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教育机械制造

2024-06-01

中等职业教育机械制造(精选12篇)

中等职业教育机械制造 篇1

摘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课机械制图整体教学过程中, 通常会遇到学生不想学、学不好、老师没法教的问题, 针对机械制图教学实际情况, 结合长期教学积累的经验, 对机械制图教学中采用的教育与教学方法做了探讨。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机械制图教学,教育教学方法

当前的中职机电类专业学生, 综合素质很差, 对学习没兴趣, 个别的不仅厌学还有一定的抵触情绪, 他们普遍轻视专业理论课教学。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不想学、学不好, 老师没法教, 效果差, 针对这样的实际情况, 在机械制图教学中采用适当的教育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 对机械制图教学中采用的教育与教学方法做了探讨。

一、备好合理的教案

在机械制图备课过程中每个细节都要仔细揣摩, 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 备“零件图”这一章时, 首先准备若干机器零件, 然后让每个学生看看工厂里实际使用的图纸, 新课的讲授可以根据图纸的内容依此展开, 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 这样的课堂教学目标明确, 效率高。其次, 要备学生, 了解学生的基础水平、知识结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 然后制订合理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案, 突出重点, 把握难点, 体现特点, 真正做到吃透两头。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每位教师在任何课程中都要使用的基本技能, 灵活采用了讨论式、启发式、讲练结合式和项目教学等多种先进教学方法, 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学习向主动发现学习转变,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提高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是教学过程重要的组成部分。此外机械制图的教学还有其他的方法:

1. 采用器具辅助教学

机械制图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根据需要适时地运用诸如教学挂图、教学模型、零件实物等直观形象的教学用具, 把机械制图教学过程中的抽象概念通过教学辅助载体变成学生可以感知的具体物体。并通过运用自己丰富的教学语言, 在提高空间想象力的同时,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把学生不容易理解的抽象概念和平面视图, 变得形象、具体、直观。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易掌握、记得牢。如三视图的形成原理, 普通的教学方法很难让学生看懂变魔术似的转换, 如用自己制作的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等, 展开模板给学生讲解, 引导他们从不同的方向看过去, 然后将得到的三个方向的视图再画在同一张图纸上, 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

2. 采用多媒体教学

在传统的机械制图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主要的教学方式就是粉笔加黑板, 要想学好机械制图这一门课, 把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机械制图课堂教学中, 特别在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空间概念、提高空间想象力方面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用计算机制作成课件, 使抽象的视图变得直观、形象、生动, 将会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

3. 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 学好制图课

机械制图课堂教学实践中, 教师提供学生动手机会也是培养学生学好制图课的重要举措。同时学习各种测量仪器的使用, 掌握基本测量技能, 将抽象的图样与手中可测量的模型、零件实物联系起来, 既能培养学生的基本测量技能, 为机械加工实训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又能使学生通过必要的绘图实践、读图实践、模型切制、基本几何体的组合等诸多实践行为的配合, 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提供学生动手机会正符合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内在要求。

三、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

由于多种因素,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各个普通中学挑剩下来的, 他们不仅基础知识差, 思想也存在很大问题, 在机械制图的教学过程中, 笔者发现你教学准备的再充分, 教学方法与手段再合理多样, 而学生不配合, 不感兴趣, 不参与, 效果等于零, 所以, 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前提。首先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要教育学生自立、自强, 要为自己的前途未来着想。然后把学生带到工厂企业见习, 在了解生产管理过程的同时也让他们看到将来从事工作的性质、要求与希望, 再用一些已经走上工作岗位最好是小有成果本专业毕业的学生来个现身说法,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多方面引导学生, 让他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平时在课堂教学中要经常灌输自立、自强的观念, 并进行良好职业思想的养成教育, 下一步通过机械工厂实际零配件与图纸的观摩学习, 使学生明白看图与识图是机械专业技术工人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必须在一定程度上掌握, 否则一切都无从谈起。最后在教育过程中要采用“前方引导, 后方促进”的战略战术, 上课要求认真听讲, 作业要求独立完成, 画图要求耐心细致不折不扣, 不肯做不肯学的要严格督促, 做得不到位不让轻易过关, 平时还要注意学生的思想动态, 关心爱护学生, 及时解决他们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配合学校、系部、班级做好学生管理工作, 让学生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只有这样才能打好学习机械制图的基础, 从而解决学生不想学、学不好、老师没法教的问题。

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 深深地体会到:在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课机械制图整体教学过程中, 首先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解决好学生的思想问题, 只有“教育”“教学”两手抓, 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中等职业教育机械制造 篇2

摘要:对我校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计划改革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叙述了改革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计划基本思路,确立了改革教学计划、优化课程结构、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专业课程体系。

关键词:模具设计与制造;核心能力;整合;

前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传统的制造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传统的制造技术被现代制造技术所取代。在先进制造技术中,模具成形技术以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发展。模具技术水平的高低反映了一个国家制造业的能力和工业发达的程度。而我国目前模具工业的发展不仅要靠高学历人才的研究与开发,也要靠广大一线劳动者的应用与操作,而培养一大批技术应用型中等专门人才和技术操作者,正是中等职业教育责无旁贷和义不容辞的责任。

面对机遇和挑战,中等职业学校应如何作好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建设,以适应市场需要为导向,以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技术服务能力为出发点,以定位于模具专业所覆盖的职业岗位群在新技术新工艺方面对毕业生能力的要求。真正把中职学校发展成为国家级职业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这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一.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计划改革的必要性

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中专学校数控类专业的拓宽和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也对模具加工与设计人才提出了越来越高的数量和质量要求。面对企业的用工需求及模具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及我们对企业进行调研反馈上来的信息。发现我们原有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已不适应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原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基本上未脱离学科型教学体系,现以不适应企业对中职院校毕业生的能力要求。

从整个原专业教学计划看,课程相互独立,课程门数较多,相关知识未能有机地渗透融合在一起;从知识方面看,学生学完一门课程后,因不能及时与应用“接口”或与相关知识接轨,在专业教育阶段很难形成综合应用能力;从能力方面看,原有的专业教学计划难以对模具行业所需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技能操作体现不明显。

原教学计划的培养目标是模具设计及车间技术管理人员。随着市场经济结构的调 1 整,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模具行业加工技术发生了巨大变化,中专毕业生在模具加工行业中的作用也从以前的模具设计及技术管理工作,转变为更多的是从事简单设计、加工、维修、调试、组装等一线岗位工作。(二)原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基础实习差。

模具教学计划安排不能完全按照传统的大专机械制造专业教学计划来进行。它采用的课程模式是“三段式”,它是以学科为中心,辅以实践教学。其实,这样就失去了中职院校以能力为本位的特点。而模具技术教学有它的科学性、灵活性、发展性、实践性。我们模具专业到第四学期理论及专业主干课程已基本讲完,可是教学计划并没有具体安排学生机加工实习,都要等到第五学期实习,这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是及不合理,缺乏科学性。这样就造成大量的学生专业课程听不懂、枯燥无味、不重视、有些学生甚至放弃。

学生们在学习机加工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要合理的参加机械加工实习。而且实习教学和专业课要合在一起讲,只有在此基础上教师才容易教,学生也容易学,这样也能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课程设置内容及部分教材陈旧。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选好教材是上好课的前提。如在讲《数控机床》课中伺服系统内容的时候,书上还是以介绍步进电机的原理和应用为主,对于目前广泛采用的交流伺服电机及控制系统的介绍相对少。再比如在讲到CNC控制系统操作面板这一节内容的时候,书上讲的内容以远远不符合生产、实际的需要。当代专业技术类的教材普遍存在着发展速度快、更新周期短的特点,要使学校培养的毕业生能满足当今科技发展的需要,必须在原有专业课程体系中注入新的内容,以保证毕业生从业后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另外,随着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中,以及模具加工中普遍采用CNC机床、CAD/CAM技术,原有教材对新技术、新工艺应用能力的培养已显得不足,难以形成学生对新技术的应用能力。

总之,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可能普遍会感到所学知识难以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因此,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教学计划改革势在必行。二.改革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计划基本思路

模具技术人才的培养必须紧跟现代制造技术发展的步伐。企业对毕业生要求除具备综合文化素质外,更多的是会使用现代化的加工设备以及具备转岗应变能力。模具教学计划改革的指导思想是:突破“学科体系”旧的传统体系,建立理论与实 践、知识与能力、专业教育与素质培养相交互的教学体系。(一)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构建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

现在企业的竞争已经不是过去单一的产品竞争和市场的竞争,而是上升到一种理念的竞争。针对我们提出的教学课程改革,我们只有树立全新的理念,我们的专业才有可持续性发展。

构筑中等职业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课程体系时,应以基础理论知识为前提,以专业知识为核心,优化技术理论知识。基础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技术理论知识适用而简,专业知识要专而精,针对性强,专业知识面和视野要拓宽。要构建知识与能力和技能培养之间的“接口”,使毕业生能真正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以核心能力为培养目标,构建全新的课程体系结构。

(二)以培养核心能力为基础,优化课程结构

中等职业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要以技术应用为主线,突出实用性实践技能。这样,就改变了原理论课和实习课的比例。那么,根据培养目标,我们对多们专业技术课程结构进行了整体优化:例如将机械制图和计算机辅助绘图(AutoCAD)及公差与技术测量整合,课程名称为《机械制图及CAD》,课程目标突出 培养学生使用现代化技术手段的绘图能力;将数控机床、数控编程、数控原理及数控工艺内容整合为《模具数控技术》,目标培养学生数控加工的基本能力。同时,依据自己特点,我们要加大校本教材的开发。(三)改变专业教学方案,实施模块式教学单元。

根据以培养学生岗位技能和综合素质为目的、以能力为本位的指导思想来组织实施新的教学方案,具体分前后两段具体实施:前段采用行业知识“宽口径”的培养模式;后段则针对就业岗位群体和学生的具体素质,采用专门化培养模式。专业教学的实施采用模块式教学单元,将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使之相互渗透,推行综合化课程,优化了课程结构,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岗位操作技能。(四)合理安排实习教学

只有合理安排实践教学,使理论和实习教学相结合,才能最终实现我们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培养目标。尤其是在当今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对技术工人的职业能力和个人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中职院校应突出学生综合素质和操作技能的培养,把学生培养成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总之,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必须紧跟先进制造技术发展的步伐,必须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对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不断的进行更新,才能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 关于数控人才需求与数控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调研报告

中等职业教育机械制造 篇3

【关键词】中等专业;机械制图;教学方法

一、重视对学生学习该课程兴趣的培养,激发学习动机

做任何事情,首先要明确目标是什么,达到此目标.需有哪些心理准备需具体克服哪些困难,采取哪些措施,从而树立坚定的信心和信念,坚忍不拔,努力完成预期的任务,所以要让学生充分认识课程的意义和价值。一切有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也就是说,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傾向,它能推动人们去追求某种知识或从事某种活动。要在学生初次接触课程的时候,讲清课程特点、内容、用途,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一种新奇感,认为这门课有东西可学,有奥妙可探,激发学生的学习冲动和探索欲望。现招收的中专生都是初中毕业生,所以,这门技术基础课对于一直学习文化基础知识的学生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话题,是一个末知的世界.如何把他们引入这个世界.认识这个世界,从而爱上这个知识的世界,第一次课非常关键。作为教师,必须精心安排好这第一次——绪论课。一堂好的绪论课,好像是一部佳作的“序幕”,向人们展示故事梗概及人物特征,虽不是高潮,也谈不上扣人心弦.但却能抓住你的情绪迫不及待地看下去,上好绪论课,在学生心理上产生一种先入为主的作用,为全课程取得良好的效果打下基础。在“绪论”课的教学中通过对该课程的性质和任务的介绍,使学生明确“图样是工程技术界的共同语言”,是设计、制造、使用中外重要技术资料,以及人们发展和交流科学技术思想的重要工具。同时还要说明,任何机械设计和制造人员,如果缺乏绘制和识读机械图样的能力,就无法从事技术工作,以最简单的车工和钳工生产实习为例,如果看不懂图,就无法生产零件。让学生们意识到,学好机械制图对他们今后的学习乃至工作都可能有重要影响,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加强和正确使用直观教学手段,直观教学是培养形象思维的基础

因为制图课研究对象是各种形状的物体,注意直观性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通过直观教学使学生获得的表象是学生进行形象思维决不可少的素材。直观教学主要包括实物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等方法,把学生不容易理解的抽象理论和复杂空间视图,变成形象、具体、易掌握的内容,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记得牢,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立体感受能力的有效方法。将实物引入课堂,提高课堂教学实效。零件、装配体的测量与表达能力是本课程教学的核心目标,因此将机械零件等实物引入课堂,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听课的兴趣,增加学生对所要表达零件的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拉近课堂教学与实践工作之间的距离,也增加了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要使直观教具用得恰到好处,曲尽其妙、在备课时,应根据教材内容和特点,认真考虑教具的选择和使用,仔细琢磨推敲使用的方法和方式,不要为直观而直观,妨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注意教具出示的时机,使其出现在最佳时期,获得最佳效果。在教学中,先让学生多看一些简单的基本几何体的视图,如长方体、三棱柱、圆柱体、圆锥体的视图,通过对图形的认识,熟悉这些视图所对应的空间形体,实现从平面到空间的思维转换,也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将复杂视图分解成简单图形,便于提高空间想象能力。而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可以使那些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无法讲清或难于讲清教学的内容,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使抽象的视图变得直观,配合教学动画,使课堂教学获得最大的效率。多媒体的形象教学还可以激发学生对《机械制图》课程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比较快地培养学生的看图能力和绘图能力,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例如:讲“三视图的形成及投影规律”用常规的教学方法,很难让学生接受,而运用多媒体生动形象、具体直观的画面,能将“正投影”的投影原理和三视图的“看图方法”有机地结合并清楚地展现出来,同时,将三视图的“形成”及“展开”过程也生动直观地展示出来,使学生一目了然。在此投影图演示的基础上,教师只需因势利导地讲解和板书本节的“学习要点”,就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普遍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其次,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减小教学难度,提高教学效率。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可将传统教学方法中无法突破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内容通过多媒体画面完整清晰直观地展现出来。

三、强化练习是发展学生立体思维能力的关键

《机械制图》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如果要较好的理解和掌握该课程的内容,就需要培养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与一定的表达能力,而这一能力的培养是通过一系列画图、读图的实践活动进行的。在实践过程中要注意:要有一个由简到难、由浅入深,由基本题到应用题、模仿到创造的过程。数量问题:题目太少达不到基本训练的要求,太多又必然造成课外负担过重,解决数量与质量问题的关键在于精选题目和讲课质量要好,这样学生实践能力就强,就能巧做和多做题目。在教学活动中针对各教学难点进行由视图转化成实物、实物转化成视图的习题训练,或设计有针对性的读图、绘图实践训练,这样可以让学生的立体思维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此外,教学实践证明手脑并用的练习和实习活动是培养学生绘图读图立体思维能力的最有效方式。

综上所述,要实现《机械制图》课教学质量的提高,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好课程的信心,运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并通过理论与实践并用的练习促进学生立体思维能力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读图、绘图的技能。

参考文献:

[1]霍振生.汽车机械制图[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钱可强.机械制图[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中等职业教育机械制造 篇4

1.1 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制造及控制专业教师能力

中等职业学校的机械制造及控制专业的教师能力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重要影响, 专业能力是和职业能力有着紧密关系的概念, 对专业能力要能和方法能力及社会能力间的区别进行分清, 教育领域中对教师专业能力实施论述过程中, 教师专业能力要能在专业教学方法引导下进行合理有目的的对专业知识加以利用, 从而来对实际教学中的问题进行解决, 同时对自身的工作能力实施评价[1]。

1.2 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制造及控制专业教师能力标准现状

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制造和控制专业教师能力的标准现状还有待加强改善, 中等职业教育教师的准入制度和教育特征的适应度的结合还没有得到良好呈现, 过度的对学历的要求重视, 对专业能力上的要求没有得到重视。另外是和普通的中学教学专业能力的标准相比较而言, 在具体的区分方面还没有明确化的体现, 在教师资格条例当中有着相应的规定, “取得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的公民只能在中等专业学校以及技工学校和职业高级中学等担任实习指导教师”这些要求标准对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学校老师间的标准划分就没有明确化的呈现。[2]

2. 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制造及控制专业教师能力指标及提升策略

2.1 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制造及控制专业教师能力指标分析

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制造和控制专业教师的能力指标是多样的, 在能力的类型上也多样化的, 其中在专业基本能力方面所包含的内容比较多, 有机械加工专业课教师应当具备的专业基本知识和操作能力, 职业道德要求等。还有是专业教学的设计能力, 这就包括着机械加工专业课教师在机械加工专业教学中应当掌握的教学计划以及教学材料的设计开发等。除此之外还有专业极爱哦学组织及实施能力, 对教学过程当中专业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 对教学的工具以及场所要能够正确合理的应用。再有是专业教学评估能力, 要能对机械制造专业教师的教学实施评估, 然后进行制定和修改教学的方案[3]。还有专业自我发展能力及专业研究开发能力等。

2.2 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制造及控制专业教师能力提升策略

第一, 对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制造及控制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要能够从多方面进行措施的实施, 最为基础的是要能够将先进教育教学的理念能在实际中得以融入, 这能够对教育的发展内在规律和必然趋势得到反映。专业教师要先从思想上解放, 将教学观念进行积极的转变, 这些对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促进作用。

第二, 要构建机械制造和控制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框架模式, 在框架的构建内容上要能包含多媒体素材整合以及教学模式构建运用等, 主要是能够构建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 多媒体素材主要就有PPT以及电子教案和习题集等。专业教师在通过教学改革下不断的进行实践和总结经验, 对自身的教学能力有了很大提升[4]。

第三, 将教学研究的能力要进一步的提高, 中等职业学校是职教研究的重要阵地, 专业老师自身都有着比较特殊的岗位, 所以要能在教学科研方面能够加大力度。对于专业的教师而言要能够善于对教学实践的经验加以总结, 对教学过程中的相关信息能够积极的收集并对教学规律进行探索, 对专业性的教学研究论文认真撰写, 把最新的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得以创新的应用, 这样才能对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得以有效提升[5]。

第四, 对机械制造和控制专业的课堂教学要能结合实际进行优化, 教师在课堂讲授过程中主导作用不只是在课堂中体现, 对问题的探讨以及采取多种方式Lauren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比较重要, 要能够有效的获取学生共识。还要能够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的提升要从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来体现, 在课堂的氛围以及教学环境层面要能够良好的营造[6]。

3. 结语

总而言之, 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制造和控制专业的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不能从单方面实施方法, 要能够从多方面考虑, 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课教师专业能力标准的制定也比较重要, 这对促进教师专业教学水平提升有着重要意义, 所以要能对其充分重视。此次的理论研究主要是从实际教学能力现状以及策略实施的角度进行的优化探究, 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摘要:现阶段我国的教育改革正处在深化阶段, 职业学校的改革力度的加大在实际中也收到了相应的成果, 但从整体的发展来看, 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完善。中等职业学校当中的机械制造以及机械控制专业对学生今后的就业有着重要的意义, 所以在教学方面的方法实施就比较关键, 教师在这一方面的教学能力提升就成了当前面临的严峻课题。本文主要就当前中等职业学校的机械制造以及控制专业的教师教学能力现状及优化提升策略进行详细分析探究, 希望此次理论研究能对实际发展起到一定指导作用。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制造,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吴明明, 周兆忠.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3 (03)

[2]吴学忠, 董培涛, 吴小梅, 范大鹏.机械制造系列课程改革及实习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3 (02)

[3]易飚, 张义平, 胡清.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校企深度融合”教学实践[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13 (02)

[4]常江.切实加强高职机械制造工程实践的传统科目训练[J].辽宁高职学报.2013 (12)

[5]何秋梅, 何良胜.高职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2013 (08)

玉门石油机械中等专业学校简介 篇5

玉门,风电富地,铁人故乡;酒花之都,石油摇篮。玉门石油机械中等专业学校位于玉门市新市区,毗邻市政人民大道,背倚商业繁华之街,东望玉门第一中学,北达世纪广场。交通便利,环境优越。学校始建于1958年,2007年10月晋升为“甘肃省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008年10月18日完成迁址新建。

学校占地300亩,其中校园占地100亩,实习实训基地200亩,总建筑面积2.12万m2。现有教职工104人。中高级职称48人、本科以上学历79人。在校在籍学生学员2502人,其中普通中专1855人,电大在册学员647人。经过5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学校已成为集中等职业教育、远程开放教育、电大成人教育、教师继续教育、各类职业技能培训为一体的综合性办学单位。现开设有计算机应用、数控技术、焊接工艺、电子技术应用、机械加工、石油工程技术、供用电技术、学前教育、旅游服务与管理等12个专业。建起了计算机、普通车床与铣床、数控车床与铣床、装配钳工、焊接工艺、电子电工、机电一体化等18个标准化专业实训室,极大地满足了教育教学的需要。

近年来,学校严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质量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领导班子齐抓共管,锐意进取,广大教师凝心聚力,奋力拼搏,学校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壮大,学校改制、迁址新建、晋升省重的跨跃式发展,形成了“就业教育与对口升学并举,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并重,中专学历与电大文凭并存”的办学特色。学校始终坚持 “德技双馨,人人成才”的办学目标,形成了“以管理促质量,以质量促规模,以规模促效益,以效益促发展”的办学理念。确立了“诚信、自强、文明、和谐”的校风;“弘德、博学、严谨、善导”的教风;“笃行、求真、善学、强技”的学风。学校面向市场设专业,面向企业育人才,面向经济搞服务,年短期技能培训人数达3000人次以上,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8%以上,有效就业率达95.6%。已稳固地建立了上海沪东中化造船厂、上海莫仕集团、深圳比业迪公司、新疆吐哈油田、长城电力有限公司玉门分公司、甘肃华电玉门风力发电有限公司、中石油七建玉门风机塔筒厂、中国北车兰州金牛轨道有限公司玉门风机塔筒厂、中铁十九局轨枕厂等14个就业基地,充分体现了“就业一个学生,致富一个家庭,带动一片社区,培植一处生源”的培养理念,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学校先后获得“甘肃省职业教育先进集体”、“甘肃省电大先进工作站”、“酒泉市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玉门市平安单位”等多项殊荣,一直保持良好的办学声誉。

中等职业教育机械制造 篇6

关键词:机械制图 教学方法 教改研究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8(b)-0213-01

1 教案的优化设计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结合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同时也是是教师的教学经验、专业知识等多方面专业素养的结晶。对承担机械制图这门课程的教师而言,不仅要精通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同时还需要掌握机械设计、机械加工制造方面的专业知识。

在领会教学大纲的前提下,结合机械专业的相关知识(如:零件设计、机械加工)将课程的整体内容分解成几个互相联系的知识点,并提出每个知识点所涉及的关键问题,再对这些关键问题进行详细的阐述说明,圆满的达到教学目标。以机件的表达方法中视图这一节为例,按照上述原则可分解为:

(1)视图:什么是试图?视图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2)绘制视图:绘制视图的前序工作是什么?每种视图的投影方法是什么?怎样对视图进行标注?

(3)视图分类:为识图和制图方便,应该怎样选择视图?

(4)视图的选用:为了表达机件的结构既相互位置关系,怎样选择合理的视图表达方式?

(5)视图的画法:视图投影规律及各视图所表达的内容各应注意什么问题?

通过这样的分解,教案的内容从分散的知识点连接成知识网络,单独知识点通过知识网络更清晰的表达出来,辅以适合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效率。

2 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改革的重点在于改变过去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常规教学,坐到知识传授与学习方法传授并重。在教学活动中,教是外因,学是内因。如果没有调动起学生们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再优秀的课堂传授也是徒劳。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是:数学基础普遍较差,欠缺空间几何方面的知识,空间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有待培养。因而,《机械制图》这门课程的讲授难度与学习难度在职业学校中难度很大。多年的教学经验显示,合理选择与当节课程紧密相关的实体模型(可以是几何体、机件模型或者机件本身)直接演示,把透视、投影相关的概念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让学生通过观察把抽象的几何概念转化成直观印象。教师辅以适当的引导、启发,通过模型演示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做到教学结合,进而实现学生的主动学习。

以“三视图”这一知识点为例:在开始介绍基本概念、投影规律前,首先以实体模型演示,让学生对三视图有个基本上的认识,再通过对模型从不同角度的观察得出三视图的基本概念。随后通过重点讲授,帮助学生将将通过观察获得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机械制图教学中,重点内容及重要技能的关键点就是在知识的出发点、衔接点、疑难点上。如“三视图的形成及投影规律、位置关系”是整个机械制图课的出发点。这部分内容必须要要讲清、讲透、讲活,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及走向岗位后的应用铺平道路。补全第三视图、补全缺线是疑难点,通过与实体模型展示相结合,采用形体分析法一一剖析,对学生的识图能力、制图能力、空间想象力做进一步引导、提升。讲授之后,采用各种形式的小结来精炼教学内容,化知识点为关键技能。

2.1 教学非电化

近年来,电化教学设备已经广泛运用于职业教育教学中。实体模型、示教板、挂图因受到电化教学设备的冲击,使用空间被严重压缩。采用电化教学这一辅助手段虽然能够更方便的展示实体、零件,但由于其分散学生注意力、故障时有发生,同时表现力不强,并不适用于职业教育《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实体模型、挂图直观性强,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同时可针对实际模型调动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以及学习兴趣,有助于知识获得的精确和完善性,让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在实际观察和触碰中发展。同时对重点、难点可重复展现,甚至长时间置于教室或课堂,增强学生对实体和圖纸的印象,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教学效率。学生易接受,促进长期记忆。如三视图的建立与投影规律,投影作图、剖视等都可通过摆放模型来进行教学。

2.2 制图随堂化

中职学生的制图、识图能力只有在不断实践训练中才能形成。将制图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制图实训的随堂化,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制图、识图知识的学习热情,同时能让学生在制图的过程中提升能力。将制图室作为课堂的一部分,让学生去面对模型、零件进行实际制图,如:三视图、剖视、剖面、零件图、甚至组件图、装配图。《机械制图》作为实践性极强的一门课程,通过随堂制图能做到学生的知识、能力双方面的互动提升。同时,随堂制图还能够促进识图能力的培养,通过绘制图纸,在绘图中发现识图方面的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制图随堂化的实行,不仅能力提高教学效果,还能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

2.3 语言生动化

《机械制图》课程中画法几何部分涉及到的空间几何关系问题,可以通过生动的比喻来向学生解释。以线面投影为例,铅垂线可比作电线杆,水平面可比作地面,其投影特征可生动地描述为:一点二线必为垂直线,一斜二平必为平行线,一线二面必为垂直面,二线一面必为平行面。通过生动的比喻,复杂的问题得到了生动地说明,同时加深了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2.4 课堂互动化

课堂讲授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教师一味的讲授、脱离与学生的互动,容易造成课堂气氛沉闷,也容易造成学生的疲倦。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可以提出某些方案让学生进行讨论,调动学生的热情与积极性,最后教师通过综合评议总结哪个方案是最佳的,并适当的讲解该方案为什么是最佳的,其他方案存在哪些问题。甚至有些知识点可以让学生讲解,通过学生自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与其他同学分享,再经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对该节内容的印象更加深刻。

3 结论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最大可能地发挥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适应现代化工业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要结合职业学校学生实际与《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特点和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从而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使职业学校《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

[1]段晓飞.高等院校机械制图教学方法创新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19):242-243.

中等职业教育机械制造 篇7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加工专业,校内实习,校外实践

机械加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机械设备保有量数以亿计,机械加工业出现了“井喷”发展。预计今后我国机械加工业会持续、强劲地发展下去。随着全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机械加工行业人才吃紧,因此,机械加工业必将掀起一股新热潮。但目前来看,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加工专业教育体系并不适应市场需求,专业如何建设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现在机械加工技术日新月异,设备更新也比较快,过去那种普通机床几十年不变的情景不可能重演,这就导致学校的实习设备很难跟上机械加工技术的发展,很多学校的实习设备都是十几年前的淘汰设备,与目前的机械加工设备相差很远,实习价值大打折扣。举个例子:现在机床以数控加工为主,然而学校的实习设备中普通机床占相当大的比例,而组织学生实习,跟不上市场的需求,但不实习,又达不到要求的实习时间。而更新设备又需要较大的投入,不是每个学校都能承受得起的。所以实习设备的短缺、落后就成为职业学校教育的最大问题。职业学校具有职业性和实践性等特点,所以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与实践素质,它对形成职业岗位能力与中职教学特色、提高中职教学质量具有重大意义。那么如何在学校实习条件不甚理想的情况下组织好实习课教学,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尽快掌握先进的机械加工技能呢?我认为应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将校内实习和校外实践两者结合起来,发挥校内的理论指导优势和校外的实践丰富优势。

一、校内实习阶段

校内实习是学生在掌握一定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之后,在学校实习室内进行的实习。校内实习主要是让学生掌握机械设备结构、原理、拆装工艺、调整和检修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巩固基础理论知识。校内实习阶段是机械加工实习课教学的基础阶段,为此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教师的示范操作

在实习中学生对刚接触的新课题会感到较难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师在讲完操作步骤、实习要领之后,必须做好示范操作。示范操作是实习课教学的关键环节,教师的每一个动作都会成为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样板。教师在做示范时对于关键部分要着重示范,较难的部分要反复示范,同时要强调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并提出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普通车床上加工螺纹,教师讲完操作步骤后要亲自示范操作一遍,对于如何选择进刀量,如何退刀这些关键步骤要重点示范。教师在示范的同时要讲清楚为什么这样选择,为什么这样操作等内容,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实习中的及时指导

实习中对一些典型零件的加工,学生不可能看一遍教师示范操作就能完全模仿,有的知识点并不能完全明白,因此,教师在学生实习操作时要及时进行指导,这是实习课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在学生实习操作的过程中要进行全面的检查与指导,帮助学生排除操作中的种种障碍,根据学生中存在的问题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采用个别指导与集中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保证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如果实习指导不到位而流于形式,那么学生的动手操作就会出现蛮干和盲从,收不到应有的实习效果。教师在进行指导时必须做到眼勤、脑勤、耳勤、口勤、手勤和腿勤,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准确找出问题存在的原因,耐心地帮助学生加以改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做到因材施教。

此外,教师在批改实习报告时,要针对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指导,纠正偏差,对实习过程中的一些重点、难点、不足和成功之处等要及时进行总结并提出要求。

(三)实习中的技能考核

严格的技能考核是保障实习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在学生进行完毕每个课题后,教师都要按照技能等级的标准进行量化考核。在考核前的实习中,学生在近期达标欲望的驱动下,实习的能动性、主动性会显著提高,学生每做一步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在主动实习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能及时找教师解决,学到的知识会更扎实。对学生严格考核,会使学生的操作技能得到提高,教师也能通过考核总结出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改进教学、提高实习效果提供依据。教师还可以将技能考证与实习相结合,比如我校便将车、钳工中级证考试与实习相结合,使学生在实习中有压力、有动力,真正体现学习的主体地位,取得十分理想的效果。学生不但全部通过了技能考试,还体会到了态度对于学习的重要性,相信对他们今后的工作学习都会有帮助。但是学校毕竟不同于企业,设备老旧短缺无法避免,为了避免实践教学与社会的需求脱节,必须进行校外实践。

二、校外实践阶段

校外实践是学生在掌握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之后,在校外工厂进行的在岗实习。校外实践主要是对一些先进设备的了解、使用,缩短学生和社会的距离,从而使学生掌握不同类型的机械加工设备的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校外实践阶段是机械加工实习课教学的提高阶段,它需要依托工厂才能完成,机械加工实习中的一些先进设备,学生在学校里并不能接触到,实习基本上处于纸上谈兵的模拟状态。工厂在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机械设备的种类比较多,型号也不近相同,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主动性,这是提高实践技能的可靠途径。此外,将教学延伸到企业,学生能及时掌握机械加工行业的一些新技术,还可以使学生尽早适应企业的要求,按照企业的需要来发展自己,从而缩短学生所学专业与就业岗位要求的差距。

教师必须在实习中做好示范并及时指导学生的动手操作,按照标准严格考核学生,适时到工厂指导学生进行实践,充分发挥企业的资源优势,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学生培养成适合时代要求的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应用型、实用型、技术型专业人才。通过校外企业实践这一活动,学生的身心与行业能进行零距离的接触,每个学生都会投入到一个职业角色中或准职业角色中,加强对行业的广泛认识。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要及时地调整专业及其方向来适应新的需求,“定单式”培养就是在这种环境中提出的。学生毕业后的去向就是奔着相应的工种去从事专业技能工作,这是职业教育的特色和优势。“校外实践”能让学生尽快地认知未来岗位(群)的基本状况,对专业需求有一个全面的分析认识,比如岗位(群)所应具备的技术特点、知识层次和实践技能素质等。这样学生在以后的专业学习中就会有切实、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思想定位,也就会加强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学习质量。通过“校外实践”,学生会对在生产实践中接触到的各种规格类型的仪器、设备、材料以及生产工序、工艺流程、管理等方面有较为深入的认知和体验。因此,学生在以后的理论课堂上就不再是空洞的假想和盲目的想象,而是对各种术语、概念、定理等的理解、掌握都能建立在具有各种真切形象的“物质”基础之上。同时,形成的知识结构也会有一个牢固的“物质”基础。

总之,合理地利用校外实践,将其与校内实习相结合,可以弥补学校设备落后的缺点,还可以强化学生学习的针对性,纠正应试教育下的学习惯性,为理论知识的学习打下“物质”基础,促进教与学的进行,培养学生的职业生涯观念,培植企业素质,等等。校外实践在实际操作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要根据专业具体情况设计好该计划实施的运作程序,让其科学、系统、规范地开展;要有严明的组织纪律,杜绝各种事故的发生,确保安全第一;要切实搞好学校与企业的关系,企业要树立全方位服务的思想意识,做好学生的各项接待工作。

参考文献

[1]孙连栋, 李晓敏.职业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 2006, (07) .

[2]郭家星, 屈有安.高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 (33) .

[3]李胜武.机械加工实践教学要以培养能力为主线[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07, (02) :76-77+81.

中等职业教育机械制造 篇8

一、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中等职业学校中, 机械基础教学属于一门关键学科, 在培养学生的机械工程水平方面能起到重要作用。虽然机械基础教学模式发生了较大转变, 但是受人为因素及外部客观因素的影响, 依然存在较大问题, 给学生的机械基础学习带来不利。在实际教学中, 很多教师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在这种情况下, 一些教学内容不符合社会的发展形势, 具有一定的落后性。很多情况下课堂内容只涉及一些常用的结构方法以及设计要点, 忽视了对现代机械设计技术的引用, 致使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大都比较陈旧, 已经难以有效解决现代机械中的相关问题。很多教师在对机械结构进行讲解时, 往往只通过相应图表对原理及运作方法进行讲解, 缺乏对现代设计理论的引入, 导致学生不能较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难以发挥出机械基础的作用, 最终给学生的机械学习带来不利。

二、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基础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一) 优化教学模式

机械基础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复杂性, 要求教师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能够对机械基础的相关问题进行自主探究, 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机械水平。但是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不注重教学模式的选择, 致使教学质量较低, 因此, 教师必须对教学模式进行优化。例如, 教师在对平面机构自由度计算内容进行讲解时, 教师可以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对相关内容进行讲解。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一些视频或者动态图片让学生了解相关内容, 并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计算出结构自由度, 再引导学生对虚约束、复合铰链等内容进行探究。在引导过程中, 教师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 帮助学生解决相关问题, 从而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二) 完善评价模式

机械基础涉及的内容较广, 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需注重全面性和整体性, 关注学生的方方面面, 从而提高评价的公平性。但是在实际生活中, 很多教师往往只根据学生的机械基础终结考核成绩对学生进行评价, 而学生在学习能力及探究能力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 所以这种评价模式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因此, 教师必须对评价模式进行完善, 不仅要注重学生平时在机械基础课程中的表现, 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势, 并通过相关论文、考核等明确学生存在的不足, 从而合理评价学生的机械基础水平, 这样才能更好地维护学生的自信心。例如, 教师可以对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机械创作作品等内容进行记录, 在实际评价过程中, 教师需从学生的理论考核成绩、机械制作创新能力、日常表现等方面着手, 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价, 明确学生存在的不足, 并在评价语言中尽量突出学生的优势和进步之处, 对一些能力较差的学生予以鼓励, 这样才能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评价质量。

(三) 丰富教学内容

很多教师在讲解机械基础相关内容时, 往往只依赖于相关教材, 但是机械基础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 所以丰富教学内容有重要意义。教师需对机械基础的发展形势进行合理分析, 积极引进现代机械技术, 并结合相关实验或者视频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现代机械的发展状态, 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兴趣, 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机械水平, 保证教学质量。例如, 在对螺纹进行教学时,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些与螺纹相关的视频,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教师可以采取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对螺纹的构成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进行了解, 并通过一些课外读物向学生讲解多种与螺纹相关的知识, 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些以螺纹为基础的机械操作活动,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虽然我国的教育改革进程不断加快, 产生了多种教学模式, 为中等职业学校的机械基础教学带来了便利, 但是很多教师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理念进行机械基础教学, 偏重于理论讲解, 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难题。因此, 教师必须转变教学模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能够自主地进行机械基础学习, 从而更好地保障教学质量。

摘要:机械基础学科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科体系中关键的组成部分, 对培养学生的机械基础水平有重要作用, 因此, 提高机械基础教学的质量有着重要作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很多教师并不注重实验教学, 致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降低, 最终影响教学质量。主要对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基础教学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基础教学,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梁景珠.机械基础教学之我见[J].新课程学习·下旬, 2015 (1) :68-69.

[2]李沛全.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基础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学园, 2015 (14) :166-167.

中等职业教育机械制造 篇9

一、机械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和教材不适应。目前机械类课程的教学仍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教学涉及的检测技术、机械维修、零件加工质量控制等内容,学生难以理解,严重限制了机械类课程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再之,目前在教学中所采用的教材,在针对性和实用性方面不能适应对中职生专业知识、职业素质的培养需要,因此需要进行校本教材的编制。

2.评价体系不合理。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依赖于固定的百分比———平时成绩、期中考试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各按一定比例计入总评。但这样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过于片面,对学生在整个课程学习期间的表现不能客观、灵活、全面地给出科学的评价。建立全面、有效的课程体系势在必行。

二、机械类课程体系的开发

针对中等职业教育机械类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出发点,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的课程建设需求,结合职业学校实际情况,笔者提出机械类课程开发与实践的一系列新思路:建立系统性实践教学及评价体系,强化实践与理论的联系及融合;根据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规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注重课堂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的整合;构建以项目任务为驱动的模块化、层次化、综合化的课程模式,优化机械加工课程结构。结合学校具体教学环境及机械加工企业工作过程,将课程转化为五个工作任务进行实践教学。例如:在“常用测量工具的知识和使用”中,要求学生掌握几何测量的基本概念,计量器具基本技术性能指标,测量方法的分类,量块、游标尺、千分尺的正确使用,机械比较仪的工作原理及项目报告填写和记录方法。在“零件表面粗糙度的测量方法”中,要求学生知道表面粗糙度的概念、标注方法和评定参数;能进行表面粗糙度的测量;掌握表面粗糙度对零件的加工、使用性能的影响的知识等等。改革方案还要求达到理论课内容与相应任务项目的紧密对应和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看实验、记结果”,转变“做实验、重分析”。引导学生参与到工作任务实施的相关准备、工作任务进行、任务分析和效果评价的全过程,让学生充分从实践中获取知识并灵活运用,从而“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力争做到知识的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针对当前机械类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考试评价重视了实践环节在教学过程中的纽带作用,把学生在实践环节的表现及其评价纳入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并明确其份额。通过任务项目考核、期中考核、期末考核的方式,开展理论教学效果评价。通过“工作任务项目单项评价+工作过程综合评价”的方式开展实验教学效果评价。将上述评价结果与学生平时考勤、作业评价结果、期中成绩、期末成绩综合评价相结合,完成教学质量的基本考核。

三、机械专业课程理论体系的实践

1.公共基础课。公共基础课由文化课程类、工具课程类、能力培养课程类构成。文化课程类包括政治、数学和体育等课程。文化课程是机械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重要基础,是学习专业和提高文化素质的需要。工具课程类包括英语和计算机课程。随着科技发展的信息化、国际化,外语和计算机作为一种必不一可少的工具已日益突出。外语应全面加强读、写、听、说能力的培养,计算机应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例如:我校在教学管理中已明确要求机械类专业的学生需获得全国计算机操作者等级证书。能力培养课程类包括法律基础、职业道德、经济管理、公文写作等课程,可根据学生个人兴趣选修其中的若干门课程。这类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

2.专业理论课。专业理论课包括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理论课的设置应以“适度和适应”为标尺,既不能片面追求学科知识的广搏,也不能片面追求单一职业技能的精深,应尽力在有限的教育教学时间中发挥课程学习的最大效益。机械类专业的理论课程,包括机械设计模块、机械制造模块、机电测控模块和数控技术模块、基本技能模块。

3.专业技能课。专业技能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基本专业技能,教学环节包括专业理论课的课内实验、基本技能课、专业技能课、集中实践、毕业设计与实训等。各实践教学环节应达到的技能要求:钳工技能实训要求学生掌握钳工的基本技能;金工实习要求学生掌握热加工的基本方法、特点和作用;机加工技能(车或铣)实训要求学生掌握车床(铣床)操作;机床精度检测要求学生掌握普通机床精度检测方法及仪表使用;数控编程与操作要求学生掌握数控编程方法及数控机床操作;生产实习要求学生了解生产现场的生产组织、技术管理及典型零件制造的全过程;机械零件课程设计要求学生掌握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基本设计和计算方法,会使用手册查阅参数;机械制造课程设计要求学生掌握典型设计、数控编程、机床调整及维修技术,得到较为全面的综合训练,提高学生的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和创新能力。

四、机械专业课程实训体系的实践

将每门机械课程的实训分为认识性实训、验证实训、设计性实训三大模块,基础性实训构成逐次递进的关系,实训教学时数为占总教学时数的65%,实训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化:实训教学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由“能做”转为“会做”,在实训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位置。

1.增难减易。适当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训,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训,使学生通过做机械装配、维修等基础性实训,掌握常用仪器及设备的使用方法,培养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设计性、综合性的实训,例如:设计、组装、调试等,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创新精神。

2.鼓励引导。鼓励和引导学生对现成的实训内容、步骤、要求等质疑问难;鼓励、引导学生提出不同的设计方案和解题途径;并能从中优选最佳方案和途径:鼓励学生细致观察实验现象,并深入思考其本质,激发灵感,把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技法的培养纳入实训教学内容体系,更重要的是贯穿渗透到实训教学环节中去。

3.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训课教学要精讲多练,在教师的有效引导和组织下,以学生独立活动为主,教师则要重视兴趣激发、思路开发、方法引导、安全教育、作风培养等,做到言传身教、以身作则而实训方案的制定、具体实训操作,直到实训结果的处理和总结等,凡是能够由学生自己动脑动手解决的问题,尽量让他们独立完成。

4.开放教学。培养选拔责任心强、学习基础好、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尽快掌握训教学的基本目的、要求、规律、特点和方法,担任实训课“小教员”,从而培养和发挥他们的兴趣与特长,一方面,实训室对学生开放,不论自习、业余时间,学生愿到实训室做实训,搞小设计、小发明、小革新、小制作等,都要予以热情接待、指导,并提供保障条件;另一方面,把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乃至社会课堂结合起来,组织课外参观见习、技术创新、实训课学习方法交流、创新成果评奖等活动,拓展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空间。

中等职业学校机械类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不是对教学内容的调整和知识的生硬重组,而是对教育理念的重建和更新,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对人才本身能力和素质结构的重塑和完善。只有学校、企业多方位、多层次的协调和合作,从整个课程体系着手,在教学中引入新的理念、新的技术、新的方法才能实现改革目的,而改革的成果必能让学生真正掌握该课程的知识,具备相应的机械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玉平.高职高专机械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探索[J].新余高专学报,2009,(4).

[2]刘丽梅.机械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陕西煤炭,2010,(2).

中等职业教育机械制造 篇10

一、建设背景

1. 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出的新需求。

当前连云港市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 造船业是连云港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支柱产业发展的基础。灌南计划将灌河半岛新区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的中小船舶修造拆基地, 需要一大批面向生产、管理第一线, 熟练掌握各种造船技术, 符合船舶工业发展要求的中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目前, 灌河半岛新区船舶工业园进驻企业47家 (需要产业工人近1万人) 。船舶制造与修理专业要注重产业结构升级与人才培养规格吻合度的提高, 重点服务于以船舶工业为主导的现代化临港产业基地, 实现学校培养与企业培养的无缝对接, 加强与企业、社区组织、培训机构之间的同盟融合, 主动提供技术指导及各种职业服务。

2. 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教学模式改革提出的新要求。

当前, 连云港市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动经济结构调整, 实施重点产业振兴规划,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对培养船舶制造与修理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 密切与企业等用人单位的联系, 突出船舶制造与修理专业“三共两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形成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 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相适应的专业课程体系, 促进知识学习、技能实训、工作实践和职业鉴定等功能的整合, 推动教、学、做的统一。

3. 校企共育人才对学校发展方式转变提出的新导向。

当前担负着技能型人才培养任务的中等职业教育仍然是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 学校在发展方式等关键环节还存在着诸多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学校要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依据,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 完善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主动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创新船舶制造与修理专业的校企一体办学模式, 校企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 推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形成基于船舶行业和配套企业实际生产工作过程, 集职业素质培养、专业能力训练和岗位综合能力实践于一体的课程体系, 促进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和产业文化的融合。

二、建设目标

1.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发挥灌南船舶工业园行业资源优势, 广泛吸纳船舶行业专家和企业技术能手进入专业指导委员会, 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和学校的作用, 校企共同确立人才培养定位、岗位技能标准和素质要求、培养体系, 构建集“基本岗位能力、核心岗位能力、综合岗位能力、职业素质能力”于一体的“三共两合”人才培养方案, 使实践教学按基础实训、专业实训、专业综合实训、产品生产型实训和顶岗实习五个步骤递进进行, 实现学生从基本技能训练到综合技能训练及职业素质训练再到生产岗位的“平滑”过渡。

2. 创新专业设置。

根据船舶制造与修理专业职业能力递进培养需要, 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和学校的作用, 加快专业建设的整合、改造、创新、提升力度, 组建船舶焊接技术、船舶电气控制、船舶机械 (配件) 加工三大实训生产区, 打造成省级特色专业, 使本专业在省内同类学校专业办学的规范化、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中处于领先地位, 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内容改革、实训条件建设、社会服务等诸多方面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更好地为苏北沿海船舶工业的发展服务。

3. 共建实训基地。

构建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主动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完成校内项目新增与改扩建专业实训室建设项目4个, 将校内实训基地建成灌河区域乃至苏北地区船舶制造专业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省级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校企共建集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继续教育、技术研发、技术服务于一体的相对稳定的校外基地8个, 拓展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深度与广度, 与企业共同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教学基本建设、共同进行实践教学管理。

4. 打造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建立校企共同培养培训教师的工作机制, 建设由骨干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名师 (专家) 工作室, 着力建设一支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 以骨干教师为依托, 以专项技能模块化课程建设小组为纽带, 规模适中、素质精良、专兼结合、结构优化、教学与创新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并使专业教学团队达到省级教学团队标准。

三、建设过程

1. 培养模式的构建—以专业与产业 (企业、岗位) 对接为目标, 实行校企一体化建设。

学校积极探索“引企入校、校企共建、定向双元、订单培养”合作机制, 实行船舶制造与修理专业“三共两合”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同制订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 共同构建基于船舶建造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 共同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校企一体, 教学做合一”, 实现专业教师与工程技术人员相互融合, 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与企业生产活动的有机结合, 推动企业文化进校园, 使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素质及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有较大提升。

2. 课程体系的开发—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为目标, 构建新的专业课程体系。

通过对船舶制造企业用人意向、企业用人合同、学生调查反馈表、调研报告进行分析, 完善以实践项目为主、教学与职业资格考证相结合、实践与职业岗位相关联的课程设置体系, 建立基于工作过程分析, 集职业素质培养、专业技能训练和岗位综合能力实践于一体的课程体系, 实行课程模块构成的教学组织与学习领域设计。

3. 教学模式的改革—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为目标, 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根据能力目标, 形成四个课程模块。

文化素质课程模块教学组织通过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与系列化素质拓展活动完成;岗位基本能力训练课程模块、岗位综合能力训练课程模块, 根据船舶制造与修理专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设计教学内容, 以船体制造与维修项目和工作任务为载体, 按照“项目教学、实境训练”的教学方式, 在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完成四个课程模块的教学;拓展能力模块着力于船舶制造的质检与营销, 通过专项课程模块学习与校外顶岗实训完成。学习结束后, 取得机修钳工、装配钳工、焊接、维修电工等职业资格证书, 实现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的融合。

4. 评价模式的改革—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为目标, 建立健全“双证书”制度。

把毕业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就业质量和用人单位满意度作为考核专业建设与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 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模式, 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 突出船舶制造与修理专业的船舶电工、焊工、装配钳工等职业资格考核, 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到2014年, 船舶制造与修理专业毕业生“双证率”达100%, 就业率达95%以上, 当年专业对口就业率达90%以上, 学生就业满意度达95%以上, 用人单位对职业学校毕业生综合素质满意度达92%以上。建立以学校为核心、第三方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 以教学效果评价教师, 以素质能力评价学生, 以社会贡献评价学校, 建立教师到企业见习实践或挂职锻炼的长效机制, 企业技术专家、技术能手到学校任教的双向交流的常态机制, 推进职业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多层次交流, 实现教学质量评价方式多元化。

5. 现代职教体系的构建—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为目标, 构建人才培养立交桥。

船舶制造与修理专业遵循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 面向社会, 实行学校职业教育、企业职业教育和社会化职业教育并举, 学历职业教育与非学历职业教育并重, 全日制职业教育与非全日制职业教育共同发展, 促进职业教育办学类型和学习形式的多样化。目前构建了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 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相适应, 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高职相衔接的课程体系, 打通和拓宽了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通道。2013年与江苏开放大学实现“3+开放本科”试点分段培养, 2014年又与淮海工学院、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试点中高职衔接, 分别实现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中高等职业教育“3+3”分段培养。

四、条件保障

1. 组织保障。

学校构建“三级一委”质量管理体系。设学校专业建设创建领导小组第一层级全面负责。下设第二层级专业建设办公室, 具体负责研究文件、制定政策、落实资金、统筹协调、督查考评工作。专家指导咨询委员会提供咨询与帮助。成立第三层级的系部专业建设项目小组, 采取项目负责人负责制。全系师生参与建设, 确保完成分解于各部门、工作计划的建设项目。

2. 制度保障。

健全管理制度, 加强设备选型, 确保功能、质量和价格, 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满足实际教学需要。严格执行学校项目建设管理规定, 包括项目负责人管理制度、招投标管理制度、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 确保按期完成建设任务。

3. 经费保障。

专业建设项目总投入442.75万元, 其中央财投入资金266万元, 地方政府与学校注入资金161.07万元, 合作企业等投入15.8万元建设内容。目前圆满完成了任务书与建设方案内容。

五、建设成效

1. 专业办学实力明显提升。

学校建立了专业设置的动态调整机制, 不断对船舶制造与修理专业课程体系和内容进行滚动修改, 初步形成了船舶类、汽车维修类、果蔬花卉类、机电类、电子类、计算机类6大专业群, 创建了船舶制造与修理专业江苏省职业教育特色专业和省级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 推动了学校整体专业建设水平的提高。

2. 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完善。

学校与企业共同制订了船舶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共同制定基于船舶建造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 共同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实现了校企一体、教学做合一的人才培养方案。初步打通和拓宽了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通道, 构建了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高职相衔接的课程体系。

3. 教学团队水平明显提升。

目前“双师型”教师达100%, 建立了2个名师工作室, 陆续聘请24名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或高水平技术工人 (技师、高级技师、技术能手) 担任兼职教师。目前已经培养了具有实践动手能力、专业教学能力、课程开发能力的专业教师共24人 (其中专业带头人3人, 骨干教师2人, “双师型”教师19人) , 编写了6本校本教材, 发表论文50余篇。

4. 校企合作取得显著成效。

通过两年的努力, 完善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 改善了实习实训条件, 校内实训基地增加投入117万元, 建设了焊接实验室、船舶综合实训室 (展示室) 、船舶电站实训室, 与恒成船业合作建成了船舶舾装实训工场。校外通过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可以完成拉伸试验机、焊缝检测、便携式X射线探伤检测、磁粉探伤船舶电器检测与故障排查等多项实训教学任务。

5. 社会服务功能得到增强。

近两年, 建立校外实训基地8家, 合作攻克三项技术难题, 为企业直接输送员工428人, 其中班组长以上92人, 为胜华、恒成船业岗前短期培训582人, 为企业开展焊接等培训达2600人次, 及时解决了企业用工问题。

六、体会与思考

1. 专业设置:

定位准确, 要体现“区域性”。学校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船舶种类相对齐全的专业群优势, 组建船舶焊接技术、船舶机械 (配件) 加工、船舶电气控制, 三大实训中心, 打造省级船舶制造实训基地, 形成船舶类省级特色专业群, 强化社会服务能力。

2. 人才培养:

教产结合, 体现“职业性”。目前, 学校船舶制造实训基地已完成船舶焊接技术、船舶电气控制技术、船舶机械 (配件) 加工三大专门化, 形成船舶类特色专业群, 拥有焊接机器人、埋弧自动焊等17个实训 (实验) 室。设备专业配置合理, 功能先进, 可满足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需要。

3. 教学实施:

校企合作, 体现“生产性”。在校企合作方面, 把基地的技术带给企业, 把企业的理念引进学校, 以此促成科研成果的迅速转化和产教研的深层开发。目前, 学校已与船舶园区连云港恒成船业有限公司等8个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 校企共建实习基地。

4. 专业技术:

富民培训, 体现“辐射性”。学校在船舶工业园设立了“船舶焊接技术培训部”, 利用现有的设施优势和技术优势, 先后为连云港恒成船业有限公司、江苏红旗船舶有限公司等10多家企业举办技工培训, 培训人数超过了5000人, 解了企业的燃眉之急。学校以基地为核心, 在各辐射点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返乡农民工、退役士兵、新市民等多层次、多种类的培训工作, 共输出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近3000人。

5. 基地建设:

功能放大, 体现“示范性”。学校积极构建了“基于岗位、项目导学、实境训练、做学合一”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营造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现场相接近的职业环境, 突出五项要素的构建—中职化的教学管理、企业化的环境布局、现场化的项目教学、师徒化的师生关系、工厂化的校本课程, 形成校企内外融合、融入、贯通、对接的职业技能递进融合训练模式。

摘要:本文针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重点专业建设项目要求, 以船舶制造与修理专业建设为例, 在分析专业建设背景基础上, 剖析了专业建设五大建设内容, 简析了专业建设条件保障、建设成效, 并结合实践提出专业建设的五点思考。

关键词:“五个对接”,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中等职业教育机械制造 篇11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以职业学校机械、机电类通用教材《机械基础》教学中常用到的教模为方向,开发研制一些以钳工操作为主、机械加工为辅的钳工实习课题。通过这些课题,学生经历设计、画图、生产、装配成成品,最后真正掌握从原材料到成品生产的全过程,不但激发了学生对机电实际操作的兴趣,还提高了他们解决现实问题的综合能力。在整个操作过程中,会运用到《机械制图》《机械基础》《机械制造工艺基础》《配合与公差》的相关理论知识,真正做到“实践出理论,理论指导实践,理实一体”的实习模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同时加工出来的成品又可以当教具使用,节约了资源。

一、课题思路

《机械基础》教学中,“平面四杆机构”“曲柄滑块机构”“螺旋传动机构”等应用较多,以此为重点,开发一些以钳工手工操作为主、机械加工为辅的实习课题,改变了以往仅仅锉配的单一实习模式,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兴趣,在完成课题的同时,对以上机构的原理、形式、应用场合等一些知识点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据此,我们完成“曲柄滑块机构”“曲柄摇杆机构”“螺旋夹紧机构”“差动螺旋机构”四个常用教模。

二、课题的具体实施

四个课题在操作思路上基本相同。由于实习教学学时的限制,因此我们以分组完成的模式展开,把知识复习、设计画图等穿插在理论教学中完成,这样在完成课题的同时还不影响正常的教学进程。具体实施我们分成以下五个过程。

1.复习有关螺旋传动、平面四杆机构的相关知识

首先让学生复习《机械基础》中普通螺旋传动机构、差动螺旋传动机构、螺纹主要参数、种类、用途、螺纹加工方法等知识,了解、复习四杆机构的形式运用等知识。

以组为单位,进行到日常生活中发现、寻找以上一些机构的应用实例的竞赛,大家一起交流讨论,分析原理和加工方法,加深对以上机构的认识和理解,为下一步设计、制作打好基础。

2.构思各机构的设计,画出草图

通过对前面知识的复习,让学生构思螺旋夹紧机构、差动螺旋传动机构、曲柄摇杆机构、曲柄滑块机构等,在老师提示和指导下,画出草图并考虑好加工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学生所学知识的局限性,会遇到许多的问题,这就要求学生发扬团结协作,明确分工的团队精神,这是在以往的实习中没有的,为学生适应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3.加工所设计的机构教模

将构思基本成熟的方案实施加工。在加工过程中因为涉及的加工方法比较多,因此实习的时间不能太短,我们准备安排六周的时间集中实习。在这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掌握锯削、锉削、铰削、攻丝等基本的手工加工方法,还能熟练地掌握刨床、磨床、钻床的操作。在加工过程中如果出现问题,可对构思的方案作相应的调整或改进,这样使学生加深了印象,有助于以后的发展。

4.根據已加工的教模画出图纸

对已加工好的教模,进行测绘,画出整套图纸,在这一环节学生会用到《机械制图》《配合与公差》中的知识。学生可以复习高一所学的知识,进一步提高读图、识图、画图的能力。这一过程还可让学生对整个课题作一个完整的回顾和分析,能力也可以得到提高。

5.总结

让学生对完成的课题作一个总结,说明机构的原理、用途、优缺点、改进方法等。通过总结,学生会有非常大的成就感,对学习产生了进一步的兴趣,不再对机械“敬而远之”。

三、课题的作用

1.提高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通过以上课题的制作,学生不仅对《机械基础》中涉及到的相关知识有了比较深的理解,而且对设计过程中碰到的《机械制图》《公差》《机械制造工艺基础》等知识也有了增加。

2.充实实习内容

课题中涉及的加工方法较多,有手工操作的锯削、锉削、铰孔、攻丝、装配等,也有机械加工,如钻孔、铣削、磨削等,这是一个很好的综合练习课题。

3.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通过对学生进行指导,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综合能力。

四、课题的发展

以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基础》教模开发为实例,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开拓创新,是符合新课程改革思路的。我们将进一步开拓新思路,开发出新的课题,为职业教育做出自己应有的努力。

中等职校《机械基础》教法要略 篇12

笔者从事本门课程的教学已有多年, 下面根据本人的教学实践, 与大家交流一下本门课程的一些教法心得。

一、结合实际运用的实例,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求知欲原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对所学课程具有强烈的兴趣, 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的教学, 而不会被动地接受。所以, 笔者在教学这门课的初始, 就结合实际, 举了大量的生产生活中的实例, 使学生认识到机械基础知识与生活生产实践密切相关, 学好它十分重要, 也十分必要。比如, 我问学生:不锈钢为什么不会上锈, 小小的千斤定为何能够举起上吨重的汽车, 行进中的汽车是如何改变速度的, 自行车的制动是怎么回事等这些在生产生活中都相当常见的问题, 让学生思考。人都具有探索未知领域的天性, 处在成长过程中的职校学生更是如此, 他们对这些问题总是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好奇, 但又无法解释。此时, 笔者就适时的告诉学生, 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的这门机械基础课, 它就会告诉我们这些问题的答案。这样, 带着兴趣和好奇的心理, 学生就可以很快的融入到本课程的教学活动中。

二、根据学生的实际, 科学、灵活地编排教材

教育教学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授课时要合理灵活地按照教学目标组织教材、编排教材, 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变“教教材”为“用教材”。

充分的认识学生, 掌握自己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 才能因材施教, 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其中不仅要清楚学生的基础知识如何, 学生的所学专业是什么, 也要清楚学生的毕业去向。只有清楚了这些, 我们才能够按材施教, 按需施教。才能够提出合适的目标, 目标合适, 学生学起来就容易达到目的, 挫折感就少, 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就可以得到保障。教学的效率才能提高。

由于学生的就业方向不一样, 各个专业对机械基础知识的需求也各有侧重, 所以, 教师要对机械基础的教学内容进行添补或删改, 一增强教学的实用性。其次, 由于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机械基础知识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 技术的精度也越来越高, 这就要求机械基础学科教师, 要能够时刻关注科技发展, 认真研究生产实践与学科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 与时俱进, 不断给机械基础学科内容注入新鲜血液, 使教学内容时刻具有前沿性、实用性、灵活性、先进性。

三、采用多形式的教学方法, 全面提高教学效果

1. 理论联系实际

专业课不同于文化基础课, 它是从实际中来并且要在实际工作应用的学科。因此在授课时, 笔者就多次采用将实物引入课堂或将课堂搬到实地的方式。比如, 在讲授传动部分的内容时, 笔者曾将一辆变速自行车带入课堂, 通过实际观察和学生的生活体验, 使他们很好地理解了诸如传动比的计算、链传动、摩擦轮传动等知识内容。而在讲授像工程材料、机械零件等相关知识点时, 笔者将学生带到生产车间实习, 当学生们接触到具体的实物后, 再结合书本上的知识, 很快就掌握了各种常见材料和零件的有关参数。

2. 在机械基础的教学中引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虽然上述的实践性教学效果很好, 但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 这种形式的教学仍然是有缺陷的, 学生往返于学校与生产企业, 既不安全, 也缺乏实效性。而且本课程所涉及的知识点相当多, 有些知识点即使到现场也看不出什么名堂来, 比如液压传动部分, 大量的液压元件与液压回路都是封装的, 根本就看不到里面的零部件构成和运行情况, 虽然有挂图进行说明, 但挂图毕竟是平面的、静止的, 学生若想通过挂图来理解相关液压元件与液压回路的工作情况, 难度相当大。而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制作的具有声音、动画及交互功能的课件却可以很容易地解决此类问题。

3. 分散难点, 突出重点, 整体提高

上一篇:上山下乡投资去下一篇:小学数学问题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