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高效历史课堂

2024-05-24

打造高效历史课堂(精选12篇)

打造高效历史课堂 篇1

著名科学家严济慈曾说过:“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授课是一种极具有科学性的演讲, 而这种演讲是非常具有综合语言艺术特性的。”如果要真实地表现出教学中的艺术特质, 那么就需要将教学模式和教学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这种教学模式的建立绝对不是单一而单调的, 它更是一种集合性的科学应用。而要想完成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基础模式构建, 就离不开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的调动。兴趣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基础教学原动力, 并不是单纯依靠记忆和听讲来实现的, 它更需要科学的疏导和实践的研究所获得的成果。

一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性低下的原因

1. 学生对历史学习缺乏兴趣

相比其他科目, 历史一直被教师与学生认为是副课, 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学生在历史学习上一直存在“临时抱佛脚”的思想, 只要历史不拖整体分数, 高分就没有必要追求。正是由于这种错误思想的存在, 在历史课上, 学生往往注意力不集中, 缺乏学习兴趣。学生对历史教学的种种态度导致历史教师无法在计划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 高效课堂教学更是无从谈起。

2. 教学模式过于公式化

一堂课是否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 教师是关键。在历史课堂教学中, 很多历史教师都是套用以往的教学模式, 没有新意, 很多学生感觉历史教学除了讲述历史意义、事件, 没有其他作用。

二初中历史高效课堂建设的有效途径

1. 注重课前预习, 开展自学设疑

在每一堂历史课堂教学之前, 教师应要求学生进行自学, 或是“请”学生帮忙收集教学材料。在预习环节, 教师还可以提一些问题, 让学生尝试着找出答案, 如果无法找出答案的, 可以与同学讨论, 可以查阅资料, 也可以做上记号, 等到课堂上大家一起解决。开展课前预习主要是为了整理与加工以往的知识储备, 并且在教学的自学过程中获取新的信息资源, 或者在归纳整理所搜集的资料时, 能够将新旧知识结合起来, 形成新的知识储备。并且通过课前预习, 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总结能力的提高。

2. 实现高效课堂, 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激发是关键

作为一种带有强烈的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兴趣, 学生一旦对所学的历史知识产生了兴趣, 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知识渴望, 会主动地探索兴趣的奥秘所在, 最终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因此, 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来分析如何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第一, 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以激发学生兴趣。由于历史学科本身具有的独特性, 导致学生在学习时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 学生对历史学习是否存在兴趣非常关键。在教学环节, 教师合理地利用电脑、幻灯、电影等多媒体, 让学生感悟历史、走进历史, 才能刺激学生感官, 震撼学生思想,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是形成高效课堂的重要因素。

第二, 积极开展第二课堂, 以激发学生兴趣。历史具有强烈的时空穿梭性, 根据教学的实际要求, 开展有针对性的课外活动, 也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组织学生收看《百家讲坛》来丰富历史知识;参观历史博物馆和名胜古迹;开展历史辩论会;创办历史乐园专栏等。但我们应注意, 各个活动都需要有相应的教材内容融于其中, 将知识转化成一种能力来培养, 这样才能让历史课有声有色, 真正达到高效历史教学的目的。

三强化教师的自身能力

1. 利用课余时间多学习

教师要想使历史课堂变得活跃有效, 不仅要对教学内容有一定的理解与掌握, 还应该在此基础之上重视增加知识储备量, 对相关历史人物知识以及历史人物故事都应有充分的了解。还应对其他相关知识信手拈来, 这样才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把课堂的学习气氛调节好。

2. 充分做好课前准备

教师在授课之前应该有方法地准备授课的内容, 并不是单纯地“背课”, 而是科学有效地“备课”。当然, 这是具体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一节课的准备工作中应删减一些没有教学价值的问题, 避免画蛇添足。还要更多地结合学生具体准备的问题和可诱导性的疑问做好充分准备, 这样才能将教学的统一性、综合性实践于实际授课过程中。

3. 提升教师专业能力, 扩展教学知识面

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 历史教师还应不断追求能力目标, 努力提升自我修养。初中历史教师, 精通专业知识仅仅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对于社会学、文学等方面都应有所涉猎。这种博览群书的方式, 不仅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还能提高个人的人格魅力。

总之, 高效的历史教学, 应当贯穿整个历史课堂, 不论是课内, 还是课外, 要懂得落实到学生认识历史的各个层面。历史教师应当精心策划每一个环节。这需要教师高度的责任心和意志力, 同时, 还需要拥有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 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 采取先进的教学手段, 才能够达到高效课堂教学的目标。

打造高效历史课堂 篇2

关键词:板块式教学;历史教学;教学模式

自古以来,我国对于历史教育就从来没有松懈过,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就曾经说过“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要务,为国家之遥道。”但是,从近些年的学校历史教育上来看,所取得的成效并不是很理想。那么,应当如何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才能打造历史高效课堂呢?寻找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或许就能解决历史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这一问题。

一、“板块式教学”及其特点

(一)“板块式教学”的含义

“板块式教学”这一概念首先由特级教师余映潮提出。其含义指的是教师通过自身对于教材的理解,将一节课或者课文的一个章节,从教学内容、方式和过程将其分解为富有各自特点但相互之间又包含密切联系的教学环节,又称之为“板块”。“板块式教学”与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相比,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采取“线性学习”,基本上是按照教材的设置,从第一小节开始直到最后一个小节逐个分析,最后再做总结。“线性学习”思维较为僵化,内容较为枯燥,教学内容只流于表面,没有寻找出历史教学中的内部逻辑关系,因此学生在学习时难以提起兴趣,导致教学质量不高。

(二)“板块式教学”的特点

1.“板块”状分布

所谓“板块”状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具体的教学内容以教师对于教材的理解以及自身对于历史的看法和认知,对教学内容的一个点或者一个面进行分割,形成多个教学环节。这些教学环节呈“板块”状并列分布,彼此看似无关但事实上存在紧密的联系。

2.“板块”间存在的逻辑顺序

“板块”虽然在表面上是属于并列关系,但是每一个看起来相互独立的“板块”,事实上又会呈现出一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递进关系,并且不同的“板块”之间又是环环相扣、相互渗透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之所以会呈现出这样的状况,那是因为“板块”的划分并不是简单地将教学内容进行分割,而是由一条清晰明朗的主线将其串联起来,将每个独立的“板块”衔接为一个整体。

3.不同的“板块”重点解决一个问题

“板块”的划分是通过教师按照其自身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知,选择教学内容的某一点来进行科学性、创新性的分解。教师在进行“板块式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由点到线再到面地对此问题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分析,为学生解决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基础问题。

二、“板块式教学”在“三国鼎立”一课中的实际应用

在教材中“三国鼎立”一课中,虽然有的教师已经对教材进行了归纳总结,并精简提炼出三个部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这是完全按照历史教材的编写顺序,先对东汉末年的形势介绍分析,再就是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最后停在三国鼎立的形成以及对魏蜀吴三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做出介绍和分析。

这样的“线性学习”虽然在时间上较为清晰明了,但只是单纯的照本宣科。在历史教育工作者自己都缺乏对历史的想象力的时候,怎么能奢望学生对这样枯燥无味的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更不用说让他们自己主动地去了解教材以外的历史。

事实上,学生有许多的渠道可以去了解三国的人物和故事,比如影视剧、网络游戏、小说等就有不少基于三国背景下的作品。许多学生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都如数家珍,教师要做的应该是,当学生通过外界接触到那么多三国历史的相关信息时,如何去引导他们分辨哪些是真正的历史,哪些是后人杜撰和演义的,让他们对三国的了解不仅仅停留在历史上发生的事件和历史上存在的人物,而应该深入到所有历史事件背后的联系与其所处的时代对其产生的影响。

因此,按照上文我们所提过的“板块式教学”的特点,笔者认为“三国鼎立”这一课可以按照不同的板块分为四个内容:汉室衰微群雄起、官赤逐鹿英雄出、三分天下谋一统、英雄远去尽评说。这四个板块的划分不仅可以清楚地交代三国鼎立局面之所以形成的历史背景以及对之后历史所产生的影响,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对三国历史人物的评价,让学生了解到真正的历史与他们所感兴趣的影视剧、游戏、小说中三国历史之间的差异。通过板块教学让学生既可以在兴趣中学习,又能在学习中了解真正的历史事件,让历史不再是枯燥的学问,而是一个个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精彩绝伦的故事。

打造历史复习高效课堂 篇3

一、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历史课堂教学的功能也有了相应地转变,历史复习高效课堂不仅仅是对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更重要的是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真正的参与到高效历史课堂教学之中。只有学生真正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才会真正地参与到历史复习课之中,产生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历史教学水平与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帮助学生制定科学的复习计划

学生的历史复习不能是盲目的、没有计划的,这样的复习很难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应该明确历史中考复习的难点和重点,帮助学生制订科学合理的复习计划,并且监督学生的计划落实情况。教师在历史复习课堂上,对历史课本的基础知识进行系统性、一体化的强化,对于专项热点问题进行重点讲解,加强书本知识与现实热点问题的联系。根据考试内容和时间,中考历史复习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阶段:教材梳理阶段、专题训练阶段、模拟测试阶段以及考前指导阶段。这四个阶段的复习是由浅入深、不断深化的过程。整体来说,历史基础知识还是一切考试的重点,必须要在基础知识上多下工夫。将中考历史的考点细化,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与国内外的时事热点结合,多角度开发学生的思维以及实际能力。

三、提高学生的应试技巧和应试能力

教师要在历史复习课堂上指导学生提高自身的考试、答题能力,在平时的课堂练习中,教师就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应试技巧、应试能力。学生在平时的练习中注意合理地安排时间,用时均匀,加强定时训练的效果,对于材料题和问答题还要注意答题的准确性、简要性。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着重加强对学生应试技巧和应试能力的培训,这样就可以减少学生在真正考试时候不必要的失误。

历史课程是中考的主要科目之一,历史教学的复习对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成绩具有重要的作用,历史复习课堂成为学生历史复习的主要手段和途径,也给历史课堂教学带来了一定的挑战。高效历史课堂教学的实现方式多种多样,教师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而定,只有与学生实际学习相适应、被学生接受的课堂教学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历史复习课堂的教学质量。

打造高效历史课堂点滴谈 篇4

一、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历史学习的动力, 是学习的助推器, 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自主探究的桥梁。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及效率。要使学生对历史感兴趣, 除了让学生认识到历史知识的重要性外, 还必须根究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现拥有的知识状况, 采取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教学手段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使教学更加深动形象, 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同时也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 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欲望。例如, 在讲到高一历史必修 (Ⅰ) 第一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中的“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时, 我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现了2012年9月, 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携夫人连方瑀及参访团成员, 前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郊的清凉寺祭拜祖母的情景。然后向学生提问, 炎黄子孙认祖归宗的情结, 源于我国那一政治制度?这一制度的概况如何?然后, 我就水到渠成地讲解宗法制度。

二、精心备课

精心备课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前提, 没有认真准备的课是紊乱的, 低效的。“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作为教师, 一方面要备教材、备教学大纲、备教法、备板书等。弄明白本节所讲的内容、知识体系及在教材中所处的位置等。另一方面还要备学生。要摸清全班学生成绩的优差、现拥有历史知识的多少、学习兴趣的高低等。然后,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情的实际, 确定本节的教学重点、难点, 讲解本节内容所采取的教学方法, 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布置什么样的作业, 教学时间怎么安排等。只有精心准备, 才有可能打造出期盼的高效历史课堂。

作为学生, 在上课前一定按照教师下发的预习方案去预习, 了解本节所讲的主要内容和知识体系, 哪些地方不明白, 哪些地方有什么样的疑问, 以便在课堂上有的放矢地听讲, 提高学习效率、效果。

三、优化教学理念

高效课堂必须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 必须是师生互动, 教学相长的课堂, 必须是学生踊跃参与、能力得到发展的课堂。因此, 我们必须彻底转变陈旧的教学理念, 抛弃传统的“一言堂”“填鸭式”“满堂灌”甚至个别教师先让学生划定所学内容, 然后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 改变“听讲——接受——死记硬背——练习”的学习模式, 改变在课堂上教师之负责教, 学生只负责学, 教什么, 学什么, 不教不学, 学生学习只是对教师所教内容的复制的不良状况, 扭转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 学生只是绝对服从者的非正常师生关系。

在新课改的形势下, 教师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发展学生能力为出发点, 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和促进者, 处于主导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积极参与者和主人翁, 处于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的效果, 也最终体现在学生身上。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和领悟去获得知识, 才是最佳学习途径。因此高效课堂必须是学生主动参与, 积极思考的课堂。那么, 怎样才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呢?这就需要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一方面要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 彰显自己的人格魅力, 另一方面要真心关爱和帮助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对学生一视同仁。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 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亲其师, 才能信其道。”学生就会对你所教学科及所讲授的内容感兴趣, 上课时才会积极参与, 专心致志, 思维活跃, 创造力得以解放, 课堂效率、效果才能最大化。

四、“授之以渔”

古人云:“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在历史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 而且还要教给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 让学生学会独立地、主动地、科学地学习。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而且对打造高效历史课堂也大有帮助。我在讲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评价时, 我就要求学生坚持辩证观、全面观, 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做出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价, 防止片面性和扩大化。

例如, 你如何评价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我引导学生既要看到殖民扩张给亚、非、拉美地区带来严重的灾难, 同时又要看到殖民扩张使大量财富滚滚流入欧洲, 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通过这样的指导, 学生不仅掌握了对殖民扩张的评价, 而且还学会了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方法, 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

五、善于反思

“假如时光可以倒流, 世界上将有一半的人可以成为伟人”。可见, 反思对成功有重要意义。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重新的思考和总结, 对成败得失的理性审视。反思所得, 扬长避短, 发扬光大;反思所失, 汲取教训, 弥补不足。只有及时反思, 才能使课堂教学渐趋优化, 才能使课堂教学效果不断提高。

打造高效历史课堂 篇5

【摘要】

高效课堂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历史课灌输式教学模式,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的兴趣,这样就需要教学方式灵活多样,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新鲜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对象,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启迪学生智慧。

一、问题的提出

大力推进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的根本要求。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一般是一节课)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但是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初中历史教师们在如何落实教学高效性遇到了很多问题和困难。我个人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主要在以下这几个方面感到困惑:

1.初中历史学科地位尴尬,学生和家长不重视,因此学生往往在常态课堂上表现出学习情绪懈怠,不愿积极思考。

2.教学方法陈旧单一造成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动力。目前历史课堂教学仍是大量被教师所主宰,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亦步亦趋,高耗低效。在小组合作讨论环节,学生参与率低。一些低效、甚至无效的“虚假繁荣”现象比较普遍,部分学生未能真正参加讨论,只扮演了 1

看客的身份,自然也就不能实现学生间的有效合作。

二、解决问题的措施

根据以上阐述的那些困惑,我在日常教学中进行了一些简单的探索:

(一)引领学生接近历史,认识历史

“欲知大道,必先知史”。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对一个人的成长以及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历史是一门“副科”的观念,根深蒂固,由来久矣。我们经常强调“学习历史很重要”,也很耳熟“历史为现实服务”,但它们更多时候是摆在场面上的语言,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

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去接近历史、认识历史,从而使学生抛开功利思想尽可能低发自内心热爱历史这门学科。因此,在初一新生第一节历史课上,我并未急于教授历史知识,而是设计了两个问题,1什么是历史?2历史有什么用?组织学生讨论然后发表意见。

第一个问题学生普遍回答的是历史就是过去发生的事,我在这个答案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过去发生的真实的事都是历史,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唐宋元明清的事是历史,暑假刚刚结束的伦敦奥运会也成为历史了。经我这样解释,学生们的思路被打开了,纷纷把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列举出来,有的说“钓鱼岛问题”、有的说“美国大选”、有的说“中国嫦娥刘洋”等等,课堂气氛一时间活跃起来,引导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近历史。

第二个问题学生在思考时显得颇费脑筋,有的说“以史为鉴”、有的说“丰富知识,了解世界”、有的说“可以了解古代的事”、有的说“喜欢历史中的英雄人物”等等。确实在这个物欲横流、众声喧哗的时代,历史这门所谓的“副科”到底有什么用?这一点教师如果不能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在今后的历史课堂上就很难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内驱力。因此,我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了归纳:“丰富知识”那是因为学习历史可以延长你生命的宽度;“了解古代的事”那是因为学习历史可以延长你生命的长度;“喜欢历史中的英雄”那是因为增加你生命的厚度。

通过这两个看似普通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帮助他们尽可能地接近和认识历史,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动力,为今后的历史课堂教学做好了铺垫。

(二)课堂教学方式多样化

高效课堂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历史课灌输式教学模式,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的兴趣,这样就需要教学方式灵活多样,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新鲜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对象,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一法为主,多法配合,灵活地运用各种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上每一分钟的作用。

1.五分钟展示活动

为了给学生创设展示的舞台,我将课堂的前五分钟留给学生。每节课有一名学生到讲台进行展示,内容主要是本节课所涉及到的历史知识点或历史人物简介等,形式可以是演讲也可以制作成ppt展示。

比如在学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一课时,上台展示的学生呈献了他自己截取制作的《大国崛起》中的一段视频,得到了全班同学的认可。还有一位同学在《美国南北战争》一课上以饱满的感情朗诵了惠特曼的那首《啊,船长!我的船长》,一时间感染了所有的同学并为他送上了热烈的掌声。

我在日常课堂教学中一直坚持这项活动并且取得良好的效果:这个活动的展开突破了课本内容的局限,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实现了资源共享,同时学生从多途径获取知识和表达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很多学生在大家的鼓励和欣赏中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

2.导学案和二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打造高效课堂的今天,教师应该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更应该指导学生拥有科学的学习方法。导学案教学模式,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教师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它彻底打破了传统课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启迪学生智慧,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真正实现了“我的课堂,我做主”。另外,高效课堂当然也离不开学生间的有效合作。鉴于此,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我逐渐尝试一种以导学案为依托的二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在我的课堂上学生通常也是分组合作学习,但我并没有大动干戈地重新摆桌椅把学生分成十人左右的大组,而是依据教室学生的实际

布局将同位的学生结合为二人小组,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对两个学生的探究成果进行整体评价。比如在学习《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时,我布置每个二人小组合作完成一份导学案的学习任务,导学案包括“知识梳理、知识升华、知识小结”三部分内容,不同的学习环节我指导学生采取不同的学习方法:“知识梳理”主要是要求同组的两个成员互相配合从教材中搜取有效信息,以表格和填空的形式对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要点进行归纳;“知识升华”中像“在新时期如何发扬五四运动精神?”之类的开放性问题,我鼓励两个学生间展开讨论;“知识小结”我建议两个组员各自对本课知识进行小结,不拘泥形式,然后进行交流。就这样,每完成学案中的一个环节我就会随机选择一名学生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如果这名学生未能阐述完整,他的合作伙伴可以补充回答,我再结合二个学生回答的情况作出整体评价(一般是为两个人记录一次共同的平时成绩)。

从实际课堂教学效果来看,这种以导学案为基础的二人组合作学习模式基本可以避免大组合作学习出现的流于形式、华而不实的弊端,既符合日常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又能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参与度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实现真实有效的合作探究,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产生“1+1>2”的效果。

3.鼓励学生自己设计课堂学习形式

在初

一、初二这样的非毕业年级,学生的学业负担不是很重,我会精心选取一些适合的课程内容,鼓励学生自己设计课堂学习形式。学生的智慧使历史课堂变得多姿多彩:一个吟唱“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的“进士”,一个进谗言的“奸臣”,一个勃然大怒的“皇帝”,三位学生的精彩表演使文字狱的残酷性鲜活地呈现在课堂上;“西安事变中蒋介石该不该放?”的激烈辩论是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在民族大义面前中国共产党的高风亮节;一张张从家里拿来的老照片的展示使学生感受到改革开放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

在日复一日的课堂教学中偶尔穿插这样的学习形式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还可以激发出学生在表演、语言表达等方面的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激发兴趣,打造高效历史课堂 篇6

关键词:高中历史;兴趣;高效课堂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人類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通过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展现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然而,历史课堂教与学的效率却不堪入目,究其原因,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没有探究的欲望,这是影响历史课堂效率的重要因素。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积极学习新课程改革的内容,充实自己的思想,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来打造高效的历史课堂。

一、巧设导入,调动学习积极性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于教学过程来说也是一样的,巧妙的设计导入,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基础。导入是一堂课的开端,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其实,导入的方法很多,一段优美的介绍、一段恰当的视频等等,都可以作为教师导入新课的工具和平台,都是集中学生学习精力的一种方式。所以,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采用恰当的导入方式,充分发挥课前导入集中注意、揭示课题、承上启下、营造氛围的作用,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效率。

二、活化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一些历史教师自认为历史课没有生趣,讲述的都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甚至是几千年前的事情,遥远的时代、遥远的人物,都是学生难以想象、难以了解的。所以,我们的教学也只能是照本宣读,学生只有死记硬背才能应对考试,导致历史课堂枯燥不堪,十分无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活化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找到探究历史的兴趣,

最终使学生愿意走进历史课堂,愿意探究历史的发展进程。

三、倡导自主学习,养成良好习惯

教师要转变传统的知识灌输性的教学模式,把学生当作一个独立的主体进行教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营造更大的发展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让学生在体会在成功掌握基本知识的过程中轻松地把握历史学习的方向,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终为实现高效历史课堂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得到健康发展的同时,也使历史课堂实现高效。

参考文献:

郑长华.论如何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效率.文理导航:中旬,2011(10).

高效的历史课堂应这样打造 篇7

一、认真制订教学计划

古语云:“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要想构建高效的历史课堂, 首先必须制订科学的教学计划, 对学期、阶段的教学进度、每章节教学重难点、每堂课的教学效果等作出规划, 甚至使用的资料、随堂学案和练习都要考虑周密。具体地说, 一要研究学科特点。只有把握了历史学科的特点, 才能更好地达到历史教学目的。二要研究整个中学阶段的教材。这样, 才能把握初、高中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 使学生初步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轨迹。三要研究教法, 即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 帮助学生掌握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二、切实加强集体备课

教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应基于学科的优化、整体的提高, 关键在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改革课堂教学, 备课是重要环节。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下, 个体的优势有时会显得力不从心, 必须充分发挥教研组、备课组集体的力量。俗话说:“三个臭皮匠, 顶个诸葛亮。”教研组、备课组全体成员的积极性一旦调动起来, 齐心协力, 集思广益, 就会优化课堂教学资源。

为把集体备课落到实处, 必须做到“三定”:一要定时间、地点。备课组成员定期在规定的时间内、规定的地点进行集体备课。二要定主讲人。每周集体备课的主讲人应事先做好充分准备, 备课组其他成员应积极参与。三要定内容。每次集体备课应事先确定讨论、研究的课题, 要着重讨论课堂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等核心问题。

三、精心编制教学案

学案的设计要在备课组长的组织下集体研究。编写教学案要注意四点:一要坚持主体性原则。所设计的教学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 做学习的主人。二要坚持探索性原则。教学案的编写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在问题的显现和解决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三要坚持启发性原则。教学案中设计的问题应富有启发性, 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四要坚持梯度性原则。问题的设置既不要过易, 也不要过难, 要尽可能贴近大多数学生的认知实际, 让他们“跳一跳”够得到, 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努力唤醒学生的历史情结

当前, 许多学生的“历史情结”偏低, 对历史学科没有兴趣。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 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在教学中, 教师既要依据教学内容, 向学生讲明学习历史的重要性, 让学生在能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 逐步意识到“以史为镜, 可以知兴替”、“历史是生活的镜子”等道理, 又要关注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坚持情感教育, 创设能激发学生情感、有吸引力的环境, 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境中, 使学生在感情上受到震动。这样, 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使其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五、注意以问题启迪学生思维

高中生的思维已从形象思维阶段进入抽象逻辑思维阶段, 具有一定的思维独立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他们不像初中生那样, 只是关注直接结果, 而是既要知其然, 又要知其所以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要根据这一特点变“是什么”为“为什么”, 从抓住疑点入手,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的是问号。”一切发明创造都源于问题的发现, 成于问题的解决。在教学中, 教师应抓住重点、难点, 从“题眼”处切入、设疑, 启发学生排疑破难, 游刃之时特别注重其开拓新思路, 提出新创见, 从自发走向自觉。如在讲述“戊戌变法”时, 可提出以下几个相关联的问题: (1) 变法令颁布后, 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有什么反应? (2) 光绪帝为什么要支持变法?他能左右当时的时局吗? (3) 袁世凯在政变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4) 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让学生在递进式的设疑启发下, 认真阅读课文, 积极思考, 得出正确结论。进而上升到哲学的高度, 以“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 揭示出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思维的深刻性。

六、坚持以理论联系社会实际

学以致用。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养成关注现实的习惯, 提高用发展观点分析历史与现实的能力, 更好地解决现在以及将来遇到或可能遇到的问题。如果授课只是照本宣科, 就事论事, 与现实脱节, 就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同时, 高考命题从来是不回避社会热点问题的, 且与社会现实联系较紧的历史知识出现的频率较高, 这些都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关注社会热点,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分析、理解、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打造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策略分析 篇8

随着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 以及新课程的理念真正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得到贯彻落实,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低效情况必将逐渐减少。课程标准把课程目标分解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 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大的维度, 强调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历史课程标准在思想情感教育目标中突破了以往单纯重视政治教育的层面, 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 强调“人文主义”的价值观, 要求对多元文明成果加以理解与尊重, 把历史教育的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教育功能结合在一起。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规定, 使师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目标要求更加明确, 既有利于学生的历史学习, 也有利于历史教师教学的实施。那么, 如何构建高效历史课堂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途径。

一、充分预设, 动态生成

认真备好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教师在教学中出现“卡壳”现象, 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一时还答不出来, 究其原因是没有备好课。有的教师完全照搬教参、教案资料, 有的甚至是上完课之后再备课, 备课变成“补”课……虽然备课只是一个过程、一种手段, 但真正备好课, 充分预设教学环节和过程, 是动态生成精彩课堂的关键。备好课关键在于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要处理好教材

教师要在学习教材的基础上, 通过各种途径收集相关信息, 融入自己对教材的理解, 针对学生特点, 把一个个教学内容变“活”, 使之更生动、形象, 让学生乐于接受。

2. 要优化教法

教师要在吃透教材的前提下, 对教学内容进行编排、设计、加工, 努力克服教学组织形式的模式化, 当好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利用好教材, 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由此, 可形成一些高效的课堂教学策略, 如合作学习适宜性策略、问题引导策略等。

3. 要充分预设, 完善教案

备课是一个过程, 它需要教师不断思考, 不断收集资料, 不断积累创新。要使课堂生成精彩, 教师备课时要预设到位, 这种预设往往需要教师教学前不断推敲、不断完善、不断更新教学设计, 才有可能形成日臻完善的教案。

二、启发诱导, 激活思维

教师的课堂讲解必须具有启发性, 这是历史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启发的目的在于促使学生积极思维, 而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 教师提出问题应能够引起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因此, 教师在讲解过程中提出的问题须精心设计, 并遵循以下原则:第一, 要紧紧围绕教学目的的要求和教材的重点难点;第二, 问题要明确, 难易要适度;第三, 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引起求知欲望。有经验的教师一般都善于运用启发诱导的手段, 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 让学生主动地去思考展示在他们面前的错综复杂的历史现象。如在学完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后, 我通过问题设计挖掘教材的深度,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些问题主要有:唐朝前期政治清明, 生产发展, 因而社会安定, 国力强盛, 历史上称之为什么?而到唐玄宗天宝年间, 出现了怎样的危机?造成这种危机的原因有哪些?上述危机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什么?它为什么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又是什么事件瓦解了唐朝的统治?唐朝灭亡的根源和直接原因是什么?这段历史给了我们什么启示?这样安排教学, 既保持了学生思维的深入, 又加强了学生对唐朝“强盛—衰弱—瓦解—灭亡”这段历史的学习,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提高了学生深层思维的能力。

三、分清主次, 精讲重点

一节课里要讲的内容很多, 有引言、大字、小字、插图、原始材料、表格图示等, 奢望把一切问题都讲深、讲透是不现实的, 所以, 教师在处理教材和讲解课文时就要分清主次, 去繁求简, 抓住重点, 进行精讲, 不能贪多求全。在讲解中, 还要围绕重要的知识点, 逐句进行分析, 适当设问质疑, 激活学生思维, 训练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如《鸦片战争》一节全文插图有八幅, 这就要求教师有选择地加以应用, 引导学生根据插图理解史实:哪些插图生动地显示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力量和决心?哪些插图反映了英国的侵略本质?哪些插图可看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这样, 既生动又深刻, 若利用得当, 效果是显著的。

四、适时引导, 优化讨论

教师适时引导课堂讨论, 可以确保讨论的方向性, 使讨论紧紧围绕教学内容进行。因而教师要适时引导讨论, 有效监控、管理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行为和反应, 不要让学生的讨论偏离讨论主题, 课堂讨论要始终围绕实现讨论的目标来进行。当学生的讨论有偏离讨论主题的迹象时, 要及时加以指导或引导, 使讨论回归到讨论主题上来。

如在《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的授课中, 我提出以下讨论议题:五代时期政权更替频繁的实质是什么?在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得出实质是唐代藩镇割据的延续结论, 之后提出讨论议题如下:五代之后的北宋政权的建立者赵匡胤采取“杯酒释兵权”的方式来加强中央集权与五代的更替有什么关系?这样做给北宋造成怎样的局面?在学生对教材知识有了一些理性认识之后通过对这两个小议题的讨论能够得出如下结论: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方式的直接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 加强对地方的财政、军事的控制;根本目的是为了削弱地方权力, 避免藩镇割据局面的再次形成。但是这样做虽然避免了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但是给宋朝埋下了“积贫积弱”的伏笔, 出现国强但屡战屡败的奇怪现象。这样的议题可以说是对教材的深度探讨。历史兴衰有其内在联系, 只有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不断地深化与挖掘这些内在联系, 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力和创造力, 才能实现历史课堂教学的减负增效。

打造高效课堂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能够克服传统历史教学中“满堂灌”的弊端, 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增强学生分析史料和进行社会调查的能力, 拓宽学生的视野,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通过这一研究, 不仅使减负增效教学和历史学科进行了有机的结合, 而且探索了具体的途径, 提高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于友西主编.中学历史教学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2]邓涛主编.名师高效课堂的引导艺术.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3]冯一下.史料、史实与历史教学的有效性.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8 (6) .

打造高效历史课堂 篇9

一、认真研究学情, 做好高效课堂准备工作

现行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 而历史教学要真正实现学生发展, 既面向全体, 又尊重差异, 就必须在课前对支持学生学习相关内容的基础情况 (即本文所称学情) 作充分的了解与分析。事实证明, 学情研究是确保课堂教学有效的前提条件。如在进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授课前我作了如下的学情分析:从高二学生知识的状况看, 学生已经对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发展情况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 为本课的学习提供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从高二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分析, 知觉、兴趣、情感等方面理性不多, 多为感性体验, 所以根据学生的情感和年龄阶段特征, 找到学生的兴趣点切入教学, 开展活动。基于这样的学情考虑, 在本课教学中我就采取有效策略, 在新课学习后设计一个问题:“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呢?”并首先和学生讨论“思想文化的繁荣与哪些因素有关?”从方法上指导学生如何分析这一问题, 然后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从而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这也是本课要实现的课程目标。

二、潜心钻研教材, 打造高效历史课堂

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 教育含于生活之中, 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历史课堂教学同样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 创设具有现实性、生活性、趣味性、问题性的情景, 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思考、分析、探究、交流等活动, “使他们体会到历史就在身边, 感受到历史的趣味, 对历史产生亲切感”。

在教授《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课时, 我决定要让学生“动”起来, 得鼓励学生走出课堂, 走近生活!于是在下一轮授课之前我再次对本节材料作了认真的分析研究, 认为本节内容着眼于社会生活, 所以, 相关教学资料的搜集较为便利, 非常有利于开展研究性学习及一些课外探究活动。最后我决定将社会调查法应用到这节课中。于是在新课的前三天, 我把调查任务布置下去, 让每组学生利用周末回家之机开展社会调查活动:请自己的爷爷、奶奶讲一讲, 他们生活中所经历的衣食住行的变化, 他们的婚礼是怎样举行的?他们参加过什么样的葬礼?我向学生讲述开展社会调查活动的环节和注意事项, 还特别强调小组长领导组织能力的发挥和小组每个成员积极参与的精神。同时要求学生将调查来的资料整理, 以备课堂教学之需。

三、转变教学方式, 提高课堂效率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填鸭式”教学,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大包大揽满堂灌。针对课堂中的重点问题, 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常常用反复解说代替学生的自主思考, 失去思考机会, 学生的学习就变成了被动的接受。这反而造成了课堂的低效。新课标的灵魂是“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新课标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方式, 提高课堂效率。

四、捕捉“生成资源”, 演绎无法预约的“精彩”

历史课堂开放性强, 学生思维旁逸斜出是常见的一种现象, 即使课前预设再充分也不能完全避免。学生思维旁逸斜出, 往往令教师措手不及, 但它的出现以带有其必然因素。学生们不是千人一面的静止群体, 他们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 是一个个外在动态与内在心态相结合的修改差异, 由此产生的各种情况是教师在教学前无法完全预设的。所以不能静止地审视课堂教学、按部就班地实施教学流程, 要正确认识和对待课堂上的这种小“插曲”。

总之, 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 从历史课堂实践中体会到, 我们运用陶行知先生的理论指导历史课堂教学, 实行开放型的教育, 将历史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 扎根于学生的生活, 结合历史课的特点, 有机地优化组合各类活动方式, 把知识、技能、思维、情感、意志、想象等素质的培养置于学习活动过程中, 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学生真正得到有效的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真正高效!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1.

打造高效历史课堂 篇10

一、学会倾听、有效倾听———教学高效的前提

“一双灵巧的耳朵胜过十张能说会道的嘴巴。”倾听是掌握一切知识的前提, 也是师生互动的前提, 没有倾听就无法互动, 也就无法构建高效的和谐互动课堂。要让倾听成为一种习惯, 我们不仅要学会倾听, 更要学会有效倾听。倾听是相互的, 我们首先要提醒自己, 要重视倾听学生的各种想法, 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完整地说出来, 教师不要随意打断学生的叙说, 不要用自己貌似更“完美”的语言, 更“到位”的理解来代替学生的见解。我们也需要培养学生学会倾听的能力, 使他们做到耐心地听教师的讲授, 耐心倾听、点评同伴的发言, 不急不躁, 不打断, 认真地听取和整理有效信息。

“西安事变”发生后, 如何处置蒋介石, 当时中外各派势力各有想法, 在处理这一知识点时, 一位教师采取了小组分角色阐述观点的方式, 学生非常积极。

小组甲 (国民党亲英美派) :“天哪!太可怕了!咱们马上去西安见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有事好商量么, 千万不要为难蒋委员长!”

小组乙 (国民党亲日派) :“姓张的和姓杨的竟敢扣押蒋委员长, 真是大逆不道!我的军队一定和你们拼到底。”“哈!哈!蒋介石呀蒋介石你也有今天。你放心吧, 等你死了, 委员长的宝座我替你坐着。”

小组丙 (日本) :“哼!哼!哼!我一定要挑拨中国人打内战。让他们自相残杀吧!等到他们打到筋疲力尽的时候, 中国就是我的了。”

小组丁 (英美) :“喔, 上帝!如果中国被日本占领了, 我们在华的利益还能有保证吗?一定要促使中国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上述分角色探究激发了学习积极性, 但在操作过程中出现了部分不太令人满意的情况:学生在阐述自己的观点时, 显得胸有成竹, 充满表现欲和成就感, 而在其他同学阐述观点时则显得心不在焉, 而且对于由此而对比出共产党的态度显得关注度不高。此种现象就不能让学生通过有效的倾听去分享同伴的信息, 完善自己的学习成果, 课堂看似“活跃”, 但却只是各种信息源的僵化组合, 并没有真正起到优势互补的作用,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仍是片面的, 同伴互助、合作探究的作用并没有凸显。因此, 教师在实施教学环节的同时, 要注意引导学生倾听他人的发言, 提高倾听效果。

二、勇于表达、善于表达———教学高效的核心

教师的课堂表达是基于备课的表达, 更多的是有预设的成分, 但学生的课堂表达却更多的是生成, 是在学习了相关知识后的自然成果, 是教学高效的核心。如何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

1.师生平等对话, 让学生有话敢说

《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这就要求教师放低身段, 能与学生平等交流, 教学语言表达富于亲和力, 多穿插富有感染力的肢体动作, 要求学生在说话时声音响亮、条理清楚、语言精练且重点突出。及时给孩子们激励性评价, 给他们表达的勇气, 特别是学生回答错误时少批评, 多鼓励, 耐心倾听, 学生就会敢说。然后教师再及时进行指导, 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这样的训练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倾听习惯, 还能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 使他们逐步养成仔细观察、独立思考的习惯, 并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 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有利于思维的发展。

2.问题设计合理, 让学生有话能说

经常听到有教师抱怨, 课堂气氛沉闷, 学生不积极主动回答额问题, 颇有恨铁不成钢之意。殊不知, 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大胆表达自己观点, 完全取决于教师的引导、调动。这就需要教师合理设计课堂问题, 注重趣味性、启发性、灵活性、鼓励性, 尤其是突破重难点时。

在处理“西安事变”的原因时, 有几位教师讲授时直奔主题“你认为西安事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结果学生当堂就冷场了。有一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

师:“你认为日本占领东北后会收手吗?”

生:“不会。”

师:“既然不会收手, 日本在占领东北后它们的侵略魔爪又会伸向哪里呢?”

生:“华北。”

师:“那你认为它们侵占了华北后会收手吗?”

生:“肯定不会。”

师:“由此可以看出日本的目标不仅仅是东北, 而是整个中国,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中日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最主要的矛盾。这就是西安事变爆发的根本原因。”

问题由此迎刃而解。所以在课堂教学中, 对于重难点的突破, 我们需要通过合理的教学问题设计,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让学生有话能说, 这样课堂气氛才会活跃, 课堂成果才会高效。

3.情境创设得当, 让学生有话想说

一堂高效的历史课一定是师生共同创造的, 不仅需要教者的精彩讲授, 也需要学生的有效倾听, 更需要学生善于表达。教师要善于创设贴近学生认知水平, 符合学生思维需求的情境, 激发学生表达欲望, 让他们有话想说, 不吐不快。

对于西安事变的经过, 有一位教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

师:“下面, 教师请大家观看一段有关西安事变的视频, 如果你是当时上海《申报》的记者, 在看完这段视频后会如何报道西安事变呢?要求讲清西安事变的经过, 还要加入简短的评论或感想, 展示最完美的教师将授予他首席记者称号并向学校广播电台推荐。”

观看视频……

生甲:“1936年12月12日, 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押蒋介石, 实行兵谏, 逼蒋抗日, 史称西安事变。”

生乙:“她说的不完整, 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 是一次爱国行为, 江泽民称张学良是伟大的爱国者, 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西安事变最终和平解决, 使得十年内战基本结束,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师:“他说得非常好, 语言精练, 表达到位, 非常符合学校广播电台的要求, 教师肯定帮你推荐。”

通过这样的设计, 学生对视频的关注度就高了, 而且在接下来的展示环节中也表现得比较踊跃。但大部分教师都是先播放视频, 然后从时间、地点、人物、目的、影响等方面简要讲授, 这就显得比较单调, 学生积极性很难提高。

三、敢于质疑、正确质疑———教学高效的灵魂

倾听与表达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 良好的、有效的倾听有助于产生精彩的、高效的表达, 倾听与表达的最高境界就是质疑, 这是教学高效的灵魂。有一句话叫“质疑能力培养”, 就是在课堂教学中, 要改变现行课堂教学中不合理的成分,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 发挥其能动性, 主动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也就是爱因斯坦所说的“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在学习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借口时, 有学生提出“日本侵略军侵略东北, 为什么先制造柳条湖事件”的疑问。教师进行了巧妙点拨, 先让学生观察地图, 结合柳条湖的地理位置思考, 然后告诉学生结合日本侵华的政策来进行讨论。之后, 有学生说:日本占领中国东北, 进而独霸中国, 这是日本蓄谋已久的。又有学生说:日本这样做, 可以给侵略战争制造一个借口, 以便师出有名。有人带头, 其余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理解, 课堂气氛很是热烈。又有学生说:日本侵略者这样做, 给人造成一种是中国军队挑起事端的假象, 这样可以欺骗世界舆论。有学生抢着说:从图中可以看出, 事发地点柳条湖距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很近, 离东北重镇沈阳也很近, 便于日军在事件后对这两个战略要地进行攻击。在质疑中, 学生合作学习, 学会了表达, 学会了倾听, 更有了自己的独立思考, 也锻炼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讲述到“九一八事变”的影响时, 就有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为什么说‘九一八事变’是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的开始?我们中国人民从那个时候不就开始了抗日战争吗?为什么还说是八年抗战, 不说十四年抗战?”一石激起千层浪, 许多学生听了这个问题后, 都在频频点头, 跃跃欲试。教师首先对这位质疑的学生进行了表扬, 然后又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就这个问题来表达自己的见解。很快, 有学生说:“九一八事变”后的抗战仅仅局限在东北地区, 而不是在全国。还有学生补充说:“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对日本还是实行的不抵抗政策, 他还把重点放在对付共产党和红军的身上。对学生的精彩的发言, 我感到非常的欣喜。

打造高效历史课堂之我见 篇11

关键词 课本处理 语言表达 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3-0025-02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是打造高效历史课堂的首要问题。下面,我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拙见,以就教于方家。

一、对课本进行合理地“加工”,对教学语言进行精彩地表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在备课和课堂教学中,历史教师要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十分重要。教师讲课是要以课本为依据的,但以课本为依据并不等于照本宣科,教师还要对课本进行加工剪裁、组织处理,该描绘的要描绘,该引申的要引申,该启发的要启发,该概括的要概括,要做到主次轻重各如其份,前后左右各得其所。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把课本上的内容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生动活泼,扣人心弦,学生自然听得兴趣盎然,越学越爱学。相反,生动有趣的历史课就会变成令学生头痛的“死记呆背的课”。另外,教师的历史语言表达对一堂课的成败也有极大的关系。语言表达以准确、干净、洗练、肯定、词汇丰富以及感情真挚为佳。交待历史概念,要清楚确切,歌颂英雄人物,要铿锵有声;描绘战斗场面,要激昂慷慨;倾诉失败受辱,要如泣如诉;叙述历史过程,要抑扬顿挫。如果几十分钟的课堂语言都是一样的语调、一样的音速、一样的无动于衷,恰似和尚念经,学生怎么不厌烦呢?

二、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各个环节中都要注意兴趣的激发。一是结合时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古人云:“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将历史知识与时代潮流相结合,揭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开拓学生的视野,引导他们关注社会现实,培育学生健康的时代精神。例如,在给学生讲授中国的四大发明特别是火药的发明时,我对学生讲:火药的发明并不是古人有目的地研制的,而是古人在炼制丹药的过程中意外的发现。纵观中国历史,火药发明后,虽曾被当作作战武器使用过,但更多的是被中国人用来做喜庆或祛邪的爆竹。可是,当火药传到欧洲,它便成了欧洲新兴资产阶级手中锐利的武器。不仅把欧洲中世纪的骑士阶层炸得粉碎,而且凭借其坚船利炮打开了我们东方大国的大门,从我国掠走了大量的财富和国土。发明火药,我们惊喜骄傲。但我们固守不前,不去学习别人的先进技术提高综合国力,结果导致落后挨打受屈辱。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大力发展经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学习世界各国一切先进技术来发展我们自己。只有我们人人自强不息、奋发努力,才能民富国强,我们的国家才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二是利用古今对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利用古今的一些名人或英雄相对比,探究中华民族的一些发展史和人文美德;三是借助实物、图片等教具创设相关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和兴趣。

三、创设问题情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总是站在历史发展的旁观者角度去学习历史,即使再感人的历史事实,也无法激起他们内心的波澜。我们可以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最大限度的走入历史人物的内心,以至“观史如身在其中”。历史教师应该精心设计课堂“活动”,要在明确目标的前提下,由表及里,逐层深入,使知识、能力、情感三维目标一体化。 我们每设计一个学生活动都应该想到:此活动要使学生记住什么历史知识?理解什么历史现象?对这一历史现象有什么样的思考启示?如历史剧的表演“活动”,首先要引导学生课前精心设计台词、反复排演,台词中既要有知识又要充满情感,表演中既要生动也要尊重历史。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既激发学生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又落实了三维目标。当然,除此之外,创设情境的方式还有很多:如让学生走上讲台当老师,就某一个专题的分组开展辩论赛,学唱历史歌曲,编写家庭史、社会史,举办故事会,撰写学生小论文等等,都会让学生感到有趣,也就能让他们主动地学习历史知识,最终达到教学的目的。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整合历史资源,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技术对历史学科而言,它不仅使历史学科丰富生动的特点直观的体现,而且能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历史理论和历史内容,对实际的教学工作起了较好的推动作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为学生营造历史环境,实现跨时空的直观感觉。这不仅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改变当今历史教学所面临的尴尬局面,而且也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节省历史教师的枯燥文字表述时间,学生也可以从这些画面中不知不觉领悟历史的真谛和历史发展的真正规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学科,它涵盖了人类生活的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宗教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利用多媒体技术,历史教师还可以很轻松地聚集起尽可能多的历史资料和信息,并能快速、便捷地加以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可以增加信息量,增强历史学习的直观性、趣味性,培养、引导、发展、巩固学生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李富强,廖伯琴.教育部高中课改实验省教师远程培训策略探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0,(6).

[2]张宏媚.多媒体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优势[J].安徽教育,2009,(3).

新课改下如何打造高效历史课堂 篇12

一、精确解读课标,落实教学目标

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的编写以模块为基本框架,以主题为基本单元,打破传统的通史体例,将所要求的课程内容按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原则,分成政治文明、经济文明和精神文明三大模块学习内容,涵盖人类历史发展的主要领域。但很多教师还停留在以往的通史教学“迷梦”中,仍强调“紧扣教材”、“梳理教材”、“吃透教材”,将课标抛之脑后。历史课堂教学缺失了课标,就会漫无目的,甚至南辕北辙,不得要领。掌握课标其实是确定每一节课教学目标的依据和基本前提,这样才能保证在45分钟内集中“火力”突破重难点。课标就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在课堂中紧紧围绕课标展开教学,有选择性地使用其他的课程资源,进而安排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从而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打造高效课堂。例如人教版必修3第六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第17课“毛泽东思想”,课标的要求是“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根据课标制定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能力”目标:(1)分阶段归纳小结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新中国建设的重要理论成果及论述。(2)通过开发课程资源理解毛泽东思想的产生与发展跟近代中国历史发展密切相关,提炼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3)运用毛泽东思想来源于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又对近现代中国革命和建设产生重大影响及对建设新中国有现实意义。“过程与方法”目标:利用学案和课程资源创设新情境,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方式,将历史背景重现,将教学问题化,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利用毛泽东个人成长经历、生活环境、新中国的缔造者,从而告诉学生从青少年时代起就要有远大抱负,树立为国家为民族而努力的志向。

二、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1]。这一基本理念就是要求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他们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发现学生认识和思维的多样化和个性化表现,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我们积极开发教学资源,创设新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分析、去研究,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效率,从而达到建立高效课堂的目的。如在探讨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时,我提供了三则材料,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理解材料并结合课本知识,合作探究得出结论。

材料一:“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就是中国的共产主义,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在目前时代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民族民主革命中的继续发展,就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优秀典型”。

———刘少奇在中共七大修改党章中的报告

材料二:“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与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材料三:“毛泽东思想过去式中国革命的旗帜,今后将永远是社会主义事业和反霸权主义事业的旗帜,我们将永远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前进”。

———邓小平

开展这样的新材料、新情境问题式课堂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毛泽东思想是实践证明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再结合教材最后一段归纳小结出毛泽东思想的深刻影响。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基础。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发挥其主体作用,调动他的积极性去发现与创造”[2]。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善于创设历史情境和设计启发性问题,发挥学生主动运用已学的知识与方法去判断、分析,并得出结论。当然,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能缺失,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特别是要关注学生的生成性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与体验。

三、打破以教师为评价主体的单一模式,追求多元化评价方式

新课改的历史教学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历史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评价主体上扬弃以教师为主体的方式,在评价方法上也要放弃以考试为主要方式,所以在新课改的课堂上我们要关注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的主体不能仅限于教师,应该让学生、家长、学校、社会共同参与。特别是在课堂上要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采用“生教生、生评生”的评价方式。

过程性评价方式:包括课堂教学中的考勤、作业、课堂讨论表现、展示成果与仪态等,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多去结合学生的学习与交流过程,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试、作品展示、自评与互评等多种方式。

终结性评价方式:将过程性评价建立成一个综合的、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再结合教学过程中的测试、考试情况等进行评价。

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可以有效地减轻学生对评价产生的厌倦和恐惧,甚至无所谓的情绪,从而更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新课改下的历史课堂再也不是“一言堂”,而应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大舞台,应是一个开放、民主、平等的课堂。所以为了贯彻好新课改的理念,不仅要引导学生有效地“学”,更要高效地“学”,以全面发挥历史课堂的教育功能,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

摘要:我校课堂模式改革实施已有四个年头了, 从当初的“磨合”阶段推进到“聚焦课堂、追求高效”的关键时期。“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已成为近几年课堂模式改革中最为关注的一个话题, 特别是自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理念提出以来。那么, 到底什么是“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如何打造“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呢?本文试从“精确解读课标, 落实教学目标”、“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调动主人翁意识”、“打破以教师为评价主体的单一模式, 追求多元化评价方式”三个方面分析这一问题, 以期在有限的45分钟内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新课改,高效课堂,主体地位,主人翁意识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4, 第1版.

上一篇:工务系统论文下一篇:管理者激励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