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方法的创新

2024-05-24

作文教学方法的创新(精选12篇)

作文教学方法的创新 篇1

学生作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学会观察事物, 真实、客观、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分析事物的能力。但在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的问题上, 传统的应试教育通常做法是:教师照本宣科, 让学生背诵几篇新作文, 然后照猫画虎, 以获取较为满意的分数。不能培养出学生真正的写作能力, 禁锢了学生创新精神, 往往事与愿违, 适得其反, 误人子弟, 结果学生并未获得实际的写作能力。

一、从激发兴趣、培养习惯入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学生需要的反映。为了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我在作文教学中重视学生兴趣的激发。开学初的作文往往让学生写假期的所见所闻。或“开学断想”、“我想给老师说几句知心话”。抓住学期初这个关键时期, 从学生实际出发, 引导学生有话就说, 不要说俗话、套话, 禁说假大空话。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非常重要, 学期中抓住学校或班级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来写作。如“运动会”、“体操比赛”、“假如我是班长”、“国旗下演讲”, 这些实实在在贴近学生生活的事, 学生有内容可写, 言之有物, 写出的文章各呈千秋, 且极有新意, 同时在作文的评改中及时交流并多褒扬好的, 指正不足, 提出努力方向。有成就感的学生, 兴趣愈浓, 此时趁热打铁, 鼓励学生努力做学习型人才, 倡导勤观察, 看书看报和积累, 达到“腹有诗书语自华”。

二、凸显新意, 彰显个性, 与时俱进

作文教学的创新并不是容易的事, 因为我们生活在普通平凡的社会现实中。不能有矫揉造作, 虚情假意。例如让学生写《给父母或朋友的一封信》, 学生中“有的觉得无话可说, 或有的觉得有话可说, 无从谈起, 语气不连贯”。我要求学生以独特的视觉去观察、去思考, 善于从平凡的小事中努力发掘真、善、美, 发掘人所未想, 人所未言。让学生写时以主持人的独特开场白形式或写短信集句的形式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而写。结果学生情感投入真挚, 新颖具有个性。在“庆祝国庆60年”习作中, 学生大多数文章写得语言表达鲜活, 体现了鲜者常新, 新者常鲜, 富有创意。

三、抓住“练”字, 求实创新, 鼓励创新

学生作文是练出来的, 好的学生是“夸”出来的。我在教学生作文时, 提倡学生勤下笔。平时要多交际, 综合练习, 善于积累, 注重体现一个“练”字。参加活动, 观看电影 (视) 或书籍, 要善于“捕捉”写作信息, 善于提炼。如教学生写《和同学过生日》、《参加姑姑或表哥的婚礼》、《一个老村民的葬礼》。这些农村孩子生活中的事, 都要求学生及时写出自己的体会之类的习作, 反映自己的真情实感, 同时要求学生把自己的作文读给自己的父母或其他亲人朋友共享, 以求第一个读者的反映。这样多次的练, 在求实中力求创新。在作文的讲评时, 发现有创新或标题拟定新颖, 使人耳目一新的;设置悬念启发思考的;情节起伏, 不落俗套的;倒叙开头, 穿插补叙的;修辞手法运用得当的;结构布局, 引人入胜的, 我都给予较高的得分并予以鼓励, 刺激学生上进, 下次有更积极或新的表现。

四、生活是源泉, 变中求新

人们常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积累是写作的基础, 又是学生兴趣的反映。指导学生作文创新并不是简单的做法, 而是要教会学生在生活中搜集、整理, 把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丰富多彩的写作素材积累下来, 在积累的同时, 把素材通过鉴别、选择、提炼、升华, 它既来源于生活, 又高于生活, 既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又给人们揭示了事物的规律, 表达的思想感情丰富深刻。生活是写作积累素材的“窗口”, 通过“窗口”汲取大量的新鲜的写作素材, 然后通过加工展现给读者的才是一个广阔的天地。生活这个写作平台在我们指导学生写作中绝不能疏忽。

学生的写作的源泉是生活, 它来自于生活, 又高于生活, 大处着眼, 小处落笔, 它的基础来自于生活中的观察和积累。

我在指导学生创新作文中还特别注重教和写的结合, 写和读的结合。

它也是作文创新的必要方法。在创新作文中, 我教会学生“以写带读, 以读促写, 读写结合”和“以练促新”, 练中学习, 练中提高。

作文反映的是学生的表达, 要让学生树立自信, 很好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以写作来带动自己的自觉阅读。表达需要阅读, 阅读是写作的“充电器”, 是助力的手段。这就促使了学生去阅读大量的书刊, 来充实丰富自己的写作内容。同时通过平时的阅读和积累, 如手抄报、短句、集句、日记、周记等形式来促使自己的写作能力的提高, 把读和写结合起来了。

在学生的写作训练中, 每次作文都要有提高明确的要求, 不断地提升, 是学生作文创新的必要。学生作文一次一次内容表现的不同。在写作训练中去汲取营养, 扬长避短, 在以后的习作中不断提高写作的水平。因此, 我在指导作文时, 很重视学生作文的评改。

在指导学生创新作文时, 我还要求一个“变”字, 体现一个“活”字, 凸现一个“新”字。

要培养学生作文的创新能力, 要锻炼他们写作思路的敏捷、灵活, “变”是活跃思想的有效途径, 可以变题目, 题为一半文。可以运用修辞手法、公式法、字母符号法等拟题, 使人耳目一新, 达到新颖别致之效。可以变顺序, 顺、倒、插、平、补综合运用。我要求学生构思新颖, 篇篇布局迥异, 不落俗套, 变化多端, 体现新境新意, 作文表达活起来了, 显得生动自然, 效果不凡, 感染力强, 作文才有生命力。

作文教学方法的创新 篇2

作文,乃一种独创的“精神产品”。崇个性,重创新,使作文有生命。创新能力是人的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层面,培养学生的作文创新思维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方向。当前,作文教学的现状就是“缺少创新”。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必须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只有学生有创新意识,进行创造性的思维,作文才能标新立立异。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创造宽松环境,激发创新兴趣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但作文往往又是学生最不感兴趣的课,大部分学生一到上作文课就无语可说,没东西可写,即使是写作水平较高的学生,也都也怕写作,写作成了一种负担,写作水平越来越低。要改变这种状况,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首先要提高他们写作的兴趣,如果没有写作的兴趣,仅靠多写死抓,只能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如果有了兴趣,一切事情就迎刃而解。所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成功的基础。

在兴趣的基础上应强化作文的创新,创造一个平等、民主、宽松、进取的环境。宽松的环境是孕育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土壤。作文教学中要给学生写作文的自由与空间,在字数、内容等方面不作要求,提倡有话则长,无话则短。长无废话,短则言简意明。这样学生可以轻松作文,自由写作。一篇作文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可以从哪几个角度进行分析,让大家展开讨论如何把这篇作文写好,启发后学生各抒己见。对学生的发言要多鼓励,少批评,即使是滑稽可笑或哗众取宠,只要是“不同一般”的均应予以肯定和引导,尽量挖掘他们的闪光点,让其实现“以我手写我口,以我口表我心”的愿望,从而唤起他写作的欲望,激发创新兴趣。学生作文一旦有了兴趣,就会变得积极主动,会留下周围的事物,想写、学写,也乐于写,作文能力从中可得到不断提高,所写的作文就能别具一格。

二、优化个性教学,强化求异思维,开拓创新潜能

语文教学的素质教育,体现在作文教学中,就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其落脚点就是加强作文的个性教学,也就是说“创新的土壤是个性”。加强作文的个性教学,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树立不迷信,不崇拜前人、名人,不迷信教材,不迷信教师的信念,相信自己能写出优秀的文章来。

作文的个性教学,体现在写作内容上,就是要写出自己的特色,写出自己的个性。作文创新能力体现在一篇文章中,主要是观点深刻而独到,结构新颖而别致。引导学生立意要发人深省。因此要具备求异思维,求异思维是一种开拓型的创造性思维形式,是创新的核心,作文的个性教学,尤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作文谈不上神秘,它以“怀疑”为动力,以“问号”为目标,以“辩证”为方法。它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用陌生的眼光”,不时在思维上求一下“异”,对一些司空见惯的东西,从几个侧面去想一想、写一写。只要长期加以训练,学生们就会发现事物的多层次性,思维角度的多侧面性,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就会不断产生新的启示、新的体验、新的感受,创新思维就会得到加强,创新潜能也得到开拓。

三、诱导想象,获取创新灵感

鲁迅先生说:“我(指儿童)常常想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况,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我想飞上天空,想潜入小蚁穴。”可见想象是儿童的天性表露,想象作文是发展儿童创新能力的契机。我认为作文教学中多层次训练学生的想象作文,应注意结合阅读教学,诱导学生根据已有材料的叙述、情节的发展,合理推测故事的发展趋向。如学了《倔强的小红军》后,要求学生展开合理想象写《小红军复活了》。

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要引导他们展开合理想象,使文章意境更加深远,蕴合更加丰富,学生的认识得到升华,创新有灵感。如由一个倒三角形(“?”),其上部平而大,下部尖而小,看上去像一座倒立的大山,很不稳定,给人摇摇欲坠之感,想到知识基础如果像这个倒三角形一样,将来怎么能肩负建设祖国的重任?也可以从这个倒三角形想象是根木柱,其下部越尖,锲进土里越牢固„„这样,学生舒展了创新的翅膀,人人充分发挥各自的想象力,在想象中创新。

四、加强实践,提高创新能力

实践是学生巩固知识、发展思维的重要环节,也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基础。学生的作文水平要是通过自己大量的写作实践提高的。作文的过程,是学生将自己的客观事物感受、理解、认识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是学生心理活动全面参与的过程。可见,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我们要为学生创造各种参加实践活动的机会,让学生走出教室,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去感受、去观察这个世界,打破思维的定势,同时要帮学生由无意性、情绪性向有意性、目性方高发展,在生活中积累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和材料,这样,学生写作时就有语可说,有情可抒,解决了怕写作文的思想问题,从而树立“我要写”的意识,那么,作文所表现出来的就会是自己在实践中所获得的新的看法和思维。

作文教学的创新 篇3

一、选材创新

选材要与时俱进。“与时俱进”主要指选材讲究一个“新”字。所谓“新”,指一般人没有接触过的,或熟视无睹而实含有深刻意义的,能令人感到新鲜别致蕴含深意的题材。一般来说,就是生活中鲜为人知或不引人注意而实际上含有深刻社会意义的,一经作者笔之于书,就会发人深思、令人感奋的事物。那么,在平时作文中,怎样才能做到选材的“新”呢?

1. 注意扩大视野,注意观念的更新,要善于感受时代气息。多读书报,多关心时事,从活生生的现实中不断发现新问题,捕捉生活中的热点、闪光点,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法,用新的目光去观察生活,搜集鲜活素材,从而把新颖的东西引入作文。

2. 引进时代的活水,向生活学习语言。近些年来,我国的社会结构呈现出急剧的变化状态,新事物、新现象大量涌现,随之而来的是现代汉语也呈现出空前发展的态势。如反映政治制度和生活方式的特区、市场化、股票、网友、驴友、发烧友等,新近网络流行术语如“豆你玩”“姜你军”、“蒜你狠”等,作文时适当引入以为点缀,也可使文章更富于时代信息,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二、立意创新

所谓“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中心、写作意图和思想观点。如何在写作过程中做到立意创新呢?

1. 逆向立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对一些事物、人物逐渐积淀成比较一致的情感倾向,如草木生长、百花盛开让人喜悦,树叶飘零、鲜花凋谢惹人生愁;孔明多智,曹操奸诈;唐太宗开明,宋高宗偏听。以上的观点已成了人们的共识。在作文中如果与通常的情感倾向或传统观点相统一,顺向立意来确立中心,这未尚不可;但逆向立意则可达到使读者耳目一新、眼前一亮的效果。如大家所熟悉的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景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自古以来,秋是悲愁的象征,而此诗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情怀,成就千古美谈。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多逆向立意,如“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花无百日红,人有万日好”“山中有直树,世间有直人”等角度去写,效果定然不错。

2. 虚实立意。有些东西是具体的,有些东西是抽象的,在作文时,为达到“新”,可采取“虚题作实”和“实题虚升”的方法。

“虚题作实”,指有些话题是抽象的概念,我们把它具体化,朝“实”的方面去拓展,可以写一件具体的事情,编一个具体的故事来印证这个话题。如“转折”是个抽象名词,不能就“虚”写“虚”,要有本事把它具体化、形象化、条理化,可展现一个过程,放大转折“时段”,以记叙为表达方式,用“实情”动人,这不失为一种好的立意手段。

“实题虚升”,指有些话题是具体的物象,遇到这种话题,同学们可以朝“虚”的方面去拓展。在选择好材料的基础上,必须上升到抽象的道理,提升主题。如孙梨的散文《黄鹂》写了有关黄鹂的三件事情:病中黄鹂清脆的叫声使他愉悦、阻止别人枪杀黄鹂、看到黄鹂关在笼子里感受自由。文章的意思似乎出来了,但还不深入,作者不显山露水地带出“在一定的环境里,事物才能发挥这种极致”这个主题,给读者无穷的思索和感慨。

当然,作文要立出新意,必须注意合理性和辩证性,因为作文的目的是推陈出新、标新立异,充分展现个性,而不能立得诡谲、立得离谱。

三、布局谋篇创新

布局,是指安排文章的结构。很多学生作文不讲究结构的安排,一篇文章写下来,开头一段,中间一段,结尾一段,人们戏称为“三段论”。一般来说,升中考作文要求完成六百字,在结构安排上分为五到六个自然段比较好;高考要求完成八百字,则安排七个自然段左右比较好,这样安排,看上去有一种匀称合理的感觉,能体现结构美。

结构安排的创新,近年来有不少学生作了大胆的尝试,并收到良好的效果,这是值得借鉴的。如题记式、日记式、书信式。近年来,升中考作文以话题作文的形式出现居多,采用什么文体较自由,安排结构也较灵活,有些考生采用书信式写法。采用书信式写法,或记叙,或议论,都能给读者一种亲切感,其效果相当不错。

布局谋篇还包括写作顺序的安排。作文最忌平铺直叙,要在自然中求变化,流畅中求跌宕,才能引人入胜,扣人心弦。

创新作文教学与创新思维的培养 篇4

一、反弹琵琶, 引发逆向思维

“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 为一李姓男寿星写贺诗, 适逢滂沱大雨, 寿典难以为继, 众人皆叹奈何, 板桥提笔便写:“奈何奈何何奈何, 奈何今日雨滂沱”。此时, 旁观者嘘声四起, 板桥不以为意, 接着写道:“滂沱雨为李公寿, 李公寿比雨更多。”当郑公停笔, 掌声四起。郑公能赢得一片掌声, 是因为他能出其不意, 出奇制胜, 做出了令人羡慕不已的突破性创造, 这是板桥的逆向思维助他赢得掌声。

逆向思维, 是指采用通常情况下的普遍习惯的单向思维完全相反的思路, 从对立的、完全相反的角度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思维。这种思维方法, 看似荒唐, 实际上是一种打破常规的, 非常奇特而又绝妙的创新思维方法, 如果, 我们创新作文教学能培养学生逆向思维方法, 写出来的文章就有独创性, 以达到立意深刻的目的。

我们的学生长期以来形成了思维定势, 作文常依赖《作文宝典》等拐杖, 根据范文割割补补, 拾人牙慧, 毫无新意。因此,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打破常规的思维的束缚, 大胆地反弹琵琶, 从问题的相反方向深入地进行探索和挖掘, 写出人人心中皆有, 而个个笔底全无的文章。

其实, 这种逆向思维, 反弹琵琶的手法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意料之外, 情理之中, 以意料之外的惊人手法, 达到深刻表现的目的。当然教师在启发学生时, 应加以强调, 不能随心所欲, 随意逆向, 毫无根据地怀疑一切, 否定一切;在立意求新时不脱离实际。

二、旁敲侧击, 引发侧向思维

宋徽宗时的一次科举考试, 主考官出了一个画题《深山藏古寺》, 画师们经过构思, 有的在山腰间画座古寺, 有的把古寺画在丛林深处。寺呢?有的画得完整, 有的画出寺的一角或寺的一段残墙断壁……主考官连看几幅均不满意, 原因是这些画均体现了半藏而不是全藏, 与画题无法吻合, 正当主考官失望之余, 却有一幅画深深吸引了他;在崇山之中, 一股清泉飞流直下, 跳珠溅玉, 泉边有个老态龙钟的和尚, 正一瓢一瓢地舀着水倒进桶里。仅这么一个挑水的老和尚, 就把“深山藏古寺”表现得含蓄深邃淋漓尽致:和尚挑水, 不是浇菜煮饭, 就是洗衣浆衫, 叫人想到附近一定有寺;和尚年纪老迈, 还得自己挑水, 可见寺之破败, 可见寺一定藏在深山之中, 画面尽管看不到寺, 观者却深知寺是全藏在深山之中。主考官连连点头, 称:“好, 这才是‘魁选’之作呀!”这位画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运用了旁敲侧击, 曲径通幽的侧向思维, 选择了和尚挑水的新颖角度来表现主题。

侧向思维, 是指在特定条件下, 通过旁敲侧击、曲径通幽的方式另辟蹊径, 将思维流向由此及彼, 从侧面扩展, 从新的角度探索被人们忽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它与逆向思维的区别在于, 侧向思维是平行同向的, 而逆向思维是逆向的。其特点是不受消极定势的影响, 对一个问题从侧面进行换角度思考, 随机应变地将思路转移到别人不易想到, 比较隐蔽的方向去, 以求突破现有的论证和观点, 提出不同凡俗的新观念, 获得新的结果, 产生新的创造。

美国著名科学家, 电话的发明人贝尔说过:“有时需要离开常走的大道, 潜入森林, 你就肯定会发现前所未见的东西。”作文中运用侧向思维, 可以使学生“离开常走的大道, 潜入森林”, 见人所未见, 发人所未发, 收到独辟蹊径的效果, 达到文章出新意的目的。

有次学生作文, 是学生司空见惯的文题《可爱的家乡》, 很多学生思维呆板僵化, 产生“套板反应”, 都写家乡的山美、水美、人美, 写家乡的土特产, 写家乡的……当然写这些东西未尝不可, 但写多了, 会觉得腻味, 毫无新颖感。惟有一位学生妙用侧向思维, 摒弃从众心理, 避开大道走小径, 写家乡人民毁掉神庙建文化楼, 反映家乡在精神文明方面的变化, 体现了时代风貌, 创意新奇, 别开生面。

引导学生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就要注重学生运用侧向思维。

三、纵横驰骋, 引发多向思维

多向思维实际上就是上述两种思维的形式和其他发散形式的综合, 它要求发挥思维的活力, 从正反、上下、内外、前后等多方面去思考问题, 寻求解答问题的答案, 它能散发出众多新颖独特的信息来。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的创新论文 篇5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小学作文似乎永远围绕着美好生活的歌颂,远大理想的树立,感动事迹的宣扬为主题展开,以这些为题材的作文似乎才是符合小学生的作文要求,才符合应试教育的发展方向。

毫无疑问,在小学作文中传播正能量是一个正确的教育理念,但是这些传统题材下的作文假,大,空,内容空泛,事例单一,互相抄袭,完全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限制了作文创新思维的提高。

宋代朱熹曾说过:“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我国现代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生活如泉水,文章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的流个不停。”

因此,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孩子从自身实际出发,表达对社会生活中所见、所闻的真实感受,尽量的避开传统作文中的经典题材,使学生自由的表达对自己看到的一切的真情实感,即使是对社会中的阴暗面的所想所感也要真实表达出来。

日积月累,学生的创造性不断被激发,从传统的教学模式解脱出来,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水平不断提高,作文成为学生抒发情感的重要的方式。

二、小学作文教学的创新,在作文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需要引导学生走出家庭和社会单一的生活环境,走入大自然,走入社会,走入,引导他们观察自然现象,观察社会现状,思考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小学生好奇心理比较强,会对一切未知的现象,所见所闻的事物好奇,从而进行观察与思考。

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指导学生观察思考,将观察后的所思所想所感用语言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这会成为小学作文丰富的写作素材。例如在指导学生描写景物的时候,教师可组织学生郊游,在郊游的时候,引导学生观察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高山溪水,让学生对这些自然现象有一个最初的体会,然后指导学生抓住景物的特点,例如描写“碧绿的小草破土而出”、“姹紫嫣红的花朵含苞待放”、“潺潺溪水叮咚作响,发出银铃般的声音”,等等。

这不但会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还丰富了作文素材,提高作文的写作技能。再如,在讲解外貌描写的时候,要引导学生观察同学,老师,父母,邻居,然后写出不同人的不同外貌特征,神态表情,指导学生抓住个性特征来描写。例如“老师的眉毛浓而秀,像弯月一样挂在有神的眼睛上”、“妈妈的眼睛明亮像泉水一样”“小红的脸远远地,像红红的苹果”等等。

语言形象生动,作文素材也不落俗套。新课改的新理念下,需要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创新写作素材,使作文有内涵,有思想,有感受。

三、小写作文教学的创新,需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疑,在小学作文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时他们乐于写作,善于表达,主动展现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小学作文写作有固定文体与题目,学生必须在固定的时间内按照要求的文体与题目,写出相关作文。

这是八股文的僵化模式,学生束缚在固定的框架内,学生不被允许跨出条条框框一步,更谈不上个性得到发展,学生的写作兴趣更是得不到激发。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作文教学要做到“不定时,不定题,不定体”,让去除枷锁,跳出束缚,能够自由创作,展现个性,学生的写作兴趣被无限的激发,学生在写作中会引经据典,引用名言民谣,尽情的展现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释放心灵。

兴趣被激发,写作能力得到充分分发展,学生有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

四、小学作文教学的创新,要培养学生的想像力与创造力

一个创新的作文教学不应是死板的与毫无生机的,而是阳光的,活泼,富于创造力的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也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师需要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将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作出形象的比喻,如月亮、豆角和小船的联想,使小学生的想象力不断丰富起来。

创造力需要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根据自身的想象力,将平淡的事物描绘的形象生动,有声有色,呼之欲出,使人物形象跃然于纸上。例如,在指导学生写《记忆中难忘的一件事》的时候,教师指导学生先对记忆中最深刻的事情进行回忆。

创新作文教学的策略 篇6

小学作文教学总目标是培养学生学会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通顺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的能力,并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发展智力,养成良好习惯。

小学生最怕写作文,其原因是不知写好作文的重要性,不知怎样写作文。因此,在写作文时感到头疼,犹如老虎吃天无处下手。面对这种实际,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我在作文教学中主要采取了以下策略:

一、讲清写好作文的重要性,树立大语文观,开放作文课堂教学

小学作文训练要课内外结合,作文水平的提高要靠多写,单凭作文课的几篇作文是远远不够的。我鼓励学生利用一切机会多动口、勤练笔,把课内学到的作文知识,通过课外的训练转化为写作技能。在上语文课时,根据各课型特点,我采取不同的方式和方法让学生多动口,各抒己见,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为了把课内学到的知识灵活掌握运用,我让学生结合个人实际写读后感;为了不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我要求学生以日记形式把它写下来,为写作文积累丰富的材料。除了写好课内作文外,为使学生达到勤练笔的目的,我每周让学生最少写3篇课外作文。通过记日记,写课内外作文,学生的习作水平提高得很快。学生的写作兴趣越来越浓,不仅不怕写作文,而且常常写些作文片断或小作文让我批阅。看到学生取得的进步,我非常高兴。

二、抓好课外作文训练,注意培养作文兴趣

“兴趣是入门的向导。”“热爱是最好的老師。”这两句话精辟地总结了人们的学习经验,表明了兴趣是获得学习成绩的内动力。作文教学同其他学科一样,也离不开学习兴趣的培养。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一是在课内的作文指导、作文批改、作文讲评等一系列作文环节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二是在课外的作文训练中指导学生观察和积累,学会选择素材,练习品味文旨和文意,从而增强兴趣。

1课前练说,培养表达兴趣

作文教学时,教师既要培养学生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要使学生达到这个整体目标,必须打牢其语言表达能力这个基础。坚持课前练说是培养学生说写能力的最经常、最有效的一种方法。作文前,对于口头叙述要写的内容,要经常演练和矫正,思路明确了,写起来就得心应手了。坚持课前练说,说的内容可以是社会生活中的新人新事、同学中的好人好事以及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也可以是活动中领略到的无限风光,更可以是在阅读中获得的各种知识。学生可无拘无束地放开胆子说,看到什么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在轻松愉快中学会用口语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教师再当“引路人”,使之言之有序,言之有物,由浅入深地激发学生说的激情,乃至形成内驱力,促进写作兴趣的逐步增强。

2改进写作程序,培养谋篇兴趣

大胆改变作文程序,严格把住立意关,这是培养学生布局能力的重要环节。首先要求学生列出提纲,再与同桌、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因势利导。启发他们写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其引导方法是:引导审题——交流选材——指导构思——起草修改。经过这种布局谋篇的全程训练,学生就会带着这种愉悦形成写作的最佳心态,写出较好的作文。

3讲究评改方法,培养自改兴趣

在习作过程中,学生不仅是一个被评的客体,更应是评价的积极参与者,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可以了解自己的进步,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失误,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更重要的是培养自我意识和独立人格。学生自评、互评也是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有效手段。

要评价就要有一个标准。教师要从学生每一次评价开始,有目的、有计划地教给学生会评价一篇作文的着眼点及步骤方法。要为学生创造评改的机会,使学生乐于参与、积极参与,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意见,又应不失时机地积极引导。此外,也可同桌、小组进行评改,互补所长,互相学习,提高作文立意、构思、用词等多方面的技巧。

4创造展示机会。提高写作兴趣

激励学生喜爱写作,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仅仅靠动员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得为学生创造展示的机会与氛围,给他们开辟发表佳作的园地,使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不断前进。

(1)定期选编优秀作文。让每一位学生挑选自己最好的作文,经过认真修改后推荐出来,经同学们之间互相评改,编成班级作文选;也可将自己写的作文经过认真修改,编成个人“作品”集,在同学间交流。

(2)鼓励学生办手抄报。这同样是展示自己、提高作文兴趣的好办法之一。小学生通过自己采访,自己写消息。自己设计栏目等,使其在说、写、画、思等方面得到锻炼,从而大大提高他们的作文兴趣。

(3)开展各种以表达为中心的活动。如故事会、讲演会、口头作文竞赛等,使学生通过各种机会展示自己的表达水平,从中探索作文规律,并学习其他同学的好经验,吸取教训,不断增加作文兴趣。

创新, 作文教学的生命 篇7

新课程倡导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这给作文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提高指明了一条正确的道路。作为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综合表现形式, 作文的教学中自然应当融入创新的机制。“创新作文教学研究”开展以来, 笔者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采取了多方面的创新方式来进行作文训练, 收到了激发学生作文兴趣, 提高写作能力的预期效果。

一、表演作文创新

好动、好表演是小学生的天性。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表演的机会, 在表演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把表演的内容、感受和发现写下来, 使学生通过表演提高创新能力。记得在四年级下学期时, 同学们学完课文《新型玻璃》后, 我让学生分别上台, 拟人化地充当各种玻璃进行表演, 先说样子后说用途。我让学生相互合作, 几个同学合编一个故事, 要求情节生动。学生非常踊跃地上台表演, 并且有很多独特的创新之处。紧接着我又让全体同学根据学生台上的表演来完成“玻璃产品自我介绍”的写作练习。结果, 就连平时最不喜欢作文的同学也没有出现抓耳挠腮的情况。在孩子们的作文中出现了各式各样的玻璃, 有可以听音乐的玻璃, 可以照相的玻璃, 还有可以测地震的玻璃等等。在我惊叹孩子们丰富想象力的同时, 也不禁为表演式作文训练的魅力叫好。后来在教学《陶罐和铁罐》、《小珊迪》、《将相和》等课文时, 我都是先让他们在课堂上表演, 然后作文, 这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二、音乐作文创新

结合课堂阅读教学过程, 教师根据课文内容, 选择好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且便于想象的一段音乐放给学生听。由于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不同, 以及在音乐欣赏能力和水平上的差异, 不同的学生会产生不同的想象和联想。因此写出来的作文各具特色, 个性鲜明。如上《小音乐家扬科》一文时, 选择一段表现大自然声音的音乐, 配合课文内容让学生想象:傍晚, 青蛙“呱呱”地叫起来;啄木鸟“笃笃”地啄着树干; 甲虫“嗡嗡”地飞着;扬科躺在河边静静地听着。说说扬科来到了哪儿, 听到了什么, 觉得怎么样?要求学生在发挥想象的基础上, 写一个片段。有的同学写出了一篇抒情散文;有的以自己的身份, 用第一人称写下了当时的所思所想……由于没有任何拘束, 学生感觉比较随意, 所以他们放开了手脚, 在文中真情流露。后来在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送元二使安西》等课文时, 我都采用类似方法进行作文教学。

三、绘画作文创新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 篇篇都图文并茂, 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由此我想到把绘画与作文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也是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一种方式。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联想、幻想, 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表象, 然后用笔画出来, 再根据自己画出的图画, 写成一篇文章。学生可以自由地想, 自由地画, 自由地写。如让学生画画10年后的自己、画画10年后的家庭;让学生给学校规划理想的设计蓝图等。学生兴趣盎然, 他们展开了想象的翅膀, 所想的设计的也是各具特色, 个性鲜明。

图画作文同样也可以在课堂阅读教学过程中进行渗透。课文《台湾蝴蝶甲天下》向大家介绍了台湾的蝴蝶。文中具体介绍了“蓝屿黄裙凤蝶”、“皇蛾阴阳蝶”、“蛇头蝶”, 而其余还有许多堪称为世界珍品的蝴蝶却没有介绍。我们在上这课时, 事先布置学生查找了资料, 并配上插图, 并写一段介绍蝴蝶的文字。

在课堂上, 大家相互介绍自己课外了解的台湾蝴蝶, 图文并茂, 讲述的人, 听讲述的人都兴趣盎然, 效果很好。后来的周记或日记, 我都让学生给自己的习作画上插图, 最后评定等级。但要求习作必须“达标”, 不“达标”者不能画插图。这样一来, 学生一方面不甘落后, 一方面又不愿意错过在语文学科中得到画画训练的机会, 习作也就变得更认真, 质量也就明显地提高了。习作上画插图的实践活动, 不但促进了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 还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作画能力, 可谓一箭双雕。

四、时事作文创新

作文教学应抛弃狭隘的观念, 多指导学生关心时事, 拓宽视野。比如2013年11月9日“恒大”足球队夺得中国足球首个洲际足球赛冠军, 创造了中国足球多项纪录。我在第二天的语文课上宣读了几家媒体的新闻报道, 全班同学一片欢腾。这时, 我安排同学们在本周内通过报纸、互联网络等各种新闻媒体收集近年来“中国足球冲击世界杯”的相关资料, 在下一周同学们两两自愿组合自办体育专题的手抄报, 在手抄报上写上新闻报道、诗歌、散文、问题讨论等内容。

五、拓展课文作文创新

创新作文的教学探索 篇8

透过以上表述可以看出,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对作文的改革要求突出表现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追求个性化写作这一目标上。的确,在传统作文教学模式中,教师“限题”、“限体”乃至“限旨”,对于如何开头、如何过渡、如何结尾等 ,讲得有板有眼。整个写作过程就是教师掌控下的集中定向训练,让学生拿腔拿调一成不变地作文,千人一面,众口一词,这样如法炮制地进行作文教法和学法的演练, 忽视学生的生动个性和创造力,很大程度上压抑学生的写作欲望。因此,创新作文的灵魂就是把学生的创造力从重重束缚中解放出来, 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那么,怎样才能激活学生生机勃勃的写作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呢?

一、为学生开辟创新的沃土———生活和阅读

“鱼无水不能泳 ,炊无米不能食”,学生写作文何尝不如此呢? 学生之所以“憋”作文、仿作文,无不是因为无素材。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就要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学校、家庭、社会的生活,让他们关注国内外新闻、留心校内外生活,从生活中提取创新写作的材料,积累在自己的日记中。也可以让他们带着命题深入生活,或者从生活中寻找素材、归纳命题,笔者在这方面确实感触颇深。《暑假见闻》本是一个老话题,但学生从繁华而人情淡漠的城镇来到偏僻的农村,那里秀丽的山水、朴实的民风、和睦的人际关系,让他们把眼睛一直睁得大大的。他们带着命题寻美,结果满载而归。这样看来,教师要教给学生筛选素材、及时捕捉灵感的方法,使学生创新作文的土壤越积越肥沃。

同时, 还应转变纯语文教学观和为写而读的功利化的读写结合训练方式,将阅读内容拓展到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中外名著、名人名言,丰富自己的知识量,提高自身的素质等。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通过大量阅读,学生获得丰富的间接生活经验和信息,增强认识事物的能力,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吸纳精华,达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效果。

二、写自己缘于生活真实的新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今后的作文教材建设中, 首先要更新观念。作文是一种精神产品的独创,要引导学生说真话、抒真情,反对套话、空话、假话;要引导学生切实体会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作文与做人密切相关;要使教师认识到,提高学生作文的能力,也是‘立人’的一个重要方面。”由此看来,真实是文学作品的生命, 感情是文学作品的血肉, 要写出血肉丰满、有灵气有个性的作品,就必须鼓励学生释放心灵,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生的内心世界也是丰富多彩的,这里有喜悦也有忧愁,有甜蜜也有苦涩,有高昂也有低沉,有阳光也有阴霾。把曾经强行设置的“禁区”完全开放,鼓励学生写真情实感,不必一味地唱那些所谓积极向上的假腔假调,相信学生肯定会很兴奋地自由挥洒内心的真实世界,写出有感情、有个性的好文章。

三、“新”———鲜活的作文流程

真诚感受生活,充实源头活水,作文就是这个理。教师应教会学生关注身边那些看起来细小琐碎的事情, 在实实在在的生活中体味人生的酸甜苦辣, 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有生命力。但一篇优秀的作文除有真情实感以外,还要有过人之处的“新”奇。翻一翻近年来的高考满分作文,不难发现,这些文章写作总在力求凸现一个“新”字。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的作文“新”起来呢?

1.题目要新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常规做法是教师命题 ,写“我的老师”、“校园一角”、“桥”等,这些老掉牙的题目,学生写烦了,很大程度上难以达到练好笔的目的。有时候老师想到要变个花样,出点有新意的有特色的题目,可一旦题目“新”起来,学生就无从下笔。更多的时候,则是老师们难以命出一个有新意的题目。那么创新题目的第一步,就是要把命题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写作的需要,根据自己对众多创新类作文的借鉴,拟出一个让人耳目一新的题目。

2.“视角”要新 。有一个全新的题目 ,仅仅是创新作文的第一步。接下来,要确定写作的新视角。从哪里入手,怎样围绕话题立意,这是需要认真思考和研究的。如2004年围绕“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为话题创作的新类作文《两把钥匙一扇门》,2002年围绕“心灵的选择”话题创作的新类作文《老张算命记》,就从拟题到行文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指导学生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构思作文,就要切实要求他们善于捕捉生活、情感、理性等方面的瞬间感受,深入挖掘。

3.语言要新。 近几年的满分作文都在语言上占据先天优势,有的靠风趣幽默取胜,有的靠清新明丽夺魁,有的靠婉曲动人得宠……总之,在创新类作文中,语言本身的魅力无疑是成功的关键。因此,语文老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有意识地借鉴和模仿,修改锤炼,努力打造文质兼美的文章。

4.故事要新。好故事总能抓住人心,《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等之所以能流传至今 ,就因为它们都有一个好故事 ,而好的故事来源于生活。让学生懂得“处处留心皆学问”的深刻道理,关注现实生活这个巨大的写作“故事库”,写出让人久读不衰的文章。

作文教学方法的创新 篇9

一、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其影响也是十分深远的,也确实得到了学生和语文教师的重视。但是,就目前而言,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存在许多不足和缺陷,严重阻碍了学生作文水平的提升。

首先,教学方法陈旧。高中语文教师虽然十分重视作文教学,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在对作文进行施教时,往往注重于对作文立意、开头、过渡、结尾等方法的讲解,教学模式僵化,使得学生的作文结构缺乏新意,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使得学生思维受到严重的限制,为了“保底”而不敢去创新,作文水平就难以提高。

其次,教学目标错误。虽然作文在高考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其并不能成为作文教学的目标。现阶段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教学目标一味放在提高分数上,而忽略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自身知识储备少,能力不足,对于作文缺乏兴趣。

然后,应试教学的束缚。由于受到高考的压力,学生的学习任务繁重,时间紧迫,课外阅读少,缺乏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和理论的升华,这就造成学生写出的文章也许辞藻华丽,可以获得较高的分数,但缺乏真情实感,缺少灵气和活力。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

对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方法进行创新,要分析当前高中作文教学的现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法。通常来说,采取以下措施,对作文教学方法进行创新。

(一)改进教学方法

高中语文教师要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和创新,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摒弃传统死板的模式化教学,教导学生掌握科学合理的写作方法。首先,教师要选择有代表性的作文题目,与学生一起,对题目进行分析,指导学生掌握题目的范围和内容,使学生在写作之前,对题目有一个清晰而明确的认识,确保文章的主题不会出现偏离。然后,教师可以事先写好相应的文章,将自己的分析和创作过程向学生进行讲解和演示,从而提高学生对于作文写作的分析和把握能力。最后,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传授一些优秀的习作方法,通过这些方法的应用,使学生写出的文章更加细腻,感情更加真实,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明确教学方向和目标

作文并不仅仅是高考中获取分数的手段,更是对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可以说,提高了学生的作文能力,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遣词造句能力、文章鉴赏能力、主题把握能力以及认知水平等,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转变传统以高考为目标的语文教学模式,转变自身观念,在对学生进行作文教学时,明确教学的目标和方向,以提升学生的能力为主,鼓励学生抓住灵感,充分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打破常规的写作模式,对文章进行创新,可以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提高学生的知识积累

对于作文创作而言,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忽略对生活的观察,缺乏写作素材或素材陈旧,会导致学生在创作时无话可说;如果写作经验短缺,没有掌握各种文体审题、立意和布局谋篇的基本写作知识及方法,会导致学生不知从何入手;而如果自身认知能力低下,语言词汇单薄,会使得写出的文章没有深度,质量低下。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时间,鼓励学生进行适量的课外阅读,对优秀的杂志和书籍进行分析,如《格言》、《智慧背囊》等,使学生可以在阅读过程中,逐步提高自身品位,增加理论素养,丰富自身写作情感,提高知识的积累,进而提升自身的创作水平。经过优秀作品的熏陶,学生可以汲取丰富的知识,使得创作出的作品情感更加真实,结构更加严谨,更富深度和涵养。同时,也使得学生在对作文进行创作时,起点较高,效率较好。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作用是十分重大的,高中语文教师要充分重视起来,通过对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全面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优化写作效果,使学生的写作水平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使得语文教学可以获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许海梅.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创新谈[J].快乐阅读(上旬刊),2012(1).

浅谈作文教学的创新 篇10

关键词:作文教学,创新,思维

在高中语文学习中, 作文可谓是占据了“半壁江山”的位置, 在整个高考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怎样把作文写得出彩, 拿到高分, 对高中语文学习者来说是尤关重要的。在高考的大环境下, 要想写好作文, 创新, 这两个字是很得力的武器。

一.高中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 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

在高考这样程式化的判卷的大环境下, 创新可能意味着出格, 出格就可能意味着零分, 所以很多学生在写作文时宁愿选择稳妥一些的方法来写作文, 这本来能让很多人力斩高分的一项, 却成了他们的平稳保分的顾忌。这就导致了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大都是千篇一律, 没有活力, 无病呻吟的问题。

2. 作文教学的问题。

高中作文教学有刻板化、程式化、堆彻化等不足, 没有了科学性、系统性和创造性, 学生接受到的信息不是用自己的话去表达真实情感, 而是用成千上万的素材堆砌起空空的大道理, 写出的文章单调死板, 毫无感情。

3.学生本身的问题。

在这么一个作文教学的大环境下, 学生开始变得不用思考, 不用探索新的东西, 只要有足够的素材拼凑出文章就可以得到还不错的分数, 这是很多学生的想法。甚至有的开始害怕作文或延厌恶写作, 学生的写作能力、领悟能力、思想境界都不是很高, 自然就写不出立意很高, 深邃出彩的文章。

二.高中作文教学的创新实现的方法

1.勤读多写, 善于巧用。

要想写好文章, 丰富的知识和积累还是很重要的, 无论是课外的文章还是课内的, 只要是有益的, 就应该多读, 俗话说“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学生多读书, 眼界开阔了, 积累了丰厚的文化底蕴, 才能写出有深意的文章。写作材料还是从书籍中获得的。教学者应充分利用书本资源, 让学生从课本中寻找视角。比如在学习人教版第四册《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时候, 老师就可以让学生们用自己的话将对这首诗的理解写出来, 学生们可以赞颂作者的文采, 可以追忆英雄的伟大, 也可以想象自己就是主宰天地的霸者……这样就从不同的方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也找到了很多好的题材。

2. 多做思维训练, 发掘创新潜力。

学生有好的思维能力, 才能驾驭更好的文章。教学者要帮助学生做思维训练, 就要做到以下几点:为学生营造适合思维的环境;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品质;统一协调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

3. 追求个性化语言, 个性化写作手法, 强化创新能力。

所谓创新就是不同于创造出以前的东西, 而个性就是作文语言符合身份和性格。每个学生作为一个个体, 都有其独特性, 他们的个性就是他们不同于别人最大的财富。创新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应该大胆的尝试个性化带给学生的优势。追求个性化语言, 老师应要求学生立意要独特巧妙, 鼓励学生带着感情写作, 带着思想写作, 带着创新的表达和句式结构写作。也应多鼓励学生选择逆向思维的方式抓住新的写作视角。题目是很重要的一项, 好的题目往往能取到“画龙点睛”作用。鼓励学生拟出新颖的题目, 就能使学生在第一印象上赢得考官老师的青睐。

4. 命题创新, 开创高考新时代。

如果将现阶段的作文教育问题认清楚后, 就会知道其实根本的解决方法还是在作文教育界。学生不仅仅要创新自己的写作技巧, 老师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 教育界也应该注重要创新作文命题。只有命题这个大方向创新了, 以前那些单一呆板、无病呻吟式的文章就会被创新。创新命题有很多种方式, 个人认为暗含寓意, 双指向的办法就很新颖。比如2009年广州一模作文题“一叶落知天下秋?”, 这一个“?”到底是无意的还是有意的?如果是有意的, 就给考生开辟了另一个思维的方向;如果是无意的, 命题人也会将计就计, 既然已定题, 那就让考生们各显神通吧。像这样的命题不直接给出话题, 而是通过一句诗来激发考生的想象力, 并且从不同的视角让考生们写, 考生可以将自己坚持的观点表达得淋漓尽致的。只要高考这个指挥棒方向正确, 学生才能不受束缚, 写出符合时代的新文章!

高中作文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施 篇11

【关键词】生活 情感 “下水”

一、课题的提出及其背景、意义、关键

高中作文教学是整个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因为它能带动整个高中语文的阅读、鉴赏教学,它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所以,我们切不可小看高中作文教学。抓好了它,就能使我们整个高中语文教学的难点、重点迎刃而解。但是,作文教学又是整个高中语文教学最头痛的问题。人们常说,学生难学,教师难教。这可以说是整个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

对此,我们作为语文教师,切不可以掉以轻心。在笔者23年的语文教学生涯之中,笔者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长期的探索,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变被动为主动,改变了目前作文教学的两难处境,使学生获得了收益。

笔者所从事的方法是,在写作中,作为一个新时代开拓的语文教师,我们要与学生一道进行“双边”参与和互补,鼓励学生向生活学习写作,要用自己情感的火花去点燃、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与此同时,我们要同学生一道“下水”写作。也就是说,在写作教学中,教师不要长期充当写作的“门外汉”,要把自己的写作方法、智慧、思想、情感、风格,容纳贯通到作文教学中去,使它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空间。从而,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更大的提高。

二、高中作文教学方法的实施与创新

1.鼓励高中学生向生活学习写作

一般来说,高中学生十五六岁还处于未成年阶段。同时,他们又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因此,他们对现实生活中许多东西充满了好奇心,喜欢用心去发现,去探索;而对于抽象的理论却感到一团迷雾,有时甚至一头雾水。对于写作也是如此。为什么我们以往的高中作文教学出现了“两难”的尴尬局面呢?其主要原因是我们过去许多讲写作的素材、談实际生活少,谈抽象理论多;谈真情实意少,谈政治大话多。这种无限拔高,上纲上线的作文教学方法,其必然使学生离我们写作教学的具体要求越来越远,甚至,对写作文产生了厌恶之情。

面对这个问题,笔者的具体做法是从心灵深处去了解他们的需求,他们想什么,做什么。在平凡的现实生活中去发现、观察世界。这样,从现实生活的源泉出发,从而调动了他们写作的兴趣,激发了他们写作的灵动的感受与情思,笔者由于长期坚持这样做,因此,笔者所任教的班级,学生都对写作产生了浓烈的兴趣。

例如,笔者布置了这样一个作文题目《写我的爸爸或妈妈》。这可以说是一个老生常谈的作文题目,不知被历代的人们写过多少遍。但是要写它的独特之处,却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鉴于此,我要求对自己的爸爸(或妈妈)作细致的观察,了解自己的爸爸(妈妈)与别人不同的爱好、性格等方面,然后把最能表现自己爸爸(妈妈)特点的事例抽取出来,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这样才能进入写作过程。并且,对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引导和启发。由于笔者采用了以上教学方法的实施与点拨,学生们写作的这次作文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2.高中作文教学要具有真情实感

我们以往高中作文教学的弊端往往是忽视了高中生的情感因素。殊不知,哪怕是高中作文也是小作者们的一种情感宣泄,情感的抒发。在高中作文教学中,忽视了学生的这一情感因素,往往就会使他们写出无病呻吟、矫揉造作、虚情假意的文章,甚至大话、空话、套话、假话满篇都是。试想,长期这样下去,又怎能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呢?

教学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地发现探索乃至顿悟的过程。而其顿悟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对学生实施作文教学的过程中,笔者便注意了对他们情感的激发和调动:我要求他们在对待具体作文题目的写作时,要用心去触摸,用情感去拥抱;要写出自己心灵深处激动人心的那一个关键点;要说实话,说真实,要能以情感人。而学生对我的要求,也能够理解。记得一次在作文教学课堂上,我以自己为例子,说明改革开放这30年中的惊喜变化。同时,我也要求他们从自己的吃穿用,以及人们的文化、精神、生活、风尚的变化,看家乡这30年的发展。对此,我要求他们说实话、说真话、说自己的心里话。于是,我趁热打铁,在黑板上写下了这个作文题《家乡这10年》。为什么我只要求他们写这10年的变化呢?这主要是为了切合学生的生活经历。这样一来,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们写作的积极性,使他们再也不感到无话可说,而去瞎编乱造了。

3.高中作文教学要求教师自己亲自“下水”写作

在现在的作文教学中,学生往往对写作不感兴趣,甚至头疼反感。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通过调查了解到,这往往是由于我们语文老师对写作不感兴趣和不愿写作,甚至连教师自己都害怕写作而引起的。试想,这样的语文教师怎能把作文教学教好呢?

其实,生师同台作文,教师写“下水”作文,这是今天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大力提倡的。因为重拾教师写作的“硬件”,身体力行,言传身教,经过自己多年的摸索、实践走出了一条切合高中作文教学实际的新路子。而且,随着自己对教学实际的不断探索、总结、完善、提高,确实尝到了它的甜头。现在,一般地讲,每当进行作文教学时,我都会首先很自然地进行“下水”写作,用自己写作的模范带头作用,参与到学生的写作中去,从中了解学生写作的甘苦,往往是师生同台点评某一篇文章,甚至,让学生点评所写的文章,不怕出丑,不怕学生揭短。这样一来,反而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促进了教学相长,使语文教学课堂充满了活力,使学生的心灵受到真善美的陶冶。

笔者曾给学生出了一道作文题,题目叫《我爱家乡的湄江河》。我把我对家乡地域风情的了解,以及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这30年来家乡的变化发展,用激情澎湃的文字来诉诸笔端。写出了《碧水清清话湄域》一文,发表在国家、省、市级的多家报刊上。在作文教学课上,我把自己写作的作文讲评给学生们听,他们一听到自己老师写的文章,就沸腾了。这件事件不但激发了他们的写作积极性,而且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加了亲和力,并且学生高质量地完成了这次写作的任务。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就能清楚地说明语文老师亲自“下水”写作的好处。

4.在高中作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点化指导

在高中作文教学中,我们对学生进行了面向生活、情感激励、“下水”示范,师生双边互动参与的教学活动以后,对作文教学来讲,已经完成了绝大部分的教学任务,但仅有此,还是不够的。为了更好地找出问题,总结经验,以便让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更大的提高,从而带动整个语文教学水平的全面提高。因此,我们还要特别重视它的第四个教学步骤,即对学生的点化指导作用。

对这个问题的操作,其方法同样可以灵活多样。首先,教师在引导学生写作时,可以先把自己写作的文章念给学生听,或印发给学生让他们从中借鉴,有目的地进行写作的教学指导。其次,也可待学生的写作完成以后,教师才拿出自己早先写好的文章,让学生从教师的文章中进行分析,以此为参照对比自己写作的文章,找出写作的成败得失。再次,就是在规定的时间内(一节课或一个钟头),教师与学生进行共同写作,当堂完成其作文。最后,把教师写作的文章与学生中各个写作层次(上、中、下)的文章进行对比,让同学们从中分析出文章的等次。无论是学生的文章,还是教师的文章也好,在点评时,都要实事求是地作出评价,哪些地方写得好,哪些地方写得差,都力求要评价精当、客观、公正。这样,不但总结、提升了学生的写作水平,而且,还培养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

当然,要做好这一作文教学的点化指导工作,作为语文教师,尤其要不怕丢面子。对我们自己写作的文章,不可能篇篇都是学生学习写作的范文,而对于写得不好的文章,教师要大胆地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得失。而教师也要对自己写出的文章作出恰如其分的点评。文章写得是好是坏,要让学生心中有数。要让学生知道教师不是神人,不可能篇篇文章都写得好!这样做,可以打消学生对写作信心不足的害怕心理。从此,再也不“怕”写作文了。

在点化指导的教学过程,我们可以让学生之间展开互评;也可以让学生评老师的文章;还可以让写作水平高的同学上台讲解,如此等等。方法可谓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只要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提高就行。由此可以看出点化指导的教学过程的关键是我们教师要身体力行地去调动、发掘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使他们真正对写作文产生兴趣。

看来,在高中作文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对学生进行面向生活、情感激励、“下水”示范、点化指导的双边参与教学活动。以它为基本方法,使高中作文教学出现一片新气象;以它为突破口,使高中学生的写作水平有一个很大的提高。经过实践,这是完全可以办得到的。

当然,要搞好高中作文教学,除了这四个方面以外,其他主、客观方面的因素也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我们只要认真做到了这四个方面,对高中学生来说,就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了。

三、此本课题实施以后,对中学语文教学的积极作用

我们实施了这一课题研究以后,整个高中的语文教学现状又是怎样的呢,有哪些进步和起色呢?以下分四个方面来讲:

1.既在无形之中塑造学生的性格,又激励教师不断学习

教师的正确的思想情操以及勤奋、拼搏的精神会在无形中传给了学生。在我们实施这一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教师就会在无形中把自己的勤奋、拼搏精神,无意识的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受益匪浅,而又得到心灵的启迪和美的熏陶。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主要是因为,写作是一种心灵的宣泄、心灵的塑造,而我们教师自己在“下水”写作等教学方法的参与过程中,就会把自己正确的世界观、思想、情操不自觉地“传染”给学生,使学生的心灵世界得到了极大的培育和丰富,这就为他们未来的人生发展又做出了积极的榜样与表率,更加坚定了他们积极的人生态度。

此外,在这一课题,这一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教师讲授每一个作文题目,每一种文体形式时,都亲自“下水”写作,那势必就会促使我们教师自己多读、多思、多写,而这种勤奋、求实、拼搏的精神又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学生来说,又是一笔无形的资产,其社会效益和精神效益是不可低估的。

2.既会拓展注意学生的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

在这一课题、这一教学方法的实施和运用过程中,它会注重学生能力的拓展,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培養了他们的创造精神,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使他们学得更好、更全面、更透彻。这主要是因为,对于写作来说,本身是很灵活的,它不可能有固定的模式,固定的公式去硬套。要让学生写好每一篇文章,就要求他们基本功扎实,又要灵活地运用;既注意教材的学习,又要不断地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因此,从新时期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来看,这是很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的。

另外,就从高考分值来看,它对学生也是很有利的。因为,表面看,我们的高考语文试题中,满分150分,作文只占60分,而与作文有关的就有第三大题,古文阅读,一共9分;第四大题,古文翻译和诗歌鉴赏,一共23分;第五大题,现代文阅读,一共22分;第六大题,语言运用,一共15分。而这三个题,其分数共计69分。而它们都是与写作密切有关的题目。比如:在现代文阅读中,即使学生知道这个题目的某一个考点怎样答,但由于写作水平差,在答题时,句子写不通顺、不精当、不概括等等,也同样是得不到高分数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文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对此,我们切不可小看了它。

3.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课外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提高

在从事这一课题研究、运用这一教学方法时,我们注意了由课堂向课外、向社会的拓展,使学生学得更活、更有兴趣。

在笔者的语文教学中,我有意识地让学生参加由教育部门、报刊杂志举办的各种语文竞赛(包括作文竞赛)。这不但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使学生本人也具有了一种成就感,更加坚定了他们学习语文的信心。同时,也陶治了学生的情操,培养了他们的集体主义意识,以及敢于拼搏的精神。

4.促使师生多读书、读好书,使语文教学向广阅博览的方向发展

我们在从事这一课题研究,实施这一高中作文教学方法的过程中,由于注意了“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的运用,就在无形中,对师生们的阅读直到了推动作用,迫使大家自觉地去“多读书、读好书”,从而,使语文教学向广阅博览的方向发展。而师生之间阅读量的增加,无疑会使他们的思想素质得到很大提高,反过来,又促进了语文教学的双边发展,以及良性循环。这个道理从理论上来说是这样的:首先,作为语文教师的一方,加强阅读,多读书,读好书,无疑是最重要的备课方式之一。因为,教师的阅读是储备知识素养,提高思想水平,提高教学能力的重要手段。其次,从学生方面来说,加强阅读,“多读书,读好书”,会不自觉地拓展他们的知识面,提高了他们分析和解决语文问题的能力。在这两个方面都得到拓展、提高的同时,也会使师生双方的思想、情操、修养等方面的才情气质得到提高、丰富、发展。这与我们国家对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采取的方法是,笔者有意识地向学生推荐好的报刊杂志、书籍,或把自己购买的好书、好的报刊杂志,无偿地拿给学生们阅读;或在学生之间建立阅读兴趣小组,等等。

总之,这些活动都引领着学生向语文学习的纵深发展,在整个活动中,在兴趣的伴随参与下,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灵感,从而,为语文教学的全面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面向生活、情感投入、“下水”示范、点拨指导这四种教学方法之中,对作文教学来说,它的关键是“下水”示范,因为,通过它能集中地体现其他的三种教学方法。也就是说,它能把其他的“三点”集中起来,在作文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创新——作文教学不竭的动力 篇12

一、转变教育观念, 拥有创新意识

“创新”是指能够新颖地、独特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就必须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对于在同一群体中的学生来说, 面对同一个问题, 某同学能发现新颖的、鲜见的、与众不同的新思路, 这就是一种创新。创新意识需要从小培养。少儿时期是培养创新精神的最佳时期, 教师要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他们的独特精神和个性。“好奇”是孩子的天性, 他们的奇思妙想往往孕育着创造思维的火种。因此, 教师对学生的好奇与发问, 应多鼓励、多诱导, 不要过多指责, 否则, 就会压抑或扼杀他们的创造潜能和创新精神。任何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 我们往往重视一面, 而忽略另一面。如果我们注意打破习惯思维, 从另一个角度、另一个方位、另一个侧面来考虑事物, 往往能独辟蹊径, 从而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

例如进行审题训练时, 我们就要指导学生从已知看到未知, 从一般看到特殊。学了《苹果梨的五角星》这篇课文的学习, 我相信大多数孩子会眼前一亮, 啊?再普通不过的苹果里面, 竟然蕴藏着这么大的秘密!也许以后孩子们考虑问题, 就会用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再如写《我的启蒙老师》这篇作文, 当我把学生的习作收上来一看。都是写老师的。于是我和孩子们又把“启蒙老师”这个概念和孩子们梳理了一下!这时, 学生头脑中思维定势的枷锁被打开, 其思维通往一个广阔的天地。“启蒙老师”已不再局限于“一年级老师”上了, 幼儿园老师不是自己的启蒙老师吗?父母不是自己的启蒙老师吗?小伙伴、邻家的长辈不也是自己的启蒙老师吗?非人不可吗?不一定, 一只小动物, 如:一只小蚂蚁、一只小鸟、一只小狗——只要是能给我们第一次深刻启示的, 难道不可以称之为启蒙老师吗?因此可以说, 凡是给自己某种启示的教育者均可以是自己的老师。这样, 学生就摆脱了思维定势, 使思维更流畅、更灵活、更有创造性。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开发其创新能力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创造性思维是创造能力的基础, 是构成智力各因素的最高层次的有效综合。教师应尽可能开拓学生的写作思路, 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习作环境。在方法上, 应注重引导和点拨, 启迪智慧, 培养学生多样化、多视角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1.引导学生善思, 鼓励学生独特思维。长期以来, 传统的作文教学把师生禁锢在课本内, 教师空泛地指导, 学生闭门造车, 作文能力和思维能力薄弱, 导致作文千篇一律的“模式化”严重压抑了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在思考中领悟, 进而发现新问题, 产生新见解、新思路, 得出新结论。

2.激发兴趣,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勇于创新。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是习作的前提。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 被动进行学习, 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向。”学生有了兴趣, 才会产生写作的欲望, 说他想说的, 写他想写的。教师应以生动的语言、活泼的形式, 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出学生想说的话头, 再让学生“我手写我心”。教师应当运用多种手段激励和唤起学生的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让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 让他们在广阔的时空里任意飞翔, 不断地丰富想象的内容。作文教学尤其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 结合相关内容进行合理的补充、扩展和接续, 在文字中想象画面, 在想象的画面中感悟文字, 激活形象思维,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三、走进生活, 积累素材, 奠定学生的创新基础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通过各种实践活动, 采用多种方法, 激情引趣, 学生也有一吐为快的欲望, 但他们提起笔来常常“不知所言”究其原因, 与作文素材的积累有关, 材料储备少, 视野狭窄, 作文时必然捉襟见肘, 思路闭塞。叶圣陶先生指出:“所有知识的积累正是写东西极重要的基础。”因此, 教学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让学生从生活和阅读中积累丰富的作文材料。如, 积极组织一些参观和访问的实践活动, 搞一些社会调查, 引导学生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 关注身边的社会问题。在校内还可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和征文比赛, 引导学生学会查阅资料, 培养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这样, 把学生从教室引向广阔的现实生活空间和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 积累生活经验, 继承文化遗产。使学生的大脑不断地积淀, 筛滤旧有, 活化新知, 从而, 奠定创新的基础。当同学们有了对生活的感知, 积累, 又经过了长时间的思维训练和有效的指导, 就能写出具有新意的好文章来。

当今世界, 知识增长之快令人目不暇接, 联合国对人才的阐释, 不是看其占有的知识多少, 而是看其创造力的强弱, “具备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 做出了或正在做出创造性成果的人, 才能称为人才”。因此, 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非常重要。作文是一个人语言能力、知识水平、思想素质、思维习惯等的综合反映。学生作文如养成了创新习惯、强化了创新意识, 不但可以提高作文水平, 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提高创新能力, 突显他们的特色, 张扬他们的个性!

摘要:习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 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因此, 培养创新人才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当前的首要任务。而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 尤其是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更具有深远的意义。那么, 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呢?

上一篇:把课堂还给学生论文下一篇:现代化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