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角色转换

2024-10-18

师生角色转换(精选12篇)

师生角色转换 篇1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特有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教育活动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才能接受。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行,教师必须尽可能做到脱离黑板、脱离讲台、脱离粉笔,努力把课堂变成“舞台”。教师要把学生推向“舞台”,让学生争做“主角”。在教师的“导演”下,让他们自己去学、主动去学,从中真正体验到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产生自我肯定的体验,把学习看成是一种既紧张又愉快的求知增能的活动。肯定学生的“主角”地位,绝不意味着否定或贬低教师的“配角”作用,教师要在“导演”、激励等方面下功夫,只有正确把握师生关系,实行“主配角”换位,语文课堂才能充满活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反之,如果还是一味地苦教、硬教、死教,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在此方面,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探讨。

一、先发制人,精心设计每节课的“导入”

要让学生在愉悦中学好语文,教师就要讲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否则学生便会背着沉重的包袱,陷入学习困境。讲求教学效率,教师就要求在课堂上教会学生学会更多的东西,尽可能少占学生课余时间,把较多的时间交给学生。提高效率,教师就要在“精”字上下功夫,做到精讲、精练。这一点对教师的备课有更高的要求,特别是每节课的导入尤为重要。可以说,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魅力,就表现在能花最少的时间让学生在愉悦中获得最多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精神。一些教师认为对高中学生课课来个“导入”简直是浪费时间,这种看法是严重不科学的,要知万事开头难,如果堂堂来个开门红,先发制人,激起学生的兴趣参与学习,那效果当然是事半功倍。

二、自我解剖,努力营造和谐的“舞台”氛围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认识事物、接受信息的方式也有了新的变化。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注意学生的智力因素,更应注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情感因素的价值与作用,这就要求教师把自己的热情倾注于教学的全过程,创造出师生之间情意交融、心心相印的情感氛围。要让学生上演好“主角”的角色,达到乐学忘我的境界,教师就必须设法营造一种共同平等的民主和谐“舞台”氛围,同时也能够做到自我解剖。魏书生老师就向自己提出了“每堂课都要学生有怨声”的要求。从学生作文中每每发现学生总喜欢那些能沟通师生感情的“交流型”教师。教师尊重自己的学生,对学生充满爱,无论课内课外都勇于解剖自己,与学生平等交谈、通信、电话联系,并且敞开胸襟向学生畅谈自己的追求、爱好及学习语文的感受等,这样,学生对老师就会尊敬,会发自内心地喜爱和仰慕,并且常常由人及“科”,对这个老师所教的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尊其师,信其道”的效应自然而生。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中,我对此体会很深。教师要对学生少批评、多指点,使学生解除压抑感,充分感受到课堂教学的愉悦。教学是一门艺术,如果课堂教学不能使学生产生愉悦之感,得不到美的享受,那么,这样的课堂教学将是不受欢迎的、失败的教学。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语文教学这门艺术同样也离不开感情。冷冰冰的人也许可以很好地操作机器,却无法启动心灵的闸门。教师在教学形式上要寓教于乐,运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地开展教学活动,努力消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生理疲劳和厌烦情绪,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投入学习活动,并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体验到快感和乐趣。与此同时,教师也会从中受到鼓舞,从而以更充沛的激情投入到教学工作中。由此可见,和谐愉悦的“舞台”氛围是何等重要。

三、引入激励机制,提高“导演”艺术

中学生普遍有一种心态:乐于表现,渴求尊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恰当地引入激励机制,对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十分重要的。激励的根本在于肯定学生自身的语文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学好语文的自信心。因此,教师在搞好整体教学的同时,千万不要歧视“演技”较差的“演员”(后进生),要不断地提高作为一名“导演”的“导”的艺术,要尽可能地创造各种各样的条件,让他们扬长避短,让所有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诸如教师对学生时时流露出关怀、信任等情感,就会在学生的心理上产生愉悦共鸣,这不仅能缩短师生双方空间和心理上的距离,使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自我肯定和心理满足,而且会激起对教师的尊重、亲近、信赖,进而产生连锁反应,把对教师的情感转化为接受教师教育的强大动力。再如适时地开展一些具有语文特色的“舞台活动”,如演讲比赛、辩论会、对对子等,这些活动都能强有力地激发学生蓬勃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从而更有效地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使整个“舞台”充满生机和活力。

面对时代赋予的使命和教育发展的前景,语文课程要求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要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就要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努力建设开放而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语文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变“配角”为“主角”,最终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就要求我们在上课时,常常用自己的情感因素来奠定课堂愉悦的情感基调,充分发挥“导演”的角色,努力去叩开学生的心扉,引导他们进入课文情景,使情与景偕,情与理融,真正使学生乐意学,使语文教学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师生角色转换 篇2

对不起,我太入戏了!首先,我想请问一下出卷老师,这个“角”字应该读什么?是“脚”呢?还是“觉”。请原谅我这鲁莽的行为,我甚至可以装作知道怎么念,但毛主席说过:事实求是。孔子也说过:不耻下问。而且我们的班主任也说过,高考只是人生中精彩的一站,我绝对不会为了分数而装懂并且错过这个知识点,如果我和出卷老师角色转换,我想我们也会达成共识。所以哪位批卷老师有幸批到我的试卷的话,麻烦您告诉我一声。

(话入正题)角色转换之间是危险的。不知批卷老师是否玩过Dota,没玩过?听我说吧!里面有个人叫复仇之魂,到了六级能学大,什么叫大你知道不?就是好比说整张语文考卷,作文就是它的大。咱都是学文学的人,不解释。对了,就是他那个大,能和别人换位置,这就叫角色转换。为什么说是危险的呢?他和别人换位置,他不是深入敌方了么?别老以为深入是件好事,一不小心,遭人轮的.,危险的!

角色转换之间是激励的。这个,最好的例子就是摄影师了!什么?你以为我说的是陈老师?切,那都多少年代的事了,你不会至今还没欣赏到吧?不是吧?你批完给我发个邮件,我给你整套的。我今天要说的是那些在岛国工作的摄影师,岛国美丽的风景总是让他们沉醉,飘红带白的富士山,古色古香的四姐妹酒馆,还有那千姿百态的井空姐姐,(老规矩,要整套的留邮箱)他们努力工作,眼前的风景让他们心动,但他只与其擦肩而过,得到的,永远是在回忆里的。他们,忍住了眼前男女的欢叫声,挡住了那对D罩暧昧的诱惑,虽然时刻坚挺着,但丝毫没有影响到他的工作效率。这就是传说中的角色转换之间!他已经把自己和床上那个软瘫的人转换了,这是怎样的痛苦与幸福。

角色转换之间是名存实亡的。凤姐总知道吧?就那个腊肠嘴那个!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角色转换的最高境界就是转换和被转换的就是一个东西,那些挺便宜的女人和凤姐这么一换,哎,感觉还不错,自己还属于比较可以的,这时候充气的娃娃不高兴了,凭啥自己要贵一些呢?买的人少了许多!张老头对屋里的七个充气的娃娃说道:孩子们,不是女人的错呀!是城市管理者抓的太紧了!众娃安慰:爷爷不要哭,我们帮您去出气!于是便有了后来的充气葫芦娃。这充分说明转换的产物是新的文化,而转换则是新文化产出的基础。但总体来说转换与被转换其实是同种东西,好比饭和屎!所以说它名存实亡。

转换师生角色把课堂还给学生 篇3

什么样的师生角色才能把课堂还给学生呢?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我尝试了以下策略,有效地实现了课堂中师生的角色转换。

一、学生先交流,老师后点评

美术欣赏教学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提高人们文化艺术修养的有效途径。然而,我们现在的很多欣赏课,老师就是一幅接一幅的讲,最后挖掘作品的思想内容。一节课下来教者讲的口干舌燥,学生却神色漠然。殊不知老师怎能用教学参考书上的简略文字来代替学生们个性化的体会呢?其实我们完全可以让学生先说,老师后说。例如:在教学《我和动物朋友》一课,教师课前编好一首儿歌,一进课堂就朗诵给小朋友们听:“妈妈带我上公园,各种动物真好看:大灰象喷水玩,小猴子荡秋千,熊猫戴上黑眼镜……”听着听看,孩子们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自己在动物园里看到的动物。教师话音未落,大家都抢着说了,张蒙:“我也去过动物园,我最喜欢猴子,它们非常顽皮。我要给它建造一座摩天大厦,让它爬到月亮上去和玉兔一起玩耍!”曾慧敏:“我最喜欢长颈鹿!希望它能在森林里快乐的生活!”……这样,同学们陷入回忆中,许多画面自然地呈现在同学们的脑海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学生先实践,老师后指导

中国画课和手工课的教学一直让美术教师很头痛。因为这两种课需要学生准备的工具很多,那些工具对于学生来说很新鲜、好玩。所以,常常是还没等老师讲,学生早已叽叽喳喳的开始“班门弄斧”了。这让老师们大为不悦和为难。

“好动”应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充分利用,教师不能打击、压制。在中国画和手工课单元,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实践、归纳、总结临摹制作的步骤和方法,互相交流在实践中得出的经验和疑问。然后再由老师对学生没有提到的问题进行补充,对学生互相不能解答的难点问题给予引导、指点、突破。总的来说,教师示范要做到“该出手时才出手”

案例:《水墨游戏》(苏少版第一册)由于是第一次上国画课,一上课,很多同学就已经开始摆弄起了各种工具,在纸上开心地胡乱画起来了。

师:看样子,不需要我的介绍,同学们就已经喜欢上中国画了。好吧,那你们就尽情的画一会儿,并请你们注意有什么发现?有什么问题?

学生自由实践5-8分钟。

师:谁来说说你在画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遇到了什么问题?

生:(摘录学生答案)1、把笔竖着画的线条很清晰,很有力,把笔放歪了画出的线很粗,颜色还不一样。2、我每次画的颜色都不一样,有的深,有的浅。3、我知道是因为毛笔里含的水有时多,有时少,画出来的颜色才不一样。……

同学们充分交流后,让学生打开书,归纳出用笔和用墨方法的规律。后来在教学《青花盘》时,我又采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大家学习的兴趣有增无减,收获颇多。学生们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和互相交流,轻松解决了教学难点。师提供了更多的了解学生学情的机会,诊断性地运用他们的意见,学生成了课堂的真正主体,教师是课堂的主导。

三、学生当“老师”,老师当“助教”

当今社会,可谓是日新月异。我们教师,要用自己的“一桶水”来装满学生的“一碗水”,会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不对学生“味口”,跟不上学生的步伐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有些知识,有些学生确实已经掌握,甚至比我们的想法更新颖、更优秀,不妨就让学生来当“小老师”,老师当“助教”。

例如,在教学《色彩游戏——对比与协调》一课,我让学生做?“找朋友”的游戏活动,先让学生在纸片上涂出自己喜欢的—种颜色,根据纸片上的色彩“找朋友”。教师出示学生熟悉的三原色、三间色,接着让学生辨识,感知五彩缤纷的色相。如一位同学提供红色,问:我的“朋友”在哪里?别的同学纷纷找出来相应颜色,贴到红色周围。由此学生感知色相接近地颜色组成的协调色画面。针对没有被选出的颜色,让学生说说不配成朋友的理由,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感知常见的红色与绿色、橙色与蓝色等对比色。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色彩对比与协调在视觉、心理感知上的区别,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这样,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顺便帮“小老师”做一些准备材料、提醒补充之类的助教工作。

四、学生当“评委”,老师当“嘉宾”

我们在作业展评和课堂小结环节中,可以采用全班集体评价、小组评价、自我评价等方式。人人当“评委”,评自己的长短,评别人的优劣;自己给别人提建议,别人帮自己出主意。老师则可坐听“百家争鸣”,当好“嘉宾”,在适当时候给学生进行点拨和引导。例如在教学《诗情画意》一课时,当大家把作品展示出来后,同学们发表自己的看法:王文熙的画面中用了大量的翠绿来表现秋天,从色彩角度来说,与古诗《题秋江独钓图》的意境不吻合。而陆昌盛的画面中没有圆月,不能让人联想到《静夜思》这首古诗……“评委”们讲的有条不紊,“画家”们听着连连点头,脸上露出信服的笑容。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孩子们的生活是何等的生动、自然,作为教师,我们怎么能够扼杀孩子们纯洁的心灵呢,让我们与学生进行心灵交流,在教学中采取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使学生思维得到发展。而创造型学生的培养必须先有创造型的老师,多学习多思考,不断地尝试多种教学方法,才能让我们的学生都成为绽放的多姿多彩的花朵。

浅论语文活动课中师生角色的转换 篇4

教师要从已经习惯了的传统角色中走出来, 从传统教学中的知识传授者, 转变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同时, 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论及自己的思想, 与同学进行充分的交流, 学会如何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并作出适当的评价, 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反省。教师的作用不应被看成“知识的授予者”, 而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启发者、质疑者和示范者, 充分发挥“导向”作用, 真正体现“学生是主体, 教师是主导”的教育思想。所以课堂教学过程的师生合作主要体现在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学”和学生的“自学”上。因此, 要在活动课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落实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上下功夫。

1.1 激发探索兴趣

任何时候兴趣都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活动课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各种语文问题入手, 通过一系列活动, 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如开展课本剧表演、书画展、新书介绍会、我的好习惯演讲等, 都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 这样的活动可以适时地开展。

1.2 端正探索的态度

语文活动课是建立在学生的自我意识、主动探索的基础之上的, 学生认识活动的强度和力度比单纯接受知识大得多。在这样的活动中, 学生会逐渐地形成主动学习的心理倾向。如让学生查找资料、自我准备。自己查阅资料, 进行自我准备的过程, 本身就是一个自我探索的过程。如“我能行”实践小活动中, 孩子们带回来自己做的、或在爸妈帮助下做的各种饭菜交流展示, 孩子充分表现、自我发挥, 从而达到激发兴趣, 培养创造能力的目的。

1.3 培养开拓精神

语文活动课教学强调同学间的经验交流, 相互启发, 使之产生更强的探索愿望, 形成自信、自强的精神。同时, 同伴之间的交流还使学生逐渐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度, 养成能容纳不同意见的习惯, 从而使自信和谦虚有机结合起来。

2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强调学生在语文活动课中的主体性, 并不排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并不是在活动过程中放任自流, 而是要求老师加以适当的引导、鼓励与培养。只有真正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才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不是单纯的给与者, 而应该是获取方法的引导者。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把握活动的目的, 启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帮助学生总结活动的成败得失。教师导在活动前, 引在活动中, 评在活动后。当学生在某一环节出现困难和疑问时, 教师适时、恰当的指导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将提高学生活动的质量。活动课要求教师对语文知识有精深的了解, 而且对学生的活动需要、活动能力等有深入的了解。这样, 才能设计出适宜的问题情境和活动的方案、程序, 进而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2.1 教师要充当好导演的角色

一要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 以及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安排活动的内容, 选择活动的形式。如:和高年级相比较, 低年级同学更适合开展“赛一赛”等语文游戏活动;高年级更适合于开展“我来展示”等活动。不管是哪些内容, 哪些形式的语文活动, 都要重视语文教学与思想教育的整合性, 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尽量安排一些让学生接触实际, 接触社会的语文实践活动。如让学生走进自然寻找春天, 走进菜市场、超市等, 感受外面精彩的世界。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来理解、尊重劳动者。通过收集和整理资料数据, 做一些分析和比较, 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尽一步理解他们在课堂里学过的知识, 而且学会从更多渠道获取更多知识信息, 培养了孩子能力。孩子们资料信息的交流和共享, 也是信息意识和合作意识的绝好体现, 开阔了孩子视野, 丰富了孩子们的学习生活。

三要加强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在开展语文活动时, 既要考虑到语文活动课与语文课的联系, 又要注意语文活动课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比如《介绍你喜欢的运动员》是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第八单元中内容, 孩子们在上品德与生活《我们的骄傲》时, 就已经大量查找过体育明星的资料, 所以这节活动课孩子们搞得较轻松有趣, 既拓展了孩子视野, 又培养了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 树立了长大后我为祖国争光的雄心壮志。

2.2 教师要扮演好师者的角色

一是兴趣引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孩子对活动的内容或形式没有情感和欲望, 如果活动没有提供给孩子发挥创造能力的空间, 孩子就不会感到有意思。在语文活动课开始时, 如果能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 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 探索研究的兴趣, 唤起他们发自内心的求索愿望。如在介绍自己喜爱的小动物活动中, 我以一个谜语引出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大熊猫, 并拿出玩具大熊猫进行介绍, 让孩子们有种小动物就在我们身边的亲身体验, 不知不觉间参与到活动中来。

二是方法引导。在开展语文活动时, 老师要起导向作用。即这一节课要开展哪些方面的活动, 要达到怎样的预期目的等, 老师要做到心中有数, 不至于使活动产生盲目性。如活动课《我喜爱的体育名将》, 孩子们展示资料时, 有的花大量时间介绍运动员生平, 而忽视了运动员荣誉及成就, 教师及时给予引导, 使活动指向性增强。

3 结束语

总之, 在小学语文活动课中, 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 平等地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 既要给学生充分的动手、动脑的时间, 又要给学生充分的交流、讨论的空间。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习语文,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开展活动。这样, 把语文活动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语文教学的实际紧密结合, 语文活动课才能真正体现开放性、实践性, 实现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参考文献

【1】布鲁姆.教育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7.

【2】刘少华.试论小学语文活动课中的师生地位【J】.小学教学.2000 (11) .

角色转换之间作文 篇5

在这个背景下,长年来作为施教者的长辈们开始坐不住了,施教者的角色逐渐被年轻的一代所取代。走在街头我们常能看到在商店中用现金付款的往往是年长的一代,而年轻人则习惯于用手机上的“微信”、“等APP进行交易付款。在年轻人们使用先进技术的同时,年长一代则像求学的孩子般在一旁好奇张望,并不时感叹科技的进步。由此来看,似乎我们年轻人比年长一代拥有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对他们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我们真的超越了他们吗?

答案是否定的,作为自小便接触各种新事物,拥有比年长一代更好的生活条件的年轻人们。我们,过得太好了,正是因为这个“太好了”使得我们缺乏许多重要的精神和态度。我们不愿吃苦因此而抱怨,我们没有耐心因此而急躁,我们不懂谦虚因此而骄傲。种种的这些因素使我们难以成功,难以站得更高跑得更快。所以对于身后的“追兵们”我们难以摆脱。

我们都只是初出茅庐的新兵,没有经验,靠着手中的一点小技巧在“战场”上“苟且偷生”。与前辈们相比没能超越,与后辈们相比将被淘汰。但我们并不是走投无路,我们还能改变,还能变得更好!

我们会努力变得谦虚,因为我们知道“长江后浪推前浪”,每一代人都曾是后浪,但终将会成为前浪。我们能做的只有将这道浪拍得更猛,为后辈们提供更坚实的保障。从前的诺基亚,现在的苹果,相信在未来,我们将会看到更璀璨的新星照亮整个世界。

我们也要变得更加努力,努力在山顶上站得更久。我们不会忘记前辈们教给我们的品格和精神,不会忘记后辈们给我们带来的新思想和启发。

师生角色转换 篇6

[关键词]新课改师生角色转换中职物理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20127

1999年6月,第八次新课改正式启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全面推进改革的决定》提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01年明确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和总体框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新课程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职物理作为中职教育的一门公共基础学科,对于学生掌握各门技能起到无足轻重的作用。然而,新课改十几年以来,中职物理在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转换上成效甚微,中职物理课堂教学为何出现这种与时代不符的师生关系?如何有效转换这种师生角色?笔者现从这两个方面来阐述新课改下中职物理师生角色的转换问题。

一、当前中职物理师生角色存在的问题

1.教师在教学上只注重“教”,不注重“学”

中职物理于2009年重新修改制定了教学大纲,虽然新教学大纲积极总结了教学改革的经验,但课本内容仍然不适应现代教学理念。例如,本校开设有计算机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数控技术应用、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学前教育等专业,但作为各种技能基础学科而设置的中职物理,在内容的编排上并不能很好地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更不可能做到内容和各种专业的一一对应。中职物理教师在传统教学观念影响和缺乏有效的教材内容作为指导的情况下,在教学上过于注重课本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所学专业需要的物理基础知识,胡子眉毛一把抓;忽略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关系。导致学生“学”和“用”的脱节,无法实现教师的“教”、促进学生的 “学”,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无法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无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学习的能力。

2.学生过分依赖教师而学习

中职生一直是“问题学生”“差生”的代名词,他们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物理基础知识薄弱,在初中没有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没有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对物理产生了一种畏惧的心理。进入中职学校后,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没有改变,不肯用心去学习,认为学习物理对技能没有多大用处,上课时缺乏思考和主动性,形成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跟教师学的简单教学过程,由此产生依赖型的师生关系。

二、转换中职物理师生角色的教学策略

1.从学生的依赖性向学生的自主性转换师生角色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为此,中职教师应在中职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薄弱、肯钻肯学的劲头不大、对教师的依赖性特别强以及面对的是同一本教材同时教授不同专业的情况下因材施教,充分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潜力,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如数控专业学生在学习“交流接触器”时,教师引导他们阅读课本,结合媒体播放认识,观察实物构造,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归纳出交流接触器的构造、工作原理,并进行“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点动控制电路”的安装。在学生实践时,教师要注意根据不同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动手能力、性别的差异等给予相应的协调和指点。让每位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和空间里面,学会有计划或自动地安排学习理论和实践的时间,学会知识难易的取舍,懂得了在学习环境里面选择榜样,寻求帮助,学会了在“结果”中自我认识和控制。学会通过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新等方法,及时对自己在本节课中掌握的知识进行自我认知以及对本节课的学习活动进行自我反思,也是学生对自己的情感态度进行的评价。学生学会了自主学习,可以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摆脱对教师的依赖感,真正懂得学习是要自己去学来的,而不是教师或其他人教会的,使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管理者。

2.教师从表演者到管理者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转换师生角色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专门提及合作学习并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合作学习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管理者、促进者和参与者,起到主导的作用,调动学生潜在的合作心理需求,促使学生学习由被动变成主动。在课堂上,教师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抓住学生的兴趣爱好,结合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学习能力、文化背景、性别等差异对其进行合理的多元化分组。针对中职学生所学的专业,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从中职物理课本中有取舍地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如在学习电和磁知识时,学前教育专业只安排学习电和磁的初步知识,并制作一些有关电和磁的简单实验:小纸人跳舞、摩擦起电等就可以了,但汽修运用與维修专业,还要进一步学习发动机原理并观察实践,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还要学习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正传和反转安装。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起到组织者、引导者和协调者的作用。教师要求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团结协作、相互帮助、交流讨论、分析归纳、勇于创新。同时针对不同的学生,引导其加工自己内部的知识并掌握所学的知识,学会重新建构知识体系。中职物理教学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彻底改变了师生的角色,不仅有助于实现教学相长,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学会了独立思考问题,学会了自觉主动地学习,学会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师生交流和谐,共谋发展。

3.从灌输学习向探究学习转换师生角色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只有被动地识记,这种思想在现代教师的教学中根深蒂固,从而不能很好地转变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的新课程理念。因此,中职物理教师应当根据不同的专业、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认知水平,设置不同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学会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观察中发现问题,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进行猜想和假设,制定实验计划,进行实验研究,通过分析归纳得出问题的答案,并进一步利用探究结果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产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学会了建构知识来分析问题,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学生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情境:“两只手指按压削好铅笔的两端,两只手指感觉一样吗?为什么?”言语不多,却像磁石一般吸引学生,使学生的学习动机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因势利导学生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如滑雪橇、破窗锤、篆刻刀、书包背带、坦克履带、火车枕木等确定了研究问题的中心:“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和压力大小、受力面积有关”。从而提出并解决以下三个问题:“如何体现压力的作用效果?如何改变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设计和进行实验时要控制哪些变量?”此时,实验探究的环节得以顺利展开。

综上所述,新课改下师生角色的转换,可以通过教学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来实现。教师可以创设合适的情境,合理组织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学会生存,学会做事,学会发展,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孟宪辉.高职物理教学改革与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0(7).

转换角色 篇7

随着技术的融合进程, 以及工业自动化的系统完善, 对我们的控制工程师而言, 适时地通过再学习, 转换自己从前的单一角色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在不久前控制工程中文版进行的一项调查中, 显示57%的读者认为自动化供应商/分销商提供的服务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技术支持, 而且87%的读者认为IT技术对控制工程师的工作有重要影响。由此可见, 无论从底层数据到上层信息, 从硬件到软件, 从控制到优化仿真, 系统级的全面学习与了解各项技术正在成为提高我们工程师素质的重要目标之一。对此, 我认为本期内容中的“偷来的金点子”、“简单培训:在线学习就足够了”可能会有一些颇有裨益的启发。

转换角色还要发生在自动化专业媒体的编辑身上。刚刚成为这本杂志的主编, 很多新的东西值得品味和感受。其中尤为重要的一点, 便是我正感受着传统杂志编辑角色的转换——从纯粹的平面编辑转向平面网络一体化, 我们也从本期杂志开始增加了一些网刊结合的内容, 让读者更加方便地发现更多的价值文章。

事实上, 编辑角色的转换, 其核心则应该是扮演技术潮流的发现者, 行业趋势的引导者, 读者厂商的沟通者, 广大用户的咨询者。新年伊始, 我谨代表本刊预祝读者们春节快乐、阖家团圆!

转换角色学语文 篇8

一、“我要当老师”

“王老师, 明天的古诗我来上。”“什么?”当学生第一次对我这样说时, 我简直怀疑自己听错了。看到那期盼而又兴奋的目光, 我明白了:学生已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他们想当“将军”!“你行吗?”“试试吧, 我早已准备了!”从此, 班里有了个不成文的规定:上语文课, 师生可以转换角色。

1. 学生学习兴趣增强, 上课参与的积极性高。

想占有“三尺讲台”的学生还真不少, 以至于后来再学古诗, 我不得不设擂台。一旦打擂成功, 学生便兴致勃勃地一头扎进图书馆或回家上网浏览, 搜集资料, 整理材料, 乐此不疲。正式上课时, 只见“小老师”捧着厚厚的一摞资料站在讲台前, 一本正经地教朗读、教字词、作佳句赏析。做了回老师的学生, 有了一种成功感和满足感, 而其他学生, 对这样的课有一种新鲜感, 课上参与学习的兴趣更浓。常常见到这样的情景:当某一个问题一出示, 大家你一句, 我一言, 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由于产生的问题是在同学之间交流解决, 以往在于和教师交流中常有的紧张心情就会一扫而光, 学生更能大胆地表现自己。因此, 在这种换位教学活动中, 最明显的效果就是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 学习兴趣增强, 在生生交流中主体地位体现出来了。

2. 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 从“要我学”为“我要学”。

换位教学活动解除了学生心中根深蒂固的“反正老师要讲的”观念, 而“我要学”的意识增加了, 激发和促进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换位教学, 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采用教师平时解决问题的方法, 去面对出现的问题。当然, 为了做好“小老师”, 学生要努力地充分地占有资料, 认真细致地去预习。无形中, 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亲身体会到出现不同问题要采用不同的方法, 潜移默化中掌握了学习方法。

二、“让我来表演”

小学生有着很强的想象力和表现欲, 他们非常喜爱表演。在阅读教学中, 恰当地选择“表演”这种方式, 把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的表情、身姿运动, 提高的不仅仅是对课文的深入理解程度, 而且是整体的语文素质。有的课文, 内容比较丰富, 不同的角色, 生动的情节, 个性的对话……此类课文, 运用表演, 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小鹰学飞》, 写了小鹰三次向老鹰学飞的情景。课中, 老师安排学生演一演小鹰三次学飞的过程。学生在演的过程中, 既内化了文中的语言, 又很自然地落实了文后“复述课文”的目标。

在教学《三袋麦子》时, 全课以表演为主。四人为一组, 分别担任文中的小猪、小牛、小猴及旁白。学生边读课文边讨论如何表演, 然后分别在课堂试演, 老师作巡回指导, 并选出一组上讲台演, 全班评议他们的表演。这样的综合表演, 扩大了参与面,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深受孩子们的欢迎。

有时, 不是直接表演课文叙述情节, 而是改变课文内容, 模拟某种生活情境, 再作间接的表演。如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游记课文, 可以模拟旅游活动, 让全班学生当旅游团成员, 请一位同学当导游。这样的角色转换, 可以充分体现学生对交际言语的学习和运用。

一些说明性课文, 我们还可以将其说明对象变成自述表演。如《恐龙》一文, 教师在引导学生深读课文的基础上, 要学生以拟人化的方法作“恐龙演讲团”的表演。不但能变枯燥为生动形象, 而且能更好地体现说明文的教学特点, 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语文课上, 让学生和文中的角色进行转换, 可以提高阅读质量, 因为它十分符合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而且从教育心理的角度, 课堂表演恰恰能兼顾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身体运动领域, 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实践证明, 学生非常喜爱表演课文的活动。

三、“我想试一试”

学生主体性的培养, 不只限于课堂, 还可以延伸到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中。

1. 小编辑。

每个学期, 组织班上的学生两星期出一期小报, 可以几个人合出, 也可以独自进行。出好后进行评比, 选择比较好的上墙展览。为了出好每期小报, 学生搜集资料, 排版、书写、画画。有的学生自豪地说:“我们办报、读报真是大开了眼界。”许多学生一到周末就询问是否要出小报。出小报成了学生最喜欢做的事, 而每一份小报都体现了学生自己的能力、爱好、兴趣, 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载体。

2. 小演说家。

口头交流是一种省时省力、参与面广、收效快的形式。每节语文课开始, 先让两位学生进行“课前两分钟交流”, 或背诵优美语段、名人名言、格言警句, 或谈点见闻、互通信息, 阐述见解。轮到演讲, 学生都精心准备, 决不马虎, 连平时最不爱发言的同学都能大大方方地进行演讲。可以说“一分钟演讲”给了学生很好的表现自己的机会, 变成了学生听说训练的舞台。活动提高了学生选择、归纳、概括、组织的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锻炼了孩子们的胆量。

3. 小画家。

学完《三亚落日》一文, 老师让学生自主作业。结果有些学生提出想当回画家, 画出落日图。要完成这项作业, 必然要对课文内容深入领会, 这样就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因此, 当回小画家, 使学生既动了手又动了脑, 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小科学家。

学了《蚕姑娘》《夜晚的实验》等课文, 学生都感觉意犹未尽, 很想自己课后去试一试。这样的尝试, 可以在课前, 也可以在课后。动口、动手、又动脑, 将知识和实践相结合, 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同时诱导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师生角色转换 篇9

大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 将进行的是一个艰苦的角色转换过程, 由于受自身因素和客观环境因素的双重影响, 在角色转换过程中常产生以下一些心理障碍:

1.1心理期望值过高, 与现实有落差, 产生失落感刚刚进入企业的大学生, 每个人都有很高的理想抱负, 期望一开始就脱颖而出, 但真正开始工作后, 由于种种原因, 部分毕业生认为自己所落实的工作岗位不够理想, 与原来设想中的岗位相差甚远, 不甘于平庸, 却又无法改变现状, 因而产生失落心理。有的一年半载未受到领导重视, 就产生消极心理, 不好好干工作, 结果形成了恶性循环。

1.2不适应新的环境而产生畏难心理有的大学生在进入新的工作单位后, 缩手缩脚, 不敢大胆开展工作, 究其原因,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面对新的环境, 不知道如何着手开展工作;另一方面是因为现在的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 从小到大的人生轨迹均由父母设计, 独立处理问题的经验较少, 又担心自己做错了事, 会造成不好的印象, 因而难以进入状态, 总觉得不适应, 这样就往往产生了急躁、畏难心理。

1.3自以为是, 过高估计自己而表现出自傲心理有些毕业生常以文凭、学位或毕业于名牌学校而自居。曾经有位大学生到单位报到, 很骄傲地对前来车站接应的工作人员说:“我毕业于某某大学, 今后就指导你们的工作了。”轻视实践, 放不下架子, 只想搞高层次的工作, 看不起基层工作和基层工作人员, 甚至认为一个堂堂的大学毕业生干一些不起眼的事是大材小用, 有失身分, 实际上是眼高手低, 大事做不了, 小事又不做。从而很难完成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

1.4见异思迁的浮躁心理一些大学生在角色转换过程中表现出不踏实、不稳定的特征。这山望着那山高, 一阵想干这项工作, 一阵想干那项工作, 对交给的本职工作坚持不下去, 缺乏敬业精神, 不能深入地了解本职工作的性质、职责范围和工作技巧, 就职很长时间后仍未能稳下心来进入新的角色, 给领导和同事留下了很差的印象。

2角色转换中要及时理顺个人和家庭、企业、社会的关系

2.1个人和家庭的关系近几年工作的大学生都是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人, 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即便不是独生子女, 也很少有人经过生活痛苦的磨练。社会为他们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家庭几乎倾尽所能, 供其上学。几十年来, 成为家庭宠爱和照顾的中心。而进入社会后, 则要变成为家庭其他成员尽一份责任的人, 开始回报父母, 赡养老人。这是一种从家庭宠儿到家庭各种事务经济压力和多种责任的承担者的转变。

2.2个人和企业的关系在学校里, 考不好成绩不会给班级和学校造成经济损失, 还会有补考的机会。而在企业中, 如果做不好工作, 有可能就会造成重大损失, 甚至没有挽回的机会。在学校里, 如果你和同学不能相处融洽, 你仍然可以当一个不合群的“小鸭”, 保持自己的个性, 孤芳自赏。而在企业中, 如果你不能和同事搞好关系, 有一天被企业领导认为不能进行团队合作时, 就必然成为出局的人。在学校里, 老师往往是你尊敬和崇拜的对象。而在企业中, 你的上级也许不是你尊敬和崇拜的对象, 甚至还可能让你讨厌, 但你必须服从他的领导和管理。

2.3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大学生是社会的骄子, 是全社会培养的对象, 享受着各种免费或优惠的待遇。但走出校门进入社会后, 你是和谐社会的建设者, 必须成为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学生时代因为父母的付出, 你可以从家里“要”到;因为老师的付出, 你可以从学校“要”到;因为社会、国家的付出, 你可在社会中“要”到。但如果转变为企业员工之后, 你必须先“给”, 否则你什么也“要”不到。企业员工与学生心态有着重大不同, 将“要”的心态变成“给”的心态, 是成为企业员工的关键。

3加强角色转换意识, 积极缩短适应期

大学生在角色转换过程中存在上述一些不适应是自然的, 应对这一点有充分的认识, 加强角色转换意识, 积极缩短适应期, 而不应因此而造成职业心理障碍, 失去信心。如果把求职比作职业生活的序幕, 那么就业才是正剧的开始。大学毕业生步入社会舞台之初, 一般要经历角色领悟、角色认同、角色实现三个阶段。那么, 怎样才能顺利地渡过适应期呢?

3.1在角色领悟阶段, 立足现实, 增强独立意识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应尽快从对大学生活的沉湎中解脱出来。学生时代相对单纯、自由, 学习生活上依赖教师和家长, 工作后大学生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 要在工作中能独当一面, 人们也开始把大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人来看待, 这就要求大学生有独立意识。

3.2在角色认知阶段, 虚心学习, 树立岗位意识大学毕业生作为职业岗位的新手, 必须充分地了解和熟悉工作环境的情况, 工作对象的特点和规律, 从而对新工作有个较全面的认识和把握。因此, 应主动地关心和搜集有关信息, 比如本职业的传统和现状, 本单位的历史和前景等等。在工作之余, 应主动与单位的领导和同事交往, 了解情况;对本职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 尽早有针对性的注意积累, 这样才能在适应角色上领先一步。

3.3在角色实现阶段, 大胆实践, 加强协作意识大学生理论方面有了一定的积累, 但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还是一个新手, 面对许多实际工作, 缺乏经验和办法, 但没有必要因此而自卑、退缩, 相反应打破大学生是“时代骄子”的说法造成的心理压力, 敢于实践, 善于请教, 才能把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 在实践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并最终充分发挥出知识上的优势。在角色实现过程中, 良好的同事关系是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

4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正确处理好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4.1树立积极适应的心理态度对新的环境, 有的人不适应, 有的人消极适应, 而我们要倡导那种积极地、主动地适应新环境的心理态度。因为只有适应了环境, 才能谈得上对环境的改造。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 特别是挫折容忍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有合理的期望值, 摈弃不切实际的空想。能够受点儿委曲, 对别人的不理解、不尊重能够泰然处之, 干活不挑挑拣拣, 利益面前, 也别斤斤计较。

4.2注重人际交往的技巧,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刚参加工作的青年学子, 虚心向工人师傅学习, 留下良好的最初印象非常重要。要克服好面子的心理弱点, 放下大学生的架子, 摆正自己当徒弟的位子, 踏踏实实地向工人师傅学习。要形成踏实、勤快、能干的良好印象, 打水扫地、苦脏累险的活儿多干点, 在生产现场, 做到眼勤、手勤、脑勤、口勤等。

4.3坚信自己的道路选择, 做企业的新主人青年学子选择到国有企业工作, 把自己的命运同企业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这本身就意味着选择了一条知识分子与工人阶级相结合的道路。我们要坚信自己的道路选择。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为青年知识分子的成长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青年知识分子要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 主动做企业改革的弄潮儿和企业发展的建设者, 只有这样, 才能迅速而顺利地实现由学校“学生”到“企业职工”的转变, 成为企业的新主人。

摘要:本文探讨了近几年毕业的大中专生在从“学生”到“企业员工”角色转换过程中存在的心理障碍;分析了需要理顺的关系;提出如何加强角色转换意识, 积极缩短适应期的方式方法等。

关键词:角色转换,心理障碍,关系,态度,行为

参考文献

[1]李黄珍, 苏海晏.从“学校人”到“企业人”角色转换速成法[J].职业.2008. (25) :9.

师生角色转换 篇10

1 角色转换与角色融合的内涵

角色本是戏剧中的名词, 指演员扮演的剧中人物。美国著名社会学家G.H.米德首先将角色概念引入社会学, 进而发展成为社会学的基本理论之一——社会角色理论。社会角色是指“与人的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2]。最初的角色概念一般指的是个人, 后来角色概念也广泛应用于社会组织和社会团体。社会学的角色理论为研究社会及个体行为提供了一种概念和研究视角。

社会学认为, 任何一个社会角色的扮演通常要经历三个阶段:角色期待、角色领悟和角色实践。在角色扮演时有一个基本原则:角色扮演必须专一。由于一个人或组织在不同的社会空间占据着不同的社会地位, 这就造成了社会角色的多重性和复杂性, 角色专一化就是一个人扮演的多重角色必须隔离, 一个角色在某个特定的时空中只能专注于一个角色, 否则就会引起角色扮演的失败。

但是在营销实践中, 企业营销者往往是多种角色集于一身, 并出现了大量“混淆”角色关系的现象。例如, 企业与顾客之间看似有着明确的角色分工:企业提供价值, 顾客消费价值, 但随着经济发展和营销创新, 企业与顾客之间的这种分工不再清晰, 顾客已经部分地参与到企业的研发、融资、生产和服务等各环节中。微软在windowS2000改进版的测试中, 邀请65万多名顾客参加, 共同探讨改进产品性能的方法。由于微软与顾客建立了共同的价值主张, 因此得到了顾客的热心和主动支持。德国汽车加油站多采用顾客自助加油方式, 从而使企业降低了成本, 而顾客也得到一定的优惠及潜在利益。大型超市向产品供应商收取“入场费”, 在一定程度上把供应商角色部分地转换为“顾客”的角色, 提供服务才收取一定费用。零售商之间本是竞争关系, 而日本的一些零售商通过合作采购和运输来降低采购成本, 由竞争角色部分地转换为合作者角色。

“角色转换”在社会学中, 是指一个人或组织由一种社会角色向另一种社会角色的变动或更替。这在社会学中被视为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的现象, 社会学也对角色转换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但是在现实中, 角色转换并非一定是完全的角色转换和更替。导致了另一种现象:一个人或组织在同一件事件中同时具备不同角色的特征。本文将这种现象称为角色融合。所谓角色融合是指在角色关系中, 被转换角色的一方如果在同一事件或角色关系中同时承担了多个角色的现象。角色融合与一般的角色多重性不同, 角色多重性是一个人或组织在面对不同的事件或角色关系时具有多重的角色和身份, 例如一个人在工作单位是同事、下属, 在家庭面对妻子则是丈夫, 面对子女则是父亲。在这种情况下, 一个人或组织只要能认清社会行为对象赋予自身的角色期望, 及时转换自身的角色行为就不会出现角色冲突和角色错位。而角色融合则不同, 它是在同一事件或角色关系中一个人或组织同时具有多重角色和身份。例如特许加盟关系中, 受许方同时具有顾客、中间商、合作人和“子公司”等多种角色的特征, 而特许方同时具有卖方、合作人和“总公司”等多种角色的特征。

2 角色转换和角色融合是未来营销的常态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进步, 一个人或组织与社会中其他人或组织的各种联系也更加广泛, 而这种相互联系的关系也不断发生变化。在这种背景条件下, 角色转换和角色融合将是营销活动中的常态。具体原因如下:

2.1 外部消费者角色期望的必然要求

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的完善和买方市场的形成, 特别是消费者讨价还价能力的增强, 消费者在大部分市场中已逐渐处于优势位置, 企业和营销人员树立“以消费者为中心”“一切为了消费者满意”等观念, 不断适应消费者对企业和营销者的角色期望, 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这种市场条件下, 营销人员不仅是“卖方”和通过销售来盈利的角色, 同时也是“引导者”、“代言人”、“服务员”、“顾问”、“朋友”、“倾听者”、“谈判者”和“中间人与信息传递者”[3]。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需要企业不时就要对自己的目标市场重新定位, 发现新的没有被满足的消费者, 面对他们的要求和期望, 企业和营销者也必须做好自己的角色转换。

2.2 将外部角色冲突内化最终减少冲突的方法体现

社会学认为角色冲突是角色行为相互矛盾的产物, 角色冲突主要被划分为:角色内冲突、角色间冲突和角色外冲突三种形式[1]。其实, 这三种角色冲突实际上都是一个人和组织在多个角色期望之间的冲突, 本文将其称为内部角色冲突。而实际上, 个人或组织还不可避免地存在另一种角色冲突, 这就是个体有时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规范和社会期望的要求, 引起角色本身和社会对其的角色期望之间的矛盾冲突, 这在社会学中被称为角色错位, 其实质上是社会关系之间的冲突, 对一个人或组织来说是外部冲突。正如前述, 营销的利害相关者特别是消费者对企业和营销者提出了更多的角色期望的要求, 如果企业和营销者不能或不愿适应其这种要求, 就会产生外部角色冲突, 使企业缺乏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为了减少这种外部的角色冲突, 企业和营销者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就是角色冲突内部化, 让企业和营销者自己或外部的利害相关者同时承担起融合的多种角色身份, 以便化解外部的关系冲突。换位思考就是角色冲突内部化的具体表现。

2.3 企业营销创新的有力手段

从营销理论看来, 市场机会就是存在于市场中的尚未得到满足的消费者需求。企业的利害相关者尤其是消费者对企业及其营销者的角色期望本身就是需求的一种表现形式。企业可以通过这种角色期望和外部角色冲突发现新的市场机会, 甚至创新出新的商业模式。干洗设备及干洗耗材生产企业也正是基于顾客自身盈利的安全性需求, 和对生产企业提供盈利模式和服务的角色期望, 特许经营模式应运而生。几乎所有营销创新都伴随着企业或其营销者的角色转换甚至角色融合, 而角色转换和角色融合总是能够带来企业的营销创新。

3 企业及其营销者的角色转换和角色融合带来的问题

企业及其营销者为适应外部的角色期望而进行角色转换和角色融合后, 常会带来外部的潜在冲突的内化, 由个体外部的关系冲突转变为个体内部的角色冲突。

冲突内化后无非表现为前述的社会学中的三种角色冲突:角色外冲突, 即角色转换后新旧角色之间的冲突;角色间冲突, 即个体身兼几种角色所发生的冲突;角色内冲突, 即同一个角色由于社会上人们对于他的期望与要求的不一致, 或者角色承担者对这个角色的理解的不一致, 而在角色承担者内心产生的一种矛盾与冲突。

角色冲突有时并不一定都是消极的。例如在服务行业的服务营销管理者, 与制造企业相比较往往并不是单纯的角色, 他们同时承担了运营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成本管理和营销管理等几个方面的职能角色, 这些职能角色的目标并不总是一致的, 于是极可能陷入角色冲突的境况, 但这种角色冲突客观地促使他们在决策时要考虑到更广泛的管理因素及其制约关系, 最终做出更加合理的决策。冲突反倒成为是一种发现矛盾和解决矛盾的方式。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 由于冲突程度与工作绩效呈现倒U形的关系, 当外部关系的冲突内化后, 如果相关个体和组织不能适应这种角色转换和角色融合, 同样会给相关个体和组织的工作带来麻烦, 降低工作绩效, 最终影响企业和营销者与各利害相关者的合作关系。尽管如此, 角色转换和角色融合依然在营销管理活动中有着积极的意义, 因为它们为营销管理活动提供了灵活调节内外部的角色冲突的手段。

角色转换和角色融合带来的问题可以通过下面的相关对策得以进一步解决。

4 针对角色转换和角色融合的有关问题的对策

4.1 规划并细化剧本

角色转换和角色融合意味着新的一次相关个人和组织的角色重新定位。在这样一次重新定位过程中, 最重要的是从系统的角度规划好相关个体和组织相互作用的关系剧本。通过流程管理和岗位职责管理为相关个体和组织制定情节性的操作规范和行为方式, 使存在角色转换和角色融合的个体、部门和组织明确在特定情景条件下如何扮演自己的角色, 这是解决角色转换和角色融合所引起的相关问题最重要的途径。

4.2 选择适应性强的人员承担相关岗位

不同的人在同样复杂的角色扮演中的表现差异很大。营销是与人打交道的行业, 也是角色关系相对复杂的行业, 选择习惯于正面思维、视野开阔和善于换位思考的人来承担, 不仅可以减少角色冲突带来的绩效下降问题, 还可以充分利用角色转换和角色融合给营销工作带来出乎意料的效果。

4.3 对角色转换进行调试

此外, 组织还需对承担多角色的个人和部门进行心理训练和调试。研究表明, 个人通过角色学习、技能训练, 识别角色期望的真正含义, 就能提高协调处理差异性角色期望的能力。而作为营销组织也应在一定程度上主动给予相关人员以足够的支持, 建立培训机制帮助个体增强角色意识, 提高个体的角色适应性。

参考文献

[1]奚从清.角色论[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2]中国大百科全书. (社会卷) [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1.

角色转换的抉择 篇11

一位成熟的管理者与一位不成熟的管理者都有可能给人上述的印象,但是背后所支撑的东西却绝然不同。

变化的快乐与迷惑

当你被上级告知将承担管理职责,从一名业务骨干开始向管理者过渡的时候,可能绝大多数的人会为此高兴并欣然接受,毕竟这意味着你可能有机会在更大的舞台上施展才能。

但是,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激情往往与责任结伴而行,问题也总是出现在欢乐的时候。可能就在你欢欣之余,困惑出现了。

----你肯定是一位业务骨干,否则也不会被提拔为管理者,但是相对于业务方面的驾轻就熟,在管理工作领域你则是一位初来乍到的新手,你真的清楚管理者应该做什么吗?

----你可能已经了解了作为管理者应该做什么,但是你了解应该怎么去做吗?

----即便你可能了解管理工作的技巧,但是你了解为什么要这么去做吗?

----如果你是一位天资聪慧的幸运儿,上述的问题对于你可能都不成为问题,但是与从事熟悉的工作相比,进行陌生的工作可能带给你的是另一个问题----成就感的缺失。

面对困惑,你是否已经参透这样的玄机----外在的变化如果缺乏内在变化的调试,变化结果是难以预期的;外在的身份变化如果缺乏内在角色转换的支持,则变化便会纠缠在硕大的困惑当中。 内在的变化容易吗?

转变有多难?

相信每一位新任管理者都知道应该顺应身份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角色变化,但是(我们不得不又说到但是),实际情况是:很多人的变化结果并不理想。新任管理者角色转变的难点在哪里呢?

成就预期与管理能力的不匹配

“新官上任三把火”,这句话所隐含的意思是作为一位新任管理者上任之初一定要干出几件漂亮事儿以回馈选拔者与观察者。然而此时,新任管理者所面临的可能却是对于管理领域的陌生和管理能力的低下,而此两项弱势的弥补是需要时间和锻炼的。如果一味地执着于尽快出成绩,则极有可能事与愿违。可是问题在于周围的关注者甚至新任管理者自己都在无意间忽略了上述事实,急于求成与个体能力的不匹配致使新任管理者往往无所适从。

角色惯性与角色需求的不匹配

管理大师德鲁克曾经概括管理者与非管理者之间的差别:管理者就是通过他人做事。

一般情况下,当一位业务骨干被提拔为管理者之初,阻碍他进行角色转化的最大的敌人,其实就是他在作为业务骨干时所养成的“良好习惯”。那时对于他的要求是能够独立地完成本职工作,如果这个要求仍然被新任管理者习惯性地运用在管理工作当中,则团队管理目标的实现便无法保证。因此新任管理者应迅速地从习惯做事为先转化为规划做事为先;从关注自己做事转化为关注团队做事;以团队目标的实现为作为自己行事的最高准则,否则我们所看到的只是一位名义上的管理者。

把稳心中的舵盘

面对变化,人们很容易产生新奇、甚至兴奋的感觉;但是面对变化的结果却不是很容易便能找到良好的感觉。同样的变化也不会给所有的人带来相同的结果,甚至变化过程的细微不同都可能招致结果的大相径庭。

我们不断地强调角色转化的重要,不过我们接下来将要强调的却是角色转化是否必要。真正的角色转换者需要扪心自问:“我是不是真的愿意从事管理工作?我愿意将自我价值展现在这个领域吗?”

内心的召唤是一个人前行的真正动力。当我们发现一位新任管理者总是热衷于从事以前的工作并乐此不疲;当我们发现一位新任管理者从此高高在上、告别业务从而仅仅成为一名工作的分配者,我们应当明白他们之所以不会成为一位优秀的管理者,其实质就在他们内心并未将从事管理工作当作自己的追求。

管理就是决策,人生就是选择。当你有机会向管理者转变的时候,你首先应该接受的是自己心灵的拷问。你可以做出任何选择,但是无论你做出什么样的选择你就必须接受什么样的结果。毕竟选择的自由注定需要对于后果的甘心承受。

老师如何转换角色进入课堂 篇12

为什么有很多学生能坐在电视机前面一整天而坐不住课堂的四十五分钟?为什么学生会对电视节目的台词倒背如流却记不住简单的几个英语单词?为什么学生对电视教学中的内容耳熟会道却对真人课堂实况中的内容充耳不闻?究其原因, 这是因为四十五分钟课堂太单一枯燥, 课堂没有新奇感。而电视节目内容丰富, 更新快, 有新鲜感, 所以学生得到了感官上的享受, 也就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当然我们也并非是要在英语的课堂教学中全盘运用电视节目形式, 但我们根据教材的实际情况, 可取其精华并把它运用于英语课堂教学中。

现在的知识性兼娱乐性的电视节目如“开心辞典”、“三星智力快车”、“幸运52”等倍受学生的欢迎, 我们也对此类节目甚是喜爱, 因为这类节目不但能传递知识, 而且具有娱乐性。我尝试将电视节目搬上讲台, 运用于教学, 收到了相当好的效果。

笔者以初二英语教材8 (B) Unit 5“International Charities”为例, 说明操作步奏。

(1) 巧用“智力快车”, 让学生愉快进入浩瀚的英语词海。

“三星智力快车”中有一个愉快的猜词环节。每堂课的前五分钟进行猜词。把全班的四大组学生分成四个方阵, 每组底分是100分, 以知识竞赛的方式贯穿, 并且都以举手抢答的方式进行, 回答正确的为本组加十分, 为了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回答错误的不扣分。上台就本课用到的关键词并运用自己的语言把这篇课文的大概意思描述出来, 同时老师把学生的描述写在卡片上, 下面各组学生进行抢答。全班同学抢答非常激烈, 一下子就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这样的教学方式能使学生对词汇的印象很深刻, 并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表达能力和说英语的胆识。每个学生都有描述词汇的机会, 所以课前都要做很多准备, 他们学习英语的自主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2) 妙用“开心词典”的形式让学生进入热身。

在这个环节里, 给学生几分钟默读课文, 呈现事先准备好的阅读理解题, 并且在最后增加了两道活跃学生联系实际和激发学生积极开通思维的题目。这样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人公精神, 培养了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 1.How many people are affected by blindness?

A.45 billion

B.45 million

( ) 2.Where do ORBIS doctors perform operations on the patients?

A.in the hospital

B.on the plane

( ) 3.How do ORBIS doctors help local doctors to help more people?

A.teach them new skills and share their knowledge

B.give them money

( ) 4.How many operations did Dr.Ma do?

A.two or three

B.one hundred and fifty

Crazy questions:

5.Can you say other kinds of disabled people besides the blind?

6.What can we do to support ORBIS doctors?

7.Can you tell us if you have dong something meaningful to help the people in need?

(3) 用“幸运52”激励学生, 训练学生听力。

本堂课的听力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听力完成写在黑板上的表格信息, 这就类似于“幸运52”节目里的形式, 让学生注意力充分地集中, 无论哪组哪个学生知道答案随时可以把答案写在黑板的表格里。并根据添加的信息找学生抢着复述跟该词组有关的课文所呈现出的信息。在重放磁带时, 随时停下来让学生复述前面刚听到的一句话。这很类似于正大综艺里放影片片段停下来让观众复述一样。当然, 针对初中学生来说, 为了减少听力上的困难。我们在操练前预先给学生熟悉一些描述事物的句子, 以降低听力材料的难度, 提高准确率。

(4) 让学生在“梦想剧场”里走上星光大道。

在这个环节中说 (speaking) 占的比重最大。这个单元讲的是一个慈善机构如何帮助眼睛失眠的话题, 以及为了帮助更多的人我们需要做些什么的话题。首先让学生跟读有关的有用的词组 (useful expression) , 然后利用“梦想剧场”的形式要求, 让各个小组分角色上台发表自己的对慈善机构的看法和自己该做些哪些有意义的事的想法。强调使用所给词组, 而且参加人数多的那组得分也会多, 最后由教师根据学生的语音语调、句子的流利程度、语法的正确率来给分, 这就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量, 各组表演得有声有色, 这完全超过了我们的预期效果。

(5) 尽情让学生在“希望英语”的田野上奔驰。

经过了以上几个环节的训练, 一节课已快接近尾声, 但是学生还意犹未尽。老师可以模仿“希望英语杂志”中的即兴演讲, 由于时间的限制, 每组可派一名代表, 就说 (speaking) 的话题即兴一分钟演讲, 题目自定。讲完全班同学给每组的代表打分。这部分难度较大, 却加强了学生集体参与的主人公意识, 调动了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上述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英语的主人”的思想。整个教学过程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 生动活泼地发展。群体性主体参与率高, 创造性思维活跃, 使学生真正获得了自主学习的成功乐趣。整个教学过程的突出特点是精心创设情境, 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当然好的教学形式固然重要, 但更重要的还是教学的内容, 以及学生从这堂课上所真正掌握的学习内容。把电视节目形式搬上讲台是一种教学尝试。我们今后还要根据教改的要求不断改进教学形式, 增加教学的手段, 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能力, 适应社会的发展。

总之, 《英语课程标准》给英语教师带来了机遇与挑战, “教师即研究者”这一要求在新课程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英语教师要适应英语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就必须正确认识自己在新课程实施中的角色定位问题, 找到自身与新课程要求之间的不足, 切实转换以往形成的传统角色观念, 把自己塑造成为具有多种角色的综合型教师, 以此推动英语教学工作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新课程理念英语课程改革.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光纤式保护下一篇:山西农村沼气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