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生态德宏(精选7篇)
绿色生态德宏 篇1
“民以食为天, 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 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整体产业的健康发展, 关系到市场秩序和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德宏是多民族的边境农业州, 历年来, 德宏州人民政府都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 出台各种政策采取多种措施以保证食品安全, 把食品安全“从农田到餐桌”的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加以关注。但受当地多民族、边境互市等因素的影响, 加之特色产业科技技术不足和从业人员素质层次不齐, 特色产业转化为食品中的安全度和健康度还没有一个标准, 食品安全与特色产业发展问题凸显, 由于没有统一标准, 特色食品在原料供给、生产环境、加工包装及销售等环节的安全管理都存在隐患。如何加强农业特色产业链管理, 将食品的产前、产中、产后、加工、流通、消费等环节系统地链接在一起, 是解决德宏特色食品安全应该思考的问题。
本文通过对德宏州三县两市 ( 芒市/瑞丽/盈江/梁河/陇川) 相关方面的工作调研, 试图分析德宏食品安全与特色产业发展情况及德宏食品安全的现状、存在问题, 提出加强食品安全与发展特色产业的对策和建议。
一、德宏州食品安全工作与农业绿色特色产业工作情况
( 一) 德宏食品安全生产经营现状
截至2015 年6 月30 日, 德宏州食品生产经营单位16582 个, 其中: 食品生产加工获证企业192 家, 食品加工小作坊396 家, 食品经营单位10623 户, 餐饮服务单位5371户。农资经营户1095 户, 规模养殖产906 个, 畜禽定点屠宰场71 个, 动物产地检验报检点53 个, 生鲜乳收购点5 个, 饲料生产加工获证企业10 户, 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面积227 万亩, 畜禽198 万头, 全州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小区 ( 场) 707 个。除了大米和蔗糖等少数产业外, 德宏州的食品企业呈小和散的状态。
( 二) 德宏绿色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情况
近年来, 德宏州以建设大基地、扶持大龙头、树立大品牌、开拓大市场为目标, 全力推进特色产业发展, 重点扶持发展兴特色优势产业。2012 年德宏的生物特色产业种植面就达212 万亩, 农民人均拥有2. 3 亩, 农民人均生物特色产业收入达1051 元, “后谷咖啡”、“迪思坚果”等一批知名品牌, 叫响了“德宏制造”的生态牌。“德宏制造”的绿色内涵得到更多充实。芒市是州府所在地, 其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比较有代表性。
1. 绿色农业特色产业基本情况
芒市围绕“特色农业稳市”的发展思路, 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和冬季订单农业。2014 年, 芒市完成粮食播种面积70.18 万亩, 产量23. 4 万吨; 实施冬农开发面积32. 09 万亩, 产量14. 06 万吨, 茶园总面积15. 2 万亩, 产量1. 1 万吨。咖啡面积10. 24 万亩, 产量9627 吨; 石斛面积7002 亩, 产量2011吨; 核桃面积9. 36 万亩; 坚果面积9. 95 万亩。肉蛋奶总产3. 4 万吨, 产值6. 8 亿元。 渔业养殖面积2. 9 万亩, 产量9393 吨。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0. 63 亿元, 同比增长5. 9% 。
2. 绿色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极具优势
一是资源优势, 芒市属亚热带气候, 水热条件好, 光照充足, 雨量充沛, 土地肥沃。适宜种植优质稻、咖啡、甘蔗、茶叶等经济作物和旱地作物, 同时丰富的牧草资源也为芒市发展畜牧产业提供有力条件。二是市场优势, 随着人们膳食结构的调整, 优质、特色的产业需求量日渐增加, 特别是有机、绿色、无公害产品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近几年来, 芒市共有2 家企业3 个产品获得年生产无公害农产品证书, 共有4 家企业10 个产品, 获得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 批准年生产许可使用A级绿色食品标志产量8700吨, 共有1 家企业1 个产品获得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颁发的有机产品认证, 批准产量300 吨。三是区位优势。芒市地处中华经济圈、南亚经济圈、东盟经济圈结合部, 区位独特, 是中国西部通向印度洋的国际大通道; 拥有昆明—仰光经济走廊和中缅海、陆、空联运通道枢纽的区位优势, 更是德宏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好的基础设施条件, 对特色业产业发展和特色农业产品运输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食品安全隐患较多、绿色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缓慢
德宏是集边疆民族农业山区为一体的较不发达地州, 不仅农业产业有特色, 饮食也有自成一体的风格, 但受科技技术, 生产观念, 传统习惯, 饮食文化及经济条件的影响和制约, 地方特色产业辐射的食品安全隐患不少, 确保食品质量安全不仅是民生需要也是德宏产业机构调整的需要。
( 一) 食品产业现状制约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开展
德宏地方特色食品基本上是小而散, 陇川县食品加工小作坊占到食品生产企业的74. 7% , 梁河县食品加工小作坊58 家, 盈江县多达175 家, 这其中有很多还是以家庭为单位, 集生活、生产、销售为一体的“三合一”小作坊, 存在着生产条件简陋———卫生差、生产设备落后, 效率低、标准生产缺乏———规范少、业主质量安全意识淡薄, 自律差等突出问题, 特别是“三无”加工作坊, 在生产加工过程中, 滥用或超量使用增白剂、保鲜剂、添加剂、食用色素, 有的掺杂使假, 生产假酒、劣质面粉, 用地沟油加工食用油等, 离食品生产许可条件差距大, 即使通过整改也难以达到市场准入制度要求, 质量安全隐患日趋突出, 市场秩序混乱, 品牌优势和产业优势难以发挥。不可否认资金短缺、融资难是小作坊面临较为普遍的问题, 也是严重制约其生产经营、规模扩张和转型升级的瓶颈。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处于“多, 小, 散, 乱, 差”的状态, 给食品安全监管造成较大的困难。
( 二) 食品安全风险隐患仍然突出
就德宏整体情况来说, 地方特色食品行业规模化, 产业化, 集约化程度不高, 管理水平低, 食品生产加工销售企业多, 小, 散, 乱, 差。而食品从生产到最后到达消费者手中, 都要经过生产、加工、流通诸多环节, 在每一个环节食品都有可能受到污染, 供应链越长, 经过的环节越多, 受到污染的可能性就越大。另外, 德宏州边境线长503. 8 公里, 其中陇川县口岸线就长达50. 899 公里, 而且边民互市活跃, 章风镇口岸边民互市交易点多而散, 进出口地方特色食品种类繁多, 很大一部分没有通过正规渠道, 没有经过检验检疫程序就流入流出, 给食品安全工作带来极大的隐患。同时多民族的饮食习惯增加了地方特色食品安全形势的复杂性, 民族的多样性决定了饮食文化的多样性, 例如撒撇, 过手米线, 鸡枞等具有地方特色而且盛名在外的饮食习惯导致食品安全工作更加复杂。许多传统特色食品, 没有按照制作食品加工的卫生程序进行, 没有防蝇、防尘、防鼠、防霉设施, 不具备餐具清洗消毒条件, 容易被细菌污染。
( 三) 缺乏竞争力强的地方绿色农业特色产品优势品牌
德宏州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发展虽初具规模, 但总的来讲经营规模小、科技含量低、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较弱。像芒市全市只有一家国家级龙头企业, 2014 年规模以上龙头企业总产值51. 9 亿元, 销售收入43. 4 亿元。总体上说德宏特色产业龙头企业总体规模小、带动能力不强。德宏农产品品牌虽然不少, 但真正叫得响, 市场占有率高的特色产业品牌很少, 大多数产品停留在粗加工阶段, 精深加工产品不多, 产业链不长; 部分产品有特色, 无规模。如: 石斛、小粒咖啡、水牛奶等很有地方特色, 但规模不大, 总体上缺乏竞争力强的优势品牌。
三、确保食品质量安全、发展地方绿色农业特色产业
( 一) 着眼发展前景, 坚持食品安全的持久作战
食品安全监管, 特别是加强特色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监管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必须牢固树立持久作战的思想。对于还没有条件升级而仍停留在小作坊式生产的生产加工业, 应在定量、定性、定级的基础上, 边整治、边探索、边提高, 逐步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生产水平。同时要明确监管的依据、方法、内容和监管部门、人员应承担的责任, 以及围绕提高行政效能而对监管工作进行量化的评价内容, 以此推动小作坊监管走上良性发展轨道。
( 二) 发挥区域优势发展和培育绿色农业特色食品
1. 了解产业状况, 摸清企业底数
德宏具有地方特色的撒苤, 火烧干巴, 小锅米酒等在德宏乃至全省都小有名气, 但直到目前, 这种特色食品生产加工多数还是散户, 尚未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和品牌化, 而且还存在环境卫生差、设备简陋、工艺落后、执行标准不符合要求、人员素质差等情况。所以加强生产监管, 规范生产行为, 保护地方特色产品做大做强, 已成为十分迫切的问题。从调研情况来看, 可以从区域整治、集中生产、龙头带动、专业合作等多种模式中寻找突破口, 引导这些小企业小作坊联小做大、整合做强、规范发展, 促使其逐步达到市场准入条件。
德宏各级政府可以在了解产业状况, 摸清企业底数的基础上, 尝试“X + 散户”模式, 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统一检验、统一标识、统一包装, 形成部门监管、散户自治、企业自律的长效监管机制。可以以获证的大企业为依托, 引导小作坊实行连锁化经营, 带动更多的小作坊尽快达到市场准入条件。同时要积极扶持当地特色产业生产, 形成种植、加工、生产、销售良性循环的产业链, 有效遏制假冒伪劣现象。
2. 加强对特色产业的扶持和培育
德宏自热条件好, 但农业基础设施差, 所以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以提高农业特色产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要加大对农业的科技投入, 向农民推广新、特、优品种, 同时要加强特色产品市场法规及机构的建设, 保证特色产品市场的有效运行。
德宏各县市可根据自身实际找准产业培育重点。像芒市就可以利用300 万头肉牛加工项目落户芒市的契机, 大力发展规模养殖, 充分利用3 亿元“红色信贷”发挥农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助推群众贷款发展肉牛养殖热情, 提高规模化养殖管理水平, 降低养殖成本, 增加养殖效益, 打造新的农业经济增长极。同时在巩固提升甘蔗、茶叶等传统产业的基础上, 继续抓好冬农开发, 大力发展咖啡、坚果、辣木等特色产业, 确保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不断加大对农产品价格监测, 加快推进冷链物流项目建设, 规范农产品市场, 提高农产品产值。要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扶持政策和资金, 充分调动农民从事特色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实现从田头到餐桌的安全质量监控。
现代农业某种意义就是品牌农业, 地方特色食品也应该走品牌特色食品之路; 传统的重种植轻品牌、重眼前轻发展的观念必然会制约农业产业化和地方特色食品的发展进程, 而从源头上提高质量, 打造高品质、高质量内涵的品牌, 加快转型升级, 是特色农产品走向特色食品的成功选择。
3. 发挥区域优势, 发展特色食品
德宏有待开发的特色食品资源较多, 但独特资源优势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没能形成独有的特色食品链, 即使有也都是小打小闹形不成规模。像德宏特色食品加工规模都很小, 技术构成低, 自主创新能力薄弱, 其产品大部分属于农产品的初级加工, 发展压力大、监控风险大。德宏各级政府应该更加重视特色食品的发展, 将特色食品加工作为优势产业重点培育, 引导向“专、精、特、新“的方向特色发展。民族佳肴享誉海内外, 具备发展现代食品工业的历史基础和自然条件。像遮放贡米、小锅米酒、火烧干巴等特色食品, 市场需求量日渐增长, 市场价格一路飙升。随着政府的政策引导扶持和人们崇尚绿色健康消费观念的深入, 观念转变带动了特色食品的销售, 德宏特色农产品产业将迎来难得的发展契机。
( 三) 净化食品市场, 维护地方绿色农业特色食品权益
1. 完善食品标准构建安全体系
保障食品安全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 改变德宏地方特色产品没有统一标准的现状刻不容缓, 特色食品不仅要做大做强, 保证食品质量总体稳定, 而且要在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基础上传承发扬, 要走长远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制定各项特色产业规划中, 要逐步建立起符合食品安全体系要求的地方特色食品标准体系、市场信用体系和食品安全信息体系, 落实地方特色食品安全主体责任。
2. 加大食品安全的治理力度
一方面加大源头治理, 协调食药监等部门加大整治力度, 把好准出入关, 确保食用特色食品生产经营者提高食品安全意识; 另一方面加大整治打击力度, 突出对重点大宗食品, 重点区域及突出问题的整治; 再一方面加强监督抽检力度, 切实维护地方特色食品的权益。
一种食品从农田到餐桌, 要经过生产、加工、流通等诸多环节, 而每一个环节都有出问题的可能, 并且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必然造成食品安全问题。德宏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环境优美、气候怡人, 被誉为“天然养吧”、“绿色天堂”、“康体天堂”和“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 是旅游观光、度假、康体休闲的理想王国,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州内外对绿色农业特色食品需求和要求越来越高, 因此, 切实解决德宏小作坊小企业小规模生产与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的矛盾, 扶持特色产业发展, 规范特色食品生产流通, 保证食品质量与安全, 不仅是解决边疆各族群众的民生问题, 也是实现德宏农业特色产业的良性发展, 建设美丽德宏、和谐繁荣德宏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2015年4月2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修订) .
[2]德宏州食安委.2015年德宏州人大食品安全汇报材料.
[3]德宏州盈江县政府.2015年食品监管工作报告.
[4]德宏州梁河县政府.德宏州梁河县食品安全监管情况汇报.
绿色生态德宏 篇2
1 发展生态牧产业是德宏州山区乡镇的必然选择
德宏地处横断山脉南麓, 地形起伏较大, 相对高差达3 000 m, 形成高山峡谷, 两山一坝、一河流的地形地貌, 山区占全州总面积的86.3%。由于德宏州在地形上有高黎贡山和怒山山脉等山脉堵割的特殊地理地貌, 在地型上形成南、西部低, 东、北部高, 造成冷空气难进易出, 加之受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常年影响, 导致德宏的大部分山区降雨集中, 年降水量2 000~4 000mm;日照减少, 年日照1 500~1 850h;温度低, 年平均温度13~17℃, 年积温3 500~5 000℃, 对农作物生长不利, 特别是一年生的粮食作物。更为严重的是经常有单点暴雨形成, 易发生洪涝灾害, 甚至是泥石流, 水土流失严重。为此, 该州的多数贫困山区, 粮食等农作物种植不是优势, 不能单靠粮食生产完全解决脱贫致富的问题。我们认为, 贫困乡的农户应在抓住粮食生产的同时, 立足于本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畜牧业, 兼发展林、果及其它工副业, 通过畜牧业的发展, 走以畜换粮、以肉换钱的路子, 实现精准扶贫。
1.1 德宏各族人民历来有家富一群畜的传统, 畜禽是财富的象征
历史上, 生活在德宏境内的各族人民有饲养家畜的习惯, 选育出滇南小耳朵猪、德宏水牛、云南瘤牛、黄山羊等地方优良品种。作为现在的畜牧业, 其不但为农业生产服务, 提供必要的役力和肥料, 又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必不可少的, 而且生产者还有一定的经济收入。今天, 社会越发展进步, 对畜产品的需求量越大, 需要有足量、丰富、优质、安全、营养的畜产品供应市场。
1.2 畜牧业是广大农民现金收入的重要途径之一
据调查, 坝区农民现金收入的33.8%是来自畜牧业, 山区农民58.96%的现金收入是畜牧业, 可见畜牧业经济在该州的广大农村有相当大的比重。
1.3 畜牧业具有适应面和饲养面均广等特点, 既可以集中饲养, 发展专业大户, 又可以分散于千家万户
从2015年的统计数据看, 山区乡镇大牲畜存栏147 389头 (匹) , 占全州大牲畜存栏的67.3%;山绵羊存栏75 748只, 占全州存栏的五分之四;生猪存栏416 379头, 占全州的65.4%, 母猪存栏39 335头, 占全州的70%以上;能繁母牛存栏43 762头, 占全州的61.8%。可见, 山区乡镇的畜牧业在全州畜牧业生产中占有一定的比重, 在整个农业生产中占有的比重更大, 有较好的发展基础。
1.4 有利于提升山区畜牧业生产水平, 推进山区农业农村经济协调发展
促进生产方式的转变是党和国家提出的战略目标。对德宏的畜牧业来讲, 通过扶持培育龙头企业来提高畜牧生产组织化程度与畜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通过大力扶持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户的发展来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通过强化科技支撑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来推进畜牧业增长方式的转变。近年来在畜牧业生产上, 山坝区的差距越来越大。为此, 通过加大山区畜牧业扶持力度, 点对点的实现精准扶贫。
1.5 通过扶持规模化、标准化养殖, 有利于提高山区科学养殖水平, 为畜禽产品安全, 让人民群众吃上“放心肉”提供依据
党和国家历来重视食品安全。德宏州的广大山区山清水秀, 由于没有大型工矿企业, 污染小、空气质量好, 是生产绿色食品较好之地。但由于缺乏科学指导, 现在规模化生产理念, 为畜禽产品生产安全埋下了隐患。为此, 通过提升科学养殖水平, 推动广大养殖户向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方式转变, 保障畜禽产品生产安全。
2 德宏山区乡镇畜牧业发展的条件和存在问题
德宏州是一个农业州, 农业生产在全州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由于我州工矿企业少, 加之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 广大农民外出从事其它行业的机会很少, 多数人仍只能依赖现有的土地生活。再加上德宏全州广大山区乡镇受所处自然条件的制约, 当地农户完全靠种植粮食不可能彻底摆脱贫困, 必须依靠现有条件发展畜牧业和其他产业。因此, 德宏山区乡镇的畜牧业生产, 无论从农民增收的需要、产业的特点, 还是从社会发展需要和广阔的市场需求前景看, 都需要加快发展。
2.1 贫困乡生态牧业发展的条件与前景
2.1.1 畜牧业生产属于“菜篮子”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为人们日常生活之必需。
随着德宏桥头堡黄金口岸和瑞丽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不断展开, 来我州的国内外客商将逐年增多, 增大了该州畜产品市场供应的压力。2015年, 全州肉、蛋人均45.16kg, 比全省平均水平少20多kg, 比全国少30多kg。从多年来全州畜产品消费市场自给情况看, 历史上该州畜产品自给能力肉猪最高时达79.37%, 肉牛最高时达29.81%, 肉羊最高时达56.43%, 肉禽最高时达73.89%, 禽蛋最高时达20.22%, 乳及乳制品最高时达0.92%, 也就是说德宏畜产品供给一直没有实现自给, 一些畜产品仍须靠外供给。同时又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和来该州旅游观光及经商的国内外客商进一步增多, 畜产品市场需求量将不断增大, 该州畜牧业发展市场前景广阔。
2.1.2 德宏州山多、草多, 饲草饲料丰富。
德宏州有国土面积11 187 km2, 约1 678.5万亩。根据1986年德宏州自然草场资源普查结果表明, 全州有山地草丛类、灌木草丛类、林间草丛类、荒林草丛类、撩荒迹地草丛类、农隙地草丛类草场有效面积为611.77万亩, 占全州土地总面积的36.46%, 载畜量为275 610.83个黄牛单位, 农作物秸秆载畜量69 901.25个黄牛单位。减去全州现有草食动物饲养量, 全州尚有发展潜力143 826.14个黄牛单位。而我州的贫困乡均处于草场资源丰富山区, 除少数乡镇现有草场单位载畜量相对超载外, 大部分乡镇均有宽阔的草场, 有发展草食动物的巨大潜力。而一些山区乡镇历来有饲养母猪繁育仔猪的习惯, 现阶段我州每年缺口仔猪50~80多万头, 需从外购入, 又为这些地区发展母猪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如果, 通过扶持仔猪生产, 实现仔猪自给, 则每年可为养殖户增加2~3亿元的经济收入。再加通过扶持山区畜牧业发展, 促进山区养殖业发展, 如每年增加肉猪出栏10万头, 肉牛1万头、肉羊2万只, 肉禽100万只, 则又可为山区养殖户增加4~5亿元的经济收入。
2.2 贫困乡发展生态牧业生产所面临的困难
2.2.1 畜牧业发展投入资金不足。
由于目前地方财政财力有限, 全州各级业务部门除保证工资外, 缺乏必要的发展经费投入, 使一些影响德宏畜牧业生产发展的项目不能及时地开展, 一些在建的项目迟迟不能完工而无法发挥作用, 特别是用于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的紧急预防经费不足, 影响到一些业务工作的正常进行。
2.2.2 广大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低, 又缺乏商品意识制约了畜牧业的发展。
由于历史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群众缺乏商品意识和科技知识, 加之德宏境内各少数民族习俗不同, 语言不一, 交通不便等原因及多年的自然封闭, 与外界交流太少, 使德宏的畜牧业生产的发展比内地落后, 生产水平低, 经济效益差。一部分农户养畜至今还有一是为解决畜力、肥料, 为自己的农业生产服务;二是作为农业生产中的附带产物, 解决自己的吃肉问题;三是生产除满足自己的需要外, 剩余部分才作为商品到市场交易的小农意识。很多山区的畜牧业生产仍处于自给自足的传统家庭养殖, 有的农户饲养畜禽不少, 但仍没有买盐钱。
2.2.3 旧的习惯饲养方式, 落后的靠山吃山的观念制约了山区畜牧业的发展。
至今, 德宏的广大山区仍然延续祖先们留下的对牲畜野放野养的饲养管理方式, 猪、牛、马、羊一并如此, 放至山上, 十天半月不去看一趟, 畜群在野外长期“风餐露宿”, 更有甚者, 想吃肉时请亲朋好友一起上山像围猎野兽一样围打自己的牲畜。这样致使畜群的预防注射工作无法进行, 病畜得不到及时治疗, 产仔母畜和仔畜得不到及时护理, 畜群冬瘦春乏现象明显等情况都是导致畜禽产仔率低, 出栏率和商品率更低的原因。
2.2.4 畜群乱交乱配, 牲畜品种退化严重。
德宏的畜禽养殖至今仍是以一家一户的散养为主, 由于农民狭隘的思想意识, 缺乏科学饲养管理知识, 农户自留种公畜情况普遍存在, 逐渐造成了畜禽品种退化, 个体变小, 生长减慢, 而国家和集体又没有安排资金改善这方面的情况, 形成无序繁殖和近亲繁殖的恶性循环。
2.2.5 乡镇站技术力量薄弱, 人员不足, 设备落后, 服务手段跟不上形势的要求。
德宏的乡镇站人员大多是经过业务部门短期培训后, 招聘的合同制干部, 从业务技能上看, 目前这些人有多年防疫治病的经验, 但缺乏系统的畜牧饲养管理方面的知识, 而今天的畜牧兽医人员除搞好畜禽防制工作外, 主要是大力推广新的畜牧兽医综合配套技术, 提高广大农户的饲养管理水平。目前的情况是除乡镇站人员的技术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外, 人员不足也是一大难题, 按现核定编制每个站3人, 有的乡镇站如今只有1名人员, 要想按照国家、省、州、县市的部署, 深入千家万户开展动物疫病防控、动物疫病诊疗、畜禽及其产品安全管理、畜牧兽医新技术推广应用等工作, 保证各项畜牧兽医技术服务工作顺利实施是十分困难的。
3 贫困乡畜牧业发展的设想与对策
3.1 山区乡镇畜牧业发展的思路
3.1.1 生猪生产和母猪繁育体系的发展思路。
养猪业的发展, 需要有粮食作保障, 这是德宏多数山区乡镇面临的难题。山区乡镇的养猪生产, 一是应在稳定存栏的基础上, 加大科学养猪综合配套技术推广力度, 利用有限的粮食主攻肉猪出栏, 提高商品率, 争取出栏率达到60%以上;二是利用母猪存栏基数大, 部分农户有饲养母猪, 繁育仔猪的经验, 大力发展母猪, 加强母猪的科学饲养管理, 做好仔猪培育工作, 提高母猪生产力和仔猪自给能力。
3.1.2牛和羊的发展思路。德宏的城乡畜产品市场消费每年需17万多头牛和15万多只羊, 而州外市场对牛、羊肉更是供不应求, 德宏每年自己生产上市的牛约9万多头, 羊约8万多只, 畜禽产品的价高, 且没有完全达到自给, 市场缺口很大。因此加快该州养牛业的发展已势在必行。现在的机遇是国家和省已将德宏州及保山、临沧、思茅、大理等地州列为奶源基地和肉牛出口创汇基地建设;在羊的发展问题上, 近年来国家和省已开始实施山羊产业带建设发展项目, 而德宏的山区乡镇有发展养牛、羊的条件, 又有一定畜群基础, 只要加强领导, 增加投入和加大科技推广宣传力度, 即一方面要改野放野养为早出晚归厩养, 开展对畜群的改良工作, 加强饲养管理, 提倡合理出栏适时出售上市, 提高牛羊的出栏率、商品率;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母畜的饲养管理, 提高受胎率、产仔率及幼畜育成率。
3.1.3 马、驴、骡的发展问题。德宏的山区乡镇现有马、驴、骡存栏9 563匹, 占全州存栏的36.27%, 能繁母畜1 874匹, 占全州的43.61%, 有一定的发展优势。
对于发展马、驴、骡, 目前在部分山区因交通不便, 仍有一定的运用价值, 但因现阶段农业机构的运用逐年增多, 广大山区交通运输条件也在逐年改善, 马、驴、骡运用范围在缩小, 而广大群众没有食用这种畜产品的习惯, 大力发展马、驴、骡的前景不测, 暂不作重点发展方向, 由农户根据自己需要去发展。
3.2 发展目标和畜禽发展任务
到2020年, 通过加大扶持, 提高畜牧生产组织化程度, 促进畜牧业发展方式、生产方式、增长方式的转变的措施来推进山区乡镇畜牧产业的发展;通过继续完善和落实扶持政策, 抓好千家万户畜牧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 着力提升畜禽良种化、畜牧业养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水平和集约化、品牌化程度, 加快畜牧业提档升级;通过按照增加产量、提升质量、清洁生产的要求, 重点扶持仔猪、肉猪、肉牛、肉羊、肉鸡、蛋鸡等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场 (区) 建设, 以促进产业结构延伸扩展, 丰富市场供给, 规模养殖场户畜禽产品市场占有率提高、养殖小区覆盖面扩大、养殖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壮大, 科技支撑能力明显增强, 产品质量明显提高, 畜禽产品流通货畅渠流, 畜禽出栏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 达到做大做强做优山区乡镇畜牧业的目的。届时全州的仔猪自给率达90%以上, 规模化、标准化养殖生产占全州的生产比例有所提高:肉猪出栏由现在的占全州的23%, 提高到43%, 增加20个百分点, 出栏率提高到78%;肉牛出栏率提高到40%;肉羊提高到90%;肉禽提高到80%以上。
4 德宏州山区乡镇畜牧产业发展措施
4.1 提高对发展生态牧业在德宏精准扶贫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 加强领导, 稳定政策, 增加对畜牧业的投入
对山区乡生态镇畜牧业发展项目, 要列入各级政府的日常工作计划, 并落实好分年度实施计划, 协调好各部门的工作, 抓好组织实施。畜牧兽医部门要主动抓好山区乡镇工作, 利用当地畜禽品种资源优势和畜牧业发展潜力, 增加人力物力, 促进山区乡镇畜牧业生产的发展。
4.2 合理规划布局, 突出特色
德宏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州市, 贫困人口多数分布在山区闭塞的地区, 而这些地区具有丰富的发展生态畜牧业所需的自然资源, 如:荒山、荒地、荒塘、果园等, 如果能科学规划产业类型, 努力打造“特色”, 坚持市场导向和因地制宜的原则, 按照“安全环保、规模适度、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的发展思路, 将生态畜牧业的规划布局与生态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将生态畜牧业与“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品牌打造结合起来;将生态畜牧业与“新农村建设”和城郊旅游业结合起来。生态畜牧业不能在规模上比大小, 要在“生态”上做文章, 在“特色”上动脑筋, 把“生态”和“特色”作为最大的“卖点”。搞差异化经营, 因地制宜, 科学安排养殖品种, 使一个村组、一条沟岔、一个区域形成一个主导养殖畜禽品种。
4.3 营造产业发展环境, 积极整合资源, 增强生态牧业竞争实力
为把德宏山区生态牧业做大做强, 针对目前广大山区畜禽养殖规模小、专业化和技术含量低及同行间无序竞争等诸多问题, 形不成对外竞争合力, 不利于名牌畜产品的创建, 并有可能阻碍德宏生态牧业快速发展等问题。各级政府、业务部门应认清形势, 统一思想, 帮助农户找出问题的根源, 尽快整合资源。要积极引导和扶持广大饲养户向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提高他们的科学养殖水平和管理经营能力及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要尽快理清思路, 充分利用德宏现有的资源优势, 确定发展方向, 加快发展步伐, 做到资源、技术互补, 整合畜禽、技术、品牌资源, 努力提高畜产品生产和加工技术含量, 尽快形成全州统一的、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 提高德宏生态牧业的竞争实力。
4.4 加强技术指导和服务, 让广大农户学会养殖技术
德宏是一个少数民族地区, 由于历史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广大农民的素质较内地落后。而目前留守农村多数农户农民多为年龄大、文化程度低、经营理念差, 因此提高村民的技术素质和“智力”水平是关键, 也就是说必须处理好“富脑袋”与“富口袋”的关系, 要始终将“富脑袋”放在优先位置。要针对产业类型、从业人员状况持续推进技术培训工作, 从品种选择、栏舍建设、饲料调配、疫病防控、饲养管理、生产经营方式及现代经营理念等方面加强指导与服务, 要建立技术服务激励机制, 相关工作人员特别是技术服务人员要落实包保责任, 方能保障产业发展顺利推进。
4.5 加强监督管理, 确保产品生产安全
“安全”是对生态畜产品的最基本要求, 要想塑造品牌, 产生较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必须将安全生产放在第一位。从生产环境的选择, 生产程序的执行、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疫苗等投入品的规范使用, 休药期的执行等必须严格遵循国家食品安全生产的规定。生态养殖不等同于粗放养殖, 只有按标准化要求生产并严格监管, 才能保障产品安全, 才能促进生态畜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4.6 加强生产经营合作, 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引导农民按照市场化原则去组织生产, 加强合作, 成立专业合作组织或行业协会, 鼓励和推行新型销售模式如市民认养肉牛肉羊、体验式销售、旅游休闲式销售、“互联网”和微店销售等, 逐步提高生态畜产品的销售价格、市场影响, 实现“优质优价”。
笔者认为, 生态畜牧业在山区农村精准扶贫工作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只要按照科学发展规律, 树立长远发展目标, 打造产业支撑, 抓好技术培训, 一定大有作为。
摘要:精准扶贫工作是十三五期间重要的政治任务和民生工作之一。根据中央和省工作指示, 德宏州精准扶贫工作已全面展开, 作为位于云南省西南边陲一个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 积极探索产业扶贫, 变输血为造血, 是精准扶贫的重要内容。文章对德宏山区自然条件、生产现况、畜牧业资源和发展条件、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等各方面进行分析、论证, 阐明发展生态牧业在德宏州精准扶贫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 并提出加快山区生态牧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绿色生态德宏 篇3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 中国经济社会加速发展, 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高等教育也随之得到长足的发展。随着中国走向世界, 在政治、经济、社会、教育等全方位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加强, 对国际综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只有充分利用国际和国内两个教育市场, 优化配置本国的教育资源和要素, 抢占世界教育的制高点, 培养出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 才能更好地为本国的最高利益服务。边疆区域性国际大学有利于为德宏州孟中印缅经济走廊 (BCIM-EC) 先导区提供大量合格的国际化人才, 促进边疆社会经济发展。
从国际惯例看, 高等教育国际化越早、程度越高, 经济就越发达, 社会发展水平就越高, 人才竞争能力就越强。比如日本在1894 年的中日甲午战争后就开始接收大量的中国和朝鲜的留学生。现在的日本不但吸引着大量的中韩留学生, 还吸引了大量的西方发达国家的留学生。日本政府于2008 年7月29 日发布了前首相福田康夫所提倡的接受“30万留学生计划”的要点。也就是以2020 年为目标, 将现在在日本学习的留学生人数由12 万人增加到30 万人。[1]据2006 年统计, 在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的外国留学生人数分别为56.5 万人、35.6万人、24.8 万人、26.5 万人, 分别占美国、英国、德国、法国高等教育机构在校学生人数的5.5%、24.9%、12.3%和11.9%。[1]中国目前已成第三大留学生输入国, 2014 年人数近38 万, 计划2020 年达到50 万的规模。云南省2013 年的来华留学生数量达到了3 万, 计划2020 年达到10 万的规模。[2]目前德宏师专的外国留学生人数已达到200 人的在校规模, 计划2020 年达到1 000 人以上的规模。
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 (BCIM-EC) 为建设德宏师专边疆国际大学提供区域背景与国际生源腹地
德宏师专位于中国西南云南省的西南, 德宏州的首府———芒市。德宏州处在国家“一带一路”大战略的南方丝绸经济之路的关键节点上, 国务院决定建设的中缅陆水联运大通道、泛亚铁路和中缅石油天然气管道的必经之地, 境内拥有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瑞丽市, 是中国面向西南桥头堡的门户, 也是中缅孟印经济走廊中方最重要的部分。而芒市距离国家级口岸城市瑞丽仅100 公里。
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是国家“一带一路”大背景下的具体举措, 由20 世纪90 年代初期的一个区域性的倡议已经上升成为一年一届的区域性经合论坛, 并已经开始具体实施。BCIM-EC核心区域覆盖中国云南省全境、上缅甸、孟加拉国全境、印度比哈尔邦以北和以东地区, 包括恒河流域和雅鲁藏布江下游及两大河汇合后的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伊洛瓦底江上游和云南全境, 合计约165 万平方公里, 人口近4.4 亿。以芒市为中心500 公里的直线半径内包含了孟中印缅四国近100 万平方公里的地域和2 亿的人口, 而且这一区域内的人文地理相近。随着经济走廊的建设, 区域经济合作和一体化的发展, 国际人才的需求将不断增加。这一趋势为德宏师专建设为区域性国际大学提供了良好的区域背景和强大的国际生源腹地。德宏师专应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 吸引这一区域的三国学生来留学。
三、在BCIM-EC德宏先导区建设中建设边疆区域性国际大学的举措
1. 对结姊妹学校
在BCIM-EC德宏先导区建设中, 有一项举措便是在BCIM-EC区域内建设小城市友好城市群。在此基础上, 学校可以寻找进行交流与合作的大学, 互结友好大学。扩大互派学生留学和互派教师访学的规模, 加强学校在科技、历史、文化、宗教等方面的科研合作以辅助政府在经济和政治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比如与缅甸的密支那大学、曼德勒的外国语大学建立交流合作等。
2. 强化留学生的招收管理工作
在BCIM-EC德宏先导区建设中交流沟通的首要条件便是语言要通, 在交流沟通中知识分子的作用是持久的、深远的、积极和广泛的。
首先, 德宏师专应该利用自身优势为孟印缅培养大量通晓汉语、了解中国、热爱中国具有强烈中国情怀的国际人才, 为以后中国与这三个国家的交流合作消除语言障碍, 并播下长久友谊的种子。对于孟印缅三国而言, 由于曾经都是英国殖民地, 三国的领导层和知识分子中大多数能说流利的英语, 虽然各有口音但都能相通。相对而言, 中国人的英语水平要低得多, 绝大部分人只会说几句。对于德宏人民来说, 英语比景颇语和傣语深奥得多, 印度语和孟加拉语就更陌生, 很多人都没听说过, 所以最好的选择就是教孟加拉人、印度人和缅甸人说汉语。
其次, 通过在学校多年的学习, 在芒市多年的生活, 会对这里产生较强的外国家乡感。培养外国留学生就是在为我们自己培养知识分子, 这可以为以后的长远发展和交流播下友情的种子, 这些人回国后有朝一日成为地方领导或国家领导, 对未来的BCIM-EC建设定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3. 做好留学生工作规划
自2009 年, 学校共培养了300 多名缅甸籍留学生, 其中已毕业150 多名, 目前还有153 名缅甸汉语言生在校学习, 华侨学生19 人。学校为了扩大留学生的招收和培养规模, 还于2013 年成立了对外合作与交流处, 扩大编制, 引进人才, 规划争取五年内将缅甸籍在校留学生扩大到1 000 名的规模, 孟加拉国和印度的留学生各150 名, 加上世界其它国家的留学生200 名, 使学校的在校留学生规模达到1 500 人。
4. 强化对外交流与合作
除了加强语言留学生的招生和培养外, 学校还应充分利用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专业, 比如农业、水电设备、生物技术、畜牧专业、珠宝加工与鉴定、舞蹈等来加强交流与合作。印度、孟加拉和缅甸都是农业大国, 自然条件非常好, 发展农业的土地 (都有肥沃的大河平原) 、光 (阳光充足) 、水 (降水丰富) 、热 (热带) 和人力资源都很优越, 生物资源丰富, 但农业开发和生物利用技术相对落后, 我们的优势技术可以在那里大展宏图。缅甸有大量的珠宝矿原料, 德宏的珠宝加工技术成熟, 也可以加强合作。
5. 做好印度语和孟加拉语专业的前期准备工作
随着BCIM-EC建设的推进, 四国人员交流与合作范围和深度的增加, 走出德宏走进印度和孟加拉的德宏人和德宏商业也越来越多, 自己的翻译人才, 沟通人才的需求将大幅上升, 德宏人学印度语和孟加拉语就越来越必要, 开设印度语和孟加拉语专业的条件将会具备, 学校应规划好前期工作, 储备专业人才。
6. 在中文系开设对外汉语专业
由于中国经济的先进优势和瑞丽示范区的示范作用, 随着BCIM-EC建设的推进, 经济政治文化等全方位的合作和交流的加深, 势必在孟加拉、印度和缅甸掀起一股学习汉语热潮。德宏师专开设对外汉语专业, 可以利用学生在实习期间逐步地在孟印缅推广汉语, 同时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 培养综合性国际人才, 从而实现学校、学生, 目的国、德宏州的多赢目标。
7. 普及与BCIM-EC相关的课程
德宏师专全校开设 《东南半岛和南亚概况》 作为必修课, 开设 《国际关系概论》 作为选修课。在外语系的英语专业、缅语专业、经管系的国际贸易专业以及未来的中文系的对外汉语专业和外语系的孟加拉语和印度语专业, 《东南半岛和南亚概况》和 《国际关系概论》 要作为必修课来学习。
8. 积极规划设立德宏师专瑞丽分校
如果瑞丽创立大学, 最好的办法就是利用德宏师专创建分校, 可以达成双赢。瑞丽与德宏本身就是德宏州的姊妹城市, 市区人口规模、城市建设规模差不多, 空间距离就在1 小时以内, 瑞丽主经济, 芒市主政治。现在瑞丽如果创立大学, 德宏师专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 分出部分系部, 单独设立德宏师专国际学院, 地址就可以设在瑞丽。
摘要:国际化是当前中国高等教育的流行趋势。在国家“一带一路”大战略背景下, 孟中印缅经济走廊 (BCIM-EC) 的倡议已经发展为每年一次的论坛, 各方正在积极落实行动。德宏州地处BCIM-EC的关键节点上, 也处于区域中心位置, 正积极地推动走廊先导区的建设。德宏师专应全方位对接融合德宏州、云南省和中国的大战略, 充分利用自身优势, 建设成为中国边疆的区域性国际大学。
关键词:边疆,国际大学,构想
参考文献
[1]日30万留学生计划, [EB/OL].http://www.5ykj.com/Article/zjbgjhgh/65390.htm
德宏州黄山羊羔育肥技术 篇4
1 育肥羔羊的选择
选择好羔羊是实施高效育肥生产成功的关键。目前在德宏饲养黄山羊的地区, 多少养殖户还没有引进外来山羊品种开展经济杂交生产, 大多数农户仍是本品种繁育生产, 只有少数农户从外引进黑山羊进行品种改良。据有关资料统计分析, 利用黑山羊杂交的羊羔与本地羊羔比较, 其胴体重提高39.46%, 净肉重提高19.26%, 屠宰率提高8.71%。羔羊育肥一般利用当年产的羔羊, 不论是春羔还是秋羔都可以用于育肥, 但春羔比秋羔育肥效果更好。选择杂交羔羊更佳, 因杂交羔羊具有生活力强、生长速度快、生产性能高等杂种优势, 是羔羊高效育肥的自然基础和前提。但在本州目前仍是本品种繁殖, 因此在选择育肥羔羊时应选择其父母代个体高大和健壮、品种特征典型, 其后代健壮、四肢粗长、个体大等。羔羊育肥生产还应注意:
(1) 利用杂交优势, 选择早熟性好、多胎高产的母羊生产的羔羊;
(2) 尽可能选择早春产羔羊。早春产羔羊有利于延长羔羊入冬前的生长期, 增加羔羊胴体重;
(3) 加强哺乳期母羊和羔羊的饲养管理, 使羔羊在哺乳期得到很好的生长发育, 产羔数较多时还可以适当进行人工哺喂, 以便实施早期断奶, 并为后期育肥奠定基础。
2 饲养方式
2.1 羊舍建设要求
育肥羊舍应建立在高燥采光好的地方, 夏季可在圈舍四周搭建遮雨棚, 以减少风雨的袭击;冬季采光充足, 保暖性能好。羊舍大小适宜, 每只育肥羔羊所需羊舍面积0.6~0.8㎡。羊舍前最好设置运动场, 在水草丰富季节还可适当放牧, 增加羊只移动以利体质健壮。德宏州的山区属阴冷潮湿地区, 尤其是雨季气候特别潮湿, 为有害病菌及寄生虫的滋生和繁衍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加之, 由于山区的风大, 所建盖的羊舍矮小, 环境潮湿, 易发生体内外寄生虫、羔羊下痢等疾病。为此山区养殖户应推广高床养羊技术, 用宽2~3㎝的竹片或木片制成高架漏缝竹 (木) 片床, 架空羊舍地面80~100㎝上放置。实践证明, 高床养羊对改善羊舍环境, 保持羊体清洁, 减少山羊疾病的发生和死亡, 提高饲草利用率均有很好的效果。
2.2 育肥规模要求
推广适度规模养羊技术, 提高羊羔育肥生产率。德宏州是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 受市场、草料储备、农户经济状况等因素影响, 每户一次饲养育肥山羊在10~20只的规模为宜。
3 优质饲草饲料的调制与利用
饲草类饲料是山羊饲料的主体。在本州由于水草丰富, 饲养户一般没有储备饲草的习惯, 但作为羔羊育肥户必须储备有一定的草料。要求在盛草期适时收获人工种植牧草或农作物藤叶, 进行青干草调制或青贮、半干青贮, 以备育肥羔羊越冬用。据有关资料报道, 调制青干草 (含水率15~18%) 有效保存青绿植物50~70%的营养成分, 而青贮饲料 (含水率65~75%) 、半干青贮饲料 (含水率45~55%) 可保存青绿饲料中90%左右的营养物质, 这样可以均衡育肥羔羊全年优质饲料的供应。规模养殖场在冬季枯草期青干草和青贮料不能满足羔羊育肥需要时, 可利用秸秆氨化生产的饲草饲料加一定量冬种牧草饲喂。
饲喂的草料要切短, 特别是青干草要切成3㎝左右后喂羊;有条件的农户还可将农作物秸秆加工成颗粒料后饲喂, 但注意在饲喂时要添加一定量的长草, 以便羔羊采食后能进行正常的反刍。
4 精料、添加剂补饲技术
4.1 饲喂草料要求
单纯饲喂青干草类饲料并不能满足育肥羔羊的营养需要, 尤其是冬季草料营养价值较低, 加一定量冬种人工牧草, 补充适量精料是必要的。为加快羔羊育肥, 提高养羊效益, 应重点推广盛草期以优质青绿多汁饲草饲料为主, 育肥后期 (秋冬季节) 以优质青贮 (干) 草料加适量青草和精料的饲喂方式。羔羊上市前2~3个月, 在每天每头育肥羔羊饲喂2~3㎏青贮 (干) 草基础上添加100~150g精料, 具体做法视羔羊体况而定。精料饲喂形式以颗粒料为好, 试验证明山羊喜食颗粒饲料, 而对粉料适应期较长, 并且采食时有1/4左右的浪费, 同时有可能引发瘤胃臌气或积食病。
4.2 常见精料配方
配方1:玉米40%、麦麸25%、豆饼10%、米糠20%、添加剂5%;配方2:玉米50%、麦麸15%、蚕豆15%、米糠15%、添加剂5%。
4.3 有效使用添加剂
为促进当年春羔当年上市, 提高育肥效果和出栏率, 还可在育肥后期的日粮中添加杆菌肽锌、莫能菌素钠的药物添加剂, 以提高增重速度和饲料转化率, 但应注意加强饲养管理才能收到更好的增重效果。复合饲料添加剂, 如“羊大壮”等, 主要成分为矿物质、维生素、生长促进剂、驱虫保健剂等, 使用后能起到补充和平衡营养, 减少羔羊发病, 提高饲料利用率等作用, 可添加到精料中制成颗粒料后饲喂。
5 疾病防治技术
疾病防治是保证育肥羔羊健康发育、快速增长的重要保障。总的原则是重在预防和加强饲养管理, 主要是建立健全卫生预防制度, 羊舍的通风干燥, 搞好环境卫生及羊舍、运动场、饲料饮水和用具的卫生消毒工作;加强饲养管理, 防止营养物质缺乏, 严禁饲喂霉变、带毒饲草饲料, 禁止羔羊饮用污水;认真落实免疫计划, 定期驱除体内外寄生虫。同时还要做好疾病的诊治工作。本州常见羔羊疾病有。
5.1 羔羊下痢
病原为致病性大肠杆菌、魏氏梭菌、沙门氏菌等, 症状主要表现为精神萎顿、虚弱, 拉可带血稀便, 剖解可见肠道充血, 确诊需进行实验室检查。治疗时可用氯霉素、恩诺沙星及它广谱抗菌素、磺胺呋喃类药物, 同时注意补液。预防最佳方案是接种生产母羊“羔羊痢疾苗”或“羊梭菌病四联苗”、“羊梭菌五联苗”。
5.2 寄生虫病
内寄生虫主要是由肝片吸虫、捻转血矛线虫、肺丝虫、球虫等引起, 防治可用硝氯酚、敌百虫、左咪唑、痢特灵等;外寄生虫可用敌百虫药浴, 也可用阿福丁、阿维菌素等能驱除体内外寄生虫的药物, 注射、内服均可。
5.3 瘤胃臌气
云南德宏高峰黄牛及开发利用 篇5
德宏高峰牛 (Dehong High Hump Yellow Cattle) 是我国牛属中一个珍贵的热带、亚热带畜种资源, 具有耐热、耐潮湿、抗蜱和抗某些疾病的能力, 近代已成为欧美各国改良乳用或肉用牛的重要遗传资源。因此, 应在德宏中心产区建立、健全保种基地, 采取有效措施, 有计划地进行选育提高, 对德宏高峰牛这一优良种质资源进行保护、开发和利用, 在增加数量的同时提高质量, 为边疆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民增收致富找出科学的出路。
1.1 产区自然条件
德宏州地处云南省西部, 位于东经97°30′~98°43′, 北纬 23°50′~25°20′之间, 全州国土总面积11 526 km2。东部和东北部与保山市的龙陵县、腾冲县接壤;南部、西部和东北部与缅甸联邦相邻, 国境线长达503.8 km。总地势呈东北高、西南低的特点, 平均海拔1 046.5 m (210~3 404 m) 。水资源总量218 m3, 地表水大部分未被污染, 物理性能良好, 符合工农生产和生活用水要求。坝区土层深厚, 土壤肥沃, 多为沙质土, 其次为灰壤, 山区多为红壤。平均气温18.4~20 ℃。最高气温38.8 ℃, 最低气温-2.1 ℃ ;无霜期长达300~330 d;年降雨量1 400~1 700 mm, 因受印度洋季风影响, 有明显的雨季和干季之分, 雨季集中在5~10月, 降雨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86%~92%;年日照2 281~2 453 h;年积温6 400~7 300 ℃;年陆地蒸发量在1 400~1 900 mm之间, 干旱指数在0.4~1.2之间。草场面积73.51万hm2, 其中可利用面积40.79万hm2, 还有丰富的青绿饲料、蔗稍及稻草等。
1.2 来 源
德宏州与缅甸毗邻, 两国边民跨境而居, 通婚互市, 有悠久的经济、文化交流历史, 高峰牛也随着边民交往贸易, 引进我州。据考证, 德宏高峰牛并非本地土生土长牛种, 是300多年前缅甸的“戛拉”杂种牛传入德宏, 经过300多年的风土驯化和人工选育, 最后形成了“德宏高峰牛”。
1.3 体形外貌描述
德宏高峰牛总体外貌细致紧揍型, 头短而窄;耳半下垂 (与婆罗门牛近似) ;无角、铃铃角、龙门角、倒八字角;被毛为贴身短毛, 毛色以深黄、浅黄褐、草白为主, 少量白带、白头、白花。颈垂大, 胸垂小。高肩峰;蹄角蜡色和黑褐色。整体结构各部发育匀称, 1岁以前后躯高于前躯, 2岁时基本接近, 3岁以后前躯高于后躯。脐垂小, 尻短而斜, 尾长、细, 尾梢颜色为黑褐色。性情温驯, 调教易驾驭, 易管理。
1981年统计近15~20年发展状况, 全州共存栏德宏高峰牛1 500头, 而2006年增加到10 655头, 其中公牛6 926头, 母牛3 729头。德宏高峰牛已成为一种肉役兼用、娱乐型品种。
1.4 中心产区和分布
德宏高峰牛是云南省热带和南亚带的地方优良牛种, 原产于云南南部、西南部和中部、带及南亚热带地区。中心产区为德宏州的瑞丽、潞西、盈江、陇川、梁河等县市。同时临沧、西双版纳、思茅等地区也有分布。
1.5 生产性能测定
(1) 繁殖性能:
性成熟年龄公牛18月龄, 母牛24月龄;初配年龄公牛24月龄, 母牛30月龄;繁殖性季节1~3月;发情周期21 d (18~25) ;妊娠期280 d (275~285) , 产犊间隔330 d, 繁殖率60%。
(2) 体尺体重:
根据品种资源调查, 犊牛初生重公牛13 kg, 母牛12 kg;6月龄犊牛断奶重公牛80 kg, 母牛69 kg;哺乳期日增重公牛0.28 kg, 母牛0.27 kg。德宏高峰牛的体尺、体重等见表1。
2 存在问题
德宏高峰黄牛通过几百年的饲养驯化, 具有耐热、耐潮湿、抗病力强、耐粗饲等特点, 但存在个体小、日增重低、产肉量低和繁殖率低等问题。
3 保种措施及开发利用
德宏高峰黄牛是一个地方优良品种, 保护和开发利用好该品种牛是摆在我们科技人员面前的首要工作。近年来, 随着农村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科技进村等活动的深入广泛开展, 边疆少数民族同胞们也积极行动起来, 加入到科技养农和科技致富的行列中, 使我州的养牛业也正在处于一个由副业型向产业型、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数量型向效益型、由传统型向科技型转轨阶段, 促进了我州草地畜牧业的大发展。
3.1 建立保种区
各级政府等部门必须认真学习和贯彻《国务院关于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 ([2007]4号) 文件精神。由德宏州有关部门出台文件, 在德宏高峰牛集聚区域对其进行保种, 如瑞丽南京里德宏高峰牛场等。保种区应根据现存牛群的家系情况进行登记建档, 开展德宏高峰牛生产性能科学数据的测定、收集及分析, 为科学配种繁殖、提纯复壮、提高生产性能提供科学依据。在本品种选配选育过程中, 避免近亲系数太高而影响德宏高峰牛的生长性能。
3.2 保种扶持
为了确保德宏高峰牛这一地方优良品种牛数量的不断扩大和质量的提高, 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出台保护政策, 按存栏繁殖母牛进行补贴, 如开始期间每年每头300~500元, 鼓励农民饲养该品种牛, 配合企业及有关部门积极申报项目, 多方位筹集资金发展和保护好德宏高峰牛。
3.3 养牛与冬闲田种草结合
我州地处热区, 土地面积广, 有许多冬闲田必须种植冬季饲料作物, 如苕子、一年生黑麦草、苜蓿等。在最后一季水稻收获的同时种植冬季饲草饲料, 为德宏高峰牛提供更多更好的粗饲料, 一方面促进养牛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提高了单位面积土地的产出量, 为边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创造出路。
3.4 养牛与蔗稍利用结合
德宏是甘蔗主产区之一, 在利用好其他农作物秸秆养牛的同时, 还要注意利用好蔗稍做青贮, 特别是以地面青贮形式贮存好, 这一技术在我州应用多年, 具有降低生产成本、不受地块和数量的限制、制作简便易行及甘蔗副产物的增效等优点。
3.5 养牛经营模式以千家万户与规模牛场相结合
德宏高峰牛以千家万户饲养为主、规模化饲养为辅, 我州少数民族具有家家养牛的传统习惯, 他们能充分利用田边地角的饲草、秸秆及农作物加工副产品和闲散劳动力, 风险小而效益高。同时, 牛群的粪便返回农田, 便于农牧结合改良土壤, 促进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和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千家万户的饲养最适饲养母牛、犊牛、架子牛。而规模化养牛场如德宏傣佳肉牛养殖场, 一次性建设牛场需要投入大量资金, 而对于边疆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大多数农民来说是不可能的, 可一旦建成可进行“全进全出”的育肥牛饲养, 这把千家万户的架子牛集中到规模化育肥场, 双方起到互补种用。规模化饲养场必须提高饲养的科学技术水平, 注意每一个饲养环节, 确保以短期育肥为主、产销对路、改善经营管理, 保持旺盛的市场活力。
3.6肉役兼用向肉用方向发展
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黄牛役用已不在长远, 我们必须做好思想和行动上的准备。虽然我州边远地区的农田地形复杂, 但是大多数可使用机械操作, 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将走出人畜机三结合的道路。这方面应该借鉴德宏水牛发展方向进行工作, 为德宏高峰牛的开发利用创造条件。
3.7保种和利用相结合
事实证明, 改良是提高生产力的重要技术手段, 德宏高峰牛固有的优良遗传种质必须保留, 但是在生产性能方面存在弱点, 如个体小、日增重低等。德宏高峰牛主产区域必须建立保种区, 并在本品种范围内选择体躯长、宽、深、后躯发育良好及乳房发良较好的个体留种, 加强选种培育工作, 同时引进云南牛 (BMY) 导入杂交以改善德宏高峰牛生产性能。
近年来, 我们尝试了引进云南牛的种公牛和冻精与德宏高峰牛的杂交改良, 取得很好的杂交优势其F1初生重等指数提高50%以上, 究其原因主要是云南牛具有耐热抗蜱、繁殖率高和产肉性能好及中型个体等特点, 与德宏高峰牛杂交后F1表现出很好的杂交优势。
摘要:介绍德宏高峰黄牛种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并对德宏高峰黄牛的保种途径与开发利用措施进行了归纳总结, 这对其它地方品种的保护及利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德宏高峰黄牛,保种,利用
参考文献
[1]云南省畜牧局主编.云南省家畜家禽品种志[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 1987.
[2]杨国荣, 王安奎, 寥祥龙.地面青贮应用技术研究[J].黄牛杂志, 2005, 31 (2) :30-31.
德宏傣族佛教造像艺术浅谈 篇6
关键词:艺术形式,教义精神,差异
纵观古今, 宗教和艺术就像一对孪生兄弟, 共同见证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 无论是东方文明的石窟艺术还是西方文明的宗教造像, 无不渗透着艺术家的高超艺术造诣。本文主在浅谈云南德宏傣族佛教造像的艺术特色, 在谈及艺术特色之前我们先要了解下自古以来佛教在云南多流多派、教派众多、各具特色、内容丰富的特点。
佛教约在公元7世纪从印度和缅甸、西藏、中原等多路传到云南省, 根据佛教传入的途径不同, 可以分为南传佛教、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云南阿吒力密教。德宏的傣族和德昂族信仰的佛教系南传上座部佛教, 俗称小乘佛教。所谓的南传佛教是相对于北传佛教而言, “是指盛行南传上座部佛法的国家和地区, 这包括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五国以及我国云南傣族地区, 内容上属于早起斯里兰卡大寺派的传承”。 (1) 北传大乘佛教是指经过中亚细亚传到中国内地以及西藏。
为了更好地理解德宏傣族佛教造像艺术特色的根源, 在谈造像艺术之前, 先要了解下南传佛教 (小乘佛教) 与大乘佛教的主要区别是:“小乘佛教把释迦牟尼视为唯一的教主, 大乘佛教则是提倡三世十方有无数佛, 并进一步把佛神话;小乘佛教追求个人自我解脱, 把“灰身灭智”证得阿罗汉作为最高目标, 大乘佛教则宣传大慈大悲, 普度众生, 把成佛渡世, 建立佛国净土作为最高目标。” (2)
傣族南传佛教的造像艺术和大乘佛教相比, 最显著的区别在于:
1) 由于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教义的区别, 所以在造像表现上, 傣族南传佛教的造像以释迦牟尼为主, 造像单一。释迦牟尼:傣语称古德玛, 其造像可分为释迦牟尼王子像和成佛像。王子像指的是释迦牟尼成佛前的造像, 王子像多为坐式, 戴金冠, 穿铠甲, 袒双臂, 体态匀称, 是南传佛教独有的造像, 在大乘佛教极其罕见。成佛像服饰有通肩袈裟和袒肩袈裟两种。而大乘佛教随着千百年的流传和丰富, 在造像艺术上除了释迦牟尼外, 还包括观音、普贤、金刚、弥勒、罗汉、供养人等等。
2) 大乘佛教流传面广, 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域特色的佛教造像, 具有突出的时代特征, 而傣族南传佛教的造像, 艺术风格比较统一, 相对来说没有特别明显的变化。
3) 从造像的艺术特色来看, 傣族佛像和汉族佛像有着明显的区别。汉族佛像造像总体来看更接近生活中的人, 更多的体现佛祖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而傣族佛教雕塑造像在处理人体的比例结构时, 通常采用夸张的表现手法, 如头较大、肩较窄, 长耳到肩、长度夸张的手指等特点, 突出了佛祖的非同凡人, 超凡脱俗的气质, 以增强人们对佛祖的崇敬心理。傣族佛像总的来说受到缅甸佛像影响较大, 继承了古印度犍陀罗佛教艺术的遗风。佛祖体态丰满, 发型均为肉髻, 面如满月, 双眼微闭, 高鼻方唇, 气宇轩昂, 和蔼慈祥, 具有古朴自然的艺术风格。
4) 傣族南传佛教奘房正殿供奉的大佛像, 绝大多数是触地印, 又称降魔印, 表示降伏宇宙间和内心世界的一切妄动。相比之下, 大乘佛教佛像的手印比较丰富, 有十多种之多。
通过和大乘佛教的对比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德宏傣族造像艺术特色, 下面通过对制作材料、佛像故事两个方面来解析傣族佛教造像艺术的独特魅力。
傣族佛教造像在制作选材上包括玉雕、银铸、铜铸、陶瓷、泥塑、木雕、玻璃等, 但是最为独特的是竹编佛像和花粉佛像。
竹编佛像, 位于瑞丽市城郊西南七公里的姐东崃奘房, 出自傣族民间艺人弄恩相之手。从1997年, 弄恩相琢磨竹编佛像, 用了一年多时间, 终于编成第一尊佛像。2006年7月, 弄恩乡开始在姐东崃奘房编制佛像, 难度最大的是编制头部, 弄恩相两天两夜不休不眠, 完成头部的编制。这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竹编佛像。
制作花粉佛像要采集大量的荷花、蔷薇、缅桂、栀子花等, 洗净后送到奘房请佛爷念经, 回家后晒干, 研磨成粉状, 掺少量黏土, 加水反复搓揉, 雕刻成佛像, 再上色鎏金。制作完毕时, 信徒要举办规模盛大的庆祝仪式, 然后送到奘房供奉。傣族认为花粉佛像可保佑全寨五谷丰登人畜兴旺。
佛像故事传说人物有娃颂塔列、扎堵、谷神等。娃颂塔列:也叫南披娃颂塔列, 身穿傣族传统服饰, 长发入瀑布, 根据印度古代神话记载, 释迦牟尼王子在毕钵罗树下静坐悟道时, 魔王、妖怪前来骚扰。这时娃颂塔列突然出现, 她打开长发, 变成滔滔河水, 冲走魔怪。天明之际, 释迦牟尼成佛。扎堵:傣族传说中的男神, 头戴金盔, 身穿盔甲, 左手持簿, 右手秉笔, 专门记录人间善恶。谷神与佛祖:傣族民间传说, 佛祖来传教后, 傣族百姓纷纷前去拜佛, 稻田无人耕作, 谷神一气之下, 回到天庭, 以至所有稻田颗粒无收, 百姓怨声载道。为平息事端, 佛祖到天庭请求谷神返回人间。这以传说体现佛教传入初期与傣族原始宗教发生的冲突, 以及佛教做出妥协和让步。
南传佛教 (小乘佛教) 由于在教义上唯释迦牟尼独尊, 在教义和精神上都比较接近原始宗教, 以释迦牟尼为始祖, 这一特征注定在造像艺术上遵循其教义精神, 以释迦牟尼佛为主要表现形式, 这一点区别北方佛教, 北传佛教 (大乘佛教) 认为不仅仅有释迦牟尼一佛, 有三世十方无数佛, 故此北传佛教 (大乘佛教) 在佛教造像上除了释迦牟尼外还有很多佛, 由于南传佛教严格的履行了原始佛教的特征, 才构成了南传佛教独特的更接近佛教开创初始的造像特征和艺术特色, 这些艺术特色在于北传佛教相比较是绝无仅有的, 也是在世界佛教是上独一无二的, 相对而言北传佛教由于其教义和精神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使得北传佛教的造像艺术特色更加绚丽缤纷, 异彩纷呈, 不同历史时期, 不同的地域文化孕育出各具特色佛教艺术的特性内涵。
参考文献
①净海著《南传佛教史》,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2年2月, 第1页。
论德宏州境外罂粟替代种植 篇7
1 德宏州开展境外替代种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1 境外替代种植有利于消除毒品危害
德宏州与世界毒源地之一的缅北掸邦和克钦邦毗邻, 居住在缅甸偏远山区的山民大多以种植罂粟为生。20世纪80年代, 毒品通过边境侵入我国, 德宏边境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众首当其冲, 直接成为牺牲品。在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春风中首先富裕起来的一部分农民因毒返贫, 昔日绿油油的田野, 炊烟袅袅的村寨, 在毒品的侵噬下, 变得田地荒芜, 了无生趣。
到了21世纪初, 在德宏这块美丽的沃土上毒品的危害日益突显, 肆虐横行了20多年的毒品, 演变成了一颗病变的毒瘤, 出现了由毒品引起的艾滋病发病高峰, 由于毒品成隐者大多是青壮年, 一些村寨出现了人口负增长, 毒品问题带来的恶果已严重到危及民族存亡的程度。因此, 解决毒品问题是德宏的当务之急, 要堵流截源, 必须走境外替代种植的道路。
毒品不仅危害德宏, 同时还危及云南乃至全国、全世界。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毒品通过缅甸边境流入我国及世界一些国家, 为了消除毒品危害, 德宏州从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实施境外替代种植战略, 对境外罂粟替代种植面积的减少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到了2006年, 国家加大了境外替代种植工作力度, 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鼓励和引导国内企业赴境外大力开展替代种植的政策。这将为扩大德宏的境外替代种植工作和德宏企业“走出去”提供一个新的平台, 新的契机, 对德宏乃至对世界的禁毒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境外替代种植有利于边疆的稳定、和谐和繁荣
中缅两国边民由于跨境而居, 同宗同族, 语言相通, 习俗相近, 历史以来都相互走亲串戚, 来往时分密切, 关系融洽友好。自1987年以来, 中国通过改革开放, 全国城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紧临缅北的德宏州也一样的融入了这种变化。而对面缅甸的状况, 由于军政府临时执政, 政局不稳, 国内长期存在着的民族矛盾等诸多因素, 整体发展还很滞后。缅北与德宏州在发展程度上出现了明显的差距。贫富悬殊对任何一个民族多多少少都会带来的一定的心里隔阂, 严重的会发生相互仇视, “9·11”事件就是一个世人公认的例子。要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方法就是缩小差距。
德宏州在缅北开展的境外替代种植工作, 不仅在杜绝毒源和减少毒品危害问题上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还对带动罂粟种植区群众就业、增加收入, 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实现两国边民共同富裕和民族稳定团结将产生深远历史意义。
1.3 境外替代种植有利于促进德宏州的对外贸易发展
近几年, 德宏州企业在缅北开展替代种植的规模不断扩大, 种植品种也不断增多, 企业在境外种植过程中每年有项下物资带出, 农经作物收成通过边境口岸源源不断进口返销回国内, 这无形中对增加德宏州的外贸进出口业绩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替代种植不仅达到禁种罂粟的效果, 同时也促进了中缅边境地区的经济共同发展。
1.4 境外替代种植有利于补充国家经济战略能源原料的需求
天然橡胶、钢铁、石油和煤炭是当前国际上重要的能源经济战略物资。我国天然橡胶生产量居世界第五位, 但消费量却是世界第一, 目前我国每年都要从国外进口近70%的橡胶, 才能满足国内的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石油能源的消耗量逐年加大, 每年近一半的石油依赖进口, 在未来的一二十年中, 这种趋势将更为明显。石油与我国的政治、经济等方方面面息息相关。2014年底-2015年初, 云南省特别是德宏地区的石油供应紧张, 影响了德宏州的生产及群众的生活, 在排队购油的过程中, 发生过打斗, 影响了社会治安, 可见石油是一种不可缺的特殊商品。为了解决石油紧缺问题, 我国正在大力开发生物能源, 以替代地下不可再生石油产品。目前, 广西已投入使用以木薯为主要原料制成的柴油、汽油乙醇能源。
近几年, 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下, 德宏州结合禁毒境外替代种植工作, 利用缅甸广阔的空地、荒地优势, 引导企业在缅境外实施替代种植项目, 在种植品种中, 橡胶已发展成为主要的种植品种, 重点分布在与盈江口岸毗邻的缅甸克钦邦。目前, 有5户企业在克钦邦共开展种植10.67万hm2。随着境外替代发展工作的不断深入, 以橡胶为主的境外罂粟替代种植将在克钦邦伊洛瓦底江流域大面积推广, 预计通过10~15 a的努力将有望发展到10万hm2。在境外替代种植的品种中, 除了橡胶上规模外, 还有木薯种植也较有发展潜力, 到2007年底德宏州企业在缅甸掸邦木姐地区已成功种植了0.24万hm2, 2008年第一季度木薯新增种植面积就达666.67 hm2。每年进口返销的这些重要能源产品, 将对缓解国内市场需缺起到重要的作用。
2 德宏州替代种植基本情况及未来发展趋势
2.1 德宏州替代基本情况
至2007年底, 德宏州共有20户企业采取独资、合资、合作和带动等投资方式在缅北开展了境外罂粟替代种植业务, 据各县市 (区) 上报的报表统计, 在缅北开展境外罂粟替代种植的协议面积为7.574万hm2, 实际开展种植面积为2.853万hm2。种植品种主要有橡胶、木薯、甘蔗、麻竹、香蕉、茶叶、玉米、芝麻、豆类和各种水果等农经作物。通过政府一系列优惠鼓励政策的引导和市场机制的作用, 全州境外罂粟替代种植工作取得了较大发展, 表现出了起点高、规模大、项目多、发展快等特点。
2.2 德宏州替代种植工作将向更深领域发展
目前, 德宏州以及云南省开展的境外替代种植工作仅只是在狭义概念中的种植领域内进行。随着替代种植工作的不断深入, 企业在境外实力的不断壮大, 对缅政府及缅群众影响的不断扩大, 罂粟替代种植工作将会转型为罂粟替代发展工作。从事的替代种植项目将会深入到除农业种植以外的畜牧、水产养殖及其产品加工;采矿、旅游、商贸等能带动项目所在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扩大劳动力就业的其他替代项目;与罂粟替代配套的道路交通、水利设施、电力供给等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这将会极大地丰富种植内容, 为替代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提供更活跃的平台, 使替代发展工作更上一层楼。
3 德宏州替代种植发展工作存在的问题
第一, 替代种植管理正逐步走向规范, 但由于替代发展工作是一项新的工作领域, 涉及部门较多, 虽然已制订了一些好的政策, 但总体运作机制还不够成熟, 有些规定在实施中相对滞后, 如2007年底, 德宏州共为20户企业上报了20多个项目的核准材料, 截至目前, 只有6户企业获得了项目核准的批复,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种植积极性。
第二, 在替代项下商品返销方面, 一是替代种植返销商品计划指标有限, 以致大量指标外返销商品不具备价格竞争优势而不能进入国内市场;二是有的指标下达较晚, 超出了商品的收获返销期, 有的企业以保证金形式进行报关, 使企业资金大量占压;三是替代项下业务批准证的执行期较短, 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种植积极性及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
第三, 在替代项下带出种苗、肥料等农资方面, 有关口岸查验部门严格执行国家商品出口管理规定, 项下带出物资通关不畅的现象时有发生。
第四, 对替代企业实际种植面积的核查, 直接关系到企业项目资金补助的享受和落实, 种植企业迫切需要省级专家核查组进行核查, 但由于诸多客观原因尚不能对所有替代种植企业进行全面核查, 一方面影响着企业的种植积极性, 另一方面也难以准确掌握企业实际种植面积情况。
4 对替代种植发展工作的意见建议
第一, 替代种植发展工作不是中方单方面的工作, 是涉及两国政府及两国企业的事项。因此, 在开展替代发展工作中, 要加强与缅甸各级政府的沟通, 建立会晤机制, 以便及时了解掌握双方企业从事替代种植发展项目的情况。据了解, 目前, 德宏州瑞丽市与缅甸木姐地区的会晤机制开展的非常顺利。双方政府定期会晤, 互通相关情报。这对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二, 建议从事替代种植项目的中方企业在缅甸寻找合作伙伴时, 要对合作方的实力有比较真实的了解, 尽量寻找实力雄厚, 能疏通与缅甸官方关系的企业, 这样在申报项目时, 才能得到缅甸政府的支持,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 才会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和障碍, 并有利于保障中方企业的经济利益。
第三, 建议省替代办进一步加大对企业的支持力度, 在项下返销、带出商品、项目核准以及通关等方面, 尽可能为企业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促进替代工作更好地发展。
第四, 建议加大对替代企业实际种植面积的核查力度, 适当增加核查的次数或通过企业提供准确的种植区经纬度运用卫星遥感技术进行核查, 确保种植面积的客观真实和企业项目资金的及时补助。
第五, 替代种植商品返销亟需检验检疫方面的配合支持。建议对境外替代种植商品改变现行检验检疫方式, 在商品收获前实行原产地检验检疫, 给予一次性优惠收费并免收熏蒸费, 以减轻企业负担和降低企业运行成本, 增强商品的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