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的模仿与创新

2024-07-11

作文教学的模仿与创新(精选6篇)

作文教学的模仿与创新 篇1

作文难, 教作文更难, 这是语文教师需要深入探讨的共同的难题。为了寻求作文教学的突破, 笔者利用近5年的时间进行了“积累、模仿、感悟、创新”的作文课题研究。

《初中语文“积累、模仿、感悟、创新”四段式作文模式研究》是国家“十五”规划重点课题。2007年, 我校全体语文教师参加了课题的实验与研究。经过近5年的努力, 可以说, 我的作文教学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积累、模仿、感悟、创新”作文》的基本理念和习作要求以激发兴趣、培养能力、师生互动为宗旨, “观察与积累”“模仿与思考”“感悟与创新”四个版块的设计, 构成积累———模仿———创新三个梯度, 使学生由易到难地学会写作, 从而产生写作的兴趣。为此, 每个版块设计的目的如下。

一、观察与积累

教师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注重积累, 学会观察周围的人和事, 将周围的人和事记录下来, 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为了帮助学生养成观察的好习惯, 我特开设了口头作文课, 作文题目根据近几天学校、班级的大事或学生比较关注的话题进行开展。例如, 初一入学初, 我会要求他们说说身边的同学和教师, 题目就设定为《宿舍里的那些人》《最特别的教师》等, 来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教师和同学。同时通过学生的口头作文, 也会增进我对学生的侧面了解, 一举多得。再比如, 我们班值周后, 我就设定题目为《值周的那几天》, 学生会通过说“值周”这件事说到同组劳动的同学, 说到破坏他们劳动成果的同学, 还会说到他们值周的感受。这样, 通过学生的反思加强了思想教育, 让他们学会合作, 学会尊重别人的劳动。有一次, 我们学校要来检查团, 因为我校搞校园工程建设, 需要打扫的地方太多, 为此, 全校师生忙活了好几天, 学生对此感触很深, 于是我设定的作文题目为《检查团来了》。那堂课上, 学生争先恐后地说, 有的倒苦水, 有的邀功劳, 有的表扬人, 有的抨击事, 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从积累的角度看, 主要涵盖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识字积累, 学生以认读识字为基础, 以课本识字、阅读识字为主。二是阅读语言积累。由于识字任务的提前完成, 学生的阅读积累要求相对提高。在严格执行新课标课外阅读的同时, 规定每年级的阅读总量是20万字。教师在抓好阅读的同时, 要求每一个学生搞好经典古诗文、现代诗词的背诵与抄写。三是生活积累。教师要求学生坚持写日记, 将自己成长的足迹及对生活的感悟随时记录下来。

二、模仿与思考

教师在教学中, 要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 从学生习作的实际出发, 由范文引路, 指导学生模仿范文练习写作, 降低学生的写作难度, 引领学生学会写作的技巧。

要学生模仿, 不单单是要求学生“仿”, 还要教会学生“仿什么”“如何仿”, 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思考,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例如,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有两篇典型的写景范文:朱自清的《春》和老舍的《济南的冬天》, 学习完这个单元, 教师会要求学生练习写作写景文。但在写作之前, 我先上了一堂题为“描写生动景景美, 热爱自然季季情”的作文技巧传授课, 将朱自清的《春》和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中的写作技巧归纳总结出来。

1. 仔细观察, 抓住特点

例如, 济南的冬天———温晴 (通过与伦敦、与热带、与北平

南国的春———柔和 (通过写软绵绵的春草, 姹紫嫣红的春花, 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春风,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的春雨等几幅画面来展现) 。

2. 分层描写, 详略得当

例如, 分层描写———朱自清的《春》通过春草图、春风图、春花图、春雨图、迎春图等几幅画面来分层展现春天的美。

详略描写———老舍在《济南的冬天》一文中, 写了济南的山、济南的水, 但重点写了济南的山, 因为那些小山把济南围了个圈, 济南像是睡在摇篮里, 温晴、惬意。

3. 巧用修辞, 生动描写

《春》和《济南的冬天》里都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修辞。这些修辞, 学生很容易就能将它们找出来, 体会到它们生动形象的特点, 学生也就会有意识地在自己的作文中运用。

4. 虚实结合, 动静相生

例如, 虚实结合———朱自清的《春》一文里“春花图”写到:红的像火, 粉的像霞, 白的像雪 (实) 。闭上眼, 树上仿佛已满是桃、杏、梨 (虚) 。

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一文里写到: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 那些矮松越发的青黑, 树尖上顶着一髻白花 (实) , 好像日本看护妇 (虚) 。

动静相生———朱自清的《春》里, 春花图中写到:打两个滚, 踢几脚球, 赛几趟跑 (动) , 风轻悄悄的, 草软绵绵的 (静) 。

通过这样的作文技巧传授, 学生就知道了“仿什么”“如何仿”, 好多学生都写出了令人叫好的写景文。

三、感悟与创新

在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 有所发现, 写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和体悟。

例如, 在学期末, 班级要对学生进行奖励, 我就鼓励学生仿写颁奖词。因为被奖励的学生都是大家熟悉的人物, 又有颁奖词可仿写, 因此, 学生写起来就会得心应手。这样, 学生不仅学会了写颁奖词, 还学会了通过自己的感悟来评价人物。

四、实验成效

尽管课题的研究和探索还存在许多不足, 但在探索的实践中也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1. 教师抛砖引玉

要想让学生热爱写作, 教师首先要热爱写作。语文教师经常和学生一起作文, 和学生一起参加作文竞赛, 并让学生大胆评价教师的作文。这样, 既可以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又可以为学生起到示范作用,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2. 面批原则

面批是最好的指导方式, 最有效的交流方式, 教师只有经常对学生面批作文, 才能让学生的作文水平快速提高。

有付出就会有回报。近五年的课题实验, 我们已取得了一些成效, 学生的作文水平明显提高。由于在七年级就全面进入了大量自由阅读的阶段, 我班每年在教研室举办的作文竞赛中都会有多人获奖。自课改以来, 在每年的中考中, 我班的语文成绩也一直处于前列。因为与不少同学保持联系, 我得知处于班级前十名的同学到了高中后, 往往在班级里的语文成绩也是名列前茅, 我因此更加坚定了搞好作文教改实验的信心和决心。

【责编冯立伟】

作文教学的模仿与创新 篇2

常有人感叹机会越来越少,事实上,社会的发展带来更多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需求越多,机会也就越多。人总是知道自己知道了多少,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有多少,正如一个圆,已知的在圈内,未知的在圈外,而未知的要远远比已知的多。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去创新的空间还很多,如汽车业的发展带来了与之相关的产业的发展,如汽修、汽配、洗车、汽车装饰、旅游休闲、能源、环保等等。每一个产业的每一个价值链需求都可以是一个创新的机会。

创新就是创造一种需求或者满足一种需求。

创新不是高科技,商业模式、用人模式、销售模式都是创新。据统计80-90%技术上的创新者都没有赚到钱,而是那些把技术创新和产品效用、价格、成本整合在一起的企业,他们才是有价值的创新。

创新并不是很神秘,别人想不到的,别人不愿做的,别人做不好的,你想到了,你愿意做了,你做好了,这就是创新。如四川的李惠女士靠擦鞋起家,如今拥有2000余家擦鞋连锁店;烟台喜旺集团1996年卖猪头肉起家,现为中国肉类行业50强企业。

创新并不是不模仿,而是要在技术、成本、服务等某一方面或几方面优于模仿对象。比如星巴克,咖啡制作是向意大利咖啡馆学的,营销模式是向麦当劳学的。模仿到极致或者超越也是创新。

创新并不是很复杂,工作方法、工作技巧、工作理念都可以创新。别人一天能发100份传真,你能发10000份,就是创新;别人应付工作,你用心工作(据调查,目前企业员工真正用心工作的不到20%)就是创新。

财富是创造出来的,模仿只能使财富转移。创新虽有风险,但能使人生增值,推动社会进步。

作文教学的模仿与创新 篇3

关键词:模仿;创新;课程教学

玉雕是我国传承千年的传统艺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传统文化的复兴,玉雕艺术在当代蓬勃发展、成果显著,给广大的玉雕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其他艺术门类一样,玉雕艺术的发展也要与时俱进,在当今玉雕人才的培养上,也面临着如何创新的问题。如何在当今的社会背景下探索出一套良好的教育模式,培养出当代高端创新型玉雕人才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引导学生从“学习模仿”到“自主创新”这一教学过程,提出探索性的建议。

1 《玉器设计与制作》课程概述

1.1 玉器设计与工艺专业概述

玉器设计与工艺是我院特色专业,根据目前广东省的市场需求变化,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和企业、行业发展的需要,主动为本土的玉器产业培养大批欠缺的玉雕专业人才,结合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特色,实施“分段递进、项目驱动、双能贯穿”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本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需求,构建“职业核心能力+专业核心技能”的课程体系。

1.2 《玉器设计与制作》课程概述

《玉器设计与制作》是我校玉雕艺术设计与工艺专业核心课程,是校企合作开发的基于玉雕设计与制作工作过程的课程。本课程教学能使学生全面地了解玉石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与雕刻的专业技法,了解国内外玉石造型设计与雕刻发展的动态,重点培养学生掌握玉石设计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技巧,同时解决好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艺术与技术之间的矛盾,使学生掌握玉器设计与制作的规律,导入玉器制作的基本流程、操作方法以及玉石材料设计的综合能力。

《玉器设计与制作》课程安排至第二学年下学期,以玉器鉴赏、玉器纹样设计、仿真设计与制作等课程为基础,进一步为顶岗实习等课程打下基础。本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依据玉雕艺术设计与制作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的需求,设置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具体项目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2 《玉器设计与制作》实施模仿与创新的专业意义

2.1 传统玉雕艺术传承以模仿为主

在传统玉雕艺术传承中,玉雕工艺人才是“师带徒”式的培养模式,艺术传播过程最主要环节就是模仿传统的造型,根据笔者走访平洲、四会等玉器城调查发现,目前盛行于行业间的模仿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第一,实物模仿,如雕刻玉米时,就会以真实的玉米作為对象进行写实模仿。第二,模仿优秀的作品,如颇具禅意的邱启敬系列作品,就是目前很多作坊竞相模仿的对象。模仿固然重要,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玉雕的从业者大都只停留在不断地重复固有的作品的阶段,难以有新的突破,从而导致玉雕技艺的创新之路发展缓慢。

2.2 创新是玉雕行业发展的动力

创新是人类特有的实践活动,是传统工艺发展的动力。一个行业要发展,创新是重要的驱动力,玉雕行业也不例外。如果对其仅一味传承,而没有与时代融合,会限制玉雕行业的发展。受传统传承方式的影响,玉雕行业创新目前集中在题材上的创新,如近几年出现的以食材为主题的系列作品,将生活中常见的食材表现得惟妙惟肖,这样的创新方式虽颇具争议,但仍是一个探索性的方向。

2.3 模仿教学在课程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

模仿作为学习知识技能的第一步,在玉雕设计与制作专业中起着关键作用。在模仿中,学生通过观察和了解已有的原始素材,通过自己的理解和分析,并在将其重现的过程中不断了解与探索玉雕技艺和造型的基本规律,从而心、手合一,逐步获得相应的技能。初级的课程会选取叶子、如意等易于掌握的传统题材,加以讲解和示范,然后要求学生将一个现成的作品再现出来,让他们熟悉玉雕的流程,加强对材料和工具的掌握,具备入门级的雕刻技艺。

3 《玉器设计与制作》课程中模仿与创新的应用

玉雕设计与制作课程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是模仿,即通过对现有作品的模仿训练,具备初步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就是创新,即设计能力,是学生将自己的思想、情感赋予玉石材料,通过技艺的传达,将其以作品的形式呈现出来的能力。

3.1 从“模仿”到“创新思维培养”

(1)初期模仿阶段。初期模仿是学习雕刻基本技能的基础途径,学生被要求对优秀作品进行简单模仿。在这个阶段,主要是通过模仿学习熟悉雕刻的工具、培养立体思维以及动手能力。学生们往往处于“知其美”却“不知其所以美”的状态,所制作的作品从外观上与原作非常接近,但这种结果却是在模糊意识的状态下产生的,并不完全是学生自发主观意识的结果。但大量训练是萌发创新思维的条件,在教学中,通过反复地训练寻找美的规律,逐渐为己所体悟,最终完全理解艺术精品的精华。因此,如何使学生实现从模仿到创新思维的飞跃,是本专业教学的一个核心环节。

(2)多角度观察培养阶段。对任何一个艺术作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如学生在观察作品时,如果从文化背景、象征寓意、雕刻技法、后世影响等方面去观察,就会得出不同的理解和结论。这就要求教师在艺术教育中,应当以一个引导者的身份,去启发学生对作品进行大胆的理解和解读,开发学生的思维,打破思维定式,多方面、多角度地阐释一个作品的意义,从而达到初步培养学生的独创性思维的效果。因而,通过这个阶段训练的学生,在模仿过程中就会逐渐打破思维定势,就可以创作出丰富的作品。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上,老师应多鼓励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传统优秀玉雕作品,用心感悟和理解作品的立意、构图、造型、技法等,再用自己的手尽力去尝试重复原作的创作过程,通过“眼观——心悟——手作”三大环节的培养,最终完成一件作品。笔者在进行授课时,将班级分为4个小组,鼓励学生对同一弥勒佛像进行多角度、多方面地观察,并布置不同作业:第一小组侧重衣纹的变化;第二小组侧重弥勒佛脸部表情的变化;第三小组侧重整体动态的变化;第四小组侧重整体造型的简化设计。通过分组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独立地观察,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理解同一对象的能力。结果,学生在后期作品的细节把握上确实有了实质性的提高。

(3)横向拓展阶段。为了避免学生在模仿过程中形成思维定式,形成固定模式的“匠人”,不但需要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的思维模式,并且需要通过对其他艺术形式的比较和学习,加强艺术思维的横向拓展。而提高创新思维的有效手段是采取横向思维进行突破创新,创造出更优秀的玉雕作品。例如,在玉器造型设计课程中,笔者在授课时,为了建立学生对传统工艺的全新认识,拓展学生的思维模式,将玉雕造型艺术与其他艺术相结合,同样采取抽签的方式分组教学,将不同的传统工艺造型(包括木雕、佛山陶瓷、根雕、刺绣、雕塑等)让学生抽取,抽到同种工艺品种的为一组进行造型元素提取,并根据不同的石头进行设计。例如,抽取佛山陶瓷的小组,首先要收集大量的佛山陶瓷资料图片和历史发展资料,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并将其他特色元素提取出来,结合自己小组的玉石材料进行设计,课程最后每一小组进行汇报。这一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游戏中改变了对固有题材以及传统造型的思维定式,并吸取同类艺术的精华进行创作,大大丰富了创作的内容。

(4)思维创新阶段。本专业通过毕业设计和项目引进,将学生所学习到的知识转化为成果,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引入企业项目,通过学生的自主思考,运用平时积累的艺术素养和专业技能,在老师的引导下,确定一个明确的创作主题,将自己的意识通过作品形式表达出来,形成完全属于自己创作的作品,从而跨出运用创新思维来进行独立创作的第一步。

3.2 创新设计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

玉雕企业要持續发展,不仅需要技能熟练的技能型人才,还需要拥有源源不断创新的能力,才能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立足,然而当今企业中的创新型人才却极度匮乏。与此相反的是,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青年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却与真实的市场存在一定的隔阂,造成了创意与实际作品的脱离。因此,我们将教学课堂与优秀的玉雕企业紧密合作,将企业的创作项目引入课堂,集思广益,为学生提供一个发挥和展示创新思维的平台。在实际的玉雕课程中,我们定期针对一些特定的玉石材料,让学生进行分组创作构思,然后与学校老师、企业的玉雕师一起沟通,将优秀的、可行的设计构思加以遴选,转化成可以成型的艺术作品。这种模式的推出,对学校而言,有利于借助市场资源打造新型人才培养平台,提高人才的素质;对企业而言,则是拥有了高层次的发展动力,对于产品的创新和企业的竞争力都大有益处;对学生而言,则是提供了良好的个人发展的机会,实现了从模仿到创新、从一般技能型人才到高端创新型技能型人才的重大飞跃。

4 结语

没有创新就没有艺术的发展,在玉器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过程中,既要让学生通过模仿深刻认识玉雕纹样表现的特点和规律,又要培养其针对不同玉石材料的自主创新能力。因此,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法、丰富的课程内容以及多种艺术形式的交叉碰撞、实操项目的引入对于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实现从“模仿”到“创新”的蜕变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廖宗延,等.中国玉石学概论[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7.

[2]迈尔(德).课堂教学方法·理论篇[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陈同基.玉雕设计融入当代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装饰,2011.

模仿与创新作文 篇4

创新需要勇气。创新需要打破原有的禁锢,需要冒风险。而模仿徘徊于别人的老路,无风险更无需勇气。开一代山水画风的张大千,少时临摹前清著名画家石涛的作品,能以假乱真,但他并不满足于这些,毅然放弃模仿别人的作品,以无穷的勇气开创了自己的山水画法,震动了画坛。如果他没有勇气停止制造石涛鹰品,没有勇气自己探索,那世上就多了一位平庸的画家,少了一位彪炳史册的画家。

创新更需要高度的智慧。高尔基说过:第一个把少女比作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是庸材,第三个是蠢材。的确,创新的作品总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因为它经过了人脑思维活动,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是智慧的结晶。而模仿只是浅层次的再创造,如果把创新比作撰写一篇文章的话,模仿也只是将其化为铅字,再印出几篇来而已。

但这并不是说我们要一味地排斤模仿。模仿也是一种实践活动,人们可以从模仿中获得创新的灵感,找到创新的途径。但不能囿于模仿。齐白石曾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个学字反映出从模仿到创新的过程。似便是满足于模仿而不前行了。如果弯曲大桥设计者学而不似,想必世上又能多了一种奇观吧。

从模仿到创新的写作教学 篇5

一、合乎规律地指导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模仿借鉴训练

我认为写作教学过程是“先死后活,先放后收”,即基本功要“死”,“死”中再“活”,没有“死”就没有“活”,在“死”中求“活”。思想内容要活,要放,要开拓思路,先放胆写作,后再小心写作,使学生先畅所欲言,然后再咬文嚼字,而不是开始就把学生的思维束缚住。这样做才符合由粗入细,由俗入雅,由繁入简的规律。

我们知道学生学写毛笔字是先临摹字帖,一笔一画开始,模仿得越像越好;学生学画画,也是从写生开始,从临摹开始;拳师初教弟子学拳,一招一式都严格要求,要求模仿得像,模仿得到位。作文也应该如此,学生在作文之初,应严格要求学生模仿范文的基本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对各种文体的认识和理解,才能为借鉴、变化写作,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有利于技能的迁移。如初写议论文,老师就可给学生这样一个框架:是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一问题——怎样解决这一问题,让学生按这一框架去写。

二、不失时机地指导学生进行变化写作训练

当学生通过模仿训练习得到了一定的基本功后,语文教师就应不失时机地指导学生进行各种文体训练,这是使学生从模仿走向创新的重要环节,也是常被忽视的一个环节。因为创新的前提是写作者必须具备了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而联想、想象能力也是一个思维渐进的过程,是基于观察、思维能力的基础上的。模仿是训练观察能力的阶段,变化写作是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结合后转向联想、想象的过渡阶段,所以极为重要。变化写作是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结合后转向联想、想象的过渡阶段,所以极为重要,变化写作课在专门的作文训练中进行,但最好还是在阅读教学后及时进行,因为变化写作基于对阅读材料的透彻理解,能有效训练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联系的方式是多样化的,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保持注意,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在时间中灵活地运动知识和技能。

三、满怀热情地鼓励、引导学生创新

模仿借鉴也好,变化写作也罢,都只是一个练习写作的过程,最终目的还是创新,创新写作也并不神秘,就是写真情实感,作为教师应积极鼓励,引导学生创新。

1.更新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放手让学生作文,教师写前指导学生命题、确定体裁、作文自改,教师写后指导。

(1)文体淡化与重组。过去作文,题目后面往往有明确要求写的文体,结果写出的作文形式单调刻板,难出新意,学生不同,能力不一样,有长于构思的,有善于表达的,有善于思考的,有长于联想想象的……老师尽可以因材施教,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所长,写他们最擅长的文体。

(2)作文指导适宜。有些语文老师在作文课上讲得太多,结果却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思维。作文课前,教师只可做一些理论上的指导和提示,侧重在“应该怎样写上”,偏重学习写作经验,防患于未然。所以作文时,教师对题目、体裁、题材、结构、思路、语言等却尽量放宽,少做提示,让学生写他们想写的作文,说他们想说的话,用他们想用的体裁、结构和语言等等。

(3)作文评改审慎,形式多样。评改应尽量尊重学生的原意,少做主观性评改,以免挫伤学生写作的激情和限制学生的思维。叶圣陶在《语文教育论集》中说:“其意义不谬误而尚有不完之者,不必为之增;字句已通而尚欠凝练高古者,不必为之改。”如果你对学生的作文作了具体的评改,说不定等到他日学生进步了或造诣深了,他们反而觉得你所改的意犹未尽。对于学生的文法错误、逻辑错误,语文教师在平时的作文评改过程中,务必及时加以指出,令其修改,甚至不惜要学生重做,对于意义的修改,教师当然要加以必要的作文趋向指导,意在启发,不在限制。

2.引导学生突破定势思维,走向创新。写作是一项集知识与训练于一体的复杂技术活动,要想创新必须引导学生打破各种定势。

(1)打破思维定势。指导学生运用辩证思维,老师要教会学生多角度地看问题。《黔驴技穷》在柳宗元时代,老虎被认为是机智、勇敢的化身,而今天,动物园里的有些老虎却不能用这些形容词,他们已经变得懒惰、退化,基于辩证思维基础上的文章是有一定新意的文章。另外还要指导学生运用逆向思维、发散性思维等,使思考者能从各种设想出发,不拘泥于一个途径,不局限于既定的理解,尽可能作出合乎条件的多种解答。这样就能写出不同于常人的作文。

(2)打破语言定势。语言定势指语言信息的吸收、贮存和交流中的一种静止、固定的态势。中学生在模仿语言的同时,必须防止和打破语言的定势。努力多渠道地吸收语言,增加语汇储备,建立既有独特个性,又有全面丰富的内涵的语言体系。此外,还要打破文体、角度、技法等定势,这样,才能创新。

浅议图像处理的模仿创新教学法 篇6

【关键词】图像处理 模仿创新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247-02

图像处理(image processing)是使用计算机对图片来开展分析,实现想要的结论的技术[1],也被称为影像处理,图像的处理技术包含三个内容,分别是:压缩图像;恢复图像;图像设计。现阶段,图像处理的技术正在兴起,将图像处理应用在许多的设备机器之中,比如:工业相机、扫描仪、摄影机等仪器,随着国家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图像作为人本身视觉器官的基础,是人们获得数据资料信息、对信息进行了解和传送的主要方式[2]。为了保证学生以后可以更好的适应现状的发展和需求,学校越来越重视计算机教学,在圖像处理教学中进行教学的改革,开展图像处理的模仿创新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学习,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一、图像处理教学的现状

我国在1995年确定实行“科教兴国“的战略,将科技发展作为第一生产力,重视学校对于人才的培养。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可以为社会提供高素质、高修养、高技能、高知识、高水平的人才,为了适应社会的现状,学校进行了相应的教学改革,来培养学生相应的知识技能,以及提升教学效果和质量[3]。图像处理教学是计算机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分支,根据相关资料显示,现代社会对图像处理方面的人才需求量非常大,需要进行图像处理的人才具有较高的操作技能和创新意识,为了满足学生适应这种社会需求和发展,学校进行了图像处理教学的改革,进行图像处理模仿创新的新型教学方法,增强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的动力。

二、图像处理教学模仿创新的方式

为了促使学生全面的发展,提升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创造思维,对图像处理教学进行了改革,开展图像处理模仿创新教学法,这种新教学法有以下两方面的创新。

(一)图像处理教学方式的创新

学校开展教学就是为了学生以后在社会上进行发展和创造,但原有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社会的发展,因此,为了适应社会的这种需求变化,学校进行了教学方式的创新。对图像处理教学的方式进行创新,可以在每次进行教学之前,提出一个案例,教师引导学生主观和正确地对新内容进行了解和把握,让学生依据现有的作品,以单独或者组合的形式对作品进行分析,讨论作品的颜色、结构和设计,然后让学生自己进行构思,将自己的想法体现在自己的作品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不断地借鉴别人的优点,然后结合自己的发展进行创造,以此促进自身的个性发展。

(二)图像处理教学内容的创新

图像处理的理论知识一般是按照计算机系统的设置,一个接一个进行介绍,虽然可以将知识细分进行讲解,便于学生理解和学习,但也会造成知识比较分散,不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因此,需要对图像处理的教学内容进行创新。进行图像处理教学时,可以针对学生专业而进行相应的知识侧重教学,比如:建筑工程类专业的学生可以侧重建筑构造和房屋格局的设计等。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专业不同,选择相应的教学素材和优秀的作品,引起学生的关注以及便于学生模仿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基于专业知识上对图像进行处理,有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同时提升教学效率。

(三)图像处理教学原则的创新

在进行图像处理教学时,教师在课堂上所坚持的基本原则是将学生作为教学的对象,体现出主动性的原则,课堂教学的目标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来促使学生知识的学习和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比如:在进行教学时,鼓励学生通过模仿进行创新,制作出具有自己独特特点的作品。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分析和讨论图像处理的模仿新教学法,首先说明图像处理教学发展的现状,然后对在图像处理教学模仿创新的方法进行阐述,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的也在发生变化。图像处理技术在现在社会中应用广泛,学校为了促使学生以后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进行了图像处理教学的改革,使用模仿创新新型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图像处理知识的学习,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思维创造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更好的适应将来社会的发展和需求。

参考文献:

[1]唐智英,王祖凤,吴光凤等.行动导向教学法在《图形图像处理》课程中的应用[J].价值工程,2013,(17):236-236,237.

[2]张甲秋.“抛锚式”教学模式在高职“Photoshop图形图像处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12,(8):57-58.

上一篇:性教育下一篇:话语角色的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