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思维的作文高三

2024-09-21

转换思维的作文高三(精选8篇)

转换思维的作文高三 篇1

骨子里是奴仆,高官厚禄也改不了奴颜婢膝;骨子里是英雄,严刑威怒也震不住凛然正气。

——题记

“人是会思考的苇草。”人之所以成为人,就是因为人的思想。凭着思想,人从徒手走向刀斧;凭着思想,人从游牧走向农耕;凭着思想,人从石器走向青铜,走向铁器,走向工业,再走向信息;然而,也是凭着思想,有时,人制约了生命的丰富,画地为牢。 “放羊干什么?”“养娃。”“养娃干什么?”“放羊。”问答的回环令人眩晕,像重叠的远山,山的那边是山,山的那边是山,是山,还是山。问答的回环是思维的局限,远山是打不破的牢笼。

然而,打不破吗?

岳飞是英雄,“精忠报国”不是嘴上的口号,而是骨子里的铬印,银枪一抖,就是金兀术“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悲叹。纵横沙场,岳飞是骨子里的英雄,近了,近了,金兵的都城,岳家军的箭矢几乎要触到金兵的都城。然而,在朝庭里安立的一个人,他的骨子里,却写满忌妨,写满恐惧,写满惴惴不安。他向皇上进言了,紧接着,是十二道金版飞到金兵城前的军帐。“精忠报国”,被金灿灿的令牌打得粉碎,落地无声的粉碎,一个骨子里的懦夫,毁了英雄。然而,世事终有公道,无耻的言语只化作“白铁无辜”。骨子里的东西,就这样改变了历史,而骨子里的东西,却不可改变。

然而,不可改变吗?

假使你也有一座庄园,假使园里也有一片林地,假使林子也只剩下一片焦黑,你会怎么办?是哭天抢地吗?是咒骂烈火无情吗?是一蹶不振吗?如果是,那对命运的屈服和无奈就成了牢笼,懦弱就在骨子里生了根。但,牢笼是可以打破的;但骨子里的东西是可以改变的。园子的主任也抱怨过,也咒骂过,也消沉过,但,他站了起来。他叫人把烧焦的木头制成焦炭,卖了钱,买了树苗,第二年,主人脸上的喜色在绿意盎然中蔓延,主人的骨子里没了胆怯,只有勇敢,没了无助,只有希望。

骨子里的东西决定了一个人能成为什么样的人,而人,也可以决定骨子里该刻些什么。

牢宠可以打破。

骨子里的东西可以改变。

你的骨子里是什么?

转换思维的作文高三 篇2

一、历史新课程和传统历史课程在某些方面的比较

我们要制定科学的复习计划和复习提纲首先必须摆脱传统观念的影响, 在制定新课程复习计划和复习提纲时, 我们应该把新课程和传统历史课程在体例编排和内容方面作一下简单比较。了解新旧课程之间的区别有利于加深对新课程的了解, 把握重难点, 制定更为条理化体系化便于学生把握的知识结构提纲。

1、传统历史课程在体例编排方面是采用按时间年代先后顺序

编排, 也就是编年体例, 按此编成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上下册、世界近现代史上下册五本书, 这种体例的优点是时间概念强, 历史史实上下承接自然, 强化了前后章节之间的因果关系。课文按照时间把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史实串联起来, 便利教师编写教学提纲和构建知识体系, 也便于学生接受和记忆历史知识。新课程是以专题形式出现, 按照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分为必修1、必修2及必修3, 另外根据改革、重大历史人物、文化遗产等又编成六本选修书。这种专题体例把以前高三教师和学生所要归纳的历史史实归纳在一起编册成教材, 省了我们高三归纳这一程序, 但是由于绝大部分学生在初中根本没有掌握什么历史知识, 所以在没有相应历史知识链为基础的情况下学习历史专题史, 学生把握和理解能力差, 无异于是在为学生构建空中楼阁。所以, 在经过高一、高二的学习后, 虽然历史教材专题化了, 可根据学生的反馈, 还是对具体历史知识脉络结构认识模糊不清, 记忆困难, 更别说去把握历史发展的主线及主动构建清晰合理的知识结构了。

2、从内容方面看, 编写新教材的目的之一是减轻学生负担,

但是, 新课程还是改变不了内容编排方面的“难, 繁, 偏”现象, 在某种程度上讲, 新课程的知识点更为密集, 比如必修3《毛泽东思想》, 这一课, 对“毛泽东思想”形成的过程进行了阶段性讲述, 每个阶段的文章理论介绍详尽, 后又对毛泽东思想的具体内容进行介绍, 知识点繁杂。有些地方还存在重复现象, 比如必修1第二章已讲述了日本侵华, 在新课程第三章又再次讲述了抗日战争情况, 虽然讲述角度不同, 但无疑给人以重复之感, 其中的“百团大战”确切的讲述了两次。繁复的知识点增加了学生的记忆负担, 教师在高三第一轮复习中所要做的, 就是如何帮学生把这些知识点理顺, 教他们掌握简洁明了的记忆方式, 有效的记忆总能掌握更多的知识点, 另外我也相信, 这几年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考查不会改变, 所以理顺知识点, 在复习中探索高效的记忆方式及采用有效的复习方法是历史复习成败关键因素之一。

二、如何制定高三复习计划

按照以往的经验, 高三一年复习基本分为二轮, 第一轮复习是把编年史按各个主题专题化, 比如古代史专题, 大的方面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演变”, 小的方面有“宰相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的演变”“赋税制度的演变”等。中国近代史有“列强的侵略史”、“中国人民的抗争探索史”等。第二轮复习是突出重点, 解释难点, 还加上最后的查漏补缺和热点分析。这是编年史体例的复习计划, 知识体系从纵向到横向, 从分散性的一般史实到专题的归纳, 符合高考对历史知识深化的要求。但是新课程的编纂一开始便是横向的专题体例, 所以我们现在的复习计划应根据新课程而重新制定。

我们高三历史组经过仔细的研究, 觉得新课程下历史复习计划应该也分为二轮, 但具体任务不同。第一轮复习应以巩固基础知识为主。因为经过两年的学习, 由于知识点繁复, 再加上遗忘规律的必然性使然, 学生对最初所学知识已经忘的差不多了。巩固基础知识为主的第一轮复习不是简单的对历史知识的重复讲解, 而是必须把每个单元章节内容进行整合、梳理, 形成科学的提纲结构体系。这一轮复习基本上是一月一本教材, 预备第一学期结束第一轮复习。第二轮复习主要是由横向的专题知识体系到纵向的按时间或者朝代整理知识点。因为学生对历史史实产生发展的先后顺序还是认识不清, 所以这一轮复习就显得尤为重要。这轮复习能够帮学生把历史知识点按时间或朝代有机窜联, 在脑海中形成清晰的历史发展脉络, 从而构成树状知识结构。此轮复习基本上在明年四月初结束。最后的五月是查漏补缺, 实事热点分析。

三、科学高效复习提纲的制定

前面根据新旧课程的比较以及当今等级考试还是重基础的趋向, 再结合新课程内容本身专题化的特点, 我认为第一轮复习应该是对每单元知识点的整合、梳理。具体建议如下:

每单元课与课内容之间的整合。新课程每个单元的内容都有内在的联系, 以前的新授课基本上是讲授每课具体的知识点, 虽然一个单元结束后, 教师都要进行总结, 但毕竟没有把单元内容进行有机统一, 形成便于学生掌握和理解的科学的提纲挈领。比如必修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历史教师可以把四课内容分成两部分, 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为第一部分内容, 封建社会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及评价为第二部分内容, 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按每个朝代分为皇帝制度、中央官制、地方官制, 再总结评述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这个提纲简明扼要的概括了第一单元四课的内容和内在的联系, 既可以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化繁为简, 便于记忆;又可以构建合理科学的知识体系, 便于学生从宏观上把握第一单元的重点及内在联系。其他章节或者单元的内容也可以尝试用这种方式进行整合, 如第四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共三课内容可整合为二部分, 第1课和第2课可整合为: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及依法治国;第3课为祖国统一大业。又如第五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共三课内容, 可以整合为两部分内容,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成就, 二、新中国取得外交成就的原因和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以上的课程整合使分散的知识点根据内在的联系构成一个知识体系, 相信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 效果会逐步显现。根据早已实施新课程的广东和海南的实践经验, 这种复习模式对提高教学质量非常有用, 是对高三传统复习模式的成功转换。关于第二轮复习, 我的设计是根据时 (朝) 代结合新课程讲述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比如可以把中国古代史内容划分为:奴隶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等, 具体可以细化到一个朝代或者一个阶段。

这第二轮复习具体操作中应该注意去粗存精, 突出重点。另外在复习中还应渗透研究性学习, 拓展学生思维;在教学中多讲授解题方法;对重大历史史实的产生发展总结出历史规律等等。

探寻新课程下最佳复习模式还需时日, 但与旧课程相比,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和完善, 新课程下高三复习模式的转换已经势在必行, 我们作为历史教学的一线教师, 必须认真思考及不断在实践中创新, 这样才能与时俱进, 才会不辜负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

摘要:新课程和传统课程在内容编排方面的不同, 使历史教师必须摸索符合新课改的复习模式, 达到简明高效,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顺应新高考趋势。

转换思维的作文高三 篇3

(一)存在的问题

笔者任教高三多年,发现学生的作文普遍因表达浅显而显得内容单薄,因层次不清而显得思路混乱,因逻辑欠缺而显得说理牵强。总的说来,缺少精神的质感,缺少思考的深度,缺少思维的逻辑性,缺少自己的观点,缺少批判性精神,从中暴露出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不足。而高考作文大都要求学生写议论文,就是在考

察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因此,如何利用高三这一“黄金期”,提升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

(二)原因分析

1.教师层面:事实上,我对高三作文训练还是比较重视的,讲与练也不少,但现在回头看看,发现很多时候的作文教学都是很随意的,作文讲解也是老三篇:先把作文题目分析一下,告诉学生应该写什么;然后读一读高分作文,表扬一下;最后读一些低分学生作文的片段。这样的作文指导课不能说无效,但到底有多少效果也就不好说了,只能够靠学生各自的感悟。因此,改进作文教学指导,要从发现学生存在的最大问题着手,做到有针对性,有的放矢。

2.学生层面:我发现一个尴尬的事实,学生写的周记、日记或是随想一类自己主动寻求倾诉、有意识而写的文字,甚至哪怕只是偶然吟咏或是牢骚式的一两句喟叹,也满是恣肆的情感;可考试作文是满纸空洞的语句和生硬的说理。有的学生习惯了抒情与描写,在议论文中也不辨文体之需,这样的作文文体意识模糊,虽屡次强调,但照写不误。感性有余,而理性不足。

3.试题层面:综观近十年高考作文命题,总体上偏重于感性,如2011年四川卷的“总有一种期待”、重庆卷的“情有独钟”、湖北卷的“旧书”……17个作文题中有9个偏重于感性。这些命题本身营造出了一种浓浓的抒情气氛,带有浓厚的文学倾向,拉开了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这样的命题倾向让学生更重视感性而轻视甚至漠视理性。

二、实践操作

(一)根据学生思维特征,鼓励作文主体从思考的角度趋向发散。倡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视点,不同层面去审题,突破单一角度的禁锢,引领学生走出作文思维上的定势。

比如2012年的高三基础测试,作文题是《北风与太阳》。在讲评作文时,我让学生再次阅读材料,找到关键词语或句子,那就是北风“猛烈”、太阳“温和”。风虽然“猛烈”,显得能量极大,但行人紧裹衣服,可见这种“猛烈”只是表面的,华而不实,外强中干。而太阳虽是“温和”,但能使行人自觉地脱掉衣服,可见“温和”的方式比“猛烈”有效。这就是本篇寓言的核心。如果学生只看到太阳先是用“温和”的阳光让人脱掉衣服,最后使人在“强烈”阳光的照耀下脱光了衣服,从而得出了“为人做事要有度”“过犹不及”“中庸之道”这样的结论,那就是“一叶障目”,没有从整体上来把握材料。

在整体把握寓意的基础上,思维要善于发散,要有所迁移,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材料里出现的事物是北风和太阳,“猛烈”不及“温和”有效,那如果扩展到为人处世之道,可以说温情比冷酷更有力量、爱比冷漠更有效,无言沉默比高声喧哗更有感召力等;延伸至人生哲学观,可以说知其强,守其弱,强弱不在外表,而在于内心,外强者未必真强,外弱者未必真弱等。

(二)根据学生思考角度,鼓励作文主体从思维深度上不断发掘。平面的联想或许能够带来充实的内容,但《考试说明》中作文发展等级要求第一条就是“深刻”,能“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性”。

比如《北风与太阳》,材料是则寓言。虽然寓言意义可以多解,但我们分析材料还是不能随心所欲,必定要有一个合理的逻辑基点。我们如果能从材料中追溯事情的根本,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就能概括出反映本质的观点。

在这则材料中,从“果”的角度看是风没有让行人脱掉衣服,相反太阳不仅让人脱掉了衣服,更让他们脱光了。但其“因”是风采用猛烈的方式,而太阳则采用温和的方式,因为二者方式不同,得到的结果自然也就不同。从而可以确定观点,比如温暖、平和比凶猛、残暴更有效,劝说比强逼、和平比粗暴、巧干比蛮力等更能打动人等。

再比如2008年全国卷Ⅱ的作文题《海龟和老鹰》,从“果”上看是作为侦察兵的小海龟被好心游客救走,使得剩余的小海龟被老鹰捉走,而其“因”有三个,一是海龟,它们没有意识到事情起了变化,凭经验办事,导致被捉;二是老鹰,老鹰瞄准时机,捕获到了小海龟;三是游人,好心救助反而给小海龟带来灾祸,可见好心也会办坏事,动机与结果背道而驰。

(三)根据学生的表达现状,鼓励思维主体独立理性地去运用语言。我们要求学生落笔慎重,除掌握必要的修辞技巧外,还需思路清晰,详略得当,灵活选择运用恰当的说理方式,形成以“析理”为重心的论说系统,靠说理的严密、充分来提升议论档次,增强议论品质。

比如让学生写《简单缔造成功》一文后,我先展示他们的优秀作文片段,再分类列出作文中存在的逻辑弊病,再请同学课后加以修改,并制作成PPT,将原片段与修改的文字相对照,立判高下。

这样的训练方式就是告诉学生,无论你如何表达,都要符合内在逻辑。而作文训练,就是表达语言、技巧、思维训练“三位一体”的结合,只有提升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让你的作文在千篇一律的“胶着”状态中脱颖而出。

关于思维转换获得成功的作文素材 篇4

农场主想不到更好的办法,忍无可忍找到镇上的法官评理。听完农场主的申诉以后,明理的法官说“我可以处罚那个猎户,也可以发布法令让他把他的猎狗都锁起来,这样你就失去了一个朋友,多了一个做敌人的邻居?你是愿意和朋友做邻居呢还是愿意和敌人做邻居呢?”

农场主毫不犹豫底说:“当然愿意和朋友做邻居的了。”

“那好,我给你出个主意,按我说的去做,不但可以保证你的羊群不会再受到伤害,还会为你赢得一个友好的邻居。”法官如此这般这般地说了一番。农场主连连称是。

一回到家里,农场主就按法官说的挑选了三只最可爱的小羊羔,送给了猎户的三个小儿子。看到了洁白温顺的小羊羔,孩子们如获至宝,每天放学都要去院子里和小羊羔玩耍嬉戏。因为怕猎狗伤到他们的小羊羔,猎户做了一个大铁笼子,把猎狗结结实实地锁了起来。

从此,农场主再也没有受到猎户猎狗的骚扰。

转换思维天地宽作文 篇5

深夜,周围发出嗷――嗷――的声音,恐怖及了。第二天,我的同伴汤母决定出去找食物,他出去了好久,但再也没见回来。于是,我和另外几个同伴提出要去找汤母。后来,我们终于找到了汤母。他被一多三人大小的花给围住了。爱丽纱急中生智,想出一个办法,用火把或的.枝烧断。这时我们发现汤母已经晕倒了。救出汤母后,我们有草药把汤母救醒。

又是一个恐怖的夜晚,我们住在帐篷里,发现玩命有亮光,于是我们结伴出去看看。另我惊讶,一拉花根的部分,花都亮了,再一拉,花中洒下水。我们高兴不已。现在,我们可以好好地梳洗了。

第三天,我们的食物已经不够了,我们决定不能再流在这儿了。我们找了一天又一天,终于,我们看到了希望,一只超大型怪鸟停留在一天小河边,奇怪的饿是,夜只怪鸟还会说话,我们用口语跟它交流,明白了它原来是一个外国探险者,他吃了一种毒果,之后就变成了一只大怪鸟。他还告诉我们,他不想看到来这里探险的人被困在这个鬼地方,被活活地饿死,所以他留在这儿,把迷路的探险者们救出去。

突破固定思维作文高三 篇6

“是不是可以用双面胶连接?”

……

整个教室都“骚动”起来,同学们七嘴八舌,讨论的声浪在教室中此志彼伏,一浪高过一浪,很快,整个班级就乱成了一锅粥。

A4纸,要让我们穿越进去,成为“时光大门”穿个手还可以,要是让整个人穿越,那真是不可思议。

余老师在吵闹的议论中做了个示范,先把纸对折,再从边上剪一刀,不剪到头,换个方向,继续这样,最后把双层的地方剪开,这“时光大门”就做好了。

余老师套住了许许多多的人,每增加一个,我们的好奇心就越发强烈,我们纷纷动手开始创造属于自己的时光大门。

可没有剪刀的困惑纷纷让我们的手停了下来,大家开始抱怨,“余老师,你不会多买几把呀。”手撕会破的。

没办法,余老师只准备了3把,哦,加快速度地撕,教室里响起“唰唰”的撕纸声,我撒了好久,只听“唰”一下,脆弱不堪的纸壮烈地在我手下“牺牲”了,就像日军用狠毒的手段弄死了抗日英雄。哎。只好再拿一张了,看着别人都穿越到民国时期,唐朝,东汉时期,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我看着眼前的白纸,脑子一片空白,怎么撕才能穿过一个人呢?白茫茫的纸更让我迷茫起来,过了一会儿,一个崭新的“时光大门”出现在眼前,我终于“穿越”到了N次光年后,哎呀妈呀,人家是往回穿,我怎么来到这么一个神奇的世界呢,美国队长,蜘蛛侠,钢铁侠,星球大战一触即发!

转换思维的作文高三 篇7

在摄影创作授课中首先我们要让学生明白,摄影人是导演。摄影人用相机以静态的方式记录下动态的世界,但是即便是同一个时间不同的人也会对此有不同的记录,带有个人风格和色彩。于是我要让学生们懂得,摄影师是导演,导演着客观事件。如何以导演的思维去掌控你要记录的世界?摄影人应该具备哪些素质,下面从几个方面进行整理并分析。

(一)稳

摄影人要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酝酿作品的能力,在走出房门之前要稳得住心气去策划一个足够经典的、至少值得的拍摄主题,走进拍摄环境要有稳定的状态和紧张的头脑去抓住可取的瞬间。

摄影人须是一个足够沉稳的人,头脑和心境的沉稳静若湖面,在前期策划的时候任思想如何活跃与碰撞都不会随波逐流,都能稳住神确定自己的拍摄主题和拍摄风格,跳出事件本身看事件。实地拍摄时,要足够的沉稳,气定神闲,不论现场是多么混乱抑或是多么令自己欣喜,多么悲伤,多么出新,都要保持思路清晰马上作出判断,执行当前目光和快门,在意外之中捕捉预想。在后期的选择和处理过程,能够有包容瑕疵,不急不躁的气质,果断选择。

例如有这样一组反应贫富的组图,前面的所有照片都是华丽的富内容和富状态,最后一张是一个住在地下室的穷人状态,这组图片不用看,就会让观众心里“咯噔”一下,在这个被包装的尽量光鲜的世界里,我们阅尽了荣华之后,那一瞥的穷困,是否有一种让心突然平静的感觉,也许我们的思考开始于这最后一张图片的出现。

(二)灵

敏锐的信息捕捉能力,对发展形势的理解能力和提前预见能力,对时尚的弄潮能力,对瞬间的反应能力。我们长时间地处于一个环境当中,闭着眼睛都能摸索清楚的环境,摄影人也要有另外的思路用镜头表现。可以思考,是不是可以创造这样一组图片,在这熟悉的环境中,闭着眼睛,举起相机随意捏几张照片,也许这些图片能让我们对周围刮目相看。

文化敏感,外国人对中国的敏感,很多在于视觉符号,诸如宗教,诸如着军装的人。有一组摄影作品,是以毛主席像为背景,让观众非常难忘,这样的图片有年份的味道。还有的摄影师照完中国的国画打印在宣纸上,这是特别有创意的对照片的升华的处理方式,这正是摄影人灵敏的嗅觉捕捉到的。

时事敏感,主题敏感,“房子热”是这些年的热门话题之一,看过一组全是楼宇的图片,作者在表达楼市强健的同时,也用特别的角度拍摄了像威化饼干一样叠加在一起的空间,给人的感觉是人渺小,空间和家无关,屋子有的是,但属于自己的房子是一房难求。

视觉敏感,形式化的东西固定下来,就会特别关注那些变的东西,相同面积的一居室,不同的拥挤,不同的房主人,于是它所蕴含的贫困生活信息,会准确及时恰当地传达出来。

瞬间敏感,布列松可用“50毫米、手动、完美、瞬间”来总结,“比眼光更难得是拍摄的机会”,所以面对一个难得的机会一定要瞬间完成并力求完美。例如这样一张照片,一老人左向上抬头恰好看林志玲的海报,这张图片不是守株待兔的结果,而是灵动的拍摄机会,灰色的细腻的林志玲,色彩的皱痕的老人,谁是这张照片的主角,对比是这张照片的主角。想摄影既是个慢功夫也是个快活儿,摄影人应迅速判断找到切入点便开始按动快门。

(三)忍

有这样一些组图:断头的枪决尸体,硝烟四起的战场呛得直流眼泪,在不认人的枪林弹雨中勇敢前进,对于贫穷和弱势的同情,摄影师也是有感情有感觉的生物,要以客观冷静的态度去对待事物,不能隐忍着情绪感情用事,就会改变创作初衷,本来要表达坚强结果变成了同情,本来要表达抵制结果变成了妥协。为了展现别人看不见的世界忍耐孤独,忍耐等待,忍耐环境,忍耐情感,忍耐不适,还要勇敢向前,这些都是对职业的热爱和责任感的驱使。

我们看过一些关于战争,关于疾病,关于种族,关于黑帮,关于自然灾害,关于农民工题材和内容的新闻摄影,这些照片产生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关心照片后面的摄影人,他们选择的拍摄内容和拍摄角度,他们视线导演了让我们有点不忍看下去的残忍,这种残忍确证了这个世界让我们未知的部分,照片传达出了一种对生活的思考,对人性思考的沉稳气质,不浮夸,让人珍惜现在的生活,敬畏摄影师的生活经历。

(四)技

当然没有技术水平保驾护航的摄影师无法顺利完成精彩的作品,一个作品传达出的信息和状态是否与作者本意相同,它所呈现出的力道与劲头是否足够的有张力或者松弛,这都是以技术为基础的。在课堂上常说“题材够硬技术厉害”的优质作品,好的技术能够顺利地展现主体,表达故事,传达信息。但是,有的时候也要注意,过于强烈的技术痕迹很容易让读者忽略信息的传递。

个人风格也是技术范畴之内的话题,有风格坚持风格,没有风格寻找风格,自己的作品无论好坏当然要有自己的专属味道,对于一般的摄影人来说可能还达到像卢卡尔、索思、保罗裴森那样一眼就能让人看出来的水平,但是在追求自我风格上一定要有所思,有定位。

人类为什么发明照相机,是为了记录视界,我们作为百姓或者是平民摄影学习者,一定要很实际很客观地去拍摄所发生在属于我们这个时代正在或即将发生的事物或事件。而不管是什么形式的摄影,摄影师都在用心记录和解读这个世界。

在摄影课程教学中,我们要转变思维方法,要让学生懂得如何从传统的思维中跳出来,从另外的角度去解读,去体会摄影人,再去思考如何从一名摄影人的角度去寻找生活当中的精彩瞬间按下快门,进行艺术创作。这样,才会培养出能够创作有感情、有力量的作品的摄影人。艺术需要灵感,创作中更需要动脑筋去思考。我们要注重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拒绝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英]迪基.摄影:50位最有影响力的世界摄影大师出版社:Harper Collins UK著,2012.

[2]李兴国摄影构图艺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美]杜舍曼·视觉之旅——摄影的视角培养与构图思想[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4]巩志明.中国当代摄影家解读[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2.

[5]李强.精品摄影解读[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10.

思维方式在翻译中的转换 篇8

一、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对比及其对语言的影响

中国传统哲学强调“天人合一”的整体观,这使得汉民族的思维方式注重从整体上观察事物,借助知觉从总体上把握事物的内在规律和本质,不讲究分析论证。因此,中国的思维方式具有主体直觉性特点。直觉思维“通过静观、体认、灵感、顿悟,未经严密的逻辑程序,直接而快速地获得整体感觉和总体把握,重直观内省,轻实测论证,重内心体验,轻试验论证,重知觉顿悟,轻理论分析”。这种重视灵感、直觉的思维方式使汉民族惯于用形象具体的语言思辨。

西方传统哲学注重理性、分析、推理和实证。逻辑思维不依赖直觉感性认识而以抽象的概念、判断和推理作为思维的基本形式,从而揭露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性联系。因此,西方人擅长用抽象的概念表达具体事物,重分析论证。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中西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必然反映在汉英两种语言的组织结构上。中国的主体直觉性思维表现在文字上就是汉字具有图像性。人们正是通过对事物的具体形状、声音、印象等的直接感知而创造了汉字的雏形—象形文字。如“山”、“日”、“月”等,正是根据事物本身的具体形状而创造了代表该事物的文字符号;再如,双“木”构成“林”,三“木”构成“森”,三“人”构成“众”,既形象又表意。这种构字法正体现了汉民族的直觉性思维。而从英语字母及hill, sun,moon, woods, forest, people这些单词本身无法得知其意义。

在语言组织结构上,汉语句型结构灵活、松散,习惯用意义来组织内容,逻辑关系暗含在句意中。因此,多用意思连接的分句或单句,即多“流水句”,且句子短小、明快,横向铺排。如:“登上日观峰,举目远眺,只见山外有山,景外有景,无限风光,摄人心魄”。

英语组织结构严密,句内有各种连词、介词、关系词等连接,主从衔接、主谓一致,层次分明,成叠床架屋的结构。

二、翻译中思维方式的转换

思维方式的差异导致英汉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因此在英汉互译时,必须转换思维方式,使译语符合目的语的语言规范和行文习惯,避免翻译腔,做到准确、生动,提高译文的可接受性。

汉语句段结构松散,呈流散型,主要通过字词的意义连接;而英语句段由主谓提挈,讲求句内的衔接与连贯。所以汉英翻译时,要理清句子内部的逻辑关系,按英语的语言特点,寻求句内的衔接与连贯,做好句子的构建与整合。

1.且汝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今依傍祖母及舅氏姐妹去,正好减我顾盼之忧,何反云不住?(《红楼梦》)

译文:You are young and delicate, with no mother to take care of you, no sisters or brothers to look after you. If you go to stay with your grandmother and uncle’s girls, that will take a great load off my mind. How can you refuse? (杨宪益、戴乃迭译)

英语的逻辑思维方式导致“英语主语具有逻辑思维的倾向,凡是符合逻辑的就可以做主语”。(张光明,2001:125)因此英语句子主语具有非人称性和抽象性;而“汉语的主语具有很大的词类兼容性”(刘宓庆,2006:91),是“话题主语”。英译汉时要根据汉语的特点作适当的调整,使汉语译文通顺、地道、准确。

2.The doctor’s extremely quick arrival and uncommonly careful examination of the patient brought his very speedy recovery.

译文:医生非常迅速地到达了,并且仔细地检查了病人,因此病人很快就康复了。

英语的逻辑型思维呈线性,往往采用直线推进的演进方式,这种“线形的”逻辑使得西方人采用直接交流的形式,表现在语言组织上就是习惯首先说明观点、看法,点明主题,然后再依次说明其他细节或进行分析,所以英语句子的意义重心在前,修饰成份在后;汉语恰恰相反,修饰成份在前,意义重心在后。所以我们在英译汉的时候,常常有必要把英语句子的语序颠倒过来,以符合汉语句子的语序特征。

具体来看,英译汉中语序的处理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汉语译文和英文原文语序完全颠倒

(1)Such is human nature in the West that a great many people are often willing to sacrifice higher pay for the privilege of becoming white collar workers.

译文:在西方,很多人宁愿牺牲高薪,以换取成为白领的特权。这也是人之常情。

(二)汉语译文语序和英语原文语序部分倒置

英语的句子中有时有多个修饰成份,翻译的时候不能仅仅简单地把句子的前后部分倒置,而应该在遵守倒置方法的大前提下,根据情况重新安排汉语的语序。

(2)The office buildings market in Pudong is very prosperous thanks to the gradual centration of the high-quality buildings in some areas, and to the preferential policies implemented by the local government, which promoted the sale and rent of the office building a lot.

译文:由于一些地区逐渐集中建起了高质量的楼群,当地政府实施了优惠政策,推动了房地产销售和租赁的增长,浦东办公大楼市场繁荣。

(三)特殊句子,需保持原语序

(5) Even plants can run a fever, especially when they’re under attack by insects or disease.

译文:植物也会发烧,尤其是在他们遭受病虫害侵袭时。

分析中西思维差异,并不意味着要改变自己的文化或放弃对自己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而是通过对比分析中西方人的思维习惯以帮助揭示英汉两种语言的本质和特征,并有效地把握住语言、思维、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更好地实现不同语言间的转换,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中西思维之间的差异使英汉语言差别悬殊,在双语的转换过程中兼顾二者的思维习惯,有助于译文更加符合目的语的语言规范和行文习惯,提高译文的质量,增加译文的可接受度。

上一篇:九年级下册语文《萧红墓畔口占》教案下一篇:围魏救赵400字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