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趋势

2024-10-18

留学趋势(共6篇)

留学趋势 篇1

一、英语在中国的发展

19世纪中叶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 来自海外的航海家们进入中国大陆, 英语也开始传入中国。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表达符号。人们借助语言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的成果。英语作为交流的工具被外来的传教士带入了中国。由于英国将中国作为它的商品市场和原材料产地, 所以英国人不断来到中国进行商品交易, 因此这种新型的外来语言在鸦片战争以后, 迅速传播开来。它也成为中国商界、上流社会以及高等教育界的“新宠”。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新中国的发展, 中美之间的来往日益密切。对外贸易开始发展起来, 中外合资也出现在中国市场。为了更好地适应改革开放后的经济、社会发展,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英语。1980年葛传槼先生首次提出“中国英语”的概念。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 中国与国际上各个国家之间的交流与来往更加密切了, 商贸的往来作为我们经济发展的一大主流趋势主导着我们对语言学习的方向。英语得到了持续的发展, 英语语言教育也广泛进入各大中小学校的校园。

英语是世界上最广泛使用的第二语言, 是欧盟和许多国际组织与英联邦国家的官方语言之一, 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一。作为这样一种全球性的语言, 英语在中国的发展是飞速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给中国带来了一次与世界更近距离的、更加全面的接触机会。中国走向了世界, 世界也更了解中国。而英语作为主要的交流工具得到了更大的重视, 北京市的大街小巷, 上到白发苍苍的古稀老人, 下到乳臭未干的孩子, 都在学习英语。这一次国际盛会让英语在中国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和进一步的发展。

二、英语在中国的发展趋势

全球化的趋势正在席卷着世界。伴随着经济全球化, 各个国家之间的文化也开始相互影响, 交流甚至融合。文化与经济息息相关, 在人文领域的支撑下, 会减少经济全球化中各文明体系在取得经济成就后的相互摩擦与竞争。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 网络已经成为人们主要的信息传播手段, 整个世界也进入了网络时代。在此大背景下, 各国不同的文化背景也展现在了全世界人民的面前, 而网络给我们的交流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英语以其词汇量丰富、表达能力强、极易掌握等特点, 加之它又有极强的包容性和渗透性, 能够及时吸取其他语言的优势, 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从经济政治领域来看, 由于英国、美国等英语国家在世界政治、经济领域的巨大影响和全球化浪潮的推动, 英语成为全球范围内传播最广的语言。在此趋势下, 英语成为了国际交流之间的通用语言, 为越来越多的不同文化背景、宗教信仰以及不同语言文化的人们所学习和使用。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英语的学习将会成为第二语言学习中的主流方向。在中国, “英语热”正在一天一天地升温。我们的英语普及几乎已经是从幼儿园时期开始了, 这些孩子甚至在连我们的母语都没有学习好的情况下, 就开始了双语学习。到小学、初中、高中, 英语也是一门主要学科, 它也影响着我们高考的综合成绩评估, 有很多学生也是因为英语学习的不好, 而与自己心仪的大学失之交臂。所以家长越来越重视学生在英语方面的学习, 各种外部的因素刺激着我们学习英语的动机。在这样的情况下, 各类英语补习机构如雨后春笋一般, 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 补习英语也几乎成为了所有学生课外班的首选。

三、英语学习及留学趋势

近几年, 由于人们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 家长也已经不满足于学生们接受中国的应试教育, 思想文化逐渐受到西方影响, 因此越来越多的家长希望将孩子送出国, 到西方国家去接受教育, 出国留学也成为近几年学习的一大趋势。中国作为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 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生输出国。2013年, 留学人口突破了40万大关。我国各类的留学生分布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留学的类别和国别也越来越多样化。而留学生的年纪也趋于低龄化, 前几年大多是已经在国内读完大学的大学生, 再申请到国外的大学读研究生, 然后再回国工作。近几年, 有的初中生就已经开始选择去美国等地区读高中, 然后再直接升入当地的大学进行学习。低龄化的趋势影响着国家和家长对学生在海外生活与学习的安全性的重视, 也出现了一些家长因为担心孩子年龄小, 无法好好照顾自己并学习的情况, 而一同前往国外陪读的现象。

另外拥有一个国外大学的文凭, 也为回国后的海归们提供了一个更好就业的有力武器。很多出国留学的人员也是因为看到拥有国外的文凭, 在国外“镀金”回国后找工作更容易的现状, 所以纷纷前往海外学习。通过《万名留学人员回国就业报告 (2012) 》统计, 2012年留学回国人员学位以硕士为主。从专业来看, 管理、经济类、工科、文科相对多一些。留学的地点和时间从回国人来看, 欧洲、亚洲、北美洲分布比较高。留学的平均时间是1.9年。从留学回国人员就业的情况看, 在国企、民企和外企的人数量居多, 而报考公务员岗位的还占少数。因此, 从报告中我们也可以看出, 留学的途径和趋势都是多样化的。

留学趋势 篇2

南京新东方前途美研部经理张宁介绍,年底,南京新东方前途留学美研部已经帮助学生收到了美国华盛顿圣路易斯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顶尖名校的录取通知。与往年相比,今年的美研申请无疑是竞争更为激烈的一年。首先,随着美国高校对中国国内大学越来越了解,对学生材料的审查也越来越严格。其次,很多美国高校为了更客观地评判学生的学术和英语能力,会在申请文书要求方面推陈出新,还会要求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面试。南京新东方前途美研部咨询主管邵向梅老师建议致力于美研名校的学生,尽早开始规划自己的学习。

澳大利亚留学政策持续利好

澳大利亚资深顾问孙欣介绍道,澳大利亚新SVP签证政策出台已有两年,该政策对于签证材料的简化调整,使澳大利亚再次成为众多学子的留学首选国家。,相信澳洲留学人数仍会保持强势的增长趋势。随着申请新西兰留学条件的门槛逐渐放低,安全的生活环境,相对宽松的移民政策和较高的性价比成为新西兰特有的竞争优势,新西兰留学人数预计会稳步上升。

加拿大职业技术人才成新宠

加拿大主管王冬全老师介绍说,职业技术型人才一直是加拿大比较缺乏的,是加拿大移民局一直追逐的宠儿。越来越多的加拿大新移民或国际生会选择去college读技术性专业,获得一技之长,实现快速就业移民。20的留学签证及探亲签证政策将会持续宽松,父母陪读及探亲也便利很多。

欧亚留学低廉留学费用吸引留学群体

欧亚部欧洲组长张晶晶老师、亚洲组长刘倩老师介绍说,低廉的留学费用、过硬的留学文凭将使欧洲留学人数保持持续上升的状态。在去年的亚洲留学市场中香港的热度由于院校排名高,教育质量领先,费用低廉继续保持持续上升的状态。

相关推荐:

2005年留学英伦六大趋势 篇3

1、低龄化趋势加速扩大

随着中国家长对英国教育体系的逐步认识,更多中国家庭选择将子女送到英国攻读高中,以打通进入牛津、剑桥等名校的通道。因为,在英国读高中要比中国高中毕业生进入世界顶级名校的概率大几倍甚至十几倍。所以,小留学生在2005年赴英求学队伍中所占比例会大幅提高。

2、个性化申请占主导地位

赴英中国学生不断增加,但与之相矛盾的是英国名校的数量并不是逐年递增的。而且一些学校为了确保学生来源构成的合理化,开始讨论限制招收中国学生的数量。在这种情况下,对学校选择学生标准是否熟悉,申请文件是否在传统中能够充分体现个性化,将决定着申请的结果。

3、留学主基调:早早早

早准备、早申请、早确认,这个留学的主基调是恒久不变的。但在2005年的趋势中,光体现“早”已经不再是灵丹妙药。明年的申请将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过程,想当赢家不再容易。

4、经验+新策略

留学英国,无论申请还是签证,经验是成功的重中之重。但对于变化中的市场的把握,在2005年的赴英留学中将会体现得淋漓尽致。今年5月份开始采用新签证政策,虽然变化并不明显,但已体现出经过近5年高温的英国留学,已经有要求变化的需求。因此,经验加上对市场充分认识后得出的策略,是明年成功办理英国留学的基本要求。

5、依赖性

新签证政策取消了签证面试,既是利好,也是利空。利好,就是说不再会出现以往签证官由于申请人相貌等因素引发主观臆断,来影响学生签证的结果;利空,则是申请人对中介机构的依赖性更强,需要掏腰包付出。有些申请人善变善交流,轻松面对签证官和翻译,很容易获签。但取消面签后,使领馆只面对签证文件,在文件准备上中介会更具优势。因此,2005年留学将是中介丰收的一年。

6、签证文件整合难度大

2018年亚洲留学趋势 篇4

东莞亚洲部陈沛恩 TEL:*** 2017年中国十九大胜利闭幕,大会号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锐意进取,埋头苦干,为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三大历史任务,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继续奋斗。

看着祖国的强大,特别想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传扬至全世界。如何做呢?最好的方式就是带着中国特色的自己到国外去留学,学习国外的先进知识的同时,给大家展现中国学子的勤奋努力。

留学从最近的亚洲开始,绽放亚洲留学新动向。

2016年亚洲经济圈被视为最具活跃度和发展力的区域。随着亚洲各国合作的增多,各国留学市场再次加温。亚洲的高水准教育模式不仅吸引着本地区的学生,而且还是吸引着英、法、德、美等国的学生前来学习深造。金吉列留学东莞分公司亚洲部对于2018年亚洲留学趋势做出以下几点解析: 亚洲留学优势明显

首先,中日韩文化、饮食习惯相识,新马更是东西方文化融合的文明社会,对于初到留学国家的学生来说,社会融入快,没有强烈陌生感。

其次,亚洲留学性价比高。2016年QS排名前100中,新加坡2所大学、日本7所大学、韩国2所、中国内地3所、香港地区3所。同时,亚洲地区留学年总花销不到英美等国家的2/3。高质量的教育水平和低廉的留学费用成为中国非富豪人群的首选。

最后,亚洲留学门槛低。新加坡从幼儿园开始,低龄便可申请。初中毕业便可申请日本高中,与日本的高中生一起学习。高中毕业即可申请新马日韩俄乌白等几个国家,不要求语言成绩、不要求高考成绩。为中国学子提供高考之外更广阔的升学途径。

韩国留学稳步发展

随着韩流的全球扩张,韩国在2016年成为留学热点国家。韩国不仅拥有韩流明星,还有着值得肯定的高等教育。国内高中毕业生留学韩国成为韩国留学的主力军。在2017年,出现“萨德”事件,明显减弱申请。但是不可否认,韩国留学费用低,申请周期短,签证率高。专业设置全面,轻松入读名校。

热门专业:经营学、影视表演、物流、电子信息、设计类。

日本留学势头不减

2008年日本推出“30万留学生引进”计划,截止2016年留学生累计有20多万,与预期存在差距。且日本少子化问题日渐突出,劳动力严重短缺,极需大量引进人才。同时,日本不限于政府、院校、民间也有各类组织机构给留学生提供丰富的助学金,削减了留日费用,促进了留学生的学习、工作热情。2016年,本科、硕士申请仍是留日主旋律。

热门专业:经济、管理、情报、建筑、工科、教育、动漫。

俄罗斯留学再次回归

2014年中俄能源协议的签订、渝新欧铁路的建成、远东自由贸易区的建立等合作无不标志着中俄关系的密切。而现今中俄间人才断层严重,各方面人才稀缺,就业前景良好。对于艺术考生而言,2015年国内艺考“一少二多三提高”,让许多考生备受煎熬。俄罗斯作为艺术殿堂,有许多优秀艺术类院校来华招生,不失为艺考生的新升学路径。2016年,中俄关系更进一步,马云都到俄罗斯做演讲。

热门专业:计算机、机械、经济、理学、国际关系、艺术类。

新马留学“黄金跳板”

新加坡、马来西亚作为东西方文化融合地,一直被喻为“黄金跳板”。除新马实力强劲的国公立院校外,新马私立院校拥有着自己独特的“课程转移”,为留学生中转英、澳等第三国提供跳板。与此同时,新马的本科、硕士课程时间相对较短,为留学生大大节省留学费用。为获得更广阔的升学平台,新马留学趋于低龄化。

留学人员回流趋势的影响因素 篇5

关键词:留学回国;高校科研激励;因子分析

一、引言

近年来,教育部、人社部等有关部门先后下发多个鼓励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工作的政策文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再次将“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作为讨论重点,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在此基础上,教育部于2013年末提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高校人才引进工作的若干意见》[1],并在2014年的工作计划中再次提出“高层次人才培养集聚”的要求[2],突出了高校高层次人才发展战略的重要性。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在2014年11月发布的《中国留学回国就业蓝皮书》中指出,回国人数占同期出国人数的比例越来越高,但回国留学人员的质量凸显出两大问题:高学历人才稀缺、职业选择与国内脱节。

由此可见,虽然我国加大了海外留学人才的引进力度,但实际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设想。高学历人才稀缺和职业选择与国内脱节将直接降低归国人员对我国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国内部分学者对留学归国人员做了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等研究,认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对吸纳归国人才有重要作用。但多数对留学人员归国原因、就业期望等方面的研究以定性描述为主,结论不够细致,难以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基于此,本文通过结合现有文献,筛选影响回国人数的指标,利用因子分析法挖掘吸引留学人员回国的隐性因子,对激励留学人才回国工作提出政策建议。

二、文献综述

鼓励和吸引更多的海外留学人才回国工作和为国服务,对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3]。随着我国经济、科技等领域高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中国正从世界最大的人才流出国,转变为世界最主要的人才回流国。[4]

人才回流以经济要素为内因、以市场为导向[5]。众多研究表明,知识分子的兴奋点主要是竭尽所学,充分实现个人价值[6]。留学回国工作者往往能够获得更高社会声望、更多发挥专业特长的机会,实现自我价值的满意度也较高[7]。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大量留学人员的归国将对我国人才市场带来一定的冲击:一方面体现在留学回国人员学位层次集中在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在现有高学历导向的用人机制下不具备显著优势,使得就业竞争更加激烈,就业环境更加严峻;另一方面体现在留学回国人员所学专业和我国市场需求不匹配,留学回国人员往往选择相对热门、薪酬较高的专业,大量回国使得人才供应过剩,同时扰乱正常的市场秩序。

相关研究表明,过半数的留学回国人员期望在高校从事教育科研工作,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具备一定的就业优势。我国高校偏爱有海外留学经历的高学历知识分子,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缺乏留学经历的本土博士已不能满足当前高校的用人需求。第二,高校工作环境较好,福利措施相对完善,工作稳定,没有企业过严的绩效考核、裁员机制,拥有良好的文化氛围,较为和谐的人际关系,较为舒适的物理环境。第三,专业对口。高校引进人才通常与其所学专业相匹配,并为其学术研究创造条件,如提供各项科研基金、竞赛机会、研究团队合作及交流机会,使回国人员“人尽其才”,实现自身价值。回国人员的高校工作期望符合我国“科教兴国”的战略部署,有助于提升学术起点、推动学科建设、造就学科带头人、提高科研能力与水平、繁荣国际学术交流。[8]

与此同时,部分学者对上述原因提出以下三方面质疑。首先,留学回国人员科研水平有限。据调查,回国工作和服务的留学人员大部分是非科研人员或不直接从事科研活动的人员,优秀科研人员在其中所占比例甚少[9],不能满足高端人才市场对科研人员的需求。其次,留学回国人员就业目的功利化。任职或挂职者应具有强烈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愿意,根据自身优势和国内人才需求情况报效祖国[10],但受西方文化影响,目前留学回国人员就业的目的多有变味,更多的是在乎个人利益得失,而非学以致用。再次,有真才实学的留学回国人员鲜有“长袖善舞”的舞台。“海归”中的精英往往掌握了国外先进的科研技术,并期望在国内发挥所长、有所成就。运用国际一流科研技术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尤其是时间,但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科研机构出现急功近利的心态,没有足够的宽容与耐心来培育高端科研成果[11]。因此,造成大量的留学回国人员水平有限,抱着功利化的目的,寄希望于海外学历能找到高薪体面的工作,而仅有的小部分精英却没有适合的平台与环境展现才华。

综上所述,目前亟需明确影响留学人员回国的因素,解决如何协调未来回国人数不断增加与我国就业市场能力有限之间的冲突问题。大多数学者采用调查问卷、访谈等形式,受调查样本的限制,其结论本身过于宽泛,结论的有效性并不能得到很好的证实。经济、科技等领域发展确实会吸引大量留学人员回国,但是具体哪些因素对留学人员吸引力更大则无法做出解释。因此,笔者借助因子分析定量法对上述问题做出更进一步的解释说明,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建议。

三、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文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局数据库“国家数据”,以中国1949-2013年的数据为范围;考虑到定性结论、国家调研指标的年份范围以及分析的精确度,选择46项涵盖宏观经济、工资福利、教育科研等领域重要指标作为研究对象。

依因子分析要求[12],因子需由原有变量的信息重叠部分提取和综合而成,因而要求原始变量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基于此,我们需要对所选指标进行以下三个步骤的筛选,将所有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见表1)(考虑到篇幅原因,仅保留回国人数的相关系数大于0.5的指标)。首先,删除低相关指标,从中剔除和留学回国人数相关性不高的指标,如“工业企业单位数”“医疗卫生机构数”等。其次,删除误导性指标,误导性指标是指该指标相关性高但回国人员参与度低,通过对参考文献重点关注领域的整理,本文剔除“第一产业增加值”等误导性指标。再次,删除存在包含、平行性质的指标,为了避免因子之间重合度过高导致因子分析矩阵正定性判断失误,本文剔除与回国人员相关性高,但存在包含、平行关系的指标,如“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等。

经过对50余项指标的筛选和剔除,本文最终选取10项指标:出国留学人员、研究生毕业人数、普通高等学校数量、普通高等学校专任教师数、普通高校生师比、第一产业就业人员、第二产业就业人员、第三产业就业人员、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全时当量、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此部分指标与留学回国人数存在较高相关性。同时,各因子之间存在相关性,且无明显包含、平行关系,具有统计学意义。

四、计量结果与分析

基于相关系数矩阵选取的10项指标,我们利用Bartlett球形度检验和KMO检验来验证候选数据是否适合采用因子分析。检验发现,KMO检验值为0.814,Bartlett球形度检验p值小于0.05,故该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见表2)。

在尽可能不损失或少损失信息的情况下,将多个变量减少为少数几个因子,这几个因子应可以高度概括大量数据中的信息。通过公因子方差分析,发现10项指标中有9项指标的共同度大于90%,仅有一项指标的共同度略低于85%,为79.2%,说明本次因子提取的总体效果理想(见表3)。

根据表4初始因子解的情况,可以看出有两个因子的特征根大于1。第一个因子解释度为79.496%,说明该因子包含了绝大多数的信息;第二因子作为补充,使累计解释度达到了94.946%,说明这两个因子已经非常好地解释全部变量的主要信息。结合图1折线的斜率,在第二个点处明显趋于平稳,说明两个因子解释的效果很好。

通过表5旋转成分矩阵,可以对两个因子进行定性描述:第一个因子涵盖全部高校、科研指标,将其称为“研究因子”;第二个因子主要涵盖各产业就业人员情况,将其称为“就业因子”。这说明,与留学回国人数相关的因子主要是高校科研吸引力和对劳动力的需求。

五、结论与启示

结合经济发展、教育科研等指标的年度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发现回国人数骤增的很大一个原因是我国高校科研力量的高速发展和市场对优质劳动力的需求。从因子分析的结果上看,高校和科研投入指标归为第一因子,说明高校的工作环境已经成为吸引海外人才回国的重要因素。在已有研究文献中,多数研究者将高校作为吸引留学人才回国的重点因素来研究。

但是部分研究者也指出,高校科研存在对科研成果孵化耐心不够、科研环境不被认可、科研投入不足等问题。留学归国人员对科研的态度略显怠慢,以及投身高等教育事业存在功利化倾向,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目前我国高校教师激励机制对科研的重视不够。在我国高校,众多职称、荣誉评定以教师发表的论文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其科研精力。有限的科研经费、项目结题时间,很难支持需要长周期的高端、创新项目,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海归”对科研的积极性。目前,高校用人机制依旧看重学历学位、论文发表,无法深入考察教师真实科研水平,容易造成部分“海归”“华而不实”。面对逐渐形成的归国潮,在充分了解影响留学回国人员就业的因素下,应坚持“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积极应对、促进留学回国人员理性择业。第一,政府应搭建留学回国人员交流平台,创造更多的留学回国人员与高校科研机构的交流机会,为其创建更多的科学研究平台,营造公平、公正的聘用环境。第二,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建立公正、完善的用人体制和项目评估手段[13],以网罗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强化高校科研实力,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增强国际竞争力。第三,健全高校科研激励机制及人才引进审核机制,对于高端科研成果的孵化,应提供必要的经费和时间,在薪酬福利上有所区分和倾斜,加大高端创新科研成果在职称、推优评选中的比例。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办公厅.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高校人才引进工作的若干意见》(教人厅[2013]7号)[Z]. 北京,2013-12-2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办公厅.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教育部人才工作协调小组2014年工作要点》的通知(教人厅[2014]1号)[Z]. 北京,2014-03-12.

[3]林琳,孟舒.中国智力回流动因的实证检验[J].统计与决策,2009(17):94-95.

[4]陈怡安,杨河清.海归回流对中国技术进步的影响效应实证[J]. 经济管理,2013(04):82-93.

[5]石凯,胡伟.海外科技人才回流动因、规律与引进策略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6(02):23-26.

[6]陈昌贵,阎月勤.我国留学人员回归原因与发挥作用状况的调查报告(二) [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0(06):13-19.

[7]王东明,张文霞.留学回国人员的职业发展优势分析——以科技工作者群体为例[J].中国科技论坛,2010(12):117-122.

[8]楼晓玲,陈昌贵,高兰英.我国高校留学人员回国后发挥作用状况与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03) :89-97.

[9]肖利,汪飚翔,张岩,朱斌.对我国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回国政策的另类评估[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10):90-94.

[10]明兴建,逄丹.留学教育目标的实现——鼓励优秀留学人才回国任职和挂职刍议[J].中国高教研究,2003(03):59-61.

[11]陈何芳,冯洁.公派留学回国政策的改进:基于回国意愿影响因素的调查[J].高校教育管理,2012(05):45-49.

[12]游家兴. 如何正确运用因子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J].统计教育,2003(05):10-11.

[13]王晓莺.海归人才群体现状、引才问题及对策思考[J].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01):66-69,65.

留学趋势 篇6

一、中国学生赴澳留学的发展趋势

1. 中国学生赴澳总体情况

图1和图2分别显示了2002~2008年中国赴澳大利亚留学学生注册总数和新生注册数量发展趋势。从图中可以看出,参加高等教育的学生数量多年来呈持续增长势头;参加职业教育的学生数量增长趋势也比较明显;参加语言课程的学生数量呈匀速上升趋势。另外,2004年以后,进入中学阶段课程学习的学生数量略有下降。澳大利亚驻华大使馆发现,一些不合规定的申请导致了拒签率的提高,也因此致使2004~2006年间中学阶段学生入学率降低。

从表1可以看出,2008~2009年赴澳大利亚留学的中国学生总体数量呈上升趋势,中国学生对澳大利亚教育的需求仍保持在较高水平。

2. 2007-2008学年中国各省市赴澳留学学生数量情况

2007-2008学年,按申请量排名,福建是第一位,然后是广东、上海、江苏。北京排在第7位,相对比较靠后(如图3所示)。图3中深色部分代表有效申请,浅色部分代表上交材料不真实的申请。其中提交虚假申请的情况在福建省最为严重,数量远远高于其他省市。

北京、天津及山东等省市的学生留澳签证申请情况如表2~表8所示。

山东省申请赴澳留学的学生主要来自青岛(485人)、济南(377人)、淄博(153人)、烟台(139人)、威海(63人)、东营(55人)和潍坊(47人)。

山西省申请赴澳留学的学生主要来自太原(201人)、大同(42人)、长治(20人)、榆次(18人)、运城(14人)、临汾(13人)和阳泉(12人)。

河北省申请赴澳留学的学生主要来自石家庄(234人)、唐山(72人)、邯郸(54人)、秦皇岛(51人)、保定(43人)、廊坊(36人)和承德(35人)。

河南省申请赴澳留学的学生主要来自郑州(452人)、洛阳(121人)、开封(99人)、南阳(55人)、新乡(46人)、濮阳(29人)和安阳(26人)。

内蒙古申请赴澳留学的学生主要来自呼和浩特(60人)、包头(43人)、赤峰(15人)、通辽(12人)和鄂尔多斯(10人)。

二、全球经济发展放缓

对澳大利亚留学生教育的影响

起源于美国和英国银行业的金融危机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影响,世界对中国的出口贸易需求大大降低,给中国经济带来了负面影响。此外,银行业举步维艰,世界经济发展放缓趋势明显,从美国、欧洲、中东到亚洲,全球各经济体无一幸免,但金融危机到底对各国市场以及不同市场中的消费者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对此,堪培拉一些教育界人士正在讨论其对于教育基础的影响。据澳大利亚国际教育司统计的数据,尽管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但留学市场仍在不断发展。当下,赴澳留学的人数仍呈增长趋势,但所面临的挑战却不仅仅来自于全球金融危机,不断变化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环境是各国国际教育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

对于中国的留学市场来说,虽然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但仍然领先于许多经济体(中国2009年预计增长速度为8%),对于国际教育仍有很大的需求,这时学生更加看重留学的含金量、教育质量以及从中获得的综合留学体验。因此,针对中国学生而展开的留学市场竞争将愈加激烈。中国学生仍然是澳大利亚国际留学生最大的来源,占总留学生人数的24%,因为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很快,所以澳大利亚政府并不担心中国留学生数量会减小,但澳大利亚在留学市场中所占的份额是否会有较大变化却不容忽视。澳大利亚不仅关注在澳大利亚学习的学生能否得到国际的认可,还很关注学生在澳大利亚的留学经历。澳大利亚在学生服务方面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今后还会进一步加强。

上一篇:山西农村沼气发展下一篇:发展中的教育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