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农村沼气发展

2024-10-18

山西农村沼气发展(精选11篇)

山西农村沼气发展 篇1

进入21世纪以来, 国家就把开发新能源作为长远战略来抓, 投入大量资金, 大力发展以户用沼气为代表的农村新能源项目, 这对我国应对气候变化、节约资源、优化能源结构、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1], 但通过对山西省太原市、晋中市、吕梁市部分户用沼气建设和利用情况的抽查, 发现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现将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 并提出发展对策。

1 存在的问题

1.1 利用率过低

通过对山西省太原市、晋中市、吕梁市部分户用沼气建设和利用情况的抽查, 发现户用沼气的利用率仅为60%~70%, 并且由于冬季气温低, 造成产气停止, 只能间歇使用。造成该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建设质量不达标。为了推进农村沼气建设, 政府将其作为“一把手”工程, 摆在突出位置, 各地为了完成任务, 盲目加快建设, 同时懂技术的技工短缺, 施工时技术、材料把关不严, 管理不到位, 造成一些沼气池未经使用或使用一段时间后就出现漏水、漏气现象, 此种原因造成沼气池废弃的占到10%左右。二是产业结构调整, 发酵原料不足。产业结构调整, 原有产业设施被重新规划改建, 同时养殖业受市场调控, 养殖成本和风险加大, 造成农村的养殖业不能形成连续性, 畜禽粪便原料不足, 维持沼气池发酵, 必须从几里甚至几十里外取原料, 困难较大, 且沼气池发酵原料稀缺时, 畜禽粪便价格大幅提升, 如猪粪价格由原来20元/m3上涨到现在的60~80元/m3, 使一部分非养殖户放弃使用沼气, 此种情况占13%左右。三是外出务工, 移民搬迁造成废弃。孩子上学、进城务工、农村搬迁等原因造成一部分沼气池报废或停用, 此种情况占17%左右。四是受冬季气候条件的限制。山西省中西部, 尤其是吕梁市的一些县市冬季气候寒冷, 庭院沼气池未采取防寒保温措施, 池内温度低, 造成病态池的出现, 最终闲置或报废。

1.2 存在安全隐患

由于以上原因废弃的沼气池没有明确的标示, 处于无人管护状态或井盖破损, 沼气池中的残余沼气, 随时可能被引燃爆炸或造成人畜落入池内受伤甚至死亡。

1.3 服务网点不健全, 服务不完善

调查显示, 一个服务网点4~6人, 负责600~700户沼气用的进料、抽渣、维修、故障排查, 假如1户1年去3次, 每人得服务300次左右, 事实上很难做到, 这使得农村沼气建设成果未得到有效巩固, 综合效益没有全面发挥。究其原因是:一是服务网点设备不足。由于国家规定每个网点总投资2万元左右, 而农业部要求“六个一”标准无法达到要求, 难以为农户提供建、管、供、修、培等系列服务。二是服务网点技工服务不到位。农村能源建设服务体系具有公益性和技术性, 其市场体系尚未形成, 服务网点技工需要养家糊口, 而其待遇跟不上, 致使很多技工不能专心致力于此项事业, 管理不积极、服务不到位。

1.4“三沼”综合利用水平较低

“三沼”综合利用水平的高低, 是户用沼气能否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调查中发现可利用的沼气用于做饭的达100%, 用于照明、洗浴的不足3%, 没有用于增二氧化碳肥和贮粮;沼渣、沼液用于农作物、果树、蔬菜生产肥料的不足60%, 用于病虫害防治和循环养殖的几乎没有。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沼气综合利用方面缺乏投入、宣传及系统的操作, 仅限于小面积试验, 农民看不到实际效果, 掌握不了沼渣沼液用作肥料、循环养殖和病虫害防治的具体操作规程, 从而影响了综合利用技术和经验的推广。二是既懂沼气又懂农业栽培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缺乏, 是制约“三沼”综合利用的重要因素。三是“三沼”综合利用示范点不多、不亮, 因此示范带动作用不强, 很难调动群众开展“三沼”综合利用的积极性。

2 发展对策

2.1 加强引导, 提高认识, 严把质量关

“三沼”是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品质、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有效的途径。因此, 各级政府应因地制宜、科学发展, 防止盲目求多、急功近利;在沼气建设时坚决杜绝只求数量不求质量, 对于新建沼气池, 必须严格把关, 聘请经过专门培训、有建设经验并且无建池质量问题记录的技术人员, 确保建一个, 用一个。

2.2 建立档案, 严格管理, 排除隐患

通过建立县、乡、村3级档案, 细致排查, 掌握每个沼气池的情况, 能修则修, 不能修且被废弃没有利用价值的沼气池, 则应尽早填埋, 并向相关部门报废, 减少安全隐患。

2.3 因地制宜, 加强技术更新

不同地区、不同农户采取推广保温越冬、“一池三改”和“四位一体”技术, 确保沼气池安全越冬;配套太阳能加热设备, 解决低温季节的产气量问题, 实现沼气全年、全天使用;通过更新技术, 大范围推广秸秆发酵技术, 发展秸秆沼气, 彻底解决发酵原料不足的问题[1,2,3]。

2.4 强化服务网点, 健全管理和服务体系

根据“政府引导、多元参与、方式多样”的原则, 积极鼓励各地因地制宜, 灵活多样, 发展协会领办、个人承包、股份合作等多种服务模式, 为沼气用户提供一切便利条件[4];各级政府增加服务网点的建设费用, 用于服务人员的保障性工资收入;对服务网点技术人员定期进行培训, 提高服务人员的业务素质, 达到“一专多能”, 既懂沼气技术, 又会维修服务, 提高服务能力;采取奖励机制解决网点技术人员的服务机制和收入问题, 提高技术人员的服务积极性, 采取技术评比、服务评比、群众参与, 将技术好、服务优、群众满意度高的列入资金或政策扶持, 使技术人员能够全身心真正投入到沼气服务上;控制好服务比例、配置好服务资源, 禁止重复建设。

2.5 加强“三沼”综合利用的引导、示范和推广

通过调查, 蔬菜产业发展好的地方“三沼”利用率较高, 如太谷县和祁县。因此, 结合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 加大“三沼”综合利用研究和典型示范, 以事实引导群众充分利用“三沼”, 突出沼渣、沼液在果树、蔬菜、循环养殖等高效产业上的利用;探索“三沼”综合利用“社会化”的有效途径, 根据目前农村劳动力现状和实际, 可采取国家补助、私人购买抽肥设备、运输车辆的办法, 解决沼液、沼渣运输瓶颈;国家资助一批沼气综合利用示范户和运输专业户, 定期收集沼气户的沼渣、沼液, 有偿向果农、菜农提供优质肥料, 不再局限于沼气村、沼气户自己使用, 以实现“三沼”综合利用最大化。

3 结语

综上所述, 在农村推广户用沼气是利国利民的长远工程, 必须扎扎实实推进。据《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规划 (2007—2015年) 》, 到2015年, 我国将拥有户用沼气6 000万户左右[5]。届时, 农村户用沼气和“三沼”利用将在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摘要:通过调查山西省中西部部分县市户用沼气使用情况, 找出限制该地区户用沼气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以为山西省中西部沼气使用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户用沼气,问题,建议,山西省,中西部

参考文献

[1]闫沁阳, 王光.沁水县户用沼气低使用率的分析与建议[J].农业工程技术, 2009 (10) :28-29.

[2]焦瑞莲.浅析提高户用沼气使用率的建议对策[J].农业工程技术, 2012 (9) :8-9.

[3]钱慧.南阳市户用沼气使用率偏低原因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2 (9) :285-286.

[4]全国农村沼气服务体系建设方案试行[J].中国沼气, 2007 (3) :44-46.

[5]我国出台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规划 (2007—2015) [EB/OL]. (2007-07-02) [2007-09-05].http://www.gov.cn/jrzg/2007-07/02/content_670030.htm.

山西农村沼气发展 篇2

中供气沼气池两座,建户型8m3 的沼气池2479口,配套三改992户,按照“三改一建、三清一绿、三规一提”的要求建成闵台、文庙、秦杨等生态家园示范村6个。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做到三个结合指导建

1、沼气池建设与调整农业结构相结合。近年来,我们依托畜禽养殖优势紧抓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促进了畜禽养殖规模的扩大,有力地促进了种养殖业的发展,对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起到了推动作用。初步测算,一户建池农户年增收节支1500元,全镇可直接增收节支372万元。三年来,全镇养猪规模进一步扩大,“三改”农户可年增加生猪出栏2.9万头;文庙、古堤、秦杨等村发展“猪-沼-菜”无公害蔬菜基地1500亩;四合、杨场、韩场等村发展“猪-沼-鱼”生态养鱼380亩,闵台、伍家场、东岳庙等村发展“猪-沼-棉”高效种棉基地2000亩。

2、沼气池建设与规范农民建房相结合。在工作实践中,我们发现“一建三改”效果好,但“三改”费用高,一般农户承受不起,拆了再改,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农户也不易接受。近年正值农民改建、新建住房高峰期,如果在农民改建、新建房屋时,把建房与建池、建厨、建厕、建圈结合起来,可一步到位。为此,镇委、镇政府及时出台文件,把这项工作纳入村干部工资考核内容,年终验收结帐。引导农民在改建、新建房屋时,按照统一规划放线(由城建、土管统一放正屋边线、正负零,由能源管理站统一放沼气池、厨房、厕所、猪圈位置线),统一施工图纸(由城建提供正屋图纸,由能源管理站提供建池、建厨、建厕、建圈图纸)建设新居。近年来,农民建房先建沼气池,已成为我镇农村建房户的自觉行动。

3、沼气池建设与改善农村环境相结合。近年来,我镇畜禽养殖的发展迅猛,但大量的畜禽粪便及生产污水任意排放,造成周边环境污染,通过采取畜禽养殖户配套建沼气池,人畜粪便、生活污水入池,有效地改善了农村的生活环境。同时,我们按照“三改一建、三清一绿、三规一提”的要求在全镇主要道路两旁,村庄房前屋后栽植樟树等绿化林木近3万株,沿主路、主沟的湾组每5-10户修建一口垃圾池探索农村保洁机制,13个试点村已建垃圾池196口,配备垃圾清运员13名,每天清运一次,村庄、庭院、河渠环境状况明显改善。

二、抓好三大示范引导建

在发展农村沼气,建设生态家园工作中,我镇始终注重示范样板的带动作用,着力建设生态家园示范样板工程,以点带面,稳定推进。

1、抓示范组建设。2006年,我们在文庙村4组开展“一建三改”生态家园示范样板点建设,建池55口,三改配套55户,打水泥路 500m,栽樟树560株,推广猪沼菜生产模式,建大棚 15个,发展无公害蔬菜110亩,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抓示范户建设。每建一个“百池村”,我们都要重点抓好10到30户典型,通过他们传帮带,发挥“领头羊”的作用。如任志清、毛兆华、向新阳等百余个示范户,他们有的是下岗职工,有的是地道的农民,但相同的是,他们都是靠发展以沼气为纽带,种养业并举的生态农业模式发家致富的。

3、抓示范片建设。今年,我们投入资金20余万元,每户按2000元标准进行补助,在闵台、珠玑寺等村进行连片建设,集中建池89口,全部三改到位,打水泥路700米,栽樟树、楠树、桃树、等绿化林木2400株,建垃圾池32个,并在门前统一做了篱笆墙,晾衣架,花坛,建成湾头荷花飘香、菜地桃树成行,门前花坛锦绣,房屋整洁漂亮,屋后“一建三改”,楠树挡风遮阳的花园式村庄。

示范点建设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极大地推动了我镇“一建三改”工作。刚开始,是干部做工作要群众“一建三改”,而现在,是群众求干部给指标“一建三改”。在闵台村,今年的任务是23口,到目前为止,已超额完成7口,要求建池的农户还有10多户,我们正在调剂任务数,以满足这些农户的建池需求。

三、落实三支队伍服务建

发展农村能源,建池是基础,管理是关键。只有建设好,管得细,才能发挥效益,持续发展。

1、村级建池队伍专业化。年初,我镇在横堤拐村组织建池现场会,全镇24名技工在这里摆开擂台,培训比武,择优聘用了13名熟练技工组建了一支建池专业施工队,分三个小组负责三个工作片的建池任务。半年的实践证明

:组建专业施工队好处很多。一是解除了技工的后顾之忧,稳定了技工队伍;二是质量有保证,技工有抓手。由于施工队技工都是挑选的熟练技工,到专业施工队后,只建池,不做别的活,手艺越做越精,加之合同约束,施工队组建以来,建一口,成一口,无返工,无病池,得到群众一致好评;三是规范了建池市场,统一了建池价格,减轻了群众负担;四是集中建池,便于管

理,减少了村干部、农户找技工难的麻烦,村干部集中一段时间全力抓建池,任务完成后,一心抓其他工作。

2、村级能源服务部网点化。全镇在建池较多的项目村建村级能源服务部6个,在建池达50口以上的村选配一名热爱农村能源事业,年富力强,有一定沼气使用、维修、安装技术的村组干部,沼气技工和其他热心人士担任村级能源服务管理员,全镇已选配管理员20名,50口以下的村由邻近的管理员代管。这些在身边的能源服务管理员随时随地为沼气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深受群众好评。半年来,这些能源服务管理员共为沼气用户维修病池54口,更换脱硫剂523包,更换滤水壶214个,指导上料启动368户,出渣补料1219户,维修灶具316台套,安装沼气饭煲20多个。大大提高了沼气使用率,由原来的不足60%上升到现在的90%以上。

3、镇能源管理站建设规范化。今年以来,镇能源管理站和各村都建立了沼气用户档案,对建池时间、技工姓名、沼气池使用现状,电话号码等都进行了详细记载,实行跟踪管理,开展上门服务,主动为广大沼气用户排忧解难,提高沼气使用率,为农村能源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山西农村沼气发展 篇3

关键词:农村沼气;能源建设;技术效益

中图分类号:F323.21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9-0044-1

1 发展农村沼气建设的重要性

1.1 有利于改变农村能源结构,增加清洁能源供应

沼气具有原料来源丰富、造价低廉、热效率高、清洁卫生等,还可以综合利用。沼气的开发和利用,在发展新能源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大力发展农村户用沼气,减少煤电薪柴等传统能源消耗,增加农村清洁能源供应,有利于农村能源消耗结构。

1.2 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改变农业循环体系

在生态循环系统中包括许多相应或相斥的环节,每个环节的产物和废物的输出,往往成为另一环节的原料输入。从目前的农业循环来看,将谷物所产的秸秆直接烧掉,或直接用于还田或用作饲料后将畜粪作肥料的习惯做法,都未能充分利用农业生物产物的能量和物质,这样的农业循环是不完全的。假如在上述循环中加入沼气应用环节,就成为比较完善的区域封闭的循环体系,可以加速农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综合发展,比较充分地利用农业生物产物的能量和物质,比较合理地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

1.3 有利于保护环境,改善农村卫生

沼气是一种污染非常少的卫生能源,完全燃烧后既无烟又无灰,也不会造成公害,他将人畜粪便、有机污水、污物等疾病传播源、污染源投入沼气池中密闭发酵,可将寄生虫卵和致病菌大部分杀死。阴沟积污、路边野粪都投到沼气池中,净化了环境,改善了农村卫生面貌,因此,发展农村沼气事业不仅有利于改善农村卫生,更有利于保护和净化环境。

2 发展农村沼气,加快农村能源建设

加快农村能源建设,发展农村沼气,是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良性循环的首要任务。根据我市农村沼气建设的实施过程和发展目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其进行论述。

2.1 加强九台市沼气建设的规划和布局

九台市地处吉长两市之间,气候条件优越,自然物资丰实,因此,发展沼气这种新兴的生物质能源,具有十分有利的条件。而沼气本身又有原料来源丰富、改善环境卫生,保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和促进工农业生产发展等方面的优点,因此发展沼气是战略问题,他关系到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改良土壤、保持水土:关系到农、林、牧、副、渔生产的发展,也关系到改善农民生活和提高农村科学文化水平等重大问题。全面推广“一池三改”、“四位一体”的模式。

2.2 做好后续服务,切实保证沼气建设事业顺利进行

发展农村沼气,后续服务是关键。因此,要提升服务质量,做好服务工作,建立健全机制,保证服务跟踪,同时还要做好定期的检查维修工作,确保沼气建设的顺利进行。

3 沼气池综合利用的经济、生态、社会三方面效益

3.1 直接经济效益

以一个八立方米的沼气池为例,有效使用期10年以上。一年可出沼气水肥(发酵液)10~15吨(相当于40~80Kg硫酸铵或20~40kg过磷酸钙)和沼渣1吨左右(相当于50kg磷酸铵或25Kg过磷酸钙),年产沼气600~700立方米,沼气、沼渣、沼液均可充分利用。沼气用作日常炊事,供全家一日三餐,年平均节煤1吨左右或薪柴2000公斤左右,节省燃料可达1600多元;沼渣、沼液用做肥料,节约化肥约400元左右;用沼液代替农药,进行喷施,防止农作物病虫害,年可节约农药开支200多元,综上分析,一年中,一口8立方米沼气池可为农民节省开支2000元左右。

3.2 生态效益

发展沼气可推动农业向无污染的方向发展,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3.2.1 减少有机农药使用量和残留污染 施用沼肥或叶面喷洒沼液,能使作物基本不发生病虫害,可以减少农药用量,降低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量,生产出无公害的绿色食品。

3.2.2 消除环境污染 沼气本身是污染较少的卫生能源,不仅可以改善农村卫生,也有利于保护和净化环境。

3.2.3 改良土壤,培肥地力 增加有机质肥料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农村施用有机质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广大农民十分重视积造和施用有机质肥料。有机质肥料能为作物提供比较全面的养分,如N、P、K、Ca及微量元素等,其中丰富的有机质又能促进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起到改良土壤,提高肥力的作用。加强沼气建设为农村积造和施用有机肥料创造了有利条件,对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建设高产稳产农田,具有重要意义。

3.2.4 减少生态人为破坏 建设沼气池解决了农民生活能源,可减少对薪柴的砍伐量,减轻农田及草场压力,增加牲畜的饲料来源,有利于保护自然植被。

3.3 社会收益

改善农民精神风貌,促进农村社会文明进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为社会培养了大批沼气技术人才;促进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可以向社会提供了大量的无公害农产品。

通过分析,以上三项受益显著,足以能引起我们的重视,并力求大力发展沼气事业。

4 结束语

建设农村沼气,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是国家促进农业更好的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保证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沼气的综合开发和利用,是加强农村能源建设的新途径,不仅对扩大农村能源、解决农村千家万户烧柴困难发挥重大作用,而且对维护生态平衡,建立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搞好环境卫生,增加优质有机肥料,促进农牧业发展,扩大多种经营,发展商品生产都起着积极作用。因此,發展农村户用沼气是一件利国利民一举多得的大好事。近年来,国家在开展农村沼气事业的建设中颁布了多种优惠政策和措施,大大地促进了农村沼气事业的发展。

调整思路发展农村沼气 篇4

户用沼气发展不平衡, 全面扩大规模存在诸多因素制约。以某户用沼气重点推广村为例:该村共有农户300余家, 建设沼气池30座, 普及率为10%, 夏季22座可以正常运转, 利用率为70%多一点, 冬季只有6座可产气使用, 利用率只有20%。从其它渠道反映的情况来看, 户用沼气普及率和利用率低的问题还比较普遍。农户反映, 沼气池只要管护得当, 正常使用8个月没问题, 建设一个8立方米的户用沼气池, 买300元的牛粪, 可满足3~5口之家一年80%的生活燃料需求, 与其他燃料相比, 可以节省1000多元。这证明沼气确实是环保、清洁和节约的能源, 但为什么会出现上述情况?我国农村生产方式正发生着深刻变化, 耕牛已退出役用, 畜禽家庭散养逐渐淘汰, 沼气原料畜禽粪便出现短缺, 而且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 沼气进出料也成为难题, 这是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我们在调研时还发现, 农户庭院都不大, 由于自来水不能24小时供水, 家家户户都修建水窖贮存水, 如果再修建沼气池, 难免因距离水窖太近而污染饮用水。许多农户庭院都用石板铺地, 收拾得很整洁, 但沼气池管理稍微疏忽, 沼液就会溢出弄得腌臜不堪, 甚至影响四邻。北方气候比较干燥, 特别是冬季寒冷, 户用沼气技术还不完善, 产气不足, 难以实现周年均衡供气。由于上述因素的影响, 尽管国家出台许多优惠政策, 补贴标准不断提高, 但部分农户的反应仍不甚积极。所以, 进一步推进农村沼气发展, 在适宜地区还是要扩规模、上水平。但对没有原料保障、后续服务跟不上的地区, 则不宜片面推行户用沼气。

大中型沼气发展势头良好, 但向农户供气的对接机制尚需探索。2007年以来, 适应畜禽养殖方式变化和规模化养殖场的快速发展, 农村沼气进入优化结构、建管并重阶段, 国家专门安排资金, 支持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等大中小型沼气工程建设。一方面, 地方有关部门和企业, 要求建设大中型沼气的积极性不断提高, 另一方面, 已建的大中型沼气, 大部分是为了解决自用能源, 向农户供气率不高, 有的甚至把沼气排入空中, 既浪费能源, 又污染空气。

进一步促进农村沼气发展应着力发展集中供气。将发展农村沼气纳入一事一议项目建设体系。从理论上讲, 农村沼气集中供给设施同城市天然气供给设施一样, 都属于基础设施, 具有公益事业属性, 将集中供气纳入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体系不存在政策障碍。从运行机制来看, 集中供气与集中供水从建设到运营, 其程序和方式基本一致, 集中供水搞得好的地方同样可以搞集中供气。因此, 在水电路基础设施基本完成、群众基础好、两委班子战斗力强的村庄, 应鼓励按照一事一议机制建设规模化集中供气工程, 比照集中供水模式, 解决大中型沼气向农户供气对接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沼气建设补贴仍由原渠道下发, 提高补贴比例至70%为宜。扩大用水户协会职能, 将沼气建设和运营纳入管理范围, 同集中供水以水养水一样, 集中供气也要实行以气养气, 沼渣、沼液属于优质肥料可以出售, 以气养气应该更具优势。重点发展以秸秆为原料的大中型沼气工程和秸秆气化工程。农作物秸秆是非常好、可以大面积应用的沼气原料, 我国正在大力发展秸秆利用技术, 而且南方试点地区取得很大成功, 未来秸秆利用技术全国化推行的前景十分光明, 沼气原料不足问题将得到根本改善。我国广大农村秸秆资源非常丰富, 过去被当做废物直接燃烧, 由于污染环境, 被强制禁止。现在, 随着大型农机具的普遍使用, 像小麦和玉米等, 其秸秆在收割时已被粉碎直接还田, 但其肥力远不如沼液沼渣。经过沼池液化, 秸秆变成优质肥料, 而且, 还可以实行以秸秆换用气, 既能解决原料问题, 又能减少农户的负担。秸秆气化集中供气技术也是我国农村能源建设推出的一项新技术, 经过试点已开始在全国各地示范推广, 国家要加强政策扶持。

三峡库区农村沼气发展现状及对策 篇5

摘 要 剖析三峡库区山区农村沼气发展现状和制约因素,提出快速普及库区山区农村沼气的7点建议。

关键词 农业;农村沼气;发展对策;山区;三峡库区

中图分类号:S216.4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21--03

三峡库区地处四川盆地以东、江汉平原以西,大巴山脉以南,鄂西武陵山脉以北的山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降雨量1 100~1 200 mm、日照1500 h左右、气温15 ℃以上,无霜期长达300~340 d。境内山高坡陡,沟壑纵横,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坡耕地多,宜耕面窄,林草地广,地形复杂,经济发展滞后,市场经济不发达,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总量较小,人均GDP和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不足全国的50%,社会贫困面大,科技教育落后,适宜库区经济发展的科技成果转化困难。适宜的气候条件和恶劣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库区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基础条件,为农村沼气发展奠定了基础。

1 农村沼气发展现状

三峡库区农村沼气建设始于20世纪60年代,起步较早,但因经济条件、技术水平的制约,发展速度缓慢,普及率很低,分布极不平衡,管理滞后,利用率不高,闲置较多,从典型的库区山区奉节县来看,农村沼气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1.1 适宜建户多,发展普及低

奉节全县总农户25.94万户,常住户数23.11万户,常住人口91.82万人。沼气适宜建设户18万户左右,截止2013年底,全县虽然已建成农村户用沼气池5.11万座,养殖小区和联户中小型沼气工程193处,大中型养殖场沼气工程8座,农村沼气用户达到5.81万户,仅达到总户数的22.4%,达到适宜建设农户的32.28%,较全国、全市平均水平差距较大。

1.2 认知差异大,发展不平衡

一是农户对沼气的认知度不平衡。农村沼气建设管理知识较全面,懂得沼气综合利用知识和管理使用常识的不足30%,多数农户建设沼气仅用作炊事用能,未能充分发挥沼气综合效益;二是沼气建设分布不平衡。建设较好的村普及密度已达到80%以上,而建设不好的村建设户数尚不足适宜建设户的3%,甚至还有不少沼气建设空白村;三是管理使用不平衡。仅少数建设户基本掌握了沼气管理及使用技能,能自行排除常见故障,综合利用开展较好,大多数农户建设沼气仅解决了炊事用能,沼液沼渣等附产物被抛弃,三是沼气未能得到充分利用,管护能力差,使用效果不理想;四是后续服务网点建设不平衡。由于网点建设较沼气建设滞后,网点建设与服务需求不平衡,有的网点服务对象上千户,而有的网点服务范围仅百余户,尚有部分沼气户无网点覆盖;四是池型种类不平衡。受国家投资政策限制,发展较普遍的是农村户用沼气池,而满足养殖大户需求的中小型沼气工程建设量严重不足,致使一方面是农户所建沼气池因粪源缺乏而闲置弃置,另一方面是养殖大户畜禽粪污无法处理造成面源污染。

1.3 管理水平低,利用率不高

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在家多是老弱妇幼,文化水平不高,对沼气的认知不足,管理技术水平低下,致使大量沼气池管理不善,使用效果不好,利用率不高,未能充分发挥沼气建设综合效益。

1.4 建设意愿强,发展速度慢

通过多年发展,农户已认识到沼气建设好处,想建沼气的农户不断增多,但由于山区农户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生存环境较差,国家投入较低,补助标准不高,农户需要大量的筹资投劳,加上农户得过且过思想严重,致使沼气发展速度缓慢。

2 制约库区农村沼气发展的主要因素

由于库区经济发展滞后,农民文化水平较低,居住环境很差,交通运输不便,外出务工收入构成了农户的支柱性经济来源,多数农户尚在温饱线上挣扎,严重制约了库区农村沼气的发展。

2.1 认识不到位

近年来,随着农村沼气的快速发展,农户对沼气认知水平大幅提高,建设意愿显著增强,但是由于沼气建设在农村,主体是农民,农民眼前利益重,不愿意出钱出力,等、靠、要和得过且过思想严重,特别是近年来的人饮工程、改土工程等各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都是不需农民投入,而建设沼气,农户既要出钱、又要出力,国家只是补助性投入,挫伤了农户建设积极性,加上农村沼气建设,直补农民,乡村无工作经费,不愿腾出人力推进建设,影响了库区农村沼气的快速发展。

2.2 建设成本高

库区山区由于山大坡陡,交通不便,材料价格贵,运输成本高,二次转运普遍,地质条件复杂,沼气池开挖需要爆破,建池成本极高,据调查,在库区山区,以2013年的物价水平计算,建设一座8~10 m3的沼气池,建设成本在4 000~5 000元,较平坝丘陵地区高出1 000~2 000元,加之山区农户基础条件差,圈、厕、厨不完善,三改到位的成本更高,而相对于高昂的建设成本,同期国家投入标准仅2 000元,农民经济条件差,自筹资金压力大,不少农户因无力筹措巨额的建设资金而放弃建设,制约了库区农村沼气的快速发展。

2.3 劳力资源缺

因受国家投资政策、交通条件、土地资源等多方影响,库区没有大的支柱产业消化富余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加上农业比较效益低,导致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在家多是老弱妇幼,而沼气建设又是一项繁重的体力劳动,劳动力紧缺也限制了库区农村沼气的快速发展。

2.4 管理水平低

沼气“三分建池、七分管理”,要做到勤进勤出,才能正常运行,随着农户养殖由散养逐渐向规模化集中,农户散养猪锐减,沼气池发酵原料来源面变窄,加上农户对秸秆入池发酵缺乏足够认识,沼气池管理知识贫乏,日常维护不到位,导致沼气池“吃不饱、产不好、用不足”,部分池子甚至闲置,管理不善也影响了农村沼气的快速发展。

2.5 综合利用差

山区农民科技意识欠缺,文化水平不高,沼气建设尚停留在用气做饭,解决炊事用能方面,而利用沼气储果储粮,利用沼液防病治虫、养鱼养猪、抗旱保苗,利用沼渣还田施肥、种菌种果、养殖蚯蚓等综合利用却没能得到很好开展,没能充分发挥出沼气建设综合效益,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沼气的快速发展。endprint

2.6 维护开展难

山区沼气建设农户居住分散,市场意识淡漠,不愿出钱对沼气进行维修维护,沼气服务市场没有形成,服务成本较平原地区高出很多,国家服务网点建设项目又主要是物资设备投入,没有安排人工费用,导致后续服务技术人员大量流失,出现后续服务网点有场所、有牌子、有设备等却无人服务的尴尬局面。

3 普及发展三峡库区农村沼气对策

要想管好用好沼气,大力推动建设,实现库区沼气适宜农户全覆盖,针对库区山区农民生存环境差、经济收入低、科技意识淡、建池成本高、自行管护能力欠缺的实际,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抓落实。

3.1 加强普及宣传,深化干群意识

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进一步深化认识,充分利用报纸、网络、广播电视等媒体,强化沼气科普宣传,让广大干群认识到农村沼气建设是发展循环农业,实现农村节能减排、低碳环保、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达到村容整洁、环境优美、和谐文明的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

3.2 加大国家投入,提高补助标准

投入标准应与劳动力价格和物价上涨水平相适应,与其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入机制相适应,对于三峡库区,国家一池三改建设投资标准应不低于4 000元/户,并捆绑农村卫生改厕资金、移民、扶贫等有关建设项目资金,使农户少投劳、不出钱,利于建设推进,做到建设一片,发挥效益一片。

3.3 狠抓技术创新,降低建设成本

能源管理部门应加大沼气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和推广力度,因地制宜采用模具现浇、预制件组装等建池工艺,推广顶水压式底层出料池等用料省、占地小、产能高、用工少的新型池型,从减少建池材料、节省建池用工、方便利用管理、节约运输费用等多方入手,降低建设成本。

3.4 改变建设模式,创新运行机制

三峡库区普及发展农村沼气,必须改变现行的农户建池、国家补助的建设模式,实行国家投资、公司建池、物业管理、农户使用的运行机制,沼气建设资金由国家全额投入,工程建设交由沼气建设公司组织实施,农户只落实沼气池建设场地,提供建设用水用电等必备条件,在工程建成后负责进料管理和使用。

3.5 搞好技术培训,提高综合利用

农村能源管理部门应结合阳光工程培训、农民技术培训、科技赶场等方式,加强沼气综合利用知识普及,强化沼气安全管理技术指导和培训,积极开展沼液沼渣在水果、蔬菜、烟叶、药材等方面的利用示范,促进沼气综合效益的发挥。

3.6 合理池型配置,拓展原料来源

适度发展户用沼气,因地制宜建设中小型养殖场沼气工程和秸秆沼气化供气工程,大力推广秸秆青贮发酵和秸秆入池发酵产沼气技术,拓展沼气发酵原料来源,提高沼气产能,解决养殖粪污和生活垃圾排放污染,满足居民用能需求,实现沼气建设效益最大化。

3.7 强化后服管理,确保服务质量

加大对山区沼气后续服务投入,建立后续服务投入长效机制,健全沼气后续服务体系,建立“县级沼气技术服务中心、乡镇沼气服务站、村级维修服务网点”的三级服务体系,实现“县有配送,乡有场所,村有人员”三级联动。政府每年按沼气建设户数安排20~50元/户的后续服务资金,解决服务人员交通和误工补助,稳定服务人员队伍。服务人员应对辖区内沼气农户建卡管理,对无力管护农户实行全托管,所有管理维护和进出料全由服务人员完成,农户只负责原料来源和用气;对沼气管理能力较强农户进行定期上门技术指导,开展清池除渣和安全检查等管护,真正达到服务网点“四有六个一”要求,确保有人服务,服好务,实现建设一户、成功一户、发挥效益一户的目标。

浅谈农村沼气建设与发展 篇6

高坪区是传统农业县, 农村生活在很多地方还是老习惯。薪柴、秸杆以及煤炭等仍然是当地农民生产生活的主要能源之一, 同时由于当地农民缺乏环境保护意识, 乱砍滥伐现象较为严重, 因此经常出现水土流失现象, 破坏了生态环境。农村沼气就是利用生物的发酵与分解产生甲烷即沼气。有机物质例如人畜的粪便、生活污水以及部分植物茎叶当中的微生物, 会在一定水分、温度和厌氧条件下进行发酵, 进而产生一种具有可燃性和清洁型的气体, 该种气体就是沼气。与此同时沼气还能够提供热量和电能, 用于炊事与照明。而发酵后沉淀的渣滓与液体也具有丰富的营养物质, 能够充当有机肥料, 进而可以有效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根据资料显示在四川省中, 平均一口规格为8立方米的沼气池, 一年大约能够产生350立方米的沼气, 可以为农户的日常生产生活提供近八成左右的有效用能, 每年有10个月可基本满足农户需要, 可直接为农户减少燃料支出500~1200元, 加上沼渣、沼液综合利用的收入和减少农药化肥的支出, 每年最少还能够增加850元以上节支收入。在农村地区使用沼气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 改善了空气质量, 减少了农药和化肥的污染。通过推广“猪—沼—果”等循环经济模式, 带动生态养殖业、高效种植业和旅游观光业的发展, 通过将人畜禽粪便等资源进行有效利用, 真正实现了无害化农业生产, 沼气替代了薪柴, 保护了森林植被, 有效巩固了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成果[1]。为社会提供丰富、优质的农产品, 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 强化了农牧结合, 既能促进农业发展又能增强畜牧业的发展, 增加了农民收入。又增加农民了科技意识、环境保护意识, 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2 农村沼气主要问题

现在农村沼气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补助标准偏低, 在四川省, 新建一口8立方米的沼气池的直接建设成本为3500~4000元, 目前农村沼气项目每户补助1500元, 农户一次性现金投入较大, 加之外出务工人员较多, 劳动力缺乏, 不少农户有心无力, 建池积极性下降。二是后期管护滞后, 沼气是“三分建, 七分管”。沼气池建成后, 需要正常的管理和维护, 但由于农村青壮年很多外出务工, 不少家庭只有老人和小孩, 造成沼气池日常管理困难。三是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大潮的影响, 许多技术员外出打工, 技术服务未跟上。四是综合利用率不高, 主要是发酵原料不足, 使用效果不佳, 缺少引导带动, 农民掌握沼气综合利用技术少, 造成有些沼气池年久失修, 影响了农民建池积极性[2]。

3 农村发展沼气发展的具体措施

投资渠道需进一步拓宽, 在现有基础上积极增加资金投入力度, 为沼气池建设的顺利实施提供必要的经济基础[3]。政府需要通过优化现有工作条件, 积极寻找更多的渠道如吸引民资等方式筹集资金, 并建立健全投入机制, 委派专人严格管理沼气建设专项资金, 确保每一分钱都能落实到位, 进而有效提升项目资金的使用率。

提高政策措施的完善程度, 并落实建设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鉴于在农村沼气发展建设当中涉及多项农业技术和工程措施, 因此政府需要分别从技术以及政策两个角度出发, 在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基础之上, 推行一系列的相关优惠政策, 并以此为基础确保各项农业技术能够得到广泛的普及使用。

在用户集中区域内成立可以对其提供信息咨询预计技术维修服务功能的服务网点, 同时还可以向用户出售各种零配件, 不断满足其对于沼气使用的需求。另外, 还需要加大对沼气使用意义的推广及宣传力度, 通过举行农村集会并配合使用各种传播媒体方式譬如说喇叭、广播、电视等等, 帮助农户能够正确认识沼气, 了解沼气使用后能够产生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 最终能够积极投身到沼气发展建设工作当中, 进而充分发挥沼气能够带来的综合效益[4]。此外还需要坚持建设与管理同步走的战略思想, 将原来的单一用气与建池转向至综合利用以及建设生态家园。在不断发展进步的科学技术帮助下, 结合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发展与之相适应的农业生态模式, 如“猪——沼——果”等等。对于沼气池建设工作需要严格注重其质量, 坚持质量与速度两手抓的原则, 确保沼气工程能够实现高质量, 并早日投入使用。而沼气工程建设离不开优秀的技术人员作为人才保障, 因此各级乡镇政府需要积极建立农村能源工作机构, 组织现有技术人员定期开展技术培训, 同时扩大服务网络范围, 使得更多的农户能够享受到沼气设施的维修、防护等服务。

建设沼气池需要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规划。结合建设用地的实际情况以及当地农户的使用需求合理建设沼气池型, 通过开展创造性的建设工作进一步提升农户的满意程度。而农户在新建、改建、扩建房屋前需要规划并落实沼气池的建设工作, 在此过程中, 各级乡镇和土地主管部门可以事先安排好沼气池的规划与建设工作, 之后再对建房宅基地进行审批, 避免为农户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摘要:农村沼气建设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惠民工程,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立足于南充市高坪区大力发展农村户用沼气建设, 分析有效利用沼气能源, 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并在此基础上寻找与探析我区农村沼气建设, 推进我区沼气建设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沼气建设,现状,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豫.中国农村户用沼气区域适宜性与可持续性研究[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

[2]黄振侠, 朱军平, 刘艳琴, 等.新农村沼气建设的现状分析和发展对策——以江西省吉安市农村沼气发展为例[J].江西农业学报, 2008, 20 (3) :109-111.

[3]张艳丽.我国农村沼气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J].可再生能源, 2004, 22 (4) :5-8.

浅析农村沼气循环产业发展 篇7

1 农村沼气应用与发展现状

1.1 沼气发展趋势良好

截至目前, 洛阳市已建设户用沼气50万余座, 占全市农户的近40%。发展各类沼气工程467座。发展区域性沼气物业服务公司16家, 乡村服务网点1165个, 探索建设沼气服务全托服务网点820个。

1.2 投资力度不断加大

财政加大对农村沼气建设的扶持力度, 建设1座户用沼气池由市、县两级级政府补贴300元, 每个新建网点补贴2万元、中小工程补贴2万元, 签定沼气全托服务协议每份补贴5元。

1.3 生态效益显著

通过开展“洛阳市碧水蓝天工程”等生态建设, 禁止使用剧毒化肥、高残留农药, 鼓励使用沼肥, 推广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 满足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需要。

2 建立农村沼气循环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2.1 提高沼气循环的重视程度

大力推广沼气、应用沼气, 既关系到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也关系到农村经济文明建设。随着我国农业发展进入全新阶段, 需不断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注重农民收入增长与环境建设相结合。因此, 推广农村沼气循环产业, 具有不可忽略的深远意义, 这既是一项经济发展工作, 也是一项安定民心的整治工程。当前, 农业部已经将沼气循环发展列入富民工程, 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各地应不断加强领导与重视, 做好推广组织工作。

2.2 加强沼气管理工作

首先, 确保沼气池的建设质量, 严格按照建设农村沼气的标准及项目管理规范进行, 做到施工企业与施工人员的资格监管, 规范使用设备、采购材料等各环节, 实行沼池质量承包制, 将质量责任落实到个人, 提高工程验收工作, 大力促进农村沼气建设的质量水平;其次, 提高农村沼气工程的日常管理工作, 遵照“能用、会用、用好”的原则, 开展培训工作, 在农村地区普及沼气工程的使用、维护及安全常识, 大力建设农村沼气服务网点, 在建设、管理、使用、维护等多方面提供服务, 确保每一个沼气池都能发挥其应有的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 为农村沼气循环产业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2.3 做好宣传工作

全面推广沼气应用技术的成功经验, 同时汲取失败教训, 全面开展宣传教育工作, 让农民知道沼气、认识沼气、接受沼气, 最终成为沼气实践的积极分子。优质的技术手段, 是确保建设沼气池质量、提高农户受益水平的关键因素, 因此各地农业部门应加大专业技术的推广力度, 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专业技术推广队伍, 为农户提供指导与服务, 确保沼气池发挥最大效用。

2.4 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为了保证沼气应用及沼气服务体系的全面发展, 应制定并执行沼气周报和月报制度, 管理部门应根据每周上报的进度情况, 组织人员实地核查, 并根据核查结果及存在的问题制定“农村沼气建设情况月报”, 对存在较多问题、建设进度缓慢等现象通报批评, 对建设中的成功经验表扬推广。

2.5 依靠科技进步

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 发展农村沼气循环产业必然离不开技术支持。目前, 洛阳市的沼气循环产业取得一定进步, 但总体来说还存在农业模式老旧、技术含量低、循环产业链短等问题。因此, 必须加强农村沼气循环新模式、新技术的开发与推广, 推动循环农业的发展壮大。首先, 组织相关部门、高校生态经济专家、专业调研组或者科研机构专家等, 结合洛阳市发展实际与经济状况, 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 遵循“整体性、协调性”原则, 推广可再生的循环系统工程。其次, 加快对初级循环农业模式的研究与改进, 不断完善集成配套, 开发以沼气为龙头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产品等循环产业发展, 尤其提高农村秸秆的集中处理, 通过秸秆的生物与化学处理技术, 做到变废为宝, 深入研究秸秆的综合利用, 改善农村长期以来存在的焚烧秸秆难题, 提高农村沼气循环产业的发展水平。

摘要:本文根据洛阳的实际发展情况, 对农村沼气的应用进行分析, 并提出发展农村沼气循环产业的几点建议, 为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提高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奠定基础。

关键词:农村,沼气,循环产业

参考文献

[1]邓亚明, 路海英.论以沼气为龙头的农村循环经济发展模式[J].贵州农业科学.2007 (1)

[2]王宇波.生物质能利用方式对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08 (12)

[3]何沙, 陈东升, 杨乾等.互用沼气服务体系优化建设研究[J].可再生能源, 2011 (2)

山西农村沼气发展 篇8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从根本上提高生产力的一项重要措施, 同时也是解决农业生态环境, 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在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畜牧业的过程中, 遵循整体、协调、循环的原则, 通过改变能源结构, 开发生物肥, 对畜禽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等办法, 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

五原县加快农业循环经济实施步伐, 不仅必要, 而且非常紧迫, 不仅因为农业循环经济是追求更大经济效益、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和更多劳动就业的先进经济模式, 而且因为五原县是农业大县, 要改变产业轻型化、产品初级化、增长粗放型的现状, 必须转换发展思路, 转变增长方式,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谋划和选择有效缓解资源约束矛盾、减轻环境污染、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这对于五原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发展现代农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目标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因地制宜, 利用现代科学技术, 发挥农业资源优势, 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及“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 运用系统工程方法, 全面规划, 综合治理, 强化生态功能, 实现农业优质、高产、高效, 达到生态与经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和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使农业的发展、农村经济的增长与资源环境的保护协调同步。结合五原县把发展养殖业做为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点和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这个中心, 发挥农业部门在资源保护, 生态环境建设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等方面的主导作用, 树立生产、生态、生活一体发展的“三生”理念, 依靠科技进步, 强化质量管理, 创新工作机制, 充分利用农户现有的日光温室和标准化日光暖圈与改厨、改炕、改灶、改厕、改圈、改院、改路、改水、改电相结合进行户用沼气的配套建设。因地制宜推广“四位一体”生态家园模式和“一池多改”能源生态模式, 形成以沼气为纽带的一整套生态种植、高效养殖技术, 引导农民改变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 实现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 (园) 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农畜产品安全化的目标, 达到保护生态环境和农民致富奔小康的目的。

三、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今后我们只有通过节约型农业建设, 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的原则, 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能和资源综合循环利用为重点, 在农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厉行节约, 提高资源利用率, 才能促进五原县农业尽快走上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发展道路。近年来, 五原县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 以市场为导向, 以科技为支撑, 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使农业生产得到长足发展。特别是以沼气为纽带的能源生态模式在五原县的实践证明, 它不仅能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巩固生态建设成果, 加速农民致富步伐, 而且对于推动农村文明进步, 提高农民生活质量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总结多年来沼气建设经验, 从解决农民的燃料入手, 建沼气池, 用沼气连接种植业和养殖业, 为种植业提供优质有机肥料, 实现产气与积肥同步, 种植养殖并举, 以牧促农, 以农养牧, 能流、物流良性循环, 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不仅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增加了一条新途径, 而且改善了生态环境。因此推广以沼气为主要内容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大有可为, 前景非常广阔。

四、五原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有利条件

1. 领导重视

五原县县委、政府把农村沼气建设作为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突破口, 作为了农村工作的重点。

2. 群众认识水平高

几年来农村沼气项目的实施,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能源效益, 起到了很好的辐射带动和示范作用, 全县广大农户参与愿望增强, 主动要求建设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五、五原县推广应用的沼气建设模式

1.“四位一体”生态家园模式

它是将沼气池、日光温室、畜禽圈舍、厕所建在一起, 以太阳能为动力, 以沼气为纽带, 通过生物能转换技术, 将日光温室、畜禽养殖、沼气生产和瓜果菜种植四者有机结合, 相互依存, 优势互补, 在同一块土地上, 实现产气积肥同步, 种植养殖并举, 能流、物流良性循环, 成为庭院 (园) 经济与生态农业相结合的一种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生产模式。

2.“一池三改”能源生态模式

它是将沼气池、畜禽圈舍、厕所建在一起, 将农户的庭院、厨房与门前屋后的田园结合起来进行改造建设, 使人、畜粪便得到有效管理利用, 庭院 (园) 经济高效发展。

3.“一池多改”能源生态模式

它是将畜禽养殖、沼气生产与农村的改厨、改灶、改炕、改圈、改院、改水、改路、改电以及植树造林结合起来, 优化布局, 改造建设, 不仅在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巩固生态建设成果, 加速农民致富步伐等方面取得巨大成效, 而且对于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提高农民生活质量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六、沼气生产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中的作用

发展农村沼气, 可以解决农村生活用能的同时, 促进种养业的协调发展, 推动了农业循环经济建设、变革了农村生活、生产方式, 实现了多业结合与集约经营, 巩固了生态环境建设成果, 给农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1. 解决了农村生活用能问题

产业结构调整造成五原县一些地区燃料与饲料矛盾紧张, 从目前看, 工业能源作为农村能源农民很难承受得起, 而且也不环保。从长远看就可能制约产业结构的调整。而沼气是一种以畜禽粪便为原料的能源生产, 原料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沼气又是一种优质的燃料, 一个8~10立方米沼气池常年运行, 可产沼气近450立方米, 完全能够满足一家4~5口人日常烧水、做饭、照明之用。此外, 还将农村妇女从烟熏火燎的灶台前解放出来, 使之有充足的时间创造更多的价值。

2. 实现了多业结合与集约经营

通过“四位一体”生态家园模式的推广应用, 在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的基础上, 为温室内动植物生长及沼气发酵提供了适宜的温度条件, 一改过去北方沼气池半年使用半年闲, 且冬季极易冻坏的弊病, 达到全年正常运行产气, 使北方沼气建设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并改变了北方冬季土地闲置的状况, 变淡季为旺季, 变无收为有收。这种模式把种植业、养殖业等多行业、多学科浓缩在一个固定的空间内, 达到技术与劳动高度密集, 有利于节约资源和多级利用, 便于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和科学化、规范化管理, 实现低投入、高产出、速见效。在沼气生产过程中人畜粪便及时进入沼气池, 解决了沼气发酵原料, 而且净化了环境;沼气池为棚菜生产提供了丰富的有机肥料, 日光温室与之一体相连畜禽暖圈间, 又形成了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互补;日光温室的适宜温度为畜禽创造了良好的生长条件, 保证沼气池常年产气。从而在有限的土地上, 科学、高效地利用空间、时间、小气候、人力、物力等资源, 多业结合、集约经营, 实现了能源生态系统中物流和能流的良性循环, 达到了能源、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3. 推动了农村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革

人畜粪便经过沼气池厌氧发酵达到无害化程度, 减少了有害病菌的传播途径, 避免了地下水资源污染, 改善了农村环境卫生。特别是优质、清洁燃料———沼气的使用, 改变了农民千百年沿袭的烟熏火燎的炊事方式, 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 加快了农村小城镇建设步伐。农村沼气技术的推广应用, 打破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的生产模式, 安排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力,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农民变冬闲为冬忙, 克服了很多旧的不良习惯, 增加了学科学、用科学, 抓生产的干劲, 改善了精神风貌, 从而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安定团结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4. 巩固了生态建设成果促进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生态环境建设, 必须解决农村能源和农民长远生计问题, 特别要解决好农民的生活燃料问题。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 特别是西部地区, 生物质仍然是主要生活能源。农村地区能源结构性短缺, 一方面制约着经济发展, 另一方面也导致了滥砍乱伐。发展农村沼气, 建设生态家园, 既为农村生活提供优质清洁燃料, 又促进庭院经济发展, 是巩固生态环境建设成果的战略举措。农业是生物再生产的产业, 可以归纳为植物生产、动物转化和微生物分解三个方面, 三者的有机结合是生态循环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沼气池是微生物消化还原的关键设施, 是植物生产和动物转化的有效纽带, 促进形成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发展农村沼气是实现以资源消耗性的常规农业向以资源循环利用型的生态农业转变的有效途径。我们要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观念, 强化农业的多功能作用, 正确处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 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七、结论

以沼气为主要内容的农业循环经济建设模式, 必将使五原县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大县迈进的步伐大大加快, 也必将对五原县农牧民生存条件改善、生活质量提高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我们总结了它具有四大功能:

第一, 沼气这一农业循环经济有利于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沼气作为能源烧水做饭为农民造福后, 残留的牲畜粪便变为沼渣、沼液。一口10立方米的沼气池一年可提供30~40吨有机肥, 可培肥3~5亩地, 可使每亩地增产15%~20%。沼液是营养丰富, 无毒无害的猪饲料添加剂, 沼液养的猪增重快, 瘦肉率高, 饲料利用率高, 抗病能力强。

第二, 沼气这一农业循环经济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一户农家建设一口10立方米沼气池, 一年产生的能量分别相当于1500千克标准煤, 150千克液化气, 这个数字如果放在家家户户办沼气上去透视, 小沼气就变成了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的大事业。

第三, 沼气这一农业循环经济有利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环境卫生的改善。沼气进入农家使农村过去那种“房前屋后粪乱堆, 生火做饭烟满屋”的脏、乱、差现象从根本得到了改善, 解决了人、畜、粪便的污染, 阻断了疾病的传染源, 减轻了农村妇女的劳动强度, 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

第四, 沼气这一农业循环经济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与自然不和谐突出表现为生态不和谐, 而沼气发展的目的则是直接建设生态家园。沼渣、沼液的综合利用大大减少了化肥、农药用量, 绿色农业和有机农业得到长足发展, 农民健康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初步形成了“人、自然、经济、社会”的生态经济价值观, 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总之, 沼气这一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以改变农户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为目的, 以家庭为依托, 以沼气为纽带, 将可再生能源技术、农村节能技术、设施农业技术及科学种养技术, 打捆给农户的一种技术模式。这种模式把植物生产———动物转化———微生物还原的生物链, 通过沼气连接起来, 优化了生态系统内部结构, 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和谐统一, 满足了国家要生态, 农民要致富的目标要求, 是一件利国利民, 特别是农民得实惠的大好事。

摘要:五原县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和项目建设的有利条件, 以市场为导向, 以科技为支撑, 加快以沼气为纽带的能源生态模式的建设, 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农业生产得到长足发展, 特别是通过对“四位一体”生态家园模式创新性建设, 加速了设施农业瓜、果、菜及花卉的反季节栽培的发展, 沼气的综合利用技术日臻完善。沼气生产是连接种植业、养殖业的纽带、沼气进入农业生态循环链后, 不仅提高了各项资源 (土、气、肥、热、光) 的利用率, 而且赋予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新的涵义, 即:解决了农村的生活用能问题;沼气主副产物为产业结构调整开辟了新领域;提供优质沼肥, 促进了绿色有机食品的发展, 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注入了新的内容。

大力发展沼气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 篇9

关键词:农村沼气,改善环境,建设新农村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 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中发[2006]1号文件) 指出, 要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 在适宜地区积极推广沼气、秸秆气化、小水电、太阳能、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技术。这充分说明, 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 积极推行能源技术, 更有利于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 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促使农村整体面貌改观, 这对于满足农民生产生活用能需求, 增加农民收入, 繁荣农村经济, 优化农村环境, 提高农村文明程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1 发展沼气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

1.1 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1.1.1 有利于国家退耕还林与还草政策的落实

有利于天然林保护结合离石区沼气项目的实施, 目前已有3 000余户农户用上了沼气, 农户建一个10 m3的沼气池, 可年产沼气300~450 m3, 相当于保护0.13~0.2 hm2森林或0.26~0.3 hm2薪炭林。

1.1.2 有利于优化居住环境

用沼气作燃料, 不仅方便、清洁, 而且能减少燃煤中的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对人体的侵害。

1.1.3 有利于改良土壤结构和提高农产品质量

长期使用沼肥, 能有效地改良土壤结构, 提高土地肥力, 减轻化肥、农药对土壤有机质的破坏, 促进了农业生态健康发展, 提高农产品质量, 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

1.2 有利于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实现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

发展农村沼气, 与农业生产有机结合, 就会加快动、植物循环, 带动农业结构调整, 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和农民增收。如近年来推广的“猪—沼—果 (粮、菜) ”能源生态经济模式, 是把种植业与养殖业有机结合起来, 把养殖业所产生的废弃物转换成可再生能源, 如沼气和有机肥料, 既解决了农村燃料问题, 又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量, 改善了农产品品质, 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既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 又增加了农民收入。

1.3 有利于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离石区委、区政府立足区情, 确立了坚持以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为主, 以培植林果、蔬菜、中药材、畜牧四大支柱产业为重点, 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积极推动新农村建设, 扎实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路。这一思路的确立, 有利于彻底改变就农业抓农业, 就沼气建沼气的做法, 促进改厨、改厕、改圈与种草养畜, 发展沼气紧密配套, 建立“猪—沼—果 (菜、粮、菌) ”的多种生态模式, 有利于促进农业从单一的粮食、果业、畜禽生产向多位一体的立体农业综合开发转变, 延长产业链条;有利于通过以种植业为基础, 以养殖业为依托, 以沼气建设为纽带, 种、养、加相配套, 促进农、林、牧协调发展, 把农业引入高效、低耗的良性循环轨道, 切实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

1.4 有利于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把沼气建设与庭院美化、绿化、净化相结合, 与改厨、改厕、改圈相配套, 有利于改变“粪水遍地流、臭气满村飘”的现象, 使村容村貌、农民生活环境显著改观。沼气用作生活能源, 居室内使用沼气灶, 使农户不再饱受烟熏火燎之苦, 有效预防和减轻气管炎、肺病等呼吸系统疾病, 还能减轻妇女的劳动强度。而且建设沼气池后, 人、畜粪便直接进入沼气池, 能减少蚊蝇的栖息之地, 粪便通过厌氧发酵, 减少了疫病的发生, 有利于保护农民, 尤其是农村妇女儿童的身心健康。

2 发展沼气建设新能源改善生态环境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就离石区而言, 随着交口、田家会、城北街道办基本达小康, 离石区又跨入了宽裕型小康建设新阶段。“十一五”期间, 离石区将首先抓好4个宽裕型小康示范村的建设和60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平衡发展的思路, 确定每个乡 (镇) 、街道办要每半年抓好一个新农村建设, 以促进新农村全面建设任务。2003年以来, 离石区被列为农村沼气建设国债项目县 (市) , 通过全区2年多来的沼气建设, 总结出一些经验, 今后一段时期要开展新农村建设必然要大力发展沼气建设, 必须采取得力的相应措施以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2.1 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农村沼气建设的良好氛围

2.1.1 加强学习

统一干部认识一方面认真组织广大领导干部学习国家关于加快能源建设的有关文件、政策, 另一方面积极组织各级干部外出考察, 学习异地发展沼气的经验, 教育、引导广大农村干部充分认识到, 发展沼气是农村实现小康、农民过上文明富裕新生活的有效途径, 是党和政府为民办实事的体现。

2.1.2 普及沼气知识

统一群众认识大力宣传“养猪不垫圈, 照明不用电, 做饭不需柴和炭, 种菜不花化肥钱, 绿色产品无污染”等由发展沼气带来的好处;认真宣传国家今后8年, 将对西部地区投入257亿元发展沼气, 以及区委、区政府决定对积极发展沼气的农户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和倾斜等发展沼气的有利条件, 从而充分调动农村群众发展沼气的积极性。

2.1.3 典型示范

带动全区建设各乡镇和区级相关部门通过建示范村、示范点、示范户的形式, 适时召开乡、镇、村、组干部会, 群众会和现场会, 使沼气的综合效能让群众看得见, 使沼气建设让群众学得会、干得好。

2.1.4 强力发动深化发展意识

全面倡导党员、干部带头建, 有钱群众率先建, 一般群众分批建, 贫困群众扶持建。要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宣传, 在全区上下牢固树立“建成一批沼气、恢复一片森林、壮大一个产业、建设文明新村”的发展意识, 有力促进以农民增收为重点的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和以农民居住环境改善为重点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2.2 强化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水平

2.2.1 办科技培训班

离石区农村能源办公室要分期分批举办培训班, 对各有关乡 (镇) 沼气建设干部、技术人员进行强化培训, 考核合格的, 统一发放施工许可证。

2.2.2 壮大科技队伍

各有关乡镇要在区能源办的指导下, 采取边教边学边操作的办法, 为每村培训20~30名技术人员, 有计划地组建一支技术过硬、作风优良的专业技术施工队伍, 督促他们积极参与沼气建设, 确保建一个、收效一个, 建一片、成功一片。

2.2.3 抓好科技推广

结合“五下乡”活动, 把沼气池的建设、管理与维护等技术送到群众手中, 鼓励、引导农民群众争做“科技明白人”、争当发展沼气的“土专家”。

2.3 多渠道筹资稳步发展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

2.3.1 多方争取投入

抓住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全国沼气建设项目县和西部大开发政策机遇, 加大项目资金争取力度。

2.3.2 激活民间资本

发展沼气, 农民直接受益, 农民是投入主体。各有关乡镇党委、政府和县级有关部门要结合舆论宣传和典型示范, 千方百计调动农民群众投入的积极性, 确保沼气建设顺利实施。

2.3.3 增加金融投入

大力开展“信用乡镇”、“信用村组”、“信用农户”的创建活动, 充分调动金融机构发放小额信贷的积极性, 支持农户“一池三改”, 特别是解决部分困难农户建沼气池难的问题。

2.3.4 用好用活资金

按照“投资渠道不变, 用途不变, 集中捆绑使用”的办法, 保证重点, 集中使用, 坚决摒弃到处布点, 撒胡椒面式的作法, 确保效益最大化。

2.4 狠抓服务

2.4.1 技术服务

完善县、乡、村3级科技服务网络, 鼓励科技人员深入农村, 搞好科技承包、科技服务, 既抓好沼气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 又抓好沼气用户对沼气的管理和综合开发利用的知识普及。

2.4.2 信息服务

抓好农村能源信息网络建设, 逐步建立起以县农业信息服务平台为核心的, 上联省市, 下联乡镇服务站、村、专业大户、龙头企业的大型网络。

2.4.3 项目服务

要积极争取项目资金, 加大对离石区农村沼气发展的投入, 以项目带动社会投资, 以项目促进农村沼气的发展。

2.4.4 跟踪服务

对建沼气农户逐一登记造册, 组织技术人员帮助农户做好池子的检查、维修工作, 做到在提高沼气使用效率的同时, 防止沼气安全事故发生。尤其是要重点指导农户搞好沼气的综合利用与开发, 把建沼气池与改厨、改圈、改厕、牲畜填槽、入栏、种草相配套, 使农村沼气建设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生态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紧密结合, 全面形成“户成园、组成片、村成带、乡镇成规模”的新农村格局。

2.5 加强领导

2.5.1 健全机构

成立由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 涉农部门负责人、各相关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为成员的沼气建设领导小组, 把沼气建设作为重要工作纳入议事日程, 列入全区经济发展规划, 将建池和改厨、改厕、改圈、经济园建设同步规划、部署、实施、检查、奖惩相结合, 逐项落实, 严格兑现。

2.5.2 落实责任

坚持把实现沼气化作为建设新农村的必备条件, 把发展沼气综合利用的效益作为考核乡 (镇) 、村、组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

2.5.3 狠抓落实

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和相关部门要坚持定期或不定期听取乡镇工作汇报, 经常深入农村检查督促, 了解情况, 协调解决沼气建设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乡镇要把沼气建设摆在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首要位置, 周密部署, 科学规划, 精心测算, 积极实施。做到主要领导要包片下乡亲自抓, 分管领导要包点蹲守具体抓, 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参与抓, 真正形成同心协力、齐抓共管的格局。

2.5.4 督查督办

区委区政府督查督办室要会同有关部门对各示范新村和相关乡镇的沼气建设情况进行督导, 对妨碍沼气建设、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典型事件, 坚决予以曝光和查处。

山西农村沼气发展 篇10

关键词:农村;大中型;沼气池 ;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4.20.009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农村沼气建设,提出要大力普及农村沼气,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农村沼气建设把可再生能源技术和高效生态农业技术结合起来,对解决农户炊事用能,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节支,巩固生态环境建设成果等具有重要意义。要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在适宜地区积极推广沼气。大幅度增加农村沼气建设投资规模,有条件的地方,要加快普及户用沼气,支持养殖场建设大中型沼气池。贵港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文件精神,积极推广并建设大中型沼气池。到目前为止,贵港市港南区已建成3座大中型沼气池,总投资458.36万元。其中新蒙种猪场、泉旺猪场分别建成沼气池500立方米、帼英养猪专业合作社建成沼气池400立方米,现已投入正常使用。

1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1 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

以养猪为主的畜牧业是港南区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支柱,约占农民年均收入的40%。随着养猪业的迅速发展,养殖场所产生的大量污水粪便未经科学有效的处理大量排放,对城市农村环境、人饮水源和农业生态均已造成了严重危害。因此,对猪场污水进行治理,综合利用,保护生态环境良性循环,挖掘可再生能源潜力,促进资源的多层往复利用,发展“猪—沼—蔬菜”生态农业模式,实现农业企业的科学发展,带动周边农村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协调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1.2 改善农村卫生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据统计,我国畜禽养殖业每年能产生粪便30多亿吨,这些粪便流向不明,大多数未经过有效的、正确的处理。这种情况极大地污染了农业用地及农民生活环境,从而导致传染性疾病极易在农村流行,疫病多发。对于大量的养殖场畜禽粪便,应将其集中并封闭起来,统一进行无害化处理,从而消灭潜在的传染源,切断各种传染病的传播渠道。在养殖场内,要彻底搞好环境卫生,阻断传染源,注重人、畜疾病、疫病的防控。可借鉴国外农业企业防控血吸虫病、煤烟型地氟病、口蹄疫、禽流感、猪链球菌病等疾病的防治对策,务必使农场及周边保持清洁卫生的环境。让周边农民过上清洁、卫生、健康的生活,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好后勤保障。

1.3 促进企业及周边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

我国农业生产中使用了大量的化肥和农药,年施用量达4000万吨和30万吨,不同程度遭受农药污染的农田面积达到1.36亿亩。过量的化肥、农药进入土地和水中,引起农产品品质的急剧下降,同时也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健康。猪场对粪便及污水进行处理,生产的沼渣、沼液作为一种有机肥料,与化肥相比具有较好的肥效,且明显提升了农产品质量,实现了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也提升我国农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1.4 适应农业循环发展方式,发展生态农业

畜牧业与种植业的发展依靠沼气有机地连接在一起,挖掘出废弃资源、物质中的能量,并实现了能量的高效转化及循环。在广大农村中,建立“种植业—养殖业—沼气池—种植业—养殖业”的农业循环发展模式,使饲料、农产品、粪便三者间进行循环,形成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利用粪便的方式,寻找发展绿色农业的新的经济增长方式,遵循节约资源的原则,建立新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为构建节约型社会添砖加瓦。

2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2.1 抓住机遇,加快建池步伐

党中央、国务院加大农村沼气工程投入力度,加快了农村沼气建设。2001~2005年,中央累计投入35.30亿元,其中养殖场沼气工程投资8115万元,建设沼气示范工程120处。到2005年底,已建养殖场沼气工程3500处,年可处理畜禽粪便等废弃物8700万吨。当前养殖场大中型工程技术已逐渐成熟,沼气工程的工艺流程、工程建设、沼肥利用技术、发酵工艺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因此,应抓住有利时机,加快建设步伐。

2.2 因地制宜,形成了适宜的建设模式

大中型沼气池项目建成后,通过沼气及其综合利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养殖场的污水、粪便得到无害化处理达标排放,沼渣沼液得以综合利用,优化了资源,达到养殖场清洁生产标准,大大提高规模化养殖场企业的标准化生产水平,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从而促进带动当地养殖户的思想观念和养殖方式的转变,对大力推广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生态模式,对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促进贵港市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推进作用,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规模化养殖场建设大中型沼气池工程,需求巨大,极具发展潜力。

3 项目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3.1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通过畜禽粪便处理,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猪场存栏猪近5000头,不对粪便进行收集处理的条件下,每年排量然而量甲烷(这部分甲烷是未经使用直接进入大气的),项目建成后则使原本直接排入大气的甲烷成为可以使用的清洁能源,从而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

3.2 使用沼肥的好处

沼肥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农户种植和养殖的收益。沼肥的营养丰富,既是速效肥,又是缓释肥,可以有效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肥力,防治病虫害,增加作物产量;减少对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减少化肥的使用,节约成本;减少农药的使用。沼液与化学农药混和使用,可以大大减少化学农药的用量,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对病原微生物有抑制作用,对作物生长表现出显著的增效作用。

3.3 改善农户的健康水平

在农村做饭的主要能源是煤和柴草,由于煤在灶膛中燃烧不充分会产生大量烟雾,刺激人体的眼睛和呼吸道系统。使用沼气作为能源,可以降低室内CO、SO2和飘尘的浓度,使农民尤其是妇女的眼睛和呼吸系统的健康得到改善,彻底保证人们的健康水平。

4 大力发展大中型沼气池势在必行

加强我国农村能源生态建设,以优质农产品的生产,在提高农业企业效益的同时,改善项目区农业生态环境,促使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持续协调发展,这一建设目标符合国家关于发展生态农业的规划。针对养殖产生的污水、粪便污染问题,将能源建设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生产的沼气可供基地和附近农户使用,减轻大气污染;污水经过厌氧—好氧处理后,用于果蔬生产及渔业生产,可节约化肥农药,减轻大气、地下水和土壤污染,提高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为发展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创造条件,具有良好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发展大中型沼气池,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是势在必行的。

参考文献

[1] 王革华.能源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4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349.

[3] 沼气池带来综合效益[J];农民科技培训,2004,(05).

[4] 曾晶,王厚俊.农村沼气综合利用的环境与技术经济评价[J].中国农机化,2004,(04).

沼气在农村发展中的应用 篇11

1 沼气的特性

1.1 沼气的理化性质

沼气是一种以甲烷 (CH4) 为主要成分的混合性气体, 其次是CO2, 之外还有少量的N2、O2、H2、NH4、CO和H2S等气体, 其含量一般不超过总体积的2%[3]。

1.2 沼气发酵的原理

沼气发酵是指在一定的水分、温度和厌氧条件下, 利用微生物将人畜家禽粪便、秸秆、杂草等有机物质分解代谢成沼气的过程, 又称为厌氧消化、厌氧发酵。

2 能源沼气生产的现状

1776年意大利物理学家在沼泽地首次发现沼气, 自1916年俄国分离出第1株非纯种甲烷菌以来, 目前世界上已有近20株甲烷菌种。1860年, 法国人发明了第1个沼气发生器;1925年、1926年, 德国、美国分别建造了备有加热设施及集气装置的消化池, 这是现代大、中型沼气发生装置的原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沼气发酵技术在西欧部分国家一度得以发展, 后受石油的影响而中止。近年来, 受世界性能源危机影响, 沼气工程再度受到重视。1955年, 高速率厌氧消化工艺产生。20世纪20年代初, 中国在广东省建成了第一个沼气池, 随之成立了中华国瑞瓦斯总行以推广沼气发酵技术。目前, 我国沼气工程的成套技术已逐渐成熟, 某些单项技术和指标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但总体水平与国外相比还有很大差距[4,5,6]。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加之人口众多, 能源问题一直备受关注。随着沼气池建设技术的成熟和规模化的发展, 不仅能回收资源, 也能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将会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大力的推广和应用。

3 农村沼气发展的意义

3.1 提供优质能源沼气和优质沼肥

沼气是可再生的清洁能源, 可替代秸秆、薪柴、煤炭等能源, 而且能源效率较高。随着种植场、畜禽养殖场的规模化发展, 各地规模化种植、养殖的比例还将继续提高, 可为沼气发酵提供大量原料。沼气池一次性投入, 使用寿命长久。沼气池既产生能源沼气, 也产生优质沼肥。沼气可供农户一日三餐炊事及照明所用, 沼气户每年消费煤量比非沼气户减少80%左右, 消费秸秆用量减少90%左右。

沼气池每年均可生产腐熟的高效、灭虫菌的优质沼肥。经检测, 沼肥是迟、速效肥兼备的肥料, 氮的回收率可比露天常温堆沤提高50%左右, 沼气户化肥农药用量比非沼气户年平均减少30%左右[2]。沼肥是保护地和露地栽培生产无公害农产品最好的肥料[4]。沼气与沼肥在种植业与养殖业之间的循环利用, 可更好地促进农村综合发展[7,8,9]。

3.2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秸秆的燃烧和粪便的随意堆放使环境污染日趋加重;随着化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 土壤污染也逐渐加重。由于沼气工程的发展, 沼气池的不断建立, 秸秆和粪便几乎都用于沼气发酵, 沼气的大面积使用, 减少了环境污染;沼肥的大量使用, 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 最终改善了生态环境[3,4,5,6,7,8]。

4 结语

随着种植场、畜禽养殖场的规模化发展, 各地规模化种植、养殖的比例还将继续提高。目前, 我国农村农药、化肥以及畜禽粪便污染现象日趋严重, 要解决农村的这些污染源, 目前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工程。秸秆、畜禽粪便通过沼气发酵能产生沼气和沼肥, 不仅改善了农村的卫生环境, 还为农户提供了大量的优质能源, 同时提供了优质有机肥, 提高了农产品质量[8,9], 增加了农民收入, 也大量减少了农药、化肥的使用。

我国农村具有大规模发展沼气工程的资源条件, 在未来新农村建设中, 可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一定的能源保障。沼气工程的建设必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及十分重大的意义。

摘要:农村沼气已成为我国能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沼肥也已成为我国有机肥的主要来源, 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介绍了沼气具备的能源、环保、经济等多重功能, 阐述了根据种植、养殖场具体情况发展农村沼气的意义。

关键词:沼气,特性,能源,沼肥,农村发展,应用

参考文献

[1]陈智远, 蔡昌达.大型沼气工程运行分析[J].可再生能源, 2009, 27 (6) :102-104.

[2]郝元元, 刘荣厚.大中型沼气工程工艺流程·发酵原料及其产物测试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06 (14) :3426-3431.

[3]郭慧兰.利用沼气防止农村面源污染[J].河南农业, 2005 (10) :9.

[4]刘建敏, 陈玉成.沼气技术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中的作用[J].中国沼气, 2005, 23 (4) :40-42.

[5]李万才, 赵庚星.废水污泥对花生植物酶活性及其品质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 2005, 33 (5) :879-880.

[6]姚亮, 刘中礼.利用沼气技术有效治理农村面源污染[J].中国沼气, 2005, 23 (3) :34-35.

[7]叶红飞, 邵其清.沼气工程建设的意义浅析[J].安徽农业, 2004 (11) :81-82.

[8]杨鸿雁.沼液生产无公害莴笋试验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5, 33 (2) :309.

上一篇:师生角色转换下一篇:留学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