 要:生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中职学校生源数量不断增长,可却面临着生源质量困境。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了解了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生源困境的现状,分析了出现生源困境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职业教育;生源困境;原因及对策

2013年贵州省政府提出“9+3计划”“产业园区+标准厂房+职业教育”模式等政策大力扶持中职教育发展。这一系列政策给中等职学校带来了“春天”,初中应往届毕业生报读中等职业技术的人数较前几年多了起来。如2012年遵义市职中招生数为19080人,而2013年职中招生数升至32090人。这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中职学校解决了生源数量上的困境,但中职学校的生源还面对其他方面的困境。

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生源困境的现状

为便于收集数据和保证数据的代表性特选择贵州遵义、贵阳、安顺地区的部分县职中抽取部分2013级学生发放2700份调查问卷,收回问卷2600份,有效问卷2500份,有效率90%。通过对有效问卷的分析,得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生源困境的主要体表在生源质量低、生源流动大、生源构成单一、生源入读意愿低四个方面。

1.生源质量低

生源困境的主要表现为生源质量降低。与普通中职学生相比,在中学的学习成绩不理想,在品德素养方面也表现出种种问题。参加中考的职中学生的中考成绩分数较低一般居于200~370分之间,选择中职的学生在品行表现上也出现诸多问题。

2.生源流动大

学生是学校教育得以延续的关键,中职学校的发展必须要有稳定的生源。职中生源流动大体现在:学生在办理入学后会中途放弃继续在中职学校求学以修满年限而直接融入社会。通过对遵义市2003~2010届职中招生数和毕业生人数调研得出:

遵义市2003~2010届职中招生数和毕业生数统计表(单位:人)

数据得出,2010届学生有7177名学生没有完成三年的职中学习,2009届有8083名,2008届有8678名。

3.生源构成单一

生源构成单一,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生源的户口类型及其家庭背景;(2)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来源。以调查的2500名学生的户口类型作为研究对象,了解到中职学校生源构成如下:

(1)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生源构成困境在学生户口类型的体现

对15所中职学校2013级酒店服务与管理等七个专业学生户口进行统计得到下表: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2013级部分专业学生户口类型比例表

通过表格可以看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生源构成中农业户口人数所占比例均大于城市户口人数比例。

(2)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生源构成在学生家庭背景上的体现

这里的家庭背景是指学生的父母所从事的职业。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每学期都会面向应往届初中毕业生进行招生。每学期都有大量的新生涌进学校,但是中职学校学生的家庭背景却大致相同。调研结果显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生源绝大部分来自农村的农民家庭,少有学生来自父母在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工薪家庭。

(3)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生源的主要由应届初中生构成

根据调查的15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2500名学生中,有90%的学生是由应届初中毕业生构成,而往届初中生和那些已步入社会但是仍然需要相关职业技术教育的人员并没有成为该校生源。

4.生源入读意愿不高

调研得出,中职学校生源入读意愿不高主要表现在:(1)入读目标不明确。抽样调查的学生中,5%的学生是出于自己的主观选择自主到职中学习的。70%的学生是在初中教师的推荐和身边同学的影响下选择职中学习的;25%的学生是在家长的强制要求下到职中学习的。(2)选择意愿偏向高中。接受调查的职中学生,他们更想要到普通高中接受教育,只是因为自身學习成绩原因来到职中,每届初中毕业生选择到职中学习的学生相对较少。

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生源困境的原因

导致中职学校生源困境的原因有很多,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中职学校办学不结合当地产业资源

(1)中职学校在办学上不结合当地的资源环境

如,遵义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煤矿、铝土矿)、农业种植(辣椒、水稻、蔬菜)等,然而中职在办学时没有开设与之相关的专业。

(2)办学时不结合当地的产业特色进

中职学校办学上偏向第三产业,而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上欠缺专业设置。

(3)中职办学没有结合地区的特色文化专业

作为中职办学的教育者们,应该明白,在每一个地区内可能有一些相同的职业集团,它们要求具有类似的工作资格。

这就启发中职学校在办学的过程中应该首先对学校所在地区的环境进行彻底考察和研究,并且对当地区的经济发展做深入分析并且进行分类。职中学校的专业设置应该根据分析和分类进行开设,从而办出适合于地区特色的中等职业学校。中职学生学习不能够学以致用,很多学生学习的时候看不到学业的希望,而选择中途弃学。职中应坚持按地区特色办学,培养大批在当地区能够留得住、用得着、下得去的人才,一定会给当地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带来长久的“春天”,从而从根本上解决职中所面临的生源流动大的困境。

2.职业技术教育的缺失

当前社会对职业技术教育没有形成积极健康的认识,教育者在教育的过程中忽视职业教育。当前学生对职业的认识还很局限,学生认为做工人、服务员等简单劳作的工作是不体面、无尊严的。人们带着一副有色眼镜看待职业,所以只要学习成绩不是特别差的学生都不会选择中职。很多家庭也不会支持子女就读职中,所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会面临生源质量低、构成单一、入读意愿不高的现状。

3.传统文化观念根深蒂固

传统文化观念根深蒂固。儒家思想之“学而优则仕”可以说是指导我们一代又一代青年读书之追求。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把读书作为出路,往往不考虑受教育者的遗传、环境及主观能动性的特点,人们在受教育的过程中缺失职业技术或者技能技巧的教育。

4.家长的人才观念陈旧

调研显示,家长对孩子的人才观是有一份体面的工作(从政等)。这种陈旧的人才观导致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不能竭力赋予适合孩子个性发展的职业方向,而要求自己的孩子考上好的高中、好的大学,有好的工作。家长不愿意孩子当环卫工、当农民、当工人……或许孩子的学习成绩不理想,考不上高中,但他们在植物栽培上,在技术创造上,在营销建筑上,在家畜饲养上具有与众不同的才能,只要在这方面加以发展,他们就会成为优秀的人才,但却不能得到家长的认同。然而,很多家庭条件好的家长一心让孩子读高中,而忽视孩子自身职业发展的特点而不惜高昂的择校费,很多农村家庭学生由于家庭经济拮据就到中职学校学习了。

三、解决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生源困境的对策

通过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生源困境的原因分析,笔者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解决策略。

1.结合地方产业特色,办出中职学校的特色

中职学校办学时应充分利用当地的环境条件做到因地制宜。在办学时,应与当地的产业结构紧密联系,充分利用当地的环境资源。如若当地区有丰富辣椒种植、矿产开发(煤矿、铁矿、铝矿)、酒窖等产业环境,均可以作为职中的办学方向的指引。因为每一个地区都有自己的产业特色,这就需要人们具有相应的职业资格。所以中职学校要获得长久发展,必须融入当地的特色环境中才能更好地办学,才能吸引和留住学生。

2.大力宣传职业教育,转变传统教育观念

(1)加强职业教育宣传力度

加强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应做到:在义务教育阶段注重对学生职业教育观念的培养,让学生对职业不陌生,树立良好的职业观,只有这样中职学校才能被学生及社会认可。为让更多初中生和社会群众认识了解职业教育,并提高职业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夸大职业教育的影响力,中职学校应多举办走进社区服务群众的活动。

(2)转变传统教育观念

“劳动给生命之灯添油,而思想把灯点燃……”思想对人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我们应转变“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思想点燃学生的生命发展之灯。因为不是每个学生都是适合从事脑力劳动,如今的教育应不仅为学生提供脑力劳動之灯,也应提供体力劳动(会做工)的灯。我们应该让学生获得多样的能够显示他们自己力量和才能的意愿,正确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发展让他们的生命之灯绽放光彩。

3.正确认识孩子的特点,确立正确的人才观

家长的人才观念应与时俱进,孩子的才能和天赋应得到正确的发展。家长应该明白,也许你的孩子会成为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也许你的孩子是技师、工程师、教师;又或许他会是钳工、车工、农业机械师,但是都需要孩子的智慧和创造性。作为家长,应该注意和关怀自己的孩子,让孩子的天赋和才能得到开发,这样孩子才能够在自己的职业上发挥智慧和创造性,从而体验到为人民、为社会的幸福而劳动的快乐!所以家长在孩子初中毕业时应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选择升学,与高中相比中职学校或许更适合孩子的发展。

生源质量对中职业学校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如何确保有优质的生源是职中面临的重要问题。解决这个问题仅仅依靠政府的政策和经济的鼓励以及企业的帮助是不可能的,更多需要职业教育思想对人们意识观念的熏陶以及中职学校结合当地产业特色和当前社会生产发展需求办出富有特色和适应社会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2.

[2]黄克考.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1-03.

[3]吕月康.职业教育新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4]唐智彬,石伟平.提高农村劳动力转化水平:职业教育的功能、限度与对策[J].理论经纬,2011(13):4-9.

[5]胡丽霞.财贸中等职业教育的功能[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09(6).

[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M].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7]刘桂林.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8]张绍文.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制度与教学模式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13(6).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困境 篇7

随着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国家经济的发展, 中等职业教育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职业教育的政府投入、办学规模、办学质量等都较前有了长足的进步, 但由于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高校扩招, 高校录取率在经济发达地区已达80%以上, 现在高校招生制度进一步改革, 高等职业院校开始对普高学生实施注册入学政策, 跨入高校的门槛对学生来说进一步降低;中等教育中, 职业学校对初中毕业生的吸引力更低, 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大背景下, 职业学校生源素质越来越低也是不争的事实, 以某县级市为例, 初中毕业生人数2006年11000人, 2008年7300人, 2010年6400人, 2015年5300人。该市四所三星以上普高录取的人数稳定在4000人以上。该市职业学校为了生存已由原来六七所学校合并成一所, 招生人数不到最高时期的一半。中考总分780分, 而300分以下学生占了一半, 其中数学成绩更低。生源总数锐减使得学生实际上都是“双差生”, 他们各方面层次均较低, 这与实施多年的素质教育背道而驰, 是职业教育面临的新的课题。

二、中职数学教育的现实困境

由于上述原因, 中职数学教育实际上困难重重, 面临困境:

学生问题:据调查, 某校2013年有中职学生449人, 数学平均分仅42分。许多学生初中数学知识基础差, 运算能力、思维能力、学习能力也都很差, 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教学质量普遍较差。

教材问题:现行中职教材仍强调数学知识的系统性、结构性与完整性, 内容抽象、不能体现职教的特色, 与专业课程严重脱节, 与学生现状极不吻合。

教师问题:面对一群不是趴在桌上睡觉, 就是玩手机、看不健康书刊的学生, 教师普遍心理疲劳, 由开始工作充满热情、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中, 发展到后来怕上课、怕面对学生、不愿与学生多说一句话的心理状况, 其教学动力低, 教学水平与业务能力每况愈下, 不能认真研究学生现状与教材, 教学方法单一, 教学辅助手段缺乏, 特别是某些学校缺乏数学教师, 由其他专业的教师, 如机械、机电、财会、化学等专业的教师改教数学, 其教学实际结果只能是自己似懂非懂, 学生一点不懂。

如是而论, 目前中职数学教育不容乐观, 甚至失去了开设数学课程的基本意义。

三、中职数学教育的出路

要改变中职数学的现状, 必须做到以学生为本, 通过数学教育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使得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同时在数学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习习惯, 健全其人格, 促进其全面发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师富于情趣、幽默、诱导的教学方法, 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 教师要善于联想, 把死的知识讲活, 把枯燥抽象的概念加工成生动风趣的实例进行对照讲述。创设佳境, 诱发思维, 设疑布障, 引起悬念, 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兴趣, 使兴趣持久下去, 教师要善于发现数学知识中本质的美, 要培养学生的恒心, 在学生遇到困难和挫折时, 热情相助, 分析原因, 鼓起学生信心, 培养顽强的毅力, 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 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数学, 引导学生正确阅读、 勤思多问, 善于预习和复习, 学会整理学习过的知识, 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课堂上要专心听讲, 独立思考, 及时完成作业, 会从教师的讲述中发现规律, 掌握方法, 从而减少学习困难, 真正使数学学习成为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助动力。

总之, 面对现实, 脚踏实地, 以生为本, 调动学校、教师、学生的积极性, 加快数学课程改革的步伐, 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发挥数学教育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 提升整个职业教育的质量, 提高中职学校的社会形象和对家长、学生的吸引力是大有可为的。

摘要:中职学校面临生源萎缩、学生基本素质差、数学教育教材不适用、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 要多方入手、共同努力才能解决。

关键词:数学,教育,职业院校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383-392.

中等职业数学教学的困境与对策 篇8

职业学校教育是以学生就业为导向, 学生工作能力为本位来组织实施的, 在进行文化课教学的同时, 实施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教学, 培养有一定专业技能的技术工人。中等职业学校的数学教学不同于普通高中的数学教学, 它们的目的性不同。中职数学作为学习各种专业理论和技术的基础, 其应用极为广泛, 既要满足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基本需求, 也要为学生的专业课学习准备必需的数学知识。然而, 目前中职数学教学状况不容乐观, 存在着许多问题。

1 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学习素质普遍较低

由于大学扩招, 普高升温, 就业困难等因素, 使中专学校生源萎缩, 中专学生总体素质发生了普遍下降;而且中专录取分数线一降再降, 降到最后, 只要注册就可上中专。这样, 入学的大部分学生数学基础知识比较薄弱, 理解能力较差, 许多学生对数学望而生畏, 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 厌学情绪相当严重。由于学生基础差, 学习素质低为数学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 如按常规教材教法, 势必造成教学过程不顺畅, 教学效果差, 进而影响专业课的学习。

1.2 数学课时不足

基于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定位于熟练工人和中初级专门人才, 加大了实践性教学力度, 加强了技能训练, 因而劳动实践课时不断增长, 理论教学内容不断压缩, 从而使数学教学课时也相应减少。新编《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纲》已把过去必修260课时降为必修180学时;一元微积分从原来必修97学时改为选修52学时;增加了向量和统计学知识。从中专教学实际情况看, 教学时数已显不足, 如教学内容按大纲要求全部覆盖, 有些章节只能点到为止, 更增加学生学习的困难性。

1.3 数学教材不适应教学实际

现在的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材体系不规范, 各个学校使用的教材版本不尽一样, 但大都没有体现数学的实践应用性。升高职不是中职教育的主要任务,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定位, 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大多数中职数学教材的内容设置过于陈旧, 多是传统数学内容, 很少有现代的鲜活的例子, 与各个专业相联系的教学内容也比较少, 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效果。这样的教材不能使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会扼杀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能力。

1.4 教学方法单一

教学方法是教师在一定的认识论指导下, 在教学过程中为实现教学目的和任务所采取的途径、手段和方式。中职学校的学生数学基础一般都比较差, 教师唯恐学生听不懂。因此, 中职学校的数学教学以课堂纯理论教授为主, 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 没能真正确立“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 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的、中心的地位、学生处于被动的、服从的地位。“满堂灌”现象普遍, 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教, 这种落后的、陈旧的教学方法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这种偏重于传统的教学, 注重知识的记忆, 依赖于书本教学, 强调记题型、背公式, 让学生死板地生搬硬套。由于中职学生的生源决定了学生的基础知识相对薄弱, 对现有基础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产生排斥和惧怕心理, 学习被动。

2 提高中职数学教学效果的对策

2.1 增强信心, 激发学习兴趣

目前学习困难生在中职学校中占很大比例。这些困难生很大一部分不是因为智力问题, 而是在对待学习上, 尤其是对待数学课的学习上容易产生畏难和消极情绪, 更有甚者, 产生不良的厌学心理, 放弃了数学课的学习。在这种消极情绪的支配下, 对自己没有信心, 学习的自主性受到抑制, 学习效果很难保证。因此帮助学生培养学习兴趣, 建立学习信心很重要。

兴趣是影响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是推动学生寻求知识的一种内驱力。我们教师要平时多关爱他们, 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 鼓励他们克服自卑, 调整心态, 战胜自我, 想尽办法去挖掘教材的内在因素, 结合数学知识在生产实践中的实际应用,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2 开发出适合学生实际的数学教材

首先学校要重视公共基础课的地位, 以教学文件的形式规范课程安排, 保证充足的课时, 完善、严肃考评机制, 从制度上约束学生的学习行为。其次也是最重要的是要开发出适合学生实际的数学教材。教学内容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数学课程内容陈旧、缺少实用性的弊端是学生厌学数学的主要原因。我国学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也为职业高中数学课程革指明了方向, 其“大众数学”“趣味数学”和“应用数学”的教育理念在职业高中课程改革中是需注重的。在教材开发上要降低难度, 学习难度要梯度上升, 结合专业特点注重应用性, 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数学能解决什么问题、开发什么思维能力, 增强学习的针对性。

2.2.1 知识适当简单化。

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而言, 不参加升学考试的前提下, 少了升学的压力, 对这些学生的专业教育培养中重点突出的是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也只要掌握基本的数学结论、公式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即所谓只要求知其然, 而无需知其所以然[1]。“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理念, 但我们也应当确立这样的理念。应力求把相应的数学知识适当简单化, 使教学内容适合学生现有的接受水平, 使新知充分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 不让课堂成为教师“一个人”的课堂。

2.2.2 与专业特点结合。

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兴趣, 实际上就是需要的延伸。”学生只有感到学习数学是自己的需要而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 学生才会对学习数学感兴趣。因此教学内容一定要和所学的专业相结合[2], 学习在所学专业中要用到的数学知识, 只有这样的教材才是学生需要的、实用的。

2.3 更新教学理念, 改变教学方式, 创新教学课堂

在数学教学实施过程中, 鼓励数学教师认真地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数学教师可与专业教师进行知识交流, 了解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所涉及的数学知识, 将学生的专业教程拿来进行研究, 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强化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所需的数学知识。多结合专业实例讲解数学, 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3]。在数学教学中, 应针对不同专业而选择相应的实例。比如“财会类专业”, 对财会类专业的学生可以着重列举一些买房分期付款、银行利息问题、存款计息、投资收益以及数学在税收、购物决策、保险等领域中的应用等内容。其次教师在教学中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思想, 教学设计时, 心里想着学生, 打破现行的传统课堂授课方式, 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要实现以活动为载体的教学, 让学生参与创造只有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学习、才能更好地培养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 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往往使学生渐渐失去新鲜感和兴趣,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数学课充满期待。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增强数学教学的形象性, 在教学过程中, 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 恰当采用幻灯投影的演示、电视录像、电子计算机辅助教学等电教化教学形式, 使学生一目了然地明白生动的函数变换、曲线的坐标变化、平面几何图形的重叠和旋转、立体几何图形截面的形成、空间图形等等, 形象直观的视觉会给学习数学留下鲜明和深刻的印象。

2.4 结合专业分层教学, 因材施教

数学的学习需要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而职校的学生在数学水平和能力上存在着不同的差异。有的学生因基础差, 对学习数学有一定的抵触心理;也有的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和情感认识不够。在教学中如果采用吃大锅饭的传统教学方法, 就会使一部分基础较好的学生产生热剩饭、吃不饱的乏味感觉, 而另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则会出现如听天书, 云里雾里的感觉, 这两种情况都会给数学教学造成非常不利的消极影响。所以应考虑采用结合专业分层次教学的方法[4], 同一专业的学生按基础知识差异的层次分班教学, 不同层次的班级, 应确定不同的教学起点、目标等等, 而且为了激励学生, 在每个阶段结束时对不同层次班级的学生可采取定期上下滚动的动态管理方法, 促进全体学生在原有水平上都能发展, 使之在这种教学环境中各展其能, 各扬其长[5]。

总之, 作为一名中等职业学校的数学教师, 我清醒地认识到:当前中等职业数学教学的困难是客观存在的, 但我想, 只要有极强责任心和敬业奉献精神, 拥有“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就能克服教学中存在的困难, 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摘要:深入分析了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对学生积极性的培养、教材革新、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了详细探讨, 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 可供广大中职数学教学工作者参考。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分层教学

参考文献

[1]吕时栋.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考核方案的实践与研究[J].中等职业教育, 2008 (7) :23-24.

[2]吴淑花.以专业需求为导向让职业学校数学教学专业化[J].教育研究, 2008 (8) :21-22.

[3]张启伟.创新思维在中等职业教育数学中的培养[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0 (25) :106.

[4]杨静.分层教学在职业学校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 (3) :71-72.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困境 篇9

关键词:体制改革,财务管理,整体发展

财务管理工作是学校的基础管理环节之一, 但随着体制的改革发展, 现在大部分的中等职业管理学校是自主办学, 拥有独立的法人, 而非政府的附属教育机构, 许多学校的教师聘用也由原来的在籍编制变成了现在合同制, 制度的变化也给学校的财务管理带来变化, 因为学校不再是政府的附属教育机构, 学校的资金来源也由原来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变成了以学校自身的业务收入为主。

一、学校财务工作的新形势与新问题

1. 新形势

近年来, 我国的职业教育取得的飞速发展离不开各级的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和各行各业的大力支持, 据资料统计, 目前在中等职业学校就读的学生超过了两千万人, 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和教育办学观念的变化使中等职校不仅在办学水平上有质的提升, 而且在师生资源的开拓上有着新的进展, 市场经济给整个学校财政提供了新的机遇, 也为学校提供了更多更广阔的资金来源, 可以让学校做强做大, 在社会功能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2. 新的问题

(1) 管理观念滞后

现在的学校拥有了更为广阔的办学资金来源, 却仍然不能提高办学效率, 甚至丧失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原因是学校管理层对财政资源管理的思想认知不足和管理意识上的薄弱, 缺乏成本观念和对学校的统筹规划, 没有能根据现在的教育形式为学校的未来发展制定规划, 受传统的财政分配习惯的影响, 只向政府索取财政经费和向学生收取学杂费, 没有科学灵活地应用现有的资金资源。

(2) 机构设置不科学

有些学校受传统的财政分配习惯的影响, 许多中等职业学校设置财务室或者财务科来进行财务工作, 但财务室或者财务科的工作仅限于财政的核算, 并没有支配权, 而财政管理大权依然掌握在校领导的手中。财务管理角色定位如此模糊不清, 导致资金的募集、调动以及分配工作效率低下。

(3) 财务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会计是学校财务工作的直接参与者, 但是学校会计的工作素质却难以让人恭维, 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因为现在的学校仍然受传统的财政分配习惯的影响, 把会计等同于财务人员, 把财务工作等同于算账、记账等日常工作, 使现在的学校财务人员缺乏理财的知识与观念, 不能把会计知识熟练地应用到日常工作中。事实上, 现在的学校也很少去聘请真正意义上的专业的、高素质的会计人才。

(4) 创新理念的缺乏

由于政府部门对学校的财政大权逐渐放手, 现在的中等职业学校不仅仅要以教书育人为最终目的, 追求社会效益和盈利与教书育人同样重要, 没有财政收入, 办学的质量会受到很大影响。现在的校园管理层缺乏创新理念, 认为校园是非营利性机构, 导致业务和财务管理与现代化的教育进程严重不相符, 有些学校甚至没有建立完善的网上信息管理体系, 难以满足现在的教育需求。

(5) 监管能力的缺失

我国未对中等职业学校建立起完善监督网, 且中等职业学校的法制建设比较落后, 尤其是校园财务监督尤为不力, 这种不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点, 高层领导的不重视, 现在有一部分领导对现在的教育事业改革不够重视, 认为学校是非营利性组织, 对自己的角色定位仍然是管理者而非经营者, 对学校的对外业务毫不关心, 这种不关心导致了基础的财务工作的混乱和财政人员法制意识的淡薄, 甚至导致财务人员因为一己私利, 做出假账等舞弊行为。第二点, 执法环境混乱, 由于校领导对学校财务工作的不重视, 相关的监督管理的工作没有从法律的角度去监督财务人员的行为, 导致不法者大行其道, 基础财务信息的混乱与失准, 学校内部没有动用相关律法规对不法者进行严惩, 导致一些严重的违法乱纪行为最后不了了之。

二、对校园财务管理的相关对策

1. 领导者观念的转变, 树立合理的经济观

(1) 领导者观念的转变

现在的很多校领导仍然保留着过去的管理观念, 没有重视最基础的财政工作, 仍然没有把自己放在经营者的角度上来看待问题, 他们应正确处理好管理工作与财务工作的关系, 既不过多干涉, 亦要合理监督。

(2) 树立合理的经济观

现在的学校不能像以前一样, 单纯地以政府的教育经费为唯一的财政来源, 要充分地发挥学校的特殊性, 以开放的、多元化的姿态, 积极在社会上寻找资金来源, 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3) 优化资金的使用结构

建立严格的责任制度, 领导层要为自己的每一次签字负责, 重视每一次审批手续, 以提高教育服务质量为目的, 给学校打造一个良好的口碑。

2. 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 提高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

(1) 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 严惩不法者

基础财政的混乱是由于法制的不健全, 只有建立完善的制度, 财务工作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下去。进一步明确校园内部财务管理的职能, 给予一定的权利, 加强每一次审批, 每一个月进行一次财务审核, 对不明账目和不法账目进行相关人员地问责。加强财务人员的法治观念建设, 对违法乱纪者, 轻者予以辞退, 重者进行刑事上的问责。

(2) 引进专业的、高素质的会计人才, 提高整体财务人员的素质

中等职业院校应当根据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客观需求, 对高素质的会计人才予以分配, 在社会上有针对性地进行校财务人员的基础道德与职业技能的培训, 聘请著名会计师作为顾问, 对目前财政管理进行积极地改造, 校园财务人员要不仅仅会记账、审核, 更要对资金进行合理的分配, 对未来的资金预算进行合理的规划与应用。

此外, 通过不断的学习与培训, 优化校园财政人员的知识结构, 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对自己提出改进, 每个月进行一次工作评定, 对优秀员工予以评优评先进等奖励。

(3) 建立校园财务信息管理系统

信息化是现在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将每一所学校的财务信息纳入一个数据库, 对每一次流动资金予以评定, 使财务公开化、透明化, 让不法者无所遁形。

三、结束语

随着市场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数量与规模越来越大, 政府在投入大笔资金的同时, 也要完善各项相关措施与制度, 对于中等职业学校而言, 在做好财务工作的同时, 要加强对财政人员整体素质地培养, 避免监守自盗等行为的出现。吸引社会上的优质资金源, 以提高教育服务质量为目的, 来推动我们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小红.中等职业学校财务管理工作改革的困境及解决途径[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5, (4) :208.

[2]乔蓓.中等职业学校财务管理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 2014.

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初探 篇10

1 中职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方面

中职学校门槛低, 入学容易。现在的中职生结构复杂, 多数是在层层选拔中失利后选择中职学校就读的, 由于学生年龄偏小、综合素质偏低, 习惯保姆式教育方式, 养成了被动接受的学习习惯, 其自我控制能力及自学能力有限, 入校后不能适应新的学习环境。由于没有升学压力及缺乏对目前就业市场的认识, 导致中职生没有就业压力。在精神上表现为无所寄托, 没有远大理想, 认为只要及格就有毕业证, 就能找到工作, 没有进取心, 学习上缺乏主观能动性。近几年, 这种现象尤为突出, 中职生普遍怕苦怕累, 遇到困难, 只想退缩, 缺乏就业竞争力。

1.2 教材方面

中职教材与初中教材衔接不连贯, 有些知识脱节, 学生基础又较差, 学习起来非常困难, 有些课程偏难、偏深, 尤其是专业课, 以现有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进行学习有一定难度;现用教材多数内容比较陈旧, 缺乏知识更新, 有些专业教材还是90年代出版的, 有些新版教材也只是更新包装, 内容基本没变, 已不能满足现行教学的需要。此外教材的实用性不强, 理论偏多,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技术操作的内容还不够, 并与实际工作脱节, 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1.3 师资方面

学校不断扩招, 师生人数比逐年增大, 造成部分教师负担过重, 有时一个教师教2、3门课。繁重的工作量使教师难以保证教学质量。由于中职教育是培养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一般性人才, 与高中教育相比, 中职教育更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而一般中职学校实习、实验条件较差, 实训设备陈旧、简陋, 难以满足教学需要。

2 中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策略

2.1 教法改革———突出教法的适用性

正确认识当前学生现状, 采用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方法, 才能增强中职教育的实效性。针对学生结构复杂、素质参差不齐的现状, 通过不同的考核方式摸清学生的入学基础和能力状况, 结合学生自身努力目标, 分别进行学习型、技能型、服务型人才培养。遵循因材施教、分类教学原则让各层次学生量力而行, 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确立学习目标, 挖掘潜能, 提高主观能动性。

对学习型学生, 主要进行学历教育, 为该类学生升高职打基础。对技能型学生, 主要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教育教学手段, 全面提高学生智能, 使他们能够掌握和运用一些原理和实验手段, 学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教师尽可能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型模式, 着力营造“情感共鸣沟通、信息反馈畅通、思维活泼流畅、创造精神涌动”的最佳意境。对服务型学生, 主要面向企业中一般操作岗位, 可以通过基础与特色模块教育相结合的方式, 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 尤其突出职业技能培训。在学习过程中鼓励不同层次学生培养创造性思维, 以充分调动其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2.2 课程改革———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实用性

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是实用型人才, 专业和课程必须根据企业需要设置, 这也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所决定的。只有当中等职业教育满足了企业需要, 企业才能给予支持, 有了支持,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才能拥有坚实的基础。课程的基础性强调传授给学生必要的普通文化知识以及专业基础知识, 实用性强调传授给学生必需的专业技能, 既能为学生长远的发展奠定基础, 又能为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提供帮助。在此基础上课程设置还要突出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 即学生胜任工作岗位的必备能力。由于技术进步导致产业结构和组织劳动的变化, 这要求劳动者能独立进行学习、计划、实施、控制和评估工作, 所以, 除拥有精湛的专业能力以外, 劳动者还应具备自主学习能力、社交能力等。

2.3 师资队伍建设改革———突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对中职生而言, 掌握专业技能为就业打基础已成为求学的主要目的。这就对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可以进行理论教学还要能进行实践指导。教育部提出职业学校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中职学校需要切实加强教师的技术培训。学校应建立起专业教师定期轮训制度, 支持教师到

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

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

中职语文职业化教学探索与实践

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

李枝荣

(梧州市卫生学校, 广西梧州543000)

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

摘要:根据语文教学在中职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要求其与各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紧密配合, 以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满足学生就业需要。就如何从中职生实际语文能力出发, 降低课程目标, 在教学中挖掘教材的职业元素以及体现职业能力需求进行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中职语文;职业化教学;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B

根据社会生产对人才的需求, 职业教育的立足点是为社会培养专门型的人才。这就决定了职业技术教育教学必须以专业学科教学为主、文化基础学科教学为辅。在传统的教育体系中, 历来注重知识的精和全, 追求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这与当前职业教育的目标不相适应。职业教育, 应以生产岗位对人才能力的需求为中心, 以培养学生的实用能力、职业能力为目的。这就要求中职学校教师努力实践职业化教学。而中职语文职业化教学, 是指面对中职生这一特定教学对象, 弱化传统语文教

用人单位见习和工作实践, 每年定期选派专业教师前往企业实地调查、学习, 进行自身知识的更新, 获得新技术、新设备应用的第一手材料, 重点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 同时了解企业需求及对相关岗位从业人员的要求。进修过的教师还可以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进行教材 (实训教材) 的编写, 让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更有方向性、目的性。同时可以聘请生产和服务一线技术人员、技师和高级技师担任兼职教师, 加强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努力形成具有“双师型”素质的师资队伍, 为培养实用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2.4 办学模式改革———突出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

由于职业技术教育对师资、设备要求的特殊性, 单靠职业学校本身难以解决师资和设备不断更新的问题, 只有通过联合办学的方法, 才能解决。校企合作进行订单式培养已是大势所趋。校企合作期间, 企业可以参与学校的教育与培训活动, 为合作学校提供专业师资、实训设备, 并接受教师和学生见习和实习, 这样既解决了职教实训条件差的难题, 又为学生实现由实习到上岗的“零过渡”奠定了基础。学校要依靠企业, 充分发挥企业在人力资源需求分析和教育教学指导中的作用, 及时根据文章编号:1671-1246 (2009) 09-0022-02

学的学科性、理论性、系统性, 使语文教学的重、难点辐射至不同的专业、岗位, 将语文教学与各专业的知识与技能教学相沟通、衔接, 让语文教学带着浓重的专业色彩、职业特征。语文教师要努力转变观念, 树立语文课为专业技术课服务的意识, 努力探索语文职业化教学之路。以下是笔者在教学中的一些探索和实践。

1课程设计突显语文职业化教学特点

为适应当前的职业教育目标, 文化基础课课时大幅减少。

市场需求、企业需求来确定培养目标、人才规格、知识技能结构, 进行合理的课程设置、适当的教学内容安排。学校应与用人单位建立稳定的人才供求合作关系, 加大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力度, 鼓励毕业生到校外实习基地顶岗实习, 使校外实习基地真正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为了使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更好地接轨, 目前, 河南煤炭卫生学校已成功地与河南省宝视达公司合作, 由宝视达公司提供62万元的设备, 建立了宝视达实训基地, 由公司挑选学生到该公司就业, 并签订就业协议, 为校企联合办学开辟了新路。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困境 篇11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困境;对策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但是,当前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却存在着一个普遍现象:一方面教师反映学生难教,学生反映课程难学,课堂气氛普遍不活跃,多数学生不能够进入到学习状态,学生大都重视专业课,轻视文化课。另一方面,受生源影响,进入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文化基础薄弱,对学习缺乏兴趣,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教学效果令人担忧。

一、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面临的困境

1.教师“教”的困境

(1)培养目标不明确。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学生的目标是通过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让其成为从事某种社会职业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但现在很多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基本上还沿用普通高中语文教学模式,与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相脱节。

(2)教学理念陈旧。一本教材,一套教案,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有些教师往往可以用一辈子。现实教学中,因循守旧,填鸭式教学,毫无自己的特色。很多教师往往只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无视专业课程对语文课的需要,不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就业教育,不注重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3)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我们应该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学习理念,但在现实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往往“唯我独尊”,独角戏、一言堂的现象比比皆是,他们忘了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这一根本出发点,无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2.学生“学”的困境

(1)生源现状堪忧。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都是学校初三的“分流生”,有很多学生没有参加中考,即便参加中考,也是成绩不理想,进不了普通高中,不得已才来读职业学校。

(2)学习态度不端正。部分学生进入职业学校后,感觉低人一等,认为职业学校就是混日子,自暴自弃,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3)学习兴趣不浓厚。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学习兴趣普遍不高,认为读书没有用处,不是积极主动地学习,而是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

二、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思考及对策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是职业学校的办学方针。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关键是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结合专业特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文书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1.转变教学观念,融入职教特点

首先,针对中职学生大多数基础较差的情况,我们在现实的教学中应该充分考虑学情,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千万不能好高骛远。从最基本的听、说、读、写入手,突出语文学科的实用性,不能用普高的教学标准要求中职学生。

其次,语文教学要很好地为专业课程服务,体现职教特点。语文教学不但要考虑学生专业课学习的需要,也要考虑学生以后的岗位需要。《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中职语文教学既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又要为学生学习专业服务。因此语文教学就要以专业为切入点,把语文学习和专业学习很好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体会到学好语文能够更好地学习专业课程,从而喜欢并重视语文课程。

2.开设写字课程,提高书写能力

写一手好字可以让人终身受益。中职学生的书写能力不容乐观,书写不仅不规范,缺少美感,而且错字连篇,让人无法辨认。因此,中职学校应该开设书法课或临摹课,让学生能够写出一手好字,让学生的字能够为自己在以后的工作中“加分”,成为其进一步发展的助推器。

3.注重应用文教学,提高文书写作能力

应用文是处理事务、沟通关系、联系工作、商谈业务的重要工具,应用文写作是中职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技能。加强应用文教学,是满足学生实际应用需要的重要途径。在教学实践中,根据不同的专业需求,让学生学会书信、留言、便条、事务函电、广告宣传、哀祭喜庆等的书面表达,从而强化培养学生的从业技能。

4.改善语文评价方式,提倡评价多元化

教学评价对课堂教学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以往的教学评价只注重分数,认为分数是衡量教学成败的唯一标准,这就必然导致中职语文教学试卷化、分数化。中职语文教学应坚持“多维度”标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不同专业的教学目标分层设计评价方式,通过有效的评价,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和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真正实现中职语文教学的目的。

5.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充分展示学生的语文创新才能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让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关注社会,关注人生,进而充分展示学生的语文创新才能。一方面,在高三顶岗实习期间,利用学校学到的专业知识,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语文创新才能。另一方面,利用双休日、暑假、寒假等时间,考察名胜古迹、社会环境、生活热点等问题。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体验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在活动中认知自我,熟悉社会,懂得人生的价值,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创新才能。

总之,伴随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就业形势也愈来愈严峻,中职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比比皆是。因此,中职语文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紧密结合专业,突显职业特点,形成具有职业特色的语文课程体系,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专业技能型人才。

浅析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之路 篇12

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面临诸多问题, 发展不容乐观, 其原因很多。就目前的情况看, 一方面许多中职学校在招生难、毕业生就业难的两难中苦苦挣扎;另一方面企业需要的技术人才, 中职院校培养出来的技术人才很难上任, 企业苦于找不到理想中的技术人才。许多初中毕业或者高中毕业想学一技之长找不到合适的中职院校。这种强烈的反差表明:需求不足和供给不优的问题同时存在。这是制约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如何改变这种矛盾现象呢?这就要了解中职院校的现状, 根据现状来解决问题。中职院校的现状具体表现为:

1 社会认可度不高

目前相关人士做过一个调查, 该调查主要是面对九年级学生进行的, 结果显示:不足7%的学生想上职业院校, 25%的学生有点想上, 68%的学生一点都不想上。面对这一调查结果让从事职业教育的我们感觉很没有安全感, 没有学生愿意上中职院校, 这一调查结果对中职院校的冲击很大, 尤其是我们这些中职教师, 以后给谁上课呀, 学校怎么办呀, 谁管我们这些人的生存呀。正是因为社会认可度不高, 并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就业方式已被打破, 职业教育发展也受到一定冲击, 导致职业学校招生连年出现滑坡, 虽然招生时分数一再降低, 收费一再优惠, 但生源仍然不足。

2 学生自信不足;厌学的多

一般来说, 来中职院校就读的都是初中没有考上高中的学生。再加上中职院校门槛低, 入学特别容易, 基本没有要求, 初中毕业想来就可以入学等诸多原因, 使得学生综合素质偏低。他们在入学不久, 便暴露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学习上由于基础差, 上课听不懂, 作业不会做, 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思想上组织纪律观念淡薄, 生活学习没有目标, 总是认为来学校就是混日子。中职在校生年龄小自我控制能力及自学能力十分有限, 入校后不能适应新的学习环境。由于没有了升学的压力, 再加上学生的心态问题, 因此在校的中职生就成了“60 分万岁”一族。他们认为只要考试及格就有毕业证, 有毕业证就可以找到工作;学生这样的心态毕业后很难适应社会, 也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

3 中职师资方面的问题

中职院校的课程一般包括基础课和专业课, 这就是说教师应该主要是教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师, 然而目前大多数职业院校的教师是从普通教育改行过来的, 特别是专业课教师很难达到双师型教师的要求。很多学校专业课教师不专, 同时带三四门专业课, 教师社会实践机会少, 以至所教的课本上的专业知识和企业的生产相脱节。好多新兴的专业课没有能够上任的教师, 教师在教学生的时候自己对这方面的知识也不是很了解, 只能照本宣科。近年来中职院校不断受到各方面压力的冲击, 生源不断减少, 好多以前的万人名校生源不过千, 教师的收入不断减少, 教师的付出得不到应有的回报, 这里的回报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 长此下去, 多数教师对于教学工作失去了积极性。

综上可以看出要改变中职院校的发展状况首先要改变其社会认可度。职业教育成为同普通教育并驾齐驱的教育体系已是大势所趋。加快发展职业教育, 最重要的是要整个社会转变认识, 国家政策要不断向中职教育倾斜, 让职业教育也有择优录取的权利, 改变目前中高考筛选下来的学生没办法才进行职业教育, 改变传统观念, 让整个社会都知道职业教育出来的学生是真正的技术人才。这就需要进一步提高一线职业工人的待遇和社会保障, 让劳动者更体面, 更有尊严。我国相对其他发达国家来说完整的职业教育起步较晚, 目前整个体系仍然不完善, 对企业劳动者的培训成本国家和企业如何分担, 目前终身职业教育只是口头说起, 工人的晋升体系和收入分配的合理性还需进一步完善, 如何提高中职院校的认可度还需要持续努力的完善。

其次, 对于已经走入中职院校的学生学校要下狠功夫提升学生的自信心。这一点必须突破。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自信心, 会影响他们一辈子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细心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 注意引导他们“扬长避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 不同的学生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班主任乃至代课教师必须主动接近学生, 深入到他们中间, 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 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特点。中职院校提升学生自信心的同时还要开设相关课程, 比如德育课程的开设很是重要, 让他们学习好专业课的同时还要学习好如何做人。学校要定期为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比如篮球比赛、羽毛球比赛等体育活动, 歌唱比赛等文艺活动都可以展开。让他们在学习之余也有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

最后, 师资方面, 要求学校定期让专业课教师下企业实践。教师通过下企业实践了解了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后, 上专业课的时候才能有针对性地对知识进行筛减, 把实用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比如合成氨这门专业课, 课本上会为学生介绍从70 年代至今的合成方法, 好多方法目前企业都已经不用了,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去下企业实践, 了解目前实用的合成氨的方法, 尤其是全国比较大的合成氨企业他们的生产工艺, 中职院校出来的学生要学习有用的生产工艺, 淘汰的生产工艺只是了解性的东西。在此还应该呼吁职业教师的待遇急需提高, 只有待遇提高了才能很好地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中职院校的发展关乎所有中职教师的自身利益, 目前我国沿海地区的职业教育办出了他们的特色, 培训要先, 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需要师资的强力支撑, 没有一流的教师, 就没有一流的学生。

摘要:中职院校近年来招生数量减少, 毕业生质量不高, 这种现状无法满足目前企业生产所需的技术人才, 产生这种现状的原因,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

上一篇:推行障碍下一篇:五四新文化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