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角色的转换

2024-07-11

话语角色的转换(精选12篇)

话语角色的转换 篇1

动词化是把不是过程的成分当作过程来处理 (take non-process as process) 。它同名词化一样, 是产生于词汇语法层和话语语法层的张力。作为语法隐喻研究的一个侧面, 动词化长期是名词化语法隐喻研究的附庸, 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然而, 动词化具有十分丰富的意义。在情景性较强的文体和社会生活场合中被广泛的应用。本文研究动词化的话语转换效果, 揭示出在叙事过程中, 动词化通过句法词性的转换所实现的语义改变和表达效果。

一、动词化的界定

1.语义层

动词化是指名词、形容词、介词、连词或其它词性的词, 在小句中取得动词意义的现象 (其中, 讨论的更多的是介词和连词, 无人称形式动词化现象) 。动词化现象发生后, 语义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影响。名词动词化使名词原来指称的事物概念界限变得模糊, 形容词动词化使形容词原来指称的事物属性由静态变为动态, 介词连词的动词化使原来所表达的时间关系, 因果关系, 条件关系等等变为过程, 而且增加了动作的施与者和承受者, 产生动词的意义。

由于动词在语义上体现出生活活泼的特点, 其运用文体和场合大多情景性较强。在一些非正式文体和场合中, 如小说、电影、广告、娱乐新闻或日常口语等, 动词化被广泛使用。比如, 现在人们常常说的“百度一下”, 其中的百度, 本来是一个搜索网站, 属于名词概念。但用在这里, 就已经表达了动词的意思, 相当于是“用百度搜索一下”。搜索这个动作的概念已经由具备搜索功能的“百度”所代替。

2.形式层

动词替代其他词类, 表达一般不是由动词表达的意义。具体说来, 动词化指原本是名词、形容词、介词、连词或其它词性的词在句子结构中转而用做动词的转化过程。原本具有可以充当表语、宾语、定语、状语等的词类, 在句子中具有动词的语法功能, 也就是作谓语或非谓语动词。有的句子由原来的各类词性所在的复合句变成施事-行为-受事的主谓宾简单句结构, 有的句子由原来的主句从句变为了简单句, 原来两个或两个以上一致式小句所包含的信息被揉进了一个小句。非一致式小句显得更为凝练, 同时信息容量也被扩大了。如:

[1a]The strike took place last Monday. The party conference was held at the same time.

[1b] The strike was timed to coincide with the party conference.

上面第一个例句中, 介词短语at the same time通过动词化处理, 变成timed to coincide with。本来静态的描述行为发生的时间变成了动作行为。动词化的句子略去了原来两个句子中的谓语:took place, was held。两个一致式小句变成了一个非一致式小句, 最直观的变化是字数变少了, 更为凝练。

二、动词化的话语转换研究

“话语转换”指的是说话人在传达其观念意图时, 通常会进行某种话语转换, 即以蕴涵政治指向的话语替换所谓中性的话语。句子的主语谓语的选择都离不开作者的主观目的。哪一种过程被挑选为句子的谓语;是施动者还是受动者被挑选为主语;人物的命名和描绘体现了何种评价或何种带评价性的归类, 等等。不同的语言组合能给读者造成不同的印象。动词化是在语义层和形式层都有所转化的统一。下面对动词化的话语转换作基本探讨:

1.揭露施事主体, 暴露价值取向

销售电子产品大亨联想集团的广告语是“让世界一起联想”。百度搜索公司的“有问题百度一下”和雅虎搜索的“你今天雅虎了吗”, 三则广告都有异曲同工之妙。把各自公司的品牌转化为动词。句子简洁, 句中动词具有强烈的动态效果, 呼唤消费者的参与。这三则广告, 将各自品牌作为动词, 话语直接面对的是消费者, 使消费者直接成为施事者, 公司产品成为受事者。这样的句子通过动词化的巧妙转换, 使人一听, 就能唤起内心的欲望, 去体验这样一个品牌。

商家就是利用动词的这个特点和动词化的话语转换催起的人们对品牌的体验心理, 以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实现盈利目的。而实现此目的最直接的手段就是在广告语中将品牌动词化为一个行为, 呼唤消费者的参与。

2.文学作品中丰富语言的表现力, 丰富人物的形象

先看一个例子:

[2a]老木匠把话说完, 一使劲, 把烟斗里的烟灰全都“噗”了出来 (曹文轩《田螺》) 。

如果取消其中的动词化策略, 句子则变为:

[2b]老木匠把话说完, 一使劲, 把烟斗里的烟灰全都吹了出来, 发出了“噗”声音。

两个句子一比较, 我们就知道, 句子中将拟声词“噗”做了动词化的处理, 文本意义也发生了轻微的变化。描述出来的老木匠吹烟灰的动作更加生动, 同时文字描述也更加精炼, 给人一种动态的画面感, 同时对老木匠的情绪渲染也更有力度。

由此可见, 动词化在文学作品中的恰当运用, 凸显语言生动的表现力, 使叙述的人物或叙述对象更加形象更加丰满, 精炼的文字也给读者更大的想象空间。

3.由静态变为动态情势, 将逻辑关系变为过程

[3a]There were strong winds. And in the meantime there was a heavy rain.

[3b] Strong winds were accompanied by a heavy rain.

[4a]Because he was careless, a traffic accident occurred.

[4b]His carelessness caused a traffic accident.

[4a]例句中, 由介词短语in the meantime表达的时间关系和[5a]例句中, 由连词because表达的因果关系通过动词[4b]中accompany和[5b]中cause动词化, 转换成了过程的表达。将本来静态的情势变成了动态, 使语言和语言所反映的现象也处于一种动态的变化之中。这样的变动, 在语言上显得更富有张力。逻辑关系虽然严谨, 但在一定程度上, 亦步亦趋的推理, 束缚人的想象力。动词化的句子, 在要求更富有表现力的作品中。比如, 文学作品、广告、影视或口语中运用, 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三、结语

本文研究了动词化的话语转换效果, 揭示出在叙事过程中, 动词化通过句法词性的转换所实现的表达效果:凸显施事主体, 丰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将句子逻辑关系变为过程。这三种效果都有加强句子表达张力的效果。可见, 动词化由于其话语转换的功能, 在富有表现力的文本诸如广告、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摘要:动词化作动词化具有十分丰富的意义。在情景性较强的文体和社会生活场合中被广泛地应用。研究动词化的话语转换效果, 揭示出在叙事过程中, 动词化通过句法词性的转换所实现的语义改变和表达效果。

关键词:动词化,名词化,话语转换

参考文献

[1]常晨光, 丁建新, 周红云.功能语言学与语篇分析新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2]熊沐清.从话语转换与春秋笔法看英汉叙事策略[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5, (6) .

[3]朱永生.名词化、动词化与语法隐喻[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6, (2) .

[4]严世清.语法隐喻理论的发展及其理论意义[J].外国语, 2003, (3) .

话语角色的转换 篇2

浅说教师角色的转换

作者简介:  黄在清:  男,1967年生,四川省泸州师范学校毕业。现参加《教育管理》大专自考。教育论文多次在高县、宜宾市交流或参评获奖。 论文《在体现个性中培养团队精神》参加北京当代师苑全国教育论文征文比赛获得一等奖,收入《中国当代教育研究》并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全国公开发行。 论文《培养合作意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在《现代中小学素质教育文萃》征文活动中获得二等奖,并收入此书全国公开发行。 论文《浅谈小学自然教学中的合作》参加《教与学》全国教师教育论文征文,荣获优秀教研成果一等奖(国家级),并成书全国公开发行。  浅说教师角色的转换 学校:四川省高县月江中心校  姓名: 黄在清 邮编:645152 电话:0831-5350040 电子邮件:he2098@163.com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这就明确向我们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传道者”、“解惑者”,而是要转换角色、要把以前注重知识传授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身份转换为组织、引领学生自主探究科学的亲密伙伴身份。 教师身份转化后,引领学生自主探究科学的任务更艰巨,为了使素质教育能落到实处,真正体现出学生是科学探究的主体,教师把握住自己的角色身份是非常必要的。现就如何在组织、引领学生自主探究中把握住教师的角色身份,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领悟《课标》,当好组织者 教师如何去组织好学生,组织好一堂实验探究课,使他们在探究过程中主体意识能凸现于课堂之中,表现自我,体现出自主探究的主体地位,实际是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课标》是对《大纲》的深化,是素质教育形式下指导我们教育教学工作的纲领性文献。教师只有在充分把握《课标》理念的基础上领悟、钻研教材,备课时把握住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这个核心,精心组织,全面考虑,以学生身份、学生视野去观察、思考,备课,才能体现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才能组织好学生的探究活动。 现行教材在很大程度上是重知识轻过程,一切教学都是为了学生能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来,表面看是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实际仍然是教师把知识放在首位,教师最终把学生引到知识的结论上。而《课标》要求的学生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科学素养的培养,则变得可有可无,更谈不上落实在教学之中了。 因此真正当好组织者,在备课时教师的工作量就比以前增大了若干倍。钻研、组织备课材料时,要从这几方面去考虑:组织的材料要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要能引起学生对自主探究科学的强烈兴趣。在课堂教学中要能体现出对学生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科学素养的培养来,教师就要从这些方面去钻研、组织材料,把握知识、能力互化的切入点,在引领学生探究时才能有的放矢。 当好组织者还体现在对学生的组织。上课时指导学生分组,推举小组长,小组内合作,提出问题,怎样把握问题,也即要使提出的问题能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这些都是教师身份转换为组织者后首先要去思考、正视的问题。 二、把握方向,成为探究的引领者 学生主体地位凸现于自主探究科学的过程中后,如何结合探究中出现的问题去把握探究方向,是教师角色转换后需要明确的问题。 小学生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认知水平,各自的兴趣、爱好、情感、价值观等,就有所侧重,表现出来也就体现在探究科学时的效果有差异。承认学生的差异才容易把握引导的途径,才容易找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切入点。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教师要能正确把握引导的“度”。教师要把握住“引而不发、跃如也”的火候。要引导学生,又要使学生感到探究得出的结论是自己小组合作的结果。 鼓励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学科学,帮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有关实验探究的问题是由学生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由学生小组讨论得出,实验过程由学生分小组去探究完成,在鼓励学生提问的过程中,教师要能适时创造提问的环境,让学生充分意识到他们能提问,可以提问,有权利提问。  要真正起到引领者的“引路人”的作用,教师不能离开对《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的系统学习,特别要理解、学习好学生的个别差异理论,才能根据学生人格的差异去组织教学。从教师的内心深处去尊重每一个学习小组,尊重每一个学生,当好引领者、“引路人”。因为学生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教师而言反而是一大幸事,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如何去把握探究方向,正确引领学生。 要结合《课标》理念,掌握小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发展特点,了解小学生的一般认知水平,才能容易针对不同年龄发展阶段的学生提出不会超出他们的内化能力、又能引导他们迈向高层次、高阶段去自主探究的教学内容来。 三、相机点拨,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 真正做到教师角色的.转换、教师教学观念的转换,一件头等大事,要求教师善于将自己置身于学生的位置,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即是要善于“心理换位”。只有做到这一点,能以“假如我是学生”这样一种理念去思考、分析、实验、探究,才容易感受到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引起与学生相似的情绪性反应。这样一来就容易把握住探究过程中学生出现的一些小组不按步骤操作、乱动手,一些小组不动手、没有正确操作,故结论不容易探究出来的失误现象。 根据教学实际情境观察:教师角色转换为学生合作伙伴后,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语言交谈也比平时随便了些,也就容易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来。因为大部分学生都有一种感觉:“老师在旁、胆子不大。”有些想法不敢说出来,害怕受到指责、批评,甚至受到别组的嘲讽、打击。若老师不在场,胆子便变得大了起来,思路也更活跃,课堂气氛变得活跃,探究科学的思维空间被释放,立即进入到探究科学的情境中。这说明只要教师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真正以学生为主体,一切教学设计围绕着学生,师生之间人际关系也更融洽、和谐,学生小组合作时就容易探究成功。 由于教师已将自己换位成了一名正在小组内合作探究的学生了,更容易以学生口吻提出建设性的探究意见,小组内的学生也容易听进去,也便于及时了解情况、及时发现探究中存在的失误来,并能及时纠正。学生觉得教师真的是在为他们小组着想,与教师的合作也就更加融洽、和谐。 教师心理转换后容易为每一个学生着想,面对学生各组内出现的失误,教师就会马上理解学生为什么会这样想、为什么会这样做、这样操作?教师还能在学生小组讨论、探究问题时,便于以学生身份参与到各个实验小组里面去,教师有每个小组都能参与进去的“特权”。把握好这种“特权”,教师就能使自己如同学生一样更完全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体验探究的成功。教师能做到“想同学所想、供同学所需”,便于以后备课或设计课堂教学时,首先能考虑到学生探究时已经掌握的部分有多少?最迫切想探究的问题又是什么?采取什么样的设计思路、指导思想去设计教学?学生通过具体的探究过程能学到的知识是什么?愿学的知识是什么?…总之,学生探究路子多起来了,头脑灵活了,教师也尝试到《课标》理念、素质教育的甜头,对于以后更进层次的指导学生的探究,容易积累宝贵的经验。 四、角色转换要求高素养的教师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实验探究的核心。课堂上教师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课堂气氛和谐、融洽,便于各小组以团队精神去合作探究。各小组思想上没有压抑感,容易激发创新思维,有的内容要几节课、几周才能完成,探究过程需要在课外继续探究,才能得出结论。这就需要高素质的教师去正确指引,角色转换要落实到教学中,应随时以学生眼光观察、思考、提问,以商量口吻对学生提出可以去探究的问题,对各小组探究中的失误,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教师角色转换的前提是“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角色转换迫使教师全面钻研业务,考虑一节课的思路、设计一个实验操作步骤的时候,自己在心里要明了究竟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如果这个目的达到了,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提高有什么好处?进入到学生学习的探究过程中,借鉴、学习、掌握先进理念,从中不断总结、体会,并付之于自己的教学实践。 科学课程对教师的科学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角色转换后要不断总结经验,减少失误,要从学生的角度去熟悉探究过程,把握探究过程,更加自觉地去学习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教育理论,改革教学。如果教师缺乏一定的教学方法、一定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那么科学课程标准的落实就会大打折扣,教师要变单一的科学知识的传授为全面的科学素养的教育,要把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转换为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生活、走向社会。 学校:四川省高县月江中心校  姓名: 黄在清 邮编:645152 电话:0831-5350040 电子邮件:he2098@163.com

 

外交夫妻的角色转换 篇3

1995年他退休了,坦然当起我的“贤内助”,担起了家庭的担子。很快,他便在小区里赢得了“模范丈夫”的称号。我们的角色转换,从那时起就悄悄开始了。

1998年,我被派到中国驻新西兰使馆工作,此前他已被聘为某翻译公司副总经理。当我把出国的事告诉他时,他表示,一生聚少离多,心甘情愿做我的随任家属。我赴任不到一周,他便安排好一切事务,赶到了新西兰。一个昔日的馆领导,如今做家属。我问过他,见到熟人会不会感到难为情?他笑答,这是自然规律,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有什么难为情的。几个月后,使馆上下传开了,说他是我的“全天候保姆”,他则哈哈一笑,乐此不疲。至此,我们的角色转换算是基本完成了。

我退休后,老伴支持我参加老外交官合唱团、外交笔会(以爱好写作的离退休外交官为主体的群众组织)。2004年,我被推选为外交笔会副会长,负责同媒体、出版社等的对外联络工作,从此,我当了先生的“领导”。

参加笔会后,写作机会多了,渐渐勾起了我的作家梦。老伴知道我的心事,鼓励我与出版社签约。当时他正撰写一本经济专著《金融期货》,但为了支持我的写作,他放弃了自己的写作,当起了我的助手,承担起打字、改稿、收发邮件等繁琐工作。2004年,我的处女作《女外交官手记》出版了,还被中国出版协会和全国妇联评为第四届全国优秀妇女读物。后来又在先生的大力支持下,出版了《王国权传》和《远离祖国的领土》两本书。2007年获中国短篇报告文学奖,同年被中国作家协会吸收为会员,圆了我儿时的梦。先生为此竟高兴得如同一个孩子。

2009年是我更加忙碌的一年。外交笔会受邀拟推出第一批约40本《外交官带你看世界》系列旅游丛书。我负责与各方联络沟通,通气会开了十几次,电信电邮更是成百上千次,先生成了我的“全职”秘书。我一个人风风火火全身心扑在外面,结结实实地尝了一把“女主外”的滋味。

夫妻之间凡事要有度,要学会理解,学会放弃。我知道先生喜欢打桥牌,而桥牌协会的活动刚好与合唱团的活动在同一天,如果我去唱歌,便不能陪先生打桥牌,于是我退出合唱团,加入了桥牌协会。夫妻二人比翼双飞。

想来想去,角色转换就是一种换位思考,只要彼此心里装着对方,就不存在精神负担。正如演戏需要有AB角一样,没有谁高谁低,就看需要。相煦以湿,相濡以沫,人生苦短,为了夕阳更瑰丽,换换角色又何妨!

(作者夫妇系外交部前驻瑞典、加拿大外交官)

话语角色的转换 篇4

大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 将进行的是一个艰苦的角色转换过程, 由于受自身因素和客观环境因素的双重影响, 在角色转换过程中常产生以下一些心理障碍:

1.1心理期望值过高, 与现实有落差, 产生失落感刚刚进入企业的大学生, 每个人都有很高的理想抱负, 期望一开始就脱颖而出, 但真正开始工作后, 由于种种原因, 部分毕业生认为自己所落实的工作岗位不够理想, 与原来设想中的岗位相差甚远, 不甘于平庸, 却又无法改变现状, 因而产生失落心理。有的一年半载未受到领导重视, 就产生消极心理, 不好好干工作, 结果形成了恶性循环。

1.2不适应新的环境而产生畏难心理有的大学生在进入新的工作单位后, 缩手缩脚, 不敢大胆开展工作, 究其原因,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面对新的环境, 不知道如何着手开展工作;另一方面是因为现在的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 从小到大的人生轨迹均由父母设计, 独立处理问题的经验较少, 又担心自己做错了事, 会造成不好的印象, 因而难以进入状态, 总觉得不适应, 这样就往往产生了急躁、畏难心理。

1.3自以为是, 过高估计自己而表现出自傲心理有些毕业生常以文凭、学位或毕业于名牌学校而自居。曾经有位大学生到单位报到, 很骄傲地对前来车站接应的工作人员说:“我毕业于某某大学, 今后就指导你们的工作了。”轻视实践, 放不下架子, 只想搞高层次的工作, 看不起基层工作和基层工作人员, 甚至认为一个堂堂的大学毕业生干一些不起眼的事是大材小用, 有失身分, 实际上是眼高手低, 大事做不了, 小事又不做。从而很难完成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

1.4见异思迁的浮躁心理一些大学生在角色转换过程中表现出不踏实、不稳定的特征。这山望着那山高, 一阵想干这项工作, 一阵想干那项工作, 对交给的本职工作坚持不下去, 缺乏敬业精神, 不能深入地了解本职工作的性质、职责范围和工作技巧, 就职很长时间后仍未能稳下心来进入新的角色, 给领导和同事留下了很差的印象。

2角色转换中要及时理顺个人和家庭、企业、社会的关系

2.1个人和家庭的关系近几年工作的大学生都是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人, 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即便不是独生子女, 也很少有人经过生活痛苦的磨练。社会为他们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家庭几乎倾尽所能, 供其上学。几十年来, 成为家庭宠爱和照顾的中心。而进入社会后, 则要变成为家庭其他成员尽一份责任的人, 开始回报父母, 赡养老人。这是一种从家庭宠儿到家庭各种事务经济压力和多种责任的承担者的转变。

2.2个人和企业的关系在学校里, 考不好成绩不会给班级和学校造成经济损失, 还会有补考的机会。而在企业中, 如果做不好工作, 有可能就会造成重大损失, 甚至没有挽回的机会。在学校里, 如果你和同学不能相处融洽, 你仍然可以当一个不合群的“小鸭”, 保持自己的个性, 孤芳自赏。而在企业中, 如果你不能和同事搞好关系, 有一天被企业领导认为不能进行团队合作时, 就必然成为出局的人。在学校里, 老师往往是你尊敬和崇拜的对象。而在企业中, 你的上级也许不是你尊敬和崇拜的对象, 甚至还可能让你讨厌, 但你必须服从他的领导和管理。

2.3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大学生是社会的骄子, 是全社会培养的对象, 享受着各种免费或优惠的待遇。但走出校门进入社会后, 你是和谐社会的建设者, 必须成为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学生时代因为父母的付出, 你可以从家里“要”到;因为老师的付出, 你可以从学校“要”到;因为社会、国家的付出, 你可在社会中“要”到。但如果转变为企业员工之后, 你必须先“给”, 否则你什么也“要”不到。企业员工与学生心态有着重大不同, 将“要”的心态变成“给”的心态, 是成为企业员工的关键。

3加强角色转换意识, 积极缩短适应期

大学生在角色转换过程中存在上述一些不适应是自然的, 应对这一点有充分的认识, 加强角色转换意识, 积极缩短适应期, 而不应因此而造成职业心理障碍, 失去信心。如果把求职比作职业生活的序幕, 那么就业才是正剧的开始。大学毕业生步入社会舞台之初, 一般要经历角色领悟、角色认同、角色实现三个阶段。那么, 怎样才能顺利地渡过适应期呢?

3.1在角色领悟阶段, 立足现实, 增强独立意识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应尽快从对大学生活的沉湎中解脱出来。学生时代相对单纯、自由, 学习生活上依赖教师和家长, 工作后大学生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 要在工作中能独当一面, 人们也开始把大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人来看待, 这就要求大学生有独立意识。

3.2在角色认知阶段, 虚心学习, 树立岗位意识大学毕业生作为职业岗位的新手, 必须充分地了解和熟悉工作环境的情况, 工作对象的特点和规律, 从而对新工作有个较全面的认识和把握。因此, 应主动地关心和搜集有关信息, 比如本职业的传统和现状, 本单位的历史和前景等等。在工作之余, 应主动与单位的领导和同事交往, 了解情况;对本职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 尽早有针对性的注意积累, 这样才能在适应角色上领先一步。

3.3在角色实现阶段, 大胆实践, 加强协作意识大学生理论方面有了一定的积累, 但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还是一个新手, 面对许多实际工作, 缺乏经验和办法, 但没有必要因此而自卑、退缩, 相反应打破大学生是“时代骄子”的说法造成的心理压力, 敢于实践, 善于请教, 才能把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 在实践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并最终充分发挥出知识上的优势。在角色实现过程中, 良好的同事关系是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

4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正确处理好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4.1树立积极适应的心理态度对新的环境, 有的人不适应, 有的人消极适应, 而我们要倡导那种积极地、主动地适应新环境的心理态度。因为只有适应了环境, 才能谈得上对环境的改造。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 特别是挫折容忍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有合理的期望值, 摈弃不切实际的空想。能够受点儿委曲, 对别人的不理解、不尊重能够泰然处之, 干活不挑挑拣拣, 利益面前, 也别斤斤计较。

4.2注重人际交往的技巧,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刚参加工作的青年学子, 虚心向工人师傅学习, 留下良好的最初印象非常重要。要克服好面子的心理弱点, 放下大学生的架子, 摆正自己当徒弟的位子, 踏踏实实地向工人师傅学习。要形成踏实、勤快、能干的良好印象, 打水扫地、苦脏累险的活儿多干点, 在生产现场, 做到眼勤、手勤、脑勤、口勤等。

4.3坚信自己的道路选择, 做企业的新主人青年学子选择到国有企业工作, 把自己的命运同企业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这本身就意味着选择了一条知识分子与工人阶级相结合的道路。我们要坚信自己的道路选择。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为青年知识分子的成长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青年知识分子要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 主动做企业改革的弄潮儿和企业发展的建设者, 只有这样, 才能迅速而顺利地实现由学校“学生”到“企业职工”的转变, 成为企业的新主人。

摘要:本文探讨了近几年毕业的大中专生在从“学生”到“企业员工”角色转换过程中存在的心理障碍;分析了需要理顺的关系;提出如何加强角色转换意识, 积极缩短适应期的方式方法等。

关键词:角色转换,心理障碍,关系,态度,行为

参考文献

[1]李黄珍, 苏海晏.从“学校人”到“企业人”角色转换速成法[J].职业.2008. (25) :9.

经理人的角色转换 篇5

明星员工往往业绩突出,这也许正是他升职的基础。但是如果一个经理人寄希望于依靠个人业绩来带动团队,那么只能说他还停留在劳动模范的水平,因为这是一种精神拉动方式,而作为经理人,他更应该依靠管理拉动。

经理人不仅不要依靠个人业绩来带动下属,更不要津津乐道自己的业绩。许老师认为,对于总爱宣扬自己如何如何能干的领导,你可以大胆推测他的心胸不开阔。不仅如此,因为经理人在领导位置上会有意无意地动用组织资源为其个人业绩服务,因此他的个人业绩里掺杂着一定的水分,无法让人信服。经理人自我评价的方式必须转变为用下属的业绩来评价自己,可以简单概括为:下属有功我有功,下属无功我有过。“良将无赫赫之功”也就是这个道理。

从一名员工成长为一名经理人,心理满足方式也要进行调整。一般员工往往追求“受人喜欢”,但要成为经理人,你就必须放弃这种满足。在管理过程中,你会表扬人,也会批评人、得罪人,或许在一定的阶段,人人都会对你不满。如果你还争取别人的“喜欢”,恐怕寸步难行,

怎么办呢,许老师认为,经理人应该追求“受人尊重”,这会使经理人在处理事情上洒脱许多,摆脱不必要的情感束缚。当然,“受人尊重”的难度更大。

经理人经常会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或场面,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控制能力。许老师举例了一个IBM总裁郭士纳的例子:经营饼干生意的郭士纳在接任IBM总裁时遭到了员工的抵触,因为一向以技术老大自居的IBM人无法信服郭士纳,于是郭士纳在就职演说时说了这样一番话:“我不懂技术是事实,但我长期以来是IBM的客户,我最了解一个客户对IBM的要求。现在IBM的问题就在于强烈的技术导向,我希望用客户的角度来改变IBM。”

郭士纳不仅表现了他超凡的控制能力,也从侧面反映出一个问题,专业背景与管理技巧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并且职位越高,关联度就越低。

“把事情做对”、“做对的事情”,这两句看起来非常相似的话,仔细体会就会发现其中的差别与奥妙。这也正是领导风格的不同,前者更重管理,他们往往关注组织内部、关注事、关注业务、关注过程、做事灵活,有很强的逻辑思维;而后者更重领导,他们关注外部环境、关注人、关注队伍、办事灵活、有很强的形象思维。

领导行为的权变因素,受很多条件的影响。在企业成长阶段,经理人往往多用领导行为,经常听到他们说,“干、干、干……”;在企业成熟阶段,经理人更注重管理行为,他们常说“不干、不干、不干……”。

情景时代:品牌的角色转换 篇6

品牌情景化,为什么能成功

大量口号式的广告让消费者已经非常厌倦,这种广告对消费者来说意味着上厕所的时间到了,就算看了,也是看完就忘记了,完全不会在消费者心中留下印记。而那些成功品牌生活情景化的广告,使消费者在看的时候心情愉悦,看完之后回味悠长,记忆深刻,影响着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我们仔细来看乐事、德芙、益达等这些成功生活情景化的品牌,是怎么成功的。

一个精彩故事。不管是德芙、乐事、还是益达,他们的品牌广告都有一个好故事、好剧本。好莱坞的电影红遍全球,核心就是他们的编剧团队,剧本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影片的成败。以益达的酸、甜、苦、辣系列广告为例,从两个人在加油站相识的意外,到相伴天涯的刺激,一起吃糖葫芦的甜蜜,遇见面馆美女的吃醋,吃辣烧烤的惊险,海边的浪漫,无耐的分开,意外的相逢,最后能相伴永远。跌宕起伏的爱情故事,一个接一个的意外,把观众的心牢牢牵住。特别是在电视上分段播放的时候,让观众无比期待后续的故事情节。

一段精美画面。我们看到这几个广告的画面都特别精美,所以既可以把这个广告当作一个故事电影来看,也可以把这些画面截下来做一个短广告或者是一个平面广告。这样品牌传播的统一性和延续性就有了很好的保障。美的东西是大家都喜欢的,这些精美的画面带给了观众美的享受,不管是构图、人物、色彩,都搭配得非常漂亮,所以就算是5秒的广告并不能述说一个完整故事,观众也乐于接受,因为在大量的垃圾广告中间,有一些精美的画面,也是一个很好的福利。

拿捏得当的融合。在这些品牌广告中,我们看到故事和产品结合得完美无睱,每次产品在出现的时候都是那么自然,毫不突兀。像德芙的广告中,德芙巧克力只出现三次,一次是房祖名给女店员礼物的时候,另一次是店员拿这块巧克力去遮挡书名,最后吃巧克力的时候。除了在吃德芙巧克力的时候德芙是个主角,在前两次出现的画面中产品都只是一个配角,一个道具,他们很巧妙地把产品表现出来,但又不影响整体的画面。我们看别的优秀广告也是如此。故事是主要的,产品是次要的,分清主次和轻重,在故事和产品中间找到一个平衡,这才是最合适的。

符合品牌定位的需求。成功的品牌广告讲述的故事及观看故事的人,都是和他们的品牌定位相一致的。不管是乐事、德芙、还是益达,他们的目标消费群体都是年轻人,所以情境化的故事及主角也永远是年轻人,这样所营造的品牌生活情景不仅自然真实,也更容易引起消费者的共鸣。只要消费者在现实生活中经历着类似的情景,就会联想到营造这个情景的品牌。如此,影响消费者的行为习惯便水到渠成了。

生活情景时代,品牌要怎么做

不管是企业、媒体,还是消费者,在各种力量的综合影响下,已身不由己地进入了品牌生活情景时代。对消费者来说,有了更美的画面,有了更吸引人的情节,也有了更愉快的感受。对媒体来说,新媒体的出现意味着竞争,意味着危机。对于企业来说,抛弃了之前简单说教式的品牌宣传,这种生活情景式的品牌宣传要求企业具备更高的品牌管理能力,更强的创意能力。

首先,要从消费者出发。生活情景时代的品牌宣传必须从消费者出发,仔细研究消费者的需求,消费者的生活方式,消费者的日常行为习惯。品牌传播一定要了解消费者,这样出来的品牌创意才能够引起消费者的共鸣。我们看到较为成功的品牌,如可口可乐,在中国传统节日的时候,把可口可乐放到家人团圆、共享欢乐的情景中,这就是一个很应景的场景。而益达的酸、甜、苦、辣的四个场景也是使用口香糖最多的场合。

其次,场景的设计要艺术化。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品牌广告也是一种艺术,这个情景的设计应该是来源于日常生活,而又是比较理想化的情景。这个情景设计一定要让消费者觉得似曾相识,然后又希望身临其境,这样的情景就像一个好看的电影,让人不知不觉深入其中。

再次,综合考虑运用各种媒体。在传统媒体按秒计算的时间内很难将一个完整的故事展现出来,就算是如益达酸、甜、苦、辣系列版本的广告也很难将故事完整地展现出来,这种情况对观众深入故事情节中进行体会是非常不利的。网络视频或者社交网络是一个完全免费的媒体,可以将完整的品牌故事上传到网络上,让消费者免费观看。传统的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要互相配合。像益达的广告,在电视上我们只看到了极少的部分,一个完整的故事则有十几分钟。在电视上看到这一系列广告后,就会有很多人上网搜索完整版的广告片,看过后还会有很多人把这段广告片发到自己的微博里让更多的人去观看。这样电视和网络就起到了相互促进、强化品牌宣传的作用。

最后,要有互动的内容。我们现在看到的品牌广告都还只是虚拟的影片,只能让消费者通过想象去感受故事情节和品牌信息。其实最佳的做法是在品牌广告发布之后,随之进行品牌与消费者的互动,让消费者不仅仅是依靠想象去感受这个品牌的生活情景,更可以有自己的实际体会。如果德芙在这个广告发布的同时,设计一个线下的活动,鼓励青年用德芙巧克力去表达自己动心的感觉,让他们再把他们表达的过程用视频或者微博与大家分享,这就能让每一个人都成为最美时刻的主角。

(编辑:周春燕 zhoucy@vip.sina.com)

话语角色的转换 篇7

1 角色转换与角色融合的内涵

角色本是戏剧中的名词, 指演员扮演的剧中人物。美国著名社会学家G.H.米德首先将角色概念引入社会学, 进而发展成为社会学的基本理论之一——社会角色理论。社会角色是指“与人的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2]。最初的角色概念一般指的是个人, 后来角色概念也广泛应用于社会组织和社会团体。社会学的角色理论为研究社会及个体行为提供了一种概念和研究视角。

社会学认为, 任何一个社会角色的扮演通常要经历三个阶段:角色期待、角色领悟和角色实践。在角色扮演时有一个基本原则:角色扮演必须专一。由于一个人或组织在不同的社会空间占据着不同的社会地位, 这就造成了社会角色的多重性和复杂性, 角色专一化就是一个人扮演的多重角色必须隔离, 一个角色在某个特定的时空中只能专注于一个角色, 否则就会引起角色扮演的失败。

但是在营销实践中, 企业营销者往往是多种角色集于一身, 并出现了大量“混淆”角色关系的现象。例如, 企业与顾客之间看似有着明确的角色分工:企业提供价值, 顾客消费价值, 但随着经济发展和营销创新, 企业与顾客之间的这种分工不再清晰, 顾客已经部分地参与到企业的研发、融资、生产和服务等各环节中。微软在windowS2000改进版的测试中, 邀请65万多名顾客参加, 共同探讨改进产品性能的方法。由于微软与顾客建立了共同的价值主张, 因此得到了顾客的热心和主动支持。德国汽车加油站多采用顾客自助加油方式, 从而使企业降低了成本, 而顾客也得到一定的优惠及潜在利益。大型超市向产品供应商收取“入场费”, 在一定程度上把供应商角色部分地转换为“顾客”的角色, 提供服务才收取一定费用。零售商之间本是竞争关系, 而日本的一些零售商通过合作采购和运输来降低采购成本, 由竞争角色部分地转换为合作者角色。

“角色转换”在社会学中, 是指一个人或组织由一种社会角色向另一种社会角色的变动或更替。这在社会学中被视为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的现象, 社会学也对角色转换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但是在现实中, 角色转换并非一定是完全的角色转换和更替。导致了另一种现象:一个人或组织在同一件事件中同时具备不同角色的特征。本文将这种现象称为角色融合。所谓角色融合是指在角色关系中, 被转换角色的一方如果在同一事件或角色关系中同时承担了多个角色的现象。角色融合与一般的角色多重性不同, 角色多重性是一个人或组织在面对不同的事件或角色关系时具有多重的角色和身份, 例如一个人在工作单位是同事、下属, 在家庭面对妻子则是丈夫, 面对子女则是父亲。在这种情况下, 一个人或组织只要能认清社会行为对象赋予自身的角色期望, 及时转换自身的角色行为就不会出现角色冲突和角色错位。而角色融合则不同, 它是在同一事件或角色关系中一个人或组织同时具有多重角色和身份。例如特许加盟关系中, 受许方同时具有顾客、中间商、合作人和“子公司”等多种角色的特征, 而特许方同时具有卖方、合作人和“总公司”等多种角色的特征。

2 角色转换和角色融合是未来营销的常态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进步, 一个人或组织与社会中其他人或组织的各种联系也更加广泛, 而这种相互联系的关系也不断发生变化。在这种背景条件下, 角色转换和角色融合将是营销活动中的常态。具体原因如下:

2.1 外部消费者角色期望的必然要求

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的完善和买方市场的形成, 特别是消费者讨价还价能力的增强, 消费者在大部分市场中已逐渐处于优势位置, 企业和营销人员树立“以消费者为中心”“一切为了消费者满意”等观念, 不断适应消费者对企业和营销者的角色期望, 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这种市场条件下, 营销人员不仅是“卖方”和通过销售来盈利的角色, 同时也是“引导者”、“代言人”、“服务员”、“顾问”、“朋友”、“倾听者”、“谈判者”和“中间人与信息传递者”[3]。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需要企业不时就要对自己的目标市场重新定位, 发现新的没有被满足的消费者, 面对他们的要求和期望, 企业和营销者也必须做好自己的角色转换。

2.2 将外部角色冲突内化最终减少冲突的方法体现

社会学认为角色冲突是角色行为相互矛盾的产物, 角色冲突主要被划分为:角色内冲突、角色间冲突和角色外冲突三种形式[1]。其实, 这三种角色冲突实际上都是一个人和组织在多个角色期望之间的冲突, 本文将其称为内部角色冲突。而实际上, 个人或组织还不可避免地存在另一种角色冲突, 这就是个体有时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规范和社会期望的要求, 引起角色本身和社会对其的角色期望之间的矛盾冲突, 这在社会学中被称为角色错位, 其实质上是社会关系之间的冲突, 对一个人或组织来说是外部冲突。正如前述, 营销的利害相关者特别是消费者对企业和营销者提出了更多的角色期望的要求, 如果企业和营销者不能或不愿适应其这种要求, 就会产生外部角色冲突, 使企业缺乏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为了减少这种外部的角色冲突, 企业和营销者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就是角色冲突内部化, 让企业和营销者自己或外部的利害相关者同时承担起融合的多种角色身份, 以便化解外部的关系冲突。换位思考就是角色冲突内部化的具体表现。

2.3 企业营销创新的有力手段

从营销理论看来, 市场机会就是存在于市场中的尚未得到满足的消费者需求。企业的利害相关者尤其是消费者对企业及其营销者的角色期望本身就是需求的一种表现形式。企业可以通过这种角色期望和外部角色冲突发现新的市场机会, 甚至创新出新的商业模式。干洗设备及干洗耗材生产企业也正是基于顾客自身盈利的安全性需求, 和对生产企业提供盈利模式和服务的角色期望, 特许经营模式应运而生。几乎所有营销创新都伴随着企业或其营销者的角色转换甚至角色融合, 而角色转换和角色融合总是能够带来企业的营销创新。

3 企业及其营销者的角色转换和角色融合带来的问题

企业及其营销者为适应外部的角色期望而进行角色转换和角色融合后, 常会带来外部的潜在冲突的内化, 由个体外部的关系冲突转变为个体内部的角色冲突。

冲突内化后无非表现为前述的社会学中的三种角色冲突:角色外冲突, 即角色转换后新旧角色之间的冲突;角色间冲突, 即个体身兼几种角色所发生的冲突;角色内冲突, 即同一个角色由于社会上人们对于他的期望与要求的不一致, 或者角色承担者对这个角色的理解的不一致, 而在角色承担者内心产生的一种矛盾与冲突。

角色冲突有时并不一定都是消极的。例如在服务行业的服务营销管理者, 与制造企业相比较往往并不是单纯的角色, 他们同时承担了运营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成本管理和营销管理等几个方面的职能角色, 这些职能角色的目标并不总是一致的, 于是极可能陷入角色冲突的境况, 但这种角色冲突客观地促使他们在决策时要考虑到更广泛的管理因素及其制约关系, 最终做出更加合理的决策。冲突反倒成为是一种发现矛盾和解决矛盾的方式。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 由于冲突程度与工作绩效呈现倒U形的关系, 当外部关系的冲突内化后, 如果相关个体和组织不能适应这种角色转换和角色融合, 同样会给相关个体和组织的工作带来麻烦, 降低工作绩效, 最终影响企业和营销者与各利害相关者的合作关系。尽管如此, 角色转换和角色融合依然在营销管理活动中有着积极的意义, 因为它们为营销管理活动提供了灵活调节内外部的角色冲突的手段。

角色转换和角色融合带来的问题可以通过下面的相关对策得以进一步解决。

4 针对角色转换和角色融合的有关问题的对策

4.1 规划并细化剧本

角色转换和角色融合意味着新的一次相关个人和组织的角色重新定位。在这样一次重新定位过程中, 最重要的是从系统的角度规划好相关个体和组织相互作用的关系剧本。通过流程管理和岗位职责管理为相关个体和组织制定情节性的操作规范和行为方式, 使存在角色转换和角色融合的个体、部门和组织明确在特定情景条件下如何扮演自己的角色, 这是解决角色转换和角色融合所引起的相关问题最重要的途径。

4.2 选择适应性强的人员承担相关岗位

不同的人在同样复杂的角色扮演中的表现差异很大。营销是与人打交道的行业, 也是角色关系相对复杂的行业, 选择习惯于正面思维、视野开阔和善于换位思考的人来承担, 不仅可以减少角色冲突带来的绩效下降问题, 还可以充分利用角色转换和角色融合给营销工作带来出乎意料的效果。

4.3 对角色转换进行调试

此外, 组织还需对承担多角色的个人和部门进行心理训练和调试。研究表明, 个人通过角色学习、技能训练, 识别角色期望的真正含义, 就能提高协调处理差异性角色期望的能力。而作为营销组织也应在一定程度上主动给予相关人员以足够的支持, 建立培训机制帮助个体增强角色意识, 提高个体的角色适应性。

参考文献

[1]奚从清.角色论[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2]中国大百科全书. (社会卷) [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1.

谈体育教师角色的转换 篇8

一、体育教师观念的转变是体育教学改革的前提和基础

1.教 师 应 从 “统 治 者 ”转 变 成 服 务 者 。

以往教师统治学生, 控制课堂, 独霸教学领域, 极大地遏制了学生的自我发展, 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发展。从体育教学改革的要求和教学实践看, 应该是学生发展的服务者, 教师应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培养学生的浓厚兴趣, 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 掌握学习要领寻找达标途径, 努力为确立的目标自觉学、积极练, 促进学生自我完善, 收获成果。

2.教 师 应 从 “施 教 者 ”转 变 成 参 与 者 。

参与本身就是一种言传身教。教师直接参与学生的体育教学活动, 既能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 又能增进师生关系, 活跃民主气氛, 消除学生压抑、紧张的情绪, 筑起学生展示自我才华、充分发挥智慧和潜在能力的平台。同时, 师生同练同乐教师能直接了解学生动态, 有利于修改教学方案, 改进教学方式, 进行教学研究。

二、体育教师应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抓住 学生 好奇 心 理 , 创 设 体验 情 境 。

好奇心是中学生的特点之一。客观世界的丰富多彩、千姿百态, 使学生感到陌生、新鲜好奇。体育教学环境是一种情绪场景, 它能给予学生情绪感染的体验, 进而产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因此, 体育老师要特别注意创设合理的、和谐的、温暖的、富有挑战性的、能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体验的情境如根据课的内容在课前精心设计布局场地, 合理安置各种锻炼活动的器材, 让学生产生新、奇、异的心理活动, 积极诱导学生萌发参与活动的强烈欲望。

2.抓 住 学生的 好 表 现 心 理 , 让 学生 享受 体育 的 乐 趣 。

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 自我意识增强, 自我表现欲望日益强烈。初中年级学生在生理上出现质的转变, 他们精力充沛、充满活力、求知欲旺盛、好胜心强。新课标要求教师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 确保每个学生都受益。因此, 当学生有表现欲望时, 教师要保护学生的表现欲, 给予理解、关怀和适当的鼓励, 绝不能对学生的表现欲置之不理、视而不见或者用“你不行”等话语泼学生冷水。尤其是对男生, 都想表现自己在体育方面的能力和特长。如教学《过障碍》时, 我就先让学生动手布置一条“勇敢者的道路” (50*10米场地内, 等长的条跑道 , 不同类型 的障碍物 , 小凳子、跨 栏架、跳箱 盖、体操垫) , 障碍顺序自定。教学分六次进行, 第一次由小组中勇敢者通过各个障碍演示;第二次每个学生通过各障碍物;第三次、第四次学生自我体验;第五次小组比赛;第六次各小组推荐“能手”比赛。这样既能满足个体学生“我能行”的心理需要, 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学习和成功的乐趣, 又能节省教师示范的时间, 有效指导其他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既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 又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使他们充分享受体育活动的乐趣。

三、体育教师应以生为本, 关心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新课程标准提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始终把学生主动发展放在主体地位。核心问题是学生的自主学习, 教师要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 采用多种教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以学生为本, 就是教师成为学生的服务者, 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学到体育方面的知识与技术, 情操受到陶冶, 情感得到升华。要关心全体学生的身心健康, 必须结合本校特点和学生的兴趣爱好, 选择教学内容, 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参与的全体性, 关注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合作性、实践性和创新性, 关注学生的差异性, 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在乐中学、在学中乐, 感受到体育课堂是一个师生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生动活泼的乐园。

四、结论与建议

体育教师转换角色, 是教学改革的要求, 是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因此, 体育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高度重视角色转换肩负时代赋予体育教师的神圣使命。体育新课程标准倡导一种全能的以教师为主导、以学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师的主导性即对学习过程的指导性, 学生的主体性就是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其实, 在体育实际教学中, 教师“正确导”和学生“主动学”通常是紧密结合的, 教师的主导性越强, 学生的主体性就越强, 反之, 教师的主导性差, 学生的主体性就差。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 让学生领悟每一个动作的结构, 发现完成动作的最佳途径。例如耐久跑本是一项很难教授的内容, 教师可以在组织形式上进行创新, 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跑练形式, 通过创设情境利用“故事”串联, 采用练歇息 (首先用故事引入练习, 达到一定负荷后又用故事间歇, 再练, 并在场地上设置几个休息小圈, 跑累的同学可到小圈中休息一会, 然后加入练习) 的形式既达到练习的目的, 又让学生明晰自己的能力, 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教学观念.教师之友, 2002.2.

[2]李凝.当代教师角色的转变趋势.教育科学, 2001.2.

[3]钟海清.走向高效能的教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9.

德育教师的角色转换浅析 篇9

一、做学生道德成长的同行者

在新的教育形势下, 教师不再是一个道德先知者、道德完美者, 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两者只是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共同学习、共同发展。相比较教师而言, 学生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更强, 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更强, 这是我们不能忽视的。所以, 教师应与学生一同成长, 要以身作则, 要立于擅长反思, 要在教学相长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 要和学生一起感受生活中的道德问题, 成为学生道德成长道路上的同路人。

二、做德育课程的开发者

遵循大纲的要求, 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特点, 品德教育的侧重点各有侧重。小学的品德教育中, 主要向学生进行初步的社会公德教育和有关社会常识教育。在小学教育中, 教师是课程最直接的实施者, 是教学内容的决定者, 相比其他人, 教师最了解学生的兴趣、能力与家庭背景。“课标”指出:“本课程的教科书主要不是作为知识的载体来供教师讲授的, 它是教师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 是儿童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在统筹安排好德育的教材的同时, 发现和利用好身边的教育资源, 以“五爱”为目的, 以《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蓝本, 造就高尚的社会主义新人, 培养优秀的接班人。

三、做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 是平等中的首席, 师生的合作过程应是愉快的, 应是对学生的一种启发过程。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对学生高高在上的距离感, 要与学生平等交流, 不仅要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 还要注意吸取各方面的新知识, 更多地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 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家庭谈话语码转换剖析 篇10

本文中的语码转换是指说话人在一次谈话里从使用一种语言转换到使用另一语言的现象, 谈话里的语码转换有着喻义性的交际功能和指示作用。谈话的某时刻之所以使用某一语言而不用其他语言, 是有其社会、心理因素的。本文将对一个家庭日常谈话中所出现的语码转换进行调查和分析, 来剖析语码转换喻义性的交际功能和指示作用。

二、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是笔者本人家庭的主要常住人员, 其原因是:

(1) 笔者家具有笔者国传统家庭的典型特征, 家庭成员是由父子及其子女三代人组成的。笔者的外祖父和外祖母一直在襄樊居住生活, 笔者的父亲祖籍荆门, 其父母于2000年因工作调动迁至武汉。虽然分散居住, 但逢年过节, 仍会回其外祖父家团聚, 一起吃饭, 聚会, 并且保持着大家庭的尊卑长幼关系。因此, 可以探索笔者国传统的家庭结构和伦理对其成员使用语言的影响, 以及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2) 笔者家使用四种语码。包括襄樊话 (笔者的外公、外婆、笔者的母亲和笔者本人) 、荆门话 (笔者的父亲) 、武汉话 (笔者的父亲、母亲和笔者本人) 、普通话 (笔者的父亲、母亲和笔者本人) 。在笔者家这个多语环境里可以观察到家庭成员之间以及家庭成员和外人谈话时语码转换的种种情景, 可以分析出家庭日常谈话的语码转换的原因和喻义作用。

(3) 搜集和分析语料比较方便。笔者本人是从事语言学学习和研究的在校研究生, 可以利用假期时间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语料的收集与整理, 而且了解家史, 熟悉语料所提及的人和事, 这些背景知识对于分析原始材料很有帮助。

三、收集和整理资料

通过对笔者家庭主要成员的对话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笔者一共收集了四类语码转换的语料, 包括家庭内部的无标记性语码转换和有标记性语码转换, 以及家庭对外的有标记性语码转换。

搜集整理资料的方法是:

(一) 计量分析:

每次谈话里, 计量都是以话轮为单位。若遇到了下面的问题, 解决方式是:

1) 有时一方的话同时对着两方, 则为了避免重复计算, 笔者们按自然顺序, 只将此一话轮与上一邻接话轮配对;

2) 一个话轮里出现了两种语言, 则不论话语长短, 各算1/2轮次;如果在半轮里, 又出现语码转换, 则相关的两种语言各按1/4轮计算。

下面是统计的笔者家各成员之间所用语言的频率 (以话轮为计量单位) :

外公外婆:对所有受话人说襄樊话100%

父亲:对外公外婆说普通话100%, 对母亲说荆门话约90%, 普通话约6%, 说武汉话约4%, 对笔者说荆门话约80%, 普通话约18%, 说武汉话约2%

母亲:对外公外婆说襄樊话100%, 对父亲说襄樊话约90%, 说武汉话约4%, 说普通话约6%, 对笔者说襄樊话约90%, 普通话约8%, 说武汉话约2%

笔者, 对外公外婆说襄樊话100%, 对父亲说襄樊话约90%, 说武汉话约2%, 说普通话约8%, 对母亲说襄樊话约90%, 说武汉话约2%, 说普通话约8%.

(二) 调查的方式。

笔者把全家人约在一起, 请他们各自谈谈自己跟周围人都讲什么话, 在家庭内外主要讲什么话, 顺便看看有没有什么新的情况。

四分析和探讨

下面从不同视角分析语码转换实例, 来分析和探讨语码转换喻义性的交际功能和指示作用。

(1) 无标记语码转换。

如: (父亲给笔者打电话时)

父亲: (荆门话) 吃饭了没?

笔者: (襄樊话) 吃了。

父亲: (普通话) 吃的什么?

笔者: (襄樊话) 随便吃了点东西。

从语境上看不出有什么因素足以引发语码转换, 只是随意的转换语码, 这种方式本身就是无标记性的。但也表明了家庭里的人对其成员选择用语会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

(2) 有标记语码转换/喻义型语码转换。如: (母亲因为笔者乱花钱生气时)

母亲: (普通话) 贾慧灵, 过来一下。

笔者: (普通话) 哦。

母亲: (襄樊话) 你的钱去哪了?怎么能乱花呢?

笔者: (襄樊话) 笔者也不知道花在哪了。

母亲: (襄樊话) 你自己都不知道吗?以后不能再这样了。

笔者: (襄樊话) 哦, 知道了。

这段谈话中, 母亲对笔者说话从普通话转换到了襄樊话, 发生了语码转换, 明显是因为母亲生气了, 这也是为了表明她的情绪有起伏, 才有的语码转换。因为笔者和母亲使用的是同一种语言, 都是使用襄樊话, 母亲认为用襄樊话训笔者比用普通话更威严, 所以母亲改用了襄樊话训笔者, 这就属于有标记语码转换了, 同时也就有了明显的喻义性交际功能。

(3) 语境化提示。

(父亲母亲一起在路上碰见了同事)

父亲: (普通话) 去哪啊?

同事: (普通话) 去超市买点菜。

父亲: (普通话) 买什么菜啊, 走走走, 今天到我家吃。

同事: (普通话) 那多不好意思啊。

父亲: (普通话) 那有什么, 就一顿便饭嘛。

父亲: (荆门话) 那你先回去, 准备一下?

母亲: (襄樊话) 晓得了。

母亲: (普通话) 那我就先回去准备了, 早点过来玩。

在这一情境中, 发生了多次语码转换。 (1) 父亲对同事讲普通话转换到对母亲讲荆门话; (2) 母亲对父亲讲襄樊话转换到对同事讲普通话。这两次的语码转换都是因为谈话对象改变了, 按照甘柏兹的分类法, 属于情景型语码转换, 转换前后所用的语码都合乎常规, 因此也可以称为连续无标记选择。同时, 父亲对母亲说荆门话, 是一种语言习惯, 但也是为在当时的场合和语境下, 让母亲明白他要表达的意思, 在第6个话轮中, “你”就很明显的是指母亲, 而不是同事。这一语码转换也具有喻义性的指示作用。

(4) 趋同与求异。

(家里来客人了)

父亲: (武汉话) 最近在搞么事撒?

客人: (普通话) 忙什么啊, 瞎忙。

父亲: (普通话) 哈哈, 今天怎么有空来玩啊?

客人: (普通话) 无聊, 想叫你一块去钓鱼撒。

父亲对同事讲话从武汉话转换到普通话, 这一语码转换, 是为了减少与谈话对象的差异, 避免了语言的差异。这里的喻义功能和第二个例子所表现的喻义功能不同, 这就表明了, 随着谈话的情境变化, 语码转换的喻意功能可能会起变化。

五、结语

家庭中的语码转换, 证实了一个结构严密、交往频繁的言语共同体对其成员选择用语会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喻义性的交际功能和指示作用。传统多语家庭有其自身的语言行为规范和习惯。同时, 家庭内部谈话里转换或不转换语码与维持伦常及家庭和谐有关。

在调查研究中, 采取了计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在分析谈话时兼顾形式与内容、静态与动态。使笔者们可以认识到:

(1) 谈话是一种不断变化发展着的语言活动, 随着谈话的进展, 一种语码的喻意功能可能会发生变化。即使情景要素不变, 先后出现的相同语码其喻义可能不同。

(2) 语言语码转换与其社会意义密不可分。而语言的社会意义又来源于社会语境。所谓社会语境, 是指操该语言的人在使用该语言时所涉及的种种境况。社会语境可以随着谈话对象, 谈话内容, 谈话地点等等发生不同的变化, 因而一种语言的语码转换势必会随之具备多种社会意义。

注释

1 参阅祝畹瑾王润经《家庭谈话语码转换剖析》1997年第3期 (总第23期)

2 参阅刘汨凡李素琼《从斯科顿的标记模式看称呼语转换的社会心理动机》2008年6月第9卷第2期

3 参阅赵一农《当代语言学》第5卷2003年第3期265一270页

对诗歌教学“角色转换”的思考 篇11

【关键词】诗歌教学 角色转换 课堂效益

缘起:高二要上一本《唐诗宋词选读》的书,时间为半个学期,每个老师都深有体会——上一首两首,学生很感兴趣,如果每天都上,学生便会呈现出似听非听的状态。我某天突发奇想:为什么不尝试让学生来上课呢?因为学生对诗歌鉴赏有难度,且考虑欠周全,我决定把任务进行分解,让他们以6人为一合作组,同学之间可以自由组合,采取什么授课形式可以组内协商解决。这就是本文所要探讨的角色互换的由来,简而言之,就是把教师变成听众,把学生变成老师。

一、角色互换带来的积极影响

自从“睡神”被推荐为主讲人后,破天荒地来问我题目,课本上竟写满了文字。待他走上讲台,掌声雷动,聚精会神成了这群孩子的真实写照,沉默寡言者竟主动回答问题,默默无闻者竟声情并茂地读起书来,局外人士也频频颔首微笑。

这种课堂模式达到如此功效的原因有:

新鲜灵活的课堂模式。老师平常教学几乎是一个模式,非常乏味,“新老师”的授课模式变了,思维角度变了,教学方法也变了,因为面孔在不断变化,学生的新鲜感有了,对课堂的期待值也增加了。

轻松自如的教学氛围。授课的人是最亲密的战友,地位、身份、水平与自己无二,所以学生思想上没有戒备,心理上没了惧怕,气氛也自然由沉闷变得轻松了,积极性自然得到了充分体现。

互帮互助的协作精神。“老师”出丑自然有好友相助,同学出丑自然有“老师”援手,这是师生之间的互助;同学之间也有协作,你回答不出,“老师”会示意同学们交流,某个组答得出色,会得到“老师”的夸奖。

坚强乐观的自信心理。每个人都有发言机会,无论回答得怎样都会得到表扬,与此同时,无论“老师”上的怎么样都会得到掌声,所有的人自信心得以增强,差生的帽子从此摘掉,配合课堂就是优生。

灵活多变的思维习惯。老师教书久了会形成思维定势,就连叫的名字都没有变化。反应迟钝的同学就此成为了边角料,而新“老师”关注的是每一个人,他的思维模式与同学贴近,他们在课堂上的体验是变幻的、愉悦的。

二、角色互换后的反思

前几堂课用这种方式授课效果明显,可接下来的课堂上又暴露出很多问题:“老师”照搬资料,出现了艰涩难懂的现象;小组成员互相推诿,不愿上台的人增多了;课堂时间把握不准,剩余时间多了等等。

思考一:兴趣小组如何合作才更有效?

如何才能让这样的课堂更具持久性?兴趣小组如何合作才更为有效?

任务分解,责任到人。小组内每个成员一定要积极地参与到备课中来,不能互相推诿,互相埋怨,应该想着怎样把课备得更好。基于此,小组内一定要有一个核心人物,担当主讲任务,并要把任务进行分解,让组内成员每个人都有事可干,不能由一个人单打独斗。

巧用竞争,优化组合。让组与组之间展开竞争,使他们能有兴趣地开展活动。可以一周评出一个合作最优秀的小组,并对其进行奖励,但奖励的标准要一致,如分工鲜明、答题具体、备课认真、组员参与程度高等,可以就其中一点进行奖励;与此同时还要制定惩罚制度,如遇到小组内成员不合作的情况,则罚重新备课直到老师与同学认可为止,或罚组内的不合作人员唱歌等。这样,才能有效地防止懈怠与推诿心理的发生。

性格互补,各取所长。小组在自由组合时要考虑性格互补,如果一个组内的人全都是沉默不语、不善言词之人,小组合作必然失败。小组以自由组合为基本原则,老师要对小组进行恰当的指导,比如谁能言善辩,谁更擅长整理资料,谁更擅长课件制作,谁对课文理解的程度较深等,把这些性格不同的学生进行分类,小组成员的最终决定权要掌控在老师手中。

思考二:如何授课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碰到较难理解的诗歌时,我们该如何引导?是让讲课者把参考资料捧在掌心原封不动地读出来吗?那样势必造成听课的同学竭尽全力,却徒劳无益,只能眼巴巴地瞅着小老师发呆。

关注学生状态,调整教学计划。如果学生情绪高昂,则按部就班讲解。如果学生昏昏欲睡,则要用各种手段来激发趣味,包括导入要新颖、问题设计要有坡度、课堂语言要幽默精炼等。

理清教学思路,积极备战课堂。最好让每一个主讲人提前到老师面前“说课”,说课内容包括——这堂课的教学思路,调动同学积极性的方法,如何设计板书问题等。毕竟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我们应该对学生了如指掌,并对他们的上课思路作一个详细的了解,加以切实的指导,提出自己的建议,以便他们在课堂上有更好的发挥。

如何迅速完成教师角色的转换 篇12

一做一个有准备的人

有人说, 人的成功有多种因素。个人坚持不懈的努力、个人的聪明智慧、个人的学习, 当然这是一个方面。还要有什么呢?良好的工作环境;好的学校;好的校长、领导;好的同事;好的家长、好的学生, 方方面面。还有人说, 更重要的不是这些, 是良好的机遇。机遇往往眷顾有准备的人。

对于刚刚步入工作岗位的老师来说, 这是一个起点更是一个机遇。面对这一机遇你准备好了吗?

新入职, 学校组织的新教师培训非常重要, 它让我完成了从一个学生到一个老师的初级过渡, 同时也让我知道了“教师”这两个字的分量和意义。

我院非常注重对年轻教师的培养, 为年轻教师的成长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每年都会组织诸如汇课比赛之类的活动。我刚到学院工作两个月时, 学院为我们这批新来的教师组织了一次全校性的汇报课。我作为师范部的代表参加, 出童谣课。这门课难度很大, 没教材、没资料, 连网上也找不到任何相关的教法材料。但两个多月的课堂教学, 在领导、老师们的帮助下,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我基本摸索出一套教学思路。教案很快就出炉了, 是两首以数字为主题的小童谣。第一次试讲, 我被两位专业老师全盘否定了, 推翻重来。反反复复的试讲, 反反复复的修改。第九次修改教案之后, 我走上了汇报课的讲台。课上学生们不仅积极配合, 热情互动, 我看到很多在座的老师也跟我一起在做。这节课得到了领导、老师及学生们的高度认可。

如果不是学校给我这次机会, 我不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学到这么多书本上没有的宝贵知识, 更不会体会到那种一遍遍否定自己并提升自己的乐趣。换言之, 如果之前的两个月我没有认认真真地上好每一堂童谣课并不断地积累总结修正, 那当机会来临时我依旧一无所有。

还有在班主任工作中的种种经历, 通过这些, 我就觉得:教师, 要成为一个有所准备的人!

二爱

爱学生, 是一个教师的本分。

爱是相互传递的, 爱也是相互感染的。我付出的是真情, 收获的是真爱。几年来, 学生们每年都会为我过一个意想不到的生日。我那两个班的学生都非常善良且具有爱心, 自发为家境贫困的学生捐款;勤俭持班, 班费越花越多;到了期末组织“班级慈善拍卖会”;进行新生互助结对子等。

学生们私底下都叫我艳姐。学校之外很少能听到我的学生叫我李老师。学生放假的时候经常去我家。可能是因为我公私分明, 融洽的师生关系并没有影响到班级管理。几年来, 我带的班年年都以年级第一的成绩被评为“先进班集体”, 2006年3月还被评为“沧州市先进班集体”, 我个人也被评为2012年的“全国百佳班主任”。这让我不禁想起了一个西方的寓言故事。智慧、成功和爱这三位天使来到人间, 一位母亲请他们到自己家里做客, 天使们对那位母亲说:“我们三位只能去一位, 你回家商量一下看选择我们中的哪一个。”母亲和家里人商量后决定把爱请进家里。母亲说:“哪一位是爱请进屋吧。”爱起身走向屋里, 奇怪的是智慧和成功也跟了进去。母亲很惊讶地问:“你们两位怎么也进来了?”回答是:“我们都是爱的, 哪里有爱哪里就有智慧和成功。”所以说, 我们应把师爱均匀地洒向学生, 使每个学生的心田都有爱的雨露、爱的阳光。

三做科学型老师

1. 学高为师

有人做过问卷调查, 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首先这个老师要爱学生, 其次这个老师要有水平, 最后这个老师要有智慧。这里的水平指的就是学术水平, 有学问是为师之根。

我们常说, 教给学生一杯水, 自己要有一桶水。而今天的教师有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 如果是一桶死水呢?那么对今天的老师来讲, 教师在教给学生一杯水的同时你必须要有一眼泉, 而且是一眼活泉水。要用你的知识, 源源不断地流淌出来, 浇灌学生的心田。那泉眼在哪里, 就是学习, 孜孜不倦的学习。有人说过:年轻是财富, 年轻是黄金, 年轻是拥有。所以, 趁着年轻更要不断地充实自己、提升自己。

2. 研究学生

中国近代教育家陶行知曾说:你要想当好先生, 先要当好学生;你当好学生了, 你就当好先生了。当好学生就是要向学生学, 学什么?先要了解他, 了解他的内心, 知道他在想什么。我们不知道他在想什么我们怎么能教育好他呢?

教学中更要很好地研究学生。以学生为主体, 因材施教。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达到了教学目的。

四“乐”在其中

韩淑胜院长常说:作为一名老师, 不要把教师这一职业看做一种谋生的手段, 而要把它当成自己一生的事业来经营。这样你就会很幸福。对于这句话我一直牢记, 并努力践行。几年的工作中, 我不仅没有丝毫的倦怠, 反而更加满怀激情, 因为不知不觉间它已经不单纯是我生活中的一部分, 而是成为了我生命中的一部分。

最后用一句话与大家共勉:把握你能把握的, 拥有你能拥有的, 创造你能创造的。

上一篇:作文教学的模仿与创新下一篇:国际经济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