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方法打造高效课堂(共12篇)
创新方法打造高效课堂 篇1
打造高效课堂,推进素质教育发展,是新课程实施以来,新教育理念引导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是一名优秀教师永恒追求的目标。高效课堂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与作用,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最完美地实现教育教学“三维目标”的整合,以求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达成育人目标。要形成“自主、合作、愉快、高效”的课堂教学,使学生能够乐学、会学、学会。一节完美的课堂,不仅仅是教师讲得好,更重要的是学生学得好。俗话说,教学相长。因此,打造高效课堂,应该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完美结合。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要实现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又要高质量、低耗时、高效率地完成教学目标,那么对教师的备课就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一朵美丽的鲜花,打扮不出美丽的春天,发挥团队优势、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才能实现宏伟目标。一个团结的教研组是打造高效课堂强而有力的基石,因此教师要积极组织好集备,发挥集备的作用。
教学也不能千篇一律,应该因人而异,因此教师在备知识前,更要先备学生。任课教师要根据本班学生的认知基础、层次差异和思想水平等实际情况来科学合理地制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活动。这样更有利于分层次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达到的目标也各不相同,要使每一名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有所收获。
备教材时,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要仔细研读教材,将重点的知识进行详细解读。根据学生的情况,在授课时对于重点的知识进行分析,根据知识的类型———抽象理论型还是简单易懂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首先,课前要精心准备导学案。编写导学案不能仅仅流于形式,编成填空的预习提纲。要突出导学的功能,应尽量将知识点转化为能力点,有一定的探索性,通过一个个问题组,来引导学生一步步地完成自学的内容。问题的设置不能难度太大,否则容易让学生失去自信心,应该是让学生跳一跳能够解决,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对于稍微难点的题目,可以激励学生,比一比看谁能解决。这样,会有利于尖子生的提高,最大程度地保证预习效果,为课堂教学奠定基础。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于导学案中的问题,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就题讲题,还应该为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即指导学生采用有效、灵活、多样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达到目标,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导学案在引导学生形成基础性学习方法的同时,重视学生发展性学习,让学生能够用已掌握的方法,去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提高学习能力。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使要他学变为他要学,是达成高效课堂的关键。俗话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因此,精心研究导课的方法,是每个教师值得重视的首要问题。课程引入要标新立异,引人入胜,扣人心弦,这样学生才能充满求知欲。讲授同样也要精彩,一名活力四射,激情澎湃的教师,无论是语言还是动作都会感染学生,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这种激情的感染下,会更加主动地参与课堂,主动探究学习,创造欢乐的课堂。也许一分钟风趣的小故事耽误了上课时间,但不要忽视它给同学们带来欢乐的同时也提高学习的兴趣。所以,一堂课要有动有静,有张有弛,有严肃有笑声才堪称完美。
提倡“合作”,让课堂变得融洽,而不再是老师一个人在唱独角戏。化学是一门实验的科学,要充分重视实验的教学功能。在现代化教学设备齐全的新时代教学模式下,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师演示实验,要让学生参与其中,进行分组合作实验,让学生体验到科学研究的乐趣,体验到知识生成的过程,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观察能力,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新知识的探索和习题课的分析中,同样也可以让同学之间合作交流。学生在研究的同时,教师也可以参与其中, 给予帮助和指点。这样不但能够及时了解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情况,为精讲奠定基础,有的放矢,还能够增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样有利于师生在融洽的氛围中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多媒体在现代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教学中经常遇到一些抽象的问题,教师讲了很多例子,学生却只能靠想象,往往理解不透彻。例如原电池、盐类的水解等内容,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向学生展示微观粒子惟妙惟肖的动画过程,使肉眼看不到的微观粒子宏观化、形象化,提高了知识的可接受性,这样极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思维处于积极的活化状态,学生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教师的教学突破了难点,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在教学中,还可以有效地利用投影进行习题的展示,学生自己讲解,教师表扬优点、纠正不足。这样,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的理解记忆能力,同时也加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驱动力。
多媒体教学只是课堂教学中一种较为理想的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并不能完全代替课堂教学,不能把所有的内容统统编入课件,让学生眼花缭乱,找不到重点所在,结果适得其反。教师不能舍本逐末,放弃垂手可做的实验而去用计算机模拟实验。要把板书和课件恰当地融合在一起,做到有的放矢,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后教师要善于反思,总结提高。一节课结束后,教师要及时回顾教学过程,总结这一节课的亮点和不足。总结成功的经验,可作为日后教学工作的借鉴,有助于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对于没有按预期达成的目标,教师要反复思考, 仔细琢磨,是教学设计的问题、讲解的问题,还是教法运用不得当,要采取措施及时补救。通过反思各个教学环节的得失,找出问题的症结,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对策,提出改进教学的策略和方案。这样可以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写教学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着地追求。一有所得, 及时写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写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 必有所获。
在高效课堂的深入推进过程中,我们要继续深入研究、多思善想,敢于创新、勇于实践,善于反思、总结提高。虽然还会遇到很多的困难,但是我们要勇于挑战,坚定信念,把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益作为自己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最终一定会取得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
创新方法打造高效课堂 篇2
打造优质高效课堂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因此,课堂教学是否达到了优质和高效,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学校管理中我们发现,传统上的一些教研教学机制已跟不上新形势的需要,为了与新课程的实施相适应,实现高效益的课堂教学,我们在教研机制建设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与创新,制订并实施了集体备课制度、教学研究制度、教师反思制度、课堂教学达标制度、听评课制度等一系列新的教学管理制度,为顺利实现高效课堂提供了可靠保障。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创新教研制度,为高效课堂提供保障
1、集体备课制度,使备课实现了实质与高效
集体备课活动时间,由各年级学科的备课组长确定好活动安排表,主要包括备课内容、主备人、辅备人、主持人等。集体备课要做到六备: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备作业。集体备课的流程共以下几步:
(1)备课要求。每次集体备课的内容就是下周的教学内容,针对教学内容落实不同的主备人,这样保证主备人能集中精力备好一课。主备人要围绕思考提纲将主备的教学内容深入吃透,梳理出教学内容的知识点和教学目标,确定好教学的重难点。并就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作深入的思考和设计,然后形成交流意见。辅备人在集体交流前必须将教材研读通晓,理清教材的知识体系,梳理出教学的知识点,并初步考虑相应的教学设计。主备、辅备的人可以在书本上注一注、划一划。也可以在纸上写一写,这些形式由各人根据自己的习惯来定,学校不强求一致。无论是主备人还是辅备人都要在初步设计的基础上,列出你的困惑和疑问,以便交流时供大家重点讨论。
(2)集体交流。交流的内容有两项,一项由主备人围绕讨论提纲逐一抛出自己的理解、观点、设计及有关理论依据。辅备人随时给以补充、完善。第二项由主持人组织大家就备课时的困惑或上周教学实践的反思等选择一到两个话题,组织大家讨论交流。集体备课的价值在于相互交流,在交流中达到信息沟通,资源共享,在交流中达到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3)形成个案。我们总结了以往集体备课经验与不足,往往有两大薄弱环节。一是教师个体共同参与热情不够,交流不够深入;二是忽视了自身的教学特点,忽视了本班学生的实际,也忽视了个性化的设计,甚至于也懒得对集体的设计进行反思和自我实践的反思。因此,抓好个性设计与反思是关系到集体备课能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个好的个性设计或深入的反思要比单独备一课的教案更能提高人的业务能力。每位教师都要根据自己的个性情况,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再形成具有个性化的简案,老师们可以根据需要在简案上涂改、增删,因为我们认为这样的教案对于每一位老师来说肯定是一份最完美的教案。
2、教学研究制度为教师专业成长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为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更好地把握课标与教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教师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我们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同步研讨固定化:做到时间、地点、人员三到位。确定每单周一、周二、周三、周四下午两节课后为年级教研组活动时间,双周五下午第二节课后为学校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四大学科组活动时间,形式内容根据需要变化,可以是集体备课研讨,也可以是听课--评课活动,还可以是教学问题研究、教师个人精彩课堂剖析等。同步研讨时间,学校领导根据自己所任教年级、学科分别安排到相应的大学科组或年级教研组,既参与共同研究,又做好对活动过程及效果的评价,其评价结果纳入学期末对优秀教研组的评选。
像科学学科,老师们一致认为难教,尤其是实验课。为此,在广泛征集老师们意见的基础上,我们加强了科学学科教研活动的实效性,活动时,由教研组长带领组员一起通研教材、探讨教法,尤其对课本上的所有实验课(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都事先由老师演示给其他老师,使老师们明确整个实验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预见到可能会因哪些细节的疏忽导致实验的失败等等,提高了老师们的科学学科授课水平,也促进了我校科学学科的教学。
(2)听课、评课活动常态化:我们充分发挥教研组功能,在教研组内开展每周一节研究课活动,各教研组将听课安排提前下发到学校各部门、各年级,根据安排,采取学科主任随机参与、其他年级组教师自愿参与、本教研组所有教师全部参与的方式进行听课、评课活动,各教研组对听课人都有具体的分工要求,有的记录教师的讲授时间,有的记录教师的课堂提问(包括有效提问和无效提问),有的记录教师的板书,有的记录学生用于课堂自主学习的时间、课堂听讲的认真程度、思考的状态、发言的积极性以及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的记录学生的帮练程度,有的记录当堂知识的训练、反馈和纠正以及学生对知识的达成度等等,课后都参与评课,就课论课,各抒己见,取长补短,互相学习。点评可以针对课堂中的某一教学环节、某个问题、教师或者学生中的某一句话等方面展开。这样,通过不断的听课、研讨,不断的修正和完善,改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努力打造优质高效的课堂。
(3)教学问题研究专题化:每个教研组坚持每周进行一次教学问题交流研讨会,将本周内各位教师积累的问题提出来,进行认真、细致的讨论,像哪些问题是真问题?哪些问题无教学意义?还进行了“导学提纲的内容设计”、“学习小组成员之间的帮教措施”、“对学习小组的激励与评价”等专项研究,通过专题突破的方式,有利地改进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些问题的研究讨论结果,都由中心发言人做好记录。
(4)优秀课堂教学录像观看即时化:各教研组根据自身需要,在不同时段,组织本组教师观看诸如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等不同课型的优秀课堂实录,剖析其教学好在哪里,为什么好,对自己的教学有哪些启发,还有哪些不足,怎样处理会更好……充分发表个人见解,在讨论交流中学习、内化、吸收,并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此外,我们每月举行一次由学校高效课堂领导小组成员和教师参加的高效课堂方法研讨会,老师们将自己在课堂教学改进行动中的成功做法、失败教训及今后改进措施进行交流,让全体教师教学相长,业务能力不断提升。
围绕教师的教,我们还向老师进行了“我的真问题、我的课堂精彩片断、我的优秀课堂教学案例”征集活动,并选出优秀的进行交流;各教研组还建立一本《易错易混问题累积记录本》,每一单元学过之后,本学科组所有教师都在上边记录平日学生的易错易混知识点,从而形成此类知识的积累,供本组所有教师相互借鉴,便于对学生进行强化练习,跟踪训练。同时,学期末,该《本》上交课程部,学年度转换时,由课程部负责搞好传承,这样,每个教研组都为下年度的教研组提供了一笔很宝贵的财富,既便己,又利人,实现资源共享的目的。
3、教师反思制度让教师不断走向成熟
自我反思是教师反省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是不断修正自我、提升自我、超越自我的有效途径。教师只有勤于整理、勤于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即时写出书面反思,不断修正教学行为,才能提升自身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反思活动的主要形式包括:每周一个课堂教学反思,每月一次阶段性教学反思,每学期一次总的教学反思。
(1)每周一个课堂教学反思,及时总结课堂教学中的成败得失,反思的内容涉及到方方面面,像①备课时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周计划完成得如何,备的最好的一节课是什么,好在哪些方面。②周内最精彩的一节课是什么,精彩在哪里,还需要哪些改进。③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什么问题,最难忘的教学案例是什么,为什么。④教学中有哪些困惑,最焦虑或灰心的是什么。⑤培养优生方面做了什么实质性的工作,帮助一个希望生成果如何。⑥鼓励性的教育效果如何,对学生的评价是否促进了学生长足的发展。⑦从学情反馈中得到了哪些启示,学生喜欢我吗,喜欢与不喜欢的理由是什么。参照以上多个方面进行反省,形成教学的良性循环。
(2)每月一次阶段性教学反思,总结一个月以来教育教学中的成功与失误,要求有具体实例,有对实例的分析与评价,确实能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有效地梳理与思考。
(3)每学期一次总的教学反思,反思自己一学期的工作情况,做出正确的评价,评价内容分教学方面和素质方面。教学方面又包括教学设计、管理学生、促进教学、对学生评价。素质方面包括职业道德、学科知识、教学能力、文化素质、参与共事、反省与计划。这几个方面分别从优势与不足分析,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不足,以便扬长补短,不断提升自我。
为了提升反思活动的效益性,我们每月举办一次“反思交流会”,以教研组为单位交流自己对教学工作的反思情况,并用书面形式进行综述,交流中互相切磋,使整改措施更为完善。同时还要求每位教师找出自己以后整改的重难点,并定出突破措施,做到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
4、课堂教学达标制度实现教师课堂的优质和高效
今学年,学校定为“课堂教学改进行动研究深化年”,从课堂入手,研究方法,制定措施。为此,我们从制约高效课堂效益的因素入手,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自身认知发展规律,制定各学科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并进行了诸多有效的尝试和探索。我们的着眼点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互助意识,落实教师的“三讲三不讲”,实现少讲多练、有讲必练、练纠结合的高效课堂。通过指导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开展互帮、互教、互学,实现在交流中学习,在学习中进步的目的,通过开展训练、反馈、矫正及针对问题,再进行变式训练、再次反馈、再次矫正等措施,强化双基,巩固知识,形成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进行课堂教学达标活动,措施如下:
(1)成立语文、数学、英语各学科高效课堂教学达标活动领导小组。
(2)教师个人向领导小组提交达标申请。
(3)领导小组成员进行听课验收。
我们对课堂教学未达标的教师,限其在两周之内进行二次达标验收,如果仍未合格,则本学期在教师综合素质评估中,该教师课堂教学评估分数记零分。
二、开展课堂研究,积极构建“导学帮练纠”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我校在构筑高效课堂方面确立、实施“导学帮练纠”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并且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探索,且已初见成效,“导学--帮教--训练--检测--纠正”课堂教学方法的主体内容是教师指导学生自学,在自学过程中主动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进而形成互帮、互教、互学的良好学习氛围,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开展当堂训练和强化训练,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反馈学习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行当堂检测,再次反馈纠正,强化双基,及时查漏补缺。
“导学”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学习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指导的有机结合。“导学”重在“导”,体现教师为主导,并针对学生的疑难即时给与启发和引导;“学”体现学生为主体,重视自学,完成导学提纲。其教学流程为:呈现导学提纲--学生自学。
“帮教”就是让学生将自学情况进行交流、讨论,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组内及班内进行的互帮、互教、互学的过程,使不同水平学生的能力得到锻炼,尤其是中下等学生,通过组内、班内几次的“帮教”,实现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最终实现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帮教”先在组内进行:即每四至六人一小组,每组都有优中差三类学生,交流的顺序为:差生--中等生--优生。交流的内容是:学到了什么--有什么问题不明白--还想了解哪些。对小组的要求是:最大努力地自行解决问题--找出不能解决的问题--决不让一个小组成员掉队。
“帮教”在班内进行:即组内交流学习之后,每个小组选派代表把本组的学习所得在全班范围内进行交流,并提出还不能解决的问题,寻求他组的帮助,全班学生都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再适时给以点拨,让学生再次展开讨论,最终只要学生能解决的教师决不包办。
该环节的教学流程为:组内交流--班内交流--质疑问难--教师点拨--学生讨论--疑难解惑。
“训练”是课堂教学“三主张”之一,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课堂训练的形式分为口头训练和书面训练两种,学生在独立完成训练项目之后,首先在小组内进行集体交流,发现存在问题,开展互帮互教;然后再在班内交流,根据学生共同存在的问题,教师再设计练习进行强化训练,达到深化的目的。其基本流程为:呈现训练内容--学生独立完成--小组自查帮教--全班共同订正--发现共性问题--再次强化训练。
“检测”是为了检查学生对当堂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情况,实施“捆绑式”评价,即每人的成绩为其小组的平均得分,重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帮教”意识和大局观念;检测完毕,各学习小组交换试卷并讨论批阅,再此提供互帮互教互学的机会。其流程为:检测--小组交换批阅。
“纠正” 贯穿于每节课的始终,做到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及时纠正的目的。为了纠正学生“检测”中存在的问题。各小组将批阅后的试卷返还原小组,再由学生本人自行纠错,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出错的原因,对本组不能解决的问题,再在班内寻求他组的帮助。其流程为:学生纠错--组内订正--班内订正。
用创新打造高效课堂 篇3
一、课堂教学设计
1.做好知识的准备
学生之所以感到解浮力部分的题很困难,原因就在于浮力题中综合了有关质量、密度、重力、合力、平衡力和压强等许多物理概念。所以,在复习这些知识时,教师一定要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特别是力学重点实验--“用天平和量筒测物质密度”,要求学生对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步骤、需要测量的物理量都了如指掌。
2.课前学生自主设计好实验方案
要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就要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选择性;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突出实践性,便于学生的操作和其他活动;要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过程,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基础上,进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和教学体系。在上这堂课之前,要求学生开动脑筋想一想:除了用天平和量筒测物质密度,还可以用我们学过的哪些物理知识尤其是浮力知识来测量物质的密度?尽可能多地写出你的实验方案。
3.课堂实验过程设计
由于学校的实验器材有限,课堂上进行限定器材的实验。共进行三组实验:
(1)测密度大于水的石块的密度;
(2)测密度小于水的蜡烛的密度;
(3)测盐水的密度(利用已测出的石块的密度)。
4.课后展示学生的各种方案,供全班学生讨论。教师讲评、鼓励和表扬
二、课堂教学的主要过程
1.课题的引入
从“用天平和量筒测物质密度”实验引入,问:如果现在没有天平,而有弹簧秤和量筒,如何测石块的密度?学生讨论之后,进一步问:如果现在没有天平,也没有弹簧秤,我们如何利用浮力的知识来测量石块的密度?
2.课堂教学
每组实验均按下面的步骤进行:
1.学生提出实验方案并讨论;
2.利用给定的器材进行分组实验,测出物质的密度;
三、本课的思考
通过本节创新课的学习,学生解浮力题的能力大大提高。在解题时,常常有学生惊呼:“这道题不是和我们做的实验一样吗?”“这道中考题不是和我们提的实验方案一样吗?”浮力计算题在学生眼中不再是那么抽象、呆板和枯燥,而是与自己设计或讨论过的实验方案紧密相连的,学习的物理知识可以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与生活和生产的需要是紧密相连的。
有的教师除了教学大纲要求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不愿多做实验,认为耽误时间。创造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而且可以全面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实现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有机结合。事实证明,通过学生自主设计和动手做实验,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发散思维、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激发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利用浮力知识测物质密度的实验学生没有做过,教师也没有演示过,所以有相当的难度。如何让学习程度较差的学生在这堂课上也有所收获,就需要教师采取一定的策略。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水平及学生之间的差异来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并且根据教学进程中的具体情况来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操作能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让学习好的学生主动与学习较差的学生结合在一起,使学习较差的学生也能设计出一两个实验方案,培养了这些学生的自信心,使这些学生也享受到了成功的快乐。
集体研讨,全面提升创造能力。在学生分组讨论、实验、验证的基础上,适时地组织全班进行集体研讨,针对不同的设计、不同的方案,学生们各抒己见,在讨论和争论中,教师适时点出问题关键,帮助学生理顺思路,同时明确解题逻辑性和规范性,使学生能够掌握若干个用浮力知识测定固体、液体密度的方法,使全班学生都有所提高。
通过对这堂反映良好的物理课的总结,说明既然在中考复习阶段可以进行创新教育,那么在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更可以开展创新教育。只要我们用心去做,不断探索教学改革之路,必能谱写教育改革的新篇章,必能开创教育改革的新局面。正如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创新评价机制 打造高效课堂 篇4
一、激发兴趣,巧妙评价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利用各种评价手段调动师生的兴趣,使老师爱教、学生乐学。例如,在一堂思想品德课上,要通过课本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体会父母的爱,懂得感恩。教学这部分内容单凭书上的一些图、几段文字,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得很乏味。我在课上安排一个环节,让学生找好朋友谈心,谈心的主题是《说说我的家人》,然后请好朋友对所说的内容进行点评。因为是面对自己的好朋友,他们谈得很开心,使生生互动和谐地开展。我还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写在小纸条上,同家长开展纸条对对碰活动,学生同家长互动的结果在课堂上进行反馈后,老师对活动有成效的学生进行奖励。通过这样的评价方法使学生受到了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在教学中也有一些不容易理解的知识,需要动手做学具或动手收集资料,我就安排学生到家中同家长合作,并请家长把学生活动中的长处和不足进行评价。孩子们乐意把自己的才能展示给父母看,而家长也能给孩子一些必要的帮助,家长同孩子的互动,使枯燥的东西趣味化,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乐趣,教学效率更高。
二、鼓励性的评价使学生充满成功的喜悦
学生都希望自己被赏识,一句充满爱心的评语,一个饱含鼓励的眼神,都使他们的童心得到满足。老师在课堂中要注意捕捉一切可以鼓励的时机,适时表扬孩子们的成功之处,他们一定会更加出色的。我在给我班孩子上作文课时,发现有些孩子的作文写得不太好,但我没有指责他们,而是先找出作文中写得好的地方,表扬他们的成功之处,然后指导他们修改写得不成功的地方,孩子们都很高兴地投入自己的修改工作。在老师的参与和指导下,学生修改的习作有了很大的进步。作文批阅完后,我总是把他们的作文结集装订,让其他同学评价,学生相互评价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发现、自我促进的过程,孩子们在鼓励中快乐成长,达到了互动发展的目的,使教学效果更好。而在教学北师大版第十册《凡卡》一文时,有一个孩子提出凡卡的生活真是太艰难了,还是回到乡下快乐。这个问题提得太好了,我组织学生开展辩论会,通过各抒己见使学生认识到其实回到乡下凡卡也照样活不下去。此时,我将赞许的目光投向那个提出问题的孩子,让大家把掌声送给他,我看到了他的自豪和自信。
三、改革评价方法使学生敢想敢说
传统教学中的“一言堂”在我的课堂中被彻底抛弃,取而代之的是活跃的课堂。学生可以对所学内容质疑,可以请同学帮忙探究,使合作氛围愈加浓厚。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敢于向老师及同学挑战,我在语文课堂中设计了一个环节叫“想说就说”,让学生在组内质疑、解疑,他们可能会提到许多跨学科的问题,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评价,老师对大胆质疑的学生予以表扬。有些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不能当堂解决的,可以让他们到课后再进行探究。例如,北师大版第九册《浙江潮》一文时,学生提出“什么是潮,为什么要把每年农历八月十八定为观潮日?”我认真听完他们的问题后,诚恳地说:“你的问题提得很好,老师可以为你提供资料,由你自己动手解决这个问题,好吗?”课后我帮学生找到了《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让他们自己动手在书中找答案,最后他们学到了书本之外的知识,使教学效果更加明显。
四、完善评价制度产生教学共振
我们不能单以分数判断学生的优劣,而要充分考虑学生各方面的表现,把家庭评价、学校评价、教师评价、生生评价统一起来,使孩子们的成长得到一个中肯的评价。我在日常教学中注意积累学生平时表现的资料,例如:作业上优良的数目、师生竖起大拇指的次数、受到社会好评的次数、小组长的学期评价等,设计出了相应的评价量表,提供了相应的评价标准,综合所有内容对学生进行中肯的评价。我们还组织学生定期对评价量表和评价标准进行修改,使之更趋完善。班里有的孩子学习成绩不突出,但他在家里是父母的小助手,在社区是一个有礼貌、守纪律的孩子,我在学期末就可以对他做出这样的评价:你是一个品德高尚的好孩子,父母及周围的叔叔阿姨都非常喜欢你,如果你的学习成绩能再提高一些,那将是多么令人高兴的事。评价制度的完善,使学生注意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学生各方面的表现都被老师充分掌握,为教学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学校是一个大家庭,学生在这个大家庭中成长,需要我们不断改革评价机制,让学生在享受鼓励的氛围中和谐发展,健康成长。只有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才能更加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参考文献
减负下打造高效课堂的方法 篇5
一、积极课改,创设轻松、民主、自主的课堂氛围
数学的理想课堂,师生应在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中,实现资源共享、行为互动、观念互促、和谐共进。在“科学”的前提下,敢于摆脱预设教案的束缚、敢于摆脱原定思路的束缚,敢于标新立异、异想天开;应该在“民主”的旗帜下,使课堂始终充盈着人文的氛围,让学生在轻松的情境中,学会自主建构、学会交流共享。但是,民主并不意味着一味地迁就,自主也不等同于放任自流,放松更不能演化为放纵。实践中,放松,别忘了“明确的要求、到位的指导、适时的调控”,别让变了味的“活”、走了样的“动”迷惑了我们的理性,别让氛围轻松的课堂异化为“客客气气、忍气吞声”的“客堂”。只有致力于营造充分而又合理的放松情境,才会彻底解放学生的思想、放开老师的手脚,才能构建轻松、民主教学的课堂。 全面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关注学生的展示欲望,及时捕捉课堂信息、及时调控教学方向、及时引导学生参与,尽力扮演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等不同角色;学生则应在“欲罢不能”的参与状态中,主动探索新知、主动与人交流、主动实践操作、主动尝试创新。特别在试卷评价课是高三最常见的课型之一,往往是以一节课下来老师讲得头头是道,而学生则昏昏欲睡,会的人不愿再听,不会的人还是听不懂,这就迫切要求我们的课堂不能单一传授,而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满足。
二、教师“增负”换回学生“减负”,实现有效教学
在教学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满堂灌”只是教师的一种自我安慰,要使学生从题海中跳出来,教师必须先跳进题海,我们努力用教师的“增负”来换取学生的“减负”。实现有效教学,并不是要减少投入,而是不要盲目投入、无效投入。在应试教育思维的影响下,教师的时间、精力投入多而教学效益低,其弊不在投入本身,而在于师生的所有精力、时间、追求都用在了单纯的知识传授、死记硬背、题海战术、机械训练,以及超越身心承受力的加班加点上。教师不顾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和发展需要,强迫灌输,结果是教师苦教,学生苦学现象层出不穷。在新课程背景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重视投入的质量和效益。对教师来说,其投入不仅在课堂,更重要的是在课外。课堂教学的有效,教师的少投入、少讲,完全依赖于课前的充分准备和有效预设。教师不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来研究教材、课标,更要研究学生,研究教法,提升自己的教学智慧,否则便不能超越传统教学的思维束缚。对学生来说,面临着学习方式从知识获取向智慧发展的转变。在死记硬背上多投入,只能增加知识积累,而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挖掘自身潜能,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和实践创新上积极投入,才能有效地获得知识、能力和智慧。
三、练习到位,当堂检测、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练习的目的有三个: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巩固学习成果;将学生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课堂练习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最佳途径,因此课堂作业要紧扣当堂教学内容。课外作业是一个增效过程,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要有弹性。课内外作业都要分层,使各档学生都能完成并获得发展。练习要精心设计,坚决避免重复。作业都必须做到最迟隔天反馈。重视课后的辅导,对于作业中的共性问题要认真进行全班讲解,个性问题单独解决,绝不积压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新课标提倡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课堂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起引导、组织的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主动学习意识,改变过去的满堂灌。而要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则要求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结合教材、合理科学地设置教学活动,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刺激学生的求知欲,让其主动融入学习活动,并从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取知识。
四、引导学生掌握反思,提高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是开展反思性学习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反思性的学习。学生的实践反思,可以是对自身的认识进行反思,如,对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及课堂中的内容,都可引导学生多问一些为什么?;也可以是联系他人的实践,引发对自己的行为的比较反省,我们可以多引导学生进行同类比较,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如:一节课尾声时,让学生进行一下反思,想想自己这节课都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会有事半功倍的功效。
培养创新能力,打造高效课堂 篇6
关键词:转变观念;创新能力;多元评价;全程激励;高效课堂
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打造和谐幸福的高效课堂,必须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达到最佳效果,教师如“导演,”通过自己高超绝伦的演技把学生“演员”的演技充分发挥出来。“导演”将采取哪些手段、策略来激发“演员”的兴趣,使其主观能动性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学习效果就会达到最优。下面从以下三大方面来谈一下如何构建一堂高效、生动的课堂。
一、转变教师观念,优化课堂效果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某种程度上过度依赖参考书和PPT,或是援引已有知识储备,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机械地“满堂灌”、学生只是被动地“听”,严重束缚了他们的思维发展,根本没有新的想法和想象的空间,长期以往,课堂气氛“死”,学生思想很“僵化”,教师个人素质提升的空间也很有限。
因此,在现如今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转变陈旧的观念,引进新鲜的“血液”,是学生动起来,使课堂“活”起来,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尽最大可能地让他们参与进来,当课堂的主人,给他们想象的空间,发挥的余地,展现的平台,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为主动的参与者,争取人人有事干,人人有独特的情感体验,在一中优化的课堂氛围中提升能力,锻炼自己,展示自我,长去下去,课堂效果就会得到优化。
二、创设和谐氛围,挖掘创新潜力
教学首先是师生间互动的双边活动过程,是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前提下,人人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逐步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活动过程;
其次要很好的利用兴趣教学法,将教学内容设计成各种形式的活动。如在语文、英语的授课中,能分角色朗读的就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能模仿的情景、故事尽量让学生模仿;也可以把课堂知识整合成知识竞赛的形式,通过分数量化,评出优秀小组,在全班表扬,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能表演的教学内容提前布置学生通过课前准备,在课堂通过表演,尽最大努力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积极引导并帮助学生深入各个活动当中,以求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内在潜力,用活动促成效,提升课堂活动的广度和深度。
例如在上《皇帝的新装》这一课时,教师决定把全班同学分成各种角色,有扮演皇帝、大臣,锦衣卫的,也有扮演骗子,老者、小男孩,老百姓的,还有解说的,反正全班45人,人人参与,并在课前布置下去了,让课代表组织此次活动。目的就是把这一课还原到当时的情景中,让学生感同身受提高兴趣,加深印象。
再比方说上体育课,你让学生在操场上跑个400米,学生不感兴趣,甚至抱怨,充其量是被动服从,因为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显得很勉强。如果将跑400米设计成:先跑一个长方形,接着跑一个菱形,再跑一个五角形,扇形或五个连8形等,学生所跑路程加起来不只是400米,由于学生感兴趣,他们显得主动、积极。活动一开始,学生竞相出发,既跑出了速度,质量,很轻松的完成了教学任务,何乐而不为呢!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带着浓厚的趣味去学,就必须将书本知识放到现实生活中进行知识还原,变成学生具体可感的生活经验,再通过原有的知识储备,加上个体的认识和体验,对知识进行合理拓展与创新,教师要遵循教学规律,孩子们的认知水平,顺势利导,教学活动便会水到渠成,进一步体现了让学生玩中学,学中玩的乐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建立健全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全程激励学生进行创新思维
传统的评价方式显得单一,很容易使学生产生错误心理:认为回答问题就是多此一举或是“假积极”、“爱表现”等,把回答问题当做负担。因此往往不主动举手回答,课堂气氛显得尴尬难堪。
在这种情形下,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就是一剂良药,它会彻底打破这种僵局,有效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其方法就是要建立一套激励机制,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教育者有不同的评价方式,但必须遵循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如把全班学生分成7-8个小组,成绩差异平均相同或相近,把事先设计好的目标任务以问题的形式交给各个小组,让他们自学并进行扎实有效的分组讨论。教师也参与进去,集思广益、共同合作探究,切记为了赶进度急于求成,草草了事,使讨论流于形式。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学生能做的事尽量让他们自己完成,尽量锻炼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最后学生展示交流讨论结果,必须要量化他们的劳动付出,所以教师当好评委做好评分工作,并进行点评、引导、指正。需注意的是:只要有人回答问题,即便回答不沾边也不能让他空着坐下,至少一分,也要让他有一份成就感,增进信心和勇气。
小组长顺便计分,一节课下来,对总成绩前三名的小组分别奖励,(提前制作好的小太阳、小月亮、小星星,)再加上同学们热烈的掌声祝贺,让他们体验成功学习的快乐。
日积月累,达到十个数量以上的太阳、月亮、星星后,就评为优秀学习小组适当奖励组内各成员,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心。常此以往,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综合实践能力会大大提高,进一步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传统教学模式显得死板硬套,跟不上现代教育发展的需求,禁锢着学生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教育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学习新课标,加强业务学习,重视各种培训,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大胆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掘其潜力,唤醒学生的生命内力,毫不动摇的做教育改革的领头羊,努力打造高效课堂,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让教育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聚焦新课程中]李建平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8/新课程心在何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蹲下来欣赏学生.
[2].中学新课程资源库]语文卷/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编辑部组织编写.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2/第一篇第三节课程改革是必然的趋势.
创新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 篇7
孔子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课堂教学中, 新课的导入是至关重要的, 恰当的导言可以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学习的主动性增强。精心设计导言, 利用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其思考, 运用有趣的资料给学生提出疑问, 不仅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 还能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设计导言的方法有多种。如问答式。在学习《植物的花》这一节课时, 教师手拿月季花问:“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学生答:“花。”问:“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花?”学生回答:“月季花。”再接着问:“你们怎么知道的?”学生答:“看花的形状。”在这一问一答中, 教师创设了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 引入新课内容,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 学生会感受到植物就在我们身边。接着引导学生从中归纳出不同植物或同种植物的不同品种花的形状不尽相同, 并根据这个原理, 让学生分析花的结构。这样, 把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不仅使学生容易理解所学的知识, 也能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使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植物知识与我们的生活、生产实际密切相关。
二、小组合作探究, 注重学习细节
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课堂上有讨论、交流、合作、探究等活动, 学生亲身经历了学习过程, 并在自主、合作、探究等活动中享受成功的喜悦。一开始组织实施时, 根据全班学生的学习情况, 分成小组, 并确定小组长, 教师对小组长进行培训, 让他们知道如何提问、如何组织小组学习、如何合作、探究等。刚开始学生会因缺乏方法而显得生疏, 有时难免会出现乱说乱讲, 为一道题大吵大闹, 秩序混乱等状况。为了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教师必须制定规则, 如教师点名回答问题记1分;自觉回答记2分;抢答记3分;对问题描述准确无误记4分, 并由每小组指定学生相互统计分数, 此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长期坚持下去, 教学效率会有显著提高。小组合作学习必须先提出问题, 组内进行讨论交流, 每个成员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鼓励学习困难的学生先回答问题, 其他学生补充回答, 使全体学生都“动”起来, 真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还要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 小组成员在讲解时其他成员必须认真听, 才能听清楚别人说的意思。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需要一个培养过程, 只有教师有意识地引导, 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交流习惯, 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才会逐步提高。
三、重视课外实践, 提高综合能力
在教学中, 教师如果善于把课本上的能够引起学生探究兴趣的种植专业问题开发成实验, 或观察, 或探究, 或实践, 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 职专学生许多技能的形成都是与课外实践分不开的, 以课外实践验证理论知识, 不仅能为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现象及其变化规律提供事实依据, 而且能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更能以其丰富生动的内涵, 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发挥独特的功能和作用。教师应鼓励学生去探索、去研究, 充分开展课外实践, 使课内理论性知识和解题思路通过实践探索得到巩固。
四、利用多媒体, 提高教学效率
利用多媒体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 可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参与, 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有效弥补传统教学的缺点, 提高教学效率。
创新教学模式, 打造高效课堂是一种教学理念, 更是一种价值追求。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 将会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更多的关注, 我们要踏踏实实地研究高效课堂教学, 从学生实际出发, 从职业教育的目标出发, 不断改变教学模式, 打造高效课堂。
讲究方法打造高效语文课堂 篇8
一、做好课前预习, 夯实基础
预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生学习语文更是如此, 如果搞不好课前预习, 学生上课仅仅靠教师的讲授, 往往学习效率不高。由于种种原因, 学生们学习的知识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脱节, 常言说笨鸟先飞就是这个道理。试想如果先预习一遍, 自己提前把能解决的问题都解决掉, 哪些地方是重点, 哪些地方是难点, 哪些地方是疑点, 都做到心中有数, 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就会有所侧重, 尤其遇到难点和疑点我们就会格外用心听讲, 效果要明显好于不预习。只听教师讲解而不预习相当于学习了一遍, 而预习好比学习了两遍, 甚至更多。小学生年龄还小, 他们在自主反思和自我约束等方面相对比较差, 激发小学生的预习兴趣是重中之重。另外, 教师还要教给学生正确的预习方法, 尽量做到细化, 可操作性强。一般说来, 预习的步骤应该是:默读、查阅工具书、朗读、摘抄、思考升华, 现将我的具体做法介绍如下。
拿到一篇新课文, 多种情况下课文中会存在学生不认识的生字和不能理解的词语。因此在初次阅读这篇课文时,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默读课文, 加深理解, 起码要做到两个方面。第一就是理清思路, 把握课文的大概意思。比如课文介绍了一个什么故事, 描写了一个什么人, 介绍了什么景色, 告诉大家什么道理, 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这几个方面, 应该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形成初步的印象。第二就是要找出全部生字和生词, 在书上做出笔记。然后就是查阅的过程, 学生可以通过查字典和查词典来解决生字生词, 也可以向教师家长或其他同学来请教这些不理解的字词。当生字和生词的问题解决之后, 下一步就可以放声朗读, 眼过三遍不如嘴读一遍, 这在语文中非常实用。通过大声朗读有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也有利于学生更好的记忆和背诵。这个时候一般情况下可以读三遍, 第一遍重点放在生字的读音方面, 重点要把课文读通顺。第二遍朗读要注意理解文章内容和思想意义, 大致了解文章所写的人、事、物、景。最后一遍就是要把握文章结构和写作方法。下一步就要进行摘抄, 这一步强调要把文章中的好词好句和自己认为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摘录下来, 嘴过三遍不如手写一遍, 眼手脑并用效果会更好。另外, 摘录的知识慢慢地积累就会内化为自己的能力, 对于写作和表达也大有好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思考, 通过上面的预习活动, 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内容和写作特点等等。到这时学生应该静下心来思考一下, 文章在文字上、语句上、思想意义上和内容上, 还有没有不大清楚的问题, 需要在上课的时候重点听教师讲解, 还是需要向教师、同学请教的。这些要在书上作出标记, 也可以在本子上写下来, 做到重点突破。
经过以上步骤, 学生边读边记, 有写有思, 慢慢地就会形成比较规范的预习习惯。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让学生建立预习笔记, 笔记内容应该包括文章名、书名、文章出处、作者情况、好词好句、心得体会、摘录等等, 这些预习笔记对于学生十分关键。需要说明的是预习笔记不需要每篇课文都这样做, 简单的课文可以只在书上写写画画, 把常规的步骤落实一下就行。
二、要进行学法指导
教是为了不教, 一节成功的语文课不能只看学生掌握了多少“双基”, 能力有了多大的提高, 重点要讲究学习方法的传递, 要授之以渔, 否则就不是一节好的语文课。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就要以课文为载体, 文以载道, 文以载法, 我们一定要把学法教学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表面上是在教课文, 实际上要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归根结底是要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品读课文, 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学习的方法。学生也要经常回顾自己每一节课和每一天以及每一学期都学到了什么。作为教师应该问一问自己一节课、一单元、一本书, 我们教给了学生多少学习方法, 如果没有方法, 能力就会变成空中楼阁, 虚无缥缈。一个学生能力的强弱, 取决于他们掌握学习方法的多少, 也取决于他们能否根据具体的情况实现知识的迁移, 恰当地选择方法, 并熟练运用, 以致最终有效的解决问题。没有教给学生方法, 那就是对不起学生, 也可以说是误人子弟。
三、上好复习课
复习课要一改过去教师满堂灌的悲剧, 复习课同样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 需要教师摆正观点, 复习是学生的复习, 应该把时间还给学生, 应该采取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复习的内容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 复习的形式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定夺, 让他们在具体的复习中总结出复习方法。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宏观调控, 把握复习的方向和复习的进度, 在必要的时候对学生适当地引导和点拨。复习课时间有限, 教师切记不要再布置学生多读多写, 主动权一定要还给学生。比如复习生字, 就要让学生自己找出难写的字, 难记的字来重点复习, 方式可以多种多样, 自己可以反复练习, 也可以让同桌互相听写, 也可以自己跟自己出一份测试题。比如阅读部分, 可以找一篇文章让他们自主地提问题、解决问题, 然后再进行交流。复习一类知识和一个单元最好让学生写出心得体会, 总结自己的新收获, 以及成功的复习方法。这种开放式的复习可以避免学生在本来就会的知识上费时费力, 做无用功, 这样会更有针对性, 更有实效。在复习的过程中, 还要选择恰当的方法让同学之间展开合作学习, 恰当的方法不仅指在教学中未经设计而出现的合作机会, 也指教师根据教材和知识特点和学生实际所做出的精心设计。语文教材内容丰富, 包罗万象, 许多问题适合合作学习, 很多内容需要互帮互助。
创新方法打造高效课堂 篇9
一、创新师生关系,实现有效的师生互动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两大不可缺少的教学要素,因此,师生关系也自然成为影响历史教学活动最为重要的一对关系。我们要想创新历史教学活动,首先就要从创新师生关系入手。然而,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往往被视为各类知识的传播者,而学生则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换句话说,在教与学之间并没有形成应有的教与学的互动,而只是单向地由教师向学生那里传输知识。这种师生关系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只能学什么,学生本身所具有的学习主体的能动性无法得到丝毫的体现,这就造成了我们常说的“读死书,死读书”。因此,改变现有的师生关系,创新师生关系非常必要。例如:笔者在给学生讲到《甲午中日战争》时,就把中日谈判过程中李鸿章和伊藤博文的对话展示给学生,然后由教师扮演伊藤博文的角色,学生扮演李鸿章的角色,师生双方围绕相关问题进行谈判。这种另类的师生交流不但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得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由过去的单向知识传授变为双向流动,大大提升了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二、创新教学方式,实施探究式教学
在传统的历史课堂上,教师都习惯于把“是什么”、“为什么”直接告诉学生,这种直接的知识传授造成的一个最不利的影响就是,学生失去了主动思考和探究的机会,教师讲什么就是什么,学生的思维僵化单一。可能有的人会说,历史本身就是阐述已经发生过的、无法改变的事实,不需要学生的想象力。然而,我们要知道,史实虽然无法改变,历史观却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即使是同一个时代,不同的人对相同的历史也会持有不同的历史观。倘若我们通过统一化的历史教学让所有的学生都持有相同的观点,恐怕读史就不再是明智,而是迷糊心智了。因此,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创新教学方式,除了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以外,还可以适当地实施一些探究式教学。教师可以在讲解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经常性地抛出一些具有探究价值的小问题,让学生利用课堂时间进行思考和讨论,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氛围,又能够有效拓展学生的思维。例如:笔者在给学生讲到《贞观之治》这节课时,就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武则天在去世以后立了一块无字碑?”听到这个问题,很多学生都来了兴趣:有的说是因为武则天认为自己功绩巨大,已经到了无法用言语表述的地步;有的说武则天作为一个男权社会的女皇帝,其本身就无法得到认同,因此死后连墓碑上的字都没法撰写;还有一些看过有关无字碑介绍的学生则提出,立无字碑是武则天一种非常聪明的做法,无字碑的意思是让后人去评价自己的功与过。就这样,通过对一块无字碑的探究,学生对武则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该节课显得探究意味十足,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
三、创新作业设计,拓展学生思维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然而长久以来,在历史学科中,作业设计都不受人重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历史教师没有常规的历史作业,而在布置作业的教师中,大多数的作业形式就是一些练习册、练习题等书面作业。这样的作业形式对于巩固新知识具有一定的作用,但也在一定限度上桎梏了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要想实现创新、高效的历史教学,一定要想办法改变过于应试化、书面化、单一化的作业形式,设计一些新颖的作业形式,在吸引学生兴趣的同时,也能够有效提高作业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锻炼效果。例如:笔者在给学生上完《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这课时,就给学生布置了一个有趣的作业题目,叫做“穿越去宋朝”。作业以小论文的形式,让学生假想自己通过穿越的形式回到了宋朝,描述一下自己在宋朝的所见所闻,谈一谈宋朝的人文风情、生活习惯等。这样有趣的作业形式相较于传统的作业形式,对学生当然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并且由于没有固定答案,对学生思维的制约性最小,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思维想象力,有效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总之,创新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动力,也是实现高效历史教学的必然之途,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不断创新、敢于创新,用创新为历史教学带来科学与高效,带来生机与活力。
摘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通过创新教学理念来打造高效的历史课堂,已经成为历史教学发展的重大趋势,也是广大历史教师的一大共识。在本文中,笔者就结合自己的一些历史教学实践体会,总结几点创新历史教学、推动高效历史课堂实现的几点措施,希望能够对历史学科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有所裨益。
关键词:创新教学,初中历史,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凌友芝.初中历史教学方法创新初探[J].学苑教育, 2010(20).
[2]谭红艳.试论初中历史教学效率的提高[J].新课程学习(综合),2010(8).
打造高效高中历史课堂方法探析 篇10
一、历史课的知识比较
比较是人们认识事物差异、差别特征的最佳方式, 也是学生在课堂上最佳的心理活动。通过比较可以突出重点, 可以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探求概论、原理、思想观点的异同关系, 并揭示其所蕴含内容的深刻意义, 可以加深学生对相似知识本质的理解, 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记, 从而取得事半功倍、启迪深思的教学效果。
教学中可以把同一时期同一地区的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进行整合与比较。比如古代中国唐朝的政治文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物质文明:农业、商业城市;精神文明:思想、文化、艺术。比如英国:政治文明是君主立宪制 (《权利方案》) ;物质文明是工业革命, 精神文明是文艺复兴时期创造的思想文化艺术。
二、历史课的知识归纳
归纳与演绎是人们认识事物过程中经常运用的两种方法。高中历史课知识的复杂性, 决定了教学过程中归纳法的不可缺少, 从近几年来全国高考卷的主观题中也可以得到印证。在教学中为提高课堂效率, 可以引导学生对给定的材料进行筛选、提炼和组合, 从中抽象出教材的思路和观点, 也可以在给予特定问题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对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归纳。如: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 上层建筑是指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等各种观点的观念体系。高中历史教材中归纳此类情况的有:老子的道家思想和孔子的儒家思想, 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发挥, 王充、范缜的无神论思想, 柳宗元和刘禹锡的唯物主义思想等。上层建筑由经济基础决定, 是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抓住了这个主题, 就能理解上述种种现象为什么会产生。
三、历史课的知识串联
一个成熟的教师, 其教学思路必然是十分清楚的, 有条不紊的, 而教学线索就能很好地反映教师的教学思路。知识串联法, 就是抓住历史线索, 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个基本要素串联起来, 好像用线串珠子一样。知识串联要以一条主线为准, 比如, 以某一历史事件为线索, 内容为起因、经过和结果, 并列出大事年表。以人物的活动为线索, 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往往贯穿了整个时代。。以一定的社会矛盾为线索, 分清每个历史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
“浇树浇根, 化人化心。”要实现学生的知识增长就必须对其心灵进行反复地、不间断地“理智训练”。比较、归纳、串联知识方法的恰当运用, 能实现高中历史课内容“人化”的最大化, 进而有助于打造高效优质的历史课堂。
创新教学模式 打造高效课堂 篇11
我认为,教师与其自己借助资料吃透教材,再一点一点教给学生,还不如给学生足够的自学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读懂课文。阅读的体验是无法传递的,虽然有些内容学生一时无法理解,但只要用心读,加上生活和知识积累,必然有所感悟。现代教育研究表明,同样的学习内容,学生听一遍能获得20%,说一遍能获得70%,做一遍能获得90%。可见,自学的成就感是老师怎么讲解也无法代替的。
课堂上,我一般保证学生有20分钟左右的自学时间。我先讲清自学目标和自学方法,接着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资料解决生字,找出多音字,画出重点语句、词语,理解意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将初读后的体会整理在笔记本上,并写一写自己的理解。在教学后,我还引导学生不断总结学习中的得失,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我总结了“自学闯关五步教学法”,让学生以挑战的心态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享受阅读的乐趣。顾名思义,要想轻松过关,自学是关键。
第一关:字词关(5分钟)
字词教学是语文学习的基础,绝对不能马虎。我在班里采用“兵教兵”的方法,让学生同桌或小组配合过字词关,目标是生字会读、会写、会用,尤其是文中的多音字和四字成语。小组过关后,我再通过听写或提问来强化重点字词,并不断通过课外阅读帮助学生巩固生字词,排除阅读障碍。
第二关:课文关(5分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为了督促学生自学时反复读课文,我会要求学生在小组朗读过关,并不时抽查,以保证他们能清晰、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小组过关时读错的字词、句子,小组长要记录下来。过关后的同学,可以进一步进行交流,不过关的成员还要反复读。教师可以随时了解难读的句段,进行有针对性的示范读或指导读。
第三关:感悟关(10分钟)
在语文学习中,阅读的过程就是学生对文本感受、领悟和创新的过程。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往往是多元的。这一关我主要让学生交流读课文后的感受,相互启发,从而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理解能力强的学生体会写得深刻一些,内容多一些;能力弱的学生理解浅一些,内容少一些。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这种差异,不管深浅,毕竟是学生自己的见解,都应给予肯定。
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选取自己觉得精彩的内容展示给大家。其他同学听后点评,点评精妙的同样可以得到掌声。为了得到大家的认同,赢得掌声,学生们总是认真地写好读书笔记。交流切磋后,我再进行讲解,让学生自己修改。
第四关:诵读关(15分钟)
诵读关,是让学生立足于课文本身,以读为本,在读中思,在读中悟,在读中领悟文章情感、体会语言精妙,从而进行语感的培养和语言的积累。教师要整理学生体会不到位的内容,将课文的重点、难点集中起来,设计问题,激发学生思考,进一步品词析句。
如《学会看病》一文中,母亲有一句话——“我想我是世界上最狠心的母亲了”。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就这句话展开辩论,让他们在文中找出证明自己观点的语句并加以说明。学生在品读句子中体会到母亲让孩子自己去看病,不仅仅是对孩子的考验,更是对母亲自己的考验,因为在等待的过程中,母亲饱受担心与痛苦的折磨。学习《开国大典》一文,我这样设计:作者向我们描绘了开国大典的众多场面,选择你最难忘的一个场面,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然后回味一下从中感受到什么,通过朗读把这种感受传达出来。学生通过诵读,体会到群众的激动自豪之情,感受到开国领袖毛泽东的伟人风采。在关键处,我再一一点拨,让学生的理解进一步升华。
第五关:写作关(15分钟)
语文教学最终要落脚在教会学生写文章上。我会借鉴课文的写作方法和优美语言,让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可以把文中的词句换一换、好的句式练一练、抓住留白补一补、观察插图写一写、顺着情节扩一扩、展开想象叙一叙、变换文体改一改、迁移写法仿一仿、加工信息编一编等,方式多样。如冬天感冒多发的时候,不少学生感冒了,学习了《学会看病》一文,我就让学生以《我生病了》为题写写这段经历。学生有实际的感受,写得真实生动。学了《难忘的一课》,我就让学生写写《我是中国人,我自豪》。学生在文中赞美祖国的壮丽河山、悠久历史,洋溢着爱国之情和民族自豪感。学习了《“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我让学生写写被父母鼓励、赞扬、批评,甚至打骂的经历,学生在写作中体会到家长无论是严厉还是慈祥,归根结底对自己都是一个“爱”字。学习了《地震中的父与子》,我布置了作文题目《废墟中的阿曼达》。学生写出了废墟中孩子们的恐怖,阿曼达的坚强和懂事。有范文引路,可以降低写作的门槛,让读写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篇讲读课文我一般安排两节课。第一课时大部分时间由学生自学,包括生字和读课文,剩余10分钟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上相关主题的文章。大部分学生能从容读完两篇。第二课时安排感悟、诵读和写作。这样读、议、写穿插进行,避免了语文课只动口、不动手的弊端。
针对课堂这五关,我还设计了“字会写,文会读,意会说,句会品,文会写”的闯关记录,由小组长和老师做好评价。字词关和课文关在小组中过关时,小组长要调控好,对完成任务的成员要及时安排新任务,不要让任何学生游离在学习之外。感悟关可以先在小组中交流读书笔记,选出代表参加班级交流,也可以用“开火车”的形式直接交流,人人要参与点评。教师要督促学生取长补短,完善读书笔记。
这五关在时间的分配上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有的课文内容浅显,学生一读就懂,就不需要在感悟和诵读关花时间。有的课文内涵丰富,比如鲁迅的文章,就需要教师拿出更多的时间结合时代背景在感悟和诵读关上引领。有的文章在写作这个训练点只需要学生仿写句子或者是一个小片断,那老师可以充分利用这段时间交流“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上的阅读收获,教师要根据具体的课文,灵活把控各关时间。
“自学闯关五步教学法”大大提高了语文课堂的效率,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展示环节,很多学生争先恐后地表现自己,一改过去沉闷的课堂局面。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表现欲,对感兴趣的内容积极性都很高。但要给学生足够的自学时间,这样他们才能有储备,有话可说。
课堂内夯实了字词,就无须课外再巩固。我布置家庭作业时也将以前以字词为主的抄写作业改为以读书为主的弹性作业,把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我要求学生经常写一些读书笔记,强化在课堂上学习到的读书和写作方法。下一次上新课前拿出来,进行“快乐读书之旅”,分享读书的收获。为了博得掌声,不少学生写好后总是反复朗读,以便朗读时能声情并茂,为小组赢得更多的分数。
丰富的阅读积淀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加上扎实的基础知识,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就水到渠成了。到农村小学支教半年,我采用这种教学模式,任教的班级语文成绩跃居全镇第一名,提高了13个名次。而我收获的不仅仅是学生快速提升的成绩,更重要的是享受到了课堂上生成的精彩,分享了学生轻松学习的快乐。
“闯关”激活了语文课堂,使阅读、写作、表达互相促进,让学生把握住了学习语文的关键。由课堂主角变为配角的我,享受到难得的“清闲”:和孩子们一起徜徉在“语文主题学习”丛书的美文中,看着他们积极、愉快地获取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是学在其中、乐在其中。
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方法初探 篇12
一、深入了解学生, 精心准备教学内容
在教学之前, 教师要精心准备教学内容, 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做课前准备时, 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深入挖掘, 还需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和数学能力。要做好充分的课堂准备, 教师要从以下方面进行:1.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教师要认真探究要教学的内容,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来分析教学重难点, 以保证利用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能力对教材内容做到灵活运用, 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2.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在新课改的教学中, 教师要使教学的各个环节具有趣味性, 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引导他们进行轻松、快乐的学习。3.了解学生的情况。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学生的思维和数学能力都处于发展的状态。在上课之前, 教师要了解学生已有的数学水平和他们的兴趣特点, 以做到在上课时灵活、机智地处理课堂的生成情况, 实现高效的教学。
二、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探究积极性
小学生的性格活泼, 他们在对感兴趣的事物进行探究时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深入分析, 具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韧性。在教学中, 教师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出发, 进行教学环节的设计, 采用丰富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让他们在上课过程中始终保保持积极的学习热情, 运用自己已有的数学知识进行探究和分析。在自主意识支配下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不再等待教师的讲解, 而是会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有助于促进他们数学思维的发展。小学生在分析问题时主要运用的是直观的思维方式, 在解决一些较为抽象的问题时会遇到很多困难, 容易打消他们的探究积极性。这时, 采用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 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 让他们在具体情境中进行问题的分析, 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让他们有效解决问题。
三、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 实现教学的直观性
随着多媒体在社会各行各业的广泛运用, 凸显了它的强大功能和作用。在课堂教学中, 引入多媒体进行教学, 能够让教师摆脱传统的教学方式, 给教学注入新的创新元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通过教学课件对学生进行引导, 解放了教师的双手, 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关注学生的学习, 积极地与学生进行互动。多媒体具有丰富的资源库, 利用多媒体教学, 除了能用直观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外, 还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让他们在有效的时间掌握更多的知识, 发展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和数学综合素质。
四、注重数学实践教学, 增强学生的数学体验
教师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必须引导全体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只有学生能够真正做到学用结合, 才能真正将所学知识消化、贯通。在开展课堂实践教学时, 一是要充分利用教学模型。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学具, 变抽象为直观, 变被动为主动, 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二是要加强课堂实践操作。通过实践操作, 把对具体事物的观察和接触转变为与具体事物有关的感性认识, 进一步从感性认识形成抽象概括, 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验证结论的正确性, 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三是要有效开展课堂训练。训练的形式不仅仅是笔试, 也可以是动口、动手的训练。训练的题目要有层次性, 可分为基本题、提高题和拓展题,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吃得饱, 得到不同的发展。
总之,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兴趣进行多种形式的教学, 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了解, 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和学习责任感, 使课堂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优化。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时, 教师要对课堂学习状态进行全程把控, 及时解决课堂中出现的问题, 使学生始终在积极、活跃的氛围中学习, 实现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摘要:新课程要求: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如何打造真正高效的数学课堂是每一位教师所追求的一个永恒的话题。教师应积极探索打造高效数学课堂的有效途径, 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是一种快乐。
【创新方法打造高效课堂】推荐阅读:
创新历史课堂教学方法12-01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11-29
小组合作讨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方法创新08-26
打造小学语文创新课堂06-29
高效课堂创新09-14
高效课堂的创新实践05-23
走创新之路 探高效课堂10-26
高效课堂的构建方法06-22
高效课堂的评价方法09-29
高效课堂的教学方法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