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生态住区

2024-05-23

绿色生态住区(共12篇)

绿色生态住区 篇1

绿色可持续发展无疑是引领这个新时代的最重要指针之一, 也是房地产企业调整转型、抵御风险、提升品质、布局未来的核心内容。

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人居环境委员会承担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课题《中美绿色建筑评估标准比较研究》将美、英、德、加等国际上最具权威度和影响力的绿色建筑与住区评估体系与我国现行绿色建筑与住区评估体系进行了系统比较研究, 充分考量我国房地产开发实际, 并在人居委近年正在运行的《规模住区人居环境评估指标体系》基础上, 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绿色住区建设导则》, 获得了科技司评审专家的一致认可和高度评价, 目前正在加大应用推广和试点建设。

一、绿色建筑与绿色住区的国际化趋向

经过30年来的发展, 目前国际上普遍认同的绿色建筑的三个基本主题是:一是强调资源与能源利用最大化, 二是保护环境、减少地球环境的负荷, 三是创造健康和舒适的生活环境。因此可以说, 绿色建筑或绿色住区的本质不是简单的‘节省’, 也不等于单纯的绿色技术堆砌。绿色建筑强调的是如何充分发挥资源价值;实施垃圾减量;强调回用、复用和再生, 强调可持续发展;为居民创造健康舒适的品质生活环境。而不是以节约为前提的“苦行僧”式的生活方式, 绿色建筑也不是单纯以技术为核心的“高技派”。目前业界普遍存在的措施型的纯技派的扩张, 很可能把绿色建筑运动引向歧路, 正确把握绿色建筑原则和方法被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

从美、英、德、加等国的绿色建筑与绿色住区评估体系的编制思路来看, 强调全寿命周期建筑能源资源的效用和节能减排, 强调绿色建筑与绿色住区的开发建设并不仅仅是一个技术体系的完善集合, 而是将之与社会文化、经济发展、和谐住区等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

我国现行国家层面的绿色建筑评估标准由于受到地区发展不平衡、区域差异明显等因素的制约, 把评估要素主要定位于“节地、节水、节能、节材和保护环境”这样朴素性要求上, 偏离了绿色建筑强调资源最大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环境和营造舒适健康环境的原则精神, 先进性、引领性的表达变得软弱而显得十分不完整, 属于“基础性、普及性”的做法。

应该强调的一点, 尽管各国和地区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和进程不同, 但是绿色建筑的内涵和对绿色目标的追求应该是统一的。绿色建筑国际化发展趋势同样要求我们的研究目标、手段和各项评估指标体系应与国际水平趋同一致, 把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与国际目标联动起来, 带动我国绿色建筑和绿色住区的高标准运行, 并实在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因此, 制定一个切合地区实际且与国际绿色目标要求接轨的评价体系, 更有利于在提高的基础上快速带动行业的发展。

二、中国绿色建筑制约因素

当前, 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仍然存在许多制约因素。主要是:

(1) 缺乏绿色建筑准确认识, 往往把绿色建筑技术看成割离的技术, 缺乏整体整合和注重过程行为的落地等更深层次的意识。绿色建筑的影响力未能发挥出来

(2) 缺乏强有力的激励政策和法律法规。绿色建筑当前“叫好不叫座”, 开发商绿色建筑投入和产出效益主体分离, 主管各部门未能协同工作。

(3) 缺乏有效的推广交流平台。缺乏及时、系统、广泛地建立与国际同行建立合作交流的平台, 引进它们的成功经验和技术。推出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尚未能表达绿色建筑注重社会性和突出过程行为实施性的本质特征。

总体上我国绿色建筑尚属起步阶段, 国内外绿色建筑领域的合作交流还未全面展开。

造成这一困境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国绿色建筑起步较晚, 社会整体对接纳绿色建筑的认知度较差。相比之下, 美、英、德、加绿色建筑与住区评估体系的建立与推广以市场为导向, 由民间自下而上发起。同时政府支持政策和激励力度极大。以美国加里福利亚州为例, 凡是政府投资的工程必须符合LEED标准, 同时从执行到运作都是具有很强的开放性。

我国绿色建筑评估标准是由政府自上而下机制贯彻的。政府机构虽然拥有绝对的权利和威信, 却在绿色建筑推广和应用方面 (人才、机制) 显得力不从心、投入不足。一方面反映了包括开发、设计、施工、部品等企业和购买者缺乏迫切兴趣, 感受不到好处。另一方面在推广应用机制上存在不足, 在政策层面上无法保障这些基层企业和用户获得利益, 现行推广运营机制亟待调整和完善。

应从制度设计层面加大绿色建筑的推广力度, 力争消除政府自上而下的被动局面,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团体组织的作用有积极的意义。行业组织性质介乎政府和基层企业之间, 有政府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成员往往来自相关领域不同职业的人群, 广泛地联系着民间组织和社会个人, 能代表广大社会心声, 可以动员社会和开展有利于行业技术进步和交流各种活动。如果能肩负行业规范标准建设工作, 将更加发挥行业组织的先锋作用, 引导中国绿色建筑向高度, 深度和广度发展。

三、绿色住区导则联动绿色生态新城

绿色建筑是终极完美的理念, 是一个综合全面的解决能源危机和实现环境效益的完善方法论, 不仅集合大量绿色技术的优化和整合, 也包含了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丰富的内容。因此, 单纯以单体绿色建筑为主发展很快发现它的局限性, 相比较, 绿色住区与绿色城市将能发挥更多、更强的力度。绿色地产的开发, 应更多地从绿色建筑有限性走出来, 向建筑群体、居住小区、甚至是一座新城、新区的范畴来推进将会有更大的收益。因为拥有规模较大的资源、能源、土地的住区级层面可更加容易综合统筹安排, 更加有利于完善城市机能, 提升城市文化品质, 更加有利于最大的发挥节地、节能效应, 更加有利于市民出行、购物、享受城市文明居住品质的提升, 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从企业运营的角度来看, 从住区这一层面切入, 更符合我国房地产开发的现状, 有利于把握和操作。

《可持续发展绿色住区建设导则》将研究和评价的领域从绿色建筑拓展至绿色住区, 以更适应当前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大规模开发的现状和挑战。主体内容包括:可持续建设场地、城市区域价值、住区交通效能、人文和谐住区、节能减排效用、健康舒适环境、全寿命住区保证七大章节。与一般绿色建筑和住区建设不同, 仅仅将绿色的“注脚”落在科技和节能技术的简单堆砌上, 致使当前的绿色建筑发展误入“注重外在表象、不注重内在效益”的歧途。《绿色住区导则》强调是绿色建筑的原则和综合整合资源的方法, 强调的是绿色社会与绿色行为的建立, 把绿色生活方式的营造作为首要的目标。因此, 《绿色住区导则》还涵盖了开放街区、步行交通、商业布点、地方文脉传承、保持住区的多样性以及提供就业, 促进社会公平等原则条文, 用大量硬件建设措施来支撑和保证市民生活在一个设施齐全、出行便捷、环境美好、品味多样的和谐社区中。

当前, 我国的房地产发展正处于调整和转型的关键阶段。生产商品到提供绿色生活方式的转型, 是未来房地产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是《绿色住区导则》的目标价值所在。《绿色住区导则》为现阶段尚属空白的中国绿色住区、新城、新镇开发建设提供了一个较为完整并能够提升产品核心价值的系统指导体系, 最终引导城市住区和城镇开发按照“精明增长”的理念理性发展, 城市与住区融合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绿色生态住区 篇2

1住区环境的生态研究

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正在不断提升,对于居住环境质量有着多方面的要求,再加之住区原本就是一个集娱乐、生活、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场所,在某种程度上,更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结构体系。而在城市整体生态系统规划建设中,住区环境是非常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相比对是生态自然环境系统而言,居住区更多是将人作为主体部分,因此,设计人员在对住区环境进行设计时,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将其与生态原则相互融合在一起,加快转变传统住区设计方式。并且,对于住宅环境的稳定性方面,建设单位也要加大人力、物力以及资金的投入支持,重点依靠人工维护管理,促使住区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而住区环境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分支,其在发展过程中,常常会与外界进行信息与能量的转换,虽然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水资源、食物等介质转换为生活垃圾,或是废水等,但同样也给住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进一步满足了人们对于住区环境建设的实际需求。

2住区环境设计的生态原则

2.1地方性原则

当前,人们对居住环境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房地产商为了能够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更好的发展,在很多方面都强调创新,在设计的过程中崇尚国外各种理念的现象也十分普遍,很多地区的自然条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是这些地区的住区环境却没有太大的不同,所以也很难体现出当地的地域特色。现如今,伴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与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明显的改善,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也是我国建筑开发商面临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再加之现代经济市场中的竞争力越来越激烈,企业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就必须时刻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具有强烈的创新性意识。与此同时,建筑设计人员在对住区环境进行设计时,不一味的模仿国外的设计手法,应该切实结合当地本土的特色风格,将其自身独有的文化因素融入到实际的设计作品中。但是,就我国当前住区环境设计现状来看,大部分设计人员并没有真正意识到生态原则的重要性,普遍采用着相同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因此,我们就常常会看到一种现象,在不同自然条件的地区中,却出现了类似的住区环境设计。那么,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建筑设计人员在日常设计工作中,必须充分考虑道地方性原则问题,具体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情况以及环境特点,以此来对住区环境进行优化设计。除此之外,设计人员还应该讲本土仅有的文化传统通过现代艺术表达手法将其表现出来,从而促使建筑物整体更加具备生命力,为人们营造一个舒适温馨的居住氛围。

(1)综合自然环境资源在对住区环境进行设计时,设计人员应该充分利用周围有限的自然资源,这也是生态原则中的重点内容。而且,在这些丰富的自然资源中,有部分资源存在着巨大的经济价值,而一些绿色环保的植物资源更是能够大大提升住区环境整体的美观性。因此,在实际的住区环境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一定要高度重视这一点,尊重当地的地域文化特征,促使自然资源发挥出最大化的使用价值,坚决不可以为了营造出别致的住区环境效果,就对原本自然景观进行破坏,真正实现小投入,高回报的设计目标。

(2)遵循自然演进的过程实际上,所谓的自然演进过程主要是将生态系统在经过不断变化与发展的过程,即使在这一阶段中,人为因素同样会对其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是,正因为这种系统自身存在着复杂性的特点,其在自然演进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规律性的变化过程。所以,在对住区环境进行设计时,设计人员必须切实遵循这一自然演进规律,促使各关键要素的效能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2.2自然生态还原原则

(1)利用自然原则自然生态系统生生不息,不知疲倦,为维持人类生存和满足其需要提供各种生态服务。这些服务包括:空气和水的净化、废弃物的降解和脱毒、土壤的和土壤的肥力的创造和再生、种子的扩散和养分的输送、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局部调节气候、维护文化的多样性等。

(2)彰显自然原则人类创造了愈来愈多的城市文明,但也离自然资源越来越远。自然观及过程和城市支撑系统结构与过程的消隐,使得人们无从关心环境的现状和未来,也就更谈不上对于生态环境的关心和节制日常的行为了。因此,要让人人参与设计、关怀环境,就必须重新彰显自然,让人们感受到自在自为的大自然的内在结构。

2.3经济高效原则

(1)减少使用减少使用原则意味着尽力避免那些不必要的资源消耗,减少包括能源、土地、水、生物等资源的使用,提高使用效率。由于城市用地资源有限,面大量广的住区建设应大力提高用地的集约度,有效利用土地资裸,最大限度地减少占地表面积,并努力保障绿化面积。在住区环境建设中应尽量挖掘在竖向设计上的潜力,创造取得再生地的有效途径。

(2)重复使用对废弃的土地、旧建筑、原有材料,包括植物、土壤、砖石等重复使用是实现生态化设计的重要途径之一。它可缩短建设周期,大大节约资源和耗费,不仅能实现经济价值的再转移,也可从整体上维护原有格局,体现文化价值的延续,对于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保护环境而言,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

3结束语

绿色住区十项衡量标准解读 篇3

绿色原则包括三大方面:一是,资源能源利用的最大化;二是,人类活动应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扰动破坏;三是,以人的需求为核心营造舒适、健康、方便、安全的宜居生活,三个原则缺一不可。

绿色住区和绿色建筑的最大差别是研究领域扩大,可以更大范围去整合资源,最大化利用资源,发挥资源的最大价值。

绿色住区建设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以人的需求为核心,人人都以绿色行为方式为准则。就是通过硬件开发建设营造一个具备和谐、亲情、健康软环境的社区,一个具有人文气息的邻里社区。

因此,绿色住区提倡开放街坊、加密路网,能与城市有一个紧密方便联系,住户很容易享受城市的各种便利,城市的文明。加密的路网增加了商业的面积,不但方便了住户,更增加了就业的机会。衡量一个房地产开发项目是否宜居,是否达到绿色目标要求,应该具备哪些指标体系?为进一步阐述绿色住区建设要点,根据已批准为国家工程行业标准——《绿色住区标准》的条文,提出了衡量绿色住区建设的十项标准。

一、服务性及社区生活标准

社区内保持干净、宁静、有序、安全 、健康、文化、智慧(简称“七型社区”)为创建目标,有完善的各类服务管理责任部门,并有健全的考核办法和实施保障措施,社区建设水平能保持活力。

二、环境性及生态规划标准

化土地资源,充分利用地形地貌,林木植被,水系河流。最大限度地保护水资源和各种自然生态现状条件。住区面貌特征与周边生态、人文、建筑等环境和谐协调,有开放街区与城市融合共享的特征,体现文明健康安全城市建设的原则要求。

三、通达性及地段区域标准

社区位于市中心30分钟生活圈内;按照国际都市生活标准与城市中心点的直线距离控制在10公里范围。社区居住点步行10分钟可到达区域商业及服务中心;步行约800米距离可到达城市主干道及地铁、公交站点,城市市民公共生活空间及场所。

四、便利性及生活配套标准

住区规划具有开放性,市民出行便利,道路分级清晰,两个路口间距不超过250米。社区规划中应涵盖“品质住宅、商业配套、园林景观、运动场所”完整配置,可提供“舒适居住、生活便利、适老养老、休闲休憩、健康运动”5大功能的全能综合社区。

五、和谐性及人文居住标准

社区空间布局合理,空间层次丰富,有交往聚合绿地空间,居住邻里单元不宜大于250户,居民和谐相处。住区建筑风格与城市风貌协调,文化气息浓郁,居民参与感强烈,社区有较高的生活品味。住区具备景观环境,清洁卫生,生态亲和性好的条件。

六、景观性及宜居环境标准

社区绿化率不低于30%,在土地集约使用与环境景观品质方面合理平衡,精细规划做到园林环境符合生活实用性与审美品质的要求。水景景观处理得当,符合当代城市审美风尚。

七、健康性及套型性价标准

居住套型具有多样性、适应性、可变性,受到居民的喜欢。在土地高价值的城市区域,套型面积适中,居民能承受房屋总价位。建筑性能品质应满足建筑隔声、日照采光、及保证自然通风的要求。

八、适老性及设施配置标准

社区应做到无障碍规划、社区标志完善清晰,有完整配置适宜老人、儿童的健康运动场所,满足邻里之间的交往和各种家庭不同成员对养生健身的需求。设置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老年人就餐和公共会所。

九、低排性及绿色节能标准

采用绿色能源及能效科技手段,优化保温节能材料做法,达到低能耗,高舒适度的室内环境;实施海绵住区建设目标,绿地植被丰富,有节水措施和雨水收集、雨水渗透技术措施;保证景观中水的用量和质量;垃圾集中收集并妥善处理,人人注重环境卫生,提倡绿色生活行为方式。

十、长寿性及物业服务标准

物业服务精研城市主流家庭生活需求与消费特点,可提供020网络个性化生活服务。住区及建筑功能运营管理正常,建筑寿命与居住需求可持续同步提升;保持住区“绿色环境优美、卫生环境保护良好、社会风气和谐、安全保障齐全”。能通过物业公司的健全管理,浓烈的社会服务意识,创建高凝聚率的人群认同,从而提升住区的社会名气和居住者的自信,带来房市价格的保值升值。

绿色生态住区 篇4

1.1 绿色生态住区的概念绿色生态住区指

从规划用地、建筑设计造型、运营到物业管理等方面在开发与建设中, 以生态设计原则为指导, 遵循“生态美学”、“以人为本”的创新意识, 协调人、自然、建筑和社会生态环境的审美关系, 以绿色经济为基石、绿色技术做支撑, 绿色环境为标志, 从而体现住区人格化、自然化和生态化设计理念。并以“人性化”为出发点进行管理的新型住区。

1.2 住宅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人类不加节制地开发与建设, 不断的向环境排放污染物质, 全球范围内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臭氧层空洞, 温室效应等的环境污染问题。于是我们意识到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性, 继而出现了绿色生态建筑的理论体系, 它是可持续发展设计理念的集中体现, 也是人类居住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 尤其是在近几年, 绿色住区的研究也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主题之一。

1.3 绿色生态建筑在国外发展的情况。

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 很多国家和地区就开始了生态住宅的系统研究和推进。近年来更加重视, 不仅加强了政策支持力度, 在节约、再利用和再循环等方面均有新进展, 尤其是欧洲生态住宅区的建设已经有十多年的历史, 各国都形成了各自的特点。德国多数大城市普遍有出售绿色建材的商店。奥地利维也纳“波德城”:低能耗住宅区, 由6层至7层的住宅楼组成。向阳面有宽大的窗户和阳台, 背阳面只有射击孔大小的窗户;平面设计狭长, 正面宽度较小, 使楼房的外表面积和空间容积比较小;使用热泵从住宅的废气中回收热能来加热日常生活用水, 从而满足所需热能的大约50%, 太阳能集热器能满足日常生活用水所需能量的另外的30%。

2 住区建筑的绿色生态设计

2.1 住区建筑的绿色生态设计。

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生态学原理, 结合住宅建设特点, 绿色生态住宅建设要综合运用生态学原理和遵循生态平衡及可持续发展原则, 综合系统效率最优先原则, 设计、组织建筑内外各种物质因素, 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系统内有秩序地循环转换, 获得一种高效低能、无废无污染、生态平衡的居住环境。它包括能源系统、水环境系统、气环境系统、绿化系统等方面。

2.2 绿色生态住区所需的经济环境。

生态环境是一个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系统工程, 城市规划与建设投资对整体生态环节的创造极为重要, 实施过程中的高科技含量是以营利为目的开发商无法实现的。据有关资料显示, 在“三年一中变”中, 广州市每年投入140多亿, 以使城市面貌发生很大的改观, 但要是蓝天更多, 珠江水更清, 空气变干净, 还需要雄厚的经济基础支撑。再看看市场的需求反应。从广州“恩格尔”系数42%而言, 广州人已进入小康水平, 市民的购房欲望与能力正逐渐同步, 而具备优良自然环境又兼现代交通大网络的广州南部区域, 极有可能成为城市未来中心居住区, 实际上, 目前每10个购房者中就有三个人在番禺买房, 郊区化居住日势不可挡, 前不久, 林树森市长一句“5年后番禺楼市升值50%”的话无疑给这块天生丽质的宝地又加了一把油。

3 绿色生态住区的系统特性分析与环境效益

绿色生态住区的特性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第一, 尽可能节约资源与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 体现3R原则, 即再利用、再节约、再循环。对于环境来说, 在不影响建筑与小区的结构和功能的条件下, 材料与能源的使用是越小越好。这需要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考虑简化建筑立面的造型;使用隔热性强, 密闭性好的材料;利用可更新的能源;循环利用资源;节约水资源, 大力提倡对可更新新能源的使用等。第二, 保护生态系统, 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第三, 对人的健康无害、使人感到舒适健康, 主要体现在材料的选择使用上, 必须选择绿色建材或低污染、无毒的建材。

根据住区环境效益表现为环境设计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及其经济效益诸多方面的综合效益。生态效益, 绿色生态住区环境设计的生态效益可表现在绿色空间设计、水资源系统设计、能源系统设计、废弃物处理、住区道路与居住环境设计诸多方面。即要考虑居住者使用功能和健康等因子、以及建筑造型的特点, 又要结合绿色生态住区环境的可行性。绿色生态住区环境设计的社会效益, 显而易见的是环境的绿化, 目前, 我国许多开发商, 都将住宅小区开发的绿化率作为小区的重要环境指标之一, 相同地段的住宅小区周边绿化环境佳, 其销售价或租金要明显高于周边环境欠佳的住宅小区。绿色生态住区环境设计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同时体现出环境的经济效益。

4 现阶段对城市住宅建设存在的误区

目前在住宅小区建设中, 发展商为了吸引消费者的眼球, 在小区人造景观方面, 违反生态规律, 跨越了人体生理卫生健康需求的生理愉悦层次, 只着重色彩鲜艳、奇异美观心理愉悦效果。但是, 由于消费者的现代生活方式体验还处于初级阶段, 未能深刻地体会人造景观的生理愉悦和心灵愉悦的关系。普遍表现在几个方面:广植花草植物, 广造模纹花坛, “好看不中用”;过分迷恋热带海滨植物;盲目移植珍奇古怪树种, 乔灌木植物成为美化楼盘的装饰物;植物种植位置分配不合理, 很少种植能吸收有毒气体的植物;重视形态, 忽略生态, 把植物作为景观摆设;刻意营造豪华水景园林, 运行成本高变旱溪;漠视硬质“弊端”, 热岛效应明显。作为直接影响健康的人居环境中, 空气的质量是生态健康最重要的因素, 而且疫病传播与居住环境有着密切关系, 人类对建筑的形式、通风、采光、空调、给水、排水、绿化与景观等方面的健康学指标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 绿色生态住区在我国尚属于起步阶段, 关于其整体研究仍需深入。

5 绿色生态住区在我国的发展

5.1 提高人们对住区建设的绿色生态意识人们对舒适环境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

随着地球环境温暖化进程的加速和全球异常气候出现周期的缩短, 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反面就是付出了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的高昂代价, 反思此前的建筑发展历程, 建筑本身所需材料而言, 基本的材料, 如:砖、水泥、沙石等都是以牺牲环境的代价换来的。而绿色生态住区建设理念的提出, 是人类自身的生存需求而采取的一种对环境压力与经济增长驱动力相互制衡的发展模式。因此, 在住宅开发建设中推行绿色生态住区提高到与人类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的高度, 是十分重要和迫切的。

5.2 相应政策支持由于绿色生态住区前提

投入相对要高且回报较慢, 如果没有相关税收、补助金或材料使用的限制, 在全国大幅度地推行会有困难。虽然建设部在2001年4月推出了《绿色生态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 指明了绿色生态住区开发中各个系统的指标和标准, 但在建设规划许可证、施工许可证的颁发等一系列环节给予的支持还远远不够。只有政策上给于开发者适当的优惠, 才能使更多开发商投入到这一新兴产业中来。

结语

绿色生态住区 篇5

1

12.0 劳动安全保护 附表:居住区经济技术指标

(见最后附表)

设计任务内容和要求

50 年以上。 1.4.3. 建筑防火分类和耐火等级 根据《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规定,建筑防火分类为二类建筑,建筑耐火 等级为一级。 2.0. 规划设计说明 2.1 总体设计构思 本小区的规划平面结构采用围合式布局,中心形成大面积住区景观。住宅、公建、人行步道及水景沿环形流线铺开,形成一系列景观节点,达到景向结合、步移景异的生态社区。 小区呈现向中央绿地开放的动态格局,追求小区空间的四 度时空观。 2.2 规划设计原则 1、体现城市历史文脉,抓住其深厚的人文底蕴,以符合现代社会的新的形式, 传承、延续、乃至发扬光大人文特色和历史风貌,以点线结合、收放自如的建筑 形态布局、以动态水景为核心的景观设计手法隐喻中国古典园林意象。 2、以生态化、休闲性、文化性为主题,营造主题社区。本规划在尊重自然、为 人服务的准则下,力图体现基地的场所精神,做足“绿光水影的文章”,营造无 限绿意,使最多的住户感受择水而居的自然情趣。 3、在满足人与社会交往的同时,让休闲、文化、绿化环境成为社区空间的主题, 以适应本社区特殊的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需求。 力求达到理性与感性的交织、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人工与自然的融合、技术与人 性的统一的完美境界。 4、突出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利用自然的思想,充分结合地形,因地制宜。充 分利用场地地理环境,突出亲绿围合特色,赋予绿地艺术风格,引入水岸空间, 融于城市人文气息之中。 5、顺应

地形地势,便捷而有效地组织车行及人行交通,使园区人、车合理适度 分流,保证区内车辆的动态运行与静态存放安全方便。 2.3. 规划设计特点 本项目的规划平面采用外环路网结构,将建筑单体、人行步道及水景联系在 一起,规划在秩序中又富于变化。 核心区景观以动态水景为特色,五栋点式住宅点缀其中,架空的底层,在水平视线上达到通畅,在空间形态上形成丰富的景观轮廓线,达到景向结合、步移 景异的四维空间组群,充满历史文化意境紧扣城市的历史文脉和人文气息。 小区沿城市道路设密植绿化屏障,为内部建筑空间创造了“结庐在人境,而 无车马喧”的舒适环境。

2

2.4. 环境设计--创造健康的生态人居环境 景观设计引入“五亲”环境设计理念,因地制宜,尽可能还原自然人居, 旨在创造现代住宅的景观面貌。。 1、亲地―部分建筑底层挑空设计,将绿地、休闲空间引入住宅建筑。 2、亲绿―赋予景观绿地以艺术风格和文化品位,突破简单的平面层次分布。 3、亲水―引入多种亲水场所。 4、亲子―为儿童提供游乐场地,丰富多样的植被也让其更易接触自然。 5、亲合―构筑充满情趣和天伦之乐的亲合空间。 小区内围绕水景和岛屿式中心区布局,将弯弯曲曲的水道环绕成一条优美 的弧线, 与步行道相交错。 潺潺流动的溪水, 空间时而开敞时而封闭, 时静时动, 多样的空间演绎着“时”与“空”的更替,蕴涵着中国园林“移步易景”的意味。 小区中心区底层架空,以扩大景观空间,形成通透的视觉连续性。在规划 上设置环状水带, 为小区居民提供了一个户外亲水的公共交往空间,构图上使各 组团均错落有致地座落于于中央水景两侧, 贯通开敞的组团活动空间充分体现了 住宅亲水性特征。 绿化系统采取水面与植物相结合的手法,其间点缀以自然人文小品。在平面布置上,采取点、线、面相互穿插的构图方式。 采用各具特色的植物树种,如在水旁种植亲水植物,并配以各具特色的小 品,满足居民对环境的行为、心理需求,全面细致地考虑居民的各类生活活动, 并为之提供适宜、便利的场所,同时使环境具有领域感和可识别性。 道路绿化多选用常绿乔木,部分选择落叶乔木为道路行道遮阳树种,创造 “夏有荫,冬有阳”的生态空间。 灯光照明系统根据绿化和小品、水景设置的不同,小区内均采用新型的节 能照明灯具,如地灯、投光灯、草坪灯、变色灯,庭园灯,主体雕塑及小品表面 泛光照明,喷水池和水面的水下灯光,夜幕降临,小区内空中、水中、绿化丛中、各种灯光相映成趣,美不胜收。 住区环境设

计强调人文特质,赋予环境以文化内涵和现代功能,以达到情 景交融,又有实用价值、健康舒适的高品质人居环境。 2.5. 道路与交通――构架清晰、人车分流 1、合理确定小区出入口依据地形及现有的交通条件,小区人行主入口确定在XX 路与XX街交界处,小区车行主入口确定在润园路,另在XX街上设有车行次入口。 2、道路系统划分 小区级环道宽度为6.0米,构成社区主要交通干线,靠车行主入口处设置地 下机动车停车库, 其上部除消防、医疗急救、搬场等特殊情况下, 均为步行区域。

3

3、静态交通系统处理 停车方式主要采取地下车库与地面停车相结合的方式。 同时安排自行车摩托 车停放场地,以满足小区停车面积的需要。 2、6. 消防系统设计 遵循区将成为 XX 市 XX 区一个新的建筑景观标识点。

4

细部设计运用细腻、协调的比例关系,创造出良好精致的视觉效果。建筑 风格端庄大方, 高雅脱俗又清朗简洁、新颖夺目, 创造了完整的建筑形体和气势。 2、7.4 公建服务设施 公建服务设施包括商业、休闲娱乐设施、社区服务中心等。设计考虑了本 居住区以及周边社区的消费人群的活动预测,使其功能、交通流线布局上在具有 超前意识的前提下,能够契合当前国内实际需求。 2.8 建筑用料说明 2.8.1 外墙材料: 主楼外墙采用外墙金属漆铝板、铝合金门窗。 裙房部分采用花岗石、铝板、夹层玻璃、铝合金窗 2.8.2 室内装修用料 位置 □住宅大堂 □电梯厅 □住宅厅、卧室 □厨房、卫生间 地面 花岗石 大理石 水泥砂浆 水泥沙浆 墙面 大理石 水泥砂浆并 可洗涂料 涂料 水泥沙浆 顶棚 可洗涂料 水泥砂浆 可洗涂料 涂料 水泥沙浆 ------------------------------- □裙房部分 水泥砂浆

------------------------------- 3.0 结构设计说明 本住宅区主要由 1#~16#高层住宅以及与之配套商业及综合配套用房、大型 地下停车库等组成。高层住宅均带地下室。其中 A 型 1#.2#为 24 层二幢,带二至 三层联体商业裙房, 型 14#为 18~19 层, 型 15#为 24~25 层;C 型 11#.为 22~23 B1 B2 层;D 型 7#.8#.9#.10#为 22~23 层四幢;E 型 3#.5#为 11~12 层二幢带二层联体商 业群房;F 型 6#为一幢 24 层毗连 3 层商业群房;G 型 4#为 11~12 一幢,带二层联 体商业裙房;H 型 12#.13#为 18~19 层二幢;I 型 16#为 24~25 层一幢。 建设场区为老城区拆迁,地势较为平坦。为 XX 类场地。 本工程地处 XX 市中心区,场区抗震设防烈度为 7 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 0.1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本工程按 8 度抗震构造设防,其它荷载按现行 规范要求取值。 本工程 11~18 层各幢高层住宅均采用短肢剪力墙加井筒结构,18 层以上高 层住宅采用长短剪力墙结合加井筒结构,所有高层住宅全现浇。主体 8#.11# 下部带地下车库的, 剪力墙井筒均落至地下室底板, 主体与地下车库设双墙脱开;

5

视场区岩土地质情况和建筑使用要求,主体与地下车库亦可连成整体不脱开,此 时,由于上部结构荷载差异较大,基础设计需控制差异沉降。 商场及综合配套用房拟采用框架结构,全现浇。 高层住宅基础设计拟采用桩基加筏板,桩型待定;基础拟采用沉降控制复合桩, 条形基础或柱下交叉条基。 主体带大型地下车库平面尺寸已超过规范,但考虑使用要求,采用超长无缝 设计。为防止温差和收缩裂缝

,须在地下室适当部位设置后浇带,控制水化热, 混凝土内掺加外加剂以及采取相应施工措施防止混凝土开裂, 满足地下室使用要 求。地下室外墙板厚 300~400,顶板为钢筋砼梁板,全部考虑绿化荷载。地下 室和基础埋深均符合规范要求。另地下车库兼 6 级人防功能,其顶板、侧墙厚度 应满足人防规范要求,静力等效荷载按规范取值。平面尺寸超长单幢住宅, 地下室为整体式,上部结构在适当部位按规范要求 设置伸缩缝,兼抗震缝。 建筑物外墙采用粘土多空砖,内墙采用加气混凝土(或采用当地常用轻质材 料)。 对于各楼平面局部凹进和凸出角部交接部位,楼层有错层、开大洞口周边部 位,适当增加板厚,通长配筋,提高配筋率;对于属结构加强区的底部楼层和楼 梯间、电梯井筒、端部山墙及转角部位、内纵墙端开间以及顶层的剪力墙、柱满 足规范要求的配筋率。对于平面转角设有角窗、井筒周围大开间而未设梁房间, 适当增加板厚,通长配筋,形成暗梁. 4.0 给排水设计说明 4.1.设计依据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084-2001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J13-86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14-87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1 年版)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2001 年版) 《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 GB50067-97 本项目的建筑设计方案 建设单位提供的有关设计资料 4.2.设计内容 1、给水系统

6

2、排水系统 3、雨水系统 4、消防消火栓及喷淋系统 4.3.用水量 1.生活用水量(见下表)

序号 1 2 3 4 5 6 用水项目 住 公 宅 建 用水标准 300L/人.日 8L/m ?d 2 L/m .日

2 2

最高日用水量 1430m /d 120m /d 33 m /d 1583

3 3 3

最大时用水量 150m /h 24m /h 8m /h 182

3 3 3

浇洒和绿化 合计 未预见水量 合计

15%日用水量

237 m /d 1820m /d

3

3

27m /h 209m /h

3

3

最高日生活用水量 1820m3/d。最大时生活用水量 209m3/h。 2、消防用水量 室内消火栓系统设计流量 40L/s,室外消火栓系统设计流量 30L/s,自动喷 淋灭火系统设计流量 28L/s。 4.4、生活给水系统 1. 水源 生活消防水源由市政管网分两路引入,引入管管径为 DN250,在小区外围形 成环状。引入点分别设在中纺前街和金钟河大道上。 2. 供水方式 分为高、中、低三个供水系统: 低区:各住宅 6 层以下(包括 6 层)、地下车库人防和小区内绿化、公建用 水,由市政管网压力供给。 中区:7 层至 18 层由变频供水设备集中供水。 高区:19 层至 25 层由变频供水设备集中供水。 采用贮水池--加压水泵的供水方式。 集中泵房和水池位于小区地块内地下停 车场内。 3. 水泵和水池 中区生

活变频供水泵组:1 组 高区生活变频供水泵组:1 组 贮水池容积:消防水池 400m3,生活贮水 200m3。 4.5.排水系统 1、小区内实行雨、污水分流的排水体制。室内污、废水合流制,排至室外后进

7

入化粪池处理后排入市政污水管道。雨水经小区雨水管收集后汇入市政雨水管 道。 2、污水量按生活给水量的 90%计。 3、采用 XX 市的暴雨公式。重现期 P=1 年,径流系数?=0.40。 4、楼房按照每 200平方米设置一个雨水口。雨水立管采用外排式。小区内雨水 就近分区集排。 5、每个消防电梯下设置集水坑,集水坑中设置潜水泵两台。 6、地下人防按防护单元分别设集水坑及潜水泵。 7、公建部分的含油餐饮废水经过隔油池处理后就近排入污水管。为防止排水管 的噪声问题,选用具有缓冲降噪的管材。 8、空调室外机排水采用专门的排水立管。 4.6.消防系统 1、水源 消防水源由市政管网分两路引入,引入管管径为 DN200,在小区外围形成环 状。引入点分别设在中纺前街和金钟河大道上。 2、室外消防系统 室外生活、消防给水管为合一系统,故消防给水采用低压制,当生活及消防 用水量达到最大时,能保证室外消火栓水压不小于 0.1MPa。 3、室内消火栓系统分为高、低两个供水系统: 低区:公建及地下车库以及 1 至 12 层消防供水系统。 高区:13 至 25 层消防供水系统。 4、在 11#号楼顶层设 18m3 消防水箱一个。 5、消火栓水泵:高、低区设加压泵二台(一用一备)。 6、系统由贮水池―加压泵―高位水箱―消火栓和水泵结合器联合组成,消火栓 给水管网与高位水箱出水管连接,保持平时管网压力。系统为临时高压制。 7、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1) 系统组成 根据规范, 以中危险Ⅱ级设置, 系统流量按防护区最不利点处作用面积内喷头同 时喷水总流量28L/S计,火灾延续时间(1h)。系统由湿式报警阀、水流指示器、闭式喷头、高位水箱和水泵接合器联合组成,为临时高压。 5.0 空调通风设计说明 5.1 设计依据: 1.《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8

GBJ19-87(2001 年版)

2.《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3.《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5.《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 6.《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 》 7.有关设计手册 5.2 设计范围:

GB50045-95(2001 年版) GBJ16-87 (1997 年版) GB50067-97 GB50098-98 GB50038-94(2003 年版)

4.《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

1.住宅楼、商业及综合配套用反房的采暖设计; 2.部分商业的中央空调设计; 3.地下汽车库机械通风设计 4.人防通风设计 5.3 采暖、空调设计: 1.设计参数: (1)室外参数: 北方地区室外主要参数: 夏季空

调计算干球温度:33.4℃ 夏季空调计算湿球温度:26.9℃ 夏季空调日平均温度: 29.2℃ 冬季采暖计算干球温度: -9℃ 冬季空调计算干球温度: -11℃ (2)室内设计参数及标准

序 号

房间 名称

室内干球温度 ℃ 冬季 夏季

室内相对温度 % 冬季 夏季

新风量 m? /h・人

噪声 dB(A)

备注

1 2 3 4 5 6

公寓 商务中心 办公室 住宅卧室 住宅客厅 住宅厨房

22-24 20-22 18-20 18-20 18-20 14-15

24-26 22-26 22-26

≤55 ≤55

≤60 ≤60 ≤65

≥50 ≥30 ≥30

≤40 ≤45 ≤45

(3)本工程采暖、空调负荷见下表 序 号

建筑名称 冬季采暖负(kw) 夏季空调负(kw)

9

备注

1 2 3

住宅 商业 地下室 合计

8650 680 250 9580 500 500(部分)

2.采暖设计: (1)小区为低温热水采暖,采暖热媒由市政管网统一提供。 (2)室外管网采用直埋或管沟形式敷设,室外供水管最高处设放气阀,最低处设 泄水阀。 (3)住宅采用分户计量方式, 计量箱设于楼梯间内。 幼儿园采用上供下回式系统。 (4)采暖系统形式采用同程式,供回水立管设于楼梯间内,最高点设放气阀,最 低点设泄水阀。 (5)采暖系统竖向分区,以解决竖向承压问题,热交换站设在地下室。 (6)管材采用焊接钢管,散热器采用铸铁散热器。阀门采用优质铜闸阀。 3.空调设计: (1)住宅:每套住宅单元的客厅及卧室均设置分体空调,预留空调室外机的安装 位置,且应配合建筑立面布置,冷凝水排至空调板的地漏。 (2)部分商业的空调冷热源,采用风冷式热泵机组,机组置于裙房屋面上,泵房 设置在地下层。 (3)空调系统中新风管道入口设粗效过滤装置,空调送风系统设中效过滤装置。 (4)空调用风管材料采用超细玻璃棉直接风管,吸音降噪防菌。 5.4 通风、排烟设计: 1、地下车库设送、排风系统,排风机采用消防专用排烟风机并设在专用的排烟 风机房内。平时通风,火灾时排烟,利用车道自然补风。排风、排烟量按换气次 数不小于 6 次/h 设计。 2、地下车库排风系统上设排烟阀,平时常闭,火灾时由电信号动作,迅速打开或 人工手动打开进行排烟。 3、地下汽车库下部设吸风口,保证上部排 1/3~1/2,下部排 1/2~2/3,并在垂直风 管上设置电动阀,平时常开,火灾时电信号动作,使其关闭。 4、火灾时无自然补风条件的地下车库设送风系统,保证火灾时的送风量不小于排 烟量的 50%。 5、所有排烟风机的入口处均设 280℃自动关闭的排烟防火阀。 6、所有送风机出口均设 70℃自动关闭的防火阀。 7、公共卫生间设机械排风,通风量按换气次数 10~15 次数/时计算,设备采用吊

10

顶式通风器; 8、公共卫生间、卫生间接入排风竖井处风管上设止回阀。 9、电梯机房采用

自然通风; 10、冬季车库入口采用热风幕,保证车库内正常的通风换气和环境温度。 11、其它:水泵间按换气次数 6 次/时计算,配电间按换气数 8 次/时计算,机械 补风,补风量按排风量之 85%计算。 5.5 防烟设计: 1、住宅楼梯间及前室均原则上采用自然排烟的方式。 2、无自然排烟条件的采用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加压风机设于屋面上。合用前室 每层设常闭正压送风口一只, 火灾时打开着火层及其相邻层的正压送风口。防烟 楼梯间每隔两层设自垂式百叶风口一个。 3、排风管、正压送风管采用镀锌钢板,钢板的厚度按照“全国通用通风管道计 算表”确定。 5.6 环保节能: 1、排风机出口均装设消声器,风机与风管之间均采用帆布联接,长度 L=200mm, 且风机采用单独的强弹簧支吊架。 2、所有空调系统通风及排风系统的风管上均设消声器以减少噪声; 3、所有空调通风设备采用节能、低噪声设备,通风空调设备均采用减振器或减 振吊架安装。 5.7 人防部分 1、人员掩蔽所: 进风系统:战时由竖井经防爆波活门和扩散室进风,平时由车道出入口自然进风; 无自然进风条件的采用机械送风。 排风系统:平时由与消防排烟系统合用的排风系统机械排风,战时清洁式超压排 风利用设在干厕内的管路经防爆超压排气活门排向出入口,过滤式超压排风自简 易洗消间通过活门室、防爆波活门排向竖井。 2、战备物资库: 进风系统: 战时由防爆波活门进风,平时由车道自然进风。 排风系统:平时由与消防排烟系统合用的排风系统机械排风,战时由防爆超压排 气活门超压排风。 3、战时通风标准: 人员掩蔽所: 清洁通风:15m3/p.h 滤毒通风:4m3/p.h 战备物资库: 清洁通风:换气次数不 1.5 次/h 4、人防部分的通风管均采用 3mm 厚钢板焊接,管路与设备间的连接法兰衬橡胶垫

11

圈密封。 6.0 燃气设计说明 6.1 设计依据: 1.《城镇燃气设计规范》 2.参考《城市天然气管道工程技术规范》 3.建筑专业提供的设计基础资料。 6.2 工程概况: 本地块以住宅为主,其它为商业及综合配套用房。燃气用户住宅为 1176 户。 6.3 气源: 本地块的燃气气源暂为人工煤气,由市政管网接入,管道采用直埋枝状的敷 设方式,敷设在人行道或车行道下,埋深不小于 1.2m;地上室内燃气管道采用 镀锌钢管,丝扣连接。室外埋地燃气管道及引入管采用聚乙烯管。 6.4 燃气计算流量: 考虑每户配备一只双眼燃气灶和一只快速热水器以及一只额定流量 4m3/h 的家用燃气计量表。 另外, 每户厨房内还须合理地设置燃气泄露报警器和煤气热 水器的安装位置,以确保用户安全使用煤气。 本地块住宅煤气计算流量采用高

峰时负荷系数的计算方法。计算公式: Qj=Gh*N*Qd 其中: Qj―燃气管道的计算流量 Gh―高峰时负荷系数 N―居民住户数 Qd―居民用户的日耗气量 公建用气量按居民用气量的 10%计,不可预见用气量为总用气量的 5%计,小 区内的燃气计算总流量为 814m3/h。 7.0 电气设计说明 7.1 设计依据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 《低压配电设计规范 》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住宅设计规范》 《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

12

GB50028-93 DBJ08-65-97

JGJ/T16-92. GB50052-95. GB50054-95. GB50057-94. GB50096-1999. GB50067-97. GB50116-98.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其他设计工种提供的资料. 7.2 设计范围及内容

GB50045-95. GB50200-94.

1.电业与设计院分界点为各单体电源进线的电缆头,电缆头前端(包括电缆头) 由电业负责设计施工,电缆头后端由我院负责设计。 2.供配电系统. 3.防雷,接地系统. 4.电话通讯系统. 5.有线电视系统. 6.访客对讲系统. 7.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 8.闭路电视监控及防盗报警系统. 7.3 供配电系统 1、负荷估算 住宅部分:按 80~100W/平方米计.计算负荷 4325.6KW. 商场部分:照明按 50W/m2 计.空调按 80W/m2 计, 计算负荷 1416.5KW. 地下汽车库部分:按 15W/m2 计, 计算负荷 204KW. 1.根据负荷计算情况,该小区总计算有功负荷 Pjs=5465KV ,视在计算负荷 Sjs=6071.1KVA。小区饶馍 3 个公用电业变电站(2*1000KVA), 1 个用户电业变 电站(2*1000KVA). 2.供配电系统 本工程一类高层建筑,其消防电梯、正压送风机、楼梯间公共照明、裙房应 急照明等消防负荷为一级负荷,二类高层建筑的消防电梯、正压送风机、楼梯间 公共照明等消防负荷为二级负荷,其余为三级负荷, 地下汽车库为一类汽车库, 其内部消防水泵,防火卷帘门,排烟风机等消防设施及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应急照 明为一级负荷,小区内给水泵为二级负荷,其余为三级负荷. 住宅楼每户一表,分层集中设在楼层配电小间内或各层楼梯间.住宅楼按单 元供电,低压配电室设于底层或底下层内,地下汽车库单独设一低压配电间.对 一.二类负荷采用双电源末端自切供电方式.配电间内设置电能计量表。裙房设 置低压配电间,从电业站分别引来一路 380/220V 低压电源.在配电间内设置电能 计量表,其应急照明采用自带蓄电池电源供电。 3.线缆敷设 压配电柜的馈电线路均采用电缆沿电缆桥架敷设或采用密集型铜母线, 其中

13

引至消防设备的配电线路采用耐火电缆(A 类)(MI 氧化镁防火电缆)。照明、动 力配电支线采用 BV-500 型塑料绝缘铜芯线穿管在墙、楼

板或吊顶内敷设。 4.电业变电站设计 每一电业站采用两路 10KV 电源供电,高压采用单母线分段不联络形式,两台 变压器低压母线之间设置分段联络开关,正常情况下两台变压器分列运行,分段 联络开关打开.各单体内电源从电业站以放射形式引来,室外电缆采用直埋地敷 设方式. 高压配电柜选用 KYN1-10 型,变压器选用干式变压器 SCB9 型(IP20 防护), 低压柜选用抽屉式 GCK 型,低压无功补偿柜选用 GCK 型. 7.4. 防雷,接地系统 本工程各单体按建筑物防雷等级实施防雷措施.在屋顶设置避雷带建筑, 屋 顶设避雷带,利用柱内主筋作为引下线,结构基础内钢筋网作为接地装置. 本工程采用 TN-C-S 制.在各单体电源进户处将零线重复接地. 采用联合接地系统。保护接地、电梯工作接地、弱电系统接地及防雷接地均 利用基础内钢筋网作为接地装置,接地电阻不大于 1 欧。 防侧击雷和等电位措施: 在住宅每一卫生间内设置局部等电位箱(LEB),局部 等电位箱通过 40x4 热镀锌扁钢与基础钢筋网连结建筑物内钢结构件和混凝土内 钢筋应相互连通, 并与引下线连通。所有进出建筑物的金属管道均应与基础钢筋 网可靠连结,作总等电位连结。利用建筑物每层外轮廓圈梁内钢筋二根不小于 ?20 焊成封闭环装组成匀压环,并与引下线连通。 7.5. 人防设计 (1)地下人防工事按战时 6 级设计。 (2)平时电源为市电,引自车库配电室,电源电压 380V/220V,战时电源为人防 区域性地下发电站, 本设计按供电电压 380V/220V 设计电源装置,在二道防护密 闭门处预留战时电源进线管。 (3)电缆(线)出入工事的防护密闭:所有直接穿过工事围护结构或防护密闭门 的电缆、电线均须严格进行处理,并加抗力片防冲击波。 (4)信号装置:在各口部设置通风方式信号灯及出入呼唤电铃。 (5)接地:利用工事结构钢筋构成接地网,接地电阻 1 欧姆。 7.6.网络通讯系统 该小区住户 1176 户,交换设备容量拟按 3000 门设置 住宅每户设二对电话线,一条网络线,每层设电话分线箱. 商场、办公分别设 电话分线箱,设置若干电话出线盒.在小区内设电讯光电转换室,考虑将来光缆进 入小区.

14

7.7.有线电视系统 对于住宅每户设二个电视终端,跃层住户设三个电视终端,每层设电视分支 器箱. 对于商场及会所分别设电视分支器箱,以备将来引接电视终端.小区内有线 电视传输线缆按 860MHZ 宽带网设计. 7.8.访客对讲系统 在住宅楼每单元设一套访客对讲系统.在单元进户大门处设一主机及电磁锁, 在每一住户内设用户机,主机与用户机之间可实现双向可视对讲. 7.9.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 1、本工程一类高层建筑保护等级为一级。二

类高层建筑保护等级为二级,根据规 范要求,本工程设置一套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FAS)。在小区会所设消 防中心, 消防控制室内设置火灾自动报警屏、消防联动控制屏及火灾应急广播和 消防专用电话控制设备。 2、火灾探测报警系统 火灾探测报警系统由集中火灾报警控制器 、火灾探测器、手动报警按钮等 组成。 集中火灾报警控制器选用智能型控制器,能显示各报警点的位置,并根据报 警信号发出联动控制指令。 探测区域内的每个房间至少设置一个探测器, 火灾探测器类型的选择原则如 下: 办公、商场、楼梯间等场所选用感烟探测器;发电机房、地下汽车库等场所 选用感温探测器; 每个防火分区应至少设置一个手动报警按钮,并且尽量设置在 公共活动场所的出入口。 3、消防联动控制系统 在消防控制室内设置消防联动控制屏, 对消防设备进行联动和监视: 消防泵、防烟和排烟风机的启动、停止及工作状态显示、手动/自动状态显示和故障报警; 各类防火门、防火阀、排烟阀的控制及状态显示;应急广播的程序控制;电梯的 控制和楼层显示; 火灾区有关部位的非消防设备电源的切除;火灾应急照明和疏 散指示灯的控制。 4、火灾应急广播系统 本工程的火灾应急广播与公共广播合用, 火灾时在消防控制室能将火灾疏散 层的扬声器和公共广播扩音器强制切换转入火灾应急广播状态。 5、消防专用电话 本工程设置独立的消防专用电话网络, 在消防控制室设置消防专用电话总机

15

和直接报警的外线电话。 消防水泵房、备用发电机房、变配电所、主要通风机房、排烟机房、消防电梯机房等设置消防电话分机的插孔。 6、消防电源系统 (1)为保证消防电源的可靠性,本工程按一、二级负荷要求供电两路独立电 源供电, 每层设置电气垂直竖井,电气垂直竖井内设置楼层配电箱及安装垂直电 缆桥架和母线槽。施工结束后采用防火材料将楼板的预留孔封堵。 (2)消防泵、消防电梯、消防控制室等消防设备的供电均设置双电源未端自 动切换设备,消防设备配电装置均设置明显的消防标志。 (3)引至消防设备的配电线路采用耐火电缆(A 类) (BTT 氧化镁防火电缆) (4)至消防设备的配电方式采用放射式。 6.10.闭路电视监控及防盗报警系统 在小区周边设置若干摄像机,红外线报警探测器,在小区门卫内设监视器及 防盗报警控制器,实现小区内全天侯的安保监控。 8.0 消防设计专篇 8.1 建筑 8.1.1 设计依据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1 版) 《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

范》GB50084-2001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 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50098-98】 8.1.2 建筑 遵循自然补风。排风、排烟量按换气次数 不小于 6 次/h 设计。 2.地下车库排风系统上设排烟阀,平时常闭,火灾时由电信号动作,迅速打开或人

17

工手动打开进行排烟。 3.地下汽车库下部设吸风口,保证上部排 1/3~1/2,下部排 1/2~2/3,并在垂直风 管上设置电动阀,平时常开,火灾时电信号动作,使其关闭。 4.火灾时无自然补风条件的地下车库设送风系统,保证火灾时的送风量不小于排 烟量的 50%。 5.所有排烟风机的入口处均设 280℃自动关闭的排烟防火阀。 6.所有送风机出口均设 70℃自动关闭的`防火阀。 7.新风管接竖井时均设公共卫生间、卫生间接入排风竖井处风管上设止回阀。 8.住宅楼梯间及前室均原则上采用自然排烟的方式。 9.无自然排烟条件的采用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加压风机设于屋面上。合用前室每 层设常闭正压送风口一只, 火灾时打开着火层及其相邻层的正压送风口。防烟楼 梯间每隔两层设自垂式百叶风口一个。 10.排风管、正压送风管采用镀锌钢板,钢板的厚度按照“全国通用通风管道计 算表”确定。 8.4. 电气 1、本工程一类高层建筑保护等级为一级。二类高层建筑保护等级为二级,根据规 范要求,本工程设置一套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FAS)。在小区会所设消 防中心, 消防控制室内设置火灾自动报警屏、消防联动控制屏及火灾应急广播和 消防专用电话控制设备。 2、火灾探测报警系统 火灾探测报警系统由集中火灾报警控制器 、火灾探测器、手动报警按钮等 组成。 集中火灾报警控制器选用智能型控制器,能显示各报警点的位置,并根据报 警信号发出联动控制指令。 探测区域内的每个房间至少设置一个探测器, 火灾探测器类型的选择原则如 下: 办公、商场、楼梯间等场所选用感烟探测器;发电机房、地下汽车库等场所 选用感温探测器; 每个防火分区应至少设置一个手动报警按钮,并且尽量设置在 公共活动场所的出入口。 3、消防联动控制系统 在消防控制室内设置消防联动控制屏, 对消防设备进行联动和监视: 消防泵、防烟和排烟风机的启动、停止及工作状态显示、手动/自动状态显示和故障报警; 各类防火门、防火阀、排烟阀的控制及状态显示;应急广播的程序控制;电梯的 控制和楼层显示; 火灾区有关部位的非消防设备电源的切除;火灾应急照明和疏

18

散指示灯的控制。 4、火灾应急广播系统 本工程的火灾应急广播与公共广播合用, 火灾时在消防控制室能将火灾疏散 层的扬声器和公共广播扩音器强制切换转入火灾应急广播状态。 5、消防专用电话 本工程设置独立的消防专用电话网络, 在消防控制室设置消防专用电

话总机 和直接报警的外线电话。 消防水泵房、备用发电机房、变配电所、主要通风机房、排烟机房、消防电梯机房等设置消防电话分机的插孔。 6、消防电源系统 (1)为保证消防电源的可靠性,本工程按一、二级负荷要求供电两路独立电源 供电, 每层设置电气垂直竖井, 电气垂直竖井内设置楼层配电箱及安装垂直电缆 桥架和母线槽。施工结束后采用防火材料将楼板的预留孔封堵。 (2)消防泵、消防电梯、消防控制室等消防设备的供电均设置双电源未端自动 切换设备,消防设备配电装置均设置明显的消防标志。 (3) 引至消防设备的配电线路采用耐火电缆(A 类) (BTT 氧化镁防火电缆) (4) 至消防设备的配电方式采用放射式。 9.0 环境保护 9.1 生活污水治理 污水来源:粪便污水、洗浴废水。 每日生活污水排放量:2980m3/d 生活污水经管道汇集,流入化粪池,经处理后,达到当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9.2 噪声及振动治理 噪声及振动主要产生于水泵, 故所有水泵均做基础隔振和弹性支架并加隔音 罩,其连接管道均设有柔性软接管,设备房门做吸声和隔声处理,这样可保证环 境噪声昼间低于 60dB(A),,夜间低于 50dB(A). 9.3 垃圾收集方式为袋装化 垃圾站的位置按排在小区交通方便处,相对独立,并与车道相连,以确保垃 圾外运。 9.4、排风机出口均装设消声器, 风机与风管之间均采用帆布联接, 长度 L=200mm, 且风机采用单独的强弹簧支吊架。 9.5、厨房废气经活性炭吸附处理后(或电子静化过滤后)高空排放,排放浓度 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19

9.6、所有空调系统通风及排风系统的风管上均设消声器以减少噪声; 9.7、所有空调通风设备采用节能、低噪声设备,通风空调设备均采用减振器或 减振吊架安装。 10.0 节能专篇 10.1 节约能源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本设计从节约用水,用电及热能等方面 取得各项措施,以降低能耗,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10.2 住宅外墙承重墙为剪力墙,其余为多孔砖,传热系数≤1.5W/m・ K.。外窗采 用碳氟面铝合金双玻中空窗,气密性≤0.25。 10.3 本工程采用市政管网直接供水,充分利用市政水压。 10.4 采用低耗环氧树脂浇注干式变压器。 10.5 采用集中的低压侧静电电容补偿后的平均功率因数达 0.9 以上。 10.6 采用节能型高效荧光灯具。设计中所选用荧光灯具均采用高品质、节能型、高显色荧光灯管,并配高功率因数的电子镇流器. 10.7 餐饮、健身等公共活动用房由于面积紧张,使可供空调系统用机房位置太 少,故空调系统采用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或吊顶机组送风系统。 11.0 卫生防疫 11.1. 小区内水箱及水池内

壁贴白磁砖,以保持水质。 11.2. 设计中充分考虑到住宅的日照时间,将住宅全部朝南。 11.3. 设计中住宅确保有二个以上房间朝南,明室明厅明厨明卫,每户有良好自 然采光和通风。 11.4. 生活污水经处理后排往市政管网。 11.5. 地下车库设有排气系统,将地下车库的废气排至室外。 11.6. 综合楼餐饮部分厨房设计按原料处理,主副食加工、备餐、食品洗存等工 艺流程合理布置,严格做到原料与成品分开,生食与熟食分隔加工和存放,并单 独设置食具洗涤消毒间,定期进行消毒。 11.7. 采用循环水系统供水,循环周期为 8 小时,循环水量 84m3/h,采用四台戴 思乐 F25 过滤循环设备,Q=22 m3 /h,N=1.1kW,循环水为池内循环。池内壁衬 防菌胶膜,并定期投加氯片,进行消毒。 12.0 劳动安全保护 12.1. 小区内采用封闭式物业管理,小区四周采用透空围墙。 12.2. 住宅楼每个单元设一套可视对讲电话报警系统, 实现住户与单元门囗主机 的双向通话并提供一路报警信号。 12.3. 小区入口值班室与小区安保中心之间设一套独立的可视对讲系统, 供门卫 和安保中心联络使用。小区管理中心配置楼宇访客对讲管理机。

20

12.4. 各住宅单元可视对讲电话系统与小区安保中心联网, 实现住户与安保中心 的双向通讯和报警。 12.5. 每套住宅的客厅及小区安保值班室设一只用户终端机。 户门及阳台外窗防范报警、按钮式家庭紧急求助报警等功能。 12.6. 住宅每户设安全防盗门,钢木分户门。 12.7. 安保值班控制室,设有直线电线可与 110 报警。 13.0 无障碍设计 小区的人行道,高架平台,广场等,均设盲道,所有高层住宅底层入口均设有残 疾人坡道及电梯间。小区商业办公等公建的公用卫生间均设残疾人专用间。

附表:居住区经济技术指标

项 居住区规划总用地 可使用划总用地 总建筑面积 地上总建筑面积 1、住宅建筑面积 其 中 2、商业及综合配套用房建筑面积 地下总建筑面积 1、地下车库建筑面积 2、地下自行车库建筑面积 容积率 建筑密度 绿地率 居住户(套)数 居住人数 户均人口 机动车停车位 1、地面停车位 2、地下停车位 目 计量单位 数值 78642 52300 137829.48 120852.5 112898.6 7953.9 16976.98 13718.8 3258.18 2.31

m2 m2 m2 m2 m2 m2 m2 m2 m2

% %

户(套) 人 人/户 个 个 个

17.65 43.3 1176 3528 3 534 101 433

居住区景观之绿色节约型设计 篇6

摘要:居住区景观之绿色节约型设计的响应了可持续发展和构建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同时也更进一步地促进了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发展。鉴于此,本文对居住区景观的绿色节约设计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居住区景观;绿色生态;经济节约

一、居住区硬质景观部分

1、合理组织空间

重点区域(以表1为参照,如入口及中央景观区等)着重打造视觉焦点和经典记忆点的景观,次要区域(以表 1 为参照,如宅旁或隔离空间等)简单处理,以平衡主次空间的景观投入比例。硬景空间和植物错落搭配打造疏密有致的空间,既可增加多重空间层次感,亦可均衡造价。

从人类行为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梳理出合理的交通动线,布置适当的休闲区域和景观步道,尽量避免不合时宜的大尺度硬地空间造成的用地浪费及不合理游线引起的绿地踩踏。综合管理手段控制车辆尽量不进入住宅区,以隐形消防景观道的方式减少园区主干道和其他不必要的道路。

尊重现场顺应地貌依山就势活用地形,结合空间形态在居住区内营造出山、水、林、旷野等自然景象。

2、模块化设计

模块化是指运用标准化原理和科学方法,通过对某一类产品或系统的分析研究,把其中含有相同或相似的单元分离出来,进行统一、归并、简化,得到以通用单元的形式独立存在的通用模块。景观模块化,就是在景观设计过程中,将设计要素进行适当拆分,工业化生产并进行组装的过程。针对不同功能区的重要程度(以表1为参照)制定出区块造价控制体系,便于设计模块控制。

景观区域模块化设计操作:每个居住区景观中同等级的相似景观空间可以以1~2种模式展开处理,整体统一局部变化;充分挖掘项目文化背景,提炼出1~2组特色元素,并作为统一通用符号图案以小品或者雕刻等形式将整个项目景观串接起来,既营造出项目整体感官效果又利于统一元素小品的批量生产安装。

把园区的景观分为入口、中央景观、公共区域、商业街景等部分针对性设计,实行造价差异化策略。

控制单位面积内景观构筑物和设施配置的数量如以1 0 0 0 0 m2居住区景观作为评估标准自然水体可根据规划内容而定,点状水景不宜超过 2~3 组,且单个水景面积宜控制在 5 0 m2以内景观构筑物(花架,景观亭等大型构筑物)宜1~2 组景观灯柱宜 6~8 组景观过渡型小广场宜1 5 0 m2以内儿童活动场地每个小区1~2处健身设施可于休闲小路旁随机散置。

3、材料的选用

就地取材,至少 7 0%(按价值计)的饰面材料应尽可能产于距施工现场5 0 0 k m 范围内,通过当地简单材料的不同规格设计组合也可同样取得新颖的视觉效果。

减少饰面材料的品种,使景观风格更加纯粹统一。将硬质景观按外观构成划分体系,如走边及压顶饰面、广场饰面、游步道饰面、小品饰面、水体饰面等,通过控制每个体系内饰面材料种类而到达控制整体项目材料种类的目的。

尽量使用耐久性好、可回收的生态透水性材料,如园林透水砖、再生砖、塑木等。

根据不同的场地选择合适的饰面材料,如弧形游路宜选用水洗石之类一次成型材料以避免切割浪费、车行道宜选用小块面材料以避免被压坏。

二、居住区软质景观部分

1、平面布局

经济性原则:特色或貴重树种主要在小区出入口和小区重要景观点处布置,形成主景树、孤景树;次要节点和背景林等区域采用相对便宜且管理粗放的树种打造;公共绿化以耐践踏草坪地被及微地形为主;边界隔离区域采用枝叶浓密且常绿抗污染、管理粗放的乡土植物。

舒适性原则:人群活动频率较高的场所形成层次丰富的植物空间,如“ 龙湖植物五重景观”;人群活动频率较低的场所以普通常绿小乔木搭配耐阴地被为主,如香樟+沿阶草、天竺桂+常春藤等。

简洁化原则:选用几种适地适生的乡土常绿品种作为骨架,区域内植物搭配色系差异不宜过大,整体上营造符合现代审美观的绿化空间,局部重要景观节点采用观花或色叶植物以体现景观的季相性。

2、植物生态效益组合

习性互补:一方面可根据不同植物对光照养分等的需求不同合理互补搭配;另一方面也可根据植物自身分泌物质对某类植物生长有促进或抑制作用的习性而合理配置。

净化空气:层次丰富的乔灌草搭配增加了绿叶表面积,更加有利于发挥吸碳放氧、减少粉尘污染、降低有毒气体的浓度和杀菌作用。专家认为,从投入来看,树木和草坪的投入比例为1∶1 0,而产生的生态效益比却为3 0∶1,相同面积的树木制氧能力是草坪的几十倍,树木在改善城镇小气候、净化空气、减少热量、降低噪音等方面也比草坪强 2 0 多倍。

水土保持及降低噪声的效益:丰富的植物群落,层层错落的植物叶片能吸附大量的雨水同时还能阻碍声波前进。

3、植物树形搭配组合

通过起伏的微地形营造,高处种植体量较高的乔木,较低处种植低矮的灌木地被,大中型乔木靠近路侧栽植,可营造出绿量丰富的植物群落(如图1)。

用小乔木与球形灌木组合代替片植灌木或大中型灌木,在达到同等绿量要求下可一定程上

节约成本。

树形不佳或不完美枝形的植物的运用,这类植物往往价格较低,从通过高低搭配、群植、丛植或在只需单侧观赏面的区域使用(如道路、水边等,如图1),既搭配出饱满层次又节约造价。

三、居住区景观水电部分

1、景观给水优化

布局优化:管网布置时尽可能找出距离最短的线路减少不必要的材料投入,同时尽量避免管线穿越车行道和构筑物以减少后期维修损失;

管理和技术设备优化:根据地块内植物生态习性编制合理绿化浇灌作息时间表,多余的浇灌不仅浪费水资源而且影响植物生长;采用微喷、滴灌等节水设施;

生态居住区景观设计 篇7

随着人们对城市居住区环境景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要创造有吸引力的居住环境, 设计人员“生态优先”的设计理念至关重要。生态的规划设计原则的主旨在于利用可再生能源, 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建设过程应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从自然与生态的视角强调居住区与自然环境的平衡关系, 把“生态”作为解决当前居住区面临的诸多环境问题的良策。“生态”的居住区应该追求的不仅仅人还有自然的健康, 充满活力且具有持续力强调居住区的构成应充分考虑自然环境的, 不能独立于自然环境之外。

1、城市生态景观要素

从生态学角度看, 景观是一个由不同生态系统组成的异质性陆地区域, 其组成单元称为景观单元, 按照各种要素在景观中的地位和形状, 景观要素分成三种类型:斑块、廊道、基质。

1.1 斑块

是外貌上与周围地区有所不同的非线性地表区域, 其形状、大小、类型、异质性及其边界特征变化较大。斑块的大小、数量、形状、格局有特定的生态学意义。单位面积上斑块数目关系到景观的完整性和破碎化。景观的破碎化对物种灭绝有重要影响。斑块面积的大小不仅影响物种的分布和生产力水平, 而且影响能量和养分的分布。斑块面积越大, 能支持的物种数量越大, 物种的多样性和生产力水平也随面积的增加而增加。园林绿地系统中的斑块一般指各级公园、各企事业单位、居住区等。

1.2 廊道

景观中的廊道是两边均与本底有显著区别的狭带状地, 有着双重性质:一方面将景观不同部分隔开, 对被隔开的景观是一个障碍物;另一方面又将景观中不同部分连接起来, 是一个通道。城市中绿色廊道一般有三种形式:绿带廊道;绿色道路廊道;绿色河流廊道。

1.3 基质

在景观要素中基质是占面积最大、连接度最强、对景观控制作用也最强的景观要素。作为背景, 它控制影响着生境斑块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 强化和缓冲生境斑块的“岛屿化”效应;同时控制整个景观的连接度, 从而影响斑块之间物种的迁移。

2、生态原则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的具体实施

2.1 正确合理选择环境和确定环境的功能

选择和确定功能是决定其他设计的基础。居住区的建造活动应尽量少干扰和破坏优美的自然环境, 并力图通过建造活动弥补生态环境中已遭破坏或失衡的地方。

2.2.对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

对于已确定的环境, 应遵循一个重要的原则——尽可能尊重和保留有价值的生态要素, 维持其完整性, 使居住区像共生的生物那样, 实现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过渡和融合。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 对现状植被的保留。长久以来, 城市或住区建设中, 先砍树、后建房、再配置绿化这种事倍功半的做法我们屡见不鲜。生态学知识告诉我们, 原生或次生地方植被破坏后恢复起来很困难, 需要消耗更多资源和人工维护。因此, 保护比新植绿化的意义更大。

(2) 与环境水文特征结合。溪流、河道、湖泊等环境因素都具有良好的生态意义和景观价值。结合水文特征的设计可从多方面采取措施:一是保护场地内湿地和水体, 尽量维护其蓄水能力;二是采取措施留住雨水, 进行直接渗透和储留渗透设计;三是尽可能保护场地中可渗透性土壤。

(3) 保护当地土壤资源。在进行居住区环境的环境处理时, 要发挥表层土壤资源的作用。表土是经过漫长的地球生物化学过程形成的适于生命生存的表层土, 是植物生长所需养分的载体和微生物的生存环境。综上所述, 适宜的环境处理是形成居区生态环境的良好起点, 必须认真调查、仔细分, 避免盲目地大挖大建和一切推倒重建的方式。同时应从生态学的角度将其视作一个整体来考虑。

3、绿化景观设计的开放性和生态性

生态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必须要结合小区周围环境的特点, 突破传统围墙式设计, 涉及更大范围的设计领域使人们的工作与生活真正地融入小区。景观设计者应该把握其中的设计思想在设计中把实际情况和平面图纸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一开始就能从空间的角度考虑其设计, 并时常以普通游览者的身份和视觉角度, 来审视和修改自己的设计这样的设计, 才能散发出勃勃生机.才能具有和谐之美。在一些公共空间和休闲娱乐场所应选择耐踏草种, 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空间。草坪不止是观赏的, 它同时应该是可利用的。大面积的丛植密植可形成郁郁葱葱的树林, 净化空气, 利用原址上的树木建设居住区, 如目前沈阳正在建设的城建北尚居住区就是一个利用生态的好例子, 居住区内利用原有地形和树种, 大面积保留了原址的树木。该居住区内绿化景观不是单纯建筑的附属, 而是和居住区浑然一体的, 它正是利用了原有自然景观保护了生态环境, 证实了生态绿化景观不仅仅靠建设, 重要的是保护和利用, 摈弃了以往居住区规划是把建筑作为主体, 开发商只关注经济利益, 尽最大可能在有限面积上多建建筑面积, 建筑主体完成后再辅以绿化.没有把空间作为主体的错误做法, 值得我们规划设计人员参考。

4、结语

随着经济越来越发展, 环境污染和资源紧张的日渐凸显, 为了使我们的家园减慢或是得到改善, 我们对于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重视, 环境的生态化是我们追求最佳居住环境, 生态区居住区的概念进入我们居住区空间环境, 也是我们理想的居住环境。随着建筑业的日益增长式的发展, 居住区生态化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实用性和观赏性更加有利于人们生产生活的方式, 作为设计者, 一切以人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作为出发点, 不断增强节能环保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我们居住的环境生态化普及做出努力。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城市的发展逐渐向着个性化、生态化发展, 生态居住区是顺应时代发展趋势产生, 对于城市的长远发展、人们居住的环境都有着深渊的意义, 本文从生态居住区景观设计要素以及设计的具体措施进行了分析, 为城市生态化不断前进发展提供有效的建议。

关键词:生态居住区,景观设计,方法

参考文献

[1]檀敏.工业建筑设计的几点认识与体会[J].科技资讯.2009 (26)

[2]王滢.居住景观设计的要点[J].甘肃科技.2002 (12)

基于居住需求的绿色住区探究 篇8

在《黄帝宅经》一书中, 人与住宅相互依存的关系得到了精妙的概述:“夫宅者, 人之本。人因宅而立, 宅因人得存。人宅相扶, 感通天地。”在“衣、食、住、行”这人类生活的四大要素之中, “住”是满足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也是永恒的话题。居住空间为人而建, 其目的在于为人服务, 其设计和运营应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居住需求, 从而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居住需求直接决定居住空间的设计、建设及其运营形式。与此同时, 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 许多因素影响着人们对居住环境的需求, 例如家庭成员的构成、生活方式的转变、社会习俗的变迁等。正是因为这些因素的多样性, 使得人们对居住空间的需求趋于多元化。因此, 要对绿色住区开展研究, 应将满足并将居民的居住需求放在首位考虑, 探索适应居住需求的住宅和住区形态, 在传承已有文化和习俗的基础上, 不断注入新的生活元素, 使住宅和住区成为居民心仪的归宿。

2 理论需求

什么是需求?居民有哪些居住需求?居住需求与住区归属感有什么联系?一般而言, 需求是主体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对客观条件的依赖和要求, 是主体获取和享用的内在力量, 也是主体寻求生存和发展的动力源。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对居住需求的研究也不能仅从规划学、建筑学的角度切入, 而应综合考虑心理学、卫生学、人类工效学等多个方面。

2.1 心理学

早在1954年,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需求层次论” (见图1) 。在《动机与人格》一书中,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可划分为五个层次既生理需求 (饥、渴、冷、热等) 、安全需求 (安全、秩序、脱离痛苦、受难和威胁) 、社会需求 (爱、性、柔情、友谊和自立) 、尊重需求 (名誉、自尊、威信、褒奖和成功) 和自我实现需求 (自我成就、实现潜能) 。当低层次的需求满足后, 人们就会有高一级层次的需求”。根据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 可将居民对居住空间的需求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2.1.1 生理需求

生理需求是人类为保持机体生理平衡, 满足正常的生命运行机制而产生的需要, 其包括对空气、光、水等周边环境和安全的需求, 这类需求体现了居民对舒适、健康的追求, 为住宅的设计、建造和运营管理提出了最基本的要求。

2.1.2 安全需求

人们对安全感的需求有很多种, 对居住空间的安全感主要体现在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安全防卫、私密安全等方面。为满足人们对自身所在领域的空间需求, 在住宅中应重视过渡空间和私有生活空间的设计;同时为了增强居民对居住小区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尤其应该重视小区的日常管理和安全维护, 使小区成为居民与外界沟通的缓冲地。因此在住区的运营过程中, 防火、防盗、防诈骗等方面的安全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

2.1.3 人际交往的社会需求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居民对住宅和住区的期望已经超越其基本的休憩功能, 而应该是包含生活、工作、学习和娱乐于一体的综合平台。一方面, 居住空间的功能趋于多元化, 成为居住区社交圈的基础;另一方面, 目前单元式住宅过于封闭, 缺乏交往空间, 导致邻里之间的交流减少。该现象普遍存在于当前广大的居住小区之中, 使得居民在居住区层面上难以满足人际交往的社会需求。因此在住宅和住区的运营过程中, 如何适应居民的社会交往需求, 为居民提供适宜的交流空间和便捷的信息服务平台是关键。

2.1.4 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

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是建立在物质需求、安全需求和社会需求之上的更高层次的自我认可, 它不仅包含个体自我价值的实现, 更包含个体对群体、对社会甚至对自然的责任和义务。因此,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居民对生活质量的追求趋于高品位化。绿色住宅和绿色住区表征着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思想, 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层次之后的产物, 也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衍生。居民对绿色住宅和绿色住区的需求, 不仅是物质占有的满足, 还是精神层面上的追求, 是个体贡献社会、贡献自然的一种途径。

人的居住需求按照生理层面、安全层面、社会交往层面以及精神追求层面逐级上升,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上述需求的内涵也在发生变化, 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朝着更高层次的需求发展。

2.2 卫生学

卫生学主要从主体人出发, 研究适宜人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人的一生有50%以上的时间是在居住空间度过, 其环境品质对人的健康有及其重要的影响。然而, 许多研究表明, 虽然目前居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 但身体状况却越来越差。在居室中, 如通风不良、家装污染、生活污染等问题的存在, 都将影响人体健康, 可能导致人体处于亚健康状态。从卫生学角度探讨住宅与居民健康的关系, 对绿色小区运营的意义颇丰。它旨在让住区有合理的规划、适宜的室内外气候、充分的日照采光和通风, 以及良好的声环境及嗅觉和视觉环境等。

2.3 人类工效学

人类工效学的作用体现在通过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的认识, 使居住环境适应人类活动需要, 为确定感官适应能力及空间范围提供依据。对于住宅设计来说, 室内空间的形状、尺度都应满足人类工效学的要求。例如, 卫生间、厨房等功能空间的尺度设计, 既要考虑相关设备的大小, 又要充分满足人体活动的空间需求, 若尺寸过大将使人觉得费力和不方便, 而尺寸过小又会使人感到拥挤。

3 绿色住区

居民的居住需求如何反映到具体的住区形式中?图2所示为居住需求与具体的住区形式的对应。

3.1 舒适健康

舒适健康是居民对居住空间的基本需求, 其影响因素也很多, 既包括声、光、热、空气品质、环境质量等物理环境参数, 也包括人文氛围、治安秩序和生活娱乐等多个层面。若按空间分布规律进行分类, 则大致可分为室内环境和住区环境两部分, 只有两种环境均达到一定的要求和水准, 才能确保居民的舒适健康生活。

3.1.1 室内环境

室内物理环境主要包括建筑热舒适以及光、声、空气品质等参数, 它是保证居民在工作、学习时拥有充沛精力和享受高品质生活质量的重要前提之一。研究表明, 人体舒适主要由三个方面因素构成: (1) 个人因素, 例如身体的新陈代谢、服装的适量调整、自身运动状态等。 (2) 物理因素, 例如空气温度、空气流速、相对湿度、空气干净程度、噪声等级、照度水平等。 (3) 心理因素, 例如色彩、质感、声音、光照、气味等。

同时, 空间布局也是影响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空间分布影响着功能布局、面积大小和交通组织等;同时空间的形状、尺寸、材料、色彩、质感影响着人的视觉和感情。特定的居住空间和它的包容物, 构成特定的物质环境, 影响人们的活动行为。好的居住环境规划与设计可以对人们的活动行为产生正面积极的作用;反之, 会起负面消极作用, 引起矛盾和冲突。

3.1.2 住区环境

住区环境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生活质量。住区中的自然因素和人工环境因素都是高质量住区环境的外在表现形式。同时, 住区中的和谐的人际关系、丰富的文化生活、良好的治安管理和高效的社区服务等人文环境因素同样也是高品质社区的标志。居民对住区环境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空间要素。其中客观空间要素主要取决于社区所处的地理环境, 如是否依山傍水、交通是否便利等方面;而主观空间要素则主要体现在社区的管理和建设, 如社区居民休闲娱乐空间的大小、内部交通的便捷合理性、停车位的空间大小等方面。

(2) 生态要素。由于住区所处地理位置不同, 呈现出不同的住区环境, 比如空气质量、气候条件、日照时间、绿地范围以及饮用水质等, 这些因素构成了社区环境生态环境。

(3) 管理要素。从管理的角度来看, 社区环境的好坏与社区管理水平有很大关系。管理要素既包含电力、交通、卫生、居民安全等社区物业管理对象, 也包含社区管理模式、管理人员素质等机制与组织建设方面内容。

(4) 人文要素。现代社区都希望营造以人文关怀为核心的文化气息, 以提高社区的品位。人文要素在社区环境中的地位非常重要。社区的人文环境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居民的整体文化层次;二是社区内开展的文化娱乐活动, 这些文化娱乐活动的形成, 既包括举办简单的文艺演出或者联欢, 又包括举办教育类的各种形式的讲座、展示和观摩等。

3.2 安全防范

安全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环境因素, 安全感是居民对住区环境的基本要求, 也是其对于住区是否存在归属感的重要前提。安全感可分为物质的外在安全和心理的内在安全两部分。因此, 对于住区安全感的营造, 可从物质安全与心理安全两个方面展开。其中, 物质安全包括人员与技术防卫、住区光环境设计、道路组织等方面;心理安全包括领域空间、围合边界, 以及环境印象等方面。 (见图3)

3.3 功能便利

住区的建设和运营应该以人为主体, 实现居民的各种功能需求, 而在实现这些功能需求的过程中, 涉及许多公共服务硬件设施。一般而言, 这些设施具有以下特点:

(1) 共享性:住区公共服务设施供所有居民使用。

(2) 多样性:居民日常生活由丰富多彩的活动类型构成, 住区公共服务设施是这些活动的重要载体, 因此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3) 经营性: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要保持正常的运作和维护, 需要带有一定的经营性。

3.4 智能管理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现代化的住宅已经超越了其基本的休憩功能, 成为居民生活、工作、学习、娱乐的中心。社区智能化管理正好适应了居民对住区功能的需求, 也是实现社区绿色运营的一部分, 体现了人们对生存环境和生活品质不断增长的需求。智能化住区以先进的科学为基础, 依靠先进的设备和科学的管理, 它并不是简单地将优良建筑和智能设备相堆砌, 而是将传统的土木建筑技术与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通信与信息处理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先进技术相结合的自动化系统。智能化住区管理的总体构架包含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其中硬件部分包括社区综合布线系统构成的社区网络系统, 在整体系统集成硬件的基础平台上, 连接社区的各个功能区域;而软件系统则包括社区管理中心局域网的计算机软件和终端用户软件, 以及计算机网络末端与设备相连接的智能节点应用软件。

4 小结

居住空间与居民之间存在主次依存关系, 其中居民是主体, 居住空间是载体, 成功的居住空间设计、建设以及运营管理尤其应该注重“人本思想”, 并使居住空间的具体形式和住区运营管理模式适应居民的居住需求。本文结合心理学、卫生学、人类工效学等多个学科, 从理论层面分析了当代居民多元化的居住需求, 对影响居住需求的若干主要因素进行了归纳, 对与居住需求相适应的住宅和住区形态及其运营模式进行了探讨。

参考文献

[1]马斯洛[著], 许金声, 等[译].动机与人格[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7.

[2]朱启星.卫生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对我国目前生态住区建设的思考 篇9

关键词:生态住区,生态住区建设,适应性技术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和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 生态住区逐渐成为包括建筑业界在内的多个社会层次对人类住区未来发展的共识。推动发展“低能耗、省资源、少污染和高质量”的生态住区已成为新世纪我国建筑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1 大力推广生态住区建设的重要意义

生态住区是按照节能原则解决人口居住的一种理想居住模式, 是以生态学基本原理为指导, 以现代生态技术为手段进行规划、建设、管理的, 生态良性循环、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 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人类聚居地。生态住区具有以下五方面的特点:低环境冲击性, 即减少对资源、能源的消耗, 减少对环境的破坏;高环境亲和性, 即保护自然环境, 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生活居住环境的高效性、健康性;经济的可持续性;社会和谐性。

全球气候变暖是威胁人类生存的一大隐患, 解决低碳节能这个难题, 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和共同努力的方向。建筑业与节能是密不可分, 建筑能耗在总能耗中占很高的比例。据统计, 有的国家在全部能源消耗中, 建筑耗能的比重占据近半。我国是人口大国, 能源短缺, 过度耗能危害巨大。因此, 我国建筑业的发展, 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采取行之有效的节能措施, 特别是在城市化加快发展的进程中, 要大力推进建设节能型住宅。

2 欧洲生态住区建设的成功经验

欧洲国家各国根据各自国情和条件采用不同的技术手段来解决资源和能源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 就开始了生态住区的研究与建设实践, 积累了丰富经验, 形成了不同的特点。

2.1 普遍重视利用太阳能来解决住宅能源问题

德国许多地方的生态住区所使用的能源中有50%以上为清洁能源, 主要是太阳能, 如葛森喀什的生态住宅每户装有4m2太阳能集热板、8m2太阳能光电板, 70%的采暖和热水用能及50%的电能来自太阳能。瑞典、英国等国也都在生态住宅上装有太阳能集热装置, 用来提供住宅热水。

2.2 把住宅节能作为生态村建设中的重点课题

由于住宅能耗在总能耗中占有1/5~1/4的比例, 所以在积极采用太阳能的同时, 欧洲各国都十分重视提高住宅的热工性能, 减少热损失。为了达到节能要求, 生态住宅区规划设计中从建筑朝向、外墙面积、墙体热工性能、窗户密闭性能、南向窗户面积大小等方面都作了认真的规划和设计。

2.3 水资源循环利用

尽管欧洲许多城市目前并不缺水, 但节约用水是所有生态住区的共同要求。德国、英国等国的生态住区中都设有完善的雨水收集设施, 收集起来的雨水可用作冲洗厕所和浇灌绿地。对生活污水作净化处理, 德国大多采用生物技术处理, 净化的水也可作为生态住区景观用水, 通过水沟缓缓流入渗水池, 渗水池内栽种的植物大多是芦苇类根须发达植物, 经过处理的污水, 在渗水池再次经过沙土和植物根须过滤后渗入地下, 补充地下水。

2.4 屋面植被化

在生态住区, 扩大绿化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就是实现屋顶绿化。屋顶绿化夏天可以吸热防晒, 种植层在冬天又可起一定的保温作用。在德国生态住区中, 屋顶上长满各种绿色植被已成为一个特殊景观。住宅区的绿化质朴自然, 没有国内住宅区中常见的大量人工雕凿的绿化, 也很少有大面积铺砌的广场、喷水池。

2.5 材料绿色化

欧洲各国生态住宅区对选用的建筑材料都有一定的要求。政府鼓励使用木制品, 木材作为生态性建材, 在住宅建设中得到普遍使用, 许多住宅采用木制品作骨架, 墙体和建筑配件。金属由于可回收, 也被大量采用, 作为外墙皮、承重骨架、阳台等, 为了减少化学物质的用量, 德国普遍使用不刷油漆的金属外墙。

2.6 技术集成化

生态住宅区在建造过程中, 大量采用集成配套技术, 如复合墙体保温技术、屋面保温技术、太阳能装置技术、屋顶植被技术、渗水池修建技术等。这些技术成熟, 构造简便, 使用效果有保证, 非常有利于施工和建造。住宅普遍采用集成化技术后, 修建过程相对简便, 许多建筑配件, 门窗在德国已实现规格化、标准化、产业化, 便于大规模批量生产。

3 我国生态住区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思路

国外生态住区建设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但我国生态住区建设不能盲目进行, 必须遵循基本的原则和思路。

3.1 必须从我国国情和资源状况的实际出发制定发展思路

我国住区建设的生态进程刚刚起步, 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 由于各种原因, 住宅建筑能耗对环境的破坏影响仍将进一步增长, 主要表现在:当前我国的住区生态层次还普遍定位在满足相应的技术指标上, 缺少系统综合考虑, 生态建筑还只是一种技术符号。大部分开发商缺少必要的生态意识, 将生态住区作为一种广告手段而不是设计基准, 生态住区作为一种高端的代名词, 名不副实。生态住区尽管拥有良好的远景和长期利益, 但其研究和开发费用较高, 近期利润不足, 还难以利用单纯的市场手段达到引导生态住区发展的目的。政府对生态住区和其他生态建筑的具体政策相对空泛和滞后, 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目前国家对生态住区的市场发展缺乏有效制约和引导, 生态住区的综合设计还处于一种分散试验的阶段。此外, 在人口规模、资源拥有、经济实力、文化教育等方面尚存在大量问题, 我国要实现居住社区的生态化需要付出比别的国家更大的努力和更多的代价。因此, 推进我国生态住区建设, 不能超越阶段, 搞跨越式发展, 而只能是量力而行, 因地制宜。

3.2 我国生态住区建设应当坚持走适应性技术道路

在生态住区的建设过程当中, 技术选择非常重要, 能否科学、准确地选用生态技术直接关系到项目的成败。《北京宪章》指出“21世纪必将是多种技术并存的时代”, 生态住区建设所涵盖的技术内容也必然是多层次的——高技术、中技术和低技术的综合。目前德国、英国的生态建设以高新技术为主体, 2000年的健康建筑住宅会议提出过高生态就是高技术的口号, 我国要普遍采用高新技术并不现实。那么在现今条件下, 我国的生态住区建设应该以何种技术为主体, 走什么样的技术路线?研究表明在目前的国情背景下, 走纯粹“高技术”和“低技术”的做法都是不科学的, 在我国, 生态技术起步较晚, 技术水平相对较低, 在人均收入水平不高的情况下, 发展适应性技术是一条切实有效的住区生态化途径。适应性技术具有以下几个内在特点: (1) 有效性。它首先是有效的, 无效的技术不能称之为适应性技术。这些技术能够切实解决住区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2) 经济性。它反映在技术费用较为低廉, 适合于现阶段社会发展和生产力的水平, 适合于多数群众经济的承受能力。 (3) 地方性。它具体到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气候、不同的人群, 其内容也是不同的, 尤其是那些比较特殊的地区, 如沙漠、高原等, 这些地区的适应性技术主要是长期以来结合气候形成的传统技术。 (4) 动态性。它不是一成不变的, 其内容随着技术的发展不断改变。特别是适应性技术具有的经济节约、易于普及的明显优势, 推广与应用起来较为广泛, 在发展中国家与地区具有较为现实的意义及合理性。就当前我国的经济、技术水平而言, 我们只有在坚持科技创新的前提下, 走适应性技术的道路, 才能及早实现住区的生态化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夏菁.英国贝丁顿零能耗发展项目[J].世界建筑, 2004 (8) .

[2]王丽洁.对生态住区的实态调查与探讨[D].天津:天津大学, 2004.

[3]卢球.欧洲生态绿色建筑科技发展新趋势[C]//智能与绿色建筑文集.首届国际智能与绿色建筑技术研讨会, 2005.

[4]聂梅生, 秦佑国, 江亿.中国生态住宅评估手册[K].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5]唐燕.生态住区的适宜技术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 2003.

浅析生态型居住区规划 篇10

居住是城市的主要功能之一,住宅是人类生活中的重要场所。住区建设是我国建筑业中的主体,它带动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在其建设与使用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和资源,并且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住宅能耗占我国能源总消费量的比例逐年上升。

因此,规划建设生态型的居住区对于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城市有机的生态单元,以及满足居民在生态、文化、经济、生理、心理等方面的要求来说,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1 生态型居住区的内涵及特征

1.1 生态型居住区的内涵

生态型居住区是以生态学的“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理论为指导,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生态型技术为手段,最高效、最少量地使用资源、能源,减少对环境的冲击,营造自然、和谐、健康、舒适的人居环境,使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并达到一种稳定、平衡、有序的状态,既能满足整个居住区内部系统的生态平衡,又能保证同周边地区的协调发展。

1.2 生态型居住区的特征

1)和谐性。

生态型居住区的和谐性反映在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住区内的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融合,自然、人文景观各要素间相协调,结构布局、功能分区相协调,空间环境宜人、和谐。

2)高效性。

生态型居住区的高效性体现在其内部各元素高效地运转与转换。住区内拥有配套齐全、保障有效的物资和能源的供给系统;技术设施先进、处理效果好、回收率非常高的污水废物回收利用及排放处理系统;速度快、效果好的自然降温、通风系统等。

3)整体性。

生态型居住区是兼顾不同时间、空间的人类住区,不是单单追求环境优美或自身繁荣,不仅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而且兼顾自然、经济、社会三者的整体效益、协调发展。

2 生态型居住区的规划

2.1 生态住宅的规划设计

2.1.1 生态住宅的含义

生态住宅是以生态学原理和建筑学为理论基础,遵循生态平衡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设计、组织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质因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系统内有秩序地循环转换,获得一种高效、低耗、无污染、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使自然、建筑和人三者之间和谐统一。

2.1.2 生态住宅规划设计的要求

1)生态住宅的规划设计首先要引入“整合设计”的理念。即在设计中综合建筑、规划景观、结构、给排水等各个专业,通过各专业有机地整合、密切地协作,对住宅自身特点及区域自然资源、环境的深入分析,以及对新技术及新产品的应用,形成一整套可行的内部有机相连的生态节能体系。

2)生态住宅在空间布局上应能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和谐统一,解决建筑与地貌、植被、风向、日照与气候的关系,使其整体空间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又能为城市创造出优美的城市景观;在建筑组合上应做到多样性与统一性结合,建筑与环境结合,保证每户居民都有充分的日照,良好的通风。

3)生态住宅在设计、建设和使用的过程中注重节约能源、资源,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能、地热等各种可再生清洁能源及各种生态技术和设计理念。

2.2 绿地景观生态系统的规划

1)规划设计要体现地域性。

生态型居住区的绿地景观环境的规划设计应充分尊重所在地域的自然资源和传统文化,充分利用基地环境的地形、地貌、水体等自然因素,尊重场地特征和价值,因地制宜,使自然资源、文化氛围相融合的境界。

2)规划设计要彰显自然性。

在生态型居住区绿地景观环境建设中强调利用自然的能动性,并不是要完全忽略人为的干预,而是各种自然要素之间内在、持续地相互作用,体现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居住区的绿地景观环境应更多的追求一种质朴、原始、自然的氛围,创造良好的人居生态环境。

3)规划设计要体现文化艺术性。

在生态型居住区绿地景观环境建设中要充分考虑中国的文化处境,把握好未来走向,最重要的在于我们要加强对传统人文主义文化艺术的解读和转型创作,用我们特有的文化感觉方式和艺术思维方式构建住区文化价值。

2.3 生态节能居住区规划

20世纪90年代绿色节能建筑的概念开始引入我国,在理论研究层面,无论对绿色节能建筑概念的引介,还是对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研究,以及在此基础上制定我国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在生态居住区规划中,适应地区地理气候特点的节能技术的选择和应用,以及从开发成本的控制出发,充分考虑节能建筑的可实施性与可操作性,是推动节能住宅实施中的重要环节。

生态节能居住区的规划与设计是一个跨学科、综合性的课题,而生态节能住宅的具体实践更是一项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生态节能规划的内容基于地域气候特点的规划布局(包括地理气候条件、经济条件、居民特点、风能利用技术、水环境生态规划等),节能的重要途径是发展循环经济,节能的必由之路是发展高新技术,节能规划任重而道远。

2.4 生态文化环境的构建

文化环境要符合生态学意义,以充满自然性、富有文化内涵为前提,在规划设计与建设时应体现地域和民族文化特色,对居住区的自然与人工设施赋予艺术意蕴,产生良好的美学效果,通过组织、引导、规范等手段加强居住区文化软环境建设;构建人们活动沟通的场所,赋予居住文化时代气息,形成文明和谐的环境氛围。使居民在浓厚文化氛围的环境中,在祥和的生活气息中,在融洽的邻里关系中,在文明的社会风尚中,形成共同的价值观、认同感、归属感,为当代人和后代人创造良好的住区文化环境。

2.5 保存和延续社会网络

传统居住区在长期的相处过程中,结成了丰富的社会网络。它是无形的,看不见的,但对城市居民生活及社区的稳定具有某种内在影响,这就是场所精神(阳建强,吴明伟,1999年)。社会网络不是短时间可以形成的,也不是有意识地组织就能形成的。因此,在生态型居住区中尽可能保存和延续原有社会网络亦显得格外重要。

3 结语

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哲学观,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愿。生态型居住区既是一种居住区规划的新理念,又是未来城市追求的远景目标之一。它的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牵涉到方方面面,这项工程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社会各阶层的支持与帮助,要求人们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认识观,自觉的运用生态学的原理,从多方面、多层次塑造出高质量的居住生态环境,为人类营造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

[1]沈清基.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

[2]徐肇忠.城市环境规划[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3]郑强,卢圣.城市园林绿地规划[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1.

[4]杨士弘.城市生态环境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5]夏云,夏葵,施燕.生态与可持续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6]赵瑞峰,冯敏,刘书强.生态型居住区规划研究[A].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

绿色生态住区 篇11

【摘 要】绿色建筑居住区景观设计不仅涉及景观专业,同时更需要掌握各类生态技术、低碳工程技术的应用,使其能够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有针对性的发挥作用。本文探讨了绿色建筑居住区对景观设计的要求,举例说明了某绿色建筑居住区绿色景观设计、水景观设计以及绿色文明的主题小品设计实践,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延长整个居住区的生命周期。

【关键词】绿色建筑;景观设计;居住区

近年来,伴随着人类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绿色建筑居住区的低碳、环保、节能等等要求早就已经不再是简单而空洞的口号,推动建筑业的改革对于治理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绿色建筑居住区是多学科交叉、多专业配合、多领域共同合作的结果。而绿色建筑居住区景观设计不仅涉及景观专业,还需要将交通规划、生态学、水文学、植物学、环境行为学等多项理论融入其中,同时更需要掌握各类生态技术、低碳工程技术的应用,使其能够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有针对性的发挥作用。

一、绿色建筑居住区对景观设计的要求

(一)居住区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建设部于2006年颁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把各类建筑按其使用性质分为了住宅建筑与公共建筑两大类,分别设立了(1)节地与室外环境,包括土地利用和室外环境对建筑的影响问题;(2)节能与能源利用,包括建筑本体节能和建筑对于能源的利用;(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包括从水资源利用的角度对建筑能耗进行分析;(4)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包括建造过程中对于材料的节约;(5)室内环境质量,包括建筑室内环境对人的影响问题;(5)运营管理,包括对于建筑完成后使用过程中的绿色措施等六个部分。

(二)绿色建筑居住区景观设计的理念

家是人的精神港湾,根据以上居住区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要求,景观环境设计师引导使用者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让使用者的身心得到最大程度的放松。景观设计要应用绿色、环保、生态的设计理念,要考虑充足的绿地需求与沐浴阳光的需求,打造局地绿色小气候,营造绿意盎然的景观氛围,为居住区提供一个天然氧吧。在强调绿色建筑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同时,更加注重将康生活的引导,通过景观元素的合理布局,积极引导小区健身的热潮,为使用者提供良好的健身场所。

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也逐步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在崇尚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今天,绿色建筑居住区景观设计融合了综合探索与应用各种生态环保技术的方法,设计师通过合理利用当地不同的绿色、生态技术、环保材料,可以有效的推广大家的低碳意识和环保理念,让群众切身感受到居住区景观设计带给我们城市生活的改善,对于倡导绿色建筑居住区景观设计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基于某绿色建筑居住区绿色景观设计实践

本次实践的某绿色建筑居住区的绿地和建筑的关系采用邻里花园与社区中心花园形成“指状渗透”的模式,对建筑单体进行围合,使得住户离开住宅到小区出口的途中,在不同的公共空间和绿地花园中前进,实现绿地的景观和生态效益均最大化。除北区最北侧的高层建筑前以条带状农田景观示范区为主,其余建筑单体均由密林围合,享有一致的景观均好性。北区高层建筑俯瞰而下,能够对农田景观的大地艺术效果一览无余,形成别样不同的景观感受,更能对高密度的居住空间的景观系统进行弥补。宅间的绿地的形态采用比较自由的线型,以微地形堆砌的种植岛和大量运用曲线元素,凸显现代感,与水岸线相映成趣。整体绿地除了景观地形堆岛以外,均比铺装面层低30mm以上,便于收集降水。树种以地方长势非常好的银中杨作为骨干树种,整体模拟区域自然乡土植被,采用乔木密植+观赏草的“2层式”种植模式,除了节点景观外,尽量减少小乔木和灌木的栽种(图1)。

乔木密植成林,本身可以使植物的生态性最大化,但是中间层的光照和水分因子会受到影响,因此按照传统模式栽种小乔木和整形绿篱等灌木层会增加养护成本,同时景观效果过于封闭,形成视线遮挡。建筑之间采用隐形消防车道,将人活动的场地最大化,通透的林下视廊一则不不影响3层以下的住户采光,二则便于通过阳台和落地窗户等对在宅间游戏场内活动的儿童和老人进行监护,三则乔木不需要进行频繁的修剪,只需要常规养护,能够显著地降低养护成本,因此该种绿地模式存在着积极的意义,符合当地的气候特征以及管理需求,在生态性、经济性、景观性、实用性等方面达到了很好的平衡,有效地践行了低碳景观的设计理念。在近人尺度,采用色彩、姿态、花色多变的多年生观赏草乃至向日葵等经济作物造景,同样拥有丰富的景观性。而镶嵌在整个绿地系统中的集水稳定塘是对绿地系统的强化和补充,根据功能需要,按照常规雨水花园的植物构成来设置耐水湿的乡土植物品种:乔木层选用钻天杨、白蜡、早柳、楝树等,灌木层选用木模、海棠、紫穗槐、怪柳等,地被和花卉类则选用莎草、蕾香蓟、半枝莲、莺尾、首草、马蔺、芦苇、蛇鞭菊、金光菊和景天类。大的生态基底架构建立以后,各趣味性景观和集水稳定塘等功能性元素均镶嵌其间,共同形成风格统一细节丰富的室外景观。

为了强调景观的参与和互动性,本案在北区建筑层高最高,居民最集中的区域对室外景观进行優化,将北区建筑南侧14325平方米的景观用地更改为生产性绿地一一都市农业示范区,采用分包租用的方式,供居民划片种植蔬菜,由物监督,居民自由管理。一方面可以增强都市居民与土地和作物直接的交流,给忙碌的城市生活一片绿洲,为小区内的儿童进行教育。另一方面也是居民之间互通有无,邻里交流的室外平台(图2)。

三、基于M绿色建筑居住区水景观设计实践

(一)降雨的收集及再利用设计

在商业裙房的建筑屋顶上设置景天科植物为主的屋顶绿化层,用于收集和滞留雨水,同时能够有效地改善商业店铺的小气候,降低空调等设施的使用,节省能源。住宅屋顶设置了光伏板等需要定期养护的新能源设备,不适宜做屋顶花园,只充当集水垫面,通过建筑雨水管就近排向宅间绿地。少量降水可以通过绿地集水吸收,大量集中降水则通过整个街区的雨水处理系统进行处理:透水铺装下垫面引导整个居住区的建筑物面集水和庭院的雨水渗入地下,经过排水沟进入水渠,经过过滤后储存在地下或补充中心湖区的水体。同时在绿地中设置7010平方米的集水稳定塘。

集水稳定塘是集合雨水收集、雨水处理等雨水回收利用技術的复合功能型生态景观绿地,同时也具备人工湿地的景观特质。通过将场地降水收集后通过地形和管渠的引导排向特定的洼地,雨水在稳定塘中滞留数小时,渗透和补充地下水,如果短时间内收集到的雨水超过存储和渗透量,则通过溢流管排向市政管网,稳定塘中的土壤和特定的植物可以对污染物和有机物进行过滤。

(二)停车场雨水花园设计

停车场雨水花园地块为现状市政绿地,本规划将其纳入整个奥林匹克花园的景观系统中,作为开放式公园绿地进行设计开发,并承载了部分地上停车功能,弥补了本案因提高绿地率而降低的地面停车的便利性。整个停车场雨水花园分为11组环形阵列的停车位,中心为雨水收集点和风机发电装置,按照1:30的比例设置快速充电桩,形成具备居民游憩、新能源展示及应用、机动车停放的复合功能开放绿地空间(图3)。

四、倡导居住区绿色文明的主题小品

低碳和绿色是深入人心的环保概念主题,也是本案所承载和传达的概念主题,设计中就以象征低碳节能的荧光绿色为景观构筑物的基调色,以绿色植物的藤叶花蕊等元素作为设计符号,设置钢结构结合张拉膜、玻璃钢等现代材料的景观构筑物,共5组,沿北区水轴分布设置。以艳丽的色彩、现代的造型体现现代科技气息,以绿色植物的形象体现本案低碳节能主题。

(一)花藤主题滨水健身广场一一位于正对北区西入口的公共广场中央,具备亮丽的颜色,可以成为小区居民集中健身休闲的中心所在。与小区的入口大门形成对景呼应。

(二)群芳主题张拉膜阳伞儿童游戏场一一位于中心湖区东侧,与花蕊主题灯柱阵滨水健身广场遥遥相对,彩色的伞廊下设置色彩明快高低起伏的塑胶儿童游戏场,位于周边几栋建筑的视线交汇处,家长可以在游戏场周边陪伴等候玩耍的孩童,也可以在建筑内的阳台和厨房对自己孩子的玩耍动向进行监控(图4)。

(三)太阳能发电、柔性LED灯具发光座椅

位于儿童游戏场和健身广场中,点状设置。由环形的遮阳棚和条形座椅拼合而成。环形遮阳棚顶部设置弧形太阳能光伏板,内侧设有柔性带状LED灯带照明耗电。座椅的材质为再生木浆做成的纸质结构,可自然降解。符合本案绿色可持续化的主题。条形座椅高度变化,可以随意倚靠坐卧,便于各年龄段的业主使用(图5)。

参考文献:

[1]刘瑾.绿色建筑景观设计浅析[J].住宅科技,2012(8).

[2]赵洋.绿色建筑体系下的景观设计[J].大众文艺,2014(24).

[3]吴文卉.绿色建筑视域下的居住区景观设计探究[J].绿色科技,2015(5).

绿色生态住区 篇12

“绿色住区”方案是广东省房地产行业协会从2001年构思并自2002年推行使用的。当年力推“绿色住区”概念的是时任广东省房地产协会会长的陈之泉。

陈之泉曾任广东省建委主任, 现任广东省人大常委及城建环资委主任委员。陈之泉于1991年领衔组建并兼任广东省房地产业协会会长, 现为该会名誉会长。

根据《广东省绿色住区标准》, “绿色住区”有以下的要求:在规划设计方面, 合理利用和节约土地, 合理布局, 考虑空间环境和使用要求, 要靠近公交站, 避免交通安排影响居住环境, 要有方便的配套;在建筑工程方面, 要求提高工程质量, 减少污染, 面积合适, 布局紧凑, 具有地方特色和节能;在建筑材料和生活能源上, 要求节能和节约资源;在住宅功能和环境建设方面, 要求功能完善, 有较好的室内和室外环境, 良好的绿化, 创造良好的环境、保护自然地貌、植被和古建筑;在物资消耗和物业管理方面, 要求生活垃圾无害化和资源化, 制度化管理和住户参与;在文化艺术上, 要求有文化艺术设施和文化艺术活动;要求住宅产业化和采用新技术新工艺。

按照从2001年开始试行和不断完善的《广东省绿色住区标准》执行, 一个住区从规划、设计、施工、管理、营销、文化建设, 以及对后期的物业管理的评定, 整套建成有90多项。广东省房地产业协会严格把关, 已经认定了140个“绿色住区”, 使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措施在住宅建设中得到了应用。

记者:绿色住区从构思开始到推行至今10年了, 当初提出这个理念的目的是什么?

陈之泉:广东省房地产行业协会于2001开始筹划“绿色住区”认定活动, 我为这个活动构画了基本框架。广东省“绿色住区”建设的目的是要在住宅小区内, 以人为本, 从规划、设计、施工、验收、使用、管理等每个环节, 全面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精神, 大幅提升广东省住区建设的综合水平。

我们把建设“绿色住区”的100多条评价意见、条文概括为十个方面, 就是“十化”——即规划设计科学化, 工程质量优质化, 建筑材料环保化, 环境建设生态化, 住宅功能智能化, 生活能源清洁化, 物资消耗循环化, 文化艺术民族化, 物业管理人性化, 住宅产业现代化。

记者:推行绿色住区需要什么条件呢?

陈之泉:绿色住区有两个重要内容, 一个是规模, 一个是配套。

如果绿色住区规模太小就不合适, 我认为绿色住区的占地面积在10万平方米比较好, 住户数量应该在1500户以上, 这个规模比较适宜, 这样配套设施就可以按照市场的运作规模发展起来。

规划和建设好城市绿色住区, 需在“低碳经济”、“节能减排”、“四节一环保”方面为城市提供好的方案。城市建设规划中应该把无污染的工厂与各类文化设施、教育设施、中介机构、医疗机构等与住宅小区穿插布局, 这样人们就可以就近上班, 减少出行时间, 缓解城市的交通压力, 节约能源, 减少污染。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 当时的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提出建设“统一规划、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指导思想。全国各地开始推行这种建设模型, 快速改变了过去那种“千家万户建房, 一家政府负责配套”的落后局面。通过努力, 广东省建设了一大批住宅社区, 广东的住区建设在国内是比较领先的。

绿色住区最大的特点是规模化发展、全方位配套, 配套涉及了车位、购物中心、幼儿园、托儿所、游乐场、健康设施、娱乐设施、理发店、洗衣店等等。配套齐全的住宅小区给人们提供一个方便、舒适、健康的居住环境。这个小区的每个家庭在购物、娱乐、健身、休闲等消费活动方面, 一般可以做到就地解决。这样就把人们的外出活动减少到了最低程度, 大大地减轻了城市的交通压力, 节约了能源。

记者:绿色住区推行至今, 它的认可度如何呢?

陈之泉:通过8年的实践, 绿色住区得到了方方面面的认可。在广东省, 各个市的政府、建设部门、房地产协会, 都在主动申请成为“绿色住区”, 有的市政府把创建绿色住区纳入年度建设计划, 现在全省认定的绿色住区有140个。中国房地产业协会还曾邀请我在全国房地产年会上就绿色住区建设问题做了专题发言。四川省房地产协会也特邀我在四川省房协大会上做了专题演讲。有些省 (区) 也仿照广东省房协的作法, 在本省范围内推行绿色住区认定活动。2005年7月, 我到爱尔兰都柏林参加第十二届欧洲房地产学会年会, 介绍了“绿色住区”, 讲完之后有几个国家的人拥上来说, “你们了不起,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有这样的标准, 不简单”。

绿色住区得到了广东省主管领导的肯定。林木声副省长说, 省建设厅可以将绿色住区在全省的实施情况作为内容之一纳入每年年初的工作部署和年终的工作总结, 这样能更好地推动绿色住区。

上一篇:动物微生物实验教学下一篇:动力连接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