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的转换(共12篇)
角色的转换 篇1
1大学生角色转换中的心理障碍
大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 将进行的是一个艰苦的角色转换过程, 由于受自身因素和客观环境因素的双重影响, 在角色转换过程中常产生以下一些心理障碍:
1.1心理期望值过高, 与现实有落差, 产生失落感刚刚进入企业的大学生, 每个人都有很高的理想抱负, 期望一开始就脱颖而出, 但真正开始工作后, 由于种种原因, 部分毕业生认为自己所落实的工作岗位不够理想, 与原来设想中的岗位相差甚远, 不甘于平庸, 却又无法改变现状, 因而产生失落心理。有的一年半载未受到领导重视, 就产生消极心理, 不好好干工作, 结果形成了恶性循环。
1.2不适应新的环境而产生畏难心理有的大学生在进入新的工作单位后, 缩手缩脚, 不敢大胆开展工作, 究其原因,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面对新的环境, 不知道如何着手开展工作;另一方面是因为现在的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 从小到大的人生轨迹均由父母设计, 独立处理问题的经验较少, 又担心自己做错了事, 会造成不好的印象, 因而难以进入状态, 总觉得不适应, 这样就往往产生了急躁、畏难心理。
1.3自以为是, 过高估计自己而表现出自傲心理有些毕业生常以文凭、学位或毕业于名牌学校而自居。曾经有位大学生到单位报到, 很骄傲地对前来车站接应的工作人员说:“我毕业于某某大学, 今后就指导你们的工作了。”轻视实践, 放不下架子, 只想搞高层次的工作, 看不起基层工作和基层工作人员, 甚至认为一个堂堂的大学毕业生干一些不起眼的事是大材小用, 有失身分, 实际上是眼高手低, 大事做不了, 小事又不做。从而很难完成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
1.4见异思迁的浮躁心理一些大学生在角色转换过程中表现出不踏实、不稳定的特征。这山望着那山高, 一阵想干这项工作, 一阵想干那项工作, 对交给的本职工作坚持不下去, 缺乏敬业精神, 不能深入地了解本职工作的性质、职责范围和工作技巧, 就职很长时间后仍未能稳下心来进入新的角色, 给领导和同事留下了很差的印象。
2角色转换中要及时理顺个人和家庭、企业、社会的关系
2.1个人和家庭的关系近几年工作的大学生都是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人, 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即便不是独生子女, 也很少有人经过生活痛苦的磨练。社会为他们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家庭几乎倾尽所能, 供其上学。几十年来, 成为家庭宠爱和照顾的中心。而进入社会后, 则要变成为家庭其他成员尽一份责任的人, 开始回报父母, 赡养老人。这是一种从家庭宠儿到家庭各种事务经济压力和多种责任的承担者的转变。
2.2个人和企业的关系在学校里, 考不好成绩不会给班级和学校造成经济损失, 还会有补考的机会。而在企业中, 如果做不好工作, 有可能就会造成重大损失, 甚至没有挽回的机会。在学校里, 如果你和同学不能相处融洽, 你仍然可以当一个不合群的“小鸭”, 保持自己的个性, 孤芳自赏。而在企业中, 如果你不能和同事搞好关系, 有一天被企业领导认为不能进行团队合作时, 就必然成为出局的人。在学校里, 老师往往是你尊敬和崇拜的对象。而在企业中, 你的上级也许不是你尊敬和崇拜的对象, 甚至还可能让你讨厌, 但你必须服从他的领导和管理。
2.3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大学生是社会的骄子, 是全社会培养的对象, 享受着各种免费或优惠的待遇。但走出校门进入社会后, 你是和谐社会的建设者, 必须成为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学生时代因为父母的付出, 你可以从家里“要”到;因为老师的付出, 你可以从学校“要”到;因为社会、国家的付出, 你可在社会中“要”到。但如果转变为企业员工之后, 你必须先“给”, 否则你什么也“要”不到。企业员工与学生心态有着重大不同, 将“要”的心态变成“给”的心态, 是成为企业员工的关键。
3加强角色转换意识, 积极缩短适应期
大学生在角色转换过程中存在上述一些不适应是自然的, 应对这一点有充分的认识, 加强角色转换意识, 积极缩短适应期, 而不应因此而造成职业心理障碍, 失去信心。如果把求职比作职业生活的序幕, 那么就业才是正剧的开始。大学毕业生步入社会舞台之初, 一般要经历角色领悟、角色认同、角色实现三个阶段。那么, 怎样才能顺利地渡过适应期呢?
3.1在角色领悟阶段, 立足现实, 增强独立意识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应尽快从对大学生活的沉湎中解脱出来。学生时代相对单纯、自由, 学习生活上依赖教师和家长, 工作后大学生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 要在工作中能独当一面, 人们也开始把大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人来看待, 这就要求大学生有独立意识。
3.2在角色认知阶段, 虚心学习, 树立岗位意识大学毕业生作为职业岗位的新手, 必须充分地了解和熟悉工作环境的情况, 工作对象的特点和规律, 从而对新工作有个较全面的认识和把握。因此, 应主动地关心和搜集有关信息, 比如本职业的传统和现状, 本单位的历史和前景等等。在工作之余, 应主动与单位的领导和同事交往, 了解情况;对本职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 尽早有针对性的注意积累, 这样才能在适应角色上领先一步。
3.3在角色实现阶段, 大胆实践, 加强协作意识大学生理论方面有了一定的积累, 但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还是一个新手, 面对许多实际工作, 缺乏经验和办法, 但没有必要因此而自卑、退缩, 相反应打破大学生是“时代骄子”的说法造成的心理压力, 敢于实践, 善于请教, 才能把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 在实践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并最终充分发挥出知识上的优势。在角色实现过程中, 良好的同事关系是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
4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正确处理好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4.1树立积极适应的心理态度对新的环境, 有的人不适应, 有的人消极适应, 而我们要倡导那种积极地、主动地适应新环境的心理态度。因为只有适应了环境, 才能谈得上对环境的改造。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 特别是挫折容忍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有合理的期望值, 摈弃不切实际的空想。能够受点儿委曲, 对别人的不理解、不尊重能够泰然处之, 干活不挑挑拣拣, 利益面前, 也别斤斤计较。
4.2注重人际交往的技巧,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刚参加工作的青年学子, 虚心向工人师傅学习, 留下良好的最初印象非常重要。要克服好面子的心理弱点, 放下大学生的架子, 摆正自己当徒弟的位子, 踏踏实实地向工人师傅学习。要形成踏实、勤快、能干的良好印象, 打水扫地、苦脏累险的活儿多干点, 在生产现场, 做到眼勤、手勤、脑勤、口勤等。
4.3坚信自己的道路选择, 做企业的新主人青年学子选择到国有企业工作, 把自己的命运同企业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这本身就意味着选择了一条知识分子与工人阶级相结合的道路。我们要坚信自己的道路选择。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为青年知识分子的成长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青年知识分子要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 主动做企业改革的弄潮儿和企业发展的建设者, 只有这样, 才能迅速而顺利地实现由学校“学生”到“企业职工”的转变, 成为企业的新主人。
摘要:本文探讨了近几年毕业的大中专生在从“学生”到“企业员工”角色转换过程中存在的心理障碍;分析了需要理顺的关系;提出如何加强角色转换意识, 积极缩短适应期的方式方法等。
关键词:角色转换,心理障碍,关系,态度,行为
参考文献
[1]李黄珍, 苏海晏.从“学校人”到“企业人”角色转换速成法[J].职业.2008. (25) :9.
[2]曾美英, 窦秀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辅导[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8.7:186-190.
角色的转换 篇2
浅说教师角色的转换
作者简介: 黄在清: 男,1967年生,四川省泸州师范学校毕业。现参加《教育管理》大专自考。教育论文多次在高县、宜宾市交流或参评获奖。 论文《在体现个性中培养团队精神》参加北京当代师苑全国教育论文征文比赛获得一等奖,收入《中国当代教育研究》并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全国公开发行。 论文《培养合作意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在《现代中小学素质教育文萃》征文活动中获得二等奖,并收入此书全国公开发行。 论文《浅谈小学自然教学中的合作》参加《教与学》全国教师教育论文征文,荣获优秀教研成果一等奖(国家级),并成书全国公开发行。 浅说教师角色的转换 学校:四川省高县月江中心校 姓名: 黄在清 邮编:645152 电话:0831-5350040 电子邮件:he2098@163.com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这就明确向我们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传道者”、“解惑者”,而是要转换角色、要把以前注重知识传授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身份转换为组织、引领学生自主探究科学的亲密伙伴身份。 教师身份转化后,引领学生自主探究科学的任务更艰巨,为了使素质教育能落到实处,真正体现出学生是科学探究的主体,教师把握住自己的角色身份是非常必要的。现就如何在组织、引领学生自主探究中把握住教师的角色身份,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领悟《课标》,当好组织者 教师如何去组织好学生,组织好一堂实验探究课,使他们在探究过程中主体意识能凸现于课堂之中,表现自我,体现出自主探究的主体地位,实际是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课标》是对《大纲》的深化,是素质教育形式下指导我们教育教学工作的纲领性文献。教师只有在充分把握《课标》理念的基础上领悟、钻研教材,备课时把握住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这个核心,精心组织,全面考虑,以学生身份、学生视野去观察、思考,备课,才能体现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才能组织好学生的探究活动。 现行教材在很大程度上是重知识轻过程,一切教学都是为了学生能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来,表面看是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实际仍然是教师把知识放在首位,教师最终把学生引到知识的结论上。而《课标》要求的学生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科学素养的培养,则变得可有可无,更谈不上落实在教学之中了。 因此真正当好组织者,在备课时教师的工作量就比以前增大了若干倍。钻研、组织备课材料时,要从这几方面去考虑:组织的材料要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要能引起学生对自主探究科学的强烈兴趣。在课堂教学中要能体现出对学生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科学素养的培养来,教师就要从这些方面去钻研、组织材料,把握知识、能力互化的切入点,在引领学生探究时才能有的放矢。 当好组织者还体现在对学生的组织。上课时指导学生分组,推举小组长,小组内合作,提出问题,怎样把握问题,也即要使提出的问题能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这些都是教师身份转换为组织者后首先要去思考、正视的问题。 二、把握方向,成为探究的引领者 学生主体地位凸现于自主探究科学的过程中后,如何结合探究中出现的问题去把握探究方向,是教师角色转换后需要明确的问题。 小学生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认知水平,各自的兴趣、爱好、情感、价值观等,就有所侧重,表现出来也就体现在探究科学时的效果有差异。承认学生的差异才容易把握引导的途径,才容易找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切入点。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教师要能正确把握引导的“度”。教师要把握住“引而不发、跃如也”的火候。要引导学生,又要使学生感到探究得出的结论是自己小组合作的结果。 鼓励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学科学,帮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有关实验探究的问题是由学生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由学生小组讨论得出,实验过程由学生分小组去探究完成,在鼓励学生提问的过程中,教师要能适时创造提问的环境,让学生充分意识到他们能提问,可以提问,有权利提问。 要真正起到引领者的“引路人”的作用,教师不能离开对《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的系统学习,特别要理解、学习好学生的个别差异理论,才能根据学生人格的差异去组织教学。从教师的内心深处去尊重每一个学习小组,尊重每一个学生,当好引领者、“引路人”。因为学生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教师而言反而是一大幸事,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如何去把握探究方向,正确引领学生。 要结合《课标》理念,掌握小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发展特点,了解小学生的一般认知水平,才能容易针对不同年龄发展阶段的学生提出不会超出他们的内化能力、又能引导他们迈向高层次、高阶段去自主探究的教学内容来。 三、相机点拨,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 真正做到教师角色的.转换、教师教学观念的转换,一件头等大事,要求教师善于将自己置身于学生的位置,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即是要善于“心理换位”。只有做到这一点,能以“假如我是学生”这样一种理念去思考、分析、实验、探究,才容易感受到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引起与学生相似的情绪性反应。这样一来就容易把握住探究过程中学生出现的一些小组不按步骤操作、乱动手,一些小组不动手、没有正确操作,故结论不容易探究出来的失误现象。 根据教学实际情境观察:教师角色转换为学生合作伙伴后,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语言交谈也比平时随便了些,也就容易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来。因为大部分学生都有一种感觉:“老师在旁、胆子不大。”有些想法不敢说出来,害怕受到指责、批评,甚至受到别组的嘲讽、打击。若老师不在场,胆子便变得大了起来,思路也更活跃,课堂气氛变得活跃,探究科学的思维空间被释放,立即进入到探究科学的情境中。这说明只要教师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真正以学生为主体,一切教学设计围绕着学生,师生之间人际关系也更融洽、和谐,学生小组合作时就容易探究成功。 由于教师已将自己换位成了一名正在小组内合作探究的学生了,更容易以学生口吻提出建设性的探究意见,小组内的学生也容易听进去,也便于及时了解情况、及时发现探究中存在的失误来,并能及时纠正。学生觉得教师真的是在为他们小组着想,与教师的合作也就更加融洽、和谐。 教师心理转换后容易为每一个学生着想,面对学生各组内出现的失误,教师就会马上理解学生为什么会这样想、为什么会这样做、这样操作?教师还能在学生小组讨论、探究问题时,便于以学生身份参与到各个实验小组里面去,教师有每个小组都能参与进去的“特权”。把握好这种“特权”,教师就能使自己如同学生一样更完全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体验探究的成功。教师能做到“想同学所想、供同学所需”,便于以后备课或设计课堂教学时,首先能考虑到学生探究时已经掌握的部分有多少?最迫切想探究的问题又是什么?采取什么样的设计思路、指导思想去设计教学?学生通过具体的探究过程能学到的知识是什么?愿学的知识是什么?…总之,学生探究路子多起来了,头脑灵活了,教师也尝试到《课标》理念、素质教育的甜头,对于以后更进层次的指导学生的探究,容易积累宝贵的经验。 四、角色转换要求高素养的教师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实验探究的核心。课堂上教师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课堂气氛和谐、融洽,便于各小组以团队精神去合作探究。各小组思想上没有压抑感,容易激发创新思维,有的内容要几节课、几周才能完成,探究过程需要在课外继续探究,才能得出结论。这就需要高素质的教师去正确指引,角色转换要落实到教学中,应随时以学生眼光观察、思考、提问,以商量口吻对学生提出可以去探究的问题,对各小组探究中的失误,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教师角色转换的前提是“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角色转换迫使教师全面钻研业务,考虑一节课的思路、设计一个实验操作步骤的时候,自己在心里要明了究竟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如果这个目的达到了,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提高有什么好处?进入到学生学习的探究过程中,借鉴、学习、掌握先进理念,从中不断总结、体会,并付之于自己的教学实践。 科学课程对教师的科学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角色转换后要不断总结经验,减少失误,要从学生的角度去熟悉探究过程,把握探究过程,更加自觉地去学习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教育理论,改革教学。如果教师缺乏一定的教学方法、一定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那么科学课程标准的落实就会大打折扣,教师要变单一的科学知识的传授为全面的科学素养的教育,要把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转换为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生活、走向社会。 学校:四川省高县月江中心校 姓名: 黄在清 邮编:645152 电话:0831-5350040 电子邮件:he2098@163.com
班主任角色的转换 篇3
关键词:学校;家庭;社会;桥梁;角色
班主任是学校进行教育工作的主要力量,是沟通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桥梁,其工作的成败直接影响学校工作的全局。班主任工作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从一个班集体形成的第一天起班主任便和学生朝夕相处,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终生难忘。班主任的言行举止,仪容仪表,处世办事的态度风格,无不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班主任和学生交往中,要善于扮演多种角色,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作用。
一、教育的率先示范者
班主任不仅要用知识,更要用自身的言行品格做表率,感召学生。班主任老师必须用文明的行为举止、朴素庄重的仪表、高尚的人格力量和道德品质去感染学生,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班主任的威望是建立在自身形象之上的。在学校各项活动中,必须和学生打成一片,吃苦在前,起好领头雁作用。
二、高明的组织管理者
班主任直接负责班级管理,建立基层班团组织,配合学校组织各项活动,处理师生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班主任应民主治班,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做到公正廉明。在组织管理中要善于发掘每一位学生的一技之长,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慈爱的心理医生
中学时代是青少年体力、智力和心理发展很快的时期,但三者不总是同步协调发展的。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滋生生活的独立意识、对异性朋友的向往、对自己的未来工作的梦想,他们也总是想表露一下自己的才能……也有的学生表现出孤僻、冷漠、心理压抑、焦虑等不健康的心理状态。班主任要善于观察、了解、尊重学生,善于注意他们的内心世界和心理变化,不失时机地对他们进行心理卫生教育,开展各种心理咨询活动,及时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或不良情绪。
四、即是良师又是益友
学生的智力能力、知识水平往往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他们的生活环境、成长过程、心理品质、家庭背景也各自不同,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习惯和学习成绩不是一朝一夕、三言两语就能改变的,班主任必须以科学的育人方法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耐心的、长期的努力。班主任必须和学生建立新型的人际关系,既要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关心、帮助、鼓励他们,给他们指点迷津,做他们的良师,又要把学生当作自己的知心朋友,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苦恼,使他们乐意向你倾诉,以达到和学生心灵上的沟通,以便能对症下药,有效地解决问题。
五、民主治班的引领者
“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那么,如何营造“师生平等对话”的环境,就成为班主任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民主是平等的基础。班级民主,平等对话才有可能,教学民主才能落实。班主任是负责思想工作和组织工作的,这一工作内容需要班主任具有天然的权威性。因此,极容易形成一言堂,一人说了算,或者班主任通过班长、班委贯彻自己的主观意图,班干部只是班主任手中的“驯服工具”。课堂教学要“平等对话”,不仅任课教师要发扬民主,更重要的是班主任要当好民主治班的引领人,积极为学生创造民主。平等对话的氛围,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一个死气沉沉的班级,是不会有活跃的课堂的。班主任可尝试如下做法:
干部人选真正由学生民主推荐,改选班委干部,候选人一律由小组提名(本人也可自荐),然后投票表决。整个过程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有关全班重大事项的决策要全体学生决议通过,班委干部和班主任也有民主权利,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投自己的一票;可实行一日班长轮换制,让每一个同学都参与班级管理,施展自己的才能。
六、学习的服务者
新课程强调综合性学习,强调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各种能力的整体发展,各种课程的互相沟通,书本和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它更强调合作精神,强调学生要具有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能力。所有这些,学科教师当然应该尽心尽责去做,但只有学科教师的努力是不够的,更需要班主任的积极配合,班主任可在如下几个方面为教学提供服务:
1.帮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做学习的主人
可通过主题班会等活动转变传统观念,使学生明确自己是学习的主人,积极参与教学。改变单纯的接受性学习方法,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会用自己的眼光审视知识,提高自己对知识的驾驭能力。
2.帮助学生培养合作精神,善做集体中的一员
要培养合作精神,进行合作学习,班主任在平时要注意多组织集体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合作习惯。如:组织集体实践活动,让合作活动经常化、习惯化,并把这种习惯迁到教学过程中去。
3.组织班级合作学习小组
为了便于合作学习,可以建立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小组,小组成员四至六人,可以按座位或小组组建,也可以学生自由组合。
总之,班主任的工作是灵活多变的,班主任应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和知识结构,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知识,在教育教学、组织管理及人际交往中扮好自己的多重角色,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做一名“学者型”的班主任。
(作者单位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征仪路学校)
角色的转换 篇4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加具有发展意义的要求。在教学活动中要求教师尊重学生, 注意教学之外的生活, 指导学生在实际的活动中学好本领, 培养他们的生活能力。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师角色已经不能适应需求, 只有教师角色全方位更新, 变“教师”为“导师”, 才能以最佳的心理素质去主动适应并深入开展好教学工作, 才能实现职业教育培养“以技能为主的一线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一、由“课程被动执行者”转换为“课程主动研发者”
在传统的教学中, 教师只是课程的执行者, 按照教学大纲、教学要求“教”教学内容, 完成教学任务, 最多也就是调整一下课程和教学顺序而已, 很少有自己的思想和实践在其中, 因此也就脱离了生活实际, 教师仅仅是传统课程的被动执行者。而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下, 要求“事怎样做便怎样学, 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 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 不能算是学”。教师不仅要根据教学以外的生活实际和本人的教学实践, 积极参与校本教材的编制和开发, 更重要的是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对校本教材进行评价和再开发。
实践与探索:《计算机应用基础》是我们学校各专业学生的必修课, 学生必须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原先我们使用的教材涉及面广, 实训内容以单项练习为主, 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和灵活的应变能力的训练, 很难在有限的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满足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为此我们本着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 自编《计算机应用基础》校本教材, 给学生提供一个高质量的课程和教学内容的过程。
样本教材的开发和使用在我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分析原因在于我们在校本教材内容的编排上跳出学科体系的屏障, 将实际工作过程中能用到的基本操作编写成典型的项目, 引领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 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基本工作经验, 一方面满足社会对“一线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另一方面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参与,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在校本教材的使用过程中, 教师充分利用教材, 但又不拘泥于教材, 教师会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对教材内容、项目的实用性进行重新评价, 集体探讨后进行再开发, 使校本教材具有更高的质量, 为学生的“零就业”奠定基础。
二、由“知识的传授者”转换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 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老师灌输知识的地位。而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中, 强调三者合一。“在做上教, 在做上学”。因此要将学生定位于学习的主体, 教师定位于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 教会学生怎样去学, 怎样去做, 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正如古人所说的“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实践与探索。在《计算机办公软件——Word》教学中我们把排版分为“基本排版”“图文混排”“综合排版”三大模块, 每一个模块又分成几个项目实施教学, 每一个项目又划分成几个小任务, 这些小任务由几个基本操作去完成。学生在不同的项目中扮演相应的角色。比如在“图文混排”中,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为报纸版面编辑, 模拟项目排版, 感受排版工作的一般工作流程, 熟练掌握Word的图文混排功能。在项目实施过程中, 教师扮演了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首先对课堂进行组织, 告诉学生我们要做什么?通过什么方式去做?如何去承担报纸版面编辑这样一个角色?在学生尝试探究环节中, 学生要根据本人的实际经验和学习能力去探究, 虽然小组内可以互相交流和学习, 但学生毕竟存在学识和经验上的不足, 这时候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 用学生的眼光去看问题, 探索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给他们提供思路, 引导学生一步步去完成探究任务。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在不只学会了操作, 掌握了方法, 更重要的是体会到了探索的乐趣, 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长久以来被失败所压低的自信心提高了, 对学习的兴趣也加强了, 学习效果自然好了。
三、由教学过程的“主角”向“配角”转换, 充当学习的“辅导者”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 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角”, 学生只是“配角”, 甚至是“旁观者”。本节课做什么、怎么做, 老师已经安排好, 学生只要接受老师的安排即可。教师行使着对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与控制, 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不能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很好地体现出来。而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下, 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 更强调学生的“做”。因此, 教师要放下权威、师长的架子, 把舞台交给学生, 让学生做“主角”, 自己做“配角”, 以一个辅导者、培养者的身份, 与学生共同研究、共同探讨教学中的各种问题。
实践与探索:在教学中, 教师的辅导帮助贯穿于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中的各个环节。项目分析环节, 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去分析项目制作思路, 提出学习方法建议;学生尝试探究环节, 指导学生按照教材中的案例步骤操作, 如何提炼出要点;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期间, 针对学生操作的具体情况采用集中与分散、集体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辅导方式进行解疑答难;课堂小结和作业环节, 指导学生如何进行知识归纳总结, 系统化整理等。教师这一角色的“扮演”, 充当学习者学习的“辅导者”, 使学生发现问题并能及时解决, 帮助学生扫除学习上的种种障碍, 增强其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在中职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改革中, “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重要的一环, 教师只有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实践和探索, 自我提高, 自我发展, 自我完善, 真正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师”转换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下“导师”, 做课程的研发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辅导者, 使教学做合一, 丰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内涵, 提高教学质量, 为中职教育培养“以技能为主的一线应用型人才”。
摘要:“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加具有发展意义的要求。在教学活动中要求教师尊重学生、注意教学之外, 指导学生在实际的活动中学好本领, 培养他们的生活能力。只有教师角色的全方位更新, 变“教师”为“导师”, 才能以最佳的心理素质去主动适应并深入开展好教学工作, 才能实现职业教育培养“以技能为主的一线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转换角色,体验父母的艰辛 篇5
李叶红
1.引言:
担任班主任工作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在关注这样一个问题: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与父母的交往最为紧密。但现在,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孩子是几代人的希望和心肝宝贝,因此,他们在家庭中倍受宠爱,多数成了家中的小皇帝,父母老人则成了被他们吆来喝去的奴才。他们的未来令人担忧,那么怎样才能让他们养成尊重长辈的好习惯呢?其实,造成这一结果的还是他们与父母接触的时间较少,很多父母每天早出晚归,经常好几天与子女见不到一面,子女与父母之间经常的沟通,造成两代人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孩子不了解父母工作的艰辛,父母也不清楚子女身上的变化,这同样也给学校的教育带来了不便。
2.背景:
我班学生朱亮亮可以说是一个比较文静内向的男孩,平时尊敬老师,上课也比较认真听讲。通过接触,我发现他的性格中有倔强,稍不留心就会和同学闹矛盾,但通过调解,一般很快就会和好如初。他平时喜欢拼装赛车,可以说是达到了痴迷的地步,甚至不惜代价买赛车零件,一方面说明他的动手能力较强,有固定的兴趣爱好,但另一方面花钱大手大脚,根本没想到这是父母辛辛苦苦赚来的血汗钱,甚至有时会为了要到钱,以不去上学为由向父母要挟。
3.问题的出现和解决: 一天放学后,有位预备年级的家长找到我办公室,说我们班级有同学敲诈她儿子,当时我觉得不可能,对家长说:“你可能搞错了!”因为学生都走了,我叫她明天再来。第二天,我找到那个小同学,叫他去认人,结果他把朱亮亮给认出了,真得让我大吃一惊。经过询问才知是那个小同学欠他一大笔钱,因迟迟不归还才吓他一下。当时我就把他妈妈给叫来了,问他借走的钱从哪里来,他妈妈说都是父亲和爷爷给的,而且一给就是几十块,而他呢,就这样一点点存起来,到一定数量就去买赛车零件,而那个小男孩是他的亲戚,知道他有钱,所以经常十元五元的向他借,就这样日积月累达到了三百元之多,双方父母均不知情,直到这事发生才得知。后来双方家长协商解决了此事,把欠的钱还清了。通过这事的解决,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父母应该和孩子经常的沟通了解,父母也应该让孩子了解他们工作的艰辛和赚钱的不容易。
为此,我在班级中开展了《我向鲜军哥哥学习》的活动,通过班会、十分钟队会等形式,学习鲜军的故事,如:《只拿一百五十元》、《十岁穿新衣》、《年年有压岁钱》等,教育他们要懂得关心体贴父母,珍惜父母的血汗钱,多为父母分担一些力所能及的活。
4.后记
这件事给同学的震动很大,朱亮亮同学在周记中写到:“花钱对每个同学来说很容易,但我们应该想到每一分钱都是父母用他们辛苦的汗水换来的,因此我们更不应该浪费,更应该珍惜每一分钱。除此之外,我们应该更加尊敬长辈,让他们快乐开心,是我们做儿女的责任。我现在发誓决不浪费钱,我也提醒同学不要浪费钱。” 还有一位同学在周记中写了这样一个经历:“今天妈妈叫我做家务活—洗衣服、整理房间和拖地板,以往我从来不干这些事情的,可今天我却脱口而出说好。我今天是怎么了,一听到家务活就浑身有劲。我七点半起床,准备先洗衣服。今天天气特别冷,洗衣服简直是对人的一种折磨,可我还是硬着头皮干下去,洗完后,我的手指都肿了。晾好衣服后,我马上执行另一任务……等一切都过去以后,我的烦恼来了,腰、腿、手都相继疼起来。虽然如此,我还是坚持写作业;想到妈妈每天都要做这些事,我觉得特难过。而我总是埋怨她,现在我觉得我的行为是不对的,我希望妈妈原谅我!”
5.反思
小学美术教师的角色转换 篇6
关键词:美术教育;美育观念;角色转换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美术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新的《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面对时代的新要求,我们应重新审视自己的美育观念,正确地转换自己的角色定位。从事小学美术教学,有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认为儿童美术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审美观念,培养美的情操,真正贯彻执行《美术课程标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也做了很多的尝试。可以说,我像大多数教师一样,经历了彷徨,没办法驾驭课堂,孩子累我也累的过程。而现在,我虽然还是不能随心所欲地把握孩子的情绪,引导孩子的思维,但基本上也是游刃有余了。在我看来,一位优秀的美术教师,必须把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把握住教学理念这个大方向,大原则,教师就能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有理可依,有的放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对小学美术教师的角色定位。
一、引导孩子对美的叩问
儿童在10岁前都有潜在的绘画能力,像走路,说话一样同步发展。喜欢画画是孩子的天性。教师要充分发挥美术学科特有的魅力,从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上寻找新意,引导孩子对美产生浓厚的兴趣。像我上《蜗牛的新家》,画蜗牛,画房子是孩子最熟悉的题材,不用教他们就可以画出漂亮的房子,可爱的蜗牛。我先让孩子们谈谈自己家的房子是怎样的, 然后出示蜗牛的图片,启迪孩子展开想象:“蜗牛的壳是蜗牛的家。如果蜗牛的家也跟我们的家一样漂亮,一样温馨,那蜗牛就不会因为爬得很慢而烦恼了。你们能不能给蜗牛建造一个新的家呀?”这样把蜗牛和房子巧妙地结合起来,学生很轻松地就创作出了一幅幅充满童真幻想的作品。
二、鼓励孩子对美的思索?
有的孩子在刚刚学习画画的时候,往往怕画错,不敢放手去画,因此作品都是呆板,拘谨的。看过这样的一个例子:有爷爷奶奶带孙子去画室学画。老师叫孩子画一个给头顶挠痒的人看看。结果孩子擦来改去,手臂都贴着耳朵了,却始终没有成功。老师问他:“手要到头顶上去呀!为什么上不去呢?”孩子说了一句话:“老师说手是长方形的,两只手一样长”。孩子的话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不要刻意去教学生画什么,怎么画,而要告诉他们所有的东西都是美的,让他们发挥想象力尽情地画,画到一定程度再去指导他们。 在绘画的过程中,有的孩子缺乏一定的自信,经常会问我“老师,我这样画行吗?”“老师,我这里是不是画错了?”这时,我总是肯定地对他们说“你想怎么画就怎么画。没有什么是不可以画的。只要是你想画的那就是对的!”这样,孩子的自信心慢慢就增强了。近代中国画大师齐白石曾说:艺术贵在似与不似之间。凭着这样的心态去教学生,学生当然就能放开手脚,大胆地进行创作了。
三、激发孩子对美的热情
美术教学模式枯燥单一,总是老师讲,学生听,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会使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厌倦,从而对学习美术失去兴趣。因此教师要时刻关注孩子的肢体、眼睛、嘴巴,了解孩子的内心状态,采取多种方式,如独具特色的肢体动作,极富渲染的表情神态,变化多端的语言声调等,不断去刺激孩子的感官,唤起孩子的内心能感受,激发孩子创作的热情。我上过《好吃佬》这个课题,我先让孩子说说自己最喜欢吃的美食,再观察人张大嘴巴后看到了什么,脸型有什么变化,然后让孩子在纸上画出自己心中的好吃佬是怎样的一个形象,以及他爱吃的事物等。最后我还指导孩子给孩子做了一些麻辣烫,烧烤等。整堂课下来,孩子们都玩得不亦乐乎,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作品的创作。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投学生所好,创作的题材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效果自然就会更好。
四、肯定孩子对美的感受
有的家长一看到孩子的作品就摇头“什么乱七八糟的,难看死了!”“画得一点都不像,怎么人比房子还高?”“你看别人画得多好看!”这些话无异于一盆盆冷水,浇灭了孩子的绘画热情。绘画是没有规则的,我们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儿童画,不能以“像不像”“准不准”“整洁美观”等标准来衡量他的好坏。此外儿童画也没有可比性,孩子们用心画的作品就是好作品,临摹,抄袭则不可取。我们要多与孩子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学会倾听,看懂孩子的画。这样孩子才会越画越好,越来越有信心,越来越体会到绘画的成就感和乐趣。小学三年级课文《画杨桃》描述了一个学生把讲台上的杨桃画成了五角形,而被其他学生當成笑话的故事,给了我深刻的启示,作为美术教师,我们的责任并不是要培养多少小画家,而是要求教师根据不同的学生,鼓励其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当学生的看法与教师的想法或经验不一致时,不要先认为学生错了,而要看学生是从什么角度看待事物,教师应该蹲下身子与学生一道,让学生在一个个精心设计的美术游戏中动手动脑,奇思妙想,启迪智慧,健康发展,我觉得这才是我们追求的最终目标。
谈体育教师角色的转换 篇7
一、体育教师观念的转变是体育教学改革的前提和基础
1.教 师 应 从 “统 治 者 ”转 变 成 服 务 者 。
以往教师统治学生, 控制课堂, 独霸教学领域, 极大地遏制了学生的自我发展, 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发展。从体育教学改革的要求和教学实践看, 应该是学生发展的服务者, 教师应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培养学生的浓厚兴趣, 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 掌握学习要领寻找达标途径, 努力为确立的目标自觉学、积极练, 促进学生自我完善, 收获成果。
2.教 师 应 从 “施 教 者 ”转 变 成 参 与 者 。
参与本身就是一种言传身教。教师直接参与学生的体育教学活动, 既能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 又能增进师生关系, 活跃民主气氛, 消除学生压抑、紧张的情绪, 筑起学生展示自我才华、充分发挥智慧和潜在能力的平台。同时, 师生同练同乐教师能直接了解学生动态, 有利于修改教学方案, 改进教学方式, 进行教学研究。
二、体育教师应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抓住 学生 好奇 心 理 , 创 设 体验 情 境 。
好奇心是中学生的特点之一。客观世界的丰富多彩、千姿百态, 使学生感到陌生、新鲜好奇。体育教学环境是一种情绪场景, 它能给予学生情绪感染的体验, 进而产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因此, 体育老师要特别注意创设合理的、和谐的、温暖的、富有挑战性的、能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体验的情境如根据课的内容在课前精心设计布局场地, 合理安置各种锻炼活动的器材, 让学生产生新、奇、异的心理活动, 积极诱导学生萌发参与活动的强烈欲望。
2.抓 住 学生的 好 表 现 心 理 , 让 学生 享受 体育 的 乐 趣 。
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 自我意识增强, 自我表现欲望日益强烈。初中年级学生在生理上出现质的转变, 他们精力充沛、充满活力、求知欲旺盛、好胜心强。新课标要求教师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 确保每个学生都受益。因此, 当学生有表现欲望时, 教师要保护学生的表现欲, 给予理解、关怀和适当的鼓励, 绝不能对学生的表现欲置之不理、视而不见或者用“你不行”等话语泼学生冷水。尤其是对男生, 都想表现自己在体育方面的能力和特长。如教学《过障碍》时, 我就先让学生动手布置一条“勇敢者的道路” (50*10米场地内, 等长的条跑道 , 不同类型 的障碍物 , 小凳子、跨 栏架、跳箱 盖、体操垫) , 障碍顺序自定。教学分六次进行, 第一次由小组中勇敢者通过各个障碍演示;第二次每个学生通过各障碍物;第三次、第四次学生自我体验;第五次小组比赛;第六次各小组推荐“能手”比赛。这样既能满足个体学生“我能行”的心理需要, 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学习和成功的乐趣, 又能节省教师示范的时间, 有效指导其他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既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 又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使他们充分享受体育活动的乐趣。
三、体育教师应以生为本, 关心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新课程标准提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始终把学生主动发展放在主体地位。核心问题是学生的自主学习, 教师要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 采用多种教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以学生为本, 就是教师成为学生的服务者, 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学到体育方面的知识与技术, 情操受到陶冶, 情感得到升华。要关心全体学生的身心健康, 必须结合本校特点和学生的兴趣爱好, 选择教学内容, 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参与的全体性, 关注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合作性、实践性和创新性, 关注学生的差异性, 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在乐中学、在学中乐, 感受到体育课堂是一个师生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生动活泼的乐园。
四、结论与建议
体育教师转换角色, 是教学改革的要求, 是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因此, 体育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高度重视角色转换肩负时代赋予体育教师的神圣使命。体育新课程标准倡导一种全能的以教师为主导、以学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师的主导性即对学习过程的指导性, 学生的主体性就是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其实, 在体育实际教学中, 教师“正确导”和学生“主动学”通常是紧密结合的, 教师的主导性越强, 学生的主体性就越强, 反之, 教师的主导性差, 学生的主体性就差。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 让学生领悟每一个动作的结构, 发现完成动作的最佳途径。例如耐久跑本是一项很难教授的内容, 教师可以在组织形式上进行创新, 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跑练形式, 通过创设情境利用“故事”串联, 采用练歇息 (首先用故事引入练习, 达到一定负荷后又用故事间歇, 再练, 并在场地上设置几个休息小圈, 跑累的同学可到小圈中休息一会, 然后加入练习) 的形式既达到练习的目的, 又让学生明晰自己的能力, 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教学观念.教师之友, 2002.2.
[2]李凝.当代教师角色的转变趋势.教育科学, 2001.2.
[3]钟海清.走向高效能的教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9.
教师角色的定位和转换 篇8
由“权威”向“非权威”的转变
新课程理念中, 教师只是一个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之一, 需要与学生一起探索知识, 而不是什么都懂的知识权威。教师可以向学生承认自己的不足, 可以请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让学生消除学习的紧张和“神秘感”, 而不应以知识权威自居, 要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关系, 使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平等交流, 是一种享受, 从而以更加理性和从容的心态去学习。
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
教师要改变以往教学中“牵着学生走”的做法, 要成为“推着学生走”的助推者, 变以往只给学生压力的做法, 及时给学生学习的动力, 教师要以鞭策、鼓励和赏识的方法来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由“导师”向“学友”转变
新课程倡导专家型教师, 要求教师有过硬的专业知识, 一专多能, 更希望教师能虚心向学生学习, 甘当倾听者, 共建和谐课堂, 做学生的伙伴和朋友, 和学生共同学习, 共同经历, 共同分享成长的快乐。
由“灵魂的工程师”向“精神教练”的转变
在教育过程中, 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 要改变以往教学中只面向好学生的精英教育, 面向全体, 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针对学生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以及思想上的起伏和波动, 教师要想方设法与学生交流、沟通, 引导激励他们渡过难关。教师应作为学生心智的激励呼唤者, 引导学生积极、和谐、健康地发展。
由“消息源”向“信息平台”的转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 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由原来的单一化转向多元化, 学校和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通道。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向学生输出知识, 更要和学生交换知识, 还要从学生那里学习知识, 要变“知识源泉”为“信息平台”, 给学生提供更多获取知识的途径, 引导学生以自己的学习方式便捷、轻松地学习。
由“挑战者”向“应战者”的转变
在新课标下,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流、互动, 师生双方相互交流、互相沟通、互相启发、互相补充,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经验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 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在这个共同体中, 学生的老师和老师的学生不复存在, 而是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 教师不再仅仅去向学生提问题, 而且还要通过对话让学生来提问题, 即变“挑战者”为“应战者”。学生在被教的同时, 也同时在教老师, 使师生双方在教学的过程中相互学习、共同发展、共同成长。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从高高在上的指挥者的角色中走出来, “蹲”下来和同学们一起活动, 一起感知。教师只有把自己当作学生学习的伙伴, 才能真正地为学生服务, 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由“园丁”向“根雕艺术家”的转变
社会上一直歌颂教师是辛勤的园丁。我们知道, 园丁的作用是培土施肥, 修枝剪叶, 而在这个过程中园丁是主动的, 园中的花木始终是被动的。园丁有怎样的审美标准, 那么他对花木就会做怎样的修枝整形, 所以花木的生长发育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园丁审美情趣的雅俗和审美能力的高低。新教育理念的核心是自主、合作、探究, 它特别强调学生应能独立地、个性地发展。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来看, 我们认为, 教师不应是园丁, 而应是根雕艺术家。对所要雕的根必须是因势就形, 根据它本身具有的形体特征加工改造, 使它能更好地凸显其个性特点。教师对于学生来说就应该是通过自己的引导和教育使学生能充分发展他们的个性, 更好地成才, 而不是把学生培养成千人一面的标准化人才。
如何迅速完成教师角色的转换 篇9
一做一个有准备的人
有人说, 人的成功有多种因素。个人坚持不懈的努力、个人的聪明智慧、个人的学习, 当然这是一个方面。还要有什么呢?良好的工作环境;好的学校;好的校长、领导;好的同事;好的家长、好的学生, 方方面面。还有人说, 更重要的不是这些, 是良好的机遇。机遇往往眷顾有准备的人。
对于刚刚步入工作岗位的老师来说, 这是一个起点更是一个机遇。面对这一机遇你准备好了吗?
新入职, 学校组织的新教师培训非常重要, 它让我完成了从一个学生到一个老师的初级过渡, 同时也让我知道了“教师”这两个字的分量和意义。
我院非常注重对年轻教师的培养, 为年轻教师的成长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每年都会组织诸如汇课比赛之类的活动。我刚到学院工作两个月时, 学院为我们这批新来的教师组织了一次全校性的汇报课。我作为师范部的代表参加, 出童谣课。这门课难度很大, 没教材、没资料, 连网上也找不到任何相关的教法材料。但两个多月的课堂教学, 在领导、老师们的帮助下,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我基本摸索出一套教学思路。教案很快就出炉了, 是两首以数字为主题的小童谣。第一次试讲, 我被两位专业老师全盘否定了, 推翻重来。反反复复的试讲, 反反复复的修改。第九次修改教案之后, 我走上了汇报课的讲台。课上学生们不仅积极配合, 热情互动, 我看到很多在座的老师也跟我一起在做。这节课得到了领导、老师及学生们的高度认可。
如果不是学校给我这次机会, 我不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学到这么多书本上没有的宝贵知识, 更不会体会到那种一遍遍否定自己并提升自己的乐趣。换言之, 如果之前的两个月我没有认认真真地上好每一堂童谣课并不断地积累总结修正, 那当机会来临时我依旧一无所有。
还有在班主任工作中的种种经历, 通过这些, 我就觉得:教师, 要成为一个有所准备的人!
二爱
爱学生, 是一个教师的本分。
爱是相互传递的, 爱也是相互感染的。我付出的是真情, 收获的是真爱。几年来, 学生们每年都会为我过一个意想不到的生日。我那两个班的学生都非常善良且具有爱心, 自发为家境贫困的学生捐款;勤俭持班, 班费越花越多;到了期末组织“班级慈善拍卖会”;进行新生互助结对子等。
学生们私底下都叫我艳姐。学校之外很少能听到我的学生叫我李老师。学生放假的时候经常去我家。可能是因为我公私分明, 融洽的师生关系并没有影响到班级管理。几年来, 我带的班年年都以年级第一的成绩被评为“先进班集体”, 2006年3月还被评为“沧州市先进班集体”, 我个人也被评为2012年的“全国百佳班主任”。这让我不禁想起了一个西方的寓言故事。智慧、成功和爱这三位天使来到人间, 一位母亲请他们到自己家里做客, 天使们对那位母亲说:“我们三位只能去一位, 你回家商量一下看选择我们中的哪一个。”母亲和家里人商量后决定把爱请进家里。母亲说:“哪一位是爱请进屋吧。”爱起身走向屋里, 奇怪的是智慧和成功也跟了进去。母亲很惊讶地问:“你们两位怎么也进来了?”回答是:“我们都是爱的, 哪里有爱哪里就有智慧和成功。”所以说, 我们应把师爱均匀地洒向学生, 使每个学生的心田都有爱的雨露、爱的阳光。
三做科学型老师
1. 学高为师
有人做过问卷调查, 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首先这个老师要爱学生, 其次这个老师要有水平, 最后这个老师要有智慧。这里的水平指的就是学术水平, 有学问是为师之根。
我们常说, 教给学生一杯水, 自己要有一桶水。而今天的教师有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 如果是一桶死水呢?那么对今天的老师来讲, 教师在教给学生一杯水的同时你必须要有一眼泉, 而且是一眼活泉水。要用你的知识, 源源不断地流淌出来, 浇灌学生的心田。那泉眼在哪里, 就是学习, 孜孜不倦的学习。有人说过:年轻是财富, 年轻是黄金, 年轻是拥有。所以, 趁着年轻更要不断地充实自己、提升自己。
2. 研究学生
中国近代教育家陶行知曾说:你要想当好先生, 先要当好学生;你当好学生了, 你就当好先生了。当好学生就是要向学生学, 学什么?先要了解他, 了解他的内心, 知道他在想什么。我们不知道他在想什么我们怎么能教育好他呢?
教学中更要很好地研究学生。以学生为主体, 因材施教。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达到了教学目的。
四“乐”在其中
韩淑胜院长常说:作为一名老师, 不要把教师这一职业看做一种谋生的手段, 而要把它当成自己一生的事业来经营。这样你就会很幸福。对于这句话我一直牢记, 并努力践行。几年的工作中, 我不仅没有丝毫的倦怠, 反而更加满怀激情, 因为不知不觉间它已经不单纯是我生活中的一部分, 而是成为了我生命中的一部分。
最后用一句话与大家共勉:把握你能把握的, 拥有你能拥有的, 创造你能创造的。
当代高校教师的角色转换探析 篇10
“教师角色”是指处在教育系统中的教师表现出来的由其特殊地位决定的符合社会对教师期望的一种行为模式。我们分析教师的角色,明确社会身份,对教师充分地扮演好教师角色具有积极的意义。当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运用到教育教学时,传统的师生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师将不再作为知识的主要传播者、传递者的角色发挥作用。作为教育辅助手段的教育技术,对教育中的教育目标、传递模式、教学课程、教师和大学生等都会产生重大影响,这些影响也必将改变人们对教师角色的认识和期望,这也意味着在新形势下教师角色将必然发生转换。
如今,教师们有很多的东西要向年轻的学生们学习,教师和学生现在都成了教育的主体,教育革新也被不断提到了议事日程,高校教师若不紧跟形势,努力学习接受新事物,那也必将被学生所抛弃。
有人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智能计算机的出现,很可能机器人会代替教师进行教学。但是,信息教育技术手段再先进也不可能完全替代教师。这是因为,首先高校教师相对于“电子智能教师”来讲具有以下优点:教师和学生不仅在课上交流,就是在课下也会经常打交道,大学生们会不断发现和了解教师所具有的崇高品德和高超工作技巧;由于师生在一起上课,教师与学生就有精神上、知识上的各种交流;教师时时刻刻都在关心自己学生们的成绩,学生们对此也不会无动于衷。其次,“智能电子教师”的“优势”也会对大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如弱化人的潜能,导致学生们作业中错别字的频繁出现;现代媒体容易疏远人与人的距离,影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等;目标化的机械教学也会破坏高校教育的整体性。可见机器教学不会取代教师,而只能作为教师的辅助手段才会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新时期,教育目标、教学模式及师生关系的转变就要求教师需要重新审视当前自己的角色,必须走出传统为主的角色,开始扮演新的角色,教师角色的转换已成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由此,我们可以概况结论,高科技对教师角色的挑战不是“教师”的消亡,而是教师对传统职业角色的重新审视和重新定位。
2 高校教师转换角色的重新定位
高速发展的教育信息时代使得高等教育具有了众多新特征,要求信息时代的高校教师必须进行角色的重新定位,从传统的“传道、受业、解惑”的教书匠到如今时代的“教学组织者、学习参与者、咨询指导者、交往合作者、创新研究者”的多重角色的统一。
(1)教学组织者。教育信息时代大学生的必修课以及选修课是按照专业教学大课堂组织,由学生个体分散进行、自主管理的。但是学生自控力的差异又会导致他们学习质量产生明显的不同,并且会出现不同的困难、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指导学生创建新教学集体的同时,还要做好学生学习的约束督促工作。具体来说,这就需要创设和谐轻松的学习环境,组织经常讨论交流,一旦发现问题要找学生个别谈话,教育学生互相理解和互相帮助,指导学生解决各种困难、坚定信心、保持学习的积极性等。
(2)学习参与者。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周期日益加速。面对教育和专业知识的加速老化,高校教师必须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应该是共同学习、相互促进。即常说的教学相长。教师要丢掉“一桶水”与“一碗水”的陈旧观念,经常给自己冲洗大脑,把大脑变成一条奔腾不息的生命之河,孜孜不倦求新求异。
(3)咨询指导者。极其丰富的网络资源给我们带来两种新现象:第一是使学生拥有了广泛的各类知识信息资源;第二是使学生困惑而无从下手,无法快速有效的找到正确实用信息。高校教师在网络资源上提前浏览,筛选把关,(下转第119页)(上接第82页)对学生的咨询、指导会起到重要作用。首先是加强网络信息资源利用的指导。网络上各种文献、图片、视频、资料非常丰富,学生在搜索中往往会迷失方向,忘记学习查询的初衷。这就需要教师首先初步了解网上信息资源,提供专业可靠的网站、正规电子图书馆以及相关教授专家的电子邮箱地址等,准备学生查询问题的资源清单,并向学生提供相关查询及问题研究指导意见,帮助学生自主地高效地获取网络信息与正确使用信息。其次,网络具有全球性、多元性和过度的开放性,而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过多的沉浸在虚拟网络世界,导致网络信息中的黄色信息和黑色信息对沉浸其中的青少年学生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行为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作为新时代的高校教师又担负起一个前所未有的新职责: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心灵健康的咨询者、治疗师等等,帮助学生在心智方面得到健康的发展。
(4)交往合作者。在常规班级授课制下的教学中,一个教学班中几十名学生只能拥有一名学科教师。在网络时代,以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各种技术突破了人际交往的时空界限,把不同专业、不同领域的师生联结起来,它们支持地理上分离的各个高校、研究单位以及学生个体之间的合作交流。在高校教学的准备过程中,不同国家地区的同一学科之间的教师也可以交流,分工合作,设计课程、开发课件,讨论教法革新,交换意见,分享经验,讨论难题的解决办法。另外,对于学科知识,师生间的主体地位是平等的,大学生会独立地思考,形成自己不同与教师的见解,对教师的观点提出怀疑,甚至可以利用先进的设备进行自己的实验求证,这时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应是一种相互理解、接纳和合作的社会性关系。
(5)创新研究者。现代教学要求教师树立特色意识,形成个性化教学。教学方法的大忌是单一化、公式化。要形成自己的个性化教学和适合自己特点的教学风格,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墨守成规,止步不前,而要勇于创新,不断总结提高。另外新技术毕竟替代了教师的部分教学职能,使得教师能够从繁重的教学工作中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放,可以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教学研究,并且现代教育技术对当代教师也提出了信息技术教学研究、学科教法改革、学科实践的要求。教师要做到将信息技术与学科实践有效结合,则离不开对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教学设计理论的充分掌握和正确运用。因此,教师还应当不断创新,确立现代化的教育思想,熟练、准确、快捷地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本学科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过程当中,并将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有效整合,使信息技术最终与课程内容、结构、资源融为一体,成为创新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高校教师只有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索研究,才能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革命性作用。
总之,在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教师角色趋向多元化,教师应该从历史和发展的角度转变观念,对自身的角色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和定位,从教学舞台的“主演”的角色中走下来,充当台下的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合作者、研究者,不断更新知识,不断完善自我,真正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才能适应未来教育的需要。
摘要:本文阐述了当前新的教育教学情境对教师的知识、能力、地位等提出的挑战,在教学中教师们应该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努力塑造自身新的角色形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全面推进高校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关键词:高校教师,角色,模式,教学改革,合作,创新,定位
参考文献
[1]胡礼和.网络与多媒体的教育应用[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柳栋.网上研究性学习中的教师角色[J].全球教育展望,2001(11).
体育课改中教师角色的转换 篇11
〔中图分类号〕 G633.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12(B)—0060—01
体育教师在思想上、理论上以及实践教学中,有效地进行角色转换是体育课改成功的关键。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谈谈对此观点的看法。
一、充分认识传统体育教学的弊端是前提
传统体育教学普遍存在着这样的问题:盲目追求体育教育目标的近期效益,过分强调学生的身体素质,片面地将增强学生体质及实现教育目标只集中于在校期间学生的体育状况上。体育课变成了素质检验课,也因此忽视了对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意识、习惯以及进行自觉锻炼的能力等各方面的培养。传统体育教学主要是沿袭 “课堂为主、书本知识为主、教师主导作用为主”的“三为主”教学方式,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导致学生离开学校走向社会后,就不知道如何进行体育锻炼,始终处于被动地位。
二、深刻理解《新课程标准》的内涵是基础
新课程标准确立了体育课程的目标体系。体育课程目标既包括课程目标,又包括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从而,使体育课程目标更明确、更具体、更具操作性。体育教师在工作中应加强理论学习,充分领悟体育新课标的教学理念,还要认真研究教学内容以及科学的教学方法,不仅在思想上要转变,还要实现教学方法的转变。只有加强《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才能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和方法,才能紧密结合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在新课标精神的指导下,有目的、有步骤、积极稳妥地进行改革,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充实、完善课程内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教师的专业成长是课改顺利实施的保障
体育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师,因为新的理念、措施最终要靠教师去落实。为了适应新的课程要求,为了在竞争激烈的体育教学中不被淘汰,为了在学生心目中重塑自己的形象,广大体育教师应当重视知识的更新和文化品位的提升。进修培训固然重要,主动地、持之以恒地自我学习,则更为重要,体育教师必须走终身学习之路。
四、把握教师角色转换的内在涵义,做好角色转换
1.教师将不再只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而是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
在新的课程标准中,教师的主要职能已从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新课程要求教师将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引导者上。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地给每位学生同等的机会,要经常仔细地检查、反省自己是否在对待不同学生上有差别。教师在课堂上的位置,将不再是固定位置一讲解,一示范,而是在操场上和学生一起活动,与学生一起体验运动的喜悦。
在新课程下的体育课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教师和学生将形成一个真正的 “学习共同体”。体育教师不仅要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去,还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和引领者,为学生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体育教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引领者、参与者和指导者。
2.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教师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教师要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改变以往学科本位论的观念,消除被动执行的做法。教师要了解和掌握各个层次的课程知识,包括国家层次、地方层次、学校层次、课堂层次和学生层次以及这些层次之间的关系;教师要提高和增强课程建设锻炼,并形成课程开发的能力,新课程越来越需要教师具有开发本土化、乡土化、校本化的课程的能力;教师要不断地培养自己对课程评价的能力,学会对各种教材进行评鉴,对课程实施的状况进行分析,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定。
3.在实践教学中注重角色转换
新课改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 篇12
关键词:课改,创新,学习方法,教师角色
一、写作背景及意义
在当前新课程改革已全面普及黑龙江林区初中教育的大环境下, 文章就教师角色的转换进行初探与阐述。《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突出语文学科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从知识和技能, 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构造学生的语文素养; 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 开发语文教育资源;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联系生活, 扎实、活泼有序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改革中, 重新给自己定位, 那就是怎样才能驾驭好今天的课堂。
叶圣陶先生曾经强调: “教育的最终目的在学生能自学自励, 出了校门, 担任了工作, 一直能自学自励, 一辈子做主动有为的人。”这是教育先行者对后辈的启迪,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 尤其是在课改教学中, 教师们更应该把它作为教学的航标与指南。所谓“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 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过程中, 新时代的教师应做出尝试与探索, 在长年的课堂教学中为自己调整定位, 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
二、传统教学法的优劣势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 学生重复着听讲、笔记和考试三部曲, 这固然有一定的优势, 学生们在反复的背诵听写和阅读训练中打下了扎实的语文基础, 譬如在常见的分析文章作者情感一类的题目中, 学生可以很快结合环境描写和气氛渲染精准地描述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但识记式的学习方法也禁锢了他们的思维, 使得他们在分析问题时也延续着教师的思路。而在以往的语文课堂上, 教师教法单一, 一心要将书本上的内容“填鸭式”地灌输给学生, 如此一来, 学生不质疑, 教师不引导, 学习变成了强行记忆, 整个语文教学工作只是一种知识的传递和接受的过程,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是主体, 是主角, 而学生是客体, 只能无条件服从, 被动学习, 死记硬背, 机械训练。这不仅极大地遏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而且压制了学生的创造性, 这就难免会出现“满堂灌”、“高分低能”等现象[1]。
三、课程改革后与传统语文教学的对比
课程改革后, 教学不再是教师“主动”教, 学生“被动”学, 而是师生之间相互交流, 相互启发, 相互补充。教师不再是课堂的“统治者”, 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支持者, 不仅要引导学生合作、探索, 还要引发学生创新思维, 培养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
( 一) 课堂表现
学生最大的变化就是在课堂上的变化。在课改推进之时, 通过在班级创立小组讨论制、表现加分制, 每6个学生分为一个小组, 每堂课布置问题让同学们分组讨论然后选择代表回答, 答案有创新者、贴合题意者、语言表达流畅者、条理清晰者均可适度加分。这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也间接推动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思考能力。这项制度一直延续到现在, 在13届学生经历过中考洗礼后, 这一届的初一新生也在分组讨论中享受着语文课堂的知识熏陶。课改后, 最明显的直观感受便是学生思维更活跃, 更有主见。他们不再是全部思维与教材如出一辙的考试机器, 而是有自己独立观点的思考者。此外, 每一个学习小组就像一个大家庭, 每个人都把自己作为坚强的后盾, 组内成员之间经常相互帮助, 相互鼓励, 取长补短, 共同进步, 使大家没有一丝孤独感, 许多同学由内向变得开朗了。课程改革后, 在课堂上, 教师变了, 学生也变了, 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因此对教师的要求也相应提高, 既要备教材, 又要备学生。例如在讲授《鹬蚌相争》一文时, 一节课已接近尾声, 一个学生提出这样的质疑: “老师, 鹬鸟跑来啄食蚌的肉, 蚌立刻合上壳儿刚好夹住鹬鸟的嘴巴, 那鹬鸟怎么能说出: ‘如果今天不下雨, 明天不下雨, 小蚌你死定了呢?’还有, 蚌说鹬鸟: ‘你的嘴巴今天抽不出, 明天抽不出, 等死的是你。’大家试想: 蚌要是一说话, 嘴巴一张开, 鹬鸟不是就飞走了吗? 怎么还有相持不下的情况发生呢?”这个课例出现的问题, 是教师在课堂“欲设”中没有的设计, 换句话说, 是在备课时也没有想到的问题, 更是在二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不曾经历的状况, 但在今天的课改课堂却出现了。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又是客观存在的, 于是教师回答: “在寓言故事中, 会把动物拟人化来表述哲理, 试想鹬和蚌是两个不同物种, 怎么会用同一种语言来交流呢? 所以它们当时可能是用表情、眼神和肢体动作来交流, 同学们试想: 换一个‘字’, 换什么好啊?”有同学马上回答: “换成‘想’! ”“很好, 你可以把原文理解为鹬‘想’、蚌‘想’, 而不是鹬‘说’, 蚌‘说’, 这样是不是就能理解了呢? 就能解释通了呢?”发言的同学点头称是, 其他同学也不再质疑。这时教师又说道: “如果同学们对寓言拟人化感兴趣, 大家还可以在课余时间广泛阅读, 争取自己也可以写出这样的寓言故事! ”如果不是课改, 如果不是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也许这样的问题永远不会有人提出来, 作为教师也从来没有想到过这样的问题,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自然也就被扼杀了。
( 二) 学生成绩
要衡量课改成效, 最具说服力的便是课改前后学生成绩的对比。
课改后, 传统的课堂发生了变化, 学生分组而坐, 可能有些人会担心, 这样做学生的成绩不会下滑吗? 当然不会, 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走上讲台, 人人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风采, 课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让每一位同学受益匪浅, 每个人的力量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每个同学的成绩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比传统教学下的学生都要高出一筹。特别是在作文、句子仿写这些需要发散思维和想象力的试题上, 得分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仅与上届学生相比, 这一批初一新生明显有着很强的优势, 在小学他们就接受了高效课堂的洗礼, 他们的潜能将不可低估。
( 三) 人格培养
当下, 铺天盖地的所谓“成功学”冲击着我们日益麻木的视觉神经, 主流媒体不知疲倦地宣传着“当代青少年‘应该做’什么”, “‘怎样做’才是对的”, 似乎要将所有的孩子都打磨成一样的秉性, 对这些正处于思维天马行空阶段的孩子们, 教师成了一个刻板的教官, 察觉到孩子稍有不合常理的地方, 便急于将他们“扶上正途”。语文教学不像理科那样, 有公式套用, 有定理辅证, 语文教师更需要教给学生如何完善自己健全的人格, 培养他们的个性, 给予他们纯粹的人文关怀。这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 无数的风浪把人们身上独特的部分吞噬殆尽, 剩下统一的存在。教师应尽己所能尊重每一个孩子奇思妙想的权利, 保留每一个孩子身上闪闪发光的部分, 让它们在将来熠熠生辉。
四、反思与体会
美国著名教育家多尔说过: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仅仅是平等的, 而应是平等中的首席。”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 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教学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学, 而不是一味地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到学生身上。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 何必要让他们在人生的考卷上写下千篇一律的答案呢? 汉语是深植于中国人骨子里的根深蒂固的文化载体, 语文便是带领学生领略汉语美感的学科, 相比于古板的说教, 教师更应该做一个引导者, 引领他们欣赏人类文化殿堂的瑰宝, 充分享受徜徉人类文化之中的无穷乐趣。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 有所思, 有所想, 有所悟, 有所得。
参考文献
【角色的转换】推荐阅读:
话语角色的转换07-11
教师的角色转换08-06
教师角色的定位和转换06-16
编辑和记者的角色转换06-27
转换角色,体验父母的艰辛05-14
角色转换培养07-14
师生角色转换10-18
角色转换之间08-17
教师角色的转换和课堂效率的提高07-28
高考作文:角色转换之间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