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打造快乐学生论文

2024-10-14

高效课堂打造快乐学生论文(共12篇)

高效课堂打造快乐学生论文 篇1

打造高效快乐的体育课堂,是广大体育教师共同追求的目标。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改教学理念,彻底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以学生为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学习中来,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体育运动所特有的快乐。

一、加强兴趣培养,开展游戏教学

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将强化学生的兴趣作为高效快乐课堂打造的基础。体育教学不仅是通过简单的体操、自由活动等方式开展,还要结合学生喜欢游戏的特点,将游戏竞技的方式运用到教学中来,以此调动学生参与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蹲跳接力、拔河等游戏比赛,不仅增强了学生敢于竞争的意识,锻炼了身体,还加深了学生之间的友谊,让学生体会到团结的力量。教师应该结合体育教学内容,开发一些适合学生的体育游戏,并组织学生做一做、玩一玩。比如,在教学生学习“立定跳远”的内容时,先让学生来模仿各种动物的跳,如兔子跳、田鸡跳等,通过这样的游戏活动,促进了学生对立定跳远的理解。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给予学生表扬、鼓励,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提升教学效率。在体育锻炼过程中,教师还要考虑到学生喜欢具有新鲜感的游戏的特点,给学生设计更丰富的游戏活动,让学生既能练习自己喜欢的体育技能,又能开发潜能,增长体育知识,提升学习效果。

二、以多媒体导入,体验练习快乐

良好的导入设计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学习注意力的吸引、情绪的调动都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以其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功能成为备受欢迎的教学辅助手段。教学实践证明,运用多媒体导入,对打造高效快乐课堂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在教学“原地运球”的内容时,教师运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有关运球的视频,让学生来观看,学生在观看后知道了运球的基本动作,就产生了试一试的兴趣。这时,教师就让学生试一试原地运球,以顺利导入新课。教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根据自己观看到的动作配合音乐练习。学生快乐地模仿着视频中的动作练习,自然而然地练习了运球的技能。运用多媒体的导入,使体育教学更加直观、生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提升了训练的效果,使体育课堂教学在快乐的氛围中实现了教学目标。

三、自主探究知识,促进身心健康

自主探究是新课改理念下备受推崇的学习方式,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个学习目标,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交流来实现学习目标。当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喝彩时,成功的快乐感就洋溢在心头。这样,他们就会更深刻地感受体育学习的魅力,产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学生一般都不太喜欢短跑训练,因为短跑让学生感觉单调、费力。教师可以改变学习的形式,将短跑和接力联合起来开展学习比赛,让各个小组之间进行对抗赛。这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在不断的超越中感受成功的快乐,促进了身心的健康发展。

四、精心设计场地,吸引学生关注

体育课的教学环境具有独特性,在教学中如果能够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用心为学生精心设计场地,将会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对体育课的关注。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将场地设计成各种形式,如荷花形、五角形、弧形、圆形等,这样会使学生眼前一亮,充满好奇感、新鲜感,充分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还有在器材的选择中,教师也可以别出心裁,如在投掷小沙包时,可以在上面缝上五颜六色的彩带,当沙包投出时,彩带会飘舞在风中,如美丽的蝴蝶,赋予这一活动以新奇的美感。这样的彩带还能有效纠正学生投掷的角度,让学生享受着投掷快乐的同时,有效提高了投掷技能。

五、善用激励评价,树立学习信心

高效体育课堂的特点是学生具有较强的主动参与性,且乐学乐练。学生的快乐源自成功和自信,但是,在体育课堂学习中,每个人的学习情况不同。在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评价是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教师应及时提出公正、科学的评价,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及时纠正错误,提升学习质量。同时,教师要注意运用激励式的评价,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教师智慧的评价可以让学生获得鼓励、树立信心,让学生在扬长避短的同时提高自己的体育综合能力。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打造高效快乐的体育课堂,是广大体育教师共同追求的目标。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改教学理念,彻底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以学生为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学习中来,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体育运动所特有的快乐。

摘要:如何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过程中圆满完成教学目标,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广大体育教师所关注的重点。从加强兴趣培养,开展游戏教学;以多媒体导入,体验练习快乐;自主探究知识,促进身心健康;精心设计场地,吸引学生关注;善用激励评价,树立学习信心五方面,研究如何打造体育高效快乐课堂。

关键词:体育,高效,快乐课堂,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李毅江.体育课堂中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自主合作学习问题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3(36).

[2]许弘,仇军.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校体育工作开展情况与趋势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02).

高效课堂打造快乐学生论文 篇2

陕西省咸阳市秦都中学

教育的全部责任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教是为了不教。学会学习逐渐成为这一时期教育界的最强音,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其培养已成为新形势下决定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

为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目标,我校立足校情、结合学情引进了“读、议、展、点、练”五字课堂教学方式,致力打造快乐高效课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现减负增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读、议、展、点、练”教学模式的两年推广运用,已在我校已取得初步成效。

“读”,其实是中国传统教学的继承,提倡学生大声读,有感情地读,在读书时自我品味,读思结合,自得其乐。“读”时间应在10分钟左右。“议”,就是“议论”。教师搭建平台,划分学习小组,一般根据学生学习效果将学生分为A,B,C三级,每组六人,小组长组织交流学习情况,进行传帮带,实现“兵教兵”。使大量问题在小组内解决,小组内仍不能解决的可到其他小组讨论,全体都不会的,留给老师讲解。教师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去,防止学生互相抄答案,做好监督工作,议论时间应不少于10分钟。“展”,即学生展示环节。学生通过自学,议论等过程后,应把自己的学习情况展示出来,大家共享。在学生展示中,力争形成学生评价、纠错、质疑、争论甚至辩论的气氛,让学生思维的火花再次碰撞。展示形式多种多样,可以采用辩论、表演、歌曲、快板、导游、解说词等形式。展示要适当,时间控制在10分钟左右。“点”,即“教师点拨”。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精讲”,教师要点出规律,点出学法指导。“点”可穿插在各个环节中去,不一定单列。可在读中点、练中点、议中点、展中点、也可集中点拨,精讲时间不少于5分钟。“练”,即学生改听讲为笔练。老师应把提出的问题设置成练习,让学生把答案书写在教学案上,练习时间不少于10分钟。

新课堂模式的基础就是自主学习,目的是有效学习。通过近两年的教学改革实践,笔者认为在实施“读、议、展、点、练”新的课堂模式下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教学案编写应根据教学实际对教材进行必要的整合与补充。

为使英语教学案Before-class的设计体现了针对性、可行性和趣味性,我们在编写英语教学案时让学生在语境中练习猜测词义、自学语法规则并尝试解题、通过略读与寻读等方式了解语篇的概要以及一些细节并尝试分段等等。在编写教学案中注意精讲多练,边讲边练原则,用“练一练”,“想一想”,“试一试”,“比一比”激活学生的思维,以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发展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根据课堂需要,在编写教学案中对教材也进行了必要的整合,把以前After-class中一些相关练习挪移至In-class部分,落实了有效的课堂检测,达到训练和反馈的目的。必要时,对教材还进行一些增补,比如:在教学时,我们发现教材没有专门的作文练习,所以每周教学案至少备写一次作文训练案。又如:在教学复习课时我们专门备有复习案,把学生每节出现的难点疑点进行了迁移和拓展。再如,我们在每章的复习中增补了专门的“语法苑”,以填补课本语法空白。在教学案编写还应简化了In-class部分的具体操作细节,以便留给教师更多的二次备课的空间,同时也避免过于直白而失去教学悬念。每位教师在已经形成的教学案基础上,可结合自己班级学情充分施展个人教学艺术,使课堂教学在彰显集体智慧的同时,展现出每个教师独特的魅力。

大家深知,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必须经历一个从扶到教的过程,教学案是老师帮扶学生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学案就是引导学生有目的对预习范围及要解决的问题提出要求。教师是整个教学的领路人和组织人,引导学生向着学习目标努力。在教学时,围绕着课堂任务的中心,让学生自由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教师在新的课堂模式下要创造性的编写适合学生心智的教学案。教学案不是习题的堆积,不是教参的抄写。练习题要减少难度,增加梯度,习题之间应缓坡度,低台阶,小跨度。题量要适中,难题加铺垫,作业要分层。让学生做精容易题,做好中等题。教师在编写教学案时要注意学法指导,要注意复旧引新,要注意激活内容,要注意激活方法,要注意探究提高。

二、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要灵活多样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东西,才能成为他自己的东西,才是他真正掌握的东西。”随着电脑、书刊及计算机网络等信息工具的发展,多渠道、多方式,多途径的摄入信息成为可能。多媒体教育的出现为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从“一元化格局向多元化格局”发展。

“读、议、展、点、练”,“读”为基础。学生要学会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如借助网络进行同步学习,借用一些工具书进行自主探索。学生应主动感知、理解、分析教材,注重收集自学信息。通过自主学习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目的。

在师生共用教学案指导下,学生要根据不同学科的教学目标,不同课型的教学目标,采取精读、泛读、默读、诵读等不同方式,边读边写、边读边背、边读边记、边读边思等,进行创造性学习。

学生在自主学习时,应结合自己实际,选择不同的学习时间、学习方式、学习环境,通过圈、点、勾、画等形式,积极主动地落实预习,完成不同的学习内容。自主学习使学生学习方式发生了了深刻变化。通过自主学习,学生学习能力得到提升,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自己终身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自主学习贵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基本知识点“优等生入心,中等生入脑,学困生学会。”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三、自主学习要有别于“放养式”学习

自主学习,不是一种放任式的学习,不是学习者一种“自生自灭”的“放养式”学习过程。应用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有学习的目标,有教学的有序过程,也有相应的评价模式。而这是“放养”式的教学(或学习过程)所不能完成的,因此教师在应用自主学习于课堂时,一定要进行学情分析和二次备课。

“读、议、展、点、练”五字教法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每位老师应结合自己个人实际,创造性,灵活性的运用它。在吸取的基础上再创造出自己特色的新的好的教学模式。五字教法是一种思路,是供借鉴的一套东西。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让学生有趣,有效地学习,才是教改的目的。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新课程改革为学校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为广大教师的发展搭建了平台,让我们一起努力,为素质教育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吧!

快乐体育打造高效体育课堂 篇3

快乐体育是指教师正确运用适应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创设生动、活泼、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唤起学生自主性、能动性,使他们快乐地参与到体育教学中,并从中享受体育的乐趣。

“快乐体育”教学模式以群体快乐型为原则,让学生主动参与,人人体验、人人快乐,力求人人成功。为学生的终生锻炼奠定良好的基础,是教师和学生都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

1.在参与中体验快乐

学生参与教学,教师请学生参与教学决策,可以了解学生的内在需求,融洽师生感情,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从更高层次上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和教学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任何一门课程要获得成功,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都是非常重要的。爱玩是每个学生的天性,因此,快乐体育的教学模式让每位学生亲自参与各种新奇、有趣的活动,在动中思、玩中学,从中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寓教于乐,最终达到发展身心之目的。如在每节课的开始,我们一改过去先慢跑、后做操的老习惯,让每个学生设计安排一个趣味性、活动性小游戏,并让设计者来带领学生练习,这样既有集中注意力的、快速反应的,又有讲究互相配合的、培养集体主义精神的,让学生通过小游戏,既热了身,又激发了上课的兴趣。在教学内容上的设置上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1多点普遍

例如最普及的篮球运动,以往我们在教学时追求标准化、规范化,其实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篮球天赋。如果我们更多的让学生在篮球场自由地发挥,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就能充分激发他们对篮球的兴趣,课堂气氛也会更加活跃。

1.2少点复杂

把体育课的活动方法和活动规则进行简单化处理,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活动的方法,从而在同学之间能进行活动和比赛。如在篮球教学中可以先简化活动方法和规则,让学生不管采取什么方法,只要把球投进篮框就算得分。这样没有了各种各样的规则限制,学生的心理约束全都解放了,提高学生对篮球的学习热情,活动的兴趣自然而然就被彻底激发了,效果也会很好。

1.3加点趣味

体育教师要努力使原本枯燥单调的竞技项目趣味化,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体育带给他的欢乐。如在平时教学中,短跑是属于既累又单调的运动项目,让学生在跑道上单调地一趟趟地跑,学生的练习积极性肯定不高。反之,我们如果把短跑和各种接力游戏结合起来,组织他们进行组与组、队与队之间的“迎面接力赛跑”、“团结接力赛跑”及“抢占位置跑”等,课堂就会出现你追我赶,争上游的活泼气氛。

1.4融入生活

体育源于生活,我们可以把体育运动与日常生活中的某些动作联系起来。把一些项目的活动方法和规则进行合理的修改,融入到体育教学中,对学生来说肯定会有很大的吸引力。如力量项目,如果单纯地按照竞技比赛的要求让学生进行练习,非但收不到好的练习效果,而且可能造成学生的身体伤害。反之,我们把它进行生活化改造后,让它融入到游戏中,如“抢救伤员”、“推小车”,学生受到的教育和体验就会完全不同。

2.在成功中享受快乐

在开展快乐体育教学中,教师根据条件和需要,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根据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注意区别对待,因人而异。科学地、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练习密度和强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愉快的心境中”、“平衡的心态中”、“师生的情融中”、“需要的满足中”去探索、去发现、去学知,体验学习之乐,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例如在跳高教学中,素质好、跳高技术好的学生是越跳越有劲,但那些体质差的学生,怕跳不好,被同学笑话,怕教师指责,总是躲在别的同学后面或站在一旁观看。此时教师应对跳高技术好的同学提高横杆高度,提出改进和提高动作技术的要求;对体质差的学生降低横杆高度,增加一些辅助练习和诱导练习,并耐心和蔼地鼓励、帮助辅导他们。对于他们在锻炼中表现的一些不足之处,不讽刺挖苦,奚落嘲笑,而是及时注意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随时加以肯定,公开进行表扬,这样就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完成动作后,老师的赞许的表情和鼓励性语言使学生发自内心的高兴。教师善意的指点与期待,会使学生产生继续练习的意愿。他们从老师的关心与耐心中体验到安全感,归属感的满足,同伴之间的协作、帮助、尤其是在集体项目竞赛中互相切磋,共同为取胜而通力合作,同样会使他们体验到自己归属于某一集体,被同伴所接受的幸福感。体育教师应创设精神情境以满足学生因自己有能力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在体育教学中我尝试让每个学生在第一个学期都来整一次队,第二个学期带一次操,第三个学期自己设计一个小游戏。这样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展示自己,教师对学生充分肯定或表扬以满足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能在成功中享受快乐。

3.结语

快乐高效美术课堂的打造艺术 篇4

一、新颖的课始导入

兴趣是学习美术的最好的动力。教师要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的特有魅力,利用新颖别样的导入法来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课堂,一开始就应引人入胜,让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并对新课内容产生浓厚兴趣,因此对新课的导入应作精心设计。如我在教八年级《均衡与对称》一课时,就采用游戏导入法。首先我带领学生将纸对折,然后让学生将墨水滴在中轴线附近并将其吹开,再进行折叠,折叠后观看图案效果,激起学生的好奇心。通过这个简单的游戏,使学生轻松地认识到均衡与对称美的特点。简单而有趣的导入,既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创作欲望,又收到课伊始趣亦生的效果。简单而有趣的导入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环境中身心都能得到放松和愉悦.以饱满高昂的情绪状态进入新一轮的美术活动中。

二、灵活的示范教学

美术课最大的特点是直观性,而示范可以说是这方面最直接的体现。示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老师最直接最直观的帮助。如像中国画、素描画、色彩画这些技法性较强的教学,教师必须让学生一边观察一边自己亲自演示讲解,学生模仿着画。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学生感兴趣,对所学的知识接受较快,能实现对知识掌握的高效率。如在上《水墨画——牵牛花》一课时,首先展示我课前画好的范画,吸引住学生的眼球,产生好奇心。然后讲解牵牛花的结构,是由花、叶、藤三部分组成,我分步骤示范这三部分的具体画法,激起学生的极大兴趣。最后我给学生示范整幅牵牛花的创作过程,并提出要点。我的灵活示范,使整个教学课堂充满了欢快的气氛。学生开始跃跃欲试,充满激情而去作画,在愉悦的情境中接受新知,增强了学生表现美的创作欲望,实现高效课堂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使用灵活多样的示范教学,极大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教学示范画在美术教学中,是较为有效的教学途径和方法。

三、多样的媒体运用

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美术教育工作者将现代化教学手段逐步引入课堂。这有助于实施快乐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媒体指的是教学中常用的图片、实物、模型、音响、幻灯、课件等一系列“辅助工具”。在教学中,多媒体的介入,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美术教学中,正确运用媒体进行美术欣赏,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形声信息,从而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特定氛围,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根据心理学认知规律可知,学生认识事物总是从直观到抽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美术教学中利用媒体教学,把抽象的美术知识转化为具体的直观形象,使学生通过视觉材料,就能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形成正确的美术观。美术课可以通过幻灯、投影、课件等媒体从视觉方面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同时还可以录制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配乐录音,调节学生心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为完成创作设情景,然后进行创作。如我讲授八年级《拼贴装饰画》一课时,先给学生展示各种拼贴材料的实物(树叶、布、杂粮等其他一些废旧材料)。这时,学生还不能够了解这些东西有何用途。我随即投影,给学生展示利用这些材料拼贴而成的各种作品(静物、动物、风景等)。这些作品的展示,激发起学生的极大兴趣,课堂上充满了欢乐的气氛。然后播放音乐,把全班学生分成几组,让学生利用手中事先准备好的废旧材料进行装饰画的拼贴,在这种优美而舒缓的音乐氛围中快乐地完成作品。尽可能将媒体引入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欢乐的气氛中掌握拼贴画的种类及注意事项,而且使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及创造力有了进一步提高,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媒体的直观教学,学生看得清、学得来、记得牢,容易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学生创作的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学习的氛围也更加浓厚。

四、针对性的课堂辅导

辅导是美术课堂教学中重要的一个环节,知识技能的掌握和消化全在此中。美术课一般要求教师讲解示范少而精,大部分时间是学生用来完成作业的。所以,辅导在美术课堂所占的时间最多,教师需要付出一定的精力。如我讲授八年级《写意画花鸟小品》一课时,多数学生通过启发、引导、演示等过程能独立作画。对于好的作业老师要给予鼓励和表扬,并可让学生谈谈其作业构思方法等,控其他学生从中得到启发。

高效课堂打造快乐学生论文 篇5

1.教学环境的优与劣

教学环境主要包含师生间的人文环境和促进学生成长、改善办学条件的环境因素二个方面。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角色从全权代理的灌输者转变为设计者和促进者;

学生由被动的教学信息接受者转变为一个具有创造性的学习者。在绿色的生态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再是“征服与被征服”,而是信任和平等的关系,他们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共享知识、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共同创设自由对话的生态环境。正如陶行知所说:“我们必须变成小孩,才配做小孩的先生”。老师是学生的学习伙伴,更应该是学生的知心朋友,以真诚的微笑融入学生的世界,用心灵去倾听学生的心声,用宽容、理解、欣赏的目光去发现学生。教师与学生作为课堂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因素,处于自由开放的心态,是以自己全身心的投入为基本特征,以各自生命价值的付出为代价,在现实的努力与追求中,构建一种和谐自然的对话氛围。反之,教师如果高高在上,以警察的身分出现在课堂上,师生间缺少交流与信任,学生只能敬而远之,结果是教师高雅的身分影响了一代人的成长。

2.教学内容的疏与密

生态式的体育课堂教学应讲究教学内容“疏”与“密”的技巧,依据新课程三级管理的原则,学校体育课程内容的设置应根据本地区的自然条件、本校师生实际情况,有目标、有重点地设置教学内容。对于学生一讲就懂、一看就会、一练就行的非重点的内容,放手让学生自己自学,或以练代学,采用粗线条的教学;

而对重点教学内容部分,在学期或单元计划中突出技能教学内容的重点和增加课时总量,对于课时教学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的教学内容,要讲究“疏中有密”“密中有疏”“疏密有致”。总之,应选择学生需求的、适应学生发展的、符合学生生理、心理特征的体育教学内容。

3.教学方法的巧与拙

体育教学中的“拙”,是指遵循常规教学方法,教学时守拙,就是根据教材提出的基本教法;

“巧”,指不循常规,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教学中“用巧”,要符合教育学和心理学原则。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我们既要遵循常规,又要突破常规,两者结合运用,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要充分借助于讲解、肢体语言、运动场地与器材、创新的教学方法、现代媒体、优化教学环境等,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创设学生颇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会思考、勇于实践,积极投身到学练活动中来。

4.教学语言的庄与谐

体育教学语言的“庄”,是指用词精炼准确、规范且逻辑性强;

“谐”,是有趣,有幽默感。学生理解教材的动作技能,主要靠教师符合逻辑的讲述与示范,但过多用词准确的逻辑性的讲述时间一长,容易引起学生逆反心理和身心疲劳,降价学生的学习与练习兴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要亦庄亦谐,寓庄于谐。课的导入部分宜谐,能激发兴趣和诱导注意力的定向;

在集中精力突破本课的重点、难点后宜谐,能使学生大脑有所放松,较快地消除疲劳。在教学中,创设情境的语言要“谐”,设置悬念的语言要“谐”,对优秀运动员动作技能的描述能引起学生想象的也要“谐”,借用其他行业的语言或流行语教学的也要“谐”。另外,调侃学生也是“谐”,它容易激发学生争强好胜的竞争心理。

5.教学风格的情与理

在教学风格中,有的体育教师擅长于“情”,善于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爱学、乐学;

有的擅长于“理”,通过符合逻辑性的教学程序安排和有很强逻辑性的讲述,使学生掌握知识和学会学习。据生态教学理论研究,上述两种风格都可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有两个心理系统在起作用:一是潜在的动力系统,如兴趣、情感、动机,一是学生对体育的认识系统在起作用,如观察、记忆、模仿、思维、想象。擅于煽情的,促使学生动力系统起作用;

长于说理的,则促使学生认知系统起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力求把两者结合起来,形成混合性的风格。擅于“煽情”的要有条理的讲述,靠逻辑的力量提高教学效率;

擅于“说理”的要有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爱学、乐学。

高效课堂打造快乐学生论文 篇6

关键词:自主;创新;合作;快乐;高效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9-048-1

一、课前预习:明确学习目标和要求,激发求知欲

课前预习,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好方法。要创造高效的课堂,充分利用好这四十五分钟的每一秒,充足的课前预习就显得非常重要了。首先要制定好教学目标。具体实施可以在课前根据本课教学目标,设计思考题,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基础下,带着思考题,一方面有技巧、有目的地去感知课文,明确教材所阐述的主要观点,引发认知间矛盾,产生一种急于想解决矛盾的欲望;另一面收集有关资料,开展论证、联想、比较等一系列智力活动,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有效实施课堂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堂教学:激发兴趣,培养创新能力

1.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挖掘学习潜能。

思品课的内容理论性强,概念比较抽象,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地讲解观点、概念和原理,念课本、念教案、“满堂灌”,成了“一言堂”,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感到乏味厌恶。这样会不自觉地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埋没了学生的闪光点。而新课改强调“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思考,勤于思考”,以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能力。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必须实现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只有学生在课上想学、愿学,他们才能会学、学会,课堂教学才能真正高效。

课堂教学就像一场演出,演出的地点是教室,时间45分钟,导演是教师,学生是演员。只有师生都做好课前准备,戏才能演得精彩。教师的编写教案是起了一个“编剧”的作用,教师当“导演”,组织整堂课的教学。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上尽情地表演,充分地展示。

2.体验情境展开探究,培养创新能力。

初中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于新事物很容易产生兴趣,但自我控制能力相对比较薄弱,在遇到困难时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而退缩。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了解情境和实际生活的联系、间接知识和真实生活世界的联系,让学生主动参与认知活动,从而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创设情境的形式可以是一组漫画、一段录像,也可以是一组材料、一个小品,总之只要能很好地为教学服务就能产生好情境。但在创设情境时要注意两点:一是情境的创设要从学生熟悉的现实材料入手,同时联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二是尽可能地创设条件,使学生很快进入情境。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经历探究活动,回归学生现实生活,注重情感体验,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锻炼多方面的能力,从而实现三维目标。

3.积极进行教法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这样的“说教”的课,枯燥乏味缺乏吸引力。因此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构建高效课堂,教师首先可以根据教材的实际情况,穿插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事例,提出具有时代感的问题,积极发挥它应有的育人功能;将抽象的概念、深奥的原理拓展为引人入胜的语言、幽默省人的漫画等等,使学生产生新鲜感,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其次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动画完美融合,使课堂教学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内容形象逼真,气氛积极活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此外,还可以建立了QQ群,微信群,学生自主添加,教师在线辅导,使课堂教学产生积极的互动效应。这样实现了信息的多向交流,使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向社会实践延伸,大大扩展了教学空间,激发了学生课外学习的兴趣,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

4.及时检测激励评价,树立学生自信心。

和谐高效的课堂教学,除了强化课前预习作用,还要加强对课堂教学行为和成果的监测,做到讲练结合。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结合教材的知识点设计经典例题向学生讲解,同时教给学生解题的方法和思路,并进行当堂默写或测试,以检测掌握情况,并及时批改后将情况反馈给个体;或者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或者结合课本内容,联系自己做得怎么样,今后怎样做。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及时地对学生的学习表现、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做出合理而积极的评价,让学生在不断的肯定中有所发展、有所创新。教师还要注意以各种方式鼓励学生自我探究,逐渐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如:“你能行!”“你真棒!”“这种小问题能难倒你吗?”……教师要善用激励性的语言,采用多种多样的尊重或鼓励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学生愉悦轻松的心理,更能让学生以学为乐,以思为乐,敢于向困难挑战,卓有实效地学习、探究。

三、课后拓展: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参与实践

中学生是社会的一员,他们对来源于社会的信息给予极大的关注。因此,教师应该主动创造条件,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教会学生不仅要用脑子去思考,而且要用眼睛去观察,用耳朵去听,用嘴巴去说,用双手去操作,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对学校周边的社区参观访问、社会调查或知识咨询等,使学生经过切身体验,感悟到这不仅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自身生命活力,促使健康成长的需要。

高效课堂打造快乐学生论文 篇7

一、现阶段中学生的群体特征

现阶段的高中学生, 多为95后的孩子。相对于80后, 他们的思维更为活跃, 个性更为鲜明, 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 独——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 他们没有兄弟姐妹的竞争, 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从小到大多数愿望都可以得到满足, 养成了孩子过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情, 在与人交往中多以自己的主观意识作为标准, 缺乏协作与团队意识。在学校教育中, 教师更重视的是文化的灌输和知识的学习, 常常忽略了孩子人际交往和协作精神的培养。体验式的课堂, 能逐渐让孩子在学到知识的同时, 通过与其他同学的沟通与合作, 感受团队的力量, 从而培养孩子人际交往的能力。

第二, 新——现在的中学生生活在一个网络空前发达和信息大爆炸的时代, 同样的年龄阶段, 当80后还在听广播、看电视的时候, “90后”已经坐在电脑前玩游戏、网络聊天了;80后的孩子只能通过阅读图书报刊才能得到的信息, “90后”通过网络唾手可得。各色各样新鲜事物的层出不穷, 电子产品的迅速更新换代, 都使“90后”孩子的视野更为开阔, 也更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比起纸质的书籍, 动漫, 互联网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 而对于那些他们认为老套和枯燥的事物, 只会让他们听而不闻或自动屏蔽。这就需要运用更为新鲜的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让他们通过体验掌握知识, 提高学习成绩。

第三, “熟”——表面上的“小大人”, 人知我知人不知我亦知。当今的中国, 社会经济迅猛发展, 中西文化相互渗透, 传播媒介日益发达, 这种种印记明显的反映在“90后”孩子的身上, 他们更早的了解了社会, 也看似更早的步入成人化。从大自然到宇宙万物, 他们好像无所不知, 然而只要进一步进行探讨, 你就会发现他们的所谓成熟, 还只停留在表面, 实际心智并不成熟, 加上传统文化底蕴的不足, 使得他们只是知道 “面子”却不一定了解“里子”。就好比他们以为看《甄嬛传》了解了一段历史, 却不能分辨野史与正史, 无法判断哪些是真正的史实, 哪些是电视剧的杜撰, 这就更需要家长和老师的正确引导。

二、体验式教学在历史课堂中的运用

历史作为人文科学学科与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学科在教学方法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不能像自然科学学科可以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和实验等方式得到结果加以观察。历史学科独有的特点使教师更加有运用体验式教学的必要性。笔者在课堂中尝试运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第一, 时间树教学法。

时间是历史学科的骨架。历史是一条由一个个时间点连成的线, 这条线穿起了无数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因此, 学习历史就不能孤立考察单个事件, 而要动态的分析它的前因、后果和影响。对历史时间掌握也就成为学好历史的关键。然而, 现在的学生往往无法将历史时间穿起来, 系统掌握历史知识就更无从谈起, 有的学生甚至直到高中毕业都不能把中国历史朝代表完整的说下来, 这不能不说是历史教学的失败。笔者在教学中, 运用栽树教学法帮助学生记忆历史时间, 形成多维的时间意识。以中国古代历史学习为例, 我让学生在黑板上画下一棵“时间树”, 代表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历史, 树的每个枝杈分别代表各个朝代;然后将学生分成几个组, 每个小组会分到固定颜色的贴纸代表树叶, 每节课学生会将所学到的重要时间和事件记录在树叶上, 下课前2分钟进行抢答竞赛, 答对的小组会将相应的树叶贴在“时间树”上, 一段时间后进行一次小结, 胜利的小组会赢得小奖品作为鼓励。除了中国古代历史的时间树以外, 还有, 中国近现代史时间树, 世界历史时间树等等, 这样, 一个学期下来, 班级里各种“时间树”上枝繁叶茂, 学生们对历史时间和事件之间的联系有了直观的认识。除了“时间树”外, 我还让学生绘制了“事件树”“战争树”和“诸子百家树”等等, 栽树法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和积极参与的意识。一个学生跟我说:“老师, 您帮助我们栽的这片树林让我觉学习历史是件轻松又快乐的事情。”

第二, 历史重现法。

史实是历史学科的基础。历史课所讲授的内容无论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是不可逆的, 其中充满着各种偶然与必然, 不能通过实验来观察结果, 具有更强的抽象性, 需要学生去想象。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通常用语言来进行描述, 然而无论再怎么生动的语言也无法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事件发生当时的情景。庞大史实数量使学生疲于想象和记忆, 以致最终游离于课堂之外。因此, 我们经常发现明明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的最基本的史实, 到了高中学生仍然没有掌握。有的学生竟然不知道鸦片战争是哪国发动的, 抗日战争进行了多长时间。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去重现历史, 让他们在自己构建的历史情境中掌握史实。例如, 在讲授《祖国统一大业》一课时, 我将学生分成5个组, 每组选出导演、编剧、演员、服装、道具等, 课前对学生进行任务布置, 让各小组分别将本课涉及的内容用表演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样, 学生们积极的进行提前预习, 主动参与讨论和策划, 其中一个小组为了演出撒切尔夫人跌倒的样子还专门跟妈妈借来了高跟鞋;另一个小组则采取反串的方式扮演连战夫妇, 学生们的参与积极性异常高涨。小组表演时, 全班的注意力都非常集中, 小组演出结束, 我会适时的加以点评, 并提出与本课考察内容相关的问题, 全班进行回答和讨论, 课堂气氛十分热烈。除了表演的方式, 利用多媒体影像也可以帮助学生重现历史, 这就要选择既能反映史实又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影像, 例如, 在讲到《近代的维新变法思想》一课时, 我找来近一段时间学生非常喜欢的电视剧《大太监》的两段视频, 其中一段是奕欣给慈禧献上自行车要求推行洋务运动的片段;另一条是慈禧抵制洋务运动的片段, 然后向学生提问:“这里的‘我大清国富民强, 又何须效仿蛮夷’说明了什么?代表了哪些人?”“奕献自行车为了什么?他代表了哪些人?”“你们同意哪一派的看法?”由此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展开本课的主要内容。在运用此类影像的同时也要跟学生强调, 影视作品为了戏剧效果经常会将一些人物进行美化, 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学习历史来还原真相, 从而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真相的兴趣。此类的教学实例还有很多, 通过亲身参与与互动, 史实被较为直观的呈现出来, 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 对历史知识的掌握也比较扎实。

第三, 角色互换法。

互动是上好历史课的法宝。历史课堂中, 老师和学生的位置不是亘古不变的, 在很多情况下, 把讲台交给学生, 或者加入到学生的中去, 可以更好的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 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例如, 在讲授《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时, 依然以分组的方式进行, 分别让各小组讲解从汉到元主要政治制度, 要求在限定的时间内, 且每组至少要出三人以上, 可以利用课件、视频等多媒体, 最后要提出与所讲内容相关问题, 由其他组同学来回答, 而我则会随机加到其中一组当中去听讲, 帮助他们准备讲课所需要的资料, 还会参与回答问题。这样, “小老师们”通过备课和搜集资料, 在掌握了教材上知识点同时, 还扩展了原有的知识面;而我, 通过认真听讲, 了解哪些内容还需要自己根据教学大纲整理与补充;也通过与学生互动, 掌握学生在课堂上的状态, 使他们更好的投入到课堂中。

三、体验式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 教师在历史课堂中的角色。

在体验式课堂中, 学生是主角, 而教师则扮演引导者和观察者的角色。首先, 在分组活动的过程中, 教师需要观察哪些学生积极踊跃, 哪些学生比较安静, 并对小组成员进行微调, 尽可能的让所有学生都被带动并参与进来;其次, 不能只注重课堂体验忽略知识的传授, 我们的学生最终面临是高考, 成绩的提高是体验式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 教师需遵循教学大纲, 适时的对知识进行整合和重点讲解, 避免学生出现知识盲点。

第二, 体验式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首先, 应做好时间管理。对于教师而言, 每一节课只有40分钟的时间,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既完成教学任务又让学生通过体验有所收获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应提前对时间做好预估, 并对课堂进度进行掌控。对学生而言, 体验式课堂对提前预习的要求更高, 学生需要平衡课后预习历史和其他科目的时间;其次, 并不是所有课程都适合于体验式教学, 毕竟学生最终面临的是高考, 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 适当的安排授课, 不能过于刻意, 否则会适得其反, 影响教学效果;最后, 学生对体验式教学需要一个适应过程, 教师不能操之过急, 应循序渐进, 帮助学生胜任其主角的角色。

第三, 适度的运用多媒体。

图片、影响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历史, 也是体验式学习的一个重要辅助工具。然而, 多媒体的运用需要适度。如果只是盲目地罗列各种历史图片, 播放各种动画影音, 只会让学生应接不暇, 注意力分散, 从而喧宾夺主, 失去了多媒体运用本来的意义, 也不符合体验式教学的宗旨。

打造高效课堂促进学生发展 篇8

一、激发学生参与意识

1. 巧妙导入新课。

打造高效地理课堂要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为中心, 应通过巧妙的导入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如, 在导入有关“信风”的内容时, 首先, 我给学生讲述了一个小故事:古代的航海家和外贸商发现, 在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有一种风常年吹着一个方向, 一直很守“信用”, 就将其称之为“信风”。在信风的帮助下, 很多商船得以往来于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 因此, 这种风又被称为“贸易风”。然后, 在学生急于了解有关信风知识的基础上, 我提出哪些纬度地区的风可以被称为“贸易风”, 为什么海岛上的树会形成旗形树冠等问题让学生思考。这样做, 既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意识, 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2. 合理利用学生认知冲突。

当学生发现新授知识与原有经验不一致时, 会产生认知冲突。教师如能合理利用学生的认知冲突, 则可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如, 在学习“时区与日界线”时, 首先, 我对学生说:“如果有一艘远洋客轮自东向西穿过日界线时, 客轮上的一位孕妇恰好在客轮穿越日界线前后生下一对孪生姐妹。那么, 先出生的为妹妹, 后出生的为姐姐。”然后, 在学生对这一说法争论不休时, 我适时地告诉他们:“这都是日界线惹的祸。”最后, 运用多媒体呈现相关知识内容, 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总结。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突破了教学难点。

二、创设良好教学氛围

教学氛围不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 都具有着重要的影响。良好的教学氛围有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 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创造性的发挥。为此, 教师要注重创设民主、和谐、宽松与愉悦的教学氛围, 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内容生活化

1. 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进行教学。

“学习公民必备的地理”及“满足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是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教师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进行教学, 实现教学内容生活化, 不仅能够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 而且可以促进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如, 在学习“商业布局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时, 教师可在引导学生阅读和分析教材文字、图表材料后, 为他们播放有关商业网点布局的录像片段, 并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从而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使其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

2. 地理问题回归生活。

在地理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并组织他们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如, 在教学完“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课后, 我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我们生活的城市中是否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呢?大家能否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 学生不仅结合自身体验例举了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而且根据所学知识提出了治理措施, 一些学生则在课后进行了社会调查, 并将所撰写的调查报告交给环保、城建等政府部门。这样既拓展了地理教学内容, 又提高了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

四、采用科学评价方式

激活学生思维打造高效课堂 篇9

一 、激 发 学 生 的 学 习 兴 趣 ,做 好 课文导入

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就会积极主动,学得轻松而有成效。上课开始时教师就要用有效的导入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兴趣,使他们很快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这是上好课的第一步。课堂导入方法很多,如插图导入、对联导入、谜语导入、故事导入、影视导入、赏物导入、音乐歌曲导入、对比导入、创设情境导入、设制悬念导入等。比如教《触摸春天》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迅速进入听课的角色,感受盲人生活的艰辛,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一开始老师就戴着墨镜扮演盲人摸东西的动作,表情惊慌失措,边说心里话边做动作。学生全神贯注地看着和听着,对教学内容印象深刻,学习效果自然良好。提出悬念大的问题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也是激趣良方。总之,教无定法,关键的是通过激趣抓住学生的心,学生的神,使学习变得快乐,易被接受。

二、创造教学情境,激活学生思维

1. 相机诱导 , 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不仅要对整体教学有效掌控,更要对细节上的变化“因势利导”。教学的进展,本身是一个进程,它的结果就是由这种时时改变的进程组成。要想取得好的结果,必须要对每一个改变做出积极地应对,正确地引导。唯有如此,教学才是新鲜而充满活力的。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是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乃为善教也。”“相机诱导”中,所谓“机”既指教材关键点,又指学生思维兴奋点,二者是统一的。这一条件,便是教师大显身手的时机,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加以诱导,必然会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

2.调动学生的想象 , 激活学生的思维。语文教材的大部分内容主要是以形象思维为特征的,要深刻领会这些教材内容,调动学生发挥其想象力必不可少。叶圣陶先生曾以高尔基的《海燕》为例,来说明阅读文学作品时应展开想象的必要性。他说:“要领会《海燕》这首诗,得在想象中生出一对翅膀来,而且要展开这对翅膀,跟着海燕在闪电中间,在怒吼的海上,得意洋洋地飞掠”。我们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在第一时间抓住学生思维,和他们一起在海浪间穿行。同时,可以有效利用多媒体,让孩子们感受海燕在闪电中飞行无所畏惧的状态也可以采用舞台剧的形式,使孩子们成为真正的小海燕,体会那飞行的畅快与意气风发。通过这些方式,都可以有效激发学生想象力,从而达到激活学生思维,使其真正融入语文教学的过程中。

3. 教师提出高质量的问题 , 激活学生的思维。第一,难度适中。所提的问题应是学生“跳一跳能够得着”的。由于学生的水平不同,因此,在照顾大多数学生的前提下,还应考虑后进生,要尽量让他们也能“够得着”。

第二,富有启发性。提出的问题要有价值,使学生感到值得思考,愿意思考。尽量少提直接读课本上的内容就能回答的问题,最好提需要学生自己组织语言回答的问题;不能只简单提“对不对”、“是不是”之类的问题,而应多提“怎么样”、“为什么”等需要思考的问题。

三、有情感的课堂教学是高效课堂的基础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孩子们在课堂上是痛苦的,还是快乐的,都是通过我们教师来体现。语文教师是学生美好心灵的塑造者,是学生高尚情操的培育者,是学生人生路程的引路人。语文本身是一门人文性极强的科目,因此,语文教学的情感是进入语文世界的基础。一堂充满激情的语文课,不仅学生听着是享受,教师本身也会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这就更要求语文教师深入探究教材,善于浓缩课文内容,通过活生生的语言因素,来达到使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发展思维的教学目的。

高效课堂打造快乐学生论文 篇10

一、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

英国心理学家科恩认为, 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不安全的家庭环境、同伴压力、缺乏学习兴趣等。笔者经过长时间的听课积累和大量的案头工作, 把学生发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主要原因归纳为三个。

1. 生源性原因。

大部分课堂问题行为是由学生自身的因素引起的。这些因素主要有:其一, 内心厌烦。由于教学内容太难或太易, 学生感到索然无味;或是由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单调, 语言平淡, 甚至无意义重复, 学生感到厌烦, 因而采取不当言行以示不满。其二, 挫折感与紧张感的发泄。对于教师提出的学习、纪律等方面的各种要求, 学生“达标”的程度不尽相同。有的学生能够顺利达到教师的要求, 获得成功;有的学生则连遭挫败, 面临教师的批评和指责。挫折感加重了学生的紧张感, 紧张感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以问题行为的方式发泄出来。其三, 寻求注意, 提升地位。一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 当他们发现自己无法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教师和同伴的认可时, 便常以违纪的形式来寻求教师和同伴的注意, 争得自己在班集体中的位置。

2. 师源性原因。

其一, 要求不当。有的教师对学生要求过严, 学生稍不留意就违反了规章制度。学生犯错时, 有的教师既不分析自己提出的要求是否适度, 也不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 而是专断地严惩学生以维护纪律, 从而造成师生矛盾和冲突趋向尖锐化。有的教师则对学生要求过低, 只要学生不惹是生非, 不冒犯教师, 就对学生所做的事置之不理。其二, 滥用惩罚。从表面上看, 惩罚的手段常能迅速而有效地制止课堂问题行为;但不分青红皂白地惩罚, 则不但不能增强学生的纪律意识, 反而会降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特别是对学生进行体罚或变相体罚的教师, 更易使学生产生怨恨情绪, 可能诱发学生攻击性或退缩性的问题行为。其三, 教师缺乏自我批评的精神。当学生的问题行为严重地干扰课堂教学时, 教师常常产生震怒的情绪, 严厉处罚违纪学生, 而很少引咎自责。由于教师缺乏寻找自己在教学和师生关系方面不足之处的主动性, 更不在学生面前坦承自己的错误, 因而加剧了学生的不满和反抗。

3. 与家庭、社会有关的原因。

正在经历身心成长发育的学生还无法完全理解社会的各项行为准则, 这常常导致学生个体与社会的直接冲突。另外, 大众传媒如电视上有关暴力行为和犯罪行为的过度渲染也极大地影响着学生的行为。有研究表明, 当学生在电视上看到暴力行为发生的环境与他们所处的环境相类似时, 他们就有可能效仿这种行为。

二、课堂问题行为的控制方法

一般地说, 教师可采用的控制方法有很多种。我们根据采用方法的性质, 将其分为以下三种方法。

1. 强制性方法。

包括命令、监视、伪装、惩罚。教师的命令可以是绝对的指令, 也可以是温和的说理。监视是学校领导和班主任特有的控制手段, 即从教室后门的窗口处观望学生等。伪装包括两种方式:一是掩饰笑容, 假装生气;二是威胁以表示即将实施惩罚 (但实际上并未使用惩罚或事实上不可能进行惩罚) 。在强制性方法中, 教师最常用的是惩罚。惩罚的范围包括口头指责、课后留校、罚做作业, 以至体罚、停学甚至开除学籍等。强制性方法对学生的心理影响巨大, 须慎用;有些过分的强制性方法须禁用。

2. 温和性方法。

包括回避、暗示、明示。回避即在某些情况下, 如果学生的不恰当行为既不干扰教学, 也不影响其他学生, 而且持续的时间也不长, 就没有必要管束。如在讨论过程中, 如果学生不举手就发言, 而教师知道这个学生懂得什么是正确程序时, 就没有必要“小题大做”。暗示指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行为不作明确的反应, 而是采取恰当的方法与行为发生者沟通。如当学生出现注意力涣散、做小动作、交头接耳等问题行为时, 为避免影响课程的进行, 教师可继续上课, 但可以始终看着有不恰当行为的学生, 或站到这个学生身旁, 用眼神示意学生, 直到他 (她) 停止问题行为。明示即教师通过各种方法使自己的教育倾向明白无误地表现出来, 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行为提出和善劝说, 以阻止问题行为的蔓延。

3. 和解性方法。

包括教师的放松和对学生文化的认同。放松体现为课堂纪律的“松动”, 它有两种形式:有条件的豁免和取消得不到遵守的规范。如果一条规范常常得不到大多数学生的遵守, 如果学生相应的违纪行为并不威胁到教师的权威, 这条规范就有可能被取消。如下课前几分钟, 如果教师讲授完毕, 让学生自己看书或者做练习, 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小声讲话、讨论或不太出格地嬉笑, 在一些教师那里是被允许的。教师并不认为这是违纪, 更不会给予处罚。认同学生文化则是以学生认可的方式控制课堂。如教师运用幽默的语言授课, 使可能发生的师生冲突隐藏到笑声背后, 教师对学生并不严重的插科打诨表示接受甚至主动参与。和解性方法可以在师生关系融洽、班集体内部凝聚力强的情况下采用。

三、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策略

1. 把要求变为程序和常规。

学生懂得了什么是恰当的行为后, 教师还应把要求适时地转化为课堂程序和常规, 以形成学生的课堂行为规范意识。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应注意:学生可参与规则的制定, 讨论规则的合理性、必要性, 也可对现有的规则提出建设性意见, 但教师不能完全依靠学生制定规则。在规则语言的使用上, 一般使用正面教育的语言, 如“尊重他人”、“按时完成作业”等;为禁止某些行为而使用“不准抽烟”、“不准打架”等语言也是必要的。

2. 强化和巩固规则。

班集体一旦形成了制度和规则, 师生双方就要及时、反复地巩固它。这要求教师认真地观察学生的课堂行为, 并及时、恰当地处理学生的问题行为。在强化和巩固规则的过程中, 正确灵活地运用奖惩手段是必要的。有研究表明, 要想把什么是正确的行为给学生讲清楚, 使学生懂得应该遵循什么规则, 奖励的办法是最有效的。也可适当地使用反面教育方法, 如公开批评、课后留校、让学生重做某事等。

3. 提高学生的自控力。

激发学生活力,打造高效课堂 篇11

关键词:积极性  思维发展   积极参与

一、进行教学创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历史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需要摆脱传统教学中枯燥、单一的教学方式,在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指引下进行教学创新,使学生在创新的教学方式中对历史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使他们长久的保持探究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兴趣的引导使学生时刻保持高度的关注,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国内外的热点问题引入到课堂探究中,通过学生的思考和分析,促进他们思维的深刻性发展;利用历史和现在事件的对比,让学生对历史发展规律进行分析,并获得历史思维的有效发展。在师生的积极互动中,学生对历史知识产生了学习兴趣,主动对历史中的事件进行分析,提高历史综合素质。

二、激活学生的历史思维,提高学习参与热情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使他们对历史知识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主动对知识进行分析,并希望能在努力学习中不断增加历史知识的积累,提高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促进历史思维的发展。

(一)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内容的兴趣

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对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学生在情境中对历史知识进行探究,能够有效集中注意力,而且,在教学情境引导下理解和掌握知识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二)根据学生的历史综合能力进行课堂教学,实现有针对性的教学

在素质教育过程中,要提高学生的历史综合能力,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历史水平和学习能力,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教学目标的制定。在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引导下,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探究方向有了依据,能在积极的学習过程中不断提高历史知识运用能力,并敢于在课堂上向教师和同学展示自己在学习中的所得,提高课堂参与热情。

(三)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问题的引导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指引的作用,使他们有效提高学习效率。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质疑,能够激发他们的历史思维,促使学生对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使他们有效理解知识的重难点。例如,讲到四大发明时,有的学生提出:“如果中国的四大发明不向外传,中国就不会遭到西方列强的侵略?”我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对这个问题进行探究,使他们真正理解:世界总是向前发展的,不是因为一个国家的闭关锁国,其他国家就不向前发展了。

三、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让历史事件再现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在学校教育中起到了重要的教学辅助作用,其直观、知识容量大的特点在教学中被普遍运用,发挥重要作用。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让历史事件得以再现,使学生在观看过程中对历史学习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使他们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探究。同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还可以让枯燥的历史知识生动、有趣地展现出来,使课堂教学容量加大的同时,有效激发 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使他们主动、积极地对教师布置的内容进行学习。

四、教学方法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在传统历史教学中,教师只重视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死记硬背,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历史事件缺乏分析、理解能力,使他们在进行历史综合性问题的解答时不知从何入手。例如,讲授《辛亥革命》一课时,教师对于其历史时间元素的过于重视导致学生只限于对此事件的死记硬背,不能完全理解此事件在宏观上对其他决策和历史现象的影响。很多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只知其然,而完全不懂其所以然,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的课堂积极参与性,营造出一种轻松愉悦、宽容和谐的学习氛围。例如,教师可以采取话剧表演、演讲、课堂分组讨论、辩论等形式,鼓励学生对课堂内容进行自我探索和思考。多样化的教学手法打破了课堂的沉闷,使得气氛变得轻松愉悦。而且同学之间交流的加强不仅能够加深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也能使得他们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同时,也能给师生互动提供良好的平台,实现教学相长。伴随着师生之间的积极互动和交流,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不断加深,这有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引导,使学生自主、自觉地进行学习,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实现历史课堂的高效教学。

高效课堂打造快乐学生论文 篇12

一、确立简单明确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学生本堂课的学习任务。学生在自学前一定要快速明确自己的任务, 才能步入有目标的学习。所以, 目标的设定一定要简单, 让学生一目了然, 并且要易于理解。教师一定不要用一些理性的词汇去迷惑学生, 以免学生对学习产生畏惧的心理。三维目标可以先印到预习学案上, 或板书于黑板上, 而重难点是预定的, 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变化。此外, 教师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按照需要及时进行调整。

二、设计由易到难的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基本上是由与课本紧密结合的一系列问题组成的。根据问题, 学生可有针对性地阅读课文, 避免了通读一遍课文后没有什么印象的弊端。问题的设计应由易到难, 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充分发挥学生性格上积极向上的优点, 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应根据课堂容量的大小分为几个先学后教板块, 并在自学指导中明确自学时间、内容、学法及达到要求。教师可先提出目标和问题, 学生后学, 小组讨论, 最后, 师生共同解决问题。如第一次以解决生字词, 流利读课文, 整体感知为主;第二次以疏通文义, 把握行文思路为主;第三次以深入理解和分析为主。

三、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在自学指导的指引下进行紧张有序的自学是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在此环节中, 学生与新知初步接触, 通过阅读课文形成了对新知的初步印象, 为下一步的理解记忆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为了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安定的环境, 并制定相应的惩罚措施, 对那些在课堂上不能集中精力阅读课文的学生及时提醒, 对自学态度好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因此, 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 教师进行巡视是有必要的。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制造紧张的气氛, 使学生能加速完成该完成的任务。而且, 教师可以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 以便及时调整学习策略, 并在必要时做适当的解题讲解。

四、后教环节

此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 是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方法及提升能力的主要环节。在完成对新知的初步了解后, 教师首先对自学指导上的问题进行提问, 其一是检查学生对问题的答案是否正确, 其二是在正确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将答案规范、简单、系统化, 以便于记忆。后教不是漫无目的教, 而是在学生先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的。凡是学生能讲明白的, 教师不必重复, 但是教师要给予学生肯定和表扬;学生回答不全面, 教师要多鼓励, 再要求其他学生补充和更正。教师还要在关键处点拨启发, 或把大问题分解为若干小问题, 对学生进行循循善诱。通过这种活动, 既能加深学生对新知的印象, 又能培养他们总结归纳问题的能力。

五、当堂训练

当堂训练是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逐步达到牢固和熟练运用知识的过程。教师在备课时, 要对本节课的习题进行精心选择, 选出高质量的、有层次的练习题。学生对本课的疑问全部解决后, 通过短暂的巩固记忆, 然后闭卷做本课的练习作业。作业可分为必做和选做, 形式上可以是日清小卷, 也可以是练习册上的精选习题, 并最好是限时完成。程度较好的学生, 能够在课堂上完成两部分的作业;较差的学生, 能够将必做完成就算是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了。

上一篇:高职数学教学模式研究下一篇:腔内泌尿外科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