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原生态

2024-06-05

绿色原生态(共12篇)

绿色原生态 篇1

1 绿色建筑概述

是生态建筑伴随着生态议题出现的建筑类型, 在表现其生态特征的同时也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对其审美规律的探讨, 能帮助我们了解生态建筑的本质, 也是对传统美学规律的一次审慎检视。我们的绿色工作尽管与许多其它的绿色设计师有共同的目标, 但还是有着自己与众不同之处。因此对任何一个设计师来说一个发人深省, 紧迫的问题就是:怎么来迎合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就商业行为而言, 正如设计一样, 最有效的生态解决方法即通过与环境的融合而更持续的发展。如果把我们所从事的一切与自然环境以一种有益的方式融合在一起或者设计一个自我构建的环境 (包括住所、设备、基础设施、产品、玩具等) , 这对于环境绝无任何危害。简单的讲, 生态设计就是生物融合的设计;通常被视为有三个层面:物质的、系统的和临时的。要解释清楚这三个层面并赋于实际行动, 这对每一位设计者都是一种挑战。

就全球而言, 建筑物每年要消耗全世界使用原木的25%、石料的40%、用水量的16%和能源的40%, 绿色建筑已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解读绿色建筑, 其释义为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中, 最少程度的占有和消耗地球资源, 用量最少且效率最高地使用能源, 最少产生废气物且最少排放有害环境物质, 成为与自然和谐共生、有利于生态系统与人居系统共同安全、健康且满足人类功能需求、心理需求、生理需求及舒适度需求的宜居的可持续建筑物。城市生态系统因高效率、高能耗的城市运行、环境的人为污染与扰动建设, 使其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生态系统遭受到难以弥补的割裂、破碎与损害。绿色建筑在城市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作为构成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一部分, 将成为城市生态的核心组成部分。因此绿色建筑不能孤立于城市生态系统而独立规划、设计与运行。

2 绿色设计与绿色技术初探

对于到底什么是生态设计、绿色设计, 在当今有太多的混淆和概念不清。在社会上就有相当一部管理层面的人士简单地认为景观就是绿化, 绿化就是绿色, 把绿化设计等同于绿色设计。设计者往往也会错误地理解:如果一个建筑在绿色分级或评价体系中得分较高, 那么一切就万事大吉;这种态度势必会产生自满的情绪, 而导致设计停留原地。绿色分级或绿色评价体系对实现目标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作为一个设计者, 绿色分级只能是一个最低标准, 每个设计者都应实现甚至超越它。

绿色设计理论的提出, 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 有专家学者就提出设计的最大作用并不是创造商业价值, 也不是包装和风格方面的竞争;设计强调的应该是认真对待有限的地球资源的使用问题, 为保护地球的环境而服务。在经历了半个世纪的今天, 人们赋予绿色设计的内涵更加宽泛, 绿色设计是以资源、能源的高效利用作为其跟本出发点, 绿色设计是集生态系统、自然景观、整体和谐、集约高效、生态技术为一体的综合网络。绿色设计的目标着重考虑的是建筑在整个生命周期内 (设计、建造、施工、使用) 自然资源的利用, 对环境和人的影响, 可拆卸性、可回收性及可重复利用性等环境属性。

实际的建设活动中, 有绝大多数的建筑正导致我们现在生物圈的物种无机化与单一化。长此下去我们无法平衡生物圈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比例, 只能增加更多的人造产品, 从而降低我们生物圈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我们必须从平衡自我构建的环境入手, 扭转趋势。我们可以改善提高生物的多样性和生态的相关性。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加强生态联系, 特别是在我们的设计中, 可以从水平或者垂直两方面把周围环境都考虑到。伴随着生态系统联系的提高, 更重要的是把自我构建的环境要素融合到周围的环境中, 实现生态系统化, 借此创造一个“人造生态系统”, 它与自然的生态系统和谐共存。由此我们提高了人类在生物圈中遵循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绿色设计必须优先发展被动式节能, 合理选用绿色技术。绿色技术在许多国家是指减轻环境污染或减少原材料、自然资源使用的技术、工艺或产品的总称。在许多具体的技术措施方面, 如最好地利用当地的气候能源, 营造改进内部舒适条件, 而不使用任何机电系统。绿色建筑的能源系统是绿色建筑的核心, 也是绿色建筑生态策略的重要部分, 从城市到绿色建筑再到绿色建筑室内, 体现在绿色建筑的规划阶段、单体建筑设计阶段。绿色建筑之外的城市能源系统对城市节能来说极为重要, 能源规划可以形成良好的建筑能源外环境。针对气候环境、资源利用、能源效率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对策略总结如下几点:

(1) 规划合理布置建筑单体的朝向, 以获得尽量多的冬季太阳辐射热, 减少冬季热负荷;

(2) 减小建筑的体形系数, 提高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 合理确定窗墙比, 降低冬季采暖能耗;

(3) 提高围护结构的隔热性能, 合理选用遮阳措施, 降低夏季空调能耗。综合考虑冬季防风和夏季导风, 提高通风的效果, 实现过渡季节自然通风;

(4) 充分利用自然采光, 减少建筑照明能耗;

(5) 大力发展太阳能技术。它是可再生能源中最重要的基本能源, 太阳能也是一种清洁、充足、可再生的能源。如光伏发电技术作为外墙和屋顶材料应用于满足建筑物自身能源的策略以及利用太阳能热水系统为人类提供生活热水等;

(6) 通过智能控制实现压力、温差作用, 进行热量传递、促进空气流通、保持环境卫生;合理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对建筑物内部环境进行控制和改善是绿色生态建筑的重要能源策略和设计手段。

健康、生态的人居环境营造, 还需要人们进行不断的研究和探索。

3 绿色设计技术优化及其意义

绿色技术的优化还需要我们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提升, 建立完整一整套技术支撑措施和管理办法。在建筑外部环境方面, 绿色设计技术应在满足人居环境目标要求的同时, 还应考虑和保证空间环境应有的基本功能、生态问题、环境质量、经济效益等。当前, 人们所关注的如清洁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与水处理、建筑材料的回收利用等新技术还有待进一步推广应用。

以往我们在做新建或改扩建时, 考虑更多的是建筑的外观、建筑内部空间、根据功能的需要增加或减少相关的配套系统, 而对诸如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建筑功能的演化、先进节能技术的运用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等长远问题却没有进行深入地研究。这其中既有业主实际需求的限制:即主观因素的限制, 也有时间、资金的局限:即客观因素的限制。但如果摒弃急功近利的浮躁, 在预算造价的控制下, 对建筑进行绿色生态设计的系统分析、研究并主动运用成熟的节能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形成切实可行的设计方案, 对现实建筑体经济、环境及社会综合效益的最大化也是有实际的意义, 表现在:

(1) 可以节约大量的建设资金;

(2) 可以减少拆迁工程量;

(3) 降低运行能耗, 节约使用费用;

(4) 改善建筑内外环境, 提高使用舒适性;

(5) 改善原有建筑所在地区的局部环境。

从我国社会经济现状和生态建筑理论技术发展现状出发, 全面应用生态技术, 采用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方式, 循序渐进、分布发展、探索研究和不断总结, 这也是推广及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生态建筑的现实需要。

4 对发展绿色生态建筑及住区的建议

4.1 加强我国评估机制的建设

制定评估体系为的是建构衡量生态建设水平和健康舒适程度的参照系, 通过评估对象与标准的比较, 找出对象在生态建设方面的差距, 明确其发展方向。而确立一套评估体系是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 而我国刚刚起步, 很多基础数据还是在累积当中, 因此目前的评估体系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 还需要更进一步的完善。

4.2 因地制宜进行生态建设

(1) 依据气候特点采取相应措施

建筑设计策略必须突破被动模式或生物气候设计的传统方式, 因为这可能会严重影响到建筑形式及围护系统的构造。被动模式要求了解当地的气候条件, 我国属于大陆性气候, 这种气候特点下的建筑能耗以热工能耗为主, 因此, 不应只是将建筑设计与当地的气象条件联系起来, 在建设中要很好地利用当地的气候能源, 也要利用适当的建筑手段来削弱外界气候对室内舒适环境的不利影响来改进营造建筑内部的舒适环境。

(2) 提倡被动优先的生态策略

被动式生态策略是指顺应大自然的阳光、风力、气温、湿度的自然条件, 尽量不依赖常规能源的消耗, 以规划、设计、环境配置的建筑手法来改善和创造舒适的宜居环境。不同气候区对被动式生态策略的选择影响很大, 因此, 需要根据气候区特点选择成熟优先的被动生态策略, 并辅以优化的主动式生态策略。

(3) 多种方式促进绿色生态建筑的发展

政府对绿色生态建筑的建设应在政策上支持, 在经济上扶持, 是生态建筑乃至社区得到发展的重要因素。另外, 生态建筑要讲究经济效益, 算细账, 在能源、材料、水资源等方面与普通建筑相比究竟能节约多少, 有多少经济效益, 从而让开发商和老百姓认识到绿色生态建筑所带来的实惠。因此只有寻找尖椒上的支持点, 建立相关的保障体系, 使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平衡, 才能推动生态建筑的发展。

(4) 加强生态教育, 加强生态建设的公众参与

在设计回访调查中发现“绿色、生态”并非客户的主要购买点, 它起到的主要作用只是激发购买者的好奇并因而成为一个重要的加分因素。客户对产品的购买更倾向于一些传统的因素如交通便利性、教育医疗基础配套设施等。客户特别关注的部分往往与自身生活环境密切相关。要使生态技术充分发挥环境及经济优势还有赖于其在建筑体使用过程中得到充分的感受与认识, 否则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生态目标, 在经济上也将付出重大代价。因此, 我们认为加强教育和宣传, 提高老百姓的绿色生态意识外, 还应借鉴发达国家在绿色生态区域建设中强调公众参与的重要环节, 许多生态社区的建设更是市民自发进行的。只有通过改变人们的行为习惯, 养成节俭和适度消费的观念, 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 使人们深刻地了解绿色生态的内涵及建设的重要性, 人们才会自觉地从自身做起, 积极的参与到生态社区的建设当中, 从而使生态建设从绿色设计——绿色建设——绿色建筑——绿色生态区更具有发展空间和广阔的市场。

4.3 人性化住区环境的营造

住区环境是一个以人为主体的有生物环境, 即人是住区环境的主体, 很早就有人提出营造一个自然、建筑、人生和谐共处的住区环境了。人的居住需求包括生理需求、安全、社交、休闲、私密性、自然回归性、舒适性七个方面。住区环境的舒适性又是衡量居住水平的重要标志, 然而影响住区环境舒适性的因素有各个方面, 其中, 住区的热岛现象与空气污染等又是人们议论较多的问题。

近几年, 国外也有相关部门收集了大气、噪声、污染物等监测资料, 结合对城市气候学的研究成果, 从住区选址、开发强度控制、交通系统与绿地系统4个方面, 探求解决住区热岛与空气污染等问题的措施及经验。住区环境不论是整体空间还是庭院空间, 不论是道路系统还是绿地系统, 在探求人性化、生态化的问题上都是需要不断地研究的, 对设计者来说, 只有充分了解人的居住需求和居住行为心理, 才能设计出人性化的住区环境。

摘要:最有效的生态解决方法就是通过与环境的融合而更持续的发展, 使我们自我构建的环境中所有的排放物和产品将不停地循环, 再投入使用, 最终融合到自然环境中。发展绿色生态建筑, 加强生态建设的大众参与, 为人性化住区营造一个自然、和谐的环境。

关键词:绿色设计,生态建筑,被动式节能,住区环境

绿色原生态 篇2

班级:地111

姓名:李穆

学号:2103371111231

手机:***

摘要:通过多周的绿色生态选修课的学习,让我了解了更多的绿色生态的概念,以及 国内外的一些先进的理念和认识。虽然课程结束了,但是却让我对这门课有了很大的兴趣,因此每次都会坐在前面听。其中,我听到最高频,也是让我感受颇深的一个关键词——“垃圾分类”。而在课后我也查阅了相关于垃圾分类的一些文章,让我有了更深的理解。下面就是我对我国垃圾分类现状,存在问题,以及改进的一些认识。

关键词:城市垃圾

环境保护

垃圾分类回收

垃圾处理

在我们生活当中垃圾是处处可见的,那么对于我们日常所见的垃圾谁又会去更深层次去思考呢?我想这要画上一个大大的问号了。在城市当中,垃圾分类是环境保护的重中之重,通过正确的分类回收,可以有效的重新利用和最大程度的回收,为之后更加先进性的垃圾处理提供更加简单的施展前提。所谓垃圾分类,顾名思义是指将性质相同或相近的垃圾分类装置,按照指定时间、种类,将该项垃圾放置于指定地点,由垃圾车予以收取,或投入适当回收系统。科学的垃圾分类回收可以使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垃圾分类大的来讲的好处体现在环境保护,节约经济,减少占地,健康生存等众多方面。

尽管垃圾分类回收可以从多方面给我们带来众多的益处,但是对于我国现状来讲,依旧是一件艰难的事情。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对于垃圾分类很早就有了这种思想,但是终归是起步较晚的,而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来讲,垃圾分类意识相当薄弱,虽然从08年奥运会以后对于环境的治理越发的重视,可是这项任务不仅仅是几年的努力就能完成的。而老师上课的时候也曾提过,垃圾分类这项任务在北京施展有好几年了,但是每一次都开展不下去,北京是首都都是这样的情况,对于其他的地方效果可想而知了。根据我阅读的文献,我国现在对于垃圾处理的现状我国大部分城市生活垃圾还是采用混合收集而我个人看到的也是这种情况。在居民区一般都建有多个垃圾箱,居民将家中垃圾装袋后放入其中,每天由环卫工人或垃圾车将这些垃圾运往垃圾中转站;在公共场所或马路两边,分段设置垃圾箱,分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由专人定时清理。城市生活垃圾最终处理方式主要仍然以填埋为主。这样的情形对于短期来说是可以的,但是站在长期发展的角度来讲实在是不可取。

对于这样的现状,必然就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随着阅读多篇报道和论文,我也大概有了一些看法。首先的一点,那就是上级领导对于垃圾的处理不够重视。长期以来都过于重视经济发展,忽略了垃圾污染的这一重要问题。导致了垃圾处理水平和设施的严重落后。城市垃圾处理和城市经济发展严重不协调。无论从平衡发展,可持续发展上来讲都是不可取的。所以我认为这点最应该重视。这不光是领导们在民众面前体现出的一种形象,更深层的影响民众和作用于人民。

对于这一问题我的看法,领导对于垃圾处理的重视与否决定着这项工作的关键性。所以应该从干部的选拔就开始做起。对于垃圾处理方面的干部一定要有目的性的选择,不光重视人才的能力,更应该重视这个人才在垃圾处理方面的看法和意识。让更多对于这方面有能力有方法的人才上岗。这项工作本就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从根本来提高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在以后干部考核中,把环境治理放做考核的一项关键。让在其位干部本身重视环境问题。

其次的问题是公众在垃圾回收方面的重视明显不够,意识相对浅薄,长期以来人们养成垃圾混装的习惯,仅靠配置一些垃圾桶、垃圾袋的方式进行着垃圾的处理。虽然现在有很多城市已经开始垃圾分类的试点,但是民众所体现出的现状仍旧是积极性不够高。不愿意花费过多的经历在垃圾分类上。这样的情况会必然会直接导致了上级工作无法开展到民众当中,而且民众这样浅薄的意识对于垃圾的处理无疑影响会很大,因为民众是城市生活垃圾的制造者。

对于这样的问题,我认为应该从宣传,道德和法律三个方面着手进行,来推动垃圾分类回收。一方面要通过舆论导向来培养市民将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增强市民垃圾分类的责任意识;同时,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海报和网络等多种媒介,大力进行垃圾源头分类收集的宣传教育,使居民真正认识到垃圾分类收集的意义,并鼓励居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收集。当市民把这种垃圾分类的行为当成一种习惯时,垃圾分类回收的工作就会进展顺利。另一方面要采用法律的手段,对一些不能够很好执行分类回收的行为,采取法律手段来强制纠正,促使其养成正确的投放垃圾习惯。在宣传,道德和法律的三重作用下,一定会在全社会形成垃圾分类回收的良好氛围。

对于垃圾处理,回收等方面的问题真的是存在太多太多,长期的经济飞速发展使我们在环境上的问题越发的凸显无疑。而对于这些众多的问题,要听到的是大家的声音,以及大家的做法,不是一个人,一个团体,一个措施,一个方法能够完成的。我还看到认识了国外的一些做法。例如,完善垃圾分类的硬件和专职人员。垃圾源头分类回收是一个完整的体系,需要有一系列的基础设施,如分类容器、收集车、转运车、转运站、各种综合利用厂、焚烧厂、堆肥厂等。因此,合理配置垃圾分类回收的硬件设施,建立完善的垃圾分类回收中转站,完善垃圾的末端处理。此外,还应加大对垃圾处理专职人员的建设。使更多人专职于垃圾处理方面,培养这方面专职的人才。国外如日本,美国,德国,英国,比利时这些国家在垃圾分类方面的技术和思想都要比我们先进,所以我们不妨更多的去借鉴去学习。

绿色发展 生态富民 篇3

发展林业产业 造福一方百姓

2012年2月17日,衢州市第六次党代会上市委书记赵一德指出,要把衢州建设成为“浙江海洋经济的绿色腹地、山区经济的示范高地,神形兼备的人文生态城、开放包容的活力创业城、和美富庶的民生幸福城”,进一步突出了“绿色发展、生态富民”这一核心。

衢州市衢江区全区土地总面积262.4万亩,其中林业用地195.9万亩。林木总蓄积量273.82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72.9%。现有林业加工企业236家,其中产值500万元以上的33家,5000万元以上的5家。2011年,全区林业生产总值22.84亿元,农村居民林业收入89977万元,林业收入占农村居民收入的比重为28%,林业增收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2.6%。

竹产业是衢江区农村经济四大传统支柱产业之一,全区现有竹林总面积46.34万亩,占有林地面积的25.7%。人均拥有竹林面积2.92亩。毛竹立竹总量6797万株,资源储量位列全省第四位。2011年,全区实现竹业总产值12.97亿元,一二三产分别为2.41亿元、8.80亿元和1.76亿元。

与其他农业传统支柱产业相比,竹子分布面积广、管理成本低、产业链长、产品价格稳、增产潜力大,是目前山区群众最主要的经济来源,也是所有林业产业中群众增收最多、最稳、最快的一大产业。近年来,衢江区林业局积极与省内外各科研单位开展合作,引进推广了“一竹三笋”、“毛竹覆盖春笋冬出”等国内最先进的经营技术,竹林亩产出连续突破五千元、一万元大关,建成了一批可学、可比、可看、可推广的示范基地,培植了一批掌握先进技术的科技示范户,建立完善了以示范户为主体的区、乡、村、户四级责任林技推广体系,为全区竹产业的进一步提升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玫瑰根系发达、耐寒、耐旱、耐瘠薄,适应性极强,是近年来低丘缓坡开发地、废弃园地整理地、低次桔园改造的先锋树种。同时玫瑰鲜切花市场目前价格稳定,玫瑰每亩产出可达5000元以上,是柑桔等的10多倍;玫瑰花瓣通过精深加工生产的精油、食品等系列产品,市场供不应求,发展空间巨大。2009年,衢江区引进了省林业龙头企业浙江九九红玫瑰科技有限公司,通过“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建成九九红玫瑰产品研发基地,研究开发出玫瑰精油、玫瑰花茶等系列产品10多个,建成玫瑰种植示范基地600亩,带动周边农户发展玫瑰种植5000余亩。同时公司在上海、杭州等大中城市建成了产品销售网点,形成了完整的一二三产全面发展的产业链条。2011年,衢江区成功举办“绿色中国行——走进衢江玫瑰园”大型系列公益活动,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并首次被命名为“浙江省玫瑰之乡”。因此,大力发展玫瑰产业,不仅能促进农村群众收入大幅增长,而且还能提高土壤的蓄水保水能力,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是林业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发展、科学跨越”的主要方向和林业产业生态富民新的增长点。

油茶适生范围广,根系发达,耐干旱瘠薄,对保持水土、改善生态作用明显;茶油又被称为“东方橄榄油”,市场供不应求,价格一路上涨,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发展油茶产业,也可替代其他油料作物,节省耕地,对维护国家粮油安全具有积极意义,社会作用明显。衢江区有油茶林面积6.31万亩,涉及山区人口9.8万人。油茶基地面积虽大,但由于多年来一直处于失管状态,产量效益低,大部分亩产出不足百元。最近两年,衢江区林业局积极争取上级扶持政策,组织实施油茶产业提升等项目,基地产量与效益成倍提高,油茶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社等经济主体发展迅速,初步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一二三产同步发展的良好格局,业已成为目前山区群众除竹产业外增收作用最大的林业产业。

面向未来 兴林富民

根据当前衢江区林业产业发展的实际,在未来的时间里我们将突出竹子、玫瑰、油茶三大产业,围绕“基地建设增效、完善设施节本、培植加工增值、发展旅游增收”四个环节,重点扶持竹林提质增效富民、林区道路建设维护、万亩玫瑰基地建设、万亩千元油茶基地建设、林业机械进村入户、林业生态旅游产业建设等六大工程。

我们的总体目标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总要求和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进一步拉高标杆、追赶跨越,积极转变山区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改善林业生产基础条件,大力发展生态高效林业,加快推进现代林业建设进程,持续增加山区群众林业收入,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全力打造“五个衢江”,加快在全省后发崛起和四省边际率先崛起,确保与全省基本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衢江区地处钱塘江源头,是我省的重要生态屏障,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衢江区的最大优势。因此工程的建设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走一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林业产业富民的新路子。

我们将立足衢江区森林生态资源优势,坚持“山上建基地、山下搞加工、山外拓市场、山中兴旅游”的产业发展之路,积极实施六大工程,让“来料加工上山、绿色农产品下山、城市游客进山”,做实以资源培育为主的第一产业,提升以竹木产品、森林食品加工为主的第二产业,带动以森林生态休闲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全面推进林业一二三产业的转型升级,不断培育新的增长点,持续增加山区群众的林业收入,实现“绿色发展、生态富民、拉高标杆、持续突破、科学跨越”。到2015年,实现年新增林业产值4亿元以上,全区20万山区农业人口实现人均林业增收2000元以上。具体做法为:

(一)竹林提质增效富民工程

进一步加大先进技术的引进推广力度,全面提升竹林基地的产量和效益。到2015年,全区竹业一产产值达到3.5亿,竹林总面积达到50万亩,毛竹林基地平均亩产达到700元以上,工程建设惠及全区12个竹区乡镇的15.6万竹农,人均竹业增收630元。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具体实施竹笋覆盖“百亩百万”示范行动、竹林高效经营“万亩千元”示范基地建设、毛竹中低产林提升改造等重点项目。

(二)林区道路建设维护工程

在确保生态安全的前提下,以改善毛竹林基地的生产经营条件为重点,积极向上级政府部门争取项目资金,每年建设竹林道路100公里,四年完成400公里。到2015年末,全区林区道路建设总里程达到1000公里以上。项目完成后,全区80%以上的毛竹林生产经营条件将得到根本性改善,受益竹农达到11.7万人,每年可节省运输成本3800万元,人均实现节本增收325元。

(三)万亩玫瑰基地建设工程

每年新发展玫瑰基地5000亩以上,其中结合新垦土地实施地里提升种植2000亩以上,低产低效桔园的改造种植2000亩以上,在村庄周边、乔木林下、房前屋后等零星种植1000亩以上。预计到2015年,全区玫瑰种植总面积将达到3万亩以上,每年新增玫瑰一产产值一亿元,项目惠及全区7个乡镇约8.9万农村群众,人均实现增收568元。

(四)万亩千元油茶基地建设工程

重点在上方、峡川、岭洋等8个油茶面积千亩以上乡镇,通过推广劈山抚育、配方施肥、带状垦复等技术,每年改造低产低效油茶林1万亩。到2015年,建成每亩产值千元以上的油茶基地4万亩,每年新增产值3000万元,项目惠及8个山区乡镇的9.8万人口,人均实现增收306元。

(五)林业机械进村入户工程

在全区63个竹林面积千亩以上的行政村重点扶持发展毛竹初级加工专业户,到2015年,竹林面积千亩以上的村有一家以上的竹加工专业户,12个重点竹区乡镇实现原竹不出乡,每年新增竹加工产值8000万元,项目区15.6万群众人均实现加工增值增收641元。

引导鼓励广大农户、各经营主体在竹林、油茶等基地经营管理中推广应用先进林业机械,扩大设施林业的建设规模,从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争取到2015年,林业基地建设机械推广使用面积10万亩以上,每亩实现节本增收200元,每年2000万元。

(六)林业生态旅游产业建设工程

依托紫微山国家森林公园、乌溪江国家湿地公园内山川秀丽、林被清幽,生态环境良好的独特优势和国家4A级景区的有利条件,进一步加大宣传推介力度,通过“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部门联动”,培育“一村一品”的农家乐特色旅游。同时结合本地林业产业特色,积极开发竹笋、杨梅、柿子、枇杷、桃、李等林产品的自助采摘游项目,提高林产品的附加值,形成以生态景观为主体,其他景观为辅助,“林家铺子”为补充的生态旅游圈。使林业生态旅游产业成为我区林业产业富民工程新的经济增长点。争取到2015年,全区林业生态旅游产业年新增产值3000万元以上,工程惠及重点山区的6.2万群众,实现人均增收484元。

绿色原生态 篇4

规划设计之理念

本案以创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居环境为主题, 把规划的功能元素作为一个个生态单元, 并在规划区域内引入湿地公园的概念, 以此为主线, 将各单元紧密联系在一起, 成为本案的一大特色, 其主要有:提出可持续湿地环境的营造模式, 构建各功能建筑与环境的交融与互动。

规划目标:创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居环境

规划原则:力求创造自然的生态的居住空间形态, 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条件及地方特色, 设计紧密结合原有的地形地貌, 合理的进行功能分区和布置配套设施, 营造可持续性的生态人居环境。

规划定位:“造镇”的概念, 以低容积率、低密度大型度假休闲景观社区为主, 营造休闲度假的生活气息, 寻找区别于城市的鲜明特征;规划以组团模式作为居住建筑空间形态, 空间层次由公共空间向私密庭院空间的层层递进, 为邻里之间的交往提供多种可能;生活设施由中心区大型配套和组团内小型服务相结合, 以人的5-10分钟步行距离为设计原则, 既保证居住和配套功能的动静分区, 又使居者可以便捷地享受服务设施;居住形态决定了商业模式的变化, 本案取消沿街店面的城市商业空间形态, 以庭院式商业空间为主, 将商业与居住社区氛围相结合。

规划设计之主题

生态型聚居岛本方案以原生态的保护为原则营造可持续居住环境入手, 在靠近严家湖的区域布置别墅, 并依原有地貌水体引入流动的水系, 形成一个个生态型聚居岛的概念, 使尽量多的居所依水、依山而建, 临窗可观湖景、山景, 独享私家湖岸和亲水平台, 充分体现别墅的设计品质。

休闲度假酒店中心

在规划的中心地段布置以一个主题式五星级酒店为主的配套区域, 使之成为该规划的重心, 综合了休闲、娱乐、商业、度假及其他相关配套, 达到一站式服务的目的, 提升区内居住品质的同时, 带动周边科技新城的区域发展。

生态湿地公园充分发掘基地的原有地貌优势, 引入湿地公园的生态概念, 使人工自然向天然自然的和谐过渡, 增进人与自然的互动同时, 又还原自然的原生态本质。

社区公园的设计

本案中别墅区被城市道路分成两个部分, 两个部分之间通过一个社区公园来衔接。社区公园成为各组团间的一块公共绿地, 也是人们聚集和室外活动的场所, 公园中设计一些曲线的步道, 以增加漫步的趣味性。

原生态环境建设与改造

以水景作为景观绿化体系的生态动线, 强调景观环境与建筑空间的融合, 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渲染出天人合一、回归自然的生活意境。规划中从大的区域景观 (湿地公园) 到小的组团景观, 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层次感丰富的景观绿化体系。充分利用当地充足的水资源, 与地形结合, 做足水的文章, 形成区域内湖和外湖水景, 并结合水景布置景观小品, 形成景观的连续性。

现有的环境资源地块东侧, 除邻近庙岭镇衍生而来的乡级道路, 其余周边大多为荒芜的地块, 低矮的民宅和农田;西侧, 毗邻严家湖, 现为渔塘, 穿湖而过有数条村民堆土分割渔塘的步道小路, 水体清澈广阔;南侧, 紧邻严家湖, 水质尚可;有很好的自然景观资源。

堤岸到湿地公园的演变引入湿地公园的生态概念, 与基地的地形相结合, 在湿地公园中利用原有鱼塘堤岸铺设景观步道, 使人可以进入到湿地之中, 感受大自然的美, 同时又形成一种人与自然的互动。湿地是水的活化, 水孕育了生命, 有生命的水才是活水、生命之水。湿地公园营造的理念在于形成一个可持续的生态景观, 增近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水资源的利用

规划设计中丰富的水系给水路交通提供可能, 水路系统主要布置在别墅及酒店区域。本案设计了四个码头和一个游艇俱乐部作为水路系统枢纽, 分别布置在一期别墅区内湖畔、启动区会所、度假酒店岸边与湿地公园外侧, 用以服务不同的水域, 形成对外与对内两个水上交通组织, 在垂钓区设置一临时停靠码头以联系内外水上交通。水上交通设施主要以人力、电力等无污染能源为主要动力, 减少对水域生态环境的破坏。规划区内丰富的水系路网使人们可以从自家的水边平台到达所要去的其它邻居家、酒店、湿地公园等, 品味一种悠闲自得的乡野生活气息。

水质保护充分利用水资源, 将原有的水塘连系起来形成社区内的小水系, 将别墅区外围的水系设置滨水木栈道分为内湖和外湖, 社区内的小水系与内湖连通, 以保证整个社区水系的水质。为保证水系统循环和水质, 在游艇码头西侧设置湖水提升泵站为内湖补水, 在一期启动区东侧设置水闸排水定期放水, 实现内湖与外湖的水流循环, 预计循环一次时间为15天, 同时为预防内湖水质恶化, 应做好内湖水防护, 由专业公司负责检测和采取预防措施, 防止内湖湖水水质受污染。

建筑功能与形态

建筑设计倾向于用地方特色的材料、现代建筑语言演绎建筑融于自然, 回归山水间的意境。灰白墙面、粗矿石材、本色木构, 配以玻璃的轻盈, 虚实相间, 既体现靠山临水的地域特色, 又不失其时代特性。

1.别墅之造型特点

单体造型上采用凝重与轻巧的质感对比, 实墙体与玻璃幕墙的虚实对比, 在风格上以院落园林式空间手法进行布局, 形成古朴自然的田园风情。立面设计简洁明快, 运用现代建筑设计手法, 将片墙的穿插与轻巧的格栅、浑厚粗犷的石材砌块结合在一起, 建筑体量感强烈, 高低错落, 极富层次感。

别墅之户型功能

平面设计以景观、生态等因素为考虑重点, 别墅在布局上尽可能最大程度上利用大的自然景观面和院落景观。在设计上主要突出起居室、主卧室等主要居住空间的取景, 用以大面积可开启的落地玻璃窗, 配以通透阳台、露台的处理, 使室内外景观相互渗透。卧室开窗均采用低窗台的形式, 以扩大室内空间感, 增加景观视野。整个户型功能合理划分, 流线明晰。住宅前后均设院落,

加之二、三层超大的露台空间, 形成了富有层次的空间感受和流畅的空间序列。下沉式庭院的设计, 解决了地下室空间的布局采光需求。

在双拼别墅设计上, 把人从庭院空间引入室内, 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空间感受;联排别墅的户型设计上把庭院引入室, 提供地下室休闲平台的同时, 解决了自然采光和通风问题;

联排别墅A、B的组团处理上, 抬高步行, 形成人车分流互不干扰的上下层交通流线。

别墅之建筑节能我们希望利用原有自然生态环境优势将太阳能、有机垃圾处理、中水等多种生态科技用于住宅设计中, 同时通过庭院空间设计引导建筑自然通风等易实施的中间技术环节, 达到建筑节能降耗的目的。

2.一期会所

作为一期启动项目, 会所设计以小型度假酒店为定位, 提供项目展示、餐饮、娱乐休闲配套、商务会议、客房服务等多种功能, 满足一期别墅区服务的同时, 也可成为湿地公园的配套设施。

3.商业岛

区别于城市特征的商业岛, 化整为邻的建筑形态使建筑尺度感自然地融入整个规划当中, 以步行交通为主, 提供与别墅品质相协调的休闲、购物环境。

绿色原生态 篇5

构建绿色生态永顺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作为老少边穷民族贫困县,永顺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突出思想观念转变、森林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发展循环经济四大重点,全力打造生态永顺、绿色永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坚持以思想观念转变为前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建设生态文明,必须首先解决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问题,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牢固树立科学的生态文明观。一是要引导群众正确认识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在自然与社会生态关系上的具体表现,它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它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生活、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健康合理的消费模式及和睦和谐的人际关系为主要内涵,倡导人类在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实现全面发展,是对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新的重大理论贡献。二是要引导群众深刻认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现实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GDP年均增长达10%左右,但是,也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18%的GDP增长是靠资源和环境的透支来实现的。由于片面追求发展速度,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能源短缺等问题日益突出,构建和谐社会日益提上重要议事日程。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提出了“生态文明”这一概念。这一理念的提出,是站在更高的层面上,全面审视人类过去特别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的发展实践,理性思考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对科学发展观内涵的一个全面升华,是建设和谐社会理念在生态与经济发展方面的新的重大突破,为我们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全面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指南。三是要引导群众切实树立生态文明意识。要努力引导广大群众加强对生态文明的认识,坚持以建设生态文明为指导,从我做起、从身边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养成健康、文明、节俭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形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良好社会氛围,树立生态文明观、道德观、价值观、政绩观、消费观。要使各行各业增强保护环境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自觉节能减排、珍惜能源和资源,增强全民的生态忧患意识、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使每个公民都自觉地投身生态文明建设。

二、坚持以森林资源保护为基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永顺最大的优势、最大的后劲、最大的财富是绿水青山、生态环境。自2000年以来,我县已累计实施退耕还林开发面积103.5万亩,是全国退耕还林面积最大的县,封山育护林面积达200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53%。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保护好森林资源,要重点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全力实施封山育林工程,实现人为生态向自然生态转变。狠抓生态公益林保护管理,严格木材计划限额控制,严禁毁林开垦和乱占林地,严肃查处乱砍滥伐行为,科学建立森林资源动态监控体系,突出抓好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重点流域及水库周围及交通主干道两侧的封山育林工程,以猛洞河、澧水、酉水河流域为重点,建立一批森林自然保护区,在小溪自然保护区、猛洞河、杉木河、朗溪等地和张罗公路沿线全面实行封山育林。二是科学推进退耕还林,实现土地生态向林地生态转变。加强退耕还林后期管护,搞好苗木补植补造,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完善退耕还林相关政策,突出抓好生态移民、调整退耕还林规划、荒山造林等工作,确保退耕还林成果得到巩固。三是抓好农村能源建设,实现自发生态向自觉生态的转变。加大生态家园富民计划实施力度,大力推广沼气池、太阳能等新型洁净能源,鼓励兴建小水电,加快实现“以电代柴”生态建设目标,从更广、更现代的层次上自觉保护绿色生态。四是加快实施水保及除险保安工程,实现由恶劣生态向宜人生态转变。坚持水土保持同国土整治、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与工程措施、生物措施、耕作措施相结合,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加快小流域治理,抓好上型水库除险保安,搞好水库周围植被保护和生态绿化,确保生活居住环境葱茏宜人,为民族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提供优良的绿色生态屏障。

三、坚持以强化环境保护为保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民族贫困地区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找准加快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结合点,在发掘“金山银山”的同时,实现“绿水蓝天”。一是要强化全民环保意识。要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环保宣传教育活动,向广大群众普及环保知识,引导公众自觉参与环保、投身环保、支持环保。各级党委、政府要率先垂范,将环保法律和知识纳入中心学习组和党校干部培训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增强各级领导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电视、报纸、网络等宣传媒体要常年开设以宣传环保法律知识为主要内容的专题和专栏,加强舆论引导,为环保法律法规的正确贯彻实施奠定思想基础。环保部门要把环境保护法的学习宣传纳入普法和依法行政的重要内容,全方位、多途径地进行学习、宣传和培训,不断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环保意识,使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二是要建立健全环保工作机制。要落实源头防范机制,严格贯彻执行“三同时”制度,凡是新建、扩建、改建项目,必须严格做到环保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开工、同时投入使用。要完善执法机制,引导和督促各相关部门通力协作,齐抓共管,切实解决执法成本过高、执法手段不硬、排污者“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等突出问题。要建立污染源监管长效机制,严格执行排污申报、排污许可、总量控制等制度,完善污染源动态监控体系,建立企业环境档案,实行企业环境管理信用等级制度和环境违法公示制度,推动企业自觉落实环保责任。要强化责任追究机制,对违反环保法律、法规的行为要坚决依法处理到位,对典型案例要公开处理,予以曝光,增强教育和警示效果。三是要突出抓好重点环保项目建设。抓住国家对西部生态建设投资倾斜的契机,全力做好生态示范区、重点资源开发区的生态建设项目争取工作,着力实施好退耕还林、生态移民、农村能源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及城市排水改扩建、垃圾回收、污水处理等工程,不断加大对环境保护工作的投入,提升环境保护的能力,力争到2010年,全县废弃物处理率达到80%以上,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5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0%以上,全县生态环境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四、坚持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核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针对我县实际,要坚持以下三个方面着力,加快发展生态经济。一是从大力发展生态工业。要按照“生态环保、市场优先”取向,突出抓好生物制药、特色农产品加工、旅游商品加工、传统工业提升四类环保生态型工业项目。依托黄姜、油茶、葛根基地建设,加快发展薯芋皂素、茶皂素、葛根素等科技环保型素类生物药业;依托优势农产品资源,进一步扩大肉制品、果汁果酒、“放心菜”、松柏米等绿色食品精深加工规模;依托旅游市场,深度开发民族服饰、民族饮食、土特产品、山野食品等旅游商品;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加强技术改造,降低能耗和污染,大幅提升汽车配件、超硬材料、建材纺织等传统工业产业。争取通过2-3年的努力,在全县建成5-8户产值过亿元,利税过千万元的龙头企业,规模工业产值再翻一番,产值达到6亿元以上。二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要加快发展物特色生态产业群,突出抓好以椪柑、猕猴桃、时鲜水果为主的林果业、以草食牲畜为主的畜牧业、以反季菜、黄姜、烤烟、油茶为主的经作业、以优质稻为主的粮作业四个规模型绿色产业建设,加快建立20万亩优质水果、20万头湘西黄牛、20万亩蔬菜、20万亩优质稻、10万亩油茶、10万亩药材、5万亩烤烟等绿色农业精品基地。要加快打造绿色生态农产品品牌,大力实施优质种苗工程,全面推广生态农业实用技术,建立健全农产品检测检验体系,积极争取绿色基地认证,全力打造以“猛洞河”系列农产品为龙头的名牌绿色农产品。要加快发展绿色观光农业,坚持农业与旅游产业相结合,抓紧青—王线、永—小线等旅游交通沿线规划,加快创建经济林果区、传统农作区、动植物观赏园、农耕民俗园等园区,着力培植旅游观光农业。三是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依托现有5个国家级绿色生态及人文品牌优势,进一步挖掘绿色和人文内涵,全力发展生态旅游业。要坚持高规格定位,把永顺旅游定位为“神秘湘西,秀美湘西,梦幻湘西”的龙头景区,加快培植芙蓉镇、老司城、不二门、猛洞河、小溪、塔卧六大特色景区和土家文化、土司文化、森林文化、宗教文化、温泉疗养文化等神秘文化,力争把强势品牌推出湖南,推向全国,推向世界。要坚持高品位运作,依托国宝溪州铜柱、古石板街、古民居,把芙蓉古镇建成中国土家族民俗文化、器具文化展示中心;依托国家级“绿色基因库”的优势,把小溪建成国内知名的生态休闲、科考及森林文化旅游胜地;依托土家族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史,把老司城建成中国土家族寻古祭祖和土司文化考古圣地;依托猛洞河“天下第一漂”品牌效应,深化“与水对话,与自我对话,与古老文化对话”的人文氛围;依托天然温泉、天然佛像及国家级公园优势,把不二门建成国内知名的休闲康体和特色温泉疗养文化胜地;依托老苏区根据地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优势,把塔卧建成全国知名的红色旅游区。要坚持大手笔宣传营销,积极加强与主要客源城市和国内外大旅行社的横向联合,促进区域旅游与国际国内大旅游的大融合,让游客充分感受浓浓的“野山野水猛洞河,土风土韵古溪州”的生态人文氛围,以强势节会、强势宣传扩大永顺生态旅游品牌的知名度,让更多的外乡异客了解永顺,感悟永顺,旅游永顺,不断扩大永顺旅游知名度,拓展客源市场,实现旅游资源大县向旅游经济大县的跨越,争取2010年接待游客200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6亿元以上。

建设生态文明 发展绿色经济

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报告还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这是我们党领导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又一次升华。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生态文明既包含物质文明的内容,又包含精神文明的内容。生态文明突出生态的重要,强调尊重和保护环境,但并不排斥发展,相反,它是科学发展观的集中体现,一方面,生态文明主张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物质生产力,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和爱护自然,不能随心所欲、盲目蛮干、为所欲为。

建设生态文明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也是石台加快发展、实现突破、富民强县,建设皖南最美山乡的长期任务。我们将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引,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实力池州、活力池州、魅力池州、和谐池州”的要求,高举生态文明的旗帜,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之路,谋求山区经济在工业、旅游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新的突破,努力把皖南生态文明山乡建设得更加和谐、更加美好。力争到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5亿元,年均增长14%左右,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06年的313435发展为2010年的224236,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一是大力发展“绿色工业”,组织实施工业突破。坚持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在工业发展和项目引进上做到“不污染环境、不破坏资源、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体现产业的绿色品质。“十五”期间,我县依托丰富的农副土特产品、绿色食品、非金属矿、水资源及良好的产业基础,初步建立起仪器仪表、农副产品加工、制药和中药材、小水电等优势产业,涌现出鸿凌集团、天方集团、山园公司、圣嘉实业、九华药业、东生鞋业等一批骨干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千万元企业达7家,规模工业发展到14户,“鸿凌牌”燃气表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天方”商标被确认为“中国驰名商标”,“十五”期间,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年均增长20%。“十一五”期间,实现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5亿元,每年争取2至3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落户我县,再组建1至2个企业集团,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1%左右,到十一五末期使工业年产值达到10亿元。

二是大力发展“绿色旅游”,组织实施旅游业突破。围绕建设紧邻长三角的休闲旅游基地,突出石台生态、原始、自然、绿色等特点,以安徽省加快“两山一湖”整体开发为契机,形成以牯牛降为龙头,各类景点景区开发竞展其长,融探原始森林、游溶洞奇观、览秋浦胜境、观天然瀑布、住生态园林、吃绿色食品、购地产商品为一体的生态旅游发展格局。到“十一五”末期,旅游年接待人数14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8.5亿元,培育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村30个,从事“农家乐”旅游接待的农户2000家以上,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提高到36%,基本确立皖南旅游的中心县和游客集散中心的战略地位,步入“全国旅游经济强县”行列。通过旅游业的带动,大力发展餐饮业、商贸物流业、为农服务业、社区服务业、信息服务业、中介服务业等第三产业。

三是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以进入全国绿色农业示范区项目建设县为契机,围绕建设东部地区的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实施“农业产业化、农家乐、生态家园、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民培训、基础设施建设”六大工程,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按照“一年试点、二年起步、三年逐步推开、五年取得成效”的要求,推进新农村建设。“十五”期间,先后获得全国绿色食品生产原料基地、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区、中国山茱萸之乡等称号,仙寓镇大山村入选“安徽省100个特色农业示范村”。连续成功举办了四届安徽石台茶叶节,石台高档绿茶开始进入国际市场。到2008年,全县沼气池保有量达到1万口,入户率达40%,保持全省领先水平,“猪—沼—茶(果、菜)”生态模式得到全面推广。到2010年,全县100%的村完成村庄建设规划,80%的村完成村容村貌整治,全面实现农村通村公路黑色化(硬化)、学校教室楼房化、农村环境生态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迈上新台阶,农民人均纯收入有较大幅度提高,农村集体经济有新的发展,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

绿色园林 生态人居 篇6

此次大赛由国际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行业协会(ILIA)、中国建设报社和北京林业大学教育基金会联合主办、北京东方园林股份有限公司协办,以“绿色生态·低碳生活·美丽中国”为主题,作品范围涉及创意方案、工程实例、专业论文三大类别,分为专业组和学生组,包括城市规划设计、旅游度假规划、园区景观、公园广场设计、立体绿化等。

国际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行业协会秘书长龚兵华表示:“从大赛启动开始,活动就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业内人士的高度认可,我认为本次大赛之所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在行业中积极倡导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的理念;第二,我们坚持作品原创,希望以此培育人才、推动行业进步。”

龚兵华向绿色中国记者介绍说,目前,中国社会经济处于转型期,面对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中国只能走一条新的道路: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宁可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因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所以,如何守护好“绿水青山”成为了景观规划设计行业的宏大命题。

他说,本届大赛围绕我国园林景观发展现状及前景,从源头抓起,鼓励提倡设计师应用新型材料、低碳环保产品、节能材料设计园林景观作品,使设计师树立起因循自然、低碳环保的绿色理念,并将其付诸实践,摒弃奢靡之风,主动担当起环境治理的时代使命,为共同打造山清水蓝的宜居城市而努力。“景观设计应以绿色、环保、生态为根本,不能只求表面光鲜而牺牲环境,我们不提倡铺张奢华的设计理念,这一点需要参赛者予以重视。大赛希望从源头帮助广大青年设计师和学子树立起因循自然的重要理念,并将其付诸实践。”龚兵华微笑着对记者说。

东方园林负责人向绿色中国表示,青年设计师和院校学生的素养关系到未来中国景观行业的发展,只有青年有担当国家才有前途。因此,本次大会战略合作单位东方园林股份有限公司给予全程赞助,为每名艾景奖大奖获奖作品设计者,提供一万元奖金并在现场颁发,激励了学子们的创作热情。希望通过大赛平台,唤起青年景观设计师和学生对行业的热爱,鼓励他们设计原创作品,坚持独立思考和创新。

此外,活动组委会特邀了美国EDSA董事长约瑟夫·拉里、美国知名景观设计师玛莎·舒瓦茨、澳大利亚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副院长安妮·维尔、新西兰景观设计及主题环境设计大师赫天娜等国际景观行业知名设计人士参与交流,推进中西文化对话,促进行业国际化发展。

龚兵华告诉记者,艾景奖暨第三届国际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大赛启动以来,已经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知名设计机构和高校学生的关注及参与。包括美国SWA景观设计事务所、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EDSA东方环境景观设计研究院等多家专业设计机构,以及爱丁堡设计学院、欧洲设计学院、清华大学等高校学生作品。充分调动了一线设计人员及高校师生的积极性,在行业的交流合作、文化融合、人才培养等领域起到促进作用,提高行业社会地位的同时,对风景园林界设计师、设计机构、房地产商、材料供应商等发展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通过大赛,可以剖析国际化背景下我国景观规划设计将走向何方,总结我国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在2013年中的成绩与进步,对未来景观行业发展前景、行业政策动向等做出前瞻性的分析。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副院长王向荣在谈及艾景奖时认为,通过参加专业设计赛事,能够让平日里习惯“单打独斗”的学生有交流合作的机会,培养团队意识,激发他们的灵感和创作潜能,使个人综合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为其日后步入社会打下基础。

中国建设报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赵国强在会上说:“此次活动将培育人才作为重要的使命。在全国各大专院校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个影响不仅有利于推动行业进步,对教育改革也提供了正能量。”

作为专业性比较强的奖项,如何办出园林景观的特色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在经济转型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的新时期,园林景观必须思考如何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新需求,构建和谐社会、生态人居,提高群众的幸福指数,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作出我们应有的努力和贡献。

对此,原建设部副部长、ILIA名誉主席宋春华在大会发表演讲,他说:“当下,各类评比和竞赛项目不少,艾景奖要反思能否办出我们自己的特色、评出水平,并且起到应有的作用,这需要竞赛的组织者正确引导,也需要广大参与者的积极支持,特别是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形成共识,比如竞赛的宗旨,我们为什么要搞这个竞赛?选择什么样的主题去搞设计竞赛?价值取向、评比原则、评比流程、宣传推介等环节,都会影响到赛事的专业性、权威性、公正性以及美誉度和影响力。”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孟兆祯院士在大会强调:“我们为人类的根本长远利益服务,这是我们的天职。科技发展要遵循科学发展观,这是我们的国策,我们要依照科学发展观来发展我们的事业。另外,现代生活发展很快,把环境问题提到很重要的位置,可以说逼得我们不得不来实现环境建设。”

国际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行业协会主席唐学山则希望青年设计师不要忘记汲取古典园林的养分,他指出:“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园林景观作品的生命力,不在于绿地蓬勃生长的植物,更在于作品中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继承,希望大家在传承我国中华民族园林规划设计基础上,敞开胸怀创作出更多能传承人脉,又能体现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

生态写作与绿色作文 篇7

一.写得乐意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 大地山川四季如画, 日常生活千姿百态。生活就如源泉活水, 为写作提供不竭的清泉。因此, 鼓励学生关注生活、留意生活, 多积累鲜活的写作素材, 使学生在写作时轻松自如, 易于表达。

要求学生平时关注时事新闻, 节假日收看《子午书简》《百家讲坛》等电视节目。写新闻点评, 把握时代的脉搏, 拓宽写作视野。写观察日记, 每天记录自己的见闻和感受, 可为四季写观察日记, 可对路人写肖像素描, 可对自我进行深刻反思……总之, 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小事、真事、新鲜事, 俱可入文。将写得精彩或有进步的学生日记写上黑板报、编入班级文学报, 向报刊杂志推荐。广泛阅读。学生刚入初中, 就要求他们养成每天15分钟的课外阅读的习惯, 名家名篇要读, 同龄人的佳篇也要读。精妙处写点评, 做摘抄。大量的阅读, 丰富的积累, 为学生厚积薄发奠定扎实的基础。学生自然写得有滋味, 乐陶陶。

二.立足真意

好文章直接来自“我”内心对事物的思考, 对真实生活的体验, 要求学生情动于中, 述之于言。写人绘物要生动形象, 抒发情感要符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心理特征, 阐述的思想观点要积极健康, 摆事实要真实可靠, 讲道理要符合自己的认知水平。

1、绘真物, 写真人

刘勰曾言:“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要想反映人、事、景、物在生活中的真实面貌, 观察事物必须有“我”全身心地投入、体验, 才能有感而发, 绘物活灵活现, 写人栩栩如生。

夏日, 学生在驻足荷塘边, 有感于凌波仙子之美, 写下动人的《夏日·荷塘》, 文字富有诗情画意, 点面结合, 将荷塘写得有声有色, 有情有味, 让人如临其境, 美不胜收。在认真观察了一个同学的言行举止后, 学生写出了一个个真实而有独特个性的伙伴形象:活泼聪敏的毕凡“总是和前面的男生抢着举手发言, 手升不上去了就奋力踮脚超过前面的男生”;幽默的宋莎莎“大摇大摆地走到我面前时, 一抖衣领, 一扬下巴, 斜着眼, 嘴一撇”……没有生活的真实, 就没有艺术的真实, 正因为学生认真观察、用心成文, 所以才有真实鲜活的人物形象。

2、说真话, 诉真情

写作是“心有所思, 情有所感, 而后有所撰作。” (叶圣陶) 有了深刻的体验、真切的感悟, 用文字真实地表达悲喜愁乐等感情, 文章才能具有生命力, 引起读者的共鸣。在写《那一次, 我 (哭了、笑了……) 》时, 有的写自己给答案同学抄, 对方被老师批评而自己却没能勇于承认错误的自责;有的借助环境描写表现考试失利的痛苦;有的表露对父亲酗酒抽烟让自己在家“几乎透不过起来”的不满……学生敢于展示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 无拘无束地释放自己的真实情感, 从而表露了一颗颗鲜活率真的心。

因为有感于温家宝总理勤政爱民的事迹, 学生深情地抒写:到达灾区的您/握着孩子们整天没拿起过筷子的手/泪流进深深皱纹里/坚持啊——/您含着泪说/铮铮铁骨的泪流的那么柔情/蹙起的眉头像把“川”刻在心里……巧借蹙起的眉头像汶川地震的“川”, 不仅写出总理的年龄特点、忧愁的表情, 而且表现总理为灾区人民真情关注, 忧心忡忡。另外巧借温总理的语言:“坚持啊——”, 将一心为民、忘我工作、慈爱善良的总理写得可亲可敬。用简洁生动饱含深情的语言, 表达我对总理的敬爱之情。这样的文字自然能感动别人, 引人深思。

三.追求诗意

写作中追求诗意, 需要用诗意的阅读陶冶诗一般的情感。诗意的阅读是快乐、自由、创造性的阅读, 是一个生命虔诚地与另一个生命的对话, 不管是激昂高亢还是沉郁顿挫、清新淡雅还是荡气回肠, 都能让学生从文中读出作者、读出自己。从而充实自我, 陶冶性情, 汲取力量, 保护精神的水土, 培植心田的花朵。“那里盛产鱼头和茶叶/民歌和悠闲”“累了就沉睡在/古老的阡陌间”……这些是学生读了《江南蓑衣》《水性江南》两篇推荐美文后的诗意感受。

用诗意的表达, 营造诗一般的意境, 表达美好的思想感情。修辞的精当、用词的凝练、句式的整齐、语言的音韵美和情味美有助于达到这些效果。在看完苏州园林的视频、图片后学生写的美景是:“阳光从泛青的枝叶中穿过, 在缓缓流动的薄烟中呈现处一道光影”“雾气弥漫之时, 朦胧掩映下依稀可辨的艳彩忽现忽隐, 莫不是宣纸之上一点一滴化开的山水画, 将人的心牢牢勾住……”。“依稀可辨的艳彩”用词准确, 扣住初春时节少数鲜花在雾中初绽的景象, 以“写意画”为喻表现初春公园朦胧梦幻、富有诗意的画面。诗情画意的文字既为优美如画的苏州园林增添光彩, 又让人不由自主萌发对园林艺术的热爱向往之情。

四.力求新意

语文新课标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 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规范讲得太多, 会束缚学生手脚。鼓励学生飞扬才思, 彰显个性, 尽情表达,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从不同的角度去选材、构思、立意。这样学生才敢于放开手脚, 书写有新意的佳篇。因此, 要对学生多鼓励, 少要求;建议学生多求异, 少存同。

学校开展秋季运动会之前, 我提出写作要求:认真观看, 写你最有感触的场面, 相信每个人都能写得精彩, 有所突破。运动会后, 学生的习作交上来, 我发现不少学生写同一个参赛选手比赛场面, 各有千秋。连平时写作水平较低的同学都有可圈可点的精彩场面描写。我把这些精彩章句打印出来, 发给学生共同欣赏、点评。学生颇受鼓舞, 对场面描写更有兴趣和信心。在写《走在________的小路上》时, 很多学生写乡村小路上的美景, 表达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有同学不仅描绘了小路美景, 还写了人生感慨:“走在人生道路上, 每个人都在追求着心中的梦想, 一如我在小路上追求远方的景色”“生命的途中, 有花香, 也有鸟语。怀揣一份悠闲的心, 在前进的途中不断采撷美丽的景色, 在闲暇时编织成斑斓的记忆, 让生命也变得明媚而灿烂, 馥郁而芬芳”。感慨真挚, 立意高远, 有独特的见解, 让人眼前一亮。写作时学生的确“需要离开常走的大道, 潜入森林”, 不墨守陈规, 不人云亦云, 才能“发现前所未见的风景”。

著名特级教师方仁工曾说:“作文要百分之百的真实, 百分之百的本色, 真实、本色, 这是作文的最高境界。”以人为本的绿色作文, 是丰厚积累的展现, 现实生活的写真, 个性思维的张扬, 才具情意的显露。灌溉丰盈深邃的思想土壤、培植呵护学生心灵的花朵, 让学生在绿意盎然的写作天地里自由驰骋、畅快表达, 是每个语文老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摘要:绿色作文是以人为本、健康向上、充满智慧、洋溢活力、处处唯真的作文。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是其灵魂。写作教学中要尊重学生自然的天性、个性表达, 强调学生写作的自主性, 鼓励他们自由地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老师巧妙地指点引导学生积累、阅读、写作, 让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 捕捉事物的特征, 发现生活的精彩, 乐意下笔, 言之有物, 从而写出富有真意、诗意、新意的绿色作文来。

生态文明:绿色变革与转型 篇8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保护生态环境, 应对气候变化, 维护能源资源安全, 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中国将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 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

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不仅对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而且有利于推进全球可持续发展。各方应共同努力,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为建设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作出积极贡献。

德国重要的工业城市和矿产区的莱比锡市市长博卡德荣格。加大了对轻工业和新型工业的发展力度, 在实现产业转型的同时, 还实现了劳动力的转移, 把劳动力更多的从矿产开采上转移出来, 并加大对新就业岗位的提供力度。

贵阳市市长李再勇。贵阳的发展突出城市生态特色, 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 而是选择了一条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一, 推进环境的生态化。结合贵阳的山地特色建设山地城市、山水城市和森林城市;第二, 推进建筑的绿色化。强化节能减排的综合管理, 使新的建筑节能材料达到整个城市建筑材料的50%以上;第三, 推动交通的清洁化。实施低碳交通工程, 减少个人交通工具;第四, 推进生活低碳化。建立低碳社区、步行通道, 向市民普及低碳知识来强化这种低碳意识。

环保部部长周生贤。中国政府正在以PM2.5为主, 制定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PM2.5的治理不可能一蹴而就, 我们必须既打攻坚战, 也打持久战。

原国务委员戴秉国。中国可以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子。生态文明建设与当今世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相通的。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置于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 国际上有许多理念值得我们重视, 比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爱护自然”、“注重环保”、“节约资源”、“环保从孩子抓起, 从身边做起, 从每个人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做起”等等。我们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这种方式代价太大。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解振华。坚定不移地走低碳发展道路,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需要, 是顺应低碳发展国际潮流的大势所趋, 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的必然选择。

构建生态校园实施绿色教育 篇9

一、构建生态校园的基本思路

(一)校园建设要追求园林生态化

校园建设规划要以“绿色校园”为理念,充分体现环保和节能,依托现有的自然环境和条件,科学构思,精心设计,达到人与自然、建筑与自然的和谐交融。要本着立体平面、软硬覆盖、乔灌高低、常青落叶、庭院景点和花草树木结合的方针,进行校园环境建设,实现三季花香,四季常青,走路不粘泥、雨后不积水的优美的花园式的校园。要以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多样化景观与空间设计,创造优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营造别具特色的园林化与生态化校园模式。

(二)校园建设要考虑地域性与文化艺术性

校园建设规划应考虑地区的自然条件,无论是建筑设计,还是绿化、景观设计等都应与地域环境相协调,保持校园原有的自然地貌和生态痕迹,体现地域特色。要针对该地区的气象条件和校园土质、绿化位置和校舍的实际情况,科学地把校园绿化、美化好,充分体现出校园环境的特色。

(三)校园建设要追求数字生态化

校园建设规划要体现前瞻性,适应网络时代和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顺应21世纪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要通过高层次的文化内涵和先进的功能配置来体现时代特征。教学设施、教学手段、教学方法都要适应网络化、现代化、国际化的要求。要强调信息的流通和交换,密切各学科之间、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发挥好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体现高校信息传播和知识创新的功能。

(四)要体现继承性与创新性

我国传统的四大书院总是尽量建在依山傍水、自然环境优美的地方。生态校园建设要继承和汲取学校不同发展阶段的规划经验和建筑风格,体现传统书院的文化内涵,更要体现“适用、超前、继承、创新、突出文化底蕴特点和环境设计”的思想,突出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学科特色和地域文化特征,协调好各部分的功能组织布局,完善公用和基础设施,改善和优化办学环境,展现自然与文化景观,展示精神与育人形象,突出以服务师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努力实现总体布局和各个建筑群既具有方便实用的使用功能,又具有全方位的育人功能,也具有陶冶情操的审美功能,全面打造快捷、高效、舒适、美感的校园。

(五)扩展生态管理的理念

生态学校的教育理念除了关注人与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之外,在学生观上,更要在讲究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能力培养。因为,创新最崇高个性,一个人没有个性就不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因此,给每个人以多样化的选择机会,充分发展每个人的正确性,促其成才,显得非常重要;在教学管理上,要在讲究教学规范的基础上,更注重教师教学个性的发展,给教师以适度的教学空间,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学才华。

(六)推行生态道德教育

生态道德是调节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的总和,生态道德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人的环境道德意识、情感和行为,使人正确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人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行为。生态德育有着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时代内涵,具体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爱护草木,爱护野生动物,爱护水资源,关心人类的和平和幸福,关心人类生存的基础;二是树立美化环境的理念,使学生学会能美化自己的学习、生活环境,让处处充满绿色、充满花香;三是养成学生的卫生习惯,讲究公共卫生和个人卫生,穿着整洁,仪表大方,整个校园做到无纸屑、废弃物及污染源;四是倡导纯朴真实、恬然淡泊的生活方式,要让学生从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一粒米开始做起,树立健康的消费观念,讲究节约,反对浪费。

二、构建生态校园的现实意义

绿色及生态养殖柴鸡技术 篇10

关键词:绿色,生态养殖,柴鸡,技术

邢台绿岭果业有限公司生态养殖柴鸡5万余只, 他们采取了林间种草、草间养鸡、鸡粪入沼气池、沼液沼渣还田的“四位一体”生态立体养殖模式, 2008年绿岭柴鸡蛋曾被评为有机食品。该养殖模式实现了循环利用, 提高了经济效益。不仅带动了致富增收, 同时也改善了环境。

1 鸡品种的选择

一般选择适应性、抗病力、觅食能力强的地方品种鸡, 原则上只要能够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即可。

2 放养场地的选择

放养场地应选择地势稍微平坦开阔, 远离交通要道, 有充足洁净的水源, 没有污染的地方。放养区的林间种植一些适宜于鸡采食的优质牧草, 牧草一般可选用黑麦草、菊苣和紫花苜蓿等优质品种。这样既能满足鸡营养需要, 又能控制杂草的生长。

3 饮水装置和棚舍

放养鸡的活动面积一般较大, 为放养鸡提供充足的水槽、料槽和合理的棚舍非常重要, 棚舍整体要求应符合放养鸡的生活习性。

饮水装置:在固定的地方放置充足的水槽, 一般100只鸡1个水槽即可, 保证充足洁净的饮水。

棚舍:一般采用砖瓦结构, 不仅能保温防暑而且通风换气性能良好, 便于冲洗排污和消毒防疫。棚舍内设置栖架, 每棚舍能容纳300只左右的产蛋鸡。每5~6只母鸡舍一个产蛋窝, 安静避光。

4 雏鸡的饲养管理

以自然条件为主的放养鸡春季育雏较好, 育雏室的消毒和温度、湿度的控制与笼养鸡方法相同。育雏室的面积一般以每平方米30只雏鸡计算。

4.1 生态养鸡技术要点

围网筑栏:围栏选择尼龙网或铁丝网, 围成高是1.5~2 m的封闭围栏, 要选择合适网孔密度, 既不能让鸡逃跑, 又要防止老鼠、野狗、黄鼠狼等野兽的侵袭。

放养日龄和季节:雏鸡60日龄左右可考虑放养。成鸡一般春末至秋后散养, 其他季节圈养。室内外温差大时不宜放养。

调教:放养鸡活动面积大, 较难管理, 一般在育雏期即进行调教训练, 放养开始时强化调教训练。一般以口哨声或敲击声等方法进行归牧调教, 一般放养后调教10~15 d基本能见成效。

4.2 放养的规模和密度

林间养鸡应掌握合适的放养密度。密度太大对果树会造成伤害, 影响收益。密度过大或过小都会影响管理和经济效益。因此放养密度一般以每亩200只左右较适宜。一般一群可养500~800只。

4.3 日常管理

4.3.1 供给充足、洁净的饮水尤其是夏季最重要, 稍有不慎会引起热应激造成伤亡。

4.3.2 定时定量补饲

散养的鸡自己野外觅食的东西营养不全面, 回到棚舍应该合理补饲, 以达到鸡的营养需求, 一般傍晚补饲, 补料量视情况而定, 必须备有足够的食槽。

4.3.3 收集鸡蛋及时捡蛋, 并分类转托。

4.3.4 诱虫可用灯光诱虫或激素诱虫。

4.3.5 预防兽害

生态养殖的天敌很多, 如黄鼠狼、老鼠、蛇、鹰等, 它们对任何日龄的鸡都会造成伤害。所以在放养鸡以前灭一次鼠, 并做好善后工作, 及时清理掉没用完的鼠药。管理人员做到尽职尽责。

4.3.6 预防恶劣天气对鸡造成伤害遇到恶劣天气及时把放养鸡召回棚舍, 平时注意收听天气预报。

4.3.7 精心管理

每群鸡要做到专人负责, 杜绝频繁更换管理人员, 管理人员要详细记录每天的基本状况, 如:精神、采食量、产蛋量、粪便的颜色和形状、熄灯安静后听有没有呼吸道声音等等。早发现早处理, 遇到疾病早治疗。

4.4 疾病的预防

散养鸡相比笼养鸡来说, 产蛋率低, 活动面积大, 适应性比笼养鸡要好, 因长期活动在户外, 所以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 对常见的疾病要做好预防工作。

4.4.1 新城疫病的预防

在7日龄和21日龄分别用克隆-30苗1.5倍和2倍的量对雏鸡进行滴鼻、点眼免疫。以后每3个月用3倍量的克隆-30对鸡进行饮水免疫, 一般情况下不会发生新城疫疾病。

4.4.2 法氏囊病用法氏囊弱毒苗分别在12日龄和24日龄以1.5倍和2倍的量对雏鸡进行点眼免疫。

4.4.3 传染性支气管炎7日龄1.5倍量滴鼻, 在30日龄2倍量加强免疫一次即可。

4.4.4 球虫病

散养鸡长期接触地面和鸡粪, 球虫病极易发生, 尤其是在潮湿的季节。预防和治疗球虫病的药物要选择3~5种交替使用效果最佳, 因为球虫药容易产生耐药性, 重复使用一种药物影响治疗效果。常用于治疗球虫的药物有:氨丙啉、磺胺二甲嘧啶、青霉素、氯苯胍等。

4.4.5 其他

产蛋期间1个月用1次预防输卵管炎症或肠道炎症的药物, 不同成分药物交替使用。在夏季由于天气炎热、食欲不佳, 饮水中应添加一些维生素、Vc、小苏打等抗热应激的添加剂, 一提高采食量, 二是减少热应激引起的降蛋或死亡。禁止使用违禁药品、激素类药物。对化学药物要严格执行休药期。对病死鸡要采取无害化处理。

绿色发展推动生态惠民 篇11

用绿色发展理念

做好产业转型升级

发展理念更新,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富阳区把产业转型升级与淘汰落后产能作为绿色发展的重头戏,从改造传统产业入手,实施了一系列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举措。

造纸行业是富阳的传统产业,又是支柱产业,已有1900多年历史。随着产业的发展和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造纸业成为富阳的一大污染产业。为了加快整合造纸产业,使传统产业发挥新的活力,融入绿色发展的行列,为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作贡献,富阳实施了一系列措施。

用“绿色”理念,加快造纸产业转型升级是杭州市富阳区委、区政府发展经济、治理污染的民生工程。2006年?2013年实施的6轮造纸企业淘汰关停工作中,全区先后淘汰关停“低小散”造纸生产线400余条,涉及企业300余家,使造纸产能得到控制,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削减,穿城而过的富春江水环境压力也得到缓解。

特别是近两年来,富阳坚持科学发展,按照关停淘汰一批、整治入园一批、规范提升一批和上大压小、扶优劣汰的造纸业转型升级总体思路,除前5轮淘汰关停的造纸企业外,近两年共淘汰关停造纸企业107家,规范提升113家,整合入园17家,造纸企业入园率达87%以上。

造纸废水主要污染物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废水排放量削减41.9%、COD(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削减48.3%。结合钱塘江流域特别排放限值要求,富阳对造纸企业按照吨纸废水排放量控制在10吨以内等要求进行整治,确保造纸业治理设施提标改造工作真正落实到位。

在造纸行业转型升级中,富阳克服了重重困难。据富阳区环保局副局长陆兴龙介绍,他们采用环保倒逼、限小劣汰、产能置换、买卖自愿、妥善安置职工、限期退出有奖励等举措,稳步推进造纸行业转型升级。

关停淘汰后,部分造纸企业纷纷开始转型其他产业。高峰化纤PET塑业有限公司的前身是一家造纸企业,由于符合产能转换企业转型要求,新厂获批手续很快就办好了。

“全部投产后的年产能将达到3.5万吨,产值可达2亿?3亿元。”公司董事长刘军介绍说,更重要的是,生产设备科技含量高,生产过程中不产生废水废气,还能利用附近造纸厂的废塑料,属于资源再生行业。

2003年建厂的富阳新民纸业原以生产涂布灰底白板纸为主,审批产能3万吨,每年可实现近8000万元的产值,但由于产能达不到整治提升条件,被列入第六轮关停名单。根据要求,该企业可以生产到2015年底,但企业却提前一年半关停,一方面因为造纸产能转换之后提前关停可以拿到40多万元的关停奖,更重要的是为新组建的浙江新汇田运动器材有限公司腾出厂房,以便早日开工建设。目前,转产后的一期工程已于2014年4月正式投产,每天可生产高尔夫球6万多个,年产值达3亿元,是原来造纸产值的4倍。二期、三期工程也在紧张地筹备中。

“早关停、多得益,更重要的是早转型、早主动。”企业负责人俞新民说,提前拆除生产线后,原有的28亩旧厂区进行了厂房改造、局部拆建,既节约了基建资金,又缩短了高尔夫球项目的建设周期,赢得发展先机。

除了企业自行转型其他产业外,造纸行业内部加快提升产业结构,加快组建造纸企业大集团,也使传统产业焕发青春。

今年1月底,永泰集团与正大集团决定优势互补,抱团发展,联合组建浙江省最大的造纸“航母”永正集团,将打造集造纸、治污、供热于一体的大集团,并在此基础上兼并收购其他造纸企业,做大规模、做精产品、做优环境、做响品牌,把企业建成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化大型造纸企业集团。“这是富阳造纸业下一步转型升级的方向。”富阳区环保局局长李百山说。

在此基础上,富阳区以结构调整为契机,积极引进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的产业。富阳传化智能公路港物流基地落户在灵桥镇杨元坎地块。该项目立足富阳,着眼杭州经济圈,辐射长三角,占地260余亩,总投资超过6亿元,目标是把该基地打造成大杭州西部“经营规模最大、服务功能最全、交易环境最优”的综合性现代化物流枢纽,形成集交易中心、运输中心、配送中心、仓储中心、配套服务中心“4+1”功能的现代化物流集群。现已有250余家物流企业入驻,日流动车辆2000多辆,平均降低周边企业物流成本30%?40%。

关停淘汰落后产能,使富阳逐步走上绿色发展道路。近几年,富阳保持定力,顶住压力,紧盯固定资产投入和工业性投入,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连续三年工业性投入增幅超过15%,固定资产投入增幅超过20%,为富阳发展积蓄后劲。自去年以来,按照省、杭州市委决策部署,把发展信息(智慧)经济作为“一号工程”,大力推进“硅谷小镇”、“机器人小镇”、“先进制造小镇”、“医药小镇”等四大小镇建设,信息(智慧)经济,先进装备制造业、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方兴未艾,先后引进京东集团、大华科技等一批优质企业,富阳的绿色产业发展已经渐入佳境。

今年4月,京东集团在浙江地区最大的布局项目正式运营,预计今年能实现销售产值50亿元,税收5000万元。2014年,全区实现智慧经济产业增加值54亿元,占GDP比重为9%,先进装备制造业、生物医学、新能源产业实现增加值93亿元,占GDP比重为15%,文化创意、旅游休闲、信息软件产业实现增加值108亿元,占GDP比重为18%。全区三产结构由2005年的10:60:30转变为2014年7:53:40,第三产业首次突破40%。

nlc202309032351

在大量淘汰关停落后产能的同时,“十二五”以来,富阳财政收入却实现了“四连增”,其中2011年财政收入为77.1亿元,2014年财政收入达到88.42亿元,年增幅达3.67个百分点,富阳转型升级后的绿色经济进一步显现。

用绿色发展理念强化水环境治理

今年五一小长假,位于富阳区湖源乡境内的壶源溪漂流,接待了1000多名游客,在青山绿水间亲近大自然。

这个被誉为“富春第一漂”的壶源溪漂流项目4月底开门纳客,游客乘坐皮划艇沿着急流穿石、绕壁,最后来到一片开阔水域,动静结合又不失惊险刺激。“沿途蓝天白云掩映,溪水清澈见底,两岸青山环绕,真可谓是艇在水中漂、人在画中游。”慕名而来的游客纷纷举起大拇指,为壶源溪水质及两岸风景点赞。

谁能想到,5年前的壶源溪曾是一条污染严重的溪流,两岸有不少锌化工企业,污水虽经处理,但溪水重金属严重超标,水质最差时为劣五类。两岸群众守着溪水不能用,不能下溪淘米洗菜,壶源溪的污染成为人们的一块心病。

为了还绿水青山于民,建设生态文明城乡,富阳区委、区政府结合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五水共治”行动,实施了重点区域、重点流域、重点行业环境整治大行动,开展溪流水质大排查,实行挂图作战,责任分解到部门,乡镇、企业和行政村,建立了以区委、区政府领导、乡镇(街道)领导负责制的河长制和五水共治“8+23+24”的工作体系,强有力地推动重点区域、重点溪流的环境综合治理。

“三江两岸”治理是杭州市为了保护富春江、新安江、钱塘江水环境的重大举措。富阳境内有“一江十溪”,江河溪流构成了富阳独特的山水环境。尤其是境内52公里富春江,孕育了黄公望笔下的《富春山居图》,吸引着众多文人墨客驻足游览。

为了保护富春江这条母亲河,富阳区着力打造沿江绿色长廊,改善富春江沿岸的生态环境。北支江是富春江的一条最大支流,由于沿岸工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使支流水环境受到严重威胁。在水岸环境整治和南北两岸景观综合整治中,投资近5亿元,针对河道现状,关停沿江污染企业,建设沿江公园、游步道、慢跑道、自行车道、木栈道和亲水平台等,并根据季节特点和地形地貌选择以乡土树种为主,兼种一些有色彩的植物,使江岸植被景观有段落、有色彩、有层次,还利用区域内的葡萄园、苗圃、茶园等原生态效果,使北支江两岸景色更加秀丽,成为人们休闲的好去处。

“五水共治”是近年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重点治水任务,富阳区明确“半年消灭垃圾河”和“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的目标,并制订了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及抓节水三年行动计划,安排的项目投资额达到100.2亿元。经过一年多时间的整治,截至今年5月,已提前完成13条垃圾河、217.4公里整治任务;9条黑臭河、155.46公里的整治任务已全部完成。完成生态河道综合治理36公里,区级河道全部完成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全年投入河道保洁经费1000万元,实现河道保洁全覆盖。完成饮用水源保护区污染源清理工作和合格规范饮用水源创建任务,关停保护区内企业8家,拆除沙场码头135座,县(区)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

在重点流域和行业整治中,富阳区共关停各类重污染企业170家。常安镇横槎村上世纪80年代起在村边的壶源溪沿岸办起了20多家硫酸锌、小冶炼企业,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了,但溪水却被污染了。

当了26年的老村支书何光玉,曾被称为村里的“功臣”、老百姓致富的带头人。他说,怎么也没想到有一天会成为全村的“罪人”。小时候常在这条溪里游泳、抓鱼、摸蟹,自从企业办起来以后,随着污染的加重,溪里的鱼就不见了,连溪里的石头都变得黄黄的。

为了改善壶源溪水质,富阳区、镇两级将横槎村沿壶源溪边的企业全部关停。原来的厂址建成了公园、绿化带,沿溪进行了生态修复,投入资金达300余万元。如今的壶源溪再现了青山绿水的景象,消失多年的石斑鱼又回来了。

用绿色发展理念

开展生态环境建设

富阳的美丽在于山水相映,绿水环山翠,山映白云间。富春大地的生态文明建设,很大程度取决于散落于群山中的大小村庄和乡镇。富阳区委书记姜军说:“生态优先,要从美丽乡镇抓起,把生态文明延伸到广大农村。”同时,富阳农村的发展道路不应照搬城市模式,应适当保留原始生态风貌。城与乡有机统一,做到“兼田园之美、具城市之利”,使得城乡功能互补,相得益彰,和谐统一。

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生态村镇建设,打造城乡统筹的美丽富阳新样本。近年来,富阳区每年安排不少于上年度财政支出1.2%的资金作为生态区建设专项经费。结合富阳实际,把乡镇(街道)和行政村生态建设划分为城市主导型、综合发展型、工业主导型、农业主导型、生态环保型5类,实行分类考核,增加了环境质量方面的考核,使整个考核指标进入绿色体系,生态环境抓好了同样可以在年终考核中得第一。这样,极大地调动了生态乡镇、村创建的积极性。

生态村镇创建体系的建立,已成为富阳迈向生态文明的风向标。富阳区常安镇被列为农业主导型乡镇分类考核后,结合小化工整治,取缔关停小熔炼、小化工企业30余家,在永安山建立浙江省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亚洲最大的滑翔伞基地及300亩景山油茶基地、450亩幸福苗木基地、700亩横溪芦笋基地,办起水映山庄、吉庆农庄和杏梅坞农家乐。一个集特色农业、运动休闲、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生态农业综合发展圈已然形成。

在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中,富阳区提出因地制宜,建设自然资源保护型、工业循环发达型、生态农业先进型、能源永续利用型、生态综合效益型生态村,紧紧围绕生态市(县)创建目标,以实施“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认真落实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各项措施,全面推进农村环境“五整治一提高”工程和“百千工程”、“清洁城乡”等活动,把生态乡镇村创建作为践行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的重要载体,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使生态型城市扎实有效推进。

nlc202309032351

截至目前,富阳区24个乡镇(街道)均创建成为杭州市级以上生态乡镇(街道),其中国家级生态乡镇(街道)有20个。

富阳区万市镇曾以“三块石头打天下(石灰石、方解石、石煤)”著称,在生态乡镇创建过程中,镇党委政府采取铁腕整治和兼顾利益的方式,集全镇之力整治石灰窑污染。截至去年底,全镇所有石灰窑全部关停,终结了“三块石头打天下”的历史,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根本改善。万市镇相关负责人说,现在走进万市区域,过去粉尘飞舞的现象不见了,青山绿水的自然本来面目已经得到还原。

坚持生态优先,为描绘“富裕阳光的富春山居图”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截至去年底,富阳区创建杭州市级生态村196个,其中国家级生态村1个。累计完成生态建设“1250”工程708个,完成废弃矿山修复69家,建成黄公望、新沙岛、云水湾等3个风情小镇,建设30个美丽乡村精品村,连续两年荣获浙江省新农村建设优秀县(市)。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首先必须从改善环境质量抓起,为农民创建宜居宜农的良好环境。富阳区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生活垃圾处置作为改善农村环境的先决条件。截至目前,建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329套、生活污水处理池1360万平方米,建成户用人工湿地处理2385只、农村改厕148844户。在此基础上,按区域、分批次对144个村(约6.2万户)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进行提升改造工作。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生活垃圾量不断增加,为有效处置生活垃圾,全区建成生活垃圾房3000余座,发放垃圾桶10万余只,建立了“村收集、镇清运、区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彻底改变了农村脏乱差的面貌。

把多绿创建和生态宣传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的先行官,把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理念传播到社区、学校、企业,先后创建省级绿色学校12所、杭州市级4所、富阳区级38所及环境教育基地4家(其中,省级2家、杭州市级2家)。利用“一报二台一网”,开辟专栏、专版、公益广告等宣传生态环保知识,报道生态建设情况,并在全国多种报刊发表稿件。在区域内“一江十溪”流域设立公益广告牌,利用新媒体技术,在城市主要道路、乡镇(街道)及公交大巴上设立大型广告、灯箱广告、彩画广告等,宣传生态环保,扩大受众面,提高社会公众的生态文明意识。

用绿色发展理念实践生态惠民

经过整治的壶源溪,如今山青水碧,呈现出一派优美的自然环境景象。今年4月底在政府的指导下,壶源溪开发了生态漂流项目,项目所在的湖源乡窈口村,是第一个吃螃蟹的村。他们凭借着良好的生态优势,保护和开发村落文化、农耕美食、休闲野趣,发展成为集休闲、度假、旅游为一体的整村农家乐。全村26家农家乐,一年中几乎没有出现过淡季,不仅周末必定客满,周一至周五也有不少游客来吃住,节假日还得提前预约。“去年,全村共接待游客5万人次,农家乐单项经济收入超过1300万元。”窈口村支书乐呵呵地说。

湖源乡的蜕变,是富阳生态环境改善、绿色发展的一个缩影。如今的富阳,生态环境正吸引着源源不断愿为“好山好水好空气”埋单的游客。2014年,全区接待游客799.3万人次,旅游收入70.5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3.8%与18%。其中,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314.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亿元。

2012年以来,富阳始终坚持“兼田园之美,具城市之利”的理念,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注重城与乡的和谐统一、田园风情和人文特色的相得益彰,建设让城里人向往、让村民依恋、让外来者痴迷的新农村。规划布局上,进一步优化小城市、中心镇(村)建设布局,形成了“梦里银湖”、“激情场口”等4条串珠成链的精品线路;产业发展上,扎实推进“两区一基地”建设,形成了新登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里山安顶云雾茶产业园、渔山省级粮食生产功能区等一大批现代农业示范区;在环境建设上,保持好农村的自然、生态、人文环境,完善基础设施,把城市的服务功能向农村延伸,让农村既有美好的田园风光,又有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现代文明。“美丽乡村”建设,让富春大地的村庄环境更加洁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逐步完善,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洞桥镇位于富阳区西北山区,森林覆盖率超过80%,置身其间,犹如走进一个“天然氧吧”。这里是富阳的香榧产业基地,拥有上万亩香榧林,每年为当地农民带来不小的经济收入。然而,如今的洞桥,不仅仅拥有“绿色经济”,还有“黄色经济”、“红色经济”、“黑色经济”……借助优美的风景、深厚的古韵,成为富阳美丽乡村建设的新亮点。

从2010年开始,聪明的洞桥人用油菜花和麦苗,在贤德、石羊等村打造“色块农业”,“洞桥”、“富裕阳光”、“美丽中国”……一幅幅美轮美奂的大地艺术作品,成为山乡春天里一道烂漫风景,吸引了富阳本地以及杭州、上海等地游客纷至沓来。

2014年春,驴友在该镇大溪村海拔300多米的云台山上,发现了上百亩树龄超过30年的野生杜鹃花。一时间,花海照片红遍本地网络,吸引了四方游客。今年4月,每天数千游客登云台山赏花,给大溪村村民带来400多万元的收入。大坞村存留着20多幢由灰黑的石灰石垒叠而成的传统古民居。2012年7月,普利兹克奖获得者、中国美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以特有的眼光,发现此处属国内罕见的原始美丽村落,将之称为“真正的建筑艺术”。

2014年6月,洞桥镇被浙江省政府列为美丽宜居村庄建设省级综合试点镇,由王澍领衔规划设计,对大坞、文村等几个古村落进行综合改造、修缮,打造具有新型城镇化特色的美丽宜居村庄。村民于福娟说,过去村里的年轻人都跑出去打工,现在大多数人都喜欢留在本地工作,因为家乡遍地有挣钱的机会。

东洲街道黄公望村得《富春山居图》的灵气,已成为体现子久风范、文化气息浓郁的风情小镇,且已创建成为杭州市首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龙门镇启动“古镇复兴”五年行动计划,每年投入财政资金2000万元,注重古建筑的保护和孙吴文化的传承,保持了山乡古镇的风貌。新登、场口、万市等乡镇依托原生态的自然风貌和古城、古村落、古银杏、江湾湖泊等资源,通过“洁美城乡”等行动,展现了四时风光各不同的田园风情。里山、渔山、永昌等乡镇开发安顶高山云雾茶、千亩连片稻田、万亩笋用竹林等现代农业资源,打造精品农业和休闲风情游,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经济效益。

建设“美丽乡村”的同时,富阳各级党委政府也积极引导各地农村和广大农民经营“美丽乡村”,发展绿色经济,全区观光农业、农家乐、养老养生、乡村旅游等新业态及农事节庆活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好山好水好空气,让山村、沙洲成为城里人热门的度假目的地,“绿水青山”不断“淌金流银”,“美丽乡村”孕育出多彩多姿的“绿色经济”。

被誉为“江心绿叶”的新沙岛上,投资5.8亿元的玫瑰园首期项目于5月1日开园迎客,300亩玫瑰园里的400多种玫瑰竞相绽放、争奇斗艳,吸引了大批游人,3天假期里共有15000多人“相约玫瑰”。灵桥镇流转土地1500亩,引进浙江龙灿实业有限公司,开展玫瑰花研发、种植和加工,结合文化创意、运动休闲来发展观光旅游业,打造成爱情玫瑰文化主题园、水陆空全栖婚庆婚典圣地、婚纱拍摄基地、爱情微电影拍摄基地。

“农家乐,旅游者也乐。”作为国内农家乐先行者的新沙岛,如今已化身为集露营、烧烤、骑行、采摘于一体的运动休闲旅游综合体,游客接待量逐年上升。岛上的新沙村,开出了39家民宿型农家乐,有床位数306个,2014年共接待游客3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000多万元,解决村民就业人数100多人。新沙岛所在的东洲街道,凭借得天独厚的“一江两湾三岛”生态资源和黄公望隐居地等人文资源,为“美丽富阳”集聚了大量人气。

截至2014年底,富阳已培育成熟的民宿村5个(湖源窈口村,东洲黄公望村、新沙村,新登半山村,万市杨家村),现有民宿经营户177户,床位数1674张,全区乡村旅游接待游客146万人次,经营收入1.8亿元。未来三年,富阳将集中培育民宿示范村20个,发展民宿经营户40户,到2017年底实现现代民宿年接待量160万人次,经营收入1亿元以上。

“绿色经济”的兴起和蓬勃发展,不仅丰富了富阳城乡居民生活,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而且促进了农民就业增收;201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954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840元,增长11.3%,连续11年保持较快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比进一步缩小到1.75:1。绿色发展推动生态惠民,实惠的是老百姓。

(责编:张志国)

绿色原生态 篇12

英国, 既离开欧洲大陆, 又靠近欧洲大陆, 是大西洋中的群岛国家, 其全境由靠近欧洲大陆西北部海岸的大不列颠岛和爱尔兰岛东北部及附近诸多岛屿组成, 英国位于北纬50度至60度之间, 比我国的黑龙江省还要偏北, 但那里的气候却温和得多, 可以说是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四季气温差别不明显, 这温和的气候主要归功于热带的墨西哥湾暖流。因此, 英国最具特色的气候现象是多雨和多雾。多雨并非是我们常说的降雨量大, 因为英国年降雨量约600毫米, 不算太多。这里的多雨指的是下雨频率大。在一日之内, 忽晴忽阴又忽雨的情况并不少见, 全年一半时间都处在降雨天气之中。

英国式半木构架是以木屋架代替墙、采用墙架一体的木屋架结构方式。在木构架内填充墙板, 木材较为轻巧, 富有弹性又便于加工, 因此, 在建造家屋的过程中, 英国人采用橡木做成家屋立柱、横梁、屋架的构架, 柱梁和屋架间结合处都是在木材上开挖槽孔, 做出榫头, 用卯榫相互连接, 一根铁钉也不用, 即可建造出卯榫结构的木屋架。这种用木材和卯榫搭建的房屋整体是牢固的, 从结构体系上说却是柔性的, 而不是刚性的, 因为所有的构件的节点都是绞结的。立柱顶上支撑着一个大屋顶, 而这些屋顶的支点, 都是落在一个个斗拱上, 这些斗拱也是用一块块木头做成特殊的构件, 巧妙地搭接在一起, 拖住了巨大厚重的屋顶。屋顶设计成坡度较大的人字形结构, 看上去举重若轻, 居住起来不会让人有压抑的感觉。此外, 由于当地多雨, 倾斜的屋顶便于雨水快速从屋顶流下, 防止下雨时雨水渗漏到屋内。设计中利用十字拱、飞券、修长的立柱以及新的框架结构以增加支撑顶部的力量, 使整个建筑具有直升线条, 雄伟的外观和教堂内空阔的空间, 家屋整体体现出哥特式建筑所特有的尖塔高耸特征。木材导热系数小, 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 在冬天室外温度完全相同的条件下, 木结构建筑室内温度比混凝土建筑要高6°C, 夏天正好相反。此外, 英国人充分利用夹层保温和空气屏障的原理, 用木屋架代替墙, 使家屋的保温能力更佳。所以, 英国式半木架家屋就像一座天然的空气调节器, 起到了真正的“冬暖夏凉”的作用。

英国气候多雨而潮湿, 木架构家屋正好适应这种气候条件, 因为木结构家屋的年平均湿度要比其他建筑材料搭建的家屋低得多, 其变化范围保持在60%-80%, 这与最佳居住环境相对湿度60%左右的指标最为接近, 因此, 居住在英国木屋中, 不会让人有阴冷潮湿之感, 仿佛置身于大自然, 使人受益于潜移默化之中。

在我们传统意识中, 木材的防潮防腐性能差, 我们不免会担心木架家屋的使用寿命, 特别是多雨潮湿的英国。英国人独特的防潮防腐处理技术早已解决了这一问题。他们主要通过在木架层内侧铺一层用稻草和泥浆做成的薄层作为防潮层来防止外界湿气渗透, 同时又能避免潮气在屋内形成冷凝现象。所以, 英国的木结构家屋具有良好的防潮防腐能力, 其坚固耐久性也是经得起考验的。

英国木架构家屋采用天然材料作为结构主体, 建材不含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是理想的绿色居住空间, 使人在不知不觉中享受健康环保的益处。

上一篇:目标系统下一篇:电力设计企业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