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教育与德育

2024-11-29

中等职业教育与德育(通用12篇)

中等职业教育与德育 篇1

中等职业教育是在高中教育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 也包括一部分高中后职业培训, 其定位就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中等职业教育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 主要由中等职业学校实施, 招生对象主要是初中毕业生和具有初中同等学历的人员, 基本学制以三年制为主。这类学校在对学生进行高中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 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实施职业知识教育和职业技能。这类学校由于生源的特性, 决定了其学生素质, 尤其是基本素质。因此, 在为国家培养素质全方位的技能型人才这个大目标下, 教育者在做好职业技能教育的同时, 也应将加强学生的德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一:对中等职业教育现状的分析

1.从近年来职业学校录取的学生中考分数较低的情况看, 结合学生进校后的实际来考察, 学生整体素质不高。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 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对象以初中毕业生和部分高考成绩不太理想的高中毕业生为主, 生源素质差。 (2) 由于“普高热”的日益升温, 使中等学校的生源锐减。

2.职业学校, 特别是职业学校中相当一部分中专学校, 教学方法、内容上, 由于中专的“专”字等历史原因的影响, 比较偏重理论教学, 注重知识的记忆, 倚重书本教学, 联系实际不够。理论教学内容多, 强化职业技能教学不足, 实用性的实训教学少。在重视学生的职业技能教育的同时, 忽视了职校学生的德育。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 办学指导思想还不够端正, 办学指导思想是否端正, 这是影响和制约职业教育道德教学质量的首要因素。

(2) 师资队伍还不适应职业教育的需要。

教育观念上存有错位和偏差。其主要表现是:只认识到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的共同之处, 而对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及特殊性认识不够, 因而习惯于过去的普通教育的思维定式, 而不能适应职校教学;并且错误地认为职业教育是一种“不正规”、“低层次”的教育, 因而从自身降低了对教学质量的要求, 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 包括职业道德教育。

“双师型”教师奇缺。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十分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 即成为“双师型”教师。一般来说, 中等职业学校大部分现任专业教师, 都是从学校到职校, 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难以完全胜任职业教育对技能培训的要求。

二、如何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

职业教育是职业学校的主要任务之一, 科学的完成这项任务, 是保证职教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上述种种情况都说明, 如今的中等职业教育, 特别是德育, 存在着很多的不足, 下面, 从学生和师资两方面, 谈谈如何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

(一) 德育的内容

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应该包括以下部分:

1.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

2. 党的基本路线和形势政策教育

3.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常识教育

4. 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教育

5. 纪律教育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

6. 国情、厂 (场、店) 情教育

7. 专业思想教育

8. 劳动生产教育

9. 职业道德教育

1 0. 身心健康教育

(二) 德育工作思路

1. 围绕一个工作目标: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打造德育工作品牌。

学校各部门要紧密围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打造德育工作品牌”的工作目标, 形成齐抓共管、常抓不懈的良好局面, 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宽基础, 高技能, 复合型, 高素质”的新型技能人才。要认真总结本校德育工作的成功经验, 积极创新德育工作的方法, 走出一条适合本校德育工作的新路子, 打造属于本校德育工作品牌。

2. 建设两支骨干队伍:德育师资队伍和学生干部队伍。

在学生德育工作中, “班主任、辅导员和德育课教师”、“学生干部”两支队伍素质的高低, 直接影响学校一系列教育活动的开展, 影响着素质教育的推进, 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全体教职工要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观念, 担负起德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 形成全员参与, 言传身教的作用。

3. 抓好三个层次教育:养成教育、成才教育、创业教育。

教育对象的差异性, 决定了德育工作要分层次教育。养成教育、成才教育、创业教育等三个层次很好地将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特点结合起来。

综上所述, 在我国现有的市场经济大环境下, 中等职业学校应该把德育作为一项长期的、重要的任务来抓。教师与学生都是职校教育的对象, 是德育新理念的新认识。教师既教学生, 也教自己;学生既接受教育, 也要影响教师;在教学相长和自己教育自己的德育氛围中, 师生共同完善着自己的职业道德规范, 促使自己成为一个职业道德高尚的职业人。必须明确职业德育的特点, 使职业德育的预期结果, 成为全体师生共同努力的方向, 以争取最优的教育效果。作为职业教育者, 应摆正自己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思想认识, 达到人教合一, 为国家培养更多素质全面的全方位技能型人才。

摘要:中等职业教育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 在为国家培养素质全方位的技能型人才这个大目标下, 教育者在做好职业技能教育的同时, 也应对德育的内容、德育工作的思路认真研究, 将加强学生的德育作为一项长期的、重要的任务来抓。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德育,职业道德,师资建设

参考文献

[1]《职业教育学》广东省高等教育出版社

[2]《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现状与趋势》

[3]《教育与科学》杂志

中等职业教育与德育 篇2

训班学习体会 2007年12月10日下午,学院李书记带领学生科刘玉去深圳参加由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培训交流部组织的《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培训班》。并参观考察了深圳市的几所中等职业院校。现把有关学习及考察情况汇报如下:

(一)德育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培训班情况。

德育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培训班于12--16日举行。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培训交流部陈嵘主任对当前中国职业教育的形势与任务做了详细的分析,她认为: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态势好,国家重视职业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要求,但是,后来几年由于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增幅不大甚至存在减少的趋势,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国家不会有大的提高。因此,职业院校的工作重点应该是抓好质量、注重效率。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是职业教育的主体。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德育教育教学研究会主任、国内知名职业教育德育专家蒋乃平教授就《提高职教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做了详实讲解,他首先讲到职业教育不同于同阶段的其他教育;不是面对经过层层选拔胜出的学生,而是面对选拔中被淘汰的学生,却又肩负着培养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任。

“不是学校选学生,而是学生选学校”。作为教师正确对待学生、了解学生、热爱学生是德育教育的重点。德育要适应职校生身心成长的特

点和接受能力,做到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在内容、形式、手段等方面必须注重吸引力和感染力,必须有特色、有创新,才能让学生感到愉快。其次是道德教育调子不要定的太高,把不妨碍别人作为职业道德的底线,道德教育要在文化课、专业课中渗透,教师在教会学生学会做事的同时,有意识的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做事”是“做人”的载体,“做人”融于“做事”之中。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公民,进而成为报效祖国、积极进取、诚实守信、敬业乐群,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三是德育教育不光是管理,不光是讲道理,而是在于教育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行为的养成,是满足受教育者具备谋生本领的教育。并从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几个方面论述了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对从业者的重要性。四是德育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班主任老师应该从没有成就感及工作的难度中走出来,换一种眼光看学生、换一种眼光看教育、换一种眼光看人才,正视差异、尊重差异、善待差异,作指点人生的导师。有实效的德育不是空洞的说教,一个优秀的教师就是善于创造,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个个成才是教师应有的学生观。

深圳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副主任、国家职业教育教研员罗理广主任就《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提高班主任教育管理水平》进行了探讨,首先,他介绍了深圳市目前职业教育发展的状况,深圳现有各类中等职业学校16所,其中技工学校5所,大部分学生参加高考升入高职院校,30%的学生就业。他认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体育不合格是残品、智

育不合格是次品、德育不合格是危险品,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面对中职学生的现状,班主任老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良师、知心的朋友和纪律的管理员;应该具有父母的形象;应该成为心理医生;是沟通学校、家庭、社会的艺术家;学生维权的代言人。班主任老师应该具有爱心、诚心和耐心,观念紧跟时代的发展,有较强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能力;公正廉洁、平等相待、业务娴熟。工作中一是将诚信教育放在首位;二是了解学生,成为学生的益友;三是重视集体主义教育;四是注重学生思想道德的行为训练;五是完善制度、奖惩分明;六是加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培养和教育。

齐齐哈尔职业学院职业发展中心主任、职业生涯教育研究所所长、高级职业指导师张振笋主任以《职业学校构建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探讨》为题介绍了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模式。所谓发展型学生管理模式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学生工作模式。特点1:育人理念的人本化,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研究学生、服务学生、发展学生,以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确定工作内容,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自由发展;特点2:管理方式的多样化,有针对性的将相关管理职能分布在处理事物和解决问题之中;特点3:服务内容的系统化;特点4:学生工作的职业化,实行学生工作制度、制定职业标准、明确职业地位、拓展职业空间。同时,他认为,班主任应从“救火员”、“防洪兵”、“保姆”的角色中转变出来,多做“塑造工作”少做“改造工作”,要防止“随意型”教育,要预测学生的发展,要事先进行预防,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切记,职业教育是人人成功的教育,不是淘汰的教育。班级

管理工作坚持:“树榜样、找典型;多鼓励、少批评;慎言行、严律己;善总结、勤思考;重程序、有计划;负责任、能宽容。”

(二)对考察学校的认识

在学习期间,我们分别考察了几所中等职业学校,比较具有特点的是:深圳宝安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1千余人,以培养财会、电子方面技术人才为主,学校分别与深圳电子技术协会、广东美的集团、深圳四大国有银行签定合作用人协议,学生就业前景广阔。

深圳华强职业技术学校位于福田区,是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广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教育部确立的全国第一批培养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学校。创办于1986年,现有42个教学班。开设专业有计算机软件蓝领、多媒体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商务、商务英语、金融事务等九个专业,在校生2千人。该校办学思路是:以人为本、以德治校、依法治校、特色立校、科研兴校。管理模式是:制度管理与情感管理相结合;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培养目标是:造就宽基础、强技能、善创新、高素质的实用性人才;增强三种意识:质量意识、竞争意识、通才意识;培养四种精神:敬业精神、奉献精神、拼搏精神、创新精神;提高五种能力:适应能力、操作能力、自学能力、社交能力、创造能力。另外,该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颇具特色,已经具有数字化教育教学、数字化教务管理、数字化办公管理、数字化德育管理、数字化资产与设备管理等多项功能的数字化校园。

(三)几点思考

a)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既是学生工作的重点又是难点,塑造什么样的人,怎样塑造人是我们学生管理者重点思考的问题。同时,中等学校德育工作又是一个长期系统工作,不会立竿见影,要有一个系统的计划,循序渐进。

b)学校德育工作者一定要明确德育教育的切入点,针对中职学校学生的特点切不可急于求成,从学生最基础的德育教育做起,要分阶段有步骤的进行,要从一些具体的事例中体现出德育教育,这样才能使走出校门的学生不仅技术好,并且思想素质得到提高。

c)要做好学生管理工作,班主任队伍建设至关重要,只有高素质的学生管理队伍,才会有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就目前的学生情况来看,班主任要坚持教育就是服务的理念,要研究学生、适应学生。为学生成人、成长、成材服务;为家长安心、放心、省心服务;为社会文明、发展、创新服务。

d)参观考察的几所学校具有典型的中职学校办学特色,他们坚持以德育教育为先导;以队伍建设为关键,以优化育人环境为保障;坚持人人在成长,人人能成才的育人理念,面向全体,分层递进,注重个性差异,培养学生愿学、会学、学会

中等职业教育与德育 篇3

关键词:中职学生;班主任德育工作;职业道德;职业指导

职业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是经过普高筛选的“剩余品”,在文化课的学习上他们是“弱势群体”,被社会定位为“不会读书之人”,在行为上被形成是“问题学生”。本文是我对新形势下如何做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班主任工作进行了粗浅的思考和探索,旨在进一步做好学生的管理和教育工作。高一年级,以团结协作精神为重点加大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高二以敬业诚信和团结协作为重点加大对学生的就职业指导教育。

一、职业道德教育

1.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现状。作为一名职业学校的班主任,我认为中职学生应该具备基本素质是“一个良好的品德;一个强健的体魄:一个好的气质;一副好的口才;一手漂亮的字,一些必备的社会常识。” 常言道“有才无德不是才”,“智育抓不好社会出次品,体育抓不好社会出废品,美育抓不好社会出低档品,德育抓不好要出危险品。”因此,绝对有必要让中职生养成一个讲文明礼貌的品德。中职学生与普高生比较,他们的认知、情感、意志统一度有较大不同。能够启发中职学生端正积极的人生态度,使他们乐于奋进,这是我们职业学校班主任最大的成功。完全可以这样认为,中职学校班主任工作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相对而言,中职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其重要性远远大于他对教材知识的学习。教育学生从最简单的事做起,自然,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三下五除二就能解决问题,他们身上的坏毛病,坏习惯是多年形成的,并不是在我们学校形成,先收“野心”,先教育如何做人,再谈成才的问题。面对中职学生对数年的应试教育已经非常反感,如果让他们继续学习高深的理论知识,就会感到环境与初中没有多大区别,从而及早产生厌倦。帮助中职学生端正心态,促其健全人格的形成至关重要!否则将他们逼向网吧,逼向社会,他们很可能走向犯罪的道路。

2.给学生以美的熏陶培养职业道德。一个人行走在文明的环境中,他的行为举止同样文明,好的品德也会容易被熏陶。中职学生今后若想找一个理想的工作,好的职业道德和美的品德是基础。校园是文明的摇篮,也是践行文明的土壤,学校与班级的每一项设施,每一块墙壁,每一寸草地都担负着育人的功能,“一草一木总关情”,“校园处处会说话”。我在担任04级数控班班主任期间最关注的是教室的环境卫生,我会在班级贴上“温馨的提示”来规范学生们的行为,以每个寝室为单位设计精美的宣传栏,鲜艳夺目的班级“核心精神”激人奋进;学生们的钳工作品凝聚成的“文化长廊”成为校园亮丽的风景;学校开展的“文明寝室”评比,创设了温馨的寝室文化,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调节学生的情绪。这些使得班级的每一个角落都能成为美的所在,都是一个“潜在课堂”,用“润物细无声”的渗透,荡涤学生的心灵,体现人文关怀,我班学生在实习期间在单位的各项比赛和活动中都是佼佼者,所以美的熏陶在中职学生的职业生涯中是必要的。

二、职业指导教育

2006年底至2007年初,我带领学生到江苏省的无锡、常熟等地的工厂顶岗实习,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观察、思考,我深切感受到,在校期间对学生们进行敬业诚信和团结协作教育是对他们进行人生观、就业观教育,让学生认识社会,认识自我的最好方法。

1.与社会职业需求相结合。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是全方面的,因此,在实习期间,我把“让学生了解社会职业需求”当作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中职学生大多在衣食无忧,梦想无数,与社会脱节的环境中生活。他们不知道自己到底能做什么,不知道社会的要求多么复杂,条件有多么苛刻,更不知道将来的职场生涯将遇到多少艰难险阻。所以在高二实习前,我组织学生结合自己与同学的工作岗位,甚至结合企业其他人员的岗位,开展了“我的专业是做什么的?我能为企业做什么?”“哪些岗位人才奇缺,哪些岗位人才过剩?”“哪些岗位技术含量高,但是难度大?”“企业究竟需要我干什么,我适合干什么?”等主题调查研究。通过调查研究活动,大多数学生都对自己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对待劳动岗位的态度也发生根本的变化,“社会需要自己干什么,自己就好好学什么”的观念在同学们心里扎下了根。

2.与企业文化精神相结合。优秀的企业都有自身独特的传统与文化。这就像是校园文化精神一样,我经常会跟学生们说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严格遵守企业的管理制度。在生产实习中,有的学生怕苦怕累,尤其遇到伙食不佳,加班加点等情况,往往容易出现很多问题,给企业、学校和学生都带来不良影响,所以要求学生尊重企业的管理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教育学生遵守企业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每个企业都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和奖惩制度,我要求学生在出勤方面和普通员工一样按时上下班,对经常旷工、迟到、早退或借故请假的学生进行及时教育,把企业员工与他们进行对比,增强他们的敬业精神,不管是做学生还是做员工,都必须有一定的责任心和纪律性。

第二、遵守岗位操作规程,培养质量意识。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一个产品质量的好坏与员工们的工作是否细致规范有关系。在学生实习期间,我经常用返工的例子来提醒学生们,操作要规范,工作要细心。如有违反,和普通员工一样受处罚。例如,我04级的学生中就有因为上班睡觉,坐在包装箱上工作而受罚的。

第三、培养敬业诚信,文明道德意识。我经常对学生说,职教中心学生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你们的举止言行不能落后于其他普通员工,而且要对他们起到积极示范作用。因此在工作中你们要比普通员工更加敬业、诚实守信,有时间观念,排队打饭,爱护财物,保护环境卫生,从小事做起,规范言行举止,力求成为文明有礼的优秀员工。

总之,中职学生毕业后将成为技术工人,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们要多多讲解和灌输敬业诚信和团结协作方面的知识,比如开展“模拟招聘”“实习归来话实习”等教育活动。一切以就业为目的,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实现他们可持续的职业生涯发展,所以班主任的德育教育工作中的职业指导教育是不可或缺的。

浅谈中等职业教育与德育 篇4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德育,职业道德,师资建设

1 对中等职业教育现状的分析

1.1 学生现实状况

从近年来职业学校录取的学生中考分数较低的情况看, 结合学生进校后的实际考察, 可以说, 学生整体素质不高。

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对象以初中毕业生和部分高考成绩不太理想的高中毕业生为主, 这部分学生中考、高考成绩分数较低, 生源锐减, 生源素质差。

1999年,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出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滑坡。据统计, 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占整个高中阶段教育招生的比例由1996年64.7%下降到1999年的33.4%, 尤其是1999年比1998年下降了5.8个百分点。2000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形势更为严峻, 很多职业学校报名人数不及计划招生的一半。劳动力市场形势的严峻, 中专毕业生自身素质不高, 缺乏市场竞争力, 就业观念保守, 毕业生就业困难, 到今年为止, 此种状况仍未有一个明显的改进。究其原因可归纳如下方面:

首先:独生子女的父母对子女受教育程度要求提高, 家长望子成龙成凤, 并带有一种“补偿心态”, 希望子女读大学, 读好书。

其次:由于“普高热”的日益升温, 使中等学校的生源锐减。为了维持生存, 各中等职业学校面临“饥不择食”的境地。只要有人报名, 就被录取入校。生源素质参差不齐, 造成了学生上课睡觉, 打闹, 无故逃课等不良现象。

1.2 部分学校教学状况

职业学校, 在教学方法、内容上, 由于受中专的“专”字等历史原因的影响, 比较偏重理论教学, 注重知识的记忆, 倚重书本教学, 联系实际不够。理论教学内容多, 强化职业技能教学不足, 实用性的实训教学少。在重视学生的职业技能教育的同时, 忽视了职校学生的德育。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办学指导思想还不够端正。实事求是地讲, 目前有很多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指导思想还不是十分明确和端正, 归纳起来,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缺乏对职业道德教育在过去、现在特别是将来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所发挥的重大作用, 以及职业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认识, 把举办职业教育视为一种“副业”。 (2) 把举办职业教育视为权宜之计, 将主要精力放在普通教育上, 认为只要把普通教育的教学质量搞上去就行, 而把职业道德教育看作是“次等教育”。 (3) 忽视对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规律、性质、模式、特点以及专业设置、教材、教学目标等的深入研究, 对教学的基本条件也不注重改善和提高。

二是师资队伍还不适应职业教育的需要。教育者在教育观念上存有错位和偏差, 只认识到职业教育与其它教育的共同之处, 而对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及特殊性认识不够, 因而习惯于过去的普通教育的思维定式, 而不能适应职校教学;并且错误地认为职业教育是一种“不正规”、“低层次”的教育, 因而从自身降低了对教学质量的要求, 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 包括职业道德教育。

“双师型”教师亟缺。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十分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 即成为“双师型”教师。一般来说, 中等职业学校大部分现任专业教师。都是从学校到职校, 缺乏实践能力, 难以完全胜任职业教育对技能培训的要求。

2 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建议

职业教育是职业学校的主要任务之一, 科学的完成这项任务, 是保证职教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上述种种情况都说明, 如今的中等职业教育, 特别是德育, 存在着很多的不足, 下面, 笔者从学生和师资两方面, 谈谈如何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

2.1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打造德育工作品牌

学校各部门要紧密围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打造德育工作品牌”的工作目标, 形成齐抓共管、常抓不懈的良好局面, 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宽基础, 高技能, 复合型, 高素质”的新型技能人才。要认真总结本校德育工作的成功经验, 积极创新德育工作的方法, 走出一条适合本校德育工作的新路子。

2.2 建设德育师资队伍和学生干部队伍

在学生德育工作中, “班主任、辅导员和德育课教师”、“学生干部”两支队伍素质的高低, 直接影响学校一系列教育活动的开展, 影响着素质教育的推进, 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全体教职工要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观念, 担负起德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

班主任是基层的德育工作者, 是德育工作具体实施者。学生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班主任工作, 选派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奉献精神强的教职工担任班主任。学生管理部门要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 加强对班主任的业务培训和工作指导, 积极帮助班主任提高德育工作水平。

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 要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运用多种方法, 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思想, 规范他们的道德行为。班主任要更新教育观念, 采取适应时代要求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要深入学生, 深入班级, 关心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班主任要通过深入细致的教育引导工作, 及时发现、纠正和解决学生成长中遇到的问题, 引导学生成长成才。

德育课教师要发挥德育课主渠道作用, 按照教学大纲要求, 对学生进行法律、法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等理论知识的讲授;要探索德育课教学新方法、新途径, 工作务实求新。其他课程教师应结合课程特点, 充分发掘德育因素, 有机地渗透德育内容。

2.3 抓好三个层次教育

教育对象的差异性, 决定了德育工作要分层次教育。养成教育、成才教育、创业教育等三个层次能很好地将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特点结合起来。

2.4 利用四种教育方式

思想道德建设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针对每个学校学生的特点, 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和主题教育活动。要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 通过灌输教育、模范激励、活动陶冶、情感凝聚等方式方法, 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文明礼貌习惯和卫生习惯, 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

2.4.1 灌输教育:

通过开展“三观”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教育、“三德” (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教育、“五心” (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关心献给他人、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 教育、法制纪律教育、艰苦奋斗教育、行为规范教育、诚信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一系列教育, 塑造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2.4.2 模范激励。

要运用各种方式向广大学生宣传介绍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道德楷模和先进典型, 激励他们崇尚先进、学习先进, 激励学生更好的开发自己的潜力。

2.4.3 活动陶冶。

根据学生特点和需求, 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和主题教育活动, 寓教于乐, 使学生思想感情得到熏陶, 精神生活得到充实, 道德境界得到升华。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的活动 (技能大赛、田径运动会、球赛、文化艺术节以及通过各社团组织开展的日常活动) 让学生增长才艺, 陶冶情操。

2.4.4 情感凝聚。

坚持以人为本, 实施情感凝聚教育, 着力培养广大学生尊重人、关心人、宽容人的态度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使广大学生养成高尚的品格和健康的人格。

针对学生心理成长的需要, 大力实施“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工程”, 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学生的个性品质得到健康发展、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提供坚强保证。

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是全体教师的任务, 因此, 他们的职业德育的养成直接关系着职业德育工作的成败。

中等职业学校的职业道德要求融入了以生为本的理念、终身学习的理念, 使教师的身教重于言教落在实处。

教师需终身学习, 是学习性社会的基本要求, 即使是相对稳定的职业道德规范, 也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提出新要求, 如电子商务, 同样是讲求诚信的, 同时也有了新要求—严格守时。自觉学习、掌握职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 建立职业道德平台, 要学习并且养成良好的师德, 师德是教师职业的道德规范, 是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养成的。

职校教师要在终身学习的理念指导下, 要把师德和相关职业的道德规范融合在一起, 构建起教师的道德平台, 以次作为起点, 在教育学生中教育自己, 自觉成为职校德育的对象。

综上所述, 在我国现有的市场经济大环境下, 中等职业学校应该把德育作为一项长期的, 重要的任务来抓。教师与学生都是职校教育的对象, 是德育新理念的新认识。教师既教学生, 也教自己;学生既接受教育, 也要影响教师;在教学相长和自己教育自己的德育氛围中, 师生共同完善着自己的职业道德规范, 促使自己成为一个职业道德高尚的职业人。必须明确职业德育的特点, 使职业德育的预期结果, 成为全体师生共同努力的方向, 以争取最优的教育效果。作为职业教育者, 应摆正自己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思想认识, 达到人教合一, 为国家培养更多素质全面的全方位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职业教育学》广东省高等教育出版社.刘合群.主编.

[2]《北京市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对策研究》北京教育出版社.马学平.耿学超、刘志.

[3]《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现状与趋势》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职成教所姜丽萍.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 篇5

一、总则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它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智育、体育、美育等相互联系,彼此渗透,密切协调,对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和学校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中等职业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遵循职业学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按照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基本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公民,进而成为报效祖国、积极进取、诚实守信、敬业乐群,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要体现时代感,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应遵循以下原则:与时俱进,继承和创新的原则;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知与行相统一的原则;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二、德育目标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目标是:使学生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基本路线,确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想信念,具有为人民服务、奉献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科学的思想方法;自觉地遵纪守法,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热爱专业,勤奋学习,勇于创造,大胆实践,具有良好的职业习惯和安全意识、质量意识、效率意识、环境意识。具体要求如下:

1.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自觉维护祖国的尊严、荣誉、独立统一和各民族的大团结,视国家利益为最高利益,立志为建设祖国,振兴中华而奋斗。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正确理解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努力学习初步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正确认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增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确立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创业观,形成符合社会和个人实际的就业观,提高自我就业能力,做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准备。

5.树立社会主义民主观念和遵纪守法意识。学习和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相关法律,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维护合法权益;遵守校纪校规和职业岗位规范。6.具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诚实守信,敬业爱岗,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7.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乐观向上,学会合作与竞争,提高应对挫折、匹配职业、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德育内容 1.民族精神教育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培育和弘扬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伟大民族精神的教育;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的教育; 创新精神的教育。2.理想信念教育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教育; 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础知识教育; 立足岗位、奉献社会的职业理想教育。3.道德品质、文明行为教育

集体主义精神、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教育; 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

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

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交往礼仪以及职业礼仪的教育与训练; 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教育; 保护环境的教育。4.遵纪守法教育 法律基础知识教育; 职业纪律和岗位规范教育; 自觉遵守学校纪律和规章制度的教育。5.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教育; 心理咨询、辅导和援助。

除以上各系列教育内容外,中等职业学校还要随着经济、政治形势发展进行形势任务和时事政策教育。

四、德育途径 1.德育课教学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和职业指导教育、创业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的主阵地。

德育课教学应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充分发挥德育课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形成中的重要作用。2.其他课程教学

文化课教学应结合课程特点,充分发掘德育因素,有机地渗透德育内容;专业课教学应结合职业特点和专业技术发展的需要,对学生进行职业理想、职业意识、职业道德与创业精神教育。学校应经常性地组织开展专业技能竞赛活动,通过活动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增强职业意识,提高职业能力。3.实训、实习与社会实践活动

实训、实习既是强化学生职业技能、提高其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对学生进行劳动观念、职业意识、敬业精神、职业纪律、职业责任感教育和促进职业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途径。实习过程中,教师应与实习单位共同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和相关岗位的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及其养成训练。

学校要把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教学计划。定期组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瞻仰革命圣地和遗址,祭扫烈士墓,参观城市、农村和名胜古迹,参观现代企业等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军训、公益活动、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国情、了解社会、了解职业,认识自身生存与发展的主客观条件,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增长才干,完善自我,全面发展。4.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指导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各学校要按照《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职业发展的需要,分阶段、有针对性地设置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内容。根据学生特点和他们在成长、学习、生活和求职就业等方面的实际需要进行教学、咨询、辅导和援助,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

职业指导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的重要途径,各地各学校要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意见》的要求,在职业指导工作中全面渗透德育内容。加强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创业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加强就业服务,提高就业服务的水平和质量。5.班主任工作和学校管理、服务工作

班主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肩负班级日常管理和德育工作的重要职责。班主任应结合学生的实际和专业特点,遵循德育规律,组织建设好班集体,做好个别教育工作,培养好的班风学风;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密切联系家长,充分利用家长、用人单位、行业及社区等各种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

做好德育工作是学校全体教职工的共同责任。教师要热爱学生,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学校各项管理工作都应与德育紧密结合,要从关心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着眼教育,严格要求,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实现管理育人。学校各项服务工作都应体现德育功能,全体服务人员应热爱本职工作,以身作则,优质服务,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激励,实现服务育人。

6.党团组织、学生会工作

要通过举办业余党校、团校和组织党章学习小组等多种形式,组织学生特别是学生积极分子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要发展符合条件的优秀学生入党。

共青团、学生会是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共青团、学生会应根据各自任务和工作特点,积极开展适合学生特点、喜闻乐见、健康有益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

学校要通过党团组织、学生会、班集体、学生社团,有组织地开展科技、文艺、体育活动。要鼓励、指导学生建立各种课外兴趣小组和社团,因地制宜开辟活动场所,建设活动设施,使学生在寓教于乐的活动中培养健康的情趣,发展个性特长,提高审美能力,锤炼意志品质。7.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职业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要开展生动有效的校园文化活动,大力加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要结合民族传统节日、重大事件和开学、毕业典礼等,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加强校报、校刊、校内广播电视、校园网络等的建设,发挥黑板报、橱窗、图书馆、陈列室及模拟职业场景等的宣传作用和校训、校歌及学校发展历史等的激励作用,注重宣传先进的企业文化以及行业劳动模范和学校优秀毕业生的事迹。8.家庭与社会

家庭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品德的形成、个性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学校要通过家访、家长会、家长接待日、举办家长学校、开展家庭教育咨询、建立家长委员会等多种方式,密切与家长的联系,指导家庭教育,使家长了解并配合学校贯彻实施好本大纲,改进家庭教育的方法。

各级政府和社会各部门均应履行关心、促进和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义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主动协助政府并会同有关部门,积极开发利用社会的德育资源,开辟青少年教育的社会教育舆论阵地,加强社会文化市场及娱乐场所的管理,配合做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实施工作,打击腐蚀毒害青少年的犯罪行为,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文化环境、治安环境和社区环境。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采取有效措施,充分依靠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社区教育委员会和街道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以及各种社会团体,并同所在地的机关、部队、企业建立固定联系,发动、协调社会力量支持和参与德育工作,逐步建立学校与社会相互协作的社会教育网络,共同营造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教育环境。

五、德育评价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评价的内容与标准以本大纲为依据。评价由学校德育工作评价和学生品德评定两方面组成。1.学校德育工作评价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结合本地区教育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德育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定期对学校德育工作进行督导评估。学校实施本大纲的情况应作为考核校长和学校工作的重要依据。在评估工作中应注意听取学生、用人单位的意见。

学校要加强对德育课教学质量、班级德育工作、部门及教师育人质量的考核评比,把德育工作实绩作为对部门及教职工考核的重要内容。

评价与创建相结合。通过创建文明学校、文明班级和评选优秀学生和学生干部等活动,形成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对成绩突出的学校、班级和个人要及时给予表彰奖励。2.学生品德评定

对学生品德的评定,应根据本大纲规定的德育目标,并结合行业和用人单位对从业者的品德要求,对学生在思想政治觉悟、道德与职业道德品质、遵纪守法等方面的行为表现提出具体要求,由学校制定具体测评办法,并组织测评工作。对学生的品德测评,应坚持科学性、客观性、教育性、民主性等原则。

六、德育的领导与管理 1.德育工作管理体制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有明确的机构负责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应根据本大纲德育目标要求与教育内容,针对本地区和不同类型学校需要,制定本大纲实施细则以及实施情况的评估制度和办法,定期对本大纲的实施情况进行督导、检查评估。

学校实行校长负责的德育工作管理体制。党组织要发挥德育的监督保证作用。全体教职工都要做学生的德育工作。学校要建立贯彻实施本大纲的岗位责任制及考核、奖励办法,明确各部门的育人责任,并落实在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全面、全程、全员育人的局面。2.德育工作队伍建设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选拔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同志从事德育工作。优化队伍结构,建设一支专兼结合、功能互补、政治坚定、业务精湛的德育工作队伍;制定规划,有计划地培训学校的校长、班主任、德育课教师及其他德育工作者,不断提高德育专(兼)职工作者的素质和德育工作的能力、水平;培养一批在德育工作方面有专长和造诣的管理者、优秀校长(书记)、班主任、德育特级教师和研究人员;切实解决德育专(兼)职工作者的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实际问题。3.德育工作的经费与物质保障

德育经费要确立科目、列入预算。学校德育经费投入的范围,包括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教学、管理和日常德育活动两部分。教学、管理经费投入包括德育课教学、德育专职教师的培训提高、社会考察与调研、有关教研室的业务条件建设和图书资料购置、德育科研。日常德育活动经费投入包括对学生的日常思想教育、假期和课余时间组织的学生社会实践、大型德育活动以及用于学生和德育队伍表彰奖励等所需经费。学校应把建设适应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德育设施、设备和活动场所、基地纳入总体建设规划,并从基本建设费和设备费中给予保证。4.德育科研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把德育的研究项目列入科研规划,建立德育研究组织,并充分发挥其作用,为实施本大纲提供理论指导和业务咨询。要注重学生政治思想品德现状和发展趋势的调查,结合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实际,确定研究课题,探索德育规律,不断提高研究水平与实际工作水平。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建立和完善德育研究成果的鉴定、奖励、推广机制。

中等职业学生思想道德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问题》,教育部日前制定颁发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进一步明确了中等职业学校的基本任务和指导思想。中等职业学生是我国未成年人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随着社会文化环境的多元化,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也日益复杂。如何针对中等职业学生的特点,采取切合实际的方法进行思想道德建设,是摆在我们职业教育工作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中等职业学生思想道德现状

为考察、分析当前中等职业学生思想道德现状,最近我们对04届新生做了问卷调查,其中部分调查结果颇反映一些问题。摘录如下:1。你认为人世界最起作用的是什么?回答“精神”的占有%,是“知识”的占56%,同是还有14%回答的是“金钱”;

2、你的理想是什么?答“没想过”的占据22%,回答“百万富翁”的占40%;

3、你觉得人应该怎样活着?有70%回答“为他人活着”,认为应该“显富达贵”、“光宗耀祖”的占25%;

4、你最崇拜的人是谁?回答“歌星、影星”的占30%,选择“自己”的占40%;

5、当你看到有人从偷钱包,你会怎么做?在回答68%的学生选择“装没看见”,13%的选择“尽快走开”,12%的选择“找警察阻止”,只有7%的同学选择“率先阻止”。

从以上调查可以看出:一是现在的青少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主流是趋向积极的,但也明显地让人感到他们心态的多层面,拜金主义理想观、享乐主义人生观、利己主义的世界观在学生的日常行为中时有表现。二是思想道德意识滑坡,明辨是非能力差,缺乏维持社会秩序的责任感,人格精神呈双重性,观点与行为不一致。

究竟什么原因造成中等职业学生思想道德这种状况,我认为有以下三点:

(一)社会原因。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多渠道的传播如电脑、电视、音像、书刊日益普及到各家庭,使青少年耳闻目睹了许多纷繁复杂、光怪陆离的不良社会现象,从而思想受到腐蚀,心灵受到污染。除此之外,残酷的升学竞争,因此产生的痛苦失望、自卑„„严重地摧残着他们的身心健康,导致其人性的扭曲,人格堕落,甚至犯罪。

一、家庭原因。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长既是学生成长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学生成长永恒的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严重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据了解,中等职业学生的家长,大部分是厂矿企业落聘的下岗人员,时代的遭遇使他们对社会情绪极大,严重影响孩子社会现状的不满。由于家长为生活所迫,下岗后不得不去做些小生意,对金钱的追求不得不时常流露出来。这就形成了学生对金钱的崇拜,对个得失的计较。其次,现在的家庭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过分的娇惯和放纵,造成了孩子的过分“自私”,形成“利己主义”倾向。

二、学校原因。学校是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但目前就我们学校而言,德育工作还主要是传统的“灌输型教育”,基本上是按照老师讲,学生听,教师定规律,学生守规矩;教师定标准,学生对照标准的模式进行。学生缺乏自己的道德信念评定标准和自律意识。其次,学校德育教育存在着严重的形式主义倾向,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缺乏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对德育的关注只注重学校组织了哪些课外活动,班主任和学生谈了几次话,学生是不是循规蹈矩等等。

三、中等职业学校思想道德现状对策研究

四、德育教育要体现社会性和针对性

所谓社会性就是要以社会现实和真实生活来教育学生,使思想道德教育更贴近社会实际,贴近学生生活,贴近青少年学生成长的需要。当前重点是要解决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种种负面影响。德育的目的是服务于社会,社会是道德生长最肥沃的土壤,只有经历了百味人生,经历了真实的社会生活,才是完整的人生。因此,德育必须大力加强社会实践和社区公益活动,参加生产劳动实践,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学会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学会处理人与集体、社会与国家的关系,逐步养成诚实守信,热爱劳动,乐于助人、勤俭节约等良好的道德品质。

德育的针对性就是要针对青少年的心理特征,不同禀性、不同言谈举止、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成长环境,从他们的思想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多用生动典型的事例,喜闻乐见的形式,采用参与讨论的方法,以此培养与市场经济相适应质量、效益、民主、平等法规信念,使学生具有竞争、拼搏、开放、创新意识,以增强德育的渗透力,达到最佳教育目的。

(二)加强师德建设,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的言传身教、道德素质是青少年道德形成的主要原因。“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智慧的象征,人格化身。教师的学问与德行时时刻刻都要影响着学生。所以,要想搞好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首选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要时刻以马克思主、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指导,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教师努力形成健康、美好、真诚、光明的人格,德才兼备、言与行统一,才能使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感。

(三)创设育人环境、形成德育氛围

在学生的德育教育中,环境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良好的社会环境能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激发人奋发向上的热情,使人树立公德意识,遵纪守法、助人为乐。校园环境可体现出校园的文化氛围、优美的环境、和谐的师生关系及各种活动和情境感染等等。所以要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首先要改善办学条件,注意环境卫生和绿化、美化,营造一种干净、整洁、充满文明气息的氛围。其次是要大力宣传新时期的先进人物,英雄事迹,表彰校园内涌现出来的好人好事,潜移默化地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功能、凝聚功能、导向功能和对不良风气的抑制功能。以提高学生的公德意识及欣赏美、追求美和创造美的情操,以促进学生道德人格的形成。再次还要抓好家庭育人环境。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加油站,也是学生成长中永远的加油站。一个家庭所有成员的道德风尚、生活方式、语言行为等,都不断影响着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所以要想对学生有一个积极向上正面的影响,就必须创设一个和谐、友爱的家庭环境。这就需要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努力。

1、学校要成立家长学校。通过家长学校,教师向家长传授如何教育子女的方法和经验。

2、班级要经常如开家长会,互相了解学生在校内、家庭中的思想变化情况,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共同解决。

3、班主任要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家访。家访不仅是学校联系学生家庭的主渠道,也是促进学生在家自觉接受家长教育的一种督促方式,最终能起到促进学生自觉接受家庭教育的作用。

课程研究>德育课程教学交流

研究会介绍

德育课教学模式改革思路与探索

北京市商业学校——陈济

相关政策和文件 内容摘要:要改变德育课程的教学,真正提高德育的实效性,首先就必须改变现有的德育课程的教为建立一种模块化的教学结构应该是提高德育实效性比较有效的途径。建立模块化教学结构,相应研究会动新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体系,需要寻找新的教学方法与之相适应。同时,本文认为,模块化教学态 仅使学生在课堂上把学与做结合了起来,而且也使德育课程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德育教师和班联系起来。

德育管理

主题词:德育、课程、模块化、教学

课程研究

资料查询

一、建立新的德育课程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学者论坛 德育课程的教学是中职学校德育的主渠道,也是学校德育的整体性建设的中心环节。因此,德育课对于学校德育建设来说是很重要的。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提高德育课程教学的效果呢?如何才能学会论坛 课程在学校德育中的作用呢?我认为,不仅要改进我们的教学方法,而且还应该考虑改进我们现有将德育课程教学模块化。

现有的德育课程的教学结构是以教材的章节为基础的。问题在于教材的章节划分大都是以知识的内据的,更多的体现出知识的连贯性和逻辑性。以此为基础的教学结构必然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主的教作为德育课程的教学,这种结构不免会表现出它的局限性。

第一,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不符合中职德育的特点和规律。首先,道德素质的高低主要表现为即道德必须内化为一个人的信念,才能发挥其应有作用。一个人的品德如何主要不决定于道德知识定于政治理论水平的高低,而在于能否自觉地把道德规范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评价标准。也就是构与发挥问题。其次,品德的形成离不开主体的主动、自觉的道德实践活动。只有通过活动,即主参与,才能加深其感受和体验,从而把道德要求逐渐习得为内在需求。因此,德育课程教学的目的样给学生传授各科系统的书本知识,而应该是通过指导学生自主地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得到充分而有特色的发展。教师的教应体现在“指导”上,即指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指导学再者,作为中职的学生对于现有的德育课程的理论内容的理解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并且与他们的自比较大的差距。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使学生感到德育的空洞、抽象。

第二,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不能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思想。以学生为本位是中职教育、教学的发展方向。什么是以能力为本位?最根本的就是要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中教学的根本目标不再是知识掌握的多少,而是做事的能力是否有所提高。是否能以自己的能力来满当然,这不是说知识的学习不重要,或者可以忽视知识的掌握,相反,要做事。要提高自己的能力学习、扩展和提高的。但是,这时的知识的学习是以做事为目标的,是作为解决问题的一种手段而的知识的学习是不同的。换句话说,就是这时的知识是为做事服务的。什么是以学生主体?强调学中的主体,最根本的就是强调处于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的学生是一个有着自己的真实需求、有着自己着自己的选择能力的人。我们更多地是强调把学生作为主体,就是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就学生所具有的主体性,这是没问题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这还远远不够。或者说,如果我们那么还不能说在我们的思想意识中已经把学生作为了教育教学中的主体。相反,实际上,这还是仅一种工具、一种被动地接受与自己无关、或自己并不需要的知识的对象。因为,在这里我们并没有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什么?没有说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去做什么?其实,没有得到明确和说明期形成的固有的观念,也就是无须说明、无须再去明确的东西,即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但是在实践认的是,在以知识传输为中心的思想支配下,在这样的一种教学模式中,尽管我们想尽办法,也很正的主体地位。为什么?因为主体的最根本的东西没有得到我们应有的重视,即学生自己的需要,观念。我们灌输给他们的是他们所不需要的,不想要的东西。可以设想,一个学生坐在教室里,从看到的都是自己不想听的东西,他还能有积极性、主动性吗?因此,以学生为主体,也就是要重视视学生的价值。

主体的需要和价值,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应该是多元化存在的。因为现在的社会发展本身也是多元们的教育和教学应该给学生以更多的选择的余地。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学生多元化发展的需求,也学生的主体地位。而这些都不是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所能解决的。

第三,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既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也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专,与之相适应的是越来越需要具有一技之长的人,需要的是具换句话说,需要具有特点之人。而社会的发展也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条件,与之相适来越多的注意到自己的个性的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上个世纪就提出了“四个学会”这样的我国的教育部门也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思想。已能力为本位就是要在教为中心的思想。虽然说能力的培养需要有知识作为基础,但是,这种知识的掌握与以知识为中心的握是完全不同的。因为,以能力为本位的知识学习,是具有明确的目标的,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为而服务的,而在以知识传授为中心下的知识学习,缺乏这样的明确目标,因而很容易导致为知识学结果使学生的学习脱离了实际的需要,使学生最终成为了“书呆子”。

事实上,这些问题不只是存在于学生中,应该说也存在于相当一部分德育课的教师身上。因为他们的要求,按照教材的内容和顺序进行教学,尽管他们中的不少人也希望能使学生参与进来,达到德堂教学中设计、安排了不少活动,但是,由于对教学结构的整体没有改变,这些活动本身也只能成至多起到了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而对于提高教学,尤其是提高德育效果方面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

二、对新的德育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我认为要改变德育课程的教学,真正提高德育的实效性,首先就必须改变现有的德育课程的教学结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引导学生实际操作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经过在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我认为建立一种模块化的教学结构应该是以做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具体体现,也提高德育实效性比所谓模块,就是以一个主题为中心,将相关的知识组织在一起的结构。模块有大有小。我们可以说个大的模块。也可以说一章或一节是一个小的模块。我们这里说的模块,是介于教材和章之间的模就是根据教材和教学大纲的内容,针对学生的特点,归纳出的学生在这门课程中起码应该掌握的问最大特点是非学科性,更有利于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教材的章节的划分,更多的是以知识的内在逻更多的体现出知识的连贯性和逻辑性,要直接以此为根据组织活动,有其局限性。即活动的内容会限制。而模块的划分则是以主题为中心把相关的知识组织到了一起,打破了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活、贴近学生需要,使内容变得更容易操作,因此,这种划分更有利于活动的组织,更有利于学生于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活动。我们需要为以模块为主的课程设立新的教学目标。这种教学的特点是综合性强。因此,其教学目标的。即能体现学生的知识学习,同时又能表现出学生的操作能力,体现出学生的态度。以模块为主完全等同于一般的活动课。一个模块的教学目标的重点应放在一个具体任务的完成上面。为了完成不仅要参加活动,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学习,要去了解情况,收集必要的资料,并且要发挥自己的特的教学目标也可以说是一种任务目标。简单地说,作为模块化教学结构的目标,不再是以知识的传以学与做的结合为中心。

事实上,提高德育的实效性的关键就在于将学与做能够真正结合起来。例如,作为职业学校的德育职业道德的培养上面,但是像以前那样就道德而道德的说教,是没有多少实际效果的。要解决这个解决二个问题:一是职业道德的落脚点。道德不是空泛地存在着,它总是与人们的行为联系在一起是与职业行为分不开的。要学生培养基本的职业道德,就必须使他们明白职业是怎么回事,明白职么样的。如果一个人连什么是职业都还不明白,就给他讲职业道德,他能 不感到空洞吗?因此,教材给职业道德找到了它的落脚点,那就是职业和职业生涯。作为教师,就不能还抱着原有的观念生涯和职业道德看作是二回事。而要把它们紧密地联系起来,使学生明白职业道德就是职业自身的学生的需求。对于刚刚迈进职业学校校门的学生来说,最需要就是能够明确自己的进步方向,能够发展的空间。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学生自己才能有进步的要求,学生才能接受你讲的道德的内容念是党叫干啥就干啥,既然干了就要干一行爱一行。但是,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情况已经完全不什么,不再是党的事,而是自己的事。即使干了,不喜欢也可以不干或者去干别的。因此,自己要找自己的目标。他还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呢,我们就迫不及待地要求他应该怎么去干,他能听进去吗?事实上,德育就是要从受教育者的切身需要出发,才能使受教育者真正解决学生的职业目标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培养自己的良好行为习惯。

为了确立学与做的教学中心,在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程的教学中,我对现有教材的内容进行了模根据学生需要和教学大纲的要求,首先对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程划分出三个基本的层次。第一,校的大门后,需要确立起自己的职业目标,逐渐培养自己的职业意识,这样才能获得进一步学习的自己学习的需要,才可能使我们的教育能够获得一定的效果。第二,有了职业目标,需要解决的问何才能干好工作,如何才能在职业活动中获得成功,换句话说,也就是要知道干好工作都需要具备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也就是如何才能迈好就业的第一步。

根据以上的分析,教材的内容应分为三大模块:第一模块 — 职业与职业生涯 ;第二模块 — 职块 — 职场入门。

第一模块要解决的就是第一个层次的问题,即认识职业、了解职业,确立职业目标,形成学习动力内容包括了教材中的第一章、第四章和第六章的主要内容。

第二模块要解决的就是第二个层次的问题,即如何才能干好工作,如何才能成功,干好工作需要哪部分内容包括了教材中的第一章部分内容、第二章、第三章的主要内容以及与职业形象相关的基本实践来看,增加与职业相关的基本知识是十分必要的。职业形象应该是一个人的职业素质的外在表作为职业素质应该具有内在素质和外在形象两个方面的问题。对于我们现在的教育来说,更注意内外在表现,或者说没有将外在表现放在职业素质中。事实上,职业形象对于职业活动来说,越来越于成长中的学生来说,对于职业形象的重视,实际上也是一个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因此,实一个重要方面。并且使良好习惯的培养和学生的将来的职业生涯更紧密的联系起来了。通过本学期效果也是良好的。第三模块要解决的是第三个层次的问题,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如何迈好职业第一步。了教材中的第五章的主要内容。

做出这样的模块划分,可以使教材的原有内容得到更合理的整合,重要的是可以使课堂教学的目标利于课堂活动的组织,从而更好的实现学与做的结合。

三、对与新的教学模式相适应的评价体系的探索

我们还需要有与以模块为主的课程相适应的教学评价标准。不能像原有的教学那样,只是简单地以是学与做的结合,那么,就应该以做的结果为主。以模块为主的教学,虽然也是贯穿着课堂活动,动而活动,而需要有活动的结果,或者说学生通过活动要做出自己的成果。这个成果应该反映了学度、能力和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的水平。从评价的方式来说,应改变过去的那种以考试为主的方式的作品评价为主的方式。从评价的主体来说,应改变过去的那种以教师为单一评价主体,代之以任班主任教师以及与学生就业相关的教师为共同的评价主体。

从评价的内容或标准来说,应该从模块化教学的目标出发,我们所要考核的不是以知识为中心的学学与做为中心的学习效果。这种学习,获得的不只是知识,而应该是包括知识在内的态度、能力。点也不只是结果,而更应该重视学生的进步,重视学生的发展。

第一、我们应该把学生的自我评价和教师的评价结合起来,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改变价主体,形成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主体的单一化,一切都要听教师的,既不公平,也不民主,生看成是不懂事的孩子,以自己的思维代替学生,结果不能在学生和教师之间实现沟通和理解。这方面会在很大程度上带有教师个人的主观性,(用学生的话来说就是偏向)另一方面,不利于调动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主要表现为能够积极主动自觉地参与教学过程。既学生真正把学习作为自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出自己发展的目标。而学生的自我评价过程可以更好地反映学生自己的内在需要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学生自评是促进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找出缺点和不足以便及时进行矫正,消除隐患的最佳途径,“促进学生发展”功能的最好体现。事实上,学生自评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的一部分。人贵有自长中的学生来说,往往容易发现他人的缺点和问题,看不到自己身上的毛病;容易强调客观方面的己主观上的问题。这也是他们往往出现偏激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同过学生自评价,尤其是通过自教师的评价相对比,对于学生的自我认识会起到促进的作用。

对于教师来说,通过学生自评,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实现师生的沟通。这种了解和沟通不仅可以评价中的主观性,而且还可以了解学生个体的进步状况。从而使评价更具有客观性和准确性。

很长时间以来,我们的教育一直宣称要尊重学生个性、提倡因材施教,但那种严格统一标准、“铁式测评考试,从来都没有真正给学生主体性及自我的发展留下余地。要扭转这种状况,让学生本人并积极参与到评价中来就是一个强有力的措施。

第二、我们应该突出评价的激励功能。把成绩评价和非成绩评价结合起来,使评价真正成为激励学罗森塔尔实验的暗示作用,其实也表现出了评价对于学生的激励作用。这也说明,在课堂评价中不验、衡量,更重要的是还应该包含着对学生的希望、期待,而正是这种希望和期待对学生的发展来从道德教育的内容来看,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其中,除道他几个因素都属于非智力因素。因此,对于道德教育来说,主要是以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为基础的。的评价方法应该区别于以智力为基础的课程。智力因素的评价使用成绩评价比较容易,而非智力因绩评价就比较困难。换句话说,对于智力因素的发展状况可以给出一个相应的一致的评价标准,可去衡量不同的学生的学习情况,但是,对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状况就很难用同样的方法去衡量,更单的成绩来概括。如果用智力因素的评价方法来对非智力因素进行评价,那么就不可能真正衡量出只能是削足适履。另一方面,作为中专或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其身心发展正处于不平衡的阶段,非智力发展方面的不平衡更加明显。有些学生可能在智力发展方面表现出某些迟缓、落后,但在非突出;有些学生在智力因素方面表现优秀,但在非智力发展方面却可能比较缺乏。因此,无论是从点来说,还是从学生自身发展特点来说,在职业道德课教学中必须把成绩评价和非成绩评价结合起能更好地起到评价的积极作用,使教学评价真正成为激励学生上进的手段。

在课堂评价中不仅是对学生的检验、衡量,更重要的是还应该包含着对学生的希望、期待,而正是对学生的发展来说,可能更重要。在传统的课堂评价中,往往更侧重于期中、期末的考试,考试的的这门课程的评价结果。很难说,这样的成绩评价对学生能起到什么激励的作用。我们认为,要更价的激励功能,应该把学生的平时表现的评价和期末考核的评价结合起来,尤其是应该重视学生的这样才能更全面地反映出学生的状况,才能更好地反映出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也才能更好地做到具引导和鼓励学生沿着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前行。

四、对现新的教学模式的方法的探索

没有适宜的方法,再好的愿望也只能停留在空中。要达到教学中的学与做的结合,使模块化教学获仅靠教师在课堂中的讲授是不够的。要达到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仅靠教师的说教也是到与此相适应的方法。

我认为结合课程模块的划分,在课堂教学中采取任务目标式的教学方法,是一种可以达到学生在做边学边做,边做边学的目的的方法。

具体的做法是:每一个模块的课堂教学都围绕着一个主题活动展开,在活动中,引导学生掌握必要力。首先是教师围绕主题设计活动;其次,指导学生按照目标完成活动任务;再次,学生完成报告进行点评。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修改。最后,由教师与班主任、其他相关教师给予评价。

例如,在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程的第一个模块的教学中,我们设计了以职业生涯设计为主题活动括自我介绍一分钟活动,(要求学生结合本专业的知识,制作成幻灯片)职业分析活动,职业生涯第二个模块教学中,设计了以小品和职业形象设计为主题的活动。在第三个模块的教学中,设计了试的活动等。

这种做法使原来枯燥的教学变得生动起来,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也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最明较好的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具体地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以往我们更多的是强调树立自己的职业目标的重要性,讲职业理想,讲职业道德,但是,不容易让学生也往往不往心里去。为什么?除了教师的教学方法的因素之外,就是缺少让学生动手的环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只是一个独立于教学过程之外的人,似乎讲的内容和他是没有关系。教学效果生搞职业生涯设计,就是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教学内容成为他自己的事情,必须由他

2、强化了学生的自我教育

学生自己完成职业生涯设计是有一定困难的。但正是由于存在着一定困难,才能更好地促使学生去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分析能力、查找资料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获得提高。同时,在这个活生认真地思考自己身上存在的优缺点,学会正确评价自己,正确认识自己,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

3、明确了学习的方向

学习的兴趣主要地来自学生将来的目标。一个没有明确目标的学生,不可能具有家教强的学习兴趣己的将来的职业目标就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动力。通过职业目标的确立,尤其是通过对职业要求的分业要求寻找出自己身上存在的差距,制定出具体的措施,应该说对于促进学生学习兴趣来说是有益

4、学会了展示自我

通过一分钟自我介绍活动,学生在众人面前通过自己的言语和姿态来展示自己。同时,为了更好地学生运用了学过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将自己的介绍制作成了幻灯片,不仅强化了介绍效果,而且展技能。

五、对以德育课程教学为中心的学校德育的整体性的探索

建立以做为中心的德育课程教学模式,可以更充分地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更好地调动一切积极因整体功能。

德育是一个整体性、系统性、综合性的工程,不仅需要有德育课程,还需要有课外活动,并且需要外活动联系起来,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德育整体性的功能,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但是,现在的学着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尤其是班级中的德育活动脱节的现象。任课教师和班主任各管一摊,一方育课程,一方面是课堂外的德育活动,缺乏德育的整体性。而德育课程的任课教师和负责班级德育师之间更是从不往来,缺乏沟通和相互支持。课堂的德育活动得不到班级的支持,而班级的德育活的指导,致使两方面的效果都不好。问题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在于以往的德育课多是以知识传授为中心,与学校的德育活动的开展没有什么联系。因此,从学校的整体来看,出现是缺少联系的纽带。

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通过改变德育课程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方式,可以达到进一步拓展教学的空间伸到课外的班级德育活动之中的效果,从而更好地实现学校德育的整体性,实现课内和课外的德育现任课教师和班主任教师之间的联系。

1、使任课教师和班主任、就业办联系起来

教学中每个模块的任务目标也可以成为班级的主题活动的内容。任课教师在教学的同时也在为班级了一定的指导作用,而班主任对于班级的主题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实际上也起到了督促学生、指导任务目标的作用。例如,在教学中我们把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的活动,即作为课堂教学活动,同时德育活动来完成。这样做不仅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职业生涯设计的认识,而且也使班主任教师加深有些模块的任务目标还可以与就业办对学生的职业素质评价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到课堂活动的内容着密切的关系,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参与活动、完成任务的自觉性。

2、使德育课程教学和课外活动联系起来

学生完成了课堂任务目标也就形成了他自己的作品。学生的作品,不仅是课堂教学的成果,而且也织的相关的活动,参加省市或全国的相关的竞赛活动。通过参与这些活动,不仅学生的努力得到了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也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动力。同时由于参加活动的作品是课堂学习学生在完成自己的作品的同时可以得到教师的专业指导,并且由于是全体学生参与,使课外活动的泛的群众基础。

3、使德育和专业教育结合起来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的思考 篇6

关键词:思想道德;常见问题;改善建议

一、中职学校普遍存在的思想道德现状

1.学生基础薄弱,厌学情绪出现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高等院校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多,同时也压缩了中职院校的生源数量,导致中职院校生源严重不足。据统计,目前大约有三分之二的新生没有达到普通高中的录取分数线,其中相当一部分甚至没有达到九年义务教育的文化水平。他们文化水平偏低,没有达到一般水平,有些学生,语文、数学、理化、政治、英语等科目总分加起来不足一百分。因为生源质量偏低,没有较好的基础,学不懂,造成他们厌学、得过且过,出现厌学情绪。

2.自我约束能力较差,法制观念淡薄

现在的中职学生多数是90后,是家里的宝贝、掌上明珠,没有集体意识。长期受溺爱,这些孩子养成了任性和唯我独尊的性格,做事率性而为,任意妄为,不顾后果。另外还有学生法制观念淡薄,做事不管不顾,无视法律法规、校规校纪,屡教不改,一犯再犯。迟到、上课睡觉不听讲、甚至逃学出去玩、沉迷网络游戏和电玩城等现象经常发生。

3.以自我为中心,性格懦弱

现代社会,许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这使许多学生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凡事只以个人喜好而定,总是不顾别人的想法,自己的利益为首,不能很好地团结同学,普遍缺乏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大局的意识。

4.盲目追求物质,忽略精神世界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受社会上不良影响,一些学生片面追求物质享受,崇拜物质主义,拜金主义,盲目攀比,食要精品、穿要名牌,十分要物质生活。一些学生甚至花完家里给的钱以后,还经常借钱生活,买礼物等等。长时间的物质享乐使这些学生高度缺乏正确的人生理想和长远的奋斗目标,没有正确的价值观,精神世界十分空虚。学生们对公民道德素质培养、科学技术发展、社会公益,环境保护等问题漠不关心。

二、存在于中职学校德育教育中的主要问题

1.有些学校指导思想和路线方针有偏差,重教学成绩轻视德育教育

2.教育形式逐渐表面化,没有实质作用,缺乏具体思想内涵

在中职教育中,学校不是从实际考察实践而是采用一些空洞的理论和说教,如召开集体会议,谈话等单一形式,内容单调,长此以往学生容易形成反感,并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反而会将学生引入误区。不利于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教育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收效不佳。

3.中职学校生源不足,造成学校主观放松德育教育

根据近几年的招生数据显示,高考扩招使得中职教师生源不足,招生困难的现象,为学校造成一定的“学生荒”。学校为吸引外界生源,以期待维持自身生存,留住学生,学校本着学生是“上帝”的想法,过分容忍和迁就学生的行为,不严格对待,致使学校主观上放松了学生在德育方面的教育,造成教育误区。

三、德育教育的改善建议

1.摒弃传统模式,呼吁创新教育

针对当前中职学生概念化的空洞理论说教和运动式的一阵风的现象,改善原有的传统模式,我们采取以德育教学为主,努力把教学工作做好,其次是各种活动为辅的寓教于乐的教育模式。用符合民族和时代精神教育的理论来武装学生,结合德育课教学加强学生的政治理论学习,以增强学生的明辨力。一方面要注重用革命传统教育学生,利用每年的传统节日以及主题班会、演讲比赛、歌咏比赛、参观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等形式,对学生开展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的教育。另一方面还要用时代精神感召学生,构建正确的价值体系,形成正确的爱国主义、正规的法律意识、专业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和心理素质教育等多种多样、具有创新意义的德育教育体系。以此来不断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使学生对德育有更心的认识,从而达到教育作用。

2.心理辅导,引导学生树三觀

中职学校的学生生活环境信息广泛、思想多元化,接受的信息良莠不齐,很容易因此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正因如此,对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教师要及时、适当的看懂并解决学生心理中的不满、逆反、自卑、焦虑、嫉妒、急躁等诸多普遍存在的不良情绪,通过疏导来排解学生的心理问题,不断沟通,拉近师生的距离,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促进校园和谐文化建设。

3.以实践激励创新,提高学生整体素养

经证明,劳动者素质以及创新能力不高,开始慢慢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竞争力。所以,教师应该就某一具体的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作为德育教育的切入点。这样学生可以在具体的职业环境中,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这样有针对性的开展德育,可以不断深化学生们对该专业人员必备的道德素质需求,引发相应的联想,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德育课不能停留在原有政治课抽象的说教上,而应该是真正对学生有实用性和指导性的理论思想,对他们就业有帮助、创业有促进作用的观念与事例。在校期间应还可以有组织地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生产实习活动,帮助他们了解社会、适应社会,为将来走进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4.进行道德法制教育,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学生道德观念是道德情感和行为的思想基础和内在动力。有些学生的错误言行、不道德行为,往往出自缺乏必要的是非观念或是由于道德的无知所造成的,所以要强化道德规范教育和法制教育,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观念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使他们明辩是非曲直,理清真善美与假恶丑,把握正确的行为标准。

5.改善德育建设,构建美好校园

和谐的校园气氛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学习的外在课堂,是教育学生的有利助手。和谐的环境能够熏陶学生们的行为习惯,使学生慢慢自觉形成良好的思想构架。针对这一问题,首先,学校要明确规章制度,面对在学校违纪严重的学生,不能袒护,要严格按照制度办事。这样不但有利于创造优良的校风校纪,还可以弘扬正气,有益于德育教育顺利开展。

总之,在我国现有的市场经济大环境下,中等职业学校应把德育作为一项长期的、重要的任务来抓。中等职业学校的思想教育要办出职业教育的特色,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劳动技能的同时,更要使学生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成为具有创新意识、探索意识的21世纪的技能型人才。

中等职业教育与德育 篇7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处在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 其心理困惑、心理冲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悲观消极, 自卑心较重。

目前, 职校中的大部分学生是中考后的“成绩差生”, 普遍的一个心理缺陷就是自信心不足, 自暴自弃, 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人生追求, 因而往往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 政治思想上不求进步, 学习上不思进取, 生活上自由散漫。一些中职生抱着混世度日的心态打发时间, 甘愿沉沦, 听天由命。

(二) 文化基础差, 厌学情绪较重。

近年来, 高等教育招生人数在急剧增加的同时, 也不可避免地压缩了中职院校的生源群体, 导致中等职业学校生源的平均文化基础一落千丈。由于生源质量偏低, 加之社会上“职高无用论”的盛行, 致使他们厌学情绪普遍高涨。

(三) 自制力差, 容易受到外在环境影响。

目前在读的中职学生都出生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 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由于长期生长在家人的溺爱环境当中, 这些孩子在行为上缺乏自我约束和控制能力, 做事率性而为, 不计后果。由于受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 部分学生在生活上片面追求物质享受, 缺乏高尚的人生理想和长远的奋斗目标, 精神世界极度空虚。

(四) 人际交往认识偏差。

由于成绩不理想, 自尊心受到打击, 中职生很容易出现社会性交往萎缩的现象。由于初中阶段不良的师生关系, 师生间交往缺乏信任感, 一些中职生对老师自然会有一种条件反射式的疏离感或压抑感, 容易形成对立情绪, 出现逆反行为。

二、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可行性

德育主要是解决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解决学生的心理障碍问题, 两者在具体教育目标、教育基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虽不相同, 但在塑造一个完整的人这一总目标上是一致的。二者不能相互替代, 但联系极为密切。

(一) 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组成部分。

教育部印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增强德育工作针对性、实效性的重要举措”。心理健康教育补充了德育内容, 它使德育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和需要, 促使学生完整人格的发展。

(二)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一致性。

1. 总目标一致。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虽在具体目标上有所不同, 但在教育的总目标上是一致的。它们的基本职能都是“育人”, 都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以塑造一个完整的人为宗旨。

2. 内容共通。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内容存在着交叉关系, 在一些基本道德范围, 如在社会公德的教育上, 在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有着共同关心的问题。

3. 教育方式交叉重叠。

学生的某些思想问题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来解决, 而学生的某些心理问题也要通过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进行教育才能排除。

4. 遵循共同的教育规律。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都是一种教育活动, 都是一个教育过程, 因此两种教育要体现出实效性, 无疑都需要遵循共同的教育规律。例如, 先进的教育理念, 和谐的师生关系, 积极主动的方式, 尊重人的价值, 重视个性的发展, 学校、家庭、社会的配合教育, 等等。

可见,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着某种一致性或交叉重叠性。这种内在的联系就为两者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行性。

三、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必要性

(一) 心理健康教育实现了德育的完整性。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有利于德育内容全面化和目标的完整实现。传统德育具有明显的思想政治教育倾向, 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 这种德育事实上忽视了学生心理需求的满足。而处于社会转型期和心理迅速发展的中职生, 心理上的动荡进一步加剧, 他们所面临的社会心理适应问题是前所未有的。心理健康教育补充了德育内容, 它使德育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和需要, 以其自身的优势弥补了德育的不足。因此, 德育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补充完善, 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提升德育的目标, 并使德育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 有利于学生完整人格的发展。

(二) 心理健康教育增强了德育的创新性。

德育是以示范教育为主要手段的教育指导过程, 其方式过于说教和灌输, 教育者是主导者、权威, 学生过于被动, 容易逐渐对传统道德教育产生厌倦、抵制, 导致传统的道德教育难以深入人心。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尊重和理解为手段的学习探讨过程, 除进行集体讲授外, 还采用宣泄、自由联想、心理咨询、放松训练、心理换位等方法, 学生感到教育者是协助者, 他们会从内心自觉接受教育, 并学会用自己的力量来解决问题。通过创新德育教学方法, 最终实现化解矛盾, 消除障碍, 促进中职生协调发展、健康成才的目标。

(三) 心理健康教育保证了德育的实效性。

德育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 德育工作的成效主要取决于道德内化程度, 道德内化所需要的心理素质或心理结构要素的培育, 不是靠德育自身, 而是靠心理健康教育实现的。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及时矫治中职生的各种矛盾心理和冲突, 为实施德育创造一种和谐、稳定的接受环境, 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一种充分的信任感, 缩短心理上的距离, 德育工作也就变得更加亲切, 教育的内容也更易被接受, 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 德育工作者若借鉴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就会减少思想工作的阻力, 使政治思想工作具有人情味、针对性、实效性。

(四) 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了德育的科学性。

心理健康教育是在对人的心理发展规律进行研究的基础上, 以系统的科学理论作为指导而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应用了多种心理学理论和技术手段, 具有科学性、严谨性和针对性较强的特点, 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任感, 易于接受, 从而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变被动地接受为主动地配合和参与, 放下包袱, 比较乐意接受老师的辅导和建议。由此可见, 借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方法, 改进了传统的德育工作模式, 提高了德育工作的科学性。

四、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有效途径

(一) 掌握心理发展规律, 建立积极的德育观念。

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 建构教师—学生关系的新模型。德育工作者应尊重学生内在的心理需求, 改变以往说教的定势, 更新德育观念, 在平等、理解、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开展德育工作。若对德育过程中的心理原则把握得当, 就能体现德育科学化, 就能创造有利条件和环境, 取得教育者的主动权和实效性。

(二) 吸取心理健康教育中有益的成份, 丰富传统德育的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在许多方面都有自己的侧重点和针对性, 但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 而且许多问题经常是混杂在一起的。教师在掌握学生心理特点和现状的前提下, 应选择和充实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心理需要的德育内容, 使学生产生心理共鸣, 消除逆反心理。

(三) 关注情感波动, 增强德育工作的情感效应。

中职生有其特殊的心理特点, 他们迫切需要一个融洽、和谐的教育环境, 希望从教师那里获得信任和尊重。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 进行情感交流是关键。教师的真情实感会引发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这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这种动力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心理感受, 进而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对于中职生, 教师应学会鼓励和赞许, 师生之间的关系体现出真城、接受、理解, 使其产生一种积极愉快的情感并进而转化为接受教育的内在因素。

(四) 提高创新意识, 提高德育方法的灵活性。

虽然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在方法和手段上既有交叉点又各不相同, 但我们应该在原有德育方法的基础上, 找到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最佳方法。例如, 通过心理咨询, 德育工作者不仅可以了解到中职生的一般身心特点和思想状况, 而且可以从更深的层次上了解中职生的情绪、气质等方面的具体情形, 为实现道德内化提供方法的支持;通过心理档案来了解学生的发展趋势, 使德育工作更有针对性;借助心理测验及其他测试工具来客观地了解学生个性的状况、长处、不足, 使德育可以对症下药。

五、结语

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基础, 德育决定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人的心理是一个持续发展变化的过程, 应当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始终,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来提高德育的成效。在中等职业学校进行德育教育时, 将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进行是完全可行的, 这种结合既不是使用传统的德育方法解决学生一切心理问题, 又不是用心理健康教育来取代德育工作, 而是要充分发挥两者的独特作用, 通过不同的途径去实现共同的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叶一舵.论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双向结合[J].思想教育研究, 2002, (6) .

[2]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中等职业教育与德育 篇8

关键词:职校学生,思想品德,现状分析,对策研究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 必须把德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 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 更要重视德育, 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 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 协调发展,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为了对当前职校学生的思想状况作出科学评价, 我们于2008年6月对职校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了调查。希望通过调查研究, 全面了解当前职校学生的思想状况, 较准确地把握当前职校学生的思想脉搏, 为加强学生德育工作的针对性, 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提供客观依据, 也为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才服务。

一、职校学生的思想状况分析

学生的问卷调查分析以及学生、教师的座谈会结果分析显示, 目前职校学生的思想状况的主流是健康的, 政治思想素质呈上升趋势。但与衢州的经济、社会发展有明显的距离。

(一) 学生思想现状分析

1. 政治意识方面。

职校学生的政治参与热情正在上升, 出现良好态势。职校学生有较高的爱国热情, 他们关心国家的发展和前途, 希望祖国繁荣昌盛。他们思想敏锐, 具有较强的批判意识, 对社会上的腐败现象深恶痛绝。

2. 人生价值观方面。

(1) 当前职校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 总体是健康、积极向上的。

在人生最重要的六项追求目标中, 有53.92%的人认为应努力获取知识, 认为应把金钱作为人生最重要的追求目标的占19.77%。

(2) 价值观存在着向个人价值倾斜的倾向。在调查中, 回答读书是为振兴中华的占26.56%, 为谋求自己美好生活的占44.88%, 为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的占30.57%, 为实现父母愿望的占14.07%。回答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该怎么办时, 持公而忘私观点的仅占6.49%, 持先公后私、先集体后个人观点的占56.56%, 认为应公私兼顾的占36.95%。显然, 大部分学生对公而忘私、大公无私的观点难以接受, 主张在不损害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追求个人利益, 强调的是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兼容, 索取与奉献并重。

(3) 学生的集体观念比较淡薄。调查显示, 只有44.96%的学生愿意热情参与集体活动。在“希望的班集体”中, 大部分学生还是希望自己的班集体温暖、凝聚力强、人情味重, 还有4.35%的学生对班集体是否存在无所谓, 学生对参加集体活动缺乏应有的热情, 甚至于有的同学不愿意担任班干部。

(4) 学生的劳动观念淡薄。在调查中, 有13.29%的学生否认劳动最光荣, 有13.08%的学生对劳动是否光荣回答不知道, 两者相加达26.37%。教师对一部分学生不热爱劳动、轻视体力劳动乃至害怕、逃避艰苦劳动, 贪图轻松、舒适生活的倾向普遍表示担忧。

3. 道德观念方面。

调查结果表明, 职校学生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表现在热心公益、遵守纪律、拾金不昧、诚实守信等方面。

回答“当你看到慈善组织为扶贫帮困筹款, 你最可能的做法”时, 选择“慷慨解囊”的达79.88%;回答“是否愿意在公共汽车上为老、弱、病、残者让座”时, 表示愿意的占89.25%;回答“在结算集体款项时, 发现多了钱怎么办”时, 95.84%的学生认为应仔细核对账目, 直到查明原因, 或选择如数交给老师处理, 只有不到5%的学生选择了“装进自己的腰包或与朋友一起花掉”;回答“当在学校内捡到钱, 会如何处理”时, 78.74%的学生说会主动上交值周教师;回答“当你与朋友交往履行约定的态度”时, 93.52%的学生认为应想方设法履行承诺, 即使有困难无法履约, 也应向对方解释原因, 求得谅解。

但是调查结果也表明, 职校学生在承担责任、关心他人、自我管理等方面存在明显的道德缺失情况。

回答你如何看待“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个社会道德准则, 有14.30%的学生选择了只需要“人人为我”, 有49.81%的学生说“不知道, 很茫然”, 还有28.66%的学生认为“我为人人”要求太高, 不可能实现。调查中, 教师也反映, 在相当多学生的头脑中强调个人奋斗, 同学之间协作精神减退, 组织外出活动, 学生早早抢占座位, 教师站着往返是常有的事。说明学生的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脱节, 道德权益与道德责任脱节, 缺乏应有的道德责任感。

4. 法律意识方面。

调查显示, 当前职校学生已有一定的法律意识, 具有遵守法律和维护法律的观念。

回答“假如你的家人或亲戚触犯了法律, 你可能采取的态度”时, 83.23%的学生选择“劝其自首, 争取宽大处理”, 选择“帮助隐瞒或躲藏”的只占4.93%, 表明大多数学生的是非标准是清楚的, 懂得基本的守法要求。

调查显示, 当前职校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大大加强。回答“当你受到他人伤害时, 是否会采取依法保护自己的行动”, 有90.41%的人做了肯定的回答。在“当你买了伪劣商品, 是否会理直气壮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时, 有52.9%的学生的态度是肯定的。对于同学之间发生的纠纷, 58.33%的学生会求助于学校的保安和老师。

值得注意的是, 学生守法的自觉性是不平衡的, 尤其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处于矛盾状态时, 这种自觉性往往大打折扣。如对“到了18周岁, 你是否愿意应征入伍”, 持肯定态度的只有74.39%, 有22.64%的学生明确表示不愿意。这么多的学生不愿意依法服兵役, 尽公民应尽的义务, 突出地显示出学生的守法观念淡薄。

5. 心理素质方面。

绝大多数学生有乐观豁达的良好心态, 有一定的自控能力。如在被调查的学生中, 表示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对毕业后找工作有信心的占76.14%。在意志发展方面, 84.15%的学生认为能正确处理学习与娱乐之间的矛盾。在情感发展方面, 也显示出深沉、宽容的良好心态, 如问及在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时, 有88.10%的学生会找朋友诉说或与老师交流, 只有5.54%的学生会找机会报复。同时, 现在的中专生, 有59.58%的学生感觉读职校压力重, 其中, 认为压力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占48.10%。但是有70.64%的学生自己并没有感觉到自卑, 他们认为在职校里学习至少能掌握一门技能, 能够适应社会重才重能的要求。

耐挫能力较差, 没有恒心, 存在较严重的两面性。从教师、学生座谈会中了解的情况看, 学生心理发展存在的问题仍不容忽视。他们渴望成才, 但遇到困难和挫折很容易消沉, 甚至会选择一些极端的方式解决。如新生班有一位学生, 因为与同学之间发生一点摩擦, 就放弃了学业, 不管教师、父母如何规劝也不复学。他们要求独立, 不愿意成人干预, 但在经济、生活诸方面对家庭的依赖性很大。他们憧憬未来, 充满自信, 但缺乏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和坚强意志。如有85.58%的学生注重自己的学习成绩, 但90%以上的学生认为读书是无用的。这些问题实质上反映了当前中专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自主独立的意识与自立能力的矛盾、自尊与自卑的矛盾, 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二、当前职业学校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

1. 提高思想认识, 加强德育工作领导。

虽然在学校办学中,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社会各界都对学校的德育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 每年都要进行检查、评比, 但有的职校对德育工作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思想上没有真正认识到德育工作的卓有成效不仅能极大地促进学校管理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进而给学校的招生和办学带来巨大的益处, 更重要的是关系到职校应当为社会输送什么样的人才的问题。在阐述德育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时, 有人形象地把学校培养人才比作企业生产产品, 智育不合格属“次品”, 体育不合格属“废品”, 而德育不合格的则为“危险品”, 任何企业都绝不允许自己的“次废品”尤其是“危险品”流向社会。重视和加强德育工作不仅是职业学校求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更是我们的国家、社会和人民的要求。所以应当加强德育工作的领导, 建立强有力的德育工作队伍, 不断完善德育工作管理体制, 并且应当加强德育工作的调查研究、检查评估, 提高德育工作水平。

2. 编写校本教材, 调整充实德育内容。

(1) 把品德养成教育作为职业学校德育的基础教育。内容应包括中国近现代史、当代基本国情、社会公德和文明礼仪规范。教育的目的是使职校学生了解历史和国情, 掌握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 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培养爱祖国、爱集体、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自然和爱社会主义的品德意识。

(2) 把职业道德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作为职业学校德育的特色教育。职校学生不同于一般中学学生的地方在于他们的职业性。职校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过程, 也是为将来走上职业岗位做准备的过程, 所以职业道德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对职校生格外重要。教育内容主要包括职业道德规范和职业道德纪律、就业观念和创业意识。教育目标是使职校生掌握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 学会正确处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 激发就业、创业的勇气和信心, 树立正确的市场意识、成才意识和竞争意识, 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

(3) 加大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 开展心理咨询, 开设心理卫生讲座, 建立学生心理发展档案等, 引导学生完善交往心理、择业心理、恋爱心理, 能正确对待青春期自我形象、正确对待网络或游戏等, 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人格, 进一步适应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为投入职业生涯做好心理准备。

3. 深化课堂改革, 营造民主和谐氛围。

课堂教育是最传统、最直接的教育方法, 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授、政治思想理论的灌输都离不开课堂教育。职业学校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开展德育工作, 特别是要注意把德育渗透到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去, 让每个教师树立教书育人的思想。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更重要的是育人, 让学生懂得学知识、学技术, 必须先懂得如何做人的道理。教师必须“转变职能”, 千方百计营造和谐、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 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激发、相互包容、相互促进。

4. 改革考试方法, 建立创新评价机制。

以单纯的考试分数来评价职校生, 不但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而且势必在他们已备受挫折的心理上留下更沉重的阴影, 难以达到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为此, 我们应从改革考试制度入手, 建立新的评价机制。一是文化课实行开卷考试, 专业课实行实际操作考试, 尤其是德育课应注重行为的评价和过程的评价。二是以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方式与综合测评、多元评优的评价方式相结合。三是实行弹性学分制, 鼓励学生选修其他专业课程, 掌握多门技能, 参加社会实践。四是建立德育考核制度。对学生进行素质综合测评, 促进和激励学生必须按学校制定的德育目标、德育规范严格要求自己, 发挥其核心作用。这些都能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他们根据自己的个性特长, 充分展露自己的才华。

5. 转变教师观念, 提高德育教育实效。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 提高德育实效, 根本的是要解决观念问题, 观念更新才能引起方法的变革。现代德育观念强调发展人的潜能, 焕发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积极性, 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教育, 只有学校德育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德育的实效性才会不断增强。在个别调查中, 问学生最喜欢的活动形式, 80%以上的学生回答“喜欢自己组织的活动”, 说明学生喜欢自己搞的活动, 他们喜欢开放式的、活泼的教育, 不喜欢教师主导下的说教式的活动。而我们的德育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内容脱离实际、方法简单等问题, 反映出德育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 严重忽视学生主体需要的问题。所以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增加对学生的情感投入, 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宽容学生、平等对待学生, 让所有学生都得到健康、和谐、全面的发展。

6. 开展社会实践, 拓宽德育教育途径。

在与学生的座谈和个别调查中, 学生喜欢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和一些户外活动。学校可根据教育不同的目标, 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深入工厂、农村、矿山、军营等进行社会调查;聘请一些在改革开放大潮中的企业家给学生作专题报告;聘请司法部门、公安部门的专家给学生介绍和分析一些有代表性的犯罪案例, 或直接请服刑人员现身说法;组织学生对毕业参加工作的同学跟踪调查, 了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和青年志愿者活动, 如照顾孤寡老人、关心失学儿童、打扫社区环境卫生等;组织有益的社团组织, 如青年志愿者协会、记者团、英语协会、环保协会、文学团体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要注意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讲究真实性、针对性和学生可接受性, 坚决避免形式主义和盲目性。

7. 加强各方面的配合, 强化德育教育网络。

加强对职校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 要充分发挥“三线” (思想政治课、班团队活动、社会实践) “一面” (各科教学、各项教学活动渗透德育) 的学校德育体系和“三位一体”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一体化) 的大德育网络在对职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家庭对中专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社区教育对职校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提高有着特殊的作用, 要紧紧依靠各方面的力量, 优化社会环境, 形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三结合的道德网络, 提高职校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的实效。

德育工作与学校各项工作密切相关, 校园处处都是育人场所。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寓教于乐, 开展演讲、辩论赛以及以德育为主题的班会活动, 还可以充分利用广播室、宣传栏 (窗) 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德育工作。在新形势下, 只有实现德育同教学和管理的有机结合, 才能克服过去灌输中的不分对象、不讲形式、脱离实际的现象, 才会真正达到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鲍东明.北京市中小学德育现状与分析.中国教育报, 2002.2:14.

[2]周诚.上海高中学生思想状况调查报告.教育研究, 1997 (5) .

[3]刘明.更新观念、拓宽渠道——提高德育工作实效.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2 (22) .

[4]李玺齐, 王月霞.加强和改进中专德育工作探析.职教论坛, 2002 (22) .

中等职业教育与德育 篇9

正如培根所言:“美德犹如名香,经燃烧或压榨而其香愈烈。”一个人若缺少了道德,就如同失去了阳光雨露滋养的花朵,将会瞬间凋谢。随着二十一世纪的科技、经济的发展,社会愈发需要专业功底扎实、道德素质过硬的全面型人才。在时代的大背景下,中等职业院校也需要加强德育教学工作,为社会输送更多身心和谐的职业后备军。

近年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在“科技兴国”战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持和智力贡献。但是,自从职业学校实行并轨招生以来,生源困难,其素质不断下降,职校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差,“厌学”情绪严重,学校德育教学管理难度日渐增大。

1. 问题分析

纵览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现状,发现了一系列与现实需求相冲突的问题。这些问题既来源于现实因素的束缚,又源于教学思维、教学模式上的误区。主要表现在:

1.1 中等职业学校生源质量逐年下降,使德育工作难度系数递增。

近些年来,由于高校扩招规模的加大,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工作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职业学校生源质量逐年下降,影响到生源的数量和质量。再加上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应届初中生,年龄层次偏小且综合素质层次不齐,学生普遍存在厌学情绪,不但影响了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而且影响了职业学校的声誉;此外,大部分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缺少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学校正常的教学计划及教学内容难以按时进行,严重影响到学校德育工作的效果和质量,这些因素都成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学进程中的阻碍。

1.2 德育教学目标模糊,陷入形式化的“怪圈”。

开展德育教学的意义是什么?德育的长期目标与阶段性目标是什么?德育工作的具体方针、路线包括哪些?如何使德育教学工作符合中等职业学校的特色?一些中等职业学校尚未认清这些问题,以致德育教学工作成为一个“空架子”,陷入止步不前的状态。

1.3 教学内容陈旧,模式单一。

德育教学需要具备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汲取现实的土壤及创新的露水。但是,很多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教学内容十分单调、陈旧,与现实环境结合得不够紧密。此外,德育教学模式也十分单一,受制于传统教学范式的束缚,缺乏多元性、灵活性。加之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师资队伍较为匮乏,长此以往,就形成了德育不受重视、学生学习热情不高等一系列的后果。

2. 相应策略

针对上述现实困境,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教学工作应如何一一化解,这是我们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以下几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值得借鉴与实践。

2.1 明确德育教学目标,凸显中等职业学校特色。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若想有条不紊地开展中职德育工作,就必须首先明确教学目标,树立起正确、积极的教学理念。德育教学并不是一项表面化的工程,它应当深入到具体的现实领域,用亲切、可信的力量来引导学生们的品德修养。

一方面,社会以及学校必须重新认识德育的重要性,唤醒广大师生对德育教学工作的重视。德育关乎到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就业情况,还影响到他们的生活态度、精神境界,而且这种影响将是长久、终生的。另一方面,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教学工作必须契合学生群体的特点,关注他们的接受心理和现实需求。由于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偏低,德育教学应摈弃“以暴制暴”的方针,转而用春风细雨润物无声式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另外,中等职业学校旨在培养专业性的职业人才,因此德育教学需要凸显专业特色,为学生们将来的职业生涯提供心灵层面的向导。教师在德育教学中应注意塑造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鲜明特点。如在礼仪教学中根据学生将来适应社会职业的需要,根据学生特点而因材施教,着重训练学生的形象形态、口才与语言、礼仪礼节,并表现出各自的气质与特点。心理健康课程可以根据学生心理特点,不仅要教会学生求知心理、健康心理、审美心理,而且要通过对学生心理测试,教会其做人、做事、做学问,勇于探索与创新。

2.2 创新教学内容,实现多元化的教学形式。

为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教学必须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两个层面上寻求突破。德育教学不能桎梏于教学大纲抑或是教材,而要延伸到更为广阔的现实环境中来。唯有如此,德育教学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热度。所以,中等职业学校在开展德育教学工作时,应当积极吸取真实、新鲜的社会讯息,增强德育的可感知性。比如说,描述一种奉献态度、“舍己”精神往往是抽象的,这时如果选取年度“感动中国人物”的事例,用这些真人真事来阐释高尚的人格情操,则必然会引发学生的共鸣。

在进行德育教学的进程中,如果学生沦为被动的接受者,那么他们的自主性与主动性就无法发扬,致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中职德育教学需要正视学生的主体性,用多元化的教学形式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继而触发他们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热情。例如,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形式,用图片、影像等资料来营造一种视听丰富的教学环境,使德育教学更加形象、具体;学校也可以在诸如“五四”青年节这样的纪念日,在橱窗中展示与之相关的历史资料、英雄事迹,帮助学生树立起爱国意识及民族自豪感。

2.3 加强德育师资队伍建设,创造充分的交流机会。

在德育教学重要性日益彰显的今天,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师资队伍势必要加以扩充、建设。学校应组建一支专门的德育教师小组,以便指导全局的德育教学工作。此外,学校还需要考核每一位教师的品德素养,不定期地举行教师品德培训、座谈等活动,保证全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展开。

开展德育工作不可缺少“交流”,这种交流既包括教师之间的德育经验切磋,又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借鉴、效仿,还包括师生之间和谐、愉悦的情感沟通。如此一来,正确的道德观念才能自由地流动,有助于创造出一份健康向上的整体校园氛围。只有做好这三方面的交流,中等职业院校的德育教学工作方能持续开展,并向着一个更加明朗的方向迈进。

总之,我们要明确思路,突出重点,切实加强和改进中职学生德育教育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加强和改进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和基本原则,遵循职业教育规律,把握中职学生特点,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性和吸引力;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使成人成才转变为学生的内在需求、自觉行动、自主行为。

参考文献

[1]刘能.德育无痕[J].创新教育, 2008, (8) .

[2]杨莉, 陆勇敏, 黄发生.中职学校德育问题及对策研究[J].职业时空, 2008, (6) .

[3]潘春波.抓住学生心理创新中职德育[J].成功.教育, 2007, (8) .

[4]王克文.中等职业教育德育课教学问题探讨.[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8, (5) .

中等职业教育与德育 篇10

关键词:德育,教学现状,对策

一、对中等职业教育中德育课现状的分析

(一)学生在实习阶段出现频繁换岗现象

现阶段,存在中职学校的实习生频繁地变换工作岗位的现象,或找不到实习工作岗位。究其原因,一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多企业的订单在减少,生产规模在压缩,企业对员工的需求量也大为减少,对员工的职业操守和职业能力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不同程度的裁员成为不公开的秘密,导致实习生频繁地被退回。二是中职学校以前的德育要求雷同于普通中学,而企业对员工在不同的专业领域有不同的职业德育要求。因而,学生一旦进入实习阶段,在工作岗位上没有充分思想准备,造成实习工作的不顺利,从而得不到企业的赏识。另外,不同的实习岗位,不同的企业,不同的工作和适应能力,在待遇上有所不同,也造成了学生自己的心理不平衡,频繁出现换岗。显然,除了外部环境的影响外,中等职业教育中德育教学也存在不到位的问题。

(二)中等职业教育德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 德育教师不了解企业的德育要求。

通常德育教师没有或很少跟企业接触,对企业的了解不够,不了解企业对员工的德育要求,因而,基本上无法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职业或者专业德育的教育。

2. 专业课教师没有有效地进行专业德育的渗透。

就现阶段而言,专业课教师在“双师型”教师的要求下,自觉或不自觉地经常下企业锻炼,因而,对企业比较了解,也知道企业的德育要求,但是,由于德育教育不是专长,往往渗透不到位。

3. 德育教学的方法过于简单,落实不到位。

德育教学往往在传统的僵化教学模式下进行:教师讲,学生听,没有结合实际。只认识到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的共同之处,而对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及特殊性认识不够,因而习惯于过去普通教育的思维定式,教与学依然存在着“学生没兴趣,老师很茫然”的状况。

二、如何有效地加强中等职业的德育课教学

(一)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制订职业德育的相关内容

有效进行德育教育,必须充分了解职业德育的主要内容,除了学校常规自身要求的基本德育内容以外,要充分了解本专业对应的企业对员工的德育要求,进行有效整合,制订出合理的职业德育内容。同时,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提出不同的职业要求,分阶段实施,以求充分落实到位。如现阶段企业对员工有这样的基本要求:做人诚实、做事守时、勤奋好学、吃苦耐劳、团结和谐、爱岗敬业、开拓进取、坚韧执著。再结合本专业的职业要求,如机械专业的要求是纪律和安全意识,文秘专业的要求是保密和礼仪意识,营销专业的交流意识等等。分学期制订德育教学目标,步步为营,逐步实施。

(二)改变教学模式,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和养成教育

1. 德育课要改变传统的僵化教学模式。

如实施行为导向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关键能力为目标,在教师的行为引导下,通过多种不定型的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使学生主动地使用脑、心、手进行学习。例如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不同、所修德育课程的不同、训练目标的不同而灵活选择基本行为目标法、模拟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

2. 在专业实践的教学中渗透德育理念,做到专业中有德育,在实践中体验德育。

如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渗透专业德育,采用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在进行学习、研究、锻炼能力的过程中渗透德育内容。“理实一体化”教学法的组织和实施主要包括以下三个过程:选择整理教学实践活动、组织实践活动讨论和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考核。同时,实践活动模拟真实环境,渗透实践活动中所需的德育内容,让学生在实践中养成专业习惯。如,在进行数控技术专业德育教育时,把实践活动场地严格按照工厂的标准设置成车间,学生进入车间就是工人,一切要求都按工人的标准执行。从而在长期的车间课堂中强化专业德育的培养,让习惯成自然,水到渠成,达到全员德育教学目的。

(三)加强德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1. 建设一支以班主任、心理健康辅导员和德育课教师为主体的高素质德育师资队伍。

班主任是基层的德育工作者,是德育工作的具体实施者。学生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班主任工作,选派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奉献精神强的教职工担任班主任。学生管理部门要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加强对班主任的业务培训和工作指导,积极帮助班主任提高德育工作水平。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要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运用多种方法,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思想,规范他们的道德行为。班主任要更新教育观念,采取适应时代要求的教育方法和手段,要深入学生,深入班级,关心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班主任要通过深入细致的教育引导工作,及时发现、纠正和解决学生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成长成才。德育课教师要发挥德育课主渠道作用,按照整合的教学大纲要求,对学生进行法律、法规、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等理论知识和专业德育的讲授;要探索德育课教学新方法、新途径,工作务实求新。其他课程教师应结合课程特点,充分发掘德育因素,有机地渗透德育内容。

2. 利用灌输教育、模范激励、活动陶冶、情感凝聚四种教育方式。

思想道德建设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和主题教育活动。要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通过灌输教育、模范激励、活动陶冶、情感凝聚等方式方法,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文明礼貌习惯和卫生习惯,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针对学生心理成长的需要,大力实施“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工程”,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的个性品质得到健康发展、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提供坚强保证。

3. 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是全体教师的任务,因此,教师职业德育的养成直接关系着职业德育工作的成败。

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德育课的改革 篇11

一、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德育课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目前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德育课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生源质量偏低使德育课教学遭遇尴尬

随着我国教育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高等教育和高中教育招生规模逐年扩大,人们的教育需求得到满足。处于高等教育和高中教育“夹缝”位置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生源几乎全部来自初中生,绝大多数是升入高中无望才选择上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他们普遍存在德育知识水平偏低的问题。这些德育知识“先天不足”的学生普遍存在着“混张文凭、找个工作”的思想,他们对德育课由听不懂到听不进再到很反感,最后提起德育课就“头疼”。多数学生对德育课学习没有热情,德育课教师成了不受学生欢迎的人,相对专业课程而言,德育课教学情景甚是尴尬。

2.学校、学生认识不够使德育课教学被“忽视”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以专业教育为基础,专业技能是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中的优势和特色所在。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为抓住这根生命线,人为地使得“专业技能”与“德育”之间权重失衡,缺乏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发展所需的道德修养教育。在课程设置和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突出“专业课”的地位。在过于强调“专业课”的同时忽略了德育的全面提高。结果只注重单一专业技能的培养,学生德育方面的教育被忽视,培养出来的人才发展不够全面,心理素质低,缺乏自信,转岗再就业能力不足。此外,由于忽视德育的提高,专业技能发展本身也受到制约。难以进行自我教育与提高,使中职生职业生涯的继续发展受到严重限制。

3.德育课缺乏教学评价的“分量”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性,掌握一技之长为重中之重,人们的目光都盯在学生专业课程的成绩上,专业课程的成绩好,就业安置相对就容易的多。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课已经建立了比较系统、完善、社会考核评价机制,各种等级证书的考核使各专业知识的评价厚重有力。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质量、学习效果等方面的检测与評价更是“宽松”,这便导致了德育课教学考核评价缺乏“分量”,起不到激励作用。

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德育课教学改革的途径与对策

1.摆正“专业课”与“德育课”之间的关系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性决定了学生在校期间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训练是学习的主旋律,由于就业的需要,很自然的就把专业课的砝码加大了。其实,“专业课”与“德育课”之间并不是矛盾对立的,宽厚的德育是培养扎实专业技能的条件,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狭窄的专业技能训练,必须注重对学生文化素质、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实现“文化高移、基础宽厚、技能复合、素质全面”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目标。通过课程整合、弹性学制和必修、选修结合等多种方式组织德育课的教学。根据学生的兴趣、个性和实际需要,加强德育素质的教育,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要克服重专业培养轻德育培养,重眼前谋职轻终身发展的倾向,处理好专业课和德育课相互关系。

2.准确定位德育课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德育课学科定位问题应放在整个中等教育系统中来考虑。要根据生源状况,改革、完善德育课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提高对德育课教学的认识。它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还要致力于教会学生谋职求职的能力和素养;它不仅是工具性和基础性的统一,而且还是职教性的体现。只有明确了这一定位问题,才能使德育课教学更具有目标性、方向性和针对性。

3.提高德育课学科价值认识

造成“专业技能”与“德育”之间权重失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德育课学科价值认识不够。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加强对德育课学科价值的认识。教育那些认为学生生源差,因而缺乏教学激情,导致德育课教学质量不高的教师。德育课教学不仅关系到学生成为有一技之长的“技能型”人才,还关系到学生能否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不仅关系到学生成为技巧型、技能型人才从而能否解决就业问题,更关系到学生潜能开发、终身发展的问题。因此,我们要提高对德育课教学在中等职业教育中重要性的认识,将德育课程的教学安排放入整个人才培养方案和整体课程结构中,使德育课程真正体现其学科价值。

4.加强德育课学科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机制的有效建立对于提高德育课学科教学质量,提高学科品位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在教学实践中探索研究,不断完善教学评价方法,借鉴专业课教学评价经验,开拓新的教学评价体制,强化评价功能。

总之,我们要打破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德育课教学目前所面临的尴尬局面,使德育课在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中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中等职业教育与德育 篇12

本人从事德育教学任务多年, 长期处于德育教学一线, 对于现在的德育教学状况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理解。现在的中等职业学校中的德育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弊端, 很多时候德育教学浮于形式,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教师的授课内容理解和消化得不好。基于这种情况, 德育学科也应紧随时代潮流, 适时做出一些调整和改变, 以实现其最佳的教学效果, 达到教学目的。

下面我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为例, 谈一下我对德育课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

一、以专业为导向

打破传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模式, 将德育课教学与学生所学专业紧密结合在一起, 使学生认识到, 德育课程其实也与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与选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认识到德育课程不再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 而是一门关系到自己将来就业和发展的重要课程。

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的一个知识点“能力及其改变”为例。不同的职业对于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有着不同的要求:从事通讯客服专业的人员需要沟通的能力, 从事计算机编程的人员则需要缜密的计算能力, 等等。由于不同专业要求不同的职业能力, 所以我们在进行德育课教学的时候可以紧紧围绕学生所学的专业进行课堂教学的改变和调整。在给通讯客服专业的学生授课的时候, 我们以沟通能力为主要讲解点, 将德育大纲中的知识点与通讯客服专业结合起来, 这样下来, 学生在德育课学习的时候, 就有了更加明确的学习目的, 也理解和认识到德育课程对自己未来能力提升的重要指导意义。

二、信息化手段

信息化教学是指在信息化环境中, 教育者与学习者借助现代教育媒体、教育信息资源和教育技术方法进行的双边活动。教材多媒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理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是其主要的特点。

传统的德育授课方式无论从教学过程中还是教学效果上来看, 都无法让教师满意。究其原因是, 学习内容的素材选择上比较片面, 过于古板, 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方式上比较简单, 互动较少, 课程讲授过于依靠教师的讲解, 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体现。在现代信息化大潮的影响下, 我们应该积极地利用信息化手段, 进行合理的德育课教学工作。

还是以《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一个知识点“能力及其提高”为例, 我们可以利用丰富的信息资源找到学生所学专业所对应的从业者能力要求的一些资料, 比如视频、动画等素材来帮助学习。还可以利用网络去连接一些主流的招聘网站, 直接了解当前所学专业对应的职业群具体能力是什么。同时还利用信息化技术虚拟一些实际的能力应用情景, 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这样一来, 德育教学活动就丰富起来, 使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德育课教学之中, 得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总之, 信息化教学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课课堂教学打开了一扇天窗, 合理地利用好信息化手段, 会让德育课教学更好地进行, 诚如鲁昕部长所言, “现代信息技术是改造职业教育传统教学模式的不二选择”。

三、结语

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课课堂教学如果沿袭中学传统的德育课授课模式, 停留在让学生记忆、背诵的层面, 照本宣科地从“量”上完成教学任务, 对于每一个德育教师来说, 都驾轻就熟、轻松自如。然而, 如果想把德育观念渗透到学生的心灵, 让学生从内心接受, 不抵触德育课程, 进而提高人生观、世界观的认识, 那就需要德育课教师在今后的德育课课堂教学中, 不停地进行研究和探索。以专业为导向, 以信息化为手段, 势必会成为今后德育课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向。

参考文献

[1]祝智庭.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的新高地[J].中国电化教育, 2001 (02) .

上一篇:初中函数教学策略探议下一篇:开放住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