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势思考

2024-08-24

趋势思考(精选12篇)

趋势思考 篇1

媒体娱乐化的问题是当今新闻界争论的热点话题, 在这方面业界还没有给出一个确切的定义。近年来, 随着传媒娱乐化愈来愈流行的趋势, 学界对这一现象的关注也越来越多, 本文就媒体娱乐化的趋势展开讨论。

一、媒体娱乐化的表现形式

近年来, 在传媒界普遍存在着娱乐化倾向, 娱乐化所呈现的现象也层出不穷。下面仅举几个例子来说明娱乐化的表现形式:

1. 电视媒体的娱乐化

一些严肃性的新闻渗透进娱乐化的因子, 一些地方级媒体在严肃新闻方面采用娱乐化的方式予以报道, 如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上海东方电视台的《东方夜谭》等节目。《超级女声》、《快乐好男儿》等大型选秀节目, 中央电视台的《非常6+1》《星光大道》、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等娱乐化节目在国内广泛流行。这些节目与传统的新闻节目相比具有趣味性的内容、活泼的形式等特点, 深受受众的普遍欢迎, 节目主持人也一改以往的严肃面孔, 幽默风趣的语言使台上台下热烈互动, 节目收视率也节节攀高。

2. 广播媒体娱乐化

电台以经济台为主导的文艺台、交通台也都自觉不自觉地亲近了娱乐化方式, 不少电台创办了自己的娱乐化节目, 《娱乐双响炮》、《快乐无极限》、《铿锵新闻秀》等节目的轻松走红无不与这些节目可以给广大听众带来乐趣有关。在轻松风趣中传达信息, 在辛辣幽默中表达观点, 将新闻故事化、戏剧化, 借用音乐、音效烘托气氛, 让受众在节目中既获得了信息又使自己的身心得到了愉悦。 (1)

3. 网络媒体的娱乐化

据有关调查显示, 多数网民接触网络的主要目的是获得信息, 其次是休闲娱乐, 而网络娱乐之一就是网络游戏, 从网络游戏开发商每年赚取的巨额利润就可以看出网络游戏的巨大魅力。人们借助互联网可以观看电视节目、收发邮件、开通自己的博客播客、注册社交网络社区SNS等,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匡文波认为, “网络不仅已经成为了重要的新闻媒体与广告媒体, 而且正在成为新兴的娱乐媒体。” (2)

4. 印刷媒体的娱乐化

目前, 各种晚报、都市报纸深受广大受众的青睐, 原因很简单, 就是因为它们有鲜艳的图片、生动的新闻报道风格和各种有趣的新闻信息。还有近年来涌现的各种畅销书, 如《悲伤逆流成河》、《虹猫蓝兔七侠传》、《明朝那些事儿》等等, 其写作手法与传统的正规写法是大相径庭的, 这些书在内容上将严肃性的事件以幽默诙谐的写作手法呈现给广大读者, 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获得了知识。

二、娱乐化背后的深层原因

1.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

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发展阶段, 人们对娱乐的要求不同。在生产力比较低下的社会, 人们只为求得生存而获得生产、生活信息。所以在那个年代里普通人是不会追求新闻的娱乐化, 更不会奢求生活的娱乐, 广泛的娱乐化在当时是没有生命力的。但是, 随着近代以来的“工业革命”和19世纪的“交往革命”的发生, 迅速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并改变着人们之间的互动关系。现在, 人们已不再为生存而担忧, 随着物质需求的不断满足, 人们势必会追求精神层面的愉悦。“衣食足而知礼节, 仓廪实而知荣辱。”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 竞争环境下媒体对于娱乐化的追逐产生的拟态环境所养成的媒介偏好

美国著名新闻工作者李普曼曾提出“拟态环境”的概念, 他认为, 现代社会越来越巨大化和复杂化, 人们只能通过各种“新闻供给机构”去了解外部环境, “新闻供给机构”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各种大众媒体。众多的媒体机构为了生存不可避免地要进行激烈竞争。为了争取高收视率, 迎合受众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 各种媒体要不断推出新的节目模式, 在内容制作上以更贴近、更具吸引力的娱乐因素来争夺受众。如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 它立足报道社会新闻, 追求报道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采用“说”的方式, 突出新闻的娱乐性, 既开阔了受众的眼界, 又愉悦了受众的身心。因此, 深受观众的喜爱, 娱乐化与受众之间产生了良性互动。

3. 受众的现实需求

一方面, 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和竞争的日趋激烈, 人们往往会感到自身存在较大的压力;另一方面, 生活和工作环境的改善以及闲暇时间的增多, 使得在工作之余如何排解压力、释放情绪又成为人们面临的一大难题。作为社会人, 受众可能更需要一些严肃的新闻信息, 但是作为自然人、个体人, 受众可能更需要一些休闲、娱乐、消遣性的东西。于是, 内容琐碎的社会新闻, 具有娱乐因子的体育、娱乐新闻以及经过适度软化的硬新闻, 正好迎合了受众的现实需要和心理需求而成为传媒报道的重点。

三、对媒体娱乐化趋势的理性思考

1. 对娱乐化趋势持过分悲观的态度不可取

目前, 有不少的学者对这一问题采取了过于极端的态度, 充满了忧虑和悲观。如有学者认为“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同时, 也有一部分学者和媒体过于崇拜娱乐化, 走上了娱乐的不归路, 认为娱乐不会挑战我们这个社会的道德底线和法则。

我们不能否认由于娱乐化的原因引发了不少争议, 如前些年有媒体报道“别斯兰人质事件”时, 把人质数量作为有奖竞猜的题目。但是, 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从此对娱乐进行鄙弃和抵制, 就受众整体而言, 他们接触媒体是有能动性的。媒体娱乐化只是一种形式和方法, 在现代社会每天面临着的海量信息, 人们只能求助于媒体, 而媒体利用合理的形式和方法有利于提高传播效果。

2. 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受众更需要娱乐化的内容舒解压力

当前, 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的经济形势有着较大的影响, 大学生就业难、农民工返乡热潮、下岗裁员等现象层出不穷。作为身处其中的个人, 心理上的压力是很大的。笔者认为, 面对这一经济社会现实, 媒介业在文化传播中采用娱乐化的形式是无可厚非的。尤其是对于一些下岗职工、返乡农民工等而言更需要通过娱乐化的内容来寻找生活的乐趣。小沈阳的迅速走红很能说明这一问题, 他把亿万观众逗得前仰后合, 让人们暂时忘记忧愁和烦恼, 在开怀大笑中鼓起生活的信心, 这难道不需要提倡吗?当然, 对于这样的娱乐化, 反对者也很多。然而柳斌杰认为:“小沈阳的节目我认为不能说他低俗, 应该说是通俗。” (3) 这是对媒体娱乐化趋势的一种肯定, 也是对目前社会对娱乐化传播内容高需求量的一种肯定。

3. 把握好娱乐化的度, 承担起社会责任

媒体的娱乐化不等于无限娱乐化。娱乐化的最终目的是让媒体的功能更好地发挥出来, 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而不是在“性、腥、星”上大做文章。我们必须深刻地认识媒体的社会职责, 把握好媒体经营运作和担负的社会职责之间的关系。前两年有些媒体关于“杨丽娟追星事件”的报道中就没有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 而是一味地追求高发行量、高收视率和高点击率, 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媒体作为公共资源的使用者, 作为公众的说教工具, 自身担负着重大社会责任, “铁肩担道义, 辣手写文章”我们依然需要。

四、结语

娱乐是现代紧张生活的调节剂, 也是大众媒体的一项重要功能, 真正的娱乐不会像很多人担心的那样会导致“娱乐至死”, 带来悲剧性的结局。“我们应当了解, 娱乐根本上是个人的一种心理感受, 传媒使用者有自主选择从什么样的信息中获取娱乐的自由。” (4) 我们应该担心的是媒体在采用娱乐这种形式和方法背后的真正目的, 媒体的主要职责是“传承文明, 进行人文教化”。只要媒体认真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求得利润为其次, 以娱乐的形式将传播内容包装起来, 那么, 媒体所带给受众的不仅是新闻信息还有欢乐和笑声。

注释

1[1]李响.寓教于乐勿忘职责—广播节目娱乐化的分析与思考[J].记者摇篮, 2004 (10)

2[2]匡文波.论网络媒体的娱乐化.国际新闻界[J].2004 (1)

3[3]柳斌杰:小沈阳的节目不能说低俗应该是通俗, 中国新闻网http://estate.chinanews.com.cn/gn/news/2009/03-06/1591060.shtml

4[4]李永健.张媛.“传媒娱乐化”背后的“娱乐”[J].新闻记者, 2008 (3)

趋势思考 篇2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和人口大国,中国农业人口在总人口中占据较大比重,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农业的发展。要结合当前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加以修正和改善,并分析我国农业产业化未来发展的趋势,以便更好地顺应发展潮流开拓农业市场,促进我国农业未来更加科学合理地发展。

1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

事实上,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通过实际的调查研究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首先,我国农业产业整体竞争力不强。农业在市场中的竞争主要体现在农产品加工和营销企业之间,虽然农产品加工业在公民经济的发展中呈现出极强的势头和潜力,但其与我国农业产值的比例仍处于较低的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显著的差异[1]。这与我国农业产品加工质量控制体系不健全、工艺技术及设备落后、企业规模较小等有很大关系。其次,虽然我国农户有参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愿望和热情,但总体来说农户参与的程度不高。农民希望通过参与现代化的农业产业化体系来增加自身的经济收入,并得到实质意义上的帮助比如法律上、技术上和资金上的支持,但目前,我国的许多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供的服务局限于信息层面,组织运行的规范化程度不高,不能很好地适应和满足农户的需求,导致农户实际的参与程度偏低。

关于经济管理发展趋势的思考 篇3

关键词:经济管理;现代化;经济管理趋势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4) 18-0000-01

一、经济管理现代化的表现形式

(一)管理的重要性和艺术性

随着科学和经济的发展,各种技术发展迅速,但是有技术的企业只能保证其技术的先进性,但是如果没有经济管理,那么这样的企业将会是一盘散沙。现今经济管理领域流行“三分靠技术,七分靠管理”的说法,强调了经济管理的重要性。现代化的经济管理模式不再只是制定规章制度进行强制性的约束,而是运用艺术化的手段,比如:隐性教育、心理剖析、文化建设等等,这些艺术性的手段在某种程度上更容易达到经济管理的目的。

(二)管理的民主化和专业化

作为管理者不能将管理作为管理人的一种工具,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管理,使其管理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而且在管理中很难让人信服,因其管理者的不专业,不科学民主,很难在管理中充分调动人员的积极性,最终导致制约经济建设的发展。

(三)管理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现今社会,经济变化越来越快,这就要管理地位得到提高,经济管理的权限范围扩大,增强管理的能动性,使经济管理对外界或内部的刺激或影响迅速作出积极的、有选择的反应,促进企业的经济管理更加灵活。现代化的经济管理更具有创造性,无论是从经济管理的理念、模式还是方法上,都融入了最先进的因素,这样具有创造性的经济管理才能适应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新趋势,也会给企业带来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二、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

(一)科学管理向着人性化管理发展

随着经济管理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科学管理的问题也在不断的显现,其中,以缺少人性化的管理问题最为突出。企业文化理论的发展使以人为中心的人本管理理论得以提出并确立。所谓的人本管理理论就是以人为本,以人在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多种需要为基础开展管理工作。这种管理方式,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使员工在工作中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让员工被动变主动,更多的为企业创造价值。

(二)民主化的管理模式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传统的一人说了算的经济管理模式已经不复存在了。现如今,法制观念深入人心,民主化进程不断推进,我国在现代化经济管理中也应该遵循民主的理念,发挥出广大人民的集体智慧,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原则,从而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做到决策的合理化,从而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培养团队精神

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的发展,都要依靠广大群众的力量,团队精神是取得进步的关键,没有凝聚力的集体就好比是一团散沙,毫无竞争力可言。所以,未来的经济管理一定是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管理模式。

(四)建立健全经济管理制度

管理需求决定管理模式,想要弥补传统经济管理模式中的不足,就要应用科学的经济管理模式,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许多不能适应这种发展脚步的问题也突现出来,缺少人性化就是经济管理中一项比较严重的问题。当今世界正在向多元化迈进,经济体系需要越来越多的创造性劳动,仅仅靠管理制度难以完成这种要求,所以就必须重视人的重要性。无论经济和科技如何发达,生产的本质依旧是围绕着人这个中心开展的。在经济管理中要充分考虑人的因素,同时以人为本的开展管理工作,深入分析人的生理、心理等各方面的要求,并根据不同的需求采取相应的措施满足,如此一来,可以充分调动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工作热情和创造性,为经济管理工作创造更多的价值。

(五)信息技术的应用

信息社会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不仅仅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同时也为人们的工作提供了技术保障。经济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当前信息技术的运用贯穿于企业的各个环节,从投资、生产到销售,每一个环节中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运用。信息技术的运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工作人员不用运用传统的方式进行账目的核算,企业的信息系统可以准确及时地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统计,提高了工作效率。另外通过信息系统的完善,可以准确地找到所需要的信息,提高整个经济管理的效率。在企业经济管理中,信息系统十分关键,企业将信息整个进行联网,可以保障信息之间的共享,确保信息公开透明。企业信息的公开透明可以及时发现一些不当信息,进而发现企业管理中的漏洞,避免一些不良行为,在信息社会,信息可以带来很多商机,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及时了解当前市场的最新动态,可以了解到世界各地的经济信息,帮助管理者进行经济决策。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整合更多的优势资源,扩大产品的销售渠道,占据市场。

(六)由硬件管理向软件管理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经济管理中软件的作用日益明显,以往以人、财、物等硬件为主的硬件管理变得逐渐次要甚至被淘汰。软件管理指的是对学习及知识的管理工作,当前人们对知识的重视程度正在不断加深,同时企业经济管理随着人们观念的改变也在不断改变。现今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重要性不可忽视,由此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优质的经济管理离不开丰富的经济知识和有效的经验。创新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创新给企业带来活力,更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关键因素。在经济管理的规划和实施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软件的渗透和支持,所以,软件管理是经济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由于现代化经济、科技的不断发展进步,实现经济管理模式的现代化已经成为了大势所趋。但是,要真正落实现代化管理也不是容易的事,它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保证在现代化管理的道路上能够加强创新,改进对策,抓住经济发展的新特征,把握住时代发展的脉搏,掌握好发展的新形势。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经济管理的现代化,才能保证管理的有效落实,从而更好的为人民群众服务。

参考文献:

[1]杨晓冬.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探析[J].青年文学家,2012(08).

[2]羅建文.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J].广西轻工业,2013(10).

趋势思考 篇4

1 数据采集及清洗

1.1 检索工具

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平台:http://wwwsipogovcn/sipo 2008/zljs/[1],SooPaT专利搜索及在线专利分析工具:http://www.soopat.com/[2]。

1.2 数据采集

国内专利分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三种,其中发明专利的技术含量最高,保护时间最长,对市场的控制度更强。故本文主要以授权发明专利为统计分析对象。

纺织专利的界定:根据国际专利分类(IPC)标准规定,D部为纺织、造纸,其中D1、D2、D3、D4、D5、D6、D07大类为纺织类,鉴于国内对纺织行业的普遍理解(纺织工业科技进步发展纲要),本文对其中D06F小类(纺织品的洗涤、干燥、熨烫、压平或打折)及D07(绳;除电缆以外的缆索)专利不予统计。另外,将专利主分类号作为分类依据,检索式:ZFLH:(D01 or D02 or D03 or D04 or D05 or D06) not ZFLH:D06F。

1.3 数据清洗

在专利申请人检索分析过程中,全面考虑了申请人尤其是国内高校的历史沿革,并进行了大量手工分类统计,其中包括同一申请人更名或合并前后专利数量合并,同一集团公司下属公司专利数量累计计算等。

2 纺织专利分析

2.1 发明专利发展趋势

经检索,1985年至今,我国共受理纺织专利申请38427件,其中发明专利22218件,实用新型专利16209,无外观设计专利。其中发明专利授权7950件,涉及专利申请人3356,发明人数14005人。

图1揭示了历年我国纺织发明专利申请与授权情况。由图可见,我国纺织发明专利申请数量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5-1992年(专利申请日期,下同)为起步阶段,这一期间年专利申请数量在200件左右;第二阶段为1993-1999年,专利申请数量较第一阶段出现明显增加,并连续多年稳定在500件左右,为平稳发展阶段;第三阶段为2000-2008年,年专利申请数量呈逐年大幅递增趋势,年增长率在15%-30%。而纺织专利授权情况与专利申请情况不同,在2003年专利授权871件,达到历年最高值,在随后几年中随着申请数量的增加,反而出现下降现象。另外,近年专利授权率波动较大,1985-1993年专利授权率从70%左右降至45%,1993-2001年专利授权率则重新上升至70%左右,2002-2006年再次出现快速下降,直至2006年的专利授权率仅为21%左右。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我国发明专利实行的是申请18个月后公开的制度(亦可以根据申请人的请求提早公布),因此2008年至今申报的大量发明专利尚未被公告,而发明专利授权则大约在申请之后2年以上,因此2007-2009年发明专利的申请和授权数量尚在不断更新,相应年份的专利授权数量和授权率不具有统计意义。

2.2 申请人分析

随着我国纺织产业市场在全球区域市场中地位的提升以及国内纺织行业整体技术实力的增强,美、日、韩和欧盟国家及其主要跨国公司加强了在我国的专利布局。目前,纺织类授权专利申请数量排名前50位(含集团分公司或子公司)的专利申请人中我国高校和企业有10家,国外公司40家。申请人国别涉及6个国家,其中日本(20个)、中国(14个)、德国(7个)、美国(5个)申请人数量居前。其中,国内专利申请人以高校为主,东华大学(含原中国纺织大学)共拥有纺织授权专利679件位居第一,紧随其后的有浙江理工、江南大学、天津工业大学。而出现在排名前50的国外申请人全部为企业。

2.3 主要技术领域分布

据图2的IPC大类分布显示,专利主要集中在D01类、D06类。其中D01类涉及天然或人造的线或纤维和纺纱,占35%;D06类涉及织物等的处理,占26%。图3显示,除D06类外,其它各类基本与纺织发明专利的总体发展趋势相吻合,即在2003年左右年专利授权数量最大。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纺织品及纤维性能的要求越来越功能化、多样化,为满足需求,相关生产和研发部门纷纷采用各种改性和整理技术开发具有抗静电、抗菌、阻燃、远红外、负离子等多功能纤维,产生大量相关技术,因此D06类授权专利多年连续大幅增长。

2.4 国内外专利发展对比分析

1998—2007年(申请时间)间,我国内地申请人获得的纺织发明授权专利共2459件,占总量44%;国外及港澳台申请人获得授权专利3144件,占总量56%。但是,从图4可以看出,我国内地纺织专利授权数量呈现逐年上升趋势(2007年部分专利在审查中),授权专利增速明显高于国外及港澳台地区,并在2004年实现数量上的反超。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内地专利权维持率(指某一时间段内,统计时间有效专利数量与总授权专利数量比值)明显低于国外。以1998-2004年全部纺织授权专利为例,国外的专利权维持率为88.5%,而我国内地专利权维持率仅为65.6%。

3 我国纺织专利分析引发的思考

3.1 提高我国内地纺织专利权维持率及成果转化率

影响专利权维持率主要因素有专利年费、专利的收益水平和专利的保护水平等[3]。依据我国专利法,发明专利权的期限为20年。为维持专利权的效力,专利权人必须缴纳年费,年费的数额随保护时间的延续而递增。在专利权保护期限届满前,部分专利会由于专利权人未缴纳年费等原因提前失去法律效力。因此有效专利的数量比专利授权量更能准确地反映权利人对专利权的实际拥有量,专利的有效状况,能够反映企业、地区、国家的科技创新力和市场竞争力。国内专利权维持率低侧面说明专利竞争意识较差,技术创新质量偏低,成果转化率低,未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因而无力长期维持其专利权效力。近日,纺织产业集群产学研合作试点落户西樵,成功实现了纺织产、学、研对接,为提高纺织科技成果转化率提供了有效的模式。2006年日本综合科学技术会议知识财产战略专项工作组宣布,将原先仅由教授和助教等大学职员享有的发明专利费用减免优惠扩大至拥有博士学位的年轻研究员(博士后)和学生,后者亦可享有专利申请实审请求费和第1-3年的专利年费减半的优惠。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可以参考借鉴,对于高校为专利权人的专利给予一定年费减免,以有效保护高校研发成果。

3.2 构建纺织行业知识产权服务体系,促进专利池形成

2008年4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旨在从战略高度形成有效运行机制,同时营造良好的法律和政策环境,构建知识产权服务平台。从纺织专利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内地还局限在知识产权创造即专利申请上,在知识产权的运用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绝大多数高校及企业没有形成长期有效的专利战略。针对这一问题,有关部门可积极引导行业内高校及企业联合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共性技术和配套技术,结成专利池,推动知识产权技术标准化[4]。专利池(Patent Pool)是一种由专利权人组成的专利许可交易平台,平台上专利权人之间进行横向许可,有时也以统一许可条件向第三方开放进行横向和纵向许可,许可费率是由专利权人决定的。专利池可以更大限度地适应现代产业分工精细化,产业链不断拉长,技术周期缩短的发展趋势,同时专利池还可以解决“专利丛林”形成的专利障碍。

3.3 培育以纺织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

从纺织专利申请人分布看,东华大学、浙江理工、江南大学、天津工业大学等高校掌握了大量专利技术。同时,从专利的共同申请人分析中看出,很多技术均是高校或科研院所与企业进行技术合作,且核心研发人员大部分是高校或科研院所研究人员。我国纺织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基本处于从属地位。而从世界范围来看,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对经济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技术几乎全部源自企业,发达国家80%的科研工作是在大企业中完成的[5]。发达国家的研发投入则达到了3%-5%,而我国纺织企业研发投入仅占销售收入的0.3%,相比之下,中国纺织行业研发投入严重不足[6]。且很多研发投入多处于无效状态或错误导向状态,存在大量单纯为了获得资金资助或获得奖项而申请专利的现象。金融危机使得我国纺织产品贸易摩擦加剧,我国纺织业面临更大调整压力,我国纺织行业必须逐步实现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升级。解决纺织企业规模限制、人才、资源缺乏的问题,将是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形成的关键。

4 结语

我国纺织行业的技术创新活跃度和技术能力保持着持续扩张的态势,国内企业、研究组织和个人在该领域的发明专利授权数量与国外差距正在逐渐缩小,但是在绝对的技术竞争力以及对核心技术的掌控力方面与国外仍存在较大差距。纺织行业整体技术实力仍处于从量变向质变发展的过程中,这一量变过程将是长期的。有关部门可采取相应措施,正确引导纺织技术研究方向,构建纺织行业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培育以纺织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从而真正实现我国纺织行业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升级。

摘要:以1985年至今纺织授权发明专利为统计对象,从专利的发展趋势、申请人分布、授权率、技术领域分布、国内外授权专利数量与专利权维持率等角度,揭示我国纺织专利布局及竞争态势,并基于专利分析结果,提出了几点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纺织,专利,专利分析

参考文献

[1]http://www.sipo.gov.cn/[DB/OL].[2010-04-20].

[2]http://www.soopat.com/[DB/OL].[2010-04-20].

[3]杨中楷,孙玉涛.基于专利持有模型的我国有效专利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9,29(2):254-257.

[4]余文斌,罗婷,刘秋霞,等.我国专利池构建与运作模式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29(12):494-497.

[5]李建民.中国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形成的对策分析[J].宁夏社会科学,2007(2):34-39.

对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理论思考 篇5

当前,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影响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化、世界经济增长和科技进步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此,中国通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积极主动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这个巨大变化,既为促进中国经济体制进一步与国际规则接轨,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现社会和经济全面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也对推进下一步经济体制改革,建立比较完善、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本轮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及特征

经济全球化在本质上是由各国市场开放带来的市场经济体制全球化。随着全球市场逐步开放,势必会推动商品(包括服务)、信息、技术及生产要素跨境流动的不断增加,各国经济之间的相互依赖日益加深,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从国家内部扩展延伸到全球,形成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趋势。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再次成为支配世界发展的新趋势。这次经济全球化无论在发展的深度和广度上,还是在推进速度上都超越了以往。本轮经济全球化与早期的经济全球化最重要的区别之一,就是建起一套对全球市场开放的国际经贸规则体系:包括WTO的多边经贸规则体系,IMF和世界银行主导的金融开放与援助发展的全球规则体系,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建立的跨境制度规则体系。其意义在于: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通过国际经济组织、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初步建立全球(地区)通行的国际市场规则和行为规范。

本轮经济全球化的另一个特点是,发展市场经济成为各国经贸联系的共同基础。从全球范围内看,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中亚、中东欧等国家开始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体制转型;发展中国家通过对战后经济发展经验的反思,开始了由国家动员和配置资源以启动发展的体制转向了以市场为基础的体制改革;即使是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为赢得全球竞争优势,也开始对各自长期实施的市场管制、干预和保护体制进行体制结构调整。正由于世界各国对发展市场经济、加快市场化改革达成了广泛的共识,经济全球化才可能得以顺利发展。

和平与发展依然是当代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两大主题。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现有的以国际组织、多边协定、非政府组织和地区组织构成的国际体系,长期以来一直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基础。但冷战后形成的一霸多强的国际格局,使和平的国际环境存在着诸多的不确定性。“9・11”事件之后,反对国际恐怖主义成为一项主要议题,使全球多极化发展,加强国际合作出现了新的转机。在促进全球发展方面,冷战结束后,旧的国际经济,秩序已明显不适应全球化发展的需要。要重建国际经济新秩序,就必须建立全球权利和义务相平衡的约束机制(制约以实力替代规则和不遵守规则等问题),就必须确定危机发生时的全球调整责任和解决机制(全球预防危机的政策协调等问题),就必须管理和协调全球化发展中的不平衡、不稳定增长问题(全球的宏观调控),就必须建立促进发展和保护弱者利益的再调节机制等问题。这就需要建立一套新的全球经济协调体系。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早解决,一旦各种矛盾交织激化到一定程度,全球化进程仍可能会出现逆转和倒退。

目前的主要问题之一是,谁来主导国际规则的制定。过去全球利益矛盾的激化往往导致武力和战争。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当今的全球利益矛盾和冲突应更多采取谈判与协商的方式加以解决。即使如此,当今的全球市场机制和规则,并不能有效解决全球贫富差距扩大的问题,不能有效解决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技术援助和国际合作问题;也不能有效解决全球发展机制中的政策协调问题。如果全球贫富不均的“马太效应”日益扩大,被边缘化的国家、组织及弱势群体势必将成为经济发展不稳定的一个主要根源。因此,在当代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一方面要逐渐形成一套国际通行的市场开放规则和规范,另一方面在新规则制定时应充分考虑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根本利益,同时制约用实力誊代规则的不良倾向。中国入世后,将在这两个方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制度建设和新规则制定做出贡献。

二、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现有体制的新挑战

经济全球化的核心是全球开放,这就必然加剧全球竞争,改变现有的国际分工和交换格局,形成对世界各国现有体制的激烈冲击。这种冲击和影响是全面、深刻的。它不仅要求世界各国进一步降低关税、取消非关税措施和开放市场,而且市场开放的范围从传统的货物市场扩大到服务市场、农产品市场、知识产权市场、金融市场、电信市场以及各类要素市场,最终实现全方位的市场开放;不仅要求有开放的市场经济体制以便利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而且要求各国经济的微观基础和财产结构对外开放,以适应企业跨国并购,建立全球生产和经营网络的需要;不仅要求开放贸易、投资和生产等经营性活动,而且要求开放各国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通讯和金融基础设施,以适应IT革命、物流革命、组织管理革命以及推行全球供应链管理的发展需要。同时,经济全球化还要求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体制必须是开放透明的,实行非歧视原则,并接受国际监督。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中,各国的宏观经济调控体制正面临着重大挑战。

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中,综合国力的较量已取代军备竞赛成为国际竞争的主要内容。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增强国际竞争力,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这就要求世界各国的财税体制、投融资体制、贸易体制、科技教育体制进行相应的改革和调整,形成改善供给效率,挖掘增长潜力,建立公平竞争的激励机制和政策平台;就要求各国调整本国的企业制度、企业组织管理、企业创新机制,形成适应全球化的微观基础;就要求开放本国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金融、电信、物流等领域,发展全球竞争力。

在现阶段的全球竞争中,金融创新和跨境金融联系的不断扩大,促进了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和虚拟经济的发展,使全球化进入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在跨国公司的推动下,跨国并购已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形式;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发展全球生产和经营网络,已成为全球化中“超国家”的重要力量;提升全球综合物流的运作能力,重视人才、知识管理和创新活动,已成为现代企业取得竞争能力的关键。这一系列变化,对各国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变革,提出了新的挑战。

民族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一个重要而又敏感的问题。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从两个方面对民族国家提出了挑战。一方面是民族国家的经济主权在逐步让渡给“超国家”的组织和机构。这包括:(1)国际多边协议和规则要求民族国家的经济主权部分让渡。如WTO规定的降低关税、取消非关税措施、实施服务贸易市场准入等多边贸易协定;IMF规定的实行货币可兑换、资本账户开放以及健全国际金融监管机制等规定。(2)各种国际机构规定的经济主权部分让渡。如知识产权保护、竞争政策、劳工和妇女权利保护等,都会制约本国政策的实施和有效范围。(3)地区一体化组织规定的自由贸易协定、经济一体化协定以及各种跨境宏观政策约束等项规定。在欧洲,已明显出现了各民族国家融合为大邦联经济体的趋势。另一方面,民族国家的经济主权正面对着微观组织变化的蚕食。如跨国公司、非政府机构以及其他微观组织形成的对民族国家政府作用的影响和制约等;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产生的跨境扩散及影响,对民族国家的传统管理方式也带来诸多的新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各国经济管理体制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和转变。

从历史上看,早期

的经济全球化是由资本主义国家推动的,表现为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在当代,一方面传统的资本主义转化为不同的市场经济体制,如美国的自由主义市场经济,欧洲大陆的福利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以及其他国家实施的各种混合体制的市场经济;同时,全球化也把资本主义制度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大大拓展了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国家也通过市场化改革,走向市场经济。在全球化时代,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同时,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制度竞争成败的关键。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全球化必然是各种不同的市场体制相互混合、相互竞争,各种体制同时并存、不断变革的时代。只要有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存在,探索中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就不会失去其存在的价值。因此,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各种市场经济体制的竞争,各国经济管理体制能否适应未来的变化,能否通过体制创新创造出更有生命力的新体制,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三、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体制上。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科技革命迅猛发展,国际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正在加快,国际竞争更加激烈的新形势,客观上迫切要求加快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一)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影响

本轮经济全球化仍是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主导的,这就必然涉及在积极参与全球化过程的同时,如何保持和发展中国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特性问题。在全球化时代,资本主义既处于全球化的上升阶段,同时其固有的内在矛盾也不会消失,而是在全球化进程中不断激化和爆发。因此,从长期看,社会主义将在资本主义全球化中获得复兴而不是终结。

全球化对中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影响,一是加剧了制度竞争,必然形成进一步完善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压力。在没有可供借鉴的现成模式和发展经验的情况下,就迫切需要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惟一标准的原则,从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制度创新。

二是加剧了发展先进生产力的竞争,必然形成综合国力较量的压力。这就迫切要求我们进行科技创新,加快调整束缚先进生产力发展的传统体制、机制和政策,建立与中国现阶段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能够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基本经济制度。其中加快推进科技教育体制改革是增强中国综合国力和综合竞争力的基础。中国科技创新的重点:一方面是把国外和本国自主开发的科研成果有效地转化为先进生产力,并应用创新科技改善传统产业,发展新兴服务业;另一方面,则迫切要求提高中国的全民族文明素质,包括进一步完善中国的基础教育体系。

三是加剧了效率与公平之间的矛盾,必然加大社会经济不稳定和不平衡的压力。这就迫切要求我们加快微观基础和产权结构的改革,培育和发展一批有核心竞争能力的跨国公司,扶持和提升中小企业参与全球化的实力及能力。同时,应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及财政转移支付体系、社会服务和保障体系,尤其是建立和完善覆盖城镇与农村地区的全社会保障体系、医疗保健制度、扶助贫困地区及弱势人群的社会自愿援助体系;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体系等。

在中国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社会生产力尚不发达的情况下,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建立能够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基本经济制度,就要从实际出发,把富民强国放在首位,充分利用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成果和发达国家创造的先进生产力来发展自己。同时,要在全球体制竞争中保持、发展和完善中国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特性。

(二)经济全球化对完善中国市场体制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市场国内化的新变化,势必对进一步完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产生重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将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产生重大影响。经济全球化扩大丁市场配置资源的边界,使大企业有条件在本国、地区乃至全球范围内选择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了全球范围内的微观规制改革,放松政府管制巳成为各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重大政策调整;股东资本主义正替代法人资本主义,促使各国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这势必对僵硬的经济管理体制产生重大冲击。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不仅要求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进一步完善和开放,而且要求中国未来的体制对全球变化趋势有更灵活的反应能力和调整弹性。

二是将对中国的宏观调控体系产生重大影响。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发展开放型经济,将导致国际经济环境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通过各种渠道传递到国内经济,从而影响国内宏观经济的运行和稳定。国际作用机制主要包括:(1)周期的影响。如全球经济减速甚至陷入衰退,将通过对外贸易、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股市、汇市以及对未来的预期等渠道对国内经济增长和发展前景产生严重影响。(2)政策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中,占世界经济总量大的发达国家,根据本国宏观经济形势而采取的货币、财政收支、利率、汇率政策以及对外经贸政策,都会通过国际传递机制对中国宏观政策产生影响。(3)外部冲击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外部冲击主要影响中国宏观增长态势。而在中国结构转型和大的体制调整过程中,外部冲击很可能加剧国内经济的不稳定。(4)产业的影响。当国际上出现大的结构转换时,国际产业新分工体系及产业转移,跨国公司的竞争战略调整及创新浪潮,都将对中国的产业政策和结构调整产生影响。这就要求中国及早建立适应全球化变化的新调控体系,从对内均衡与对外均衡、短期稳定与长期发展、需求变化与增长潜力等方面实施有效的宏观调控,最大限度地抵御和消除国际经济变化对中国经济的不利影响。

三是对中国经济的微观基础产生重大影响。在全球化环境中,产业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将占据主体地位。要提升企业竞争力,就要创造更便利的企业创业环境,更宽松的企业创新体制条件,更有利于企业公平竞争的政策平台,以及以完善市场竞争环境为中心的微观规制制度。现阶段,西方跨国公司的竞争力重点已转向了服务经济、知识管理以及发展全球运营和管理网络体系的阶段;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跨国公司,其竞争力重点也开始转向高增值制造业、应用和创新科技产业以及为大跨国公司提供配套的制造、营销与研发等领域。发展中等技术、中等增值含量的制造业,发展精细、高效,特色的多元化现代农业,发展金融、电信、物流和专业服务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中国下一步调整产业结构的.重点。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将转变为全球化的综合战略。这将对中国传统的微观经济管理体系提出更大的挑战。

四是将对中国金融体系产生重大影响。当前,金融一体化已成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新动力。建立在工业文明基础之上的贸易全球化规则体系,正在向建立在后工业文明基础上的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方向转变,由此将引发全球经济体系的根本变化。在金融、技术和服务成为国际竞争的新手段的条件下,如何建立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完善包括金融衍生工具在内的风险管理市场体系,发展与国际连接的信用、结算和信息网络体系,有效打击网络诈骗和犯罪,加快金融和信息网络化基础设施建设,都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新的挑战。

(三)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发展开放型经济体制的影响

本轮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传统的进口替代体制或出口导向体制开始转向建立开放型经

济体制。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发展开放型经济体制,无疑是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基准。要适应全球化发展的新形势,建立一个对内外资、内外贸、内外企业都适用的非歧视性的、公平竞争的激励机制和市场体制,既是WTO规则的基本要求,也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

从国际的一般发展规律看,建立开放型经济体制,首先要求国内有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这包括:运作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要素自由流动的统一大市场,对各种所有制经济成分都共同适用的竞争政策,比较完善的市场秩序管理规则体系。国内市场经济的一体化程度越高,建立开放型经济体制才能更有效。而中国发展开放型经济体制,则是在国内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的情况下推进的,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全球化环境中发展开放型经济,比在国内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具有更大的挑战性。从这个角度分析,中国加入WT0后所面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压力和难度,甚至超过了1979年的改革开放。

因此,在建立和完善开放型经济体制规则的基础上,要及早研究和制定符合中国具体国情、发展阶段和长远目标的开放经济体制改革战略。这包括:一是始终把握住市场开放不能损害中国根本利益的原则;在短期内不能形成对中国主要产业、企业、就业和国际收支的过度冲击;不能危及中国的金融安全、产业安全和制度安全的底线,做好应对预案。二是在全面履行市场开放承诺的基础上,下大气力从体制上解决阻碍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创造更加公平有效的市场竞争环境,建立产权明晰的企业制度;制定以供给效率为中心的税收、外汇、信贷、研发支持等激励机制,完善定位明确、廉洁高效的政府职能。三是研究和制定开放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业扶持和保护政策体系。充分利用WTO的例外条款、特别保障条款以及发展中国家特殊对待的相应条款,在履行承诺和重守诚信的条件下,通过立法、行政和社会力量,扶持和保护本国的幼稚产业、基础产业和敏感产业。同时通过立法制定相应的扶持和保护措施的执行、终止、奖惩、修订及监督程序,以及这些措施有效性的评估机制。四是要建立宏观预警、监控和保障机制,把可能发生的外部冲击、内部不确定性扰动以及中长期结构转型时期的风险,控制在可预期的范围内。同时,进一步完善微观的风险管理体制,包括建立抵御外汇风险、资产风险、价格风险等风险的管理工具。

四、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提出的新要求

首先,经济全球化要求我们加快政府职能和管理体制的转变。在全球化竞争中,体制竞争是第一位的。要建立有利于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体制软环境,政府职能转变是其中重要的一环。这就要求我们以加入WTO为契机,把企业应享有的权利和义务尽快地归还企业;把政府的职能真正转变到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上来,加快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规范和完善。目前,中国现行的政府管理方式和政策手段,在许多方面还不适应这个要求。包括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没有完全确立起来,一些地方、部门保护主义比较严重;政府职能定位不够清晰,缺位和越位现象并存,行政管理体制、方式在许多方面不符合应对全球化的基本要求;市场经济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缺乏法律规范和保障,经济运行和管理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还比较严重。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调整、清理和解决,将严重制约中国企业应对外部竞争压力的能力。因此,加快政府职能和管理体制的转变,建立适应全球化的市场经济新体制,在未来5-8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其次,经济全球化要求我们建立新的产权结构。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方面要求继续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也就是要有助于巩固和发展中国现阶段所实行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另一方面又要求所有制结构是开放的,在保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坚持所有制结构的多样性和开放性。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会有更多的外资企业到国内来投资办厂,并且会同更多的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组成各种形式的合资企业。因此,只有不断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保持所有制结构的开放性,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外国企业到国内投资的需要。实际上,包括外资经济在内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要有利于加快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发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也要有利于支持、鼓励和引导民营、个体以及外资企业的健康发展,对不同所有制企业实行同等待遇,为各类企业的发展创造平等竞争环境。除关系国家安全和经济命脉的重要企业要由国家控股外,鼓励非国有制企业、个人和境外投资者以适当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形成混合所有制企业。

再次,经济全球化要求我们建立新的宏观调控体系。在全球化环境中,进一步加强国家对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及相关立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避免无序恶性竞争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防范经济、金融风险。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难度更大、范围更广、任务更加艰巨,不仅要考虑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更要考虑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对国内经济的影响,要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来确定宏观经济调控目标,进一步完善和增强宏观调控手段,防范和化解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对国内经济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保持宏观经济的对内均衡与对外均衡,促进国内经济的健康发展。

最后,参与经济全球化还要求建立和完善同国际接轨的市场经济体制,使之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又有利于开放型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其他市场经济的差别,主要在于基本经济制度的不同。除了基本经济制度的不同之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其他市场经济在经济运行机制以及宏观调控方式等方面具有很多共同点。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必须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要进一步开放市场,建立和完善全国统一、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而且要按照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建立同国际接轨的市场经济规则,便于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和开展国际经济合作。

五、完善中国的涉外经济体制

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必须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中国的涉外经济体制,在外贸体制、利用外商投资和扩大对外投资,汇率制度和形成机制,以及资本项目的逐步开放和人民币可兑换等方面按照国际通行规则进行改革和完善。

首先,在外贸体制改革方面,要根据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结构调整的需要以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逐步降低关税、减少数量限制和规范配额管理,按照非歧视原则对外国产品和服务实行国民待遇。同时要借鉴和采用国际标准,推进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建设,有效实施健康、安全、卫生和环保等方面的检查检疫和疫情监控,防止有害物质和生物通过贸易渠道入境。针对当前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措施,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反倾销、反补贴以及保障措施等手段,加强对外国反倾销、反补贴的磋商和应诉,维护中国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的合法权益。实行外贸经营资格登记制度,逐步实现放开各类企业的外贸经营权,同时要建立和完善对外经济贸易体系,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为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要求,当前迫切需要抓紧制定和完善对外贸易法律法规,增大对外贸易政策的透明度,建立健全符合国际通行规则和中国国情

的对外经济贸易体制。

其次,在利用外资方面应继续把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作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利用外资政策,改善投资环境,逐步对外国投资企业实行国民待遇。按照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有步骤地开放银行、保险、电信、外贸、内贸、旅游等服务领域,对外商投资企业逐步实行国民待遇,制定统一、规范、透明的外商投资准入政策。除关系国家安全和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或企业外,取消对其他企业外资持股比例限制。鼓励外商特别是跨国公司参与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和出口型企业,促进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水平的提高,积极探索利用收购、兼并、风险投资和投资基金等各种方式来促进利用外资和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采取鼓励政策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中西部地区的老工业基地改造、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矿产和旅游资源开发、优势产业发展等。继续合理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用好银团贷款、融资租赁、出口信贷等国际商业贷款。强化外债的全口径管理,加强外债的监测和短期资本监管,保持合理的外债规模,优化债务结构,健全责权利统一的借用还机制,防范债务风险。

再次,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到国外去投资办厂,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和市场发展跨国经营,带动产品、服务和技术出口,促进国内成熟产业和过剩生产能力向外转移,拓展经济发展的空间,提高企业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和主动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能力。通过在境外合作开发国内短缺资源,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置换,为经济的长期发展提供必要的资源保障。实施“走出去”战略,必须在体制上和政策上予以保证和支持。重点是建立健全对外投资服务体系,在金融、保险、外汇、财税、人才、法律、信息服务、出入境管理等相关领域提供必要的便利和支持。同时,也要完善境外投资企业的内部管理机制,加强和规范对外投资的监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和资本外逃。

跳远助跑的特点及发展趋势思考 篇6

关键词:跳远助跑;特点;发展趋势

相对于跳远运动员而言,其最终助跑的目的就是:将对水平速度进行控制的最大化发挥出来;在运动员准备起跳的时候,尽量将水平速度的损失降至最低;将跳板充分利用起来。由此可知,只有深入研究、综合分析、整理以及收集跳远的相关资料,之后在实践过程中有效地应用理论知识,才能够更加有效地掌握好跳远助跑的技能。

一、跳远助跑的特点分析

(一)助跑的加速方式

1.积极加速方法特点分析

积极加速方法特点主要有:步频需要一直维持在非常高的水平,这样可以快速地获取比较高的助跑速度以及摆脱静止状态,助跑的前面几步一般比较短,具有非常快的步频,上体也具有比较大的前倾度。这种积极加速方法常常会出现起跳不够准确以及助跑动作紧张等不良状况[1]。所以,世界优秀运动员最常采用的加速方法不是这种积极加速方法。在助跑加速时,设置正确的标志可以将起跳的准确性以及助跑速度提高,但不必要设置过多的标志,少设标志可以避免助跑的连贯性被破坏以及助跑的注意力被分散的状况出现,在助跑途中大多数的世界优秀运动员只会设置单个标志,这样做不仅仅是为了准确地踩上标志而将跑速降低,同时也是为了将速度提高以及能够更好地将进入起跳的速度维持好。例如:在助跑的最后四步,刘易斯就设置了单个标志,设置标志不仅仅是为了教练员方便对其进行专业的指导,同时也是为了将助跑的准确性提高。

2.平稳加速方法

在平稳加速的过程中,其主要的特点有:步频在开始的阶段常常会比较慢,在保持步长或者是逐渐加大步长的时候,将步频提高;在运动员处于最高几步助跑的时候,就应该将步长保持好以及将步频提高。同时,在平稳加速的过程中,具有非常长的加速时间,并且加速过程普遍是平稳、均匀以及逐渐地进行。所以,跑的动作比较自然以及轻松,起跳要具有非常好的准确性,并且每次还具有非常稳定的试跳成绩[2]。例如:鲍威尔以及刘易斯等大多数优秀运动员普遍应用的助跑方法都是平稳加速方法。

(二)助跑的距离

现在,世界大多数优秀的运动员助跑距离都呈现出加长的趋势。通常情况下,不同长度的助跑距离会受到非常多的因素干扰,其中比较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运动员跑的能力。换而言之,运动员跑的能力越好,其就具有更长的助跑距离。对于具有好的跑能力运动员而言,其往往是在最后出现最高速度[3]。

(三)最后几步助跑

1.最后几步助跑技术特征

在助跑技术的整个过程中,跳远的关键就是最后几步助跑,因为在这个环节中运动员需要发挥最高速度并且保持好,同时还应该做好充分的起跳准备[4]。优秀运动员在最后几步助跑时,最常体现出来的技术特征有两种:第一种技术特征就是加快步频以及相对缩短步长,形成快速进入起跳状态的节奏;另外一种技术特征就是在比较稳定的步长状况下,将步频加快,形成快速上板的特征。

2.最后几步的步长

之前,最后几步步长在跳远助跑中被分成小、大以及中的技术模式,实质上指:最后一步为小,第二步为大,最后第三步的步长为中。然而,在出现不同表现形式的跳远优秀运动员以及运动实践时,逐渐地否认了这一观点。相关的跳远比赛结果显示,最后几步助跑的节奏以及步长,需要根据运动员的实际助跑技术特征以及身体机能特征来确定,最后几步的步长更加能够凸显出运动员的助跑特点。

3.最后几步助跑时身体重心的变化

实质上,起跳的准备阶段就是助跑的最后几步,这也是非常主要阶段,运动员在这个阶段会进行有效、快速地起跳。为了更好地体现出最佳的起跳技术,身体重心在最后几步助跑时会处于适度下降状态,这样可以更好地准备起跳。身体重心由于处于下降状态中,所以更加容易减弱助跑的速度。由此可知,在最后几步助跳时,运动员不需要刻意将身体重心以及助跑速度降低,而需要努力加速。

二、跳远助跑的发展趋势

相关的研究结果显示,发展助跑技术的实际状况,会直接影响到运动员提高运动成绩以及发展跳远的技术。现在,跳远的助跑技术的发展方向,更趋向于将人体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帮助运动员最大化地应用好助跑的实际速度,更加快速、积极地投入至起跳的方向中。在探析优秀运动员的助跑技术特征以及助跑技术的发展同时,不仅仅有利于相关人员认知以及评价助跑技术的整体性,同时还激起人更多的思考“助跑最后几步的‘可控速度理论是否还适应当前跳远的发展趋势”。另外,现在发展跳远运动的过程中,发展的方向一直围绕着有机结合助跑与踏跳的技术以及如何将运动员的更高水平速度发挥出来这一重点进行,同时腾起的腾起角以及初速度始终是决定运动员所跳的远度的主要因素,运动员在发展跳远项目的过程中一直以来就是遵循这个规律,在高速助跑形成的基础之上,在快速起跳时可以得到最佳的腾起角这是最为突出的发展趋势,可以保障创造更多优异的成绩,促进运动事业的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大多数运动员最常采用的助跑方式就是逐渐加快助跑速度的方式,按照其主要加速方式的特点可以将其分成积极加速方法以及平稳加速方法,同时还应该掌握好助跑的距离、最后几步助跑的特点等,在选择助跑方式时需要根据运动员的实际状况进行选择,这样运动员才能够获得最佳成绩。

【参考文献】

[1]姚莹莹,王群群,盛新新,等.影响运动员跳远助跑准确性的因素分析[J].体育时空,2015,(22):264-265.

[2]黄素,马俊明.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不同步数助跑弱腿跳远起跳的运动学分析[C].2015全国体育科学大会.2015,(11):102-103.

[3]方彩龙.髂腰肌力量训练对跳远运动员助跑速度的影响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06):254-256.

对成本会计发展趋势的思考 篇7

1 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

当前, 成本会计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 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成本会计技术手段与方法不断更新;成本会计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展;作业成本法的推广应用。

1.1 技术手段与方法不断更新

会计电算化的广泛应用, 已经或正在取代手工记账, 而且企业内部网络的大范围覆盖情况下, 实时报告已成为可能。企业形成自动化的制造程序, 甚至可达到工厂无人化的程度。企业一旦实现自动化后;生产力就会大幅度提升, 不但成本会降低;质量也会有很大提高。相应地, 公司的结构亦必须随之转化, 员工的技能和素质也应不断提高, 其经营管理方式也须进行自动化调整。

1.2 应用范围不断拓展

传统上对成本控制并不重视的行业如:医院、计算机生产厂商、航空公司等都对成本控制投入了越来越多的精力, 成本控制已变得不可或缺。社会全行业对成本会计的重视, 扩大了成本会计的应用, 促进了成本会计的发展。

1.3 作业成本法的推广应用

针对传统成本会计不适应新环境的局面, 美国会计学者提出了作业成本法 (即ABC法) , 目前在美、日、西欧等国的企业, 尤其是在那些竞争激烈和人工成本很低的高新技术企业, 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作业成本法在西方之所以流行, 是因为作业成本法可更精确地衡量产品的赢利能力, 其最大的优势就是可更精确地衡量产品的盈利,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作业成本计算法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

(1) 提高了决策的相关性。向管理者提供对决策有用的相关信息是成本会计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功能。传统成本计算向决策者提供的产品成本信息往往是失真的, 容易发生, 因此要强化风险意识, 提高对风险反映的预见水平。其次, 制定和实施风险管理制度, 作到有备无患。

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技术经济发展水平及企业的生产自动化程度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相当的差距, 企业经营管理上对作业成本法的内在需求并不迫切。作业成本法不可避免地要增大成本计算的工作量, 而我国的财务软件开发水平较低, 还不能提供这方面的支持;我国的会计从业人员对作业成本法普遍缺乏认识, 在对成本动因的选择上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随意性, 不能从根本上克服传统成本制下的缺陷;现行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与作业成本法之间存在矛盾与冲突。这些都制约或限制了我们对作业成本法的推广和应用, 尽管作业成本法不完善, 但它给企业成本管理带来了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 以核算为基础的成本管理发展到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管理是成本会计发展的大趋势。

2 成本会计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适应国内外市场环境的需要, 以及企业内部经济环境的影响, 我国成本会计的发展需要根据我国实际情况, 引进、学习各种管理理论, 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展成本会计:

2.1 推进成本会计电算化进程

利用以计算机技术为中心的信息管理手段已成为现代成本会计的一种必然趋势。但是, 当前会计电算化应用中还存在以下的问题:一是简单地停留在模仿替代手工核算阶段, 只能进行事后反映, 无法进行科学决策、预测和事中控制。二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 采购、营销、人事、财会等子系统互相分割, 尚未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个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三是会计信息系统提供的一般只是财务会计信息, 不能充分反映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需求的信息。因此, 为了推动会计电算化深入发展, 必须加快会计电算化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 将会计信息系统有机地融入企业整个管理信息系统, 通过电算化的应用, 为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总之, 将计算机技术运用到成本会计核算中来, 是成本会计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在企业成本会计工作中, 运用计算机技术, 极大提高了信息反馈程度, 增强了业务处理能力, 对于及时准确地预算成本、有效控制成本以及全面地分析、考核成本, 都有重要意义。实践证明, 实现成本会计计算机化是实行新的成本会计方法的技术基础。

2.2 完善推广成本会计方法

完善成本会计方法, 就是要建立和健全成本会计规章制度, 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 保证从业人员有章可依。对于推广成本会计, 要求企业以及从业人员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 积累各种成本会计的经验, 全面推广成本会计的实施。因此, 全面发展成本会计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 只有在国家的宏观调控的正确指引下, 全社会高度关注, 企业始终关注坚持以人为本、科技创新为主, 全面调动企业员工以及从业人员的积极性, 才能确保我国成本会计健康、稳定、长久的发展。

2.3 不断更新成本观念, 推广作业成本法

与传统的成本计算法相比, 作业成本计算法不仅仅是一个成本分配、计算过程, 更重要的是一个依据因果关系分析资源流动的过程。作业成本计算法为作业分析提供了可行的依据, 有利于开展作业管理, 即通过投入———产出的因果分析, 揭示作业的特性, 提供详细的作业信息, 区分出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我国的大部分企业都进行了设备的更新改造, 生产组织程序日益现代化, 全自动化的作业车间和生产线越来越多, 电算化技术在成本核算管理和会计核算中也日渐普及, 这些为有效采用作业成本提供了现实条件。

成本会计工作者应更新观念, 树立成本效益, 充分发挥成本会计的职能作用。长期以来, 我们在评价企业成本工作绩效时, 往往把成本作为唯一标准。这在理论上是说不通的, 因为成本只表现一定时期内所发生的各种劳动耗费, 至于这种耗费效益如何, 却不是产品成本指标本身所能反映出来的。所以, 成本工作绩效考核应通过投入与产出关系进行评价:产出的投入越少越好;投入的产出越多越好;投入增长慢于产出增长为好;投入减少快于产出减少为好;投入下降、产出上升为好。因此, 长期坚持大力发展成本会计将作为企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成本会计的未来发展趋势必将是作业成本法取代传统成本会计;成本会计最终朝着高效、稳定的方向发展

摘要:文章阐述了成本会计的发展变化趋势:成本会计技术手段与方法不断更新;成本会计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展;作业成本法的推广应用。根据这些发展趋势提出了成本会计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推进成本会计电算化进程;完善推广成本会计方法;不断更新成本观念。

关键词:成本会计,作业成本法,成本会计电算化

参考文献

[1]崔环.有关成本会计发展趋势的探讨[J].经营管理者, 2011 (02) .

[2]汤晓燕.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及对策[J].甘肃:财会研究, 2007 (04) .

关于广播技术发展趋势的思考 篇8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变革必然引发广播技术的进步, 广播技术工作者只有把握当今技术发展潮流, 比较准确地预测广播技术的发展趋势, 才能推进广播产业的发展。本文结合当今技术发展动态, 认为数字音频广播、网络广播和同步调频广播是未来广播的发展方向。

1 数字音频广播 (DAB)

1.1 调频广播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调频广播产生, 成为继调幅广播后的第二代广播, 到今天并逐渐发展成广播主要技术方式。它克服了中波广播串台严重、信躁比差、频带不够分配等不足, 实现较少串台、信噪较好、动态范围宽、高保真度等。21世纪的今天调频广播主要采用调频-调幅导频制广播制式。

1.2 数字音频技术的优势和发展

模拟音频技术中音频信号的振幅随时间连续变化, 存在着媒体本地噪声、机械传输抖动以及非线性失真等缺陷, 为克服这些不足, 人们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但收效甚少。为此, 广播技术唯有另觅他路, 数字音频技术应运而生, 即把音频信号数字化, 并在数字状态下进行传递、记录、重放等加工处理。较之模拟音频, 数字音频信号具有失真小、动态范围大、信噪比高等优势, 是确保广播在新媒体时代占据一席之地的法宝。

数字音频广播技术包括记录声音的数字音频技术、广播卫星和发射系统的数字技术。其中, 数字音频广播技术首先应用于数字音频设备、DAT, 广播设备的数字化更新十分迅速, 结合计算机技术的数字音频工作站的应用为广播工作者带来极大的便利, 音频处理更加快捷、全面、精细, 节目制作、编辑、交换、传递、播出迈入网络化、数字化管理。目前, 其广播制式尚未统一, 主要有欧洲尤里卡 (Eureka) 147/DAB和美国IBOCAM/DAB, FM/DAB两种。

2 网络广播

2.1 网络广播产生背景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卫星技术等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 网络广播成为广播技术发展的一个必然产物。信息传播的数字化和网络化给传统广播带来巨大的挑战, 通过网络, 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自己想要的文字或声音, 而传统广播仍然受到频率资源、发射功率等因素的限制, 听众逐渐遭遇网络分流, 在这种背景下, 广播要想生存发展下去必须互联网化, 使受众全球化。

2.2 网络广播的概念和优势

网络广播即依托互联网平台提供音频、视频服务的网络媒体, 是传统广播与网络融合的产物。网络广播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第一, 改变受众接收信息的方式, “异步性”取代“同步性”, 人们既可以同步实时接听广播, 也可以通过下载异步接听;第二, 增强“互动性”, 能够与传播者进行交流、沟通, 互动性增强;第三, 突破时空限制, 通过互联网, 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保存、查询、下载自己想听的广播内容, 无需受到地域或时间的限制;第四, 选择空间大, 人们可以根据个人需求自由选择节目内容、形式, 具有自由选择权。

2.3 网络广播在我国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 广东电台与中央电台建立网站, 标志着中国广播电视媒体在网络传播领域的介入。迈入21世纪, 网络广播发展更加迅速, 全国多少电台建立了自己的广播网站, 网络广播已然成为传统广播发展的必然趋势。

3 同步调频广播

3.1 小调频同步广播产生背景

频率资源是有限的, 国家已严格限制频率的使用范围。广播频率由政府颁发, 目前很多媒体、公司都竭力竞标频谱使用权。无线广播中, 单一载频用来传输单一或单套立体声节目。广播技术工作者为摆脱传统大功率调频广播频率资源的限制, 另辟蹊径, 开辟了小调频同步广播技术形式, 具有小功率、同频、同相、同步广播、多布点等特点。

任何一个城市或地区有会有大量的专业的新闻宣传及服务, 如健康咨询、交通信息咨询、天气咨询、股市信息咨询等, 广播作为大众最灵活的信息接受媒体, 要求地方建立大量的广播电台, 而国家频率资源是受到严格限制的, 因而小调频广播成了未来广播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既节约了频谱资源, 还实现了广播功能。

3.2 同步调频广播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 广东电台交通台第一次采用同步调频广播技术进行广播, 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目前, 广东已建立了股市咨询、健康咨询等多家小调频广播电台, 全国陆续有多家电台采用了同步调频广播技术。

4 小结

信息技术的发展必然会引发广播技术的进步, 结合当今信息发展潮流, 准确预测未来广播技术的发展趋势, 对于促进广播事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数字音频广播 (DAB) 、网络广播、同步调频广播将成为广播技术未来几年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蔡兴勇.广播电视技术[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0.

[2]刘君.网上广播的生存发展与规范管理[J].广播与电视技术, 2004 (5) .

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趋势及对策思考 篇9

一、人力资源管理现实挑战

1. 专业管理人才缺乏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中国还仍然是一个小众专业, 我国自1993年才由中国人民大学率先公开招收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 也不过20年的历史。截止2004年, 全国1500多所高校仅有54所开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同时, 现今社会上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人员大多没有经过人力资源管理相关专业课程培训。因此, 市场上接受过专业培训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较为缺乏。

2. 管理理念落后

众多企业尚未认识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企业管理的重要性, 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仍然停留在传统的人事管理上。在许多公司的组织架构图中, 我们都可以清晰的看到, 多数人力资源管理的部门都被划归为行政管理范畴下, 不少部门仍然叫做人事部。这样的管理使得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没有与企业战略发展相结合, 通常造成企业人力资源状况与企业发展状况不相符。

3. 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双重挑战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 跨国公司在全球各地开设分公司、工厂, 大大增加了企业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的难度。外资企业在不了解国情和相关法规的情况下, 容易形成企业文化与当地文化的矛盾与冲突, 造成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降低。同时, 知识经济的发展, 便得人才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加, 企业如何最大限度的开发人力资本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

二、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趋势

1.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与人力资本开发

传统人事管理是仅对企业人员招聘与配置、绩效考核、员工培训与晋升、工资管理等事务性工作, 而现阶段人力资源管理更多的向着战略性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向发展, 使得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发展战略相匹配。这种发展趋势将摆脱传统事务性管理刻板僵硬的模式, 使得人力资源管理真正的为企业战略服务。

同时, 随着知识型员工逐渐成为企业的核心人才,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会由传统的对企业人员进行配置转化为对企业人才的人力资本的开发。未来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重要方向便是如何更多的开发企业已有人力资本, 提高企业生产开发效率, 降低人力成本的浪费。

2. 人力资源外包化

人力资源外包指企业根据需要把组织的人力资源活动委托给组织外部的公司来承担。企业可以选择将企业内部所有人事业务外包, 包括人力资源规划、制度设计与创新、流程整合、员工满意度调查、薪资调查及方案设计、培训工作、劳动仲裁、员工关系、企业文化设计等方方面面;也可以选择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一部分内容外包。由于外包公司对客户企业战略了解较少, 因此企业更多的选择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一部分内容外包给第三方公司, 从而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

3. 最高境界是文化管理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文化的管理, 即是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最高方向是实现对企业文化的管理, 使得企业文化深入企业员工的内容, 在公司内部形成价值的认同感和员工的归属感, 从而使得人力资源管理符合公司发展需要, 并且员工自觉最大限度开发人力资本。

三、应对人力资源管理发展大趋势的对策

1. 形成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只有符合战略发展需要, 才能最大的发挥其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企业应形成自己的战略性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形成以公司战略、价值观为导向的, 完整的人力资源规划、员工招聘、培训和绩效管理系统。

具体说来, 这要求企业充分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要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参与企业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应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的需求, 提前制定阶段性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规划, 对人才进行合理的培训, 避免造成人才的浪费和职位的空缺。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对企业绩效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 企业绩效应实现传统的绩效考核到绩效管理的转变, 运用管理过程中的沟通控制将企业战略传达给员工, 从而促进考核结果的改善。

2. 适度人力资源外包

企业将人力资源外包是顺应时代潮流, 企业应根据自身需求, 对一部分人力资源进行外包。不建议企业将人力资源管理全权交给外包公司管理, 而是将一些本公司比较薄弱的项目, 如招聘、培训等事务性项目交由第三方打理, 从而促进企业管理效率提高。

3. 树立“以人为本”管理理念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就是针对人的开发与管理, 强调以“人”为核心, 突出知识资本化作用, 极力寻求“人”与“工作”相互适应的契合点。企业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促进员工与工作的匹配, 与企业文化的匹配。促进企业“以人为本”就重点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注重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为员工开辟合理的职业上升通道, 是促进员工对企业产生认同感的重要方式。 (2) 营造尊重人才、重视人才的氛围。人才在企业感觉到自身的重要性, 才会更多的为企业奉献知识, 创造财富。 (3) 注意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一直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难题, 特别是跨国企业在异国管理的过程中, 应在保持公司价值观基础上, 入乡随俗, 尊重当地人才的生活习惯。

摘要:在知识经济背景下,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由传统人事管理上升至战略管理, 强调人力资本在企业中的重要影响, 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现象增多, 随着跨国公司的增多, 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的难度加大。本文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这些发展趋势出发, 探索应对发展变化的对策, 从而更好的发挥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作用, 提高企业管理效率。

咸宁纺织苎麻产业发展趋势与思考 篇10

苎麻作为咸宁的传统特色作物, 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 苎麻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是国家的重点培育对象, 苎麻及其产品的交易量其在国际市场上也占有一席之地, 咸宁也因此而享有“苎麻之乡”之美誉。

苎麻起源于中国。随着人类对绿色消费的渴求, 麻纺产业将会成为潜力巨大的朝阳产业。咸宁苎麻企业虽然密集但是缺乏高端企业。目前咸宁市苎麻短纺生产能力仍在全国占有绝对的优势, 各类苎麻纱及麻棉混纺纱的生产能力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 主要产品有苎麻精干麻、竹纤维布等10 大系列90 多个品种。2015年咸宁苎麻纺织产业集群内已有精华公司的“白练”牌麻纱、天化精品名牌公司的 “天化”牌麻棉混纺纱、银泉的“泉宇”牌麻棉混纺纱等产品, 其中“白练”、“天化”是湖北省著名商标, “洁丽雅”商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 咸宁苎麻从栽种到加工, 从技术开发到环境保护, 优势与困难并存。我们要创新机制, 加强改革力度;促进苎麻产业技术快速进步, 打造全面完整的苎麻产业集群链。

2 咸宁纺织苎麻产业发展情况分析

咸宁苎麻产业是推动咸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苎麻有着1600多年的种植历史, 那么咸宁苎麻产业现在的发展情况如何?根据近期的初步调查, 我们发现咸宁苎麻的发展优势与劣势并存, 即有很大希望, 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2.1 咸宁苎麻发展优势

2.1.1 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咸宁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气候温和, 阳光充足, 四季鲜明, 无霜期很长, 年降雨量充沛, 土壤较为肥沃, 其中红黄壤占了大部分, 其地势又主要为低丘陵。这些与生俱来的地理优势都为苎麻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生长条件。

2.1.2 咸宁苎麻具备一定生产规模和加工能力

咸宁苎麻产业有着很长的发展历史, 因而当地的种植户有着丰富的种植苎麻的经验, 又依托当地适宜的苎麻生长条件, 完全有能力培养出精良的优质苎麻。同时, 咸宁地区有一些老牌及新兴苎麻加工公司, 对苎麻能够进行快速高效的初加工, 其苎麻的生产和加工规模在全国占有很大的比重。

2.1.3 咸宁苎麻得到国家及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

国家及咸宁市政府都十分重视苎麻产业的发展。2013年9月22日, 国家质检总局正式批准在咸宁市纤维检验局的基础上筹建国家苎麻纺织产品质量检验中心, 咸宁市因此而成为首个国家级苎麻纺织品质检中心。国家纺织“十二五”规划中也提出发展传统纺织分行业。以麻纺织为主体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 提高麻纺原料的可纺率, 综合开发利用麻纺资源, 实现循环经济的最大化。提高棉、毛、麻、丝天然纤维资源利用水平, 加强产业化推广, 实现纺织产品的多样化和高档化。咸宁市政府对苎麻产业高度重视, 在政策和资金上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和资助, 使苎麻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2.2 咸宁苎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2.1 种植无秩序、品种较为混乱

咸宁麻区苎麻栽种散乱, 大规模的种植基地几乎没有, 种类繁多且乱杂致使苎麻收购困难重重。农村没有相应的苎麻种植合作机构, 苎麻三季收获的作物品质有较大差异且不能分门别类的储存, 导致企业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从而严重影响其市场竞争力。

2.2.2 苎麻纺织设备较为简陋, 加工工艺比较落后

现存苎麻纺织企业中, 很多设备都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购买的, 机械设备普遍存在老化现象。由于纺织机械设备的落后, 直接导致了其生产的效率明显偏低, 不仅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而且使其最终加工出来的苎麻产品质次量少, 无法满足消费者和商家的需求。这已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

2.2.3 环保问题

胶体物质是苎麻的组成物质, 大约有30%的含量, 必须经过脱胶工艺去除, 苎麻才能作为纺织纤维来使用。目前企业的脱胶方法一般仍采取化学脱胶, 这一方法不仅成本高而且会产生大量化学污染。因此大批初加工企业因污染问题不能妥善解决而陆续被关闭。在注重绿色和环保的低碳经济时代, 原有的脱胶工艺已经很难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面临的环保减排压力逐年加大, 但是由于追逐短期利益的驱使, 企业对工艺、设备改进的投入和采纳新技术的积极性并不高, 这一系列因素制约了苎麻纺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2.2.4 麻纺企业间无序竞争

麻纺企业为获取更大利益而相互排挤。各企业一边争相采购优良苎麻原产品, 一边又对出口产品频繁压价, 导致苎麻的整体效益不断走低。这种无序竞争的现象如果得不到改善, 企业就无法做强做大, 势必会影响苎麻产业的长远发展。

3 咸宁纺织苎麻产业发展展望

苎麻是一种具备多种优质特性的天然纤维, 麻织品在国内甚至国外都深受人们的喜爱。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 人们已经渐渐不满于喧嚣的城市生活, 而逐渐偏爱于自然宁静的乡村世界。回归自然的想法已经深入人心, 对于衣着织物也是一样的。那种花哨华丽的东西似乎正在逐步淡出人们的视野。相反, “自然风”却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而苎麻织物就具备着这种自然风格。因此, 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将苎麻用来生产衣着织物, 并且还对其应用进行了更深层次的研发。由此可见, 苎麻纺织产业发展前景将十分广阔。

我国麻类资源十分丰富, 其中苎麻产量更是巨大, 其种植面积和产量占世界面积和产量的90%以上, 位居世界第一。自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以来, 国内的苎麻纺织产业发展形势良好, 中间虽然出现过短暂的“冷淡期”, 但是时间都不长便能恢复正常。目前, 外来苎麻产业对国内的苎麻产业已经不具有较大的威胁, 更值得一提的是, 中国苎麻纺织品已不再仅仅满足于在亚洲发展, 而是逐步向欧洲、美洲甚至非洲等地区进军发展。可以说苎麻纺织品的未来前景将是美好的。

咸宁市的苎麻纺织业依托当地苎麻资源优势, 自20世纪60年代起逐步发展壮大, 已建有9个优质苎麻示范基地和7个优质苎麻繁育基地。截止2013年, 咸宁已经拥有98家苎麻纺织企业, 其中66家企业规模较大, 还有4家是国家重点企业。在全国麻纺织行业综合排名中, 咸宁的精华纺织公司、银泉维新纺织公司、天化麻业公司3家企业被中国纺织协会评为“2011-2012全国麻纺行业竞争力前十强企业”, 位居全国麻纺行业十强。如果按照总实力来排名的话, 那么咸宁麻纺行业在全国优质麻纺行业上必定也是名列前茅的。

在全球“苎麻发展形势良好”的大背景下, 在中国苎麻纺织产业领域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咸宁, 则更不应该错过这一个大好机会, 应当把握良机, 锐意进取, 让咸宁苎麻快速走向全世界, 奉献于全人类!

4 咸宁纺织苎麻产业发展思考

纵观咸宁苎麻产业, 有优势有希望, 但也危机重重, 我们只有解决一个个危机, 打破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瓶颈, 才能让其迅速发展, 长久不衰。为此, 可以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4.1 着力打造一条全面完整的苎麻产业链

从古至今咸宁的苎麻产业, 几乎看不到一条完整的从低端到终端的苎麻产业链, 一般都是以中低端为主, 基本没有苎麻的市场终端产品, 这就导致了咸宁本地苎麻企业无法获得较大的利润。因此, 要想使苎麻能够真正为咸宁带来财富, 就必须建立一条从低端到终端的完整苎麻产业链。而要做到这一点, 就需要当地政府和苎麻企业相互合作, 首先由当地政府牵线, 寻找有意愿倾向的潜力企业, 从低端到终端, 环环相顾, 并让他们签订合作协议, 当地政府可以给负责较难环节 (如负责生产苎麻终端的产品) 的企业以适当的资金援助。企业也要进一步加强与科研院所的联系与合作, 通过校企联手解决技术难题, 将苎麻产业真正发展壮大起来。以一带十, 当一条完整苎麻产业链的建立真正起到示范作用后, 就会有更多的类似苎麻产业链的慢慢兴起并逐渐走向成熟。建立完整的产业链, 由于各企业之间有协议, 就可以各司其职, 这样就会很大程度上减少企业间的无序竞争, 提高工作效率, 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 从而带动咸宁地方经济的迅速发展。

4.2在苎麻种植环节上进行改革, 实行苎麻优种化

苎麻种植环节是苎麻产业的开端和基础, 基础不打好, 就会给后面的生产带来诸多问题。但是咸宁现在的苎麻种植却存在着种植无序化且品种杂乱以及苎麻质量不高等问题。改变这一局势, 需要建立大规模苎麻种植基地, 集中规划种植, 建立苎麻良种繁育基地, 培育优质苎麻。优质苎麻, 其产量高、纤维支数高、价格好、不愁销售, 是稳定麻农经济效益的基础。麻农经济效益的增加, 会在一定程度上带动麻农们的种植积极性;麻农们的积极性的提高, 又会促使苎麻的产量的增加。

4.3 引进新型苎麻纺织设备, 解决污染问题

现在的许多企业使用的苎麻纺织机器相对比较落后, 这不仅导致生产效率低下, 而且还会影响产品的质量。因此, 引进新型设备变得刻不容缓, 有关政府部门必要时也可以对一些资金周转困难又急需引进新设备的企业提供少息甚至无息贷款, 鼓励他们汰旧用新;同时要求企业对污染问题一定要重视起来, 尤其在苎麻脱胶工艺中, 对污水的排放一定要严格管理, 加大处罚力度。要加快脱胶中心建设, 实行污水集中处理, 达标排放, 妥善消除环保障碍。

4.4 推广新种繁育技术, 实现苎麻综合高效利用

积极运用一些新型无性繁殖技术繁育新品种, 如“脚麻移栽”、“分株”、“压条”、“嫩梢扦插”等, 这将对咸宁苎麻的发展会有积极促进作用。同时抓好苎麻综合开发利用, 如开发冬季苎麻园套种蔬果、苎麻叶饲养牲畜、苎麻骨养种各种食用菌、苎麻麻皮麻根用来制药等项目, 真正实现苎麻的综合利用, 以此提高苎麻的整体效益。因此, 积极运用苎麻高产高效综合栽培技术是非常必要的, 通过新型栽培技术可以大大提高优质苎麻的产量。

5 结语

只要咸宁市各苎麻企业积极响应改革, 措施有力, 同气连枝, 政府对企业加大扶持力度, 借着目前“苎麻发展形势大好”的东风, 相信咸宁将很快迎来苎麻产业发展的春天, 打造“全国苎麻纺织名城”将不再是梦想!

摘要:从咸宁苎麻发展的优势及其存在的问题出发对湖北咸宁市纺织苎麻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 指出了咸宁苎麻产业的发展趋势及前景, 并针对如何开发和扩大咸宁苎麻产业提出了具体对策建议。

关键词:湖北咸宁,苎麻,纺织产业,发展优势

参考文献

[1]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咸宁市咸安区苎麻纺织产业集群发展报告[Z].2014-7-24.

[2]全国首个苎麻纺织品质检中心落户咸宁[N].湖北日报, 2013-10-12.

趋势思考 篇11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有计划的调控,期刊品种增长的步子较几年前放缓了,使办刊人更多地关注于期刊思想、文化内涵的提高和材质制作的精良等方面,使期刊的整体水平与世界品牌期刊的差距日益缩小。然而,由于中国期刊仍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期刊集团化经营发展历史短。集团化经营实体数量少,最大的期刊集团拥有12种刊物,与西方大期刊集团拥有60~80种刊物相比,差距甚远。由此而直接导致期刊品牌少,绝大多数期刊集团只拥有一个品牌,无法在较大范围内形成气候。这一问题也同样不可避免地存在于少儿类期刊的办刊经营过程中。面对眼花缭乱的、激烈竞争的期刊市场。同时面对网络介质、电子介质等的入侵,使作为传统媒体的少儿期刊,必须在信息传达多层面发展的今天找准自身发展的方向。

一、少儿类期刊设计领域的现状

期刊设计是整书装帧设计的一类。是视觉传达设计的一种。可以被看作是刊物的包装、名片,凝结了设计师的创意与智慧,其中封面设计会直接影响到人们对期刊的购买行为。

有人用建筑艺术来比喻书刊装帧,则封面便如同建筑的外观,要能体现建筑的精神,同样期刊设计也要体现书刊的主题精神,它是刊物内在实质的外在表现。期刊设计的变化必定是依托于刊物内容的发展变化。少儿类期刊的读者定位,编辑方向。栏目分类。文笔风格等,决定了设计的风格和表现形式。

当前作为文化产业的期刊,其商业属性越来越明显。目前我国少儿类期刊设计。多以年龄段划分市场。婴幼儿类以卡通插画为主,中小学生类多以摆放少年摄影图片为主,如此这般。很难贴合小读者多样化的心理需求。设计编排、制作方法、材质选择趋同,缺乏创新、缺乏民族性、地域性特色,少儿期刊的品牌区隔特点得不到很好的体现。这种由于少儿期刊市场激烈竞争而导致的状况如下。

1.品牌定位意识缺乏

封面设计是期刊的外包装和名片,是期刊品牌形象系统中最重要的一环,直接影响到读者对品牌的认知度、好感度和美誉度。目前已有一些少儿期刊注意到品牌形象的重要性,开始逐步打造品牌形象。但多数少儿类期刊仍是未能重视到这一点。在策划构思、构图布局、选取图片时。不注意为期刊整体形象系统服务,影响了期刊形象的提升,不利于品牌建设。

2.分类笼统,定位重叠,设计雷同

我国少儿期刊按年龄段分。一般不小于三岁一个梯度,在当前读者选择越来越多元化的今天,刊物分类笼统,定位不明显,许多期刊可以交叠阅读。各省少儿类期刊面对同一年龄段读者群的刊物就有好几本。更别说外省入境分割市场的同年龄段同类期刊了。内容多以辅导少儿学习、生活,提高其综合能力为主旨,竞争可想而知。内容的重复,装帧的模仿,使许多期刊摆在一起,如果不仔细辨别刊名,很难通过封面设计一眼认出是何种期刊。这种缺乏创意的封面设计是市场上多数少儿类期刊设计的通病。

3.审美观念滞后,制作有待改善

国画大师潘天寿说过,“笔墨当随时代。”在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封面设计的风格当随潮流、时尚而动。随着少年儿童心智的成长发展。期刊的市场细分是必然趋势。在此基础上,期刊封面的设计者切忌闭门造车。为设计而设计,避免设计审美观念脱离市场,脱离读者。

我国少儿类期刊普遍采用大度32开和正度32开的开本标准,1.5个印张,价格从1.OO元至3.50元左右不等,利润不高,因而许多期刊在材质的选择上偏向低廉纸张,美术设计也因纸张印刷的限制等原因而尽量简化。

二、少儿类期刊设计品牌化发展趋势

面对国内少儿期刊同质化现状,以及国外原版引进少儿刊物的竞争压力。我们必须正视本身的问题,并认真汲取优秀期刊设计的长处。

期刊整体设计中,封面设计形象力的作用越来越不容忽视,在眼花缭乱的少儿期刊货架上。封面品牌形象的吸引力和购买说服力是显而易见的。这一点可以看看国外的成功经验。比如原版引进的《米老鼠》、《兔八哥》等(见图1)。国外的期刊经营大多是以集团化的方式进行的。采取跨越多种媒体形式、跨越多个国家、多种文化的多层面立体发展方式。其中,品牌的力量是取胜的关键。以一个品牌形象带动多个形象的产生,以一本母刊细分出多本子刊,全面出击。占领市场。风靡世界的成熟的品牌形象令同品牌的期刊一样风靡全球。《米老鼠》便是一个海陆空全面出击的例子。动画片是米老鼠形象得以传播的第一个手段。随着精心设计的可爱形象、以及每个形象背后个性、经典故事的家喻户晓,为纸质平面期刊品牌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样的实证还有美国华纳公司出版的《兔巴哥》系列。

我国期刊界对品牌形象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许多期刊社已经开始尝试进行一定的品牌经营。但是在我国多年的媒体管理体制中,不同形式的媒体之间多是单兵作战,在这个基础上,要想建立全方位立体的企业形象、品牌形象系统还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

当前我国少儿类期刊中,《嘟嘟熊》杂志是做的比较好的(见图2)。通过有趣的内容,固定的有一定特色的“嘟嘟熊”形象的树立,带动周边一系列卡通动物形象的建立。在多项活动中进行推广。比如在系列刊物《婴儿画报》、《幼儿画报》上刊登期刊订阅广告、随刊赠送有品牌形象的小礼品、在电视动画片上出现嘟嘟熊的形象等。随着期刊知名度的提高。这一品牌形象也随之广泛铺开。

近几年,在少儿卡通类品牌形象经营方面,值得借鉴的还有“蓝猫”系列(见图3)。截至目前。《蓝猫淘气3000问》系列节目在国内外一千多个电视台播出,蓝猫系列品牌已先后向韩国、美国、印度尼西亚等15个国家和地区输出了版权。“蓝猫”品牌形象的成功,建立在“教育功能”的推陈出新、有效实现上。与我国少儿类期刊的“教育”功能是一条路线。虽然“蓝猫”以动漫为龙头,只是进军了图书、音像等媒体,并未发展延伸至期刊,但其成功的运作模式也为我国少儿类期刊的未来发展走向及其运作方式提供一个有价值的“前车之鉴”。实际上,期刊媒介已经不再是纯粹的事业单位。而是将一只脚踏进了市场领域。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消费者所面临的是一个充满诸多选择的商业社会,没有一个响当当。吸引人的品牌几乎是无法想象的。我国少儿类期刊面对的受众广、忠实度高,只要抓住了小读者的心理,贴进小读者的生活,具备卓越的远见、不挠的勇气,完整的可操作性的策划等条件,要完成这样一项艰巨复杂的任务将是可行的。

三、少儿类期刊设计思维多元化发展趋势

日本千叶大学教授多湖辉说:“内容里的97.9%是任何人都知道的,非常常见的普遍的东西。当它们被一种新的关联体系重新组合起来,具有相当的有效性时,就能发展成策划。”据此,我们可以认为,在对期刊整体形象的有组织的策划下,通过形式对内容的重构,会令同质的内容产生不一般的形态。打个通俗的比方,烹煮菜式,一样的配料,由于下锅的先后顺序的不同、分量的轻重、火候掌握的老到与否,等等原因,会令这道菜产生完全不同的口感。同样,不同的关联体系、组合方式、设计思维,会让差别不大的内容产生眩目或平淡的完全不同的效果。

同样是经营少儿类期刊,形象设计的可亲近与否是首决条件。《米老鼠》中主配角形象具备夸张、漂亮、可爱等诸多令小读者感觉可亲的因素,其行为举止中透出的调皮、滑稽、夸张、半成人化的思维令儿童觉得新奇、有趣,符合孩子探索未知成人世界、渴望了解和长大的愿望:同时又令成人感受到童真、童趣和年少的青涩滋味,从形式设计到内容定位同时讨好了儿童和成人两个世界。其设计形象无论哪一个年龄层次、哪一种文化程度、哪一种形态的国家都能接受并喜爱。

其次,在封面设计布局、色彩、刊名文字等的设计经营上。要突破传统思维框架。我们仍以《米老鼠》为例,其封面设计的框架看似无划分、无界限,一种自由的组合,但其实与国内所有少儿类期刊封面一样,刊名、卷期、年号、主题形象等都有固定的位置。只是与国内期刊不同之处在于。它采取了一种隐性的开放设计,即几乎所有的划分都是无边界的。利用固定的位置、文与图的和谐配搭、对比自然的色彩、空间的和谐摆布,形象与受众有效的沟通形态等等,使整个封面设计呈现出巨大的情绪调动力,人文性与商业性达到完美的结合。

与此相比,我国少儿类期刊虽不乏封面设计成功之作,但文化性与商业性的结合尚欠缺。首先从设计形式上来看,封面设计各要素的框架使用仍然太多,使封面表现出人为的分区,看后有一种区域封闭的感觉。其次,在图形设计上,没有相对固定、完整的品牌形象做支撑,并且,为迎合市场口味,许多期刊封面借鉴日本卡通造型,“舶来”的感觉缺乏深层文化底蕴。中国泱泱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传承,却在当前商业大潮的压力下。表现在货架上的都是“哈日”“哈韩”的形象。令人深思。激人振奋。

设计思维的多元化和商业化是不容回避的。同时,商业化如果不与本土文化相结合,将会毫无生命力。毕竟,设计一定是在文化的参与和制约下展开和完成的。在全球一体化的当代社会,多元化的设计思维必须放进设计之初的整体策划当中去。是我国少儿类期刊封面设计的趋势所在。

趋势思考 篇12

民生新闻走社区化公共新闻发展之路, 笔者认为, 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寻找突破。

1. 强调地域性, 突出本土化的内容。

根据美国社会学家弗洛姆在《逃避自由》的研究, 人由自然向社会状态过渡, 为了驱除本能的孤独感, 普遍存在寻求归属、逃避自由的潜在心理机制。中国目前正处于急剧的城市化进程中, 城市作为崭新的社群, 它不仅仅是地理的、政治的、制度的, 还是心理的, 人们认同、归属的心理需求更加强烈, 到了近乎焦虑的地步, 有必要在本区域的民众之间建立起一种自然而然的心理联系。更何况中国地域广大, 各个地区差异较大, 民众自古就有很浓厚的地域情结, 中央级媒体和省级媒体在集中报道重大选题的同时, 一般很难兼顾各个地方的常规性选题, 而城市台则可以集中火力就地取材, 以本地新闻为主, 靠近受众的信息消费习惯, 赢得受众的关注。

2. 关注热点、难点问题, 策划公共性的选题。

媒体的民生新闻往往更愿意关注“奇闻怪事”或是鸡零狗碎家长里短的狗血逸闻, 这是较于过去“正统”新闻的矫枉过正, 其结果是短暂的新鲜过后, 观众麻木了, 也就不再对这些感兴趣。能够长久吸引受众的是那些既好看又有用的新闻, 像观众普遍关心的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 比如医疗改革、工资分配、交通情况、供暖问题、水污染等等关乎百姓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这些热点、难点问题, 大众媒体不但要时时关注, 进行大规模高强度的报道, 还要以组织者、行动者的身份组织社区活动, 发动公众参与, 争取对社会各界产生最大程度的影响, 以使问题引起重视, 进而实现某个良好愿望或解决某个社会问题。可以说, 民生新闻发展的新阶段是公共新闻, 如果说过去的民生新闻是关怀民众, “情为民所系”, 反映普通百姓个人生活和遭遇, 那么公共新闻的着眼点则是尊重公民作用, 想方设法提高公众应对公共事务、解决公共问题的能力。

公共新闻为民生新闻提供了一个开阔前景。民生新闻节目可以引导公众对于公众事务的关注, 提供公众平等交流的平台, 以报道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为重点, 避免受众对于家长里短充斥节目的厌烦心理, 实现自身节目品质的提升。

3. 营造参与性的社区氛围, 在服务性上做文章。

媒体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服务的竞争。服务性是民生新闻的本质属性之一。新闻不但要好看、有趣、更要有用。民生新闻发展的趋势之一就是民生服务类节目。交通资讯、天气资讯、金融实用信息、消费资讯以及医疗、房产等政策法规的答疑解惑, 这些都是民生新闻应该涵盖并继续做大做强的内容。对于城市台来说, 做这类内容更有优势, 贴近性更强, 互动性更强。

4. 拓展新闻源, 深化直播形态。

按照一般的新闻规律, 哈尔滨人口近一千万, 每天平均可能发生的有价值的民生类新闻应该为人口数量的十万分之三, 也就是在300条左右, 细分之后能成为独家新闻且有一定影响力的是百万分之一, 也就是10条左右, 但实际的情况是, 受制于信息渠道、采编人员、交通工具和播出时间的限制, 同城竞争的各家媒体更多地关注主城区事件, 关注有典型电视特征的事件, 这就造成信息的低效率重复。为避免这种情况, 我们应该采取多种手段, 拓展新闻源。首先, 要想方设法做大新闻热线, 比如与购物电视频道合作共用呼叫中心;其次, 重视网络社区的建设, 建立QQ群、微博群、微信群等;第三, 与政府信息集散机构实现对接, 如政府信访办公室、市长热线、市政府值班室等;第四, 利用新华社、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全国各城市台及全省各地市的新闻资源, 进行二次加工, 丰富本台新闻资源;第五, 整合台内新闻资源, 各节目中心、各频道之间要实现新闻资源的共享, 减少内耗;第六, 加强社会各类视频资源的采集, 如遍布城区的监控极大地延展了电视的视野。

在拓展新闻来源的基础上, 我们还应改变呈现新闻的载体资源, 使之更充分地承载民生新闻。要做到新闻频道专业化, 要把新闻频道打造成为主频道, 满足观众对海量资讯的需求。同时在频道内部编排上, 尽量做到整点新闻播出, 新闻节目节点更频密, 缩小新闻事件发生时间和新闻播出时间的距离。另外在民生新闻的表现形式上, 城市台应该强化自身贴近现场的优势, 突出电视直播优势, 为观众展现第一时间、第一落点、第一现场的新闻事件。跟踪电视传播技术的新发展动态, 及时采用新传播技术, 尽可能多地实现直播形态, 如运用SNG卫星直播车, 与移动通讯运营商密切合作, 在3G时代甚至是即将到来的4G时代, 通过可视手机的普及, 实现全民采访。

上一篇:不变的亲情论文下一篇:健身体育