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住区

2024-11-29

开放住区(共3篇)

开放住区 篇1

2016 年2 月21 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 其中提出了“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 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 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 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 解决交通路网布局问题。”网上各种评论呼啸而至, 对城市规划的大手笔从城市发展、人文社会等方面有诸多探讨。但这条意见的实际出处是“优化街区路网结构”, 从城市交通的范畴上我们也一起来认识下这条意见。

一是路网结构等级需要突破。无论是新建住宅的街区道路规划还是已建成住宅区的内部道路公共化, 其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道路的结构等级。社区路网不应该局限于现行路网结构系统下的支路网, 其道路的尺寸、设计断面应该更符合开放型社区的交通要求和功能, 其道路的等级将比现行的支路更具有规划和设计尺度上的灵活性, 确切地说开放的社区道路应该是“街”, 而不是“道”, 则其路网等级必须有所突破。

二是路网交通功能的逐步回归。中央期望建设的社区公共路网是“窄马路、密路网”理念, 这让我想起了犹如老上海黄浦区那四通八达的街坊道路。人们的出行将有多种的选择性, 不像现在简单地从小区到周边的地铁站点几乎都要通过嘈杂繁忙的主次干道, 走过千篇一律的围墙, 感受不到步行带来的乐趣。开放式的现代社区道路应该从功能上为非机动车和步行交通提供良好的条件, 为临街的便民小商业提供适合的氛围, 为大社区的慢行交通出行创造良好的环境, 让人们在“最后一公里”感受到慢行的快乐。

三是交通管理必须升级。对于开放型的社区交通网络, 人们更关心的是开放了之后的管理问题, 暂且不说其与《物权法》的关系, 开放之后社区道路的管理与国家《道路交通管理条例》是什么关系呢?这涉及到了交通安全、设施的管理等诸多问题。社区开放的不应只是设施, 更重要的是管理制度和措施的升级。如果只是学习西方小尺度街坊的硬件建设和开放, 而不顺应调整社区安全的管理制度、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 诸如道路的通行安全、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停放、行人的步行空间等诸多问题未得到解决, 那社区的开放只能是空中楼阁。

城市社区的开放是城市发展的未来, 契合了《马丘比丘宪章》的精神;但实际上我们还处于起步试点的阶段, 开放社区路网的等级制定、道路使用功能的调整, 以及安全管理的制度和措施都需要不断地摸索。不过重要的是我们已经迈出了第一步, 期待未来的城市将更美好。

开放型住区安全性设计策略探究 篇2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快速发展,住房逐渐商品化,设计师与开发商为了保证住区内部的相对安全与安静,满足居住者的物质与精神的双重需求,我国住区一直以封闭式为主,随着社会发展,其封闭性日益加强。表面看来此做法的确保障了住区的安全,实际上是营造了一个孤立的“人间天堂”。封闭社区也带来了一系列城市问题:交通拥堵、活力丧失等。为解决这些难题,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6年2月21日公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式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要逐步向外界开放,实现道路的公共化,解决交通路网布局等问题”。这一决定引发了人们的普遍质疑:一旦拆去围墙,大量的陌生人将穿行小区,小区安全该如何保障?笔者认为除小区的居住者之外,只要对进入小区的活动参与者的行为及活动空间进行合理约束,其对小区安全做出的贡献将远超出冰冷的围墙。

1 传统封闭型住区与开放型住区的概念与特征

传统封闭型住区是指在住房逐渐商品化之后,开发商为了在住区内部营造一个相对安全、安静的居住环境,用围墙或栅栏对住区周边进行围合,并在入口设置保安或门禁系统,以此限制外来陌生人和车辆的进入,住区内的道路、景观等系统也以服务住区内居住者为主,不与外界发生主动联系[1]。这种住区发展模式由来已久,并深入人心。在古代的社会条件下,为了防御、安全的需要,不得不作出内向型、封闭的居住形式,如我国传统的四合院、福建等地的内向型土楼等。随着社会发展,社会主要矛盾早已发生了改变。伴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规模日益增大的传统住区已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将住区开放,打造开放型城市新住区势在必行。

开放型住区是以适宜规模的居住单元为基本单位,打造网络密集型道路系统,将住区内景观等系统共享化,使住区与城市完美多样融合,真正成为城市整体功能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具有尺度小、道路密、功能多样化与开放性等特点。

2 开放型住区安全问题调查

开放住区这一新观点的出现,在社会上引起广泛讨论。新浪网公布的关于是否赞成封闭式小区开放的调查结果显示,仅16.7%的受访者认为可行,52.0%的受访者明确表示反对(见表1)。关于封闭小区开放后最担心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安全问题高达79.8%(见表2)。80%的受访者认为原住区内街道一旦对外开放,会直接导致住区内部陌生人增多,而这将成为小区安全的巨大隐患。更有受访者表示,封闭小区开放后不敢让孩子再到楼下独自玩耍[2]。

事实表明,一个住区的安全,往往使人们第一时间想到住区道路的安全。城市住区的道路除了具有为本住区提供交通运输的功能外,还承担着为住户提供安全保障的职能,而传统的安全防御意识使人们往往忽视住区道路的这一功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热闹的街道往往比人迹罕至的小巷安全得多。在城市或住区里文明与野蛮行为的斗争中,街道、沿街两侧以及使用者都是其积极参与者。开放的住区道路(街道)势必会增加住区内部道路的使用频率,也必定会提升住区的安全度。

3 开放型住区安全设计策略

住区的道路,孤立来看并不重要,其意义很抽象,只有与周围的建筑或构筑物及人发生联系时,它的意义才表现出来。现代封闭住区的单一性已成为某种封闭和割裂人性的代名词,人们也越来越趋向孤立和自我赏识,现代生活减少了人与人交流联系的机会和场所。此外,长久以来的小区规划成功的基本原则是人们在道路上身处陌生人之间时,必须能感到人身安全,必须不会潜意识感到陌生人的威胁,安全问题逐渐转化为应对陌生人的问题。

1)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的界线设计

在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之间要界线分明,分界线的主要特征就是隔绝和划分空间,同时还伴随有联系和连接的作用,在单体建筑空间布局中往往需要进行功能分区,各分区功能明确,互不干扰[3]。现代建筑大师路易斯·康曾把建筑空间分为主要使用空间和次要使用空间,使空间设计有主次、先后之分,在空间上进行界线划分,保证了各使用空间功能有效运作。反映在住区规划上,同样可以在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之间进行界线划分,增加一条界线可以使住区更加安全,各司其职,有效保障生命、财产安全。

传统住区往往以围墙为界线强制性地达到隔绝陌生人的效果,而适宜的边界应主要表现在交往和景观两个层面上,景观边界的连续通透会形成良好的视觉效果,社会交往层面的底商边界可以促进住区的经济活力。规划学家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写道:“对于一个边界地带来说,如果入们的目光能一直延伸到它的里面,或能够一直走进去,两边的区域形成一种互构的关系,那么这样的边界就不会带来突兀感,两边的区域也能完美地混合起来”。四川宜宾的“莱茵河畔”,整个楼盘内道路全部向城市开放,商铺林立,住宅的安全防护体系退至单元门口(见图1),去过的人通常会这样描述:宽敞的步行街干净整洁,临街店铺玻璃明亮无占道经营,野蛮行为鲜有发生,车辆统一放在规定地点[4]。

2)吸引街道天然居住者的目光

所谓街道的天然居住者,即住区的现有居民、住户,这些人无形中会成为住区街道的监督者,街道热闹安全反而会更加有保障,如何吸引住区街道上监督者的眼睛,如何一改过去街道人迹罕至的现象成为设计师思考的问题。传统的做法是在街道上安装一些监控,来增加“监督者的眼睛”,既增加投入成本又存在一定的弊端(见图2)。此外,我们没有权利要求居民或来访者在住区内部无目的性地行走,也不能让人们去观望一条毫无观赏价值的道路。一条道路,只有当人们能自愿使用并喜欢它,而且在无意之中起到安全监督作用,才会成为最不经常出现安全隐患的地方,街道安全工作才会做得最好,最不费心思。此目的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实现:①沿人行道边分散布置足够数量的商业点和其他公共场所,尤其是晚上或24h开放一些例如商店、酒吧和饭店等能够以不同的方式维护街区道路安全的场所;②在改善道路环境方面,将没有多少吸引力的地方改造成为公共场所,如添加一些健身设施,让人们有理由穿过这条道路;增添小区道路的路灯,让原本恐惧的人们得到一些安慰,也会使小区道路监督者的视野更开阔更清晰(见图3)。

3)增加街道的陌生人

长久以来的小区规划基本原则是尽量减少陌生人的出入,以至于我们的规划师乃至住户都一致认为在小区内降低人口密度,分散人群,竭力追求封闭、空荡感才能保证小区的安全。我们羡慕的小区是周边拥有高大围墙,有专门的巡逻队24h安保,周边的外来者几乎无法进入小区,然而小区道路真的是越封闭越好么[5]?

美国规划家简·雅各布斯曾做过一项调查,在一个公共住宅区内圣诞节前,竖起了3棵圣诞树,一棵最大的树很笨重,要想移动、竖直和修剪都非常麻烦,于是他们把它挪在了住宅区的“内街”——一条散步道,另外两棵树都很容易搬动,被挪到了住宅区的外角,这个地方与一条热闹的大道接壤。第一晚,那颗大树连同树上的装饰品都被盗走,而两棵小树则完好无损,灯、装饰品等全在。那棵树被盗的地方,被人们认为是小区内最安全的地方,也是最适合小孩子玩耍的地方,但也就是这样的地方,对这里的人(包括小孩)来说,是最不安全的。

人们都知道一个道理:一条经常被使用的街道应是一条安全的街道,一条废弃的街道很可能是不安全的。住区的监督者,中间有很大一部分的外来陌生人,为小区道路增添了活力,当然其中也不乏有个别偷盗分子会寻找合适的下手地点,但即使是封闭的小区,又有谁能保证不会有住宅内的野蛮分子呢?小区道路不仅要防备那些干坏事的陌生人,也要保护那些众多不会惹是生非、心地善良的陌生人,他们是道路的使用者,他们往来道路的同时也带给了街道安全的保证[6]。小区内的居民,晚上出门,假如有两条道路,同样的灯光,一条冷清孤静,一条热闹非凡,毫无疑问,出于本能他会迈向热闹的道路。

4 开放型住区展望——大开放、小封闭

一个城市的活力源自于开放,一个住区的开放也会带来巨大的活力,而不能受限于安全问题。“整体大环境对外开放,融入城市,街道小单元封闭的住区”模式必将会成为以后的主流,开放社区模式将景观、交通等内部系统设施回归城市,为社会大众所共有,也可将城市的活力引入住区,增加监督者的“眼睛”数量[7]。封闭的小街道单元限定了适宜的公共与私人空间的界线,可在小尺度土地上营造出适宜尺度的安全空间。

5 结语

一条有活力的街道应既有行人也有观看者,只有小区街道在应付陌生人方面做好了充分准备,即当它具备了提供活动和监视人的基本条件时,陌生人越多,街区的气氛就越活泼[8]。开放式住区可使小区道路的安全用途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同时吸引更多为小区安全起着隐蔽安全保障的陌生人参与进来,增添小区的活力。

参考文献

[1]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2]唐敏.小区围墙:拆还是留[N].财经,2004-04-05(14)

[3]杨碧玉.小区安全指教调查[N].江西日报,2007-11-07(B02).

[4]曹群英.居住小区封闭还是开放[N].中国建设报,2001-12-06(004)

[5]张远铭.拆除围墙,小区的路能走通吗?[N].广东建设报,2006-03-10(A06)

[6]商宇航.城市街区型住区开放性设计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5.

[7]李晓峰.城市街区型住区规划策略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3

开放住区 篇3

一、住区概况

1. 泰达城尚都家园

荷兰MVRDV设计事务所坚持以设计过程中大量复杂数据的研究为基础, 在有限的土地条件下最大化和最优化地利用土地。他们一直以来的设计理念是“高密度、多功能复合、混沌中的复杂”, 在其设计的住宅和住区规划项目中, 明显地体现出密集聚合、功能混置、弹性发展等主要特征。[1]

MVRDV于2009年完成设计的尚都家园居住小区位于天津城市中心的三岔河口地区的泰达城内, 由万通地产和泰达集团合作开发。三岔河口是子牙河、南运河与海河的交汇之处, 是海河的起点, 也是天津的发祥地和近代工商业发展的摇篮。2005年开发改造前, 这里街巷狭窄、平房密集。

小区东侧紧邻海河, 西侧是城市快速路, 南侧是城市主干道, 总用地面积为11.5 hm2 (图1) 。设计者为了营造中国传统的街道生活环境, 保留了基地内原有不规则的主、次街道, 8 m宽的X形主路通行汽车, 其他为4 m宽的步行路;由此划分出从0.5~2 hm2大小不等的建筑地块, 延续了原有城市肌理的细密格网系统。在此基础上, 重新填充了1~2层楼高的低层住宅和公共设施, 以塑造原有的城市尺度 (图2, 图3) 。为了达到开发所要求2.8的容积率, 设计者采用空间转移的手法, 将一部分在地面上水平布置的低层建筑向空中翻起90�, 成为32层的竖向塔楼, 翻起后留出的空地作为塔楼的日照阴影区和居民室外活动的开敞空间。低层建筑界定亲切的街道空间, 高层建筑提供足够的建筑面积。

设计者对街道两侧的功能、界面做了特意的安排, 车行路两侧布置连锁酒店、办公、小型零售商业、餐饮、幼儿园等公共设施, 以提升社区活力;步行路两侧布置底层合院住宅、联排住宅, 同时加入广场、绿化等活动场所, 与高层住宅塔楼形成丰富的空间组合。高、低层结合的建筑形式和不同功能类型的组合, 共同构成一个高容积和高密度的复合住区;靠近海河的区位优势也使其成为天津市的高端楼盘。

整个小区不设围墙, 所有主次街道向城市开放, 只在每栋建筑的门厅设物业管理和门禁设施。由于步行街道的狭窄、曲折, 对外来人员也起到了一定的屏蔽作用, 有利于形成住区内部相对内向、安全的环境。

2. 新文化花园

始于2004年的天津南市地区危陋平房改造项目, 邻近城市中心商业区。作为其中一部分的新文化花园位于30 m宽的荣业大街东侧, 与新扩建的汇文中学隔路相对。5.6 hm2的用地被既有城市道路自然地划分为一大两小的三个地块 (图4) 。

以天津大学建筑学院肖宇澄老师领衔的设计团队, 根据周边道路情况运用串联的街区式居住综合体的概念, 采用U字形围合式布局, 沿西、北两侧城市主要道路布置两层高的较大规模的商业店铺, 在各地块间的20 m和12 m宽的次要道路两侧布置一层小店铺和配套公建;处于商铺上部和院落中17层的板式高层住宅南北向布置, 形成与城市干道相垂直的关系, 既保证了居住建筑良好的朝向与通风要求, 又避免了城市道路对居住环境的干扰。用地较大的中部地块边长为220 m和110 m, 占地2.6 hm2。高强度的土地开发使容积率达到了3.4, 建筑密度近40%。为消减空间的压抑感, 设计者将中间两座住宅楼的底部两层做架空处理, 使三个院落互相连通, 中心主题广场与两侧自然庭园交相变化, 外部居住环境开敞、连续、具有层次。

合院式街区外围统一连续的商业服务空间保证了城市公共活动的完整性, 有效地融合了城市空间与建筑组群;同时也清晰地界定了城市公共空间与居住空间, 保证了内部居住环境的安静和私密性。新文化花园在功能配置上包括较大规模的中小型零售商业、多种类型的住区配套服务设施, 周边毗邻中学和大型商业中心, 具有较为明显的功能混合型住区的特征;居住人口中大部分为购房者, 同时也安置了部分还迁的原有居民, 相较于泰达城尚都家园的居住者来自于更为多样的社会阶层。住区周边密集的城市路网保证了小区出行的便捷和城市交通的通畅。[2]

二、研究与解析

1. 住区街道可达性

空间句法理论利用空间之间的拓扑、几何、距离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街道的可达性和中心性, 本研究选用Depthmap软件进行空间句法分析, 并结合实地流量检测对句法分析进行相关性检查。采用人行和车行两种线段模型 (segment analysis) 进行整合度 (integration) 和标准化角度选择度 (normalized angular choice) 分析, 其中整合度用以描述街道段的中心性和作为运动目的地的潜力, 选择度用以描述街道段的被穿过性和作为运动通道的潜力。[3,4]

我们收集了泰达城尚都家园和新文化花园两个住区周边和内部共50个观测点一天中的人流和车流数据。数据收集的时间为当天8:00~10:00、10:00~12:00、12:00~14:00、14:00~16:00、16:00~18:00五个时间段, 实地记录各个观测点的2 min双向穿过人流和机动车流量, 不记录1.5 m以下的儿童, 最后将实测数据开四次方根后录入Depthmap与线段分析中不同距离半径下的整合度和标准化角度选择度进行回归分析, 选取合适的分析模型。

应用回归分析功能, 最终确定半径为1.8 km的整合度和半径为10 km的标准化角度选择度模型作为人行和车行的最终分析模型, 两者与实测数据的R�值分别为0.66和0.79。在被选定的行人流量模型中, 泰达城尚都家园住区内虽然分布密集的开放步行道路但行人流量并不大, 相较而言, 新文化花园开放道路少但行人流量大;这与整合度模型反映整体中心性受到区位影响巨大的特点相符。在被选定的机动车流量模型中, 泰达城尚都家园住区周边城市道路穿行度较高, 而住区内虽然设置了四条车行道向城市开放, 但穿行度并不高, 反差明显;新文化花园住区周边车行道与城市主干道连通性较好, 反映在分布均匀的道路穿行度上 (图5) 。

2. 住区建设强度与组合形态

2004年, 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的Berghauser Pont和Haupt将容积率、建筑密度、平均层数和开放空间率四项指标结合在一起, 建立了一种评价实体环境的密度与城市空间形态之间关联关系的图表, 称之为“空间伴侣” (spacemate) , [5]它避免了使用单一的建筑密度指标来描述建筑和城市环境的密度状态的局限性, 直观地给出不同地块的建筑密度指标所对应的城市空间形态特征。[6]在此基础上, 针对建筑、住区、区域等研究对象所具有不同的城市空间尺度特征, 又增加路网密度 (network density) 这一向量, 进而发展成为“空间矩阵” (spacematrix) 。[7]现在它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城市地块建设强度和建筑形态特征之间关联性的重要方法之一。[8,9]

泰达城尚都家园由于建筑是由低层板式、低层围合式、多层板式和高层板式多种形态组合而成, 住区的整体指标所处区间为超密集街区;根据蒋朝晖的研究, 这种趋近于多层高覆盖率的住区形态在创造宜人的空间尺度的同时对改善城市整体风貌具有积极作用 (1) 。新文化花园在空间伴侣图表中的位置与前者接近, 但表现出更高的容积率和平均层数, 也更加趋向高层、高覆盖率的住区形态。

与上述两个研究对象相比较, 尚都家园西南侧的金领花园采用的是通常封闭管理的高层居住小区的模式, 塔式高层住宅围绕中间集中绿地周边布置, 北侧配以少量的公共建筑。可以看出, 虽然其容积率为3.0, 与前两者差别不大, 但建筑密度仅为0.13, 平均层数达到21层之高, 反映出高层、低覆盖率住区的形态特征 (表1, 图6) 。

3. 住区功能混合程度

在《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对建筑分类基础上, 本文将住区中公共建筑类型分为六类, 分别为商业服务、金融邮电、文化体育、教育、办公和其他。

根据实地调研统计, 泰达城尚都家园公共建筑面积占总建筑面积9%, 其中, 商业服务建筑面积超过一半, 商业类型多样, 以服务住区内居民的零售和生活服务为主, 两处酒店和少量餐饮、娱乐分散在住区内;其次, 金融邮电建筑面积占31%, 主要分布于城市主干道沿街面;办公建筑面积占9%;教育、文化体育和其他建筑面积皆小于5%, 靠近集中绿地有特色幼儿园两所。调研中还发现一部分办公楼和商铺处于闲置的状态。

对新文化花园三个地块的各功能面积统计后发现, 公共建筑面积占总建筑面积17%, 比泰达城尚都家园高出较多, 其中73%为商业服务, 金融邮电建筑面积占比为16%, 文化体育建筑占9%, 教育建筑面积较少, 办公及其他均少于1%。总体来说, 泰达城尚都家园和新文化花园地块功能混合程度都较高。前者业态类型多服务于住区内部且种类多样;后者公共功能多面向城市, 绝大多数为商业服务。这也反映了住区所处的周边环境和交通条件对住区功能配置的影响 (图5) 。

4. 住区居民满意度

笔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对配套设施的方便性、住区的安全性、交通便利性及住区开放性四个方面进行了满意度调查。

调查发现, 泰达城尚都家园有超过70%的居民对其配套设施不满意, 主要因为虽然其内部配套设施齐全, 但是由于地块周边的城市干道及海河造成居民出行不便, 同时周围地块开发程度低、商业服务设施少, 不能满足居民日常购物需求;新文化花园地处城市中心, 建筑密集, 周边休闲活动场所较少, 住区内部地面环境以硬质铺装和草坪、花池为主, 缺少乔木, 绿化效果较差, 因此50%的居民对此表示不满意;新文化花园的商业经营者认为, 沿街商业形态过于均质, 大部分店铺均为同样开间的两层店铺, 单一的空间模式不利于形成商业业态的多样性。

泰达城尚都家园作为点、线式布局的开放式住区, 内部居民认为私密性一般, 而作为院落围合式布局的新文化花园居民认为其私密性较好;泰达城尚都家园内部保安较多, 日间值班人数26人, 夜间值班人数19人, 除住区内巡逻人员外, 每个单元入口都设有一个保安负责其内部安全, 一定程度提高了安全性, 因此55%的居民对住区安全表示满意;相反, 新文化花园因门禁系统作用较弱, 保安人数少, 仅在组团入口处设置保安, 75%的居民对安全性表示不满意;两个住区的居民对其住区安静程度的满意度都较低, 泰达城尚都家园的居民认为主要影响因素是内外部来往的车辆, 而新文化花园的居民认为由于街区地块小, 住宅受周围来往车辆影响较大。

两个住区的大部分居民对其停车便利性的满意程度都较高, 泰达城尚都家园的低层住宅拥有独立的地面停车位, 高层住宅有独立的地下停车位;新文化花园设置独立的地下停车位供住户使用, 住区内还设置了部分地上停车位。新文化花园虽地处于城市中心地段, 由于路网密集, 与城市干道连接方便, 不论地下车库出口还是路面上, 都没有堵车的情形发生。

经统计比较, 新文化花园的居民对配套设施满意度略高于泰达城尚都家园, 主要原因是周围配套设施比较齐全;泰达城尚都家园作为开放式住区, 私密性满意度比较低, 但是由于其内部保安人数多, 其安全性的满意度高于新文化花园;受交通因素的影响, 两个住区居民对安静程度普遍表示不满意;泰达城尚都家园和新文化花园的大部分居民对停车便利性都十分满意, 主要是因为居民拥有较为充裕的私家停车位。

5. 住区开放意愿

笔者在问卷调研中同时关注了居民对住区开放性的意愿。通过对调研结果的分析发现泰达城尚都家园的居民和新文化花园的居民观点相近, 绝大多数居民倾向于封闭式住区, 认为封闭式住区更加安全、可以减少外部车辆干扰、保持住区内部安静;部分居民认为封闭式住区并不存在问题。这说明在当今社会, 为了获得安全、私密、安静的居住环境, 封闭性住区仍然是居民的一个重要的选择。同时, 大多数居民认为封闭式住区会增加城市交通压力, 人们逐渐意识到了封闭式住区给城市带来的交通问题。

在关于居民对住区开放意愿的调研中, 超过半数的人们倾向于整个小区的封闭, 30%的居民同时认为需要在住宅单元门口进行封闭管理。在开放对象的调研中, 80%的居民认为住区可以向步行者开放, 当住区向汽车开放时会影响居民在住区内的活动;关于影响住区的安全因素, 大部分居民也认为是内部车辆。

三、总结与展望

泰达城尚都家园和新文化花园都属于城市中心区的旧城改造项目, 具有较高的开发强度。中外设计者均因循旧区原有的细密的路网结构, 使住区体现出小街区、密路网、高建筑覆盖率、功能复合的形态特征;针对开发项目所处城市环境、道路交通等具体的开发条件不同, 设计者采用特定的功能组织、建筑处理手法, 使两者具有不同的空间效果和居住氛围, 对开放住区进行了具有启发性的探索实践。

参考文献

[1]邹颖, 卞洪滨.透视MVRDV的居住设计思想[J].世界建筑, 2006 (3) :32-35.

[2]卞洪滨.小街区密路网住区模式研究—以天津为例[D].天津:天津大学, 2010.

[3]盛强, 杨滔, 刘宁.目的性与选择性消费的空间诉求—对王府井地区及3个案例建筑的空间句法分析[J].建筑学报, 2014 (6) :98-103.

[4]戴晓玲.城市设计领域的实地调查方法—环境行为学的视角[D].上海:同济大学, 2010.

[5]HAUPT P, BERGHAUSER PONT M.Spacemate:the Spatial Logic of Urban Density[M].Delft:Delft University Press, 2004.

[6]董春方.密度与城市形态[J].建筑学报, 2012 (7) :22-27.

[7]BERGHAUSER PONT M, HAUPT P.Spacematrix:Space, Density and Urban Form[M].Rotterdam:NAi Publishers, 2010.

[8]翟宇佳, 徐磊青.城市设计品质量化模型综述[J].时代建筑, 2016 (2) :133-139.

上一篇:中等职业教育与德育下一篇:课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