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绿色生态校园

2024-09-20

打造绿色生态校园(共8篇)

打造绿色生态校园 篇1

打造绿色生态校园,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曲周县小弟八联办小学三年发展规划(2012.2~2015.2)

为实现小弟八联办小学在规范化发展的同时,实现学校适度超前、可持续性、内涵式发展和自主发展,切实做好学校基础性和发展性工作,全面实施以素质教育和提高教学质量为为中心。形成学校特色和农村名校品牌、特制定本校三年发展性指标规划。

一、学校发展背景

小弟八联办小学自2006年经新建至今,经过一个五年规划的实施,学校发展迅速,成果显著,成为曲周县素质教育实验校、曲周县绿色学校,为办成曲周农村名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学校概况:

小弟八小学创建于2006年,是一所典型的农村联办小学。

学校地处河北省五种精神之一“务求实效”全国闻名的生态文明村——小第八,新时期,在这个具有良好声誉和优良传统的名村,学校要将文化传统的积淀与时代精神及未来理想结合起来开创新局面。

为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在认真回顾与反思总结学校发展的基础上,决心继往开来,持续发展,制定新一轮学校三年发展规划。

(二)队伍现状:

经过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学校管理层次和层级不断科学、合理,管理效能不断提高,班子人员教育观念不断转变,理论水平和领导水平不断提高,班子成员间团结协作,开拓创新,不断开创学校工作的新局面。

师德建设卓有成效。广大教职工自觉开展自我师德形象塑造,认真实施爱生行动计划,确立新观念,构建新关系,探索新方法,培育新人才,涌现了许多师德先进典型,促进了队伍建设,推动了学校发展;教职工整体素质显著提高。教学基本功不断夯实,教研基本功不断优化,科研基本功不断提升,教职工坚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运用新课改理念,实现了教育、教学的新成效。

(三)学校办学成果:

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发展很快,特别是近几年,作为农村学校可以说得到了超常发展。学校被评为曲周县素质教育实验性学校,曲周县绿色学校、曲周县文明单位,学校绿色教育、科体育、德育和少先队工作初具特色,教育质量稳步上升,学校环境优美,绿树成荫,布局合理,学校具有浓重的绿色文化氛围,并呈现出安定团结,宽松和谐的政治氛围和循之有序、运转有效的良好局面。

(四)学校发展中的问题:

学校预计占地30亩。目前学校有6个年级10个教学班,378名学生。全校在职教师14人,其中高级教师2人,由于学校二期工程未建设,所以造成办公用房和教辅用房短缺。学生活动场地紧张。

面对新的挑战,全校上下决心在各级部门的领导和关心下,怀着对事业的执着精神,有信心在三年内再创辉煌。

二、学校发展思路

(一)办学理念:

以人为本,追求卓越,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全面发挥教师的创造潜能。充分尊重教职工的个性差异,全面调动学校全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基本定位:

立足农村教育,规范办学,精心打造生态课堂和绿色生态校园,促进师生生命成长。

(三)工作重点:

全力以赴抓好师资队伍建设,聚精会神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千方百计培育学生的个性特长,持之以恒推进学校的整体发展。

三、学校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建立符合本地实际,适应改革和发展需要的办学机制顺应教育创新提高难度“魂”(发展),把学校办成农村实施优质教育的榜样,机制优化,校本管理的楷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典范,出名课,育名师、创名牌和较高声誉的农村特色学校。

1、办学目标:

坚持两全,争创三优,实现四化。即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创优质教育,做优质教师,育优质学生;实现教育思想现代化,办学过程民主化,教育管理科学化,育人观念生态化。

2、育人目标:

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求知、学会创新、学会劳动

3、管理目标: 公平、和谐、独创

4、办学特色:

尊重生命,张扬个性、和谐关系的绿色生态教育

5、打造品牌:

生态、和谐、绿色、环保;校本课程、主课题探究、6、学生发展目标:

一个标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五种能力:学习、合作、交流、实践、创造。

十个一:一流好品德、一身好习惯、一股好精神、一种好能力、一副好口才、一门好手艺、一身好体魄、一手好书法、一方好人气、一个好成绩

7、教学评价:

自主、合作、探究、创新。

8、三大标准:

办学标准:规范加特色

职责标准: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 人才标准:合格加特长

(二)学校发展具体目标与措施

1、行政管理

目标:建立现代教育的管理体系,促进学校管理民主、科学规范、弹性化、智能化。依据现代化学校管理思想和技术,形成学校管理的有效层次和管理高效。建立完善的决策指挥系统、执行运转系统、参谋咨询系统、监督、反馈、评价系统。学校组织优化为结构合理,组织健全,信息畅通、协调高效、反应灵敏的统一体。

举措:

1)树立新观念。首先强化思想上的领导和管理,学校管理人员必须审时度势,加强学习,解放思想,与时俱进。重点放在更新“人才观”,管理的“价值观”上,在传统的民主、科学、规范管理的基础上渗透和深化绿色管理理念。做到:让能者光荣、能者有为、能者有位、能者有酬;培养能者,优先能者,奖励能者,充分激励和调动所有教职工的潜能,去发展学校事业。

2)依据适用、高效、精简的原则,对学校规章制度分类、分块,按新时代的要求通过教代会或校务会审议,并补充完善,迅速适应新形势和学校新实际。

3)调整,组建好一支德才兼备,坚强有力的中层干部队伍,做到各就各位,各负其责,力戒那种“平平稳稳站位子,忙忙碌碌装样子,迷迷糊糊过日子”的现象。

4)构建决策、执行、咨询、监督四大系统以及相关协作调控的有关规定。特别要完善教育质量三级监控的机制(“自我监控、组织监控、学校监控),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5)调整完善各种奖惩机制。按归类、系统、明确、操作简洁。修订好“常规工作奖“、”单项发展奖“、”绿色教师奖“等,并围绕备、教、改、导、考、析等环节,提高过程的实效,力争做到现奖现兑,现惩现罚,奖罚分明。

6)依据适用、高效、精简的原则,按学校议事规则,规范安排好各类会议,各项工作(活动)。提倡新的工作精神和团队精神,人人尽职守责、亲近合作,只补台、不拆台,亲者严、疏者宽,真诚合作、公平竞争、共建互勉。自觉做到:凡事以学生为先,以学校利益与学校发展为重,以创新进取为乐,以多作贡献为荣。

2、绿色教育

目标:加强投入、重点推进,逐步实现生态人文教育办学特色。倾心打造生态课堂,尊重师生生命价值,让师生保持健康的思想品质,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挫折,把积极的热情奉献到团结、互助、进取的意境中去,争创省绿色学校。

举措:

1)加强生态人文文化园区建设。2)抓好生态人文班、队集体建设

3)抓好生态人文教育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包括教师发展要求、学习制度、评价制度、骨干教师指导管理等)

4)结合学校其他工作,开展生态人文的建设工程。包括:学风建设、绿色学生培养、目标、内容(细则)的制订、学生的养成教育、常规教育分年级要求等。

3、教育科研与教学质量管理

目标:大力推进教学创新,逐步实现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创新。以科学发展观审视农村教学现状,探寻发展、提高的新思路,使教育质量和效益三年内有新的飞跃。

举措:

1)依托县教研室和教科室,联合乡内有关学校,成立区域和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指导小组及改革实验小组”。全面规划、科学指导各学科的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精选骨干教师、优秀教师领先探路,分段、分年级进行改革实验。

2)结合科研课题,注重阶段性交流合作和成果、成效论证、分析。搞好配套的子课题研究,尤其是中青年教师在一定理论指导下,来自教育、教学实际的研究课题。

3)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重点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绿色教育、生活教育、生命教育等方面有所突破。

4)按照学生发展和新课改的要求建立符合学生身心特征的监控系统和试题库;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科学、全面评价学生。

5、德育管理

目标:以“两纲”为指针,继续实施好小公民道德建设和雏鹰争章整合的研究,加强养成教育,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培养三种精神。即:爱中国共产党、爱社会主义、爱祖国、爱集体、爱科学的精神,自主合作精神,诚信负责精神;形成四种意识:即:参与意识、创新意识、抗挫意识、合作意识;训练五种能力:即认知能力、自主、自强能力、协调选择能力、自信能力、创造能力。人人有健全人格和美好心灵,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充满生命的意义。举措:

1)把人才教育、科学教育、艺术教育纳入学生视野。

2)从组织上构建生活德育框架与网络,切实转变教师、家长的观念,开拓学生自我教育体验,家庭和社会教育的新路。

3)按照“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理论,实施好“绿色教育实践行”活动,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走向自然,走向社会、体验生活。通过自主探究性参与,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继续实施好“今天行动计划”、学生基本道德素养和基本行为习惯的培育。使每一位学生做到“四美四会”。即作业书写美、语言表达美、行为举止自然美、思想境界美;会认知、会做事、会合作、会创造

5)以绿色校园文化为核心,日常行为规范为基础,心理健康教育为抓手,进行潜移默化的隐形教育

6)寓教育于学科、课堂和各项活动中,并渗透和落实到校内外,充分利用校内各种教育手段辅助教育、教学,并完善学生易于接受,学校易于操作的长效管理机制。

6、社区管理和家长学校管理

目标:大力加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的整合。逐步提高家长学校的办学效果和知名度,努力形成协调一致,共同促进的教育新机制。

举措:

1)优化家长学校的管理。修订有关制度,调整好相关人员,明确家长委员会的职责,努力使家长学校成为学校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

2)强化教育满意工程建设,每年征询家长的意见,请家长商讨对学校、对学生的要求、建议,并及时反馈至学校教职工。

3)设立家长接待日,校长信箱,建立常规性的家校联系制度,及时让家长了解学生在校情况,形成齐抓共管,目标一致的氛围。

4)开展学习型家庭,环保型家庭创建活动,争取家长及家庭的配合,认真开展知心家庭“四同”活动。即:同读好书好报、同谈成长经历,同研身心健康,同做环保益事。学校及时收集和发扬广大知心家庭开展的各项成效,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三)实施步骤

1、第一学年:

1)组织全体教职工认真学习,自觉更新教育理念,自觉修炼师德、师风规范,确定强烈的责任意识和终身教育的思想,把学校的兴衰与事业的成败牢牢地系在心上,把三年规划变成自我奋斗的目标和追求。

2)学校各部门、个人扎扎实实制订个人的三年发展计划,使学校目标个性化、操作化,变成协调一致的行动纲领。

3)学校“打造生态课堂,促进师生生命成长”及学校绿色管理模式中期评析、总结(绿色教育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方面,成为全校师生的共同行动)。

4)认真做好三年发展计划中的基础性工作,为完全实施三年计划奠定坚实的基础,并实现良好的开端。

2、第二学年:

1)教师的教学观念能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并能自然地运用到相关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去,形成良好的竞争意识。

2)及时总结三年规划中的优点及不足,及时调整、补充、修改完善,保证三年规划的有效落实。

3、第三学年

1)形成我校“生态课堂打造”,绿色管理模式“的基本成效和经验,进行总结展示。

2)形成一支数量充足、骨干保证的师资队伍,教职工积极向上,奋勇争先,并能应用科研课题应用到课堂教学中,能分析、处理、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矛盾,素质教育全面、深层次推进。

3)显现出生态课堂,在师生互动中重新解读教育。更新发现生命价值,提高思维品质,形成师生各自发展与互动发展的生态链条。

打造绿色生态校园 篇2

一、绿化、美化、净化是构筑绿色 校园的前提

校园绿化、美化、净化工作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 实现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具体体现。创造适宜的校园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优化校园的育人环境, 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建和谐校园显得尤为重要。

1.精心设计, 合理布局, 使校园绿化、美化、净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同色彩的植物都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智能的提高、审美情趣的培养, 特别是绿色, 能净化孩子心灵, 使儿童举止行为焕发朝气, 变得温和稳定。2012年春天, 金山路小学在校园异地新建完工时, 就广邀园林、绿化等单位的专家来学校, 结合校园整体布局从校园面貌、人文环境和现代艺术环境的视点进行了全方位的设计和建设。目前的金山路小学校园里花 坛形状各异, 富有童趣。花坛里的苗木、花卉参差错落, 可谓花团锦簇、绿树成荫。学生行走在花间小径, 宛如置身花园, 与绿色亲密接触, 身心愉悦。

净化是指讲文明、讲卫生, 保持校园环境的清洁、整齐、宁静。学校结合所在城市争创国家级卫生先进单位为工作抓手, 尤为注重于小学生的环境意识培养, 要求师生注重生活细节, 校园整洁卫生。目前的新校园, 先进现代的设备让人因之奋进, 宽敞明亮的教室令人耳目一新, 整洁优美的环境使人流连忘返, 校园里现代朝气与人文情怀并存共进。

2.合理安排, 满足学生的审美要求

为了满足孩子们的审美需要, 对校园的美化, 还必须作精心的合理的安排。学校本着培养学生观赏自然景物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精神, 因地制宜, 建造了近400平方米的“森林公园”。森林公园里的植物选择关注多样性, 有落叶的乔木, 还有常绿的灌木;有热带的棕榈, 也有温带松叶木;有芳香四溢的桂花和蜡梅, 也有鲜艳夺目的月季和茶花……森林公园里四季鲜花, 绿意盎然, 是孩子们课余最喜欢的去处, 或赏花, 或诵读, 其乐融融!

校园自然环境本身, 为孩子提供了极好的审美对象, 使他们产生审美知觉。学校再结合文明行为引导, 向学生提出具体要求, 不仅会使小学生获得赏心悦目的精神享受, 产生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而且还会使精神文明的外部要求, 内化为自觉行动。

二、以人为本是构筑绿色校园的 要求

校园文化本质上是师生文化。学生和教师均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 他们既是校园文化的享受者, 又是校园文化的建设者。校园文化建设要高度重视“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应重视师生的积极性的充分发挥, 把体现学校教育人文本质和培养学校的人文精神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

1.实施人性化管理

教师是学校各项教育工作的执行者。教师的精神需求是教师工作状态的真实反映。学校要树立为教师服务的意识, 关心教师的物质生活和精神需求, 不但给他们提供事业上的用武之地, 而且为他们创造健康的生活环境, 尤其要关心教师的身心健康, 家庭生活等问题, 积极创造条件, 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让每位教师既有事业上的成就, 又有体面的甜美的生活。在管理活动中, 学校始终贯彻以“平等、尊重、合作、发展”为基本内涵的人本思想, 做到以诚待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推进阳光政务, 真正让每一位教师都成为学校管理的主体。

2012年秋季进驻新校园不久, 学校就组织全体教师发掘办学70年来的历史, 培育“求实创新, 和谐共进”的校园精神, 振奋教师精神, 建立职业自信。

发展“以学生为朋友”的新型师生关系, 给予每一位学生切实充分的人格尊重、人文关怀和人情温暖, 主动为学生的学业成才, 健康成长, 精神成人无私奉献。在人格上充分尊重学生在学校中的主体地位, 学校的各项工作都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 认真听取学生的反映。近年来, 学校结合城市务工子女及留守儿童较多的现状, 在教师中开展了“爱心妈妈”实践,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阳光成长, 也涌现了一大批“德艺双馨”教师。

2.搭建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

学校的竞争优势, 学校的办学质量, 学校的持续发展, 关键在教师。我校努力为教师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搭建发展平台。

(1) 创建学习型组织, 培养教师终身学习意识。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最有效途径就是创建学习型组织。学校细化各项制度, 引领教师参与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集中学习、互动研讨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个人自学、同伴学习……定期开展“学习体会交流”等活动。体现了全员学习、全程学习的 思想。同时还要求教师制定职业发展规划, 建立教师成长档案, 使得教师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逐渐树立起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学习观。

(2) 优化成材环境, 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青年教师是学校的希望和未来。迅速培养出一批爱事业、钻业务的合格教师, 是学校刻不容缓的任务。

对于青年教师的指导, 学校施行导师制度。指导教师对培养对象的备课、上课、反思进行全程指导, 更以发展性评价引领青年教师专业成长。评价的作用除了在价值取向上起到导向作用外, 更重要的作用还表现为对教师的教学行为给予专业引领, 即通过评价指出青年教师教育教学实际工作中的优势与不足, 并提出具体改进意见和措施, 为青年教师进行下一步调整和改进教学行为提供可操作性建议, 引领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此外, 学校还定期开展“青年骨干教师示范课”和“青年教师汇报课评比”等活动, 更为青年教师提供了学习和提高的机会。

三、丰富文化生活是绿色校园的 途径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 能够展现学生的才艺, 张扬学生的个性。学校充分认识到活动教育的重要价值, 每学期都要举办内容多样、形式活泼的活动, 并努力使得各项活动制度化、常规化。为此, 学校每学年都要举办文艺汇演、读书节、演讲比赛、书画大赛、制作手抄报、两操比赛、学生趣味运动会等活动。各项文化活动的开展注重活动形 式的标识性或活动仪式的规范性, 用看得见的行为方式来强化看不见的教育目的, 以期能增强对学生心灵体验的震撼作用, 提升活动的教育效果。

为使活动出成效, 本着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 形成教育合力的理念, 学校努力拓展活动空间, 各项活动中师生同台、家庭协力、邻里互动, 场面精彩, 气氛活跃。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 展示了和谐校园创建成果, 营造了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陶冶了学生情操, 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每一项活动都是一项综合的实践, 需要有精致的安排和精细的合作。各项活动的成功举办, 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内涵, 也涵养了教师, 和谐了团队。

如今, 走进金山路小学, 依托乡村少年宫活动, 书画、体育、读书、舞蹈、棋类等兴趣小组遍布校园。各个兴趣小组都有多人次在省、市级的大赛上获得了等级奖。校园里琅琅读书声伴随着动听 的歌声, 成了校园文化中一道道亮丽风景, 给人以美的享受。

四、个性化是构筑绿色校园的目标

“文化之于组织, 犹品性之于个人, 一个组织就像一个人一样也有其个性”, 在一定意义上说个性化是学校文化的标志。可以说, 建设学校文化, 从根本上说就是追求学校发展的个性化。

学校正是因为具有独特的个性, 才使自己充满活力, 与众不同。个性的背后蕴含着学校独特的理念和价值观, 独有的办学思路和策略, 同时还有伴随而生的独特学校活动, 令人侧目的办学成效等, 个性化可视为一个学校的特色, 是一个学校的核心竞争力。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以及基础教育多元化、内涵式竞争格局的日益深化, 学校个性的形成与凸显变得越来越迫切而重要。

学校文化是一种传统、一种积淀, 需要我们去理解、去发扬。金山路小学是一所具有丰厚文化积淀的老学校。由于城市发展需要, 异地新建, 2012年6月完工, 并投入使用。新校园占地近24000平方米, 建筑面积12800平方米, 设有36个教学班, 占地面积及办学规模等都为全市之最。新的校园应该有新的气象, 学校借着入驻新校园及举办70周年校庆契机, 引导全体师生大力发掘学校办学历史, 提炼学校精神;结合学校的发展历程, 组织全体师生及学生家长给学校的三栋教学楼命名, 广泛开展了校歌的征集工作, 极大地振奋了精神, 凝聚了合力。

与此同时, 学校进一步梳理办学思路, 申报了“构筑绿色生态校园文化”的省、市级课题, 制定了构筑绿色生态校园三年规划, 以“活力”为主题, 以“和谐”为主线, 开展生态教育, 推进“绿色”课堂实践, 力争将校园打造成为全体师生幸福的栖居地。

文化意在创造人文精神深厚、文化品位高尚的学校生活, 让全体师生沐浴在人文的光芒下, 儒雅气质, 心态开放, 昂扬勃发。管理过程中, 学校进一步完善党、政、工、团等组织机构, 积极发挥组织优势, 实施凝聚力工程, 创设和谐平安校园。以人为本, 科学规划, 加强制度化人性化管理, 以教育教学为中心, 以师德建设为抓手, 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 注重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全面发展学生个性, 把学校办成育人环境优美, 教师队伍优秀, 学生素质优良, 办学条件一流, 教育质量上乘的现代化小学。

一年来的绿色校园建设实践, 较好地厚实了学校发展内涵, 极大地促进了学校各项工作。学校成功申报了“乡村少年宫”建设项目, 其中的摄影和田径填补了我市同类项目建设中的空白, 获得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一名教师的优质课获评为国家级一等奖, 多名教师的教研论文在省级期刊发表、获奖, 一名教师因其先进事迹入列区师德宣讲报告团;十余名学生在省、市级的读书征文、书信、演讲以及科技创新等比赛中获奖。

优化校园文化 打造绿色校园 篇3

优良的校园文化不但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还有利于学生发展个性,增长才干,促进全面发展。铜陵市金山路小学以绿色校园建设为抓手,全面优化校园文化,为学校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一、绿化、美化、净化是构筑绿色校园的前提

校园绿化、美化、净化工作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具体体现。创造适宜的校园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优化校园的育人环境,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建和谐校园显得尤为重要。

1.精心设计,合理布局,使校园绿化、美化、净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同色彩的植物都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智能的提高、审美情趣的培养,特别是绿色,能净化孩子心灵,使儿童举止行为焕发朝气,变得温和稳定。2012年春天,金山路小学在校园异地新建完工时,就广邀园林、绿化等单位的专家来学校,结合校园整体布局从校园面貌、人文环境和现代艺术环境的视点进行了全方位的设计和建设。目前的金山路小学校园里花坛形状各异,富有童趣。花坛里的苗木、花卉参差错落,可谓花团锦簇、绿树成荫。学生行走在花间小径,宛如置身花园,与绿色亲密接触,身心愉悦。

净化是指讲文明、讲卫生,保持校园环境的清洁、整齐、宁静。学校结合所在城市争创国家级卫生先进单位为工作抓手,尤为注重于小学生的环境意识培养,要求师生注重生活细节,校园整洁卫生。目前的新校园,先进现代的设备让人因之奋进,宽敞明亮的教室令人耳目一新,整洁优美的环境使人流连忘返,校园里现代朝气与人文情怀并存共进。

2.合理安排,满足学生的审美要求

为了满足孩子们的审美需要,对校园的美化,还必须作精心的合理的安排。学校本着培养学生观赏自然景物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精神,因地制宜,建造了近400平方米的“森林公园”。森林公园里的植物选择关注多样性,有落叶的乔木,还有常绿的灌木;有热带的棕榈,也有温带松叶木;有芳香四溢的桂花和蜡梅,也有鲜艳夺目的月季和茶花……森林公园里四季鲜花,绿意盎然,是孩子们课余最喜欢的去处,或赏花,或诵读,其乐融融!

校园自然环境本身,为孩子提供了极好的审美对象,使他们产生审美知觉。学校再结合文明行为引导,向学生提出具体要求,不仅会使小学生获得赏心悦目的精神享受,产生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而且还会使精神文明的外部要求,内化为自觉行动。

二、以人为本是构筑绿色校园的要求

校园文化本质上是师生文化。学生和教师均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他们既是校园文化的享受者,又是校园文化的建设者。校园文化建设要高度重视“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应重视师生的积极性的充分发挥,把体现学校教育人文本质和培养学校的人文精神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

1.实施人性化管理

教师是学校各项教育工作的执行者。教师的精神需求是教师工作状态的真实反映。学校要树立为教师服务的意识,关心教师的物质生活和精神需求,不但给他们提供事业上的用武之地,而且为他们创造健康的生活环境,尤其要关心教师的身心健康,家庭生活等问题,积极创造条件,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让每位教师既有事业上的成就,又有体面的甜美的生活。在管理活动中,学校始终贯彻以“平等、尊重、合作、发展”为基本内涵的人本思想,做到以诚待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推进阳光政务,真正让每一位教师都成为学校管理的主体。

2012年秋季进驻新校园不久,学校就组织全体教师发掘办学70年来的历史,培育“求实创新,和谐共进”的校园精神,振奋教师精神,建立职业自信。

发展“以学生为朋友”的新型师生关系,给予每一位学生切实充分的人格尊重、人文关怀和人情温暖,主动为学生的学业成才,健康成长,精神成人无私奉献。在人格上充分尊重学生在学校中的主体地位,学校的各项工作都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认真听取学生的反映。近年来,学校结合城市务工子女及留守儿童较多的现状,在教师中开展了“爱心妈妈”实践,让每一位学生都能阳光成长,也涌现了一大批“德艺双馨”教师。

2.搭建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

学校的竞争优势,学校的办学质量,学校的持续发展,关键在教师。我校努力为教师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搭建发展平台。

(1)创建学习型组织,培养教师终身学习意识。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最有效途径就是创建学习型组织。学校细化各项制度,引领教师参与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集中学习、互动研讨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个人自学、同伴学习……定期开展“学习体会交流”等活动。体现了全员学习、全程学习的思想。同时还要求教师制定职业发展规划,建立教师成长档案,使得教师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都得到了培养,逐渐树立起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学习观。

(2)优化成材环境,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青年教师是学校的希望和未来。迅速培养出一批爱事业、钻业务的合格教师,是学校刻不容缓的任务。

对于青年教师的指导,学校施行导师制度。指导教师对培养对象的备课、上课、反思进行全程指导,更以发展性评价引领青年教师专业成长。评价的作用除了在价值取向上起到导向作用外,更重要的作用还表现为对教师的教学行为给予专业引领,即通过评价指出青年教师教育教学实际工作中的优势与不足,并提出具体改进意见和措施,为青年教师进行下一步调整和改进教学行为提供可操作性建议,引领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此外,学校还定期开展“青年骨干教师示范课”和“青年教师汇报课评比”等活动,更为青年教师提供了学习和提高的机会。

三、丰富文化生活是绿色校园的途径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能够展现学生的才艺,张扬学生的个性。学校充分认识到活动教育的重要价值,每学期都要举办内容多样、形式活泼的活动,并努力使得各项活动制度化、常规化。为此,学校每学年都要举办文艺汇演、读书节、演讲比赛、书画大赛、制作手抄报、两操比赛、学生趣味运动会等活动。各项文化活动的开展注重活动形式的标识性或活动仪式的规范性,用看得见的行为方式来强化看不见的教育目的,以期能增强对学生心灵体验的震撼作用,提升活动的教育效果。endprint

为使活动出成效,本着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形成教育合力的理念,学校努力拓展活动空间,各项活动中师生同台、家庭协力、邻里互动,场面精彩,气氛活跃。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展示了和谐校园创建成果,营造了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陶冶了学生情操,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每一项活动都是一项综合的实践,需要有精致的安排和精细的合作。各项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内涵,也涵养了教师,和谐了团队。

如今,走进金山路小学,依托乡村少年宫活动,书画、体育、读书、舞蹈、棋类等兴趣小组遍布校园。各个兴趣小组都有多人次在省、市级的大赛上获得了等级奖。校园里琅琅读书声伴随着动听的歌声,成了校园文化中一道道亮丽风景,给人以美的享受。

四、个性化是构筑绿色校园的目标

“文化之于组织,犹品性之于个人,一个组织就像一个人一样也有其个性”,在一定意义上说个性化是学校文化的标志。可以说,建设学校文化,从根本上说就是追求学校发展的个性化。

学校正是因为具有独特的个性,才使自己充满活力,与众不同。个性的背后蕴含着学校独特的理念和价值观,独有的办学思路和策略,同时还有伴随而生的独特学校活动,令人侧目的办学成效等,个性化可视为一个学校的特色,是一个学校的核心竞争力。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以及基础教育多元化、内涵式竞争格局的日益深化,学校个性的形成与凸显变得越来越迫切而重要。

学校文化是一种传统、一种积淀,需要我们去理解、去发扬。金山路小学是一所具有丰厚文化积淀的老学校。由于城市发展需要,异地新建,2012年6月完工,并投入使用。新校园占地近2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800平方米,设有36个教学班,占地面积及办学规模等都为全市之最。新的校园应该有新的气象,学校借着入驻新校园及举办70周年校庆契机,引导全体师生大力发掘学校办学历史,提炼学校精神;结合学校的发展历程,组织全体师生及学生家长给学校的三栋教学楼命名,广泛开展了校歌的征集工作,极大地振奋了精神,凝聚了合力。

与此同时,学校进一步梳理办学思路,申报了“构筑绿色生态校园文化”的省、市级课题,制定了构筑绿色生态校园三年规划,以“活力”为主题,以“和谐”为主线,开展生态教育,推进“绿色”课堂实践,力争将校园打造成为全体师生幸福的栖居地。

文化意在创造人文精神深厚、文化品位高尚的学校生活,让全体师生沐浴在人文的光芒下,儒雅气质,心态开放,昂扬勃发。管理过程中,学校进一步完善党、政、工、团等组织机构,积极发挥组织优势,实施凝聚力工程,创设和谐平安校园。以人为本,科学规划,加强制度化人性化管理,以教育教学为中心,以师德建设为抓手,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注重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全面发展学生个性,把学校办成育人环境优美,教师队伍优秀,学生素质优良,办学条件一流,教育质量上乘的现代化小学。

一年来的绿色校园建设实践,较好地厚实了学校发展内涵,极大地促进了学校各项工作。学校成功申报了“乡村少年宫”建设项目,其中的摄影和田径填补了我市同类项目建设中的空白,获得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一名教师的优质课获评为国家级一等奖,多名教师的教研论文在省级期刊发表、获奖,一名教师因其先进事迹入列区师德宣讲报告团;十余名学生在省、市级的读书征文、书信、演讲以及科技创新等比赛中获奖。

当然,校园文化建设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发展。我校将进一步推进“构筑绿色生态校园文化”实践,营造浓郁的生态文化,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给学生以深厚的文化积淀。校园也必将成为温馨的花园,和谐的乐园!

打造绿色生态校园 篇4

京山小学创建于1999年9月,校园面积4.6万平方米,现有47个教学班,学生2558人;附属乐滋幼儿园16个班,幼儿670人。学校教职工235人。

近年来,学校在“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指导下,致力于“三美”建设——建美校、塑美师、育美生,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和美”生态文化;明确了“竞一流,铸就优质教育名园;致卓越,构建绿色生态典范”的办学宗旨,以“和润其心,玉琢成美”为校训,达成师生“修仁爱之心,行和善之事,成美慧之人”的共识。学校大力弘扬绿色生态文明,加强对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与绿色生态文明同行;开展绿色生态课堂研究,师生共享轻松、快乐课堂。学校致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把生态育人的理念渗透到学校管理、校园建设和教育教学工作中,积极创建国际生态学校。

一、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制定长远生态建设规划

2009年开始,我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生态德育领导小组,制定了《京山小学五年发展规划》,将生态德育纳入学校的工作计划和方案,对学校的生态德育和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和安排,切实保障生态德育的人力、物力、财力。同时,积极协调各部门工作,确保生态德育工作正常运转。

(二)加大投入,营造生态育人环境

校园环境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也是生态德育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2011年,京山小学结合实际,精心凝炼出具有学校特色、引领学校发展方向的核心文化——和美文化。在“建美校、塑美师、育美生”旗帜引领下,全体师生从自己做起,从点滴做起,学校的绿美化、生态化、洁净化工程已形成共识。

1.建起天然生态园

漫步京山小学,里面的每一幅景、每一块石、每一条路、每一面墙都是多情烂漫的,既有“红杏枝头春意闹”的表象,又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内涵,是校园文化建设与育人功能的有机融合。校园建有生态园1间,面积120平方米,可放置花钵3600个;植物园面积达5000平方米,周围香樟环绕;林荫礼堂1个,建筑小品四处,可供师生休憩。校园内共有樟树、桂花树、广玉兰等30多个树种,共1000多棵,红叶石兰、迎春花、笔尖柏等灌木数万株,草坪面积达4000多平方米,绿化率100%,绿化覆盖率55%。今年,学校又在校内开辟种植园,引导学生认知、了解并亲手种植植物。

2.建起生态教育室

为了节约资源,物尽其用,引导师生热爱生活、保护环境,学校建成了生态教育室。内容涉及绿色理念、绿色管理、绿色校园、绿色文化、绿色生活、绿色活动、绿色课堂、绿色文学、绿色人文等内容,学校组织学生课余时间利用废旧物品制作鸟巢、桌椅、沙发、灯具、工艺品等,并组织学生参观学习,让生态文明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幽雅的校园为莘莘学子创造了怡人的学习氛围,浓郁的文化,唤起了学生爱护生态、保护生态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三)广泛宣传,增强生态环保意识

1.订购《环境报》、《美丽中国》、《世界环境》等有关报刊和书籍,供师生阅读。学校校报《和美》特设“环保视角”,宣传生态知识,使师生更深入地理解科学与环境、人与自然的相关影响。

2.学校发挥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优势,引导学生上网阅览或下载生态资料,作为组织活动和写作有关生态材料的重要参考。学校广播站设有“生态热线”栏目,每周两次播出有关知识。学校网站特设《德育天地》栏目,传送大量生态德育资料供师生学习,且向社会开放。

3.为增强师生的生态意识和绿色文明意识,学校充分发挥墙壁语言的作用,在各走廊上张贴宣传画,或图或文进行宣传。在校园中设置固定生态教育标语,电子显示屏及各班黑板报不定期进行报道,广泛宣传生态教育的重要意义。

(四)畅通渠道,挖掘生态教育资源

课堂是对学生进行生态教育的重要渠道,为此,学校充分发动教师挖掘各个学科隐含的环境教育资源,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在课程教学中进行生态德育的渗透教学。

1、学校对生态教育高度重视,各处室、各学科在制订学期、学年计划时都把生态德育列为学校工作及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期末都做到认真总结,从而使生态教育落到实处。学校开设了环保课(周五下午第二节),把京山县校本教材《观鸟》和学校自行编写的校本教材《垃圾减量》作为教材进行教学。

2、通过参观调查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学生的生态教育。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做生态项目的调查,学校组织学生参观林家冲垃圾无害化处理场、节能处理工厂,学生牢固树立生态意识,促进学校生态教育的全面实施。

3、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环境问题,并用自己所学知识尝试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进步。目前,学校已有20名学生加入到“中国青少年环境监督(小小环境观察员)计划”活动中。活动启动后,学生与辅导员老师一起在学校及周边社区开展活动,从少年儿童的视角,把看到的、想到的拍下来、写下来,在官网和官方微博上发表三十多篇博文,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体验身边的环境状况,思考环保并养成低碳的生活习惯。

学校充分挖掘和开发各学科教材中生态环境教育资源,把生态环境教育有机地渗透到各课堂教学中去。语文、数学、英语、美术、音乐、科学、思品、体育等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穿插生态教育内容,发挥素质教育学科主渠道的作用。这种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生态环境教育给学生带来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使学生在学到相关知识的同时,更增强了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五)多重体验,丰富生态活动内容

1.广泛开展观鸟活动

在县教育局的大力倡导和推动下,京山小学广泛开展了以爱鸟、护鸟、观鸟、摄鸟、写鸟、说鸟、画鸟、唱鸟、舞鸟为主要内容的“九鸟”生态体验系列活动。

活动启动后,学校除利用每周环保课对全体学生进行观鸟知识教育,还组建了观鸟队,利用每天的活动课及周六带学生外出进行观鸟,培养学生感受自然、享受自然,热爱生活、享受生活的意识。为将“九鸟”文化深入人心,巩固“九鸟”成果,学校建起了“九鸟”文化长廊,内容丰富多彩,整个长廊简直就是一部“‘鸟’百科全书”,成为学生课下学习“鸟”知识的“增长点”。

以“观鸟”为切入点的活动的开展,让广大师生完成从被动接受生态道德理念到将这种理念自然融入日常生活的过渡。学校也因此在全国为同类学校崭露头角。2012年6月,学校成功承办了湖北省第五届野生鸟类观鸟摄鸟大赛,有来自安徽、江苏、辽宁、山西、武汉的12个学校四十多支观鸟参赛队参与了活动。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中国新闻》栏目以及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国防网、荆楚网、荆门教育信息网等30多家新闻媒体对该活动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报道。2013年3月,学校又成功承办了全国暨湖北省“爱鸟周”启动仪式。将“美丽中国,任鸟儿自由飞翔”与“保护野生动物,爱护生态环境”的理念融入每个公民的心田。活动中,中央电视台“绿野寻踪”拍摄组走进学校开展少年儿童生态保护知识竞赛,来自京山城区的6个代表队共18名学生参加了此次比赛,我校代表队荣获一等奖。在2012、2013和2014年观鸟摄鸟大赛中,学校获得优胜奖、新纪录奖、摄影本土奖、小数码摄影一等奖等奖项;三位老师被评为优秀观鸟教师,学校被评为优秀观鸟学校。2013年12月,我校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全国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教育示范学校”称号,黎红霞校长到北京接受授牌。2014年,学校作为观鸟摄鸟大赛的会场之一,生态文化得到与会专家的高度评价。期间,在学校还三次成功承办了“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教育学校网络委员会”会议。副校长欧阳丽蓉当选为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教育学校网络委员会主席。

以观鸟为载体的生态体验式德育活动的广泛开展,让师生的情感在实践中升华,心灵在体验中放飞,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学校探索出了一条新时期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极大的促进了生态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2.开展爱护动物活动

学校组织学生积极参加IFAW(国际动物基金会)项目—— “和小象一起长大”、“狗狗、猫咪和我们”等活动,通过看视频、征文赛、书画赛、手抄报展、儿童剧表演以及全家对象牙制品说‘不!’签名活动等多种形式,提高少年儿童爱护动物的意识,自觉参与到爱护、救助各种动物的行动中来。全体师生积极参与活动,生态道德的理念真正地融入到每一个孩子的心中!

3.开展“垃圾减量”活动

学校根据实际状况,以“垃圾减量”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在校内开展“课本重复使用”、“校报封面设计大赛”、“废旧物品再利用”等活动;进社区开展“洁净京山”、发放“绿色文明”宣传单等活动;带领学生参观垃圾无害化处理厂、节能工厂;学校还把生态教育与课程紧密联系,组织并编写校本教材——《垃圾减量》,并运用于课堂教学。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目前学校及各家庭垃圾量大幅度减少。

4.开展“和美”生态文化节

2013年5月,学校组织了以“灵动京小,和美乐章”为主题的“和美”生态文化节,活动内涵丰富,精彩纷呈。“缤纷的世界”观鸟摄鸟比赛、“燃烧的六一”黑板报设计比赛、“飞扬的生命”舞蹈比赛、“放飞梦想”现场作文竞赛、“灵动的空间”环保手工制作大赛、“舞动的音符”器乐大赛、“绚丽的生活”书画比赛、“趣味之旅”数学竞赛、“古韵书香”经典诵读比赛、“挥舞的激情”抖空竹、网球、羽毛球、乒乓球比赛等。活动描写自然、歌颂绿色、倡导和谐人文,激发师生保护自然及可持续发展的情怀。

5.创办爱心驿站

京山小学将“和润其心,玉琢成美”作为校训之初,就明确提出要让学生“修仁爱之心,行和善之事,成美慧之人”,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乐善好施、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努力提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整体水平。为此,学校专门建立了“爱心驿站”,主动加强与街道、社区的联系,组织学生广泛开展文明创建、文艺演出、交通协勤、公益劳动、爱心捐赠、“手拉手”志愿者服务和社会调查等活动,积极为学生开辟生态德育第二课堂。学校大队部还成立了“爱心义卖”银行,学生将家中闲置的商品捐给学校义卖,提高物品的利用率,将所有款项全部捐给“手拉手”学校。通过融入社会、接触生活,奉献爱心,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认识与理解、体验与感悟,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

6.让家长参与学校活动

为了让生态道德教育的理念走进家庭,学校成立了生态委员会,吸收部分热衷生态事业的家长参与其中,开展活动。召集家长专题会,向家长宣传生态道德的理念,会后开展“红领巾义卖”,各家庭把闲置的商品捐给学校,孩子和家长们到义卖市场去“淘宝”,所得款项全部捐给“手拉手”学校。生态道德教育的理念深入师生和家长的心田,家长对此项活动赞不绝口,在社会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湖北电视台“都市八面风”栏目对此项活动进行了报道。

7.努力创建国际生态绿旗学校

自2012年以来,学校为了推动学校品牌特色塑造工程,树立良好的生态道德观念,采取了多种措施,在以上基础上,积极创建“国际生态学校”,有力地推进了学校的素质教育的进程。

按照生态学校“七步法”的创建要求,学校成立了生态学校委员会,由校长任主任委员,省环保厅、市教育局专家和分管副校长任副主任委员,委员由学校教导处、总务处、大队部、教师、学生、家长代表以及社区居民等有关人员组成。委员会定期召开例会,讨论创建工作,落实创建计划。

此外,学校加强设施建设,夯实生态环境教育基础,为保证创建工作的顺利进行,学校完善了校园绿化规划,投入资金建设和改造了一批校内生态教育设施: “废旧电池收集箱”、“垃圾分类箱”“直饮水”等。这些校内生态教育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使我们的学生在不出校园的情况下,便可有效的开展一些生态环境观察和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兴趣。

学校还通过培训、讲座、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开展生态环境教育活动,定期邀请省环保厅领导及专家来校作生态环境教育讲座。每年开展科普宣传月活动,把生态环境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组织学生开展以生态环境教育为主题的班队会,通过国旗下讲话进行专题演讲,充分利用黑板报、校报、广播室、宣传窗等宣传阵地对学生进行生态环境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生态环保自觉性。进行各类社会实践活动,近年来,学校先后组织学生参观了林家冲无害化垃圾处理厂、绿色工厂等等。每年的“地球日”、“世界环境日”,学校都组织学生到广场、繁华街道开展宣传活动,向行人散发传单,宣传环境保护常识,走向街头测试噪声等。两年来,一系列的“国际生态学校”创建活动,增强了师生们的生态环保意识,提高了低碳生活的自觉性,有力地推动了学校品牌特色塑造工程。

二、主要成绩

随着生态德育的深入开展,广大师生生态意识不断提高,能自觉地参与生态活动,得到上级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学校两次被国际动物基金会授予“优秀学校”称号。近几年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生态道德教育示范校”、“优秀观鸟学校”、湖北省“文明单位”、“绿色示范学校”、“平安校园”、“卫生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良好的生态教育氛围,极大调动了师生接受生态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师生生态意识增强,生态知识扎实,屡次在各级各类活动中获奖。欧阳丽蓉等两位老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中华妇女联合会授予“巾帼环保使者”称号。张琼芳、赵丹等七名老师被国际动物基金会授予“优秀教师”称号,汪婧老师被中国青少年环境监督计划组委会评为“优秀辅导老师”,潘玲丽等老师撰写的《让观鸟为学校插上腾飞的翅膀》等论文获国家级一等奖。钟睿哲等八名同学在国际动物基金会组织的绘画、征文竞赛中获奖,邵雪怡等同学的绘画、征文作品被收录在《狗狗、猫咪和我们获奖作品集》、《和小象一起长大获奖作品集》等书中,汪婧老师和李成玉同学应邀参加了“中国青少年环境监督计划”夏令营活动。近三年,在京山县组织的“自然笔记”竞赛和“观鸟摄鸟”大赛中,学校有一百多人次获各项奖。

三、反思与建议

对学生的生态教育零零碎碎,不系统,如果构建一套从幼儿园至大学的生态教育体系,并配备相应的教科书及家庭教育读本,将有助于提高国民的生态意识。

四、努力方向

1.继续筹措资金,加大校园绿化、美化的资金投入,加快校园建设步伐,提高绿化美化档次。

提升校园文化 打造书香校园 篇5

灵宝市朱阳镇第二小学

时彦科

朱阳二小以打造河南省一流省级农村寄宿制小学为目标,以开展诵读阅读、综合活动为办学特色,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探索,强化教师素质、提升校园文化和班级文化,落实整体负责制,实施三自管理,使学校不断发展,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一、顺应时代发展,创新办学理念

走进朱阳二小,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教学楼前醒目的二小校徽。校徽主体为“扬帆”图案,校徽的主体图形中的“帆”是由变形的字母Z、Y组成,整体看来,又是一个数字“2”,突出了学校的名称——朱阳二小。校徽外围呈圆形,取团结向上之意,上下的文字和数字分别为学校名称和建校时间。徽标以绿色贯穿整体,昭示健康向上的精神。绿色代表校园,给人以希望、智慧、春意融融的感觉;绿色代表苗圃,预示朱阳二小造就祖国花朵,培植建国良才的办学宗旨和人文理念。图案与文字浑然一体,整体形式简洁明快,线条流畅,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时代性和现代感。

在教学楼大厅两侧及立式标语牌上,醒目地显示着学校的办学理念及发展方向——

办学总目标:创省级农村一流小学 育世纪新型优秀人才 五年发展目标: 一年打基础

三年大发展

五年创一流 教师发展目标:师德高尚

业务精湛

团结和谐

绩效显著 学生发展目标:文明诚信

勤奋好学

感恩团结

自立自强 教 育 理 念: 为学生一生发展奠基 校训:

崇德

立智

健体

尚美 校风:

和谐

奋进

求实

创新 教风:

求真

善诱

激趣

互动 学风:

勤学

好问

乐学

精思

二、加强学校管理,营造文明规范氛围

师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归宿。我们始终坚持“整体负责、人文管理”的思路。表彰先进制度,鼓励进步政策,绩效工资分配方案,对学业有困难、品德有缺陷学生的帮教措施,鼓励学生发挥各种特长技能的培养手段,奖教奖学措施,学生校园生活规范等等,使每个学生乃至教师都有成功的体验,得到精神鞭策。我校在学校管理、教学管理、教研管理、班主任管理、班级管理、后勤保障、食堂管理、安全管理、学生一日常规等方面建立一系列完善的制度。这些制度的建立,保证了学校各方面的工作能够有序的进行,保证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激励着教师在工作中不断创新。

三、建设美丽校园,优化育人环境

我校不断加大投入进行校园标语文化建设。我们力求让校园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体现出学校文化的特有底蕴,让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成为知识的载体,使墙壁说话,花草发声。通过精心设计,把教育目的和科学文化知识,融进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我们本着“处处是教育之地,人人是教育之师”的原则开展环境建设,已初见成效。

现在学校已形成了:层层有教育主题,班班有教育特色,处处有教育契机的浓厚育人氛围。教学楼前的“和谐奋进、务实创新、崇德立智、健体尚美”,教学楼后墙上的的“把每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升旗台前的笑脸墙,校园里的标语牌,教学楼大厅和门卫室墙壁上的师生光荣榜,教室、餐厅、宿舍里的名言警句无不熏陶激励孩子们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启迪教育孩子们学会学习、学会思维、学会创新。整个校园成为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

在美化校园的同时,我们重视校园环境的卫生、整洁。面对优雅的环境,我们坚持勤打扫、勤检查、勤总结、勤评比,从而培养了学生勤劳整洁的好习惯,培养了他们热爱劳动的品质。

四、开展丰富多彩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为了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让寄宿制孩子学得愉快,玩得开心,学校特开设丰富多彩的综合活动。分为普及类和提高类,普及类包括益智棋类、文明礼仪、音乐生活、体育健身、书法艺术、剪纸绘画等6个活动项目,教师根据自身特长人人执教,学生全员参与学习活动,一周一个轮回。提高类分为舞蹈、绘画、书法、篮球、乒乓球、象棋、演讲与主持等分高低年级共11个社团活动,针对学有所长的学生进行提高培训,力求培养更多的特长生。学校还坚持在每年的3月、6月、10月、12月分别举行阳春体育节、盛夏成才节、金秋读书节、迎新艺术节等四个富有特色的校园节日,学校精心设计每次节日活动内容,全员参与,寓教于乐,为每个孩子提供了展示能力和放飞梦想的舞台。

打造书香校园 篇6

文化立校:文化强师,文化育人 易经:关乎人文,以化天下。教育的真谛乃是文化的自我创生。

好的教育应该有文化的自觉与自我省察。用文化的视野关照教育,用教育的视角反思文化,用教育与文化的眼光打量自已。

所以:教育即文化,文化即教育,要文化为学校立魂。一、三大课程:

晨诵:让诗歌开启新的一天。晨间诵诗,日常诵诗,生日赠诗,情境诵诗,激情写诗。做到反复咀嚼,吟诵、玩味。

午读:用美丽的童书滋润童年。让读书成为孩子的生活方式,阅读让我们精神起来!读书改变人生,犹太人每人每年读64本。

提倡:读、写、绘结合。暮省:学会反思生活。

一天的生活用随笔,日记的形式记下来,让日记伴随孩子成长。写日记好处:

1、培养写作能力,练笔、积累。

2、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意志能力。

3、练好一手好字。

4、提高自我教育能力。师生共同练笔 二、三个积累。

知识的积累;资料的积累;体验经历的积累。三、三个活动。

1、读书活动(中央:汉字、谜语、古诗词、对联大赛)

2、交流活动,心得交流会,好书介绍。

3、展示展览活动,读书成果展。四、三个笔记本。

1、每时诗词、名言、对联集。

2、课堂笔记:美丽的名段,好词抄下来。

3、反思日记。

四、落实三成长.通过教师带动学生成长,师生共同成长,教师要活得精彩,做得精彩,写得精彩。教师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形成多元化价值观。

教师学生的成长要促进家长的成长,没有学生父母的发展,就没有学生的成长,学校应成为学生、教师、父母共同发展的地方。

五、落实三能力

阅读能力:识字、理解、记忆、感悟。写作能力:真情实感、借鉴模仿、升华创造。表达能力:培养会说话的人。

六、做到三结合 学校、家庭、社会。

七、课堂实现三个共鸣

实现高效课堂,追求个性课堂,从而实现知识、生活、生命的课刻共鸣,这是理想课堂的显著特征。以发展为本,真正对知识、能力、态度进行有机整合,因材施教,充分体现课堂的生活性、生命性和发展性。

让课堂唤发生命的活力,达到身、心、灵的统一。赶快行动吧!

打造书香校园探析 篇7

1.环境是孕育书香校园的摇篮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用环境、用学生创造的周围情景, 用丰富的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 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和最有效的领域之一。” 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 校园的环境熏陶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1) 要建立可视环境。合理利用校园的环境会收到很好的熏陶效果, 学校可以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比如, 在校园的长廊上绘上名人的读书场景, 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欣赏栩栩如生的图画, 感受名人的读书氛围;在楼梯的侧面上挂上激励学生的名言, 让学生时刻得到鼓舞;在校园的展板上展示学生阅读的心得, 让学生形成你追我赶的读书氛围;在班级的黑板报上展示学生读书的情况, 让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在校园的石头上刻上名师大家的读书感受, 让学生受到熏陶。

(2) 要建立动态环境。在教学的过程中, 我们应该发挥多个学科之间的优势, 在校园内搭建平台, 建立动态环境, 引导学生徜徉于书海之中。比如开办联欢会, 给音乐爱好者一个天地;拿起一支画笔, 让学生捕捉生活中的真、善、美;手工作品能够凸显学生的智慧;游戏能够开发学生的潜能。在学生的周围布置与这些知识相关的图书, 方便学生随时查阅, 引导学生真正地喜欢上读书。

2.教师是创造书香校园的引导者

教师的职责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让学生在正确方法的指导下独立学习。教师应该创造情境, 指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1) 课内得法, 运用于课外。学生学习课本知识, 应该课内得法, 运用于课外, 内外结合, 融会贯通。

在教学二年级一篇文章 《春雨》 时, 为了激发学生对春天的热爱,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我让学生围绕同一个主题, 阅读多篇关于春天的文章。在教学 《春雨》 之后, 我指导学生阅读几首与春天有关的古诗和几首现代诗歌, 让学生对描写春天的文字有了更加深刻的感受。

课后我推荐学生看一看描写不同季节的文章, 或是描写不同季节的童话故事、童谣, 以及其他文学作品中对景色的描写等。以一篇带动多篇, 这样教师既可以指导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中的内容, 又可以让学生融会贯通、多角度、多层次地感受课外知识。

在教学 《祖父的园子》 这篇课文时, 为了能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萧红那种孤独、飘零、寂寞的心境, 在创设课堂情境时, 我带领学生去感受萧红童年的快乐、自由, 像天上的鸟似的, “要怎么样, 就怎么样”, 想到哪里就到哪里;像倭瓜一样, 即使长到天上去, 也没有人管。学生在欢笑中感受到了萧红童年的幸福。在祖父关爱的目光中, 萧红快乐地成长。然而成年的萧红, 生活十分贫困, 受了很多苦难。在这样的环境下, 萧红写下了 《呼兰河传》, 写下了她和祖父的故事。在教学中, 我通过朗读、描述、音乐、背景介绍、引读、想象等多种方式, 激发学生的情感, 拨动学生的心弦, 让他们在课堂中感受萧红心中的苦, 感受这份童年生活的弥足珍贵。

(2) 要上好读书推荐课。向学生推荐一本好书, 把文章中最精彩的部分, 声情并茂地向学生描述, 让学生想象书中的内容, 并在想象中给学生送去惊喜。 在推荐 《小猪唏哩呼噜》 时, 我问学生:“你知道小猪为啥叫这个名字吗?”学生想了很多有趣的理由, 当听到学生哈哈大笑、边说边猜时, 我知道他们已经盼望能读这本书了。读书就是要让学生在笑声中、在期盼中捧起图书朗读。

在教学 《鼹鼠的月亮河》 时, 我不仅引领学生去朗读文字, 而且还带领学生去理解作者, 去研究作者的成长变化历程, 从而深入去理解作品。王一梅, 一个年轻的作家, 她是一位幼儿园的教师, 这样一种经历为她写童话奠定了基础。在写童话作品的过程中, 她得到过很多专家的帮助, 参加过很多活动, 获得过不少奖项。作家的女儿很是胆小, 作家便根据女儿的情况, 写下了 《鼹鼠的月亮河》, 希望女儿能坚强些, 具有探索世界的精神。看了作者的照片, 了解了作家的经历, 再读 《鼹鼠的月亮河》, 很多学生都特别喜欢———喜欢作家, 喜欢故事, 喜欢那具有探索精神的米加。

(3)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故事比赛、演讲、朗诵、新闻广角、科普问答、品味堂、文学作品美读、 书籍沙龙、书友谈读书心得、新书窗、推荐新书、座右铭、名人名言大观、自办读书报、童话表演等, 这些活动是提升学生朗读兴趣的有效方法, 让学生在活动中真正感受到文字的力量。

学习完课文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我推荐 《史记》 给学生, 并举行了讲故事比赛。比赛中, 学生创造性的表演赢得了阵阵掌声。形形色色的表现形式, 呈现出学生对 《史记》 故事不同的理解。学生个性张扬、语言生动、表情丰富, 显示出新时代儿童独特的解读能力。

通过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 学生在活动中成长, 在活动中感悟, 在活动中感受故事的精彩, 在活动中感受人物的特点。

(4) 带领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还要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倡导家长把学生带出去旅游, 增长自己的知识, 开阔自己的眼界。

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学生学习“露珠”这个词的拼写时, 把学生带到野外, 看草叶上、花朵上的露珠, 大大的、亮亮的, 圆润得像钻石, 透明得像珍珠, 学生顿时就喜欢上了露珠。苏霍姆林斯基让学生仔细观察露珠之后, 充分说出自己感受的同时, 引导学生学习“露珠”这个词语, 分析了这个单词的各个组成部分, 并让学生通过观察, 联系观察, 记住露珠的写法。 这个词语用“苏联语言”写是很长很长的一串字符, 但是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激发和引导下, 所有的学生都能正确书写, 并且从没有写错一个字符。可见, 适当的室外活动, 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养。

古语云:“书犹药也, 善读之可以医愚。”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营造书香校园, 让每个学生与书为伴, 与书同行, 读经典的书, 做有涵养的人。

摘要:打造书香校园的途径有很多。环境是孕育书香校园的摇篮, 教师是创造书香校园的引导者。建立书香校园可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环境, 二是教师。

校园梦网打造校园门户 篇8

据校园梦网执行副总裁李向明介绍,校园梦网是赛尔新概念网络有限公司旗下的网站,依靠CERNET资源,校园梦网整合了门户网站“校园网络门户Cdream.com” 、“校园终端门户Shutter(快门)”,以及渠道资源“千家校园网站联盟Cdream Union(梦网联盟)”与“千家高校校园渠道Cdream Team(梦之队)”。

据了解,以上四个部分相对独立又互相协作。校园网络门户Cdream.com主要提供基于Web的宽带内容产品、教育网资源导航服务和大学生社区; Shutter(快门)则是适用于PC和手机终端的多媒体终端门户,力图为每一个校园用户提供免费的网络通信、正版软件下载、多媒体娱乐和增值应用服务; “梦网联盟”则发展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校园线上渠道,目前梦网联盟已整合了600多家校园网站、BBS、综合站、音乐站、下载站等,并在联盟网站上建立了校园媒体服务平台,形成中国最大的覆盖千家校园网站的线上渠道服务体系; “梦之队”是校园线下渠道,梦之队目前在600所高校建立了大学生创业社团组织,到年底将扩张到1000家高校,成为国内最大的校园地面渠道组织。

上一篇:想哭作文800字下一篇:医患矛盾关系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