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绿色小城镇

2024-09-21

打造绿色小城镇(精选9篇)

打造绿色小城镇 篇1

引言

绿色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在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实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济学学科。它企图突破传统经济学理论, 希望通过价值观念和计算指标的改变, 革新经济决策、行动的功利特征和伦理道德属性, 构建生态社会, 最终实现人类的持久福利和幸福度的提高。城镇化则指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居民点的建设等物质表象和居民的生活方式向城镇型转化并稳定, 在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中实现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福利的改善。

一国城镇化路径的选择, 关系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等各要素与人的社会互动, 决定城镇化的质量和速度, 保障人整体福利的实现, 体现国家治理的价值理念。在传统经济学理念的主导下, 中国的城镇化路径选择突显经济利益取向, 与社会福利实现矛盾突出。针对当下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试图以绿色经济学的理念, 为中国现有城镇化路径的优化选择、实现社会各部分关系的协调并进、打造“绿色社区”与构建生态社会提供参考。

一、绿色经济学在中国

鉴于绿色经济学在国内的研究较少, 笔者对其在国内的发展进行概述。

(一) 绿色经济学的基本观点

相比传统经济学“以人类中心主义为依据, 关注经济领域, 强调经济增长和财富积累, 主张通过自由竞争和全球化的手段追求经济利益, 把生态系统当作人类实现财富积累的手段, 实现强权政治”的核心思想, 绿色经济学则“以生态中心主义为基础, 关注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全面发展, 以提高人的幸福度为目标, 主张采用适当保护、经济地方化的手段, 力图建立生态社会”。

此外, 它更强调社会各部分的互不侵犯、协调互惠, 关注各部分内在价值的实现, 以最终达到各部分利益平衡和整体的稳定, 实现社会全面发展, 为各国和世界治理提供新的价值取向和路径选择。

(二) 绿色经济学在中国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近些年取得的成就举世共睹。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开放的推进, 一方面, 民众对民主权力、生活品质和社会福利的要求愈来愈高;另一方面, 由于过于注重经济增长而忽略社会发展导致的环境问题、社会问题日益凸显, 民众对国家治理提出更高的要求。政府需及时转变经营理念, 调整政策措施, 进而维护自身的合法性与权威性。

以“科学发展观”为代表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应运而生, 宣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它与绿色经济学虽然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 如都关注人与生态的和谐相处、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但二者在本质上是不同的。绿色经济学把生态作为人类行动的出发点, 倡导关注生态本身的价值, 力求在人与生态的互动中实现双向共赢。“科学发展观”仍是以人类为中心, 倡导“以人为本”, 尽管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 但侧重人合理地利用生态来实现单向发展。由此看出, 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仍较难摆脱传统经济学的思维影响。此外, 绿色经济学主张“地方化”, 落实地方自治、建设社区、实施民主, 这与威权统治下的中国政治也产生冲突。

二、从绿色经济学看中国城镇化路径选择

城镇化是衡量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在传统经济学观念的倡导下, 中国的城镇化在一定时期内规模迅速扩大、城镇人口猛增。有数据显示, 截至2008年末, 全国共有建制城市655座, 其中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122座, 城市市辖区地区生产总值占到当年全国GDP的62.7%。从表面上看, 中国城镇化成绩斐然。但在这些数据的背后, 却是一系列环境问题、社会问题的凸显, 社会发展严重“瘸腿”, 政府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面临合法性与合理性的双重挑战。

笔者试图以绿色经济学的理念, 为转变中国城镇化困境、优化城镇化路径选择、打造“绿色社区”和构建生态社会提出几点设想。

(一) 避免过度重视工商, 维护农业发展空间

农业是一国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中国的城镇化追求城镇规模扩张, 一方面工业用地、商业用地大量占用农业土地, 导致自然环境失调, 农业生存空间被挤占, 生产能力受到威胁, 不能提供足够的农产品, 现代农业的发展却造成土壤、水被腐蚀和污染, 生物种群灭绝, 生物多样性被破坏, 农产品食品安全受挑战, 人的健康亦遭损害。另一方面, 相比工业、商业, 中国农业的发展空间受限, 农村失业人口随之上升, 他们涌入城市, 成为城市难民, 影响社会协调。

绿色经济学强调可持续的农业路径, 认为空气、水、土壤、矿石等自然资本以及它们组成的生态系统是人类生活、生产和幸福的源泉。据此, 在城镇化进程中, 政府应平衡农业、工业、商业的发展比重, 合理划分并维护各种类用地空间, 尊重农业系统的自身价值, 协调农业与工商业的关系, 保障农业生存与发展空间。

(二) 避免追求表层形象, 注重内部和谐绿色

中国尚处于转型时期, 城镇化为了体现速度, 一味追求城镇数量和规模的“硬形式”增长, 忽视城镇内部的“软环境”改善:各类环境污染加剧;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 社会福利保障制度不健全, 大量进城农民不能在城镇定居, 不能享受市民待遇;文化多样性在城镇化进程中被慢慢消磨, 不同群体相容度下降, “信任、规则、鼓励、互助”的社会资本急剧减少, 进而导致城镇居民与农民的对立, 城镇内部各群体对立。城镇化不仅没有为民众带来实惠, 反而挤占民众生存空间, 破坏民众社会福利, 加剧社会结构分化, 制约文化生存繁荣, 影响生态绿色平衡。

绿色经济学强调地方规模适当, 不宜过大, 以免挤占社会各要素的生存空间, 利于实现人的最大福利。据此, 城镇化路径选择应结合当地人文环境与地理环境, 尽可能对农村进行就地改造, 既节约成本、满足当地民众对生活改善与自身发展的要求, 又尊重生态环境, 保留文化多样性, 使城镇建设独具特色, 避免千篇一律和不必要的纠纷与浪费。

(三) 避免中央过多干涉, 实现地方充分自治

有学者把中国的体制总结为“分权式威权制”, 主要特点即“中央对政治、人事权的高度集中与在行政、经济控制权方面向地方高度放权相结合”, 目的在于保证地方对中央的绝对服从。在这种体制下, 一方面, 中央政府的指标设定和政策意图更多基于对宏观环境的把握和国家整体需求, 在具体实施上缺乏相对弹性;另一方面, 中国区域差异巨大, 城镇化实现要考虑多种模式, 因地制宜, 但地方政府为满足自身利益, 会盲目落实中央政策, 以迎合中央要求, 结果导致民众在地方治理议题上没有发言权和决定权;加之目前中国中央与地方在财权与事权的分配非对称, 地方承担的社会职能多, 但财政融资渠道单一, 进而阻碍公共服务的落实, 地方政府成为社会矛盾的焦点和激起社会不满、群体性事件的主体, 危及治理安全。

绿色经济学强调经济发展的“地方化”, 鼓励地方生产和地方消费, 发行地方货币, 发展中小型企业, 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 实现最大化政治权力的下放、推进民主进程。据此, 中国城镇化在选择路径时, 应给予地方充分的自治权, 发挥基层自治组织和社会机构团体的优势, 扩宽民众公共参与空间;适当发行地方市政债券、建设地方性银行、允许民间融资以拓宽融资渠道, 让民众自己决定自己的事, 自己发展自己的城镇与社区。

(四) 避免恶性竞争, 实现流动共享

目前, 中国地方政府借城镇化建设为名, 治理日趋“公司化”以谋求自身利益, 国有企业资源与利益垄断严重, 中小企业发展空间被挤占;户籍制度限制人才的自由流动和发展空间, 造成板层冻结, 社会僵化而缺乏活力。

绿色经济学尽管限制全球化, 但并不反对地方竞争与资源流动。相反, 它更加注重通过竞争来保证资源的有效利用, 鼓励一定地方范围内产品生产尽可能的多样化和高效, 由更多的公司分享市场;鼓励技术、信息的全球化交流与合作, 促进地方经济的竞争力的提高;倡导制定法律和制度限制大公司的垄断地位。据此, 中国城镇化路径选择上应改进户籍制度, 打破地方界限, 实现人力资本流动, 拓宽人力资源空间;规范政府与市场的界限, 打破国有企业地方性垄断, 实现社会资源共享, 促进良性竞争, 增强社会活力。

结语

绿色经济学从生态中心主义出发, 强调自然资本与社会资本的相互融合, 维护人的持续福利和行为的共同利益。借鉴其理念指导中国的城镇化, 能一定地保证社会各要素内在价值的充分展现, 打造和谐安宁的“绿色社区”, 构建自然资本与社会资本良性互动的生态社会。

参考文献

[1]Molly S.C.and Miriam K.1999.Green economics:beyond supply and demand to meeting people‘s needs.Aberystwyth:Green AuditBooks.p189.

[2]沈和.当前中国城镇化的主要问题与破解之策[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11, (3) .

[3]许成钢.地方竞争的困境[G]//胡舒立.中国2012:寻找真实的成长.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2:1.

[4]周一星.关于中国城镇化速度的思考[J].城市规划, 2006, (S1) .

打造绿色小城镇 篇2

摘要:根据滨湖镇所具有的良好生态环境,提出因地制宜,把滨湖镇构建成生态宜居的绿色小城镇;在可持续发展原则指导下,从生态居住,生态旅游、生态工业几个方面作出努力,结合地域文化,塑造出鲜明、独特、优良的小城镇形象;尊重、保护、合理利用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创造出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

关键词:生态宜居小城镇建设 可持续发展

一、前言

我国正进入城镇化的加速发展阶段,许多城镇正承受着由过去粗放型发展带来的高污染、高能耗的生态破坏之痛,必须要面对现实,毫不动摇地进行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改善城镇生态环境,促进小城镇健康协调的发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统筹城乡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因此,用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的理念来规划、设计和建设生态宜居小城镇,将有效地解决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生态的破坏、资源浪费的问题,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实现产业生态化的健康永续利用。积极探索绿色小城镇发展之路成为当前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一项基础性战略任务。

二、建设生态、宜居、绿色小城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发展小城镇是农村城市化的重要途径,而绿色环保生态是城镇发展的一个趋势,这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可持续发展的直接体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随着昌吉市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加大,功能不断完善,现代城市魅力初步显现,城镇的带动辐射功能也进一步增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经济发展的产业基础和城建成果的显现已经为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全市以城带乡,城乡带村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尤其是产业经济基础相对雄厚、地理位置相对优越的滨湖镇发展步伐较快。但目前,我区小城镇建设发展中存在着资源能源利用粗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不完善、人居生态环境治理滞后等问题。

建设绿色小城镇有利于引导城乡建设模式转型,增强节能减排能力,推进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增强小城镇居住功能和公共服务功能,提高人口和经济集聚程度,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增强城乡居民消费能力,加快服务业发展。

三、推进方式与策略

1、建立生态工业:工业向园区集聚,集中建立清洁产业园

规划镇区的生产设施用地全部迁移至南部特色农副产业加工基地。工业区与生活区分离,有效降低了其对生活区的影响,沿工业区周围形成环状防护林网,工业区周边防护林带宽度设置为50米的生态林;在产业园区与培训服务区之间设置第一道200-300米宽幅绿化隔离带,将工业污染对城镇的影响减至最低,充分体现生态工业的理念。

城镇外围营造50米宽防风林,形成环绕于镇区的绿色环带,与农田防护林网相连为一体。在培训服务区与城镇中心区之间设置第二道150-250米宽幅生态绿化隔离带,结合水系,打造生态环境景观,既为滨湖镇提供了生态旅游的大环境,又为城镇创造了生态居住的前提条件。

2、推进生态农业: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建立生态城郊观光型生态农业

滨湖镇位于城市远郊区,主要分布在农业生态功能区内,是城乡居民菜、瓜果、禽、肉的主要生产基地。依托城郊的风貌以及周围区域的旅游环境,充分发挥优越的地理位置及资源优势,围绕林果业、花卉、苗圃等产业,大力开发休闲观光生态农业,实现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的叠加融合与双赢。围绕发展空间领域,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水平,推进生态农业发展,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3、塑造生态居住:人口集中居住,集中建设生态居住区

注重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镇的人居环境。生态宜居城镇建设中,政府要从解决农民群众急需解决的问题入手,坚持将村镇道路建设、供排水工程、改善村民居住和卫生条件、改变村容村貌等结合起来,水、电、路、通讯畅通。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农民群众进入城镇的整体生活质量,使村镇的人居环境面貌有巨大改变。构建合理的生态城镇体系,完善城镇综合服务功能,建设生态居住社区,完善各类公共设施配套,塑造便捷、舒适、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人居环境。

四、建设“以生态、宜居为本”的绿色示范小城镇的举措

(一)以科学规划确保小城镇高水平发展。

1、科学编制规划。按照“高起点、高标准、突出特色、适度超前”的原则,以立足本乡镇主导产业、交通区位等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定位,科学安排住宅、商贸、文化教育、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布局,充分把握自然要素赋予城镇的显著特色”为导向,编制完善绿色小城镇总体规划,把改善人居生态环境、增强居住功能与公共服务功能作为主要任务,统筹安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及其他类相关建设。

2、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要依据总体规划,对镇区或镇区重点地段、重点设施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提出重点建设项目规模、施工方案、实施进度和资金安排,把规划建设要求落到实处。

3、完善配套管理机构和政策措施,抓好示范带动。通过加强政策扶持与引导,重点发展中心镇区和中心村的建设,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关配套管理,进一步完善功能。

(二)突出绿色生态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在开发和利用生物圈中各种资源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不能忽视人类活动对各种生态系统造成的胁迫效应和影响,针对城市建设过程中,造成的自然景观破坏,生物资源毁灭,环境污染等生态灾难,生态环境成为绿色小城镇建设中的重要内容。要切实增强节能减排能力,开展绿色生态设施建设:

1、污水和垃圾处理等环境建设项目。镇区建设污水处理厂一座、垃圾中转站一座;每个村庄因地制宜建设若干垃圾池,做到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统筹配置,构建户分类、村收集、镇(乡)转运、市处理的城乡一体化垃圾集中处理体系,改善乡村容貌和人居环境。

2、太阳能及浅层地能可再生能源建设应用,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建设项目。在镇区新建及改建项目中积极采用节能门窗、外墙保温、非粘土砌块等节能材料和技术,充分利用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沼气等再生能源,整合使用村庄内部闲置土地。

3、商贸流通设施,镇内道路,园林绿化及供排水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结合实际,抓好园林绿化建设,积极建设小片绿地、小型公园和娱乐场所建设,形成园林化的小城镇,变成城区边缘的花园。保证镇区内街道规范、整齐。同时搞好小城镇环境综合治理。提高城镇环境质量,对自然生态环境进行合理的改善。在镇区内要保留较大的河流、水渠,将部分地段开挖改造为人工河流,并尊重自然,保持原有的自然堤岸曲线,沿岸搞好绿化配置。在城镇内部结合自然条件、地形地貌及主要景观节点成楔状、片状、带状较为均匀地布置集中绿地,使居民能在15分钟以内到达有相应绿化环境和设施内容的公共绿地。如:镇中心公园绿地、居住组团中心绿地、河流两侧绿地、带状街头绿地等,其中较大规模绿地被开辟为城镇公园。

(三)探索建设模式,体现特色产业发展。

滨湖镇土地资源丰富,辖区面积为141.94平方公里,可耕地80平方公里(12万亩),耕地面积52平方公里(7.8万亩),规划按照“南工,中居,北农”的发展思路,将镇域分为三大经济分区。

1、南部以华电昌吉热电厂为依托,形成南部产业园区,以华电昌吉热电厂为中心,聚拢华电周边链条企业,建成华电产业园区,隶属于昌吉市,建立特色农副产业加工基地,重点发展以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等加工工业。同时利用华电的热能资源,发展花卉种植、养殖观光等相关项目,成为滨湖镇的门户景观。

2、中部以滨湖镇城镇中心区为依托,形成核心经济区,以生态居住为主题,是镇域城镇建设的重点区域。城镇周边以配套产业为主,重点发展商贸、餐饮服务业、特色农业观光等生态旅游业、农业体验区等第三产业。

3、北部以五十户村为中心,着重发展生态农业,形成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区。突出“南蔬菜、中养殖、北粮棉”的结构布局,构建昌吉市内重要的以优质农产品深加工为主的绿色蔬菜供应基地、绿色畜牧养殖基地和粮食供应基地。

结语

全力推进绿色小城镇试点示范 篇3

为积极稳妥推进中国特色城镇化, 促进我国小城镇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财政部决定, “十二五”期间, 在我国开展绿色重点小城镇试点示范, 并确定了第一批试点示范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名单。

开展绿色重点小城镇试点示范, 增强节能减排能力, 缓解大城市人口压力, 推进城镇化可持续发展, 有利于引导城乡建设模式转型, 有利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有利于增强城乡居民消费能力。

开展绿色重点小城镇试点示范, 就是要按照集约节约、功能完善、宜居宜业、特色鲜明的总体要求, 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 通过加强政策扶持与引导, 创建一批生态环境良好、基础设施完善、人居环境优良、管理机制健全、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的绿色重点小城镇, 切实为提高小城镇建设的质量和水平提供示范, 为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小城镇建设发展模式积累经验。

开展绿色重点小城镇试点示范, 应建立绿色重点小城镇评价指标体系, 对人均建设用地、污水处理率、绿化面积、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等指标实行量化考核;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区位特点、资源和环境基础, 分类探索小城镇建设发展模式;根据试点示范目标任务及发展模式, 编制完善绿色重点小城镇总体规划和各专项规划;突出绿色生态, 保证重点工程。

开展绿色重点小城镇试点示范, 要求高、任务重。为确保绿色重点小城镇试点示范取得实效, 我们必须坚持中央政策引导, 试点示范带动;地方责任主体, 统筹规划推进;加强绿色建设, 夯实发展基础;注重机制探索, 积累工作经验的原则, 按实施方案, 统筹推进各类项目建设。要落实规划建设管理和项目质量安全责任, 确保工程建设质量;积极筹措资金, 将更多的政策资源向绿色重点小城镇倾斜, 切实加强监督检查,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切实抓好工作进度, 确保建设项目实施效果;要将绿色重点小城镇试点纳入财政绩效考评范围和重点镇动态考核范围, 对工作开展较好、试点效果突出的试点示范镇加大支持力度, 并作为示范样板予以推广。

建设绿色低碳小城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既不是单纯的政府行为, 也不是简单的市场行为。必须在政府的领导下, 通过政策引导、科学规划、宣传教育等手段, 让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逐渐被民众所接受。因此, 建设绿色小城镇要坚持“务实、为民、节约”的原则, 实事求是, 打造老百姓居住型的、老百姓满意的小城镇。在实施的过程中, 要把握好项目单体和整体推进的关系, 把握好新区和老区的关系, 把握好商业区和居住区的关系, 把握好近期规划和远期规划的关系, 把握好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的关系以及建设和管理的关系, 积极稳妥地推进绿色重点小城镇的建设。

打造绿色小城镇 篇4

介绍材料一曲湘江绕境而过,通江达海,滨江两岸,风清人和。衡枣高速,贴镇而过,省道317线与210线贯穿东西。湘江大桥飞架南北,方便了祁东县与常宁市交流互往。这就是素有祁东“东方明珠”之称的河洲镇。河洲镇位于祁东县东部,距县城46公里,毗邻归阳镇、鸟江镇、粮市镇,与常宁市、祁阳县隔河相望。辖3个居委会、38个村、总人口35000人,总面积65.5平方公里。近年来,河洲镇以财政增长,企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继续紧扣“立足资源优势,加快产业开发,建设经济强镇”的工作主题,实施工业强镇、商贸活镇、城建兴镇三大战略。,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面貌日新月异。祁东县城镇总体规划(2002--2030)已把河洲镇定性为生态宜居边贸中心镇,加上河洲镇交通便利,水陆两捷,三县交界,区位优势与日俱增,已成为祁东县对外宣传交流的重要窗口与平台之一。

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近年来河洲镇在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在县委县政府坚强有力的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省、市、县的统一宏观调控部署,全面抓好落实。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围绕县委、县政府的要求,以发展生态农业为主线,紧扣自身优势,利用土质肥沃、靠山有水的优势,大力发展养渔业,种植业。到目前为止,以渔业带动的鱼苗养殖、鱼餐饮业、成品鱼销售交易辐射周边县市,年可创收超过1000万,同时河洲种植油菜、花生、豆类等特色农业产业也初具

规模,其中油菜种植面积5000多亩,年产值近500万元,作为祁东县油菜种植示范区被予以推介。在发展特色农业的基础上,河洲解放思想,拓宽发展路子,进一步走好农业富镇、工业强镇、商贸活镇三条路子,突破经济结构单

一、基础设施脆弱、发展理念滞后三大制约,在大项目引进、拳头产业发展上寻求突破。自2010年以来。河洲镇生产总值增长14%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8%以上,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1%和13%以上,其中人均纯收入达到4600元,人均可支配财政收入达到11000元,在全县处于前列。

二.规划建设管理水平

河洲城镇建设按照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坚持超前规划,高起点、高质量建设、高标准管理。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有序建设,精心打造。我镇在城镇建设规划上下大力气,露真功夫,完成了1996年-2010年15年规划修编。今年又邀请省市县规划部门专家现场参观指导我镇建设,提供建议并对城镇未来发展编制了2011-2030年城建总体规划,专门对集贸市场,鲜鱼市场,口味农家鱼街编制了详细规划,城镇范围规划覆盖率达到100%。河洲镇城镇规划在编制详规和实施规划过程中,确保做到:一是立足长远,规划超前;二是以人为本,保护生态环境,确保可持续发展,突出地方特色;三是:严格规范审批条件及手续,依法规范管理工作,严控“人情”规划、“关系”规划;四是加强执法力度,确保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连续性和整体性。

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坚持以人为本,结合实际,考虑群众诉求需要,注重群众利益,以提供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为目标,牢固树立为发展服务,为群众服务的观念,逐步完善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维护。

围绕建设湘江明珠,扎实搞好河洲城镇的优化、绿化、亮化、美化工程。2009年以镇财政拨付3/4,各单位募集1/4的形式筹集资金80万元,为全镇五条主要街道安装符合国家标准的节能路灯134盏,镇区告别了夜晚漆黑,群众走夜路无安全感的时代。2010年,因绿化镇区需要,在缺少资金的情况下,通过优惠政策的支持引进广州商人投资400余万元,建立一个占地近300亩的苗圃,每年向镇无偿捐赠树苗150株用于绿化建设。在此基础上,我们要继续在三个方面下硬功夫。一是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开发的河洲综合农贸市场,建设已接近尾声,争取早日竣工。平桥改造工程已基本完成。大桥路两旁的路灯安装、排水沟工程也已完成。占地5亩,投资90万元的河洲农村客运站已建成营运,结束了我镇没有大型停车场的历史。畅通工程接近尾声,除去我镇落排村四面环江,暂时没有通公路外,全镇37个村、3个居委会通畅工程都基本结束,全镇共修筑里程为120余公里。二是加大环境美化投入,经党政联席会讨论通过,未来三年将投入资金180万元,将镇道两旁种上景观树,镇内短期未开发的裸露土地铺上草坪,目前首批资金60万元已基本落实到位。三是争取资金兴建自来水厂与污水处理厂,自来水厂已立项,明年年初启动建设,预计投资200万元,按满足4500户饮水要求的标准设计,项

目建成后,可保证我镇近25000人饮水安全。污水处理厂正在调研阶段,目前污水排放按老镇区集中排放,新开发地段修建排水沟渠实行雨污分流的原则进行排放。

四.环境卫生治理情况

近年来,河洲镇高度重视城乡清洁工程、镇容镇貌整治。一是积极宣传卫生观念,积极推进生活区、公共场所绿化美化净化,少用或不用一次性塑料工具,有效控制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污染。二是加大投入,配备基础工具。投资148万元新增街道洒水车一台、、垃圾斗38个、垃圾拖运车1台,环卫小车5辆,新增环卫工人5名(达到11位),另由镇财政每年拨付12万余元作为镇区清洁工程专项经费。城镇卫生得到了极大改善。三是倡导“人人动手,减少污染”,开展垃圾分类回收,防止二次污染。同时在管理方面加大力度,形成常态,下发《河洲镇城镇管理办法》,与镇属单位及各村居委会齐抓共建,环卫工作层层落实,责任到人,奖惩考核明确可操作。

在镇党委政府强有力的领导与推动下,各单位村居委会积极落实,镇容镇貌得到了大力改观与持续保持。

五.建设用地集约性

区面积为4平方公里,镇区常住人口为4300人,现阶段建成区人均建设用地面积约为96平方米;为了响应中央关于节俭办公的要求,河洲镇放弃原拟定的新建办公楼计划,在原七十年代老区公所办公建筑的基础上进行加固、简易装修,人均办公环境面积不到15平方米。

六.公共服务水平

公共服务是建立在一定社会共识基础上,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总体水平,为维护经济社会稳定、基本的社会安定和群众需要说应具有的基本社会条件。近年来,河洲在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公共娱乐设施方面都加大了投入管理力度。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100%,低保户占全镇人口比率为4.2%,低保年投入资金10万余元,河洲镇共有学校10所,其中中学2所,完小7所,办学点2 个。镇一中和镇中心完小于2002年通过市级验收,创建为“市示范性初级中学”和“市示范性中心完小”。一中还被县绿化委员会授牌为“园林单位”。河洲镇医院现有职工136人,其中主治医师12人,有20多个临床科室,病床100多张是一所综合性医院,基本可以满足河洲镇群众的医疗需求在文化方面,河洲镇现有龙灯队11个,篮球队8支,秧歌队、腰鼓队各3支,有线电视普及率达100%。每年都开展龙灯、卡拉OK、象棋、书法、秧歌、腰鼓、农民篮球、老年人健身操等比赛活动。2005年以来每年举办了庆“七一”党员革命歌曲大合唱比赛和“河洲镇农民文化活动周”等大型群众性文体活动。

目前,河洲镇迎来了千年难遇的飞跃发展机遇,古镇焕发出全新的风采,我们要抓住机遇,加快科学发展,做到规划科学,建设科学,为把河洲镇建设成为合格的绿色重点小城镇建设示范镇而努力!

祁东县河洲镇政府

打造绿色文化践行绿色教育 篇5

一、加强物质文化建设, 发挥绿色教育润物无声的育人功能

1.建设流淌着的绿色文化, 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

优美的环境作为一种教育资源, 具备隐形课程的育人功能。一直以来, 学校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 打造校园绿色文化环境, 让教育、文化和艺术环境脉络交织, 相互依存, 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景观风格。我们在学校的走廊过道、教室食堂的墙壁上张贴主题鲜明的文明标语, 营造立德树人的育人氛围, 让全体师生时时处处浸染在绿色校园文化的熏陶和感化之中。拓展学校育人新渠道, 大力建设校园的绿色文化工程, 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流淌着浓浓的绿色, 洋溢着浓浓的生机,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道德情操的熏陶和美的心灵教育, 这是校园环境绿化的宗旨和目标。

2.建设画廊楼道廉政文化, 培养师生廉洁意识

廉政文化作为校园绿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师生绿色健康理念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廉政画廊是学校校园文化一道亮丽的风景, 也是学校在开展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中的一次创新和尝试。师生们通过形式多样的艺术手法, 通过廉政画廊这扇小小的窗口, 表现校园廉政文化的主题。以校园廉政小橱窗, 发挥“滴水映日丈光芒”的教育辐射作用:引领教师践行“热心爱教、文明执教、廉洁从教、优质施教”服务宗旨, 使全体师生确立了“廉洁光荣, 腐败可耻”的意识;让全体学生在校园浓郁的廉教氛围下, 自小接受积极向上的人格熏陶和教育, 将防腐倡廉之根深植在学生的意识中、行为里, 让廉洁的种子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学校的廉政画廊文化, 让全体学生沐浴着廉政清风健康成长, 让全体教师在激荡的浩然正气中奋发向上。

3.巧构建筑外观文化, 注重室内细节文化

建筑外观文化是校园绿色文化的大褂子、主气场, 它引领着整个校园文化的主旋律。良好的校园建筑外观文化, 是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综合体现, 合力实现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我们抓住学校环境的改造、建筑物的新建、加固等一切机会, 面向未来, 立足育人主题, 在建筑物的设计、塑型、命名等方面开动脑筋, 让每座建筑的外观和命名既要彰显其功能和特色, 还要营造出积极向上的育人氛围;不但要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 还要构建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

如果说建筑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大褂子, 那每一处室内文化就是校园文化的细节。从学生教室到教师办公室, 从学生的专用教室到教师宿舍, 从学校的厕所到就餐的食堂……每一处室内布置, 都洋溢了浓郁的绿色文化气息, 散发着催人奋发的无形力量, 引领着全体师生积极向上、奋发进取。

眼下, 我们的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正朝着整体化、规范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这既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是学校能否长期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开启绿色教育之门, 让精神文化建设在校园吐露芬芳

校园环境的净化和绿化、建筑设施的美化都是显现的绿色文化建设, 而精神文化则像一个人的灵魂, 寄寓在学校的各项文化设施中, 蕴含于细节中, 内化在师生间, 是抽象而深刻、无声而持久的精神气场。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以绿色课堂实施绿色教育

绿色教育是旨在焕发学生生命力的教育, 目标是让学生充满活力, 自由生长, 不断超越。我们的学校教育要实现这个目标, 则需要我们对每一个教育个体进行细致的认识、关注、理解、承认、引导, 从而影显学校绿色教育精神实质———“尊重”。

绿色课堂教育要根据各学科的特点进行有机渗透, 使之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在工作中, 学校以现行课程标准为准绳, 以现行各科课本为本, 在现行的课标和课本界定的范围内做足绿色课堂教育的文章。以绿色教育“尊重”的核心理念, 引领教师的课堂教育教学行为, 对学生注入人文关怀, 建立良好、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创设生动的课堂氛围, 构建和谐高效的课堂, 让学生在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中成长和发展。绿色教育的主体是学生, 对于教师来说, 要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 将学生看作鲜活的生命个体, 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 努力培养其独立、自主的个性。绿色教育强调的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学习规律、学科的教学规律, 要求教师的学科教学符合学科特点, 体现学科的本质和思想, 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都要关注到学生的个性差异, 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指导。

2.树立示范性教师道德形象, 实现学生的绿色教育和发展

在学生面前, 教师就是一本打开着的德育之书, 学生时刻都在阅读。著名教育家斯霞也曾说过:“要使学生的品德高尚, 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因此, 在加强校园绿色教育的建设中, 我们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思想建设的首要工作。学校是育人的场所, 是人才的摇篮, 而教师则是人才的培养者, 树立教师个人的文化形象, 对带动和影响学生的绿色教育和发展显得尤其重要。当然, 在注重教师精神文化建设的同时, 又不能忽略学生精神文化的培养。“以学生发展为本”素质教育的理念, 是我们施行学校绿色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学校通过倡导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 让学生群体形成一种个性完善、人格健全的学生文化, 以促进学生绿色、健康发展。

在学校实施绿色教育过程中, 教师道德形象的建立与学生绿色教育互相影响、相互促动, 不可分割, 要想建设好校园绿色教育, 必须让两者实现互动协调发展。

3.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 丰富校园绿色教育的内涵

绿色课堂教学是一种共性的教育活动, 相比而言, 校园绿色课余文化活动则能更充分地使学生施展才华、发展个性。绿色课余文化活动的开展, 是实施绿色教育的主要内容, 也是校园精神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带领学生举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 是开发学生绿色教育有效的出发点, 也是激发小学生广泛的兴趣, 培养小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基本要求。

我们以学生的教育发展需求为切入点, 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 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 广泛开展富有人文内涵的文化活动。各项活动的设计既要体现知识性、文化性、益智性和趣味性, 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活动内容要体现出实践性、综合性。既有校级的运动队、合唱团、环保社团, 也有以班级为单位的各类小型社团等。各种绿色教育活动的开展, 使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陶冶情操、提高素质、自由发展兴趣爱好, 发挥特长, 并在各种创造活动中挖掘学生自身的内在潜在能力, 让学生充分认识自我, 克服心理障碍, 增强自信心。

打造绿色小城镇 篇6

3海虞中学

1 基本概况

海虞镇位于常熟市北部, 北濒长江, 西邻张家港市, 东与梅李镇接壤, 南隔常浒河与古里镇交界, 西南与虞山镇谢桥相连。全镇总面积108.66平方公里, 总人口12.2万人。海虞镇地理位置优越, 距城区14.5公里, 距离上海浦东约100公里, 距离无锡40公里, 距苏州工业园区40公里, 距国家一类口岸常熟港仅10公里。水陆交通方便, 沿江高速、204国道、338省道 (在建) 穿境而过, 通港、陈王、谢王、支福、常浒公路连接城区、港区及周围各镇;太湖水系主干河道望虞河由南向北纵贯镇域中部, 汇流入长江, 长江岸线长度为8.7公里。目前海虞镇主要由王市、福山、周行3个社区、22个行政村以及福山农场、新材料产业园组成, 各行政村又由数量较多、布局分散的自然村构成。

为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积极稳妥推进中国特色城镇化, 促进我国小城镇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改委决定“十二五”期间开展绿色重点小城镇试点示范, 常熟市海虞镇被确定为第一批试点示范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

5镇政府

6在建安置房

7海虞镇商业街

2 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建设实施方案介绍

2.1 建设目标

海虞镇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设以集约土地为根本出发点, 使分散居住的农户通过置换进入镇区居住, 既改善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又实现了镇村居民资源环境、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的共享。近期, 海虞镇将通过实施重点项目建设来达到城乡一体化及绿色低碳的目的:安置小区太阳能热水器的应用、周行污水处理厂建设、全镇污水主干管网建设、全镇管网雨污分流建设、农村生活污水收水片区改造、农村生活污水分散式处理点改造、全镇大型公共建筑建设、市民广场建设、支福路防护林带建设、中心镇区水系调整、新材料产业园生态湿地处理中心、新材料产业园清洁生产机制 (CDMA) 项目。除上述十二项重点项目以外, 海虞镇还计划开展其它配套建设 (见表1) 。

2.2 建设方案构成

介绍总体实施方案的概况和建设发展目标, 分析海虞镇建设低碳重点小城镇的基础条件。

提出海虞镇建设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的发展重点, 包括提升社会经济发展及规划建设管理水平、集约建设用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凸现城镇文化特色等内容。

提出海虞镇建设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实施项目及其计划安排。

海虞镇总体实施规划若干项目的年度计划, 期限与目标一致, 为“十二五”期末。

3 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重点项目建设情况

2012年度, 海虞镇绿色低碳试点示范项目上报四个专项建设项目共计17项, 地方政府预计投入资金1.09亿元, 至2012年底基本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3.1 可再生能源应用

海虞镇的可再生能源应用技术主要用于技术相对成熟的城乡一体化示范小区太阳能集中供热水系统, 目前已开工建设的城乡一体化示范小区工程有海福新城、海洲新城一期、聚福佳苑一期、丽都花园一期, 总建筑面积64万平方米, 全部采用先进的太阳能集中供热水系统。其中, 海福新城一期506套, 二期1320套太阳能集中供热水系统已全部安装完毕, 睛天时每天可提供热水890吨, 全年可提供热水为23吨, 折合热量约79亿大卡, 相当于节约用电1000万度, 节约标准煤1700吨,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4600吨。现有已开工地块安装太阳能集热器折算应用面积20万平方米, 累计合同金额2000万元。

3.2 建筑节能

海虞镇新建建筑全面贯彻执行国家和江苏省建筑节能法律法规和节能设计标准, 新建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均按照建筑节能标准来实施建设。年度上报计划总建筑面积22.84万平方米。截至2012年底, 完成了29.76万平米的安置房和镇区公共建筑建设, 完成资金总量4465万元。

3.3 环境污染防治

为进一步改善镇域环境质量, 达到相应功能区标准, 海虞镇以常熟北部新型小城市为发展目标, 优化产业布局, 在镇区北部新材料产业园建设生态湿地处理中心, 进一步提升环境质量;在新材料产业与居民区之间建设防护林带, 利用天然屏障对工业和居住进行有效隔离;在中心镇区进行水系调整, 改善区域水环境。新材料产业园生态湿地处理中心位于江苏省常熟市新材料产业园, 项目设计规模为日处理能力4000立方米, 占地面积5.9公顷, 总投资5500万元。该项目通过物理、化学、生物协同作用, 处理工业尾水, 净化低浓度废水。

3.4 城镇污水管网建设

为改善农村生活环境, 促进土壤环境, 水环境的良性循环, 2010年已开工建设周行污水处理厂, 一期工程日处理能力为2万吨。镇域范围内污水主干网已基本建成, 周行物流园雨污分流改造工程正在分段实施, 城乡生活污水收集管网工程稳步推进, 部分集中居住小区已竣工, 部分行政村的自然村落分散式微动力生活污水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已竣工。2013年完成资金总量2067万元。

4 经验及问题

海虞镇作为全国第一批试点示范的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之一, 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实践探索, 在取得成绩和经验的同时, 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4.1 推广应用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专项

可再生能源在海虞镇的应用以太阳能集中供热水系统和地源热泵空调系统为主。太阳能供热水系统在城乡一体化示范小区上应用成熟度相对较高, 其它太阳能应用在房产开发中按国家规定执行;地源热泵空调系统已在镇级投资的重要公共建筑中逐步推广。

4.2 建筑节能与发展绿色建设专项

根据绿色建筑的各项指标体系, 作为乡镇一级的房屋建筑, 较难达到指标体系的要求和规定, 绿色建筑的实施会带建设成本增加, 建设单位短期内难以适应。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加大支持力度, 出台补贴或奖励政策, 在技术上进行指导。

4.3 城镇污水管网建筑专项

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的工艺和设备有待提高, 目前, 在采用的工艺和设备上能够选择的面比较狭窄。海虞镇选择的污水处理工艺和设备均为新技术, 在市场上拥有一定的占有率, 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对农村生活污水的工艺和设备检测认可, 制定相关国家标准或规范。

打造“绿色油田” 篇7

这故事寄托了人们对婚姻自由的追求。可喜的是, 张羽煮海的“劈柴”却已被科学家捡到了, 这就是其貌不扬的水藻。1945年夏, 一架飞越太平洋的美国客机, 不幸中途发生事故, 被迫降落在一个荒岛上。人们饥不择食, 只得捡拾海滩上的海藻果腹。不久他们获救, 经医生检查, 个个身体健康。由此, 引起人们食用海藻的热潮。同时, 研究还发现, 一些藻类植物含有大量的生物油脂, 部分品种含油量达70%, 可以生产出柴油或汽油的替代物。例如, 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专家与加州理工学院的科学家, 在海域中培育出一种巨型海藻。这种植根于岩石上的海藻一昼夜能长60厘米。收获后可加工成类似柴油的可燃性物质。

水藻家族庞大, 种类繁多。世界已知的藻类近3万种, 含油率高的未必长得快。需要进行“海选”, 将有前途的品种, 再加上培育, 提高其吸收二氧化碳和产油的能力。微藻、舟形藻、角刺藻等等, 就是“选秀”中脱颖而出的优胜者。

把这些藻类植物置身于大水塘, 通入二氧化碳, 在阳光照射下, 能快速成长。一天之内体积可猛增5倍之多。等到水藻体内脂类化合物达最大含量时, 不妨称之为成熟期, 就可以收获并进行燃油的提炼。

提炼的一般方法是, 先将水藻脱水干燥, 再掺入盐酸和甲醇的混合物, 经加热促其发生化学反应, 就能得到燃油。“榨油”之后的残渣作为新型生物质能锅炉的燃料。据介绍, 所制取的生物柴油, 其性能和成分与传统的石油非常相似。发动机低温启动性能等这些指标甚至更好, 因此应用价值更高。

养殖水藻植物燃油, 被人们美其名曰“绿色油田”。如果将这“绿色油田”安排在钢铁厂、化工厂大型企业附近, 还可充分利用这些工厂排放的二氧化碳废气。绿色油田不仅向人类提供了能源, 也给二氧化碳一个改邪归正的出路, 净化了空气, 可谓皆大欢喜。

如果想将“绿色油田”规模打造的大些, 海洋自然最为理想。可以用海洋中生长的巨藻提炼石油, 从浮游生物中制取乙醇。海滨的火力发电厂也能提供充足的二氧化碳。海洋燃料农场早已出现于人们能源规划蓝图中。

还有一种陆上的“绿色油田”就是“沼气田”。1776年, 意大利科学家沃尔塔发现沼泽地里腐烂的生物质发酵, 从水底冒出一连串的气泡, 分析其主要成分为甲烷和二氧化碳等气体。由于这种气体产生于沼泽地, 故俗称“沼气”。1781年, 法国科学家穆拉发明人工沼气发生器。200多年过去了, 如今全世界约有农村家用沼气池530万个, 中国就占了92%。

农村到处可以看到许多生物质的废弃物, 如人畜粪便、秸秆、杂草、污泥和水以及不能食用的果蔬等等, 将这些废弃物收集起来, 经过细菌发酵可以产生沼气, 用沼气做燃料和照明, 就可以有效地解决问题。沼气具有很高的热值, 1立方米的沼气大约相当于1.2千克的煤或者0.7千克的汽油, 可以供一辆载重三吨的卡车行驶约2.8千米。沼气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不污染空气, 不危害农作物和人畜健康;生产沼气的原料本身就是各种废弃物, 用来生产沼气后可以大大减少垃圾的数量;同时, 沼气的燃料效率比秸秆高5~6倍, 通过发酵转换以后, 可以节约很大一部分燃料, 也相应地减少了污染。因此, 利用生物质废弃物生产沼气, 既可以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又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农作物秸秆是造“沼气田”的主要原料。有数据显示, 我国农作物秸秆年产生量约7亿吨, 除部分作为造纸原料和畜牧饲料外, 大约3亿吨可作为燃料使用, 折合约1.5亿吨标准煤。

我国现有森林面积1.75亿公顷, 各类林木质资源量在200亿吨以上, 林木枝桠和林业废弃物年可获得量约为9亿吨, 大约3亿吨可作为能源利用, 折合约2亿吨标准煤。

目前我国黄连木、油桐、麻疯树、甜高粱等能源植物的可种植面积达2000多万公顷, 可满足年产5000万吨生物质液体燃料的原料需求。

目前我国畜禽养殖业粪便排放量约25亿吨, 相当于3亿吨标煤未能利用;实际排出污水总量约200亿吨, 可生产沼气约500亿立方米;农产品加工废弃物, 包括稻壳、玉米芯、花生壳、甘蔗渣和棉籽壳等, 大约2亿吨以上;全国工业企业每年排放的 (可转化为沼气) 有机废水和废渣约25亿立方米, 可生产沼气约100亿立方米;每年城市垃圾量为1.3亿吨, 今后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 城市垃圾量还会不断增加, 预计到2020年, 全国每年城市垃圾量将达到2亿吨以上。

每年有1000多万公顷农田因覆盖石油基塑料地膜而导致土壤肥力衰退。此外, 尚有1亿多公顷不宜垦为农田, 但可种植高抗逆性能源植物的边际性土地。这些农林废弃物和边际性土地, 对生物能源而言, 是一笔宝贵的能量资源和物质财富, 所以, 我国发展生物能源的潜力十分巨大。

丰富的生物质资源昭示出广阔的产业前景。据专家预测, 目前全国生物质资源可转换为能源的潜力约5亿吨标准煤, 随着植树造林工程的扩大和经济社会发展, 生物质资源可转换为能源的潜力可达10亿吨标准煤以上。

据专家测算, 如果我国每年能利用全国50%的作物秸秆、40%的畜禽粪便、30%的林业废弃物, 以及开发5%的边际土地种植能源作物, 并建设约1000个生物质转化工厂, 那么其产出的能源就相当于年产5000万吨石油的“绿色油田”, 年产值可达万亿元。而我国农民也可因此新增收入400亿元和一千多万个就业岗位。与此同时可以提高能源安全度、减排1.6亿吨一氧化碳, 还可从源头上治理白色污染。

打造绿色阳台菜园 篇8

蔬菜品种的选择一般是要根据个人的喜好, 还要考虑阳台的朝向。不同朝向的阳台, 因日光照射情况不同, 适合栽种的蔬菜品种也不一样。南向阳台阳光充足、并且通风良好, 是最理想的种菜阳台。一般蔬菜一年四季均可在朝南的阳台上种植的是适宜强光照的蔬菜品种, 如黄瓜、番茄、菜豆、辣椒、茄子、韭菜等。

朝东、朝西阳台的日照条件稍有限制均为为半日照, 适宜种植喜光耐阴蔬菜, 诸如油菜、洋葱、韭菜、丝瓜、香菜、萝卜等蔬菜适宜种植。需要注意的是, 西向阳台夏季西晒时温度较高, 为避免使某些蔬菜页面灼伤, 最好在阳台角隅载植蔓性耐高温的蔬菜, 或者适当遮阳处理。

北向阳台日照条件更差, 几乎没有日照, 蔬菜的选择范围最小。应选择耐阴的蔬菜种植, 如莴苣、韭菜、芦笋、空心菜、木耳菜等。

2 选择种菜的容器

种菜的容器可选择性很大, 可以在市场购买专用的方形泡沫蔬菜种植箱, 也可以利用家庭废物如塑料盆、提桶、花箱、木箱、轮胎等都可加以利用。需要注意的是, 无论选择何种容器都要保证底部有排水孔, 以保证排水通风。排水不良, 易导致植物烂根死亡。一般购买的容器, 在其底部都有排水孔。而家庭物品改装的容器, 就要自己钻几个排水孔, 一般可在底部周围均衡地钻几个拇指粗细的排水孔。

3 配制营养土

一是营养土应含有丰富的有机质, 有机质含量不少于30%, 疏松透气, 总孔隙60%左右, 具有良好的保水、保肥性能。二是营养元素完全, 除了有N、P、K、Ca、Mg、S等大量元素外, 还要有Cu、Fe、Zn、B、Mo等多种微量元素, 并且各元素的比例协调。三是营养土应保持中性, PH值在6.5~7.0之间。四是物理性状良好, 浇水不板结, 缺水不干裂。五是营养土内应无病原菌、草籽和虫卵。下面提供两种常用的蔬菜种植营养土配制方法:

播种及幼苗用土:2份大田土, 1份农家堆肥、1份草木灰、加入少量沙子。

耐阴湿蔬菜用土:2份大田土、0.5份腐叶土、1份农家堆肥、0.5份草木灰。

4 蔬菜的种植

蔬菜的种植基本可以分为种子前处理、播种、移苗、采收4个过程。

种子常常带有细菌, 为减少苗期病害, 为保证种子茁壮成长, 种植前需要浸种以进行简单的消毒。绝大多数种子在播种催芽前应进行浸种, 以充分满足种子发芽所需的水分。浸种时间和水温因种类不同。浸种水温一般为30~40℃。浸泡时间在3~4小时。浸种后, 洗净种子外面的杂质和附着物, 然后催芽。软化种皮, 使种子吸水膨胀, 利于种子内酶的活动, 浸洗出种子内部抑制发芽的物质, 促进贮藏物质的水解。时间长短视种子吸水难易而定, 一般1~3天, 超过1天的应该每天换水1~2次。催芽期间, 每天应酌情喷水, 保持种子湿度, 勿使种芽干旱致死。同时应经常翻动, 促使空气流通。

播种:有些蔬菜可以直接播种, 有些需要移苗, 直接播种的, 将种子播种到大小适当的栽植容器中就行了。将菜种撒播到容器中, 然后覆0.5~1cm深的土。切记种子太深将不会发芽。要将容器放在较温暖、通风良好的地方, 并适当浇水, 1天1次为宜。需要移植的, 先选用大小适中的塑料盘等容器作为“育苗盘”。

移栽:幼苗长到一定大小的时候, 需要及时移种。移种的时候要小心注意不要伤及秧苗幼根。可在栽种掘取前给土壤或基质充分浇水, 使根部多带土壤或基质, 不仅能减小对根部损伤, 而且能增减吸水力、移栽后成活快。一般叶菜类栽植深度以不使最低的叶片埋没, 否则易引起腐烂。

生长管理:在蔬菜生长发育期间, 在株行间进行松土、除草、培土等耕作。根据植株茎叶生长状况进行浇水, 叶片色泽的深浅、茎叶的长短、蜡粉厚薄等都可作为判断蔬菜是否需要浇水的依据。如颜色浓绿, 说明缺水, 叶片中午萎鷰严重, 傍晚不易恢复时说明严重缺水。早上叶片边缘有水珠, 节间变长, 说明土壤水分过多。另外还要根据蔬菜的需水特性进行浇水需水量大的蔬菜应多浇水, 耐旱的蔬菜浇水要少。黄瓜、大白菜、芹菜、速生叶菜必须经常浇水。

江西宜春打造新型城镇化样板 篇9

镇村联动定位为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新型城镇化的延伸点、城乡一体化的突破口。该市把握景点、节点、布点三大要素, 选取西村、石脑、梅林等19个示范镇, 与其周边一公里范围内的村庄联动建设, 涉及集镇及周边农村人口26万人。制定了《示范镇镇村联动建设发展工作指引》, 明确了必须新建“二十个一”, 实施“五个改造提质”, 即新建公立幼儿园、连锁商业超市、垃圾转运站、生活污水处理站、健身广场、运动游园、停车场、公厕、金融网点等, 设立和完善环卫所、城管中队、交警中队等机构;改造一所中小学校、一座农村水厂、一所卫生院、一所敬老院、一个农贸市场。这19个示范镇的规定项目达475个, 自选项目有203个, 已分别开工415个、165个。

从地上、田上、墙上、头上做文章, 丰富镇村联动建设发展工作内涵。该市在“地上”强力推进新建“二十个一”、“五个提质改造”工程建设, 促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传播。在“田上”加快构建现代镇村产业新体系, 目前19个示范镇引进或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5个, 新增农民合作社41个, 建设百亩以上连片蔬菜基地17个。在“墙上”做好集镇、联动村房屋的立面整治和美化亮化, 形成一镇一品、一村一貌的现代乡土风情。

上一篇:审计监督下一篇:选煤厂技术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