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生态产业(精选12篇)
绿色生态产业 篇1
泰顺位于浙江最南端, 与福建交界, 西北与景宁县接壤, 东北连文成、苍南, 直达温州, 西、南连通寿宁县及福建, 隶属于中国浙江温州, 为温州市下辖6县之一, 是“全国生态示范区”。泰顺县拥有号称“生物种源基库”、“绿色生态博物馆”的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享有“神水宝地”、“天下第一氡”盛誉的承天氡泉省级自然保护区, 并拥有着世界上保存最完整最美的廊桥。
在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编制完成的2005年度《全国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报告》中, 浙江以“87.1”分位列全国第一。按照县 (市) 、市区进行评价, 浙江69个评价单元中, 泰顺县在林覆盖率较高、水资源较丰富、降水量多的优势下, 在69个县 (市) 市区的生态环境状况比较中当选浙江第一。
由此可见泰顺的生态状况很是让人欣慰, 而生态在泰顺经济建设中发挥了其举足轻重的作用。
生态旅游作为泰顺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泰顺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以及人口的增长, 对生态旅游的资源的需求也随之增大, 原有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在可持续发展环境下, 要想满足人们的需求, 就必须改变原有的生态旅游的经济模式, 采用新模式, 就必须坚持生态旅游环境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战略。
发展生态旅游, 食品加工业及特色旅游是目前发展的大趋势。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的精神需求日益增长, 利用假期去旅游已成为人们休闲的最好选择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 生态旅游已经成为人们旅游的首选。根据人们的需要, 林农及开发商应该以当地特色的森林资源为基础, 开展生态旅游行业。一些林区已经先后开展了生态旅游业, 就目前发展来看, 森林生态旅游业是充分发挥林业资源功能的最佳途径, 也是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泰顺县黄桥乡800hm2毛竹低产园通过标准化改造, 建成为省级笋竹低产林改造示范片, 大大提高单产, 每667m2收入从原来的200元提高到1200元, 仅此一项每年为全乡农户增加收入800多元。而且在泰顺县竹产品的深加工下, 使得竹子的价值得到了更大的提升, 从而带动了农户的种竹积极性, 使其朝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大踏步的向前发展。使昔日的荒山成了竹海, “竹山”成了“金山”。
每年的元宵节, 泰顺各地都有着特色的百家宴。泰顺百家宴是一项独特又古老的闹元宵习俗, 由970多年前的民间族人内部祈祷仪式“做春福”演变而来, 如今发展成泰顺县一张旅游名片。2010年元宵节, 泰顺县7个乡镇摆下了6000多桌百家宴, 6万多人赴宴, 载入吉尼斯纪录, 而且随着泰顺百家宴每年的定时举办, 以及各个环节的完善, 到泰顺吃百家宴的人数也在逐年更加。泰顺百家宴以“促进乡邻乡亲, 弘扬民间传统文化”为主题, “百家宴活动, 从祭祀地方神祗, 到民俗表演等方面一脉相承, 有其固定习俗”, 到如今泰顺百家宴已成为泰顺旅游发展的一大特色, 吸引了泰顺周边市县以及相邻的福建省的很多人的慕名而来, 体验着不同以往的特色的泰顺百家宴, 这也是泰顺人比春节更不可缺的重大节日。泰顺 (百家宴) 更被授予传统节日保护示范地, 泰顺百家宴被入浙江省省级非遗名录项目。而泰顺县司前畲族镇每年“三月三”的百家宴也吸引着周围不少的人前往一睹这畲族风情的百家宴。毗邻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体验了百家宴之后, 来游玩的游客还能到保护区内看看秀丽的大自然风光, 在完好的原始深林里呼吸最新鲜的天然氧吧里的空气, 到浙南第一峰白云尖的山顶上体验一下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下第一氡”承天氡泉省级自然保护区、红岩隧道景区、白鹤山庄景区、南浦溪景区、世界最美丽廊桥 (泗溪北涧桥) 等更是带动了泰顺生态旅游的大热潮。生态旅游的热潮更是带动了一批产业的发展, 农家乐、生态食品、地方特色小吃等等不仅给泰顺的经济带来了蓬勃的发展, 更解决了很多泰顺普通老百姓的就业问题。
随着泰顺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泰顺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发生了变化, 对现实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同时也知道了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要想发展生态经济, 就要以保护生态环境、资源为前提。只有泰顺的经济得到发展, 泰顺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提高, 生态经济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泰顺有着如此的生态优势, 在泰顺人民的不断努力下, 泰顺的生态与林业发展将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摘要:泰顺是一个有着很大生态优势的地方, 而这些年泰顺正是利用这个优势发展着泰顺的生态产业, 给了泰顺人民带去了物质与精神的双层提高, 使泰顺的生态产业向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泰顺,生态发展,产业
绿色生态产业 篇2
众所周知,建筑能耗占社会能耗的三分之一,与工业能耗和交通能耗并称社会三大能耗。目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中,每年新开工建设52亿平方米建筑,每年消耗水泥20亿吨、钢材6亿吨,伴随着建筑总量和居住舒适度的不断提升,建筑能耗呈急剧上升趋势,因而给国内环境带来了无法承受的压力。利用率,实现节能减排,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建设资源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是迫在眉睫的重中之中的工作任务。美丽中国、新型城镇化等的实现要求我们,决不能再延续以前高污染、高排放、高能耗、低产出的发展模式,必须走绿色、生态、宜居之路,大力发展绿色建材与绿色建筑。
作为生态建材、环保建材、健康建材的统称,“绿色建材”一词恰当地表达了这类新型建筑材料的“健康、环保、安全”品质,绿色建材也是国家“十二五”节能减排规划中的重要一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构成建筑的基本物质要素——建筑材料也在发展变化。绿色建材是在传统建筑材料基础上产生的新一代建筑材料。现代绿色建材首先要具有时代性才能符合现代建筑的要求;其次要节能环保,符合生态化特点才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绿色建材特点生态
建筑是时代的橱窗,构成建筑的基本物质要素——建筑材料,也就按着时代的脉搏而呈现出自己的价值。几千年来,建筑材料产品有了长足的进展,从最早的土坯发展到现在门类繁多,充满技术含量。各个历史时代都有代表各个时代风貌的建筑,也有与之相匹配的建筑材料。随着时代的变化,建筑物的风格、功能以及人们对它的要求都有很大的不同,因此绿色建材也会相应的出现。
绿色建材是在传统建筑材料基础上产生的新一代建筑材料,主要包括新型墙体材料、保温隔热材料、防水密封材料和装饰装修材料。我国绿色建材工业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而发展起来的,。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绿色建材工业基本完成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个新兴的行业,成为建材工业中重要产品门类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给绿色建材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广阔的市场。目前,全国绿色建材企业星罗棋布,在市场需求的带动下,已经形成了全国范围的建材流通网;大部分国外产品我国已能生产,国内所需的绿色建材已能自给。我国已形成了绿色建材科研、设计、教育、生产、施工、流通的专业队伍。
一、具有时代价值
一位日本学者在讲学时曾经说过,最好的建筑材料是土坯,他是在分析了各种现有建筑材料功能的优缺点之后,不无感慨地做出了这样的评论的。土坯是人类从筑巢而居时就开始利用普通的黏土做建筑材料,兼有保温、吸湿、透气等特性,更适合人体要求,人住在土坯房屋里比住在混凝土房屋里或者砖房里舒适得多,所以这位日本学者的话具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虽然土坯具有这样的优点,可还是遭到了人们的抛弃。因为现代建筑已经不能仅仅满足居住的功能了,现代建筑是人类技术进步的集合体。除了保温、吸湿、透气这些功能要求之外,还有高强、轻质、防水、防火、防腐、采光、吸音、装饰性以及利于快速装配化施工等等其他重要要求向建筑材料提出来。因此,现代绿色建材首先就必须具备时代价值,必须适合现代建筑的要求以及现代人类的审美。现代建筑材料以不同方式进行组合、复合后可以达到比土坯更好的性能,更加适用于现代化建筑的要求!玻璃作为一种建筑材料就因为其适合时代的要求而普遍存在了。纵观历史,建筑物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在不断改变着的过去。
二、绿色、环保
优良舒适的居住环境历来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生活目标之一,丰富多彩的建材产品不仅使我们广厦万间的追求成为现实,更为人们从“居者有其屋”向“居者优其屋”的转变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然而,享受现代物质文明的同时,我们却不得不面临着一个严峻的事实:资源短缺,能源耗竭,环境恶化等问题正日益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建筑材料作为能耗高,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的工业产业,在改善人居住环境的同时,对人类的环境污染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而,如何减轻建筑材料的环境负荷,实现建筑材料的生态化,成为21世纪建材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绿色建筑材料是指对人体及周边环境无害的健康型、环保型、安全型的建筑材料。与传统建筑材料相比绿色建材主要有以下特点:(1)生产原料尽可能少利用天然材料,尤其是不可再生材料。(2)低能耗的生产工艺和无污染的生产技术。(3)建筑产品生产过程不得添加使用甲醛、卤化物、芳香烃等,不使用含汞及其化合物、镍、铬及其化合物的颜料和添加剂。
在日益发达的物质社会里,绿色建材的生态化考虑显得尤其重要。建筑材料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建筑材料从原料采掘到生产使用直至废弃的全生命周期中造成大量的环境污染,在我国,每生产1t普通硅酸盐水泥熟料要向大气中排放130kg粉尘,建筑材料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还会产生噪声污染、水污染、玻璃幕墙的光污染、矿渣岩石的放射性污染、化学建材的化学污染、建筑物拆除后的建筑垃圾等多种环境问题。建筑材料与环境的协调性当然建筑材料与环境之间也有着某种程度的协调性。许多建筑材料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环保性。例如抗菌建材、空气净化建材等。建筑材料也是消纳废弃物的大户,大部分固体废弃物都可用于建筑材料的生产中。例如粉煤灰、矿渣可作为水泥和混凝土的掺和料,煤矸石已普遍用于制作烧结砖,甚至于一些有毒可燃废弃物及垃圾可作为燃料用于煅烧。随利用建筑材料实现固体废弃物的再生资源化将成为环境保护的重要途径之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类越来越追求舒适、美好的生活环境,各种社会基础设施的建设规模日趋庞大,建筑材料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地位。当前,在新型墙体材料成为城市建设中的主要建筑材料的同时,蒸压加气混凝土制品也日益成为现代建筑墙体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技术进步和蒸压加气混凝土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蒸压加气混凝土制品的开发与应用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与进步。尤其是蒸压加气混凝土轻质板材的出现,更是成为现代化建筑中墙体填充材料的新宠儿。蒸压加气混凝土轻质板材是一种性能优越的新型绿色环保轻质建筑材料,其产品种类有屋面板、隔墙板、外墙板。蒸压加气混凝土板材更具备保温隔热、防火、隔音、环保等优点,同时,还具有质轻易装、施工便捷、坚固承载、降低建筑成本和施工成本,隔墙一体化和增加建筑使用面积等优点。其优良的综合技术性能、科学可靠的安装节点构造、工业化的板材安装施工、良好的后处理配套材料和施工技术、可供建筑设计进行不同选择的方案及完全市场化的技术服务,更能满足人们对现代建筑安全、舒适、节能、环保等多功能的需求。
蒸压加气混凝土轻质板材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墙体填充模式,引领现代建筑墙体填充的新技术、新工艺,必将为国家“绿色建筑行动”和我市加快发展绿色建筑的伟大目标作出新的贡献。
绿色建筑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先导,绿色新型建材又是发展绿色建筑的基础。推广绿色建材与绿色建筑是实现我国生态文明与新型城镇化建设融合的必由之路。
针对上述绿色建材自身的特点及其重大的意义,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做好绿色建材的推广:
一、加强宣传工作,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介进行环保意识、环保知识、绿色建材知识的教育,并通过绿色建材产品的推广应用,帮助企业树立环保意识、质量意识和法律意识,引导人们树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环保理念。
二、加强行业领导,建立完善质量标准认证体系,实现建筑及相关行业和建材行业的联动发展。绿色建材是跨越建材、建工、化工、冶金、轻工、农林、煤炭等部门的行业,为了加强管理,做好协调工作,实现建材产品的设计标准、制造标准、施工安装标准与建筑设计标准的对接。首先,优先面向绿色建筑所需的、量大面广的建材,加快研究制订以建材设计为龙头,从材料、产品设计、认证、制造到施工安装的标准化体系和认证办法。而在标准化方面,政府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其次,逐步编制发布绿色建材产品目录,引导绿色建材发展,支撑绿色建筑建设。第三,注重生产和使用环节联动,加快修订不利于绿色产品推广的既有标准和规范,以先进标准规范激励绿色建材技术进步,加快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
三、进一步加大对旧设备、旧技术的技术改造。关闭和合并那些高能耗、小规模、污染严重的企业;同时加大对工业“三废”的综合利用。合理配置资源,优化组合,使现代的绿色建材产品在技术上研发和生产的成本进一步下降。
四、加强法制建设和认证管理,建立绿色建材市场。制定相关产业政策和配套法规。对符合绿色标准的产品,要由国家指定认证机构颁发统一“绿色”标志证书后,方可在市场上流通。利用行政手段和经济杠杆,借助强有力的政策、法规,是实现绿色目标的重要保证。
绿之韵引领绿色生态健康产业 篇3
七年来,绿之韵以生态纺织开创时代,成为中国生态纺织行业领军品牌;以生态竹酒独创境界,开启了人类历史第六次酒业革命;以生态护肤品再创年轻,开创了细胞整形技术的先河??此次庆典,同期举办的“绿之韵生态纺织2015春夏季新品发布会”上展示的文化衫、休闲裤系列、文胸套装系列以及衬衣系列新品更为大家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
此外,会议宣布绿之韵生态商学院正式成立。未来,绿之韵生态商学院将逐步完成学院的组织建设,并通过制定落实教育规划、整合调度教育资源、研发推广教育产品、创新运用教育技术、指导监督教育培训、规划开发营销工具、组织传播企业文化、建设打造企业品牌等一系列举措,为每一位选择加盟绿之韵生态事业的营销伙伴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培训,培养一支实战性精英人才和高端创业队伍,为绿之韵生态事业新格局做出一系列探索与创新。(李芳)
发展绿色生态皮革产业任重道远 篇4
不久前, 环保部部长周生贤曾以“四个不批”提出环保部门要为经济复苏充当污染“防火墙”。这“四个不批”即对国家淘汰、停止建设、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一律不批;对环境污染严重、产品质量低劣、高能耗、高物耗、高水耗、污染物不能达标排放的项目一律不批;对于环境质量不能满足环境功能区要求的、没有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的项目一律不批;对位于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内的项目一律不批, 确实可以进一步地解读到国家环保政策在贯彻上的一贯性和严格程度。发展新型的绿色皮革产业, 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是皮革行业的发展方向, 这一指导思想早在2006年公布的《中国皮革行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中已经明确提出。在国务院下发《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 同样指出要走绿色生态、质量安全和循环经济的新型轻工业发展之路, 再次明确了皮革行业的发展方向不动摇。
金融危机后经济的复苏给环保带来了更大压力, 但是危机绝不是为环保减压的理由。实践证明, 过去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不符合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在这种模式下, 企业也往往遭遇关停的命运, 现代化的制革企业, 必然要走清洁化生产的道路, 发展绿色生态皮革, 这不仅有利于减轻企业的环保压力, 同时也能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好的政策和社会环境。
绿色生态产业 篇5
——小白乡万亩苗木花卉园区
小白乡的花木生产可心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初,当时适逢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的开始,在计划经济时代中,村林业队负责养林,护林,育林苗木集体所有和国家所有,在改革开放土地包产到户后,体制的改革大大激发了农民对于生产的积极性,而原林业生产队的一部分农民便开始尝试着自己在市场环境中培育花木,当然在当时的社会经济和件下,由于没有长期而相对稳定的市场需求,这种尝试并未形成气候和规模,在其后20年里这种情况并没有多大的改观。基础农业占据了绝对的地位,这与国家宏观经济状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无疑这种尝试却成为了建国后太谷苗木产业最初的萌芽历史。从1996年起,随着国家宏观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在大规模城市化建设的需要,城市绿化和环境的改善迫在眉捷,大约在这和个时期,来自于市场的现实需求开始拉动花木产业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00年底,我乡苗木初步完成了由零星育苗向规模化基地化专业化的转变。由盲目育苗向部分订单育苗的转变,根据2007年山东科技报的报道,其市场影响甚至可以对整个华北形成影响,从2005年到2007年,其产值连续三年突破亿元大关,分别为1.2亿,1.5亿,1.8亿。全县农民人均育苗收入为857元(太谷政府统计数据)。占农民人均收入的16%。至此,花木产业已成为太谷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新农村建设的亮点,区域经济效益明显。
在苗木产业化过程中,我乡的燕村、王村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效
益。在2001年至2007年,这格局在辐射作用下又进一步得到了强化,特别是我乡的白燕及王村,被誉为“三晋苗木第一村”,涌现出了一大批产业化、规模化、专业化的产业带头人,在他们的带动和影响下,村群众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为农民增收产业化调整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为为区域经济的成长注入了活力。
下面主要就我乡白燕、王村介绍下他们的发展情况。
以我乡白燕村、王村为核心的苗木产业村,经过10年的快速成长,已经发展成为辐射华北地区,颇具影响力的苗木基地之一。以上述两村为核心的育苗基地,形成了以白皮松、银杏、紫叶李等特色苗木和国槐、卫矛等常规苗木都相对齐全的花木产业基地,在这个产业形态的基础上,我乡决定实施的万亩苗木示范园区,园区主要涉及上述两村并辐射周边各村,项目预计总投资约为3900万元,建设成后可在现有苗木花卉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我乡苗木规模化与现代化水平,并有效提升产业附加值,为今后诸如生态观光及旅游等多元化开发打下良好基础。
特别是今年以来,为了响应国家扩大内需的号召,特别是认真贯彻落实今年市、县经济和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今年农业农村工作“四个一”重点工程建设的精神,结合我乡产业发展实际情况,决定实施建设小白乡万亩苗木示范园区。
以我乡白燕村、王村为主的苗木种植村,目前在苗木产业发展上已呈现出产品品种丰富,规格相对齐全,并初步完成了由农户零星育苗向规模化基地化专业化转变的产业形态,实现了一定的规模效益。苗木产业的迅速发展为我乡产业结构调整注入了活力,并为实现农民
增收起到了积极而显著的作用,并有效的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生活环境,产生了无可估量的社会生态效益。
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他们仍面临一系列问题,诸如由于土地流转困难极大的制约着规模化形成的速度,落后的田间道路对开发生态观光旅游示范的制约,缺乏统筹规划而造成的品种区域布局混乱等等。
为了进一步发展壮大我乡苗木产业,提升产业附加值,增强区域竞争能力,实现绿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乡党委政府研究调查决定打造以白燕和王村为核心的小白乡万亩苗木示范园区。
未来将主要在园区道路建设,现代化育苗及示范基地,水利及配套设施及公共环境整治等方面着手,并适当建立若干景点休闲区等观光旅游性基础设施,为今后园区的多元化开发打下良好的基础。
任何一个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必然要经过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经历种种的阵痛与挫折,他们放弃传统的观念,打破固有的看似稳定的产业基础,承担一定的风险,但是,小白乡人民群众尝试了,做到了,许多人因此吃到了属于自己的螃蟹,许多人的腰包因此而鼓起来了。相信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在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在我县城乡统筹发展的大格局中,他们将走的更好、走的更远。
小白乡人民政府
绿色生态产业链开辟蒙牛新局面 篇6
蒙牛代表什么?在荷兰合作银行总部公布的2010世界乳业排名中,蒙牛排名第16位,是“乳业世界杯”中成长最快、最具潜力的新选手。2010年蒙牛企业年报显示,2010年,蒙牛凭借主营收入302.65亿元,摘取了当年的销售桂冠。
蒙牛是如何取得这些成就的?
绿色生产
一杯奶从产出到最终出现在我们的餐桌上,要经历原奶供应、生产、物流、销售等数道程序。这一系列环节构成了一条环环相扣的产业链,蒙牛将绿色企业发展理念植入到了每一个生产环节中:从绿色的奶源、绿色的工厂、绿色的生产、绿色运输到绿色的包装等,一端连着企业,一端连着终端消费者,环环相扣,保证了生态品质的自然与完整。
在绿色、低碳风行的今天,生态已成为企业产品通行世界的“绿卡”,蒙牛除大力建设生态牧场,打造中国乳业绿色经济样本外,还在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方面累计投入超过4亿元资金,着力构建绿色花园工厂,将低碳环保融入“绿色生态产业链”的各个环节。
在奶源建设方面,推进大型生态牧场建设,夯实优质奶源基础,并配套建成了全球最大规模的畜禽粪沼气发电厂,利用牛粪发电;在生产方面,采用低碳节能生产方式,严格管理控制工厂的能耗和排放,建成了万吨级污水处理厂,将生产废水处理后循环利用;在物流方面,综合分析产品物流网络,制定就近配送方案,减少产品运输环节的碳排放;在包装方面,将逐步使用来自可持续发展森林制造的环保包装,与供应商一起打造绿色供应链,实现可持续发展。
绿色生态产业链不仅从企业发展层面着手,更将眼光放到了社会影响角度,把更多的能耗和原材料生产方式转变为有别于此的智慧型生产战略。
绿色营销
随着全球绿色消费浪潮的兴起,实施绿色营销是众多企业增强自身竞争实力的又一选择。2010年末,蒙牛与搜狐等10家行业领袖成立了绿色联盟,倡导“低碳企业责任行动”,不仅标志着国内的低碳经济发展已经由国家战略进一步深入,也标志着企业在低碳经济发展中开始担当主力军的角色转变。在搜狐提供的绿色联盟媒体平台上,蒙牛绿色战略得以更深入的形式与中国各界企业家、广大消费者共享。低碳的绿色营销,为蒙牛的品牌形象增添了最有竞争力的附加价值。
今年在中国西安举行的百年生态盛会——2011世界园艺博览会上,通过建立绿色生态园,蒙牛将绿色生态经济理念展示在了全世界的面前,这座生态园通过微缩景观实景还原蒙牛绿色生态产业链,向来自世界各地的生态环保机构、国际专家及游客展示中国企业在生态实践上取得的成就和生态最高标准。
在蒙牛绿色生态园内设置了多项互动体验环节,游客可通过声光电模拟演示,直观地看到牛奶是如何在绿色生态产业链下制造出来的,真切体验生态式生产的乐趣。生态园内的未来星绿色童趣园,让孩子们在快乐游玩的过程中,接受到绿色生态启蒙教育。园区内用牛奶包装再利用加工成时尚相框、笔筒、钥匙扣、甚至板凳等绿色环保品深受世界各地游客的喜爱,将蒙牛的绿色生态理念牢牢打入到了消费者的思想中。
绿色行动
2011年全国大型生态公益活动蒙牛“生态行动助力中国”现全面开启,章子怡、王珞丹等诸多明星的加入使得更多的地区、更多的人们参与到生态文明行动中来。蒙牛集团副总裁丁圣表示,希望能够动员更多社会力量,共同加入生态公益行动,共建生态中国。
除此之外,在“源于自然、分享自然、回馈自然”的绿色理念基础上,蒙牛先后倡导并发起“善待地球•节约能源”、“绿色出行•碳路行动”、“减法生活”以及“拯救地球100个行动”、“喝完压扁•支持回收”包装回收、绿色公益演唱会、“生态中国体验行活动”等系列绿色公益行动,倡导人们过“绿色生活”,从生活中的小细节出发,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共同保卫我们的绿色家园。
蒙牛的多项绿色行动将产品的绿色品质展现到了消费者的面前,其打造的绿色竞争力不仅取得了业界的诸多殊荣,更拥有了品牌强大的基础——消费者的绿色口碑。
绿巨人——肩负社会责任
企业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不是单纯的经济单位;企业是员工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组织,不是雇主借以挣钱的机器。企业的目的不是利润,企业的目的存在于社会责任之中。
2003年第一个捐款抗击非典;2006年倡导开展“每天一斤奶,强壮中国人”的大型送奶公益活动;2011年爱心礼物行动……蒙牛用自己的切实行动诠释着作为企业社会公民的责任。
“利润就像空气,每一个人都需要,然而人活着不仅仅是为了空气,人的幸福更不能完全靠空气。同样,企业需要利润来维持生存,但是只有真正为整个产业、为合作伙伴、为社会的和谐发展承担了责任,企业才能够真正赢得消费者和合作伙伴的认同,才能够真正长期、快速、和谐、稳健地发展。”这是蒙牛集团内部的一段话,也是蒙牛成立十二年来的真实写照。
外资环伺战略调整
随着中国融入“全球化”,蒙牛也从“中国牛”向“世界牛”进发。蒙牛总裁杨文俊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未来5年,蒙牛将实现“初步国际化”的战略目标,实现年销售收入达到500亿元人民币,进入世界乳业10强。
行业统计也表明,中国乳制品行业整体发展良好,2011年一季度,中经乳制品产业景气指数为97.4点,呈现出平稳运行态势。良好的乳品市场的空间,吸引外资乳业加快了对华布局步伐。新西兰最大企业、全球最大乳制品出口商——恒天然乳业集团的首席执行官安德鲁称,该集团已制定了对华投资5年规划,5年内在中国新建牧场五六个,进一步拓展中国乳业市场。
面对外资乳业的冲击,蒙牛在2010年加强实施了收购、建厂等战略布局,截至目前,蒙牛已在全国各地建成40多个生产基地。依靠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凭借绿色产业链,应对外资乳业的觊觎。
绿色生态产业 篇7
多头并举力促城镇绿色建筑发展
通知强化了对节能暖房工程的要求, 大力推进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 “十二五”期间完成改造4亿平方米以上, 鼓励有条件的地区超额完成任务。公共建筑方面, “十二五”期间, 完成公共建筑改造6000万平方米, 公共机构办公建筑改造6000万平方米。建筑节能改造试点方面, 通知提出要以建筑门窗、外遮阳、自然通风等为重点, “十二五”期间, 完成改造5000万平方米以上。
同时, 开展城镇供热系统改造, 开展城市老旧供热管网系统改造, 减少管网热损失, 降低循环水泵电耗。此外, 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应用。即积极推动太阳能、浅层地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
通知要求, 太阳能资源适宜地区应在2015年前出台太阳能光热建筑一体化的强制性推广政策及技术标准, 普及太阳能热水利用, 积极推进被动式太阳能采暖。研究完善建筑光伏发电上网政策, 加快微电网技术研发和工程示范, 稳步推进太阳能光伏在建筑上的应用。同时, 合理开发浅层地热能。
通知还表示, 财政部、住建部要研究确定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应用适宜推广地区名单。开展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地区示范, 推动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集中连片推广, 到2015年末, 新增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面积25亿平方米, 示范地区建筑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占建筑能耗总量的比例达到10%以上。
纳入政绩考核保障万亿绿色产业落地
为使绿色建筑行动落地, 通知还给出一系列保障措施, 包括要将绿色建筑行动的目标任务科学分解到省级政府, 纳入省级政府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体系。
通知还提出加大政策激励。具体包括, 研究完善财政支持政策, 继续支持绿色建筑;对达到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二星级及以上的建筑给予财政资金奖励;财政部、税务总局要研究制定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 鼓励房地产开发商建设绿色建筑, 引导消费者购买绿色住宅;改进和完善对绿色建筑的金融服务, 金融机构可对购买绿色住宅的消费者在购房贷款利率上给予适当优惠;国土资源部门要研究制定促进绿色建筑发展在土地转让方面的政策, 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研究制定容积率奖励方面的政策, 在土地招拍挂出让规划条件中, 要明确绿色建筑的建设用地比例等。
此前财政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中国发展绿色建筑将有效带动新型建材、新能源、节能服务等产业发展, 有望撬动超过万亿元的绿色市场规模。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副会长王有为也曾指出, 目前中国带有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建筑总面积不足4000万平方米, 未来发展绿色建筑空间巨大。 (来源:建筑时报)
广东省玻璃行业协会会员代表大会
暨玻璃产业如何共赢研讨会
在广州召开
为了分析新一年的经济形势, 加快行业自主创新, 培育新的增长点, 推动产业变革, 践行科学发展, 广东省玻璃行业协会于2013年3月2日在广州鸣泉居度假村隆重召开广东省玻璃行业协会 (2012-2013) 会员代表大会, 同时与中国建材报社、广东省建材行业协会共同举行玻璃期货上市与玻璃产业如何共赢研讨会。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巡视员孙鮀生等领导出席此次会议并作了大会发言。本次会议由广州期货有限公司、南京格力尔玻璃技术有限公司和河北沙河玻璃技术研究院协办, 并获得了郑州商品交易所的支持。近200位广东玻璃行业的精英参加了会议。
广东省玻璃行业协会张凡会长在致辞中肯定了广东省玻璃行业协会在过去一年严峻的经济形势下对玻璃行业作出的贡献, 并强调广东玻璃产业要向高端产品和精深加工发展, 培育新的市场。
绿色生态产业 篇8
产业生态发展系统的基本要素
所谓系统, 必然涉及多个关键环节或因素。综观起来, 要形成产业生态发展系统, 需要具备三个互动要素:
(一) 产业集群要素。
一个企业要转型, 一个产业要成型, 集群效应的作用不可忽视, 也就是转型后的行业起码要有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和空间, 这样就转得容易些、转得有前途些, 否则就是无本之木。一个新产业要从雏形到成型再到集群, 离不开由上到下的“政企合作”、“企企合作”, 这里面包括三方面因素。第一个是大专院校和研究机构的因素, 这类大学和研究机构是培育产业创新的理念和技术支持的平台。第二个是企业因素, 就是具有创新型能力的企业, 这类企业对认为有发展前景的产业的研究、发展和商业模式推广非常感兴趣, 即使目前这个产业还不完全成型, 但在这样情况下, 企业非常愿意与大学或研究机构进行全方位合作, 甚至愿意投入巨资 (比如从全球范围内雇佣高科技知识能力工人) 来促进这个产业的发展。第三个是产业经验因素, 就是政府各个部门和各个环节如何提供相应氛围和环境, 将大学、研究机构与企业实现接触和融合, 使产业有创新理念和市场化运作。
(二) 产业政策要素。
产业政策可以弥补市场缺陷、有效配置资源、加快产业集聚。具体来说, 就是通过出台专业定向投资推进政策, 吸引区域外的某产业技术领先企业入驻, 逐渐地这些核心企业又吸引了新的厂商进入这个行业, 来配合这个产业领先企业发展, 为其提供一些上下游的产品和服务, 从而慢慢地形成一个产业集群和规模经济。最为典型的一个例子, 就是当初新加坡政府花大力气将全球做私人银行和财富管理最好的银行引进来, 通过多个层面支持, 财富管理行业在短时间内得到飞速发展, 业务很快做到世界各地。
(三) 促进活动要素。
当确定要发展方向时, 政府根据产业发展特点来选择并开展研究和推进活动, 包括促进自主领先技术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美化城市环境、规范市场竞争秩序、人才引进培育、知识产权保护、公共平台搭建、招商引资、金融服务、信息支持等。世界产业转型升级的典范——新加坡政府就是通过系列自上而下、从内到外的卓有成效的促进措施, 电子、海事海洋、生物医药、化学等制造业主体产业集群快速形成, 发展水平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转型升级步伐缓慢成因分析
当前, 全国上下都在积极推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但非常成功的例子似乎还不是很多, 这与各方面因素的缺失有密切联系, 其中一个客观问题就是没有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生态发展系统, 结果是政府做了大量工作, 但企业自己却不太愿意转、不知道怎样转、该转向什么行业, 尤其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 国内外市场需求疲软, 企业经营环境不佳, 企业转型虽然紧迫但又比较困难。造成转型升级步伐缓慢的成因包括:
(一) 企业本身的原因。
一些地区、一些行业还比较缺乏富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家和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企业。不少企业负责人满足于“小富即安”, 对转型升级的敏锐度、主动性、自觉性不够高。美国柯达公司由盛及衰的教训在于:沉湎成就酝酿危机, 转型缓慢难以掉头。在知识经济引航的时代, “不进即是退”, “慢进也是退”, 可惜往往很多企业对此并不在意。
(二) 政府层面的原因。
一些地方政府对本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思路不清晰、方向不明确、措施不得力, 基于有限的财力没有集聚各种资源促进某一产业的集群发展, 或者没有有效搭建起“产学研用”的平台, 或者政府没有出台指引行业发展、支持企业发展的政策和规划, 或者政府出台的政策措施跟不上宏观形势变化, 或者政府各部门之间的配合不到位, 促进措施没有得到落实和体现。
(三) 客观环境的原因。
与经济转型、企业发展密切相关的社会建设和管理滞后, 城市环境水平不高, 高端人才难招难留。没有相匹配的高校、职业教育资源, 没有培养出具有类似德国工人技能水平的优秀产业工人, 没有打造先进的工业园区。以上不同情况或多或少地存在于不同地区。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建议
产业转型升级是一个持续、复杂和艰难的过程。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转型升级, 确确实实需要产业生态发展系统内的分工协作, 首先是企业的转型、政府的转型、社会的转型, 然后才是产业的转型。在这个艰难过程中, 政府要从上到下紧密合作, 企业要改被动转型到主动转型, 方方面面共同配合、协同推进。在此, 提出三条建议:
(一) 企业主动应势转型, 提升核心竞争力。
企业是产业转型的主体。企业本身要积极推进法人治理现代化, 组织变革和管理创新;推进创新投入持续化, 持续加大对科技研发、技术改造的力度, 加强产学研合作, 主动实施重大科技项目, 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推进管理现代化, 深入开展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 提升企业制造和管理水平;人才使用国际化, 大力培养职业经理人, 实行全球招聘制度, 引入和培育技术型、管理型和高级复合型人才团队, 加强专业人才和企业现代管理高级人才的培养与培训。通过努力, 最终实现企业升级和产品升级。
(二) 政府主动转变职能, 优化保障机制。
政府是产业转型的重要推手。一是有必要的话, 地方政府成立产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 建立产业发展部门联席会议制度, 研究和确定产业发展的战略规划和重大事宜, 负责协调产业重大项目和基地建设等的组织实施, 充分发挥政府在行业转型升级中的引领作用。二是深入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社会管理体制改革, 减少审批事项、审批时间, 将不该管的事情情转移给企业、市场、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 切实改善政府自身服务, 创造良好的创新和发展环境, 最大程度发挥市场主体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积极破除阻碍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通过社会转型、政府职能转变来推动经济的转型和产业的升级。
(三) 政企加强联动,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论生态城市产业 篇9
生态产业与生态城市产业
生态城市是现代城市发展的目标和趋势, 是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与生态高效、协调、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加快生态产业建设, 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走产业生态化的发展道路, 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 研究生态产业的内涵、产业生态化与产业信息化以及城市产业生态化的实现途径, 对生态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产业”是一个介于微观和宏观之间的概念, 它概指国民经济发展的各行各业。现代经济学一般将产业划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业是经济发展的主体和重要力量, 产业结构的变化及发展不仅直接决定着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 而且间接决定着城市的社会发展状况。按照我国目前的产业发展模式, 经济发展不断提高的同时, 必然会造成大量的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和社会问题。缓解这一问题的主要途径是发展生态产业, 即产业发展必须注重提高各产业的生态化发展水平。生态产业是产业发展水平的一种高级层次和高级阶段, 它代表着生态城市的产业发展方向和理想模式。我们这里所说的生态产业不是与工业、农业、服务业等产业相并列的一种高级产业, 而是指城市产业的生态化, 即按生态经济原理和知识经济规律组织起来的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具有高效的经济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的网络型、进化型产业。严格来说, 城市产业生态化应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外部生态化, 即产业结构的生态化, 这一问题前一章已经详细论述, 本章不再赘述;二是内部生态化, 即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以及生态旅游业四个主要方面, 当然也包括生态林业、生态渔业、环保产业以及环保技术服务业等方面。
城市产业生态化与城市产业信息化
生态城市建设既强调城市系统的新陈代谢要像生态系统那样以循环的方式运行, 又强调以高科技为动力和基础, 通过科技的力量, 加快生态城市产业建设。因此, 产业生态化是建设生态城市的关键所在;产业信息化是生态城市建设的技术保障。也就是说, 生态城市建设, 必须高度重视城市产业生态化与城市产业信息化。
(一) 产业生态化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关键所在
产业是现代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同时也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 产业结构是影响城市生态系统运行状况的重要因素。正如顾朝林在《中国城市地理》中指出:“从生产力方面看, 城市的产业结构对城市发展有着决定性意义。”另一方面, 产业的发展状况不仅直接决定了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 而且对城市社会、政治、文化、环境等各个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为此, 产业生态化发展, 是我国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也是建设生态城市的关键所在。所谓产业生态化, 是指依据生态经济学原理, 运用生态、经济规律和系统工程的方法来经营和管理传统产业, 以实现其社会、经济效益最大、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损害最小和废弃物多层次利用的目的。它的本质是把资源的综合利用与环保结合在一起, 要求所有的产业都要符合生态原理、经济规律的要求。换言之, 任何一种产业, 若不注重环保和资源的综合利用, 就无法真正地实现产业生态化。这正符合生态城市所强调的“生态”, 即城市系统的新陈代谢要像生态系统那样以循环的方式运行, 因此, 产业生态化是最具实质性意义的城市生态化过程, 应成为生态城市建设的内容之一。
(二) 产业信息化是生态城市建设的技术保障
所谓产业信息化, 是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 改造传统产业结构, 以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这里的产业信息化主要包括农业信息化、工业信息化、服务业信息化以及旅游业信息化等。产业信息化发展, 一方面有利于促进传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劳动生产率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单位产出的物质消耗和污染排放强度的降低;另一方面有利于推动经济增长, 技术进步, 从而使生态城市实现经济效益好、产品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有效之路。同时, 产业信息化也是实现生态城市可持续性和高效性的重要保障之一。其原因在于, 生态城市的可持续性和高效性是说, 生态城市建设在注意保护自然环境, 合理利用可再生资源和能源的同时, 还要倡导资源、能源的高效利用, 努力做到物尽其用, 地尽其利, 人尽其才, 各施其能, 各得其所, 资源、能源得到多层次分级利用, 废弃物循环再生, 实现各行业、各部门之间的共生关系协调。所以说, 产业信息化是经济、科技、文化、政治、社会发展的共同要求, 是生态城市建设的技术保障。因此, 要强化高科技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努力实现生态城市的产业信息化发展。
生态城市产业的内容体系
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是城市经济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经济活动又以工业为主体。工业是现代城市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但同时也是影响一个城市社会发展和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 是城市最主要的污染源。因此, 生态工业是城市现代工业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 是生态城市建设的一个关键环节。生态工业体系建设的载体和核心是建设生态工业园区与高新技术产业区。
(一) 生态城市工业
工业是现代化经济社会的核心, 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 也是城市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同时, 工业也是影响城市社会发展和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 是当今城市环境危机的根源所在。传统工业的发展导致进入自然界的废物和污染物越来越多。这些“污染物”从不同程度上, 既造成了环境污染, 又威胁到了人类健康。为此, 要从根本上彻底改善生态环境, 就必须“从源头开始预防污染”, 即建立“生态工业”体系。
生态工业是按生态经济原理和知识经济规律组织起来的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具有高效的经济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的网络型和进化型工业。在资源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的基础上, 从区域范围应用生态学和系统工程原理对企业生产的原料、产品和废物进行统筹考虑, 促使现代工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发展生态工业的主题之一是采用消除或重复利用废料的“封闭循环”生产系统, 主题之二是提高产品的使用周期, 减少废物的产生和资源的浪费与消耗。可见, 生态工业的发展既要着眼于每项工业生产的全过程, 又要着眼于地区工业生态的全局性和互补性。因此, 生态工业的发展为全面、根本地解决和控制污染, 为节约资源和能源, 以及提高区域竞争力提供了理论方法和实际策略, 是一个城市实现其产业生态化的重要基础和依据, 是生态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 生态城市农业
生态农业是现代化大农业的一种发展模式, 也是生态城市建设和发展所必须面对的任务。农业不仅仅是一种产业, 还是一种愉悦市民身心、调剂市民生活的景观, 一种维护城市生态平衡、实现城市生态化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一种将自然融入城市, 让市民充分地贴近自然最好的形式。因此, 都市生态农业是生态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 要充分挖掘都市生态农业的空间资源和发展潜力。
都市生态农业是追求“高效、低耗、持续”的农业发展模式, 以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城市生态环境、发展休闲观光旅游、发展农业生态文化等为追求目标。由此可见, 发展都市生态农业, 必将促进生态城市的建设, 而建设生态城市也离不开发展都市生态农业。
都市农业是指在城市空间地域范围内 (含功能辐射区域) 具有一定生态空间格局, 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 体现城乡融合、服务于城市功能的, 具有多功能、高科技、高度产业化、市场化的生态农业系统。我们称之为“都市型生态农业”或“都市生态农业”。与传统的城郊农业不同, “都市型生态农业”是高层次、高技术、高品位的绿色产业, 是按照城市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各方面需求培养和建立的融生产、生活、生态、科普、教育、文化、休闲、娱乐等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体系, 是城市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市生态农业具有地理位置和功能的特殊性、类型和模型的多样性等特点, 因此, 都市生态农业的建设和发展, 要创新生态城市规划理念, 建立都市生态农业发展的创新机制, 采用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 完善都市生态农业发展的保障体系。
(三) 生态城市服务业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 服务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但服务业尤其是商业、餐饮服务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旅游业等迅速发展所带来的环境影响也日趋广泛, 服务业的环境污染问题成为继工业污染之后又一种不可忽视的环境污染方式。因此, 生态服务业是服务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及环境保护必须关注的一项内容。
生态服务业是在传统商业、服务业创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是在新兴产业发展中应运而生的, 是指在高科技技术、高素质人才、高水平管理支撑下, 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 运用系统论方法, 全面规划、合理组织服务业生产布局, 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生活的新型行业。
生态服务业是循环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 包括清洁交通运输、绿色科技教育服务、绿色商业服务和绿色公共服务等部门。要实现生态服务业, 就必须对对第三产业进行合理规划, 同时要尽可能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 从而促进生态农业、生态工业以及生态城市的建设。
(四) 生态城市旅游业
发展生态旅游业不仅顺应了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潮流, 推动了生态旅游的发展, 而且有利于生态城市产业的建设。生态旅游业涉及多种企业组织, 为此, 有必要研究其内涵与特征, 明确生态旅游业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并在此基础上, 提出我国生态城市旅游业的发展思路与对策。
生态旅游业作为生态旅游系统的一种媒介, 是以生态资源为凭借, 以旅游设施为基础, 为生态旅游者的生态旅游活动创造便利条件并提供其所需商品和服务的综合性产业。
要达到生态旅游业发展的目标, 需要进一步努力和制定具体措施, 包括:构建合理的生态旅游开发格局、提高旅游管理水平、加强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法律法规。
实现城市产业生态化的基本措施
产业生态化, 既是生态城市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也是实现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更是城市产业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的关键步骤。实现产业生态化的基本措施包括将产业生态化纳入生态城市发展战略、依靠科学技术推动生态产业的发展、完善生态产业管理以及建立有利于生态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等。
(一) 将产业生态化纳入生态城市发展战略
生态产业包括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和生态旅游业等。其中, 发展生态工业既有利于资源和能源的有效利用, 也有利于减轻污染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发展生态农业既能保持和改善城市的生态平衡, 也能将自然融入城市, 让市民充分地贴近和感受自然。发展生态服务业为生态城市建设创造信息条件和市场环境。发展生态旅游是城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由此可见, 发展生态产业, 不仅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还会带来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基于此, 我们应把产业生态化作为战略性产业加以培养, 使之成为带动传统产业、带动城市经济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 为实现城市产业生态化的目标, 必须将产业生态化纳入生态城市发展整体战略中。包括根据生态城市产业发展的前景, 制订全局性的产业生态化发展战略规划, 确立生态城市产业的发展战略方针、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 有计划、有步骤、多层次地引导实施, 逐步建立生态城市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研发、创新、服务体系。
(二) 依靠科学技术推动生态产业的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在产业生态化的过程中科学技术仍然是第一生产力。为此, 产业生态化必须建立在科学技术基础之上。要通过科技的力量使产业从微观到宏观、从技术到管理实现全面、全过程的生态化。首先, 要建立科研机构、高校与产业生态化相互结合的新机制, 使高新技术迅速转化为第一生产力。比如, 产品加工业应该考虑同相关院校、研究所和大型生产厂联合, 解决高质量生态产品加工技术问题。其次, 要推广同产业生态化密切相关的技术。主要包括:环境工程技术、废物资源化技术、清洁生产技术、无公害高产种植技术、农林产品加工技术、生态产业链接技术等“绿色技术”体系。同时, 还要拓宽技术供给渠道。最后, 要重视才人培养和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科学技术问题从根本上讲是人才问题, 要进一步引进和培养研发型、技术型、管理型人才, 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 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技术与生产的广泛结合。
(三) 完善生态产业管理
生态产业管理的实质是建立一种生态与经济相结合的新型管理模式。将生态投入转化为产业的产出, 以谋求生态资产与经济资产、生态基础设施与生产基础设施、生态服务功能与社会服务功能的平衡与协调发展。产业生态化是整个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同时又是生态城市系统的一个重要的子系统。只有形成完善的管理体系, 产业生态化才有可能成为促进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生态产业管理涉及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宏观层次是指生态城市产业政策, 即将生态学的理论与原则融入国家法律、经济和社会发展纲要中, 以促进产业生态化的发展。中观层次是指部门或地区生产力建设及产业结构调整, 通过生态产业建设将城市建设规划、生态环境规划和经济发展规划融为一体, 促进城市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的有机结合。微观层次是指为企业提供具体产品和工艺的生态评价、生态设计和生态工程建设的组织管理方法, 涉及企业的管理体制、发展战略, 以及企业的“绿色核算体系”、“生态产品规格与标准”等。
(四) 建立有利于生态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
生态产业以更有效地利用资源、更少地产生污染和废物、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人体健康的负面影响为目的。为实现这一目标, 政府的政策是必不可少的。首先, 要为产业生态化发展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包括:政府要为产业生态化在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方面提供积极的帮助;加大产业生态化的资金扶持力度, 并利用各种经济手段对生态产业进行扶持;为产业生态化发展提供便捷而有效的服务, 等等。其次, 要研究制定适应新形势的政策体系, 包括财政、税收、金融、投资、技术等促进产业生态化发展的技术政策。把产业生态化发展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领域, 尤其要对重大环保项目进行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的支持, 并发挥好政府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最后, 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来促进产业生态化进程。一方面, 要健全和完善已有的法律体系, 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要求;另一方面, 要尽快制定能源与资源循环法、清洁生产法、资源综合利用法等产业生态化立法。
摘要:生态城市建设离不开生态城市产业的发展, 生态城市产业的发展也必将促进生态城市建设。生态城市产业主要包括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生态旅游业等。实现产业生态化的基本措施包括将产业生态化纳入生态城市发展战略、依靠科学技术推动生态产业的发展、完善生态产业管理以及建立有利于生态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等。
关键词:生态产业,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
参考文献
[1].王如松, 蒋菊生.从生态农业到生态产业.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1年第3期, 第5页.
[2].顾朝林等.中国城市地理.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第418页.
[3].程春生.产业生态化与福建可持续发展.福建论坛.2007年第1期, 第114页.
[4].马骄阳, 尤雅琴.论产业的信息化.信息产业.2001年第5期, 第10页.
[5].赵小苗, 赵小惠.知识经济和技术创新.河北工业科技.2001年第1期, 第7页.
[6].金涌, 董丽华, 赵风云.循环经济与科学技术.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第3页.
[7].都沁军.论生态城市建设的内容及策略.当代经济管理.2005年第6期, 第84页.
[8].张禄祥.论都市农业与生态城市建设.农业现代化研究.2003年第2期, 第155页.
产业品牌生态分析 篇10
有组织系统是一个内部功能耦合的系统, 有组织系统的形成过程, 实际上就是系统内部各部分或子系统之间实现功能耦合的过程[1]。产业品牌生态系统是一种典型的有组织系统。产业品牌生态系统之所以能够形成, 首先在于产业链所发挥的对于整个产业的内在联系纽带功能;其次是产业内部品牌这一“奇异吸引子”对于产业稳定的自组织促进作用。产业链与品牌, 是产业品牌生态系统得以形成的内在依据。品牌对于产业生态系统形成的稳态效应, 可以从如下三个层次得到体现:
首先, 产业内部产品或服务品牌的形成是产业生态形成的基础。如果产业内部没有形成产品或服务品牌, 形式上的所谓“有形产业”实际上是高度不稳定的, 并且即使形成了产业系统的某种雏形, 也随时都有解构的可能。正是由于产业内部形成了产品或服务品牌, 才使得产业具备了某种“吸引子”, 从而启动了产业形成的内生动力机制。
其次, 拥有产品或服务品牌的企业由于具有了持续发展的条件, 极有可能成长成为企业品牌。企业品牌的形成会进一步放大品牌对于资源的整合效应和对于企业的集聚效应。这是一种基于产业链的内在联系纽带功能与市场机制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产业自组织机制。在这种自组织机制的作用下, 极有可能在一定的地域空间出现一个产业集聚体。集聚体内部良好的协作机制将会吸引更多相关企业加入进来, 从而导致集聚体规模不断扩大。更多同类企业的加入势必加剧集聚体的内部竞争, 巨大的竞争压力将迫使企业提高自身素质。那些在竞争中保持领先的新加入者就有可能成长成为新的企业品牌。这样, 集聚体不仅规模不断扩大, 而且整体竞争力会持续提高。正是这种“品牌生成-内稳态形成 (或吸引子生成) -产业集聚体形成-产业集聚体规模扩大-局域产业整体竞争力提高-更多品牌形成-更高水平的内稳态形成-……”内在机制的存在, 使得基于产业链个别价值节点的局域产业品牌生态得以形成, 并且带动产业链相邻价值节点局域产业品牌生态的形成与发展。
最后, 产业链个别价值节点局域产业品牌生态与相邻价值节点局域产业品牌生态之间功能耦合, 将带动更大的甚至基于完整产业链的产业生态系统的形成。
由此可见, 在产业生态的形成过程中, 品牌始终起着决定性的主导作用。没有品牌的支撑, 就不可能形成稳定的产业生态系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所谓的产业生态系统, 实质上就是产业品牌生态系统。
二、产业品牌生态系统形成的内在机理
由于产业品牌生态系统的形成实质上就是产业内部品牌生态的形成, 因此, 探究产业品牌生态系统形成的内在机理, 实质上就是探究产业内部品牌生态形成的内在机理。
1、产业内部品牌发展。
产业品牌生态系统的核心是品牌。但是, 独立的品牌对于产业生态形成的推动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只有当产业内部品牌依产业链功能耦合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即形成品牌生态时, 才可能最终促成产业品牌生态系统的形成。依品牌发展的时间为序, 可将产业内部品牌发展分为如下三个阶段:一是品牌生成。品牌生态萌芽于产业内部产品或服务品牌的生成。当拥有产品或服务品牌的企业实现产品或服务品牌之间的功能耦合而形成企业内部产品或服务品牌生态时, 企业品牌便形成了。品牌企业依产业链功能耦合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时, 将促成区域产业品牌的生成。不同类型品牌对于产业品牌生态系统形成的推动作用是不同的:产品或服务品牌是基础, 企业品牌是关键, 区域产业品牌是标志。二是品牌丛聚。品牌是产业生态能够形成有组织系统的“奇异吸引子”。品牌对于产业的自组织作用, 将促成产业集聚体的形成。产业集聚体在加剧产业内部竞争的同时, 也为集聚体内部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协作环境, 这将会促进产业内部生成更多品牌, 从而形成“品牌丛聚”现象。三是品牌生态。在产业内部品牌丛聚的基础上, 各品牌之间依产业链功能耦合, 会形成一个以产业链为联系纽带的有机整体, 即形成所谓产业品牌生态。
2、产业内部品牌层次。
由于产业品牌生态系统的形成实质上就是产业内部品牌生态的形成, 因此, 产业品牌生态系统的成长过程实质上就是产业内部不同层次品牌的形成过程。不同层次品牌的形成代表了产业品牌生态系统成长的不同发展阶段。一是产品 (服务) 品牌。任何产业都必须能够提供给市场以具体的产品或服务, 产品或服务的实际提供者是企业。在产业链每一价值节点都可能聚集着数量不等的企业, 同类企业之间激烈竞争。那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的产品或服务, 必然是赢得了市场认可的产品或服务, 它们最有可能成长成为产品或服务品牌。二是企业品牌。企业内部产品或服务品牌生成, 并且相互之间功能耦合, 即形成企业内部产品或服务品牌生态时, 企业便具有形成品牌的基础。以产品或服务品牌为基础, 企业便能赢得很高的社会知名度、品质认知度和顾客忠诚度, 并且有助于在顾客心中产生良好的品牌联想, 最终形成企业品牌。三是产业品牌。企业是构成产业的微观基础, 产业品牌的形成建立在企业品牌的基础之上。当产业链个别价值节点形成企业品牌, 并且各品牌企业之间依产业链实现功能耦合时, 就可能形成产业品牌。产业的形成通常与特定的地域空间相联系, 当一个产业在某一空间集聚, 并且由于集聚所带来的外部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使得它具有整体持续竞争力时, 便可能形成区域产业品牌。区域产业品牌是特定区域产业高度发展并且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必然结果。
3、产业内部品牌层次间关系。
企业品牌建立在企业内部产品 (服务) 品牌生态形成的基础之上;同时企业品牌又是形成区域产业品牌的基础。企业的知名度、品质认知度和顾客忠诚度等, 都是先从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品牌开始的。企业品牌的形成, 将带动人们对区域产业品牌的认知, 如, 美国底特律汽车产业品牌, 就是由于福特、通用和克莱斯勒三大企业品牌都在这里设厂, 所生产的汽车数量居全球第一, 因此它被称为是“美国汽车工业的王国”而名闻天下。由此可见, 没有产品或服务品牌, 就不可能形成企业品牌;没有企业品牌, 就不可能形成产业品牌。另一方面, 产业品牌一旦形成, 就会反过来对区域内企业产生巨大的推动与促进作用。区域产业品牌具有类公共品的非排它性和非竞争性, 即区域内部任何企业都可以借助区域品牌营销自己的产品, 并且其使用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区域品牌正的外部性能够明显增强区域内部产品的市场渗透力[4]。它对区域产业内部企业集聚发展的品牌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市场“聚焦”效应。区域产业品牌能够吸引消费者的购买注意力, 扩大产业群集的市场规模。二是产业资本筛选集中效应。由于区域产业品牌的品牌效应及相对优良的区域产业发展环境, 外地投资将纷至沓来, 本地投资者也会将异型投资转变为同型投资。三是产品销售过程的价值信息传递效应。区域产业品牌能提供众多企业的产品与服务差异化的信息。如义乌小商品、永康五金这类区域产业品牌向消费者传递了品种多样化、款式个性化、性价比优良等多种价值信息。四是关联产业带动效应。区域产业品牌不仅可以带动主导产业发展, 使之形成市场优势地位, 还会进一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5]
由此可见, “产品 (服务) 品牌-企业品牌-产业品牌”之间构成一个渐次发展的层次序列, 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并互为因果。
三、产业品牌生态系统结构
产业品牌生态系统形成的内在依据是产业内部品牌依产业链为联系纽带实现功能耦合, 因此, 产业品牌生态系统的内部结构决定于产业内部品牌生态的层次结构。产业品牌生态系统的层次结构体现了系统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产业品牌生态系统内部结构的层次性, 揭示了产业品牌生态系统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成长规律。
1、企业品牌生态层次。
在产业品牌生态系统品牌层次序列中, 产品或服务品牌处于最低层级, 但它却孕育着区域产业品牌生态系统的生成。通过产品或服务品牌之间的功能耦合, 即形成企业内部品牌生态时, 企业便从拥有产品或服务品牌成长成为企业品牌。企业内部品牌生态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实际上就是企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的形成与提升过程, 也是企业的成长过程。
企业内部品牌生态形成有二条基本途径:一是企业内生出新的产品或服务品牌, 新生成的产品或服务品牌与原产品或服务品牌功能耦合而形成企业内部品牌生态;二是企业通过兼并或合并形成新的企业内部品牌生态。
无论通过哪一条途径, 企业内部产品或服务品牌之间实现功能耦合, 都是企业内部品牌生态形成的关键。如果企业内部新的品牌不能与原品牌实现功能耦合, 将会引发激烈的内部冲突, 使企业形不成整体合力, 甚至影响企业的稳定。这种现象在企业兼并或合并后表现得十分突出。通过兼并或合并所形成的新企业通常拥有一大堆“品牌”, 然而, 新企业资源有限, 不可能对所有品牌都保持足够的资源投入强度, 这就势必引发不同品牌之间对于资源的争夺。最终的结果很可能是, 合并不但没有形成预期的规模效应, 反而引发内部激烈的政治斗争, 使得企业效益不升反降, 严重的甚至可能导致新企业系统的解构。
为了避免出现上述情况, 需要在企业兼并或合并前就应充分考虑品牌之间的功能耦合问题, 并制定出相应的实施方案, 以保证合并后能够形成良好的企业内部品牌生态。只有这样, 兼并或合并才可能成为组织成长的有效途径。
2、局域产业品牌生态层次。
以企业品牌为基础, 以产业价值链为联系纽带, 品牌企业与数量众多的非品牌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 共同围绕产业链个别价值节点形成产业集聚体。集聚体内部品牌企业凭借其强大的品牌效应和资源整合能力聚集起更多的非品牌企业, 非品牌企业以品牌企业为核心形成一种具有共生关系的产业生态, 即形成基于产业链个别价值节点的局域产业品牌生态。从企业内部品牌生态到局域产业品牌生态, 是产业品牌生态系统成长的紧密相连的两个阶段。
3、区域产业品牌生态层次。
理论上, 各局域产业品牌生态之间可以功能耦合而形成一个基于完整产业链的区域产业品牌生态系统。以产业链个别价值节点为核心的局域产业品牌生态子系统与相邻价值节点的局域产业品牌生态子系统之间可能形成一种基于产业链相邻价值节点之间的投入-产出的功能耦合关系。相邻价值节点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越稳定, 相邻价值节点局域产业品牌生态子系统之间的功能耦合程度就越高。一旦局域产业品牌生态子系统之间功能耦合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便会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品牌生态系统。产业品牌生态系统从产业链整体角度描述了一个产业内不同价值节点各类品牌的组合状况。
但是, 这种理想的局面通常很难出现。因为要形成完整的产业品牌生态系统, 除了产业链各环节都能形成稳定的局域产业品牌生态子系统、各局域产业品牌生态之间能够实现功能耦合等产业内部条件之外, 还必须具备要素供给、产品需求、市场条件等产业成长所必需的良好的外部环境, 而在现实中, 这些理想条件很难同时具备。此外, 由于现实经济中的产业链之间相互交叉并形成网状结构, 位于产业链网络交叉结点的局域产业品牌生态子系统, 可以选择与不同产业链上的相邻局域产业品牌生态子系统之间实现功能耦合, 这就必然导致产业链对于链内所有价值节点的整合能力大大降低, 从而使得实现在同一地域内集聚起一条完整的产业链的情况很难出现。现实经济中的产业品牌生态, 多以局域产业品牌生态的形式呈现。
摘要:产业品牌生态是一个内部功能耦合的有组织系统。系统的形成除了产业链的内在联系纽带作用之外, 关键在于产业内部品牌生成并实现功能耦合。产业品牌生态系统的成长决定于产业内部的品牌发展。产业品牌生态系统的品牌发展历经品牌生成、品牌丛聚、品牌生态三个发展阶段, 并体现为产品或服务品牌、企业品牌、产业品牌三个品牌层次, 相应地, 系统结构呈现为企业内部品牌生态、局域产业品牌生态和区域产业品牌生态三个层次。
关键词:产业,品牌生态,功能耦合,系统结构
参考文献
[1]金观涛.系统的哲学[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
[2]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7.
[3]金碚, 竞争力经济学[M], 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 2003.
[4]张胜涛, 杨建梅.基于与品牌整合的产业集群的发展策略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06, (2) :1-3.
产业生态“凤凰城” 篇11
德昌,西昌市的后花园,美丽的“凤凰城”。虽然凤凰已远去,但留下的灵秀之气似乎并未消减半分。作为国家级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的重要节点,凉山州西昌、德昌和冕宁同城化战略重要城市和安宁河谷经济带的核心区域,这只凤凰又在起飞。
“将抓发展、促跨越作为凉山一切工作的主线”,凉山州委书记林书成提出,要始终保持专注发展、转型发展定力,那么,德昌县又将如何专注发展、转型发展?
既“加快赶”又“抓紧转”,着力资源转化、项目驱动、产业提升、开放合作、基础改善,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德昌县如何实现这些目标?
带着这些问题,近日,《当代县域经济》记者专访了四川省德昌县委书记王顺云。
农工互动 专注绿色发展
记者:省委、省政府在全省的县域经济发展大会上提出,发展县域经济要因地制宜、特色发展。那么,德昌县要保持专注发展、转型发展,有哪些独特的优势和条件?
王顺云:德昌特色资源富集,是国家级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的重要组成区域之一,境内有矿点矿化点近200个,矿种47种,经地质部门勘查确认的矿点21个,矿种12种,特别是稀土,已探明可开发的氧化物储量72万吨;拥有可供开发的水电资源约40万千瓦;县域内的麻栗镇、阿月乡等地还可建20万千瓦的风力发电场,全省首个装机1.6万千瓦的风力发电场已在德昌建成投产。
同时,德昌县有着独特的自然优势,发展生态农业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是“中国果桑之乡”,有10万亩蔬菜,12万亩烤烟,4万担桑茧、2万吨椹果,30万亩林果,4万吨肉类和1000亩花卉等。
稀土、风电、特色农产品企业落户德昌提供了就近、优质的原料保障。今年4月,德昌县成功举办第八届樱桃节、第七届桑椹节,这是德昌立足资源禀赋,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结果,每年都会吸引大量的游客来德昌,促进农户增收。在4月22日—24日的“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主题活动中,德昌县成功签约2个项目,签约金额5.3亿元,将进一步促进以农业为基础的绿色工业的发展。
记者: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是四川省的三大发展战略之一。在推进新型工业化方面,德昌取得了哪些成效?
王顺云:经过多年的发展,德昌国家级工业园区正在形成。德昌工业园区分为“一园三区”(德昌县工业园;银厂钒钛稀土、高端装备制造集中区,三棵树现代物流、特色农产品加工集中区,永郎新材料、现代物流集中区),2014年,园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志能稀土、久源钒钛扩能技改、锌鸿环保、云海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项目建成投产,盛和资源大陆槽多金属矿综合利用等项目开建,完成工业投资20.7亿元,工业技改投资10.2亿元。同时,两大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德昌桑椹”和“建昌板鸭”进入评审公示。
2015年,德昌工业将进一步推进产业转型,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力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20亿元,增长7%以上。
以大项目促稳增长
记者:一季度,四川全省经济同比增长7.4%,经济下行压力犹存,稳增长处于关键时刻。同时,四川省委提出,各地要全面把握今年重大工作部署,围绕“十个抓紧抓实”抓工作落实。
在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方面,德昌县将如何发力,以达到稳增长的目标?
王顺云:德昌县将从四个方面推进全面的重大项目建设。
首先要突出项目规划。坚持储备一批、启动一批、完成一批,全力做好项目建议、规划、论证、申报、立项等前期工作,梳理确定工业、水利、交通、市政基础等方面重点项目64个,力争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7亿元。
其次,我们要强化招商引资。借力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充分利用“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等省级招商平台,紧紧围绕水电风电新能源、稀土钒钛新材料、机械装备制造新产业等优势资源、优势产业,招大引强,确保今年新签约项目引资25亿元以上。
第三,强化责任落实。严格落实一个项目1名督导县领导、1名责任县领导、1个责任部门联系的“三带一”制度,构建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责任部门具体抓的工作机制,加强要素保障,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困难。
第四,强化督查督办。由县四大班子一把手组成4个项目督导组,对重点建设项目进行月督查、季通报,其中26个重点跟踪督办项目实行“顺排工期、倒查责任,每周跟踪、半月通报”,目前27个续建项目、5个新开工项目进展顺利。
“加快赶”又“抓紧转”
记者:在“抓紧转”中“加快赶”,是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基本要求,要求各地向改革创新要动力、要活力,坚持转方式调结构,同时,凉山州委书记林书成也提出,既“加快赶”又“抓紧转”,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那么,德昌县将采取哪些措施,以实现在“抓紧转”中“加快赶”呢?
王顺云:德昌县要实现稳增长、快发展,还是必须紧紧依靠投资拉动,着力构建项目持续推进,资金持续注入的项目建设新格局。要加快推进风电四五期、铁炉山地风电、风电叶片加工、冷链物流配送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要积极争取钒钛资源综合利用、钛铁分离生产线等大项目落地建设。
同时,要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调结构关键是调思路,要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投资回报率、资源配置效率为方向,抓好新兴产业发展、传统产业改造。
工业方面,要加快突破。以工业园区建设为核心,积极申报创建省级成长型特色园区和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着力破解土地、环保、电力、供水等瓶颈,提高土地利用率,提升园区承载力,建设“工业德昌”。大力推进盛和资源综合利用、元坤绿色果业基地、五氧化二钒生产线、志能稀土下游深加工、烟草原料废弃物综合利用、工业硅企业升级技改等重点工业项目建设等。
农业方面,推进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改革,全面开展农村土地、林权流转,稳定烟叶生产,发展蚕果桑、核桃、板栗、桑椹等6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申报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1个。同时,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和家庭农场,培育壮大龙头企业,规范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加强“大凉山·德昌”农产品品牌建设,新增农村专合组织8个,注册家庭农场50户,不断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三产发展方面,抓好旅游标准化建设,推动旅游上档升级。省委、省政府正加快发展攀西阳光风情旅游,州委、州政府也正加快建设西部最佳阳光休闲康养度假旅游目的地,创建“中国阳光康养试验区”。我们要抓住机遇,统筹抓好旅游线路规划、旅游产品开发、旅游服务升级等工作,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加快推进螺髻山景区开发,发展乡村旅游和康养度假游,力争旅游收入增长54%。
教育方面,一是抓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投入资金 1.545亿元,对全县21所中小学校进行改建、扩建、搬迁和新建,让学校分布更合理,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二是抓民办名校落户德昌。采取政府出土地、政策,企业出资金,名校负责教学管理的“1+1+1”模式,建成了攀西绵阳南山国际学校,小升初、初升高报考录取比例分别达到7:1和10:1。德昌籍1200名小学生不仅共免交2160万元的择校费,还保证了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全省一流的优质教育。
提升基础设施水平
记者:今年是德昌县的“基础设施提升年”,德昌县将从哪几个方面着力提升全县的基础设施水平呢?
王顺云:首先要提升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坚持打通外出口,畅通内循环,以交通提速带动开放提速、发展提速,加快推进108国道改造,德盐路升级改造,德雅路改建,西小路、茨大路等重点交通项目建设,服务好成昆铁路复线建设,完善农村公路安保工程,加快农村道路硬化。
其次要提升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实现现代农业提升,务必坚持基础先行,要加快推进和平水库、城区安宁河堤防、中央财政小农水重点县等大项目建设,完成小高等3个乡镇17个村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灌面1万亩,实施土地整理1万亩。
另外,还要提升城乡基础设施,建好安宁河闸坝景观带,加强城区道路建设、供水供电及污水管改造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等。
抓住同城化发展中的新机遇
记者:凉山州委、州政府提出了西昌、德昌和冕宁同城化发展战略,德昌作为其中一极,将如何在三市县同城化中抓住发展新机遇?
王顺云: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战略选择,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也是省委提出的“十个抓紧抓实”重要内容之一。
德昌县要围绕“同城化”发展战略布局,依托西昌首位城市带动,差异化错位互补发展,坚持城化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扎实推进城镇建设。
加大城区存量土地开发力度,突出县城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加快推进滨河新区、德铁旧址开发、河东片区开发、安顺社区及下翔街改造开发等城市重点项目建设。
绿色生态产业 篇12
一、景宁畲族自治县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
(一) 自然资源优势明显。
一是地形秀美。景宁畲族自治县位于浙江西南部, 地处瓯江、飞云江两江源头, 是浙江省重要的生态屏障, 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 素有“浙江的西双版纳, 华东香格里拉”之誉。景宁属浙西南山区, 洞宫山脉自西南向东北斜贯, 峰峦耸立, 地形复杂, 地势由西南向东北渐倾, 发源于洞宫山脉的瓯江支流小溪, 自西南向东北贯穿全境, 将县境分为南北两部分, 形成两岸宽约124.6公里的狭长带, 构成了“九山半水半分田”和“两山夹一水, 众壑闹飞流”的地貌格局。长期以来, 浙西南地区工业经济相对落后, 也正因为如此, 这一地区环境受污染程度较低, 生态保持良好, 通过了省级生态示范区验收。二是山峦众多, 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面积达到78.8%, 位居浙江省前列, 其中草鱼塘是省级森林公园, 是全省生态保护最好的区域之一。三是湿地资源丰富。全县境内有三个较为集中的高山湿地群, 分别是望东洋高山湿地、大仰湖湿地、仰天湖湿地, 湿地总面积约1, 200多亩。最为突出的是望东洋高山湿地, 海拔1, 230米, 面积达600多亩, 湿地内的江南恺木林属省内罕见, 绝无仅有, 国内也属凤毛麟角。四是境内生物种类丰富多样。表现为山林密布, 灌木丛生, 水草丰茂, 野生动物种类繁多, 全县有植物178多科, 691多属, 1, 552余种。植被以马尾松、杉木等会叶林为主, 夹杂着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 竹林, 灌丛, 草甸等。全县林相种类众多, 其中包括国家重点保护植物伯乐树、南方红豆杉、鹅掌楸、福建柏、香果树、银杏、厚朴等30多种。野生动物有国家一类保护动物黑麂、白颈长尾雉、云豹、金雕、短尾猴等44种。五是水文景观丰富。境内是瓯江和飞云江两大水系发源地之一, 小溪流更是不计其数, 源短流急, 水流冲刷出许多鬼斧神工的瀑布景观, 特别是景宁的大际雪花祭, 每年都会吸引上百名摄影家前来采风。
(二) 畲乡文化独树一帜。
景宁作为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华东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 拥有一张“畲乡文化”的金名片, 民族风情在这里尽显风采。畲族文化自成体系, 特别是在歌舞服饰、婚俗、饮食、手工艺品等方面都跟我国西部少数民族有很大的不同。畲族山歌曲调高亢, 假嗓发音独树一帜;以悠荡步为基本动作的畲族舞蹈动作优雅欢畅, 表现力强;以手编彩带为代表的畲族工艺品技艺精湛, 色彩协调, 深受人们喜爱。畲族风情则体现在婚俗表演上, 畲家婚礼集歌舞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风土人情之大成, 其表演性和群众参与性强, 游客可作为婚礼上的任何角色参与活动, 在娱乐中充分感受畲乡风情的文化魅力。[2]但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 被现代文化同化的程度较低, 景宁包括畲乡文化、廊桥文化、香菇文化、红色文化等都在这片纯净的土地上繁衍生息。此外, 景宁还保存着十分完好的宋、元、明代古建筑和一些地域特色十分明显的古村落。比如大际乡时思寺, 建于宋绍兴十年, 属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为江南少有的保存完好的宋元明清式布局的古建筑群, 是集儒道释三教合一的建筑奇观, 既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又有很好的观赏价值。[3]
(三) 区域政策优势凸显。
景宁县毗邻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圈, 其周边的省、市经济均较发达。景宁离杭州市的直线距离259公里, 具有城市群中的“后花园”、“离您最近的民族县”等区位优势, 对发展旅游产业极为有限。与我国西部少数民族集中地的同类旅游资源相比, 景宁县更具有丰富的客源市场。[4]同时即将在2013年全县贯通的云景高速, 将使景宁县完全纳入浙江省四小时交通圈, 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制约景宁发展的交通瓶颈问题。近年来, 景宁县各级政府逐渐重视并且加大了对生态旅游的扶持力度。2000年, 景宁县委、县政府从时代要求出发, 提出了“创畲乡生态优势, 建风情旅游名城”的战略思想, 并成为景宁县指导工作的一个主流思想。2011年景宁县、县政府编制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产业的若干意见》, 每年将安排旅游发展专项资金2, 000万元 (占县财政收入的十分之一) , 并根据需要逐年增加, 用于全县旅游项目前期、规划编制、行业管理、人才培训、商品开发、信息化建设、招商引资、资源保护、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维护、旅游市场开拓和景宁旅游形象宣传等, 优惠政策具有较高的含金量, 将促进景宁进一步掀起旅游发展热潮。
二、景宁发展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
景宁的旅游业起步较晚, 一方面有利于机制、体质创新, 找捷径、低成本地实现高起点、高速度的发展。但是另一方面, 也存在后发地区普遍存在的服务设施、资金、人才品牌和机制等“瓶颈”问题, 及旅游开发中心面临的其他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 资金投入不足, 基础设施薄弱, 接待能力低。
景宁属于浙西南欠发达地区, 经济基础相对薄弱, 虽然近年来设立了专门用于乡村旅游的专项发展基金, 对乡村旅游的投入也在不断增加。但总体上这些投入对于开发乡村旅游、完善道路建设等基础设施所需的庞大资金来说仍然是杯水车薪, 所以目前生态旅游的发展主要还是靠农民自身极其有限的投入为主。由于资金投入有限, 大部分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服务功能不全, 不能满足游客需求。不少配套设施建设较滞后, 如道路路况差, 停车场、卫生间等公共设施简陋, 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缺乏, 卫生状况差, 旅游旺季住宿床位紧张等。
(二) 生态旅游整体营销不足。
对外宣传促销大多还处在原始、被动的水平上, 投入少, 形式简单, 专业水准差, 没有突出畲乡的特点, 甚至许多乡村旅游点几乎没有进行任何宣传促销, 仅限于“回头客”的口头宣传, 品牌意识不足。同时, 很多农民固守着原有的销售模式, 在家坐等顾客上门, 缺乏主动推销自己产品和服务的意识。多数农家乐缺乏对于乡村节日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的整理和挖掘, 品牌意识匮乏, 很难保证持久稳定的客源。
(三) 管理队伍和从业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
在景宁, 很多乡村旅游企业采取的是家族式管理, 用人唯亲, 从业人员一般都是当地土生土长的农民。由于我国农村的长期相对闭塞, 受教育程度往往不高, 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和锻炼。粗放式的经营, 重视短期效益的小农意识和淡薄的服务质量意识严重制约了生态旅游上的规模、上档次和良性健康发展。
(四) 旅游产品单一, 产业结构不合理。
旅游产品品牌不强, 科技含量不高、缺乏创新, 对市场的吸引力不大。旅游产品目前尚局限在以大际雪花祭、大均“畲乡之窗”观光及纯表演式的畲族文化观光, 旅游产品单一, 不能够满足日益多样化的市场需求。重点景区虽有旅游商品, 但发掘还不够。近年来, 乡村旅游点大多以经营餐饮业为主, 客房数量少而且档次不高, 项目内容较为单一, 产业经济结构不合理, 没有形成完善的产业“链条式”发展, 如旅游娱乐项目、土特产、手工艺品等旅游商品的加工、销售等产业链中附加值高的部分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不尽如人意。[5]
三、景宁县发展生态旅游应采取的对策和建议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消费观念的快速转变和消费结构的较快升级, 感受自然、回归自然已经成为更多人的选择。对此, 应该顺应潮流, 抢抓机遇, 发挥优势, 积极推进生态旅游和生态经济的发展。
(一) 大力宣传, 打造品牌。
品牌就是竞争力。景宁生态旅游要从简单的资源要素竞争转入品牌经营战略, 必须开辟独具特色的旅游品牌。一方面可以申请设立 “浙江景宁民族旅游试验区”, 同时还可以向国家旅游局申请设立“生态旅游示范区”, 依托试验区和示范区及自治县的特殊优势, 搞好旅游开发的软环境建设;另一方面, 对现有的旅游品牌进行系统整合, 抓住龙头, 积极建好和宣传“华东民族城”和“双际黄金线”这两个精品工程, 让“民族风情、天然氧吧、特色农家菜”等关键词不断吸引潜在游客, 提高畲乡生态旅游知名度, 打造集畲族为主的各民族风情展示和“吃、住、行、游、娱、购”为一体的精品旅游项目和休闲景区, 结合大均“畲乡之窗”较为成熟的漂流项目, 与民族风情项目互为补充, 互为促进, 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 努力构建畲族文化品牌社会基础和影响力。
(二) 完善机制, 多元投入。
旅游开发是一项投资额大, 效益长久的项目, 应由政府主导, 营造环境, 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开发生态旅游资源。一是政府每年要拿出专款, 继续用于改善景区的交通条件, 完善基础设施, 丰富旅游景观, 开展宣传。二是县里要做好生态旅游统一规划, 整体设计, 并按“谁开发, 谁投资, 谁受益”的原则, 明确各部门在景区的景点建设任务。三是要争取市场性投入。要以招商引资为重点, 按照“思想上放胆、领域上放开、经营上放活、税费上放宽”的原则, 制定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要运用市场手段, 鼓励外商、集体、个人和有实力的旅游大集团投资参与生态旅游开发。[6]
(三) 完善硬件, 培育人才。
加强旅游景区、旅行社、宾馆业等建设, 提高接待能力和服务质量。交通上大力发展快客和旅游专线, 利用金丽温高速和云景高速, 解放思想, 超前规划落实。多渠道吸纳和培育人才, 将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作为“培育新农民”的重要内容, 依托丽水市大专院校和挂钩单位搞活用人机制, 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吸纳和培训旅游从业人员, 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讲诚信的乡村旅游本土人才, 扶植一批经营水平高、经济实力强、市场信誉好、发展后劲足的乡村旅游企业。推行许可证和农家旅馆评优制度, 为参与生态旅游经营的农户颁发“旅游接待许可证”, 以规范行业准入。加快星级农家旅馆建设, 改善乡村接待设施, 组织农家旅馆开展星级创评, 提高服务水平。
(四) 健全法制, 保护环境。
在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 要始终坚持“保护第一, 开发第二”的原则, 注重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虽然旅游业被称为“无烟工业”, 但是在各地发展旅游的过程中, 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带来的毁坏和污染确实是有目共睹的。同时随着游客人数的增加, 生活垃圾和污水的处理与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 这也是在推进生态旅游持续、健康发展中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7]因此要尽快实施生态旅游的专门立法, 使生态旅游的决策、规划、设计、开发、利用和旅游行为有法可依;而且要建立专门的旅游执法机构和执法队伍, 负责对旅游尤其是生态旅游进行法制宣传和执法检查, 做到有法必依。要清理整顿旅游管理队伍, 定期、系统地对管理人员进行法制、政策、旅游学、生态学、环境学、管理学方面的专门培训, 并要求旅游管理人员具备一定的素质和岗位任职条件, 以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 提高管理效益。要切实加强生态旅游的行政监管力度, 建立旅游监管机构和机制, 对管理人员的管理行为实施督查, 对旅游培训及各种资格考试实施督查, 对其他旅游从业人员的资质和行为实施督查, 控制和约束生态旅游按着规范的方向健康发展。
摘要:生态旅游是当今世界旅游业发展的重点, 也是21世纪一个极为重要的旅游经济增长点, 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农民增收以及新农村建设等都有不可忽略的积极影响。本文着重分析了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和挑战, 并指出了发展生态旅游应采取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生态旅游,旅游产业,旅游经济
参考文献
[1].卢云亭.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发展[J].经济地理, 1996
[2].柳向阳.乡村旅游:浙西南经济发展的重要路径[J].浙江经济, 2004
[3].麻益军.论景宁县旅游品牌的创建与营销策略[J].旅游经济, 2002
[4].莫艳恺.丽水市乡村旅游转型提升发展研究[J].产业经济, 2011
[5].任三英.关于应县发展生态旅游的思考[J].山西林业, 2011
[6].附敏.发展乡村旅游活跃农村经济[J].当代江西,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