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生态农业(精选9篇)
绿色生态农业 篇1
生态农业、绿色食品加工业招商项目>绿色蔬菜深加工
项目名称:绿色蔬菜深加工 项目单位:
齐齐哈尔市星光蔬菜加工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星光公司”)是在我市全面推进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调整改造、大力建设绿色食品之都的宏观环境下于2002年开始筹建并正式开工建设的。公司主营业务为绿色蔬菜保鲜加工、储存。公司一期基础投资项目于2002年4月开工,2003年6月完工并投入使用,完成项目投资3000万元。目前,公司的设备运行和日常经营情况良好。
项目简介
1.建设的目的、意义
星光公司根据自身建设经营情况、发展方向、发展条件和相关市场的发展趋势决定适时启动二期建设工程。其主要目的和意义是当前一期工程已顺利完成且运转良好,具备了可靠的工程基础。当前公司资金运行情况良好,具有较强的融资和还贷能力,具备了有利的投资基础。二期工程的完工和投产可有效地促进公司蔬菜深加工业务的开展,进一步提高公司的获利能力。可以推动公司产品进入国际市场,进一步拓展公司的市场空间。可以有效地提高公司的市场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并带动周边地区蔬菜种植业的发展。可以充分发挥保鲜设备的功能效率,进一步降低蔬菜保鲜成本,提高公司的生产经营水平。
2.市场分析
星光公司产品的主要市场有以下两个部分组成:
以黑龙江西部、内蒙北部和吉林西部为主体的周边市场。这一市场年需求各类蔬菜2500万吨,其中本地蔬菜120万吨,占全部需求量的4.8%。公司出资经营者在这一地区有16年从事蔬菜收购批发的经营历史,已建立起了完整而可靠的销售网络。随着这一地区的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人口必将随之快速增长,加之人们饮食结构的不断改善,对蔬菜的需求也会逐年扩大。这一切都可以确保公司业务的稳定增长。
以山东为蔬菜主要集散地的华北市场。这一市场具有市场空间广阔、辐射面广的特点,近年来,随着我市“绿色食品之都”称号的不断叫响和绿博会的成功举办,为我市蔬菜进入这一市场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同时,星光公司的出资经营者在这一地区也有着多年的蔬菜经营历史和稳定的客户群体,为公司业务在这一市场的扩展提供了有利的基础。
3.技术分析及产业关联度分析
技术分析:星光公司所采用的蔬菜深加工技术均为成熟技术,所用设备技术均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无专利纠纷。
产业关联度分析:
上游产业:公司主要生产设备均为一次性购入,与设备加工业关联度不高。公司主要生产能源为水、电,与企业关联度较高,但市场供应稳定。公司的生产原料为蔬菜,与蔬菜种植业关联度最高。
下游产业:公司的下游产业为蔬菜批发零售业和食品加工业,均具有较高的产业关联度。4.原料来源分析
公司的生产原料为蔬菜,主要来源为我市周边的各蔬菜种植基地,蔬菜生产能力强,价格合理,供应稳定。同时有山东等蔬菜生产基地作为原料的补充来源,可确保原料来源的可靠性。
5.建设内容及产品方案
二期工程的主要建设项目为:
保温库扩建工程,新增库容4000吨。蔬菜加工车间工程,新增净菜日加工能力400吨。脱水蔬菜生产线工程,新增脱水蔬菜日加工能力200吨。速冻蔬菜生产线工程,新增速冻蔬菜日加工能力200吨。公司综合楼工程,建筑面积9000平米。
6.项目总投资及资金筹措方式
项目总投资800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7400万元;流动资金600万元。资金筹措方式:企业自筹2400万元,引进资金5600万元。7.经济效益分析
项目建成后,新增销售收入7000万元,利润1550万元,税金1000万元。8.环保分析
公司各项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均不产生任何无机污染物和其他对环境有害的成分,符合绿色环保要求。
9.新增就业情况
公司投资完成后生产工作需要110人,经营管理工作需要45人,其他服务人员15人,可新增固定就业170人。此外在收储、加工和运输过程中还需要雇用临时工作人员500——1000人。
10.建成后的目标
项目建成后,企业生产设备技术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将填补我市没有现代化蔬菜深加工企业的空白,为我市蔬菜产品的外销提供有力的支持。
绿色生态农业 篇2
是生态建筑伴随着生态议题出现的建筑类型, 在表现其生态特征的同时也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对其审美规律的探讨, 能帮助我们了解生态建筑的本质, 也是对传统美学规律的一次审慎检视。我们的绿色工作尽管与许多其它的绿色设计师有共同的目标, 但还是有着自己与众不同之处。因此对任何一个设计师来说一个发人深省, 紧迫的问题就是:怎么来迎合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就商业行为而言, 正如设计一样, 最有效的生态解决方法即通过与环境的融合而更持续的发展。如果把我们所从事的一切与自然环境以一种有益的方式融合在一起或者设计一个自我构建的环境 (包括住所、设备、基础设施、产品、玩具等) , 这对于环境绝无任何危害。简单的讲, 生态设计就是生物融合的设计;通常被视为有三个层面:物质的、系统的和临时的。要解释清楚这三个层面并赋于实际行动, 这对每一位设计者都是一种挑战。
就全球而言, 建筑物每年要消耗全世界使用原木的25%、石料的40%、用水量的16%和能源的40%, 绿色建筑已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解读绿色建筑, 其释义为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中, 最少程度的占有和消耗地球资源, 用量最少且效率最高地使用能源, 最少产生废气物且最少排放有害环境物质, 成为与自然和谐共生、有利于生态系统与人居系统共同安全、健康且满足人类功能需求、心理需求、生理需求及舒适度需求的宜居的可持续建筑物。城市生态系统因高效率、高能耗的城市运行、环境的人为污染与扰动建设, 使其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生态系统遭受到难以弥补的割裂、破碎与损害。绿色建筑在城市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作为构成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一部分, 将成为城市生态的核心组成部分。因此绿色建筑不能孤立于城市生态系统而独立规划、设计与运行。
2 绿色设计与绿色技术初探
对于到底什么是生态设计、绿色设计, 在当今有太多的混淆和概念不清。在社会上就有相当一部管理层面的人士简单地认为景观就是绿化, 绿化就是绿色, 把绿化设计等同于绿色设计。设计者往往也会错误地理解:如果一个建筑在绿色分级或评价体系中得分较高, 那么一切就万事大吉;这种态度势必会产生自满的情绪, 而导致设计停留原地。绿色分级或绿色评价体系对实现目标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作为一个设计者, 绿色分级只能是一个最低标准, 每个设计者都应实现甚至超越它。
绿色设计理论的提出, 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 有专家学者就提出设计的最大作用并不是创造商业价值, 也不是包装和风格方面的竞争;设计强调的应该是认真对待有限的地球资源的使用问题, 为保护地球的环境而服务。在经历了半个世纪的今天, 人们赋予绿色设计的内涵更加宽泛, 绿色设计是以资源、能源的高效利用作为其跟本出发点, 绿色设计是集生态系统、自然景观、整体和谐、集约高效、生态技术为一体的综合网络。绿色设计的目标着重考虑的是建筑在整个生命周期内 (设计、建造、施工、使用) 自然资源的利用, 对环境和人的影响, 可拆卸性、可回收性及可重复利用性等环境属性。
实际的建设活动中, 有绝大多数的建筑正导致我们现在生物圈的物种无机化与单一化。长此下去我们无法平衡生物圈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比例, 只能增加更多的人造产品, 从而降低我们生物圈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我们必须从平衡自我构建的环境入手, 扭转趋势。我们可以改善提高生物的多样性和生态的相关性。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加强生态联系, 特别是在我们的设计中, 可以从水平或者垂直两方面把周围环境都考虑到。伴随着生态系统联系的提高, 更重要的是把自我构建的环境要素融合到周围的环境中, 实现生态系统化, 借此创造一个“人造生态系统”, 它与自然的生态系统和谐共存。由此我们提高了人类在生物圈中遵循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绿色设计必须优先发展被动式节能, 合理选用绿色技术。绿色技术在许多国家是指减轻环境污染或减少原材料、自然资源使用的技术、工艺或产品的总称。在许多具体的技术措施方面, 如最好地利用当地的气候能源, 营造改进内部舒适条件, 而不使用任何机电系统。绿色建筑的能源系统是绿色建筑的核心, 也是绿色建筑生态策略的重要部分, 从城市到绿色建筑再到绿色建筑室内, 体现在绿色建筑的规划阶段、单体建筑设计阶段。绿色建筑之外的城市能源系统对城市节能来说极为重要, 能源规划可以形成良好的建筑能源外环境。针对气候环境、资源利用、能源效率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对策略总结如下几点:
(1) 规划合理布置建筑单体的朝向, 以获得尽量多的冬季太阳辐射热, 减少冬季热负荷;
(2) 减小建筑的体形系数, 提高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 合理确定窗墙比, 降低冬季采暖能耗;
(3) 提高围护结构的隔热性能, 合理选用遮阳措施, 降低夏季空调能耗。综合考虑冬季防风和夏季导风, 提高通风的效果, 实现过渡季节自然通风;
(4) 充分利用自然采光, 减少建筑照明能耗;
(5) 大力发展太阳能技术。它是可再生能源中最重要的基本能源, 太阳能也是一种清洁、充足、可再生的能源。如光伏发电技术作为外墙和屋顶材料应用于满足建筑物自身能源的策略以及利用太阳能热水系统为人类提供生活热水等;
(6) 通过智能控制实现压力、温差作用, 进行热量传递、促进空气流通、保持环境卫生;合理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对建筑物内部环境进行控制和改善是绿色生态建筑的重要能源策略和设计手段。
健康、生态的人居环境营造, 还需要人们进行不断的研究和探索。
3 绿色设计技术优化及其意义
绿色技术的优化还需要我们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提升, 建立完整一整套技术支撑措施和管理办法。在建筑外部环境方面, 绿色设计技术应在满足人居环境目标要求的同时, 还应考虑和保证空间环境应有的基本功能、生态问题、环境质量、经济效益等。当前, 人们所关注的如清洁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与水处理、建筑材料的回收利用等新技术还有待进一步推广应用。
以往我们在做新建或改扩建时, 考虑更多的是建筑的外观、建筑内部空间、根据功能的需要增加或减少相关的配套系统, 而对诸如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建筑功能的演化、先进节能技术的运用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等长远问题却没有进行深入地研究。这其中既有业主实际需求的限制:即主观因素的限制, 也有时间、资金的局限:即客观因素的限制。但如果摒弃急功近利的浮躁, 在预算造价的控制下, 对建筑进行绿色生态设计的系统分析、研究并主动运用成熟的节能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形成切实可行的设计方案, 对现实建筑体经济、环境及社会综合效益的最大化也是有实际的意义, 表现在:
(1) 可以节约大量的建设资金;
(2) 可以减少拆迁工程量;
(3) 降低运行能耗, 节约使用费用;
(4) 改善建筑内外环境, 提高使用舒适性;
(5) 改善原有建筑所在地区的局部环境。
从我国社会经济现状和生态建筑理论技术发展现状出发, 全面应用生态技术, 采用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方式, 循序渐进、分布发展、探索研究和不断总结, 这也是推广及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生态建筑的现实需要。
4 对发展绿色生态建筑及住区的建议
4.1 加强我国评估机制的建设
制定评估体系为的是建构衡量生态建设水平和健康舒适程度的参照系, 通过评估对象与标准的比较, 找出对象在生态建设方面的差距, 明确其发展方向。而确立一套评估体系是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 而我国刚刚起步, 很多基础数据还是在累积当中, 因此目前的评估体系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 还需要更进一步的完善。
4.2 因地制宜进行生态建设
(1) 依据气候特点采取相应措施
建筑设计策略必须突破被动模式或生物气候设计的传统方式, 因为这可能会严重影响到建筑形式及围护系统的构造。被动模式要求了解当地的气候条件, 我国属于大陆性气候, 这种气候特点下的建筑能耗以热工能耗为主, 因此, 不应只是将建筑设计与当地的气象条件联系起来, 在建设中要很好地利用当地的气候能源, 也要利用适当的建筑手段来削弱外界气候对室内舒适环境的不利影响来改进营造建筑内部的舒适环境。
(2) 提倡被动优先的生态策略
被动式生态策略是指顺应大自然的阳光、风力、气温、湿度的自然条件, 尽量不依赖常规能源的消耗, 以规划、设计、环境配置的建筑手法来改善和创造舒适的宜居环境。不同气候区对被动式生态策略的选择影响很大, 因此, 需要根据气候区特点选择成熟优先的被动生态策略, 并辅以优化的主动式生态策略。
(3) 多种方式促进绿色生态建筑的发展
政府对绿色生态建筑的建设应在政策上支持, 在经济上扶持, 是生态建筑乃至社区得到发展的重要因素。另外, 生态建筑要讲究经济效益, 算细账, 在能源、材料、水资源等方面与普通建筑相比究竟能节约多少, 有多少经济效益, 从而让开发商和老百姓认识到绿色生态建筑所带来的实惠。因此只有寻找尖椒上的支持点, 建立相关的保障体系, 使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平衡, 才能推动生态建筑的发展。
(4) 加强生态教育, 加强生态建设的公众参与
在设计回访调查中发现“绿色、生态”并非客户的主要购买点, 它起到的主要作用只是激发购买者的好奇并因而成为一个重要的加分因素。客户对产品的购买更倾向于一些传统的因素如交通便利性、教育医疗基础配套设施等。客户特别关注的部分往往与自身生活环境密切相关。要使生态技术充分发挥环境及经济优势还有赖于其在建筑体使用过程中得到充分的感受与认识, 否则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生态目标, 在经济上也将付出重大代价。因此, 我们认为加强教育和宣传, 提高老百姓的绿色生态意识外, 还应借鉴发达国家在绿色生态区域建设中强调公众参与的重要环节, 许多生态社区的建设更是市民自发进行的。只有通过改变人们的行为习惯, 养成节俭和适度消费的观念, 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 使人们深刻地了解绿色生态的内涵及建设的重要性, 人们才会自觉地从自身做起, 积极的参与到生态社区的建设当中, 从而使生态建设从绿色设计——绿色建设——绿色建筑——绿色生态区更具有发展空间和广阔的市场。
4.3 人性化住区环境的营造
住区环境是一个以人为主体的有生物环境, 即人是住区环境的主体, 很早就有人提出营造一个自然、建筑、人生和谐共处的住区环境了。人的居住需求包括生理需求、安全、社交、休闲、私密性、自然回归性、舒适性七个方面。住区环境的舒适性又是衡量居住水平的重要标志, 然而影响住区环境舒适性的因素有各个方面, 其中, 住区的热岛现象与空气污染等又是人们议论较多的问题。
近几年, 国外也有相关部门收集了大气、噪声、污染物等监测资料, 结合对城市气候学的研究成果, 从住区选址、开发强度控制、交通系统与绿地系统4个方面, 探求解决住区热岛与空气污染等问题的措施及经验。住区环境不论是整体空间还是庭院空间, 不论是道路系统还是绿地系统, 在探求人性化、生态化的问题上都是需要不断地研究的, 对设计者来说, 只有充分了解人的居住需求和居住行为心理, 才能设计出人性化的住区环境。
摘要:最有效的生态解决方法就是通过与环境的融合而更持续的发展, 使我们自我构建的环境中所有的排放物和产品将不停地循环, 再投入使用, 最终融合到自然环境中。发展绿色生态建筑, 加强生态建设的大众参与, 为人性化住区营造一个自然、和谐的环境。
有机农业(绿色农业) 篇3
有机农业知多少……
1、什么是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
有机农业是指在动植物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不使用基因工程技术和派生物。在这过程中尽可能采用轮耕和休耕制度让土壤休养生息;采用作物秸秆和畜禽烘肥;种植豆科作物为土壤提供绿肥;以保持土壤的生产力和耕性,并运用生物防治技术治理病虫害。农场中除了种植植物外,还要饲养畜禽以保证生产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维持食物链的完整。由于有机农业不使用化学肥料和农药,就不会污染水源,也不会造成农药富集在动物体内,既保护了动物,又保持了农业生态环境的多样性。
有机食品是指原料是通过有机生产体系生产的,经过有机认证标准生产、加,并具有有机认证机构认证的农产品和加工产品。
2、有机农产品有什么好处?
有机农产品对农民、消费者和环境都有好处。在有机农业的耕作方式下,农民不再使用化学肥料,不再受农药的危害。
从生产资料的投入角度,农民可以通过种植豆科植物方式制造绿肥以增加土壤中的氮含量,替代化学氮肥;电可以用秸秆和畜禽废弃物发酵堆肥,将有机肥料施回土壤中,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购买化学肥料的资金投入。
消费者:
作为消费者,选购不含农药残留的有机食品,有更安全的保障;选购有机食品,在行动上支持环境更友好的有机农业和支持进行有机耕种的农民,身体力行地促进了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并使农民远离有毒的化学农药。
环境:
有机农业的耕作方式能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维护土壤的肥力,保护水源,增强生物多样性,促进能量和营养物质的循环利用,利于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3、有机产品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生产基地在最近两年(一年生作物)或三年(多年生作物)内未使用过CB/T19630—2005《有机产品》和《OFDC有机认证标准》中的禁用物质;
(2)种子使用前没有经过任何禁用物质处理,禁止使用任何转基在的种子和种苗;
(3)生产基地应建立长期的土壤培肥、植物保护、作物轮作和畜禽养殖计划;
(4)生产基地无明显水土流失、风蚀及其他环境问题;
(5)作物在收获、清洁、干燥、贮存和运输过程中必须避免污染;
(6)从常规生产系统向有机生产转换通常需要两三年时间,新开荒地及撂荒多年的土地也需经至少12个月的转换期才可能获得有机认证;
(7)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必须有完善的质量控制和跟踪审查体系,并有完整的生产和销售记录。
4、你知道有机农业的起源吗?
19世纪四五十年代,发达国、家的一部分关注农业环境生态的科学家,开始意识到使用化学肥料和农药的现代农业对农业生产环境所造成的严重影响。他们发现过量的使用化学肥料破坏土壤结构,截断了自然生态中的物质循环;农药的使用污染了水源,而由于其不易降解性,在生物圈不同物种富集积累,直接的受害者有以谷物为食的鸟类、采花蜜的蜜蜂等,导致农业生态环境中的生物多样性遭到破环;以追求产量最大化的单一机械化耕种方式,更进一步破坏生物多样性。这些科学家发出声音,认为农业不仅仅是一个为人类产出食物的生产系统,它与土壤、土壤中的微生物、昆虫、水、空气,还有依赖于农田的周边生物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基于这个理念,提出了“有机”这个词,希望从一个有机整体的角度重新认识作为食物生产系统的农业生态环境。
一场有机农业运动由此在不同的地方发起。随着有机农业运动的不断推广,有机农业的认证制度也相继建立,以促进有机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于是贴着有机认证标签的食品琳琅满目地出现在货架上和商场中。
5、中国的有机农业发展状况如何?
1989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生态室加入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IFOAM),成为中国有机农业运动先驱。
1990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生态室参与中国境内的第一次有机认证检查。
1995年,本着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保障食品安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宗旨,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生态室为基础成立了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OFDC)。该中心专门从事有机食品的认证开发和推广工作,从此,我国有机食品开始了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并命名了一批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
2002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OFDC)获得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IFOAM)国际认可,成为中国第一家同时获得国内和国外认可的有机认证机构。食品标签知多少……
这在个认证标志由国家环保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OFDC)颁发。2003年,OFDC获得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IFOAM)质量认可的“有机认证”标志,得到国际和国内的承认。
经OFDC认证的有机食品标注有“中国有机产品”字样。在有机产品转换期生产或使用有机产品转换期产品为原料生产的有机产品标志注有“中国有机转换产品”字样。
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管理机关为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无公害农产品是指生产过程中允许限量、限品种、限时间使用人工合成的安全化学农药、化肥、兽药、渔药、饲料添加剂等,在上市检测时没超标,无农药残留。
中国有机食品认证中心隶属农业部,受农业部委托,提供有机产品认证和培训服务,推动有机产品产业发展,进行有机农业科学研究。认证标准与国际环保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的一样,但没获得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认可。
我国的“绿色食品”标志由隶属于农业部(MoA)的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绿色食品分为A级和AA级两种。其中A级绿色食品生产中允许限量使用化学合成生产资料,AA级绿色食品则较为严格地要求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合成的肥料、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和其他有害于环境和健康的物质。按照农业部发布的行业标准,AA级绿色食品等同于有机食品。
为现代农业支付多少……
大自然为现代化学农业付出题:污染的河水,流失的土壤和物种的灭绝……
一名英国学者在2000年期间对英国1996年度的现代农业生产进行了其自然资源成本的估算。这些外部
资源成本,农业生产者没有将其列入农业生产成本中,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也没有为这成本付出分毫。这位英国学者用我们熟知的金钱数字方式估算了现代农业造成的与环境相关的额外费用。
尽管这部分用用是政府的财政输出,是纳税人的钱,也就是说实际上我们确实是付了钱。但是,我们付了钱就可以了吗?我们付的钱可以净化水源,似是却救不活灭绝的利群。
选择支持有机农业,一方面保护自然免其付出不可逆转的代价;另一方面,购买有机食品的费用可以完全负担。
有机农业在中国……
目前中国从事有机农业推广的组织与机构有如下几个:国家环保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OFDC)
◎南京春江有机农业基地
◎山东省肥城市是较早尝试发展有机产业的地方之一。1994年,肥城市济河堂村就开始种植有机蔬菜,开创了我同有机蔬菜生产的先河。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肥城有机产业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国家环保总局已命名的43个国家级有机食品生产基地中,肥城就有3个。“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中国投资与促进处”授予山东省肥城市有机农产品基地标志。
◎北京奥绿特有机食品连锁店2007年进社区,2007年底开1500家店铺。有机产品价格比普通产品高,奥绿特一头与各地区农民合作种植生产放心、安全的绿色食品;另一头通过直接入社区,从而缩短流通环节,使其有机食品价格相对便宜,易于向市民推广。
我可以买什么……
超市里的有机食品不多。这种有机奶,在超市中跟普通奶一样,并没有很明显的有机食品标志。
绿色生态农业 篇4
变生态农业为“绿色黄金”
2008年09月17 日
梅州日报
建成了全省最大的万亩油茶产业园,广东首个“广东凉茶”药材生产基地,全省最大的优质脐橙生产加工基地,平远脐橙以“广东脐橙”的身份叫板美国“新奇士”并出口至泰国等地„„如今,平远绿色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频频亮相,销路看好。仅去年冬至今,该县已实现脐橙、油茶、大米等农产品销售额3亿多元,直接为农民增收8000多万元。生态效益型农业的不断发展,正逐步使该县的生态农业变为农民增收的“绿色黄金”。
平远县坚持把发展绿色农业作为建设生态经济县的基础来抓,以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为载体,树立和实践“绿色效益”理念,推动现代农业发展。该县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决定》、《关于加快建设农业产业园的意见》等政策,由县财政从2007年起连续三年每年划拨150万元,为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供贷款贴息及资金补助;连续五年每年安排1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农业产业园建设贷款贴息。至去年底,该县先后培育了省、市农业龙头企业14家。这些龙头企业每年均带动2万多户农户,为农民增收6000多万元。该县依托广东新大地、南台药业、飞龙果业、梅州金穗等农业龙头企业,努力把油茶、南药、脐橙、优质稻“四大农业产业园”建成“布局合理化、设施现代化、生产规模化、管理规范化、成果产业化、产品标准化”的示范基地。去年全县新种油茶5000亩、南药5000亩、脐橙4400亩、优质稻2万亩。今年,该县继续对连片种植脐橙30亩、油茶50亩、南药50亩的大户给予苗木补助,新种油茶5000亩、南药5000亩、脐橙3000亩、优质稻3万亩。
绿色生态论文 篇5
班级:地111
姓名:李穆
学号:2103371111231
手机:***
摘要:通过多周的绿色生态选修课的学习,让我了解了更多的绿色生态的概念,以及 国内外的一些先进的理念和认识。虽然课程结束了,但是却让我对这门课有了很大的兴趣,因此每次都会坐在前面听。其中,我听到最高频,也是让我感受颇深的一个关键词——“垃圾分类”。而在课后我也查阅了相关于垃圾分类的一些文章,让我有了更深的理解。下面就是我对我国垃圾分类现状,存在问题,以及改进的一些认识。
关键词:城市垃圾
环境保护
垃圾分类回收
垃圾处理
在我们生活当中垃圾是处处可见的,那么对于我们日常所见的垃圾谁又会去更深层次去思考呢?我想这要画上一个大大的问号了。在城市当中,垃圾分类是环境保护的重中之重,通过正确的分类回收,可以有效的重新利用和最大程度的回收,为之后更加先进性的垃圾处理提供更加简单的施展前提。所谓垃圾分类,顾名思义是指将性质相同或相近的垃圾分类装置,按照指定时间、种类,将该项垃圾放置于指定地点,由垃圾车予以收取,或投入适当回收系统。科学的垃圾分类回收可以使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垃圾分类大的来讲的好处体现在环境保护,节约经济,减少占地,健康生存等众多方面。
尽管垃圾分类回收可以从多方面给我们带来众多的益处,但是对于我国现状来讲,依旧是一件艰难的事情。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对于垃圾分类很早就有了这种思想,但是终归是起步较晚的,而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来讲,垃圾分类意识相当薄弱,虽然从08年奥运会以后对于环境的治理越发的重视,可是这项任务不仅仅是几年的努力就能完成的。而老师上课的时候也曾提过,垃圾分类这项任务在北京施展有好几年了,但是每一次都开展不下去,北京是首都都是这样的情况,对于其他的地方效果可想而知了。根据我阅读的文献,我国现在对于垃圾处理的现状我国大部分城市生活垃圾还是采用混合收集而我个人看到的也是这种情况。在居民区一般都建有多个垃圾箱,居民将家中垃圾装袋后放入其中,每天由环卫工人或垃圾车将这些垃圾运往垃圾中转站;在公共场所或马路两边,分段设置垃圾箱,分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由专人定时清理。城市生活垃圾最终处理方式主要仍然以填埋为主。这样的情形对于短期来说是可以的,但是站在长期发展的角度来讲实在是不可取。
对于这样的现状,必然就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随着阅读多篇报道和论文,我也大概有了一些看法。首先的一点,那就是上级领导对于垃圾的处理不够重视。长期以来都过于重视经济发展,忽略了垃圾污染的这一重要问题。导致了垃圾处理水平和设施的严重落后。城市垃圾处理和城市经济发展严重不协调。无论从平衡发展,可持续发展上来讲都是不可取的。所以我认为这点最应该重视。这不光是领导们在民众面前体现出的一种形象,更深层的影响民众和作用于人民。
对于这一问题我的看法,领导对于垃圾处理的重视与否决定着这项工作的关键性。所以应该从干部的选拔就开始做起。对于垃圾处理方面的干部一定要有目的性的选择,不光重视人才的能力,更应该重视这个人才在垃圾处理方面的看法和意识。让更多对于这方面有能力有方法的人才上岗。这项工作本就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从根本来提高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在以后干部考核中,把环境治理放做考核的一项关键。让在其位干部本身重视环境问题。
其次的问题是公众在垃圾回收方面的重视明显不够,意识相对浅薄,长期以来人们养成垃圾混装的习惯,仅靠配置一些垃圾桶、垃圾袋的方式进行着垃圾的处理。虽然现在有很多城市已经开始垃圾分类的试点,但是民众所体现出的现状仍旧是积极性不够高。不愿意花费过多的经历在垃圾分类上。这样的情况会必然会直接导致了上级工作无法开展到民众当中,而且民众这样浅薄的意识对于垃圾的处理无疑影响会很大,因为民众是城市生活垃圾的制造者。
对于这样的问题,我认为应该从宣传,道德和法律三个方面着手进行,来推动垃圾分类回收。一方面要通过舆论导向来培养市民将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增强市民垃圾分类的责任意识;同时,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海报和网络等多种媒介,大力进行垃圾源头分类收集的宣传教育,使居民真正认识到垃圾分类收集的意义,并鼓励居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收集。当市民把这种垃圾分类的行为当成一种习惯时,垃圾分类回收的工作就会进展顺利。另一方面要采用法律的手段,对一些不能够很好执行分类回收的行为,采取法律手段来强制纠正,促使其养成正确的投放垃圾习惯。在宣传,道德和法律的三重作用下,一定会在全社会形成垃圾分类回收的良好氛围。
对于垃圾处理,回收等方面的问题真的是存在太多太多,长期的经济飞速发展使我们在环境上的问题越发的凸显无疑。而对于这些众多的问题,要听到的是大家的声音,以及大家的做法,不是一个人,一个团体,一个措施,一个方法能够完成的。我还看到认识了国外的一些做法。例如,完善垃圾分类的硬件和专职人员。垃圾源头分类回收是一个完整的体系,需要有一系列的基础设施,如分类容器、收集车、转运车、转运站、各种综合利用厂、焚烧厂、堆肥厂等。因此,合理配置垃圾分类回收的硬件设施,建立完善的垃圾分类回收中转站,完善垃圾的末端处理。此外,还应加大对垃圾处理专职人员的建设。使更多人专职于垃圾处理方面,培养这方面专职的人才。国外如日本,美国,德国,英国,比利时这些国家在垃圾分类方面的技术和思想都要比我们先进,所以我们不妨更多的去借鉴去学习。
绿色生态校园汇报 篇6
一、学校基本情况
石井乡联合小学是一所农村山区寄宿制小学,位于鹿泉市石井乡,南邻抱犊寨风景区,西邻蒜盘沟生态园。根据石井乡远景规划,石井乡以“和谐、生态、绿色、环保”为主题的发展方向,接轨鹿泉主城区,融入鹿泉主城区。而我校正处于环城的绿色生态建设区域。江泽民同志指出:“环境意识和环境质量如何,是衡量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关键。少年儿童环保意识和行为,关系着新世纪我国环境状况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进程。让少年儿童在学习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同时就受到良好的环境教育,是提高未来公民素质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建设绿色生态为特色的德育学校,我校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我校草坪绿化面积达4200平方米,有德馨园、蓄水池等生态设施,近年来我校还购建了紫藤架走廊,购置了大型防腐木花坛,栽种了法国梧桐、萱草等植物,使学校的环境又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因此我校利用特有资源,开展以“尊崇自然,敬畏生命”为主题的德育教育活动,将我校“德行天下,智慧人生”的办学理念引向纵深。我们以环保教育为突破口,以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身体素质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个体培养目标,以“绿”育德,以“绿”导学,以“绿”促教,以“绿”兴研,以“绿”策管,全面实施绿色教育。
二、创建绿色生态学校的做法
(一)环保教育揉入德育工作中
1、环保教育细化到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中。从入学开始,我们对孩子进行保护环境教育,倡导建设绿色家园的理念,让学生时时以保护环境为己任,处处谨记绿色环保意识。如自己的座位有纸屑,走廊中有垃圾,校园内有杂物,都能做到弯弯腰,伸出你的小手,让我们身边的环境干净起来;自觉节约能源,班级的管电小能手,体育课、大课间、下课了,学生出教室时,能及时关掉班级电源。对在校园、教室内等公共场所看到纸屑能主动捡起的同学大力表扬。
关爱环境的环保教育的根本就是从我做起,在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中培养学生生态道德意识,强化学生生态道德行为。学生轻声慢行、仪表整洁、不追逐打闹、爱护花草树木、讲究卫生的可持续发展的文明素养就在关爱环境的教育过程中不断形成。
2、将理想教育渗透在关爱环境的环保教育活动之中。保护环境,不乱扔垃圾,其实质就是从关心他人,为别人着想开始的;反过来周围人的环保行为也影响到自己,从而引导学生学会关心自己、关心他人。丰富多彩的环保教育活动,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从关爱身边环境入手,扩展到关爱他人,关爱生命,初步树立远大的理想,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3、环保教育渗透在课堂教学氛围中
学生关爱环境的意识和观念的培养,离不开课堂教学这个主
渠道。我们着力营造绿色班级文化环境。各班设立自己班班花、班树。在各自独特的班级精神指引下,各中队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关爱环境的环保主题活动,并将活动的记录、成果,用来布置班级文化,以暗示和激励学生练好本领,培养环保派生出来的高尚情操和创新意识。
(二)关爱环境结合到社会实践的人文关怀中
1、组织学生参加关爱环境的社会实践
我校和学校西侧润丰生态园建立合作关系,把润丰生态园作为学校的德育教育实践基地,成立环保小分队。定期组织学生参加踏青、采摘、植树等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注入环保内容,增强学生环保意识、增进环保情感、训练环保行为、增长环保见识。
2、教育学生关爱自身校园环境
我们还利用创建优美校园环境活动来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各种环保教育活动中写成的论文、观察日记、环保感想、环保建议、环保美术创作、环保音乐创作来布置校园的楼梯、走廊、橱窗以及教室的墙壁等,美化校园环境和班级环境,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和班级文化,3、引导学生关爱他人,体现人文关怀
我们在学生中注入“绿色”、健康、人文关怀的思想。开展“生命教育”,例如我校教师刘长江身患癌症二十四年不离三尺讲台,他的事迹曾经见诸于多家报纸,在我校师生中也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我们就是通过这些不同阵地进行宣传,实施绿色教育,弘扬绿色、健康、人文关怀的思想,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关爱环境、关爱他人就是社会公德、责任感的体现,是二十一世纪少先队员基本的素质及涵养,努力将自己塑造为合格的小公民。
4、学校教师也身体力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学生。例如高永强老师,骑自行车走访全县208个村庄,研究鹿泉民俗文化,编写校本教材。并把自己的经历和感悟拿到课堂上与学生分享,从而培养学生们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的思想。
(三)、开展多种活动,让环保教育更为深化。
少先队活动是学生最喜欢的教育方式。少先队大队部充分利用这一阵地,将其作为“环保教育”的载体,围绕环保教育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保护环境的好习惯,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
1、开展班队活动,培养环保意识。
通过少先队组织的一系列环保活动,从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在课堂教学渗透环保意识的同时,我们通过开展小队、班级,甚至全校师生参与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加深对环境保护的理解。
2、环保意识深入班级、深入学校、深入家庭,融入社会,使绿色环保内化为石井联校学子的自觉行为,使班里的孩子都是可爱的“绿色天使”
绿色生态农业 篇7
关键词:绿色农业,绿色农产品,成本构成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2003年绿色农业概念的提出, 我国绿色农业发展已经过了近十个年头。在这十年间, 我国先后建立101个绿色农业示范区, 不断推出优质、安全的绿色农产品, 绿色农业有了长足的发展, 很多农民也意识到生产绿色农产品的重要性和必然性。但是从全国农业种植面积来看, 绿色农业的种植面积不到总面积的20%, 这与农业发达国家相比, 发展甚是缓慢。虽然限制绿色农业发展的因素很多, 但是随着人们消费意识和农民生产意识的提高, 采取绿色农业生产模式的意愿是很多农民都有的, 这样绿色农业发展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大量调查后发现, 经过几年的绿色农业生产, 很多农民的收益并不可观。很多是赔钱赚吆喝, 有的甚至是赔钱却赚不回吆喝, 绿色农产品销售无门, 最后沦落到与非绿色农产品同样的价格, 不仅收益不高, 甚至亏损, 大大地打击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抑制了绿色农业的发展。之所以这样, 不外乎是绿色农业生产环境的改良成本大、绿色农产品生产周期长、绿色农产品的产量需求以及绿色农产品流通环节等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地加大了农民的生产成本。因此分析绿色农产品生产成本构成, 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降低成本是保证农民的积极性和促进绿色农业良性发展的关键。
二、绿色农产品的成本构成
(一) 生产环境改良成本。
绿色农产品在生产过程中, 有严格的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首先要选择空气清新无污染、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土壤酸碱度适中的生态环境。由于长期使用化肥和农药, 外加工业的迅猛发展, 满足条件的生态环境已经很少。因此若想从事绿色农业生产首先精确选址, 并且对土壤改良。然而现在改良土壤的最有效的方法是大量使用有机肥料, 增加土壤活力。由于有机肥料的成本相当高, 这也就导致了很多农业生产者在生产初期就放弃绿色农业生产的发展模式。
(二) 绿色农产品产量低, 使单品成本增加。
绿色农业是改变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因此在从事绿色农业生产模式前期, 绿色农产品的产量很难与使用化肥和农药的农产品的产量相比。这样绿色农产品的单品生产成本增加。
(三) 绿色农产品的生产周期长, 无疑增加了投入成本。
绿色农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保证产品的自然成熟, 避免使用化学催熟剂等。所以生产周期长、这样增加了管理成本。同时由于上市晚, 也产生不了价格优势。
(四) 认证环节成为绿色农产品极大的隐性成本。
绿色农产品在生产前必须进行产品的认证工作。由于农业从事者缺少信息、缺少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认证环节不了解, 在认证过程中, 经常出现重复工作, 增加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隐性成本。
(五) 绿色农产品的需求不足, 造成相对成本增加。
虽然人们对食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但是由于食品问题层出不穷, 人们对食品安全信心不足导致对绿色农产品的不看重, 很多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很少关注是否是绿色产品。致使绿色农产品的需求满足不了绿色农产品的供给, 因此在一个生产周期结束时, 农民不得不将“过剩”的绿色农产品降低“身份”, 低价卖出。由于绿色农产品相对非绿色农产品的产量低, 而价格并不高, 从而导致了相对成本的进一步增加。
除此之外, 绿色农产品在生产过程中还存在科学的田间管理成本、储存保管成本等问题, 但是主要成本构成还是上述几个因素。
三、缩减成本和提高收益的有效方法
(一) 在整个绿色农业生产的过程中, 政府的鼓励和引导是绿色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发展绿色农业是有利于农业发展, 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 而且未来的农业发展模式必须走绿色农业之路。面对现阶段出现的价格很难弥补成本的状况, 农民发展绿色农业的积极性不高, 政府应加大力度进行鼓励。可以以绿色种子发放、绿色农业补贴、绿色农业减免税收等方式加以鼓励和补偿。在内在环节上, 由于绿色农业本身外部性的特点必然导致对生态的良性发展, 因此缩小了农业生态的修复和再建设。因此补偿绿色农业和鼓励绿色农业发展是至关重要和切实可行的。
(二) 为发展和保障绿色农业, 加大认证宣传, 同时政府应严把认证关。
在从事绿色农产品生产的过程中, 认证绿色农作物是首要环节。然而绝大多数农民对认证环节的不了解, 经常造成认证困难, 反复申报等问题。从而直接挫伤农民对绿色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为了提高农民从事绿色农业的生产积极性, 应该加强认证工作的宣传, 让多数农民了解认证环节, 减少农民和政府的工作时间, 减少农民的隐性成本, 从而降低绿色农产品的生产成本, 大大弥补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差值, 为进一步发展绿色农业做好认证保障, 使认证工作成为便农利农的工作。
在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的同时, 我们也会遇到以次充好, 以非绿色农产品充当绿色农产品的现象, 因此为了防止由于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和市场价格下降产生的劣质品驱逐优质品, 进而出现市场交易产品中绿色农产品平均质量下降的逆向选择现象。对此, 一方面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存在难辨识和不信任, 另一方面绿色农业生产者也会由于产品“优质不能优价”而被市场淘汰。因此政府应严把对“绿色农产品”的认证关, 减少暗箱操作, 保障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的满意度和信任度, 也保障绿色农业生产者的合法收益。
(三) 发展绿色农业需要企业和农民密切合作, 以打通流通渠道并共担风险。
发展绿色农业的另一个障碍是绿色农业流通渠道不畅, 绿色农产品“酒香也怕巷子深”。农民从生产农产品到转化为收益中间有很多流通环节。农民由于缺乏对流通环节的管理知识和对复杂情况的应变措施, 在很多情况下, 农民“丰产”却不能“丰收”。这也是造成付出难回报的重要原因。因此打通绿色农产品的流通渠道更是至关重要。建议企业和农民亲密合作, 这样企业可以把管理下乡。加强对农业生产的管理, 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率, 扩大合作效益, 还可以加大对农业管理知识的普及, 壮大农业核心竞争力。
在抗风险情况下, 从企业和农民的现金流量来看, 企业可以把收益回报期放长。农民抗风险能力弱, 生活来源主要依靠春种秋收。一旦在一个生产周期结束后, 农民收益减少, 则直接影响农民的生活和下一周期的生产。
(四) 科技下乡, 产学研相结合, 促进增产增收。
绿色农业发展初期, 由于改良土壤的成本极高、同时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 产量只有原有产量的70%, 农民从事绿色农业生产的意愿并不高。因此, 加大科技投入, 科学改良生产环境, 科学使用肥料, 科学田间管理, 改良品种, 增加农业附加值, 促进增产增收, 从而减少绿色农业生产成本, 增加收益。
四、结语
绿色农业发展的过程中, 我们已经清晰地看到绿色农业发展迟缓的主要原因在于绿色农业生产的成本问题。对农业生产成本构成的分析有助于解决绿色农业发展的问题, 有助于促进有关部门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来降低农民成本、增加农民收益。
参考文献
[1].邵立民.我国绿色农业战略选择[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8
浅谈绿色食品与生态农业建设 篇8
【关键词】绿色食品;生态农业
我国是一个典型的人均资源少的农业大国,近年来随着环境的变化,我国传统农业遇到了严峻的挑战。为了更好地满足消费的需求。就必须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为生产和开发绿色食品提供了基本条件,绿色食品又提高了生态农业的经济价值,是生态农业建设成果的载体。要发展绿色食品必须发展相应的生态农业。
1.生态农业是发展绿色食品的前提和基础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绿色食品是指在无污染的生态环境中种植及全过程标准化生产或加工的农产品,严格控制其有毒有害物质含量,使之符合国家健康安全食品标准,并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食品。绿色食品的开发特别强调以市场为导向,以无污染的原料基地为基础,以环境监测、食品检测为保障,以教育培训和宣传为推广手段。在开发过程中必须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和科学合理的耕作技术为其前提条件。生态农业在我国的全面实施和发展,为绿色食品开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集中表现如下:其一,有利于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快“两高一优”农业的发展进程。其二,通过加强农村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为绿色食品工程的实施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其三,通过贯彻因地制宜的原则,调整农业结构和生产布局,使农业生产更趋合理,促进农业生态的改善和提高。其四,有利于充分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巨大作用,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劳动生产力水平,从而有效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质量和效益,并向深加工、精加工方面拓展,为绿色食品的开展服务。
我国生态农业强调农业生态环境的综合整治,强调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农膜,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开展生态工程建设,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这些措施恰恰符合绿色食品生产的要求。因此,可以说搞好了生态农业也就为开发绿色食品提供了所需要的基本条件,绿色食品的生态环境质量就得到了保证。
2.绿色食品是生态农业成果的载体和桥梁
2.1推广绿色食品技术有利于生态农业建设
发展绿色食品要求有一个良好生态环境的生产基地,要求有一系列的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操作规程。这些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是对绿色食品生產从土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发展绿色食品的这些标准规程和措施的目标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工业“三废”、生活“三废”和化肥、农药等的污染。推广绿色食品的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防止和减轻环境污染。发展绿色食品的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标准和技术措施与生态农业建设的基本理论、原则和本质特征是一致的。发展绿色食品与生态农业建设是辩证统一的。因此,推广应用绿色食品的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标准和技术措施,有利于促进生态农业建设,有利于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2绿色食品是生态农业成果的载体和桥梁
生态农业建设的目的:一是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二是要用过生态农业建设,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生态农业建设追求生态效益是前提,是正确的,但生态农业建设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追求生态效益,在生态效益的同时也要追求经济效益。追求经济效益是目标,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是为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后劲。这就进一步说明了生态农业建设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目标是为了长远的经济效益。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了两种倾向,一种是急功近利,忽视生态效益,只顾目前的经济效益,所以导致了破坏环境、污染环境、牺牲环境去千方百计获区经济效益,这种效益是不会长久的,必然会导致大自然的报复。另一种倾向是生态农业建设重视了生态效益,而经济效益研究不够,重视不够。而农民致富的现实矛盾如果不能很好的解决,则群众对农业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就会下降。而绿色食品是解决生态农业建设以生态效益为基础,达到经济效益为目标的有效途径,是生态农业建设将生态效益成果转为经济效益成果的良好载体。生态农业建设促进了绿色食品的发展,通过了绿色食品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的特点,提高生态农业试点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提高生态农业试点的农业经济效益,促进生态农业试点区的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通过发展绿色食品,又可促进生态农业建设,两者是相互促进的,是相辅相成的,是相互一致的。因此从中可以看出,发展绿色食品可以体现生态农业的成果,绿色食品是生态农业成果的载体,是生态农业和市场农业连接的桥梁。
3.生态农业的模式适合绿色食品的开发
生态农业的核心可以看成是生态工程在农业上的应用。因此结合生态农业典型模式进行绿色食品生产和开发对我国农业的发展特别是绿色食品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成功的运用和总结了许多典型的生态模式。如多样性、有序性增强抗灾力的生态模式:该模式强调农业生物多样性和有序性,从而有效地控制了病虫害的发生,以减缓由于滥用化学农药所引起的环境污染;物质循环利用的生态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种植业、养殖业内部物质的循环利用,所谓“种、养”结合物质循环利用,是将“种、养、加工”三结合物质循环利用和“种、养、沼”三结合的物质循环利用做到科学合理、实用、配套;清洁工艺模式:工厂排出的余热,释放的二氧化碳、硫和氮化合物等通过回收和净化加工利用,这种兼顾生产和环境的工艺被称为清洁工艺,若干工艺所构成的工程体系,被称为清洁工程。这些模式为我们开发绿色食品提供了良好条件和实用技术,它们既可以直接用于开发某种绿色食品,又可以根据一般原理和某些绿色食品的特殊要求因地制宜地加以创造性的重新设计、组装,已形成新的优化生态模式。
4.结论
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特别是各种传统模式的总结和新模式的出现,加上现代技术的完善和提高,不仅为局部绿色食品的开发和生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提供了一系列配套技术,而且为今后绿色食品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展现了广阔的前景。同时绿色食品的开发也向整个生态农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生态农业向更高水平发展,已取得更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绿色生态梦想作文 篇9
作者李汉荣曾在《山中访友》中写到过“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早晨,好清爽!”那么,这微风,这气息,这清爽,是怎么来的呢?当然离不开绿色的帮助。空气中的氧气极少,但因为绿色的光合作用,使氧气变多了,设想一下,如果没有绿色,地球上还会有生命吗?如果没有绿色,恐怕地球上只有一望无际的沙漠了。你知道吗?森林是绿色的代表,它有许多好处,如当防风林带,可以养育生命,可以固定地基,还可以控制水源,总之好处多的说不清。
但是,现在的绿色正在急促减少。昔日随处可见的树林现在已经不见踪影。这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看看自己的周围吧!餐桌上,到处都是一次性饭盒和一次性筷子的影子;超市里,随处可见一次性塑料袋的势力;街道上,到处都是一次性用品的足迹。难道这还证明不了绿色的紧迫性吗?你们问问自己?自己应该怎么做?问问自己,没有了绿色,人类会怎样?如果你们不知道怎么回答,我来告诉你们,这个世界上的绿色濒临消失;没有了绿色,人类只会有一个结果,那就是灭绝。做法当然是要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例如:少用一次性用品,多种树,为社会增添一点绿色,如果每人都种一棵树,那世界上还会缺少绿色吗?就让我们行动起来吧!我相信,如果每个人都这样做,那我长大后,每次打开门,都会闻到这芬芳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