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方法与内容

2024-08-17

创新方法与内容(共12篇)

创新方法与内容 篇1

企业管理创新主要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要求管理者转变思路, 认真看待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寻找合适的管理原则和管理方式。管理方式的创新能够为企业创造出巨大的优势, 改变着企业的竞争地位。

一、管理创新——时代的要求

企业的管理创新主要是企业的管理思想和方式以及管理工具方面的创新。企业在面对市场发生了改变的时候, 技术发生改变的时候都要对管理方式进行相应的调整。管理是一门艺术, 除了其自然属性之外, 还具有社会属性。所以, 管理创新其实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 除了有技术方面的创新, 还要有制度方面的创新。一个成功的企业管理创新是两个方面的结合。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我国企业融入世界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全球化的发展加剧了企业之间的竞争, 面对负责的市场变化, 管理创新的地位逐渐凸显了出来。如果一个企业经过了管理创新, 经济效益还是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 这次创新就是不成功的, 需要继续寻找合适的途径, 反复努力, 总会有成功的一次, 这就是企业管理创新的过程。企业的管理创新也许是个漫长的过程, 但是最终取得的效果是比较明显的。要想管理创新得到成功, 就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 进行调整, 把管理与创新结合起来, 让企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二、企业管理创新的内容与方法

(一) 人才管理的创新

企业管理的首选要素就是人, 企业进行创新的重要条件就是人才的创新。在知识经济发展的今天, 企业之间的竞争就是人才之间的竞争, 尤其是那些掌握了核心技术的优秀人才, 更是企业不可多得的财富。这些核心人才具有很好的技术素质和业务素质, 但是有很大的流动性。他们拥有过硬的技术和才能, 就会想着朝更高层次的方向发展。

优秀的人才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企业要通过多种形式对他们进行培训, 更新他们的知识结构, 提高其创新能力。这种无形的资产是可以反复利用的, 企业在投入一定的经济成本之后, 必定会收到回复, 人才的发展能给企业增加财富值。知识管理与人才的发展密不可分, 企业要适应整个大的环境的发展, 就必须要把经济资源转化为知识资源。这样一来, 企业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的时候, 才能依靠人才管理的创新去占领市场。企业进行人才管理创新, 开发人才技术和知识的潜力, 能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不竭的动力。

(二) 技术管理的创新

管理的技术创新是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企业在进行技术管理创新过程中, 不只是要关注技术问题, 这同样也是个管理方面的问题。通过进行技术管理创新, 能够把资源配置的不确定性降低, 提高技术创新的配置效率。技术创新要发挥作用, 需要考虑到很多不确定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技术创新主体的行为方式、创新能力和资源数量等等, 还有技术创新中的管理效率。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是不可分割的, 需要两者进行配合。

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 企业要对竞争的形式进行初步的估计, 并且迅速做出反应。在进行技术创新的时候, 要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 重塑企业管理模式。另外, 还能够把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到企业管理中来, 从而不断提高管理效率。比如, 建立数字信息企业, 为企业的有效管理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手段, 对传统的经营思想提出了挑战, 提高了管理水平。

(三) 管理手段的创新

随着科技现代化的发展, 管理创新也要找到合适的方式和手段。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发展特色, 探索合适的管理模式, 吸收一些先进企业的管理经验, 为自己的企业所使用, 取其精华, 形成具有企业特色的管理手段。与此同时, 可以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 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共享, 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发展。

综上所述, 管理创新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动力, 也是提高企业利润的一个重要的方式。企业在管理中进行发展规划的一个标志就是管理创新。创新是企业管理永恒的话题, 也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的重要前提。企业在管理过程中, 要根据自身的条件, 适时调整管理策略, 制定出适应企业发展的长远计划, 制定出发展目标, 选择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创新策略, 从而保证企业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管理创新取得成功, 在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世界经济格局也在发生着改变, 传统的经济管理模式受到很大的挑战, 需要进行不断完善, 企业要在管理创新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本文就企业管理创新的内容和方法的相关问题进行探析。

关键词:企业管理,创新,方法

参考文献

[1]韩秀丽.浅谈国有企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J].北方经贸, 2011 (09) .

[2]张雅丽.浅谈国有企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1.17 (03) .

[3]陈春迎.涂林霞, 孙丽.浅谈国有企业管理创新的内容及途径[J].河南石油, 2011.

创新方法与内容 篇2

依安县职教中心学校德育内容与方法创新

坚持把“养成教育、成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理想前途教育”贯穿学生职教生涯三年,并把德育教学内容分阶段实行:高一重养成教育和理想教育,高二重心理健康教育,高三重成功教育和前途教育。学校将养成教育作为学生的突破口,从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入手,通过严格的管理,狠抓学生的基础文明和社会公德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加强学生的基础教育;注重对学生进行安全意识、安全常识的培养和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能力,努力打造平安校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建立高效的工作机制;加强对学生学习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结合当前的形势,加强对学生的现代意识教育;加大对网络教育功能的研究与管理,最大程度地发挥网络的积极功能,减少和杜绝网络的消极因素对学生的影响,积极营造绿色网上空间,保证校园网络文化信息传播向健康文明的方向迈进,努力打造“数字校园”;

根据形势定期举行班主任研讨会,旨在将学生培养成为“明理诚信、遵纪守法、勤俭自强、团结友善”的优秀学生,尽力挖掘学生的潜力,多鼓励,少批评,帮助学生纠正自恋、自卑、自纵心理,使学生对前途充满信心。

创新方法与内容 篇3

【关键词】创新能力 现代化教学 综合化教学

引言

创新教育指的是使整个教育过程被赋予人类创新活动的特征,并以此为教育基础,达到培养创新人才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创新教育的过程,不是受教育者消极被动的被塑造的过程,而是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主动性,使教学过程成为受教育者不断认识、追求探索和完善自身的过程,亦即培养受教育者独立学习、大胆探索、勇于创新能力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创新,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对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

教学内容的创新

1.整合教学内容,确保教学内容的先进性

一是要加大网络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要将网络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体系各要素中,使之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态以及主要的教学媒介。

二是要加强基础教育,提倡双语教学,打牢学生的科学文化基础。结合部队发展实际,加强新理论、新技术、新装备的教学,努力把军事科技的新知识、新经验等内容及时补充到日常教学之中,使教学内容始终紧跟部队建设的实际需要和发展变化。

三是要不断充实信息化战争理论的教学内容,提高军队人才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的能力。按照信息作战人才培养目标,深入研究各层次各类人才应当具备的信息作战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充分论证与之相适应的课程内容体系,使信息化战争理论在教学内容中得到充分体现。

2.优化学科,实现教学内容的现代化和综合化

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首先要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分析科学文化的发展赋予大纲教材已有的概念、原理、规律等内容的新内涵、新要求,进行合理取舍和组织;其次,将大纲教材中与科技发展、现代科技成果等相关的内容很好地衔接起来,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之间的关系;第三,要适当将益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时间能力的现代最新科技成果、新发展以及现代人文思想等内容纳入教学内容之中,使教学内容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体现出现代化的特色。

时代的发展不仅要求教学内容实现现代化,而且还要实现综合化。既要实现学科范围内的综合化,也要实现学科间的综合化,将相关知识集结成网络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去,实现教学内容在更高层次上的综合化,提高学生综合、灵活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立足学生需要的基础上,结合新时期部队建设发展实际,进一步完善具有部队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确立部队院校新的课程设置。

3.明确目标,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课程建设必须围绕不同层次的任职岗位,突出岗位任职特点,注重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才培养的特殊型能够,突出培养目标的针对性,以满足对多种军事人才的需求。为此,首先要跟踪科技发展前沿,贴近部队建设发展实际,把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贯穿到教学内容体系中去;其次要用现代的观点精选传统内容,及时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最新成就的内容,以适应新军事条件的需要;最后要加强实践性教学,紧贴部队作战任务,紧贴武器装备发展,紧贴任职岗位需要,以满足第一任职需求和提高战斗力为根本目的,把使命任务分解、转化为教学内容,形成不同的教学训练课题或训练问题,更好地为部队服务。

教学方法的创新

首先,要积极地创新教学方法来增强教与学这两个过程的互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应大力提倡案例教学法。案例法是根据教学需要,把实际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供学生思考、分析和决断的案例,通过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这样能够充分发挥作为教育主体——学生的能动作用,让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其次,有效整合地区资源,建立卓有成效的教学实践基地,增强教学活动的实践效果。普通高校都非常重视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部队院校应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努力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借助社会各种教育资源,与普通高校开展广泛合作,进一步充实和完善教学实践基地。充分运用紧密型基地可以实现多赢,不仅可以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实践锻炼、使教师提高实践技能,还可以提高高校服务部队的能力,提升高校的层次与知名度。

最后,要大力加强部队院校与科研院所之间的联系与合作。部队院校要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送教师与学生到科研院所进行交流来提升教师与学生的实践技能。现代军事中,各种先进的武器与装备已被广泛应用,精通各种武器与装备的原理和操作就显得至关重要,这也是提升军事能力的关键。通过与科研院所的合作交流,亲身加入他们的生产、研发过程,借鉴他们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的相关知识和经验技巧,这样能够更好地开发教师与学生的自主性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

总结

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创新是推进现代化教学的核心,是先进文化在教学领域最直接的体现。部队院校只有始终抓住教学内容改革与教学方法创新这个主题,才能把现代化教学引向深入,为部队院校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有力的支持与保障。

参考文献:

[1]现代军校管理学[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2.

[2]张志勇.关于实施创新教育的几个问题[J].教育研究,2000,(3).

[3]陈铁柱,陈伟,戴燕君.军队院校教学工作评价单模式探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09).

作者单位:贾天龙 边防学院 陕西西安

孙立江 周召发 第二炮兵工程大学 陕西西安

创新方法与内容 篇4

一、《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主要问题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研究环节薄弱。

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受到教材与课时的限制,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大量理论性很强的经济学知识需要教师和学生花费很多精力,因此忽视了经济学的实践性,且由于教育体制和教学条件的限制,实践教学几乎是被忽略的环节,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也不利于发挥经济学的应用价值。

在经济管理类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更新了培养目标“应用型”,这也是跟随市场需要作出的调整,但是如何真正做到把学生培养为“应用型”人才缺乏有效的手段。根据“人才培养计划”设置的课程教学大纲几乎毫无新意,只是简单地罗列了教材的章节,也看不出要做到培养“应用型”人才应该采取的方法。有的院校在“大纲”看来,“加强”了实践教学的分量,但在执行过程中依然我行我素。这就造成了“人才培养计划”没有统领“大纲”,“大纲”没有指导教学,培养出来的经管类学生对经济学理论一知半解,对经济学应用一片茫然。

《西方经济学》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不断丰富与完善,这种进程仍在继续,任课教师需要实时关注经济动态,努力将经济学理论与实践应用结合起来,并传授给学生,否则,“理论”与“实践”的“两张皮”只会加深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的“晦涩难懂”;对于经济学尚存的一些争论,任课教师需要很好地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如果只是一带而过或根本不提,就会在无形之中加强学生的“循规蹈矩”的思维模式,不能有效地开发学生创新精神;另外,任课教师的科研水平不尽相同,有的更专注于经营管理、市场营销,从而忽视了对于整个经济学全局的把握。

(二)教学时间紧迫。

在《西方经济学》教学计划要求一学期完成“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内容,内容多、课时少,教学任务和教学质量常常发生矛盾。教学计划安排太紧凑,学生没有消化的时间,真正理解比较困难。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计划的内容常常需要赶进度,理论教学时间大大挤占了实践教学时间,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西方经济学》课时要求一般为54学时,教材内容一般都在12大章左右,也就是平均每章4.5学时,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来看,要让学生真正消化吸收教学内容,这4.5学时是不够的。根据本科院校培养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应用型人才目标的教学大纲要求,把实践教学置于突出地位,实践学时起码是理论学时的一半,这样,这54学时就更显得紧张了。

(三)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在《西方经济学》的实践教学中,目前普遍存在有两种形式:课堂案例、假期实践。课堂案例有时候确实很丰富,但也仅仅是局限于教材上的,很难有多余的时间充分扩展到教材以外的经济社会中,所以有的学生经常抱怨案例不够多。假期实践是教师布置寒暑假的实践任务,要求学生到企业实习或调研,结束时,需要提交一篇实践报告。不少学生选题大而空,理想的内容要远远大于现实的内容。要在预计时间内完成这样的选题,显然不切实际。实践环节结束时,交上来一大堆无用的文字材料。这种实践教学只注重结果,难免流于形式。

(四)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够。

西方经济学理论抽象,实践性强,相对于社会和企业缺乏深入了解的学生而言,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免受到制约;西方经济学在很大程度上都要求用数学模型、图形、表格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普遍对定性分析感兴趣,对定量分析的方法驻足不前或觉得乏味,从而不愿深究;仍普遍存在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忽视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由于课堂上师生互动的机会少,教材内容主要是以理论介绍为主,既抽象又乏味,缺乏感性认识的学生无法将经济学理论和现实经济生活的实际有机结合。这三方面导致了学生在学习并运用经济学时,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增加了教学难度。

二、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创新

如何解决在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呢?

(一)重构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的教学大纲。

重新构建适合本科院校培养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应用型人才目标的教学大纲,把实践环节始终置于突出地位,并编写合适的教材。更多地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结合经济发展的实际,选用有较多实际案例、精炼易懂的教材。有条件的情况下,编写适合本专业学生的应用型教材。为了充分保证实践教学质量,可将《西方经济学》适当延长至72学时,并在每章理论教学后都安排有“课内实训”环节。这样,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充分的实践教学时间,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得益彰,互相补充,有利于学生在课堂积极消化所学经济理论知识并付诸实践,并很好地实现学生知识眼界的开拓,引导其更深入地研究经济问题。为更新教学内容,教师还要不断地搜集新资料,更新和充实教学内容,让学生直接接触所学专业的前沿。

(二)不断加强理论与实践教学研究。

增强教师的科研能力,把握教师的角色定位,这是加强实践教学研究的关键。开展《西方经济学》教学活动,需要任课教师具备较高的科学研究能力和资料检索、文献调研、独立思考、实际应用的能力,具有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能力。同时,任课教师须具备较高的教学水平,准确把握自身角色,不再是课堂教学的绝对权威,而是以课堂教学的引导者设计者存在;以学生学习的协作者、咨询者、和学生的学习伙伴存在;以学生学术研讨活动的支持者、观察者甚或是参与者存在。

(三)积极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

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供专业网站、专业期刊,鼓励学生阅读经典经济学专著,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使学生及时了解本学科领域的最新成就和学术动向;并注意向学生介绍各种不同学术观点及尚无定论有待探索的问题,特别是具有理论前沿性的观点,以打破学生过去长期形成的标准答案唯一的思维定势;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敢于批判,善于发现新问题,使其创造性潜能尽量地发挥出来,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创新

为了加强《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质量,避免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可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

(一)课堂讲授与讨论式、启发式和研究式教学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成为学生积极探索经济学知识的引导者,体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理念。把教学看成是一种培养学生主体性的创造活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力。

要保证教学效果,就必须让学生有兴趣学习,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为此教师首先要对西方经济学的核心思想、课程体系、重点难点全面理解和把握,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在教中学,在学中教,将复杂、难懂的理论简单化、通俗化。

将提问、讨论和案例教学结合起来,运用具有代表性的、时效性较强的案例说明经济问题,既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员思维积极性,又能验证和深刻地表述理论,有利于学员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围绕课程内容的核心,有针对性地联系西方国家经济发展中富有代表性的实例,调动学员的知识储备理解理论,使他们不感到陌生,增强教与学的互动性。对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进行研讨,增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自觉性,如结合中央电视台的《经济半小时》和《焦点访谈》等经济栏目所报道的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开展案例教学。密切关注国内外经济形势,将当前热点问题作为案例引入课堂教学,在不失严谨的前提下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实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和能力,这种方法最普遍,且效果较好。

(二)聘请校外专家进行专题讲座。

聘请企业、政府部门的管理者和研究机构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如就中国经济改革面临的转型、国务院再次提出“中部崛起”战略的意义、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影响等诸多经济实践问题,可以聘请企业、政府部门的管理者和研究机构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为学生们答疑解惑。这种方法能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从理论走向实践。

(三)开展假期经济学社会实践。

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的教学思路是:理论问题—方案设计—实践应用—实践总结。授课教师将西方经济学课程中的一些知识点,通过调查报告方式布置给学生,进行验证式、学习式调查,由教师直接指导学生的假期调研活动与论文或者结合经济学学科的特点在校外建立实践基地,其目的是在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明确学科实践教学的任务,结合专业特点布置调查任务或选准实践基地。

鼓励学生结合西方经济学课程内容,撰写经济研究毕业论文,解决我国经济改革和企业改革中的实际问题。教师进行认真辅导,共同探讨,实现教学相长。这种方法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连接起来,学生具有较强实践学习的主动性。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

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经济学辩论会、激情演讲会、经济学沙龙等各种活动,活跃学生思维,增强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兴趣。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设计大赛”、“沙盘大赛”、“股票投资模拟交易大赛”等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承接小型项目,进行课题研究,夯实理论基础,拓展应用能力。这种方法能增强学生的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自主创新精神。

四、结语

《西方经济学》课程有其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及独特的知识结构和研究解决问题的系统方法。它是一门系统性与理论性较强,且实践性与应用性也较强的课程。优质的教学内容与有效的教学方法是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的重要因素。《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必须结合各专业特点和现实的经济问题从多个方面进行,注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必须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创新,才能形成前后衔接、循序渐进、层次分明的教学体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培养出适应新形势需要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摘要:西方经济学不仅是一门系统性、理论性较强,而且是实践性、应用性也较强的课程。目前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与实际存在较大的距离,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效果不佳等情况较严重。创新教学内容与方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达到优质的教学内容与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实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创新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2]李跃歌.商科院校《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研究.当代经济(下半月),2008,09.

[3]马春艳.实践教学法在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J].经济师,2008,07.

创新方法与内容 篇5

一、比赛主题:

本届比赛是中原工学院第十届“金工杯”机械创新与制作比赛。比赛分规定主题组和机械创新设计组。

规定主题组:

机械创新设计组:

二、作品数量要求及组队原则

1.每个参赛队作品数量:捡球、摘星、干扰车各1辆共3辆车;自滑车

1辆;创意作品共2件。共6件作品。

2.各班人员构成:每件作品6个人制作,每件作品每班出3个人。每个班

级参赛人数共18人

每个队人数组成:每队人数共36人。

3.组队原则:

机自091、机自092为机自一队;

机自093、机自094为机自二队;

机电091、机电092为机电队;

车辆091、车辆092为车辆队。

以队为单位参加比赛。

三、时间安排:

设计时间:2010年12月20日开始;

制作时间:2011年4月28日止;

比赛时间:2011年4月29日,团体对抗赛。

2011年4月30日,机械创新设计评比赛。

五、比赛规则:

本届比赛规定主题组为对抗赛。机械创新设计组为评比赛。比赛分三个主题进行。各个主题分别计分,最后以班级总成绩决定团体名次。

(一)规定主题组:摘星捡球车

1、“摘星捡球车”主题比赛,每个队由三部车组成:“摘星车”、“捡球车”和“干扰车”。

2、比赛场地示意图见附图。比赛时间5分钟,形式为对抗淘汰制。比赛时每队上场人数为3人(摘星车,捡球车、干扰车各1人),用掷币方式确定红方、蓝方。

3、在红、蓝区各有三根立柱,高度分别为150、200、250mm,立柱顶部各有一“星星”(网球),对应分值分别为15分、20分、25分。公共区立柱高度为400mm,对应分值为40分。双方摘星车必须从低到高依次将本方星星摘下并放入本方网袋中后,方可抢摘公共区白色星星。若本方三个“星星”中有两个都未能捡入袋内,则不得抢公共区白色星星。

4、在摘星过程中,如“星星”落地,则不得再捡(由工作人员收走)。

5、捡球车负责捡起散落在地上的乒乓球(每2球计1分),并放入本方网袋中。

6、干扰车可以干扰对方摘星车或捡球车,也可以保护己方不被对方干扰,但不得有意触及任何一方立柱及立柱上的“星星”。

7、摘星车不得越过中心线进入对方区域。

8、比赛过程中每车有一次离场维修机会(时间不限,离场时车中球放回原处),除此之外,比赛过程中队员不得用手触及比赛车辆,违者判犯规出局。

9、比赛结束后,以各自网袋内星球的总分值决定胜负。若分数相同,立即加时赛决胜负,加时赛时间1分钟。

比赛方式及得分:

1、第一轮:四个队进行单循环比赛,按积分排名。

2、第二轮:采用交叉赛形式争夺决赛权。

3、第三轮:第二轮胜出者进行冠、亚军决赛;负者决三、四名。、本主题比赛第一名到第四名分别对应团体成绩分为:30分、20分、10分、0分。

(二)主题2:无动力自滑车

1、“无动力自滑车”主题比赛,每个队有一部车参赛。

2、在40°×2米的助力跑道上无动力下滑后,测水平面上相对于起跑线的垂直距离M。每车有三次机会,记成绩最好的一次。

3、比赛成绩计算:

① 比赛分:(M-10)为比赛分值,下滑距离少于10米者为0分;

② 造型分:满分10分,由评委打分;

③ 以上两项成绩之和为单车总成绩。

4、按单车总成绩高低排出1~4名,分别对应团体成绩分为:12分、8分、4分、0分。

(三)机械创新设计组:“安全环保,人文关怀”机械创新设计

1、该主题为 “安全环保,人文关怀”; 内容为“在交通、水面、公共场所突发灾难或已存安全隐患中,用于安全标识、救援、破障、逃生、避难、环境清理、劳动保护等的机械产品的设计与制作”。其中“用于救援、破障的机械产品”指在火灾、水灾、地震、矿难等灾害发生时,为抢救人民生命和财产,所使用的机械;“用于逃生、避难的机械产品”,指立足防范于未然,在突发灾害发生时保护自我和他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的机械;也包括在灾难和紧急情况发生时,房屋建筑、车船等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一些公共场合中可以紧急逃生、避难功能的门、窗、锁的创新设计。

所有参加决赛的作品必须与该主题和内容相符,与主题和内容不符的作品不能参赛。建议多参考往届“金工杯”作品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的作品(网络搜索),以启发思路,也可参考工业训练中心网页“创新教育”栏目相应内容。

2、该主题比赛每个班需有两个作品参赛,两个作品分别编入A、B组,以抽签方式确定。

3、比赛方式:现场答辩,评委评分。

4、评分基本标准:选题评价(30)、设计评价(30)、制作评价(30)、现场评价(10)。(具体评分标准参见附件

1、附件2)

5、参赛队按A、B组总成绩高低各自排出1~4名,分别对应团体成绩分为:12分、8分、4分、0分。

五、奖项设定:

1、每个参赛队三个主题四项成绩之和为该队的团体总成绩。按团体总成绩高低排出1~4名。

2、团体第一名夺取第十届“金工杯”,发荣誉证书、奖杯。

3、单项评比设:最佳摘星车奖、最佳捡球车奖、最佳干扰车奖、最佳自滑车奖和最佳创新奖,发荣誉证书。

六、制作限定:

1、摘星车:

① 运动控制形式为遥控。

② 整车底盘尺寸不超过320×200mm,材料自选,重量不超过6kg(包括电机,但不含电池)。

2、捡球车:

① 运动控制形式采用遥控。

② 整车底盘尺寸不超过320×200mm,捡球部分尺寸(闭合状态下)不超过200×200mm,车载球囊可以不计入其中。材料自选,重量不超过4kg(包括电机,但不含电池)。

3、干扰车:

① 运动控制形式为遥控。

② 整车底盘尺寸不超过200×200mm,重量不大于3kg(包括电机,但不含电池)。

4、自滑车

① 整车底盘尺寸不超过300×180mm,重量不超过3kg。

② 材料自选,所有传动部件需自己制作,且不得使用轴承联接。

5、参赛车辆使用电池统一规定为:12V1.3A电池,最多使用两块。更换电池由大赛组委会负责。

6.所有参赛车辆必须有外壳。

注:凡在制作要求上有外形尺寸、重量等限定的项目,比赛前都需经评委会确认参赛资格。

七、程序要求:

1、班主任:

机自一队: 张太超韩明新;机自二队: 李强杨克立;机电队:王文胜吴文静;车辆队:刘自范赵国庆

2、确认分组:由各班根据设计主题自行决定,于2010年12月21日上午9:00以前上报各班代理班主任,并转交“金工杯”竞赛组委会。

3、审核设计:所有作品于2011年3月30日前提交设计说明书(包括设计构思、设计原理、设计计算等),审核通过后方可进入制作程序。

4、制作产品:在班主任指导下完成工艺设计与加工制作,装配产品。设计制作指导委员会负责宏观监控、指导。

5、技术文件:参赛作品于2011年4月10日前向竞赛组委会提交符合格式规范要求的产品说明书,用于印刷、装订。

6、资格审查:包括技术文件(包括完整的图纸(绘图软件绘出)、加工工艺和产品技术说明书等)审查、产品规格(尺寸、重量)审查,等。

7、所有参赛作品需准备广告宣传彩页设计版(纵向,90×60cm)电子稿和5分钟的PPT演讲稿电子版,于赛前上交。

8、产品设计说明书格式见附件

3、加工工艺卡格式见附件4。

八、制作期间材料领用及成本核算管理办法

1、本届比赛实行项目负责制。每个作品由组内指定一名项目主管,负责本组作品材料签字领用。

在制作开始需提供本组作品设计图纸,据此填写本作品所需原材料的材质、规格、数量等(包括:钢板、圆钢、铝板、有机玻璃板、胶木板、标准件、弹簧、电线、电机、继电器、接触器、开关、电池、车轮、O形圈、同步齿形带、遥控线路板、轴承、哥俩好粘结剂、9V电池、5号电池、锡焊丝、链条、链轮、齿轮、丝杠等)。

2、凡需外购电器元器件、电机或只有本组作品使用的成品部件,需先做市场调研,由项目主管提出申请,班主任审核、竞赛委员会审批后方可购买。

3、各参赛作品应本着“结构简单、功能可行”的原则设计作品。在制作之初需对本作品进行成本核算,提出成本分析报告。无此报告不能开始制作。

九、其它事宜由竞赛委员会解释。

中原工学院

创新方法与内容 篇6

关键词:学前教育;钢琴;学生;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5)04-033-02

在中职教育中开设的钢琴课,是让学生获得键盘基础理论知识,它有就业和升学两种教育方向,下面就这两种教育方向,提出几点建议:

一、把握学生心理——树立自信、激发兴趣

众所周知,到职高学习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初中文化课学习较差的学生,所以老师要极大限度地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重拾自我、重塑自我,因为这是转化他们学习态度的基石。因此,在入学第一堂课上我告诉大家:对于专业学习我们大家都是处于同一个起跑线上,一切都是从零开始,我们要有学习的信心,相信自己有能力把钢琴学成。文化课学习不好并不代表否定了一切,能否学成,关键还要看是否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端正的学习态度。

此外,为了激发学生的学琴兴趣,老师还应该及时和适时的弹奏一些中外的钢琴曲,以此来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兴趣。

二、打好基本功——就是成功的一半

钢琴弹奏的基本功包括钢琴弹奏基本的姿势和基本奏法。“基本姿势”包括坐的姿势,身体的姿势,脚的位子,手臂,手腕的形态,手型和每个手指的触点。“基本奏法”包括最基本的三种奏法,非连音、连音和跳音以及它们的综合运用如:和弦、装饰音、音阶、琶音等钢琴弹奏的基本技能技巧。钢琴基本功是学前钢琴教学的基础和保证,是每个初学者必须首先进行的专门训练,它可以从根本上提高钢琴弹奏的基本能力,为以后的钢琴学习、儿童歌曲弹唱奠定基础。

另外,对于学生钢琴学习的各个环节老师应该从方法和技巧上给予耐心的指导。因为每名学生的音樂感觉和理解能力的不同,因此,钢琴教学进度是千差万别的,这时,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不要急于赶进度,老师要学会调整学生弹琴的心态,要让他们明白,弹好钢琴是当代音乐老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如果能够很好地钢琴弹奏技巧,对于以后的升学和就业会有很大的帮助的,因此必须打好基本功,不能急于求成。

三、紧跟社会需求——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课,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不同作曲家不同类型的钢琴作品及风格,提高艺术修养和音乐表达能力,以适应幼儿园音乐教学以及向高等音乐院校输送合格的高职生。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要根据学生发展方向的不同,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

四、围绕教育目的——注重能力培养

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课,是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钢琴弹奏方法,具有一定的弹奏技巧的能力,能正确的分析和处理一般的钢琴作品,提高歌曲的即兴伴奏能力。其实,无论是升学也好还是就业也罢,这些能力是必须具备的,因此,老师应该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方面多下工夫。

(一)正确分析和处理钢琴作品以及演奏情感能力的培养

从学琴开始我们就要注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想象力和表现力,通过非连音的掉手练习让学生体会只有良好手型和正确触键才能弹出好听的声音。而在学习各种基本奏法的同时仍要启发学生主动表现音乐。对学生音乐感的培养,要从层次感和节奏感两个方面进行,一首新曲子在弹奏之前要让学生一起打节奏、试唱旋律、分组分声部的进行,同时要求学生互相聆听,有意识地进行训练。节奏感的培养,要从节奏的准确、统一和节奏的自然强弱进行。音乐感的培养,除了在教学中进行以外,还应当通过欣赏优秀的演奏、演唱听音乐会、进行同专业的技能比赛等多层次多渠道的进行。

演奏情感就是正确理解和分析钢琴作品的一种体现。演奏情感是钢琴的一个基本品质,也是钢琴学习的一个基本特征。所以,钢琴课不但能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审美能力,还能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一首乐曲的完整演绎,不仅仅是节奏和音准正确,还要有恰到好处的演奏姿态和肢体语言,然而,刚开始接触乐曲的学生,往往不好意思做或只注重节奏和音准,而忽略了乐曲的思想内涵的表达,总给人一种没有感情、生硬的感觉,似乎为了弹而弹,根本没有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这时老师要告诉学生,音乐是有灵魂的,它是情感的流露、思想的折射,是需要用心去诠释的,因此,老师要积极引导,准确示范,同时,鼓励学生在音乐学习上要养成多听、多看、勤学、勤问的习惯。

(二)钢琴即兴伴奏能力的培养

所谓钢琴即兴伴奏,是指用钢琴为歌曲(或乐曲)快速并有效果地伴奏,起到对歌曲的补充和衬托的作用。而钢琴即兴伴奏技能则是在眼看旋律的同时,在脑中形成和声的配置和音型织体的编配脉络,并能快速即时有钢琴键盘上演奏出来。它是理论作曲知识和钢琴演奏技巧相结合的产物,是从事音乐教育必备的教学基本功。

五、注意方式方法——锻炼心理素质

钢琴教学有别于其它学科的教学,学生的心理素质,直接影响着乐曲完成的质量。有的学生自己练琴的时候无论是音准节奏还是肢体语言表达的都很准确,然而,人多的时候或上课就紧张的厉害,导致忘谱、手抖等现象。这就需要在上课语言、语气、语速上加以注意,不能着急,要用耐心面对缺点,用细心捕捉亮点。另外,每个月进行一次钢琴汇报演出,无论程度高与低,给每一名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让他们感受到“我能行”。其次,注重经验交流,使每位同学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虚心学习好的经验,认真吸取落后的教训,做到扬长避短。

六、教学形式要机动灵活,面向全体学生

钢琴教学要改变传统的“一对一”个别授课方式,采取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相结合的机动灵活的授课形式。

通过集体课讲授钢琴弹奏的基本理论、方法及作品分析等钢琴学习中的共性问题,省去了个别授课内容的重复讲授,使讲授内容更系统,更有条理。学生在一起也可取长补短、互帮互学。

通过小组课把教学进度和内容大致相同的学生分在一小组授课。这是中职《钢琴》课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学计划、教案的填写要以小组课为主,讲授钢琴弹奏的基本知识、要求和奏法,解决学生在钢琴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共同问题。一个组的学生布置同一首曲目,让他们各自弹奏,教师指导并分析其优缺点,引导学生取长补短。

创新方法与内容 篇7

在教学内容上, 由于我国职业教育起步较晚, 机电一体化专业作为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专业学科, 其教材主要是由国内学者结合本科教材和现代工矿企业机电操作规程编著的, 教学内容理论化, 没有很好地结合我国工矿企业机电操作的实践要求, 课程设置主要为机电一体化的基本理论知识, 对实践操作要求较少。

在教学方法上, 发达国家的高职院校相对比较成熟, 基本上达到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式的学习模式;尽管国内高职院校在教学方法上的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 如增加多媒体教学、师生互动、实验实训等教学方法, 但由于制度、观念以及客观条件的限制, 目前仍然更多地运用讲授式教学, 总体效果并不显著。

上述分析表明国内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需要进一步完善, 尤其在网络智能化背景下, 企业的生产模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地改变, 这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学内容提出了迫切地改革需求;同时, 网络技术的运用也为教学方法的变革带来了新的机遇。

二、网络智能化对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1.在网络智能化背景下, 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内容与方法亟需变革与创新, 这是一个新形势下的新问题, 现有的研究借鉴较少。本文通过文献阅读整理、企业实地调研、专家访谈等方式, 明确了网络智能化背景下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的新问题和新特点, 以经典的职业教育理论为基础, 结合新形势下中国企业的生产实际, 丰富和拓展了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学理论, 完善了现有的教学体系。

2.网络智能化背景下新问题不断涌现, 对教学内容的完备性和及时性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本文通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互动的方式, 在教学中不断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

3.网络智能化这一新形势, 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学方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本文认为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不应是独立的, 只有形成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互动才能保证教学与社会发展的实际相接轨, 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相接轨。

三、网络智能化背景下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内容与方法互动的具体方案

1.分析网络智能化给传统的机电一体化课程带来的新问题, 并结合经典理论形成新的教学内容体系。

第一, 分析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 尤其是物联网的出现与应用, 对企业生产方式的影响, 探讨企业生产模式变革后带给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的新问题与新挑战。

第二, 针对网络智能化给企业生产模式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拓展、丰富传统的机电一体化教学内容。 (1) 网络智能使得现代企业的生产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由传统的批量式生产、统一规格化生产变革为按照客户需求的个性化、定制化的生产模式, 因此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学理念也需进行相应地变革, 突出个性化、定制化的思维; (2) 网络技术的应用, 推动了我国企业生产和管理流程的智能化, 使得企业更加注重低能耗与高效率的有机结合, 因此, 机电一体化专业在教学中应该更加注重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 重视传授知识的综合性与全面性; (3) 网络技术将持续推进企业生产模式的变革, 因此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学要更加重视人才的适应性, 培养人才不断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2.针对教学内容, 建立多层次、多样化、互动式的以研究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1) 多层次。一年级的新生, 正处于打基础的阶段, 教学中应注重培养互联网、物联网将不断推动企业生产模式变革的理念, 并建立一种问题导向的学习观念, 夯实机电基础知识的学习。二年级的学生, 属于提升阶段, 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网络智能化背景下的工矿企业面临的新问题, 并结合所学内容, 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三年级的学生, 属于成果转化阶段, 通过实习、实训等方式, 将形成的问题分析与处理能力及团队合作理念运用到企业生产实践中, 实现质的飞跃。

(2) 互动式

由于教师与学生都已经具备一定利用信息网络进行研究与学习的能力。因此, 在教学中可以安排教师与学生通过互联网针对同一问题, 从不同视角进行分析和解答, 从而延伸书本上的内容。

(3) 多样化

(1) 结合传统的PPT等多媒体教学手段, 通过教师讲授的方式, 提炼教学内容; (2) 通过软件、网络以及模拟实训室等方式, 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3) 通过应用新技术, 帮助学生掌握并熟练运用多种现代化分析工具; (4) 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进行网上自学, 以作业的方式回馈, 扩充学生知识量。

3.实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互动式发展。

(1) 针对不同教学内容, 需要匹配与之相适应的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如配合网络上机模拟、网络实训等教学手段, 同时网络智能化背景下, 新问题不断涌现, 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新, 也为以研究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2) 通过互动式的以研究为基础教学方法, 使老师和学生在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过程中发展新问题。以问题为导向, 通过总结、提炼等方式不断丰富、扩展教学内容, 完善教学体系。

四、结语

本文结合网络智能化背景, 更新、升华现有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内容, 改进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方法, 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互动创新, 培养和输出一大批适应新时代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同时在确保完成教书育人使命的基础上, 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提高教学水平, 打造职业教育品牌。

摘要:网络智能化时代的到来, 极大地改变了企业的生产模式, 传统的需要机电加工的企业面临生产方式的变革, 这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将网络智能化的新形势与中国工矿类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 探讨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互动问题, 旨在培养出适应新环境、新形势, 并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

创新方法与内容 篇8

1. 多元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的挑战

多元文化的实质就是价值观的多样化。西方敌对势力大肆渲染、鼓吹多元文化主义, 主张文化价值的普世性, 其根本目的是否定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 试图导致社会呈现出不稳定性、无中心和多样化的特征, 造成社会价值观混乱、意识形态淡漠和缺乏政治热情等现象。在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下, 部分大学生表现出对马克思主义的怀疑甚至质疑, 对西方自由主义的崇尚, 把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当作生活教条, 抛弃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价值追求及社会责任, 造成政治观、价值观、道德观的错位。

2. 西方社会思潮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制度的冲击

西方社会思潮的存在形式体现为:经济领域的新自由主义、政治领域的民主社会主义、价值观领域的“普世价值”和历史领域的历史虚无主义。不同时期侧重点不同,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候, 新自由主义泛滥;在政治体制改革时, 民主社会主义蔓延;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时“普世价值”盛行;历史虚无主义则是贯穿始终。[1]这些文化思潮尽管面目不一、种类各异, 但本质都是相同的, 目的都是否定社会主义社会制度。

3. 市场经济功利性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冲击

市场经济的原则, 是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 发达国家普遍存在着“物质丰裕、精神匮乏”以及人的严重异化现象。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原则, 导致有些人金钱至上、唯利是图, 助长官僚主义、特权思想和贪赃枉法等腐败现象。社会风气遭到破坏, 社会公平正义被扭曲, 社会主义民主被践踏、社会主义道德和法律底线被突破。

二、以研读《六个“为什么”》为切入点创新教学内容

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组织编写的《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 (以下简称《六个“为什么”》) , 以鲜明的观点、深入的分析、生动的事例、透彻的说理、独特的教育语言表达方式和平等交流的话语体系, 全面准确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六个重大问题,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大学生的认可, 产生了一定的实效性。教学实践中, 我们既要帮助学生弄清、回答“为什么”, 更要全面准确理解和把握“是什么”。概括归纳为三个基本理论问题:一是旗帜问题;二是道路问题;三是制度问题。

1. 高举马克思主义理论旗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方向

旗帜问题是方向问题。马克思主义是被100多年来世界历史发展进程, 特别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反复证明了的科学真理, 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 在于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科学的;在于它代表了最广大的人民利益;还在于它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任何国家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思想, 都是由其起主导作用的经济基础决定的。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经济成分多样化, 但并没有改变我国公有制经济占主体的地位, 没有也不能改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和道路, 这就决定了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只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而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

2. 选择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道路问题是途径问题。近代以来, 无论是太平天国、洋务运动, 还是维新变法、辛亥革命, 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 都没有在中国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一般说来, 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制度毕竟是一种历史进步, 然而在中国却没有实现。中国最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至少有三点原因:一是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状况不允许走资本主义道路;二是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的新特点促使中国人民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三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决定了中国必然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走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中国不能搞民主社会主义, 民主社会主义实质是一种改良的资本主义, 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主张指导思想多元化;否定工人阶级领导, 主张资本主义多党制;否定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主张不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中国也不能搞资本主义, 一是违背我国的现实国情和发展目标;二是不能靠资本主义方式来发展;三是不符合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

3. 创立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障

制度问题是保障问题。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和我国政治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创造, 是近代以来中国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 经过不断发展完善, 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优越性。“三权分立”的实质是通过分权制约的方式来协调资产阶级统治集团内部不同利益的冲突。我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不存在根本利益不同的集团, 在中国搞“三权分立”既无政治基础和社会基础, 更无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是各民主党派及全国人民共同作出的正确的历史选择, 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新型政党制度。它既不同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或两党制, 也不同于一些国家的一党制。这一制度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有利于执政党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 有利于巩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有利于促进执政党的建设。

三、以实现“中国梦”为着力点创新教学方法

1. 历史史实、事实证明的方法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梦想。鸦片战争以来170多年历经的沧桑巨变:从旧中国的“东亚病夫”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新中国“站起来”到改革开放“富起来”, 再到新世纪“强起来”;从解决温饱到实现小康, 从小康生活到小康社会, 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从历史来看未来, 中国目标渐行渐近。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2. 国家发展调查、比较的方法

纵观世界各国选择的不同体制、制度和道路, 我们获得警示。苏联东欧国家共产党取消了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搞“指导思想多元化”、“意识形态多样化”, 放弃社会主义道路, 搞“民主社会主义”, 不仅没有出现繁荣, 反而导致了国家解体、民族分裂、社会倒退的悲剧。非洲许多部落众多的国家在西方的压力和影响下, 将已被西方国家证明是弊端丛生的多党制移植到发展中国家后, 导致政党林立、政治动荡、经济停滞, 国家陷入长期的纷乱中。印度、朝鲜曾经与我国有相同、相近似的国情、民情, 半个多世纪的发展, 印度选择了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然而国际社会普遍认为印度社会矛盾突出、贫富分化严重, 其发展速度至少慢于中国十年。在西方经济制裁、政治孤立中的社会主义朝鲜, 闭关锁国、经济落后。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 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3. 民主讨论、辩论的方法

毛泽东说过:“不能强制人们放弃唯心主义也不能强制人们相信马克思主义。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 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 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2]教学实践中, 我们注重强化问题意识, 让学生在提出问题、讨论辩论问题、回答问题的教学互动过程中, 实现思想认识的升华和价值观的认同。讨论辩论达成共识:在党的领导下, 中国人民凝聚中国精神、汇聚中国力量, 创造了总量位居世界第二的中国经济, 也铸就了实现“中国梦”的中国自信:我们的道路是正确的、理论是科学的、制度是优越的, 坚信到建党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建国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实现!

参考文献

[1]周新城.20世纪90年代以来反马克思主义的几种主要社会思潮[J].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0 (12) :11-13.

创新方法与内容 篇9

《中国制造2025》中提出坚持创新驱动和人才为本等基本方针,可见国家越来越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高等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途径,更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当前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严峻挑战是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也就是说当前高等教育工作的根本问题是人才培养质量问题[1]。培养高水平、创新能力强的机械类人才是整个机械行业的重中之重。《机械原理》课程是第一门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工程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的专业技术基础课,它是一门相对比较传统和成熟的课程,是机械类和近机械类专业的重要课程,它在教学计划中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为学习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基本的专业技能,可以增强学生的机械理论基础,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掌握典型的常用机构及其传动的原理,初步具备设计普通机械传动装置和简单机械分析的能力。机械原理课程教学改革对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及工程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深化改革,提高质量,必须坚持以培养创新人才为重点,明确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2,3,4]。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坚持围绕教学大纲以增强和提高学生对机构或机器的认知、实践、设计能力为出发点进行授课,通过课程教学、实践环节和参加创新大赛相结合,使学生具有创新设计的意识、掌握机械产品设计和制作的基本能力,从而为后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1 机械原理教学改革实践措施

《机械原理》是机械类课程中最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课程之一,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起着重要作用。我们以济南大学为例,从教学环境、教育资源、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实践环节、辅助教学等方面全方位多层次落实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学生的理论联系工程实际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

(1)强化教师队伍的建设,优化教师的素质结构,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打铁还需自身硬,师资队伍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发挥名师传帮带的作用,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引进和培养,增强青年教师的事业心、责任感、凝聚力。目前本课程组共有8名教学人员,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占总人数的100%。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3人,硕士生导师5人。优良的师资配置,合理的教师梯队,使我们课程的教学效果得到保障。每个教师无论在课堂教学上,还是在课程设计和实验课的指导上,都能以科学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去对待。教学和科研是相辅相成的,科研课题的一个重要来源是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对其进行研究,从而增加教学素材,使教学内容始终具有先进性。

(2)优化教学内容的建设,以学生为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机构和机器的分析和综合是机械原理教学的两大主要问题。结合东南大学郑文伟主编的《机械原理》教材,我们认真制订《机械原理》教学大纲,充分注意学生创新能力与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并采用多媒体教学环境,从而确立了具有我校课程特色的机械原理内容体系结构。重新编排整合教学内容,删除一些较传统的章节,采用教师课上讲授主要内容,学生课下学习其他内容相辅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向其他常用机构、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功能原理、TRIZ发明、广义机构、机器人机构、空间机构等方向学习。同时,密切结合工程实际的需要,强化培养学生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我们与济南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建立实习基地联合指导学生,以凿井绞车和盾构机等机器原型指导学生认知和设计,通过学习,学生们更形象、更直观了解机械原理常用的机构类型,并提出了很多可行的改进方案,得到企业的认同。

我们在教学环节中注重对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工程设计软件的应用能力等各方面的培养。放弃以往所有学生的设计题目千篇一律的方法,取而代之的是广泛搜集合适的课程设计题目和鼓励学生自主选题开展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扩大了题目的数量和类型。课程设计的组织形式采用小组(一般2-3人)为单位进行设计,每组一题,成员分工不同,相互协作共同完成设计任务。同时增加对设计的机构方案进行三维虚拟设计和运动学仿真的要求,学生能够利用SOLIDWORKS、Pro/E或UG这样的三维虚拟设计软件,将自己的设计方案在计算机里进行实现和仿真。

(3)采用现代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机械原理课程的教学时数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和课程体系的调整逐渐减少,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我们充分利用本校先进的校园网络及多媒体技术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本课程教学。

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例如,利用济南大学卓越课程中心3.0积极开展网络化教学模式,及时发布教学大纲、教师简介、网络课程、教学录像、实验指导、教学资料下载和互动栏目等,其中互动栏目包括作业布置、答疑、论坛交流、网络考试等内容。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与教具、模型、图片、实物的运用相结合,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通过CAI教学,特别是计算机FLASH动画,使学生对各种机构形式、工作原理和在实际机器中的应用有深入的了解,使课堂教学更生动、直观,提高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给学生进行实物和模型的演示,学生可以通过实际接触和操作这些实物和模型,进一步增加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接受和掌握相关知识。开展启发和讨论式教学,让学生分组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师生的面对面答疑与网上在线答疑相结合,理论考试与实验考试相结合等。

(4)创新与实践相结合方式,创建机械创新园地第二课堂

注重实践和鼓励创新。济南大学设置了教师个人创新工作室,鼓励和组织教师学生共同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济南大学SRT项目立项和设计,积极参加各种科技竞赛,从而提高学生进行课外机械创新设计、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能力。积极参加“挑战杯”、山东省机电大赛、齐鲁机器人大赛、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等项目,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2 总结语

教育的重心已由单纯知识的掌握转向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培养基础更扎实、知识面更宽、能力更强、素质更高的专门人才。本文结合作者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思考和探索了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从四个方面将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创新方法和工程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希望与同行专家交流探讨,进一步提高机械原理教学方法和教学质量,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陈雪辉,袁根福.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机械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J].职业教育,2012(6):224-225.

[2]张瑾,陈向阳.《机械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浅析[J].科技视界,2015(35):151.

[3]贾吉林.机械原理课程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机械管理开发,2009,24(5):159-160.

创新方法与内容 篇10

国防科技工业 (Defen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ustry, DSTI) 的发展水平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也是现代国防的核心支柱。现代军事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国防工业的科技水平和其创新能力的竞争。我国的国防科技工业可以说是在一片空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尽管我国国防科技工业也积极的引进相关军事装备和技术, 但各种限制和封锁从未停止。历史的经验和现实的国际军事科技竞争环境告诉我们, 只有自主创新, 才能发展高科技条件下的现代国防力量, 才能避免落后挨打。

美国作为当今军事科技的第一强国在评价和规划本国国防工业技术能力的时候也特别强调技术和工业的本土化 (industrial and technology vernacular) [1], 并将其作为国防工业技术能力发展的基本战略。在2005年美国兰德公司发表的研究报告《中国国防工业新走向》中就指出:“尽管中国可以大力引进外国军事装备和技术, 但是, 中国能否能生产先进的武器系统还取决于其本土国防工业的能力。各种出口控制政策和国外军工企业为维护自身竞争优势而采取的种种措施, 都会妨碍中国获得生产军队所期望的先进武器系统所需要的生产设备、器材和技术。……中国是否有能力制定和实施整合国外技术及自主研发新技术的战略, 将成为中国国防工业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因素”[2]。

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 》中也明确指出:国防科技基本满足现代武器装备自主研制和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为维护国家安全提供保障是我国今后15年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目标。在《国防科技工业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和《国防科技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都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奋斗目标及重点任务。

因此, 测度和评价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相关的评价结果不仅能够为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管理部门提供有价值的决策依据, 也能够为国防科技工业所属企业及研究院所分析自身技术创新能力状况、确定技术能力发展目标、总结技术创新经验、加强技术创新管理和完善创新机制提供有益的帮助。

由于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具有区别于其它工业的发展模式和创新特征, 目前国内关于开展自主创新评价的研究已有不少, 但能够结合国防科技工业特色的研究却未深入展开, 本文研究的核心就是体现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活动的特征, 以及在考虑特殊性的基础上对评价实施方案进行系统分析。

2 国防科技工业的自主创新

针对国防科技领域, 由于一般的评价创新能力的专利和论文指标不太适用, 如何就把握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的实质, 如何理解自主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关系是开展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的关键。

2.1 不明确的自主创新概念

学术界对自主创新概念的认识存在很多的分歧甚至争议, 这种分歧不仅来自创新概念的自身的模糊性, 更多的是来源于在它不同语境下应用时产生的明显的含义差别。我们可以按分析角度的不同将其大致分为三类观点 (见表1) 。

2.2 我国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的任务和特征

尽管学术界对自主创新概念的理解还存在很多分歧和争议, 但我国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的任务却是十分清晰的。

我国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的最主要任务是:聚焦于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及其拓展应用的研发, 并努力形成核心能力, 减轻和摆脱对国外先进军事装备和技术的依赖, 改变作战能力和相应技术上的受限制状态, 以满足当前和未来的军事竞争需要。此外, 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另一个任务是将国防先进技术的创新成果积极转化为民用技术, 主动的参与市场竞争, 满足国防工业企业自身壮大发展的需要。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结合的领域, 创新决策的自主性比创新成果的自主性更值得强调。

我国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的主要特征是:

(1) 关键技术对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自主性”起决定性作用;

(2) 国防科技工业的自主创新是有很强目的性和计划性的科技活动;

(3) 国防科技工业的自主创新强调体系内的沟通和协作;

(4) 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项目的成功标志不是获取专利 (或国防专利) , 而是关键技术由“不掌握”到“掌握”和关键技术的工业实现能力由“不能”到“能”的状态转变。

2.3 我国国防科技企业 (或科研院所) 的自主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

我国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的基本单元包括体系内的企业和科研院所, 我们研究国防科技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评价也以此为起点。

结合上面描述的我国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的任务和特征, 我们认为从知识的角度可以更深刻的认识国防科技企业 (或科研院所) 的自主创新内涵。国防科技企业 (或科研院所) 的自主创新是在注重技术硬件 (Technology as Hardware, 如机器、设备、软件等) 的提升和知识积累的基础上, 通过积极开展科技 (尤其是关键技术) 的研发活动, 形成和发展能够应对动态竞争环境的创新惯例, 以提高组织集成外部知识和产生新知识的效率和效果。

由此, 我们可以进一步引申出国防科技企业 (或科研院所) 自主创新能力的概念, 即保证企业 (或科研院所) 在创新项目决策及实施过程中保持自主性地位的创新能力, 它是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综合。它和一般意义上的技术创新能力并无本质区别, 只是相对而言, 自主创新能力更强调组织研发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创新成果对外部技术封锁的突破性。

根据国防科技工业的特点, 结合国内外有关创新能力的研究成果[9][10][11], 我们采用技术创新能力的功能结构分解方法将国防科技企业 (或科研院所) 的自主创新能力划分7个部分 (见图1) , 并按同组织业务流程联系的紧密程度将其分为辅助创新能力和关键创新能力两类。需要强调的是, 因为企业和科研院所创新活动的任务和特征不同, 两者的创新能力构成和特征也有一定区别。

3 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的方案设计

开展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 需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需要获取什么数据, 即评价内容的选择;二是如何获取数据, 即调查方法的确定;三是如何体现自主创新能力的内涵, 即数据的处理方法。这三个问题并对评价工作能否顺利实施以及评价结果的实际价值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3.1 评价内容及调查方法

借鉴1996年由国家科委 (现科技部) 和统计局进行的“六省市企业技术创新调查”、OECD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组织的三次CIS (共同体创新调查) 和2000年北航经管学院和北京市科委联合开展的“北京地区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竞争力调查” 的实践经验[9][10], 并结合创新能力审计的理论成果 (Chiesa, 1998) [11]来剖析自主创新能力的系统黑箱, 我们认为需要通过问卷调查获得以下三个方面的信息 (见表2) :

注:关于主体法和客体法的定义参考Oslo手册, 主体法的“主体”是指创新项目的执行组织, 而客体法的“客体”所指为具体的创新项目。

表2中B和C部分的评价指标设计分别见表3和表4。对表3和表4所列的定性指标的打分可以采用Likert-type等级度量方法进行评分。

测度和评价国防科技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需要以上三方面信息的有机结合。从数据的调查方法来看, 我们采用主客体相结合的方法, 即用主体法来调查组织的创新活动和创新能力, 用客体法来突出自主创新的内涵 (其根据是利用关键技术项目突破我国国防科技发展瓶颈的特征来体现创新“自主性”) 。

来源:作者的调研总结及对文献[9-11]的整理和归纳。

注:关于技术就绪水平的详细说明请参考文献[12]。

3.2 基于DEA-Tobit两步法的自主创新能力评价

开展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给国防科技工业内企业或院所进行排序, 而是为了给我国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能力发展的水平进行定位以及发掘影响我国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能力发展的核心问题。在选择评价方法时, 我们正是以这样的出发点来考虑的。

DEA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数据包络分析) 是用数学规划模型来评价同类单元相对有效性的一种系统分析方法。该方法适用于多投入、多产出的效率系统评价, 该方法目前已经成为管理科学领域重要的分析工具。

除了分析关键技术创新项目的绩效 (自主创新能力的直观表现) 之外, 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分析企业 (或院所) 自主创新能力与关键技术创新项目绩效之间的关系, 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可以更好的分析评价企业 (或院所) 的自主创新能力。

DEA-Tobit方法能够很好的实现这个目的。该方法第一步采用DEA分析评估出关键技术创新项目的效率值, 第二步以上一步中得出的效率值作为因变量, 以自主创新能力的各组成部分作为自变量 (影响因素) 建立回归模型。由于DEA方法所估计出的效率值都介于0与1之间, 如果直接采用最小二乘法会产生严重的有偏和不一致, 因此, 在第二步采用能够处理因变量为切割值 (Truncated) 或片断值 (Censored) 的Tobit方法。DEA-Tobit方法在创新系统评价方面已经有了较成熟的应用。比如:王艺明 (2003) [13]在研究高新区创新效率, 以及涂俊 (2006) [14]在分析区域农业创新系统时都采用了DEA-Tobit方法。

对关键技术创新项目的绩效评价可以直观的表现企业 (院所) 的自主创新能力, 而采用功能结构分解的方法评价自主创新能力可以更深入的剖析组织创新能力的黑箱。我们把两者相结合就能实现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由果到因的深入。最后, 我们再对照调查了解到的企业 (院所) 创新活动特征 (比如信息来源和阻碍因素等) , 就可以从中发现更多问题, 并寻找到提高自主创新绩效和能力的有效途径 (见图2) 。

4 结语

对于开展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而言, 如何将自主创新的内涵和创新能力的本质结合起来是个关键的问题。本文在分析我国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的任务和特征的基础上, 结合已有的创新能力评价的理论成果, 对实施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的内容及方法进行分析讨论。我国的国防科技工业正处于高速发展的关键时期, 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国防科技工业能力发展的核心, 我们提出的概念框架及研究方法正是针对当前的迫切需求。

摘要:国防科技工业具有区别于普通民用工业的发展模式和创新特征。在分析我国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的任务和特征的基础上, 对实施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的方案进行了深入讨论, 构建了符合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特征和要求的指标体系, 并对DEA-Tob it两步法在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中的应用进行了阐述。

创新方法与内容 篇11

摘要:创新人才的培养首先是质疑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本文以生物技术专业为例介绍了本科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创新与改革的思考与实践,包括以学生能力成长为核心的人才规格定位与培养体系的设计、专业与行业结合的课程设置、大容量与前沿性的教学内容选择和训练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等。文章同时介绍了该教学改革的初步成效与成功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培养体系;教学内容;自主学习;研究式学习;项目化训练;校企合作;创新能力

质疑是科学的生命,批判是创新的基础。创新人才的培养首先是质疑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从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入手,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方法进行彻底修改,重新整合课程体系与课程教学内容,以核心理论与研究进展为主作重新构架;通过课程教学设计,将教学方式从以讲授为主向以导学为主转变;学习活动从被动接受知识向关注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成长转变;学习评价从重知识向重能力转变,实施自主学习与合作研讨相结合的研究式本科教学方法。通过近十年的探索与实践,创建了理论、实践和素质拓展三位一体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重构了专业教育与行业应用相结合、技能训练与研究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教学内容,创新了研究式学习、自主式实验、项目化训练和校企合作式创新创业教育等多样化人才培养方式。下面以生物技术专业为例,剖析本科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围绕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探索内容、形式、方法高度统一的培养方法

1.重构教学内容,重建教学体系

以培养学生学习专业理论能力和应用能力为目标,构建理论教育体系。在基本理论和基本素质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复合的同时,重心下移,专业知识与行业应用结合,文理复合、理工复合,重视基础与专业为行业服务,重视对学生自我学习延伸性知识的引导。生物技术专业构架了保证专业基本规格的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细胞工程、基因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等专业核心课程平台,开设了与行业相对接的模块化课程,由药学概论、药物分析、生物制药工艺学、药品营销与药事管理和生物制药技术综合大实验等课程构成生物制药模块;由营养学、食品生物技术、食品理化检验、食品卫生与食品微生物检验和食品生物技术综合大实验等课程构成食品生物技术模块;由生物仪器设备及产品、营销基础知识、市场调查与预测、客户关系管理和生物商贸综合实习等课程构成生物商贸模块;农学基础、动物生物技术、植物生物技术和农业生物技术综合实验等课程构成农业生物技术模块,突出应用性,使技术应用领域清晰,就业指向明确,符合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研究性大学相比,专业基础与专业的必修课时比例相近,但课程内容体现为以现代生物技术的四大工程与核心前沿性技术为主;在选修课程中加入行业模块的限选课程组,课程调整率为21%,必学内容的更新率35%,另增加2倍于必读内容的选学资料;提高集中实践教学比重以增强动手能力。

以培养学生专业综合操作能力为目标,设计实践教学体系。以专业技能规格要求为主线,突出基础技能为专业技能服务,专业技能与行业技能训练结合,强化技能的综合性、设计性训练。重视训练学生对技能的融会贯通和实际应用能力,构建了由生物技术基础技能、专业技能和行业综合技术三个层次17门独立设置的“一体化、分模块、多层次、开放式”实验课程体系。生物技术基础技能包括滴定、天平操作、溶液配制、有机化学基本操作、常用仪器使用等的基础实验技术;以离心、萃取、电泳、层析为主要训练项目的分析技术;以化学检测、光学检测、气体检测、放射性同位素检测、生物化学检测、免疫学检测为主要训练项目的检测技术等。生物技术专业技能包括细胞、组织、原生质体培养、分离、融合等技术的组织与细胞操作技术。无菌操作、微生物培养、酶的分离与纯化、发酵和固定化酶技术的现代微生物实验技术;质粒DNA分离纯化鉴定、酶切及凝胶电泳、重组质粒连接转化筛选、PCR技术的基因工程实验技术等。行业应用技能包括以多糖、牛黄、凝血酶、红细胞生成素等活性物质提取、疫苗制各等技术的生物制品与制药技术;脱毒、快繁苗、多倍体育种、胚胎移植等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以及蛋白质、多肽、纤维、食用色素等物质分离、提纯与检测,果汁、酒及保健品制备等技术为主要训练项目的食品生物技术等。

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增设素质拓展体系。以拓展与专业核心能力相关素质为主线,开设学分化管理(公共素质拓展4学分,专业素质拓展6学分)、项目化训练(如学科竞赛训练、创新创业项目等)的综合素质训练体系,实现每个学生素质培养的规范化、普及化。

2.改革教学方法,拓展培养途径

(1)开创自主学习与“合作性”学习相结合的研究式理论教学方法。以知识学习为载体,培养获取知识能力为目标,以课程教学内容重构、方法设计为切入点,教师导学、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研讨相结合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改变理论教学的单向传授方式。根据课程性质不同,构成形式的比例可有较大的差异。如文科类课程一般研讨比重稍大,学时比例可为导学:自学:讨论为1:7:2左右,而理工科集中理论教学比重相对增加。集中理论导学以讲授该课程知识的基本框架、重要理论、研究方法和主要学术观点等内容为主,同时介绍该课程的学习方法与途径,学科让学生获得必备的理论知识和获取学科知识的能力。倡导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根据每章教学内容指定学习资料,布置自学与讨论任务,如“生物化学”自主学习的内容涵盖文献综述(了解前沿问题形成项目计划)、研究性项目模拟(掌握原始资料收集方法)、研究性项目设计实践(掌握研究项目设计技巧、计划组织、结果统计)等,并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提交个人学习报告、学习研讨记录,小组进行充分讨论并形成小组研究报告与汇报课件,准备汇报答辩。教师在课程网站上提供量大面广的学习材料,学生利用网络获取学习资料,并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以及合作性研讨,把传统的课堂教学延伸到了课外学习。研究式理论教学的内容也可以突破原有的学科体系,进行跳跃式设计,给学生留下课外学习和思考的学术空间,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学会学习的能力。

研究式学习的教学评价以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为标准,以鼓励学生形成批判思维、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为目的,注重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如“生物化学”理论教学的评价主要围绕学生对基础理论与基本方法的理解程度展开,知识性测试占50%~60%;平时作业与表现占10%左右;研究式学习占30%~40%。其中,研究式学习成绩可包含个人学习成绩与小组学习成绩两部分,个人学习成绩的评价以个人学习报告与论文为主;小组学习成绩以合作交流状况、材料记录、结果报告、小组发言、讨论质疑等为依据对小组活动进行综合评价。合作性学习评价改革实现了评价主体的多元

化,保证了评价的客观性和全面性。经三年实施,师生们一致认为:这种方式使学习成就感强,知识学习不那么枯燥乏味了,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有所提高。

(2)开创技能训练与创新能力融合培养的“自主式”实验教学方法。倡导“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实验教学活动,在实验过程中,教师仅仅是出题者、组织者、指导者与裁判员,实施主体是学生,为学生提供创新能力成长的条件。从查阅资料—制订实验方案—实施实验过程—记录实验结果—分析整理实验数据,到撰写实验报告的整个实验活动的实施主体是学生,充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表达能力。以“六鼓励”与“三允许”为原则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自行选题、自行拟就实验方案、自行预备实验、自主实验、自主完成实验分析报告、学生自学自教:允许学生分次完成同一个实验项目,允许学生对于同一个实验项目采取不同的实验方法进行实验,允许学生用同一个实验方法解决不同的实验问题。在管理上实行“开放式”项目管理,接纳学生在实验室开展有关素质拓展项目和学生创新基金项目的科学研究,鼓励学生进入实验室参加教师的课题研究;学期初公布所开设的实验课程与项目,学生根据计划及对实验预习与准备的情况,网上预约实验的时间,实验中心确认,自主式实验训练。注意抓好实验预习环节,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来撰写预习报告,在实验前讲解,以检查学生对于实验目的、原理等内容的预习情况。采取以问代讲的方式,督促学生认真预习每一个实验内容,充分理解每一个实验内容的设计思路和实验关键,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目的,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3)开启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综合应用的“项目化”实践训练方法。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选择综合性训练项目。有以大学生社团为载体的校园文化“四季歌”等课外活动的“项目化”运作、“学分化”管理的公共素质拓展项目化训练;有包括科研入门、行业调查、学年论文、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学科竞赛训练、大型仪器设备操作训练、创新实验、创业项目等训练项目库的专业素质拓展项目化训练;有“学分化”管理、“课程化”培训的专业性学科竞赛项目化培训,实现了能力训练的规范化和普及化。

(4)增设以增强社会适应性与行业应用能力为目标的“校企结合式”创业教育方法。开设有课程、有经费、有基地、有公司、有项目、有导师、有组织的创业教育平台,将社会创业资源有效纳入学校创业教育。创立了创业教育系列课程,创建了独立运行的“宁波青年创业学院”;与知名企业合作,创立了奥克斯学院、维科学院、保险学院、移动通信学院等多个校内虚拟学院,开设行业技术、营销、管理等知识与实习的模块化训练项目,由学生选择性学习,计入毕业总学分。形成了学生学以致用、学校培养对路、企业缩短培养期三方共赢局面;以社会实践为平台,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与能力,探索“基于合作性学习教学改革的国家级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二、教学改革与实践的初步成效

无论教师与学生对学校创导的以培养创新意识与批判性思维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改革方案,特别是研究式学习的课程教学形式都持正面支持的态度,认同与参与感强烈。有98%的学生认为通过合作性学习,在团队合作、寻找资料、分析综合知识、文字与口头表达、组织协调等方面的综合能力有了极大提高。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入了门,有了学习的兴趣,多数学生觉得课堂讨论很有趣,积极参与的同学尤其有较大满足感。基于项目的研究式学习训练了学生的推理水平,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生建立起有益的相互依赖关系,团队的共同努力最终促成了所有学生学习效果的最大化。学生们非常感谢学校所进行的改革,感谢这么多老师为他们所付出的努力。

自2006年推行合作性学习教学改革以来,学生的综合能力明显提高,参与各项学科专业竞赛的人数与获奖数逐年提高,获奖数量在全省乃至全国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学生走出校门参与社会实践的愿望加强了,学习不再是封闭在“象牙塔”里钻研学问;合作沟通意识增强,学会了倾听、协调和帮助,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综合能力。

(1)毕业生社会认可度高。毕业生中不乏有联合国实习生、“赴南极科考”的在校本科生和以好成绩被国家部委录用的公务员以及一大批考上著名大学研究生的优秀学生。五届本科毕业生一次签约率均超过93%。据抽样调查,毕业生平均年薪3.8万元,三年以上的平均年薪为4.25万元,5万元以上的占17.84%;所学专业与就业行业相符的占40.02%,相近的27.86%,表明突出专业与行业结合、以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符合社会人才需求。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知识水平、基本技能、适应能力等方面,评价满意和基本满意的分别占86.8%和13.2%。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我校毕业生“上手快”、“肯吃苦”、“爱钻研”、“有自信”、“组织协调能力强”、“协作精神好”。

(2)学生创业能力突出。近3年毕业生自主创业率达到了1.21%,很多公司发展势头旺盛。校友们谈到创业时纷纷表示,正是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使他们具备了创新意识与能力;大学给予的各种锻炼平台,使他们具有胜人一筹的组织、协调和交流能力。

三、科学的理念与制度建设是创新性人才培养成功的保障

学校多年来致力于围绕“以生为本”的办学宗旨,统一思想,以制度创新保证教育创新的顺利进行。学校成立教学改革组织机构,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教学管理与评价激励制度,充分肯定教师在教学改革中的巨大贡献,制定了《教学改革创新实验区管理办法》,采用“项目制、合同化”管理模式实现过程监控。学校设立优质课程教学奖、教学建设推进奖、教学改革突出贡献奖、教学建设成就奖等lO大类奖项、100~150万元奖金,实施向教育教学投入的倾斜性评价与优绩优酬优聘优奖的人事管理机制,为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与工作环境,引导教师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改革之中。

参考文献:

[1]谢旭辉,胡忠,21世纪生物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高教论坛,2006(1):46~49。

[2]闫中良,关于“生物技术”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信息,2008(15)。

[31曾慕衡,张雅君,梁佳勇,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分析[J],农业与技术,2008,2(28):170~173。

[4]钱国英,以能力发展为核心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8,6(21)。

财务分析创新内容与实践研究 篇12

一、财务分析创新背景

在当前国民经济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的背景下, 市场经济体制更加的完善, 参与市场竞争的企业单位规模持续扩大, 数量方面进入了快速增长的高峰阶段。正是由于企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 故而对财务分析工作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换言之, 财务分析工作的开展是否科学, 是否能够体现分析方法的精细性与内容的全面性特点, 成为了关系到企业投资效益以及整体发展的重要内容。然而现阶段大部分企业所采取的财务分析方法还处于初级、滞后的阶段, 分析方法相对落后, 财务分析模式未完全统一, 分析内容不够深度, 信息利用程度低等均是当前企业财务分析工作中所面临的问题。

在这一背景下, 企业必须紧密结合自身行业特点以及经营管理模式, 将科学管理以及精益化理念贯穿于财务分析的全过程当中, 深入研究财务分析的内容、模式、以及方法, 构建全新的企业财务分析体系, 形成规范且标准的财务分析模板, 达到提高企业财务分析水平的目的。

二、财务分析创新内容基本思路

其一, 企业财务分析内容的创新需要在现金流量核心体系下开展。即创新企业财务分析内容, 需要将现金流作为财务分析的核心, 在该中心指标下对财务分析的内容、分析以及应用体系进行重构。财务分析系统中所强调的“财务指标为主”以及“财务报表为主”应当在这一过程中进行总结, 突出现金流对财务指标以及财务报表的影响, 形成全新的指标体系。如企业运营资金流动分析体系、融资资金流动分析体系、企业货币资金应用效率分析体系以及投资资金流动分析体系等。

其二, 企业财务分析内容的创新需要在战略财务的视角下进行财务预测内容的创新。即企业在重估财务分析体系时, 需要对战略财务内容进行具体化、细化。在战略财务预测内容下下设几个分值, 并在该分支下设置新的研究内容, 其目的是使企业的财务分析内容与目标与战略发展目标一致。

其三, 企业财务分析内容的创新需要引入资本市场背景下的财务分析指标。从资本市场对企业财务分析的影响角度上来说, 创新财务指标与方法具体包括:对证券市场财务分析内容与分析方法的创新;对市场净利率分析内容与分析方法的创新;对股票市场效应的市政分析;对证券市场风险因素分析内容与分析方法的创新;对上市公司对外披露会计信息真伪性的分析;对市场盈利率分析内容与分析方法的创新。

三、财务分析创新实践

其一, 需要结合行业属性, 对企业财务分析内容进行创新。即企业需要机遇对自身行业属性以及密集模式的分析, 设置关键性的财务分析指标。以市级供电企业而言, 此类企业属于非独立核算企业, 故而财务状况比较特殊, 财务报表上不直接反应净资产, 且企业损益可直接转存入上级单位中, 在资金管理方面所实施的是以支定收的统一调度模式。因此, 对于收入分析而言, 重点指标是售电量以及售电单价, 而售电单价又需要进一步分析电量结构指标。在成本分析方面, 与一般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成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的分析方式不同, 供电企业所发生的费用, 包括燃料费、电费、水费、材料费、折旧费、维修费、福利费以及其他费用均一并纳入产品成本当中。

其二, 需要结合经营模式, 对企业财务分析方法进行创新。即企业在财务分析过程中可以应用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趋势分析法等技术手段, 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快的对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其中, 比较分析法在财务分析中应用广泛, 包括本期数与上一期数的对比, 不同单位 (不同时点) 下同一指标的对比, 同一指标理论数与实际数的对比;比率分析法强调通过计算某项财务指标的各个组成部分占总体的比重, 反映部分与总体的关系, 通过分析部分对总体的影响程度, 从而找出关键指标因素, 发现管理重点;趋势分析法则是将连续数期的指标值进行对比, 观察它们增减变动的方向、数额和幅度, 从而揭示企业财务状况和生产经营状况的变化, 分析引起变化的原因和变化的性质, 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

四、结束语

综上分析, 对财务分析的创新与改进能够充分契合企业行业属性以及经营管理的特点, 对企业财务状况, 经营成果, 以及发展趋势的评价更加的准确与科学, 同时还能够基于多方位、多角度的分析内容, 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进行快速分析与处理, 据此能够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分析组合, 提供多视角的管理信息, 更好的发挥财务分析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兰茜.探究企业财务精细化分析与管理决策——以饲料企业财务分析为例[J].会计之友, 2010, (23) :16-18.

[2]李峥.从信贷评审角度看新会计准则对企业财务分析的影响[J].金融论坛, 2007, 12 (2) :50-54.

[3]李普玲.净资产收益率在小微企业财务分析中的应用——以A企业为例[J].当代经济, 2014, (11) :110-112.

上一篇:宫颈脱落细胞涂片下一篇:减肥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